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国药科大学发表sci论文数量

发布时间:

中国药科大学发表sci论文数量

以后的就业方向要看你选什么专业了,一般来说大部分去药厂,制药公司,少数可以当公务员,也有一些人可能以后会去科研机构或是大学。收入的话,也跟专业和个人能力有很大关系。药大比较好的专业是药学(以后分药理药化药分三个方向),然后药剂、制药工程也还不错。另外,药学还有个基础药学理科基地班,这个班以后以药化为主,保研率较高。如果你想挣钱,又不想读得那么辛苦,也可以考虑商院,以后做销售,能力强的话收入很高。

中国药科大学不是985院校,是211院校。

中国药科大学(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多科性重点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中美药学院校联盟牵头单位。

中国药科大学科研成果:

根据2020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近五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0项,经费2.4亿元,其中大项目19项,经费6227.62万元。牵头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获批项目总经费1965万元。2018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

“十三五”以来,学校连续五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科技进步4项、技术发明奖1项;获国家新药证书2本、新药临床批件18个、授权发明专利629件;发表sci论文4000余篇。2018年,全口径科研到帐经费首次突破4亿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药科大学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依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据SCI数据库最新检索至少包含一位中国作者的论文结果显示,去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的总数已累计78万余篇,较2021年(66万余篇)约增长17.2%,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各高校在中科院JCR一区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数161,973 篇,较2021年(92,551篇)增长约75%

经过七十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以药学为特色,理、工、经、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下辖10个院部系。设有20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高职)专业。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生物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药物制剂、生物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和江苏省 中国药科大学品牌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临床药学、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药学、中药学和制药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生物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药物制剂、生物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高职学院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02年和2005年,基础药学理科基地连续两次被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为“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优秀基地”。2006年,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在“基地”年检中被教育部评为优秀。编辑本段学科建设学校现有药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药学、中药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化学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药学、中药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23个学科专业可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药学一级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覆盖的药物化学、生药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7个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中西医结合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2008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我校一级学科药学名列全国第一、中药学名列全国第三。编辑本段科研机构国家级科研机构: 天然药物活性产物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酶工程技术工业性试验基地 部委重点实验室: 科技部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药物质量与安全预警重点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复杂组分整体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研究室 部委重点科研平台: 科技部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 科技部药物筛选及相关技术平台 科技部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技术平台 科技部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平台 江苏省重点研究机构: 江苏省新药筛选中心 江苏省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新型神经药物制剂技术中心 江苏省肿瘤发生与干预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药效研究与评价服务中心 江苏省半合成抗生素研究中心 江苏省新药创制与产业化服务平台 江苏省纳米药物制备与生物学评价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编辑本段学校荣誉学校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教学成果,在我国高等药学教育中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先后主持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和“21世纪初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两项重点课题的研究,在全国率先提出研究型、应用型两种类型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2000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 中国药科大学“生药学”、“药物化学”、“药学的生物化学基础”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生药学》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此外,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创建项目5门,江苏省精品课程(群)18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1项;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奖2项,入选省级精品教材4种,省级立项建设精品教材4种,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7种;获省级以上多媒体课件奖29项。这些成果和经验在全国医药院校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引领了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方向。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2001~2006年承担纵向课题277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计划4项,“十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863”计划4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4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重大研究计划1项;教育部各类科技项目31项;江苏省科技厅各类科技项目65项。纵向科研到帐经费14780.15万元,横向科研到帐经费13491.91万元。获各类科技奖56项,新药证书43本,授权专利77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975篇,920篇论文被SCI、EI收录。学校承担的高水平研究课题项目数和成果转让经费数在国内医药院校中位居前列。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编辑本段国际交流学校积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是教育部最早指定接收药学学科外国留学生、进修生、高级访问学者的基地和接受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的定点院校之一。与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比利时、香港等国家和地区27所高校和研究所签订校际学术交流协议,与德国、法国、俄罗斯、韩国、瑞士、瑞典、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学术联系。 从这里,走出了4万多名高素质的药学专门人才,孕育了一批药学界的名家大师,如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我国中医药界的一代宗师,著名中医中药学家叶桔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化学制药、药物化学专业创建人之一,著名药物化学家彭司勋;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生药显微鉴定的奠基人,著名生药学家徐国钧;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两弹一星”研制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有机化学家袁承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医药工业现代化生产技术开发的先驱者之一,著名药物化学家沈家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周俊;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中药生物技术的开拓者,著名中药生物工程专家胡之璧;成功研制出3个意义重大的创新药物的著名药物化学家谢晶曦;著名生药学家和本草学家谢宗万;我国甾体药物研发领域开拓者之一,著名药物学家廖清江;我国第一位执业药师,著名药剂学家刘国杰;我国药物分析学科的主要倡导者,著名药物分析学家安登魁等。他们秉承“精业济群”的精神,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和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多年来,我校毕业生社会声誉好,本科生就业率高。 21世纪,伴随着生命科学和药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医药产业进 学院学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高等药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审时度势,集思广益,规划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到建校100周年时,将中国药科大学建成国际知名的,以药学为特色,理、工、经、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中国各学科sci论文发表数量

