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宫殿荣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宫殿荣发表的论文

回答是:通常情况下,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研究徐桦的论文发布时间是2022年4月25日。

徐桦的论文发布时间为不确定,因为没有提供具体的信息。然而,针对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企业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企业需要一个能够促进创意、激发灵感、提高生产力的办公空间,同时也要具备美学、文化和创新等方面的特征。在设计这样的空间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需求和文化背景,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环保技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您好,这是必应。根据网上的参数方程方法¹²,化直线方程x/2=(y-3)/5=(z+4)/7为参数方程的步骤如下:第一步: 令x/2=(y-3)/5=(z+4)/7=t,其中t为参数。第二步:分别解出x,y,z关于t的表达式,即x=2t,y=5t+3,z=7t-4。第三步:得到参数方程,即x=2t,y=5t+3,z=7t-4。参数方程过程如下:x/2=(y-3)/5=(z+4)/7=tx=2t,y=5t+3,z=7t-4

东北电力技术期刊好中吗:东北电力技术杂志肯定是不错的,业界算是比较好的吧。总体还是肯定的,虽然只是小修。

吴殿双发表的论文

国著名政治家毛泽东曾经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就是有自知之明,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一个人只有谦虚,才会让别人尊重。 相传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每当做好了一首诗,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他们听了拍手称好,才算定稿。 像白居易这样一位著名的诗人,并不因牧童和村妇的无知而轻视他们,因为他懂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得到人民的承认,所以他虚心求教于人民,这才使他的诗通俗易懂,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后人所称颂。 相对而言,骄傲不仅使人落后,还会招致不良后果。比如自满亡国的故事 : 五代时,晋王李克用带着对梁、燕、契丹的遗恨而死。临终前,李克用留给儿子李存勖3支箭,嘱其复仇。李存勖不忘父亲的遗志,出征时将3支箭装入锦囊,凯旋后则祭祀在祖庙,以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在此强大的推动力下,李存勖攻城略地,灭燕破梁,又败契丹,无往不胜。“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可是当后来天下已定,大功告成时,李存勖却变得骄傲自满起来,纵情声色,终日与美女在一起。致使上下离心,国运日衰,三五年后就祸端骤起,自己也被乱箭射死。 这个故事充分的表明:人不可骄傲,一旦骄傲,若不收拾,将会祸端骤起,不利于己。 综上所述,“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使人取得成就,赢得别人的称颂,而骄傲却令人不思进取,招致不良的后果。这充分说明,虚心是取得成就的第一步。 但谦虚并不等于谦卑,也不等于虚伪。在荣誉面前,谦虚是一种美德。为了赢得谦虚的名声而“谦虚”,就是虚伪;为了讨好他人而谦虚,就是谦卑。我们不需要谦卑的谦虚,也不需要虚伪的谦虚,只需要真实的谦虚。 “满招损,谦受益。”让我们养成谦虚的美德,做一个高尚的人吧! 成功来自谦逊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他很明确地指出了学无止境地道理。也就是说,假如你知道的是天上的“一颗星”,那么知识就是整个宇宙,辽阔无边。一个人只有掌握了许多必要的,有用的知识,成功的大门才会向你打开。因此,我们要谦虚好学。 著名学者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不足。”是啊,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扩充知识面,储蓄更多的信息,你才能真正领悟到“知也无涯”的深刻含义。这样你既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妄自尊大,做到谦逊成熟,不断进取,成功便不招自来。 那么,当我们在学习上或事业上有了一定作为的时候,还要不要谦逊呢?要!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些人往往就是由于骄傲自大而陷入泥坑。古人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如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镇此,我们要谦虚好学。 著名学者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不足。”是啊,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扩充知识面,储蓄更多的信息,你才能真正领悟到“知也无涯”的深刻含义。这样你既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妄自尊大,做到谦逊成熟,不断进取,成功便不招自来。 那么,当我们在学习上或事业上有了一定作为的时候,还要不要谦逊呢?要!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些人往往就是由于骄傲自大而陷入泥坑。古人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如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就会把辛辛苦苦得来的成绩毁于一旦。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尤其不能骄傲,格言曰:“虚心的人十有九成,自满的人十有九空。”我们在取得好成绩时不自满,才会更上一层楼。 从实际上说,谦逊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能否做到谦逊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方法之一。忠于真理的人,虚怀若谷,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人,永不自满。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文武兼备,但他又何等不谦虚谨慎,表现出比一般人更谦逊更成熟。从实际上说,谦逊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能否做到谦逊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方法之一。忠于真理的人,虚怀若谷,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人,永不自满。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文武兼备,但他又何等不谦虚谨慎,表现出比一般人更谦逊更成熟。我们要学习周恩来,那么谦逊这一高尚品德就是首先要学习的方面。 回答者: sdzzzzc | 十一级 | 2009-6-14 12:45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 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1)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 毛泽东 (2)孔子:“每事问”,看见每样事物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终成圣人。 回答者: 玩的诱惑 | 一级 | 2009-6-26 14:04

