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发表重大理论文章

发布时间:

发表重大理论文章

在“双百方针”的影响下,1956年以后文学界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类似于苏联文学的“解冻”,文学创作取得了一定丰收,形成了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短暂的“百花时代”,催生了一批有人道主义倾向的作品,如宗璞的《红豆》、陆文夫的《小巷深处》、邓友梅的《在悬崖边上》鼓舞了一批来自“五四”新闻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如周作人沈从文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内部矛盾的创作,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文艺理论和批判出现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的新气象,如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巴人《论人情》、钱谷融《论“文学与人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内容简介: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目前已有多种概括方法,在文学分期上也出现了多种处理方式,以“20世纪中国文学”命名的文学史著作,已经有多种问世。不过,《中国当代文学史》仍继续沿用那种将20世纪的中国文学划分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处理方法。按照这一划分,“现代文学”在时间段落上,指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到40年代末期的文学,而“当代文学”则指50年代以后的文学。 在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的提法,最早出现在50年代后期。虽然1959年“建国”十周年期间,文学界权威机构和批评家在描述1949年以来的大陆中国文学时,并没有使用这一概念,1960年的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当代文学”也未见诸大会的报告和文件。但在上述的文章、报告①中,已使用了可与“当代文学”互相取代的用语,确立了为“当代文学”这一概念所内涵的分期方法②。最早使用“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是50年代后期文学研究机构和大学编写的文学史著作。从那时开始,“当代文学”作为与“现代文学”相衔接又相区别的文学分期概念得到认可。作者简介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与入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与人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等。

张立

(中国矿业报)

“就矿找矿”理论再一次引起矿业界的普遍关注。

为纪念朱训同志《论就矿找矿》发表30周年,研讨“就矿找矿”哲学理论、经验及其现实意义,指导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2年7月30日~31在北京召开再论就矿找矿座谈会。

之所以说是“再一次”,熟悉我国地矿行业的人都知道,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会秘书长、原地质矿产部部长、中国矿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朱训同志于1982年5月在原《地质报》上公开发表的理论文章,总结与概括了地质人找矿的实践经验。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时任地矿部部长孙大光同志的重视,认为文章“甚好”,要求部党组成员传阅并责成地矿司落实。

实践证明,“就矿找矿”是实现找矿突破的重要途径。2012年6月,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作出“就矿找矿依然十分重要”的重要批示。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徐德明也专门指示:朱训部长的《论就矿找矿》理论文章在《地质报》上发表已有30年,今天读起来对推动找矿突破战略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要求部内媒体再次发表,“供地质找矿特别是年轻一代地质工作者研读”。7月初,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就《论就矿找矿》一文作出批示:“我已读了几遍。再读,都深受启发。”并要求国土资源部地勘司、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技术指导中心落实。

会议期间,朱训同志介绍了《论就矿找矿》发表的时代背景,阐述了其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徐德明,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在座谈会召开期间看望了部分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代表汪民作了讲话。汤中立、翟裕生等特邀专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研讨。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湖南省湘南地质勘察院、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调查队、辽宁有色地质局101队、海南省资源环境调查院等单位的代表围绕“就矿找矿”哲学理论、找矿经验及其现实意义做了典型发言。

本报摘录了发言者的讲话内容,以期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就矿找矿”理论,并在今天以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就矿找矿”理论作为实现找矿突破的一条重要指导方针,充分发挥“就矿找矿”理论的现实指导作用,不断开拓地质找矿新局面,努力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就矿找矿”是地质工作中的一种实践

朱训:“就矿找矿”不是我的发明,而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段时间里,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一种实践行为。在国外也有不少就矿找矿的成功事例。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

《论就矿找矿》一文是1982年2月我在江西地质局工作时成稿的。当时在地质界,有的同志对找矿方向和找矿途径有这样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把“就矿找矿”与“理论找矿”对立起来,认为“就矿找矿”过时了,认为找矿主要靠经验不行,应该用理论找矿,用先进地质理论和先进技术方法找矿。再一种看法是,应该到新区找矿,理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30年的找矿,老矿点大多已勘查过了,老矿点、老矿山没有多少“油水”了,所以就矿找矿不可能有多大作为。

对于这两种看法,我当时的认识是:第一,就矿找矿与新区找矿是两条并行不悖的找矿途径。新区找矿要开展,就矿找矿还有潜力。第二,就矿找矿和运用先进地质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找矿并不矛盾。找矿需要有实践经验,但就矿找矿并不等于经验找矿。就矿找矿也好,新区找矿也好,都需要有理论指导,都需要有新技术新方法的支持。这样一些观点在1982年初写就的《论就矿找矿》一文中都进行了论述。

强调“就矿找矿”这个方针还有一个原因,在已知老矿点和老矿区找矿挖掘资源潜力,比在新区找矿要来得快一点,经费和人力物力也要省一点,因为可以节省新发现矿点、矿区所需要的时间和人力、物力。

正是基于对就矿找矿仍然有效这个判断的基础上,我于1982年在江西写了这篇文章。写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引起地质找矿战线同志们对“就矿找矿”的重视,从而更自觉地开展就矿找矿工作。

汪民:“就矿找矿”理论极具科学性和实践性。《论就矿找矿》理论文章发表30年来,一直指导着我国地质找矿工作,充分体现了“就矿找矿”理论观点的科学性、实践性。一批重要找矿成果的取得,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了“就矿找矿”理论。

在一些工作程度较高的矿集区,坚持就矿找矿,近年相继取得了一批新的找矿突破。如湖南花垣铅锌矿,2011年依据李梅矿区找矿经验,取得外围找矿重大突破,新发现了杨家寨矿段,新增铅锌远景资源量300万吨,一举将花垣矿田提升为千万吨级世界级资源基地。目前,这一整装勘查区总资源量超过1500万吨,远景资源量2000万吨。又如辽宁大台沟铁矿,前人曾经对航磁异常做过查证及综合研究,认为异常是由隐伏的鞍山式铁矿引起,但由于钻机能力有限未见到铁矿体。2006年,通过对航磁异常进行钻探验证,发现了位于1280米深处的厚大铁矿体,目前已探获铁矿石资源量达43亿多吨,远景资源量超过70亿吨。再如江西大湖塘钨矿,在几上几下的情况下,近年将主攻类型从石英脉型黑钨矿转向斑岩型白钨矿,通过大量投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探获三氧化钨资源储量106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钨矿。

翟裕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实践才能出真知。“就矿找矿”理论是朱训同志用朴实的事实,从哲学的高度分析和提高,并加以概括而形成的。

实践能够出真知,但首先要做好野外工作。朱训同志具有丰富的找矿经验,而且他这种理论的实践没有局限在某一个省份。朱训同志是“就矿找矿”理论的倡导者和推广者,他的这种理论在全国得以推广,并直接或间接地发现了其他矿产。

就当前而言,有一种倾向,那就是重论文、轻实践,这是非常不好的。广大地质工作者要认真、精细、投入地反复实践,还要善于思考,提炼真知,要进一步研究成矿系统,要将矿床空间的结构弄清楚,这样就矿找矿就更有效率。

总体而言,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是国家层面的一个重要工程。实现这一目标,一是需要成矿学理论的基础;二是需要先进的找矿技术、方法、设备保障。除此之外,还要有科学的思维。

丰富内涵为地质找矿提供思考空间

汪民:新中国成立以来,就矿找矿一直广泛存在于全国地质找矿工作中,20世纪50年代就被公认为行之有效的重要找矿途径和方法之一。朱训同志通过对找矿实践经验总结、成矿地质理论分析和哲学归纳,形成了“就矿找矿”理论。

