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发表sci论文130篇

发布时间:

发表sci论文130篇

发表sci论文130篇,中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448篇,主编本科、8年制教材以及各类专业书籍22部,参编16部。代表性论著:Jia J*, Wang F, Wei C,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dementia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China. Alzheimer’s & Dementia. 2014, 10: 1-9.Jia J*, Zhou A, Wei C,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it’s etiological subtypes in elderly Chinese. Alzheimer’s & Dementia. 2014, 10: 439-447.Xing Y, Jia J*, Ji X, et al. Estrogen associated gene polymorphism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in the progress of Alzheimer’s disease.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2013, 111:53-74.Cong L, Jia J*. Promoter polymorphisms which regulate ADAM9 transcription are protective against sporadic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biol Aging. 2011, 32(1):54-62.Lv H, Jia L, Jia J*. Promoter polymorphisms which modulate APP expression may increase susceptibility to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biol Aging. 2008, 29(2):194-202.Wang F, Shu C, Jia L, Zuo X, Zhang Y, Zhou A, Qin W, Song H, Wei C, Zhang F, Hong Z, Tang M, Wang DM, Jia J*. Exploration of 16 candidate genes identifies the association of IDE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in Han Chinese. Neurobiol Aging. 2012, 33(5): 1014.e1-9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写作组(贾建平执笔).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1, 44(2): 141-147.贾建平*.重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早期诊断和干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5, 38(1): 4-6.贾建平主编.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贾建平主编. 卫生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6和7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张学,男,汉族,1945年11月生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吉林扶余人,1969年09月参加工作。1964.09—1969.09 ,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学习,河北省唐山市政协副主席(正市厅级)。编辑本段个人履历 1969.09—1970.08 ,留校待分配, 1970.08—1972.08 ,唐山钢铁公司劳动锻炼、中型轧钢厂团总支副书记, 1972.08—1976.06, 唐山钢铁公司党委宣传部干事, 1976.06—1981.02, 唐山钢铁公司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1981.02—1981.11, 唐山钢铁公司第一炼钢厂党委副书记, 1981.11—1983.03 ,唐山钢铁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 1983.03—1985.07 ,唐山钢铁公司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党委书记助理, 1985.07—1993.09 ,唐山钢铁公司党委副书记(期间:1988.02-1988.07在中央党校学习), 1993.09—1994.04 ,唐山钢铁(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会常务副董事长, 1994.04—1996.04, 河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1996.04—2000.03, 河北省国防科工办主任、省国防科技工业党委书记, 2000.03—2001.07 ,河北省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期间:2001.02-2001.07中央党校学习) 2001.07—2004.01 ,河北省唐山市委副书记(正市厅级), 2004.01—2004.05,河北省 唐山市委副书记(正市厅级)、唐山市政协副主席, 2004.05— 河北省唐山市政协副主席。 张学 198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89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被聘任为遗传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在日本国立癌中心研究所癌基因研究部研修,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系做博士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做博士后,美国哈佛大学口腔医学院任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现任中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兼),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基因组学教研室主任(兼)。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医学遗传学系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助理。 研究方向: 1. 遗传病致病基因的识别和功能研究;2. 遗传病基因诊断技术及应用研究 主要业绩: 承担过国家863、973和科技攻关等重大课题,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探索项目、面上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重点项目,还主持了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和美国NIH R03项目等科研课题。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或与他人合作共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美国SCI收录25篇,被引700余次)。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11人,硕士研究生5人。 主要学术成果是:1.发现肝癌中RB1基因突变失活。首次以全面、可信的证据确定RB1基因在肝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第一次证明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抑癌基因失活更敏感、可靠。论文在《Cancer Research》发表,被SCI引用130次。2.发现侯选抑癌基因p73新的多态和双等位基因表达现象。论文发表在《Cancer Research》,被SCI引用50次。3.发现V型并指(趾)症和一新型短—并指(趾)综合征的致病基因,论文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发表。研究成果曾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及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学术任职: 现任中国遗传学会理事兼人类和医学遗传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学术秘书、北京医学会理事兼医学遗传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遗传学报》、《遗传》、《中华儿科杂志》、《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和《国际遗传学杂志》编委。