这个的话应该很简单,你就让自己做都可以了,你要自己多的话你就可以变聪明了

想要补充几个一定要提的数学家,介绍长度过长是一定的了,因为觉得不那样根本介绍不了他们。至于怎么截取到100-150字,就要楼主自己看看怎么能缩了。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数学王子1777年4月30日生于不伦瑞克,1855年2月23日卒于哥廷根,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高斯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数学家,并有「数学王子」的美誉。1792年,15岁德高斯进入Braunschweig学院。在那里,高斯开始对高等数学作研究。独立发现了二项式定理的一般形式、数论上的“二次互反律”(Law of Quadratic Reciprocity)、质数分布定理(prime numer theorem)、及算术几何平均(arithmetic-geometric mean)。1795年高斯进入哥廷根大学。1796年,17岁的高斯得到了一个数学史上极重要的结果,就是《正十七边形尺规作图之理论与方法》。高斯是一对普通夫妇的儿子。他的母亲是一个贫穷石匠的女儿,虽然十分聪明,但却没有接受过教育,近似于文盲。在她成为高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之前,她从事女佣工作。他的父亲曾做过园丁,工头,商人的助手和一个小保险公司的评估师。当高斯三岁时便能够纠正他父亲的借债帐目的事情,已经成为一个轶事流传至今。他曾说,他在麦仙翁堆上学会计算。能够在头脑中进行复杂的计算,是上帝赐予他一生的天赋。高斯用很短的时间计算出了小学老师布置的任务:对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对50对构造成和101的数列求和(1+100,2+99,3+98……),同时得到结果:5050。这一年,高斯9岁。哥廷根大学当高斯12岁时,已经开始怀疑元素几何学中的基础证明。当他16岁时,预测在欧氏几何之外必然会产生一门完全不同的几何学,即非欧几里德几何学。他导出了二项式定理的一般形式,将其成功的运用在无穷级数,并发展了数学分析的理论。高斯的老师Bruettner与他助手 Martin Bartels 很早就认识到了高斯在数学上异乎寻常的天赋,同时Herzog Carl Wilhelm Ferdinand von Braunschweig也对这个天才儿童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他们从高斯14岁其便资助其学习与生活。这也使高斯能够在公元1792-1795年在Carolinum学院(今天Braunschweig学院的前身)学习。18岁时,高斯转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在他19岁时,第一个成功的用尺规构造出了规则的17角形。高斯于公元1805年10月5日与来自Braunschweig的Johanna Elisabeth Rosina Osthoff小姐(1780-1809)结婚。在公元1806年8月21日迎来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孩子Joseph。此后,他又有两个孩子。Wilhelmine(1809-1840)和Louis(1809-1810)。1807年高斯成为哥廷根大学的教授和当地天文台的台长。虽然高斯作为一个数学家而闻名于世,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热爱教书。尽管如此,他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有影响的数学家,如后来闻名于世的戴德金和黎曼。高斯非常信教且保守。他的父亲死于1808年4月14日,晚些时候的1809年10月11日,他的第一位妻子Johanna也离开人世。次年8月4日高斯迎娶第二位妻子Friederica Wilhelmine (1788-1831)。他们又有三个孩子:Eugen (1811-1896)、Wilhelm (1813-1883) 和 Therese (1816-1864)。 1831年9月12日她的第二位妻子也死去,1837年高斯开始学习俄语。1839年4月18日,他的母亲在哥廷根逝世,享年95岁。高斯于1855年2月23日凌晨1点在哥廷根去世。他的很多散布在给朋友的书信或笔记中的发现于1898年被发现。高斯的贡献18岁的高斯发现了质数分布定理和最小二乘法。通过对足够多的测量数据的处理后,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概率性质的测量结果。在这些基础之上,高斯随后专注于曲面与曲线的计算,并成功得到高斯钟形曲线(正态分布曲线)。其函数被命名为标准正态分布(或高斯分布),并在概率计算中大量使用。在高斯19岁时,仅用尺规便构造出了17边形。并为流传了2000年的欧氏几何提供了自古希腊时代以来的第一次重要补充。高斯总结了复数的应用,并且严格证明了每一个n阶的代数方程必有n个实数或者复数解。在他的第一本着名的著作《算术研究》中,作出了二次互反律的证明,成为数论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这部著作的第一章,导出了三角形全等定理的概念。高斯在他的建立在最小二乘法基础上的测量平差理论的帮助下,结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并用这种方法,发现了谷神星的运行轨迹。谷神星于1801年由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但他因病耽误了观测,失去了这颗小行星的轨迹。皮亚齐以希腊神话中“丰收女神”(Ceres)来命名它,即谷神星(Planetoiden Ceres),并将以前观测的位置发表出来,希望全球的天文学家一起寻找。高斯通过以前的三次观测数据,计算出了谷神星的运行轨迹。奥地利天文学家 Heinrich Olbers在高斯的计算出的轨道上成功发现了这颗小行星。从此高斯名扬天下。高斯将这种方法著述在著作《天体运动论》(Theoria Motus Corporum Coelestium in sectionibus conicis solem ambientium )中。为了获知任意一年中复活节的日期,高斯推导了复活节日期的计算公式。在1818年至1826年之间高斯主导了汉诺威公国的大地测量工作。通过他发明的以最小二乘法为基础的测量平差的方法和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显着的提高了测量的精度。出于对实际应用的兴趣,他发明了日光反射仪,可以将光束反射至大约450公里外的地方。高斯后来不止一次地为原先的设计作出改进,试制成功被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的镜式六分仪。高斯亲自参加野外测量工作。他白天观测,夜晚计算。五六年间,经他亲自计算过的大地测量数据,超过100万次。当高斯领导的三角测量外场观测已走上正轨后,高斯就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处理观测成果的计算上来,并写出了近20篇对现代大地测量学具有重大意义的论文。在这些论文中,推导了由椭圆面向圆球面投影时的公式,并作出了详细证明,这套理论在今天仍有应用价值。汉诺威公国的大地测量工作直到1848年才结束,这项大地测量史上的巨大工程,如果没有高斯在理论上的仔细推敲,在观测上力图合理精确,在数据处理上尽量周密细致的出色表现,就不能完成。在当时条件下布设这样大规模的大地控制网,精确地确定2578个三角点的大地坐标,可以说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日光反射仪由于要解决如何用椭圆在球面上的正形投影理论解决大地测量问题,高斯亦在这段时间从事曲面和投影的理论,这成了微分几何的重要基础。他独自提出不能证明欧氏几何的平行公设具有‘物理的’必然性,至少不能用人类理智,也不能给予人类理智以这种证明。但他的非欧几何的理论并没有发表,也许是因为对处于同时代的人不能理解对该理论的担忧。后来相对论证明了宇宙空间实际上是非欧几何的空间,高斯的思想被近100年后的物理学接受了。当时高斯试图在汉诺威公国的大地测量中通过测量Harz的Brocken--Thuringer Wald的Inselsberg--哥廷根的Hohen Hagen三个山头所构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以验证非欧几何的正确性,但未成功。高斯的朋友鲍耶的儿子雅诺斯在1823年证明了非欧几何的存在,高斯对他勇于探索的精神表示了赞扬。1840年,罗巴切夫斯基又用德文写了《平行线理论的几何研究》一文。这篇论文发表后,引起了高斯的注意,他非常重视这一论证,积极建议哥廷根大学聘请罗巴切夫斯基为通信院士。为了能直接阅读他的著作,从这一年开始,63岁的高斯开始学习俄语,并最终掌握了这门外语。最终高斯成为和微分几何的始祖(高斯,雅诺斯、罗巴切夫斯基)中最重要的一人。高斯和韦伯19世纪的30年代,高斯发明了磁强计,辞去了天文台的工作,而转向物理研究。他与韦伯(1804-1891)在电磁学的领域共同工作。他比韦伯年长27岁,以亦师亦友的身份进行合作。1833年,通过受电磁影响的罗盘指针,他向韦伯发送了电报。这不仅仅是从韦伯的实验室与天文台之间的第一个电话电报系统,也是世界首创。尽管线路才8千米长。1840年他和韦伯画出了世界第一张地球磁场图,而且定出了地球磁南极和磁北极的位置,并于次年得到美国科学家的证实。高斯和韦伯共同设计的电报高斯研究数个领域,但只将他思想中成熟的理论发表。他经常提醒他的同事,该同事的结论已经被自己很早的证明,只是因为基础理论的不完备性而没有发表。批评者说他这样是因为极爱出风头。实际上高斯已将他的结果都记录起来。在他死后,有20部这样的笔记被发现,才证明高斯的宣称是事实。一般认为,即使这20部笔记,也不是高斯全部的笔记。下萨克森州和哥廷根大学图书馆已经将高斯的全部著作数字化并置于互联网上。高斯的肖像已经被印在从1989年至2001年流通的10德国马克的纸币上。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支配者1707年4月15日-1783年9月18日,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被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数学家之一(另一位是卡尔•弗里德里克•高斯)。欧拉是第一个使用“函数”一词来描述包含各种参数的表达式的人,例如:y = f(x)(函数的定义由莱布尼兹在1694年给出)。他是把微积分应用于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欧拉出生于瑞士,在那里受教育。欧拉是一位数学神童。他作为数学教授,先后任教于圣彼得堡和柏林,尔后再返圣彼得堡。欧拉是史上发表论文数第二多的数学家,全集共计75卷;他的纪录一直到了20世纪才被保罗•艾狄胥打破。他发表的论文达856篇(另一说865篇),著作有32部(另一说31部)。产量之多,无人能及。欧拉实际上支配了18世纪至现在的数学;对于当时新发明的微积分,他推导出了很多结果。在1735年至1771年,欧拉的双眼先后失明(据说是因双眼直接观察太阳)。尽管人生最后七年,欧拉的双目完全失明,他还是以惊人的速度产出了生平一半的著作。很多数学的分技,也是由欧拉所创或因而有大大的进展。欧拉年轻时曾研读神学,他一生虔诚、笃信上帝并不能容许任何诋毁上帝的言论在他面前发表。有一个广泛流传的传说说到,欧拉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宫廷里,挑战当时造访宫廷的无神论者德尼•狄德罗:“先生,,所以上帝存在。这是回答!”不懂数学的德尼完全不知怎麼应对,只好投降。1783年9月18日,晚餐后,欧拉一边喝着茶,一边和小孙女玩耍,突然之间,烟斗从他手中掉了下来。他说了一句:“我死了”,随即“欧拉停止了生命和计算”。后面这句经常被数学史家引用的话,出自法国哲学家兼数学家孔多塞之口:"...il cessa de calculer et de vivre," (he ceased to calculate and to live)小行星欧拉2002是为了纪念欧拉而命名的。格奥尔格•弗雷德里希•波恩哈德•黎曼 (Georg Friedrich Bernhard Riemann)猜想者?1826年9月17日-1866年7月20日,德国数学家,对数学分析和微分几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一些为广义相对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他的名字出现在黎曼ζ函数,黎曼积分,黎曼引理,黎曼流形,黎曼映照定理,黎曼-希尔伯特问题,黎曼思路回环矩阵和黎曼曲面中。他出生于汉诺威王国(今德国下萨克森州)的小镇布列斯伦茨(Breselenz)。他的父亲弗雷德里希•波恩哈德•黎曼是当地的路德会牧师。他在六个孩子中排行第二。1840年,黎曼搬到汉诺威和祖母生活并进入中学学习。1842年祖母去世后,他搬到吕内堡(Lüneburg)的约翰纽姆(Johanneum)。1846年,按照父亲的意愿,黎曼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在此期间他去听了一些数学讲座,包括高斯关于最小二乘法的讲座。在得到父亲的允许后,他改学数学。1847年春,黎曼转到柏林大学,投入雅戈比、狄利克雷和Steiner门下。两年后他回到哥廷根。1854年他初次登台作了题为“论作为几何基础的假设”的演讲,开创了黎曼几何,并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数学基础。他在1857年升为哥廷根大学的编外教授,并在1859年狄利克雷去世后成为正教授.1862年,他与爱丽丝•科赫(Elise Koch)结婚。1866年,他在第三次去意大利的的途中因肺结核在塞拉斯卡(Selasca)去世。关于黎曼的常用定理有:Riemann hypothesis Riemann zeta function Riemann integral Riemann sum Riemann lemma Riemannian manifold Riemann mapping theorem Riemann-Hilbert problem Riemann-Hurwitz formula Riemann-von Mangoldt formula Riemann surface Riemann-Roch theorem Riemann theta function Riemann-Siegel theta function Riemann's differential equation Riemann matrix Riemann sphere Riemannian metric tensor Riemann curvature tensor Cauchy-Riemann equations Hirzebruch-Riemann-Roch theorem Riemann-Lebesgue lemma Riemann-Stieltjes integral Riemann-Liouville differintegral Riemann series theorem Riemann's 1859 paper introducing the complex zeta function Prime Obsession 奥古斯丁•路易•柯西(Augustin Louis Cauchy)定理量产者1789年8月21日生于巴黎;1857年5月23日卒于塞纳省索镇。1805年柯西进入高等工业学校学习,安培是他的一位老师。他原来打算成为土木工程师,但是他的身体很差,他的朋友拉格朗日和拉普拉斯劝他转向搞不要求身体特别好的纯粹数学。他的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紧密结合物理学。他第一个企图给以太的性质奠定数学基础。以太是一种既容许光波又容许行星穿过自身的一种猕散状固体,他的工作使得科学家有可能接受以太而不失体面。但是这个理论并不完全令人满意。后来有许多人(像麦克斯韦)力图改进它都没有得到完全的成功。事实上,没有任何以太理论成功过,柯西死后二十多年,迈克耳孙和莫利的实验使这个问题更加难办。一个世纪以来,物理学家处在这样一种无情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显然需要以太来解释光的性质,另一方面显然不可能有这么样的以太具有如此矛盾的性质。最终需要爱因斯坦的理论把他们解放出来。 柯西的晚年由于政治上的争论而受到围攻,因为他在政治方面和在宗教方面都是极端地的保守。他是波旁王朝的热情追随者。当波旁家系的最后一个法国国王查理十世(他封柯西为男爵)1830年亡命国外时,柯西也亡命到意大利,以避免宣誓效忠于新王路易?菲力普。 1838年柯西回到法国。1848年,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掌了权当上第二共和国的总统,后来又帝为拿破仑三世,柯西都没有宣誓效忠,如阿拉戈一样,但确实接到了法兰西学院的教授的任命。柯西是个超级量产型人物,相关定理有:Cauchy integral theorem Cauchy's integral formula Cauchy-Schwarz inequality Cauchy's theorem (group theory) Cauchy's theorem (geometry) Cauchy distribution Cauchy determinant Cauchy formula for repeated integration Cauchy sequence Cauchy-Riemann equations Cauchy-Frobenius lemma Cauchy product Cauchy principal value Cauchy-Binet formula Cauchy-Euler equation Cauchy's equation Cauchy problem Cauchy horizon Cauchy boundary condition Cauchy surface Cauchy-Kovalevskaya theorem Maclaurin-Cauchy test Cauchy's radical test Cauchy (crater) Cauchy functional equation Cauchy-Peano theorem Cauchy argument principle Nyquist stability criterion 艾萨克•牛顿爵士(Sir Isaac Newton)家传户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国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同时是当时炼金术热衷者。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牛顿还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他总共留下了50多万字的炼金术手稿和100多万字的神学手稿。牛顿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天上的运动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为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使得自然科学的研究最终挣脱了宗教的枷锁。牛顿还发现了太阳光的颜色构成,还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牛顿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小镇乌尔斯普。在牛顿出生之前三个月,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两年之后他的母亲改嫁他人,把牛顿留给了他的祖母。牛顿的天才很早就展现出来。牛顿最开始在乡村学校读书,12岁时候离家到格兰瑟文法学校就读。在格兰瑟他寄宿在当地的一个药剂师家中并最终和这名药剂师的继女订了婚。1661年,也就是19岁的时候,牛顿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在那里,牛顿沉浸在学习之中而疏忽了未婚妻,他的未婚妻就嫁给了别人。牛顿终身未婚。在那个时代,大学里仅仅教授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但是牛顿对于当代哲学家的思想更感兴趣,比如,笛卡尔、伽利略、哥白尼、开普勒等等。在1665年他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同一年他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不久就爆发了瘟疫,学校被迫关闭,牛顿回到家乡继续他的研究。在接下来的两年之内,牛顿在微积分、光学和重力问题上做出了卓越的工作。1667年牛顿重返剑桥大学。1669年10月27日牛顿被选为卢卡斯数学教授。1672年起他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主席直到逝世。1696年牛顿任造币厂监督,1699年升任厂长,1705年因改革币制有功受封为爵士。1727年3月31日,牛顿因患肾结石症医治无效,在伦敦郊区肯辛顿寓中逝世,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牛津对于数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微积分的创立和推动应用数学的发展,虽然微积分的符号使用的是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所创。亚里士多德(希腊语:Αριστοτέλης,英语:Aristotle)先知?先驱!前384年—前322年3月7日,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山大帝的老师。一个并非数学家的全能数学家,从逻辑引发出真正的数学。他在许多领域都留下广泛著作,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一些人认为亚里士多德发展出的学派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延伸,一些人则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所代表的是古代哲学里最主要的两大学派。亚里士多德在前384年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Stagira),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从小亚里士多德在贵族家庭环境里长大。在18岁的时候,亚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此后20年间亚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学园,直至老师柏拉图在前347年去世。柏拉图去世后,由于学园的新首脑比较同情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倾向,令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便离开雅典。但是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可以看到,虽然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波西普斯等学园新首脑的观点,但依然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离开学园后,亚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学友赫米阿斯的邀请访问小亚细亚。赫米阿斯当时是小亚细亚沿岸的密细亚的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在那里还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为妻。但是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动中被谋杀,亚里士多德不得不离开小亚细亚,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3年后,亚里士多德又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浦二世召唤会故乡,成为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亚里士多德也运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亚里士多德的在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十分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但是,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政治观点或许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观是建筑在即将衰亡的希腊城邦的基础上的,而亚历山大大帝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对希腊人来说无异是野蛮人的发明。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亚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的名字(Lyceum)以阿波罗神殿附近的杀狼者(吕刻俄斯)来命名。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一个习惯,即边讲课,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正是因为如此,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漫步的哲学”。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这一期间也有很多,主要是关于自然和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学和哲学,而使用的语言也要比柏拉图的《对话录》晦涩许多。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讲课的笔记为基础,有些甚至是他学生的课堂笔记。因此有人将亚里士多德看作是西方第一个教科书的作者。虽然亚里士多德写下了许多对话录,但这些对话录都只有少数残缺的片段流传下来。被保留最多的作品主要都是论文形式,而亚里士多德最初也没有想过要发表这些论文。一般认为这些论文是亚里士多德讲课时给学生的笔记或课本。亚里士多德不只研究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学科,他也对这些学科做出极大的贡献。在科学上,亚里士多德研究了解剖学、天文学、经济学、胚胎学、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物理学、和动物学。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则研究了美学、伦理学、政治、政府、形而上学、心理学、以及神学。亚里士多德也研究教育、文学、以及诗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著作加起来几乎就成了一部希腊人知识的百科全书。一些人还认为亚里士多德可能是在那个时代里最后一个精通所有学科和既有智慧的人了。亚历山大死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不得不因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亡加而西斯(Chalcis)避难,他的学园则交给了狄奥弗拉斯图掌管。亚里士多德说他会逃离是因为:「我不想让雅典人再犯下第二次毁灭哲学的罪孽。」(隐喻之前苏格拉底之死)不过在一年之后的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因为多年积累的一种疾病而去世。亚里士多德还留下一个遗嘱,要求将他埋葬在妻子坟边。

欧几里德(Euclid of Alexandria),希腊数学家。约生于公元前330年,约殁于公元前260年。欧几里德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成员。欧几里德写过一本书,书名为《几何原本》(Elements)共有13卷。这一著作对于几何学、数学和科学的未来发展,对于西方人的整个思维方法都有极大的影响。《几何原本》的主要对象是几何学,但它还处理了数论、无理数理论等其他课题。欧几里德使用了公理化的方法。公理(axioms)就是确定的、不需证明的基本命题,一切定理都由此演绎而出。在这种演绎推理中,每个证明必须以公理为前提,或者以被证明了的定理为前提。这一方法后来成了建立任何知识体系的典范,在差不多2000年间,被奉为必须遵守的严密思维的范例。《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发展的顶峰。笛卡儿笛卡儿最杰出的成就是在数学发展上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在笛卡儿时代,代数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学科,几何学的思维还在数学家的头脑中占有统治地位。笛卡儿致力于代数和几何联系起来的研究,于1637年,在创立了坐标系后,成功地创立了解析几何学。他的这一成就为微积分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解析几何直到现在仍是重要的数学方法之一。欧拉欧拉(Leonhard Euler 公元1707-1783年) 1707年出生在瑞士的巴塞尔(Basel)城,13岁就进巴塞尔大学读书,得到当时最有名的数学家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年)的精心指导.欧拉渊博的知识,无穷无尽的创作精力和空前丰富的著作,都是令人惊叹不已的!他从19岁开始发表论文,直到76岁,半个多世纪写下了浩如烟海的书籍和论文.到今几乎每一个数学领域都可以看到欧拉的名字,从初等几何的欧拉线,多面体的欧拉定理,立体解析几何的欧拉变换公式,四次方程的欧拉解法到数论中的欧拉函数,微分方程的欧拉方程,级数论的欧拉常数,变分学的欧拉方程,复变函数的欧拉公式等等,数也数不清.他对数学分析的贡献更独具匠心,《无穷小分析引论》一书便是他划时代的代表作,当时数学家们称他为"分析学的化身".伽罗华(Évariste Galois,公元1811年-公元1832年)是法国对函数论、方程式论和数论作出重要贡献的数学家,他的工作为群论(一个他引进的名词)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进展都源自他尚在校就读时欲证明五次多项式方程根数解(Solution by Radicals)的不可能性(其实当时已为阿贝尔(Abel)所证明,只不过伽罗华并不知道),和描述任意多项式方程可解性的一般条件的打算。虽然他已经发表了一些论文,但当他于1829年将论文送交法兰西科学院时,第一次所交论文却被柯西(Cauchy)遗失了,第二次则被傅立叶(Fourier)所遗失;他还与埃科尔综合技术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的口试主考人发生顶撞而被拒绝给予一个职位。在父亲自杀后,他放弃投身于数学生涯,注册担任辅导教师,结果因撰写反君主制的文章而被开除,且因信仰共和体制而两次下狱。他第三次送交科学院的论文亦为泊松(Poisson)所拒绝。伽罗华死于一次决斗,可能是被保皇派或警探所激怒而致,时年21岁。他被公认为数学界两个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之一。彭加勒,法国数学家。1854年4月29日生于南锡,1912年7月17日卒于巴黎。彭加勒在读中学时,已显示出很高的数学才能。1873年10月以第一名考入巴黎综合工科学校;1875年入国立高等矿业学校学习工程,后任工程师;1879年以数学论文获博士学位,旋即去卡昂大学理学院任讲师;1881年为巴黎大学教授,直到去世;他是全能的数学家,在算术、代数、几何和分析四个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是第一流的,成功地解决了太阳、地球、月亮间相互运动的三体问题;他是现代物理的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思想先驱;他研究科学哲学提出的“约定论”着重分析了人类理性认识的基本法则,日益受到当代科学家的重视。在他从事科学研究的34年里,发表论文500篇,著作30多部,获得法国、英国、俄国、瑞典、匈牙利等国家的奖赏,被聘为三十多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彭加勒的研究涉及了数论、代数学、几何学、拓扑学等许多领域。彭加勒对经典物理学有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对狭义相对论的创立有一定的贡献。他从1899年开始研究电子理论,最先认识到洛伦茨变换构成群。希尔伯特,D.(Hilbert,David,1862~1943)德国数学。希尔伯特于1900年8月8日在巴黎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新世纪数学家应当努力解决的23个数学问题,被认为是20世纪数学的制高点,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力推动了20世纪数学的发展,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尔伯特领导的数学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数学界的一面旗帜,希尔伯特被称为“数学界的无冕之王”。熊庆来,字迪之,清代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出生于云南省弥勒县息宰村。他自幼养成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再加上非凡的记忆力与天才的语言接受能力,常令教育过他的中外教师惊叹不已。191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云南教育司主持的留学比利时公费生,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只得转赴法国,在格诺大学、巴黎大学等大学功读数学,获理科硕士学位。他用法文撰写发表了《无穷极之函数问题》等多篇论文,以其独特精辟严谨的论证获得法国数学界的交口赞誉。华罗庚(1910-1985)中国数学家、教育家,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服变函数论等方面的创始人与开拓者。江苏金坛人。他的关于完整三角和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著有《对垒素数论》《数论导引》《高等数学引论》以及《优选法评话及其补充》《统筹法评话及补充》等陈建功(1893—1971)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早年在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20余年,1952年后被强行调往上海执教,后曾任杭州大学副校长。研究领域涉及正交函数,三角级数,函数逼近,单叶函数与共形映照等。是我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丘成桐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科学家的称号,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名誉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

