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张福锁science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张福锁science发表论文

获奖概况 1956-2014年大连化物所取得科研成果800多项,曾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4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奖励90项,中科院、省部级一等奖79项。2013年,张存浩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截至2014年底,大连化物所累计申请专利5564件,其中发明专利5251件,累计专利授权219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925件,累计申请中国国外专利350多件,其中PCT申请210多件,获得中国国外专利授权80多件。 获奖(部): 获奖年度获奖名称主要完成人获奖类别获奖等级2013态-态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 张东辉,杨学明等 辽宁省自然科学奖 一等 2013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应用基础研究 孙公权等 辽宁省自然科学奖 一等 2013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化学界面及过程研究 邵志刚等 辽宁省自然科学奖 二等 2013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化技术及应用 张华民等 辽宁省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13甘油催化转化制备1 ,2-丙二醇技术 徐杰等 辽宁省技术发明奖 三等 2013多级孔共结晶分子筛催化剂研发及在清洁油品生产技术中的应用 徐龙伢等 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 2013张存浩 张存浩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最高奖 2013现代催化研究方法 辛勤 大连市科学著作奖 一等 2013膜技术术语词典 王从厚 大连市科学著作奖 三等 2013高效液相色谱实用手册 张维冰 大连市科学著作奖 三等 2013一种低碳烯烃直接水合生产低碳醇的方法 朱书魁 专利优秀奖 优秀奖 2013神华包头煤制烯烃示范项目成套工业化技术开发及应用 刘中民 石油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特等 2012复杂生物样品的高效分离与表征 邹汉法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 2012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用高性能,低成本非氟离子交换膜材料 张华民等 辽宁省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12轻质铝合金催化制氢 孙立贤等 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 2012海洋多糖基微/纳米药物控释载体制备技术及其产业化 马小军等 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 一等 2012包信和 包信和 何梁何利奖 2011由甲醇或/和二甲醚生产低碳烯烃的方法 齐越,刘中民,吕志辉 专利金奖 金奖 2011用于甲醛乙醛氨合成吡啶碱的钛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徐龙伢,刘盛林,杨寿海 专利优秀奖 优秀奖 2011一种临氢异构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田志坚,胡胜,王磊 专利优秀奖 优秀奖 专利(部): 专利名称专利类别申请日期授权日期发明人高危化学品监测离子迁移谱智能软件发明2013.10.292013.12.02鞠帮玉高危化学品监测差分迁移谱智能软件发明2013.10.232013.12.06鞠帮玉N-糖基化位点及结构鉴定软件发明2013.08.082013.09.23程凯蛋白质组修饰谱定量数据处理平台发明2013.08.082013.09.23程凯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数据处理程序软件发明2013.08.072013.09.17韩克利一种用于正、负离子检测的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器发明2013.07.012013.12.04李海洋一种光源与小孔光阑的同轴对准装置发明2013.06.282013.12.04关亚风一种转板式单重态氧发生器发明2013.06.082013.11.20邓列征一种高真空仪器腔体加热装置发明2013.05.082013.11.27唐紫超一种自动开关实验仪器真空系统的装置发明2013.04.242013.10.23唐紫超一种信号线检测装置发明2013.04.232013.11.27唐紫超一种实验室冷却水循环系统发明2013.04.232013.11.27唐紫超一种用于采集呼出气的加热保温密封装置发明2013.04.182013.11.06王新基于三维空间静电势重构的新型蛋白质粗粒化计算方法软件发明2013.03.272013.05.10李国辉化学氧碘激光器多物理场耦合模拟仿真软件发明2013.02.072013.03.26怀英乙酸气相加氢制乙醇的提纯装置发明2013.02.062013.09.25夏吴一种采样热解析渗透膜的复合装置发明2012.12.212013.06.12渠团帅一种用于热解析进样的步进电机进样器发明2012.12.212013.06.26王祯鑫一种固定光纤的镀膜夹具发明2012.12.212013.06.26龚选一种便携式快速检测压电微天平发明2012.12.212013.07.24孙立 科研方向 从2012年至2014年底,大连化物所确定和完善了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即,一个定位:“以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为平台,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在化石资源优化利用、化学能高效转化、可再生能源等洁净能源领域,持续提供重大创新性理论和技术成果,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四个重大突破:“煤代油新技术、WQZB用化学能高效转化关键技术、洁净能源相关的基元及催化反应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液流储能关键材料与新技术”;七个重点培育方向:“烃类清洁转化及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化工过程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燃料电池及氢能关键材料及技术、生物质能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太阳能光-化学转化科学与技术、生物分析与生物转化技术、环境监测技术及设备”。 论文发表 1950-2014年发表论文总数149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2859篇;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发表SCI论文8304篇,20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Science、Nature、Angew、Chem 、JACS等学术刊物以及相关学科顶级刊物上,出版科技专著59部。 《催化学报》:月刊,于1980年3月创刊,是由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刊物。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会刊。主要报道能源、环境、有机化工、新材料、多相催化、均相催化、生物催化、光催化、电催化、表面化学、催化动力学等学科领域的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色谱》是中国化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承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于1984年创刊。主要报道中国国内外色谱学科的基础研究和色谱及其交叉学科的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色谱仪器与部件的研制和开发。该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精品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IC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英国《分析文摘》(AA)等20余种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刊物和数据库收录。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公布,《色谱》的最新影响因子为1 .750(他引率为0 .87),名列中国国内化学类核心期刊的第一位。《能源化学(英文)》主要报道化石能源、电化学能、氢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转化等与化学相关的创造性科研成果,以促进能源化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加速能源科学的探索研究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原刊名为《天然气化学(英文)》,1992年创刊,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02年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共同主办。2006年JNGC与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合作,所有文章在其Sciencedirect平台上发布。2011年SCI影响因子为1 .348,位居SCI收录的中国化学类期刊的第一位。

在黑暗的深海水域中发生的事情比你想象的要多:不计其数的看不见的微生物在水体中过着它们的日常生活。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南丹麦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其中的一些微生物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产生氧气。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2年1月7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Oxygen and nitrogen production by an ammonia-oxidizing archaeon”。论文通讯作者为南丹麦大学生物学系助理教授Beate Kraft。

氧气对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主要由植物、藻类和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产生。已知有少数微生物可以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制造氧气,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只在非常特定的栖息地发现了数量非常有限的微生物。海洋中有活的微生物Nitrosopumilus maritimus(海洋氨氧化古菌)和它的表亲。

呆在黑暗中的幽灵生物

Kraft说,“这些家伙在海洋中真的很丰富,它们在氮气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它们需要氧气,所以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个难题,即为何它们在没有氧气的水域也非常丰富。我们认为,它们只是呆在那里,没有任何功能;它们一定是某种幽灵细胞。”

论文共同作者、Don Canfield说,然而,这其中有一些令人费解的地方:“这些微生物是如此普遍,一桶海水中每五个细胞就有一个是它们”。因此,这些作者开始感到好奇;它们在缺氧的水中会不会有什么功能?

它们自己制造氧气

Kraft决定在实验室里测试它们。“我们想看看如果它们耗尽了氧气会发生什么,就像它们从富氧水域转移到缺氧水域时那样。它们会存活吗?”

Canfield说,“我们看到它们如何耗尽水中的所有氧气,然后令我们惊讶的是,在几分钟内,氧气水平又开始增加。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

对我和我的朋友来说足够了

这些作者证实海洋氨氧化古菌能够在黑暗环境中制造氧气。虽然制造的氧气不多---根本没有多到会影响地球上的氧气水平,但足以维持它们自己的生存。

Kraft解释说,“如果它们产生的氧气比它们自己需要的多一点,它将很快被它们附近的其他生物所摄取,所以这些氧气将永远不会离开海洋。”但是,这些极其丰富的产氧微生物对它们所处的环境有什么影响?

新的海洋考察

科学家们已知道氨氧化古菌是微生物,它们维持着全球的氮循环,但他们并不清楚它们的全部能力。

在这种新发现的产氧途径中,海洋氨氧化古菌将氧气产生与气态氮的产生偶联起来。通过这样做,它们从环境中去除生物可用的氮。

Kraft说,“如果这种生活方式在海洋中广泛存在,这无疑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目前对海洋氮循环的理解。我的下一步是调查我们在世界各地不同海洋点的缺氧水域的实验室培养物中看到的现象。”

她的研究团队已经在丹麦的Mariager Fjord采集了样本,下一站是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附近的水域。(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Beate Kraft et al. Oxygen and nitrogen production by an ammonia-oxidizing archaeon. Science, 2022, doi:10.1126/science.abe6733.