团队发表论文130余篇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认真贯彻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获得教学科研经费共90余万元。教学科研成绩显著。完成了一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并被评为优秀课题;《翻译》、《陕西导游》和《听力》三门课程先后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编写出版教材16部,发表论文130余篇;2007年获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英语教育、商务英语、旅游英语专业被评为陕西省省级高职重点专业。2008年冯伟年教授被评为省第四届高校教学名师;2009年赵宏教授被评为省第五届高校教学名师;英语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外国语学院的“数字语言实验中心”被评为陕西省高校实验示范中心。2010年,外国语学院的 “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陕西省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冯伟年教授领导的“翻译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团队。5年来,外国语学院共获得15项省级教学成果,实现了省级教学成果的大满贯。两位青年教师获“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目前在研教改科研项目25个。培养出一批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人才外国语学院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训练。配备了外语口语好的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每年开展课外名著读书报告活动,组织外语演讲赛和辩论赛,每周开展“外语角”活动,学生社团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严格的教学管理和丰富的校园活动培养出了一批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人才。英语专业学生为“2006年中国国际铅锌年会”和“2008年上海第十八届国际翻译大会”提供翻译服务,受到主办方的好评。郑悦在2008年“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决赛中获得冠军;张敏在2007年“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陕西赛区比赛中获三等奖;王沛然获共青团陕西省委授予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杰出志愿者”称号。孙尚娴在2008年陕西省大学生日语辩论大赛中获优秀奖。2010年英语、日语本科毕业生中有20人考上硕士研究生,分别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DePaul University商学院、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院校录取。现有学生党员572人。 外国语学院学生出色的表现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近三年来,外国语学院第一志愿报考率均超过150%。每年就业率均在95%以上。外国语学院位于风景优美的西安翻译学院西教学区,这是一个全外语学习环境,以骄人的成绩被誉为西安翻译学院的一大亮点。随着民办教育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外国语学院将继续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全体师生正伸开双臂,热忱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

太空生物制药技术研究中心现有研发人员共70人,其中:院士3人、博士25人、硕士14人、本科28人。集合了当今中国相关领域内顶尖的近60多位专家、学者,其中包括首席科学家庄逢源院士、杨子彬院士、刘志恒研究员、蒋兴村教授等中国太空诱变育种的世界级专家。同时与中国多所高技术研发机构、著名大学强强联合共同形成强大的研发团队,对多项高新技术项目进行深入研究。他们分别是: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研究所国家高技术863-704主题专家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部基础电子信息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武汉医药工业研究所中国南方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第四军医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中心庄逢源(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空间生命委员会由10位国际知名空间生命科学家组成,这是我国空间生命科学家第一次在国际宇航科学院中担任该职务)国际宇航科学院空间生命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太空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空间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生物流变学会官方杂志Biorheology杂志编委国际Clinical Hemorheology and micro-circulation杂志编委杨子彬(院士)国际医学生物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内外著明的生物医学工程学专家;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所副所长,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医疗器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亚太地区生物医学大会主席;国际IFMBE执委,2002年当选国际医学生物工程科学院院士;现任美国 J.of Biomaterials杂志及国际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编委等职;杨子彬现为太空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医学专家。刘志恒(教授、博导)中国空间生命科学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菌种保藏中心主任中国航天十一五规划咨询专家太空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刘志恒教授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130余篇(IF2.0以上SCI论文40余篇)。主编《现代微生物学》、《放线菌现代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放线菌系统学》,并与人合著及参编科学论著五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空间学会生命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菌种保藏中心主任刘志恒与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合影。美、俄、法、加拿大、奥地利等国的科学家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空间学会生命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太空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菌种保藏中心主任刘志恒合影留念。蒋兴村(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中国航天诱变育种第一人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生命科学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和应用学术委员会原成员国家863航天领域空间科学及应用专家组生命科学责任专家太空生物制药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蒋兴村教授,曾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7篇,参加著作编撰8本、电影一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六个。“七五”期间是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先进工作。国家863航天领域空间科学及应用专家组顾问,我国最早从事太空诱变育种的权威专家,被誉为“中国太空育种第一人”。曾兼社会任职:中国空间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生命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和应用委员会,国家“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科学及应用专家组生命科学责任专家,后为专家组高级顾问。李季伦(院士)1989年至今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2年至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5-1991年)、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83-1995年)、清华大学兼职教授(1994-1996年)、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1991-1995年)和名誉理事长(1995年至今)、《微生物学报》主编(1991年至今)。太空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生产工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嗣良(教授)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主任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嗣良教授曾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863”等各类重大课题40多项,发表研究论文130多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涉及生物技术、化学工程、控制工程、信息工程、机械工程等多学科。太空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工艺专家庄英萍(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员太空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工艺专家主要从事发酵过程的优化与放大研究以及生物催化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sci论文发表篇

