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

发布时间:

发表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

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宋体。

5、关键词4号宋体,内容为小4号宋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1.25倍行距。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论文格式

第一作者、作者排名和通讯作者

作者署名代表著作权,能够宣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在职称晋升、科研基金申请、求职和人才称号评定等方面,作者排名是最关键的评价指标之一。

很多高校在资格评定时看重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著。由于作者署名与学术声誉和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科研人员对作者排名格外关注。

按照排列顺序,作者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作者等。按照分类,作者分为普通作者和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又称通信作者,因为这种作者负责回复来信。

论文作者排列注意

作者排列顺序分为姓氏英文字母排序法、首末作者排位法、贡献排位法三种。姓氏英文字母排序法用于无法区分每个作者的贡献程度的情形,在署名处注明按照姓名字母排序。这种方法虽确有运用,但不被学术界提倡。

首末作者排位法是指学生或团队成员做第一作者,导师或课题负责人做最末位作者,其余有贡献的人员居中排列。这种方法虽然曾在某些国家或某些领域形成过约定俗成的共识,但目前这种共识不复存在。

完成论文是两人合作的,起主要作用的是第一作者,配合作用的是第二作者。另外一种情况是领导是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 顾名思义就是论文放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作者,一般的论文都是导师放在前面的。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应该说,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这样的话实际上是省略了通讯作者。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加通讯作者。希望能帮到你~

论文发表第一作者第二作者

据学术堂了解,首先,第一作者通常是论文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这一点当无异议。在多数情况下,第一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执笔者,但这一点常有例外。例如,不少导师在为顶级学术刊物撰写论文时,往往亲自执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漂亮,也更容易中),但是仍然把做具体的学生放在第一。近年来,在各顶级学术刊物上,共同第一作者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现体制下看重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科研合作日益增多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很多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由多人共同完成,并且可能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确实很难分清谁的贡献更大。再说说通讯作者。设置通讯作者,其原本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和论文作者联络。因为学生、博士后等人员的流动性,因此导师提供固定地址(主要是email地址),作为通讯作者。同时,通讯作者也是和编辑部直接打交道的人,往往需要一定的cretit和经验。在目前科学界的评价体系中,通讯作者被看作是论文学术credit的所有者。在多个课题组平等合作、贡献相当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共同通讯作者。对于一篇论文,其学术思想来自第一作者还是通讯作者?这点非常难说。一般来说,刚刚入门的学生,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老板提出的想法完成工作。对於比较资深的如课题组成员,如高年级的博士生、博士后等,他们的工作独立性较强,作为第一作者往往对于学术思想的贡献也很大。就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这方来说,很多的大老板主要时间和精力都在外面跑经费和拉关系,具体的学术细节常常无暇过问。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很可能指出研究方向的人,但是却不一定是提出具体研究思路的人。必须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署名原则,虽然是有国际通行惯例的,却因学科、国家和地区、课题组的习惯风气而异。比如说,欧美的导师,通常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署在最后。而我注意到,日本某个做纳米材料的大老板,从来都是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放在第二。欧洲一个做计算材料学的课题组,则是学生自己投稿、自己做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导师并不在文章上打星号。尽管从选题到具体工作和论文修改,导师都是很负责地作出了贡献。近年来我在论文署名上大致按照这样的原则:(1)尽量由完成主要工作的学生自己执笔写出论文初稿,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2)如果工作的完成过程中,其他学生(或博士后)的贡献有限,那么我作为通讯作者和第二作者,其他学生根据贡献放在后面;(3)如果除第一作者外的其他学生对本工作也有较大的贡献,那么依照贡献分别作为第二、第三作者等,我的署名在这些学生的后面;(4)如果论文写作过程中,有校内其他老师的参与,那么哪个老师的贡献较大,就作为通讯作者,同时名字出现在其他老师的前面。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在含金量、作者贡献、承担的责任方面存在区别,如下:1、含金量不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按位置评分依次降低.2、贡献不同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不仅为文章贡献了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文章的智力贡献).而第二、第三作者是按照贡献值大小递减的排列顺序署名在第一作者之后的.3、承担的责任不同第一作者通常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对主要实验结果负责,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第二作者承担的责任也排在第一作者之后.

