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港科大在细胞上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港科大在细胞上发表论文

一,香港科技大学介绍:香港科技大学, 是一所不断探索、追求追赶的学校,为社会前进而设的学校。1991年创校,为训练工程师、环球商业管理人员及社会所需的领袖人才的目标成立。学校建校筹备过程中吸引了大量资深学者来校任教。自1991年迄今,科大学者屡创先河,在科学、工程学、工商管理学、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等范畴成就辉煌,冲破别人认为不可逾越的界限,使香港受到举世注目。科大培育并启发了一代又一代创新进取的学生。他们毕业后或专注研究,或投身社会,或开办高科技公司,成为社会栋梁。学校开设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及霍英东研究院5所学院组成,并将设立第6所学院——创新与科技管理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在2011年的QS亚洲大学排行中名列第一。在TIMES世界大学排名中世界排名62名,亚洲排名第7名,香洲排名第2名。 二,主要热门本科专业介绍:物理学系王宁教授获华人物理学会颁授2006亚洲杰出成就奖。王教授于2000年在科大成功观察到全球最细、直径只有0.4纳米的单壁纳米碳管,为纳米碳管的研究作出重大贡献。这项研究成果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推举为当年全球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其后他与同僚汤子康教授共同发现纳米碳管具超导性。 化学系韩利强教授(Prof. Richard Haynes)与德国著名的拜耳公司成功研制出高疗效、低成本的抗疟疾新药青蒿砜,这项研究获全球化学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应用化学》选为2006年3月20日的封面专题。 生物化学系主任叶玉如教授,于2004年3月荣获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L\'OREAL·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香港女科学家和第二位中国女科学家。 生物学系张东才教授发明了分子生物感受器,并用于监测细胞凋亡过程。 工业工程及物流管理学系主任李忠义教授,其参与合撰的论文获《工业工程师学会专刊》选为2005年度最佳论文。李教授在2006年更被工业工程师学会选为亚洲区副主席,足见其在工业工程学的领导地位。 领导香港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的机械工程学系副教授赵汝恒博士,获美国供热、制冷及空气调节工程师学会颁授“Ralph G Nevins生理及人类环境奖”。较早前,该系系主任余同希教授及李世玮教授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颁授院士资格,而余教授更同时荣膺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院士。 土木工程学系主任张慕圣教授获加拿大工程院及香港工程科学院选为院士,以嘉许他在工木工程学的成就。而同系的邓汉忠教授则获美国离岸能源中心选为“殿堂级技术拓荒者” 及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为最高荣誉的“荣誉会员”。该系的劳敏慈教授成功开发的废物限制屏障技术,为控制地表下污染的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赢得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2004年度“J James Croes奖章”,为15年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翌年,劳教授获国际环境土工学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nvironmental Geotechnology) 颁发“2005年方晓阳研究奖”,令她在科研上的超卓成就再一次得到肯定。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曹希仁教授获委任为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控制系统分会院士评审委员会主席。该系至今已有11位教授成为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而该系系主任Khaled Ben Letaief 教授则获邀加入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通讯分会董事会,协助处理该分会事务。 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的张黔教授是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通讯分会“2005年亚太最佳青年研究员奖”得主,也是100位获《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颁授“2004年世界青年创新奖”(TR 100)的得奖者之一,她所获得的奖项足以证明她在计算机科学界的成就。同系的林方真教授则获颁“裘槎优秀科研者奖”,以表扬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卓越研究成就。 三:联系方式地址: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九龙清水湾邮箱:电话:+传真:+参考链接:

两所学校的侧重点不同,香港大学的经济文史管理类比较突出,科技大学的理工类比较突出,具体需要看你选的是什么专业。香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港大(HKU)”,是中国香港的一所国际化公立研究型大学,通常被认为是亚洲最具名望的大学之一,有亚洲“常春藤”之称 。校训为“明德格物”,对应拉丁文为Sapientia Et Virtus。港大创校以来一直采用英文教学,香港大学现在共有十所学术学院,香港大学作为跨学术领域的综合大学,其以法律学 、 政治学 、 教育学 、 工程学 、 会计学 、 生命科学及医学见长 。港大医学院是全球第一个成功鉴定及上报冠状病毒 ( 非典型肺炎 病原体 )的研究单位。香港大学自创校以来一直为香港社会培养出各界的著名人士,香港大学的排名在香港高等院校中长期名列前茅,亦曾持续位于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综合排名的亚洲三甲之列 。香港大学为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松联盟、Universitas 21、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粤港澳高校联盟、京港大学联盟、沪港大学联盟成员,AACSB及EQUIS双重认证成员,是全球第一个界定出SARS病原体的科研单位。Ø 历史香港大学于1911年建校,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由1887年成立的香港西医书院及香港官立技术专科学校合并香港大学而成,于1911年在香港岛正式创立,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为香港西医书院的前身首届毕业生。港大教研成绩显赫,校内有十名老师先后获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港大长久以来肩负着香港、中国、亚洲及世界各地学术交流枢纽的重任,努力不懈为世界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作出贡献。香港大学校训为“明德格物”(Sapientia Et Virtus),在人文、法律、政治及生物与医学等学术领域极为出色,亦为香港及亚洲区中最享盛名的学府之一。2003年,在非典严重急性唿吸综合症爆发期间,香港大学的医学研究人员第一个发现引起非典型肺炎的冠状病毒。2012年,大学与香港其他高等院校一起,按照政府的教育政策,正式开办四年制学士学位课程。

