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万蕊雪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万蕊雪发表论文

不是开了挂,而是人家学得好,知识很充足。

我也感觉这人像开了挂一样,年纪轻轻就那么成功,但其实是靠着她自己的努力才获得了这一切。

如同电影《模仿游戏》中,“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在二战期间带领团队协助盟军破译德国密码系统“英格玛”一样,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一公也带着他的团队,用6年时间,试图破译世界结构生物学公认的两大难题之一——剪接体的密码。 北京时间8月21日凌晨,施一公研究组在著名的《科学》杂志在线同时发表两篇论文——《3.6埃的酵母剪接体结构》和《前体信使RNA剪接的结构基础》,宣布得到了高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和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 “施一公实验室向这个生命科学领域中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发起挑战,并在世界舞台上取得了成功。”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丁绍·帕特尔这样评价。更重要的是,“剪接体结构是完全由中国科学家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在中国本土完成的,这是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与分子医学系教授付向东则认为,该研究是“近30年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科学作出的最大贡献”。在科研领域沉浸了25年的施一公,已经在《自然》《科学》《细胞》3大杂志上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了将近50篇论文,在他看来,这个发现可能是自己迄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56年,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在分子生物学领域提出一个中心法则,描述所有生物的过程就是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的信息流动。 多个诺贝尔奖的产生源于中心法则的发现与阐述,比如说,RNA聚合酶和核糖体的结构解析曾分别获得2006年和2009年的诺贝尔奖。作为一个巨大而又复杂的动态分子机器,剪接体的结构解析难度被普遍认为高于RNA聚合酶和核糖体,同时,也因为许多人类疾病都可以归咎于基因的错误剪接或针对剪接体的调控错误,所以,剪接体的结构解析也一直被认为是最热门也是最值得期待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之一。 1995年,施一公去耶鲁大学面试,他的老板就是因为与另外两位科学家解析核糖体结构而获得2009年化学奖的汤姆·斯泰茨。斯泰茨当时正在从事后来令他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他的一名博士后告诉施一公:“斯泰茨本人最想做的研究是剪接体。” 剪接体这颗分子生物学皇冠上的明珠,是很多生物学家的终极梦想。可是这个“淘气的家伙复杂,动态,多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没有科学家能清晰地“捕捉”它。 1998年,施一公去普林斯顿大学任教,这个梦想也被他藏在了心中。随着资历和经验的积累,2004年,施一公开始从事膜蛋白领域的研究。但是剪接体他还是不敢碰,“那是一个梦想”。 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学家饶子和与人合作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出乎意料地接到了另外一名著名生物学家、美国 西北大学 教授饶毅的电话。饶毅提了个建议:你下一步应该做剪接体的研究。 饶子和的回答很实在:不敢碰。这是当时很多生物学家的想法。施一公说:“没有办法做,也没有手段去做。” 小字辈向老字号发起挑战 但是,梦想之火从未熄灭。 2007年,施一公美国回到清华大学生物系工作。他的实验室开张了,依然没有去碰这个梦想:不能用这样的课题去训练学生,否则只会让他们失望,甚至丢掉科研兴趣。 “太危险了,可能一无所获,不能让学生做炮灰。”他直言。 当时,他有更现实的问题需要担心:在国外时间长了,不知道用国内的水和试剂能不能做出东西来? 这样的情况在回国之初经常发生:培养的细菌一不小心就被污染了;在实验台上铺板,第二天各种杂菌都有。 施一公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们进行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的训练上。 经过了一年的建设,2008年施一公回清华任教后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尽管不是发表在最顶尖的杂志上,但是,已经训练有素的学生们有了自信。 此时,能够捕捉到剪接体的技术性革命也已经在萌芽之中。 结构生物学的研究有三大利器:X射线晶体衍射、核磁共振以及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镜(冷冻电镜)。而冷冻电镜被认为分辨率不够高,是3种利器中最弱的一种技术手段。 2007年,冷冻电镜技术还远未成势,清华选择了重点发展冷冻电镜技术。2009年,尽管当时各方条件都还不够完善,施一公已经决定启动通往梦想之路。“如果等到条件都具备了,黄花菜都凉了”。他的一名博士后和两名博士生就此进入剪接体领域。 在这个领域里,施一公的团队是实实在在的小字辈:世界上有7个实验室在引领着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其中就包括现代结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之处、曾走出14名诺贝尔奖得主的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面对这些国内外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也曾有博士生有过疑问:我们真的能做好这个课题吗? 所以一开始,他们就选择了从小处着手,试图从解析剪接体复合物中的一些重要组成蛋白的结构开始,逐步接近目标。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我们一直做得很苦”。施一公说,甚至中间有很长时间,学生们什么成果都没有,压力都非常大,让施一公欣慰的是,他们都能“沉得住气”。 2013年,冷冻电镜技术在照相技术和软件分析的图像处理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原来冷冻电镜和X射线晶体衍射对结构生物学的的贡献是1∶10,过去一年这个比例几乎倒了过来。”施一公说,“如果没有冷冻电镜技术的革新,就完全不可能得到剪接体近原子水平的分辨率。” 一起在成长的还有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条件。2007年,清快车时的生物系只有43个独立实验室,现在达到140个。大量的年轻人加入生命科学大军,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带来勃勃生机。此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30岁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闫创业、清华大学医学院26岁的博士研究生杭婧和25岁的博士研究生万蕊雪就是其中的一员。 年初,团队首次报道了剪接体复合物中重要组成蛋白Lsm七聚体及其在RNA结合状态下的晶体结构,文章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但是这离他们的目标还很远。 “我们要布局,也要方法。不能只用工具做事情,自己要懂这些工具。”施一公说。 这一等待实在太久了 6月24日,在此领域最有发言权的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实验室的Nagai研究组的一篇论文在《自然》网站在线发表。其结果一度引起轰动:他们将剪接体组装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个中心复合物tri-snRNP的分辨率提高到5.9埃。而此前人类对基因剪接体的认识精度只有29埃。 1埃相当于十亿分之一米。Nagai的这项工作较之以前有了飞跃,但只能看到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看不到氨基酸。 而施一公团队此次得到的结果不仅将精度由5.9埃提高到3.6埃,可以把许多氨基酸看得清清楚楚。更重要的是,其解析对象是真正的剪接体,而不是Nagai团队所取得的参与剪接体组装过程的复合物。这是第一次在近原子分辨率上看到了剪接体的细节。 2009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得主、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杰克·肖斯德克对此的评价是“剪接体是细胞内最后一个被等待解析结构的超大复合体,而这一等待实在已经太久了”。 实际上,这是施一公也没有想到的突破。 之所以如此,一个关键是万蕊雪和杭婧对于样品的百般驯化,让它们适合电镜观察;另外一个原因就在于闫创业巧妙地革新了计算软件,可以让所有重要的颗粒都被再挑选出来。这篇论文在科学在线发表的当天,施一公接到的第一封电邮是来自冷冻电镜领域的一位大牛,索要这个程序脚本。 实际上,今年4月,施一公“整月都像做梦一样”。最开始,他对闫创业说,我们做到15埃就可以了,如果做到10埃就找个地方把文章发出去,先告诉这个领域我们来了。没想到,这个极限一再被打破:先是12埃,然后是8埃,再到5.6埃,后来是3.9埃,最后3.6埃。 这种重大科研突破的喜悦完全不能用任何奖项来替代。而这次的论文写作也创造了施一公25年科研生涯史上的首次:第一次写文章写到晚上睡不着觉。 就在两个多月前,在研究的最后冲刺阶段,施一公带着3名同学“玩命地写论文”。那段时间他每天写论文写到凌晨,有时6点多回家,躺下睡到8点接着起来写。在送孩子回河南老家的火车上,4小时的车程,施一公就写了4个小时论文。以至于有一天凌晨3点,还在办公室写论文的施一公突然尾椎抽筋,一动不能动。这吓坏了同样也在实验室写论文的学生。休息过来后,快走了几圈,施一公才恢复过来。 美国杜克大学药理学院讲席教授王小凡认为,施一公团队的这项研究解决了“无数科学家都向往的生物学的基础问题”。在他看来,施一公取得的这项成就“将得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真考虑”。 媒体纷纷揣测,这是否会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在诺贝尔奖的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希望媒体手下留情,“他们为全世界的科学家指明方向,诺贝尔奖不是一公团队要做的事情。对科学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有兴趣去探索,继续发现未知的好奇心”。 施一公团队对剪接体密码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这项工作的核心意义是让人类对生命过程和机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施一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把不同剪接体相互间不同的地方看清楚,从而阐述内含子被去除、外显子被接在一起的分子机制。(本报北京8月23日电记者原春琳)