科研获奖 根据2016年3月研究院官网显示,至2009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获国家科技奖励12项、地方科技奖励53项、军队科技奖2项。 2014年,上海生科院共获国家、省部委及各类社会力量奖励77项。 国家级获奖获奖名称项目时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TRPC通道促进神经突触形成机制的研究2014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水稻重要生理性状的调控机理与分子育种应用基础2014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DC细胞活化调控与Th细胞分化机制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研究2013 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东亚人群和混合人群基因组的连锁不平衡研究2012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水稻复杂数量性状的分子遗传调控机理2012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胶质细胞新功能的研究2010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真菌杀虫剂产业化及森林害虫持续控制技术2009资料来源: 项目承担 根据2016年3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争取到国家与地方各类科研项目989项。其中973项目10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3项,国家重大专项项目59项,863课题16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6项,创新群体9项,中科院创新重大项目7项,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140项等。近三年到帐的科研项目经费达24.5亿元。 2014年,上海生科院共有在研项目,80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26项、承担课题41项,主持(或承担) 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课题5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4项,主持(或承担) 重大专项17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7项,重点项目51项,面上项目225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9项,重大项目2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项,承担项目6项,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项目2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56项,新增的253项各类项目合同经费达4.04亿元。 2013年,上海生科院共有在研项目46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26项、承担课题57项,主持(或承担) 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课题5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4项,主持(或承担) 重大专项4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5项,重点项目48项,面上项目210 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项,承担项目4项,重要方向项目13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51项,新增的230余项,各类项目合同经费52亿元。 论文发表 2014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发表sci论文867篇(第一署名单位论文386 篇),在cell、nature、science及其系列期刊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102篇(第一署名单位论文58篇),申请专利114项,其中国际专利26项,专利授权70项,其中国际专利5项。 2013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发表sci论文864篇, 其中影响因子大于9分的52篇, 在《细胞》 (cell)、《自然》(nature)、《科学》 (science) 及其系列期刊上发表论文60篇,申请专利128项,其中国际专利28项,专利授权69 项,其中国际专利11项,通过与企业合作和成果转化, 签订合同金额3152万元,到账金额2597万元,其中技术转让和专利许可金额113 万元。 论文发表情况刊物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Science111113Nature12124Nature系列4751198Cell---4---1---2Cell 系列311433EMBO J---21---2---PNAS3889613Plant Cell164334合计133121292439资料来源: 《Cell Research》 《Cell Research 》(《细胞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期刊社承办,是一家以全英文形式出版、编辑和发行原创性研究论文、学科综述及快报的国际性学术月刊。 2013年7月30日,据美国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发布的最新期刊引证报告(2013版)显示,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影响因子提升至11.981,在SCI收录的185种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3位,在同领域亚太地区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一。 《Molecular Plant》 《Molecular Plant》( 《分子植物》)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和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13年度影响因子为6.605,处于q1水平,在sci收录的196种国际植物科学领域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该杂志在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分子生物学) 同类期刊中的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 《Acta Biochimica etBiophysica Sinica》 《Actabio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创刊于2004年,月刊,被PubMed收录,被SCI收录,其研究领域为: 生物化学、生物物理,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2014年SCI影响因子:2.191。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4年SCI影响因子:6.771,2013年度影响因子为8.432, 处于q1水平。 《Neuroscience Bulletin》 《Neuroscience Bulletin》( 《神经科学通报》)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SCI影响因子:2.509。 《Cell Discovery》 《Cell Discovery》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生理学报》 《生理学报》是由中国生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中英文兼登的学术刊物,该刊为双月刊,主要刊登生理学和相关生命科学的研究论文、研究快报、实验技术及以本人研究工作为主的综述。该刊的前身是《中国生理学杂志》,于1927年创刊,是中国最早出版的生理学学术期刊。从1953年起,改名为《生理学报》。 《生理学报》被美国“Medline/PubMed”、“Biological Abstracts”、“Chemical Abstracts”、“Index Medicus”、 “BIOSIS Previews”、荷兰“Excerpta Medica”、“Scopus”、波兰“Index Copernicus”、“日本科技文献速报”,“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和“俄罗斯文摘”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国内外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生物类核心期刊。 《生理学报》在1999年荣获国家期刊界最高奖项——首届“国家期刊奖”;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期刊特别奖;2001年入选双奖期刊“中国期刊方阵”。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2005~2012年多次入选“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行列。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该刊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收录;国际上,被六大检索系统之一的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同时,该刊被列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参考书目之一。 《植物生理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植物生理学通讯》由2011年更名为《植物生理学报》,英文刊名为Plant Physiology Journal。期刊荣获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植物学类”核心期刊;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CA、AJ和JI等收录;入选2012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06~2012年连续7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期刊。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1988年创刊,原刊名为《生物学信息》内部发行;1992年起更名为《生命科学》,公开发行,CN31-1600/Q,大16开,96页,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物科学部、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综合类期刊。自2004年第1期起,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即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被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 《生命科学》荣获第二届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收录。 《生命的化学》 《生命的化学》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中文核心期刊(2004版、2008版),已被CA 化学文摘(美)(2011)、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3-2014年度)等数据库收录。

张福锁发表论文

国家科学评论》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大数据整合分析发现,地膜覆盖可使作物产量提高45.5%。这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用简单而低成本的方式提高作物产量的示例。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告诉《中国科学报》,在我国干旱地区,地膜覆盖技术比其他技术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但是,地膜覆盖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张福锁建议,未来应加强地膜覆盖技术完整生命周期分析、探索地膜产品分解物的命运及其对土壤健康和下游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等研究。地膜技术带来平均增产45.5%张福锁介绍,自1990年以来,世界许多地方的农作物单产停滞不前,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了重大挑战,急需创新的解决方案来提高种植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在中国,简单的塑料膜覆盖技术使甘肃省的农作物生产率提高了180%,这可以为世界提供一个具有成本效益的创新解决方案,提高粮食产量。”张福锁说。地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引入中国,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蔬菜生产。过去几十年中,该技术应用于多种作物,已通过保蓄土壤水分和提高土壤温度而实现增产。2012年,中国约有13%的耕地覆盖地膜,占全球地膜使用量的60%。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孙东宝介绍,为了全面了解地膜覆盖对我国农作物的产量、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他们通过整合分析我国1979年以来田间试验大数据发现,地膜覆盖可使51种作物产量平均提高45.5%,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58.0%。如果以2012年的地膜覆盖面积和覆膜增产效应计算,小麦、玉米和水稻三种主要作物的总增产量为3000万吨,相当于额外增加390万公顷耕地用于生产粮食。从1992年到2012年,我国覆膜农田面积从4.7×106公顷增加到1.8×107公顷。“面积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为我国政府鼓励使用地膜覆盖技术,这对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具有重大好处。”张福锁说,地膜覆盖技术能让农民收入每公顷净增加2008元~5960元。

