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吴丰昌发表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

吴丰昌发表论文目录

1. Wang,Z., Yu,X., Pan, B., and Xing, B. 2010. Norfloxacin Sorption and Its Thermodynamics on Surface-modified Carbon Nanotub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44 (3): 978–9842. Wang,Z., Zhang, K., Zhao,J. and Xing, B. 2010.Adsorption and Inhibition of Butyrylcholinesterase by Different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Chemosphere79 (1): 86-923. Wang, Z., Xin, Y., Gao, D., Li,F., Morgan,J. and Xing,B., 2010. Microbial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in a Degraded Wetland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Pedosphere. 20(4): 466-4784. Bai,Y.,Lin, D., Wu, F., Wang, Z. and Xing, B. 2010. Adsorption of Triton X-series surfactants and its role in stabilizing 3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suspensionsChemosphere79(4): 362-3675. 王震宇,温胜芳,李锋民,2010. 南四湖湿地6种水生植物的磷素根际效应。中国环境科学,30(S1):64-686. 王震宇,赵建,李娜,李锋民, Baoshan Xing,2010. 人工纳米颗粒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进展。环境科学,31(6):1409-14187. 王震宇,刘利华,温胜芳,彭昌盛,邢宝山,李锋民. 2010. 2种湿地植物根表铁氧化物胶膜的形成及其对磷素吸收的影响。环境科学,31(3): 781-7868. 王震宇,于晓莉,高冬梅,封文强,邢宝山和李锋民. 2010. 人工合成纳米TiO2和MWCNTs对玉米生长及其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环境科学,31(2): 480-4879. Wang, Z., Xin, Y., Gao, D., Li,F., Morgan,J. and Xing,B., Microbial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in a Degraded Wetland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Pedosphere, 20(4): 466-47810. Li,A., Sandra,A., Tian, Z., Li,J., Yu,R. and Wang,Z., 2010. Axenic Cultures of Cyanobacteria Isolated from Freshwater in China can be grown without BMAA. Toxicon, 55: 947-95311. 王震宇,温胜芳和李爱峰,2010. 根际土壤溶液中磷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化学分析,38(1): 87-9012. 罗先香,闫琴,于晓莉和王震宇,2009. 河口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32(12D): 181-18713. 王震宇,许颖,高冬梅,Baoshan Xing和李锋民,2010堆制技术对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814. 林道辉, 冀静, 田小利, 刘妮, 杨坤, 吴丰昌, 王震宇, Xing Baoshan. 2009. 纳米材料的环境行为与生物毒性。科学通报,54 (23): 3590-360415. Wang, Z.,Zhao,J.and Xing, B. 2009 Adsorption and Inhibition of Acetylcholinesterase by Different Nanoparticles.Chemosphere77(1):67-7316. 王震宇,辛远征,李锋民和高冬梅,2009, 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微生物特性的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9(5):1005-101217. 王震宇,温胜芳,邢宝山和李锋民2009. 2种水生植物根际溶液磷素变异及有机酸分泌。环境科学,30(8): 2248-225218. 王震宇,赵建和邢宝山,2009. 盐渍化土壤中土著菌的石油烃降解潜力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8(7):1416-142119. Hao,L., Wang,Z., and Xing,B., 2009. Effects of Sub-acute Exposure to TiO2 Nanoparticles on Oxidative Stress and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in Juvenile Carp (Cyprinus Carpi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1: 1459–146620. 王震宇,于晓冬和邢宝山,2009. 土壤微孔对有机物吸附/解吸的影响及其表征。生态学报,29(4):2087-209621. Ghosh, S.,Wang, Z., Kang, S., Bhowmiki, P. and Xing, B. 2009. Sorption and Fractionation of a Peat Derived Humic Acid by Kaolinite, Montmorillonite, and Goethite. Pedosphere 19(1):21-3022. Almeira, J., Peng, C., and Wang, Z. 2009. Effect of different electrode configurations on the migration of copper ions during the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 process. Asia-Pacific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Published online in Wiley InterScience, DOI:10.1002/apj.28923. Wang, Z., Gao, D., Li, F., Zhao, J., Xin, Y., Simkins, S. and Xing, B. 2008. Petroleum hydrocarbon degradation potential of soil bacteria. Pedosphere18(6):707-71624. 李爱峰,于成仁,李锋民和王震宇,2009. 神经毒素β-N-甲基-L-丙氨酸的毒理学与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3(2):152-15625. 王震宇,温胜芳和李锋民,2008. 四种水生植物磷素的根际耗竭的比较研究。环境科学,29(9): 2476-248026. Wang, Z., An, Z., Tian, Z., and Li, F. 2008. Allelopathic Inhibition of Five Macroalgal Extracts on Red Tide Microalgae Skeltonema costatum.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 2(3): 297-30527. Wang, Z., Tian, Z., Gao, D., Li, F. and Xing, B. 2008. Effects of five nanomaterials on gymnodinium Breve. 235rd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 National Meeting,Symposia Papers for the Division of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New Orleans, LA, April 6-10, 2008.28. Wang, Z., Tian,Z., and Li, F. 2008.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large seaweeds on red tide dinoflagellate Gymnodinium breve. Allelopathy Journal,2008, 22(1): 181-18829. Wang, Z., Zhao, J., Gao, D.and Xing, B. 2008. Inhibition of Different Nano-materials on Acetylcholinesterase. 