科学殿堂发表的论文

论文的级别层次论文期刊级别如下:

第一级别(T类):特种刊物论文。

是指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这是殿堂级别的刊物。发表的成果都是对各个专业有突出贡献的研究成果。每年全球的发行量也是特别少,含金量极高。

第二级别(A类):权威核心刊物论文。

是指被SSCI、A&HCI、CSSCI以及全国权威性专业期刊收录的论文(不含报道性综述、摘要、消息等)。这是目前高校师生以及研究院所普遍认可的具有代表性的顶尖期刊。

第三级别(B类):重要核心刊物论文

是指其他被CSSCI收录的期刊,以及ISSHP收录的论文。它的论文水平含金量比A类低,但是也是代表着各个专业内重要的研究性论文。

第四级别(C类):一般核心刊物论文

是指没有被CSSCI收录但是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收录的论文。同样,在学科内有重要的影响,被高校师生普遍认可和投稿的期刊。无论你是专科、本科还是硕博,都是可以考虑的。

第五级别(D类):一般公开刊物论文

是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有期刊号“CN”“ISSN”,有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这一级别的论文,就有点水了,但是非常适合刚刚跨入研究领域的学生投稿。同样,这类文章在毕业、深造、评职称,都是得到认可的。

第六级别(E类):受限公开刊物论文

受限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但受发行限制的刊物上(仅有期刊号、无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论文的等级给大家整理了下,大概分为以下六级,仅供参考!第一级别(T类):特种刊物论文。是指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这是殿堂级别的刊物。发表的成果都是对各个专业有突出贡献的研究成果。每年全球的发行量也是特别少,含金量极高,新浪微博的期刊论文发表指导小畅编辑劝你就目前别考虑了。第二级别(A类):权威核心刊物论文是指被SSCI、A&HCI、CSSCI以及全国权威性专业期刊收录的论文(不含报道性综述、摘要、消息等)。这是目前高校师生以及研究院所普遍认可的具有代表性的顶尖期刊。第三级别(B类):重要核心刊物论文是指其他被CSSCI收录的期刊,以及ISSHP收录的论文。它的论文水平含金量比A类低,但是也是代表着各个专业内重要的研究性论文。第四级别(C类):一般核心刊物论文是指没有被CSSCI收录但是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收录的论文。同样,在学科内有重要的影响,被高校师生普遍认可和投稿的期刊。无论你是专科、本科还是硕博,都是可以考虑的。第五级别(D类):一般公开刊物论文是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有期刊号“CN”“ISSN”,有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这一级别的论文,就有点水了,但是非常适合刚刚跨入研究领域的学生投稿。同样,这类文章在毕业、深造、评职称,都是得到认可的。第六级别(E类):受限公开刊物论文受限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但受发行限制的刊物上(仅有期刊号、无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第六级别,新浪微博的期刊论文发表指导小畅编辑是不建议大家去投稿,主要是因为无论是毕业还是评职称,国内都是不认可的。当然,你发表的刊物级别越高,就代表着你的论文级别越高,也就是说你的论文水平越高。最后,祝大家都能通过毕业之家平台,顺利毕业!

张志宇麻省毕业去了哈佛大学。哈佛大学是一所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也是美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成立于1636年,是美国顶尖的常春藤联盟的六所创始成员之一。哈佛大学以其卓越的教学质量、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独特的学术氛围而闻名于世,其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在全球高校中名列前茅。张志宇麻省毕业去哈佛大学,可以深入学习,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张志宇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麻省理工学院是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一所世界知名、私立研究型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机构之一,被誉为“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殿堂”。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友和教授中共获得了多项诺贝尔奖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望。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等共同组成了“美国六大名校”,在全球大学排名中名列前茅。

宫盛花发表的论文

日本历史 文化 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日本在国民心中以及其他国家心中的地位的提,许多国家也以日本的文化作为借鉴,积极吸收有益的成分,对各国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日本历史与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日本艺伎文化的历史贡献

摘要:随着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艺伎回忆录》的上映,日本艺伎迅速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睛。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艺伎始终是充满了神秘而又有些暧昧的特殊职业,有些人甚至简单地认为艺伎就是怀有某种才能的妓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艺伎从事的是一种表演艺术,他们的歌舞器乐乃至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了古典的艺术理念。因此,在现代社会,艺伎被称为日本古典文化的活化石,艺伎甚至对日本历史起过一些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日本艺伎勤王艺伎历史贡献

随着电影《艺伎回忆录》的上映,日本艺伎迅速吸引了全世界的注目。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因为“艺伎”这种称谓中多了一个“伎”字,便因此对艺伎有很多的误解。其实,这只是源于译成中文后的偏差,艺伎在日语里叫做“艺者”(geisya),在译成中文时将“者”字去掉,加了一个“伎”,于是很多人便误以为艺伎就是能歌善舞的妓女。

艺伎确实能歌能舞,也陪酒卖笑,但与妓女的不同之处在于,她们是卖艺不卖身的。即艺伎从事的是一种表演艺术,她们的歌舞器乐乃至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了古典的艺术理念。因此,在现代社会艺伎被称为日本古典文化的活化石。不仅如此,在日本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艺伎甚至对历史起过一些特殊的作用。

一从艺伎的由来说起

艺伎产生于德川幕府时期的江户时代,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她们的前身就是表演歌舞的流浪女艺人。随着幕府统治中心江户(今东京)人口的增加,大量的流浪女艺人聚集过来,成为在此定居的暗娼。当时德川幕府为了增加税收,严厉禁止暗娼,迫使民间妓女必须寻找作为掩护的职业,于是她们逐步向以表演三味线伴唱为主的职业侍宴女郎演化,人们称之为舞伎。它可以称之为艺伎的初步形成期。

舞伎出现以后,幕府官营妓院的妓女为了吸引客人,也逐步吸取了舞伎的一些表演内容,开始向舞伎转化。艺伎一词最初指为舞女伴奏者,到18世纪下半叶开始,伴奏者、舞伎统称为艺伎。由于艺伎既卖艺又卖身,导致官营妓女同时面临内部与外部艺伎的双重竞争,生存处境极其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江幕幕府对艺伎管理做了明确规定,禁止艺伎卖淫,有违者严惩。这一规定使艺伎与妓女彻底分离,也使艺伎做为一种职业正式独立,其职业规范和习俗也随之确立。

艺伎作为一种职业,有自己独特的行为规范,即艺伎道。首先,艺伎卖艺不卖身,以此维护自己的形象;其次,必须坚守“封口”令,即必须严守客人的秘密,对于客人说的绝密隐私,只能用耳听,如过眼云烟,而不能在背后对外人 传说 ,以此给客人安全感;第三,艺伎需培养修炼日本女性美的典型气质,以符合男性观念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虽然艺伎作为一种职业正式合法化,而且是日本女性美的典范,但是在江户时代期的日本,艺伎仍处于社会的底层,属于被奴役被蹂躏的阶层。艺伎能够进入主流社会,能够在日本历史上激起层层浪花,是因为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改变了日本,也改变了艺伎的形象。

二日本艺伎的历史贡献

1、艺伎文化对日本政治的影响

江户末期的1853年,美国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日本国门,并强迫江户幕府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化了日本国内的各种矛盾,也使各领国找到了攻击幕府的借口。尤其是长州藩和萨摩藩,实力强大,对幕府统治久怀不满,在尊王攘夷的 口号 下齐聚京都,想推翻幕府统治。这一派被称为勤王派。幕府当然对此不会置之不管,也派人加强京都的戒备,这一派称为佐幕派。二派聚集在当时的京都经常进行较量。

京都的勤王派在商议重要事项时,为了掩人耳目,常常选择在艺伎馆,因为艺伎道的一个重要规定之一就是严守客人的秘密,使客人有充分的安全感。所以选择这里即可掩人耳目也可不必担心自己商谈之事被泄露出去。而一些艺伎对勤王派抱有同情之心,经常帮助、掩护勤王派的志士。借此契机,艺伎由社会底层走到了历史前台,在社会巨变中激起了簇簇浪花,这些走到前台的艺伎被人们称为勤王艺伎。

而在勤王艺伎中最为有名的当数君尾,君尾是京都诋园“岛村屋”艺伎馆的艺伎,经常在一个叫“鱼品”的茶屋表演,在这里她结识了来自长州藩(山口县)的勤王志士――井上馨。井上馨生于1835年曾游学英国,后来在明治维新政府中任过外务、内务、大藏大臣,为明治元老之一。井上馨对君尾一见钟情,二人十分恩爱。后来佐幕府派的岛田也看上了君尾,岛田是京都佐幕派的首要人物,在京都有权有势。在一般艺伎看来,能成为这样人家的妻妾,是求之不得的。但君尾却一口回绝,原因只有一个,就因为岛田是是佐幕一派。可不久,井上馨的同党找到君尾,要求君尾答应岛田的要求,为勤王派做卧底,刺探岛田的机密。于是君尾成了一个艺伎间谍。后来勤王派根据君尾提供的情报,策划暗杀岛田,最终岛田死在了勤王志士的剑下。君尾为勤王派立了一大功。

据说君尾还曾救过被称为维新三杰的木户孝允。当时的勤王艺伎以艺伎馆作掩护,联络各地志士进行秘密的倒幕活动。勤王派的艺伎们为了掩护他们,经常挺身相助。在众多英雄救美的 故事 中,君尾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由于艺伎在倒幕运动中的特殊作用,使她们为日本的明治维新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后来有人戏称,如果没有艺伎,日本的历史恐怕就要重写了。

2、艺伎对日本社会的贡献

一名合格的艺伎,一般都要从10岁开始,在5年时间内学完日本传统的舞蹈、三味线、茶道、书法、插花、服饰装扮等,所以说艺伎在舞蹈、琴瑟及服饰化妆等方面继承了传统的日本艺术文化的精髓,是日本古典文化艺术的活化石,同时也向社会提供了一个即高贵典雅又温柔恭顺的理想女性的形象,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伎文化,对日本的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1)对日本文学艺术的影响

艺伎文化已经成为日本 传统文化 的一部分,艺伎,意味着以艺术为生。以文学为例,有很多小说就是以艺伎的生活为题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国》,作品以文学的手段对艺伎文化的再创造,使得人们在赞叹日本传统的艺伎文化的同时,又不得不对日本现当代文学产生好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成就了川端康成成为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2)对日本社会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本艺伎日益淡出历史舞台,可这并未消除日本艺伎固有的举足轻重的影响。艺伎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如艺伎周到体贴的服务成为服务行业的典范。在日本的饭店、旅店、飞机场以及百货公司等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类似艺伎的服务,凡是到过日本的外国人,大都都体验过宾馆、饭店、百货公司等的一流服务,对于他们的周到、细致的服务感到惊叹。例如:在榻榻米房间的日式饭馆,服务员打开拉门、上菜、退出的动作无不显示出一种恭敬与谦卑,顿时让人产生一种主人的感觉。再有不管到那都可以听到接待小姐温柔的“欢迎光临”、“谢谢光临”等等的礼貌词句,这些无不让人感到艺伎文化的潜在的影响,即对客人要体贴、周到、恭顺。

(3)对日本女性审美、价值观的影响

在电影《艺伎回忆录》中,艺伎们所显示的气质无一不体现了日本传统观念中女性美的各个特征:忠贞、典雅、娇媚、柔顺,而这些也构成了他们观念中女性美的要素。艺伎的穿着妆扮在现代日本社会已经成为女性古典美的样板。据说现代社会日本人穿和服时,带子如何打,发型及饰物等都以艺伎为标准。要体现这种气质,实践这种气质,艺伎理所当然的成为日本女性的一种楷模,而他们的 言行举止 也成了普通女性的模仿对象,甚至艺伎本身也因为艺伎道而自豪。

艺伎对日本女性的影响还体现在价值观方面。成熟的艺伎必须具备极其温柔并遇事沉着果断的气质。据说这种气质已经成为现代女性的共同楷模。例如我们在观看日剧时,经常可以从剧中人物身上感觉到一种温柔的魅力,但同时又感到一种温柔背后的忍韧和坚强。这些都是艺伎的内在性格,如今已经内化为日本女性的一种美德。如80年代风靡中国的日本电视剧《阿信》中的主人公阿信,就是一位具有这样性格的女性。

总而言之,电影《艺伎回忆录》再现了历史上那个神秘的日本艺伎世界,艺伎如同日本的富士山、樱花一样,一起成为日本的象征。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它从不同角度折射大和文化的魅力,日本文化追求唯美的主题,这一点在艺伎文化上得到了尽善尽美的表由。日本的艺伎产生是日本现实时代生活赋予的,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缩影之一,艺伎已经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必将对日本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罗莉:《端康成笔下的〈雪国〉和“日本之美”》,《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2] 康有金、白丽敏:《从电影看日本艺伎文化》,《电影评介》,2006年第17期。

浅谈当代日本小说中的历史文化书写

摘要:以当代日本小说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战后初期日本小说中的战争历史元素及其语境、新时期日本小说中的历史书写、日本历史小说等进行了考察。其中不乏表现历史题材或因素的作品存在,尤其是战后更是涌现出大量控诉、 反思 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灾难的作品,但从作品数量以及思想内容来看,能够进行全面深刻进行战争反思的作品尚不多见。

