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诺贝尔奖的论文都发表在哪

发布时间:

诺贝尔奖的论文都发表在哪

在普通人的概念里,新疆商机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应该属于高级专家,怎么可能会破产呢?但历史上还真有过新疆商机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卷入破产案的先例。1998年,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长期资本基金濒临破产。如果不是美联储介入干预,这家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将提前十年引发美国金融危机。长期资本基金的创始人中,便有所有金融专业的学生所熟知的两位诺奖得主,即期权定价理论的提出者迈农.斯科尔斯和罗伯特.默顿。后者的连续时间金融理论是现代主流金融学的基础。但就是在这两“大仙”的帮助下,华尔街顶级的基金被搞砸了。诺奖得主如此,其他专家自不待言。几乎每年北大学生写的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都会有几篇是关于中国开放式和封闭式基金业绩评价的。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中国基金经理的业绩贡献为负数。或者说,如果普通投资者买不需要管理的指数基金,那么他们的风险调整后收益要显著超过股票基金。其实美国同行的业绩也同样糟糕。多年来的实证研究表明,共同基金整体的风险调整后,收益要显著低于市场指数收益。基金的作用主要是为投资者提供不同风格的选择,而非贡献收益。所以我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是,如果非要买基金,就买指数基金吧。股评家们会不会表现得好一些呢?答案只有两字:呵呵。2012年8~11月新浪举的模拟炒股大师赛邀请了55个炒股专家来操盘。在此期间,上证指数为-4.95%,而55个专家的中位数收益仅为-11.66%。其中比较懒的5名专家(如著名的财经评论人“水皮”)从未操作,收益为0,在55个专家中并列第5。模拟炒股跟实盘操作有不小的差别,但相信读者看了如此的成绩之后,应该不再相信什么股评家了吧?在散户投资者看来,媒体上的股评家通常讲得头头是道。但在专业人士眼中,股评家们的分析一般都缺乏严谨的逻辑,很多观点都不值一驳。某个时常亮相主流媒体的女财经评论人经常缺乏常识地信口开河,成为财经界的笑谈。那么,那些受过一流大学金融专业训练的股票分析师表现会好一点吗?答案依然是否定的。中国证券公司雇用的卖方分析师每年发布几十万份股票研究报告,超过90%的投资建议为“买入”。在过去几年有买过股票的读者应该知道,如果90%为“卖出”建议显然更合理。和基金经理的情况相似,卖方分析师的差劲表现也是国际惯例。以2009年为例,华尔街分析师最看好的十大股票平均收益为22%,最不看好的股票平均收益“仅为”70%,同期标普指数涨幅为26%。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因为卖方分析师存在的目的就是招揽生意。如果分析师建议客户卖出某上市公司的股票,那么东家将很难从这家上市公司接到发行股票的活儿。从2001年开始,美国证交会开始着手调查华尔街投行分析师的利益冲突问题。监管部门的调查表明,前十大投行都存在迫使分析师发出过度乐观投资建议的现象。在监管部门诉讼的威胁下,2003年4月华尔街十大投行同意支付总共13.8亿美元的罚金,并承诺保证分析师意见的独立性。从事后效果来看,罚款是交了,研究报告还是没变。2008年初,次贷危机前夕,雷曼兄弟公司已经风雨飘摇。但是跟踪雷曼的17个华尔街分析师中,有9个建议“持有”,5个建议“买入”,2个建议“强烈买入”,只有1个建议“卖出”。看过这段,估计大家对华尔街“金融精英”的理解有所增进。我们上面讨论的逻辑有些不连贯。开始我们讨论的是专家们的能力问题,到后面讨论的是操守问题。那么如果撇开操守问题,股评家和分析师们自己的投资业绩如何呢?曾有“中国第一庄托”之称的赵笑云2011年回归中国股市成为私募基金经理,刚开工没3个月基金净值便跌去了1/4,大幅跑输大盘。其他股评家们的表现也好不到哪里去。针对中国阳光私募基金的业绩回归分析表明,私募基金在同等风险水平下一样跑输大盘。而私募基金经理的三大来源是共同基金经理,股评家及分析师。私募基金的激励机制源自美国对冲基金,在超过保底收益的情况下,基金经理可以分取超额部分的20%。因此私募基金的业绩应该是基金经理真实能力的体现。多年以来的学术研究表明,部分基金经理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表现优于大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便泯然众人。对冲基金在这方面有着非常糟糕的记录。往往一家基金好上几年之后,立刻转头给投资者带来巨额亏损。著名的老虎基金曾在二十年的历史中为投资者带来平均20%的收益,但2000年做空日元带来的50亿美元亏损将其业绩直接归零。2005年不凋花基金经理亨特曾独力带来10亿美元的巨额利润,翌年他便创下纪录,一周内为投资者亏掉了50亿美元。2008年做空次贷名噪一时的保尔森基金2012年的业绩表现高居排行榜第一名,只不过这一次是倒数第一。如此种种。这么多年来,有资格被称为投资大师的人并不少,譬如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麦哲伦基金经理)和乔治.索罗斯(量子基金经理)。但相比规模庞大的投资专家队伍而言,有着超凡业绩(以及超凡运气)的基金经理仍属沧海一粟。你愿意亲自操刀去和基金经理们一争高下,还是认命去追随大盘呢?多数人会选前者。由于这个原因,90%的散户跑输大盘