1. 论文署名第一的就是第一作者,署第二第三的就是第二第三作者。一般看你的文章份量,如果份量足,可以署多个作者。国外一个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文章可以挂100人。

2. 文章一般还有一个通讯作者,是指文章的所有权人和指导者。还有的有一个通信作者,指是的联系人。

3. 这个也可以由双方商量来确定排名,如果没有约定,一般是排在前面的为第一作者,排在第二名的为第二作者,余此类推。

扩展资料

发表论文,一般作者个数不限,但通常不多余6人。一般说来,排名第一就是第一作者,排名第二就是第而作者,排名第三就是第三作者,所以一般都写1个。但可以采用附注的方法,就是在作者的名字上加个标注,然后说明共同第二作者、共同第三作者的,常常共同的情况不多余2人;但这种情况不多见,一般出版方、会议组织方也不允许这样。

中级职称,应该是要求第一作者,很多职称评定都是要求参评的人员发表的文章必须是独作或者是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甚至第三作者的话,评审效果是很差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一作者

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在含金量、作者贡献、承担的责任方面存在区别。

1、含金量不同

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按位置评分依次降低。

2、贡献不同

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不仅为文章贡献了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文章的智力贡献)。而第二、第三作者是按照贡献值大小递减的排列顺序署名在第一作者之后的。

3、承担的责任不同

第一作者通常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对主要实验结果负责,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第二作者承担的责任也排在第一作者之后。

扩展资料

学术评价体系“三认三不认”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认为,“目前我国对科研成果‘三认三不认’:只认第一作者、只认第一作者单位、只认通讯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单位、不认非通讯作者。这是一个短视又狭隘的做法。”

客观而言,对于科研人才评价来说,论文排名及数量、发表期刊档次等,确实是个直观又易判断的标准。这种标准也曾发挥其积极作用,如让人才评价标准变得客观起来,不给暗箱操作以空间。

但后来随着高校行政化的强化,该标准在执行中扭曲变形,严重伤害了科研工作者工作的积极性,扼杀了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而“三认三不认”,就是其中的典型现象。

“唯论文+唯第一作者”虽然看似标准清晰,公平可见,但对复杂的学术研究合作而言,这种简单量化的评价并不能发挥科研合作的优势

论文发表的第一第二作者

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区别如下: 1、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人,有的文章署名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一般需要对人名进行标注; 2、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作者重,而比单独署名分量轻; 3、在国外,第一作者一般是学生的导师或老板,真正编写论文的人在第二作者上的位置出现。

1、含金量不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2、贡献不同。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第二、第三作者是按照贡献值大小递减的排列顺序署名在第一作者之后的。

3、承担的责任不同。第一作者通常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第二作者承担的责任也排在第一作者之后。

扩展资料

1、含金量不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按位置评分依次降低。

2、贡献不同。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不仅为文章贡献了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文章的智力贡献)。

而第二、第三作者是按照贡献值大小递减的排列顺序署名在第一作者之后的。3、承担的责任不同。第一作者通常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对主要实验结果负责,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第二作者承担的责任也排在第一作者之后。

发表的论文第一第二作者

一般都是要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文章,还有的文件上规定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或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第二作者身份发表2篇,其实从发表文章来看这个第一第二的没有什么区别,关键要看下发的文件上是怎么要求的,怎样发表能承认才是关键,总之一句话一切以单位下发文件为主,我发表都是在百姓论文网那发表的,今年打算还要发表一篇,我推荐给你,你要是发表可以去他的看看,挺好的。

论文有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通讯作者等。

1、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有的文章署名也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在人名上进行标注。

2、第二、三作者:对作品有一定直接或间接帮助的贡献人,在总体贡献上跟第一作者有较大差距,统称为第二/三作者 。

3、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

区别:

1、分量不同

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按位置评分依次降低。

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加通讯作者。

2、贡献不同

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不仅为文章贡献了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文章的智力贡献)。而第二、第三作者是按照贡献值大小递减的排列顺序署名在第一作者之后的。

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同,与创造性贡献不同,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

