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凤莲是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导师。
彭凤莲教授简介:
彭凤莲,1967年12月生,汉族,教授。1993年获安徽师范大学史学硕士学位,1998-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内高级访问学者 2006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研究 。
主持科研项目情况:主持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税收流失及其刑事对策”、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罪刑法定原则登陆中国研究”、主持安徽省法学会项目“商业贿赂犯罪犯罪研究”、主持安徽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罪刑法定原则的性质与目的”、主持安徽师范大学基金项目“中华法系的特征研究”。
彭凤莲教授个人成就:
发表论文50余篇,专著2部,合著5部。
代表性著作是《中国罪刑法定原则的百年变迁研究》(入选国家教育部首批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法学文库),代表性论文有:《论罪刑法定原则实施的制约因素》(中国刑事法杂志),《监督过失责任论》(法学家),《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看我国洗钱罪的立法趋势》(法学评论),《统一公法学与刑法及刑法学的关系》(政法论丛)等。
获奖情况:《论罪刑法定原则实施的制约因素》获安徽省人民政府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看我国洗钱罪的发展趋势》获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奖、《司法公正: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和生命》获安徽省芜湖市诉讼法律理论与实践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获安徽省“协力杯”优秀论文三等奖、《情理与法的冲突:呼唤刑事附带民事的公费辅助补偿-----“马加爵案刑事附带民事判决的法理评析》获安徽省芜湖市法学会“和谐社会法治建设”优秀论文一等奖、安徽省“十一五”优秀人才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商业贿赂的社会文化成因及防治对策分析》获芜湖市法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王沂峰,男,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原广州市妇产科研究所所长、原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党委书记,现调任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王沂峰教授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1986年考取华西医科大学妇科肿瘤专业硕士研究生,1988年攻读博士学位,先后师从著名妇产科专家曹泽毅教授和江森教授。1991年博士毕业后留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工作,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1年7月以引进人才的方式调至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现广医三院)妇产科工作,历任妇产科主任、广州市妇产科研究所所长,同年晋升主任医师/教授,先后担任广州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沂峰同志是我国知名的妇产科中青年专家,尤其在妇科肿瘤的诊治方面有较深的造诣。1990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妇科恶性肿瘤的过继免疫治疗和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管造影,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他医术精湛,尤其擅长妇科手术,先后开展了“改良的子宫切除术”、“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晚期外阴癌的尿道移位术”、“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保留生殖功能的阴道成行术”等,其中部分填补了国内空白,部分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近年来,王沂峰教授在国内外率先利用全腹腔镜术式、开腹术式和经阴道术式等三种通路开展了近50例保留生育功能的广泛宫颈切除术,为年轻的早期宫颈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带来福音,相关论文先后刊登于《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相关术式的创新和妊娠成功率均具有国际先进性,获得国内外同行的一致欣赏。 此外,王教授还采取微创技术为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如:外阴癌、阴道癌)的患者施展新式肿瘤根治术,其中利用腹部皮下通路进行的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和腹腔镜盆腔淋巴清扫术具有国际领先性,极大的改善外生殖器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王教授该成果已多次获邀在国内、港澳、日本和英国地区会议上报告和演示。王沂峰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目前还开展了灵长类同种异体子宫移植研究,希望通过此项研究为日后进行人类子宫移植临床试验提供科学严谨的参考证据。1994年、1996年连续两次获得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第一、第二届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8年、1999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医科大学优秀教师。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名医。王沂峰教授近年来先后在《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使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现代妇产科进展》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国内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此外,还有部分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Gynecologic Oncology》、《Oncology Report》和《American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Immunology》,若干成果已发表于先后取得卫生部、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及山东省医学科技成果奖多项。