30年来的地质找矿工作实践证明,《论就矿找矿》一文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就矿找矿”理论在指导找矿实践中行之有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汤中立(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训“就矿找矿”理论提出的时候,我们国家地质工作经历了30年丰富的实践。他根据其工作的实践提出这一理论,不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这一理论,是在对我国30年地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可以说,“就矿找矿”理论是一个科学思想的提炼,也是一个哲学思想方法的总结,是对我国地质工作者实践基础的提炼。

“就矿找矿”这4个字具有丰富的内涵,也有很多含义,在找矿工作的多个方面都有参考价值。比如,钼矿是一个很重要的有色金属,现在大家都说钼矿到处都是,那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的结果。可以说,很多钼矿床被发现,其中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矿找矿和先进理论、技术的应用是不冲突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

就矿找矿从根本上说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找矿是这样,平时工作也应该有这样的概念。“就矿找矿”理论提出来和不提出来,是完全不一样的,提出并认识了,就能拿来指导实践。有了一个理论认识后,能够发挥更大的效果。这既是科学的,也是概括的,今后我们应该学习这种思路,运用到实践当中。

毕孔彰(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副理事长):“就矿找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朴素的辩证法,它是地质找矿的科学发展观。就矿找矿的“矿”是泛指,可以就“煤”找“煤”,就“铁”找“铁”,也可以是就“煤”找“铀”,就“铜”找“钼铅锌”……就矿找矿的核心是找,找的是成矿的地质条件。就矿找矿的关键是要提高地质调查研究的程度与水平。

“就矿找矿”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

汪民:“就矿找矿”具有哲学理论和地质理论两个方面的理论基础。第一,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对于任何一个成矿区带,其三维空间的矿床分布以及复杂矿床的各自赋存状态,不可能通过一次找矿实践就认识其全貌,而是需要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才能获得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评价。对未作出肯定评价或对其作出否定评价的找矿线索进行再探索、再分析,完全可能获得与以往不同的新认识。第二,根据矿床学理论,矿床与成矿地质条件紧密联系。一方面,形成一个有工业开发价值的矿床,需要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另一方面,凡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往往可以形成一批类似的矿床。也就是说,在能形成一个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所分布区域,通常不仅仅只分布单一的已知矿床,在其周围空间还可能有类似矿床的存在。这就为在已知矿山周围进行再找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胡魁(国土资源部教授级高工):哲学是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哲学思想的支配。找矿哲学是研究地质找矿规律的科学,是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锐利的理论武器。

“就矿找矿”理论为什么几十年来长盛不衰?因为它是从大量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科学规律;因为它客观上揭示了矿床形成于一定地质条件具有类比集聚的本质特征;因为它主观上顺应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深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因为它从技术经济评价角度,预见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用矿产的领域将要扩大,从而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比如2010~2012年朱溪矿区找矿的重大突破,就是就矿找矿的成果。向千米以下的深部进军,靠的是“六气”:科技人员对地质规律再认识的智慧和勇于探索的勇气,国家强盛经济实力雄厚的底气,领导决策果断的胆气,依托探采技术进步赶超世界水平的志气,地质队通过竞争夺得项目的锐气,多少还有点地质工作的运气。

曹钟清(江西省地勘局赣西北队总工):江西大湖塘前后三轮找矿是多次实践、反复认识、不断创新的过程,充分说明“就矿找矿”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规律。正如朱训同志在《论就矿找矿》中所述,就矿找矿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我们应以毛主席实践论为指导,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循环反复,指导老区勘查,示范指导新区找矿,使“就矿找矿”理论发挥更大威力。

此外,要掌握“观察—分析—综合”紧密结合的就矿找矿方法论,要践行“继承—创新—集成—验证”的“就矿找矿”系统观。

“就矿找矿”理论本身就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以已有异常、已知矿化和前人资料为基础,必须继承;再找矿由于时空变化,难度增大,不能简单重复,需要创新思路和方法技术;“就矿找矿”需要科研与勘查相结合,需要新方法、技术、手段的支撑,这些方法、手段只有有机集成才能发挥更佳的效果;验证是“就矿找矿”实践探索,是实现找矿突破关键。如果按照“继承—创新—集成—验证”有机衔接的系统观去实施就矿找矿,必将取得更优的找矿效果。

龚述清(湖南湘南地质勘察院副总工):实行就矿找矿,从成矿地质理论上分析是有道理的,因为一个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存在绝非是一种偶然的、孤立的地质现象,而是与其周围地质环境有一定内在的有机联系。能够形成某种矿床的某种综合地质作用在地壳某一地区的出现,通常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而往往不会局限于一个极小的、仅仅相当于一个矿床的空间范围之内。这就是相似的矿床为什么常常在一个地区内成群出现、成带分布的原因。因此,在已知矿床,特别是在大型矿床附近类似的地质环境里,寻找类似的矿床有可能获得成功。

所以,在老矿区及其附近或在已知成矿区带范围内开展就矿找矿,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行就矿找矿,从地质经济效果来看,也是“多快好省”的。一个老矿区往往已建有矿山,采选能力、交通水电等生产设施有一定基础。因此,当扩大了老矿山远景之后,或可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或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进一步发挥“就矿找矿”的指导作用

汪民:实践证明,就矿找矿是实现找矿突破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经过广大地质找矿工作者60多年的努力,我国地质工作总体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就矿找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就矿找矿工作投资少、见效快,更容易实现快速突破。

一个好的理论,总是在指导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就矿找矿”理论一方面指导着找矿实践,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丰富其内涵。今天,“就矿找矿”理论不仅在指导老区找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指导新区找矿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内生矿床还是外生矿床,都具有其客观规律性;通过对已经发现矿床的研究,建立找矿模型,在相同地质条件下,可以在新区找同类型矿床。老区找矿取得的经验、总结的模式,用于找矿预测和新区找矿,目标明确,能做到有的放矢。

当前,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全面启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地质矿产勘查的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就矿找矿”理论的指导作用:一是加强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二是突出东部地区、整装勘查区、油气资源勘查示范区深部找矿;三是开拓西部等工作程度低的新区,实现区位上的突破。

同志们,就矿找矿源远流长,地质事业方兴未艾。在纪念朱训同志《论就矿找矿》发表30周年之际,在积极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伟大事业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光荣传统和求实精神,充分发挥“就矿找矿”理论的现实指导作用,大胆探索实践,不断开拓地质找矿新局面,努力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358”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王京彬(有色金属地质调查中心主任):一个理论的创立需要实践,“就矿找矿”已经过实践的考验。

我们在智利、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进行选区,也是运用“就矿找矿”的思路,指导找矿工作。一直以来,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就矿找矿”理论。所以一般而言,我们在陌生地区会选择大型矿集聚区开展找矿,而不是选择新区进行找矿。

今后,我们应进一步创新“就矿找矿”的理论和方法。比如,矿化的自然边界是怎么界定?工程的边界是否是矿化的边界?大矿的识别标志是什么?有的理论我们要反复认识,认识到了就能缩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李金发(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此次座谈会在朱训部长《论就矿找矿》一文发表30周年之际召开,意义深远。会议总结回顾了近年来“就矿找矿”实践成效,并对进一步发挥好“就矿找矿”指导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切实保证座谈会成果落到实处,我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充分理解“就矿找矿”理论内涵。“就矿找矿”理论是在总结找矿实践经验、分析成矿地质理论和哲学归纳基础上形成的。在今后地质找矿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就矿找矿”理论形成背景、理论内涵与外延、理论现实指导意义等各方面的理解,在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要切实应用好,发挥其作用。