关键词:当代日本小说;历史;书写

日本当代文学与历代文学相比呈现出了一些新的态势。比如,作家更注重个性化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关注战争、社会、历史的题材增多,与此同时也强调表现自我。对传统也有一定的突破等。本文选取日本当代文学中的小说部分进行梳理,欲对其中的历史文化书写及其语境进行探讨。

一、战后初期日本小说中的战争历史元素及其语境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二战正式结束。在日本维持了近十年的战争体制和政治秩序宣告崩溃,战时的文化统治随之解除,文学也摆脱了战时的管制而重新获得表达的自由。在经历了短暂的混乱和迷茫后,文学界逐渐开始了复苏。在这样一种语境中,日本文学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45年12月,曾一度受到镇压的左翼作家发起成立了新日本文学会,并于1946年创刊了其机关杂志《新日本文学》,其代表作家宫本百合子、德永直等都发表了不少反映战争创伤、表现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的作品。宫本的代表作《播州平野》描写了战败的惨象以及对战争的批判。小说透过主人公石田广子的女性视角,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为其发动的战争所付出的代价。其中描写了在原子弹爆炸中失去丈夫的寡妇的悲哀,以及在战争和原爆中失去三个儿子的母亲的悲痛,揭露了战争带给女性的痛苦和伤害。此外,德永直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妻啊!安息吧》、长篇小说《静静的群山》、《蛤蟆》、《熬煎》等作品也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日本战后的历史转折以及普通工人、农民以及女性的不屈抗争的历史画面。

战后派作家尤其是第一批战后派作家中也有不少作品带有深深的历史烙印。第一批战后派作家的创作基本上围绕着战争体验和转向体验两个基点进行。如野间宏的《脸上的红月亮》、《阴郁的画》、《真空地带》、梅崎春生的《樱岛》、武田泰淳的《审判》、大冈升平的《野火》、《俘虏记》等。

《脸上的红月亮》描写了主人公在经历过战争后才强烈意识到亲情的珍贵,表现了战争带给民众的伤害。《阴暗的图画》描写了主人公一面为革命者所吸引一面又不愿真正投入革命的矛盾心态。是表现转向体验的作品。画家勃鲁盖尔的《阴暗的图画》象征着年轻的知识分子的苦恼和痛苦。《真空地带》也是基于作者的曾在狱中服刑的真实经历而创作的,其背景仍然是战争。

梅崎春生的《樱岛》以二战末期为背景,描写知识分子出身的军士村上在日本已处于美军包围的绝望的环境中的复杂内心变化,在向往生的美好的同时,揭露了战争的残酷,鞭挞了丧失人性的日本反动军队。武田泰淳的小说《审判》的主人公二郎因在战争中杀害了中国人而深陷于痛苦的负罪心理中。为了赎罪他选择留在中国,因为他担心回日本后自己的罪行会被淡化。这类带有自我审判性质的作品尚不多见,也反映出作家对战争的深刻反省。

大冈升平根据自己入伍及被俘的经历,写成短篇小说《俘虏记》、中篇小说《野火》、《莱特战记》等,运用心理分析手法,描写被俘经过,反映战争后期士兵的厌战情绪、败局的不可避免和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并探讨了在生死存亡关头人的命运及其存在价值等问题。此外,战后派作家中也有堀田善卫的《广场的孤独》描写了朝鲜战争前后日本知识分子的动荡和不安。其小说《历史》则以1946年的上海为背景,反映社会的动荡。在 日记 《在上海》中表达了对侵略战争的自省与对昭和天皇的批判。战后派之后的“第三新人”的创作虽然已不再聚焦于战争相关类的题材,但其作品中仍能发现战争的阴影。如安冈章太郎的《阴郁的欢乐》、《海边的光景》,吉行淳之介的《在火焰中》等。

二、新时期日本小说中的历史书写

随着时间的流逝,直接描写战争题材的作品也逐渐减少。但作品中的历史痕迹也不难寻觅。开高健的《发光的黑暗》、《夏天的黑暗》、《花谢的黑暗》则是根据1964年自己作为特派员赴越南战场采访的经历而写成。推理小说作家松本清张也著有《昭和史发掘》等深入探究日本近现代史的纪实性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饲育》写的是战争期间一个黑人士兵因飞机坠毁降落山村的故事。《广岛札记》则是1963年大江健三郎去广岛搞社会调查,对原子弹造成的迫害深有感触而作。《万延元年的 足球 队》中涉及到了日本万延元年(1860年)农民起义的历史。

村上春树的作品多以都市、青春和恋爱为主题,但作品中也时有对历史的涉及和思考,其中《发条鸟年代记》中记述了发生在蒙古和伪满洲国边境的一段鲜为人知的诺门坎战役的内容。《寻羊冒险记》中也有羊博士为绵羊增殖去满洲进行实地考察等基于中日历史关系事实的小说情节。《1Q84》中女主人公青豆把阅读关于20世纪30年代满洲铁路的书作为业余兴趣,男主人公天吾的养父也被设计为战后返回日本的满蒙开拓团成员。这些关于战争和历史认识的笔墨显得琐碎和零散,在近年来的当代日本文坛已不多见。

三、日本文学中的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也称“时代小说”)是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类型。尤其在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当代文学中,其创作更为繁荣。出现了中里介山、直木三十五、大佛次郎、海音寺潮五郎、井上靖、司马辽太郎、山冈庄八、陈舜臣、吉川英治等一系列作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现代日本历史小说作家吉川英治、司马辽太郎、山冈庄八等。吉川英治先后著有《宫本武藏》、《新书太阁记》、《三国英雄传》、《新・平家物语》、《私本太平记》等多部巨作。司马辽太郎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描写江户末期的历史小说。他笔下的人物如坂本龙马等,如今已成为时代剧里反复传诵的典型。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西乡隆盛们在他的许多作品重复登场著,并多次被搬上影视屏幕。山冈庄八花费17年时间,完成长篇巨作《德川家康》,在当时引发了前所未见的“家康热”。之后他更以历史小说为主,创作《织田信长》、《坂本龙马》、《丰臣秀吉》及《伊达政宗》等名作。

除关注日本本土历史之外,也有一些根据他国历史而创作的小说,如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天平之甍》、《楼兰》、《苍狼》、《敦煌》、《孔子》、《杨贵妃》等大多取材于中国历史,以中国史传文学为素材进行创作,以此表现他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向往,对人生对历史的独特思考和见解。此外,太宰志的《奔跑吧,梅洛斯》取材自希腊神话 历史故事 ,远藤周作的长篇小说《沉默》描写了葡萄牙耶稣会派传教士在日本传播天主教受到镇压的一段历史。

以上对当代日本小说中的历史文化书写进行了粗浅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当代日本小说整体而言历史元素颇为浓厚。其中以描写日本历史人物的作品为主,也不乏或整或零地表现历史事件的作品存在。战后小说中更是异乎寻常地涌现出了大量对二战中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灾难进行控诉和反思的作品,这一点与其他时期的文学创作都有明显的差异。但从作品数量以及思想内容来看,能够进行全面深刻进行战争反思的作品尚不多见。而且,在经历过战后一个短暂的时期后,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这种关注战争或具有战争历史元素的作品急剧减少,不仅如此,关注国家历史民族命运的作品更是匮乏,这一点与中国文学有着较为鲜明的差异。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资助(编号:SK20110401)

参考文献:

[1]何乃英.日本当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龙妹,曲莉.日本文学[M].北京:高等 教育 出版社, 2008.

[3]王向远.源头活水:日本当代历史小说与中国历史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

帝国主义联合起来,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

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

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戊戌变法失败迫使梁启超逃亡日本,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变法图强的努力,到日本的当年就创办了《清议报》,通过媒介竭力推动维新运动的继续。

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少年中国说》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重任的中国少年寄予无限希望,鼓励他们奋然而起,投入到改造中国的战斗中去。