1. Li P, Song AL, Li ZJ, Fan FL, Liang YC. 2011. Silicon ameliorates manganese toxicity by regulating manganese transport and antioxidant reaction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Plant and Soil. (Accepted)(通讯作者)(影响因子:2.773)2. Fan FL, Yang QB, Li ZJ, Wei D, Cui XA, Liang YC. 2011. Impacts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on nitrification in a cold climate soil are linked to the bacterial ammonia oxidizer community. Microbial Ecology. 62:982-990(通讯作者)(影响因子:3.251)3. Zhang B, Chu GX, Wei CZ, Ye J, Li ZQ, Liang YC. 2011. The growth and antioxidant defense responses of wheat seedlings to omethoate stress.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100: 273-279 (通讯作者)(影响因子:1.719)4. Su YH, Liang YC. 2011. Transport via xylem of atrazine, 2,4-dinitrotoluene, and 1,2,3-trichlorobenzene in tomato and wheat seedlings.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100: 284-288(影响因子:1.719)5. Song AL, Li P, Li ZJ, Fan FL, Nikolic M, Liang YC. 2011. The alleviation of zinc toxicity by silicon is related to zinc transport and antioxidative reactions in rice. Plant and Soil. 344: 319-333. (通讯作者)(影响因子:2.773)6. Li ZJ, Xie XY, Zhang SQ, Liang YC. 2011. Wheat growth and photosynthesis as affected by oxytetracycline as a soil contaminant. Pedosphere. 21(2): 244–250(通讯作者)7. Sun WC, Zhang J, Fan QH, Xue GF, Li ZJ, Liang YC 2010. Silicon-enhanced resistance to rice blast is attributed to silicon-mediated defence resistance and its role as physical barrier.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28:39-49 (通讯作者)(影响因子:1.931)8. Ge GF, Li ZJ, Fan FL, Chu GX, Hou ZA, Liang YC. 2010. Soil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their seasonal variations in response to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Plant and Soil. 326:31–44(通讯作者)(影响因子:2.773)9. Liang YC, Zhu Y-G, Smith FA, Lambers H. 2010. Soil-plant interactions and sustainability of eco-agriculture in arid region: a crucially important topic to address. Plant and Soil. 326:1–2(通讯作者)(影响因子:2.773)10. Wakelin SA, Chu GX, Lardner R, Liang YC, McLaughlin MJ. 2009. A single application of Cu to field soil has long-term effects on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diversity, and soil processes. Pedobiologia 53:149-158 (影响因子:2.414)11. Wakelin SA, Chu GX, Broos K, Clarke KR, Liang YC, McLaughlin MJ. 2010.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response of soil microbiota across a Cu gradient are moderated by addition of plant substrate.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46:333-342 (影响因子:1.757)12. Song AL, Li ZJ, Zhang J, Xue GF, Fan FL, Liang YC. 2009. Silicon-enhanced resistance to cadmium toxicity in Brassica chinensis L. is attributed to Si-suppressed cadmium uptake and transport and Si-enhanced antioxidant defense capacity.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72:74-83 (通讯作者)(影响因子:4.144)13. Zhang J, Sun WC, Li ZJ, Liang YC, Song AL. 2009. Cadmium fate and tolerance in rice cultivars. 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9: 483-490 (通讯作者)(影响因子:1.65)14. Chen WP, Hou ZA, Wu LS, Liang YC, Wei CZ. 2009. Effects of salinity and nitrogen on cotton growth in arid environment. Plant and Soil. 326:61–73(通讯作者)(影响因子:2.773)15. Guo B, Liang YC, Li ZJ and Han FX, 2009. Phosphorus adsorp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in a paddy soil amended with pig manure compost and decaying rice straw.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 Plant Analysis. 40: 2185-2199(通讯作者)(影响因子:0.357)16. Ma YB, Li JM, Li XY, Tang X, Liang YC, Huang SM, Wang BR, Liu H, Yang XY. 2009. Phosphorus accumulation and depletion in soils in wheat-maize cropping systems: modeling and validation. Field Crops Research. 110:207-212 (影响因子:2.336)17. Guo B, Liang YC, Zhu YG. 2009. Does salicylic acid regulate antioxidant defense system, cell death and cadmium uptake and partitioning to acquire cadmium tolerance in rice subjected to cadmium stress?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166: 20-31 (通讯作者)(影响因子:2.5)18. Su YH, Zhu YG and Liang YC. 2009. Interactions of mixed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uptake by rice seedlings, Chemosphere, 74: 890-895(通讯作者)(影响因子:3.253)19. Ge GF, Li ZJ, Zhang J, Wang LG, Xu MG, Zhang JB, Xie XL, Wang JK, Liang YC. 2009. Geographical and climatic differences in long-term effect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amendments on soil enzymatic activities and respiration in field experimental stations of China. Ecological Complexity. 6: 421-431(通讯作者)(影响因子:2.03)20. Zhang J, Li ZJ, Ge GF, Liang YC, Wu LS. 2009. Impac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pH and exogenous copper on sorption behavior of norfloxacin in three soi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1: 632–640(通讯作者)(影响因子:1.414)21. Wang LG, Liang YC, Jiang X. 2008. Analysis of eight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residues in fresh vegetables retaile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s of Nanjing, China.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81(4):377-382(影响因子:0.609)22. Liang YC, Zhu J, Li ZJ, Chu GX, Ding YF, Zhang J, Sun WC. 2008. Role of silicon in enhancing resistance to freezing stress in two contrasting winter wheat cultivars.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64(3): 286-294 (通讯作者)(影响因子:3.164)23. Sun YH, Li ZJ, Guo B, Chu GX, Wei CZ, Liang YC. 2008. Arsenic mitigates cadmium toxicity in rice seedlings.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64(3): 264-270(通讯作者)(影响因子:3.164)24. Liang YC. 2008. Silicon uptake and transport in higher plants. In: Plant membrane and vacuolar transporters. Jaiwal P.K., Singh R.P., and Dhankher O.P. (eds). CAB International, Wallingford, Oxfordshire, OX10 8DE, United Kingdom. pp. 205-212.25. Nikolic M, Nikolic N, Liang YC, Kirkby EA, Römheld V. 2007. Germanium-68 as an adequate tracer for silicon transport in plants: Characterization of silicon uptake in different crop species. Plant Physiology, 143 (1): 495-503(前三位作者同等贡献)(影响因子:6.235)26. Liang YC, Sun WC, Zhu YG, and Christie P. 2007. Mechanisms of silicon- mediated alleviation of abiotic stresses in higher plants: A review.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47: 422-428(影响因子:3.135)(通讯作者)27. Guo B, Liang YC, Zhu YG and Zhao FJ. 2007. Role of salicylic acid in alleviating oxidative damage in rice roots (Oryza sativa) subjected to cadmium stres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47(3): 743-749(通讯作者)(影响因子:3.135)28. Guo B, Liang YC, Li ZJ, and Guo W. 2007. Role of salicylic acid in alleviating cadmium toxicity in rice roots.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30(3): 427 - 439(通讯作者)(影响因子:0.593)29. Kong WD, Zhu YG, Liang YC, Zhang J, Smith FA and Yang M. 2007. Uptake of oxytetracycline and its phytotoxicity to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47:187-193 (影响因子:3.135)30. Guo W, Zhu YG, Liu WJ, Liang YC, Geng CN, Wang SG. 2007. Is the effect of silicon on rice uptake of arsenate (AsV) related to internal silicon concentrations, iron plaque and phosphate nutri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48: 251-257 (影响因子:3.135)31. Liang YC, Hua H. Zhu Y-G, Zhang J, Cheng C and Römheld V. 2006. Importance of plant species and external silicon concentration to active silicon uptake and transport. New Phytologist, 172(1):63-72 (影响因子:6.033)32. Liang YC, Zhang WH, Chen Q, Liu YL and Ding RX. 2006. Effect of exogenous silicon (Si) on H+-ATPase activity, phospholipids and fluidity of plasma membrane in leaves of salt-stressed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57(3): 212-219 (影响因子:3.164)33. Liang YC, Zhu YG , Xia Y, Li ZJ and Ma YB. 2006, Iron plaque enhances phosphorus uptake by rice (Oryza sativa) growing under varying phosphorus and iron concentrations. 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 149(3):305-312(影响因子:1.868)(通讯作者)34. Liang YC, Si J, and Römheld V. 2005. Silicon uptake and transport is an active process in Cucumis sativus L. New Phytologist, 167(3):797-804(影响因子:6.033)35. Liang YC, Sun WC, Si J and Römheld V. 2005. Effect of foliar- and root-applied silicon on the enhancement of induced resistance in Cucumis sativus to powdery mildew. Plant Pathology, 54:678-685(影响因子:2.368)36. Liang YC, Si J, Nikolic M, Peng Y, Chen W and Jiang Y. 2005. Organic manure stimulates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barley growth in soil subject to secondary salinization.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37: 1185-1195.(影响因子:2.978)37. Liang YC, Wong JWC, and Wei L. 2005. Silicon-mediated enhancement of cadmium tolerance in maize (Zea mays L.) grown in cadmium contaminated soil. Chemosphere, 58(4): 475-483. (影响因子:3.253)38. Liang YC, Zhang WH, Chen Q and Ding RX. 2005. Effects of silicon on tonoplast H+-ATPase and H+-PPase activity,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fluidity in roots of salt-stressed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53(1): 29-37.(影响因子:3.164)39. 姚建华,牛德奎,李兆君,梁永超,张树清,2010. 抗生素土霉素对小麦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4340. 薛高峰,梁永超,孙万春,宋阿琳,李兆君,范分良,2010. 硅对水稻生长、白叶枯病抗性及病程相关蛋白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43 (通讯作者)41. 薛高峰, 宋阿琳, 孙万春, 李兆君, 范分良, 梁永超, 2010.硅对水稻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白叶枯病抗性的关系.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6(通讯作者)42. 杨佳佳, 李兆君, 梁永超, 张林静, 李万峰, 2009. 温度和水分对不同施肥条件下黑土磷形态转化的影响及机制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5 (6): 1295-130243. 范琼花, 孙万春, 李兆君, 梁永超, 2009, 硅对短期低温胁迫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及其主要相关酶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5:544-550(通讯作者)44. 孙万春,薛高峰,张杰,范琼花,葛高飞,李兆君,梁永超,2009,硅对水稻病程相关蛋白活性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及其与诱导抗性的关系,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5:756-762(通讯作者)45. 孙万春,薛高峰,张杰,宋阿琳,葛高飞,李兆君,梁永超,2009,硅对水稻防御性关键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抗稻瘟病的关系,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5:1023-1028(通讯作者)46. 姚志鹏,李兆君,梁永超,张永清,姚建华,解晓瑜,2009,土壤酶活性对土壤中土霉素的动态响应,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5:695-700(通讯作者)47. 李兆君,徐建明,梁永超,汪海珍,马国瑞,2008,甲磺隆结合残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生态毒理学报,3:499-50648. 李兆君,姚志鹏,张杰,梁永超,2008,兽用抗生素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及其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生态毒理学报,3:15-20(通讯作者)49. 纪雄辉,梁永超,鲁艳红,廖育林,聂军,郑圣先,李兆君,2007,污染稻田水分管理对水稻吸收积累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生态学报,27(9): 3930-3939(通讯作者)50. 万小羽,梁永超,李忠佩,宋阿琳,娄运生,2007.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对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生态学报,27(12): 5414-542051. 朱佳, 梁永超*,丁燕芳,李兆君,2006,硅对低温胁迫下冬小麦幼苗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39(9):1780-1788(通讯作者)52. 丁燕芳,梁永超*,朱佳,李兆君,2007,硅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及光合参数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3:471-478(通讯作者)53. 李平远,娄运生,梁永超*,李兆君,2006,CO2体积分数升高对污染土壤中Cu、Cd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活性的影响,环境科学学报,26(12)2018-2025(通讯作者)54. 张杰,梁永超,娄运生,华海霞,2005, 镉胁迫对两个水稻品种幼苗光合参数、可溶性糖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1(6) : 774-780. (通讯作者)55. 华海霞,梁永超*, 娄运生, 张杰, 2005, 水稻硅吸收动力学参数固定方法的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2:358-36256. 杨超光,豆虎,梁永超,娄运生,2005,硅对土壤外源镉活性和玉米吸收镉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38(1):122-127.(通讯作者)57. 张敏,王校常,严蔚东,梁永超,施卫明,2005,盐胁迫下转Bt 基因棉的K+ 、Na + 转运及SOD 活性的变化,土壤学报,42(3): 460-467.58. 朱晓军,梁永超,杨劲松,娄运生,2005, 钙对盐胁迫下水稻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土壤学报,42(3): 453-459(通讯作者)59. 朱晓军,杨劲松,梁永超,娄运生,杨晓英,2004, 盐胁迫下钙对水稻幼苗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37(10):1497-150360. Lou YS Li ZP Zhang TL and Liang YC. 2004. CO2 emissions from subtropical arable soils of China.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36(11): 1835-1842.(影响因子:2.926)61. Liang YC, Hu F, Yang MC and Yu JH. 2003. Antioxidative defenses and water deficit-induced oxidative damage in rice (Oryza sativa L.) growing on non-flooded paddy soils with ground mulching. Plant and Soil, 257(2): 407-416. (影响因子:1.998)62. Liang YC, Chen Q, Liu Q, Zhang WH and Ding RX. 2003. Exogenous silicon (Si) increases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y and reduces lipid peroxidation in roots of salt-stressed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160: 1157-1164. (影响因子:2.437)63. Liang YC, Yang YF, Yang CG, Shen QR, Zhou JM, and Yang LZ. 2003. Soil enzymatic activity and growth of rice and barley as influenced by organic manure in an anthropogenic soil. Geoderma, 115:149-160. (影响因子:2.068)64. Lou YS, Liang YC and Yang YA. 2003. 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on plant growth and nutrient uptake in oilseed rape under varying boron supply. Commun. Soil Sci. Plant Anal. 34(7&8): 1059-1075(影响因子:0.357)65. 杨艳芳,梁永超,娄运生,2003,硅对小麦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木质素的影响及其与抗白粉病的关系,中国农业科学,36(7):813-817. (通讯作者)66. 梁永超,丁瑞兴,2002, 硅对大麦根系中离子的微域分布的影响及其与大麦耐盐性的关系. 中国科学(C缉),32(2): 113-121. (影响因子:0.45)67. 梁永超,孙万春,2002,硅和诱导接种对黄瓜炭疽病的抗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35(3): 267-271.68. 孙万春,梁永超, 2002,硅和接种炭疽菌对黄瓜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中国农业科学, 35(6): 1560-1564. (通讯作者)69. 夏瑶,娄运生,杨超光,梁永超, 2002, 几种水稻土对磷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35(5):1369-1374. (通讯作者)70. Liang YC, Yang CG and Shi HH. 2001. Effects of silicon on growth and mineral composition of barley grown under toxic levels of aluminium.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24(2): 229-243. (影响因子:0.569)71. Wu LH, Zhu ZR, Liang YC and Zhang FS. 2001, Plastic film mulching cultivation: a new technology for resource saving water N fertiliser and reduce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Host W J et al. (eds.), Plant nutrition—Food secur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agro-ecosystem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p.1024~1025.72. 梁永超,胡锋,沈其荣,吴良欢,吕世华,张福锁,2000,水稻覆膜旱作研究现状与展望,见《植物营养研究---进展与展望》,冯锋、张福锁、杨新泉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pp.114-127.73. Liang YC, 1999. Effects of silicon on enzyme activity, and sodium, potassium and calcium concentration in barley under salt stress. Plant and Soil, 209(2): 217-224.(影响因子:1.998)74. 梁永超,胡锋,杨茂成,朱遐亮,王广平,王永乐,1999,水稻覆膜旱作高产节水机理研究,中国农业科学,32(1): 26-32.75. 梁永超,丁瑞兴,刘谦,1999,硅对大麦耐盐性的影响及其机制,中国农业科学,32(6): 75-83.76. 梁永超,沈其荣,张爱国,沈振国,1999,钙、硅对酸雨胁迫下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10(5):589-59277. Wang HL, Li CH, and Liang YC. 1999, Chapter 21, Agricultural utilization of silicon in China, In: Datnoff et al., (eds.), Studies in Plant Science, 8. Silicon In Agriculture, Elsevier, pp. 343-35278. Liang YC, Zhang YC, Yin SX and Yang MC. 1998. Feasibility of using trichloroacetic acid soluble silicon as a diagnostic index for silicon deficiency in rice. Pedosphere, 8(1): 21-2679. Liang YC, 1998, Effects of silicon on leaf ultrastructure,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of barley under salt stress. Pedosphere, 8 (4): 289-296.80. Liang YC, Shen QR and Shen ZG.1996. Effects of silicon on salinity tolerance of two barley cultivars.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19(1): 173-183. (影响因子:0.569)81. Liang YC, and Shen ZG. 1994. Interaction of silicon and boron in oilseed rape plants.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17(2&3): 415-425. (影响因子:0.569)82. Liang YC, Ma TS, Li FJ and Feng YJ. 1994. Silicon availability and response of rice and wheat to silicon in calcareous soils. Commun. Soil Sci. Plant Anal. 25(13&14): 2285-2297. (影响因子:0.357)83. Shen ZG. Shen QR, Liang YC and Liu YL. 1994. Effect of nitrogen on the growth and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of salt-stressed barley.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17(5): 787-799. (影响因子:0.569)84. Shen ZG. Liang YC and Shen K. 1993. Effect of boron on the 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 in oilseed rape plants.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16(7): 1229-1239(影响因子:0.569)

