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两国元首频繁会晤、及时沟通、深入交流,恰是两国全面战略协作的特殊形式,充分体现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与特殊性,有力彰显两国元首之间的良好工作关系与亲密个人友谊,再次证明中俄双方在彼此关切的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的力度与默契。每次中俄元首会晤,均对两国关系发展和下一步务实合作进行战略引领、顶层设计和亲自推动,这是新形势下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必然要求,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进一步开拓思路、挖掘潜力,有利于保持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始终在高水平上运行,有利于中俄两国发展振兴和维护当今世界与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独著《俄罗斯政治转型与对外政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独著《俄哈关系论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论文《中亚五国安全形势评析》,《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11期。论文《俄罗斯的全球治理战略》,《南开学报》2012年第6期。论文《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源起、目标与影响》,《新疆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论文《俄罗斯朝鲜半岛外交的实践、特点与趋势》,《当代韩国》2012年冬季号.论文《十年后的中俄关系》,《中国与世界观察》2012年第4期。论文《中俄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战略协作》,《太平洋学报》2012年第7期。论文《论俄罗斯与朝鲜半岛的关系》,《俄罗斯学刊》2012年第5期.论文《俄朝韩跨境天然气管道及其地缘政治影响》,《中国与世界观察》2012年第2期。论文《中国需高度重视人才外流问题》,载于《学习月刊》2012年第6期。A Survey of the Evolution of Party Systems in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Contemporary Political Society,Volume 1 Number 1 Summer 2011论文《中国在中亚经济存在引发的反响及对策》,《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年11期;论文《俄韩能源合作迟滞的原因分析》,《国际石油经济》2011年9期;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Russian diplomacy on the Korean peninsula,Asia research network,Vol.8,Summer 2011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n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Asia towards deeper mutual understanding,n.4论文《论哈萨克斯坦三玉兹的关系》,《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1期;论文《俄罗斯的韩国学研究》,《当代韩国》2011年1期;论文《美俄关系重启的前景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11期,转摘《难以消弭的冲突:美俄关系前景分析》,《中国社科文摘》2011年第4期;论文《中亚局势的现状与前景》,《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3期;文章《稳定有序地发展中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13日;论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俄关系》,《南开学报》2009年第4期;论文《30年来的中俄关系:从关系正常化到战略协作伙伴》被收录在论文集《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中,吴志成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论文《新中国成立60年中俄关系的经验》被收录在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论文《中亚五国议会制度比较》,《新疆大学学报》2009年2期;参编著作《俄罗斯政治与外交》,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记者专访《俄“跃进”强军意在复兴大国》,《南方日报》2012年9月5日记者专访《中俄贸易结构转变,隐忧伴生》,《中国产经新闻》2012年06月7日记者专访《90年代俄罗斯遭遇“智力流失”》,《中国产经新闻》2011年12月1日记者专访《俄罗斯归还半个黑瞎子岛的真正意图》发表在《北方周末报》2008年10月16日;记者专访《两极“圈地”所为何来》发表在《每日新报》2007年11月18日;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论文《浅析俄哈经济依赖关系》,《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4期;论文《从霍多尔可夫斯基案件看俄罗斯私营石油资本与政府的关系》,《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第11期;论文《论欧亚经济共同体》,《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年第11期;论文《俄哈石油合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年第5期;论文《俄哈关系的新发展》,《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4期;译文《俄罗斯石油出口量增长受到管道运力不足制约》,《国际石油经济》2003年第11期;论文《冷战后俄罗斯的中亚地缘政治战略》,《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译文《纳扎尔巴耶夫2001年度总统国会咨文》,《中亚信息》2001年第12期;论文《中国新疆地区周边国家地缘战略关系分析》;《新疆社科论坛》2001年第2期。
世界范围内,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建立自由贸易区是一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国际市场以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途径,中俄也不例外。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浅析中俄经贸合作 论文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东北亚作为东亚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一角,虽然区域经济合作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明显落后于世界发展步伐。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随着中俄关系的深入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步伐的加快,俄罗斯和我国东北毗邻地区在地缘上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合作态势,加强中国与俄罗斯两国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双方关注热点。
关键词: 中国东北区域;俄罗斯;经贸合作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东北亚作为东亚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一角,其区域经济合作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彼此间的合作由来已久。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的影响,中俄合作发展的程度、深度以及进度远远落后于世界上一些地区的合作进程。近二十年来,中俄关系经历了“双方友好睦邻关系”、“建设性的伙伴关系”直至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一建立在平等和超越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新型国家关系。但是,目前两国经贸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与两国的经济潜力、大国地位、双边政治关系很不对称。
2011年俄罗斯是中国的第十大贸易国,中国是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国。世界范围内,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建立自由贸易区是一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国际市场以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途径,中俄也不例外。俄远东经中亚到高加索这一广阔的弧形地带以及中国东北区域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在两国以“优势互补”为主要特征的区域经济合作中,正发挥着得天独厚的地缘经济战略价值。
从近20年来中俄贸易发展的历程看,尽管中俄贸易并非一帆风顺,存在着一些主客观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但是总体的发展趋势是好的,前景是光明的。中俄两国战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乃至在整个东北亚区域合作中也是举足轻重的。因此,两国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经济互补性合作,并借鉴国际上已有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结合实际情况,以发展较好的局部地区为试点率先实施小区域经济一体化,毗邻地区积极参与,通过由点到面的自由贸易区路径实现中俄贸易区战略构想。在新形势下我国应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俄罗斯在我国发展战略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充分发挥我国的地缘优势,放眼长远目标,建立面向未来的双边关系,实现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当然,建立中俄贸易区是一个经济合作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两国从整体利益出发,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循序渐进,共同面对挑战,推进合作。
一、 中俄远东贸易发展状况
中俄两国贸易商品结构与两国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中俄贸易结构呈现以中方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俄方的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特点,双方互补性很强,贸易方式逐渐趋于规范化。两国传统的边境易货贸易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促进中俄贸易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两国贸易关系的调整,易货贸易方式基本退出边境贸易舞台,现代化、规范化的现汇贸易在两国贸易中的比重愈来愈大,体现了边境贸易逐步国际化和边贸企业经营手段逐步规范化的过程。