第一步:投稿sci论文发表,要在sci期刊上刊登出来,不把文章投稿给sci期刊,就没有发表的可能。投稿很重要,投错,会带来不少的麻烦。为了更好地完成投稿,作者必须做的三件事:一是匹配sci期刊;二是调整sci论文格式;三是准备投稿所需要的资料。第二步:审核投稿后的文章,要进入审核程序。先是编辑初审,遴选出符合本刊要求且质量不错的文章,推送至审稿人,而未被推送的文章被拒稿。再是审稿人审核,给出评审意见。最后编辑综合审稿人的意见,给予作者拒稿、修改或录用的答复。

第三步:修改修改的文章,附有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基本上都很中肯,作者逐条修改后,及时提交返修后的文章。当然有异议的,与编辑沟通解决。文章不同,修改的次数可能不同,有的一次,有的二次,甚至三次、四次。第四步:录用返修后的文章是要进行审核的,审核通过的给出录用,反之拒稿。第五步:签约期刊要与作者签订版权合同。收费的期刊,需要作者支付相应的费用。一篇sci论文多少钱,要看目标期刊怎么给收费标准,版面费越高,版面越多,花钱就越多。第六步:校稿文章在设计排版后,可能会出现错误,期刊会返回给作者校稿。若有错误,要向编辑反馈。

第七步:onlineonline就是线上发表,发表的sci论文通常会在见刊前,先线上发表。第八步:见刊期刊印刷出版,即发表的sci论文随着本期期刊印刷出来。第九步:检索见刊后的文章向数据库送检,一旦收录,即为成功检索。

sci论文发表被看作是科研能力水平的最高衡量标尺。

如果作者可以发表sci论文,毫无疑问,可以充分证明个人的科研能力已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也正是因此,国内很多科研机构对sci非常重视,是相关人员晋升与考核的重要指标。

本科生发表SCI难的原因:

原因一: 时间不够充裕,机会少,在本科期间,学生能够从事科研相关工作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同学,大一大二都在上课,真正能够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可能只有大三一年,大四又要准备保研、考研、找工作。所以说,首先在时间上,对于本科生来说,并不充裕。

原因二:本科生科研训练不够系统,达不到SCI论文要求其次,SCI文章要求较高,特别是对于文章格式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不经过系统训练,中稿率并不高。

发表一篇sci的方法如下:

1、选题。根据本领域研究热点来选择适合自己,且易于发表的研究方向、论文题目。具体可通过查看webofscience近几年本领域的已发表论文的主题内容。

2、选择意向投稿期刊。根据本领域SCI收录期刊来选择,通过查看期刊的影响因子、发文频次及数量等来判断发文容易程度,查看期刊近几期或近几年发文情况,判断其主要刊载主题、研究方向。