百度自己去查

两所学校的侧重点不同,香港大学的经济文史管理类比较突出,科技大学的理工类比较突出,具体需要看你选的是什么专业。香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港大(HKU)”,是中国香港的一所国际化公立研究型大学,通常被认为是亚洲最具名望的大学之一,有亚洲“常春藤”之称 。校训为“明德格物”,对应拉丁文为Sapientia Et Virtus。港大创校以来一直采用英文教学,香港大学现在共有十所学术学院,香港大学作为跨学术领域的综合大学,其以法律学 、 政治学 、 教育学 、 工程学 、 会计学 、 生命科学及医学见长 。港大医学院是全球第一个成功鉴定及上报冠状病毒 ( 非典型肺炎 病原体 )的研究单位。香港大学自创校以来一直为香港社会培养出各界的著名人士,香港大学的排名在香港高等院校中长期名列前茅,亦曾持续位于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综合排名的亚洲三甲之列 。香港大学为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松联盟、Universitas 21、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粤港澳高校联盟、京港大学联盟、沪港大学联盟成员,AACSB及EQUIS双重认证成员,是全球第一个界定出SARS病原体的科研单位。Ø 历史香港大学于1911年建校,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由1887年成立的香港西医书院及香港官立技术专科学校合并香港大学而成,于1911年在香港岛正式创立,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为香港西医书院的前身首届毕业生。港大教研成绩显赫,校内有十名老师先后获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港大长久以来肩负着香港、中国、亚洲及世界各地学术交流枢纽的重任,努力不懈为世界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作出贡献。香港大学校训为“明德格物”(Sapientia Et Virtus),在人文、法律、政治及生物与医学等学术领域极为出色,亦为香港及亚洲区中最享盛名的学府之一。2003年,在非典严重急性唿吸综合症爆发期间,香港大学的医学研究人员第一个发现引起非典型肺炎的冠状病毒。2012年,大学与香港其他高等院校一起,按照政府的教育政策,正式开办四年制学士学位课程。

上海科技大学细胞期刊投稿

朋友就是上海科技大学的学生,据他所说,上海科技大学的师资提供的资源以及硬件设施绝对不比大部分985差,本科生导师里面也不乏科学院的院士,当然我个人觉得年轻老师当个老师才对,院士老龄化比较严重,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出国机会几乎是全国最优秀的高校,如果想出国发展的话,选择这里不会错的。

对于那些想本科毕业就直接参加工作的人来说,不建议来这里,如果想读硕或者是读博那么可以到上海科技大学来,读博在上海科技大学似乎才是最好的选择,否则导师的核心项目都不敢给你做,也不是导师偏心什么的,的确三年做不出什么大成果来。最重要的一点呢,就是要选好专业,不能选择基础学科,不然就不好说了,生物化学物理材料,这些本科生是很难就业的,不像计算机这些热门的。

新生都比较关心学校的住宿问题,可以这么说,上海科技大学的住宿条件还是不错的房间不算大,但都是新宿舍楼,全部都是木制的上床下桌,卫生间在宿舍里住的都是高层,有电梯。

搞科技的,怎么可能会没有钱呢?上海科技大学就是一个有钱的土豪大学。

我们学校的寝室是三人间的寝室,上面是床,下面是桌子。寝室里面儿带着空调,甚至还有独立卫浴。就光这两点,就已经羡煞许多的同学啦!

虽说不上在全国排的上名号,但是在上海这个地方,我认为排的上前三那绝对是绰绰有余。除了住宿的条件非常好之外,上海科技大学的食堂味道也特别的不错。

你经常可以花六块钱到八块钱,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牛肉泡面。甚至有的时候晚上,有一些卖不出去的包子,饺子,还会打折赠送。

如果你跟食堂阿姨搞的关系好的话,食堂阿姨就会赠送一些东西,甚至再给你打饭的时候还会多给你打上一些。

除了住宿好,吃的好之外,上海科技大学周边的环境,教师力量,以及各种各样的东西都不比其他学校差。

上海科技大学,你的选择。哈哈哈

首先,选择一个学校,肯定要综合的来看。上海科技大学是上海市新建立的一所定位比较高、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多科性大学,不亚于许多211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起点很高,但是毕竟刚刚建校,在社会上还没有口碑和影响力。但一所好大学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建设期,近期不会达到很高的水准,近期不可能达到像上海大学等名校的水平但是未来也许会很好。

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校的整体吧。

首先,上海科技大学的教育是国际化的。上海科技大学第一届本科生的录取分数比国科大第一届本科生的录取分数低40分左右, 却取得了与国科大持平甚至更好的成绩, 尤其是在信息科学方面,上科大比国科大好不少。 这充分证明一件事情,美式教育,尤其是美式信息科学教育,优势极大,碾压国内传统教育模式。

