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军院士在一些期刊上发表了著作,并且出版了一些科普专著,但是他没有创办期刊,都是在已知的国家级期刊上发表的。2015年4月,刘少军教授撰写的专著《鱼类远缘杂交》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120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PNAS、ScientificReports、Genetic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刊物上,其中SCI论文90篇。
PNAS的稿源有三类(Track I,II,III)。细心的读者会发现PNAS文章在作者通讯地址的下方都会有一行以“Communicated by...”、“Edited by...”或“Contributed by...”字样开头的文字。这是区分三类稿件的最直接方式。其中“Communicated by XXX”属于第一类稿件(Track I),这类文章通常是由作者交与一个美国科学院院士(含外籍院士)交流,然后该院士再向PNAS推荐发表,这个XXX就是院士的大名。在推荐之前,该院士需要请两位论文相关研究领域内的专家进行审稿,并像所有的编辑部编辑一样处理审稿人与作者之间的联系,包括将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和将作者的回复、辩驳以及修改稿再返回给审稿人。按PNAS规定是不能将审稿人的身份透漏给作者的,但我们知道这通常是很难做到的。审稿结束之后院士必须将通过的稿件以及所有审稿人与作者之间联系的记录一起作为推荐材料交到编辑部,最终接收与否由编辑部决定。相比较与Nature、Science,国内还是有不少好的研究结果会发在PNAS上的,其中大都是生物类的文章,谈家桢老先生作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就曾经推荐过不少国内的文章。此类文章每位院士每年最多只能推荐2篇。第二种途径是大家所熟知的自由投稿方式,但与其它杂志还是略有不同的。投稿时作者需要推荐3个编委,3个NAS院士和5个审稿人。杂志社收到稿件后,先由编委阅读并定性稿件是否属于前10%文章,这一关大约会有2/3的文章直接不送审而被拒掉。然后编辑部会给挑剩下的1/3文章指定一个NAS院士作为member-editor,这个院士也有决定文章是否值得送审的权利,通过之后就会找审稿人评审。接下来程序跟其它大多数杂志雷同,这一关会再拒掉一半,剩下的1/2,也就是整个Track II途径稿件的1/6会被幸运录用。这个院士editor是何许人只有等到文章被接收并发表才会为作者所知晓。据PNAS网站说该类投稿占所有稿件的80%左右,但录用却只占40%。第三类稿源属院士自己署名的文章(Contributed by)。此类稿件与Track I的不同之处在于院士直接作为作者之一邀请2位审稿人给与评审意见并作修改,最后所有记录一并交于编委,并由编辑部决定录用与否。每位院士此类文章不得超过4篇/年。从上面的介绍看来PNAS沿用了早期学术论文发表的一些策略,即一些大牛尤其是诺奖获得者享有发表文章的优先权,不仅如此,其拥有的学术权威和声望也可以让其推荐的文章分量加重,从而获得发表的机会。以这些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学识和眼力,他们投稿或推荐的文章应该算是上乘之作。但也不尽然。一些学术界前辈的学术成就确实让人高山仰止,我们不盲目反对权威,但历史告诉我们绝对权威的存在不是什么好事。依我阅读文献的经历,PNAS文章看的多了,反而对PNAS越来越不感冒了,因为我发现我的研究领域内发表在该刊上的很多院士的文章往往并不特别突出,至少在我看来并没有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些甚至是滥竽充数。说到这一点,我想跟PNAS这种特殊的稿件处理策略或许不无联系。院士可以通过Track I和II投稿和处理审稿,这之间难免会出现猫腻。虽然PNAS对此两种途径审稿人的选择有要求,但不难想象院士们自己找审稿人还会给自己惹麻烦吗?熟人是必须的,熟人不添麻烦也是必须的,除了来点’a’改成’an’式的小意见,自然是溢美之词,尽数奉上,嗯嗯哈哈,一团和气。这样一来文章自然达不到水平,与Trakc II文章相去甚远了。情况大体就是这么个情况。大多数院士会选择用满自己的4次投稿机会和2次推荐机会,这些文章是不是都被接收了呢?用上面提到的几个数据做个简单的计算吧:PNAS每期文章数大约在80-100篇,以100篇记,Track II接收文章数应该是40篇左右,接受率为1/6,那么投稿数是240,这个数占总投稿数的80%,那么总投稿数为300,Track I和II投稿数和为60篇(20%), 这正好是文章总数与Track II接收数的差值,也就是说院士们的文章100%悉数被接收,即使被拒也是六十分之一二。100%有时候就是绝对的代名词,美国人眼里院士的地位和绝对权威可见一斑。有人开玩笑说PNAS是Passed over by Nature And Science 或Papers Not Accepted in Science,不知道是赞还是骂。
华罗庚于1910年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 1925年,初中毕业后就因家境贫困无法继续升学。1928年,18岁的华罗庚在他的数学老师王维克的推荐下,到金坛中学担任庶务员。然而不幸,他在这年患了伤寒症,卧床达五个月之久,从此左腿瘫痪。但他并不悲观、气馁,而是顽强地发奋自学。有一次,他发现苏家驹教授关于五次代数方程求解的一篇论文中有误:一个十二阶行列式的值算得不对,于是他把自己的计算结果和看法写成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文章,投寄给上海《科学》杂志社。1930年,此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这时华罗庚年仅20岁。就是这篇论文,完全改变了华罗庚以后的生活道路。当时正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看到了这篇论文后,大为赞赏。到处打听华罗庚是哪个大学的教授,大家都说不知道。碰巧数学系有位教员名叫唐培经,知道华罗庚这个人。他告诉熊庆来,说华罗庚并不是什么大学教授,而只是一个自学青年。熊庆来爱才心切,并不在乎学历,当即托唐培经邀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工作。