王沂峰教授主刀的手术视频作品《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全腹腔镜广泛宫颈切除术》和《腹腔镜下阴道中段癌根治术》分别获得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中国妇产科网-奥林巴斯杯特等奖、中华医学国际交流基金会-中国妇产科网-阿斯利康杯的特等奖,其团队妇科内镜水平已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王沂峰教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评价专家、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初评专家、中华医学奖科技评审专家和卫生部妇科内镜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多项重要学术任职;同时承担卫生部科研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基金课题及广东省卫生厅科研课题等多项科研立项。
林家骏,生于1948年.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博士。林先生还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自动化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电机工程学会电路与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评委,信息产业部242工程评审专家等社会职务。林家骏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融合、图像隐藏信息检测、信息安全、智能信号处理。林教授发表论文五百余篇,参编著作两本,参加或主持国家“973”“863”及国防预算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曾获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教学、科研成果丰硕。主持或参加各类国家与军队的重大科研项目多项。主持863“入侵智能检测平台技术与方法研究”、国防预研“目标跟踪信息融合中的神经网络新方法”、国防十五预研“数据融合技术仿真测试开发环境和评估技术研究”等。“北京燕山石化炼油总厂酮苯脱蜡脱油装置闭环优”获中国化控制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等奖(部级),“军用通讯软件标准制定”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杂志与会议上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第一作者)。参与开发多项信息安全产品。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控制与智能信号处理、信息安全、信息融合。主持完成并正在主持多项国家863、总装备部十五、十一五预研及其他部委的专项项目。发表论文150篇。专利3项。参编书籍3部。承担国家、军队及公安科研项目:基于微分代数方程的电力系统与混沌分析 (973) 子项负责人入侵智能检测平台技术方法 (863) 负责人目标跟踪信息融合中的神经网络新方法 (国防预研项目)负责人ADK6导弹系统软件测试 (航天局) 负责人数据融合技术测试评估工具与技术 (总装十五预研重点项目) 负责人应急响应中的数据取证和恢复技术 (863) 主要负责人打击计算机犯罪勘察技术研究存储介质中残缺数据和勘察取证技术 (十五攻关) 负责人计算机犯罪案件勘察箱 (公安部) 负责人图像隐藏信息检测系统软件(上海安全局328研究所)负责人基于面像识别的门禁系统(安全局116研究所) 负责人ADK6武器系统数据录取设备研制(航天局8部) 负责人上海市水闸泵站监测系统(上海市水务局) 负责人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军队及地方企业的各类科研项目。教学工作:承担本科课程《MATLAB及其工程应用》,硕士生课程《智能信号处理》、《图像隐藏信息概论》和博士生课程《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网络异常行为检测》。指导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多名。
王沂峰,男,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原广州市妇产科研究所所长、原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党委书记,现调任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王沂峰教授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1986年考取华西医科大学妇科肿瘤专业硕士研究生,1988年攻读博士学位,先后师从著名妇产科专家曹泽毅教授和江森教授。1991年博士毕业后留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工作,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1年7月以引进人才的方式调至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现广医三院)妇产科工作,历任妇产科主任、广州市妇产科研究所所长,同年晋升主任医师/教授,先后担任广州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沂峰同志是我国知名的妇产科中青年专家,尤其在妇科肿瘤的诊治方面有较深的造诣。1990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妇科恶性肿瘤的过继免疫治疗和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管造影,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他医术精湛,尤其擅长妇科手术,先后开展了“改良的子宫切除术”、“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晚期外阴癌的尿道移位术”、“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保留生殖功能的阴道成行术”等,其中部分填补了国内空白,部分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近年来,王沂峰教授在国内外率先利用全腹腔镜术式、开腹术式和经阴道术式等三种通路开展了近50例保留生育功能的广泛宫颈切除术,为年轻的早期宫颈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带来福音,相关论文先后刊登于《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相关术式的创新和妊娠成功率均具有国际先进性,获得国内外同行的一致欣赏。 此外,王教授还采取微创技术为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如:外阴癌、阴道癌)的患者施展新式肿瘤根治术,其中利用腹部皮下通路进行的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和腹腔镜盆腔淋巴清扫术具有国际领先性,极大的改善外生殖器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王教授该成果已多次获邀在国内、港澳、日本和英国地区会议上报告和演示。