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非金属矿研究所为原国家建材局1988年批准成立的科研机构,现有研究人员9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4 人。
非金属矿产地质与矿产开发是西南科技大学最早的省部级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支撑领域和研究方向之一,也是在全国非金属矿领域有较大影响的重点研究方向。非金属矿研究所在此领域以现代成矿理论、地球化学及成因矿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非金属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规律等。经20多年的研究,在非金属矿经济地质与成矿系列、非金属矿床地质及成因、非金属矿产开发等重点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突出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所在国内率先采用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粘土矿床等非金属矿床,形成了由教授、博士为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梯队,并已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同行和地域经济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80~90年代主编并出版了《非金属矿产地质学》、《非金属矿勘查与评价》等多部本科统编教材。
研究梯队在全国较早提出和研究了“非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非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和“地质体综合利用”,研究了一系列非金属矿物资源及其矿产开发,先后完成了10余项部省级项目,如“苏州高岭土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加拿大国际开发署资助的“中加矿物科学合作研究”项目及“四川绿柱石辐照改色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出版了《苏州高岭土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因》、《中国坡缕石》等专著,发表论文12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填补了国内非金属矿研究领域的多项空白,有些项目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与校董事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在傅依备院士的指导下开展了放射性核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地球化学屏障特性的研究,重点研究了非金属矿对核素的吸附、固化及其废弃物处置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合作进行了“放射性离子交换树脂水泥固化改进研究”、“废物泥浆及废树脂水泥固化体性能测试”、“新型富铝碱矿渣沸石基锶铯放射性废物固化材料”、“放射性废物的固化基——沸石碱矿渣胶凝材料的工艺及对镅吸附评价”等重大科研项目。此外,还先后负责完成和正在进行一系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放射性元素U、Sr、Cs的晶格固化处理方法研究”、“放射性核素与固化材料的作用机理”等。共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三等奖3项,部分鉴定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研究所具有完善配套的关于非金属矿物质组成、结构、物理化学性能、矿物加工的相关测试仪器和设备,可以满足非金属矿产地质、非金属矿产开发等研究的需求。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非金属矿研究所 邮编:621010
电话: 传真:
邮箱: 负责人:田熙(所长)
我是西科大的学生,西科大的重本还可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在我们学校还可以,是不是因为地震的原因你妈老汉不准来啊,地震都过啦其实没得哈子好担心的,我给还是你发个我们学校的简介你自己看一下吧 西南科技大学是一所全日制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具有50余年办学历史。学校实行国家部委与省市共建,由四川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地区14所高校之一,四川省博士授权建设学校,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全国67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具有开展留学生教育及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科技部和教育部正式批准建设的国家大学科技园。2007年11月,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学校的发展目标为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位于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占地4088亩。校址原为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学校校舍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碧水环绕,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学生2.6万余人。设有国防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政治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和体育学科部。在工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农学、管理学、教育学等8大学科门类,设有65个本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有4个专业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所有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学校现有国防基础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防紧缺专业1 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部省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四川省精品课程25门;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校级科研机构20个。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副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600余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从董事单位等聘任院士26人,有一批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学校以“艰苦奋斗,拼搏创新”为校园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理性、开放包容、彰显卓越”的办学理念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办学。学校成立了有省、市政府和与学校同处一地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四川九洲集团公司、西南自动化研究所、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等参加的校董事会。学校从董事单位聘任了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教授、副教授,建立了一支高水平、比较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学校与董事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16个。学校充分利用董事单位丰富且优质的人才、实验设备和科研课题资源进行合作办学,促进了学校快速发展和办学水平的迅速提升,形成了“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鲜明特色。学校重视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开展学术活动,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每年,都有一批两院院士来校指导工作和进行学术活动。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近20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了合作科研、教师互访、学生交流等形式的合作。目前学校承担了国家“十五”攻关、国家“86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防科技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及部、省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300余项。