民营企业在中俄边境贸易中所占比重增大,在中俄边境贸易初期,国有企业是中俄贸易的主力军,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很快,在对俄出口中所占份额逐渐增大。同时,中方贸易逆差逐年减小。20世纪90年代,中俄贸易中中方始终处于逆差地位,随着中俄两国经济的发展、各自市场需求的变化及贸易政策的调整,在中俄贸易中中方逆差逐渐减少。近几年,我国对俄边境旅游贸易发展迅速,旅游贸易已成为中俄边境贸易的新亮点和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购物商品是边境地区开展的“边境游”中出境旅客委托报关企业以货运方式报关出境的小批量商品。由于贸易方式比较灵活,贸易规模随着市场需求而变化,此贸易方式在我国边境地区发展迅速。
二、 中俄远东贸易发展问题
在中俄双边贸易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两国边境贸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中俄远东边境贸易活跃,与此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需要双方合作解决。当前中俄远东贸易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沿边地区对俄贸易后劲不足。长期以来,我国沿边地区对俄罗斯出口的产品中,本地产品不到25%,绝大多数出口产品的货源都是从其他省市组织的。沿边地区没能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吸引国内外投资,发展面向国外市场的生产能力,而只是把南方的产品倒过来再转手卖到俄罗斯。是沿边地区没能建立起自己的产品生产基础,特别是没有推出自己的名优产品,除了少数几个拳头产品外,大多数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差,对俄贸易缺乏坚实的生产基础,后劲严重不足。
通商“瓶颈”制约边贸的发展,特别是在本币结算、商务纠纷仲裁、保险制度等问题至今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影响了中俄远东边境贸易的正常开展。贸易结构“三低”状态影响贸易潜力的发挥,贸易主体层次低、贸易商品附加值低、经贸合作领域级别低已经成为中俄边贸难以阔步前进的结构性障碍,其严重性不可低估。近年来,俄罗斯警方多次针对中国商品采取“查抄”行动,“灰色清关”是其罪魁祸首,但至今双方未能找到恰当的解决办法。俄方的某些做法也对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如2006年,俄方对旅游购物人员在免税携带商品方面采取了严格的“限次限量”措施,造成双方旅游贸易额大幅下降。再如,对于双方早已达成协议的界河大桥建设,俄方至今未能完成审批手续。此外,俄方在口岸建设方面的速度也难以满足双方经贸合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 推进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意义
地缘政治关系是指国与国之间或国家与特殊地区之间由于地域上的邻接而产生的政治关系,它应符合边际效应规律,即两个地理接近的国家,相互友好,则带来的利益比相距较远的国家会倍增:如果相互敌对,则带来的灾难也会倍增。中俄两国在地缘上的直接接触主要集中在俄远东地区与我国毗邻东北地区。
看韩国人是怎样盗窃中国文化的:从教科书宣称“哺育黄河文明”到“端午祭”申遗,将中医改为韩医申遗,再到号称“金属活字印刷”起源国,韩国人的口气越来越大。但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竟有韩国人宣称“汉字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这一论调现正在网上掀起一场论战,中国人、韩国人和许多西方汉语研究者都加入其中。从论点辩驳到意义追问,有人愤怒,有人嗤之以鼻,有人觉得好笑,有人觉得可悲,还有人提出要拒绝韩货和韩剧。 韩国在历史文化领域对中国频频发起挑战。是韩国人有问题?还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网友说:“这个帖子的目的更在于唤起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思考。” 网帖激起网友强烈反应 “韩国人发明了汉字” ———这行字一入眼帘,网友们就跳了起来。近日,网友myhmya在天涯论坛上将这篇韩国人的英文文章翻译出来后,引起了激烈的反应。这种强烈的情绪随着文章在网上的转载而迅速蔓延。 这是发表在一个汉语研究英文网站()上的文章,该文首先从围棋、足球、“三星”产品谈起,得出一个结论———“一个13亿人的民族却不能打败一个8千万人的小民族,韩国人仍然在所有的领域做得比中国人好很多”,并提出这样一个逻辑“如果围棋真的是中国发明的,那中国为什会下得那么差?”随后,他说“东夷人是韩国人,是大汶口文化的创造者。被称为“汉字”的文字有可能是高丽人发明的”,“在青铜器时代或者商代发展了不同的书写系统———书写系统来自东部(阿尔泰/游牧民族),而韩语正是阿尔泰语系”。他的论据是:首先,“殷朝的统治者是高丽人,(甲骨文)一些基础象形文字反映了高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例如“家”字下半部分包含了表示“猪”的汉字而“只有高丽人把猪养在屋子”,再如“日”字包括一个矩形和里面的一个点,“这个点代表着一只金乌鸦,只有高丽人中流传过把太阳和金乌鸦联系起来的传说。”其次,因为“发明音乐和书写系统的伏羲来自‘东夷’国(今山东省),‘东夷’人以精射术闻名,正如今天的韩国射箭队。”第三,“在采纳了汉字的国家中,只有韩国严密地一个音节表达一个汉字”;第四,“中国汉字是一种象形和表意文字,而韩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象形表意文字”。 唤起国人对自己文化的思考 “可笑!”“无耻!”“猖狂!”“自卑!”“意淫!”这是许多网友对此文的第一反应。随后有人批评“逻辑混乱,异想天开!”“韩国人的立论没有一个是令人信服的,全都是东拉西扯,天马行空。” 而在那个chinalanguage网站上,这篇文章早已引起很大争论。有韩国人回复说:“中国人因为自卑的原因,说他们发明了自己的语言,那些中国人是一些种族中心论者”,还有人声称:“孔子是中国人但是老子不是。韩国是道教的起源。”这些论调引起了诸多反驳:“任何人都知道中国有着世界最长的连续不短的历史,中国文明影响了许多东南亚和东亚的国家,比如日本和韩国。”“学术上,当中国人有了那些发明的时候,还没有一个明显的关于韩国人和日本人的区分,他们还没有自己的民族呢。”“中国人发明了汉字,韩国人发明了韩语,韩语是一种阿尔泰语,韩国人不可能发明汉字,因为那根本不适合他们的语言习惯。” 一位西方汉语研究者的反驳则引起了许多中国人的思考:“骄傲贯穿着所有韩国人的血脉,如果中国人有那么一点,就可以变成比现在更伟大的民族。是什么让他们在二战中饱受日本的蹂躏?中国人应该提升对本民族的自信,不要让韩国人和日本人拿走那些本来属于他们的荣誉。可能他们会被日本人和韩国人指责使用他们自己的汉字,或者被强迫放弃曾经属于他们帝国荣誉一部分的汉字。但是那更可以证明,中国人是多么的仁慈,他们愿意让这些野蛮异族教育他们自己。除此之外,他们有诸如孔子、孟子和其他传播人类文明价值的祖先,而这些正是这些野蛮异族所缺乏的。”这段话被网友们多次重复转贴。 “我不相信这个韩国人是做学术的,如果他是做学术的,用这样的方法去论证一个命题,会让人觉得这是一种耻辱。我更愿意相信他是一个普通的韩国民族主义者,但从他的言辞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的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虽然他了解的东西基本属于盲人摸象)。而我们国人自己对自己的文化有多少的了解呢?这个帖子的目的更在于唤起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思考。”文章的翻译者myhmya这样说道。 早在四年前就发生的争论 当回顾在chinalanguage网站上的争论时,网友们惊异地发现这竟然是发生在2002年的事情。而经过搜索后,大家又发现“韩国人发明了汉字”这个话题早已在google论坛等国际论坛上炒得沸沸扬扬,代表性观点就是:“商以前,韩国人住在山东。后来韩国人入主中原成立了商朝,并发明了一种文字(即汉字),但这种文字不能和所有部落语言相适应。只有华夏部落忍受下来并发展了和其相适应的语言,而周朝打败了商朝后,韩国人退出中原后,就抛弃了汉字重新使用以前的韩语。” 一位网友翻译了一段文字,据称是韩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开头一段就是“我坚持认为,所谓的‘汉字’,可能是由高丽人祖先发明发展的,至少,也有可能是其他阿尔泰语系的非华人牧民族创造的。”网友Bymykiss在其凤凰网的博客上称,“《朝鲜日报》10月10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日前对记者说,经过他十年的研究和考证,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后来朝鲜人移居中原,把汉字带到了中国,才形成了现在的汉文化。他将建议政府理直气壮的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汉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因无法链接上《朝鲜日报》中文网站,此消息暂时无法证实。 “4年前或者更早,韩国人就开始急于证明这些,而我们才是最近才关注。这证明了什么?”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身边这个国家,开始有计划地篡取我们的文化遗产来证明自己的伟大,从中医到孔子,从端午节到活字印刷,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myhmya这样解释为什么自己要翻译这篇文章。 中韩传统文化之争 韩医改中医申报世遗 2006年10月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又传出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的消息。 一位在韩国生活多年的网友指出,韩国人根本就不认为韩医和中医有什么联系,他们认为韩医是神话中的医圣流传下来的。而韩国的“医圣”其实就是尝百草的神农氏,据近年来韩国学者的“考证”,神农氏是高丽人,甚至后世的李时珍也是高丽人。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韩国人把韩医、针灸、《本草纲目》都当作自己的文化遗产了。 “江陵端午祭”申报世遗 2005年10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的反思。 孔子是韩国人? 正当中国的论坛上却还在为应不应该祭孔吵个不停,很多人对孔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之时,韩国人已经在准备拿祭孔大典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下一步就是把孔子彻彻底底地变成韩国人了。韩国人论证孔子是韩国人还有这样的论据:朝鲜半岛最早建立政权的是商朝贵族箕子。箕子是商朝纣王的亲戚,西周武王伐纣。箕子不愿意接受西周统治。于是率领5000名商朝人逃跑到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建立了政治难民国家—箕子朝鲜。而商朝大部分人都留在了中国,分布在西周封建的宋卫等多个国家。宋国的第一个国君就是箕子的亲戚—微子,孔子是宋国贵族后代,当然也就是韩国祖宗箕子的后代了。 韩国发明活字印刷术? 不久前,韩国在德国办“韩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国”展览。而此中展出的、诞生于1377年《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简称《直指》)被标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本。 “金属活字印刷”一直是中韩两国共同争夺的古代科学专利。北宋时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但在韩国学者看来,毕升只有奇思妙想,所造活字并不适用。中方专家引用《梦溪笔谈》、《造活字印书法》等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资料反唇相讥,要求韩国学界匡正视听、还历史本来面目。