国科大的教师队伍主要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的各个研究所的研究员,教育方式以国内传统教育方式为主,再加入传统的前苏联教育方式。 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中国科学院输送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 所以国科大的本科课程很多采用了前苏联的一些课本以及国内的一些传统课本。对于数理之类的基础教育,这应该是够了,因为数理之类的传统学科现在发展平缓,本科教育几十年变化不大。 但是对于信息科学,则不行。为什么,因为信息科技突飞猛进,发展太快了,本科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行。

上科大的教师队伍也是很厉害的,好多事国外留学回来的。

学校的课外活动也是很精彩的,社团也很多,从街舞,动漫到摄影,数学,编程俱乐部等等。学校科创中心提供了大量经费给大家练手,机器人,3D打印很多项目。老师们很欢迎我们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机会特别多。

硬件条件很好,外加上海市唯一的冬天有独立供暖的学校。 图书馆太爽了。 另外,在上科大不用占座,人均自习座位2个以上,哈哈。英语教学是请外教来听说读写,而不是传统大学的精读泛读哑巴课。 体育课提供各类选择,小众的如击剑课都可以满足。

最后有一条也是最有吸引力的,传统学校基本做不到的,就是高考考生一旦被上科大录取,百分百满足第一志愿。进校学习一年后不满意的,还可以再转换一次专业,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一点是很让人感到高兴的。

上海科技大学确实是一座挺新的大学,但是地理位置很好,交通方便,出行方便。设施也还可以的。环境也好啊,上图

学校图书馆自习室也是很棒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失,大学的一些不足也慢慢显现了出来:头两年还是可以的但是现在

上海科技大学的生源目前还是比较差的,建校之初,学校先以研究生打开局面,依托中科院上海生命院招生,生源主要是中科院面试后被淘汰下的学生,说实话跟上海科技大学后来自己招的学生比起来算是非常好的了,可悲的是上海科技大学现在已经摆脱中科院的招生限制自己开始招生,这个就可想而知怎样样了。

个人觉得是上海科技大学的各个学院的一把手选的不对。信息学院、物质学院、生命学院、免化所和院长都是一些很牛的人物,但是都只是挂名,并非全职,有其名而无其实。上海科技大学重金聘请这些人就是为了利用这些人的名声做宣传,这些人以前的和今后的成就和上海科技大学没有一点关系,但这些都是学校宣传自己的噱头(想来上海科技大学抱大腿的人该醒醒啦)。从这里充分表现出学校整体的浮夸和装逼,奠定了这个学校的整体基调。

因为刚建校不长底蕴确实去这种新兴院校得硬伤。不过背靠中科院,和上海政府的支持,估计学校以后差肯定不会差,专注科研的人才去那不会错,但混个资历估计性价比不高,毕竟压力大而且知名度不高。所以报考学校主要是看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是想学技术,还是想找文凭,还是想继续深造,还是什么。

总的来说,上海科大的环境还是不错的,生活条件确实不错,宿舍,图书馆,食堂。但是学校肯定想通过学生的成绩来提升一下自己,所以压力会比较大。还有科研压力估计是不小,现在本科其实还没真正毕业,就等六月了,上科大那边报道好像是七月吧,但二月就已经住进学校开始参加实验项目了。 反正每个人都有自己见解,综合考虑吧。

好。根据查询学术招聘平台得知,博士后可以获得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津贴(30万工资),并可申请校内博后公寓等福利;同时,课题组也会支持申请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计划和国家博新计划,博新计划入选者国家给予每人两年63万元的资助,其中40万元为博士后日常经费,20万元为博士后科学基金。博士后是指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学科研究的工作职务。

Allen在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

先考上大学然后发展兴趣爱好的名人事迹有,唐俊、胡适等!

先考大学再发展兴趣的名人事迹,有很多。钱钟书大师就是先考大学再发展兴趣的名人。

我国近几年在研究雨中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向探月和这个。北斗卫星组网。再一个是火星计划。等等啊,建立空间站。这都是我国对宇宙方面做的贡献。

在编译器和计算机架构做出开创性贡献,并且打破计算机领域男性的垄断,这位女性是Frances E. Allen,她研究开发了STRETCH HARVEST编译器、COBOL编译器和Parallel FORTRAN产品,成功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践。