1931年,唐培经拿着华罗庚寄来的照片到北京前门火车站去接由金坛北上的华罗庚。华罗庚,这位未来的大数学家,当时就是这样拖着残腿、柱着拐仗走进了清华园。起初,他在数学系当助理员,经管收发信函兼打字,并保管图书资料。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熊庆来还让他经常跟学生一道去教室听课。勤奋好学的华罗庚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把大学数学系的全部课程学完了,学问大有长进。熊庆来对这位年轻人十分器重,有时碰到了复杂的计算也会大声喊道:“华罗庚,过来一下,帮我算算这道题!”两年后,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继而升为讲师。后来,熊庆来又选送他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1938年,华罗庚回国,任西南联大教授,年仅28岁。华罗庚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在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数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著有论文二百余篇、专著十本,成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法国南锡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他的名字已进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一宋尼博物馆,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八十八个数学伟人之一。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扩展资料:
华罗庚为中国数学发展作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之神”,“人民数学家”。
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大师,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3年被选聘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
建国六十年来,“感动中国一百人物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罗庚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华罗庚
知识就是力量.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卓越领导人、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委员及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华罗庚同志,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晚在日本东京不幸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华罗庚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科学技术事业上的一个重大损失。全国人民为失去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万分悲痛。 华罗庚同志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一九二四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经熊教授推荐,他一九三一年到清华大学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但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一名著无法出版,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国正式发行。一九四六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195O年,华罗庚同志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萤声中外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的著名学术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由于应用了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在数学领域内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于一九五七年荣获我国科学一等奖。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元)方法”。华罗庚同志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二百篇学术论文,十部专著,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十余部科普作品。由于他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先后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他的名字已载人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华罗庚同志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十亿中国人民的骄傲。 华罗庚同志也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他就走出书斋和课堂,来到广阔的工农业生产实践之中。