(2)提高“就矿找矿”应用自觉性。“就矿找矿”工作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要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大家要充分领会朱训同志和汪民副部长的讲话精神,正确认识理论找矿和就矿找矿的关系,正确认识就矿找矿与新区找矿的关系,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断提高就矿找矿应用自觉性。

(3)加大就矿找矿的力度。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积极开展新区找矿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就矿找矿工作,特别是老矿山找矿。老矿山已有开发基础,矿山基本建设费用少,新增资源储量更易于直接开发利用形成新增产能,加大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力度,是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双百方针后,暴露社会黑暗的,写爱情的、人性的、人情的作品出现了一大批。在文艺理论上质疑建国以来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思想,提出了文艺为人学的理论。1:“极左”方的反映。《人民日报》(57年1月17号)发表陈其通等人《我们对目前文艺的几点意见》提出现在工农兵方向遭到轻视,重大题材少了,家务事、儿女情等小资产阶级情调大量出现。因此,双百方针提出后,鲜花并不多,这是一种倒退,是对毛泽东文艺“二为方针”方向的挑战,并且提出“我们有责任捍卫二为方针”。毛泽东针对这篇文章发表了《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批评了其中的错误,认为该文在阻止双百方针的实施,是反马克思主义。2:“右翼”知识分子的反映。这一时期大批被埋没的作家重登文坛,如九叶诗人、汪静之、沈从文等都有文章发表。同时,一些作家也对当时的文坛现状进行了批评。如1957年5月文艺界召开座谈会,罗大纲、朱光潜、袁可嘉等旧知识分子出席,批评前几年文学过于注重苏联经验,而忽视了西方文学传统,从而导致了文学的贫弱。汪曾祺发表文章认为文艺界评论问题用政治眼光是不对的。在理论上吴祖光批评了党领导文艺的错误,认为正是党的领导造成了文艺的不自由。这些抱怨的话表明了知识分子真诚的向共产党敞开了自己的心灵。3:正统理论家们的反映。(1):正统派:周扬、邵荃麟、臧克家承认双百方针没有带来真正的文艺繁荣,但在分析原因时,却把错误归到作家身上。如臧克家点名批判艾青、田间、冯至、何其芳等作家,认为他们的创作没有跟上时代。周扬则把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和理论研究上的庸俗社会化等问题加到作家们头上,认为这些问题是作家们的世界观没有得到改造而导致的。正统派本身就是站在庸俗社会学的立场上批判作家,并且不是很讲理的。(2):异端派:姚雪垠《打开天窗说亮话》一文提出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的错误不在作家,而在教条主义。秦兆阳的题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一文的影响最大也最有代表性,文章认为在坚持追求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这一现实主义的总原则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再对各种“现实主义”作时代的划分。这既有苏联文学界对这一创作方法修正的国际背景,也反映了中国文学界对5 0年代以来的文艺政策所体现的越来越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的质疑和反思。侯敏泽反思教条主义是左翼文学发展的必然,它与权威领导结合起来共同造成了今天文艺的贫弱。成荫认为教条主义在刚刚出发时就走上了歧路,理论文章用教条主义态度批教条主义,理论文章没有理论,只是对既定观念进行阐释,这种理论研究和批判毫无意义。这些文章批判得很彻底,是当代文学前三十年文学中光辉的一页。百花时代的文学文学创作结束了所有作家都为新生活唱赞歌的局面。现实阴暗面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为一些作家关注。1:小说:A:出现了干预生活的作品,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揭露和批判了官僚主义。李国文《改选》表现了政治生活的不合理。B:描写爱情的作品,如宗璞《红豆》探索了人的复杂情感与政治立场的关系。2:诗歌: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揭露了官僚主义作风。公刘发表了描写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现象的诗集《禽兽篇》。邵燕祥的叙事诗《贾桂香》反映了封建意识对新时代青年的迫害。此外还有流沙河的《草木篇》。3: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叫了》,海默《洞箫横吹》,岳野《同甘共苦》4: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5:文学批判:巴人《论诗人》,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1957年反右斗争时,上述作品多被否定和批判为毒草,作家们也因此被打成右派。

一、要善于从生活实践中发掘主题写文章,首先要定主题。主题定得好,就有可能写出有意义、有深度、读者感兴趣、愿意看的理论文章。理论文章的主题从哪里来?不是从头脑中来,而是从实际中来。因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离开社会实践,就没有理论,牵强写出来的所谓理论文章只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原则到原则。这样的文章,不可能写得通俗易懂。因此,理论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从实践中发掘主题。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和结果。如果我们头脑中树立了从实际出发、为实践服务的观念,我们就会自觉到实际中去挖主题、找材料。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些矛盾和问题能不能得到解决,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理论工作者如果不去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那就是回避矛盾和严重失职。一些读者对理论文章没兴趣,不是理论本身没有魅力,而是理论文章离群众太远。如果理论文章的内容多是一些与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东西,多是一些为广大群众所不关心、不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再通俗易懂,群众也不会欢迎。这就要求理论的内容必须反映与社会生活、群众思想有密切联系,并为广大群众所关心、感兴趣的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老百姓有许多困惑和不解,需要有说服力的解答,以澄清是非、解疑释惑。理论文章如果不触及诸如此类的重大问题,就好比“隔靴搔痒”,没有意义。因此,理论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摸准时代脉搏,把握社会主流,研究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让理论文章谈改革的理儿,说生活的事儿,讲群众的话儿。二、要按照事物本身的逻辑构建体系理论文章需要有一定的体系结构。不然,仅把一些支离破碎的材料和观点毫无逻辑地堆在那里,既不通俗,群众也看不懂。文章的体系结构所表现的逻辑关系,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量。许多好的文章,既用道理说服人,又用逻辑征服人。它的逻辑就像万能的触角,用钳子从各方面把读者钳住,使你无法脱身。所以写文章一定要讲逻辑。但是,逻辑有主观先验的逻辑,有客观对象自身的逻辑。要写出通俗易懂的理论文章,不能主观先验地建构逻辑,必须遵循事物本身的内在逻辑和人民群众的思维逻辑。文章要写得通俗易懂,就要对事物运动发展所涉及的各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透彻的分析,从而抓住本质的联系,并从这种本质联系出发来建构文章的体系结构。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比如,他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分析就是这样,通过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透彻分析,发现了它的本质特性是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抓住这种本质特性来阐述,就把一个复杂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讲得非常通俗易懂,大家看了感到是那么回事。理论文章要写得通俗易懂,不仅要按照事物本身的内在逻辑建构体系,还必须遵循读者的思维逻辑。应该说,人们思维的逻辑往往和客观事物本身的逻辑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不尽相同。所以,写文章要考虑到给什么人看的问题,要考虑和照顾到读者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文章的逻辑体系要既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又便于群众理解接受。写文章是要给人看的。如果作者高高在上,只管说自己的,硬要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群众,即使文章结构再好,群众也看不进去。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报告反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文章的作者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那是万万不行的。我们写文章,一定要放下架子,考虑对象,按照群众可以接受的思维逻辑构建体系,把事物自身的逻辑和人们思维的逻辑很好地统一起来。

加大理论文章发表

张立

(中国矿业报)

“就矿找矿”理论再一次引起矿业界的普遍关注。

为纪念朱训同志《论就矿找矿》发表30周年,研讨“就矿找矿”哲学理论、经验及其现实意义,指导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2年7月30日~31在北京召开再论就矿找矿座谈会。