王沂峰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目前还开展了灵长类同种异体子宫移植研究,希望通过此项研究为日后进行人类子宫移植临床试验提供科学严谨的参考证据。1994年、1996年连续两次获得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第一、第二届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8年、1999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医科大学优秀教师。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名医。王沂峰教授近年来先后在《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使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现代妇产科进展》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国内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此外,还有部分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Gynecologic Oncology》、《Oncology Report》和《American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Immunology》,若干成果已发表于先后取得卫生部、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及山东省医学科技成果奖多项。王沂峰教授主刀的手术视频作品《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全腹腔镜广泛宫颈切除术》和《腹腔镜下阴道中段癌根治术》分别获得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中国妇产科网-奥林巴斯杯特等奖、中华医学国际交流基金会-中国妇产科网-阿斯利康杯的特等奖,其团队妇科内镜水平已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王沂峰教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评价专家、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初评专家、中华医学奖科技评审专家和卫生部妇科内镜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多项重要学术任职;同时承担卫生部科研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基金课题及广东省卫生厅科研课题等多项科研立项。
林家骏,生于1948年.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博士。林先生还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自动化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电机工程学会电路与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评委,信息产业部242工程评审专家等社会职务。林家骏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融合、图像隐藏信息检测、信息安全、智能信号处理。林教授发表论文五百余篇,参编著作两本,参加或主持国家“973”“863”及国防预算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曾获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教学、科研成果丰硕。主持或参加各类国家与军队的重大科研项目多项。主持863“入侵智能检测平台技术与方法研究”、国防预研“目标跟踪信息融合中的神经网络新方法”、国防十五预研“数据融合技术仿真测试开发环境和评估技术研究”等。“北京燕山石化炼油总厂酮苯脱蜡脱油装置闭环优”获中国化控制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等奖(部级),“军用通讯软件标准制定”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杂志与会议上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第一作者)。参与开发多项信息安全产品。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控制与智能信号处理、信息安全、信息融合。主持完成并正在主持多项国家863、总装备部十五、十一五预研及其他部委的专项项目。发表论文150篇。专利3项。参编书籍3部。承担国家、军队及公安科研项目:基于微分代数方程的电力系统与混沌分析 (973) 子项负责人入侵智能检测平台技术方法 (863) 负责人目标跟踪信息融合中的神经网络新方法 (国防预研项目)负责人ADK6导弹系统软件测试 (航天局) 负责人数据融合技术测试评估工具与技术 (总装十五预研重点项目) 负责人应急响应中的数据取证和恢复技术 (863) 主要负责人打击计算机犯罪勘察技术研究存储介质中残缺数据和勘察取证技术 (十五攻关) 负责人计算机犯罪案件勘察箱 (公安部) 负责人图像隐藏信息检测系统软件(上海安全局328研究所)负责人基于面像识别的门禁系统(安全局116研究所) 负责人ADK6武器系统数据录取设备研制(航天局8部) 负责人上海市水闸泵站监测系统(上海市水务局) 负责人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军队及地方企业的各类科研项目。教学工作:承担本科课程《MATLAB及其工程应用》,硕士生课程《智能信号处理》、《图像隐藏信息概论》和博士生课程《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网络异常行为检测》。指导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多名。
先成为大学老师~助教―主讲教师―副教授―教授
要评比教授,考核条件有很多,具体的要求你可以咨询单位科教处或者人事处。当然了,sci论文是必要条件,并且分值一般不能太低。优助协助医学实验定制,翻译润色。可以在一定程度给到你帮助~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发表论文50余篇(部分见下),综述20余篇;主编“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周光召主编)《生命科学》分册;参编《生物化学》、《核酸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临床神经外科学》、《基因扩增与基因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等教科书/专著13部。 