2000年以来主要论文:1.《韩国押海岛采风札记》,《岛屿文化》(韩国)Vol.18, 2000.2;2.《现代文明病态与东方人文传统》,《国立木浦海洋大学论文集》(韩国)Vol. 8, 2000;3.《环黄海圈的形成与中韩关系》(第一作者),《最高经营管理者课程教材》(韩国)Vol. 6,2000;4.《环黄海圈的形成与发展》(第二作者),《地域开发研究》(韩国)Vol. 12,2000;5.《韩国群山港自由贸易区的开发与环黄海圈时代的前景》(第一作者),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aritime &Ports, Korea, Vol.13, 2000;6. 《葡萄牙东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其当代启示》,澳门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澳门,1999.03,《海上丝绸之路研究》Vol. 2,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7.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Oriental Maritime Citi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ritime Cities,香港中文大学,香港,2001-03;8. “Tianhou(天后)” Cult and Chinese Maritime Culture, the 13th International Folklore Narrative Association, Melbourne, Australia, 2001-07;9. Thousand Years with Thousands Temples: “Tianhou(天后)”, the Maritime Folk-Religion Stories & Behaviors in China and in the World, Maritime History beyond 2000: Seas and Shor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ritime History and Heritage, Perth, Australia,2002-07;10. 《我国海洋文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3期;11.《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现状、规划与课题》,东亚岛屿-海洋文化研究现状与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韩国木浦,2001.8;12.《黄河三角洲的旅游文化开发及其特点》,《黄河三角洲文化战略研究》,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13.《16世纪后半夜的“澳门模式”:亚洲“接受”西方海洋文化的个案研究》,“Dialogue: Among the Changing of Asia Civilization”国际研讨会, 韩国釜山, 2001-10;14.《环黄海圈海洋社会的文化传承载体与族群链接媒介》,徐福与东亚国际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济州岛研究》(韩国)Vol.21,2002-8;15.《海洋文化特质与社会发展的模式选择》,《海大法学评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6.《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海洋环境问题》,《岛屿文化》(韩国)Vol. 20,2002;17.《中国港口建设的现状与问题》,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aritime &Ports, Korea, Vol.14-16, 2003;18.《海事民俗禁忌:中国民间海事活动的安全法典》,《海大法学评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19.《海洋文化艺术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3期;20.《中国环渤海民俗信仰的调查研究》,东亚岛屿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韩国)2003;21.《中国渤海湾民俗文化的结构及其环境变迁》,《岛屿文化》(韩国)Vol.23, 2004;22.《环渤海圈民间海神娘娘信仰的历史与现状》,《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6期;23.《戚继光与中国海洋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2期;24.《2003-2004青岛市文化与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展望》,《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5.《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亟待保护》,《海洋世界》2005年9期;26.《唐朝押新罗渤海使及“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登州古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27.《隋唐时期东北亚海上交流的历史环境研究》,韩国汉城:张保皋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03;28.《东北亚环黄海“华夷秩序”的历史渊源》,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05,《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29.《中国舟山群岛嵊泗县的寺庙与海洋信仰》,中国舟山群岛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07;《岛屿文化》(韩国)Vol.26, 2006;30.《中国北方沿海妈祖文化遗产:历史过程与空间辐射》,台北:2005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2005-09;31.《妈祖信仰北方传播的海上路线与网络空间》,台北:北台湾与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2005-12;32. Maritime Communities of China, Oxford Encyclopedia of Maritime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6;33. Canton Seaport, Oxford Encyclopedia of Maritime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6;34.《从“琅琊稻”遗址的发现看山东半岛与东北亚早期的海上移民》,韩国釜山:东北亚移民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11;《中国学》(韩国)Vol. 2, 2006;35.《从龙王爷到“国家级”海洋女神--中国历代海洋信仰》(第一作者),《海洋世界》2006年2期;36. 《中国北方妈祖文化遗产:历史过程与空间辐射》,《妈祖文化学术论文集》,立得出报社2006;37. 《殊途同归: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发展》,海峡两岸妈祖文化论坛,上海,2006年10月;38. 《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及其基层社会》,《东亚岛屿文化》,作家出版社2006;39.《海洋世纪背景下的海洋文化与综合国力竞争》,《海洋世纪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40. 《环渤海民俗信仰》(韩文),《中国渤海湾海洋民俗》,韩国民俗馆(出版社)2006;41. 《蓬莱北宋古船的发现与北宋时期的登州港》,第一作者,蓬莱古船国际学术研讨会,蓬莱,2006年8月22-24日;42. 《从蓬莱3号古船附着的海洋生物看古登州港湾的环境变迁》第一作者,蓬莱古船国际学术研讨会,蓬莱,2006年8月22-24日;43. 《元初海运与胶莱运河--世界最早海洋运河工程的开凿与运营(1280-1294)》,第十届中国海洋史学术研讨会,台北,2006年8月27-29日;44. 《略论崂山沙子口的历史文化资源》,《崂山研究》第1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45. 《唐代昆嵛山无染院碑及相关问题》,《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期;46. 《环黄海文化圈的历史发展与现代构筑--环黄海文化圈海上交流历史遗产研究构想》(日文,卢守助译),日本《环东亚细亚研究年报》Vol.2,2007年3月;47. 《隋唐时期的沿海港口与东北亚海上交流》,《中韩古代海上交流》,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48. 《舟山群岛嵊泗列岛的信仰民俗》,《岛屿文化》(韩)Vol.29,2007年6月;49.《青岛城市发展的文化定位研究》,《青岛文化建设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50.《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现状与国家政策》(英文),亚太政府间Ocean Policy Forum,韩国,2007;51. 《中国海洋文化的早期历史与地理格局》,《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地理》2008年第2期;52. 《东北亚海洋历史文化遗产的现状与政策思考》,第一作者,(韩)《韩国地方行政学报》第4卷第2号,2007;53.《中国海洋文化模式的历史优势与当代抉择》,《中国海洋报》2008-03-21;54.On the Conditions and Governance of Maritime Heritages in China,the 6th World Archaeology Congress, WAC-6, in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Dublin, June 29-July 4, 2008;55. National Legislation and National Action: the Governance of Maritime Heritage in China,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Underwater Archeology, IKUWA3, in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London, July 9-12, 2008;56. A Study on the Preservation of Maritime Cultural Heritages in China, 韩国木浦大学岛屿文化研究所25周年纪念国际研讨会,2008-10;57.《和平海洋: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特性与道路抉择》,《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海洋出版社2008-08;58. 《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民俗文化基础》,2008海峡两岸海洋文化论坛,厦门,2008-11-08;59.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海洋文化优势》,2008上海海洋论坛,2008-11-29;60.《历史时期东亚地区跨海交流的港口网络与移民--以唐朝山东半岛的新罗人口为中心》,2008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台湾海洋大学,2008-11。
韩国人冒称产生于中国东北的古代高句丽和渤海国是韩国历史,称孔子和西施是韩国人,抢申“端午”,称对长白山拥有主权 ,改“汉城”为“首尔”。近二十年来,韩国人喜欢把属于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缔造的国家,,也曾是中国的属国,,的渤海国和高句丽纳入韩国的历史,还在电视剧中对中国的历史编年随意抨击。甲午战争的导火线是清朝发兵救朝鲜,才导致被动卷入战争,朝鲜人却连这点也千方百计地意图否认。 在经历“韩国人要将中医改为韩医申遗”的风波之后,最近又有消息说,有韩国学者撰文表示,汉字是由韩国人发明的,其论证甚至远溯4000年前,推论“殷朝的统治者是高丽人”,发明了甲骨文。从最近韩国在文化领域的一系列报道来看,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娱乐事件。因为曾在这以前,韩国还试图证明孔子是韩国人,《大长今》中说,针灸是韩国人的发明,他们还曾经表示,活字印刷也是他们的发明。从教科书宣称“哺育黄河文明”到“端午祭”申遗,将中医改为韩医申遗,再到号称“金属活字印刷”起源国,韩国人的口气越来越大。但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竟有韩国人宣称“汉字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一系列的针对性是鲜明的。那就是和中国所谓的常识截然相反,在中国人的概念里似乎就是直接的窃取。
中国的感想就是团结一致!挫败美西方霸权流氓行迳!让美西方的走狗在我们身边急得旺旺叫!总么也勿悠不了国人!无数双中国人民的眼睛时刻在看着他!
