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人文学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论文学是人学发表

“文学即人学”是高尔基提出的一个文学见解. 1928年6月12日高尔基被选为苏联“地方志学”的成员,他在苏联地方志学中央局的庆祝会上致答词时,把自己主要从事的工作称为“人学”.他说:“我还是想,我的主要工作,我毕生的工作不是地方志学,而是人学.”人所尽知,高尔基是文学家,同时也是社会活动家,但他毕竟主要是个文学家,他的社会活动家的身份也是以文学家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人们有理由认为,高尔基所说的“主要工作”即指文学工作,而这种文学工作即是“人学”.这是高尔基第一次虽不直接、但明白无误地把文学称为“人学”. 以后,在《谈手艺》和《论文学》等谈话和文章里,高尔基也表述了文学即是“人学”的思想.于是,“文学即人学”作为高尔基提出的文学命题和文学的经典性定义,为世公认,广为传布.“文学即人学”是一个富有启示性的思想.高尔基提出这个理论命题时并没有明确规定它的内含,恰恰是随着文学创作实践的发展,人们不断赋予它新的含义. 文学描写和表现的中心对象是人.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学认识和反映的中心.尽管文学是个广阔的领域,不只是要描写人,也要描写人以外的物,不只是要描写社会现象,也要描写自然景观.但是,文学写的物、写的自然界是人化了的物、人化了的自然界,它们体现了人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态度,它们本身就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因此,物和自然界进入文学领域,并不影响文学是认识人和反映人的这个基本性质.