刘岩,王国英,刘俊君,彭学贤,谢友菊,戴景瑞,郭世伟,张福锁1998大肠杆菌gutD基因转入玉米及耐盐转基因植物的获得 中国科学(C辑) 28(6):542-547周逢勇,戴景瑞,王国英,谢友菊,崔洪志,郭三堆 1998玉米自交系P9-10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 科学通报 43(23):2517-2520张宏,戴景瑞 1998 玉米原生质体培养及可育植株的再生 作物学报 24(4):497-502戴景瑞 1998 中国玉米生产发展的前景及对策 作物杂志 5:6-11吴敏生,戴景瑞 1998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一种新的分子标记技术 植物学通报15(4):68-74戴景瑞 1998 发展玉米育种科学迎接21世纪的挑战 作物杂志6:1-4吴敏生,戴景瑞,王守才 1998玉米优良自交系优势群划分的初步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3(5):97-100曹永国,戴景瑞 1998玉米F2群体中偏分离RFLP标记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及原因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3(增刊):1-5吴敏生,王守才,戴景瑞 指纹图谱技术在品种鉴定和纯度分析上的应用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6(1):51-56王志民,戴景瑞 1998 植物RFLP连锁图谱构建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1:141-145曹永国,王国英,王守才,魏艳玲,卢江,谢友菊,戴景瑞 1999玉米RFLP遗传图谱的构建及矮生基因定位 科学通报 44(20):2178-2181吴敏生,戴景瑞,王守才 1999 RAPD分子标记与玉米杂种产量优势预测的研究 遗传学报 26(5):578-584王守才,王国英,丁群星,张宏,谢友菊,戴景瑞 1999转基因在玉米中的遗传分离与整合特性研究遗传学报 26(3):254-261吴敏生,戴景瑞,王守才 1999 RAPD玉米品种鉴定和纯度分析中的应用 作物学报 25(4):489-493吴敏生,王守才,戴景瑞 1999差异显示技术(DD-PCR)及其应用植物生理学通讯 35(4):307-312吴敏生,戴景瑞 1999灰色系统理论在玉米育种上的综合应用华北农学报 14(2):30-35张建福,戴景瑞 1999基因工程固氮菌肥对玉米生产发育的影响初探上海农业学报 15(1):79-82向道权,戴景瑞 1999 玉米产量QTL和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进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5(1):79-82吴敏生,戴景瑞 1999植物杂种优势研究新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59-62刘大文,戴景瑞,谢友菊,王守才 1999玉米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种子1:34-35高志环,薛勇彪,戴景瑞 2000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的致病作用位点科学通报 45(6);622-626吴敏生,戴景瑞 2000 AFLP标记与玉米杂种产量、产量杂种优势的预测植物学报 42(6):600-604刘大文,王守才,谢友菊,戴景瑞 2000转Zm13-Barnase基因玉米的获得及其花粉育性研究 植物学报42(6):611-615吴敏生,王守才,戴景瑞 2000 AFLP分子标记在玉米优良自交系优势群划分中的应用作物学报 26(1):9-13刘大文,谢友菊,王守才,戴景瑞 2000 拟南芥菜菜花药绒毡层启动子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作物学报 26(4):406-410陈彦惠,王利明,戴景瑞 2000中国温带玉米种质与热带、 亚热带种质杂优组合模式研究 作物学报 26(5):557-564吴敏生,戴景瑞,谢友菊 2000 一个与玉米基因沉默表达有亲友的cDNA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戴景瑞 2000玉米抗病相关候选基因DNA片段克隆中国农业科学(增刊) 33(1):141-146吴敏生,戴景瑞 2000中国17个优良玉米自交系的分子标记杂合性及其与杂交种性状的关系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5)691-700王守才,王国英,戴景瑞 2000玉米转基因遗传问题的讨论 生物工程进展 20(4):64-66陈彦惠,王利明,戴景瑞 2000 热带、亚热带自交系与中国温带玉米种质杂交种的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5(1);50-57GAO ZH,XUE YB,DAI J R 2001 CDNA-AFLPanalysis reveals that maize resistance to Bipolaris maydisis associated with the induction of multiple defence nelated gen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6(17):1454-1458向道权,曹海河,曹永国,杨俊品,黄烈健,王守才,戴景瑞 2001玉米SSR遗传图谱的构建及产量性状基因定位 遗传学报 28(8):778-784吴敏生,高志环,戴景瑞 2001利用cDNA—AFLP技术研究玉米基因的差异表达 作物学报 27(3):339-342杨会,王国英,戴景瑞 2001玉米优良自交系综3、综31的转化研究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9(4):334-337向道权,黄烈健,曹永国,戴景瑞 2001玉米产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的初步研究 华北农学报 16(3):1-5田增元,戴景瑞 2002 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玉米灌浆期功能叶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科学通报 47(18):1412-1416黄烈健,向道权,杨俊品,戴景瑞 2002 玉米RFLP连锁图谱构建及大斑病QTL定位 遗传学报 29(12):1100-1104赵君,王国英,胡剑,张晓红,戴景瑞 2002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ADAA遗传模型的分析作物学报 28(1):127-130曹永国,向道权,黄烈健,王守才,吴敏生,戴景瑞 2002 SSR分子标记与玉米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0(2):120-123田曾元,戴景瑞 2003玉米杂种与亲本穗分化期功能叶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 遗传学报 30(2):154-162刘章雄,王守才,戴景瑞,黄烈健,曹海河 2003玉米P_(25)自交系抗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SSR分子标记定位 遗传学报 30(8)戴景瑞,赵克明,苏胜宝 2003优良玉米杂交种农大3138的选育与推广 山西农业科学 31(2):19-22Song,XF,T.M. Song,J.R. Dai,T. Rocheford,J.S. Li 2004 QTL mapping of kernel oil concentration with high-oil maize by SSR markers Maydica 49:41-48白琪林, 陈绍江, 董晓玲, 孟庆祥, 严衍禄, 戴景瑞 2004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测定玉米秸秆NDF与ADF含量,光谱与光谱分析 24 (11):1345

张锋在science发表论文

从简单地剪切致病基因,到开发出不再传播疾病的工程动物,基因编辑技术已经释放出巨大的潜力。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界还发现,除了编辑具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编辑RNA可以在不改变基因组的情况下,帮助调整基因表达方式,此外,RNA的寿命是相对短暂的,这也意味着它的变化是可以逆转的,从而避免基因工程中的巨大风险。

2017年10月,来自Broad研究所的张锋研究团队在《自然》期刊上发表了题为“RNA targeting with CRISPR-Cas13”的文章,首次将CRISPR-Cas13系统公之于众,证实了CRISPR-Cas13可以靶向哺乳动物细胞中的RNA。仅仅时隔三周,又一篇名为“RNA editing with CRISPR-Cas13”的力作发表于《科学》期刊。在该研究中,张锋研究团队再次展示了这一RNA编辑系统,能有效地对RNA中的腺嘌呤进行编辑。

在CRISPR出现之前,RNAi是调节基因表达的理想方法。但是Cas13a酶一大优势在于更强的特异性,而且这种本身来自细菌的系统对哺乳动物细胞来说,并不是内源性的,因此不太可能干扰细胞中天然的转录。相反,RNAi利用内源性机制进行基因敲除,对本身的影响较大。但CRISPR-Cas13系统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Cas13a酶本质上是一种相对较大的蛋白质,因此很难被包装到靶组织中,这也可能成为RNA编辑技术临床应用的一大障碍。

2018年3月16日,一项发表在《细胞》期刊的重磅成果为RNA编辑技术带来一大步飞跃,来自美国Salk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全新的CRISPR家族酶扩展了RNA编辑能力,并将这个新系统命名为“CasRx”。

CasRx(品红色)在人类细胞核中靶向RNA(灰色),Salk研究所

“生物工程师就像自然界的侦探一样,在DNA模式中寻找线索来帮助解决遗传疾病。CRISPR彻底改变了基因工程,我们希望将编辑工具从DNA扩展到RNA。”研究领导者Patrick Hsu博士表示,“RNA信息是许多生物过程的关键介质。在许多疾病中,这些RNA信息失去了平衡,因此直接靶向RNA的技术将成为DNA编辑的重要补充。”

除了高效性且无明显脱靶效应,新系统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其依赖于一种比以前研究中物理尺寸更小的酶。 这对RNA编辑技术至关重要,这使得该编辑工具能够更容易被包装到病毒载体,并进入细胞进行RNA编辑。来自东京大学的科学家Hiroshi Nishimasu并未参与这项研究,他表示:“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较Cas13d更加‘紧凑’的酶CasRx。从基础研究到治疗应用,我认为CasRx将成为非常有用的工具。”

此外,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展示了利用这种新型RNA编辑系统来纠正RNA过程的能力。他们将CasRx包装到病毒载体中,并将其递送到利用额颞叶痴呆(FTD)患者干细胞中培养的神经细胞,最终使tau蛋白水平恢复到健康水平上,有效率达到80%。

Patrick Hsu博士最后说道:“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对DNA的切割带来基因序列的改变。在经过基因编辑的细胞中,其效果是永久的。虽然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很好地将基因完全关闭,但对调节基因的表达上并不那么优秀。展望未来,这一最新工具将在RNA生物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有望在未来凭借该技术对RNA相关疾病进行治疗。”