个人简介: 1978年北京大学毕业,2000年国防大学基本系第18期指挥员班毕业,2001年英国皇家军事科学学院国防管理进修班结业。1970年起先后在海军北海舰队、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从事岸舰导弹及其他海军武器装备的使用、论证和研究工作,1993年以后从事国际战略、海战法、海洋法及战略问题研究。1998年调入国防大学,现任军事科技与装备研究室主任、教授,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 先后有多项成果获国家部委及军队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993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已发表论文专著1000多万字。代表性专著有《未来海洋世纪的冲击》、《海战法概论》、《海洋世纪的冲击》、《现代海战启示录》、《兵器知识库》、《谁能打赢下一场战争》、《战争离我们有多远》、《下一个目标是谁》、《话说国防》、《网络战争》、《明天我们安全吗》、《谁在制造战争》、《中国让战争走开》。 提要:近年来,军事评论家张召忠一直呼吁,要加强军事力量,防范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打击。许多人发现他近来没声了,让我们纪念这位中国新军事革命的先驱。 军事评论家张召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冒着巨大的风险,一直鼓吹新军事革命,一直呼吁,要加强军事力量,防范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打击。它的上述主张和笔者高度一致,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笔者曾克服阻力,尽可能在官方核心媒体上发表他的文章。 张召忠的评论和分析也有错误的时候,但这毕竟不是他的主流。总体而言他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以及新军事革命有过巨大的贡献。关于张召忠的一些内幕是不便公开的,不过相信大家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来。于是这里借助公开报道介绍张召忠。为节约篇幅,本文有删节。 学者精神,军人本色 军人本色就是勇敢无畏,放下名利,在战场上全力拼搏,裹尸沙场也义无反顾。作为一名穿着军装的学者,在做学问上更应保持这种本色,那就是拿出军人的勇气,敢于打破学术圈沉闷的气氛,发表独到、新颖、前瞻的观点。张召忠正是这样一位军人学者。 张召忠一贯追求讲真话、讲实话、讲新话。他很欣赏电视剧《突出重围》中方英达副司令员的一句话:"如果我们的军队到了说真话、实话比登天还难的时候,那这支军队还有什么希望?"他曾特意跑到中央党校门前一堵写有"实事求是"4个大字的墙下,拍了一张照片,放大后挂在自己房间里以自勉。 张召忠敢于讲新话,在军事研究领域早已被公认。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张召忠在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美国海军作战样式正在向"海地一体战"和"陆海空联合作战"方向发展的观点。可惜,这种超前的观点当时并不为人所重视。然而今天,何止 "海地一体战",简直是"陆海空天电一体战"。联合作战不仅被美国军队,而且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新的作战条例。 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不进则退,企图用昨天的经验打赢明天的战争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战争是从来不会重复。只有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来革新军事理论,指导军事实践才行;只有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战略和军事格局才行。而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促使张召忠在军事研究领域提出新观念,在遭人非议,甚至怀疑和妒忌时,仍然坚持下来。参考资料:中华网--军事频道
随着现代化战争的发展,高超音速武器在军事领域上的意义愈加重大,发挥出来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凭借着航程远、速度快以及精准度高等一系列优点,能对目标实施重创,也因此受到了不少国家的欢迎。而美国是最先接触并且研究这一方面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取得了一个个优秀成果。
同时中俄两国也不甘示弱,紧随其后,在这一领域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精力以及时间,好在小有进步,虽然跟美国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却足以造成巨大威胁,让美国不得不加快研制脚步,生怕被追赶上甚至反超,毕竟以中俄的发展速度来看,这样的结果不是没有可能。
去年8月份,美国媒体有过这样一篇报道,在SR-71黑鸟高超音速侦察机基础上改进而来的SR-72将在打击任务中派上用场,这款无人侦察机采用的是第二代猎鹰飞行器技术,即使在普通状态下,也能轻松达到6马赫的飞行速度,就连20马赫也是有可能的,亮相时间预计在2020年。
这一消息公布后,立马受到了不少国家的关注,当初美军研制高超音速侦查无人机时,虽然表面上看是以侦查为由,但真正目的却是被各种猜测,面对外界的“流言蜚语”,美军一直没有做出正面回应,而此次直接撕开外衣的行为着实让众人感到意外。
违背当初研制高超音速侦查无人机的意图,也是美军这一领域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大方承认真正目的,看上去是在耀武扬威,但实际上却是给中国敲响了警钟,要知道第一代侦察机的飞行速度就已经达到3马赫了,即使是我国的红旗-16导弹,也很难保证一定能拦截成功。
说到这,不知道军迷朋友是否会想起张召忠将军2015年在节目中的预言,当时他说过这么一句话:SR-72侦查是假,打击是真。现在看来,果然是一股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啊!又一次成真,实在太让人佩服!
张召忠 男,1952年生于河北盐山,197O年入伍,1974年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学习。1978年大学毕业,2000年国防大学基本系第18期指挥员班毕业,2001年英国皇家军事科学学院国防管理进修班结业。1970年起先后在海军北海舰队、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从事岸舰导弹及其他海军武器装备的使用、论证和研究工作,1993年以后从事国际战略、海战法、海洋法及战略问题研究。1998年调入国防大学,现任国防大学军事科技与装备教研室主任、教授,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通晓阿拉伯语、英语。学过日语,曾到伊拉克、美国、瑞士、意大利、以色列等国工作和访问。当过战士,担任过外语翻译,后来便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有8项成果获得国家部委和军队级科技进步奖,1993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兼任中国军事未来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特邀研究员。 学术成果丰硕,发表论文数百篇,专著十余部,计1000多万字。代表性专著有《未来海洋世纪的冲击》、《海战法概论》、《海洋世纪的冲击》、《现代海战启示录》、《兵器知识库》、《谁能打赢下一场战争》、《下一个目标是谁》、《战争离我们有多远——张召忠点评军事革命》,以及新著《话说国防——张召忠教授演讲实录》、《网络战争》、《明天我们安全吗》、《谁在制造战争》、《中国让战争走开》等。补充资料: 著名军事理论家和军事评论家,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副军职,海军少将军衔。 1953年,张召忠出生于“武术之乡”———河北沧州。 一个毫不起眼的农家子弟,“伴着泥土的芬芳读完了小学、中学和机电中专”。 1970年入伍,当上了“蹲在山沟里的海军”,在山风的陪伴下,搞了10年岸舰导弹。 1974年因为他的才干和“高学历”,部队选送张召忠进北京大学学习阿拉伯语。因为老发不准阿拉伯语中的颤音,张召忠不惜作了舌部手术。 大学毕业时,参加命题作文,三题可任选一题。可张召忠却在规定时间里,一气完成了三题,外国专家给他打了少有的满分。 四年大学毕业后,他被派往伊拉克当阿拉伯语翻译。两年后,爆发了两伊战争,他第一次亲历了战争风云。 张召忠回国后,进了海军装备论证中心。失去了用“语”之地,又发愤攻读英语。 1986年、1988年两次被派到英国任口语翻译。之后,于工作之便,他又自学了日语,为今后的专业军事研究夯实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从军近30年,张召忠几乎一直在海军搞武器装备研究。这是一个精密而又寂寞的行当。他与众不同,能沉下心来,从原理构造开始摸索,一直到系统应用,所有环节必须吃透搞清,再逐步扩展到相关门类。 他研究航母、潜艇,再搞导弹,先后上过十多个国家的数十艘军舰。在海军的最后4年,又转行搞“海军陆战队”,研究陆军的坦克、装甲车、火炮和各种步兵武器,几年下来,他又成了武器学的“百科全书”。 对他本人来说,任何一门学问都充满着诱惑;对旁人而言,张召忠不管搞什么,只要钻进去了,“出来时就成专家了”。
公共关系指的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 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公共关系类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公共关系在企业中的运用
摘要:良好的公共关系,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关注公共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塑造企业形象。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良好的企业形象能给企业带来无穷的益处。对内能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得到员工的认同;对外能吸引人才,得到社会的支持,获得资金提供。获得消费信心。所以企业应该运用好公共关系,不断塑造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为企业实施经营管理计划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公共关系;职能;作用;任务
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引发和启动,仍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直接产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合资企业、跨国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并引入了国际规范的管理模式,导入了公共关系管理职能,相应的公共关系组织机构也就随之建立了起来。在大约30年的时间里,经过了引进开创时期、适应发展时期、竞争和专业分工时期,中国的公共关系事业逐渐成熟起来。1999年,中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正式确定公共关系为一种职业,被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的第3类:并很快引发了公关职业。一时间,公关职业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接受性最大、接受面最广的新兴职业之一。
一、在现代企业中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
公共关系也被称为软性管理。美国公共关系研究与教育基金会主席莱克斯,哈罗博士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职能,它帮助一个组织建立并保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理解、认可和合作;它参与处理各种问题与事件;它帮助管理部门了解民意,并对其做出反应;它确定并强调企业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责任:它作为社会趋势的监视者,帮助企业保持与社会同步:它以良好的符合职业道德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作为基础工具。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也同样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不懂公共关系的企业不可能成为现代化企业,不懂公共关系手段和技巧的企业,也不可能成为公众信赖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学习公共关系理论,重视公共关系实务,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企业家的共识。企业公共关系也是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也是企业公共关系。无论任何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运用并发挥好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将有利于事业的成功。
(一)宣传引导,传播推广
公共关系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有效地制造舆论、强化舆论和引导舆论。特别是企业在营销活动过程中,要运用公共关系,及时地向本企业的公众、广大的顾客、用户传播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和企业的精神理念、价值取向等,赢得公众对组织的信任与理解,引导消费观念,为推进企业市场推广计划营造有利环境。比如农夫山泉就是运用了那些公共关系广告舆论的渲染,为企业争取到大量的消费者。“喝一瓶农夫山泉,就是向希望工程捐一分钱……”已深入人心,如果只是运用商品广告轰炸。获得顾客辨识选购,就不会有现在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二)收集信息,监测环境
21世纪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市场竞争的内容已经由质量竞争转向了速度竞争、信息竞争和知识竞争。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信息。
首先,企业可以借助公共关系职能部门全面了解社会信息,了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市场供求、竞争对手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使企业经营管理适应社会大环境。
其次,要了解企业自身的信息。了解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期望和需求,了解企业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和评价,了解内部员工的思想倾向,了解企业管理中的疏漏问题等。只有建立与公众的信息交流渠道,利用好信息,才能适应环境,更好地制定出有效的企业经营管理策略和活动。
(三)咨询建议。形象管理