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文字语言特点是高度凝练、概括,气势宏大,感情饱满。文章多为四字一句,而且押韵,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大量地引用了典故,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乒乓球发球论文 发球是乒乓球比赛中每一分的开始,它是乒乓球技术中唯一不受对方制约、主动性很强的技术。一个高质量的 发球,可以起到先发制人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发球技术在比赛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国际“乒联”才不断地对发球规则进行修改,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球给对方造成的威胁,使比赛更具观赏性,以此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现就乒乓球运动各个发展时期的主要发球以及为限制发球的威胁而修改的规则进行阐述,并针对现阶段的发球训练提出相应的训练方法与要求。 1 各个时期的主要发球与发球规则 纵观发球发展的历史,每一次发球规则的修改,都是由于乒乓球运动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发球给对方造成了较大的威胁,从而降低了比赛的对抗性和观赏性,使竞赛活动出现新的情况下产生的。自从19世纪后半叶有了乒乓球运动以来,就有了发球,但由于当时所使用的器材与现在大不一样,不可能发出有一定速度和旋转质量的球。因此,规则并没有对发球 进行过多的限制。50年代海绵拍的出现,发球的旋转才从单一的用胶皮后发下旋球发展到可以发现旋转较强的侧上、侧下旋球。并随之出现了“下蹲式”合力发球,由于这种发球受合力影响,旋转较强烈,有较大的威胁。第28届世乒赛后,国际“乒联”对规则进行了修改,规定了抛起的球从最高点下降时才能击球,因此认定合力发球是不合法发球。60年代随着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发球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更注重发球的旋转与速度,开始出现了高抛发球,但由于并没有给接球方带来很大的威胁,所以,规则并未对这些新的发球技术进行过多的限制。70年代我国的前三板技术有了新发展,发球技术也有了较大的突破。尤其是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了高抛发球的技术,使它能够在同一位置用相似的手法发出不同旋转和落点的球,并且这一技术很快被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广泛采用,发球逐渐给接球方带来了威胁。80年代,发球的隐蔽性和威胁性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运动员充分利用发球规则的不完善或漏洞,运用各种手段,使比赛出现了“观众难理解、选手难掌握”的危机现象。如发球时利用相同颜色但不同性能的球拍进行“倒拍”和“遮挡”并配以发球跺脚,让对方无法判断是用什么样的覆盖物击的球,使接球员在接球的瞬间成为“瞎子”和“聋子”,使发球的效果达到了令乒坛舆论为之哗然的地步。国际“乒联”为了降低发球的“隐蔽性、突然性、威胁性”,让乒乓球运动具有观赏性,便对规则进行了一场“革命”。要求球拍的两面必须是不同颜色,发球时,球拍必须始终高于球台水平面;发球时不能跺脚;击球时,球同球网之间的距离不得比身体同球网之间的距离更远等一系列的修改。 进入21世纪,乒乓球运动已经处于一个巅峰时代,各种打法的技术已近极致,很难有大幅度的突破。为了推动乒乓球运动更好地走向社会,进入市场,让比赛变得更加激烈、精彩。国际乒联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球体变大;比分缩短以及发球无遮挡等。使发球技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把发球的威胁降到了最低。 2 提高发球质量的三大要素 从发球规则演变的历史来看,各个时期发球规则的修改都是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球所造成的威胁。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发球的质量,做到让对方即使能看清球的旋转,也照样“吃”发球,就必须增强发球内在的技术质量,而衡量发球质量优劣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发球的速度、旋转和落点的配合上。 2.1 加强发球旋转的变化。乒乓球的旋转,在现代乒乓球技术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首先,用球拍合适的部位触球,有利于增强球的旋转,如:用正手发下旋球时,用拍面的左侧接触球,就能制造较强的旋转;反之,便很难制造旋转。其次,加强摩擦是制造旋转的关键。摩擦是指作用力线远离球心,但并非越薄越好,如果过薄,反而造成球在拍面上打滑。因此击球时先要使球拍“吃”住球,再增大球的摩擦力。 2.2 控制球的落点。控制发球落点变化是发球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发球落点必须长短结合、轻重结合、左右结合。如果只发短球而没有长球的配合,即使发的再短,落点再刁,也很难给对方造成威胁。因此,要做到用同一个手法发出不同落点和旋转性质的球。 2.3 提高球的速度。发球时,球速的快慢与球拍挥动的速度有关,与球拍触球的一瞬间作用到球上力量的大小有关。如果在摩擦球的基础上,触球时的爆发力越大,其发球的质量就越高。因此,要充分利用引拍,就像助跑一样。必须有一定的挥臂时间。在具备了一定的抛球高度的同时,充分发挥前臂、上臂、手腕和腰、腿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加快挥拍速度,使旋转与速度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3 发球训练的要求和训练的方法 3,1 要有恒心。发球训练是比较枯燥的,而且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它需要经过长期训练的积累。要练好发球,除了要充分认识发球的作用,更主要的是要从小培养对发球的兴趣,只有对发球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持之以恒地去琢磨它、研究它。 3.2 吃透发球规则的精神。高质量的发球必须规范,特别是对青少年运动必须讲明规则的要点,尤其是规则,必须对发球规则做到理解渗透。发球违例的现象有许多种,在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有:不执拍手未张开伸平;抛球时,不执拍低于比赛台面;抛球的高度低于16公分等。但目前更多的违例现象是遮挡发球。要做到发球无遮挡,就要求发球员的不执拍手在抛球后,应立即从发球员身体和球网之间的区域内拿开。因此,在进行发球训练时,就要注意纠正违规的发球技术,特别是要注意避免正手发球时用自己的身体、手臂、衣服等遮挡对方的现象。 3.3 建立正确的概念。在发球练习前,要让运动员了解球的旋转、落点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帮助运动员弄清各种发球的特性,明确各种发球方法及技术要领。要尽可能使发出的球具备力量重、落点刁、旋转强、速度快等特点。 3.4发球训练的手段 3.4.1 多球训练。这是发球训练中最基础的训练方法,它对于摸索发球规律、提高发球质量是很有效的。 3.4.2 高水平队员陪练。发球和接发球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技术,其互练的效果最好。如果接球方的接球能力较强,水平较高,就更有利于发球者尽快提高发球技术。而且可以在高水平接发球队员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练习发球技术的某一环节,突破某一难点。 3.5 配套成龙,精练一套。为了某一种发球能发挥作用,必须要有配套的干扰配合。如,强烈下旋球,要有不转球配合;短球要有长球配合等。一套发球的变化应尽量多,包括速度、旋转和落点变化。但在训练中要求“精”,要根据自己特长,掌握一两种技术精、质量高的发球,切忌贪多求全而技术不精。 3.6 改进和创新发球技术,适应新规则。发球新规则并没有完全否定原来的一切发球技术,比如下蹲发球、反手低抛发球和反手高抛发球等都可以延用或加以改进和创新。尤其是反手高抛发球,由于反手发球的击球位置原本就在发球方身体的前面,比较容易适应新规则的要求,加上高抛发球能够加快球的速度、加大球的力量,从而增加球的旋转。因此,着重研究反手高抛发球技术并加以创新,显然有其优越的条件。 求学岁月 一个运动员的求学悬梁岁月 出处: 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邓亚萍 1997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邓亚萍用求学路上一路奋斗的故事讲述—— 清华:求学从写26个英文字母开始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那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邓亚萍说。 “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这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接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 “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学好!”她有些羞愧但更相信自己的努力。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即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们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过去用于听音乐的“随身听”也“转业”做了英语磁带的单放机。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清晨起床时,我都会发现枕头上有许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也会有一把一把的头发脱落下来。对此我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练和队友见到我十分惊讶地说:‘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的用脑和打球的用脑不一样吧。’” “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同伴们一阵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样的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语言中心突击英语。 剑桥:每天凌晨5点起床攻读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9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一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让我适应。” “生活的环境也不尽人意。到英国留学的留学生,多数都是住在学校所安排的英国人家里,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来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国的风俗民情,二来可以有更多的英国会话机会。但是我所居住的这个女房东家,距学校太远,而且房费伙食费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镑房租,还要交100多英镑饭费,两项合起来每月的支出约合人民币将近5000元。对一个自费到英国上学的我来说,惜金和惜时同样重要。” “记得当我头一次穿着防雨运动衣,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时,许多同学见了都大为不解:怎么世界冠军还骑自行车来上学?是啊,世界冠军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换来的,它来之不易,我必须十分珍惜它。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困扰着我,我急切盼望能改变这种状况。” “刚到英国不久,我想往家寄点钱,然而到邮局拿了单子,却不知如何填写,邮局的人在单子上指指点点,我却一脸茫然,我站在邮局前,两眼发呆,我能怎办?问谁去?问了,自己还是听不懂,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开学前,为了让我熟悉一下环境,房东开车送我去学校转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虽然买了辆自行车,却找不到上学的路了,七拐八拐,赶到学校已经上课了。一向守时的我成了迟到生。我急得蹦出几个单词解释,然而解释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现在都忘不了!”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她主修的是英语,学期为三个月。邓亚萍来剑桥后学习压力挺大,加上留学时间短,她几乎天天闭门苦读。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我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十分明显。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我来说好像都很费事,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条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学习到12点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那些留在这儿的教授也是通过非常辛苦的努力,付出很大的代价以后才取得了这样的位置。” 为了使自己能挤出时间学习,邓亚萍把父母接到英国,照顾自己的生活起。“除了像在国内那样,整理讲义、查阅资料、练习听力外,课余时间我会深入人群,先听他们谈话,然后慢慢练习与他们对话。每次归来,我再反复琢磨,从中进一步挖掘英语的文化背景、历史变革、语言规律,以便帮助自己理解、分析英语,寻找学习规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邓亚萍的口语和听力已进入班里的优等生行列。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我终于带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诺丁汉:一看她学习的劲头就知道她是个世界冠军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走进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更喜欢剑桥,那里风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还是投奔了诺丁汉大学,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外语系。” “导师对我不太了解,似乎有些不放心,担心一个运动员能否完成学业。我恳切地对导师说: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学生基础要差,请你多费心了,别人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要两次甚至多次,别人需要一年,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但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教育。就是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我采取的是第二种办法。比语言更难的是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国内真是大不一样。我有自己的导师,但并不经常见面。往往是他给我提供一个阅读书目清单,我自己到图书馆或大学找书,然后阅读。有了问题才和他预约见面、答疑。开始时,我很不习惯这种方式。而且我修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一个似乎和体育无关的冷门专业,即便图书馆里也不一定有相关材料。这样,我就必须在不同的图书馆和大学里去找。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是我在国外学习的重要收获之一。新的学习方式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邓亚萍的学习心态从一开始一心想超过别人的好胜心,逐渐改为跟上就行的平常心,因为她看到了自己在学习基础上的差距。“打球的时候,视力两眼都是1.5,上学以后下降得很快,现在有一只眼已经0.6了。学习和打球相比完全是两码事,睡眠不足,上课总是犯困,眼睛睁不开,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可对面坐着的是老师,你又不可能睡觉,更不可能溜号。刚开始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后来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知道该怎样安排好作息,找到一些规律。” “我的研究课题则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例子用的就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阅读了一些对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国人写的。这些外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女运动员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因此他们的研究并不到位。我希望能够从我开始,有人真正关注中国妇女和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我也希望通过在国外学习,在工作中,便可以尽量避免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误会,以便更好地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在国际体育界,能让人理解你的见解,接纳你的主张并非易事。” 学习上的她拿出打球时的劲头。能吃苦就不必说了,最可贵的是她十分敢说。按说老师安排的课程已经呈饱和状,每周天天有课,周末的作业也不轻松,做罢作业还要准备下一周的课,周而复始。可她还是觉得“吸收”得不够,她都有点“贪”了。 也难怪,她心里真的是着急。邓亚萍刚撂下球拍儿,就成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一位年轻的委员,她恨不得赴会时能立马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于是,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心底悄悄萌生着愿望,早一点进入高级班,明年向Master进军。英语是她的第一个关卡! 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用开玩笑的口吻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得出这是一个世界冠军。“下了课,我必须匆匆赶到另一个老师那里去做个别辅导,这是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而特别安排的单独辅导时间。每次出去开会之前,我的老师都会帮助我准备发言材料,纠正我的语音语调和演讲的方式方法。另外学校还专门为我开了一门课,教我如何用英语进行采访。在学校我过着典型的大学生三点一线式生活,和校园里那些普通的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硕士学位我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国外的大学里拿到。”那样的话,在我国的奥运会冠军当中,她可能又拿了一项第一。作为诺丁汉大学的一名学生,邓亚萍每天的时间表比较紧。“除了上语言系的课,还要上英语系的课。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过语言关对我来说还有着另外的意义。当时我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同时还负责国际乒联的一个项目,如果你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那么一切都是零。同时还有一个公众形象,就是说我毕竟代表着是中国,同时代表着中国运动员,所以精神风貌是很重要的。” 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 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临场考官的一致结论是:无条件一次通过!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至此,从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起,邓亚萍已在校园度过了近六个春秋,并将自己当年小学三年级的“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邓亚萍坦言,从运动员到学生,尤其是一个留学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熟练的用英语与教授交流,从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国,从开始时的迷茫到后来的迎接挑战,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其间,她还作为北京申奥成员,赴莫斯科为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作了贡献。 2001年7月13日,邓亚萍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呼吁:请给中国运动员一个机会,让我们做一次奥运会的东道主! 再回剑桥:学习、紧张工作与速冻饺子 知识,没有止境。2002年,她如同一个长跑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拼搏——满怀信心地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邓亚萍的“中国研究”又得以继续下去了。 2003年2月24日,正在剑桥攻读博士的邓亚萍又回来了,在北京奥组委,新的忙碌又开始了。“我在剑桥的导师彼德·纽伦是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中国经济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奥运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会有极高的经济研究价值,他认为我回国,不仅能为祖国服务,也能为论文收集第一手珍贵材料,因此,他特例批我回国边工作,边学习。未来的工作很艰苦,但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2004年的春节假期,她为了赶写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放弃了与亲人的团聚,买来一堆速冻饺子,每天的水饺餐伴她度过了假日。 “有人可能觉得我这是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的荣誉多得一大把,不攻读什么学位,后半生照样可以过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但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我从自己与外国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识缺乏、交流不畅。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饺子可以速冻,人才却难以速成。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恰相反,无论学业还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条件不大有利的情况下,靠坚韧不拔的毅力,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金牌。 “我现在依然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和改革委员会三个委员。特别是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都是很有名的奥运会冠军,都有自己代表的权益,很长一段时间我是惟一的亚洲委员,因此我不仅代表中国,而且还是亚洲的代表,有责任为亚洲和第三世界国家运动员争取权益。”在邓亚萍的努力下,运动员委员会已经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提出在推举奥委会委员时必须有一名(共8人)亚洲委员的建议。 而她在剑桥的博士学业也已经到了第二年,谈到学业,邓亚萍说:“难啊,真是太难了,感觉压力很大。一天到头就是绷着,所以感觉特别辛苦。但我要感谢当学生的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拼搏、拼搏、再拼搏!无论是做运动员还是做学生,邓亚萍对自己的要求都几近苛刻:“必须做好,我没有理由做不好!”这就是一份自信!乒乓球1890年首次出现在英国,当时是一项贵族运动。欧洲人至今把乒乓球称为"桌上的网球",由此可知,乒乓球是由网球发展而来。19世纪末,欧洲盛行网球运动,但由於受到场地和天气的限制,英国有些大学生便把网球移到室内,以餐桌为球台,书作球网,用羊皮纸做球拍,在餐桌上打来打去。 20世纪初,乒乓球运动在欧洲和亚洲蓬勃开展起来。192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了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后被追认为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同时成立了国际乒乓球联合会。 乒乓球运动的广泛开展,促使球拍和球有了很大改进。最初的球拍是块略经加工的木板.后来有人在球拍上贴一层羊皮。随著现代工业的发展,欧洲人把带有胶粒的橡皮贴在球拍上。在50年代初,日本人又发明了贴有厚海绵的球拍。最初的球是一种类似网球的橡胶球,1890年,英国运动员吉布从美国带回一些作为玩具的赛璐珞球,用于乒乓球运动。 在名目繁多的乒乓球比赛中,最负盛名的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起初每年举行一次,1957年后改为两年举行一次.。 在乒乓球运动进入奥运会之前,它经历了一漫长的发展阶段。 1980年,乒乓球被发明出来。 1952年,在孟买的世界锦标赛上,日本选手首次使用橡胶面的球拍,引起了轰动。 1952年,日本人佐藤博治成为第一个赢得世界冠军的亚洲选手,这次冠军预示着日后亚洲人对这项运动的主宰。 1954年,亚洲选手,特别是中国和日本选手使用了由南斯拉夫人发明的直拍握法。当时,流行的握拍方法是匈牙利著名选手维克托-巴那使用的传统握拍法。 1971年,这一年的4月13日,美国乒乓球队到北京和中国队进行了比赛,他们最后以1比13输给东道主,但这次比赛开通了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 1981年,乒乓球作为奥运项目得到国际奥委会