该研究探索了Cas13d家族蛋白CasRx敲低目的基因的最佳sgRNA组合,通过尾静脉注射质粒的方式,将CasRx系统和靶向Pten基因的sgRNA导入到小鼠肝脏细胞中,成功在小鼠肝脏中实现了Pten的高效沉默。

3月18日,《蛋白质与细胞》期刊在线发表了《Cas13d介导的肝脏基因表达下调对代谢功能的调控》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辉研究组和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黄鹏羽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探索了Cas13d家族蛋白CasRx敲低目的基因的最佳sgRNA组合,通过尾静脉注射质粒的方式,将CasRx系统和靶向Pten基因的sgRNA导入到小鼠肝脏细胞中,成功在小鼠肝脏中实现了Pten的高效沉默,证实了CasRx系统在成体动物体内也具有靶向沉默RNA的活性,通过增强下游蛋白AKT的磷酸化,影响了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利用AAV递送CasRx和靶向Pscsk9的sgRNA到小鼠肝脏,有效降低了肝脏中PCSK9的蛋白表达,以及小鼠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这为治疗后天性的代谢疾病提供了新方案。

同时,杨辉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孙晓东研究组合作,也探究了CasRx预防严重的眼部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发现在体内使用CasRx敲低Vegfa的mRNA可以显著减少AMD小鼠模型中脉络膜新血管形成(CNV)的面积,验证了将RNA靶向的CRISPR系统用于治疗应用的潜力。相关研究论文《CasRx介导的RNA靶向策略可防止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的小鼠模型中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3月3日在《国家科学评论》在线发表。

近年来,CRISPR/Cas9技术因其强大且便捷的DNA编辑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2016年,张锋实验室发现了一种新的Cas蛋白Cas13a,可以靶向RNA进行切割。之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靶向RNA的Cas13b, Cas13c。由于Cas13家族蛋白靶向RNA的特点,理论上在一些特定疾病的检测和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因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2018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atrick Hsu实验室发现了Cas13d家族。他们发现与RNA干扰技术相比,Cas13d介导的基因沉默具有更高的特异性(与数百个shRNA脱靶相比,Cas13d没有脱靶)和敲除效率(Cas13d达到96%,shRNA达到65%)。而与Cas9介导的基因敲除技术相比,Cas13d介导的基因沉默不会改变基因组DNA,因此这种基因沉默是可逆的,从而对一些后天性疾病(如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高血脂等后天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更有优势。其中Cas13d家族的CasRx蛋白由于体积小,效率高,被认为是在未来应用中最具有优势的Cas13蛋白。

此前的工作都在细胞水平证明了CasRx的高效性和特异性,杨辉研究组的这两篇文章则更进一步在动物体内证明了CasRx的活性,为临床提供了可能性。为证明CasRx在动物体内的活性,研究人员分别针对目的基因进行了sgRNA的体外筛选,然后采用尾静脉注射敲低Pten的质粒、尾静脉注射敲低Pcsk9的AAV8病毒、眼部注射敲低Vegfa的AAV病毒。对注射后的小鼠进行相应分析,分别得到Pten基因下调及其下游蛋白AKT的磷酸化上调,Pcsk9下调造成血清胆固醇下调;Vegfa下调显著减少AMD小鼠模型中脉络膜新血管形成(CNV)的面积。

2020年3月18日,《蛋白质与细胞》期刊在线发表了《Cas13d介导的肝脏基因表达下调对代谢功能的调控》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辉研究组和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黄鹏羽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探索了Cas13d家族蛋白CasRx敲低目的基因的最佳sgRNA组合,通过尾静脉注射质粒的方式,将CasRx系统和靶向 Pten 基因的sgRNA导入到小鼠肝脏细胞中,成功在小鼠肝脏中实现了 Pten 的高效沉默, 证实了CasRx系统在成体动物体内也具有靶向沉默RNA的活性, 通过增强下游蛋白AKT的磷酸化,影响了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利用AAV递送CasRx和靶向 Pscsk9 的sgRNA到小鼠肝脏, 有效降低了肝脏中PCSK9的蛋白表达,以及小鼠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这为治疗后天性的代谢疾病提供了新方案。

同时,杨辉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孙晓东研究组合作,也 探究了CasRx预防严重的眼部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发现在体内使用CasRx敲低 Vegfa的mRNA可以显著减少AMD小鼠模型中脉络膜新血管形成(CNV)的面积**,验证了将RNA靶向的CRISPR系统用于治疗应用的潜力。相关研究论文《CasRx介导的RNA靶向策略可防止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的小鼠模型中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3月3日在《国家科学评论》在线发表。

近年来,CRISPR/Cas9技术因其强大且便捷的DNA编辑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2016年,张锋实验室发现了一种新的Cas蛋白Cas13a,可以靶向RNA进行切割。之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靶向RNA的Cas13b, Cas13c。由于Cas13家族蛋白靶向RNA的特点,理论上在一些特定疾病的检测和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因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2018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atrick Hsu实验室发现了Cas13d家族。他们发现与RNA干扰技术相比,Cas13d介导的基因沉默具有更高的特异性(与数百个shRNA脱靶相比, Cas13d没有脱靶)和敲除效率(Cas13d达到96% ,shRNA达到65%)。而与Cas9介导的基因敲除技术相比, Cas13d介导的基因沉默不会改变基因组DNA,因此这种基因沉默是可逆的 ,从而对一些后天性疾病(如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高血脂等后天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更有优势。其中Cas13d家族的CasRx蛋白由于体积小,效率高,被认为是在未来应用中最具有优势的Cas13蛋白。

此前的工作都在细胞水平证明了CasRx的高效性和特异性,杨辉研究组的这两篇文章则更进一步在动物体内证明了CasRx的活性,为临床提供了可能性 。为证明CasRx在动物体内的活性,研究人员分别针对目的基因进行了sgRNA的体外筛选,然后采用尾静脉注射敲低 Pten 的质粒、尾静脉注射敲低 Pcsk9 的AAV8病毒、眼部注射敲低 Vegfa 的AAV病毒。对注射后的小鼠进行相应分析,分别得到 Pten 基因下调及其下游蛋白AKT的磷酸化上调, Pcsk9 下调造成血清胆固醇下调; Vegfa 下调显著减少AMD小鼠模型中脉络膜新血管形成(CNV)的面积。

图1 CasRx介导的 Pten 体内体外的下调( Protein & Cell )

A.质粒示意图;B.N2a细胞中 Pten 的下调;C.Western检测PTEN及AKT的表达; D.CasRx与shRNA脱靶比较;E.尾静脉注射质粒示意图;F.G.H.免疫荧光,qPCR,western分别检测 Pten 及p-AKT的表达

图2 血清胆固醇的调节以及 Pcsk9 的可逆调控( Protein & Cell )

A.针对 Pcsk9 的AAV8病毒注射示意图;B.肝组织中 Pcsk9 的表达量;C.血清 PCSK9 的表达量;D.血清胆固醇水平;E.F.血清ALT和AST的测定;G.可逆调节注射示意图; H. Pcsk9 的动态调控。

图3 AAV介导CasRx减少了AMD小鼠模型中CNV的面积(National Science Review)

A.小鼠和人序列比较以及sgRNA示意图;B.C.在293T和N2a细胞中敲低 Vegfa ;D.VEGFA蛋白的表达;E.AAV病毒质粒示意图;F.实验流程图;G.CasRx的mRNA表达水平;H.I.激光烧伤之前或之后7天的 Vegfa mRNA水平;J.CNV诱导3天后的VEGFA蛋白水平;K.激光烧伤7天后,用PBS或AAV-CasRx- Vegfa 注射的代表性CNV图像;L.M.CNV面积统计。

2020 年 4 月 8 日, Cell 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 《Glia-to-Neuron Conversion by CRISPR-CasRx Alleviates Symptoms of Neurological Disease in Mice》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辉 研究组完成。

该项研究通过运用最新开发的 RNA 靶向 CRISPR 系统 CasRx 特异性地在视网膜穆勒胶质细胞中敲低 Ptbp1 基因的表达,首次在成体中实现了视神经节细胞的再生,并且恢复了永久性视力损伤模型小鼠的视力。同时,该研究还证明了这项技术可以非常高效且特异地将纹状体内的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成多巴胺神经元,并且基本消除了帕金森疾病的症状。该研究将为未来众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人类的神经系统包含成百上千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细胞。在成熟的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一般不会再生,一旦死亡,就是永久性的。神经元的死亡会导致不同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常见的有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症。此类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且没有根治的方法,因此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据统计,目前全球大约有 1 亿多的人患有神经退行性疾病,而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数量也将逐渐增多。

在常见的神经性疾病中,视神经节细胞死亡导致的永久性失明和多巴胺神经元死亡导致的帕金森疾病是尤为特殊的两类,它们都是由于特殊类型的神经元死亡导致。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外界绚烂多彩的世界,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和大脑中存在一套完整的视觉通路,而连接眼睛和大脑的神经元就是视神经节细胞。

作为眼睛和大脑的唯一一座桥梁,视神经节细胞对外界的不良刺激非常敏感。研究发现很多眼疾都可以导致视神经节细胞的死亡,急性的如缺血性视网膜病,慢性的如青光眼。视神经节细胞一旦死亡就会导致永久性失明。据统计,仅青光眼致盲的人数在全球就超过一千万人。

帕金森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它的发生是由于脑内黑质区域中一种叫做多巴胺神经元的死亡,从而导致黑质多巴胺神经元不能通过黑质-纹状体通路将多巴胺运输到大脑的另一个区域纹状体。目前,全球有将近一千万人患有此病,我国尤为严重,占了大约一半的病人。 如何在成体中再生出以上两种特异类型的神经元,一直是全世界众多科学家努力的方向。

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在体外细胞系中筛选了高效抑制 Ptbp1 表达的 gRNA,设计了特异性标记穆勒胶质细胞和在穆勒胶质细胞中表达 CasRx 的系统。所有元件以双质粒系统的形式被包装在 AAV 中并且通过视网膜下注射,特异性地在成年小鼠的穆勒胶质细胞中下调 Ptbp1 基因的表达。

大约一个月后,研究人员在视网膜视神经节细胞层发现了由穆勒胶质细胞转分化而来的视神经节细胞,并且转分化而来的视神经节细胞可以像正常的细胞那样对光刺激产生相应的电信号。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转分化而来的视神经节细胞可以通过视神经和大脑中正确的脑区建立功能性的联系,并且将视觉信号传输到大脑。在视神经节细胞损伤的小鼠模型中,研究人员发现转分化的视神经细胞可以让永久性视力损伤的小鼠重新建立对光的敏感性。