公共关系的目的就是塑造形象。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良好的企业形象能给企业带来无穷的益处,对内能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得到员工的认同:对外能吸引人才,得到社会的支持,获得资金提供。获得消费信心。所以企业应该运用好公共关系,不断塑造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为企业实施经营管理计划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公共关系作为组织的一种管理职能,其重要性还体现在它在组织的管理决策过程中以提供咨询建议的方式发挥着参谋作用。公共关系职能机构及其人员可以运用经验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收集到的各种信息。为企业的领导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做出合理的决策。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正确性,减少企业损失。
(四)沟通交际,协调关系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任何组织都不能独立的存在,必然与周围的组织或人群发生联系和交往。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共同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通过公共关系职能部门,运用公共关系交际、协调的手段和方法,与相关的特定公众进行广泛的密切联系和交往。及时沟通,减少矛盾;广交朋友,发展横向、纵向联系,建立友好、合作的社会关系;听取意见,减少社会摩擦,缓和社会冲突,为企业落实经营管理计划搭建对外交往的桥梁。当企业遇到困难,出现危机。也可以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比如伊利和蒙牛在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但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经过与各方人士的协调沟通,较平稳地度过了难关。
(五)解决矛盾,处理危机
危机事件是任何企业都不希望遇到但又不可避免的。由于社会组织是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运作的,可控和不可控因素极为复杂,随时可能遇到许多突然发生的、对组织发展不利的意外事件,如环境污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爆炸、火灾、塌方、地震、水灾等等问题。著名的管理咨询专家史蒂文・芬克在其《危机管理》一书中指出:“每一个当权的人,都应当像认识到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并必须为之做计划一样,认识到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也必须为之做准备。这样做并不是处于软弱获胆怯。而是出于知道自己准备好之后的力量……学会与命运周旋。”为保证组织的顺利运营,企业要发挥公共关系的职能,做好危机事件的预防和监控,正确对待公众的不满和投诉。解决矛盾,处理危机,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公共关系人员在企业运营中的主要任务
目前,在中国公共关系从业人员职业地位还不是十分明确。一方面随着公关教育的普及,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公共关系意识不断加强,公关咨询专家很受青睐,被视为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高智商紧缺人才,另一方面。
对这一职业尚没有很规范化,社会很多人对公共关系了解不明确,出现了一些误区。有些不良思想败坏了公共职业。很多的公关人员素质低下,还有待提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编写的公关员职业培训与鉴定教材中明确的提出了公共关系职业范畴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关系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主要包括游说、协调和目标性沟通:二是智力、学识和经验的综合运用,包括创意、策划、咨询以及相关事务的随机处理;三是技能和专业劳务的提供,包括采编、设计、传播、主持、布展、礼仪以及面向公众的各种具体服务。根据这一职业范畴,和公共关系的目的――塑造组织形象,公共关系人员在企业运营中的主要工作任务有以下几方面:
(一)协调企业内外关系,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
企业需要借助公共关系部门与社会有关团体、政府部门、中间商、用户以及新闻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及时地向股东、合伙人、职工等提供准确的信息,建立融洽的关系,为相关的公众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提升企业信誉度。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
(二)调查和了解公众的态度。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驾驭市场是任何经营企业的最高目的。然而,其基础是要认识市场,了解市场。企业通过公共关系职能部门,广泛收集市场信息,了解市场行情,了解市场竞争状况,了解和掌握社会团体、舆论界及消费者对企业的认识、态度和反映,将这些情况综合整理,及时反映给企业的决策中心。这对于企业制定和调整经营管理计划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策划公关活动方案,提升企业形象
公关活动是积极的、主动的、富有预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是宣传企业、提升形象、展现企业社会价值的机会。它应根据企业的营销总目标,配合不同时期的社会关注点,有选择性地制定和布置公关活动方案。比如红牛的勇闯南北极活动、非常可乐中国红歌赛活动、汶川地震时很多企业的赞助活动等都是很成功的公共关系活动。
(四)接待来访的顾客,消除顾客的不满
公关职能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就是接待客户或消费者的来访,听取他们对企业及产品的意见,解答他们的疑问,消除他们的不满。为此,企业通常将公关部的地址、电话号码公布于众。由公关部接待来访和参观,解答人们的各种询问。解决好矛盾,避免发生冲突。
(五)辅助企业做好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其运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管理是不可以想象的。而要实施管理的职能,就离不开公共关系。特别是在内部人员的协调、指挥和控制上,更显现出了公共关系的重要性。运用公共关系手段协调企业内部关系,更体现了人性化管理,真正达到了内求团结。外求发展。
随着中国公关职业化的进程,公共关系的职业地位将不断提高。公共关系职业将成为21世纪最受人们尊敬的社会职业之~。
参考文献:
1、《公关员》职业培训与鉴定教材[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王金兰,公共关系[M],远方出版社,2003
3、窦文友,公共关系学[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
4、刘军,公共关系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浅析网络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
摘要网络时代悄然而至,对公共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分析开始,具体探讨网络时代这些信息传播特征对公共关系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机遇与挑战,以求组织能更好地运用公共关系开展市场营销活动。
关键词网络时代公共关系信息传播市场营销
近年来,公共关系作为组织通过传播沟通、形象塑造、利益协调等手段与公众建立关系的一种活动,被誉为“组织致胜的秘密武器”并广泛地分布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中。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极富深远意义的变革,公共关系亦被推倒了风口浪尖上,而网络在公共关系中的运用却只是刚刚起步,远未发展至成熟的地步。如果组织想要更好地运用网络为公共关系服务,使公关的发展更加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首先就必须清楚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及网络究竟为公共关系带来了什么。
一、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特点
传播是连接公共关系主一客体的桥梁,也是公共关系的实现机制,可以说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就是主一客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既然信息传播在公共关系中占有如此显著的地位,那么研究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对于我们研究网络时代的公共关系有着重要作用。
从表1中可以看出,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廉价的,突破时间、空间及信息量限制,由公众驱动的“多对多”网络型传播,其中技术成为主要制约因素,信息可按公众需求个性化定制,而信息质量成为关注的重点。
网络时代的这些信息传播特征给公共关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和非地域性为任何组织、任何个人的交流提供崭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参与者既可以进行点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点对点的互动,网络媒体若能广泛应用于组织公关活动中,公共关系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机遇,展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媒体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大刀阔斧地向传统媒体的弊病开战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自身的先天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公共关系的良性发展,给公关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网络对组织公共关系的影响
1、公共关系可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突破时间限制的优势,用极少的成本增强公关活动的时效性、推动公关实践的全球化
(1)网络可以使信息实现无限量“实时传播”,具有传统媒介无可比拟的快速及时性,为公共关系活动实现及时有效奠定了基础。在网络经济中,速度是衡量组织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对于公共关系来说,速度不仅仅是尽快地获得信息,还意味着迅速地向社会公众扩散组织的信息,与他们一起进行更为有效的互动沟通。可见在数字时代,沟通仍然是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只是沟通的速度上升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传统公关媒介受到时间的约束,使得公共关系难以实现沟通的快速有效,而网络传播具有无可比拟的快速与及时性优势,为公共关系实现真正及时有效的沟通提供了可能。
(2)网络突破了许多传统媒介地域性传播的局限性,用极小的成本极大地推动了公共关系实践的全球化。“全球化”与“本土化”一样,成为近年来公共关系实践中的一个鲜明趋势。公共关系实践的全球化是以公共关系研究的全球化和公共关系工作开展的全球化为主要标志的。而要实现这两者,除了要求公关从业人员具备全球性的战略思维和开发新的战略、战术外,还要求物质方面有所保障。作为一种数字化传播,网络突破了许多传统媒介地域性传播的局限性,使人们不再受地域的限制,不论相隔多远都能如同近在咫尺般地迅速沟通。同时网络的经济廉价,使得沟通成本大大降低。随着国际互联网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全球公共关系学术界的交流变得空前的活跃;同时互联网也为组织开展全球范围的公共关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网络重新定义了社会组织与媒介的关系,使公关人员在传播活动中处于前所未有的有利地位
传统公关活动必须借助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来实施,大众传播媒介手中掌握稀缺资源、享有支配信息资源的行业特权,这使得它们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拥有一种媒介权力――种对个人或社会进行影响、操纵、支配的力量,具有事件得以发生和影响事件怎样发生,界定问题以及对问题提供解释与论述,因此形成或塑造公共意见的种种能力。因此,媒介关系构成了组织在开展公关活动时所要面对的各类关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有时甚至能决定社会组织的生死存亡。而现在,作为新生代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悄悄地改变着媒体格局和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网络被誉为迄今为止最“民主”的媒体。从理论上说,网络给所有人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向大众发表言论的渠道,造就了“一人一媒体”的基础。任何人只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和技能便可通过建立网站、发邮件等网络功能,发布新闻、传播信息,犹如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媒体,这就使得少数人通过对媒介的控制而达成的对公众舆论的控制和操纵化为乌有。在这一“数字化的民主”环境中,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被打破,并为公关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强有力的可控媒介,从而使公关人员在传播活动中处于前所未有的有利地位。在网上,组织完全有条件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这一可控媒介,组织可以在不违背法律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包括媒体在内的各类公众发布信息,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互动,而不必经过第三方的“解释”和“过滤”。这样,组织就能掌握公关的主动权,对公众(客体)产生直接影响的同时与各种媒介建立良好的关系。
3、网络“多对多”的沟通保证了传播的双向互动
这使组织实现公共关系实践的双向对称型模式成为可能,有利于公共关系的主一客体即组织与公众建立长久关系。著名的公共关系学者格鲁尼格指出,公共关系实践有四种模式:新闻代理模式、公共信息模式、双向非对称型模式和双向对称型模式。其中,双向对称型模式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然而,在主要利用大众传媒的传统公共关系传播活动中,信息的发送者通过大众传媒将大量复制的信息传送给受众,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对于这些信息往往没有发言权,这种“一对多”或“少对多”自上而下的模式很难实现传播的双向对称。