235rd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 National Meeting,Symposia Papers for the Division of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New Orleans, LA, April 6-10, 2008.30. Zou, C., Wang,X., Wang, Z. and Zhang,F. 2005. Potassium and nitrogen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growth of flue-cured tobacco (nicotiana tabacum l. cv. k326) seedlings influenced by nitrogen form and caco3 in hydroponic culture.J. Plant Nutriion .28(12): 2145-215731. Wang, Z. and Yu C., 2005. Dynamics of Phosphorus in the Rhizosphere Solution of Cottonwood and Soybean Using Micro-sampling in Situ techniques. C.G. Feng et al.(Eds),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 No.1, p597-60132. Wang, Z., Qi, J., Hu, H. and Luo, X. 2005. Rhizosphere solution chemistry and the nutrient status of juvenile corn and cottonwood plants. C.J. Li et al. (Eds), Plant nutrition….. Tsinghua Uni.Press. p528-52933. Wang, Z., Luo, X., Hu, H. and Qi, J. 2005. Lead stablisation by soluble phosphates in contaminated mining wastes. C.J. Li et al. (Eds), Plant nutrition….. Tsinghua Uni.Press. p766-76734. Wang, Z., Kelly, J.M. and Kovar, J.L. 2005. Depletion of macro-nutrients from rhizosphere soil solution by juvenile corn, cottonwood, and switchgrass plants. Plant and Soil270 (1-2): 213-22135. Wang, Z., Kelly, J. and Kovar, J. 2004.In situdynamics of phophorus in the rhizosphere solution of five species.J. Environ. Qual. 33: 1387-139236. Kovar, J., Kelly, J., Wang, Z. and Schroeder, P. 2004. In-situ dynamics of four macronutrients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solution of maize, switchgrass, and cottonwood. International Rhizosphere Conference-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 Munich, Germany.37. Wang, Z. and Göttlein, A. and Rodenkirchen, H. 2003. Soil exploration, nutrient partitioning, and nutrient efficiency of beech and spruce seedlings in a rhizotrone experiment. J.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166: 390-39138. Wang, Z., Göttlein, A., Rodenkirchen, H., Fleischmann, F.and Osswald, W. 2003. The influence of Phytophthora citricola on rhizosphere soil solution chemistry and nutritional status in European beech.J. Phytopathology, 151: 365-36839. Li W., Wang, Z., and Zhang,F. 2001. Molybdenum deficiency in winter wheat seedlings as enhanced by freezing temperature.J. Plant Nutrition.24 (8): 1195-120340. Wang, Z. and Goettlein,A. 2001. Rhizosphere chemistry and soil exploration by seedlings of beech and spruce in a rhizotrone experiment. Plant and Soil. (special tissue)41. Wang, Z., Goettlein,A and Bartonek, G. 2001. Effects of growing roots of Norway spruce (Picea abies[L.] Karst.) and European beech (Fagus sylvaticaL. ) on rhizosphere nutrient chemistry in a forest soil.J. Plant Nutr. Soil Sci. 164 (1): 35-4142. 李文学, 王震宇, 张福锁和韩晓日, 2000. 低温对缺钼冬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I. 对糖代谢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6(3):312-31743. Wang, Z., Tang,Y. and Zhang,F. 1999. Effects of Boron and Low Temperature on Membrane Integrity of Cucumber Leaves.J. Plant Nutrition,22(3): 543-55044. Wang, Z., Tang,Y. and Zhang,F. 1999. Effects of Molybdenum on Growth and 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 of Winter Wheat Seedlings as Influenced by Temperature and Nitrogen Leaves.J. Plant Nutrition, 22(2): 387-39545. 王震宇, 陶洪斌, 唐玉林和张福锁, 1999. 高等植物质外体的研究方法。植物生理学通讯, 35(5): 394-39746. 王震宇, 张福锁, 王贺和邹春琴, 1998. 低温条件下, 缺硼对黄瓜幼苗一些生理代谢的影响。植物生理学报, 24(1): 59-6447. 宋亚娜, 王贺, 王震宇和张福锁, 1998. 缺铁幼苗根质外体中铁的累积和移动。植 物生理学报, 24(3): 209-21448. 米国华, 张福锁和王震宇, 1998. 小麦高产的生理研究进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3): 46-5549. 乐捷, 王震宇和张福锁, 1997. 低温和光强下, 缺硼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植物营养和肥料科学, 3: 42-51.50. 王贺, 王震宇和张福锁, 1997. 兰花养分吸收机理的细胞学研究。植物学报, 39(6): 511­51451. 王震宇, 米国华和张福锁, 1996. 小麦胚中淀粉和蛋白质分解的生理学研究进展。世界农业, 12: 17­1952. 王震宇, 张福锁和沈康, 1996. 不同硼营养条件下, 甘蓝型油菜植株中游离氨基酸的组分比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1): 73­7853. 王震宇, 张福锁和沈康, 1995. 硼对甘蓝型油菜核酸代谢的影响。植物生理学报, 21(2): 189-19454. 王震宇, 张福锁和李春检, 1995. 离子通道的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进展。张福琐编: 土壤和植物营养研究进展, P1-1655. 王震宇, 张福锁和李春检, 1995. 植物系统中细胞质钙的荧光测定法 。张福琐编: 土壤和植物营养研究进展,P170-17656. 王震宇, 张福锁和李春检, 1995. 叶绿素荧光的活体测定法。张福琐编: 土壤和植物营养研究进展,P177-18957. 王震宇和张福锁, 1995. 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世界农业, 192(4): 38-4058. 王震宇和张福锁, 1995. 硼对甘蓝型油菜蛋白质含量和组分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1): 52-5659. 沈振国, 张秀省和王震宇, 1994. 甘蓝型油菜硼营养和花药发育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 27(1): 51-5660. 胡文稳,王震宇,刘居东,许 颖,李锋民,Baoshan Xing,高冬梅,黄河三角洲原油污染土壤微生物固定化修复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已接受)61. 王震宇,赵芳芳,李锋民,王昊云,高冬梅,罗先香,黄河三角洲湿地三种盐生植物氮和磷根际效应的比较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已接受)62. 李锋民,宋妮,王昊云,单时,王震宇,好氧/厌氧串联潜流人工湿地对COD的去除效果。环境科学与技术(已接受)