已获国家级、省部级等奖励260余项。学校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校近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都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学校机器人小组在2004年7月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冠军和最佳技术奖,同年9月代表中国参加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夺得亚军和最佳技术奖。学校是四川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和四川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和领导对学校非常关心和支持。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国务委员陈至立等先后来我校视察和指导工作。李岚清同志还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9年3月16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率科技部部长万钢等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来我校视察和指导工作,并对学校发展寄予殷切希望。目前,学校正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工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教学改革为动力,不断深化国家部委和省市共建体制,践行“厚德、博学、笃行、创新”校训,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服务全国,为尽早把西南科技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材料科学与工程简介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硅酸盐工程系,1991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1年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应用技术系合并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以传统的建筑材料为特色,开展无机非金属材料、电子材料、高分子及复合材料、金属材料、材料物理、应用化学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下设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三个方向)、材料物理、应用化学三个重点批次招生的本科专业,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应用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二级学科共七个硕士点和材料工程硕士授权领域,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材料学为国防重点学科和四川省重点学科中的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为西南科技大学重点学科。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四川省特色专业。目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16人(含其他部门任职18人)。其中: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名、博士生导师3名。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65人,占56%;具有博士学位37名,占32%;45岁以下教师99人,占85%。学院师资90%左右来自于国内外著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学院还充分发挥学校联合办学体制的优势,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董事单位聘请了包括多位院士在内的101位专家为我院外聘教师,如经福谦院士、涂铭旌院士、董海山院士、傅依备院士、武胜院士等。 近三年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84项,其中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军工项目等 18 余项,累计到校经费 1425万余元。共发表学术论文455余篇,其中SCI、 EI、ISTP收录11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共20 项。2006年以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9 项。
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于2012年5月、工程管理专业于2014年5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于2015年6月已通过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本科专业评估。学院优势专业为土木工程,该专业历经20年的发展,无论在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方面均具有雄厚的实力,已为国家培养了近5000名毕业生。学院拥有四大公共实验平台:“力学与结构实验中心”、 “建筑物理与环境实验中心”、“工程检测与分析实验中心”以及“四川风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实验室面积约5000m,实验设备资产2500余万元,其中,“力学与结构实验中心”被评为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还拥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与材料动载特性”。学院拥有“工程结构防灾减灾”、“中小城镇规划与设计”、“新能源及建筑节能技术”、“新型建筑材料及结构”以及“工程项目管理与咨询”等5个研究所。学院还与“四川振通公路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公路工程综合甲级资质)合作,共建“交通土建检测实验室”。此外,学院与董事单位、地方企事业单位共建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研发中心20余个,具有勘察、规划、设计、检测、项目咨询、监理等社会综合服务能力。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各类纵横向项目150余项,其中国家863项目、科技支撑项目、自然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7项,省部级项目26项,科研经费约4000万元,参与完成近50个中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工作及大量的灾后重建工作。获得省部级奖6项,鉴定成果6项,获得专利10项,编写出版教材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2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00余篇,核心期刊200余篇。在“工程项目管理及咨询”、“冲击动力学与结构动态响应”、“工程结构防灾减灾”、“城乡规划与设计”、“新能源及节能技术” 及“新型建筑材料及结构”等方面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创新团队。
西南科技大学坐落于大禹之乡、李白故里、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建校以来,学校几经搬迁,走过了创业、发展、壮大的历程。学校扎根西部,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理性、开放包容、彰显卓越”的办学理念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思路,形成了“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西南科技大学精神与“厚德、博学、笃行、创新”之校训。学校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14所高校之一,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全国文明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四川2011计划实施高校。