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简称“双法”),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出了《优选法乎话及其补充》和《统筹法平话及补充》两本科普读物。二十多年来,华罗庚同志为推广“双法”,足迹遍及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他组织和领导了广大工人、农民、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推广“双法”,使“双法”得到大面积普及和推广,以至运用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研究,不仅为节约能源,增加产量,降低消耗,缩短工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培养了一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技队伍。毛泽东同志对华罗庚同志在科学上的这一创新曾给予高度评价,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两次写信给华罗庚同志,”祝贺和勉励他“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年动乱期间,当华罗庚同志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时,周恩来同志以大无畏的精神挺身而出,保护华罗庚同志,支持他继续从事“双法”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胡耀邦同志一九八二年给华罗庚同志写信,充分肯定他把数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号召“更多的同志投身到新技术、新工艺攻关的行列中去,从而把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共同建造中国的“通天塔”。 华罗庚同志是一位经历过新旧两个不同时代,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早年,他曾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是李公朴、闻一多烈士的挚友。一九四六年春,他应邀赴苏联访问,写下了《访苏三月记》,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新中国的诞生,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看到“祖国已黎明”,放弃在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横渡太平洋的航船上,他致信留美同学:“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他爱国不怕险,纯真赤子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称颂。华罗庚同志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在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强烈要求加人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十年动乱期间,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也未动摇对党的信念。拨乱反正以来,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一九七九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宿愿。他在答邓颖超同志的祝贺中兴奋地写道:“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他把入党作为自己前进道路的新起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顾年老体弱多病,以惊人的毅力,经过三年的拼搏,终于把十年浩劫中被盗走的手稿重新追忆出来,写成了《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不仅完整地记述了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华罗庚同志还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他积极参加民盟的活动,为民盟工作的开展,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和实现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他多次出国访问,广交朋友,在华裔知识分子中从事大统一、大团结的工作,常以“海外有知己,天涯成比邻”的诗句,来激励海外华人为祖国四化建设和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出力,并为加强我国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华罗庚同志是推动我国科学事业前进的伟大数学家,是中华民族一代人自学成才的典范。华罗庚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战斗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为了振兴中华和人类进步,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人民的科学事业。他走过的道路,一是本世纪我国知识分子前进的光明大道。华罗庚同志给我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是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学习的榜样。华罗庚同志自学成才,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永远向前。