之所以说是“再一次”,熟悉我国地矿行业的人都知道,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会秘书长、原地质矿产部部长、中国矿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朱训同志于1982年5月在原《地质报》上公开发表的理论文章,总结与概括了地质人找矿的实践经验。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时任地矿部部长孙大光同志的重视,认为文章“甚好”,要求部党组成员传阅并责成地矿司落实。

实践证明,“就矿找矿”是实现找矿突破的重要途径。2012年6月,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作出“就矿找矿依然十分重要”的重要批示。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徐德明也专门指示:朱训部长的《论就矿找矿》理论文章在《地质报》上发表已有30年,今天读起来对推动找矿突破战略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要求部内媒体再次发表,“供地质找矿特别是年轻一代地质工作者研读”。7月初,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就《论就矿找矿》一文作出批示:“我已读了几遍。再读,都深受启发。”并要求国土资源部地勘司、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技术指导中心落实。

会议期间,朱训同志介绍了《论就矿找矿》发表的时代背景,阐述了其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徐德明,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在座谈会召开期间看望了部分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代表汪民作了讲话。汤中立、翟裕生等特邀专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研讨。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湖南省湘南地质勘察院、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调查队、辽宁有色地质局101队、海南省资源环境调查院等单位的代表围绕“就矿找矿”哲学理论、找矿经验及其现实意义做了典型发言。

本报摘录了发言者的讲话内容,以期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就矿找矿”理论,并在今天以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就矿找矿”理论作为实现找矿突破的一条重要指导方针,充分发挥“就矿找矿”理论的现实指导作用,不断开拓地质找矿新局面,努力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就矿找矿”是地质工作中的一种实践

朱训:“就矿找矿”不是我的发明,而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段时间里,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一种实践行为。在国外也有不少就矿找矿的成功事例。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

《论就矿找矿》一文是1982年2月我在江西地质局工作时成稿的。当时在地质界,有的同志对找矿方向和找矿途径有这样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把“就矿找矿”与“理论找矿”对立起来,认为“就矿找矿”过时了,认为找矿主要靠经验不行,应该用理论找矿,用先进地质理论和先进技术方法找矿。再一种看法是,应该到新区找矿,理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30年的找矿,老矿点大多已勘查过了,老矿点、老矿山没有多少“油水”了,所以就矿找矿不可能有多大作为。

对于这两种看法,我当时的认识是:第一,就矿找矿与新区找矿是两条并行不悖的找矿途径。新区找矿要开展,就矿找矿还有潜力。第二,就矿找矿和运用先进地质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找矿并不矛盾。找矿需要有实践经验,但就矿找矿并不等于经验找矿。就矿找矿也好,新区找矿也好,都需要有理论指导,都需要有新技术新方法的支持。这样一些观点在1982年初写就的《论就矿找矿》一文中都进行了论述。

强调“就矿找矿”这个方针还有一个原因,在已知老矿点和老矿区找矿挖掘资源潜力,比在新区找矿要来得快一点,经费和人力物力也要省一点,因为可以节省新发现矿点、矿区所需要的时间和人力、物力。

正是基于对就矿找矿仍然有效这个判断的基础上,我于1982年在江西写了这篇文章。写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引起地质找矿战线同志们对“就矿找矿”的重视,从而更自觉地开展就矿找矿工作。

汪民:“就矿找矿”理论极具科学性和实践性。《论就矿找矿》理论文章发表30年来,一直指导着我国地质找矿工作,充分体现了“就矿找矿”理论观点的科学性、实践性。一批重要找矿成果的取得,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了“就矿找矿”理论。

在一些工作程度较高的矿集区,坚持就矿找矿,近年相继取得了一批新的找矿突破。如湖南花垣铅锌矿,2011年依据李梅矿区找矿经验,取得外围找矿重大突破,新发现了杨家寨矿段,新增铅锌远景资源量300万吨,一举将花垣矿田提升为千万吨级世界级资源基地。目前,这一整装勘查区总资源量超过1500万吨,远景资源量2000万吨。又如辽宁大台沟铁矿,前人曾经对航磁异常做过查证及综合研究,认为异常是由隐伏的鞍山式铁矿引起,但由于钻机能力有限未见到铁矿体。2006年,通过对航磁异常进行钻探验证,发现了位于1280米深处的厚大铁矿体,目前已探获铁矿石资源量达43亿多吨,远景资源量超过70亿吨。再如江西大湖塘钨矿,在几上几下的情况下,近年将主攻类型从石英脉型黑钨矿转向斑岩型白钨矿,通过大量投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探获三氧化钨资源储量106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钨矿。

翟裕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实践才能出真知。“就矿找矿”理论是朱训同志用朴实的事实,从哲学的高度分析和提高,并加以概括而形成的。

实践能够出真知,但首先要做好野外工作。朱训同志具有丰富的找矿经验,而且他这种理论的实践没有局限在某一个省份。朱训同志是“就矿找矿”理论的倡导者和推广者,他的这种理论在全国得以推广,并直接或间接地发现了其他矿产。

就当前而言,有一种倾向,那就是重论文、轻实践,这是非常不好的。广大地质工作者要认真、精细、投入地反复实践,还要善于思考,提炼真知,要进一步研究成矿系统,要将矿床空间的结构弄清楚,这样就矿找矿就更有效率。

总体而言,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是国家层面的一个重要工程。实现这一目标,一是需要成矿学理论的基础;二是需要先进的找矿技术、方法、设备保障。除此之外,还要有科学的思维。

丰富内涵为地质找矿提供思考空间

汪民:新中国成立以来,就矿找矿一直广泛存在于全国地质找矿工作中,20世纪50年代就被公认为行之有效的重要找矿途径和方法之一。朱训同志通过对找矿实践经验总结、成矿地质理论分析和哲学归纳,形成了“就矿找矿”理论。

30年来的地质找矿工作实践证明,《论就矿找矿》一文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就矿找矿”理论在指导找矿实践中行之有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汤中立(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训“就矿找矿”理论提出的时候,我们国家地质工作经历了30年丰富的实践。他根据其工作的实践提出这一理论,不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这一理论,是在对我国30年地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可以说,“就矿找矿”理论是一个科学思想的提炼,也是一个哲学思想方法的总结,是对我国地质工作者实践基础的提炼。

“就矿找矿”这4个字具有丰富的内涵,也有很多含义,在找矿工作的多个方面都有参考价值。比如,钼矿是一个很重要的有色金属,现在大家都说钼矿到处都是,那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的结果。可以说,很多钼矿床被发现,其中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矿找矿和先进理论、技术的应用是不冲突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

就矿找矿从根本上说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找矿是这样,平时工作也应该有这样的概念。“就矿找矿”理论提出来和不提出来,是完全不一样的,提出并认识了,就能拿来指导实践。有了一个理论认识后,能够发挥更大的效果。这既是科学的,也是概括的,今后我们应该学习这种思路,运用到实践当中。

毕孔彰(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副理事长):“就矿找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朴素的辩证法,它是地质找矿的科学发展观。就矿找矿的“矿”是泛指,可以就“煤”找“煤”,就“铁”找“铁”,也可以是就“煤”找“铀”,就“铜”找“钼铅锌”……就矿找矿的核心是找,找的是成矿的地质条件。就矿找矿的关键是要提高地质调查研究的程度与水平。