网络的出现,使得每一个有条件上网的人都可以花费很少的成本、经过很少的“过滤”,而将自己的观点、看法、意见、建议等传达给很多人,从而实现一种“多对多”的传播。这种“多对多”的传播从本质上保证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对称性,这种互动特性使得公众真正参与整个公关过程成为可能,公众不仅参与的主动性增强,而且选择的主动性也得到加强,使组织能够为不同需求的公众提供个人化的信息服务。
4、网络使公共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大大增加了公关业务的难度和风险及环境监测的难度
(1)网络社会的信息的过量和无序给公关人员识别有价值信息带来了极大的障碍。由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网络这一最民主的媒体,传统媒体中“把关人”角色在网络媒体中
弱化甚至退出,任何人都可以上网发布信息、获得信息和交流信息,所以同时也带来了网上信息爆炸、信息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互联网使组织与公众在信息的交流沟通上处于平等的地位,公关部门失去了独有的信息来源,这对公关部门的影响是,它必须重新确定自己在组织运营中的位置,由传统的信息发布者的角色向信息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在这个信息过量和无序的网络社会,如何区分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如何确定信息的流向、流量和流程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2)网络安全的先天不足和脆弱性使组织开展公共活动的风险增加,给组织带来许多安全隐患。网络具有高度开放型、虚拟性和交互性等特征,人的真实行为和真实身份不再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这种模糊性加大了网络公关的难度,使网络的信息安全出现先天不足和脆弱性。
病毒的入侵尤其是网络黑客的攻击会极大地损害组织尤其是营利性组织的利益:通过互连网对某个组织的网站进行大量的删除和修改重要数据、破坏网页等攻击行为已经屡见不鲜。同时,不利信息传播迅速,危机形成和蔓延的速度大大加快。而公关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沟通信息,为组织监测和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外部舆论环境。因而无论是作为组织耳目喉舌的公关部门,还是充当组织“外脑”的公关公司,对组织外部社会环境的监测尤其是舆论监测的难度都正在加大。
5、网络时代对公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同时也加剧了当前公关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1)在网络时代,新闻发布、广告策划、专题活动等公关活动融入了越来越多新的通讯和传播手段。例如,企业网站的设置,网上的新闻发布、网上展览,利用互联网实施对外开放参观等。这里都有着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不同的特点与独特方式,使传统公关模式中的一套业务体系,向网络时代的网络工具的操作系统发展。这种转变对于公共关系人员来说,意味着机遇,更意味着挑战。他们不仅要有高度的公关意识,超常的敬业精神,还必须掌握更加深入地了解网络,网络时代高技术传播手段,熟悉电子商务,包括ERP、CRM的基本运作手段和运行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从而使公共关系工作更加有效。
(2)正在纷纷崛起的网络公司虽然给公共关系带来了更多的业务,但同时也加剧了当前公共关系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由于公共关系行业的迅猛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存在公共关系人才短缺的问题。新兴的网络公司对公共关系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纷纷网罗有经验的公关人才。由于优厚的待遇和美好的创业前景,许多有经验、有能力的公关人才纷纷跳槽到网络公司,使得公共关系行业本已严峻的人才短缺问题更加雪上加霜。同时,网络时代对公关人员更高的技术要求也使得具有网络技能的新型公关人才极度紧缺,因此,科技公关人才的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公关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三、公共关系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传统的促销,推销产品、技术、劳务,促销的目的是做成生意;公关营销不仅仅是推销产品,还推销企业的品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即便生意做不成,也要把关系建立起来,把企业形象树立起来。在功能上,公共关系不具有直接的推销功能,而是具有一种间接地促销功能。如果说推销就像马鞭子抽在马背上能使马儿跑得快的话,公共关系就是清除跑道上的沙石障碍,铺平跑道上的坑坑洼洼,给马儿创造跑得更快、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从效果上公共关系更着重于长期的效果和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不仅要依靠技术竞争、质量竞争、价格竞争和服务竞争等手段,还要依靠信息竞争。谁在公众中获得了良好信誉,谁就能获得竞争的主动权。企业的良好信誉是无形的财富,因此,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通过公共关系,努力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大力提高企业及其产品品牌的知名度,赢得社会公众的了解和赞许,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网络使公共关系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是机遇也好,挑战也罢,此时的公共关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如何顺应网络时代的潮流趋利避害,在较短时间内大力发展和健全网络公关,并加强与传统公关的紧密合作,树立企业传播形象,促进企业营销发展,是当今公关从业人员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 社会 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闻传播与公共关系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摘要: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新闻传播,就有什么样的公共关系。在公共关系活动及行为中,新闻传播是一种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式,而公共关系则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最终结果。
关键词:公共关系 新闻 传播
一、公共关系和新闻传播具有共同的传播媒介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新闻是公开传播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
由两者的具体定义可见,公共关系和新闻传播均是以传播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手段。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离开了传播,公众无从了解组织,组织也无从了解公众。组织与公众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传播,传播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因此,一个社会组织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和措施,还要充分利用传播手段开展公关活动,赢得公众的好感和舆论的支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紧密相连,公关活动离不开新闻媒体,同时,新闻媒体的新闻行为也需要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公关活动进行。有什么样的新闻传播,就有什么样的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活动过程。主要就是一个组织与公众之间进行信息传播和沟通的过程。能否有效地利用各种新闻传播媒介,造就有利的舆论环境,是能否成功地组织开展各类公共关系活动的关键。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组织之一,是专业化群体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的读者、听众、观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具有公共关系传播的-般特性,是公共关系传播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公关活动的重要媒介,只有凭借其广泛的传播性能和宣传效力,公关活动才能奏效。由此可见,新闻与公关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活动时,我们也可视为新闻工作者在进行公关活动,这就出现了新闻工作者的公关角色这一定义。
二、媒体公关具有必须性和可行性
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公关是运用传播手段与其公众进行双向沟通”。媒体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媒体是开展公关传播活动的重要工具,只有通过媒体广泛的传播效力才能与各种各样的公众取得联系;另一方面,媒体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又位于公众的地位。随着社会发展,公众非常注重公关传播活动。因此,就媒体的“公众”属性来说,开展公关传播活动必不可少。
在开展公关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从大众传播业的特殊性出发,发掘既遵循企业经营一般规律,又有媒体经营特殊规律的公关活动。需要注意树立品牌意识,创办媒体的名牌产品;注重媒体形象包装;同时开展必要的广告宣传活动。
众所周知,企业经营主要靠品牌,靠名牌产品。媒体经营靠什么?同样得靠品牌。对媒体而言,品牌意味着特性和品质,名牌栏目(版面)能带动媒体整体形象的提升。要办好名牌栏目关键是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质量是媒体的生存之本,没有高质量的作品,媒介的市场定位就没有作用了。媒体形象则是指社会公众对媒体的总体看法和评价,它是媒体强大的无形资产。媒体形象一般分为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所谓内在形象首要指媒体成员形象,也就是媒体成员的素质。媒体成员的素质是媒体水准的保证和媒体形象的写照,提高他们的素质是提升媒体形象的前提。外在形象是视觉可见的形象,主要指的是媒体产品形象,也就是媒体的节目、栏目、版面的内容及其形式。企业经常用广告来展示形象,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以谋取更大利润。从媒体公关广告的表现形式来看,人文关怀的表现形式是最易唤起受众信赖和好感的,也符合面向大众的广告定位。
三、公共关系传播与新闻传播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公共关系机构或公共关系人员;新闻传播的主体则是以传播信息为职业的团体或个人。
第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内容是由组织内部行使传播职能的人根据公共关系计划编制的对组织有利的信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由职业传播者根据新闻价值规律采编的、需要告知公众的信息。
第三、公共关系传播不受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的限制,它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一些;新闻传播的渠道则一般不再由感觉器官和简单的表达工具组成,而是包括大规模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因此,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既需要充足的资金、设备,又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
第四、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是可知的和相对稳定的,它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双向性特点。具体表现在:组织通过信息传播将自己的目标、政策和具体措施告诉公众,公众则通过被调查或主动回报两种方式把自己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告诉组织。而新闻传播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单向的,因为它的主导者始终是传播者,受传者既不确知,也不稳定,很难取得直接的反馈。与新闻传播相比,公共关系传播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取得反馈。
以上我们通过将公共关系传播同新闻传播进行了比较。得出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是: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同时,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尽管出发点不同,在传播主体、内容、方式和过程上有所差异,但在具体行动上,公共关系需要本着以事实为基础的原则开展工作;公共关系与新闻传播的工作目的某个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同时公共关系和新闻传播都要依靠传播媒介。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2] 张国良等,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 梁敬贤.公共关系.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5] 居延安.公共关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 彭菊华.新闻学原理.北京: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李磊.公共关系实务.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8] 胡百精.公共关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公共关系传播浅谈