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于2012年5月、工程管理专业于2014年5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于2015年6月已通过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本科专业评估。学院优势专业为土木工程,该专业历经20年的发展,无论在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方面均具有雄厚的实力,已为国家培养了近5000名毕业生。学院拥有四大公共实验平台:“力学与结构实验中心”、 “建筑物理与环境实验中心”、“工程检测与分析实验中心”以及“四川风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实验室面积约5000m,实验设备资产2500余万元,其中,“力学与结构实验中心”被评为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还拥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与材料动载特性”。学院拥有“工程结构防灾减灾”、“中小城镇规划与设计”、“新能源及建筑节能技术”、“新型建筑材料及结构”以及“工程项目管理与咨询”等5个研究所。学院还与“四川振通公路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公路工程综合甲级资质)合作,共建“交通土建检测实验室”。此外,学院与董事单位、地方企事业单位共建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研发中心20余个,具有勘察、规划、设计、检测、项目咨询、监理等社会综合服务能力。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各类纵横向项目150余项,其中国家863项目、科技支撑项目、自然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7项,省部级项目26项,科研经费约4000万元,参与完成近50个中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工作及大量的灾后重建工作。获得省部级奖6项,鉴定成果6项,获得专利10项,编写出版教材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2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00余篇,核心期刊200余篇。在“工程项目管理及咨询”、“冲击动力学与结构动态响应”、“工程结构防灾减灾”、“城乡规划与设计”、“新能源及节能技术” 及“新型建筑材料及结构”等方面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创新团队。
学院现有专业教师132人,其中教授15人,副高职称3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4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教师20人。教师中有国家建材局“突贡”专家2人,四川省“突贡”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省市级优秀教师5人。聘请院士1人,从董事单位等聘请科研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授30人。近三年数十人次到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日本等国外大学进修访问,教师中有6人获海外博硕士学位(博士3人,硕士3人)。教师中有87名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学院是四川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学院以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为抓手,形成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嵌入式技术、信息安全、知识工程与教育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网络与高性能计算、机器视觉、虚拟现实、医学影像技术等九个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国内一流研究单位形成了紧密的联合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关系。与绵阳军分区联合组建民兵信息分队(已正式列入总参编制)。与美国、英国、法国、瑞典、日本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合作关系。教师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到政府、军队、国防科技工业和区域经济建设的众多行业,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4项,纵横向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51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34篇,出版专著及教材36部,获省部级科技奖2项,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1项。
你,弄,份,,。。原。。创
西南科技大学非金属矿研究所为原国家建材局1988年批准成立的科研机构,现有研究人员9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4 人。
非金属矿产地质与矿产开发是西南科技大学最早的省部级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支撑领域和研究方向之一,也是在全国非金属矿领域有较大影响的重点研究方向。非金属矿研究所在此领域以现代成矿理论、地球化学及成因矿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非金属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规律等。经20多年的研究,在非金属矿经济地质与成矿系列、非金属矿床地质及成因、非金属矿产开发等重点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突出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所在国内率先采用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粘土矿床等非金属矿床,形成了由教授、博士为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梯队,并已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同行和地域经济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80~90年代主编并出版了《非金属矿产地质学》、《非金属矿勘查与评价》等多部本科统编教材。
研究梯队在全国较早提出和研究了“非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非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和“地质体综合利用”,研究了一系列非金属矿物资源及其矿产开发,先后完成了10余项部省级项目,如“苏州高岭土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加拿大国际开发署资助的“中加矿物科学合作研究”项目及“四川绿柱石辐照改色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出版了《苏州高岭土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因》、《中国坡缕石》等专著,发表论文12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填补了国内非金属矿研究领域的多项空白,有些项目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与校董事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在傅依备院士的指导下开展了放射性核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地球化学屏障特性的研究,重点研究了非金属矿对核素的吸附、固化及其废弃物处置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合作进行了“放射性离子交换树脂水泥固化改进研究”、“废物泥浆及废树脂水泥固化体性能测试”、“新型富铝碱矿渣沸石基锶铯放射性废物固化材料”、“放射性废物的固化基——沸石碱矿渣胶凝材料的工艺及对镅吸附评价”等重大科研项目。此外,还先后负责完成和正在进行一系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放射性元素U、Sr、Cs的晶格固化处理方法研究”、“放射性核素与固化材料的作用机理”等。共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三等奖3项,部分鉴定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研究所具有完善配套的关于非金属矿物质组成、结构、物理化学性能、矿物加工的相关测试仪器和设备,可以满足非金属矿产地质、非金属矿产开发等研究的需求。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非金属矿研究所 邮编:621010
电话: 传真:
邮箱: 负责人:田熙(所长)
西南科技大学毕业论文(专业清轨)1500字以上专业
好。《金银岛》故事围绕一份神秘的藏宝图展开,通过少年吉姆`霍金斯的经历,讲述了一个惊险曲折的冒险故事。为了夺取老海盗弗林特藏在金银岛上的财宝,吉姆和他的伙伴们通过自己的勇敢和机智与海盗们周旋,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最终挫败了海盗们的阴谋,得到了宝藏,平安返航。该书开创了探宝小说的先河,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张贯之,生于1972年,四川剑阁人,西南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外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英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与翻译工作,主持完成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科研论文三十余篇,荣获多项奖励。其翻译的《金银岛》是相当不错的。