文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文本形式传递人类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关于文学的起源和定义,历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们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看法。在西方文学方面,最早提出文学是人学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诗歌家赫西俄德曾经说过:“人类是诗歌之父”,并且他的一部史诗《神谱》被认为是西方文学的开端。另外,在中国文学方面,也有着类似的观点。《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夫文学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能与世故,此之谓文。”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就已经开始被视为人类学问之一。总之,文学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艺术形式,早在古代就有人提出了“文学是人学”的观点。自古以来,文学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人类思想、情感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论文集,《新人文论》之一种, 1988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发展史》,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 1989年3月。《小说艺术的现在与未来》,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年。《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女性》(与陈志红合著),广东高教出版社, 1990年。《作品是怎样产生的》,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1年。《艺术家与死》,花城出版社, 1992年。《 100种人生》,暨南大学出版社,台湾新雨出版社,1994年。《夜思录》,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3年出版。《第三只眼睛看美国》,花城出版社, 1995年。《 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大师对话录:钱谷融卷》(与钱谷融先生合著),北京文联出版公司, 2000年出版。《“人学”奥秘与魅力·大学活页文库第 32辑》,殷国明编著,华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跨文化”的必要和可能》,殷国明编著,华东大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出版。《西方狼》,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漫话狼文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女性诱惑与大众流行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中国古典文艺心理学新探》, 1989年国家社科项目。《鲁迅研究》,广东 1988年社科项目。《 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国家,“九五,”社科重点项目。《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获第二届广东,“鲁迅文学奖”, 1994年。《小说的现在与未来》,获广东高教社科成果一等奖。《 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获上海2000年社科重点课题奖。 1998——2002年科研状况简目:共发表论文、学术短文150余篇,其中2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要在,“文艺理论”、“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古代文学研究”分册,简目如下:1、独创的贫困,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4期2、推销自己:你的最佳选择,广东《南风窗》,1996年第12期3、上海评论界:何时失去了灵气?中华读书报,1996年7月31日4、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纪末”情结(主持人),《作品》,1995年第4期5、林耀德与死神的约会,中华读书报。6、《白夜》:贾平凹的新景旧梦,羊城晚报海外版,1996年。7、《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自何处?——关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澳门日报,1996年11月13日。8、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与王国维(上),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9、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与王国维(下),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10、大足球,踢不动,合肥晚报,1997年12月12日。11、独创的贫困,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12、龙年话“龙”,解放日报,2000年2月9日。13、语言革新与新学统的产生——关于中国20世纪文学变迁中历史叙述的重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14、寂静出诗人——兼与“愤怒出诗人”观念比较,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15、西方古典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一种比较性描述的尝试,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16、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钱谷融主编,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17、在翻译的大洋里探索、追寻和创造美,北京《光明日报》2001年4月5日。18、语言转换与现代中国文学的美学面貌,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19、卡夫卡与尼采,中华读书报,2001年8月22日,第17版。20、造就新的学术传统,广东《学术研究》,1998年第2期。21、西方文化叛逆者在中国的命运——从尼采到弗洛依德,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22、人学与美学的氤氲化醇——关于钱谷融先生《论“文学是人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23、论性情——关于中国文学的主体论,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10期转载24、论文艺批评的魅力——关于文艺问题的问答,钱谷融,殷国明,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25、话语转换与现代文学,南京《文学评论丛刊》第一卷第2期,1998年11月出版。26、新千年的感觉,载《历史的定格》,新世纪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27、《论“文学是人学”发表的前前后后》,载《文坛:2000中国年度文坛纪事》,漓江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28、关于德里达,北京《博览群书》,1999年,第11期。29、心灵花园北京《神州学人》,1998年第4期。30、钱谷融先生谈读书,《中文自学指导》,2001年第4期。31、中西文学交流中的“理论距离”——从朱光潜与克罗齐的关系谈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12期转载32、关于中西文明“结婚论”的产生——探讨梁启超在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中的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1期33、阅读林贤治,南方日报,1998年6月23日34、瞧啊,作家那一双透彻的眼睛!广东《佛山文艺》,2000年6月(下)。35、“很漫画”的感觉,上海《交际与口才》,2001年12月号36、妥协也是一种进取——关于赛珍珠《圣颅》中的拉西尔,山东《济南时报》1999年10月11日37、西方文化叛徒在中国的命运——从尼采到弗洛依德,上海《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一期38、关于海德格尔,澳门日报,1999年8月25日39、文学批评中的“一强三弱”,上海文学报,1999年5月40、在艺术的本体建构中追逐诗意——20世纪语言革新与文学发展关系的探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41、“飞龙在天”的奥秘,南方日报,2000年2月20日42、人道主义的魅力——重读钱谷融先生的《论“文学是人学”》,广州《东方文化》,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8期转载43、戈壁望月,解放日报,2001年10月15日44、小地方,大文学——澳门文学创作一瞥,光明日报,1999年7月8日45、博尔赫斯的秘密,中华读书报,2000年7月25日46、酒桌上的“礼貌先生”,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3期47、落叶的感觉,山东《济南时报》,2000年3月6日48、“新青年”的涵义,南方日报,1999年7月22日49、贾宝玉痴爱真情——《红楼梦》里话做人之十一,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12期50、钟声回荡,上海,解放日报,2001年1月8日51、关于十七年文学中的“假嗓子”现象,河北石家庄《文论报》,1999年8月52、上海的夹竹桃,上海新闻报,1999年3月5日53、真诚不可回避——关于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2期54、往来无穷,交流创新,文论报,1999年10月21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55、宜于西而不戾于中——关于克罗齐的中国化56、关于萨特:一种行动着的美学,文论报,1999年57、参与世界文化的创造,河北《文论报》,1998年6月58、关于昆德拉,广东《随笔》,2000年第一期59、论灵气:关于中国的文学本体论,《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10期50、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世界——关于《雷雨》欣赏答问录,钱谷融,·殷国明,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5期。