1、 贾弘禔主编《生命的岁月与梦幻》(周光召主编: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生命科学分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贾弘禔主编《生物化学》(第3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3、贾弘禔主编《生物化学》(8学制,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贾弘禔主编《Textbook of BIOCHEMISTRY》(英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贾弘禔、倪菊华主编《生物化学:Case FilesTM, Biochemistry》(中英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6、贾弘禔、冯作化主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7、参编《核酸化学》(张昌颖主编)、《生物化学》(周爱儒主编)、《临床神经外科学》(吴承远、刘玉光主编)、《内科学》(王海燕主编)、《医学分子生物学》(张乃蘅主编)、《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吴希如、陈清堂主编)、《基因扩增与基因诊断》(郑怀竞主编)、《基层医师手册》等教科书、专著及教学辅导10余部。 1. Li S-Y, Jia Y-H, Sun W-G, Tang Y, An G-S, Ni J-H, Jia H-T. Stabilization of mitochondrial function by tetramethylpyrazine protects against kainate-induced oxidative lesions in the rat hippocampus.Free Radic Biol Med2010; 48:597-608 2. Zhang H-J, Li W-J, Gu Y-Y, Li S-Y, An G-S, Ni J-H, Jia H-T. p14ARF interacts with E2F factors to form p14ARF-E2F/partner-DNA complexes repressing E2F-dependent transcription.J Cell Biochem2010; 109: 693-701 3. Li S-Y, Sun W-G, Jia Y-H, Wu G-S, An G-S, Ni J-H, Jia H-T. Calcium signal-initiated early activation of NF-κB in neurons is a neuroprotective event in response to kainic acid-induced excitotoxicity.Biochem(Mos) 2010; 75: 125-135 4. Li W-J, Gu Y-Y, Zhang H-J, Zhou J, Jia H-T. Induction of p14ARF by E2F1 contributes to 8-chloro-adenosine-induced apoptosis in human lung cancer H1299 cells.Chemotherapy2009; 55: 335–343 5. Zhang H-J, Li W-J, Yang S-Y, Li S-Y, Ni J-H, Jia H-T. 8-Chloro-adenosine-induced E2F1 promotesp14ARFgene activation in H1299 cells through displacing Sp1 from multiple overlapping E2F1/Sp1 sites.J Cell Biochem2009; 106: 466-472 6. Yang S-Y, Jia X-Z, Feng L-Y, Li S-Y, An G-S, Ni J-H, Jia H-T. Inhibition of topoisomerase II by 8-chloro-adenosine triphosphate induces DNA double-stranded breaks in 8-chloro-adenosine-exposed human myelocytic leukemia K562 cells.Biochem Pharmacol2009; 77:433-443 7. Jia X-Z, Yang S-Y, Zhou J, Li S-Y, Ni J-H, An G-S, Jia H-T. Inhibition of CHK1 kinase by Gö6976 converts 8-chloro-adenosine-induced G2/M arrest into S arrest in human myelocytic leukemia K562 cells.Biochem Pharmacol2009; 77:770-780 8. Ji Z-X, Du C, Wu G-S, Li S-Y, An G-S, Yang Y-X, Ru J, Jia H-T, Ni J-H. Synergistic up-regulation of muscle LIM protein expression in C2C12 and NIH3T3 cells by myogenin and MEF2C.Mol Genet Genomics2009; 281:1-10 9. Song C-L, Wang J-Y, Song Q-S, Li X, Chen Z-Q, Ma Q-J, Liu Z-J, Jia H-T, Dang G-T. Simvastatin induces estrogen receptor-alpha (ER-alpha) in murine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J Bone Miner Metab, 2008; 26:213-217 10. Li F, Jia H-T, Yu C-L. ACL reconstruction in a rabbit model using irradiated Achilles allograft seeded with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r PDGF-B gene-transfect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07; 15:1219–1227
近日,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hemistry (《自然–化学》)上发表题为“General synthesis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high metal loading us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套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的普适性合成策略,实现了高达 40 wt.% 或 3.8 at.% 的高过渡金属原子负载,比目前报道的单原子负载量提升了几倍甚至数十倍。 该工作由电子 科技 大学、加拿大光源和美国莱斯大学三个单位共同合作完成。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莱斯大学的汪淏田教授和加拿大光源的胡永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合作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研究和电化学反应器设计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具有极高的原子利用率、独特的电子结构以及明晰且可调的配位结构,在各种电催化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活性。但常规单原子材料中金属原子密度较低(通常小于5 wt.%或1 at.%),大大限制了其整体催化性能及工业应用前景,因此发展出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普适性合成策略至关重要。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对提高合成单原子材料的金属负载量有很大的局限(图1, a-b)。以碳材料负载的单原子为例,现有的“自上而下”方法通过在碳材料载体表面制造缺陷,然后通过缺陷稳定单原子。