在细胞发表论文

1. Direct Reprogramming of Fibroblasts into Functional Cardiomyocytes by Defined FactorsMasaki Ieda, Ji-Dong Fu, Paul Delgado-Olguin, Vasanth Vedantham, Yohei Hayashi, Benoit G. Bruneau, Deepak Srivastava 8月6日,美国和日本的研究人员在《细胞》(Cell)杂志网络版上发表论文称,他们通过在成纤维原细胞中植入特定的Gata4, Mef2c和Tbx5种基因,成功培育出心肌细胞。研究人员发现,在小鼠胚胎的心脏中,有3种基因是生成心肌细胞必不可少的。通过向纤维原细胞中植入这3种基因,可以获得驱动心跳的心肌细胞。与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培育心肌细胞相比,这种方法更加安全、简捷。该项研究负责人家田真树说:“今后将确认是否可以用同样方法制造出人类心肌细胞。如果可行,心肌梗塞患者将无需接受开胸手术,而只需通过导入这些基因,让那里的纤维原细胞直接生成健康的心肌细胞。” 2. Generation of Rat Pancreas in Mouse by Interspecific Blastocyst Inje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Toshihiro Kobayashi, Tomoyuki Yamaguchi, Sanae Hamanaka, Megumi Kato-Itoh, Yuji Yamazaki, Makoto Ibata, Hideyuki Sato, Youn-Su Lee, Jo-ichi Usui, A.S. Knisely et al. 9月3日最新出版的Cell头条是Interspecies Organogenesis,来自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成功的利用大鼠的iPS细胞(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培育出小鼠的胰腺,这是首次成功的将不同种动物的细胞生成内脏器官的实验。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东京大学知名干细胞研究专家Hiromitsu Nakauchi,同期Cell杂志也配发了新加坡医学生物学研究院Davor Solter的评论文章。再生医学的目的是希望能从病患的多能干细胞中获得器官,最新的这篇文章通过将大鼠的iPS细胞注入到小鼠胚球中,在缺乏胰腺的小鼠中产生了一个具有功能的大鼠胰腺,这为再生医疗治疗糖尿病开辟了一条新路。一般的情况下,动物的受精卵经过反复的细胞分裂生成生物体的各个内脏器官,而研究人员却改变了这一过程:他们令已被改变遗传基因的雌、雄小鼠进行交配,得到无法自主生成胰脏的小鼠受精卵。三天后,他们又将从大鼠的尾巴中提取的10至15个iPS细胞注入已经分裂成胚胎的小鼠受精卵中,最终培育出一只拥有大鼠胰脏的小鼠。 研究人员进行了大约150只小鼠实验,但只得到了一只成年小鼠。研究结果表明这只小鼠拥有与大鼠相同的胰脏细胞,血糖值也保持正常。目前使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开展的再生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脏器和组织的修复上,虽然通过这种干细胞在体内培育器官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但相关研究成果为再生医疗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希望。 小鼠(mouse)与大鼠(rat)虽在生物分类学上同属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啮齿目、鼠科,但前者为鼷鼠属、小家鼠种,后者则为家鼠属、褐家鼠种。两者均被广泛运用于遗传学研究中。3. A Large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 Induced by p53 Mediates Global Gene Repression in the p53 ResponseMaite Huarte, Mitchell Guttman, David Feldser, Manuel Garber, Magdalena J. Koziol, Daniela Kenzelmann-Broz, Ahmad M. Khalil, Or Zuk, Ido Amit, Michal Rabani et al.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类受p53调控的新型长链非编码RNAs(large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s,lincRNAs),这无论是对于p53这一明星基因的研究,还是长链非编码RNAs的分析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杂志封面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著名的青年科学家John Rinn,John Rinn博士致力于RNA的研究,2009年被评为美国国内撼动科学界的青年英才。这位科学界的成长颇为曲折:滑板和滑雪曾占据了他的所有,直至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就读期间,他才开始把自己沉浸在生物课堂里并且逐渐意识到他不仅在科学方面有天赋,而且实际上他还非常喜欢科学。John Rinn博士发现了成千上万种的新的形式的RNA,而这些RNA被称作大量插入的非编码RNA或者LINCs,后来证明,这些新发现的RNA在调节基因上面扮演的绝不仅仅是一个辅助的角色,或者更像是直接在导演着整部戏。在最新的这篇文章中,John Rinn博士研究组与其它同事一道发现了一类受p53调控的新型长链非编码RNAs,所谓长链非编码RNAs是一类转录本长度超过200nt的RNA分子,它们并不编码蛋白,而是以RNA的形式在多种层面上(表观遗传调控、转录调控以及转录后调控等)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4. Reversal of Cancer Cachexia and Muscle Wasting by ActRIIB Antagonism Leads to Prolonged SurvivalXiaolan Zhou, Jin Lin Wang, John Lu, Yanping Song, Keith S. Kwak, Qingsheng Jiao, Robert Rosenfeld, Qing Chen, Thomas Boone, W. Scott Simonet et al.研究者在小鼠中发现一种分子可以完全逆转晚期癌症伴随的破坏性肌肉丧失,延长癌症动物的生存期。这个分子可以作为诱饵阻断一种关键的肌肉生成抑制蛋白myostatin的活性。Myostatin与诱饵分子结合被“清除”,因而不能与它的正常受体结合启动肌肉退化。癌症肌肉破坏性丧失又称为恶病质,是30%癌症患者的死亡原因。目前尚不清楚癌症是如何导致恶病质,而恶病质如何导致患者机能减退的。科学家认为是通过一连串相关的分子信号引起的。“它以负向方式控制肌肉质量。”该研究的发起者H. Q. Han说道。Han和他的研究团队希望能找到与癌症恶病质有关的信号途径,并阻断它从而达到治疗患者的目的。研究证实阻断myostatin信号途径可以促进肌肉生长。还有一些研究证实与myostatin密切相关的activin A在某些癌症患者中高表达。“我们随机选取了大量体外培养的癌细胞系,发现其中的1/3的细胞系分泌大量的activin A,”Han说:“这使得我们相信在癌症中过量表达的activin A一定有某种系统功能。”研究者们制造出了一种被认为可以影响myostatin和activin A信号途径的可溶性的类activin A受体分子——即一种具有activin受体特性的抗体,这种诱饵分子通过清除配体,阻断受体激活。单独注射这种可溶性分子进入正常的小鼠肌肉可在一周或两周内促进肌肉积聚。当它被给予移植了结肠癌细胞的小鼠时,它的肌肉质量恢复了正常虽然肿瘤仍旧在继续生长。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没有接受可溶性分子治疗的动物在癌细胞植入后40天内全部死亡,而在同样的时间内处理组动物仍有一半存活。该研究论文发表在Cell杂志上。Han的研究小组并不是第一次尝试通过myostatin信号途径治疗肌肉萎缩。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约翰霍金斯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Se-Jin Lee在1997年发现了myostatin基因并确定了它调控骨骼肌的功能。Lee说;“确实存在大量的数据证实靶向这条信号途径是有利的。但事实上扰乱myostatin信号途径引起有力的肌肉再生长并不让人惊喜,因为其他研究证实这条信号途径对肌肉生长有着极端的副作用。”5. GPR120 Is an Omega-3 Fatty Acid Receptor Mediating Potent Anti-inflammatory and Insulin-Sensitizing EffectsDa Young Oh, Saswata Talukdar, Eun Ju Bae, Takeshi Imamura, Hidetaka Morinaga, WuQiang Fan, Pingping Li, Wendell J. Lu, Steven M. Watkins, Jerrold M. Olefsky 6. An Alternative Splicing Network Links Cell-Cycle Control to ApoptosisMichael J. Moore, Qingqing Wang, Caleb J. Kennedy, Pamela A. Silver 7. Dendritic Function of Tau Mediates Amyloid-β Toxicity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use ModelsLars M. Ittner, Yazi D. Ke, Fabien Delerue, Mian Bi, Amadeus Gladbach, Janet van Eersel, Heidrun Wölfing, Billy C. Chieng, MacDonald J. Christie, Ian A. Napier et al.8. The Language of Histone CrosstalkJung-Shin Lee, Edwin Smith, Ali Shilatifard 9. Activation of Specific Apoptotic Caspases with an Engineered Small-Molecule-Activated ProteaseDaniel C. Gray, Sami Mahrus, James A. Wells 10. Immunoproteasomes Preserve Protein Homeostasis upon Interferon-Induced Oxidative StressUlrike Seifert, Lukasz P. Bialy, Frédéric Ebstein, Dawadschargal Bech-Otschir, Antje Voigt, Friederike Schröter, Timour Prozorovski, Nicole Lange, Janos Steffen, Melanie Rieger et al.一共10篇,望采纳