61、被金钱出卖的父爱——关于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一期62、贾母的悲剧——《红楼梦》里话做人之八,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9期63、知识状态的批判,《上海文学》,1999年第12期64、艺术创作是一种有情思维——钱谷融先生谈话录,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一期65、跨文化对话的必要和可能,广东《粤海风》,1999年第5、6期66、追寻“大象无形”的美学理想——于钱钟书的文学理论发现,《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66、“闪光的不全是金子”——关于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巴萨尼奥,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7期67、读“桥”有感——《钱谷融先生谈话录》后记,北京《博览群书》,1999年8月68、晴雯的性情绝唱——《红楼梦》里话做人,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10期69、她为什么一脚踢开凌吉士——关于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9期70、冲出孤独的嗥叫——关于鲁迅笔下的魏连殳,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12期71、刘姥姥的“投其所好”——《红楼梦》里话做人之四,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5期72、袭人的“低姿态”——《红楼梦》里话做人之一,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1期73、鸳鸯直面近忧远虑——《红楼梦》里话做人之六,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7期74、林黛玉的独标至情——《红楼梦》里话做人,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11期75、俏平儿的“抽头退步”——《红楼梦》里话做人之五,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6期76、薛宝钗的“藏欲”,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2期77、是什么制造了难忍难熬的恐惧感?——关于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3期78、两个“精刮”人的“爱情”——关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6期79、“圆形监狱”中的真正囚徒——关于雨果《悲惨世界》中的沙威,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4期80、人心中的“围城”是如何人建立的?——关于钱钟书的《围城》,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8期81、“野心”有时是人性的陷阱——关于《红与黑》中的于连,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10期82、“猫腻”的感觉,上海《交际与口才》,2001年第9期83、优秀人才为什么找不到工作,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1期。84、如何识面又识人,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5期。85、破除别人的戒心,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4期。86、万不得已才说“不”,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3期87、不同文化话幽默,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2期88、如何理解“遥远”的国度,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7期89、交际中的坦诚原则,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9期90、风姐的“伺候好老太太”——《红楼梦》里话做人之三,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3期91、车站情结,齐鲁晚报,1998年11月21日92、关于无边的人道主义,广东《粤海风》,1998年第3、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3期转载93、独创的贫困——有感于“垮世纪文学批评”,《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3,期94、薛姨妈的老谋深算————《红楼梦》里话做人之七,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8期95、新青年的过去与现在,上海《上海文化》,1999年第2、3期。96、“尝试”的魅力,载《当代散文精品1999》,广州出版社,1999年出版。97、敏感的心痕,载《当代散文精品1999》,广州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98、人学与美学的氤氲化醇,载《新千年文谭》,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99、抵抗消解,走出“无所谓”,合肥晚报,1998年4月18日100、关于《论“人学是人学”》(之一)——钱谷融谈话录,《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6期。101、关于《论“人学是人学”》(之二)——钱谷融谈话录,《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6期。102、关于《论“人学是人学”》(之三),——钱谷融谈话录,《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6期。103、关于艺术的具体性,钱谷融,殷国明,中文自学指导,2001年1月,《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一期转载,104、关于网络文学,解放日报,1999年12月105、中国当代文学选读,主编:钱谷融、殷国明,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106、《“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自学考试指南》,编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107、青春的哀怨——关于郁达夫的《逃走》,《郁达夫名作欣赏》,温儒敏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108、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上海五十年文学批评丛书·理论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109、寻找精神家园——关于郁达夫的《在寒风里》,《郁达夫名作欣赏》,温儒敏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110、与父亲面对面——关于“背影”的联想,《随笔》,2000年第5期文111、不必当面教训人,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6期。112、读“桥”有感,济南时报,1999年4月12日113、走出“天才梦”,苍凉看人生,上海《中文自修》,2001年第3期114、打开藏着珍珠的小盒子——关于鲁迅的《朝花夕拾》,载《导读——初中生外文学名著》,上海汉语大字典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115、如何理解鲁迅小说的艺术创新,载《导读——初中生课外文学名著》,上海汉语大字典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116、在比较中拓展欣赏的视野——《围城》导读,载《导读——初中生课外文学名著》,上海汉语大字典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117、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关于巴金《家》的艺术启迪,载《导读——初中生课外文学名著》,上海汉语大字典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118、钱谷融:读书寄怀秋水,对人如坐春风,载《丽娃河畔逸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119、文学、文化与女性主义,深圳特区报,1996年120、批评的“三气”,《上海文学》,1996年第11期121、戴安娜被追踪的追踪,上海《海上文坛》,1997年第12期( 2001年)122、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建设的艰难和困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123、“猫腻”的感觉,上海《交际与口才》,2001年第9期。124、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世界——关于《雷雨》欣赏答问录,钱谷融,·殷国明,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5期。125、戈壁望月,解放日报,2001年10月15日。126、“很漫画”的感觉,上海《交际与口才》,2001年12月号127、“体用之争”与白话文运动——20世纪中国预言变革与文学发展关系的探讨《河北学刊》,2001年第6期,入选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委员会《新时期全国优秀学术成果文献》一书(中科编学字[2001]第09号);入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精选》。128、个性与传统:建立一种博大的美学胸怀——关于全球化声浪中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思考,《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6期。(2002年)129、关于“9·11”事件的文化思考,《粤海风》,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2年第6期转载130、批评家要“靓”,新民晚报,2002年3月17日。131、西方文论与现代文艺美学的发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132、金顶寺的故事,南方日报,2002年2月24日。133、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建设的艰难与困惑,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2期。134、从尼采到德里达:不断破解与不断建构,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135、从张洁说起,新民晚报,2002年4月7日。136、作家的长相,新民晚报,2002年2月24日。137、天马的传说,解放日报,2002年4月21日。138、“随意书写”的感觉,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5月3日。139、20世纪中国文学概况,《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40、长相的奥秘,《新民晚报》,2002年9月8日。141、阅读马旷源,《太原日报》2002年7月29日142、我的高考在冬季,《南方日报》,2002年7月14日。143、热浪袭来话寂静,《解放日报》,2002年7月31日。144、神游冥想的感觉,《解放日报》,2002年8月20日,星期二。145、盼望理论与生命之花的齐开并放,中华读书报,2002年6月5日。146、“肉体狂喜”的背后,上海美术出版社《创意》,2002年第3期。147、文化交流、发展和整合未来的世界,《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148、个性与传统——建立一种博大的美学胸怀,《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5期转载。149、“跨文化”:一种电视传播新视野,南方电视学刊,2002年第2期,获第三届中国电视“南方杯”优秀作品奖。150、金顶寺的故事,《南方日报》2002年2月24日。151、“救文学”从大学开始,新民晚报,2002年10月6日。152、“通”:“西学中注”还是“中学西注”?153、“革命话语”与学术理性——关于中国20世纪文学的启蒙话题,广东《东方文化》,2002年第5期。154、鸟叫与城市生态学,《解放日报》,2002年6月17日155、一条人格化的河流,上海《读者导报》,2002年11月1日