发表于Biochemistry、FEBS Lett和J Cell Comp Physiol (JCell Physiol的前身)上。

你可以发到网上,供大家讨论,呵呵。别的地方,发了也没用。

我れわ眠りを司でおる神ヒュプノス先要批评一下LZ:1 这种文章拿到网上来不太好吧 2 你提了两个类似问题:论文写得不错,很有创意,也许能在哪里获奖(是不是诺贝尔奖就不知道了),还能推翻很多定律,勇气可嘉到哪里去发表,别问我楼上的 yzsyx71:你不知道很多发现、创造都是缘于梦吗?不管是哥白尼,还是爱迪生,他们的设想起初都是被认为是白日梦,别在中国国内发表,那创意会被扼杀的……等等,看你的用户资料,那照片不像中国人嘛,像一个慈祥的外国老人……那是你的照片吗?

诺贝尔奖的论文发表在哪

其实这些东西稍微在百度上收索一下就知道了啊~~~~~~~~~~~哥们儿~~~你那罗贝尔了??

在百度中搜索一下啦

没有格式、缺乏证据、存在矛盾、措辞轻浮、想法幼稚,暂时就能想到这么多词汇。论文没那么简单,更不要说是诺贝尔奖的论文,起码格式要正规,这样才配叫论文。你可以试着就里面的很多东西问自己问题,因为论文让人接受肯定有答辩过程,而你必须拿出大量证据(必须是事实,而不是推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权威可以质疑,但是有凭有据才有资格。论文中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前面说得很笃定,后面又来“退一万步讲”这样的态度,因为科学不是玩集合,除去了一些假命题就是一个真命题。哲学的主观性一点的领域尚可以凭想象构造一个系统,但自然科学的严谨远不是那能比的,特别是这种动摇物理学基本体系的工程,起码是要用专著的篇幅,才不是三言两语就被你推翻的,加入你连“立”都不行,凭什么先说服人“破”呢?你可以给自己提一下如下问题:你说的物质有被观察到过吗?或是有现象能侧面反映吗?你说的光速会变前人有实验出来过吗?你自己做出来了吗?你推理出来的办法现实吗?别人的理论你觉得理解透了吗? 你说的你对而别人不对的地方是别人的理论没法解释的吗?凭什么说别人的理论错了,你的对了?解决了上面的所有问题,你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论文发表在哪个期刊,2006年化学奖关于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Osamu Shimomura 从1962到1979年的几篇重要论文发表于Biochemistry、FEBS Lett和J Cell Comp Physiol (JCell Physiol的前身)上。上述三份杂志在2006年的IF分别为3.379、3.264和4.313。

诺贝尔奖在哪发表论文

我可以告诉你,在真正的物理学家眼里你这根本就算不上论文。这篇文章中,通篇都是你的一些假设和猜想。姑且不论对错,你的文章缺乏严密的逻辑性.作为理论性文章也没有什么严格的预言。提出一个自洽的理论很简单,但是更重要的是能够定量的解释实验。更主要的事情是你的文章中没有任何的数学表述和严格的可操作性定义,实验也没有任何的精确设计,和实验报告。真正的科技论文并不像你所看到的科普材料那么简单,里面的每一个字都要经过推敲。而且数学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基本不可能本承认。这个方面和高中计算物理题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一道计算题,你说了一大堆空泛的话,也不去计算,最后给个不知道对不对的结论,能得分吗?不管怎么说,试图用哲学方法来推翻某些物理学结论的办法都是不可行的。别说能够得奖,你这篇文章一般的物理学教授都不会看,最多也只会当笑话看。