求学岁月 一个运动员的求学悬梁岁月 出处: 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邓亚萍 1997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邓亚萍用求学路上一路奋斗的故事讲述—— 清华:求学从写26个英文字母开始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那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邓亚萍说。 “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这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接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 “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学好!”她有些羞愧但更相信自己的努力。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即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们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过去用于听音乐的“随身听”也“转业”做了英语磁带的单放机。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清晨起床时,我都会发现枕头上有许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也会有一把一把的头发脱落下来。对此我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练和队友见到我十分惊讶地说:‘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的用脑和打球的用脑不一样吧。’” “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同伴们一阵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样的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语言中心突击英语。 剑桥:每天凌晨5点起床攻读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9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一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让我适应。” “生活的环境也不尽人意。到英国留学的留学生,多数都是住在学校所安排的英国人家里,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来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国的风俗民情,二来可以有更多的英国会话机会。但是我所居住的这个女房东家,距学校太远,而且房费伙食费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镑房租,还要交100多英镑饭费,两项合起来每月的支出约合人民币将近5000元。对一个自费到英国上学的我来说,惜金和惜时同样重要。” “记得当我头一次穿着防雨运动衣,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时,许多同学见了都大为不解:怎么世界冠军还骑自行车来上学?是啊,世界冠军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换来的,它来之不易,我必须十分珍惜它。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困扰着我,我急切盼望能改变这种状况。” “刚到英国不久,我想往家寄点钱,然而到邮局拿了单子,却不知如何填写,邮局的人在单子上指指点点,我却一脸茫然,我站在邮局前,两眼发呆,我能怎办?问谁去?问了,自己还是听不懂,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开学前,为了让我熟悉一下环境,房东开车送我去学校转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虽然买了辆自行车,却找不到上学的路了,七拐八拐,赶到学校已经上课了。一向守时的我成了迟到生。我急得蹦出几个单词解释,然而解释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现在都忘不了!”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她主修的是英语,学期为三个月。邓亚萍来剑桥后学习压力挺大,加上留学时间短,她几乎天天闭门苦读。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我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十分明显。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我来说好像都很费事,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条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学习到12点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那些留在这儿的教授也是通过非常辛苦的努力,付出很大的代价以后才取得了这样的位置。” 为了使自己能挤出时间学习,邓亚萍把父母接到英国,照顾自己的生活起。“除了像在国内那样,整理讲义、查阅资料、练习听力外,课余时间我会深入人群,先听他们谈话,然后慢慢练习与他们对话。每次归来,我再反复琢磨,从中进一步挖掘英语的文化背景、历史变革、语言规律,以便帮助自己理解、分析英语,寻找学习规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邓亚萍的口语和听力已进入班里的优等生行列。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我终于带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诺丁汉:一看她学习的劲头就知道她是个世界冠军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走进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更喜欢剑桥,那里风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还是投奔了诺丁汉大学,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外语系。” “导师对我不太了解,似乎有些不放心,担心一个运动员能否完成学业。我恳切地对导师说: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学生基础要差,请你多费心了,别人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要两次甚至多次,别人需要一年,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但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教育。就是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我采取的是第二种办法。比语言更难的是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国内真是大不一样。我有自己的导师,但并不经常见面。往往是他给我提供一个阅读书目清单,我自己到图书馆或大学找书,然后阅读。有了问题才和他预约见面、答疑。开始时,我很不习惯这种方式。而且我修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一个似乎和体育无关的冷门专业,即便图书馆里也不一定有相关材料。这样,我就必须在不同的图书馆和大学里去找。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是我在国外学习的重要收获之一。新的学习方式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邓亚萍的学习心态从一开始一心想超过别人的好胜心,逐渐改为跟上就行的平常心,因为她看到了自己在学习基础上的差距。“打球的时候,视力两眼都是1.5,上学以后下降得很快,现在有一只眼已经0.6了。学习和打球相比完全是两码事,睡眠不足,上课总是犯困,眼睛睁不开,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可对面坐着的是老师,你又不可能睡觉,更不可能溜号。刚开始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后来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知道该怎样安排好作息,找到一些规律。” “我的研究课题则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例子用的就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阅读了一些对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国人写的。这些外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女运动员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因此他们的研究并不到位。我希望能够从我开始,有人真正关注中国妇女和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我也希望通过在国外学习,在工作中,便可以尽量避免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误会,以便更好地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在国际体育界,能让人理解你的见解,接纳你的主张并非易事。” 学习上的她拿出打球时的劲头。能吃苦就不必说了,最可贵的是她十分敢说。按说老师安排的课程已经呈饱和状,每周天天有课,周末的作业也不轻松,做罢作业还要准备下一周的课,周而复始。可她还是觉得“吸收”得不够,她都有点“贪”了。 也难怪,她心里真的是着急。邓亚萍刚撂下球拍儿,就成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一位年轻的委员,她恨不得赴会时能立马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于是,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心底悄悄萌生着愿望,早一点进入高级班,明年向Master进军。英语是她的第一个关卡! 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用开玩笑的口吻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得出这是一个世界冠军。“下了课,我必须匆匆赶到另一个老师那里去做个别辅导,这是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而特别安排的单独辅导时间。每次出去开会之前,我的老师都会帮助我准备发言材料,纠正我的语音语调和演讲的方式方法。另外学校还专门为我开了一门课,教我如何用英语进行采访。在学校我过着典型的大学生三点一线式生活,和校园里那些普通的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硕士学位我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国外的大学里拿到。”那样的话,在我国的奥运会冠军当中,她可能又拿了一项第一。作为诺丁汉大学的一名学生,邓亚萍每天的时间表比较紧。“除了上语言系的课,还要上英语系的课。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过语言关对我来说还有着另外的意义。当时我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同时还负责国际乒联的一个项目,如果你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那么一切都是零。同时还有一个公众形象,就是说我毕竟代表着是中国,同时代表着中国运动员,所以精神风貌是很重要的。” 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 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临场考官的一致结论是:无条件一次通过!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至此,从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起,邓亚萍已在校园度过了近六个春秋,并将自己当年小学三年级的“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邓亚萍坦言,从运动员到学生,尤其是一个留学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熟练的用英语与教授交流,从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国,从开始时的迷茫到后来的迎接挑战,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其间,她还作为北京申奥成员,赴莫斯科为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作了贡献。 2001年7月13日,邓亚萍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呼吁:请给中国运动员一个机会,让我们做一次奥运会的东道主! 再回剑桥:学习、紧张工作与速冻饺子 知识,没有止境。2002年,她如同一个长跑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拼搏——满怀信心地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邓亚萍的“中国研究”又得以继续下去了。 2003年2月24日,正在剑桥攻读博士的邓亚萍又回来了,在北京奥组委,新的忙碌又开始了。“我在剑桥的导师彼德·纽伦是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中国经济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奥运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会有极高的经济研究价值,他认为我回国,不仅能为祖国服务,也能为论文收集第一手珍贵材料,因此,他特例批我回国边工作,边学习。未来的工作很艰苦,但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2004年的春节假期,她为了赶写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放弃了与亲人的团聚,买来一堆速冻饺子,每天的水饺餐伴她度过了假日。 “有人可能觉得我这是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的荣誉多得一大把,不攻读什么学位,后半生照样可以过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但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我从自己与外国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识缺乏、交流不畅。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饺子可以速冻,人才却难以速成。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恰相反,无论学业还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条件不大有利的情况下,靠坚韧不拔的毅力,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金牌。 “我现在依然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和改革委员会三个委员。特别是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都是很有名的奥运会冠军,都有自己代表的权益,很长一段时间我是惟一的亚洲委员,因此我不仅代表中国,而且还是亚洲的代表,有责任为亚洲和第三世界国家运动员争取权益。”在邓亚萍的努力下,运动员委员会已经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提出在推举奥委会委员时必须有一名(共8人)亚洲委员的建议。 而她在剑桥的博士学业也已经到了第二年,谈到学业,邓亚萍说:“难啊,真是太难了,感觉压力很大。一天到头就是绷着,所以感觉特别辛苦。但我要感谢当学生的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拼搏、拼搏、再拼搏!无论是做运动员还是做学生,邓亚萍对自己的要求都几近苛刻:“必须做好,我没有理由做不好!”这就是一份自信!

宫崎骏发表的论文

宫崎骏的动漫太好看了

你好!宫崎骏的《出发点》是本非常好的个人创业的原点的阐述,有时间可以阅读一下,在网上可以找到有卖的。在我的个人博客上有一篇《出发点》的电子版,只可惜只是一部分以下是这篇文章中的一小部分,高畑勋导演对宫崎骏的几个评价:1宫崎骏是个非常勤劳的工作者。他好像是用“大懒人的子孙”来形容我。虽然我有很多难能可贵的同伴会帮我把紧抓住树枝不放的三根手指头并拢、松开,但其中尤以宫崎先生最为特别。首先,因为他本身是个工作狂且从不吝惜提供自己的才能。其次,因为他拥有从中衍生出、今人畏惧的紧张感和魄力。他会鞭策我的怠惰之心、挑动我的内疚感、让我被工作追着跑、激发我原本贫乏的潜能,这就是宫崎骏的存在意义。假如我不是从年轻时代就与他朝夕相处,目睹他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的话,我大概早就半途而废,只能做一些妥协性的工作了。我想,对曾经与他共事以及今日与他合作的多数工作人员来说,应该都感受得到他的这份热情才对。宫崎骏的头很大。每一顶帽子都必须是特大号才能装下他那颗头颅。或许是预知他将会是个脑筋动得既快又好的聪敏之人吧,所以,他的父亲才会把跑得并没有特别快的他取名为“骏”。虽说头大不代表思虑就一定灵活快速,但幸好他那颗头的血液循环特别良好,非常容易沸腾。他是个热血男子汉,在夏天需要吹特强的冷气。因此,夏季结束前,公司女生阵营和宫崎先生之间的冷气攻防战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我晓得的虽然只是战前的《少年俱乐部》里的广告,但是那个名叫爱迪生头带的金属制头脑冷却装置要是能在战后发售的话,对宫崎骏来说肯定是一大福音。当然,那个头带的尺寸必须是特大号才行。和宫崎骏玩投接球游戏是一件很累人的事。工作人员们利用午休时间在公司前院玩投接球游戏。他也来参加。结果,与他配对的那个人竟然露出筋疲力竭的表情,结束之后,“啊,和宫崎先生玩投接球实在是累死人了”,说着便整个人瘫在椅子上。因为他就像是期待双杀的二垒手那样,一接到球就快速回传。速度快得让人措手不及。以拼命三郎的态度来玩投接球游戏,既不能收舒展筋骨之效,也无法得放松心情之实。纵使大家没有看过他年轻时玩投接球游戏的模样,但只要和他说过话或讨论过事情、与他有过接触的话,相信都可以想象得到。对他身旁的人来说,所谓“与宫崎先生玩投接球”,就是与宫崎骏先生之间进行各式各样“交锋攻防”的代名词。宫崎骏的头脑始终都停不下来。即使有空闲的时间,也绝对不会发呆休息。就像午休时的投接球一样,休养和放松心情对他来说,就是暂时抛开手头正在忙的事情,而去进行另外一件事。他之所以能够当创作家·导演家·作画家,同时兼任工作室的强力主宰者,全都归功于他将这种怪癖作了最有效的运用。他将因为创作而感到疲累的头脑和双手,移用到公司内的营运和第一线的指挥等重度工作中,让身心稍事休息。最近则以顶楼庭园和地震用厕所的发明·设计·监工等工作来让头脑冷却一下。《风之谷》连载期间,听说他在熬夜赶完每个月的截稿之后,就会说“走、我们去看个电影吧”,接着便精神百倍的上街去,连跑二、三家电影院看个过瘾才回家。(他不介意看已经放映一大半的电影,只要不好看就会立刻走人。他所要的无非就是想象力的刺激和触发,所以他虽然会因为电影赋予太多幻影想象而加以批评,但也曾经连看好多遍电视纪录影片而不觉得厌烦)2宫崎骏是个爱操心的人。爱恨分明感情丰富、伤心落泪、开怀欢笑、过度期待他人的才华、为梦想破灭而呐喊叫嚷、盛怒激动、对他人所作所为无法坐视不理、操心成性、爱说又爱做、急性子又容易放弃,结果把一大堆麻烦事往自己身上揽;不喜欢意志力薄弱宽以待己和缺乏上进心的人,并且把他们看得很扁,可是却又忍不住伸出援手;有时虽然会被人在背地里说成是爱管闲事的欧吉桑,但对女性却是宽宏大量又亲切。假如借用为子女操心这句话来比喻的话,那么,宫崎骏就是一个为公司、为下属、为朋友操烦的人。我曾经问刚进公司的新人,面试时被问到哪些问题,结果他笑着说:“宫崎先生几乎都帮我说了。而且他还给了我许多忠告。真是个大好人。”他经常被称为“不需要制作人的宫崎先生”。以由我担任制作人的“风之谷”来说,他把所有与他有关的事情都处理得很好,根本不需要我担任在后鞭策的角色。对我们这群普遍缺乏计划观念的动画工作者来说,他真的很稀有。当然,这表示他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人,深切明白并且能够想象延误进度所造成的混乱局面和最糟糕的情况。他之所以操心成性、老是为别人担心且乐于助人,一定都是丰富想象力的体现,因为,他人的将来早已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在工作时假如中途离席,绝对不会把台灯和收录音机的音乐关掉。这是基于我应该马上就会回来的一种强迫观念(强烈责任感·义务感)。宫崎骏是个非常害羞的人。他有孩子气的一面,天真无邪又任性率直,所以会把自己的欲望表现在脸上。可是,却又因为有着比别人多一倍的律己、禁欲意志及羞耻心,因此经常想要加以隐藏,使得表现出来的行为显得曲折不可测。比方说当他在开口大骂的时候,绝对不可以马上解读成他是在坚决反对。因为怒骂斥责本身,说不定只是为了要极力压抑自己的情绪或欲望所必须表现出、一种反应过度的攻击行为。这个时候,假如能给他充分的理由,他通常就会原谅自己和他人,然后无可奈何的接受事实,并为欲望找到宣泄的出口。他对自家人的行为态度也相当在意且同感羞耻。看到一些人不知正视东海林さだお的漫画和寅先生年轻时期的失败经验,反而一味地取笑,这令他感到很生气。一旦出国,他会视日本的荣辱为己任,因而一再提醒同行者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他不习惯也无法忍受别人称他为“老师”,所以会不厌其烦地制止大家:“不要叫我老师”。宫崎骏在同伴之间经常会毫不掩饰的口出粗语。无论是针对朋友、他人的工作或作品、人生百态、社会现况。时而兴奋莫名、时而忿忿不平。经常对周遭的人吐露一些破坏性的虚无话语。在辩论之时,他会无所畏惧地说出极端的言论,并且将对方批评得体无完肤。不过,这算是他个人特有的激烈辩证法。虽然说话不留情面,但是他那一针见血的发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经常使周遭的人忍不住发笑或在心里偷笑,不过其中也包含许多他个人的独断或偏见就是了。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他为了要让自己的精神处于活性状态所使用的独特对话技巧,一种自问自答、为了要让头脑松解的柔软体操,只是,有时不免会造成对他人的干扰。听者只要了解他的脾气,其实就无需感到不安,大可以左耳进右耳出。也不用被他的论断和凶恶的模样给吓坏到而不敢吭声。不过话说回来,和玩投接球一样,他的内心其实渴望有一个能够提出反驳、强化他的辩证法、势均力敌的对手出现。有人就说:“以前我只要一提意见就马上会被宫崎先生否决掉,可是他现在竟然愿意采纳了。”这就是辩证法的极致表现,但问题是,他现在主宰整个工作室,位居权力最高点,应该不容易找到对手才对。毕竟,一向厌恶权威主义和趋炎附势思想的他,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权威。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插曲。在我们制作电视卡通系列的年轻岁月里,每天都要忙得昏天暗地、疲累不堪,当他受不了的时候,就会突然大叫:“我要把这个工作室给烧了!”因而数度吓坏不了解他个性的新进工作人员。虽然现在说来有点像是在开玩笑,不过,听说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发生关东大地震,因此在拟定制作进度表时总会把这项意外列入考虑。对于绝对不落跑不放手、最讨厌失败主义、始终积极向前看的宫崎先生来说,的确只有在发生火灾或大地震等天然灾害时,才能够让他暂时忘却自己的责任而逃离艰困的现实。3宫崎骏是个用心的人。这点可从他的作品中轻易看出端倪。尤其是宫崎先生身旁的人应该更加清楚他的非凡之处。有时候大家一边画分镜、一边可以听到他讲述感人肺腑、今人潸然落泪的故事。他所营造出的角色,尤其是热情专注的男人们滑稽的动作和奸笑的坏人角色,只要是了解宫崎先生的人,都知道这些根本就是他本人的某部分写照。不过,绝大部分时候,他们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就是了。从好人到坏人、从美女到野兽、从街道到森林,他在作画之时经常都是怀抱着热切的欲望和愿望,希望它们能够存在并出现在真实的世界里。想要拯救美少女脱离险境、即使变成中年的“猪”也要帅气的活出自我、美丽聪明又坚强果敢的女性、让人忍不住想拥抱入怀……在强调这些想法的同时,他本人会不由自主地附身到这些似真又假的美少女或怪物的身上。他笔下的人物具有惊人的真实感,但这并不是冷静观察所得的产物。而是运用敏锐的观察结果,搭配移情附体作用,在合而为一的过程中产生激昂的爱的火花,进而为理想角色编织出血肉之躯。正因为是他,才能针对故事的需要为所设定的人物依序添加特别的构思,赋予他们独特的魅力、烦恼、思想主张,即使是坏人角色,在不知不觉间也会渐渐去除邪恶的部分。创造一个复杂又具深度或有趣又充满人味的角色,或许是优秀作家的共通特色,但是对宫崎先生来说,只要是自己创造且又得长期相处的角色,他应该是无法忍受没有特别的关照而随性乱画的情况发生吧。宫崎骏坚持重视具体性。在日常中,他强烈否定欠缺具体性的观念论,但于此同时,一旦与生俱来的影像想象力受到触发,却又会任凭想象无限膨胀,看见栩栩如生的幻影,心中迫不及待地雀跃期待它能够具体实现。他会努力加入年轻时代对中国的特别情怀等等,也是基于这个缘故,就连工作室的营运方面,他也陆续想出许多具体有趣的提案。而身边的人既然一时无法跟上他的脚步,只好就任由他摆布。而我们在被折腾的同时也会愿意甘拜下风,因为他在将瞬间想法化为提案的时候,已经将所有的细节都一一具体化了。比如工作室的兴建事宜。正因为他当初规划了豪华的女生厕所;铺上木质地板、名为酒吧的宽敞房间;屋顶庭园。我们如今才能享受他所带来的恩泽。(说到恩泽,我认为宫崎骏的最大恩泽就是制作《龙猫》这部作品。龙猫并不是普通的偶像人物。他让它不仅出现在所泽,而且还让它住在日本各地、距离乡村不远的森林里。龙猫住在每个小孩的内心深处,他们只要看到树林就会觉得龙猫藏在里面。这是个难能可贵的美好想象)他能够利用视觉上的效果,努力地将眼看就要露出破绽的作品给拉回来,而赋予作品一个精采的结局。不过话说回来,这其中其实含有他坚强的理想主义和某种平衡感,最后的结局可说是早在他的预料之中(至少在潜意识里面)。问题的症结只在于,那样的结局是否能够顺利抵达。他所依恃的并不是理念上的机会主义,而是把自己在影像方面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将具有真实感的行为和决定性的瞬间加以体现且累积起来,具体预测并想象出可能发生的种种迂回曲折的阻碍,而一一加以排除并开拓出坦途。正因为等待着他的,是一条极其惊险恐怖的冒险之路,所以他的作品最后才能够迈向成功。而无论所累积的东西是多么地真实且具体,真正能够架构并支配作品世界的,毕竟只有作者宫崎骏一人。只要他能够发挥才华,为非现实性的东西赋予一个真实的说服力,那么,他就有可能克服种种阻碍。只是,这在真实的世界其实是行不通的。宫崎骏也只不过是力量渺小的一个人罢了。所以,他才会陷入不信任群众的思绪当中,时而呼喊着破坏与虚无,时而冲口提倡独裁思想,明白其中的道理之后,相信各位应该更能了解他的这些行为才对。顺便说明一下,或许有人会觉得纳闷,宫崎骏的作品那么地磊落,但是他对工作室的营运琐事却相当重视,从厕所问题到节省电费几乎是无所不管,假如我们以作品的角度来考量,作品是理想主义的体现,但是为了顺利实现就必须注意到每个小细节,绝对不容许有任何的疏漏,只要往这个角度去想,对于他的一些做法应该也就见怪不怪了。宫崎骏不会一开始就将脚本写好。在分镜尚未完成的阶段,只要想好具有启示意味的世界构造和身历其境、富有魅力的主角形象,就会凭借着那些形象和故事情节而投入制作。在投入制作之后,他的分镜作业会与作画之类的工作一起进行。所有的作业都以持续不断的集中力为基础,呈现出无边无际的即兴演出样貌。就好像是无法再忍受当今制作动画的宿命——一旦设计告一段落就剩下漫长的实行作业似的,而想要以一次全心投入的多重燃烧方式来更加贴近感官冒险。在这段依靠敏锐直觉来触动爱的火花、让人感到恐惧莫名的作业过程当中,他本人即使不断挣扎、走投无路、濒临溺死边缘,别人也都帮不上忙。因为,周遭的人顶多只有水沫飞溅上身的感觉。至于他最近的作品,已经渐渐着重于将散发性、象征性的世界构造具体地描绘出来,整体的缜密度也有所提升。照这样下去,他的卡通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和行为,以及整个故事的世界构造将会被困住,到时候恐怕会逼得他不得不去突破向来所抱持的理想主义和平衡感觉。4他有着喜怒哀乐和欲望等情绪起伏相当激烈的人性、强烈的自我主张和敏捷的行动力,还有丰富的构思力和旺盛的好奇心,以及产生精采幻觉的超高想象力,这些特色当然会不断地和从年轻时代就开始坚持的理想主义或正义感、洁癖·律己·自制·禁欲等信念相冲突,而且纠葛在一起。换句话说,他那复杂又深具魅力的人格就是因此而形成的。只要是深知他个性的人,对于他的言行举止都只有一个归纳法,那就是“宫崎先生根本是矛盾的综合体”。有位经验老到的工作人员偷偷向新进工作人员传授与宫崎先生的相处之道。“你最好不要全盘相信他今天所说的话。因为,他明天说不定又会提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说法。”他说。有一次,我和认识宫崎骏的一群人聊天,聊着聊着才发现,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将话题转到宫崎先生的身上了。宫崎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人,个性丰富多变经常引人话题,虽然时常口出恶言,但大家还是非常依赖他,而且也非常喜欢他。虽然说笑的成分居多,但是,我们这群朋友之中甚至有人认为宫崎先生本人要比他的作品有趣多了。对我们而言,现在的宫崎先生也许可说是一路走来始终如一,不过,总感觉到其中似乎有着些微的变化。因此,我才敢故意去捋虎须,趁着宫崎先生尚未完全变成有着温厚的白发和胡须的老人之前(变成这样其实并不好看,但这似乎是他本人的期望),试着描述出我们所知道的日常生活中的宫崎骏。P.S. 从某个时期开始,他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负责,相对之下,大懒人的我则经常狡诈地规避责任。每次一起共事,总会因为进度延迟等问题而给身为工作室负责人的他增添麻烦。回顾当年他对随意又任性的我多所忍耐又一再原谅的往事,同时想到他那容易激动的个性,这才明白他的友情是多么地宽大,自制心是多么地坚强。虽然无法具体举例说明,但是当我们年轻的时候,经常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轻易就受到诱惑,只有他一人始终保持超然自制的态度,丝毫不为所动,如今想来真是今人怀念。所以说,宫崎骏真的是个律己甚严的人。现在的STUDIO GHIBLI是由一位名制作人来掌管大局,那就是编辑出身、因为《风之谷》而声名大噪的铃木敏夫先生。他稳健踏实地支持着宫崎骏,并且接受宫崎先生的那套“辩证法”。假如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GHIBLI。因此我觉得,他才是叙述宫崎骏的最佳人选。而且,我与宫崎先生之间没有反目并能继续当朋友,也完全是托他的福。还有,烦恼之人——宫崎骏能够在司马辽太郎氏和堀田善卫氏健在之时与他们见面,真是太好了。他当时的态度并没有与黑泽明氏见面时的那种“礼仪”和“害羞”,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的谦虚感和共鸣。他投寄给朝日新闻的那篇对司马辽太郎氏的追悼辞,完全是真情流露的自然表现,我感到非常高兴。听说他还在司马氏的葬礼上放声大哭。我想这些老前辈们的风范,应该能够在曾经濒临精神危机的宫崎先生心灵深处培育出另一个理想主义才对。在感叹“人类真是无可救药”的同时,随着年纪增长而更加泰然自若,将希望寄托于未来、含饴弄孙、给予年轻人温和的鼓励、周游于大自然、深知作为这个世界的观察者应有的礼节,这是我所想象中的宫崎先生未来模样,而且总觉得这未必不可能成真。因为,最近宫崎先生在与我见面的时候,都会述说庭院的池塘里跑来了一只牛蛙,或是他造访全生园时的情景等等琐事,神情沉静悠闲得就好像是在写随笔似的。—————高畑勋