然而,无法精确调控缺陷尺寸导致缺陷位点的数目极大地受到限制,而且当金属负载量提高时,容易在大尺寸的缺陷位处形成团簇。“自下而上”方法则使用金属和有机物前驱体(如金属有机框架、金属-卟啉分子、金属-有机小分子)热解碳化的方式获得负载金属单原子的碳材料。在金属负载量过大时,金属原子之间将因为没有足够的隔离空间而导致热解过程中团簇或者颗粒的产生。 鉴于此,该团队发展了区别于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的单原子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图1c),以突破单原子负载量的限制。该团队创新性地使用比表面大、热稳定性高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碳基底,对其进行-NH2基团修饰,使其对金属离子具有高配位活性。引入金属离子后可得到以金属离子作为节点、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结构单元的交联网络,最后热解即可得到高载量的金属单原子材料。相较于传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该研究报道的方法既保证了高含量金属离子初始锚定时的高分散性又能有效抑制后续热解过程基底烧结重构引起的金属原子团聚。 XAFS、HADDF-STEM等多种表征手段证明,由该法制得的负载型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在保证金属原子单分散的同时还能实现远超现有文献报道水平的金属载量。借助该方法,该团队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高达41.6%(原子分数为3.84%)的Ir单原子催化材料(图2),该负载量相较于文献报道的Ir单原子最高载量提升了数倍。 另外,该合成策略还具有普适性,能够用于制备其他贵金属或非贵金属的高载量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例如,在碳基底材料上,Pt单原子的负载量最高可达32.3 wt.%,Ni单原子负载量可达15 wt.%(图3)。 夏川,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国家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基于新能源的电催化、电合成、电化学生物合成,致力于实现碳平衡的能量与物质循环。在“液体燃料与基础化学品现场合成”这一特色方向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反应器与催化剂设计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3项,H因子34,引用5200余次。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Energy、Nat. Catal.、Nat. Chem.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2篇。
共发表或录用论文50篇,包括SCI期刊论文11篇(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0篇),EI期刊论文22篇[1] Wang Y H*, Nie J G, Li J J. Study on fatigue property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and stud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4, 94(3): 1-10.[2] Wang Y H*, Nie J G, Fan J S. Fiber beam-column element for circular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under axial–flexure–torsion combined load.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4, 95(4): 10-21.[3] Wang Y H*, Nie J G, Fan J S. Theoretical model and investigation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olumns under axial force-torsion combined action.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13, 69(8): 1-9.[4] Wang Y H*, Nie J G, Cai CS. Numerical modeling on concrete structures an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frame structures.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 2013, 51(8): 58-67.[5] Nie J G, Wang Y H*, Cai C S.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fatigue behavior of RC beams strengthened with steel plate-concrete composite technique. ASCE-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1, 137(7): 772-781.[6] Nie J G, Wang Y H*, Cai C S. Elastic rigidity of composite beams with full width slab opening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2, 73(6): 43-54.[7] Nie J G, Wang Y H*, Fan J S, Zhang X G, Cai C S.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omposite joints for connecting existing concrete bridges an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2, 75(8): 11-20.[8] Nie J G, Wang Y H*, Fan J S.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olumns under pure torsion and compression-torsion cyclic load.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2012, 79(12): 115-126.[9] Nie J G, Wang Y H*, Fan J S.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olumns under combined compression-bending-torsion cyclic load. Thin-Walled Structures,2013, 67(6): 1-14.[10] Nie J G, Wang Y H*, Tao M X. Research and optimization on laminated steel tube column-concrete beam joints with outer stiffening ring.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13, 56(5): 1282–1293.