大丰吴海峰发表的论文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现代临床医学在西欧诞生,这在医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进步。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临床医学论文3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临床医学论文3000字篇1 论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评估体系构建 1、引言 医科院校临床医学实力的高低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和谐幸福,更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发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了一批医科院校,引进及培养了大批高精尖的医学人才,增强了我国医科院校的实力。 科研能力是衡量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面对发展,医科院校的科研能力评估问题日益引起重视,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医疗行业的要求,以及能否得到专业人士的正确评价,事关这所院校在以后的生存和发展中能否争取到比较有利的条件。可见,客观而全面地评价一所医科院校的科研实力,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 2、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1查阅相关资料,参考相似类型的指标体系 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前,首先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了解了国内外科研实力评估的发展与现状及科研实力评估的深刻涵义。借鉴国外评估系统指标,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取其精华,作为参考资料。 2.2指标的初步设定 借鉴国内外的临床医学研究能力指标体系,并根据平时的科研工作管理经验,设计出每层指标,指标主要是根据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评估目标进行分解。构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实力的因素有很多,但作为科研教学型的医学院校,从管理角度而言,其要素有:科研投入、科研活动、科研条件、科研产出、人才情况等。再将这些一级指标分解为二级指标、三级指标,逐级分解,建立各级要素的目标群。 2.3指标的定性分析 对指标进行定性分析,主要是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指标体系在同一层次要互相独立,互相不包含,不重叠;2)指标体系要正确反映目标的要求,指标与指标设计之间没有矛盾;3)指标内容可以直接观察而获得结论;4)指标体系的采集要简单可行、层次和数量尽可能少而具有代表性,采集方法为大家所接受。 3、确定指标体系草案 3.1德尔菲法(DELPHI)法 DELPHI法,就是采取背靠背的通讯方式征求专家小组的意见,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以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函询。每次函询后将专家小组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再反馈给每个专家,供他们分析,提出新的论证。经过几轮函询,使专家的意见趋于集中,得到一个比较实际、可靠的结论。 3.2成立专家函询筹备小组 专家函询筹备小组由6人组成,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3人,硕士研究生1人。筹备小组的任务:拟定评估目标,编制专家调查表,选择相关专家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3确定专家 由专家函询筹备小组集体评议,选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以上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医疗、管理专家50名,包括卫生事业管理系统12人,基础研究25人,临床医学研究人员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3人。 3.4拟订专家调查表 收集国内外相关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拟定专家咨询表,进行专家评议和咨询(表1)。对第一轮专家意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修改相应指标,制定第二轮专家咨询表,然后把修改结果反馈给咨询专家后,再对第二轮专家意见进行汇总分析,确定了重点医科大学评价指标体系(表1)。 4、综合评价办法 我们采用两次相对比较归一化法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进行评价,基本计算方法如下: 1.每项三级指标以统计最高分数计为100分,其他各校的该项三级指标分数与最高统计分数相比,其百分比数则作为该校的此项三级指标分值。各项三级指标的分值加权求和即为二级指标分值。 2.二级指标最高分值同三级指标统计一样计为100分,其他各校的相应分值与最高分相比,其百分数作为二级指标分值。各项二级指标值加权求和作为一级指标分值。 3.一级指标加权求和作为各校的最终评估分值。 本研究侧重于医科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该评估对医学院校的自身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高校的资源优化和提高科研效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指标体系的内容及权重的确定最容易引起不同的意见,但科研能力评价中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都是被评价的核心内容,有些第三方评价单位只采用原始数据进行比较,权重并不起作用。但实际证明权重的适度变化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不大。 五项一级指标反映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的共性内容,我们也可以结合不同的评估目的对评估项目区别对待,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对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重新赋值,例如,我们要评价一个单位的科研总体水平,我们可以将科研投入、科研活动、科研产出的权重提高,如果我们要预测一个学校的未来的科研成就,我们可以将科研条件和环境及科研活动的权重提高,这样可以看出哪些学校在哪个方面强一些。权重赋值的变化对学校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发现不足而加以改进。原始数据的比较评估可以从时间上进行纵向比较,学校实力是否增强,拿历年数据进行比较,从而知道进步的大小。对于采用归一化法可能造成单纯追求数字问题,在这个评估方案中,都有评估要素对其约束,因而单纯某项数字高并不会导致评估结果不实。实际验证分析表明了用此归一化法基本消除了评价内容和标准界定的难点,其结果基本反映了真实情况。 临床医学论文3000字篇2 论临床医学生后期医学教育中的职业道德培养 【摘 要】医学后期教育是指医学生4年级进行临床课程学习和实习的阶段,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过程,是由医学生到医生的过渡,随着社会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趋多元化,职业道德素质已成为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校医学教育的后期应始终做到医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培养具有良好医德的学生,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关键词】医学生 医德教育 医学后期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预防为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原则是我国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医疗行业社会风尚的关键一环。而临床实习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医学事业的状况和发展。因而在见习、实习阶段就注重培养他们高尚、严谨的医德医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本文就临床医学生后期学习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内涵、途径和方法进行论述。 一、对医学高等学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学校教育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又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要求医学生将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到新的高度。此外,在医学教育上,临床医学生的后期教育主要以临床见习和实习为主,这就要求学生,要尽快适应新的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成为以人为本,基础、临床、预防医学知识贯通的全面型综合人才。因此,医学生后期学习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脱离单纯的生物医学的思维模式,培养观察社会待人接物的人文素质,提高对患者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分析能力,学会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及心理变化出发,对疾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分析。 2.高等教育的需要 在医学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作为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广义的讲,高校(包括高职)阶段,是人一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不仅是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的文化产品大量涌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各类意识形态,广泛接触世界多元文化。各种文化之间的混合与碰撞将加剧学生成长过程中选择与确立价值观的困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深化和拓展。[1]另一方面,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许多家长把培养子女成才片面地理解为掌握文化知识,而对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则不闻不问,这一切都要求高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能够缓解医患矛盾 目前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部分医生的服务理念与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以医为尊”、“重病轻人”等水平上,服务言行就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释,交往中对患者不够尊重,缺乏人文交流与情感交流。而现代医学要求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社会良知、社会责任感。对患者多一份关爱、理解、策略和技巧,是自己素质完善的展示,也是建立协调融洽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基石。因此,从实习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医学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对端正行业作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我国传统的医古文在医德教育方面从4个方面对医德教育内涵进行了总结:①对健康和生命的终极关爱;②去功利的人生价值观;③不拘成规、勇于探索的精神品格;④审慎严谨、时时自省的行医作风。[2]现阶段,我国虽然对于医德没有具体的固定模式要求,但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要求;结合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和医学类职业要求以及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在总结多年医德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探讨医德教育应具有的内涵。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三义”教育统领学生医德教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贯穿医德教育的全过程,并置于指导地位,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 其次,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基本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正确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生。并具有敬业精神,能较深刻地理解医学的人文内涵,确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提高其对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医学行为抉择能力。 第三,进行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医学生形成热爱人、尊重人、相信人、平等待人等品质,遵守社会公德,正直坦率、助人为乐,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医患、医护、同事间的关系。 第四,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学医的目的是对人的爱和关怀。使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病人、讲求公正、追求和谐、力行善美,具有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操守。[3] 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2006年全国医院管理年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医疗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技术水平,更要注重思想、道德、作风教育和法律、纪律培训……使年轻医务人员既掌握扎实的医疗技术,又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和谐社会中,实现医者尽其能、患者医其患,医患共相依、雨水一家亲,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基本目标”。 三、医学生后期教育中医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培养人文品质。 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加强人文修养,引入“精神助产”法,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医学在具有显著的自然科学属性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4]社会呼唤人文精神,提倡以人为本,珍视和关注生命。对医生来说,人文关怀是其最基本的服务态度。医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由后天修养的程度决定的。少数学生沉醉于当代社会的斑斓色彩之中,疏忽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他们或者尚未完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或者社会公德的自我培养留下了缺陷。“精神助产”的要义在于: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5]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所以作为未来社会的人道主义者,在校期间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不断培养自己的“尊重生命、崇尚正义、爱岗敬业、心胸宽广”等人文品质。只有这样,患者在就诊时才不会感到治疗仪器的冰冷和自己的孤独无助。 2.提高带教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完善榜样示范作用。 由于当今医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传统的“高”、“大”、“全”式的榜样示范法效果弱化,甚至引起一些学生反感,[6]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教师的态度、立场观点、言行举止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育因素。因此,临床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带教过程中率先垂范,做到为人正派,光明磊落,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临床上对每个患者都要做到认真、体贴、和蔼;对患者一视同仁,对尊者不卑,对贫者不傲,不以职业之便拉关系、办私事,严于律己,洁身自爱。作为一名临床医学教师,治好患者和教育好学生是同样艰巨而重要的,但后者对社会的影响更深远。如果我们培养出一个良医,则可能造福一方;如果我们培养出一个庸医或贪医,则可能祸害一方。 3.加强学校、临床医院的合作 学校方面。在学生进入临床之前,学校应帮助他们树立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和医德观,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为他们的临床医德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程学习中可以通过入学教育、思想品德修养课、法律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法制与纪律教育,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法制观。通过医学伦理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医德原则、规范、范畴的教育,阐明医德与医术关系。同时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在参观医院、见习、卫生调查等活动中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接触社会、医院和服务对象,接受医德熏陶和感染,逐步懂得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还要有高尚的医德情操。 医院方面。医院作为医学生后期教学的执行者和管理者,对他们医德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中进行医德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开展床边教学,结合患者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总结自身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和案例,从而促使学生在比较思考中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最终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牢牢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医德育人环境,要健全医德教育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奖惩结合,保证医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总之,临床实习生后期教学的医德培养教育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应该结合卫生行业的特点,采用“立体、多面教育与集体影响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进行专业技能实习的同时,狠抓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坚守医学人文信仰,成为“懿德善能”、“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 静.论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职教论坛,2004(26) 2 季春元、邹 丽.医古文中的医德教育内涵[J].卫生职业教育,2007(12):28~29 3 吴海峰、张明勇.对医学生医德教育几个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3~1014 4 李凤英.融医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4):106、108 5 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 董晓星、陈家麟.论榜样示范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9):58 猜你喜欢: 1. 关于医学的论文3000字 2. 5000字临床医学论文 3.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 4. 临床医学论文 5.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5000