他一共上过九年学,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最后能成为蛮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完全是依靠刻苦自学取得成功的。他即使到了晚年,在学术界的声望和地位已经很高,仍然手不释卷,顽强地读和写。他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就是华罗庚同志成功之路的秘诀。 华罗庚同志热爱祖国,热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他企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热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要是党的需要他愿赴汤图火。他把“一心为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衡量一切是非真谬的尺度。他把自己的思想、行为、追求、理想,溶于祖国、党、人民的最高利益之中,不愧为一位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华罗庚同志精心扶持年轻一代茁壮成长。他十分注意发现和推荐脱颖而出的拔尖人才。他是新中国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的创始人和组织者,引导青少年从小热爱科学,进人数学研究领域,扶持他们成为我国新一代的数学家。华罗庚同志顽强拼搏,为四化奋斗到最后一息。十年前,华罗庚同志第一次患心肌梗塞症,出院后曾留下这样的诗句:“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攻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一九八二年秋,他因日夜写作,劳累过度,第二次患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他在病床上谆谆要求助手们坚持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动应用数学的发展。今年六月三日,他带领一批中年业务骨干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十二日下午,在向日本数学界作学术报告的讲坛上,当他讲金最后一句话时,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我们敬爱的华罗庚同志,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为加强中日两国人民和科技界人士的友好合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实现了他“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壮丽誓言。华罗庚同志与我们永别了,华罗庚精神将永存。
对民国时的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产生疑问,并不违反吧规。1940年3月30日-1945年8月15日是汪精卫叛变投敌,定国号中华民国,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当时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林森不承认汪精卫的“国民政府”,称之为“汪伪政府”或“南京伪国民政府”等。中央研究院是在南京,是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后,成立以日本为主的伪南京政府。据胡适笔记记录了关于中央研究院院士筹备是在南京评议会1940年改选后的第二届。长达八年在南京筹备中,近六年是在汪精卫叛变投靠日本的伪政府时进行,是在汪伪政南京期间。事实上,中央研究院评仪员的资格要求等同院士,1928年-1947年中央研究院院士就是评仪员。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是伪政府估计是为了抹杀异议而成立的,从1940年开始培养和扶持亲日院士,因为院士的选举资格,对所习的专业有特殊著作发明或贡献,为此花了八年时间培养新知名人士发表论文以便符合院士资格,以无痕迹的手段主导中国科学去向,想要长期弱化中国必须从关键科学弱化做起或根本就是国民党弄假作虚自身一贯的行为。像王世杰积极支持蒋介石的卖国内战,并且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学术贡献和科学成就,居然是第一届中央院士。还有大量没有科学成就和学术贡献被选入成为中央研究院第一院士。以下列出一些完全符合第一届院士的要求,但被抹除掉第一届院士的爱国科学家先躯们,近代和现代强国所必须的人才,如航空航天,天文地理,气象人才。所列被抹除掉爱国科学家先躯们仅仅是冰山一角:高士其,中国近代和现代化学,细菌和病毒学的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1930年回国到1937年已写下了近百篇科学作品并汇编成册。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郑贞文(1891年—1969年) 中国近代普及科学的先驱,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张钰哲(1902.2.16-1986.7.21)中国近代和现代天文学双奠基人。1934年,张钰哲被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从1928年到1942年他所发表的著作多达十本。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林几(1897~1951),中国近代和现代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1939年受聘于成都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长期发表论文在《中华医学杂志》、《北平医刊》、《法医月刊》等杂志上。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郑作新(1906.11.18-1998.6.27),中国近代和现代鸟类、动物分类学、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1946年回国,并对中国鸟类进行全面的考察整理。 