在普林斯顿大学,他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研究癌症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迄今为止,他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在《细胞》发表11篇、《自然》发表7篇、《科学》发表3篇,这些工作系统地揭示了哺乳动物、果蝇和线虫中细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机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请专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研发。2003年,由于在细胞凋亡和TGF-信号传导等领域的杰出工作,破解了这一类生命科学之谜,当时年仅36岁的施一公获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成为这一奖项设立17年以来首位获奖的华裔学者。2005年,当选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会长。2010年,施一公获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是由赛克勒夫妇捐赠设立,自2006年以来,每年奖励两到三位在国际生物物理学领域做出卓越成就、年龄在45岁以下的杰出科学家。2013年4月30日,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当选2013年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前2013年4月25日,他还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耶鲁大学终身冠名教授邓兴旺和陈雪梅、杨薇等三名华裔美籍科学家,当选美国科学院新科院士。2014年3月31日,施一公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奖励他过去15年运用X-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施一公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2014年4月3日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的颁奖典礼上,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获得2014年爱明诺夫奖,并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为施一公颁奖,以奖励其在过去15年间运用X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据介绍,爱明诺夫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79年设立,用以奖励在晶体学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该奖项每年颁给不超过3名科学家,施一公是2014年该奖项唯一获奖人。施一公是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自1998年以来,他领导的实验室主要结合X射线晶体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手段,系统研究了细胞凋亡的发生和调控机制。他们的科研成果不仅清晰地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基于该研究的一项专利成果也已被转化为治疗癌症的新药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2015年12月8日,在《自然》杂志举办的“2015科研·创新·创业国际研讨会”上,施一公被授予2015年《自然》杰出导师奖。 2016年3月25日,“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施一公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

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

施一公大师的博客内容总是每次读起来都有新的感悟,总结起来:“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写科研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是与同行交流、取得国际影响的必经之路。有些国内的科学家,实验做得很漂亮,但常常苦恼于论文的写作力不从心,成为国际交流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博主的亲身体验出发,给博士生、博士后、以及年轻的PI提供一个借鉴。文章最后做简短总结。

我大学时的同班同学都知道,那时我的英语不算好(英语四级考试仅为“良”),写作尤其糟糕。初到美国之时,对英文环境适应得很差,读一篇JBC的文章要五、六个小时,还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心里压力极大。