宫崎骏可以说是日本动画界的一个传奇,可以说没有他的话日本的动画事业会大大的逊色。他是第一位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同时也是日本三代动画家中,承前启后的精神支柱。宫崎在打破手冢巨人阴影的同时,用自己坚毅的性格和永不妥协的奋斗又为后代动画家做出了榜样。个人简介宫崎骏 Hayao Miyazaki 1941年1月5日生于东京,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二。他们家原本住在东京都文京区,后来二次大战因战时疏散,举家迁往宇都宫市和鹿沼市。住在鹿沼市的伯父经营了一家飞机工厂,宫崎骏的父亲在那间工厂担任主管。宫崎骏的母亲是个严格而聪明的女性,对宫崎一生的影响甚大。宫崎骏的弟弟后来回忆说,他看到《天空之城》中的海盗婆婆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虽然长得完全不像,但是个性神似。宫崎骏小学一到三年级都在宇都宫市的小学就读,后来他们搬回东京,便转到东京的学校读1947年的时候,宫崎骏的母亲患了结核病在床上整整躺了九年。从《龙猫》这部电影中就可以看到宫崎骏一家的这段灰暗日子的影子。1958年,日本影史上第一部长篇彩色电影动画《白蛇传》(东映动画制作)上映了,还是高三学生的宫崎骏迷上了这部片子,原本就喜爱漫画的他开始对动画产生兴趣。他也曾立志要当一名漫画家。但从前就喜欢画画军舰、飞机的宫崎骏,却发现自己不太会画人。高中毕业之后,宫崎骏进入东京学习院大学就读,主修政治经济学。同时,也参加了儿童文学研究社,那个时候还没有漫画社这一类的社团,儿童文学研究社算是和漫画最有关系的社团了,而整个社团有一段时间还只有宫崎骏一个社员。1960年的时候日本安保斗争运动带动了社会风潮,许多学生都参加反对安保条约的示威运动。宫崎骏原本一直抱著保守的心态旁观著,但后来看到登出受伤师生的照片,他才下定决心加入示威运动,不过当时学生运动已渐渐进入退潮期了。 1963年,宫崎骏从大学毕业了,进入东映动画工作。受训三个月之后,他成为一位动画师,正式加入动画界。第一部参与制作的作品是东映在同年12月的剧场动画《wanwan忠臣藏》。紧接著宫崎骏参加了东映首次制作的第一部电视动画剧集《狼少年ken》。当时宫崎骏的薪水十分微薄(只有19500日元,光是租一间公寓就用去了6000日元),而且他提出的一些企划案也常常不被采用,但是宫崎骏还是坚持著他的理想。看了俄国动画片《雪之女王》之后,宫崎骏心中的创作火焰更为旺盛了,他后来这样回忆道:“我看到了动画的制作是何其慎重且值得珍惜的事业....动画是一个如此纯真、素朴,又可让我们贯穿想像力来表现的艺术....它的力量不逊色给诗、小说或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1964年,宫崎骏当上东映动画劳工协会的秘书长,当时高畑勋是该协会的副主席。那年宫崎骏开始和他的同事太田朱美小姐约会。1965年秋天,宫崎骏自愿帮助高田勋导演的《太阳王子》的制作小组,担任场面设计及原画。同年十月,宫崎骏和太田朱美小姐结婚了,1967年一月他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太阳王子》完工后终於在1968年上映了,当时宫崎骏夫妇正一起参加《穿长靴的猫》的制作。隔年,两人又一起参加制作《空飞buyulei船》。1969年四月,第二个儿子也出生了。1971年,宫崎骏离开东映动画,和高畑勋、小田部羊一等人一起进入“A-Pro”工作。1973年,他和高畑勋两人合作的动画《Panda kopanda》上映了,这部作品中宫崎骏一人身兼四个职务:原案、脚本、场面设计、原画,个人风格有颇大的发挥。六月的时候,宫崎骏、高畑勋和小田部羊一离开A-Pro,加入Zuiyo Picture。七月,宫崎骏到瑞士去取景,为他的下一部作品《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的寻找灵感,在这部作品中他担任场面设计及画面构成。1975年,他又到意大利和阿根廷取景,准备制作《寻母三千里》,同样也是担任场面设计。1978年,第一部全程由宫崎骏监制的作品《未来少年科南》在NHK 播出了,颇受好评,宫崎骏的思想与风格在本片中大大地展现。1979年他进入“东京movie 新社”,1980年执导《鲁邦三世Caliostro城》(剧场),再度展现《未来少年》的冒险电影风格。1982年长篇漫画《风之谷》在德间书店的Animage 杂志上开始连载,这部漫画一直连载到1994年才完结。1982年11月,退出东京movie 新社,成为自由作家。1983年,宫崎骏导演的动画版“风之谷”开始筹划,高畑勋担任制片,由Topcraft工作室负责整部影片的制作。同年七月,宫崎骏的母亲去世,享年71岁。1984年三月剧场动画《风之谷》上映了,丰富的想像力及深沉的内容,震撼了观众和整个电影界。四月,宫崎骏和高畑勋两人合夥创立了“二马力”办公室。1985年,吉卜力工作室创立,开始制作《天空之城》.背景是工业革命的19世界欧洲,可爱纯洁的小女孩希塔(sheeta)在善良勇敢的小男孩帕索(pazu)的陪伴下,寻找自己失落的故乡,在旅途的尽头天空之城,终于明白了无论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如何,人都是不能离开土地的。人与自然的主题在此进一步体现,而漂浮在空中的伟大都市拉普塔最终的毁灭,仿佛在告戒世人:在机械和钢铁的世纪里,面对着的其实是未定的将来。1986年上映的《天空之城》是GHIBLI的开山之作,宫崎骏一人身兼原作、监督、脚本和角色设定四项重任,使得这部作品从头至尾注入了纯粹的宫崎理念。宫崎骏的音乐搭档久石让,这次也达到了他配乐生涯的顶峰。1988年上映的《龙猫》是宫崎骏根据幼年时在家乡听到的传说,精心编织的精巧童梦。宫崎骏热爱描写自然,整部《龙猫》带有其一贯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利用一些自然景物切入到主角的意识流之中,让观者的心得到最真切的共鸣。1989年宫崎骏带给观众的,是宛如空中飞翔的歌声那样明朗的《魔女宅急便》。宫崎骏是个非常偏爱飞行道具的动画大师,从《风之谷》画“御风使”开始,他就很擅长表现飞行中的物体,《天空之城》中几乎就没有不飞的时候,而在《魔女宅急便》一片中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充分完美的用足了每一秒钟的动画空间。1992年,宫崎骏以《红猪》表现了自我的追求,虽然是成人的故事但一样得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带着激情在蓝天碧波间畅游,拥有名望和荣誉,却也有孤独和悔恨。这就是波鲁克·罗索,亚德里亚海上的红猪,也就是宫崎骏自己的写照吧。1995年,被认为是GHIBLI的实验剧场的《OnYourMark》、由恰克与飞鸟的歌曲制作的短篇作品在“SuperBest3”放映。讲述了在被放射能污染的世界,两个青年把有翅膀的少女送上蓝天的故事。但宫崎骏想要表现的并不是“拯救”,而是“自己的希望”,这是最能触动人心的东西。1997年7月12日公映《幽灵公主》,至次年2月共上映184天,票房收入179亿日圆,全国观众三千万人次,主题曲由久石让作曲,宫崎骏作词,米良美一演唱,单曲专辑当年发行38万张。其实从1980年起,宫崎骏就开始策划一部有关“少女爱的物语”,1995年终于全心投入制作,成本总计20亿日圆。最后半年中,右手因过度疲劳,不得不一边接受按摩治疗一边工作。《幽灵公主》就此成为宫崎骏的封笔之作。随后宫崎骏宣布退出GHIBLI。1998年迪斯尼买断了GHIBLI在海外的版权,《幽灵公主》在全美及欧洲市场公映。2001年自《幽灵公主》后宣布退休的宫崎骏终于放不下动画的诱惑,撤回封笔宣言,并宣布筹拍一部以21世纪人口和环境问题为背景的作品。于是有了《千与千寻》,这部上映后两个月即成为日本电影史上票房最高,创下无人可及纪录的电影。7月公映的《千与千寻》叙述了千寻的一个生活小片段,讲述她在面对困难时,如何逐渐释放自己的潜能,克服困境。这正是宫崎骏要观众明白的。宫崎骏自己也认为这是一部有别于他以往其他故事的影片,以往,他笔下的主角都是他所喜爱的,但这次宫崎骏刻意将千寻塑造成一个平凡的人物,一个毫不起眼的典型十岁日本女孩,其目的就在于要让每个十岁女孩都从千寻身上看到自己。她不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儿,也没有特别吸引之处,而她那怯懦的性格,没精打采的神态,更是惹人生厌。最初创造这角色时,宫崎骏还曾有点替她忧心,但到故事将近完结时,他却深信千寻会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2002年宫崎骏在三鹰市成立了“吉卜力美术馆”,这是所有宫崎骏影迷都渴望参观的地方,但是宫崎骏却希望来的人数少一点才好,这样大家在参观的时候更能好好欣赏。虽然是盖美术馆,其实感觉像在制作一部新电影,必须要做很多新的东西才行,其实是相当大的工程,而且即使目前完成,也并不代表结束,必须一直继续下去才行。宫崎骏也为自己定下一个2004年夏天的目标,因为由于经济萧条、环境问题、人口膨胀、恐怖行动及战争等种种事情,人们会有对未来不安及对未来无法抱有什么希望,他相信这样的情况,到2004年夏天会更明显。所以孩子们到时候会产生的不安、疑惑和好奇心,必须要做能解开那些疑问的东西才行。宫崎骏强调:“在那样的情况下,那些活在当时的孩子们,我们应该给他们什么样的电影,这次我必须抱着这想法去做。”2004年冬推出新作《哈尔的移动之城》。改编自英国的人气儿童小说家“黛安娜·W·琼斯的《魔法使哈威尔与火之恶魔》”。这是继1990年《魔女宅急便》后,宫崎骏又一部带有浓厚原著色彩的作品。这部剧场版动画以战争前夜为背景,描述住在小镇的三姐妹,其中的大姐苏菲是位制作帽子的专家,但她却因此得罪了女巫,从18岁的美少女变成了90岁的老太婆。她惊恐地逃出家里,但又进入了一座移动的城堡,她和不能与人相恋但懂魔法的哈尔,谱出了一段战地恋曲,并且和城堡里的其他人一起想办法解开身上的魔咒。《哈尔的移动之城》在2002年10月已展开绘画工作,其中的城堡部分将带有19世纪末钢铁工厂的特殊风格。原文作者:rufengtt(略有修改)出处:YDY动漫区作品年表早期参与制作:·太阳王子 霍尔斯大冒险(1968)剧场·穿长靴的猫(1969)剧场·卡里奥斯特罗城(1971)TV、剧场·熊猫家族(1972)剧场·阿尔卑斯山的少女(1974)TV·寻母三千里(1976)TV·未来少年柯南(1978)TV·红发少女安妮(1979)TVGHIBLI时期作品(1985—— )1·天空之城 (天空の城ラピュタ)(1986)剧场2·龙猫 (となりのトトロ)(1988)剧场3·魔女宅急便 (魔女の宅急便)(1989)剧场4·红猪 (红の豚) (1992)剧场5·On your mark (On Your Mark)(1995)短片6·幽灵公主 (もののけ姫) (1997)剧场7·千与千寻 (千と千寻の神隠し)(2001)剧场8·哈尔的移动城堡 (ハウルの动く城) (2004)剧场通常评论范围内的宫崎骏作品,除了GHIBLI时期作品8部之外还包括以下2部:·风之谷(风の谷のナウシカ)漫画;另有同名剧场《风の谷のナウシカ》(1984)改编自漫画版,主题人物情节较原作都显得肤浅而简单。一般评论指前者。·侧耳倾听 (耳をすませば)(1995)剧场,近藤喜文任监督,宫崎骏担任脚本,分镜等制作。另,宫崎骏新作《崖の上のポニョ》预计于2008年上映。非宫崎骏导演的GHIBLI其他作品:·萤火虫之墓 (火垂るの墓) (1988)剧场 高畑勲·岁月的童话 (おもひでぽろぽろ) (1991)剧场 高畑勲·听见涛声 (海がきこえる)(1993)剧场 望月智充·平成狸合战 (平成狸合戦ぽんぽこ) (1994)剧场 高畑勲·我的邻居山田君 (ホーホケキョとなりの山田くん)(1999)剧场 高畑勲·猫的报恩 (猫の恩返し)(2002)剧场 森田宏幸·种山原之夜(种山ヶ原の夜)(2005) 剧场 男鹿和雄·地海传说(ゲド戦记)(2007)剧场 宫崎吾郎漫画作品·《mononoke hime》(もののけ姬)80年版本,不是97年的动画http://www.nausicaa.net/miyazaki/books/mh/mononoke80.htmlhttp://www.totoroclub.net/forum/viewthread.php?tid=313&;extra=page%3D1·《修那的旅行》(シュナの旅)出版社/制作商:德间书店发售日:1983/06http://www.totoroclub.net/forum/viewthread.php?tid=9544·《宫崎骏杂想笔记》(宫崎骏の雑想ノート)台译:宫崎骏杂想笔记原画集英译:Hayao Miyazaki Daydream Note版本:大日本絵画出版社http://www.totoroclub.net/forum/viewthread.php?tid=6281·《风之谷》(风の谷のナウシカ)82年至94年连载,中文版本由台湾东贩出版关于吉卜力、宫崎骏的书籍资料汇总(五星评级仅供参考)1、宫崎骏的感官世界作者:沈黎晖,尹丽川出版社:作家出版社,2004-1-1定价:25推荐购买度:★2、宫崎骏的迷路森林作者:Pinko 编著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8-1定价:25推荐购买度:★★3、感受宫崎骏作者:秦刚 主编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1-1定价:22推荐购买度:★★4、与梦飞翔宫崎骏作者:云峰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9-1定价:19.4推荐购买度:★★5、《宫崎骏的暗号》云南美术出版社作者:(日)青井泛定价:20推荐购买度:★★★★6、《出发点》作 者:宫崎骏编/译者:黄颖凡出版社:台湾东贩,2006.03.21内容介绍本书详细描述宫崎骏与动画之间的关系,内容主要分为动画的制作、工作的周边、人、书、喜爱的事物、对谈、企划书、作品等八大章节,每一章节里,宫崎骏藉由各种人事物提出他对动画的想法,阅读本书,就彷佛阅读了宫崎骏在动画上的各种努力与成就,真正进入宫崎骏的动画世界。售价:200左右 (论坛周边版置顶有淘宝折扣卖家)推荐购买度:★★★★★(原帖 by LapuTa,2007-11-29 )有编排改动。宫崎骏语录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从这个流感盛行的世界出发。——宫崎骏谈《On Your Mark》我们用毒品、体育竞技或宗教等逃避对现实的关注。——宫崎骏谈《On Your Mark》即使是在憎恨和杀戮中,仍然有些东西值得人们为之活下去。一次美丽的相遇,或是为了美丽事物的存在。我们描绘憎恨,是为了描写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描绘诅咒,是为了描写解放后的喜悦。——《幽灵公主》企划书蒙古人就是靠草为生的,各种生物吃了草,然后人再从生物身上取得盐分、肉和皮。死亡的生物尸体也归给其他生物、归於土,而滋养了草。蒙古人在这个巨大的食物链和生命循环体系中生存,也看到自己的存在。和他们的精神生活相较,我们现在的精神面是何等的贫乏?——宫崎骏谈《幽灵公主》(《日本文摘》)当我决定成为一个动画师时,我决心绝对不抄袭任何人。我们的孩子们生于一个爱滋病和毒品遍布的世界,谁又会知道还有其它什么别的东西。即使世界的人口高达100亿,我们仍然将生存下去——我们或许会不安、挣扎、尖叫,但是依然会活着。当我开始做《风之谷》时,我的观点是一种灭绝的观点;当它结束时,我的观点是一种共存的观点。人们不能够太自大。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只是这个星球上众多物种中的一个小物种。如果我们希望人类再生存上一千年,现在就必须为它创造一个环境。那正是我们正在尝试做的事情。