3、根据所选意向期刊要求,阅读大量相关中外文文献,进行论文撰写。

4、请本专业领域其他学者阅览,最好是知名学者,提供参考意见。可通过查看发文量,被引频次较高的学者来选择学者,也可请认识的学者来看。

5、投稿。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其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创刊于1961年,它是根据现代情报学家加菲尔德1953年提出的引文思想而创立的。时至今日加菲尔德仍是SCI主编之一。SCI是由ISI美国科学情报所出版。现为双月刊。

一般是1-3篇左右。sci论文是博士毕业常见的要求,发表几篇,什么时候发表,是见刊还是检索等,会因学校不同而有差异。

博士就读的学校有很多,每个学校对于博士发表论文都有相应的规定。关于发表sci论文的篇数,有的多,有的少,甚至同一学校,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篇数要求。比如: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统计学)学科(1)基本要求(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①在SCIE收录源刊物上发表2篇论文;②在SCIE收录源刊物上发表1篇论文,另外在EI、MEDLINE收录源刊物或在《中国科学》(中文版)、《数学学报》、《应用数学学报》、《计算数学》或《系统科学与数学》上发表2篇论文。(2)免盲审要求:在本学科领域SCIE收录源期刊(分区表中Q1区或Q2区)上发表1篇论文。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学科(1)基本要求:在SCIE收录源刊物上发表3篇论文,影响因子累计达到3.0(含)以上,且至少在国外期刊上发表1篇影响因子达到1.0(含)以上的论文。(2)免盲审要求:在SCIE收录源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单篇或累计达到8.0(含)以上,且至少在国外期刊上发表1篇影响因子达到3.0(含)以上的论文。3、西北工业大学理学类博士学位,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在SCI、EI检索源刊物和《西北工业大学学术论文投稿指南》上发表本学科学术论文4篇。其中,至少2篇刊物论文被SCI检索(数学学科至少1篇被SCI检索),至少1篇为外文撰写。(2)在SCI检索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至少1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论文属SCI 1区(数学学科属SCI 1区或2区),或SCI影响因子累计达到5.0(数学学科为4.0)以上。如何才能具备发表SCI论文的能力,这里我们分享三点基本功:专业扎实、英语扎实、科研工具扎实。(1)专业扎实专业书本(textbook)一般是讲广泛接受的、陈旧的知识。这个知识肯定要懂,而且对一些数据、公式、或者专业常识能做到非常熟练。(2)英语扎实现在年轻一代的英语比我们那个时候要好。所以,这里我不想多说。平常看文献的时候,多注意作者(最好其母语是英语)的用词,句子的展开、段落的发展。(3)科研工具扎实包括室内野外(如果需要)实验技能、写文章过程中需要的主要软件工具。关于实验方面的,不同专业要求不一样。在这儿我想说的是,从原始数据到文章成稿的过程中,你可能用到的软件工具:文字的(e.g. Word )、图形的(e.g. Origin, sigmaPlot…)、数据分析统计的(e.g. Excel, SPSS or SAS…)、数据模拟 的(e.g. MathCad, Matlab…)、文献管理的(e.g. Endnote…)及其专业软件。你如果熟练掌握以上软件,不但写文章的效率快,而且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

发表sci论文32篇

男,1973年9月生,甘肃成县人。1.1997年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2.2000年获西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硕士学位;3.2003年获厦门大学分析化学理学博士学位;4.2004年4月受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在九州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4-2006);5.2006-2008年在大阪大学太阳能化学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6.2008-2010年在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NIMS)有机纳米材料中心做博士后研究;6.2010年12月被聘为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目前,在Angew. Chem. Int.En., Chem.Commun., Org.Lett.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2篇,被引500多次,单篇最高引用100余次。 担任J.Mater. Chem.期刊通讯评审人。