很幸运,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时,1991年4月遇到了学兄和启蒙老师John Desjarlais。听了我的苦恼后,John告诉我,“Spend 45 minutes every day reading Washington Post, and you will be cruising with your written English in two years”(每天花45分钟读《华盛顿邮报》,两年后你的写作能力会得心应手)。这条建议正合我意 - 我原本就对新闻感兴趣!于是,我每天上午安排完第一批实验后,都会在十点左右花一小时的时间阅读《华盛顿邮报》,主要看A版(新闻版)。刚开始,我一个小时只能读两、三个短消息或一个长篇报道,中间还不得不经常查字典看生词。但不知不觉间,我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1992年老布什与克林顿竞选总统,我跟踪新闻,常常一个小时能读上几个版面的消息或四、五个长篇报道,有时还把刚看到的新闻绘声绘色地讲给师兄师姐听。

阅读直接提升了我的英文写作能力。看完一些新闻后,我常常产生动笔写自己感想的冲动。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游泳队取得了四金五银的好成绩,美国主要媒体纷纷指责这是中国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但没有任何检测的证据,完全凭美国运动员的感觉。此事让我很气愤,我生平第一次给《华盛顿邮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各写了一封信,评论报道的不公平。没想到两天后《巴尔的摩太阳报》居然原封不动的把我的信刊登在“读者来信”栏目,同事祝贺,我也洋洋得意。受到此事鼓励,我在此后三年多的日子里,常常动笔,有些文章发表在报刊上(大部分投稿石沉大海),也曾代表中国留学生写信向校方争取过中国学生的利益。有时还有意外的惊喜。95年的一天,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今天出版的《巴尔的摩太阳报》上有我的评论文章!我急匆匆赶到街头买来5份报纸,果然,在A版的倒数第二页,以15x15厘米的篇幅发表了我一个多星期前寄给报社、本以为不会发表的一篇抨击吴宏达的文章。

以上是简述我个人英文写作提升的一段过程。但是,科研论文不同于读者来信,有其专业特点、甚至是固定格式。1994年,我第一次完整地写科研论文,感觉很差。好不容易写完的文章,连我自己都不愿意读第二遍;勉强修改之后,交给了老板Jeremy Berg。他拖了三周没看我的文章,我实在忍不住了、去催他,上午9点,Jeremy告诉我:今天看!11点,我去他办公室催,秘书拦住我,说Jeremy正在办理重要事务,两点前不得打扰。我心里惴惴,不知Jeremy在干什么。下午一点半,Jeremy急匆匆过来找我,拿了一叠纸, “This is the draft. Please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We can aim for a Science report.”(这是初稿,你看看如何,我们可以试试《科学》)我仔细一看,天啊!一共7页,四个多小时Jeremy已经把文章的整体写完了,只是缺少Method和 references。让我郁闷的是,他根本没有用我的初稿。

【其实,写文章贵在一气呵成。我也沿袭了Jeremy的风格。2006年10月,在我们处于劣势的激烈竞争中,有两个课题面临被 scoop的危险,我曾经两次、一晚上赶一篇文章。10月15日,傍晚8点左右开始写、通宵,第二天早晨10点完成一篇按照《细胞》杂志格式的论文,包括abstract, introduction, results, discussion,仔细阅读一遍后于下午4点半完成网上投稿。这篇文章最终发表在12月份《自然》的子刊《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上(电子版于11月10日发表)。另一篇,10月18日,晚6点开始写、通宵,第二天早晨8点完成,上午9点半完成投稿,最终发表在12月15日的《细胞》上。当然,能通宵完成一篇文章,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研究领域非常熟悉,对文章整体的大概思路已经深思熟虑,所有的Figures都事先做好了。这些前期工作即使全身心投入也需要3-4天。】

从1994年自己写第一篇科研论文的艰难到现在写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我总结出如下经验:

1.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争取每天30-60分钟。刚开始可以选择以读英文报纸、英文新闻为主,逐渐转为读专业杂志。我会在近期专门写一篇博客文章介绍一套行之有效的增强读专业杂志能力的办法。

2.写科研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形成来自对实验数据的总体分析。必须先讨论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来做图(Figures),最后才能执笔。

3.具体写作时,先按照思路(即Figures)写一个以subheading为主的框架,然后开始具体写作。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话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词语的华丽,而主要留心逻辑(logic flow),注意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相邻两段的逻辑关系。写作时,全力以赴,尽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扰(关闭手机、座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拿出第一稿。还要注意:一句话不可太长。

4.学会照葫芦画瓢。没有人天生会写优秀的科研论文,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学习别人的文章要注意专业领域的不同,有些领域(包括我所在的结构生物学)有它内在的写作规律。科研文章里的一些话是定式,比如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 we performed …”,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former, but not the latter, hypothesis …”, “Despite recent progress, how …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 …” 等等。用两次以后,就逐渐学会灵活运用了。在向别人学习时,切忌抄袭。在美国一些机构,连续7个英文单词在一起和别人的完全一样,原则上就被认为抄袭(plagiarism)。

5.第一稿写完后,给自己不要超过一天的休息时间,开始修改第二稿。修改时,还是以逻辑为主,但对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对abstract和正文中的关键语句要字斟句酌。学会用“Thesaurus”(同义词替换)以避免过多重复。第二稿的修改极为关键,再往后就不会大改了。

6.第二稿以后的修改,主要注重具体的字句,不会改变整体逻辑了。投稿前,一定要整体读一遍,对个别词句略作改动。记住:学术期刊一般不会因为具体的语法错误拒绝一篇文章,但一定会因为逻辑混乱而拒绝一篇文章。

这套方法行之有效,我对所有的学生和博士后都会如此教导。我的第一个博士后是柴继杰,1999年加入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室。继杰当时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很差。我对他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每天花半小时读英文报纸”。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下来了!经过几年的努力,2004年继杰已经能写出不错的grant proposal,2006年他的第一篇独立科研论文发表在《Molecular Cell》上,随后相继在《自然》发表两篇、在其它一流学术期刊发表十多篇论文。写作能力开始成熟。

发表论文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要明白:论文只是一个载体,是为了向同行们宣告你的科研发现,是科学领域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科研论文写作时,一定要谨记于心的就是: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明白的意思,但一定要逻辑严谨!其实,中文和英文论文皆如此!