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于2012年5月、工程管理专业于2014年5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于2015年6月已通过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本科专业评估。学院优势专业为土木工程,该专业历经20年的发展,无论在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方面均具有雄厚的实力,已为国家培养了近5000名毕业生。学院拥有四大公共实验平台:“力学与结构实验中心”、 “建筑物理与环境实验中心”、“工程检测与分析实验中心”以及“四川风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实验室面积约5000m,实验设备资产2500余万元,其中,“力学与结构实验中心”被评为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还拥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与材料动载特性”。学院拥有“工程结构防灾减灾”、“中小城镇规划与设计”、“新能源及建筑节能技术”、“新型建筑材料及结构”以及“工程项目管理与咨询”等5个研究所。学院还与“四川振通公路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公路工程综合甲级资质)合作,共建“交通土建检测实验室”。此外,学院与董事单位、地方企事业单位共建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研发中心20余个,具有勘察、规划、设计、检测、项目咨询、监理等社会综合服务能力。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各类纵横向项目150余项,其中国家863项目、科技支撑项目、自然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7项,省部级项目26项,科研经费约4000万元,参与完成近50个中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工作及大量的灾后重建工作。获得省部级奖6项,鉴定成果6项,获得专利10项,编写出版教材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2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00余篇,核心期刊200余篇。在“工程项目管理及咨询”、“冲击动力学与结构动态响应”、“工程结构防灾减灾”、“城乡规划与设计”、“新能源及节能技术” 及“新型建筑材料及结构”等方面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创新团队。
你,弄,份,,。。原。。创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论文查重率,本科的论文查重率是30%的,研究生硕士的是在20%以下的哦具体的查重率是看你学校的规定的哦你可以去问你学校老师的,论文的指导老师是会知道的论文查重重复率推荐你使用PaperRater论文查重软件去查重吧,这个论文查重软件查重的精准度比知网的查重的还要高的 查重精准度强
上海科技大学(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简称上科大、 ShanghaiTech )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2013 年 9 月 30 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 2022 年 2 月 14 日入选第二轮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学校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及发挥思想库作用,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改革、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努力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校位于上海 — 浦东新区 — 张江高科技园中区,是建设中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新药研发平台等国家级大科学设施和科研机构融为一体,与张江高新区的产业界、投资界有机衔接。学校新校园占地约 900 亩,总建筑面积约 70 万平方米,校园建设充分体现 “ 学生教师为本,教学科研融合,绿色环保智能 ” 的规划设计理念, 2015 年底基本建成, 2016 年全面投入使用。,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创意与艺术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学校设立免疫化学研究所、 iHuman 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大科学中心。,学校按照 1:10–1:12 的师生比建设一支 1000 人规模的教授队伍,规划选聘 500 位常任教授和 500 位特聘教授。其中,常任教授主要来源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实行常任教授制( Tenure System );特聘教授主要来源于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国内外著名教授。截至 2021 年 12 月,学校已选聘 622 位教授(特聘教授 291 位,常任教授到位 312 位,教学教授 19 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 4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37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5 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0 位、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 7 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2 位。,2014 年学校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迄今已连续招收了 8 届 2884 名本科生, 2021 年面向全国 18 个省(市)选拔招录了 430 名本科生。 2013 年 -2016 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硕士和硕博连读研究生。从 2017 年起,学校开始独立招收培养硕士和硕博连读研究生。迄今已连续招收了 9 届 5047 名研究生,其中 1421 名已转博。学校规划在校生规模为本科生 2000 名左右,研究生 4000 名左右。截至 2021 年 12 月,学校共有在校生 4995 名,其中本科生 1712 名,硕士研究生 2304 名,博士研究生 979 名。,学校围绕 “ 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的办学使命,建立了学研结合、学创结合,书院学院协同育人的机制,注重培养学生 “ 立志、成才、报国、裕民 ” 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长为具备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创新创业意识,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同时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本科生遵循 “ 宽口径、厚基础、小规模、国际化 ” 的原则,突出 “ 通(通识教育)、专(专业人才)、新(创新创业) ” 特色,不断完善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构成的培养体系。强化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科技文明教育,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所有本科生必修数、理、化、生、信息自然科学通识课,打下坚实理工科基础;专业课程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选用国际经典教材 / 教参。学校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书院导师,在学习生活、创新实践、生涯规划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学校注重将创新实践融入培养全过程:全体本科生前往全国 11 个省 16 个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全体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前往 102 家企业和园区开展产业实践活动。学校与国际一流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资助优秀本科生海外学习交流: 2016 年至今,共有 161 名本科生赴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参加 “3+1” 交流项目; 2017 年至今,共有 45 名本科生赴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莱顿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等参加暑期科研交流项目; 2015 年至今,共有 361 名本科生赴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等参加暑期课程项目。,2018 年至今,学校共有 4 届 1114 名本科生毕业并获得上海科技大学学士学位。