《俄苏文学》81年第3期发表了李辉凡的《我国高尔基文艺思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对高尔基是否说过“文学即人学”作了事实_L的考证,并阐明了自己对这个间题的观点. 文章指出:高尔基是否说过文学是“人学”?怎么说的?“人学”的涵义是什么?这是一桩聚讼多年的老案子.有的说,高尔基称文学是“人学”,只是针对地方志学而言的,是为了说明文学不受地域的限制,除此别无他意;有的人把这句话解释为作者强调文学写活生生的人,写人的心理活动等等,把问题局限在创作实践的范围内;还有人认为,高尔基根本没有说过文学是“人学”这句话,它是一种误解,是翻译上的错误,等等.直到最近,我国一些刊物还在讨论这个问题.如《新文学论丛》1980年第1期上发表了刘保瑞同志的一篇短文《高尔基如是说》.作者考查了这句话的俄文和中文的来源及其意思之后得出结论说:“文学即‘人学’这句话并不出自高尔基之口,因此说‘高尔基把文学(或艺术)叫人学’这一命题是不存在的.” 据我们看到的有限资料,高尔基直接谈到“人学”的地方有两次.一次是1930年在《谈手艺》一文里提到.

人文学发表论文

你说的是投稿应得多少稿费吧?《人民文学》付稿费的等级不同,一般的可能是每千字300圆。

一、投稿前须充分了解目标期刊,找准期刊专业分为很多类,相应类别的期刊也有很多种,首先要对自己的专业有具体定位,同时也要把握目标期刊的大方向,即使是一学科,也有很多不同专业方向,选择期刊时,一定要看其是否与自己文章的研究领域一致。期刊通常分为普通期刊和核心期刊,按地域划分,也可分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这些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来选择。总而言之,投错期刊是非常低级的错误,即使文章写得再好,都无法顺利完成投稿,并给杂志社编辑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在投稿职称论文时,还要注意,中级职称常需要发表国家级期刊,高级职称则需要发表国家级期刊或是核心期刊,具体按要求而定,但一定要有区分。二、到正规期刊网站进行投稿期刊投稿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直接与杂志社联系,或者给编辑发邮箱,或找专业期刊网站进行投稿。通常大家想到的第一方式就是直接和杂志社联系,但是个人与杂志社联系,若遇到杂志社稿件太多的情况,尤其是期刊投稿的旺季,很容易导致迟迟等不到杂志社的回信而错过投稿时间。随着我国学术研究的发展,在期刊上投稿发表文章,成为我国学者学术交流研究的重要方式,研究工作者数量极其庞大,而期刊的数量和版面都是有限的,没有专业人士的协助,期刊投稿还是有一难度的。即使是认识杂志社编辑,直接给编辑发邮箱,也会遇到编辑无法及时回复的情况,如果时间充足,且对期刊投稿又比较熟悉的朋友,可以考虑选择这两种。有其他情况或者有特殊要求的朋友,可以找专业的期刊投稿网站进行投稿发表,专业的期刊网站一般都与杂志社有合作,可以开启绿色投稿通道,但是这里就要注意鉴别期刊网站的正规性了。可以从期刊网站的业务能力上判断,期刊投稿设计多个流程,而在期刊网站上投稿,因为期刊网站掌握的资源相对丰富,这些流程是可以适当缩短的。但是仅靠这一点也不能完全判断其正规性,还可以从是否能发表核心期刊上判断。总所周知,核心期刊发表周期最长,发表难度也是最大,那些一上来就信誓旦旦保证核心期刊都可以发表的网站,需要大家更谨慎对待。还有就是,期刊网站推荐的期刊是否都是正规期刊,这个很容易,大家可以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上查询,看是否为正规期刊。总之,正规期刊网站是随时可以告知投稿进度的,并且对于期刊投稿也是秉持严谨的态度,若在交流时发现对方语气十分保证的,都需要质疑其真实性。三、随时了解投稿进度,留意相关消息很多朋友在投出期刊后,就完全松懈,只等着别人打电话来回复,杂志社通常是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回复,不论是投稿成功或失败,或是需要修改,都会给出相关意见,一定要留意,不是稿件投出去了就万事大吉,期刊投稿本就是一个周期较长的事,一定要有耐心。如果编辑对稿件出具了修改意见,一定要认真参考后再修改,这样投稿成功的几率才会更大。

每千字RMB300

投稿也要钱吗?不可能的!应该还有稿费的!

论文发表人类学

1. 学术会议⑴.1999年9月赴云南参加“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⑵.2001年11月赴云南参加当代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研讨会,并发表论文“知识话语·文化自觉·人类学本土化——以文化比较为中心的一些思考”;⑶.2003年12月赴台湾参加台湾文化研讨会;⑷.2004年2月赴泉州参加“侨乡与海外华人”国际研讨会,并宣读论文“边陲侨乡的历史、记忆与象征——云南腾冲和顺宗族、社会变迁的个案研究”;⑸.2004年2月12日应香港城市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之邀作“异域·孤军·华人族群——泰国北部华人社会变迁”的演讲;⑹.2004年11月赴美国旧金山参加美国人类学年会东亚分会,并宣读论文“从孤军到华人族群——泰北云南华人族群认同的民族志研究”(英文);⑺.2005年6月赴澳洲宾迪哥参加澳洲华人研究协会第九届双年会,并宣读论文“在变化之跨国语境中创建多重认同——泰国北部云南人族群特性与历史变迁的人类学研究”(英文)。(8).2005年8月赴新加坡参加第三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合作会议“海洋亚洲与海外华人(1405—2005)”,并宣读论文“地方化中的整合与涵化——泰国北部华人社区的个案研究”。⑼.2007年11月赴马来西亚槟城参加第十届中华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饮食方式、认同与族群互动——曼德勒华人饮食的个案研究”(英文)。⑽.2007年12月赴西双版纳参加“旅游、少数民族与多元文化”国际研讨会,并宣读论文“谁的古镇?谁的侨乡?——云南腾冲和顺旅游开发与社会发展的个案研究”。⑾.2009年2月赴广州参加人类学关键词研讨会,并宣读论文“Cultural Citizenship的理解与中文翻译”。⑿. 2009年4月赴台湾参加台湾东南亚区域研究年会,并宣读论文“曼德勒华人——族群、文化政治与身份认同”。⒀.2009年5月赴广州参加第四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并宣读论文“华文教育、地方化与族群认同——以曼德勒为例”。⒁.2009年7月赴台湾参加美国人类学会东亚分会暨台湾人类学与民族学年会,并发表论文“缅甸华人——族群与公民归属”(英文)。⒂.2010年2月赴香港参加香港亚洲研究学会年会,并发表论文“公民归属与认同政治——缅甸华人的人类学研究”(英文)。2. 出版2008a “Kuomintang Soldiers and Their Descendants in Northern Thailand: An Ethnographic Study”. 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 Vol. 4(2): 238-257.2008b“Foodways, Identity and Ethnic Interaction: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Dietary in Mandalay”, In Chang Y. H. May ed., Collection of The 10 Symposium on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pp. 181-198. Taipei: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2007“异域·孤军·华人族群——泰国北部原国民党军队及其后裔的社会变迁与认同建构”,刊于刘宏主编《海洋亚洲与华人世界之互动》,页150-172。新加坡:华裔馆。2006a“边陲侨乡的历史、记忆与象征——云南腾冲和顺宗族、社会变迁的个案研究”,刊于陈志明、丁毓玲、王连茂主编《跨国网络与华南侨乡》,页77-112。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2006b“Review of Monique Skidmore ed. Burma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In Asian Anthropology, Vol. 4: 175-179.2001“权力边缘的曼春满——旅游作为现代化与意识形态的个案研究”(第一作者),刊于杨慧、陈志明、张展鸿主编《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页96-115。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文化人类学的哲学内涵、 经验与理性”(第一作者),刊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22卷第5期,页13-16;139。自2004年起已在香港《文汇报》发表文章数十篇。3. 教学经验2010- 讲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合开本科生课程《文化人类学概论》2002-2003 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课程《中国人类学研究》助教;2002-2003 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本科课程《海外华人文化》助教;2003-2004 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本科课程《女性、男性与文化》助教;2005-2006 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本科课程《巫术、神话与超自然力》助教;2005-2006 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本科课程《香港考古学》助教。4. 田野经验⑴.1999年7月至8月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橄榔坝曼春满村进行旅游与社会变迁的田野调查;⑵.2000年7月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橄榔坝曼春满村进行旅游与社会变迁的跟踪调查;⑶.2000年8月赴云南省石林县月湖村进行彝族火把节宗教仪式的田野调查;⑷.2000年9月-10月赴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参与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和顺课题组的研究,并进行汉族宗族发展与变迁的田野调查,后在此基础上完成学士论文的撰写;⑸.2001年1月-2月赴泰国清迈省差巴干县热水塘新村进行华人社区与族群认同的田野调查(爱荷华州立大学、云南大学、清迈大学合作项目);⑹.2001年7月-8月赴泰国清迈省差巴干县热水塘新村进行华人社区与族群认同的跟踪调查(爱荷华州立大学、云南大学、清迈大学合作项目);⑺.2001年11月赴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建水市进行元阳哈尼族文化生态村建设和建水古城文化遗产保护的考察;⑻.2002年8月赴云南省石林县月湖村进行彝族文化生态村课题研究;⑼.2002年12月赴泰国清迈省差巴干县热水塘新村进行华人社区与族群认同的跟踪调查;⑽.2003年6月至8月赴泰国清迈省差巴干县热水塘新村进行华人社区的调查;⑾.2005年7月赴缅甸曼德勒、腊戌进行华人文化公民身份的初期调查;⑿. 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赴缅甸进行博士论文田野调查。5. 研究方向东南亚社会与文化;海外华人社会;侨乡社会发展与变迁;全球化、跨国性与文化;族群研究