在百度中搜索一下啦

提名和评选程序 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不被接受。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①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②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④各国作家协会主席。 每年9月,徵求提名次年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近年来仅文学奖评委会每年都发出600多份邀请,寄给各国相关团体和被认为有资格提名的个人。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人的相关资料(如原著或译本),于当年2月1日午夜前送达相应颁奖机构,逾期则列入下一年度的名单。 除和平奖外,诺贝尔奖候选者都必须是个人,必须有书面形式发表的成果。由于每项奖金至多只可由三名得主分享,因此每项被提名的成果也至多只能归三名候选人共有,每位提名人至多也只能提出三名候选人;文学奖至多两人分享,因此每人至多可提名两人。近年来,每年收到的各项诺贝尔奖提名信分别都有数百封,文学奖提名信已高达350封以上。 各诺奖评委会于每年2月1日起开始评选工作,并于同年早秋向所属的颁奖机构提出有关推荐人选的书面报告,评委会只推荐一名候选人,由颁奖机构全体成员投票决定认可、改换或拒绝授奖。瑞典文学院从70年代起,逐渐改为如下的多步评选程序: 1. 资格确认:评委会首先是将那些不够格的提名信清理出去(例如,曾盛传美国某华人团体今年已提名王蒙,如果真是团体提名,显然过不了这一关),然后将有效提名集中登记在“初选名单”上,在2月初提交文学院审核。由于有些候选人获多人分别提名,350封提名信一般可以归并为二百人左右的“长名单”。 2. 初选:评委会根据各种判断淘汰大部份候选人,到4月份提出一份压缩到十五至二十人的“复选名单”(俗称“半长名单”),再次报文学院审批。有些落选者是因作品为科学论文,没有足够文学价值;有些人虽然是纯文学作家,但是没有达到必要的水准;有些人被提名的理由是非文学性的,如基于政治,意识形态或民族主义的理由。此外,基于以往的教训,首次获提名者现在一般也先遭淘汰(自称是首次获提名的李敖,今年恐怕就在此落马),政府高官或前政府高官基本也难过关(曾担任过文化部长的王蒙,多半会被归于此列)。在此阶段,评委会有时会就某些不熟悉的作品徵求专家的意见,或为某些缺乏适当译本的作品安排紧急翻译。 3. 复选:评委会到5月底提出一费体人的“决选名单”(俗称“短名单”),第三次报文学院审批。文学院可以在院会上修改名单,更换或添加人选。(有文章称,瑞典文学院在1988年曾初步决定把该年的文学奖授予沈从文先生,由于他5月10日去世而错过了机会。从时间上看,这种说法很难成立。沈先生去世比“短名单”的提交期限还早20天,当时中国方面并未封锁这个消息,文学院是否在近一个月后还会把死者误列入“短名单”,就已大有疑问;至于数月后仍会误作上述“初步决定”,更令人难以置信。) 4. 决选:从6月份开始,全体院士的暑期作业就是阅读五名候选人的作品,由于多数是上一年度的最后落选者,因此一般只用读那一、二位新人的作品,以及“老候选人”最近一年的新作品。每位评委还需要分别写出自己的推荐报告。文学院于9月中旬复会,开始进行决选。有关“决选者”近况的调查,也将在这三个月内完成。颁奖机构有评奖的最后决定权,可以推翻评委会全体一致的推荐,并且不接受任何上诉。文学院从复会到公布评奖结果,只有少则二周多则四周的时间。每星期四晚上进行讨论、评议、表决,直到有一名候选人得票超过投票数的半数以上(今年至少需要八票)。如果经多次投票无人过半,有时会达成妥协评出两人分享(至今有四次),有时只好当年空缺,留到下一年再评。(舒乙声称,1968年的文学奖最初是其父老舍胜出,但此后发现老舍早己在1966年去世,才重新选出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这种说法与评选程序出入太大。有关“决选者”近况的报告应在9月复会前已完成,文学院不等调查报告就轻率进行最后决选,然后恰恰在公布之前几天内得到老舍的去世消息,可能性太小。即使发生上述情况,最大的可能不会是当年重选,而是推迟一年再评选。据笔者的消息来源,老舍当年确实是评委“短名单”的首选,但在9月复会前,文学院就通过瑞典驻华使馆得知他的去世消息,因此就失去了由十八名院士评选的机会。“短名单”的首选比其他人的机会确实会大些,但在决选中失败的概率也不低,评奖史上不乏先例。例如,据传北岛近两年就遇到这种霉气。) 5.颁奖公告:各颁奖机构一般在10月份评出并颁布当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最迟不得晚于10月15日。文学奖的公布时间一般是在10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四,有时也象今年一样定在第二个星期四。颁奖公告只公布最后通过的颁奖决定,以及相关赞辞。所有的评议和表决纪录都予以保密,有效期50年。对于颁奖结果所引起的争议,各颁奖机构及其成员都不予置评。