吴吉春目前发表论文

他在地质学方面有非常多的成就,比如说他主编修订的地下水动力学这部书籍一直被作为教材使用,而且还出版了非常多有关地质学的文章和书籍,他撰写的水文地质学的书籍也受到了非常大的欢迎,而且针对我国的地质进行了非常多的改革,对我国的地质研究的也非常透彻,这些都是他在地质学领域的成就。

66、吴吉春,2006,开展含水层非均质性数据融合研究, 高校地质学报, Vol.12,No.2,pp216-222。67、吴吉春、、薛禹群、于军、朱锦旗,2006,苏锡常地区的地面沉降,人水和谐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pp395-399。68、吴吉春、薛禹群,2006,新形势下的中国地下水数值模拟, 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进展(陈骏主编), pp440-444。69、吴吉春、薛禹群、黄海、张政治,2001,山西柳林泉域溶质运移二维数值模拟,水利学报,第8期, pp38-43。70、吴吉春、薛禹群、黄海、张政治、王玉海,2001,山西柳林泉域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28, No.2,pp18-20。71、吴吉春、薛禹群、黄海、张政治、王玉海,2000,山西柳林泉裂隙发育区溶质运移三维数值模拟,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6, No.6, pp728-734。72、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 1998,越流含水层系统中的溶质运移方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25, No.1。73、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 1997,海水入侵过程中水岩间阳离子交换的数值模拟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3,地质流体专辑,pp136-143。74、吴吉春、薛禹群、张志辉, 1997,太原盆地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3, No.3, pp392-401。75、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1997, 露天矿疏干的数值模拟研究,工程勘察,总第149期,No.6。76、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 1996,海水入侵过程中水岩间的阳离子交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 23, No. 3, pp18-20。77、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1996,改进特征有限元法求解高度非线性的三维海水入侵问题,计算物理,Vol.13, No.2, pp201-206。78、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 1996,海水入侵含水层中交换阳离子运移行为的数学模型,科学通报,Vol.41, No.1, pp90-93。79、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 1996,海水入侵过程中水—岩作用的实验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2, No.1, pp71-76。80、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 1996,描述海水入侵过程中交换阳离子运移行为的溶质运移方程,水科学进展,Vol.7, No.2, pp93-98。81、吴吉春、薛禹群、刘培民、王建基、姜清波、时洪文,1994,龙口-莱州地区海水入侵的发展演化与水化学特征,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Vol.30,No.1,pp98-110。82、吴吉春、张志辉、薛禹群,1993,咸水入侵数学模型的研究,中国沿海资源工程系统与经济发展战略,地震出版社,pp189-194。83、吴吉春、薛禹群、刘培民、王建基、姜清波,1993, 沿海含水层海水入侵监测-以龙口市黄河营海水入侵三维观测网为例,工程勘察,总第120期,No.1, pp.24-28。84、吴吉春、刘培民、王建基、姜清波,1993,莱州湾地区的海水入侵,江苏地质,Vol.17,No.1,pp27-33。85、吴吉春、刘培民、姜清波、王建基,1992,山东省龙口市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Vol. 4, No. 1, pp93-100。86、喻永祥,吴吉春,2006,利用ERT数据推求非均质多孔介质渗透系数初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33, No.2。87、郭高轩,吴吉春,2005,应用GPR获取多孔介质水力参数研究进展,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 33, No. 1, pp18-23。88、常福宣、吴吉春、薛禹群、戴水汉,2005,多孔介质溶质运移问题中的分数弥散,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Vol.20, No.1, pp50-55。89、祝晓彬、吴吉春、叶淑君、赵建康、吴孟杰,2005,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地区深层地下水三维数值模拟,地理科学,Vol.25,No.1, pp68-73。90、郭高轩,吴吉春,2005,应用GPR获取水文地质参数研究初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Vol.32, No.1, pp89-93。91、祝晓彬、吴吉春、叶淑君、赵建康、吴孟杰,2005,GMS在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深层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工程勘察, No.1(总第192期), pp26-29。92、常福宣、吴吉春、薛禹群、戴水汉,2005,考虑时空相关的分数阶对流—弥散方程及其解,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Vol.20, No.2, pp233-240。93、施小清,吴吉春,袁永生,2005,渗透系数的分布规律研究,水科学进展,Vol.16, No.2, pp210-215。94、陈彦、吴吉春,2005,含水层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对地下水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水科学进展,Vol.16, No.4, pp482-487。95、施小清,吴吉春,袁永生,姜蓓蕾,2005,含水介质各向异性对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统计的影响,水科学进展,Vol.16, No.5, pp679-684。96、姜蓓蕾、吴吉春、杨仪,2005,张家港合兴地块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5(增刊),pp8-10。97、常福宣、吴吉春、戴水汉,2004,多孔介质溶质运移的分数弥散过程与Lévy分布,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40,No.3, pp287-291。98、叶淑君、吴吉春、薛禹群,2004,多尺度有限单元法求解非均质多孔介质中的三维地下水流问题,地球科学进展,Vol.3, pp437-442。99、姜蓓蕾、吴吉春、杨仪,2004,常州市滆湖典型地块浅层地下水数值模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31, No.6, pp29-32。100、程诚、吴吉春、葛锐、叶明,2003,单裂隙介质中的溶质运移研究综述,水科学进展,Vol.14, No.4,pp114-120。101、方瑞、吴吉春,2003,新型地下水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30, No.5。102、何芳、吴吉春,2003,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多元指示地质统计模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30, No.5。103、祝晓彬、吴吉春,2003,地下水模拟系统(GMS)软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30, No.5。104、韩涛、吴吉春、章华,2001,计算Darcy流速时第一类边界的处理,西安地质学院学报,Vol.23, No.4, pp41-43。105、薛禹群、吴吉春, 1997,面临21世纪的中国地下水模拟问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26, No.5, pp1-3。106、张志辉、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 1997,含水层热量输运中自然热对流和水-岩热交换作用研究,工程地质学报,Vol.5, No.3。107、薛禹群、吴吉春、谢春红、张永祥,1997,莱州湾沿岸海水入侵及咸水入侵研究,科学通报,Vol.42, No.22, pp2360-2367。108、薛禹群、吴吉春、谢春红,1997,越流含水层系统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地质学报,Vol.71, No.2, pp186-192。