在2022年,各国的SCI数量将有所增长。根据统计,中国将拥有最多的SCI文献,其数量将超过2.5万篇,美国将拥有约2.2万篇SCI文献,而德国和日本分别将拥有约1.5万篇和1.2万篇SCI文献。此外,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韩国和印度也将拥有大量SCI文献,各自的数量将在1万篇以上。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全球化的推进,未来各国关于科学研究和发展的投资也将不断增加,因此,2022年各国的SCI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一种用于评估学术论文质量的指标,通常用于评估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成果的重要性。每年都会有统计机构发布各国SCI论文数量的数据。以下是对2022年各国SCI数量的解答:1. 中国:2022年,中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超过500,000篇,位居全球第一。2. 美国:美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400,000篇左右,排名第二。3. 印度:印度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超过100,000篇,排名第三。4. 德国:德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80,000篇左右,排名第四。5. 日本:日本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70,000篇左右,排名第五。6. 英国:英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60,000篇左右,排名第六。7. 韩国:韩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50,000篇左右,排名第七。8. 伊朗:伊朗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超过40,000篇,排名第八。9. 法国:法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30,000篇左右,排名第九。10. 意大利:意大利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20,000篇左右,排名第十。总体来看,中国在SCI论文数量方面遥遥领先,其他国家的数量差距较大,但这并不代表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就高于其他国家,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2016年SCI收录的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共304054篇,整理2016年我国科研机构发表SCI论文数量Top50 :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2022年各国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论文数量如下:1. 中国:617,000篇2. 美国:416,000篇3. 印度:135,000篇4. 日本:103,000篇5. 英国:97,000篇6. 德国:96,000篇7. 韩国:75,000篇8. 法国:63,000篇9. 加拿大:43,000篇10. 意大利:42,000篇其中,中国以远超其他国家的数量位居首位,显示出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发展潜力。美国虽然在总数上落后于中国,但其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依然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他国家的SCI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说明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日益加速。这些数据反映了各国重视科学技术研究的态度和努力,也预示着未来科技创新的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药科大学发表sci论文分值

算。已经不错了。

“投稿医学领域的sci期刊肯定选择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低分值是0~1分,高的到10分,甚至几十分。但是对于学sci影响因子多少算高并没有明确的划分,一般10分左右的医学期刊就算是相当优秀的期刊了,大多数作者投稿的sci医学期刊都是5分左右的刊物就够了,当然这只是个人的理解,对于理论水平高的作者来说,十几分的sci期刊投稿也是很常见的。”

SCI期刊的分值,指的是SCI期刊的影响因子。高分至少5分以上。

一般SCI期刊的分值有一下几点说法:

第一、现在所说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指期刊近两年来的平均被引率,也就是说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直接代表了期刊的影响力和水平。

第二、影响因子越大,说明期刊的影响越大,期刊的质量和水平越高。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往往是载有高质量论文的核心期刊,或者国际性强的期刊。然而不同学科之间的SCI期刊很难进行比较和评价的。

由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将JCR(《期刊引用报告》)公布的期刊分为13大类,在每一类期刊中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及被引频率等指标分成四个区,期刊档次由高到低排列,其中第一区期刊加上第二区少量期刊,被界定为顶级刊物。

发表在1区和2区的SCI论文,通常被认为是该学科领域的比较重要的成果。1区的分值也有比较低的,比如影响放射领域顶级期刊Radiology,影响因子只有5.726 。所以不能光看影响因子才评定这个期刊的影响力,我们还要借鉴下SCI期刊分区,我们可以通过MedSci工具来查看期刊的影响因子等等。

第三、某个参评期刊杂志被SCI检索系统收录,那么这个期刊就是SCI期刊,所谓分值(影响因子)不是指论文的影响因子,是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根据这个期刊以往的发表文献被其它文章参考引用的次等及等级等多方面因素综合算出来的一个分数值。

第四、SCI是汤姆森公司评选的,高分指至少5分以上。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

意义

影响因子并非一个最客观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标准。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对于一些综合类,或者大项的研究领域来说,因为研究的领域广所以引用率也比较高。比如,生物,和化学类的期刊,这类期刊一般情况下就比较容易有较高的影响力。