没有格式、缺乏证据、存在矛盾、措辞轻浮、想法幼稚,暂时就能想到这么多词汇。论文没那么简单,更不要说是诺贝尔奖的论文,起码格式要正规,这样才配叫论文。你可以试着就里面的很多东西问自己问题,因为论文让人接受肯定有答辩过程,而你必须拿出大量证据(必须是事实,而不是推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权威可以质疑,但是有凭有据才有资格。论文中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前面说得很笃定,后面又来“退一万步讲”这样的态度,因为科学不是玩集合,除去了一些假命题就是一个真命题。哲学的主观性一点的领域尚可以凭想象构造一个系统,但自然科学的严谨远不是那能比的,特别是这种动摇物理学基本体系的工程,起码是要用专著的篇幅,才不是三言两语就被你推翻的,加入你连“立”都不行,凭什么先说服人“破”呢?你可以给自己提一下如下问题:你说的物质有被观察到过吗?或是有现象能侧面反映吗?你说的光速会变前人有实验出来过吗?你自己做出来了吗?你推理出来的办法现实吗?别人的理论你觉得理解透了吗? 你说的你对而别人不对的地方是别人的理论没法解释的吗?凭什么说别人的理论错了,你的对了?解决了上面的所有问题,你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诺贝尔奖论文发表在哪

你可以发到网上,供大家讨论,呵呵。别的地方,发了也没用。

在百度中搜索一下啦

诺贝尔奖在瑞典首都和挪威首都颁发的。

没有格式、缺乏证据、存在矛盾、措辞轻浮、想法幼稚,暂时就能想到这么多词汇。论文没那么简单,更不要说是诺贝尔奖的论文,起码格式要正规,这样才配叫论文。你可以试着就里面的很多东西问自己问题,因为论文让人接受肯定有答辩过程,而你必须拿出大量证据(必须是事实,而不是推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权威可以质疑,但是有凭有据才有资格。论文中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前面说得很笃定,后面又来“退一万步讲”这样的态度,因为科学不是玩集合,除去了一些假命题就是一个真命题。哲学的主观性一点的领域尚可以凭想象构造一个系统,但自然科学的严谨远不是那能比的,特别是这种动摇物理学基本体系的工程,起码是要用专著的篇幅,才不是三言两语就被你推翻的,加入你连“立”都不行,凭什么先说服人“破”呢?你可以给自己提一下如下问题:你说的物质有被观察到过吗?或是有现象能侧面反映吗?你说的光速会变前人有实验出来过吗?你自己做出来了吗?你推理出来的办法现实吗?别人的理论你觉得理解透了吗? 你说的你对而别人不对的地方是别人的理论没法解释的吗?凭什么说别人的理论错了,你的对了?解决了上面的所有问题,你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诺贝尔得奖论文在哪发表

历届诺贝尔获奖者名单[English]历届诺贝尔奖获奖名录[chinese]

我れわ眠りを司でおる神ヒュプノス先要批评一下LZ:1 这种文章拿到网上来不太好吧 2 你提了两个类似问题:论文写得不错,很有创意,也许能在哪里获奖(是不是诺贝尔奖就不知道了),还能推翻很多定律,勇气可嘉到哪里去发表,别问我楼上的 yzsyx71:你不知道很多发现、创造都是缘于梦吗?不管是哥白尼,还是爱迪生,他们的设想起初都是被认为是白日梦,别在中国国内发表,那创意会被扼杀的……等等,看你的用户资料,那照片不像中国人嘛,像一个慈祥的外国老人……那是你的照片吗?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是没有办法直接参与方式的。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在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遴选机构,其成员一般都是有名望的作家或社会活动家担任,他们会向诺贝尔文学奖的委员会推荐他们认为优秀的作品,参与最终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因此如果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孜孜不倦地写作,把自己的作品向世人推广,然后祈求能够获得缪斯的青睐。如此而已!