109、薛禹群、吴吉春, 1997,地下水数值模拟在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24, No.4, pp21-24。110、薛禹群、吴吉春、谢春红、张志辉、刘风才,1996,元宝山露天煤矿地下水疏干数值模拟,煤炭学报, Vol.21, No.3, pp255-260。111、薛禹群、吴吉春、谢春红,1996,水文地质数值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地球科学进展,Vol.11, No.5, pp472-474。112、薛禹群、吴吉春, 1996,地下水数值模拟和电模拟中存在的问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23, No.6, pp49-51。113、陈葆仁、吴吉春、刘淑芸,1994, 地下水管理模型在我国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探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 21, No. 6, pp36-39。114、张志辉、吴吉春、薛禹群,1995,井流影响下的对流-弥散问题研究,水利学报,第5期,pp60-66。115、薛禹群、吴吉春,1992, 数值模拟是反映客观规律和定量评价的重要手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 19, No. 2, pp2-4。116、王栋、潘少明、吴吉春、朱庆平,2006年5月,确定风险分析先验概率分布的最大熵方法,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第14卷增刊,pp318-325。117、王栋、潘少明、吴吉春、朱庆平,2006,洪水风险分析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自然灾害学报,Vol.15, No.1, pp103-109。118、王栋、潘少明、吴吉春、朱庆平,2006,黄河水沙特征及调水调沙下的入海水沙通量变化,地理学报(台), 44: 55-65。119、施小清、薛禹群、吴吉春、张云、于军、朱锦旗,2006,常州地区含水层系统土层压缩变形特征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33, No.3, pp1-6。120、张云、薛禹群、吴吉春、李勤奋,2006,抽灌水条件下上海砂土层的变形特征和变形参数,水利学报,Vol.37, No.5, pp560-566。121、王栋、潘少明、吴吉春、朱庆平,2006年9月,确定先验概率分布的最小偏差方法,人水和谐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pp96-100。122、王栋、潘少明、吴吉春、朱庆平,洪水的风险分析,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4年12月,增刊,pp134-140。123、王栋、潘少明、吴吉春、朱庆平,黄河花园口月径流序列的MEM1谱估计时序预报方法探讨,中国水文科学与技术研究进展,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pp302-305。124、赵建康、吴孟杰、吴吉春等,2003,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地区地下水含水系统结构模型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30-151。125、韩非、薛禹群、吴吉春、叶淑君、张永祥,2001,莱州湾南岸卤水入侵条件下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卤水成因,地质论评,Vol.47, No.1, pp102-108。126、薛禹群、黄海、吴吉春、张政治、王玉海,2000,内陆单斜构造内咸水入侵淡水含水层三维数值模拟,地质学报,Vol.74, No.4, pp353-362。127、许吉力、薛禹群、吴吉春,1998,太原市地下水酚、氰污染成因与途径分析及水质保护措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25, No.5。128、张志辉、薛禹群、吴吉春,1995, 地下热水运移中的自然对流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 22, No. 4, pp16-18。129、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刘培民、王建基、姜清波,1993,莱州湾及邻区海水入侵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研究,环境地质研究,地震出版社,pp40-53。130、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刘培民、时洪文, 1993,龙口-莱州地区海水入侵含水层的三维数值模拟,水利学报,第11期,pp20-33。131、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刘培民、王建基、姜清波、时洪文、宁丕海,1992,山东;龙口-莱州地区的海水入侵,地质学报,Vol.66, No.3, pp280-291。132、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 1992,含水层中海水入侵的数学模型,水科学进展,Vol.3, No.2, pp81-88。133、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1992,海水入侵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19,No.6,pp29-33。134、薛禹群、张云、叶淑君、吴吉春、魏子新、李勤奋、于军,2006,我国地面沉降若干问题研究, 高校地质学报, Vol.12,No.2,pp153-160。135、伍永钢、任洪强、丁丽丽、吴吉春,2006,新型聚乙烯填料生物滴滤床净化硫化氢气体的启动研究,环境科学,Vol.27, No.12, pp30-34。136、张云、薛禹群、叶淑君、吴吉春、李勤奋,2006,地下水位变化模式下含水砂层变形特征及上海地面沉降特征分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Vol.17, No.3, pp103-109。137、朱君峰、黄海、薛禹群、吴吉春,1999,越流含水层系统地下水有毒元素污染数值模拟-以太原盆地地下水汞污染为例,环境科学,第20卷, 第1期。138、张勇、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张志辉,1999,考虑温度变化的地下水运动方程及其在储能模型中的应用,地质论评,Vol.45, No.2。139、张勇、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1999,考虑浓度梯度的达西定律理论推导,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26, No.1。140、张勇、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1999,高浓度条件下的地下水运动方程,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5, No.3。141、张志辉、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 1996,含水层中水岩间的热交换研究,水科学进展,Vol.7, No.2, pp99-104。142、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吴吉春,1994,三维非稳定流含水层贮能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地质论评,Vol.40,No.1,pp74-81。143、张志辉、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1994,算子分裂法在对流占优三维对流-弥散问题中的应用,计算物理,Vol.11,No.1,pp38-44。144、 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吴吉春,1993,交替方向特征线和匹配人工弥散系数联合法模拟地下水中的溶质运移,工程勘察,总第124期,No. 5, pp.22-36。145、邵薇薇、王栋、潘少明、朱庆平、吴吉春,2004, 近50年黄河中游水量变化的初步分析——以花园口为例,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湖沼专辑II),Vol.32, 増刊, pp229-233。(六) 教材与专著4本146、薛禹群、朱学愚、吴吉春等,1997,地下水动力学原理(教材),地质出版社。147、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刘培民、时洪文,1991,海水入侵、咸淡水界面运移规律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48、张宗祜、沈照理、薛禹群、…吴吉春等19人著,2000,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演化,地质出版社。149、张阿根、魏子新…吴吉春等11人著,2005,中国地面沉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50、吴吉春、薛禹群主编,2009,地下水动力学(专业规范核心课程教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51、吴吉春、张景飞、孙媛媛主编,2009,水环境化学(专业规范核心课程教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52、中国地下水科学战略研究小组著(吴吉春为小组成员),2009,中国地下水科学的机遇与挑战,科学出版社。