为进一步发掘 Ptbp1 介导的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的治疗潜能,研究人员证明了该策略还能特异性地将纹状体中的星形胶质细胞非常高效的转分化为多巴胺神经元,并且证明了转分化而来的多巴胺神经元能够展现出和黑质中多巴胺神经元相似的特性。

在行为学测试中,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转分化而来的多巴胺神经元可以弥补黑质中缺失的多巴胺神经元的功能,从而将帕金森模型小鼠的运动障碍逆转到接近正常小鼠的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要将研究成果真正应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人类的视神经节细胞能否再生?帕金森患者是否能通过该方法被治愈?这些问题有待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去寻找答案。

(上)CasRx 通过靶向的降解 Ptbp1 mRNA 从而实现 Ptbp1 基因表达的下调。

(中)视网膜下注射 AAV-GFAP-CasRx-Ptbp1 可以特异性的将视网膜穆勒胶质细胞转分化为视神经节细胞,转分化而来视神经节细胞可以和正确的脑区建立功能性的联系,并且提高永久性视力损伤模型小鼠的视力。

(下)在纹状体中注射 AAV-GFAP-CasRx-Ptbp1 可以特异性的将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多巴胺神经元,从而基本消除了帕金森疾病模型小鼠的运动症状。

RNA-editing Cas13 enzymes have taken the CRISPR world by storm. Like RNA interference, these enzymes can knock down RNA without altering the genome , but Cas13s have higher on-target specificity. New work from Konermann et al. and Yan et al. describes new Cas13d enzymes that average only 2.8 kb in size and are easy to package in low-capacity vectors! These small, but mighty type VI-D enzymes are the latest tools in the transcriptome engineering toolbox.

Microbial CRISPR diversity is impressive, and researchers are just beginning to tap the wealth of CRISPR possibilities. To identify Cas13d, both groups used very general bioinformatic screens that looked for a CRISPR repeat array near a putative effector nuclease. The Cas13d proteins they identified have little sequence similarity to previously identified Cas13a-c orthologs, but they do include HEPN nuclease domains characteristic of the Cas13 superfamily. Yan et al. proceeded to study orthologs from Eubacterium siraeum (EsCas13d) and Ruminococcus sp. (RspCas13d), while Konermann et al. characterized orthologs from “Anaerobic digester metagenome” (AdmCas13d) and 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 (nicknamed CasRx), as well as EsCas13d.

Like other Cas13 enzymes, the Cas13d orthologs described in these papers can independently process their own CRISPR arrays into guide RNAs. crRNA cleavage is retained in dCas13d and is thus HEPN-independent. These enzymes also do not require a protospacer flanking sequence, so you can target virtually any RNA sequence ! In bacteria, Cas13d-mediated cleavage promotes collateral cleavage of other RNAs. As with other Cas13s, this collateral cleavage does not occur when Cas13d is expressed in a mammalian system.

Since Cas13d is functionally similar to previously discovered Cas13 enzymes - what makes these orthologs so special? The first property is size - Cas13d enzymes have a median length of ~930aa - making them 17-26% smaller than other Cas13s and a whopping 33% smaller than Cas9! Their small size makes then easy to package in low-capacity vectors like AAV, a popular vector due to its low immunogenicity. But these studies also identified other advantages, including Cas13d-specific regulatory proteins and high targeting efficiency, both of which are described below.

The majority of Type VI-D loci contain accessory proteins with WYL domains (named for the three conserved amino acids in the domain). Yan et al. from Arbor Biotechnologies found that RspCas13d accessory protein RspWYL1 increases both targeted and collateral RNA degradation by RspCas13d. RspWYL1 also increased EsCas13d activity, indicating that WYL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s may be broader regulators of Cas13d activity. This property makes WYL proteins an intriguing counterpart to anti-CRISPR proteins that negatively modulate the activity of Cas enzymes, some of which are also functional in multiple species (read Arbor Biotechnologies' press release about their Cas13d deposit here ).

Not all Cas13d proteins are functional in mammalian cells, but Konermann et al. saw great results with CasRx and AdmCas13d fused to a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NLS). In a HEK293 mCherry reporter assay, CasRx and AdmCas13d produced 92% and 87% mCherry protein knockdown measured by flow cytometry, respectively. Cas13d CRISPR array processing is robust, with CasRx and either an unprocessed or processed gRNA array (22 nt spacer with 30 nt direct repeat) mediating potent knockdown. Multiplexing from the CRISPR array yielded >90% knockdown by CasRx for each of four targets, including two mRNAs and two nuclear long non-coding RNAs.

One interesting twist to Cas13d enzymes is their cleavage pattern: EsCas13d produced very similar cleavage products even when guides were tiled across a target RNA, indicating that this enzyme does not cleave at a predictable distance from the targeted region. Konermann et al. show that EsCas13d favors cleavage at uracils, but a more detailed exploration of this cleavage pattern is necessary.

Konermann et al. compared CasRx to multiple RNA regulating methods: small hairpin RNA interference, dCas9-mediated transcriptional inhibition (CRISPRi), and Cas13a/Cas13b RNA knockdown. CasRx was the clear winner with median knockdown of 96% compared to 65% for shRNA, 53% for CRISPRi, and 66-80% for other Cas13a and Cas13b effectors. Like previously characterized Cas13 enzymes, CasRx also displays very high on-target efficiency; where shRNA treatment produced 500-900 significant off-targets, CasRx displayed zero. Unlike Cas9, for which efficiency varies widely across guide RNAs, each guide tested with CasRx yielded >80% knockdown. It seems that CasRx may make it possible to target essentially any RNA in a cell.

Since catalytically dead dCasRx maintains its RNA-binding properties, Konermann et al. tested its ability to manipulate RNA species through exon skipping. Previous CRISPR exon-skipping approaches used two guide RNAs to remove a given exon from the genome, and showed success in models of muscular dystrophy . In this case, Konermann et al. targeted MAPT , the gene encoding dementia-associated tau, delivering dCasRx and a 3-spacer array targeting the MAPT exon 10 splice acceptor and two putative splice enhancers. After AAV-mediated delivery to iPS-derived cortical neurons, dCasRx-mediated exon skipping improved the ratio of pathogenic to non-pathogenic tau by nearly 50%, showing proof-of-concept for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dCasRx.

The identification of Type VI Cas13d enzymes is another win for bioinformatic data mining. As we continue to harness the natural diversity of CRISPR systems, only time will tell how large the genome and transcriptome engineering toolbox will be. It is, however, certain that the impact of CRISPR scientific sharing will continue to grow, and we at Addgene appreciate our depositors for making their tools available to the broader community.

References

Konermann, Silvana, et al. “Transcriptome Engineering with RNA-Targeting Type VI-D CRISPR Effectors.” Cell (2018) pii: S0092-8674(18)30207-1. PubMed PMID: 29551272

Yan, Winston X., et al. “Cas13d Is a Compact RNA-Targeting Type VI CRISPR Effector Positively Modulated by a WYL-Domain-Containing Accessory Protein.” Mol Cell. (2018) pii: S1097-2765(18)30173-4. PubMed PMID: 29551514

\1. Transcriptome Engineering with RNA-Targeting Type VI-D CRISPR Effectors

\2. CRISPR genetic editing takes another big step forward, targeting RNA

\3. How Editing RNA—Not DNA—Could Cure Disease in the Future

[ https://www.obiosh.com/kyfw/zl/aav/209.html](

基因编辑属于基因技术

革命性技术“钱”景无限

2022年2月、3月间,一则 科技 界新闻被国内 科技 媒体广泛报道: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裁定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专利属于美国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博德研究所的张锋团队,而不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华人科学家张锋

CRISPR-Cas9是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短短几年内,风靡全球,是现有基因编辑和基因修饰里面效率最高、最简便、成本最低、最容易上手的技术之一,成为当今最主流的基因编辑系统。

2012年8月17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家詹妮弗·杜德纳和德国马普感染生物学研究所教授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在一篇里程碑式的论文中概述了这项技术,成功解析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工作原理,这两位女科学家因此分享了20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2013年2月15日,张锋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论文,揭示了他们首次在体外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小鼠和人类细胞的特定基因完成了精确的切割,意味着将该技术改进并应用于哺乳动物和人类细胞。

基因编辑三巨头

自此,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最耀眼的技术正式宣告诞生,詹妮弗·杜德纳、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张锋三人,也被人们称为CRISPR基因编辑三巨头。

革命性技术的出现,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和市场。以杜德纳和沙尔庞捷为一方,背后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张锋为另一方,背后是哈佛和麻省理工,开始争夺这块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大蛋糕。

美国科学界的华裔“天才”

张锋,1982年出生在石家庄,11岁时,随母亲离开中国来到美国爱荷华州得梅因市(DesMoines)定居。他的辉煌履历简述如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历史 上最年轻的华人终身教授(比钱学森先生获得MIT终身教职时还要小一岁),麻省剑桥博德研究所(隶属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实验室主任;被《自然》杂志评选为2013年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之一;2016年10月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被称为“下一代领导世界的人”;是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

在遗传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张锋对两种革命性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他还是研究生时,他是光遗传学研究团队里的关键成员之一。这项技术为最终理解大脑如何工作,如何产生意识和 情感 ,又如何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生故障提供了阿拉丁神灯一般的强有力工具。

仅仅几年之后,张锋做出了另一项让他跻身于世界顶尖生物学家的工作:如何快速、简便且有效地编辑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基因组。这就是大名鼎鼎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这项“基因魔剪”技术关乎一切生命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因此,它的前景似乎是任由人类想象。除了利润丰厚的生物制药领域,在农业中,CRISPR就可以用于作物育种、害虫治理、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等等,也可以用来生产乳制品发酵中抵御噬菌体的材料,在新冠疫情中,也有基于CRISPR的新冠病毒诊断试剂盒获批……

张锋不愧为美国科学界的华裔“天才”。

打开成功之门的“捷径”

通过美国医疗 科技 媒体STAT关于张锋的报道,我们可以一窥张锋的成长之路。

11岁时,张锋随母亲来到美国。刚从中国来到美国,他的母亲起初靠干一些粗活,比如在一个 汽车 旅馆做保洁来养家糊口--尽管她是一位计算机工程师。张锋的父亲是中国某 科技 大学的一位行政人员,有几年的时间并没有和他们一起在美国生活。

因为一场电影,张锋的人生从此开始改变。

1993年,身在美国的张锋看到了《侏罗纪公园》,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1993年,身在国内的你在做什么