人类学专业就业方向:毕业生适应工作领域分别为各级党、政机关中的民族、宗教、统战、民政、侨务、外事、旅游、文物、博物馆等部门和相关的政策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群众团体。

一、基本上来讲,人类学博士毕业后,大家都倾向于走上研究岗位,在高校任教,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回国进入高校,少部分可能会留在国外。英国的人类学博士毕业都不需要发表论文,主要是取决于你毕业论文的质量和综合学术能力,但国内很重视论文发表。

二、人类学硕士或本科毕业的话,就业选择还包括拍纪录片,比如剑桥人类学硕士毕业生就有去BBC拍纪录片的。还有的学生会选择从事非虚构写作,近些年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比较流行,国内也有很多自媒体开始做这个方向。

三、除此以外,因为人类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与人交流理解能力,因此本硕毕业生还可以去各大媒体当记者。

四、回国考公务员也是一重选择,国内将人类学划归为社会学大类之下,所以招收社会学的公务员岗位一般人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都可以报。包括国家与地方的民委、统战部、中国机关单位、一些税务局等等。

五、人类学的分支很多很多,身边同学里也有偏向体质人类学,学法医人类学,上学期间在希腊做过田野,回国文博事业单位发展的,她的口头禅是“人生在下班5点后”。也有从杜伦人类学博士毕业以后去开餐馆的。还有一些想搞文旅创业,做定制旅游,带着游客们探索田野。

人类学论文发表

1 杨书森 男,1954年1月出生,辽宁省康平县人。1972年从事会计工作,曾任核算员、主管会计、财会股长、总会计师等职。1988年评为会计师。现任康平县食品公司总会计师。1986年以来,先后制定了食品公司内部的《经营承包责任制》、《资金管理使用规定》、《财务开支及审批手续制度》、《财产管理制度》等,通过执行验证,这些制度能使公司所属单位做到增收节支、增产节约的效果,能够调动全体职工积极性,使公司的各项经济指标逐年提高,企业由1986年亏损22万元,1987年变盈,利润逐年上升,1991年盈利4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 2 杨书森 1945年12月生。197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现任吉林油田高中语文教师。系中国训治学研究会、吉林省语文学会会员,全国中学阅读写作教研中心吉林省委员、《语文周报》特邀编委,《七彩虹》编委、《应用写作》特邀采编员。多年来在政治学、文化人类学、哲学、逻辑学、美学、文艺学、语言学、训诂学、音韵学、古文字学等方面都下过许多功夫;也取得某些成果。发表文化人类学论文四篇:《焚巫、祭月、祈雨》《诗、月出》新探;《宗教礼仪、爱情图画、生命赞歌》《诗、东门》的文化人类学臆解;《“勤子屠母”与尸解“人神”》;《吁嗟、羽舞、祈雨》,载《素质教育的轨迹》。另有研究诗经的论文《在蒙昧和野蛮的交汇点上》待刊,训诂学论文七篇。《“落英缤纷”解》、《中学语文课本注解补正》(1998年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上大会宣讲)、《释引定、执定、傍地、坐地》(此文被选入《中国跨世纪教育学术成果论坛》)、《“并命”非“亡命”辨》(此文是对《汉语大词典》“并命”条释义的批驳)、《径庭考辨》(对《汉语大词典》径庭释义的批驳)、《不谷考辨》(三篇均载《语文知识》)、《释“很”及“豪杰”》、《〈屈原列传〉纠谬》载《营口师专学报》、《匹夫有重于社稷解》(收入《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集》)。此外有短文《“莫可以当曹操”解》、《“死生日夜事”解》、《“下笔如有神”解》、《“加其土封”解》等短文以“补白”形式发表于《营口师专学报》,另《由从羊之字看古羌人的羊神崇拜》评笠原仲二的《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待刊,传略入录《世界名人录》、《中外名人辞典》等。 3 杨书森 1947年2月生,天津宁河人。中共党员,天津市宁河县芦台第一中学高级教师。1969年2月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任宁河县后勤中学副校长。1977年恢复高考,首批考入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系,在学期间被评为三好学生、天津市高等院校优秀学生干部。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宁河县芦台一中任数学高中教师,曾任年级组长、数学组组长等职。1991年被评为宁河县优秀科技辅导员和先进教师。在从教三十几年中,教育思想端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科学性,以唯物辩证法指导教学,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教育,所任班主任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在数学上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专业知识,能准确地把握大纲和教材的重点难点。狠抓“双基”,立足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层次递进教学法”,深受师生的好评。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赞许,多年来一直任宁河县教研室数学中心备课组组长,为全县数学教师分析教材教法,多次承担县教研室组织的示范课、观摩课和电化教学课,受到好评与奖励,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为芦台一中培养了多名数学教师。编写的高中数学章节测试题和专题辅导材料多篇发表在山西师范大学《数学报》上,数学论文多次在县评比中获奖。 4杨书森教授 杨书森,男,1948年月出生,汉族,安徽郎溪人。本科学历,教授。 研究领域和方向:主攻逻辑学,兼攻秘书学、语言学、儒家哲学、中学语文教学。 个人简历: 1961-1968:读书(读中学于芜湖一中,含“文革”2年) 1968-1970:务农(“插队”落户于当涂县新丰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0-1975:从军(服现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6376部队) 1975-1977:打工(退伍后就职于芜湖市纺织器材厂) 1978-1982:求学(读本科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77级) 1982-2007:执教(执教于安徽