“就矿找矿”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

汪民:“就矿找矿”具有哲学理论和地质理论两个方面的理论基础。第一,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对于任何一个成矿区带,其三维空间的矿床分布以及复杂矿床的各自赋存状态,不可能通过一次找矿实践就认识其全貌,而是需要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才能获得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评价。对未作出肯定评价或对其作出否定评价的找矿线索进行再探索、再分析,完全可能获得与以往不同的新认识。第二,根据矿床学理论,矿床与成矿地质条件紧密联系。一方面,形成一个有工业开发价值的矿床,需要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另一方面,凡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往往可以形成一批类似的矿床。也就是说,在能形成一个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所分布区域,通常不仅仅只分布单一的已知矿床,在其周围空间还可能有类似矿床的存在。这就为在已知矿山周围进行再找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胡魁(国土资源部教授级高工):哲学是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哲学思想的支配。找矿哲学是研究地质找矿规律的科学,是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锐利的理论武器。

“就矿找矿”理论为什么几十年来长盛不衰?因为它是从大量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科学规律;因为它客观上揭示了矿床形成于一定地质条件具有类比集聚的本质特征;因为它主观上顺应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深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因为它从技术经济评价角度,预见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用矿产的领域将要扩大,从而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比如2010~2012年朱溪矿区找矿的重大突破,就是就矿找矿的成果。向千米以下的深部进军,靠的是“六气”:科技人员对地质规律再认识的智慧和勇于探索的勇气,国家强盛经济实力雄厚的底气,领导决策果断的胆气,依托探采技术进步赶超世界水平的志气,地质队通过竞争夺得项目的锐气,多少还有点地质工作的运气。

曹钟清(江西省地勘局赣西北队总工):江西大湖塘前后三轮找矿是多次实践、反复认识、不断创新的过程,充分说明“就矿找矿”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规律。正如朱训同志在《论就矿找矿》中所述,就矿找矿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我们应以毛主席实践论为指导,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循环反复,指导老区勘查,示范指导新区找矿,使“就矿找矿”理论发挥更大威力。

此外,要掌握“观察—分析—综合”紧密结合的就矿找矿方法论,要践行“继承—创新—集成—验证”的“就矿找矿”系统观。

“就矿找矿”理论本身就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以已有异常、已知矿化和前人资料为基础,必须继承;再找矿由于时空变化,难度增大,不能简单重复,需要创新思路和方法技术;“就矿找矿”需要科研与勘查相结合,需要新方法、技术、手段的支撑,这些方法、手段只有有机集成才能发挥更佳的效果;验证是“就矿找矿”实践探索,是实现找矿突破关键。如果按照“继承—创新—集成—验证”有机衔接的系统观去实施就矿找矿,必将取得更优的找矿效果。

龚述清(湖南湘南地质勘察院副总工):实行就矿找矿,从成矿地质理论上分析是有道理的,因为一个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存在绝非是一种偶然的、孤立的地质现象,而是与其周围地质环境有一定内在的有机联系。能够形成某种矿床的某种综合地质作用在地壳某一地区的出现,通常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而往往不会局限于一个极小的、仅仅相当于一个矿床的空间范围之内。这就是相似的矿床为什么常常在一个地区内成群出现、成带分布的原因。因此,在已知矿床,特别是在大型矿床附近类似的地质环境里,寻找类似的矿床有可能获得成功。

所以,在老矿区及其附近或在已知成矿区带范围内开展就矿找矿,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行就矿找矿,从地质经济效果来看,也是“多快好省”的。一个老矿区往往已建有矿山,采选能力、交通水电等生产设施有一定基础。因此,当扩大了老矿山远景之后,或可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或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进一步发挥“就矿找矿”的指导作用

汪民:实践证明,就矿找矿是实现找矿突破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经过广大地质找矿工作者60多年的努力,我国地质工作总体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就矿找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就矿找矿工作投资少、见效快,更容易实现快速突破。

一个好的理论,总是在指导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就矿找矿”理论一方面指导着找矿实践,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丰富其内涵。今天,“就矿找矿”理论不仅在指导老区找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指导新区找矿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内生矿床还是外生矿床,都具有其客观规律性;通过对已经发现矿床的研究,建立找矿模型,在相同地质条件下,可以在新区找同类型矿床。老区找矿取得的经验、总结的模式,用于找矿预测和新区找矿,目标明确,能做到有的放矢。

当前,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全面启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地质矿产勘查的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就矿找矿”理论的指导作用:一是加强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二是突出东部地区、整装勘查区、油气资源勘查示范区深部找矿;三是开拓西部等工作程度低的新区,实现区位上的突破。

同志们,就矿找矿源远流长,地质事业方兴未艾。在纪念朱训同志《论就矿找矿》发表30周年之际,在积极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伟大事业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光荣传统和求实精神,充分发挥“就矿找矿”理论的现实指导作用,大胆探索实践,不断开拓地质找矿新局面,努力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358”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王京彬(有色金属地质调查中心主任):一个理论的创立需要实践,“就矿找矿”已经过实践的考验。

我们在智利、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进行选区,也是运用“就矿找矿”的思路,指导找矿工作。一直以来,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就矿找矿”理论。所以一般而言,我们在陌生地区会选择大型矿集聚区开展找矿,而不是选择新区进行找矿。

今后,我们应进一步创新“就矿找矿”的理论和方法。比如,矿化的自然边界是怎么界定?工程的边界是否是矿化的边界?大矿的识别标志是什么?有的理论我们要反复认识,认识到了就能缩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李金发(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此次座谈会在朱训部长《论就矿找矿》一文发表30周年之际召开,意义深远。会议总结回顾了近年来“就矿找矿”实践成效,并对进一步发挥好“就矿找矿”指导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切实保证座谈会成果落到实处,我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充分理解“就矿找矿”理论内涵。“就矿找矿”理论是在总结找矿实践经验、分析成矿地质理论和哲学归纳基础上形成的。在今后地质找矿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就矿找矿”理论形成背景、理论内涵与外延、理论现实指导意义等各方面的理解,在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要切实应用好,发挥其作用。

(2)提高“就矿找矿”应用自觉性。“就矿找矿”工作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要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大家要充分领会朱训同志和汪民副部长的讲话精神,正确认识理论找矿和就矿找矿的关系,正确认识就矿找矿与新区找矿的关系,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断提高就矿找矿应用自觉性。

(3)加大就矿找矿的力度。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积极开展新区找矿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就矿找矿工作,特别是老矿山找矿。老矿山已有开发基础,矿山基本建设费用少,新增资源储量更易于直接开发利用形成新增产能,加大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力度,是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提高作文水平技巧:1.细观察。细致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只有仔细地观察,才能从生活现象的矿藏中发现碎金璞玉,于泥沙混杂中攫取闪光的宝物。2.多阅读。广泛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条件。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强调既要多读,又要选择地读,更要读进去,理解所读文章的结构技艺,语言特点”等。我读书、学习、积累知识一般是用快速阅读法,这里说的快速阅读不是简单地阅读速度快,跟略读、跳读扫读等有着本质的区别。快速阅读是一种科学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快速阅读不仅体现在阅读速度的高效上,更是理解的高效:对抓住文章段落的脉络和重点有非常好的作用,帮助我们对文章做整理、分析和归纳。掌握速读记忆之后,可以把阅读效率提高很多倍,无论是阅读素材积累还是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的,特别是对于时间紧张的高中生来说,非常有必要练习提高一下。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我自己用的是这个。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中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是非常必要的,阅读从大的作用来说,滋养着人的心田,提高自我修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终生收益,从小的方面来说,中学生阅读可以增加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尤其对于写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3.常练笔。经常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要想入作文的大门,并求得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多练。谚语说的好:“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这就道出了作文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写日记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天天坚持写日记,以后作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理论文章是在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来建构理论的这类文章。是为了研究某个理论问题、论述某个道理、发表个人见解而写的文章,是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手段。诸如评论、杂文、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等都是理论文章的范畴。