截止 2021 年 9 月,已毕业的本科生中,约 34% 到国(境)外攻读研究生学位,其中进入全球 TOP10 高校深造占比 20% ,进入全球 TOP20 高校深造占比 34% ,进入全球 TOP100 高校深造占比 83% ;约 44% 的毕业生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约 20% 的毕业生到微软、特斯拉、通用电气、诺华、 AMD 、和辉光电、上证信息、上海银行、汉高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学校结合 “ 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 ,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坚持按照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突破 “ 流水线式 ” 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研究生的 “ 个性化培养 ” ,要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学院选修课程。实行实验室轮转制,扩大研究生对学科专业、导师、课题的选择权,扩展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坚持以硕博连读为主的连贯培养,实行严格的博士生资格考试。遵循 “ 科研中成长 ” 的研究生培养规律,探索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向人才培养聚集的新机制。结合重大科学设施和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特别开设围绕大科学装置设施的专业课程、讲座报告、上机培训。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研究平台和尖端的技术手段,与导师共同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学校积极拓展与国际名校的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资助研究生国际访学、参加国际会议,不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学术交流能力。已开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BeSTEC 项目、宾夕法尼亚大学交流项目、牛津大学交流项目、基于导师实质性科研合作的博士生国际交流计划等。,2016 年至今,学校已有 6 届硕士研究生、 4 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并授予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 2020 年,首届 83 名硕士研究生、 15 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并授予上海科技大学学位。截止 2021 年 9 月,已毕业硕士研究生中,约 84% 到百度、华为、联影、国家电网、和辉光电、 AMD 、强生、 3M 、药明康德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约 14%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康涅狄格大学、马普煤炭研究所、慕尼黑大学、东京大学、香港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中,约 34% 到耶鲁大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密歇根大学、南加州大学、鲁汶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做博士后, 62% 到华为、百度、华力、药明康德、联影、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工作。,学校瞄准物质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前沿领域,同时开展教授个体科研和围绕重大目标的团队科研,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大学与国家级科研机构融合,构建科技进步驱动产业发展的完整创新价值链,针对国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挑战,探索基于科技创新的解决方案。截至 2021 年 11 月,学校已建立 378 个研究组,科研人员共参与发表科研论文 8580 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 4642 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在 Nature 、 Science 、 Cell 、 Adv.Materials 、 Cell Stem Cell 、 JACS 、 Angew.Chem.Int.Ed. 、 Nat Comm. 、 TPAMI 、 PRL 等领域代表期刊上发表论文逾 800 篇。 2020 年我校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 Nature 、 Science 上发表了 23 篇重大科研成果,其中 16 篇是以上科大为第一单位和主要完成单位。学校全力推进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参与中科院牵头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与中科院相关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全面科研合作。 2017 年 10 月,超强激光光源联合实验室实现 10 拍瓦( 1 拍瓦 =1 千万亿瓦)激光脉冲输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1 年 6 月,软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暨活细胞成像等线站装置研制成功并取得首批实验数据,当年 12 月生物成像实验站、表面化学实验站和超导转变边 X 射线探测器完成工艺测试,性能指标全面达标,标志我国在软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光束线站研制和使用方面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学校积极推动科教与产业的融合,与多家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取得一系列进展。,2016 年 4 月 15 日,国务院发布《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明确指出上科大在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承担重要任务。目前,学校正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负责或参与建设软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上海光源二期线站工程(纳米自旋与磁学线站、高性能膜蛋白晶体学线站),牵头硬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规划和建设,承担 “ 未来医学中心 ” 、 “ 未来科学中心 ” 等科创中心重点建设工作,力争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学校积极投身教育国际合作,与多所国际一流大学在学生培养、合作科研、学术交流、课程共享、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务实合作,并积极拓展与国内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已与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杜克大学等欧美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院校还在不断增加。
南方科技大学专业有地球物理学、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 南方科技大学招生专业 金融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理论与应用力学、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工程、机器人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科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金融学、金融工程、临床医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南方科技大学介绍 南方科技大学(简称南科大)是深圳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建的一所高起点、高定位的公办创新型大学,它肩负着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挥先导和示范作用的使命,并致力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
不可以转博。专硕招生时就是以实际操作为目的,而不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培养方向不同,硕士转博士为学术研究生在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决定,而且需要表观出很强的研究能力,有较高水平的论文发表,是很难得因此是专硕是不可以转博的。南方科技大学是一所位于广东深圳市的公办理科类大学,建立时间为2010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