3、责任不同

第一作者通常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对主要实验结果负责。

通讯作者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通讯作者

据学术堂了解,首先,第一作者通常是论文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这一点当无异议。在多数情况下,第一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执笔者,但这一点常有例外。例如,不少导师在为顶级学术刊物撰写论文时,往往亲自执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漂亮,也更容易中),但是仍然把做具体的学生放在第一。近年来,在各顶级学术刊物上,共同第一作者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现体制下看重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科研合作日益增多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很多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由多人共同完成,并且可能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确实很难分清谁的贡献更大。再说说通讯作者。设置通讯作者,其原本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和论文作者联络。因为学生、博士后等人员的流动性,因此导师提供固定地址(主要是email地址),作为通讯作者。同时,通讯作者也是和编辑部直接打交道的人,往往需要一定的cretit和经验。在目前科学界的评价体系中,通讯作者被看作是论文学术credit的所有者。在多个课题组平等合作、贡献相当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共同通讯作者。对于一篇论文,其学术思想来自第一作者还是通讯作者?这点非常难说。一般来说,刚刚入门的学生,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老板提出的想法完成工作。对於比较资深的如课题组成员,如高年级的博士生、博士后等,他们的工作独立性较强,作为第一作者往往对于学术思想的贡献也很大。就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这方来说,很多的大老板主要时间和精力都在外面跑经费和拉关系,具体的学术细节常常无暇过问。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很可能指出研究方向的人,但是却不一定是提出具体研究思路的人。必须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署名原则,虽然是有国际通行惯例的,却因学科、国家和地区、课题组的习惯风气而异。比如说,欧美的导师,通常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署在最后。而我注意到,日本某个做纳米材料的大老板,从来都是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放在第二。欧洲一个做计算材料学的课题组,则是学生自己投稿、自己做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导师并不在文章上打星号。尽管从选题到具体工作和论文修改,导师都是很负责地作出了贡献。近年来我在论文署名上大致按照这样的原则:(1)尽量由完成主要工作的学生自己执笔写出论文初稿,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2)如果工作的完成过程中,其他学生(或博士后)的贡献有限,那么我作为通讯作者和第二作者,其他学生根据贡献放在后面;(3)如果除第一作者外的其他学生对本工作也有较大的贡献,那么依照贡献分别作为第二、第三作者等,我的署名在这些学生的后面;(4)如果论文写作过程中,有校内其他老师的参与,那么哪个老师的贡献较大,就作为通讯作者,同时名字出现在其他老师的前面。

1. 论文署名第一的就是第一作者,署第二第三的就是第二第三作者。一般看你的文章份量,如果份量足,可以署多个作者。国外一个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文章可以挂100人。

2. 文章一般还有一个通讯作者,是指文章的所有权人和指导者。还有的有一个通信作者,指是的联系人。

3. 这个也可以由双方商量来确定排名,如果没有约定,一般是排在前面的为第一作者,排在第二名的为第二作者,余此类推。

扩展资料

发表论文,一般作者个数不限,但通常不多余6人。一般说来,排名第一就是第一作者,排名第二就是第而作者,排名第三就是第三作者,所以一般都写1个。但可以采用附注的方法,就是在作者的名字上加个标注,然后说明共同第二作者、共同第三作者的,常常共同的情况不多余2人;但这种情况不多见,一般出版方、会议组织方也不允许这样。