无论是在源远流长的人类文化长河中流淌的公共关系思想,还是成熟于20 世纪初的古代公共关系学,在为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 发展创造极大财富的同时,更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新的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以信息化和 经济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竞争与合作成为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际交往的主题。作为一种社会生存工具,公共关系的思想和方法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在 中国,由于对公共关系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人们在思想意识、思维方法等方面表现出了对公共关系学的无限渴望。
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离开了传播,公众无从了解组织,组织也无从了解公众。如果我们把社会组织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主体,把公众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客体,传播就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组织与公众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传播,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误解,也往往是由于信息不畅造成的。因此,一个社会组织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和措施,还要充分利用传播手段开展公关活动,赢得公众的好感和舆论的支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公共关系传播界说
传播(communication) 指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传递、收受、交流、分享与沟通的过程。由于人们早期的传播思想和传播研究方法的影响,也由于中国人传统的对传播这一词的理解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把传播只理解为一种单向的、大量的、大范围的散文、扩散某种信息的行为。这与我们 现代所说的传播,在概念上有较大的差距,现代“传播”一词其含义至少应包括:
(1)信息传递。即某一信息源将信息传递给某一目的地的活动。
(2)双向交流。即在传播中的双方都是信息传递的参与者,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信息上的相互交流关系。
(3)信息共享。即在传播中,双方通过分享信息,使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一致的了解、认识、理解或意向,达到了相互间的沟通。
(二)公共关系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群体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技术手段将大量复制的信息传递给分散的读者、听众、观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如 企业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所做的宣传活动。它具有公共关系传播的一般特性,是公共关系传播的组成部分。
首先,大众传播的主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职业的团体或个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则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公共关系机构或公共关系人员。
其次,大众传播的内容是由职业传播者根据新闻价值 规律采编的、需要告知公众的信息;公共关系传播的则是由组织部门行使传播职能的人根据公共关系计划编制的对组织有利的信息。
第三,大众传播的渠道一般不大由感官和简单的表达工具组成,而是包括大规模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因此,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既需要充足的资金、设备,又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公共关系传播则不受技术水平和专业化政府的限制,它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一些。
第四,大众传播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单向的,因为它的主导者始终是传播者,受传者既不确知,也不稳定,很难取得直接的反馈。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是可知的和相对稳定的,它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双向性特点。与大众传播相比,公共关系传播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取得反馈。
(三)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
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公共关系传播可以利用的媒介很多。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与公众取得广泛的信息交流,最有利的手段莫过于大众传播媒介了。这是由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是公众。公众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同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外部公众。内部公众是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它对于组织,犹如人民对于国家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成员之间的信息联系,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为组织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外部公众是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对象,对于政府机构来说,它是自己所面向的那一部分群众;对于工商企业来说,它是与组织密切相关的协作者、竞争者、用户和消费者。公共关系传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影响这一部分公众,改变他们的态度,引起与组织期望相应的行为。
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要素
1948 年,美国著名的 政治学家哈罗德• 拉斯韦尔补充提出了传播过程五因素的公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个公式描述的虽然是单向传播现象,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传播过程的简易的模式。因为其中包含了构成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经历了由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全过程,因此,也应当包含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
(一)公共关系传播者
公共关系传播者是组织信息的采集、发布者,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人。在我国政治组织中,该角色一般由党和国家的新闻发布机构、新闻发布人以及各级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部门担任;在各种福利组织和赢利性组织中,该角色由组织内部的宣传部门、公共关系部门或宣传人员、公共关系人员担任。
公共关系传播者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因为它是构成传播过程的主导因素。在协调公众关系、改善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在树立自身形象、提高信誉的过程中,在沟通内外联系、谋求支持与合作的过程中,公共关系传播者居于主动地位,起着控制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它的任务,是将外部的信息传达给组织内部公众,将有关组织的信息发布出去,传递到目标公众那里。
(二)公共关系传播内容
公共关系传播内容是指传播者发出的有关组织的所有信息。它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两类:
一类是告知性内容,即向公众介绍有关组织的情况:它的目标、宗旨、方针、经营思想、产品和服务质量等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告知性内容往往以动态消息或是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前者是关于组织新近发生的某一事件的基本事实的描述,通常包括五个“W”,比如关于商店开业、展览会闭幕、新产品问世、超额完成产值等情况的报道。后者是对事件全景或某一侧面进行的放大式描述,它不但包含五个“W”,而且包括对基本事实具体情节的勾勒。例如介绍新产品的设计过程、制作工艺、用途、专家鉴定情况等等。
另一类是劝导性的内容,即号召公众响应一项决议,呼吁公众参与一项社会公益活动,或者劝说人们购买某一种牌子的商品。在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的过程中,政党、政府及其他非盈利性组织发布的劝导性的内容,往往以社论、评论、倡议书的形式出现,而盈利性组织发布的此类内容,则多以商业广告的形式出现。
(三)公共关系传播渠道
所谓传播渠道,是指信息流通的载体,也称媒介或工具。人们通常把用于传播的工具统称为传播媒介,而把公共关系活动中使用的传播媒介,称之为公共关系媒介,可供公共人员利用的传播媒介有两种:一种是大众传播媒介,一种是人际传播手段。具体来说,公共关系传播媒介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常见的是语言媒介,像报纸与杂志、书籍与纪念刊、海报与传单、组织名片与函件等;有 电子媒介,像广播、电视、录音、录相、幻灯和电影等;有标识,像摄影与图片、商标与徽记、门面与包装、代表色等;此外还有非语言传播媒介,像表情、体态、目光等等。
(四)公共关系传播效果
公共关系传播效果,是指目标公众对信息传播的反应,也是公共关系人员对传播对象的影响程度。
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实际工作中,公共关系人员不能把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唯一的手段,而应当将它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受众的被动地位是相对的,他们对信息的注意、理解和记忆都是有选择的。公共关系人员可以通过各种调查手段了解公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要重视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等“意见领袖”的中转作用,设法通过他们影响公众。
三、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公共关系传播的出发点是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个人或机构。
从组织内部结构看,一般组织(赢利组织比较明显)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决策层是组织的实权机关,一般由组织内部的决策性人物。它负责确定组织的目标、纲领和实施方案,进行宏观控制。管理层是决策层的下属机构,包括生产管理部门、计划管理部门、物资、销售管理部门等。其职责是把决策层制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中去,对日常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和协调。执行层在决策层的领导和管理层的协调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组织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这三个层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维系着组织自身的 发展。
公共关系传播中的人际沟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组织内部的人际交流,如组织内部的员工大会、工作情况汇报会、工作经验交流会等等。其二是公共关系人员与目标公众之间的面对面的接触。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接待来访、举办展览、召集消费者开座谈会等等。
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过程是组织最常采用的一种原料形式,它包括传播者向媒介提供新闻稿件和利用媒介做广告宣传两个部分。
总而言之,想方设法吸引媒介使大众传播媒介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和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两种传播形式对于组织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各有特点,也各有利弊。在实际工作中,公共关系人员可以根据组织面临的具体情况对此加以选择和利用。
参考 文献:
[1]《公共关系学》(第三版),李道平, 经济 科学出版社。
[ 2]《公共关系学基础教程》,耿义成、车广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3]《公共关系简明教程》,廖为建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3]《公共关系学》,丁乐飞、翟年祥等著,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