写好文章要懂得独辟蹊径、表现个性,要善于选择自己熟悉的、想说的、有话可说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内容去写;要善于选择新的切入点,独具慧眼,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角度上做到独辟蹊径,表现出文章的新颖性和自己的创造性;要选择新颖的、独特的材料体现主题;要选择好的、与文章文体相适应的形式表现文章的内容。总之,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从思想上、内容上、形式上表现自己的独特与创新。

发表文章和大论文重复

小论文和大论文可以重复。自己发表的小论文,放在自己的大论文里,不算抄袭。学校查重,会剔除这部分。他人的小论文放在自己的大论文里,如未注明引用,算抄袭,但即使注明了,也不能大段雷同。

论文写作

与自己已发表的论文重复,同样会体现在期刊查重报告中。在论文中直接引用自己过去已发表过的论文句子,大家称之为self-plagiarism,在期刊设置的查重中也有这一项,然而大多数的投稿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会因为引用了自己的文献,而忽视重复率,导致被拒稿。在不改变引用句子意思的前提下,通过改写句子的结构、变更单词、转换时态,换种语言表达方式能大大降低论文的重复率。

论文查重

如果是自己的可以重复。不是自己的不可以。

当毕业论文写作完成之后,论文查重就会提上日程。而博士毕业论文在撰写完成之后,论文查重则尤其重要,在对论文进行查重检测后需要清楚论文的重复率多少。如果论文查重的结果表明重复率比较高,那必须要对于重复部分及时地去修改,然后再进行论文查重。

写论文的思路及方法 :

建立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在明确研究问题之后,就要根据研究问题找对应的原因,最后根据原因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这是一连串有先后关系的关联线,清楚彼此的关系,写作起来才不至于混乱。

例如最近三年有不同作者发了两篇文章,一篇报道因素A对提高玉米抗逆性有很大影响,第二篇报道因素B对小麦抗逆性有很大影响。那么你就可以参考以上两法,研究因素A和因素B对水稻抗逆性的影响。这样做出来的文章一般也能发在和以上两篇文章档次差不多的杂志。要保证数据的可靠,首先你要选用你的领域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可以找几篇和你的研究类似的SCI文章,参考他们的研究方法。

没有影响。大会投稿论文与期刊发表论文是可以相同的,对职称评审并没有影响,同时无论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对职称评审感兴趣的科研人员,他们的论文都必须经过知网期刊的评审。

大论文和小论文不可以重复。

毕业论文检查重复率的时候是机器自动搜索检查重复率,只要是在网络上能搜到的都算重复率,机器不会筛选是不是本人发表,因此,即便是你自己发表的,被筛选出来也是算重复率的,重复率高一样过不了。

在写大论文的过程中,可以借用自己小论文的内容,当然,如果小论文已经被期刊录用发表,那么就要改变原来的内容,不然就会变成抄袭,如果小论文没有发表,那么,两者之间是可以互通的,大论文所包含的内容,更应该多一些,最好加上自己一些创新的内容。

论文查重简介: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初衷其实是很好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即将踏入中国科研界的硕士研究生们一个警示作用:杜绝抄袭,踏实学问。但正所谓“世界万物,有矛就有盾”的哲学观,中国知网的这个“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并不是完善的。

原因有二,其一是图文识别技术还不够先进;其二是机器识别还达不到在含义识别上的智能化,但是Gocheck论文检测专家已经实现了对语义的识别。求索阁一贯的观点就是“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破敌,必先知敌;要过学术检测这一关,当然必先了解这一关的玄机。

在重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

破除文科博士生评价“CSSCI”至上

前段时间,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力图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论文“SCI至上”的不良导向。

事实上,不仅在科技评价内部,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中,“唯论文”、论文“SSCI”和“CSSCI”至上的导向也亟须破除,这种单一化的评价导向无孔不入,渗透至博士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2020年,博士招生总规模将达到10万人,博士生扩招不仅仅带来显性层面上规模和人数的持续扩张,更会在培养质量、教育和学术生态等一系列隐性层面产生难以预估的影响。学术评价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的重要指挥棒,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预警器。对文科博士生的学术评价进行改革和完善,也是破除学术评价单一化较为实际的一个突破口。

唯“CSSCI”异化学习秩序

当前,多数高校都要求文科博士生在C刊上至少发表两篇文章,方可毕业。不可否认,C刊是当前高校学术质量和学术产出力的重要观察指标,C刊发文数量直接体现了高校的科研竞争力。然而,对博士生的学术评价直接套用C刊评价体系,值得商榷,一定程度违背了学术逻辑和人才培养规律,或许体现的是学术管理者在制度设计上的一种“懒政”,也不排除有学校将C刊论文GDP指标排名的“魔咒”转嫁给博士生的可能。

能够入选CSSCI评价体系的期刊数量本就稀少,在期刊竞争总体越来越“白热化”的语境下,一些期刊为了提高引用率和用稿效率,不仅在减少用稿、发稿的数量,在选稿上也偏好学者的知名度和职称等考虑。博士生只是刚刚走进学术殿堂的初级修炼者,于这个群体而言,其总体学术论文质量还无法与成熟的学者相抗衡,他们在学术规范、学术质量、学术方法等方面,都还有待于在三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内,进行综合训练和系统打磨。

当下,在以CSSCI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博士生人才培养的秩序和目标难免发生了实质性偏移,由于C刊资源的稀缺性,供求关系出现了严重不平衡,不少学生不能在C刊上发表文章,就没有办法毕业,这导致学生读博的直接动机和主要精力都花在了C刊资源的争夺战中。毋庸置疑,博士生扩招会再次加剧这种资源竞争,相当一部分导师也被裹挟其中,不得不绞尽脑汁,甚至动用各种关系和力量,只为学生能够早些、顺利毕业。

改变唯C刊导向评价方式

唯C刊论文的导向,实质上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博士生人才培养的过程性评价,只看重论文发表最终结果,只要学生将文章发出,就等于获得了学位论文答辩的“入场券”,而学位论文答辩又多是流于形式化、走过场。对博士生的人才培养和学术评价,不应该神话CSSCI评价的地位和作用,这并不是对CSSCI价值的否定,也不意味着完全不看CSSCI指标,但是,其重要性并不代表应该合理与合法化为“唯一目标”,而是应该以多元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来完善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监督和保障。

当前,唯C刊导向的.单一化评价方式,也是造成博士生延期毕业率较高的影响因素。如何在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缩短学业优秀的博士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年限,这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弱化C刊的评价导向,也是提高博士生毕业率、保障博士生在正常学制内毕业的重要举措。

采取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并不必然意味着评价标准的降低,相反,在尊重学术逻辑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更有可能是在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针对博士生的学术评价,事关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实际上指涉的是人才培养的大系统和全过程,这就需要高校给予各学科、各专业一定的培养自主权,既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也要借鉴国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经验,以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视角,对现有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人才培养过程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审视和探索,从而对诸多环节进行合理化调整和优化。

重视博士生培养过程性评价

首先,改革单一化评价方式,朝着多元化评价引导。博士生扩招,必然会引发新一轮的C刊资源“通道堵塞”,学术成果的评价更应该转向多元化,以缓解这种资源紧张的形势和发表压力。除却C刊论文,在权威报纸、重要媒体等发表思想、理论文章,以及智库文章、调查报告、政府决策报告等,已成为不少高校学术评价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此外,随着互联网的纵深发展,一些高校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也投向网络,人文社科的学者通过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渠道向社会发声,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也可以认作是学术产出的成果。如此背景之下,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学术成果,应该上升为一种趋势,这就要求确立多样化成果的认定标准、严格专家评审等一系列程序和制度上的探索、创新和规范化。