中级职称,应该是要求第一作者,很多职称评定都是要求参评的人员发表的文章必须是独作或者是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甚至第三作者的话,评审效果是很差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不可以作为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和论文是不一样的,内容上是有区别的,专题报告是就某项专门的工作、研究所号的报告,包合整件事情的全过程,写的时候是写做法、措施、经验。论文是属于学术研究类的文章,包括论点(分论点)、论据(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周小平. 用岩体结构分析及声发射Kaiser效应测量地应力(获重庆市首届大学生学术科技博览会二等奖)Xiaoping Zhou. Analysis of the localization of deformation and the complete stress-strain relation for mesoscopic heterogeneous brittle rock under dynamic uniaxial tensile loading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2004415-61725-1738Xiaoping Zhou, Qiuling Ha, Yongxing Zhang and Keshan Zhu. Analysis of the localization of deformation and study on the complete stress-strain relation for brittle rock subjected to dynamic compressive loa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2004,41(2):311-319.Zhou Xiao-ping and Wang Jian-hua. A new fracture criterion for a crack under combined model loading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2003,E-8(1):89-91.Zhou Xiao-ping, Wang Jian-hua.and Huang Yu-bin. Near Crack Line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for a Infinite Plate Loaded by a pair of Point Shear Forces ,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2003,E-8(2),115-117.Jianhua Wang, Xiaoping Zhou Near Crack Line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for a Infinite Plate Loaded by two pair of Point Tensile Forces ,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 2004 (in press).Zhou Xiao-ping Zhang yong-xing Wang jian-hua.. Analysis of the localization of deformation and study on the complete stress- strain relation for mesoscopic heterogeneous rock under uniaxial tensile loading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2003in pressZhou Xiao-ping Zhang yong-xing Wang jian-hua. Analysis of the localization of strain and study on the complete stress-strain relation for mesoscopic heterogenous rock under compressio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2003(in press)Zhou Xiao-ping wang jian-hua Study on the coalescence mechanism of splitting failure of crack-weakened rock subjected to compressive loadings.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 2004 (in press).Zhou Xiaoping zhang Yongxing Wang jianhua a new nonlinear yield criterion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2004 (in press)周小平 张永兴 朱可善. 中低围压下细观非均匀性岩石本构关系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 2003255606-610.周小平 张永兴 朱可善 压剪条件下断续节理岩体全过程应力应变关系及其变形局部化分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待刊周小平 王建华 张永兴 剪应力作用下断续节理岩体的强度特性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待刊周小平 张永兴 王建华 哈秋聆 考虑裂隙间的相互作用情况下轴压卸荷过程的本构关系 力学季刊200425 待刊周小平 郭映忠 张永兴 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时共轭平移断层中各序次应力场和断裂等构造形迹相互关系的力学分析 地质科学2004待刊周小平 张永兴 节理岩体地基极限承载力研究 岩土力学 2004待刊周小平 张永兴 朱可善 考虑裂隙间的相互作用情况下裂隙岩体加载过程的本构关系 工程力学2004待刊周小平 张永兴 朱可善 单轴拉伸条件下细观非均匀性岩石变形局部化分析及其应力应变全过程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 2004待刊.周小平 王建华 哈秋聆. 压剪应力作用下断续节理岩体的破坏分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9:1437-1440EI收录.周小平 张永兴 王建华 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时的圆筒形孔扩张问题的弹塑性解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24待刊周小平 张永兴 王建华 单轴拉伸条件下细观非均匀性岩石变形局部化分析及其应力应变全过程研究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04待刊加载和卸荷条件下应力强度因子的对比分析 地下空间2003233277-280.周小平 张永兴 朱可善. 单轴拉伸条件下岩石本构理论研究, 岩土力学,2003,24(2)增143-147.周小平 张永兴 哈秋聆 王建华. 单轴拉伸条件下细观非均匀性岩石变形局部化分析及其应力应变全过程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1-6.周小平 张永兴 王建华 受压条件下细观非均匀性岩石的变形局部化分析和全过程应力应变关系的研究 应用数学和力学2003(待刊)周小平 张永兴 王建华 哈秋聆. 压剪应力作用下复杂形状多裂纹应力强度因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37(12):1905-1909.周小平 王建华. 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时条形基础极限承载力公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364:552-555EI收录.周小平 黄煜镔丁志诚 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时太沙基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101455-1457周小平 哈秋聆 张永兴 考虑裂隙间的相互作用情况下围压卸荷过程的本构关系 力学季刊 2002232227-235周小平 张永兴. 利用统一强度理论求解条形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 重庆大学学报20032611109-112.周小平 张永兴 大厂铜坑矿细脉带岩石结构面直剪试验中声发射特性的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5,724-727周小平 张永兴 王建华 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时的圆筒形孔扩张问题的弹塑性解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24235-38EI收录周小平 王建华 张永兴 三向应力状态下条形基础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24328-32 EI收录周小平 王建华 测量地应力的新方法 岩土力学2002233316-320周小平 张永兴 郭映忠 王桂林. 共轭平移断层中各序次应力场和断裂等构造形迹相互关系的力学分析 工程地质学报 200194:373-376.周小平 邓 梦 章福生 声发射Kaiser效应结合用岩体结构分析测量地应力的新进展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236109-113周小平 张永兴 岩石结构面直剪试验中声发射特性的研究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22(5),158-162;周小平 张永兴 光弹性应力计在大厂铜坑锡矿细脉带570中段的应用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921219-22;周小平 张永兴 大厂铜坑矿细脉带采场尺寸优化研究 地下空间200121287-93周小平 张永兴 大厂铜坑矿细脉带采场围岩稳定性的数值分析 地下空间2000204290-294

这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水平了,一般情况下对研究生才会要求Science论文发表

一、话说回来,这年头要发CNS,工作的出色程度,通讯作者的人脉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平平无奇的小兵工作再出色,想直接发正刊难度会比大牛组高出很多倍,这就是现在的科研现实,资源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认清并接受这一点也不是坏事。能在身边见到这样一个真正意义科研天才,说实话十分震撼。这之前我也无法想象本科生发science这种事,更别说就发生在我身边,但现在看来,虽然肯定有些运气成分,但足够强的能力是足以击破你们眼中的牢不可破的所谓阶级壁垒的。