经验贴二:

常见的英文写作错误:

1、《细胞》(Cell)《细胞》(Cell)是美国爱思维尔(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行的关于生命科学领域最新研究发现的杂志。能够在《Cell》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是生命科学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评选诺贝尔奖、竞选院士、展示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实力的重要依据。2、《自然》(Nature)《自然》(Nature)是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发行的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自然》报道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同时也提供快速权威的、有见地的新闻,还有科学界和大众对于科技发展趋势的见解的专题。要求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3、《科学》(Science)《科学》(Science)是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的官方刊物,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AAAS也是《science》杂志的宗旨。4、《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与《Cell》、《Nature》、《Science》齐名,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文献之一。自1914年创刊至今,PNAS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PNAS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PNAS收录的文献涵盖医学、化学、生物、物理、大气科学、生态学和社会科学等。

1. Direct Reprogramming of Fibroblasts into Functional Cardiomyocytes by Defined FactorsMasaki Ieda, Ji-Dong Fu, Paul Delgado-Olguin, Vasanth Vedantham, Yohei Hayashi, Benoit G. Bruneau, Deepak Srivastava 8月6日,美国和日本的研究人员在《细胞》(Cell)杂志网络版上发表论文称,他们通过在成纤维原细胞中植入特定的Gata4, Mef2c和Tbx5种基因,成功培育出心肌细胞。研究人员发现,在小鼠胚胎的心脏中,有3种基因是生成心肌细胞必不可少的。通过向纤维原细胞中植入这3种基因,可以获得驱动心跳的心肌细胞。与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培育心肌细胞相比,这种方法更加安全、简捷。该项研究负责人家田真树说:“今后将确认是否可以用同样方法制造出人类心肌细胞。如果可行,心肌梗塞患者将无需接受开胸手术,而只需通过导入这些基因,让那里的纤维原细胞直接生成健康的心肌细胞。” 2. Generation of Rat Pancreas in Mouse by Interspecific Blastocyst Inje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Toshihiro Kobayashi, Tomoyuki Yamaguchi, Sanae Hamanaka, Megumi Kato-Itoh, Yuji Yamazaki, Makoto Ibata, Hideyuki Sato, Youn-Su Lee, Jo-ichi Usui, A.S. Knisely et al. 9月3日最新出版的Cell头条是Interspecies Organogenesis,来自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成功的利用大鼠的iPS细胞(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培育出小鼠的胰腺,这是首次成功的将不同种动物的细胞生成内脏器官的实验。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东京大学知名干细胞研究专家Hiromitsu Nakauchi,同期Cell杂志也配发了新加坡医学生物学研究院Davor Solter的评论文章。再生医学的目的是希望能从病患的多能干细胞中获得器官,最新的这篇文章通过将大鼠的iPS细胞注入到小鼠胚球中,在缺乏胰腺的小鼠中产生了一个具有功能的大鼠胰腺,这为再生医疗治疗糖尿病开辟了一条新路。一般的情况下,动物的受精卵经过反复的细胞分裂生成生物体的各个内脏器官,而研究人员却改变了这一过程:他们令已被改变遗传基因的雌、雄小鼠进行交配,得到无法自主生成胰脏的小鼠受精卵。三天后,他们又将从大鼠的尾巴中提取的10至15个iPS细胞注入已经分裂成胚胎的小鼠受精卵中,最终培育出一只拥有大鼠胰脏的小鼠。 研究人员进行了大约150只小鼠实验,但只得到了一只成年小鼠。研究结果表明这只小鼠拥有与大鼠相同的胰脏细胞,血糖值也保持正常。目前使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开展的再生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脏器和组织的修复上,虽然通过这种干细胞在体内培育器官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但相关研究成果为再生医疗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希望。 小鼠(mouse)与大鼠(rat)虽在生物分类学上同属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啮齿目、鼠科,但前者为鼷鼠属、小家鼠种,后者则为家鼠属、褐家鼠种。两者均被广泛运用于遗传学研究中。3. A Large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 Induced by p53 Mediates Global Gene Repression in the p53 ResponseMaite Huarte, Mitchell Guttman, David Feldser, Manuel Garber, Magdalena J. Koziol, Daniela Kenzelmann-Broz, Ahmad M. Khalil, Or Zuk, Ido Amit, Michal Rabani et al.