其次,尊重学术逻辑,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性评价。总体而言,我国博士生培养的过程考核偏弱,甚至形同虚设,博士生评价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工具性导向色彩浓厚。从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培养的经验来看,更注重的是基于一套完整、严谨的学术逻辑和链条,采取过程性考核与评价,强化淘汰机制,强调学位论文的高质量,而非仅仅看重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具体而言,严格的过程考核实质上涵盖了导师遴选、课程学习、指导方法、学术训练、资格考核、分流淘汰,以及论文选题、设计、撰写、评阅与答辩、学位论文评审等系统性环节,每一环节都应该设定严格标准和规范程序。

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国内不少高校文科的课程系统设置单一,只局限于本专业内部研究方向的狭窄领域,跨学科性并不强,缺乏合理的专业化引导,而课程考核相对轻松,只需要上交一篇简单的课程论文即可。与之相应的结果是,学生的学术训练不足,博士生培养的淘汰机制不严格,淘汰率偏低,究竟该如何淘汰,就需要完善相应的标准、流程和机制。再如,博士生培养更应该注重学位论文的质量,通过弱化C刊论文的发表,并辅之以配套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位论文的撰写,专注于高水平、创新性的学术研究。

(胡波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董晓波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责编:丁玉冰 ]

张鹏·BOLONG,中国科学院系统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经济战略专委会总部经济课题组负责人;国家发改委系统投融资机构总部经济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总部经济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机构总部经济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大学部)特邀教授兼研导。曾出任中国第一个总部经济试验项目北京丰台总部基地初创时期战略策划总监;中国第一部总部经济专著《总部经济潮起中国探索》主编;曾策动中国第一家总部经济战略研究中心、总部经济建设基金的成立,第一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峰会“中国总部经济嘉年会”的召开;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邯郸、宁波、郑州、成都、呼和浩特等诸多城市国际金融峰会、国际城市发展战略论坛、中国经济高峰会、首都科博会、国家传媒产业发展大会、西部博览会峰会、企业家峰会、区域经济战略大讲堂以及著名院校的MBA讲座等场合,发表总部经济专论演讲。 张鹏教授曾在《国际城市发展战略论坛》、《国家经济高峰会》、《北京科博会》、《中国传媒发展大会》、各省地《区域经济产业战略论坛》、《中国企业家高峰论坛》,以及北京、深圳、成都、郑州、宁波、呼和浩特、邯郸等重要城市《总部经济战略大讲堂》等诸多场合发表总部经济的专论性演讲;在国家及地方政府重要媒体上发表诸多总部经济理论文章并经由主流新闻渠道采访或报道;兼任过国家重要科学媒体的专栏作家;具有在中、美、英跨国集团担任高层管理实际工作的经验;服务客群遍及大江南北;属我国实战型的总部经济战略理论专家和学者。 作者多年来致力于城市和产业的高端服务。服务客群遍及大江南北,积累了在中、美、英跨国集团总部担任高管的工作经验,在国家与地方主流媒体发表过诸多经济学评论,集考察、咨询、评估、策划、可研、规划、立项、融资、开发或经营服务为一体,带领精英团队坚持为基层高端项目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属我国实战型经济理论学者,是我国总部经济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张鹏带领课题组专家成员坚持长期深入基层,为地方城市或区域的总部经济项目精心服务,为地方提供权威性的全面解决方案。先后在广东、四川、江苏、浙江、河北、福建、吉林、江西、湘西等全国各地进行了诸多“总部经济项目”的实地考察和演讲…… 著作有《总部经济潮起中国》、《总部经济时代》。

可信。根据查询抖音刘洹公开账号显示,刘洹是一名中国著名的健身教练和健身博主,拥有多个健身、健美比赛的奖项,且有超过十年的健身训练教练经验。他还主要承担一些机构和公司的健身指导和专业训练等工作,并在多家主流媒体发表过理论文章和分享健身经验,所以说很可信。刘洹在中国健身界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专业性,积极倡导科学健身,对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健康生活有一定的贡献。

平面媒体吗?每份杂志或报纸都有联系方式,可以跟负责该栏目的人联系。不同的杂志和报纸,你所要的答案会不一样。

大学物理论文发表文章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学物理也不例外。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物理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中学物理中的物理模型

摘要:本文阐述了物理模型的概念、功能,中学物理教材中常见的六种物理模型,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学阶段在物理模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物理模型

一、物理模型的概念及功能

物理学所分析、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很复杂,有众多的因素,为了便于着手分析与研究,物理学往往采用一种“简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化处理,保留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得出一种能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此种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就称之为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按其设计思想可分为理想化物理模型和探索性物理模型。前者的特点是突出研究客体的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将物体抽象成只具有原物体主要因素但并不客观存在的物质(过程),从而使问题简化。如质点模型、点电荷模型、理想气体模型、匀速直线运动模型等等。后者的特点是依据观察或实验的结果,假想出物质的存在形式,但其本质属性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如原子模型、光的波粒二象性模型等等。

人们建立和研究物理模型的功能主要在于:

一是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大的偏差,从中较为方便地得出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是可以对模型讨论的结果稍加修正,即可用于对实际事物的分析和研究;

三是有助于对客观物理世界的真实认识,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人类服务之目的。

二、中学物理教材中经常碰到的几种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就它在实际问题中所扮演角色或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分为:

1.物理对象模型 即把物理问题的研究对象模型化。

例如质点,舍去和忽略形状、大小、转动等性能,突出它具有所处位置和质量的特性,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描述,又如点电荷、弹簧振子、单摆、理想变压器、理想电表等等,都是属于将物体本身的理想化。

另外诸如点光源、电场线、磁感线等,则属于人们根据它们的物理性质,用理想化的图形来模拟的概念。

2.物理过程模型 即把研究对象的实际运动过程进行近似处理。排除其在实际运动过程中的一些次要因素的干扰,使之成为理想的典型过程。

如研究一个铁球从高空中由静止落下的过程。首先应考虑吸引力,由公式F=GMm�r2可知,铁球越接近地面,F就越大,其次还要考虑空气阻力、风速、地球自转等影响。这样考查铁球下落运动过程就显得十分复杂,研究起来十分不便。为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上突出铁球下落的主要因素,即受重力作用,而忽略其它次要影响,并把重力视为恒力,通过如此简化,使研究问题简化,其研究结果也不致影响到基本规律的正确性。从而成为物理学中一个典型的运动过程,即自由落体运动。这种物理模型称之为过程模型。

教材中的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弹性碰撞;理想气体的等温、等容、等压、绝热变化等等都是将物理过程模型化。

3.物理条件模型 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就是在建立了“忽略空气阻力,认为重力恒定”的条件模型之后才得出来的。力学中的光滑斜面;热学中的绝热容器;电学中的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等,也都是把物体所处的条件理想化了。

4.物理等效模型 即通过充分挖掘原有物理模型的特征去等效具有相似性质或特点的现象和相似运动形态的物质和运动。如将理想气体分子等效为弹性小球,并用弹性小球对器壁的碰撞去解释和推导气体压强公式,用单摆振动模型去等效类比电磁振荡过程等等。

5.物理实验模型 在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然后根据逻辑推理法则,对过程作进一步的分析,推理,找出其规律,得出实验结论。