这个链接里的第2个杨书森

杨书森 1945年12月生。197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现任吉林油田高中语文教师。系中国训治学研究会、吉林省语文学会会员,全国中学阅读写作教研中心吉林省委员、《语文周报》特邀编委,《七彩虹》编委、《应用写作》特邀采编员。多年来在政治学、文化人类学、哲学、逻辑学、美学、文艺学、语言学、训诂学、音韵学、古文字学等方面都下过许多功夫;也取得某些成果。发表文化人类学论文四篇:《焚巫、祭月、祈雨》《诗、月出》新探;《宗教礼仪、爱情图画、生命赞歌》《诗、东门》的文化人类学臆解;《“勤子屠母”与尸解“人神”》;《吁嗟、羽舞、祈雨》,载《素质教育的轨迹》。另有研究诗经的论文《在蒙昧和野蛮的交汇点上》待刊,训诂学论文七篇。《“落英缤纷”解》、《中学语文课本注解补正》(1998年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上大会宣讲)、《释引定、执定、傍地、坐地》(此文被选入《中国跨世纪教育学术成果论坛》)、《“并命”非“亡命”辨》(此文是对《汉语大词典》“并命”条释义的批驳)、《径庭考辨》(对《汉语大词典》径庭释义的批驳)、《不谷考辨》(三篇均载《语文知识》)、《释“很”及“豪杰”》、《〈屈原列传〉纠谬》载《营口师专学报》、《匹夫有重于社稷解》(收入《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集》)。此外有短文《“莫可以当曹操”解》、《“死生日夜事”解》、《“下笔如有神”解》、《“加其土封”解》等短文以“补白”形式发表于《营口师专学报》,另《由从羊之字看古羌人的羊神崇拜》评笠原仲二的《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待刊,传略入录《世界名人录》、《中外名人辞典》等。