1946年-1947年发表了《中国鸟类名录》。同年,他还在中国科学社主办的《科学》刊物上,发表《中国鸟类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此文对中国动物地理学研究有着开拓性影响。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中国近代和现代中国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发表著作有星型发动机气阀的振动.清华大学工程季刊,1941(4)涨圈外形的研究.航空机械,1943(7)发动机动力学.北京:商务印书馆,喷气发动机理论.科学世界,1948(5)。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蒋丙然,(1883年~1966年),中国近代和现代地震、地磁研究开创者,海洋研究的奠基人,气象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13年,任中央观象台气象科科长,并兼航空署气象科代理科长,教授,台长。发表著作有.论航空家不可不知星.观象丛报,1917,2(10),地球磁力浅说.观象丛报,1917,2(11),.论旋风之高度.观象丛报,1918,3(10),通俗气象学.观象丛报,1919,4(8),.气空之过去及未来.观象丛报,1919,4(9),.论气海之重量.观象丛报,1919,5(2),.最新之探空法.观象丛报,1919,5(4),.天文学与气象学.中国天文学会会报,1927,4,.近十年来中国之气候.中国气象学会会刊,1928,4,.二十年来中国气象事业概况.科学,1936,20(8),.气象器械及其观测法(上、下册).大华书局,1945。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李俨(1892-1963),中国近代和现代数学史学家以及中西数学家一代宗师,中西数学开拓者和奠基人。发表著作有《中国数学源流考略》(1919年))《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十卷,《中国算学史》(1937年初版,1955年修订版)《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六,七,八卷,《中算史论丛》l-5集(1928-1937年),《微积分学初步》(1936年), 《铁道定线法》(1938年)。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庄巧生(1916.8.5-),中国近代和现代小麦育种与遗传开创者,倡导三交和杂交育种科学家,小麦育种奠基者。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8月,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特聘员。发表著作有遗传因子之生理作用.科学世界1942年,冻前灌水与小麦冻害之研究农报1948年。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沈元(1916.4.28-2004.5.30)。福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空气动力学创立者,中国航空航天高等教育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1946年回国,发表著作有大马赫数下绕圆柱的可压缩流动的理论探讨(A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compressible flow round cylinders at large mach nambers).British Aeronautical Research Council ReportNo.9873,1947。高亚声速下可压缩性流体绕似椭圆柱体的流动(Theflow of acompressible fluid past quasi-elliptic cylinders at high subsonic speeds).THE SCIENCE REPORTS OF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1948,Vol.V(No.1。 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赵承嘏(1885年12月11日-1966年8月6日),中国近代和现代药用植物化学的先驱者。1935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从1928年-1941年发表著作多达十四本。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李耀滋(1914.02.01—2011.08.14)1940年回国投入国产航空抗战,抗战时期,主持建造中国第一个飞机发动机制造厂。李耀滋担任该飞机发动机厂的总工程师。他发表过约60篇论文,获近60项专利。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林同骅(1911年5月26日—2007年6月18日),1937年回国投入航空抗战,抗战时期,成功仿造出苏式E-16型驱逐机、训练机。1944年,成功造出中国第一架长距离飞行的“C1010号运输机。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一般只能查找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在cnki上可以选择优秀硕士论文这个数据库,从这里边查找作者、题目或者关键词就行了
因为知网有些期刊是未被收录的,知网主要是通过与期刊界、出版界及各内容提供商达成合作,提供论文信息,所以有些未被收录的期刊中的内容在知网上可能会出现搜不到的情况。中国知网已发展成为集期刊、杂志、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参考书、年鉴、专利、标准、汉学、海外文献资源为一体的国际领先在线出版平台。如果你在网上找不到想要查询的论文,你可以使用其他的论文查询平台,比如维普、万方、龙源等论文检索网站,这些平台可能含有你想要查询的论文。