近日,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hemistry (《自然–化学》)上发表题为“General synthesis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high metal loading us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套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的普适性合成策略,实现了高达 40 wt.% 或 3.8 at.% 的高过渡金属原子负载,比目前报道的单原子负载量提升了几倍甚至数十倍。 该工作由电子 科技 大学、加拿大光源和美国莱斯大学三个单位共同合作完成。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莱斯大学的汪淏田教授和加拿大光源的胡永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合作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研究和电化学反应器设计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具有极高的原子利用率、独特的电子结构以及明晰且可调的配位结构,在各种电催化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活性。但常规单原子材料中金属原子密度较低(通常小于5 wt.%或1 at.%),大大限制了其整体催化性能及工业应用前景,因此发展出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普适性合成策略至关重要。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对提高合成单原子材料的金属负载量有很大的局限(图1, a-b)。以碳材料负载的单原子为例,现有的“自上而下”方法通过在碳材料载体表面制造缺陷,然后通过缺陷稳定单原子。然而,无法精确调控缺陷尺寸导致缺陷位点的数目极大地受到限制,而且当金属负载量提高时,容易在大尺寸的缺陷位处形成团簇。“自下而上”方法则使用金属和有机物前驱体(如金属有机框架、金属-卟啉分子、金属-有机小分子)热解碳化的方式获得负载金属单原子的碳材料。在金属负载量过大时,金属原子之间将因为没有足够的隔离空间而导致热解过程中团簇或者颗粒的产生。 鉴于此,该团队发展了区别于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的单原子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图1c),以突破单原子负载量的限制。该团队创新性地使用比表面大、热稳定性高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碳基底,对其进行-NH2基团修饰,使其对金属离子具有高配位活性。引入金属离子后可得到以金属离子作为节点、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结构单元的交联网络,最后热解即可得到高载量的金属单原子材料。相较于传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该研究报道的方法既保证了高含量金属离子初始锚定时的高分散性又能有效抑制后续热解过程基底烧结重构引起的金属原子团聚。 XAFS、HADDF-STEM等多种表征手段证明,由该法制得的负载型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在保证金属原子单分散的同时还能实现远超现有文献报道水平的金属载量。借助该方法,该团队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高达41.6%(原子分数为3.84%)的Ir单原子催化材料(图2),该负载量相较于文献报道的Ir单原子最高载量提升了数倍。 另外,该合成策略还具有普适性,能够用于制备其他贵金属或非贵金属的高载量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例如,在碳基底材料上,Pt单原子的负载量最高可达32.3 wt.%,Ni单原子负载量可达15 wt.%(图3)。 夏川,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国家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基于新能源的电催化、电合成、电化学生物合成,致力于实现碳平衡的能量与物质循环。在“液体燃料与基础化学品现场合成”这一特色方向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反应器与催化剂设计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3项,H因子34,引用5200余次。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Energy、Nat. Catal.、Nat. Chem.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2篇。