1. 学术会议⑴.1999年9月赴云南参加“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⑵.2001年11月赴云南参加当代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研讨会,并发表论文“知识话语·文化自觉·人类学本土化——以文化比较为中心的一些思考”;⑶.2003年12月赴台湾参加台湾文化研讨会;⑷.2004年2月赴泉州参加“侨乡与海外华人”国际研讨会,并宣读论文“边陲侨乡的历史、记忆与象征——云南腾冲和顺宗族、社会变迁的个案研究”;⑸.2004年2月12日应香港城市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之邀作“异域·孤军·华人族群——泰国北部华人社会变迁”的演讲;⑹.2004年11月赴美国旧金山参加美国人类学年会东亚分会,并宣读论文“从孤军到华人族群——泰北云南华人族群认同的民族志研究”(英文);⑺.2005年6月赴澳洲宾迪哥参加澳洲华人研究协会第九届双年会,并宣读论文“在变化之跨国语境中创建多重认同——泰国北部云南人族群特性与历史变迁的人类学研究”(英文)。(8).2005年8月赴新加坡参加第三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合作会议“海洋亚洲与海外华人(1405—2005)”,并宣读论文“地方化中的整合与涵化——泰国北部华人社区的个案研究”。⑼.2007年11月赴马来西亚槟城参加第十届中华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饮食方式、认同与族群互动——曼德勒华人饮食的个案研究”(英文)。⑽.2007年12月赴西双版纳参加“旅游、少数民族与多元文化”国际研讨会,并宣读论文“谁的古镇?谁的侨乡?——云南腾冲和顺旅游开发与社会发展的个案研究”。⑾.2009年2月赴广州参加人类学关键词研讨会,并宣读论文“Cultural Citizenship的理解与中文翻译”。⑿. 2009年4月赴台湾参加台湾东南亚区域研究年会,并宣读论文“曼德勒华人——族群、文化政治与身份认同”。⒀.2009年5月赴广州参加第四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并宣读论文“华文教育、地方化与族群认同——以曼德勒为例”。⒁.2009年7月赴台湾参加美国人类学会东亚分会暨台湾人类学与民族学年会,并发表论文“缅甸华人——族群与公民归属”(英文)。⒂.2010年2月赴香港参加香港亚洲研究学会年会,并发表论文“公民归属与认同政治——缅甸华人的人类学研究”(英文)。2. 出版2008a “Kuomintang Soldiers and Their Descendants in Northern Thailand: An Ethnographic Study”. 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 Vol. 4(2): 238-257.2008b“Foodways, Identity and Ethnic Interaction: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Dietary in Mandalay”, In Chang Y. H. May ed., Collection of The 10 Symposium on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pp. 181-198. Taipei: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2007“异域·孤军·华人族群——泰国北部原国民党军队及其后裔的社会变迁与认同建构”,刊于刘宏主编《海洋亚洲与华人世界之互动》,页150-172。新加坡:华裔馆。2006a“边陲侨乡的历史、记忆与象征——云南腾冲和顺宗族、社会变迁的个案研究”,刊于陈志明、丁毓玲、王连茂主编《跨国网络与华南侨乡》,页77-112。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2006b“Review of Monique Skidmore ed. Burma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In Asian Anthropology, Vol. 4: 175-179.2001“权力边缘的曼春满——旅游作为现代化与意识形态的个案研究”(第一作者),刊于杨慧、陈志明、张展鸿主编《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页96-115。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文化人类学的哲学内涵、 经验与理性”(第一作者),刊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22卷第5期,页13-16;139。自2004年起已在香港《文汇报》发表文章数十篇。3. 教学经验2010- 讲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合开本科生课程《文化人类学概论》2002-2003 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课程《中国人类学研究》助教;2002-2003 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本科课程《海外华人文化》助教;2003-2004 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本科课程《女性、男性与文化》助教;2005-2006 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本科课程《巫术、神话与超自然力》助教;2005-2006 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本科课程《香港考古学》助教。4. 田野经验⑴.1999年7月至8月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橄榔坝曼春满村进行旅游与社会变迁的田野调查;⑵.2000年7月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橄榔坝曼春满村进行旅游与社会变迁的跟踪调查;⑶.2000年8月赴云南省石林县月湖村进行彝族火把节宗教仪式的田野调查;⑷.2000年9月-10月赴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参与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和顺课题组的研究,并进行汉族宗族发展与变迁的田野调查,后在此基础上完成学士论文的撰写;⑸.2001年1月-2月赴泰国清迈省差巴干县热水塘新村进行华人社区与族群认同的田野调查(爱荷华州立大学、云南大学、清迈大学合作项目);⑹.2001年7月-8月赴泰国清迈省差巴干县热水塘新村进行华人社区与族群认同的跟踪调查(爱荷华州立大学、云南大学、清迈大学合作项目);⑺.2001年11月赴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建水市进行元阳哈尼族文化生态村建设和建水古城文化遗产保护的考察;⑻.2002年8月赴云南省石林县月湖村进行彝族文化生态村课题研究;⑼.2002年12月赴泰国清迈省差巴干县热水塘新村进行华人社区与族群认同的跟踪调查;⑽.2003年6月至8月赴泰国清迈省差巴干县热水塘新村进行华人社区的调查;⑾.2005年7月赴缅甸曼德勒、腊戌进行华人文化公民身份的初期调查;⑿. 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赴缅甸进行博士论文田野调查。5. 研究方向东南亚社会与文化;海外华人社会;侨乡社会发展与变迁;全球化、跨国性与文化;族群研究

发表人类学论文

1 杨书森 男,1954年1月出生,辽宁省康平县人。1972年从事会计工作,曾任核算员、主管会计、财会股长、总会计师等职。1988年评为会计师。现任康平县食品公司总会计师。1986年以来,先后制定了食品公司内部的《经营承包责任制》、《资金管理使用规定》、《财务开支及审批手续制度》、《财产管理制度》等,通过执行验证,这些制度能使公司所属单位做到增收节支、增产节约的效果,能够调动全体职工积极性,使公司的各项经济指标逐年提高,企业由1986年亏损22万元,1987年变盈,利润逐年上升,1991年盈利4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 2 杨书森 1945年12月生。197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现任吉林油田高中语文教师。系中国训治学研究会、吉林省语文学会会员,全国中学阅读写作教研中心吉林省委员、《语文周报》特邀编委,《七彩虹》编委、《应用写作》特邀采编员。多年来在政治学、文化人类学、哲学、逻辑学、美学、文艺学、语言学、训诂学、音韵学、古文字学等方面都下过许多功夫;也取得某些成果。发表文化人类学论文四篇:《焚巫、祭月、祈雨》《诗、月出》新探;《宗教礼仪、爱情图画、生命赞歌》《诗、东门》的文化人类学臆解;《“勤子屠母”与尸解“人神”》;《吁嗟、羽舞、祈雨》,载《素质教育的轨迹》。另有研究诗经的论文《在蒙昧和野蛮的交汇点上》待刊,训诂学论文七篇。《“落英缤纷”解》、《中学语文课本注解补正》(1998年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上大会宣讲)、《释引定、执定、傍地、坐地》(此文被选入《中国跨世纪教育学术成果论坛》)、《“并命”非“亡命”辨》(此文是对《汉语大词典》“并命”条释义的批驳)、《径庭考辨》(对《汉语大词典》径庭释义的批驳)、《不谷考辨》(三篇均载《语文知识》)、《释“很”及“豪杰”》、《〈屈原列传〉纠谬》载《营口师专学报》、《匹夫有重于社稷解》(收入《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集》)。此外有短文《“莫可以当曹操”解》、《“死生日夜事”解》、《“下笔如有神”解》、《“加其土封”解》等短文以“补白”形式发表于《营口师专学报》,另《由从羊之字看古羌人的羊神崇拜》评笠原仲二的《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待刊,传略入录《世界名人录》、《中外名人辞典》等。 3 杨书森 1947年2月生,天津宁河人。中共党员,天津市宁河县芦台第一中学高级教师。1969年2月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任宁河县后勤中学副校长。1977年恢复高考,首批考入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系,在学期间被评为三好学生、天津市高等院校优秀学生干部。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宁河县芦台一中任数学高中教师,曾任年级组长、数学组组长等职。1991年被评为宁河县优秀科技辅导员和先进教师。在从教三十几年中,教育思想端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科学性,以唯物辩证法指导教学,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教育,所任班主任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在数学上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专业知识,能准确地把握大纲和教材的重点难点。狠抓“双基”,立足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层次递进教学法”,深受师生的好评。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赞许,多年来一直任宁河县教研室数学中心备课组组长,为全县数学教师分析教材教法,多次承担县教研室组织的示范课、观摩课和电化教学课,受到好评与奖励,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为芦台一中培养了多名数学教师。编写的高中数学章节测试题和专题辅导材料多篇发表在山西师范大学《数学报》上,数学论文多次在县评比中获奖。 4杨书森教授 杨书森,男,1948年月出生,汉族,安徽郎溪人。本科学历,教授。 研究领域和方向:主攻逻辑学,兼攻秘书学、语言学、儒家哲学、中学语文教学。 个人简历: 1961-1968:读书(读中学于芜湖一中,含“文革”2年) 1968-1970:务农(“插队”落户于当涂县新丰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0-1975:从军(服现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6376部队) 1975-1977:打工(退伍后就职于芜湖市纺织器材厂) 1978-1982:求学(读本科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77级) 1982-2007:执教(执教于安徽