薛禹群,出生于江苏无锡,水文水利地理学家,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校专家教授。关键从业地表水中发热量和化学物质稳定渗流、海面侵入咸谈水页面稳定渗流规律性的有限元分析、水资源管理等最前沿课题研究的科学研究。

薛禹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三维发热量稳定渗流实体模型,用以上海市储能技术。揭露了海面侵入、海水侵入规律性,创建了深潜标准下的三维海面侵入实体模型、用以胶河海面侵入、海水侵入预防。创建体现水岩间正离子互换的三维水—岩功效实体模型。系统软件科学研究水流量、水体仿真模拟,在其中好几个裂隙水越流系统软件的水流量实体模型、水体实体模型等七个实体模型属中国最先创建,为我国地表水资源点评、环境污染预测分析给予了合理方式 和优秀方式。与此同时明确提出了很多为求得这种实体模型的新优化算法。

还创建了一系列水流量、水体实体模型,在其中裂隙水越流系统软件等实体模型。对于有一些地域过多提取地表水,导致地面塌陷的状况,他创建了三维发热量稳定渗流实体模型,上海市区执行后储能技术实际效果优良。科学研究解决了广东地区提取地表水过多造成 海水侵入的难题。系统软件科学研究水流量、水体仿真模拟,为地表水资源点评、环境污染预测分析给予了合理方式 和优秀方式。与此同时明确提出了很多求得这种实体模型的新优化算法,在其中多数插值法、求得水流量的新方式 。

地表水动力学模型科学研究涉及到的数据信息特别是在多,在工作上,薛禹群不能允许改动数据信息。他觉得对偏差能够剖析其缘故,但不可以随便修改,特别是在不可以变成一种欠佳的习惯性,一流的成效只有创建在真正的数据信息上。他具体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吴吉春的毕业论文搞好后,涉及到的几百万个数据信息,薛禹群要他再三核查,并做成相对应数据图表。对毕业论文中必须认证的数据信息,薛禹群用自身的科研费依次3次送至3个不一样的试验室去认证,保证准确。