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类受p53调控的新型长链非编码RNAs(large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s,lincRNAs),这无论是对于p53这一明星基因的研究,还是长链非编码RNAs的分析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杂志封面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著名的青年科学家John Rinn,John Rinn博士致力于RNA的研究,2009年被评为美国国内撼动科学界的青年英才。这位科学界的成长颇为曲折:滑板和滑雪曾占据了他的所有,直至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就读期间,他才开始把自己沉浸在生物课堂里并且逐渐意识到他不仅在科学方面有天赋,而且实际上他还非常喜欢科学。John Rinn博士发现了成千上万种的新的形式的RNA,而这些RNA被称作大量插入的非编码RNA或者LINCs,后来证明,这些新发现的RNA在调节基因上面扮演的绝不仅仅是一个辅助的角色,或者更像是直接在导演着整部戏。在最新的这篇文章中,John Rinn博士研究组与其它同事一道发现了一类受p53调控的新型长链非编码RNAs,所谓长链非编码RNAs是一类转录本长度超过200nt的RNA分子,它们并不编码蛋白,而是以RNA的形式在多种层面上(表观遗传调控、转录调控以及转录后调控等)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4. Reversal of Cancer Cachexia and Muscle Wasting by ActRIIB Antagonism Leads to Prolonged SurvivalXiaolan Zhou, Jin Lin Wang, John Lu, Yanping Song, Keith S. Kwak, Qingsheng Jiao, Robert Rosenfeld, Qing Chen, Thomas Boone, W. Scott Simonet et al.研究者在小鼠中发现一种分子可以完全逆转晚期癌症伴随的破坏性肌肉丧失,延长癌症动物的生存期。这个分子可以作为诱饵阻断一种关键的肌肉生成抑制蛋白myostatin的活性。Myostatin与诱饵分子结合被“清除”,因而不能与它的正常受体结合启动肌肉退化。癌症肌肉破坏性丧失又称为恶病质,是30%癌症患者的死亡原因。目前尚不清楚癌症是如何导致恶病质,而恶病质如何导致患者机能减退的。科学家认为是通过一连串相关的分子信号引起的。“它以负向方式控制肌肉质量。”该研究的发起者H. Q. Han说道。Han和他的研究团队希望能找到与癌症恶病质有关的信号途径,并阻断它从而达到治疗患者的目的。研究证实阻断myostatin信号途径可以促进肌肉生长。还有一些研究证实与myostatin密切相关的activin A在某些癌症患者中高表达。“我们随机选取了大量体外培养的癌细胞系,发现其中的1/3的细胞系分泌大量的activin A,”Han说:“这使得我们相信在癌症中过量表达的activin A一定有某种系统功能。”研究者们制造出了一种被认为可以影响myostatin和activin A信号途径的可溶性的类activin A受体分子——即一种具有activin受体特性的抗体,这种诱饵分子通过清除配体,阻断受体激活。单独注射这种可溶性分子进入正常的小鼠肌肉可在一周或两周内促进肌肉积聚。当它被给予移植了结肠癌细胞的小鼠时,它的肌肉质量恢复了正常虽然肿瘤仍旧在继续生长。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没有接受可溶性分子治疗的动物在癌细胞植入后40天内全部死亡,而在同样的时间内处理组动物仍有一半存活。该研究论文发表在Cell杂志上。Han的研究小组并不是第一次尝试通过myostatin信号途径治疗肌肉萎缩。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约翰霍金斯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Se-Jin Lee在1997年发现了myostatin基因并确定了它调控骨骼肌的功能。Lee说;“确实存在大量的数据证实靶向这条信号途径是有利的。但事实上扰乱myostatin信号途径引起有力的肌肉再生长并不让人惊喜,因为其他研究证实这条信号途径对肌肉生长有着极端的副作用。”5. GPR120 Is an Omega-3 Fatty Acid Receptor Mediating Potent Anti-inflammatory and Insulin-Sensitizing EffectsDa Young Oh, Saswata Talukdar, Eun Ju Bae, Takeshi Imamura, Hidetaka Morinaga, WuQiang Fan, Pingping Li, Wendell J. Lu, Steven M. Watkins, Jerrold M. Olefsky 6. An Alternative Splicing Network Links Cell-Cycle Control to ApoptosisMichael J. Moore, Qingqing Wang, Caleb J. Kennedy, Pamela A. Silver 7. Dendritic Function of Tau Mediates Amyloid-β Toxicity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use ModelsLars M. Ittner, Yazi D. Ke, Fabien Delerue, Mian Bi, Amadeus Gladbach, Janet van Eersel, Heidrun Wölfing, Billy C. Chieng, MacDonald J. Christie, Ian A. Napier et al.8. The Language of Histone CrosstalkJung-Shin Lee, Edwin Smith, Ali Shilatifard 9. Activation of Specific Apoptotic Caspases with an Engineered Small-Molecule-Activated ProteaseDaniel C. Gray, Sami Mahrus, James A. Wells 10. Immunoproteasomes Preserve Protein Homeostasis upon Interferon-Induced Oxidative StressUlrike Seifert, Lukasz P. Bialy, Frédéric Ebstein, Dawadschargal Bech-Otschir, Antje Voigt, Friederike Schröter, Timour Prozorovski, Nicole Lange, Janos Steffen, Melanie Rieger et al.一共10篇,望采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