应该是在中国报刊上登文章,然后叫主编帮你. 提名和评选程序 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不被接受。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①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②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④各国作家协会主席。 每年9月,徵求提名次年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近年来仅文学奖评委会每年都发出600多份邀请,寄给各国相关团体和被认为有资格提名的个人。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人的相关资料(如原著或译本),于当年2月1日午夜前送达相应颁奖机构,逾期则列入下一年度的名单。 除和平奖外,诺贝尔奖候选者都必须是个人,必须有书面形式发表的成果。由于每项奖金至多只可由三名得主分享,因此每项被提名的成果也至多只能归三名候选人共有,每位提名人至多也只能提出三名候选人;文学奖至多两人分享,因此每人至多可提名两人。近年来,每年收到的各项诺贝尔奖提名信分别都有数百封,文学奖提名信已高达350封以上。 各诺奖评委会于每年2月1日起开始评选工作,并于同年早秋向所属的颁奖机构提出有关推荐人选的书面报告,评委会只推荐一名候选人,由颁奖机构全体成员投票决定认可、改换或拒绝授奖。瑞典文学院从70年代起,逐渐改为如下的多步评选程序: 1. 资格确认:评委会首先是将那些不够格的提名信清理出去(例如,曾盛传美国某华人团体今年已提名王蒙,如果真是团体提名,显然过不了这一关),然后将有效提名集中登记在“初选名单”上,在2月初提交文学院审核。由于有些候选人获多人分别提名,350封提名信一般可以归并为二百人左右的“长名单”。 2. 初选:评委会根据各种判断淘汰大部份候选人,到4月份提出一份压缩到十五至二十人的“复选名单”(俗称“半长名单”),再次报文学院审批。有些落选者是因作品为科学论文,没有足够文学价值;有些人虽然是纯文学作家,但是没有达到必要的水准;有些人被提名的理由是非文学性的,如基于政治,意识形态或民族主义的理由。此外,基于以往的教训,首次获提名者现在一般也先遭淘汰(自称是首次获提名的李敖,今年恐怕就在此落马),政府高官或前政府高官基本也难过关(曾担任过文化部长的王蒙,多半会被归于此列)。在此阶段,评委会有时会就某些不熟悉的作品徵求专家的意见,或为某些缺乏适当译本的作品安排紧急翻译。 3. 复选:评委会到5月底提出一费体人的“决选名单”(俗称“短名单”),第三次报文学院审批。文学院可以在院会上修改名单,更换或添加人选。(有文章称,瑞典文学院在1988年曾初步决定把该年的文学奖授予沈从文先生,由于他5月10日去世而错过了机会。从时间上看,这种说法很难成立。沈先生去世比“短名单”的提交期限还早20天,当时中国方面并未封锁这个消息,文学院是否在近一个月后还会把死者误列入“短名单”,就已大有疑问;至于数月后仍会误作上述“初步决定”,更令人难以置信。) 4. 决选:从6月份开始,全体院士的暑期作业就是阅读五名候选人的作品,由于多数是上一年度的最后落选者,因此一般只用读那一、二位新人的作品,以及“老候选人”最近一年的新作品。每位评委还需要分别写出自己的推荐报告。文学院于9月中旬复会,开始进行决选。有关“决选者”近况的调查,也将在这三个月内完成。颁奖机构有评奖的最后决定权,可以推翻评委会全体一致的推荐,并且不接受任何上诉。文学院从复会到公布评奖结果,只有少则二周多则四周的时间。每星期四晚上进行讨论、评议、表决,直到有一名候选人得票超过投票数的半数以上(今年至少需要八票)。如果经多次投票无人过半,有时会达成妥协评出两人分享(至今有四次),有时只好当年空缺,留到下一年再评。(舒乙声称,1968年的文学奖最初是其父老舍胜出,但此后发现老舍早己在1966年去世,才重新选出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这种说法与评选程序出入太大。有关“决选者”近况的报告应在9月复会前已完成,文学院不等调查报告就轻率进行最后决选,然后恰恰在公布之前几天内得到老舍的去世消息,可能性太小。即使发生上述情况,最大的可能不会是当年重选,而是推迟一年再评选。据笔者的消息来源,老舍当年确实是评委“短名单”的首选,但在9月复会前,文学院就通过瑞典驻华使馆得知他的去世消息,因此就失去了由十八名院士评选的机会。“短名单”的首选比其他人的机会确实会大些,但在决选中失败的概率也不低,评奖史上不乏先例。例如,据传北岛近两年就遇到这种霉气。) 5.颁奖公告:各颁奖机构一般在10月份评出并颁布当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最迟不得晚于10月15日。文学奖的公布时间一般是在10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四,有时也象今年一样定在第二个星期四。颁奖公告只公布最后通过的颁奖决定,以及相关赞辞。所有的评议和表决纪录都予以保密,有效期50年。对于颁奖结果所引起的争议,各颁奖机构及其成员都不予置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