几年来,在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地下水流和污染物运移的数值模拟、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地下水随机理论等研究领域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国内外同行瞩目的优秀成果。其中最为突出的创新性成果主要有:1、发展了基于地下水随机理论的矩方程数值法:通过有目的地选择研究方向及针对性地选择合作访问研究机构,采取和美国高水平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方式,在地下水溶质运移随机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快速进展。从模仿跟踪学习,到全面系统掌握基于含水介质平稳分布前提假设的经典随机理论,再涉足研究非平稳随机理论这一最新国际研究热点,取得了一些进展。前人主要以解析法研究为主,用数值法研究地下水随机理论时间不长,申请者与Don Zhang博士及Bill Hu博士合作,充分发挥自己多年从事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的优势,发展了一整套基于地下水随机理论的矩方程数值法,对非均质含水介质中的二维、三维地下水流问题以及非均质含水介质中的二维、三维溶质(包括反应物及非反应物)运移问题分别进行了模拟,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美国雅克山(Yucca Mountain)小范围理想条件的环境项目中。该方法能有效地用于研究非平稳分布的非均质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流及污染物运移,使地下水随机理论向实用方向迈进了一步 。有关成果分别在五次国际会议上(AGU、GSA、CMWR等国际会议)报告后,得到了许多国际同行专家如S.P. Neuman院士、J. Bear教授、G. Dagan教授、J. Cushman教授、C. T. Miller教授、J. Yeh教授、Q. F. Tseng教授等的肯定,认为申请者的研究工作使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的地下水随机理论向实际应用方向迈进了一步。部分研究成果已在SCI收录刊物“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Journal of Hydrology”、“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Mathematical Geology”、“Stochastic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上发表。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处于国际先进地位,为本项目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系统研究了海水入侵规律,建立了适用的海水入侵三维混溶模型:与薛禹群院士等合作,(1)从地质、水文地质和水化学角度系统研究了海水入侵的分布、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咸淡水界面的主要类型及其运移规律、海水入侵区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得到了本专业的国际权威杂志“Ground Water”的主编和评审员的高度评价,很快连续两期发表了其中的两部分成果(两篇论文已被SCI引用14次);(2)较早成功地建立了描述潜水含水层中海水入侵的三维混溶数学模型(Miscible Transport Model)。传统的做法大多把海水和淡水当作油和水一样是互不相溶的,实际上海水和淡水是可以相互混溶的,而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海水入侵难度很大。由于要考虑降雨、水位波动及密度变化对海水入侵的影响等不易解决的问题,以往多假设含水层上面有一个隔水层,以避免考虑上述问题,但这种做法不符合实际情况,潜水含水层被假设成了承压含水层。申请者如实考虑了这几种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成果在本专业的国际权威杂志“Water Resources Research”上发表后,已被SCI引用14次;(3)在国内较早将海水入侵的防治引入地下水管理模型中。当时国内常见的地下水管理模型多考虑水量的优化管理,考虑水质问题的不多。当时美国正大力开展考虑水质问题的地下水管理模型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而国内当时还没有开展考虑海水入侵防治的地下水管理模型研究。上述成果为龙口、莱州两地的海水入侵预测预报提供了科学手段,为当地采取相应措施防治海水入侵提供了科学依据,还可指导我国其他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如龙口市应用研究成果,采取相应措施(如修建地下水库等),海水入侵速度已经得到了控制。该市1989年海水入侵面积一年就增加了19.4Km2,而自1990年开始采取控制措施后,入侵速度减小为:1990年增加4.98Km2,1991年至1995年平均每年增加2.12Km2,目前已基本遏制住了海水入侵的进一步发展,避免了大批良田荒芜、水井报废、甚至工厂、城镇搬迁等一系统严重后果。3、系统研究了海水入侵过程中水—土间的阳离子交换规律,建立了描述海水入侵过程中交换阳离子Na+、Ca2+、Mg2+运移行为的三维模型:较早从野外监测、室内实验、数值模拟等几方面系统研究了海水入侵过程中水—土间的阳离子交换及交换阳离子的运移行为,并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描述海水入侵过程中交换阳离子Na+、Ca2+、Mg2+运移行为的三维数学模型。成果已发表于“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Water Resources”及“Chinese Science Bulletin”上。这一成果当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上都有突破。以往的模型都是较理想化的,许多野外实际情况反映不了,模拟因子一般是单一、稳定的。而这一研究成果从单一、稳定的模拟因子发展为可以是多重、可变化的模拟因子,模型不但可以考虑地下水中不同物质之间的反应,还能反映地下水与含水介质间的反应,为探索地下水化学环境的演变提供了新的科学手段。进一步研究还能用于模拟油气形成和运移行为以及液体成矿等。4、导出了分数阶对流—弥散方程及其格林函数解,实现了分数阶对流—弥散方程的数值求解:从弥散过程的时空相关性角度出发,用非局域性的处理方法,将传统的二阶对流—弥散方程推广得到分数阶的对流—弥散方程,并导出了该方程格林函数解为一分数稳定分布密度函数;由方程的分数稳定分布密度函数解得出了等效弥散系数与运移尺度有关,是运移距离的幂函数的结论,这一结论从理论上解释了弥散系数的尺度效应;对一实验实测数据的检验结果很好地反映了弥散过程中的偏态特征和“拖尾”现象,而传统的二阶对流—弥散方程的解对此却不能解释。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于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上。最近又实现了分数阶对流—弥散方程的数值求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含水介质中的溶质运移行为奠定了基础。这方面的研究目前美国刚开展不久。5、开展了复杂条件下的地下水流、污染物运移及地面沉降数值模拟研究:(1)与薛禹群院士等合作,建立了越流含水层系统的地下水污染模型,成果发表于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Water Resources”;(2)对整个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地区(超过2万平方公里)多个含水层的大区域复杂含水系统进行了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对苏锡常地区和上海地区进行了区域地面沉降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吻合良好,为进一步进行该地区的地下水污染预测和地面沉降预测工作奠定了基础;(3)在元宝山地区建立了一个反映大规模、大流量群井集中抽水的地下水流模型(研究区日抽水约60万方,比一条小河的流量都大,在国内首屈一指,国际上也不多见)。模型中考虑了含水层因矿坑开采而疏干的问题、悬河问题、移动边界问题,以及水文地质参数连续变化问题等一些难度非常大的具体问题。模型用于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合理解决了该地“煤电联营”中长期存在的水的合理支配和使用问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成果已发表于“Mining Engineering”。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元宝山地区的地下水流模拟工作,委托单位曾在国内先后找过10个单位做过,也曾先后找过合并前的东德和西德做过,均未取得满意的结果。委托单位对我们取得的成果非常满意,采纳了我们的建议。二期工程上马时也专门请我们做该地区的地下水流模拟工作,还请我们做了另一地区的地下水流模拟工作。(4)数值方法研究:数值计算在计算溶质运移问题上碰到的最大难题是存在数值弥散和振荡,它可能会使得计算结果失真,甚至会面貌全非。申请者对原有的一些数值方法进行了改进,效果良好,说明所作的改进是有效的。有关论文在一些国际会议上宣读,引起了一些国际同行学者的重视。