如伽利略就是从斜槽上滚下的小球滚上另一斜槽,后者坡度越小,小球滚得越远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理想实验――在无摩擦力情况下,从斜槽滚下的小球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从而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不可缺少”的结论,为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再如在研究电场强度时,设想在电场中放置一个不会引起电场变化的点电荷,去考查它在各点的F�q值等等。

6.物理数学模型 即建立以物理模型为描述对象的数学模型,进行对客观实体近似的定量计算,从而使问题由繁到简。如单摆的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不得大于50,使弧线计算转化为三角计算等等。

三、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建立正确鲜明的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有力手段之一

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问题,在实际上都涉及许多因素,而模型则是在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主流这一重要属性。

如“质点”模型,在物体的宏观平动运动中,描述运动的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对同一物体来说其上各点都相同,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运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是可不考虑的,故可将运动物体质点化,即用质点模型来取代真实运动的物体。

2.正确鲜明的物理模型本身就是重要的物理内容之一,它与相应的物理概念、现象、规律相依托

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进程中,从汤姆逊模型到卢瑟福模型的飞跃就是生动的反映。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建立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而它是建立在反映光粒子性的“光子”模型之上的。

诸多的事实都在说明大凡物理现象、过程、规律都直接与之相应的物理模型关联着;一定的物理模型又是最生动最集中地反映着相应的物理概念、现象、过程和规律,二者密不可分。

3.正确鲜明的物理模型的建立,使许多抽象的物理问题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

例如,电场线对电场的描述,磁感线对磁场的描述。分子模型对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原子核式结构对a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解释;光子模型对光的粒子性的理解等等,凡是学物理的人都会感受到物理模型所给予的无可争辩的重要作用。

四、物理模型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掌握建立正确鲜明的物理模型这一根本方法

物理模型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一部分,属物理概念的范畴。学习前人为我们创造的各种物理模型是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掌握这一方法,即对一个具体的物理内容、现象或过程能反映出一幅鲜明的“物理图景”,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讲清各物理模型设计的依据。物理模型看上去是独立的,但设计物理模型的思想是相通的。

2.讲授物理模型要前后呼应,触类旁通。运动学中建立的“质点”模型,发展到质点动力学中,万有引力定律中,以至物体转动问题中,还可引伸到单摆中的摆球,弹簧振子中的振子,甚至帮助我们建立电学中的点电荷模型,光学中的点光源模型。

3.物理模型思维贯穿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随着人们对某个物理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刻和提高,物理模型也必将随之完善和准确。例如对于光本性的问题,人们从牛顿的微粒说,惠更斯的波动说、电磁说、粒子说到波粒二象性,在此发展过程中光的模型也随之一次次地得到深化。

4.在平时的例题教学中也是处处体现了物理模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解答各类物理习题,学生能否依据题意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模型,是解题成败的重要环节。如果解题者所理解的题意中的物理模型与命题者的设计模型一致,题意就必然变得清晰鲜明,习题的难点便会随之而突破,这种例子是垂手可得的。

总之,物理模型的教学确实需要我们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个问题对提高我们的物理教学水平关系甚大。

物理猜想与中学物理教学

【摘 要】阐述物理猜想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及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猜想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 物理猜想 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076-0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新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教会学生运用物理猜想方法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学好物理。为了促进中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猜想方法,新课程的物理教材刻意设计了许多研究物理现象的活动。以此增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例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合作与交流等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是确保科学研究各种物理现象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猜想、假设,并经过许多的研究活动,才能使研究物理现象过程顺利完成。根据笔者这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物理猜想对高中物理教学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物理猜想提高物理教学的经验,现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物理猜想对中学物理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中,提出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科学研究,使学生从基本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最终达到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习惯,发扬研究真理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活动,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索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研究活动过程中,根据已经了解的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因此,要达到新课标中的要求,笔者认为猜想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物理猜想的运用是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物理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运用物理猜想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进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往往对新生事物比较好奇,都希望能够尽快了解其中的知识、规律和奥秘。如果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物理现象猜想出其可能出现的某些现象或规律,那么不但能增强学生的新奇心,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使他们更能积极地深入到学习新知识当中。锻炼和培养中学生的物理猜想能力,能提高学生对研究物理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兴趣和欲望正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因此,物理猜想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好方法。

2.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通过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他们现有知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进行猜想,经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等进行严格推理和验证,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也使他们思想更加灵活。因此通过猜想法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

物理猜想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意识进行推测,是开放性的思维方式。经过对事物仔细观察和辩别认识,提高了学生对事物整体性的研究,促进学生的思维进程,使学生迅速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如果这些新知识是由学生自己主动猜想后经过验证推理得来的,那么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因此,这些物理现象及规律就会深深刻印在学生的心里,巩固这些新的物理知识。

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中,特别着重对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的物理猜想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科学的物理猜想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它能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解题能力。因此,科学的物理猜想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猜想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要根据学生现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兴趣爱好和想象能力等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教师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来构建出新的物理猜想呢?笔者认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讲究提出猜想一些方法。

1.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各种经历、各种经验和已学的知识提出猜想

科学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的猜想并非胡乱猜测,它需要有科学依据,要根据学生的经历、经验、生活常识等提出猜想。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起初就是根据前人的经验、自己的经历以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提出的猜想,然后通过观察、推理、推导、证明,才提出了理论依据,最后才建立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先让学生观察羽毛和铁片在有空气的玻璃管中同时下落的情况,再启发他们猜想如果将玻璃管中的空气抽出后,再让羽毛和铁片同时下落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猜想并记下这些猜想,然后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最后得出结论。这种通过启发学生猜想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能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

2.激励学生讨论,诱发物理猜想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时,应该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让各组提出各自不同的猜想,并由他们各自陈述自己猜想的理由和依据。激励他们讨论、争辩,经过讨论和争辩提高他们对物理猜想的兴趣和对物理猜想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将同学们分成两个小组,一组猜想物体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另一组猜想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然后让他们分别做实验,得出结论。教师在课堂中认真听取各组学生的观点后,引导诱发他们讨论并猜想加速度与力及质量的关系,最后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这样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由于害怕自己提出的猜想被其他同学取笑或者自己提出的猜想不正确被老师责怪而羞以启齿,这时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消除他们的顾虑。例如,研究玻璃的折射率时,可以猜想单色光通过平行玻璃砖后传播方向是否发生改变。先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其出射的方向,并记下来。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合理、准确,教师都要持平和的态度,让实验验证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科学猜想的意识。

4.创造良好的猜想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学到有利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内容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例如,在“楞次定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演示让磁体的N极靠近闭合的铝环的实验之前,先启发学生猜想让磁体的N极靠近闭合的铝环时会看到什么现象,让磁体的N极去靠近有缺口的铝环时又会看到什么现象。然后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同样,让磁体的S极去靠近闭合的铝环时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总之,教师要尽最大可能为学生进行猜想创造条件。

物理猜想既是一种自由尝试,也是一种严谨的创造,因此,在教学过锃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有利于提高学生猜想能力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加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较过,孟蓓.物理探究教学中培养“猜想与假设”能力的策略[J].当代教师教育,2008(6)

[2]付红周.新课程下全方位认识猜想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高中物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林东槟.物理探究教学中培养猜想与假设能力的策略[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4)

[4]蔡严娟.新课改物理探究教学中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5)

nature,science

1、引言 2 、编写要求 3、编写格式 4、前置部分 5、主体部分 如何写论文 写下自己的想法是完善它的好方法。你可能发现自己的想法在纸上会变成一团糟。 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当你越来越熟悉它的时候,就会很快了。如果你把它当作一种艺术,你就会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