在张锋生活的爱荷华州得梅因市,中学的生物课还停留在解剖泡在福尔马林里的青蛙的阶段。而张锋却幸运地参加了一个分子生物学的“周六提高计划”。那里的指导老师很聪明,他们发现,让一群孩子全心投入的一个明智选择就是给他们看电影《侏罗纪公园》。父母从事计算机科学的背景,让张锋对编程很感兴趣,而这部1993年播出的科幻电影,则在张锋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他意识到,一个有机体的遗传指令可以被改写,由此改变它的特性,就像父母编写计算机代码一样。

1995年,张锋得到了第一个对活体生物DNA进行编程的机会,他那时已经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学校当时有一个“天才学生项目”,负责老师问张锋是否愿意课后去学校附近的卫理公会医院一个基因治疗实验室当志愿者。张锋回忆,那时他关于现代生物学的知识几乎为零,但实验室主任约翰·利维博士并不介意他是个“小白”。

每天下午,利维博士会坐在他的休息室,一边喝茶一边在白板上板书,解释有关分子生物学的一些概念。张锋很快就学会了关键技术,并在他的热身项目中取得成功:使用病毒将水母中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移动到人的黑色素瘤细胞中,而绿色荧光蛋白是可以在黑暗中发出荧光的。

这虽然不是复活恐龙,但张锋已经在编辑一个物种的细胞。这一年剩下的时间里,张锋研究荧光蛋白能否保护DNA免受紫外辐射的伤害,这种荧光蛋白能够吸收可能致癌的紫外辐射。他发现荧光蛋白可以做到,这一实验成为张锋参加爱荷华州科学展览的项目,吸引了很多“像我这样的孩子”,张锋回忆道,“我们都是怪才(geeky)”。

高三那年,张锋在利维的指导下使用病毒做了另外一个遗传学项目,这个项目让他于2000年获得英特尔科学天才奖(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并获得5万美元的奖学金。

“这个项目让我滋生了治疗艾滋病的宏大想法。”张锋说。这不是一个高中生能够做到的事情,而且一个高中生也没有条件去推进荧光蛋白的工作,试验阻止紫外光能否预防黑色素瘤。但他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了宝贵的一课:有趣的科学发现往往得不出什么结果。

从张锋在高中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开启了生物学研究的大门。而此时在他的出生地——中国,他的同龄人正在全力以赴准备高考,为应试教育的最后冲刺做着无以复加的准备。当张锋在慢慢走进科学研究大门、获得英特尔科学天才奖的时候,中国的高中生们还在日以继夜的刷题,准备着一场场模拟考试。

应试教育还是应社教育

张锋的成功带给我们的思考

张锋在基因治疗实验室当志愿者的时候,常常晚归,他的母亲需要在车子里等好几个小时。一个秋天的傍晚,夜幕逐渐降临,驱车回家的途中,他们看到落叶纷扬飘零的一幕。母子俩被眼前的景色所触动,叶子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会死去或处于垂死的边缘。他们聊到一个人的时间是多么有限,母亲回忆道,一个生命是多么容易就了无痕迹地从这个世界消失。

"尽我所能,有所作为,对我来说似乎很重要。"张锋说。

从张锋到目前的人生经验,特别是他移民美国至今的成绩,似乎可以对应“因我所能,有所作为”这八个字。但张锋的成功,能带给我们什么思考?

是应社教育和应试教育理念的不同。

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中,决定人生命运的考试,是最重要的节点。小升初,中考,高考。 应社教育的思路,就是尽量早的找到,比如在中学阶段就找到合适个人发展的几条备选赛道,及早去接触、尝试、准备,为自己在将来进入 社会 、进入职场,无论是做公职人员、做科研或者其他职业提前准备。

再回到张锋的例子。

张锋到美国之前,接受的是国内经典的应试教育。到美国后,接受了当地的中学教育。

但他作为新移民的一员,其成长远远快于其他人。原因何在?

一个关键就是他通过学校的“天才学生项目”,获得到卫理公会医院一个基因治疗实验室当志愿者的机会。一个中学生,就这样敲开了科学研究的大门,并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英特尔科学天才奖(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让他的科研之路有了新的起点。

想想张锋在国内的同学们,同样的年纪,同样的年份,那时候在干嘛。张锋在研究荧光蛋白,他们在每天上早自习、晚自习,在做试卷。张锋获得英特尔科学天才奖并获得5万美元的奖学金,早早选定自己人生道路的时候,他们在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和要报哪所学校、哪个专业挠头。当张锋进入大学、开启加速人生时,他们有的还处于刚进大学的迷茫期,有的可能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正在复读……

人生的分水岭就此产生。

考虑到每个人的天分、性格、兴趣,以及家庭教育和背景,“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赛道不会太多。应社教育的思路,就是在中学阶段就找到合适个人发展的几条备选赛道,及早去接触和尝试。赛道的规划,是以人的整个职业生涯来规划,而不仅仅是围绕在高考、考研、毕业求职这样的重大节点。只有早一点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才能在进入 社会 和职场后,占得先发优势,并不断维持这种优势。张锋就是这种模式的经典例子。

为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提供更多这样的机会,不仅是为了发掘出更多张锋式的杰出科学家,也是为了让作为普通家庭的孩子,可以在人生之路上走的更加平顺。

燕山大学张福成发表论文

张福成,男,汉族,民盟,吉林蛟河人,1964年出生。现为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1,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2,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3,燕山大学副校长4,民盟河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5,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6。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Scientific Reports 和Scripta Materialia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2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

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语委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宣布共382份文件失效,CN 人才 网我注意到,这些文件中共有八份是和“985”、“211”工程相关的文件。 据消息称,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 什么是985 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制订了《面向爱扬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简称“985工程”。目前,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全国共有39所“985工程”高校。 什么是211 1993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关于“211工程”的主要精神是: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可概括表述为:“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211工程”学校共有112所。 5年前,985、211再也没有增加过 其实,早在2011年3月7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时表示,“985”、“211”已经关上大门,不会再有新的学校加入这个行列。 今年,部分985、211工程建设文件失效6月3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该通知由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语委联合发布,通知宣布《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985工程”建设管理办法》、《“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 教育部在通知中表示,这些规 范文 件不利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已进行专项清理。已失效的规范性文件不再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部分失效文件名单双一流要来了? 近年来,官方正逐渐淡化985、211工程概念。,国家启动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一计划是目前国家新一轮重点大学建设的指导文件。 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贯彻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创新重点建设机制,以******、世界一流为核心,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专家谈心中的“双一流” 今年3月,全国两会上,政协教育界别第40组在小组讨论时,都没有离开一个话题,“双一流”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一个既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又被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 燕山大学 副校长张福成将“双一流”称为继“985”“211”工程以及“2011计划”之后,一个全新的、有望影响未来几十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千家万户的大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科技大学 校长助理朱鸿民担忧:不能使“双一流”计划成为“211”“985”计划的升级版,成为日后招生和“恶性”竞争的筹码,那样的话,不仅失去了“双一流”建设的初衷,还有可能再次遭遇盲目扩招办学、只问规模不问特色、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老问题。 “千校一面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 苏州大学 校长熊思东说,我国先后实施的“211”“985”工程,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几十所高校都纳入一个大工程以后,用一个标准要求,很容易形成千校一面,而且在建设过程中注重规模,把生均经费等等变成指标,“这样一来大家都为达标而努力,忽视学科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 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高文也提到,关于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争论焦点是评估体系,国际一流不是自己评的,而是国际认可,必须纳入国际通行的指标体系,如对国家的贡献、国际影响力、非本国籍教师的数量、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等。 列席会议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双一流”作出明确回应——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并不是针对某几所名校的,而是开放的。任何一个学校的强弱都是学科决定的,即使是一流大学,也不一定每个学科都是一流的。有的大学并不是一流,但是它有的学科就是国内最好,我们也要支持。 如今,一个方向似乎已经定了下来,就是袁贵仁所说的,“双一流”建设是开放的,会实行动态管理。 学校舍得放弃“985”“211”吗

福医大学生张翼发表论文

张翼先生的书法,皆可称为求新出奇的作品风范。也因此被书法界推崇和尊称为“长安八怪”。其作品的八怪又怪在何处、奇在何处呢? 张翼先生书法的 “八怪”风范: 展开一幅长安八怪的作品集,细细看来,总是于奇特中见意趣,刚柔相济,潇洒酣畅,苍劲古朴。其书法中融象形、甲骨及真草、隶、篆于一体,柔墨象艺术、意象艺术于一炉,巧妙的加入绘画艺术的精髓,艺术风格在古今书坛独一无二。 张先生的作品在于不仅将各种体式杂糅相济,且在章法布局上推陈出新,比如利用现代印刷手段:重叠、出血等技术手法。也采用乱石铺阶的方法展现艺术的精妙所在。其作品往往意中有象,象中有意,匠心独具,自成一家,在当今画坛堪称一绝。 书画与书人——长安八怪 “心笔合一为书,阴阳合一为道。故可言书道者乃自心中自然迸发出「本相非相」的图像信息,若违此法则之自然,其所表达的自非心语,也即口心不一致。所以字是心的影子。”这是张翼先生在其作品《说说字如其人》中提到的一段话。也是他追寻艺术发展的心灵脉络。 长安八怪书法以其自然、创新的精神创作,必有得法。那么在现实中的长安八怪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张翼本名永平,张羿,号长安八怪,1947年生,西安市人,2002年陕西省首届“风云人物”,专业书画家,美术编审,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陕西太白书画研究院院长,长安八怪书画研究馆馆长。 在张先生的个人履历上看到,张先生不光的在艺术上不断的求索,更不忘为慈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2002年,曾为甘肃省慈善总会捐献书法作品多幅。2005年参加捐助贫困大学生在开元商城举办的书画义卖活动,还曾为香港“怀德基金会”捐赠作品五幅。象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长安八怪的书画成就 张翼先生的书法艺术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以独特的书画风格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40年来,张翼先生在国内外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书画、摄影、专业论文4000多件;近千幅作品被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单位和国际友人收藏;在国际、国内、省、市各种展览暨大赛中荣获隔阂总奖项百余次。 其艺术传略入编《世界名人录》、《21世纪中国书画名家经典》、《中华始祖祭》、《当代书画名家》、《百名人物人生百味》、《百人百姓百家》、等30余部典籍,个人艺术档案被陕西省档案馆名人档案库收藏,作品散见于美、法、德、日、韩、新加坡、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应邀出席国际书画交流及学术考察。作品被官方作为礼品赠送外宾。同时,被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兵马俑博物馆,温州博物馆,昭陵博物馆,碑林博物馆,黄帝陵,关中书院等多家机构展出并收藏。 近日,又被炎黄文化报整版报道;当代艺术报也专版(四个版面)介绍,其书法发展并展示其书画作品。 长安八怪张翼先生的书画精神——求新出奇、创新的精髓 书法有三种境界:心摹手追之境界、得心应手之境界、心手两忘之境界。其中心手两忘境界是最高境界。不同境界的书法家的作品的艺术价值是不同的,同一个书法家当他的书法境界得到提升时他的作品的艺术价值也随之得到提高。 对于张翼先生来说,追求最高的书法境界乃是他的毕生追求。张先生在他的艺术见解里这样说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的艺术就没有生命。艺术家必须要求永远与时俱金”。 求新出奇是他永远不变的风格。相信张翼先生的书法创新之作将会成为艺术花园中的一颗奇葩。