1、搜集曾经撰写的相关论文、报告或方案。评职称的论文一般发表在国家级期刊即可,当然,若能够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会更好。在前期,要整理自己曾经撰写的系列论文、报告或方案,选择其中价值和水平比较好的,做好发表论文的准备。2、选择正规期刊。根据自己撰写的论文质量,可相应的选择相应的期刊。期刊名称目录可以从中国知网、新闻出版总署和百度中进行搜索,尽量选择论文题材和期刊性质对应的进行发表。3、确定好期刊后咨询发表的要求等信息。发表论文要按照选择的期刊规定进行,比如怎么投稿、字数多少范围多少钱(一般按照书的页数计算)、多长时间能够录用、什么时候发刊、是否能够在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万方期刊等上面查到自己的论文信息等。已做好有针对性的准备,防止多次折腾,耽误时间。4、开始投稿。一般论文的投稿主要分为网上投稿和快递投稿,网上投稿可通过其期刊社官方的网站制定方式进行投稿,或者是按照其制定的邮箱进行投稿。快递投稿即将所写论文打印出来直接邮递至期刊社。只要按照其规定的要求完成投稿即可。5、等待评审结果。评审周期因期刊性质、投稿量等情况而定,快的可以几天就可以完成、慢的则需要几个月。所以要尽量早点提交论文成果,以尽量得出评审结果。如何发表评职称的论文
论文一般3000字左右,尽量是用户结合实际工作、项目经验总结的观点性或者技术探讨性论文,有实际真实数据作为支撑,更容易通过评审。1、论文方向举个例子,我今年要评「工程管理」,但是我发的论文是「工程造价」的,这显然是不可以的,发论文之前,一定要先确定自己所评的专业,盲目地发表只会浪费你的金钱和1年时间2、论文作者注意:必须是第一作者或者独著才可以。3、论文数量注意:除了一篇发表的以外,还要一篇不发表的论文,这是很多人都忽略的中级需要2篇论文:1篇发表的,1篇不发表的高级需要3篇论文:2篇发表的,1篇不发表的4、检索要求必须在「维普」、「知网」、「万方」等主流数据库能检索5、杂志要求要能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能查询到6、发论文的渠道1.自己找到杂志社投稿(别找到盗版的杂志社,现在有很多的盗版刊物,国家不承认,刊登出来没有任何用处)2.找自己发表过论文的朋友介绍(专业不一样,发表的期刊也不一样)3.找中介(也要注意上当的可能)
评定职称是有专门的机构,如果是单位评定职称会组成一个职称评定组,其中有对论文的审核,对论文发表的评定。需要对职称进行评定的人将论文交到这个评定组,评定组在审核了论文后觉得可以发表后会通知论文作者。
评职称要在哪里发表论文,期刊,CN期刊,核心期刊,EI期刊,SCI等,都可以。看你是评什么级别的职称。如果是企业单位,评中级职称,一般的省级期刊够用了。如果是评高级,一般国家级期刊,或者两篇质量高的省级期刊也差不多了。如果是大学什么的,这种比较严格的机构,评副高以上职称,一般要求核心期刊或者国外的SCI,EI这种,这种就比较难发表了。我之前通过淘淘论文网发表过两篇机械类论文,职称通过了。但是我想在发表个厉害的期刊,证明下自己,给淘淘论文的人看了文章,他们说质量不行,我正在重写,看来核心还是比较难发的。
发表论文通常只有两种渠道,要么自己投,要么找论文发表机构代投,不管走哪种渠道,最后都是要发表到期刊上的。
期刊,也叫杂志,在上个世纪在出版界曾经是重量级的存在,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没有兴起,人们阅读文章获取资讯远远没有现在方便,杂志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传播媒介。
但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纸媒已经大大没落了,很多期刊被砍掉了,剩下来的大多数不得不自谋出路,学术期刊更是如此,因为这个受众面是很窄的,基本没法盈利,所以只能靠收取版面费来维持,当然,有国家财政拨款的那种不在这个范围。
我们现在发表学术论文,出于严谨性权威性等原因的考虑,还是要发表到纸质期刊上,编辑会用电子邮箱或者内部的系统来收稿,但不会有一个网络平台有发表论文的资质,即使是知网和万方这样的网站,也只是论文数据库,并不是论文发表平台。
所以发表论文的时候,还是要先去选取目标期刊,然后再找到这本期刊的投稿邮箱,或者是找到靠谱的论文发表机构,由代理进行代投,最后都是发表到纸质期刊上的,见刊后一两个月左右被知网收录,就可以检索到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争当科学家
在期刊上发表,需要根据你的专业和要求来选择期刊,比如建筑、经济、医学等等。对论文上网有没有要求,比如知网、万方、维普等。建议在参加评审前1-2年准备好论文。具体以当地评审要求为准。发表论文前一定要查看自己省份对评审论文的要求,各省对论文发表的要求有细微的差别,一般来说文章字数在2000~5000 字左右。每个单位对于评职称都会有相关的文件要求,比如:论文必须发表在国内正规刊物上,有CN刊号和ISSN刊号,或者明确强调需要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录的刊物,这些都是要求。提前搞懂这些要求,才能更好地按照要求去准备论文。要了解清楚时间,这里说的时间,包含:版面时间、见刊时间、上网时间三个。(1)版面时间:每家杂志社都会提前收稿,或者收稿很慢,如果组稿编辑告诉你22年12月版面,1月出刊,则意思就是你的论文会刊登在22年的12月版面上,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因为有的用人单位要求论文必须发表在当年内,所以即使它是1月出刊,但是版面在22年12月,也是符合单位评职称要求的;(2)见刊时间:见刊时间就是作者看到论文发表被刊登在杂志里的时间,因为单位在评职称事,都会要求拿上论文发表所在刊物杂志,所以见刊时间很重要;(3)上网时间:上网就是我们说的论文被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收录了,上网时间一般在见刊时间1-3个月内,了解这个时间,是因为有的单位对于论文发表的认可,单单见到刊物是不算的,必须要被数据库收录了才能评职称。
我感觉1,需要在国家重点扶植的重点攻关项目上有突出业绩.要迎合国家的大形式.2,在国际上的知名学术期刊上有著作收录并引起一定反响.国内著作和在一类期刊发表文章也不能少.3,成果对生产生活具有指导意义,而不是仅仅的项目攻关,技术突破.估计能达到这个境界,从事本职工作起码30年吧,不可以急功近利.然而现在总所周知,搞应用型的很有钱,真正默默无闻钻研某一尖端领域的人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