其实一开始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也是往这方面想的,毕竟一个普通本科生哪有那么容易就榜上国际著名教授,还能受到谷歌学术引用超10万的大佬亲自指点。但即使是学二代或者其他人猜测的别的背景,都无法掩盖他发的文章是science这个事实。共同一作本身就是他对这篇工作实际贡献最好的证明。而且一个本科生做出science共一的成果,其中受到的训练也是99%以上的学生无法企及的。

二、在高中比赛中,李显明对有机化学的热爱和天赋。 邀请我们向我们的竞赛学生教授有机化学的教授们都非常惊讶。 设定,世界金牌选手都觉得他的有机水平不亚于自己,但这一切在2017年8月末的预赛中戛然而止。李白没能通过测试,30只拿到10分 点有机测试。 省队仅获得全省一等奖。 高三伊始,意识到自己又要参加高考的李,凭借聪明的头脑和不懈的努力,迅速从年级垫底爬到了前100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高考650分。 成绩被天津大学录取。

上大学后,他如鱼得水,投身于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自学计算化学。 大一的学期还没结束,我的小学期也还没结束。 他们已经放假了。 我在复习最后一门专业课的时候,他借用了张校区。 嘉也来我们学校图书馆学习。 当时在他的电脑上看到了一些有机+计算的东西。 无论如何,我无法理解它。 他还笑着说,李院士已经在世界领先了。 好吧,至少它是领先的国家。

三、病毒刚出现的那一年,20年来,大家都窝在家里玩。 他让我出来学习,他还带了一台电脑来做数学。 当时他告诉我,他组的一年级学生跟着一个外国学生。 计算领域的大牛做到了,他跟着学长的介绍。 去年5月,发表了一篇ACS催化,纯计算的文章第二篇,第一篇是前辈,也很给力截至目前,Science已经发表了两篇论文。 一年多来,我一开始就准备投票给 Nature。 没成功的时候跟我说这可能是第二个作品,看能不能一共拿下最终的实验结果证实了他之前预测的机制,也没事至于为什么是Science,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降解条件非常温和,可以说是该领域的一个突破。

总结他的成功经验,首先是他对科学研究的绝对热爱。 他几乎痴迷于有机化学。 二是他的才华。 比赛归来一个月后,他从成绩垫底跃升到了前100名。 中流 985)可见到最后,他一定要懂得抓住机会,合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 刚进大学的时候,他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一直在向上攀登,最终赢得了ucla中美院士的青睐。 非常成功的工作。

我也理解评论部分的怀疑。 毕竟身边没有这么好的人,千万不要相信。 认识他这么多年的朋友都觉得他厉害,更何况隔着一道屏风。 你拿着键盘呢李和我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二线城市的普通工薪家庭。 他的父母也和我们的父母差不多,跟所谓的学霸、权贵、py,甚至教育界都没有关系。 从他的经验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热爱这个职业并坚持下去。 大家眼中的“天坑职业”,比如“生化材料”,其实有一个优势:努力可以带来回报。 只要你热爱你的专业,在这个领域努力,努力做实验,发表文章,你一定会有相应的成果。 发表SCI的难度远低于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

四、学生在接触UCLA教授之前,熟悉教授领域的大部分作品,了解教授的品味和工作,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才能受到教授的青睐。 这对于大家找导师也很有帮助。 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名利和学科去找导师的,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科研基础/人脉,提前详细了解导师是很重要的。 远见和努力固然重要,但远见更重要。 学生选择了计算化学这个有前途的行业,为了得到他想要的主要结果,做了“大胆的假设和仔细的验证”。 如果选择其他成熟方向之一,只能做一些枝条的修剪,恐怕出几本杂志就够了。 是眼光、运气和天赋。 如果你努力,前两个就可以做到,这已经保证了你有很多SCI+大牛导师。 最后一点要靠运气,但也不是不可能实现的。 希望以后像他这样优秀的人才越来越多。 祝他好运。

文章的共同作者是一名初中校友。 他是我高中一年级的同学,也是我化学竞赛班的两年同学。 一位多年的朋友说,他的一些事迹应该反映他。 我们高中根据每学期期末考试排名分班。  1-50 年级和 51-100 年级分别分为子类别 1 和 2。 我们属于第二个子类。 上课期间,不得自学比赛内容。 李普利多次违反这条规则,偷偷看比赛书,刷比赛练习。 他多次被各科老师抓到,但他还是没变。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高中最后一个学期决定在学期末分班。 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有451人,理科有460人左右。 他们成功地退回到并行课程。 平行班相对不那么严谨,老师也不太在意竞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