1)内源性活性物质(如CGRP、VPO)在缺血性心脏病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在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Regulatory Peptides、 Clinical Experiment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Neropeptides、J Am Coll Cardiol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2篇(均为SCI收录),被他人引用200余次;博士学位学位论文《预适应对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4年);“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介导预适应心脏保护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获首届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01年);“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介导预适应的早期和延迟心脏保护”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1年)。2)心肌肥大和心衰发病机制的研究。利用基因打靶技术建立了2个Titin 蛋白功能域的基因敲除模型;2005年获美国心脏协会(AHA)博士后基金资助;在“Circul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等国际权威专业期刊发表论文5篇。

刘吉臻长期从事发电厂自动化领域研究攻关、工程应用和人才培养。 面向行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承担了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基金以及国家新技术示范工程等项目。2004年研发成功我国第一套火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2011年研发成功我国最大容量的1000MW超超临界机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2013年研发成功世界首台600MW超临界CFB机组控制系统,研究成果得到广泛的工程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他把火力发电控制与新能源电力开发利用相结合,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开展规模化新能源电力安全高效利用基础研究。创建了“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出版学术著作5部;发表SCI论文32篇,EI论文118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7项;培养博士研究生36名,硕士研究生68名。

sci发表100篇论文

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并没有什么争议性,只要论文是真实创作的,不抄袭就可以。

中级的文章就可以了,只要你有能力把文章写好就行了,不过发表这类的文章都是有难度的。

大概是每天在做实验的过程当中,突然突发奇想,想到了一个论文的点子,然后就会去写这个论文,而且这个博导非常喜欢写论文,写论文的速度也非常的快,所以每个月一篇也不是不可能。

根据多年的SCI论文写作经验和审稿经验,很多人不能发表出SCI论文的原因,要么最起码的英文写作不行,要么逻辑不清晰导致写作混乱写出的东西别人看不懂,要么工作没有新意,要么有新意没有表达到位。这是新手发SCI论文乃至所有类型论文经常犯的错误。

第一个阶段:调研的过程

如果是在读研究生,从一开始到入门,针对某个研究方向,标准的要求是读100篇以上的相关学术论文。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凝聚态方向,就是多读Nature及其系列、Physical Review系列等。这里读100篇文献的目的是对你要做的研究课题和方向有明确的认知,避免在以后的过程中犯各类幼稚的错误,从而大大提高发表SCI文章的效率。一部分人这个阶段需要1-2年度过。

第二个阶段:做实验或者理论计算的阶段

能否完成一篇好文章取决于是否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第一阶段的调研产生的对所研究方向的正确决断,以及现阶段的执行力。

以做实验为参考,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的方案验证与其不断调整、实验结果整理与分析总结、实验方案的可延续性—新的实验等几个阶段过程。

第三个阶段是SCI文章写作的阶段

首先是SCI文章框架格式,主要包括文章题目、摘要、引文、样品制备、实验结果与原理分析,总结,致谢、参考文献等部分,这些是写一篇SCI文章的一个基本知识。

然后是如何将实验(理论)数据描绘成一个生动完整的故事。它首先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体现在文章的题目上;其次是文章摘要和引文部分,分别是对自己工作的精炼总结以及对别人工作的总结,包括别人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可能展望和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是下面的部分是实验结果与原理分析总结,这里只需要把第二个阶段中所涉及的“实验结果整理与分析总结”来一个复制即可。其中一个关键点是将自己的研究工作新意表达到位,这需要将研究方向和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深入比照,在此基础上做出结论。

另一个注意事项是语言问题,SCI文章写作是地道的英文写作、逻辑性要好。地道的英文写作是非英语国家的人经常遇到的一个困境,解决方法是多读英文国家的科研工作者的文章,尤其是Nature及其系列,Science等高质量杂志文章,体会玩味地道英文的写法,也体会研究者的思维逻辑。没有捷径,勤能补拙。

以上三个阶段是新手发SCI论文乃至所有类型论文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