这个链接里的第2个杨书森

杨书森 1945年12月生。197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现任吉林油田高中语文教师。系中国训治学研究会、吉林省语文学会会员,全国中学阅读写作教研中心吉林省委员、《语文周报》特邀编委,《七彩虹》编委、《应用写作》特邀采编员。多年来在政治学、文化人类学、哲学、逻辑学、美学、文艺学、语言学、训诂学、音韵学、古文字学等方面都下过许多功夫;也取得某些成果。发表文化人类学论文四篇:《焚巫、祭月、祈雨》《诗、月出》新探;《宗教礼仪、爱情图画、生命赞歌》《诗、东门》的文化人类学臆解;《“勤子屠母”与尸解“人神”》;《吁嗟、羽舞、祈雨》,载《素质教育的轨迹》。另有研究诗经的论文《在蒙昧和野蛮的交汇点上》待刊,训诂学论文七篇。《“落英缤纷”解》、《中学语文课本注解补正》(1998年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上大会宣讲)、《释引定、执定、傍地、坐地》(此文被选入《中国跨世纪教育学术成果论坛》)、《“并命”非“亡命”辨》(此文是对《汉语大词典》“并命”条释义的批驳)、《径庭考辨》(对《汉语大词典》径庭释义的批驳)、《不谷考辨》(三篇均载《语文知识》)、《释“很”及“豪杰”》、《〈屈原列传〉纠谬》载《营口师专学报》、《匹夫有重于社稷解》(收入《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集》)。此外有短文《“莫可以当曹操”解》、《“死生日夜事”解》、《“下笔如有神”解》、《“加其土封”解》等短文以“补白”形式发表于《营口师专学报》,另《由从羊之字看古羌人的羊神崇拜》评笠原仲二的《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待刊,传略入录《世界名人录》、《中外名人辞典》等。

截至199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发表论文2663篇;截至2007年(1963—2007),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获院、部级以上的奖项38项。 2010至2014年,该所共发表论文935篇,SCI和SSCI论文517篇,其中33篇发表于Nature和Science上(第1完成单位19篇)。 2000~2007年度研究所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年度 研究论文 专著 科普文章 SCI/SSCI Nature/Science 论文总数 1996 16 4 42 1997 19 3 46 1998 21 3 42 1999 21 8 69 2000 22 6 99 4 53 2001 40 6 109 6 81 2002 37 8 92 5 37 2003 38 4 82 2 28 2004 45 9 140 11 43 2005 47 4 99 3 44 2006 43 6 127 3 42 2007 40 1 92 3 43 备注:SCI/SSCI论文统计数字引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论文与引文统计》;1996-1999年论文总数的数字系引自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于人员流动在国外发表的论文无法统计。参考资料: 2010~2014年度研究所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年份 文章总数 SCI/SSCI 第一作者 Nature、Science总数 2010 188 77 58 9 2011 130 71 52 5 2012 156 80 58 2 2013 208 102 66 8 2014 252 187 80 9 参考资料: 获院、部级以上奖项一览表奖项类别 奖项等级 合计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奖 3 1 4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 1 2 其他国家级奖 3 3 院级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6 4 6 16 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 1 3 2 6 中科院杰出成就奖 1 1 其他院级奖 4 4 其他 其他省部级奖 2 2 合 计 38 参考资料: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的刊物有《中国古生物志》(丙、丁种)、《古脊椎动物学报》、《人类学学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集刊》等专业杂志。●《古脊椎动物学报》《古脊椎动物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登载内容涵盖与古脊椎动物学有关的所有领域。该刊目前登载的研究论文均附有详细的英文摘要,是中国及其他国家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者必备的参考资料之一,在国际学术界影响较大,为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199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2012年荣选“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人类学学报》《人类学学报》是中国唯一报道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核心刊物,主要发表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原始研究报告及综合性学术论文,刊登的文章包括研究论文、发掘报告、简报、综述、书刊评介和消息与动态等。该刊主要报道:人类和灵长类的起源、进化、古病理、生物人类学和应用人类学的研究;史前人类技术、行为和文化研究;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报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层、古生物和环境研究;与人类学研究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如年代测定、DNA分析)等的应用及其成果。该刊被GeoRef (美国地质文摘)、Zoological Record Online (美国动物学记录)、 Ulrich’s (TM)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美>)等检索系统收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