主要内容:讲述公共关系的发展,他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成熟起来,为人们所认同:公共关系的重要性,他不但对个人与企业之间有着重要的作用,连国家之间也是不例外:还有作为一个大学生所需要的公共关系礼仪.关键词语:发展 重要性 大学生礼仪公共关系主要讲述社会与其公众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专门为协调这些关系而进行的活动很工作,由此而形成的一种现代社会意识,以这些关系及其沟通协调工作为对象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以公共关系的客观现实和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公共关系学诞生于19世纪末,那是在欧美的经济发展时期。20世纪的80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这门学科也在中国生根发芽。这是一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如今我们说,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存在着公共关系问题,公共关系是形象、是舆论、是评价、是信誉度;公共关系是科学、是艺术、是职业。随着公关时代的到来,公共关系更加受到世人的青睐。公共关系字经历的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一直都在不断的发展,人们也不断的进行研究.在现代公共关系学中不断出现新的学说,(公共关系),(基础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与成功企业管理)........公共关系从人与人之间开始向企业与企业,甚至到国与国之间,可见公共关系学已经被人们所认同.公共关系调研的主要特点:公共关系调研需要借助的运用社会调查的很多方法,手段,要求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可靠,准确,系统.在这些方面它同别的调研有相同之处.但它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有别于一般的社会调研活动.公共关系调研活动的主体是某个组织的公共关系人员,或该组织所委托的某公司.其对象主要是该组织的公众,以及与该组织有关的各种机构,媒体和信息网络.其目的是根据不同的需要,了解,辨别很分析该组织的公共关系信息以及与该组织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信息,为该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和各项决策提供服务此外,在现代社会中,任何组织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和多种类型的信息来源和接收途径.公共关系人员在自己的调研工作中应充分注意和利用组织所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与组织其他部门的调研活动保持紧密联系,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分享.做到这一点,公共关系调研就事半功倍.公共关系调研中常用的调查方法:一.访谈法,这是一种最古老的又最方便的调查方法.它通过对调查者对调查对象进行有计划的调查和访问来得到信息,具有双向沟通,调查者可以主动控制气氛,成功率比较高:二,观察法,这是调查者通过自己的眼睛或其他工具,对被调查者进行直接观察以得到信息的调查方法.其好处是,能在被调查者处于自然状态很正常活动中,观察,收集到现场的大量即时性信息.三,问卷法,他是根据调查的课题和方案,请调查对象回答或填写预先设计和复印的问题表来收集信息的调查方法.他主要分为,1调查问卷的类型与内容,2,,调查问卷的设计,3,问卷的发放,回收与资料分析.四,文献法,他也称引证法,是公共关系人员从有关的各种文献中为组织及其公共关系工作收集信息调查方法.五,信息网络法,他是利用当前国内外各种有关的信息网络,查询,获取所需信息的新型调查方法.(课本:公共关系学)现在我来具一些例子来说明公共关系学的重要性:一:对商业银行开展现代公共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公共关系分内外两种:即纵向、上下隶属的关系和横向、平行协作的关系,内容包括:指导性、宣传性、交际性、服务性、公益性、征询性等多种形式。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是大量的、不确定的社会公众。要使少数的社会组织(商业银行,公共关系主体)同大量的、不确定的社会公众(公共关系客体)保持长期的、良好的关系,就必须采用社会公众能普遍接受的传播方法和手段,进行真实的、有效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对内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事实证明,商业银行要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主动,必须从根本上改善银行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公众顾客和内部员工的关系,从而得到来自各个方面包括社会舆论的理解和支持。根据WTO协定中有关银行方面开放的承诺,人世5年后,中国将全面开放银行业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经营国内业务为主,对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规则、经营方式、产品研发、客户结构、客户需求等还缺乏更多的了解。通过开展公共关系,主动进行各种传播沟通交流活动,一方面可以广泛收集国内外信息,掌握谈判技巧和主动权,了解市场需求和制定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我们采用外国人的行为方式来宣传介绍中国、提升商业银行的形象,并以外国人的传播方式和他们进行交往,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经营特点,消除国外顾客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偏见和无知,拓宽经营渠道,扩大影响范围,加快商业银行结构调整和金融产品的开发创新,满足市场和公众的各种需求。公共关系是近代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近几年来,中国经济连续每年保持7—8%的高增长速度,2003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3562亿元,同比增长9.9%。以此伴随的是居民对信用卡、住房汽车贷款、抵押和财富管理等金融产品的巨大需求。商业银行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加快自身发展,第一、应主动采用现代公共关系等先进手段对市场进行全面地调查分析,提出决策计划。第二、迅速调整经营策略,明确市场定位,转变银行经营理念并进行持续不断地协调、完善银行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活动。通过银行和顾客的交往、沟通,将公众的需求和利益等信息及时地反馈到银行的经营服务过程中,成为银行新的增长点,在满足市场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的同时实现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二: 现代公共关系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现代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大陆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对于把美国的现代公共关系理论和实践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公共关系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公共关系理论体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进几年的开展中,党从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好的成效.进几年相继出台了很多惠民的政策(养老保险),(农村儿童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大学贫困学生助学金).....以此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公共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成效.在今后的日子里公共关系学还会的到更好的发展.从上面的几个例子都可以看出公共关系学的重要性,他不紧应用在不同的领域中,还解决了很很多问题.作为一名大学生个人的公共关系是很重要的,大学生掌握了公关礼仪与形象塑造,就等于手中握有一吧人生成功的钥匙 现在,我想对这一个学期来得到的收获和感想,细细地和老师谈谈. 首先,我觉的谈话在公关方面很重要。 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气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手指指人。与人谈话时,不宜与对方离得太远,但也不要离得过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谈话时不要唾沫四溅。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有人与自己主动说话,应乐于交谈。第三者参与说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需要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谈话现场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地与在场的所有人攀谈几句。不要只与一、两个人说话,不理会在场的其他人。也不要与个别人只谈两个人知道的事而冷落第三者。如所谈问题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另找场合。在交际场合,自己讲话要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别人说话,也应适时发表个人看法。要善于聆听对方谈话,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一般不提与谈话内容无关的问题。如对方谈到一些不便谈论的问题,不对此轻易表态,可转移话题。在相互交谈时,应目光注视对方,以示专心。对方发言时,不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视别处,显出不耐烦的样子,也不要老看手表,或做出伸懒腰、玩东西等漫不经心的动作。谈话的内容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黄色淫秽的事情。一般不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否,不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与妇女谈话不说妇女长的胖、身体壮、保养的好等语。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不究根问底。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一般谈话不批评长辈、身份高的人员,不讥笑、讽刺他人。男子一般不参与妇女圈内的议论,也不要与妇女无休止地攀谈而引起旁人的反感侧目。与妇女谈话更要谦让、谨慎,不与之开玩笑,争论问题要有节制。(来源:公共关系礼仪) 总结:公共关系,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离开了,公众无从了解组织,组织也无从了解公众。公共关系已经在每一个人的脑里形成了相对的意识形态,人们已经了解到公共关系的重要性,他是人们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她,交流离不开她.一个好的公共关系会让你的个人以及到企业都是很有用的.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经到达很广泛的程度了.要想在这竞争的年代脱颖而出是很重要的,所谓识者生存..只有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令自己有立足之地所以好的公共关系是我们必须领会的.
依据合作者对本论文的实际贡献大小来执行的。
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的中文(或者英语)文章, 传统上需要考虑论文作者名字的先后顺序。 此即熟知的作者排名。作者排名主要是依据合作者对本论文的实际贡献大小来执行的, 但实际操作中也往往会受到各种非客观的因素影响。
在物理学或者化学的论文中,也常常因为合作者人数较多的缘故,需要按照各合作者贡献大小考虑作者排名问题。然而在西方的传统中, 人们并不关心作者排名问题, 仅仅是按照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来安排。 这样的处理方法显然更为合理。
扩展资料:
研究生论文的相关要求规定:
1、硕士论文为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应能反映出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对所研究的题目有新的独立见解,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好的科学价值,对本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2、优秀的硕士论文能够反映出作者对所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水平,能够帮助作者构建起良好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够反映作者独立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理论的应用水平,对研究的课题的思考和独立见解。
3、硕士论文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更高的学术水平,更加强调作者思想观点的独创性,以及研究成果应具备更强的实用价值和更高的科学价值。因而撰写硕士论文将对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数据资料翔实充分、论证分析详尽缜密、推理演算思路清晰、论文结构规范清晰、专业词汇运用准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作者排名
论文署名第一的就是第一作者,署第二第三的就是第二第三作者。一般看你的文章份量,如果份量足,可以署多个作者。国外一个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文章可以挂100人。文章一般还有一个通讯作者,是指文章的所有权人和指导者。还有的有一个通信作者,指是的联系人。爱思医学信息公司提供论文写作咨询。
1、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有的文章署名也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在人名上进行标注。
2、合作作者指的是共同创作作品的作者。具体人数无定规。
3、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词条释义
在创新性作品如科研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等等的署名中,对于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情况,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特别对于科研论文的署名,各期刊都有更细致的规定;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显然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
由于科学研究的复杂化多样化,如生物信息学有几百人署名一篇论文的情况。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有的文章署名也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在人名上进行标注。
另外,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同,与创造性贡献不同,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合作作者
第一作者是论文署名第一位的作者,一般评职称、硕士毕业等要求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合作作者是在一个课题项目中处于合作关系的作者,譬如几个科室共同研究或厅级与校级的合作通讯作者等同于第一作者,一般会放导师或者研究中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