发表论文50余篇(部分见下),综述20余篇;主编“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周光召主编)《生命科学》分册;参编《生物化学》、《核酸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临床神经外科学》、《基因扩增与基因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等教科书/专著13部。 1、 贾弘禔主编《生命的岁月与梦幻》(周光召主编: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生命科学分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贾弘禔主编《生物化学》(第3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3、贾弘禔主编《生物化学》(8学制,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贾弘禔主编《Textbook of BIOCHEMISTRY》(英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贾弘禔、倪菊华主编《生物化学:Case FilesTM, Biochemistry》(中英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6、贾弘禔、冯作化主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7、参编《核酸化学》(张昌颖主编)、《生物化学》(周爱儒主编)、《临床神经外科学》(吴承远、刘玉光主编)、《内科学》(王海燕主编)、《医学分子生物学》(张乃蘅主编)、《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吴希如、陈清堂主编)、《基因扩增与基因诊断》(郑怀竞主编)、《基层医师手册》等教科书、专著及教学辅导10余部。 1. Li S-Y, Jia Y-H, Sun W-G, Tang Y, An G-S, Ni J-H, Jia H-T. Stabilization of mitochondrial function by tetramethylpyrazine protects against kainate-induced oxidative lesions in the rat hippocampus.Free Radic Biol Med2010; 48:597-608 2. Zhang H-J, Li W-J, Gu Y-Y, Li S-Y, An G-S, Ni J-H, Jia H-T. p14ARF interacts with E2F factors to form p14ARF-E2F/partner-DNA complexes repressing E2F-dependent transcription.J Cell Biochem2010; 109: 693-701 3. Li S-Y, Sun W-G, Jia Y-H, Wu G-S, An G-S, Ni J-H, Jia H-T. Calcium signal-initiated early activation of NF-κB in neurons is a neuroprotective event in response to kainic acid-induced excitotoxicity.Biochem(Mos) 2010; 75: 125-135 4. Li W-J, Gu Y-Y, Zhang H-J, Zhou J, Jia H-T. Induction of p14ARF by E2F1 contributes to 8-chloro-adenosine-induced apoptosis in human lung cancer H1299 cells.Chemotherapy2009; 55: 335–343 5. Zhang H-J, Li W-J, Yang S-Y, Li S-Y, Ni J-H, Jia H-T. 8-Chloro-adenosine-induced E2F1 promotesp14ARFgene activation in H1299 cells through displacing Sp1 from multiple overlapping E2F1/Sp1 sites.J Cell Biochem2009; 106: 466-472 6. Yang S-Y, Jia X-Z, Feng L-Y, Li S-Y, An G-S, Ni J-H, Jia H-T. Inhibition of topoisomerase II by 8-chloro-adenosine triphosphate induces DNA double-stranded breaks in 8-chloro-adenosine-exposed human myelocytic leukemia K562 cells.Biochem Pharmacol2009; 77:433-443 7. Jia X-Z, Yang S-Y, Zhou J, Li S-Y, Ni J-H, An G-S, Jia H-T. Inhibition of CHK1 kinase by Gö6976 converts 8-chloro-adenosine-induced G2/M arrest into S arrest in human myelocytic leukemia K562 cells.Biochem Pharmacol2009; 77:770-780 8. Ji Z-X, Du C, Wu G-S, Li S-Y, An G-S, Yang Y-X, Ru J, Jia H-T, Ni J-H. Synergistic up-regulation of muscle LIM protein expression in C2C12 and NIH3T3 cells by myogenin and MEF2C.Mol Genet Genomics2009; 281:1-10 9. Song C-L, Wang J-Y, Song Q-S, Li X, Chen Z-Q, Ma Q-J, Liu Z-J, Jia H-T, Dang G-T. Simvastatin induces estrogen receptor-alpha (ER-alpha) in murine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J Bone Miner Metab, 2008; 26:213-217 10. Li F, Jia H-T, Yu C-L. ACL reconstruction in a rabbit model using irradiated Achilles allograft seeded with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r PDGF-B gene-transfect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07; 15:121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