是艺术家张翼的名号。人物简历:张翼,羿之,号长安八怪,别署开翔斋主人、坐忘庐主、坐忘叟、西安市人,美术编审,书画家,世界客属文化功勋艺术家。二零零二陕西首届“风云人物”二零零八魅力中国“年度人物”二零零九中国大型人物文献集《世纪风采人物》二零一零吉林省网络最受关注风云人物二零一零中华风采人物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书画艺术委员会 副主任中国书画家协会陕西分会常务理事西部书画名家网书画协会会长国家文化网陕西信息中心艺术顾问陕西太白书画研究院院长陕西白鹿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西安长安八怪书画艺术馆馆长陕西汉唐文化艺术研究院理事华夏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艺术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

成本管理充分动员和组织企业全体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成本管理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成本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 樊华论.现代企业成本控制[J]中国煤田地质2003(06) [2] 李明侠.关于强化企业成本控制若干问题的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09(07) [3] 张翼.浅谈企业成本控制目标的确定与企业理财的合理性协调[J]山东:煤炭科技2004(02) [4] 孙雷平 浅谈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 企业管理 与科技2010(01) [5] 李政 采购过程控制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06) [6] 刘红霞 企业成本管理前沿问题研究 中国工商 2011(09) [7] 李蕊爱 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0(05) [8] 王桦宇 企业用工成本控制与法律风险防范:后金融危机时代的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03) [9] 樊行健 成本费用内部控制 大连出版社 2010(01) [10] 刘丽敏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0(04) [11] 黄雄明 企业质量成本控制 方法 与实践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03) [12] 赵振智 油田企业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 石油工业 2009 (11) [13] 蒋义 企业成本控制手册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9 (08) [14] 克而瑞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赢在成本控制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06) [15] 王德敏 成本费用控制精细化管理全案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09) [16] 周云 采购成本控制与供应商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08) [17] 王淑敏 工厂成本费用控制精细化管理手册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08) 成本管理论文 浅析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的运用 [摘 要]从战略角度研究成本形成与控制的战略成本 管理思想,于20世纪80年代在英、美等国管理 会计学者的倡导下逐步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这一思想与相关方法的讨论日趋深入,并被日本与欧美的企业管理 实践证明是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战略;成本;成本管理 1 开展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1.1 有助于建立和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在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仅仅做到降低成本已不再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寻找一种能够提高 企业战略 地位的途径。即企业要变传统的“成本维持”、“成本改善”为“成本预防”,通过企业策划,从源头上控制成本发生,从战略高度认识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战略成本管理正是顺应这一需要而产生、 发展起来的。战略管理思想要求企业应以全部产品的经营状况作为投资和新产品开发的决策基础,企业至关重要的不是某一项产品是否赢利,而是企业所经营的全部产品的最终结果如何。 1.2 有助于传统成本管理理念更新 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衡量成本管理 工作好坏的标志是看成本指标是否降低以及降低幅度,而战略成本管理要求管理者更新观念,换一角度看待成本管理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 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战略成本管理要求成本管理工作服务于企业经营的整体,因而一项决策即便在一定程度上使成本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但却是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布局的,那么这项决策就是必要的、有益的。 1.3 有助于企业适应外部 环境的变化 战略成本管理更注重对企业外部环境的研究,重点收集竞争对手信息,掌握对手的相对成本,从而做到知己知彼。同时,在研究中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同特点时,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可以通过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协作实现“双赢”。由此,企业可以能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统筹兼顾,做到当前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尽量减少不利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努力实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1.4 有助于建立与完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 现代成本管理较之传统的成本管理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有新扩展:成本管理领域由产品生产阶段扩展到产品整个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内容由纯经济型转向经济与技术结合型;成本管理手段也由手工操作转为电算化操作等。这就要求成本管理的方式相应地从战术管理转向战略管理,这样现代成本管理体系才能更加完善。 2 战略成本管理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战略成本管理的运用使我国一些企业既降低了成本,又获得了优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这说明战略成本管理对我国企业是适用的。但目前由于我国多数企业仍然保持传统成本的观念,即使是运用了战略成本管理,所运用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也并不是完全理论上的战略成本管理,只是战略成本管理的一种理念的运用,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 2.1 实施主体不完整 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的主体仍然是企业财务人员,企业高层管理都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活动。财务人员向企业高层管理者提供其决策所需要的成本信息资料,但并不参与或很少参与决策;而高层管理者也只是根据财务人员提供的成本资料进行决策,也并没有参与成本管理过程。这会使企业的成本管理的控制孤立化,不能从全局角度管理控制企业成本。 2.2 缺乏成本效益观 大多数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依然持有单纯的成本节约观念,其所运用的成本考核指标也仍然是传统产品成本额的绝对降低。片面地追求产品成本额的降低可能导致企业效益下降,如企业为了降低产品成本额采购质量不高的原材料,导致生产出的产品废品率高,而且,由于产品质量下降可能使其销售价格或销售量下降。因此,从成本效益观来分析成本管理目标,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某一项成本的降低,未必就意味着企业的利润一定会提高;而增加某一费用开支,反而有可能提高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或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2.3 成本管理范围狭窄 受 计划经济观念影响,我国大多数企业虽然成本管理的范围始于材料采购,结束于产品销售,而且对企业所处的环境、市场环境的分析也比较少,更没有按照战略成本管理的要求对企业从产品开发、设计一直到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也没有对企业上游供应商、下游购买商等产业价值链以及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分析。由于缺乏对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使企业很难明确自身的竞争地位,因此就无法准确地寻求自身的竞争优势。 2.4 信息有效不足 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和处理的信息量剧增。它所运用的某些技术方法也使传统的手工操作变得难以适应。如作业成本需要根据大量的成本动因来分配间接费用,手工操作不可能完成如此繁重的分配工作。因此,战略成本管理需要特殊的信息加工方法来支撑。科学先进的信息加工方法直接关系到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质量,决定着其实际 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3 运用战略成本管理应注意的事项 战略成本管理是战略管理与成本管理在特殊条件下的有机结合,具有战略性、全面性、动态性等特征。因而,企业运用战略成本管理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3.1 转变观念,树立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不仅是管理方法的变革,更要在思想上进行变革。我国企业的现状及国外企业的实践表明,传统成本管理的观念和办法无法达到战略成本管理的效应。如果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升幅,而取得更高的使用价值,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何乐而不为。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取决于“以同样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更优的使用价值”或“以较低成本提供相同的使用价值”企业采用何种成本战略,取决于企业整个的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成本管理必须为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服务。 3.2 调动全员参与,树立成本效益观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不只是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它涉及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要有效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就要调动企业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通过必要的宣传和讲解使不同 组织和成员了解战略成本管理制度的约束力,以有效地维护成本管理制度的实施,做到全员参与战略成本管理。同时,企业员工要转变传统成本管理下的单纯成本节约观,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本效益观。重塑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使其更多地定位于企业外在的因素,如竞争基准。战略成本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决策支持系统,其各项活动的开展都要以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利用成本管理的基本功能去获得并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3.3 扩大成本管理范围 扩大成本管理范围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注重价值链的开发与利用。价值链分析主要是分析从原材料供应商开始,直至最终产品消费者的相关活动的整合,具体内容包括:一是行业价值链分析,让企业明确自身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分析利用上、下游价值链的可能性。二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通过分析,设法消除不增值作业,改善增值作业。三是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做到知已知彼,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战略成本管理要求将行业、企业及竞争对手价值链有机结合,从战略高度上分析上、下游价值活动以降低成本。先找出基本的价值链,然后将其分解为单独的价值作业,再比较单元价值链上的成本与效益,从而进行价值作业之间的权衡、取舍,调整各价值链之间的关系。从战略成本管理的层面上看,价值链上每个环节既会产生价值,同时也要消耗资源,即企业成本的发生与其价值活动有着共生的关系,所有的成本都能分摊到每一项价值活动中。通过价值链分析,企业可以重新组合价值链活动并进一步衍生出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且该战略将会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3.4 完善会计信息系统 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有利于企业取得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支持。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与现行的财务会计信息和现有的管理会计信息各不相同。现行的按成本项目和成本要素提供的成本信息必须重新整理,以便与各项价值活动相匹配,并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各种产品已耗、未耗或预计将要消耗的资源。另外,企业还必须拓展信息来源 渠道 ,提供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供应商、客户与同行企业及外部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和其他信息,如各企业产品发展、产品成本定价等。 由于战略成本管理涉及面较广,需要信息的数量较大,并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分析处理,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建立起超越企业范围的会计信息系统。 3.5 建立有效的成本激励评价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促使目标更好地完成,因此,完整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必须有激励评价机制导向作用的发挥才能成功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应注意以下方面问题: (1)体现“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理念。有效的评价机制应突出各部门综合价值的最优,给各部门提供广阔的创造价值的空间。在评价指标设定时,应根据各成本中心的特点确定重点考评指标,同时建立专项管理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以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2)成为“年度预算”和“战略规划”的纽带。年度预算是战略规划实施的系统工具,成本激励评价机制的建立应较好地解决“当年预算评价”与“战略规划评价”衔接问题。 (3)科学制定绩效评价的周期。在评价考核时不仅要考虑部门本年度的业绩,还要滚动追溯前几年的业绩,不仅能进行横向对比,还要能进行纵向对比,以弥补绩效衡量的不足,使评价激励体系更规范、科学。 参考文献: [1]仪铮,赵东辉,尹英.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应用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2]____,迟铮.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与应用问题初探[J].东北 财经 大学学报,2001(1). 看了“成本管理论文参考文献”的人还看: 1. 成本管理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2. 采购成本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3. 成本管理论文参考格式范文 4. 浅谈成本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5. 成本管理论文提纲:企业做好成本管理的思路及对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