发表论文目录

就是要求按照本科毕业论文标准做一篇论文,论文达到本科答辩合格标准就算是相当于学士学位水平了...然后让论文公开发表就是你所说的"公开发表过相当于学士学位水平的本专业学术论文"的意思..如果是专科建议毕业后两年再考,要么花一年自考个本科,一来离开学校独自做论文并且要发表受各种因素影响难度很大,二来就算达到报考要求录取可能性也非常低,除非考研成绩超级牛,不然怎么也会被歧视

1) 目录是毕业论文的提纲,也是毕业论文的小标题,应在目录中显示出层次顺序并按先后编好页次。2) 引言、正文、结论、后记、参考文献、附录按顺序编页;中英文摘要、目录另行编页。6.引言在毕业论文正文之前,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情况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不能与摘要雷同。7.正文: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占主要篇幅;毕业论文内容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语句流畅。毕业论文正文不少于8000字,正文书写的层次顺序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

8.注释正文中的注释一般用页注,在引文出处的右上角标注阿拉伯数字,按每页编排序号,例XXXXXX①,并在当页下方居左注明出处,须具体到页码(网上资料必须注明网址和各级栏目查询序列和时间)。9.图、表及数学公式:为准确表达实验数据、观测结果和研究方案等,应精心设计、绘制图、表,少而精,应具有自明性:1)表内不宜用“同上”、“同左”等类似的词或符号,应当一律填入具体数字或文字。表内“空白”代表无此项,“—”或“…”代表未发现,“0”代表结果为零;2)正文中的公式、算式或方程式因较长须转行时,只能在+、-、×、÷处转行,上下式在“=”处对齐;3)图、表应按正文中出现的顺序连续编号,如第一图应标明图号“图1”;第一表应标明表号“表1”;图、表必须注明简短确切的题名,必要时应注明资料来源。如图例、表例所示。表1 *********图1 ************** 资料来源:**************4)图、表采用5号宋体字。5)一般在文章中先看到图表号及图表的内容提要,图、表在后。6)曲线图的纵横轴必须标注“量、标准规定符号、单位”。坐标上标注的量的符号和缩写词必须与正文一致。10.结论:是最终和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准确、完整、明确、精练。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观点、工作在所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11.后记:即致谢部分。主要感谢导师和对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致谢词诚恳,实事求是,用词恰如其分。

12.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是作者在毕业设计(论文)中直接引用的参考文献,只限那些亲自阅读过的、主要的及公开发表过的、最新近的文献。正文引用的文献必须出现在参考文献中。参考文献数量应在10篇以上,其中期刊文献占50%以上,国外文献在2篇以上。

意思就是在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而不是在内刊上,在非公开的地方发表论文。怎么算公开的呢,就是在新闻出版总署有备案,有CN刊号,同时还有ISSN刊号,而且还必须是学生期刊,比如你公开发表了,但是这个刊物不是学术期刊,就不算数,怎么算学术期刊呢,就是刊物只刊登论文

如下:

工具/原料:

Lenovo天逸510S

Windows10

Word14931.20132

1、进入到word软件界面后单击你的鼠标左键选中要插入论文目录的页面。

2、点击上方的引用选项卡,再点击引用选项卡下面的目录的功能选项。

3、在弹出的选择框里面选择你想要的论文目录样式,点击这个样式,再点击是就可以了。

论文发表目录

这是毕业论文的正式格式5.目录:1) 目录是毕业论文的提纲,也是毕业论文的小标题,应在目录中显示出层次顺序并按先后编好页次。2) 引言、正文、结论、后记、参考文献、附录按顺序编页;中英文摘要、目录另行编页。6.引言在毕业论文正文之前,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情况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不能与摘要雷同。7.正文: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占主要篇幅;毕业论文内容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语句流畅。毕业论文正文不少于8000字,正文书写的层次顺序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8.注释正文中的注释一般用页注,在引文出处的右上角标注阿拉伯数字,按每页编排序号,例XXXXXX①,并在当页下方居左注明出处,须具体到页码(网上资料必须注明网址和各级栏目查询序列和时间)。9.图、表及数学公式:为准确表达实验数据、观测结果和研究方案等,应精心设计、绘制图、表,少而精,应具有自明性:1)表内不宜用“同上”、“同左”等类似的词或符号,应当一律填入具体数字或文字。表内“空白”代表无此项,“—”或“…”代表未发现,“0”代表结果为零;2)正文中的公式、算式或方程式因较长须转行时,只能在+、-、×、÷处转行,上下式在“=”处对齐;3)图、表应按正文中出现的顺序连续编号,如第一图应标明图号“图1”;第一表应标明表号“表1”;图、表必须注明简短确切的题名,必要时应注明资料来源。如图例、表例所示。表1 *********图1 ************** 资料来源:**************4)图、表采用5号宋体字。5)一般在文章中先看到图表号及图表的内容提要,图、表在后。6)曲线图的纵横轴必须标注“量、标准规定符号、单位”。坐标上标注的量的符号和缩写词必须与正文一致。10.结论:是最终和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准确、完整、明确、精练。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观点、工作在所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11.后记:即致谢部分。主要感谢导师和对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致谢词诚恳,实事求是,用词恰如其分。12.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是作者在毕业设计(论文)中直接引用的参考文献,只限那些亲自阅读过的、主要的及公开发表过的、最新近的文献。正文引用的文献必须出现在参考文献中。参考文献数量应在10篇以上,其中期刊文献占50%以上,国外文献在2篇以上。

意思就是在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目录。而不是在内刊上在非公开的地方发表论文目录!

论文的目录格式如下:

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摘要是论文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摘要中有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和引用,论文摘要在写法上一般不分段落,常采用无人称句。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化学反应式、数学表达式等,不能出现非通用性的外文缩略语或代号,不得引用参考文献。

写作论文摘要时应注意能反映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论文所研究的问题及其目的和意义,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问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内容、结果和结论。论文摘要一般200~400字

3、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而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每篇论文一般选3~8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4、目录: 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6、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

7、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

1、在需要制成的目录项目页上添加标题,步骤:选择每一节的标题——样式——标题2、所有标题制成之后,在首页:引用——添加目录,word自动生成目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