文献是什么本参考文献的索引只是对宫崎骏的相关书籍和文献的搜集和筛选,并不做评论和评价。其中,豆瓣读书中,按照关键词进行搜索,有宫崎骏相关书籍222本。另外,文献部分的来源主要是中国知网的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截止到编辑发稿时,将“宫崎骏”按主题进行搜索,有学位论文73篇(其中,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70篇),学术论文640篇,报纸100篇,会议8篇;按篇名搜索,有学位论文30篇(其中,博士论文0篇、硕士论文30篇),学术论文344篇,报纸18篇,会议3篇;按关键词搜索, 有学位论文128篇(其中,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126篇),学术论文180篇,报纸104篇,会议7篇。 一、宫崎骏创作谈宫崎骏.出发点1979-1990[M].黄颖凡译.台湾东贩股份有限公司,2006.宫崎骏.折返点1997-2008[M].黄颖凡译.台湾东贩股份有限公司,2010.宫崎骏.思索与回忆——日本动画片和我的出发点[J].支菲娜编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3.宫崎骏.创作梦想和飞翔的老人[M].绯雨宵译.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2005.宫崎骏.对现实的发言[N].陈晓译.南方周末,2001,11,29. 二、宫崎骏研究杨晓林.动画大师宫崎骏[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郑寿康.对抗迪斯尼的宫崎骏[J].新阅读,2004,5.秦刚主编.感受宫崎骏[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游佩云.大家来谈宫崎骏[M].台湾:玉山社,2011,2.青井凡.宫崎骏的暗号[M].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Pinko.宫崎骏的迷路森林[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三、宫崎骏作品研究田瑞平.宫崎骏动画电影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5.王赫.日本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宫崎骏动画电影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5.沈黎晖/尹丽川.宫崎骏的感官世界[M].作家出版社,2004.游智皓.宫崎骏奇幻世界初旅[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3.聂欣如.宫崎骏动画电影的迪斯尼情绪[R].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2002,11.符抒.科学之翼与文明之殇——宫崎骏动画影片的一种解读[J].四川戏剧,2011,5.秦刚.试论宫崎骏90年代的动画电影制作[J].当代电影,2001,5.米斯茹.宫崎骏动画电影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4.詹璐.试论宫崎骏动画中的禅意[D].华东师范大学,2009,4.潘晓春.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审美文化与人文内涵[D],上海大学,2008,4.游佩云.宫崎骏动画的“文法”:在动静收放之间[M].台湾:玉山社,2009.李璐.宫崎骏动画电影叙事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6.陈婷.宫崎骏动画角色个性与造型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12,5.杨晓林.宫崎骏动画角色研究之模式化的反角[J].电影文学,2010,19.孟佳文.动画的七种行为范畴分析——以宫崎骏动画电影为例[J].影视与传媒,2011,6.林昊苏.宫崎骏动画画面形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12.闫喜英.宫崎骏动漫电影视听语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3.李莉.宫崎骏动画作品的视听语言对表现其民族性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08,5.朱菁.解读宫崎骏商业动画电影——文本特征和受众解读[D].南京大学,2012,5.刘一瑾.文本受众和作者:宫崎骏动画电影作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5.陈映婕/张虎生.动画电影与民间信仰——《龙猫》《幽灵公主》中的森林意象[J].当代电影,2011,5.[日]栗原裕一郎.“宫崎骏论”解析览要——《千与千寻》是风俗产业影片吗?[J].洪旗译.世界电影,2009,6.吴娜.劳动与爱的寓言——日本动画的巅峰之作《千与千寻》分析[J].当代电影,2009,6.杨晓林.悬崖上的金鱼公主:宫崎骏之童心复萌[J].电影文学,2010,6.舒刚波.寻求人类的本源——论宫崎骏的《悬崖上的金鱼姬》[J].当代电影,2009,3.四、日本电影、动漫电影研究中与宫崎骏相关的研究王众一.未来之梦、怀旧之梦、幻灭之梦——从几部电影看21世纪日本社会意识的变化[J].电影艺术,2006,7.山口康男.日本动画全史[M].于素秋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支菲娜.虚幻的影像与边缘载体的中心化——日本动画的传承与开拓[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3.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Patrick Draz.日本动画疯——日本动画的内涵、法则与经典[M].李建与译大块文化出版社,2005,5.陈仲伟.动画讲堂:日本动画的诠释、历史与制作[M].杜威文化出版社,2010,8.支菲娜.产业巨轮的文化历程:日本动画产业现状分析[J].视听界,2006,2.丁超、支菲娜.内容产业视野中的日本电影产业发展[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1.卜彦芳/陈元元.以动养动:日本动漫企业运营模式探析——以虫制作公司和吉卜力工作室为例[J].现代传播,2010,9.侯迎忠.吉卜力工作室的运营模式及其给中国动画产业的启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傻呼噜同盟.日本动画五天王——你所不知道的五大导演出道背景、创作心境及轶闻趣事[M].台湾:大块文化出版社,2006,1.[日]津坚信之.日本动画的力量——手冢治虫与宫崎骏的历史纵贯线[M].秦刚/赵俊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杨晓林.世界影院动画精品解读[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周英.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7.杨晓林.美国动画之“日式变奏”——宫崎骏动画与好莱坞动画的异同[J].电影文学,2009,20.李涛.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7,3.王佳.动画形象与品牌塑造之关系研究——以迪斯尼、宫崎骏、奥斯洛为例[D].山东大学,2010,4.杨晓林.对比宫崎骏:《阿凡达》是平庸的好莱坞三维杂耍[J].电影文学,2010,1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