影响因子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其学术质量的优劣,但影响因子与学术质量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比如不能说影响因子为5.0的期刊一定优于影响因子为2.0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具有这种对学术质量进行精确定量评价的功能。

国内部分科研机构,在进行科研绩效考评时常以累计影响因子或单篇影响因子达到多少作为量化标准,有的研究人员可能因影响因子差0.1分而不能晋升职称或评定奖金等,这种做法绝对是不可取的。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

中国发表sci论文数量

2013年我国sci论文数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都位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我国知识产出总量优势显著,SCI论文位居世界第2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位居世界首位和第2位。

较高的知识产出与扩散应用能力是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之一。国际科技论文(SCI论文)和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作为测度知识产出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创新活跃程度和技术创新水平。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表示,中国SCI论文在保持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在不断提高。2009—2013年中国SCI论文被引证次数达到360.7万次,超过德国居世界第3位,逐步逼近英国。

尽管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真正高水平的专利却并不是很多。就像从重视SCI论文数量到重视论文质量的转变一样,我国的专利现在也到了强调质量的阶段。

扩展资料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显示2013年,中国SCI论文数量达到21.3万篇,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2位,占到全球总量的15.0%。

2004—2014年间中国高被引论文数量突破1.2万篇,占到全世界高被引论文总量的10.4%,位于美国(6.2万篇)、英国(1.6万篇)、德国(1.4万篇)之后,居世界第4位。

2013年,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70.5万件,占40个国家总量的44.1%,连续4年居世界首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4.4万件,仅居日本之后,占到40个国家总量的21.4%。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能力位列世界第二梯队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发布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依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据SCI数据库最新检索至少包含一位中国作者的论文结果显示,去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的总数已累计78万余篇,较2021年(66万余篇)约增长17.2%,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各高校在中科院JCR一区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数161,973 篇,较2021年(92,551篇)增长约75%

发表论文数量仅仅是基础研究的衡量指标,不能反映整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即便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用论文数量或者用论文被引用数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也是不够的。要看科学研究中对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原创性有多少,独立开创的研究方向有多少。中国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已经连续10年居于世界第二位,与第一位的美国旗鼓相当。截止2021年5月,中国已经反超美国占据榜首。

每年能够发表一篇sci论文,属于非常高的水平。总体上来看,虽然我国目前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仍然属于少数人才能达到的科研水平,大部分人很难达到这一水平,因此能够一年稳并发表一篇sci论文,可以被认为属于高产出学者。

sci论文中国发表数量

中国SCI论文贡献量已超20%

(原标题:施普林格-自然集团高管:中国SCI论文贡献量已超20%)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已经为进一步促进科技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旗下运营了大量有影响力的科研期刊,其中就包括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

安诺杰说:“1997年,中国科研人员对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贡献量不足2.5%;2006年,中国的SCI论文数量超过了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仅次于美国;2015年,美国对SCI论文的贡献量占25%左右,中国则超过了20%。”

自然指数网站此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也说,在该指数中,中国长期位列高质量科研的高产出国家行列。自然指数是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一个数据库,依托全球68本顶级期刊,分析全球科研机构产出情况。

安诺杰说,尽管世界经济发展有所放缓,但在科研创新上的投入却持续增加,这反映出政府及慈善组织都日益认可科研是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这带来了科研资助及科研活动的增加,尤其是在跨学科研究领域”。

他说:“展望未来,鉴于创新往往依靠持续的财力支持,经济领域的变化会对创新有所影响,但人们当前对创新所持的态度也让我们有理由对未来感到乐观。”

文章来源: 华笙医学编译

2013年我国sci论文数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都位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我国知识产出总量优势显著,SCI论文位居世界第2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位居世界首位和第2位。

较高的知识产出与扩散应用能力是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之一。国际科技论文(SCI论文)和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作为测度知识产出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创新活跃程度和技术创新水平。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表示,中国SCI论文在保持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在不断提高。2009—2013年中国SCI论文被引证次数达到360.7万次,超过德国居世界第3位,逐步逼近英国。

尽管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真正高水平的专利却并不是很多。就像从重视SCI论文数量到重视论文质量的转变一样,我国的专利现在也到了强调质量的阶段。

扩展资料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显示2013年,中国SCI论文数量达到21.3万篇,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2位,占到全球总量的15.0%。

2004—2014年间中国高被引论文数量突破1.2万篇,占到全世界高被引论文总量的10.4%,位于美国(6.2万篇)、英国(1.6万篇)、德国(1.4万篇)之后,居世界第4位。

2013年,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70.5万件,占40个国家总量的44.1%,连续4年居世界首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4.4万件,仅居日本之后,占到40个国家总量的21.4%。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能力位列世界第二梯队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发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