我觉得这位美女清华博士科学家,她可能对待自己的专业是特别喜欢,而且也特别的优秀,所以才像开了挂一样

万蕊雪发表的论文

不是开了挂,而是人家学得好,知识很充足。

他,5岁上一年级,初中只读了两年,高二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东南大学录取。15岁,当别人还在初中的时候,他已经是个大学生了。17岁毛遂自荐加入移动通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5G的关键技术极化码的研究。2016年,他十九岁,参与研究的极化码方案已入选5G标准,他是共青团十八大代表,他是申怡飞。

她,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后,90后科学家,“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全球四位获奖人之一。26岁时就已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6篇文章,入选中国科协“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是全国5名入选者中唯一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她是完全由中国培养的本土博士,科学家,她是万蕊雪。

在老师和同学眼里,申怡飞是“学霸”,是获奖专业户,甚至有人认为他是神童。他的人生就像开了加速器,让同龄人只看到他远去的背影。在吃瓜群众眼里,这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呀,这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这就是一个励志的典型故事呀。世上有没有”神童“,我想是还有的,当然不是生而知之的那种,而是智商比别人更高,学习方面比别人更有天赋,但更重要的还是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自身后天的坚持和努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培养,没有自身的努力,纵有过人的智商,天赋的异禀,只怕也会像宋朝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

显然,申怡飞是那种既有天赋的异禀,又加上了后天的刻苦努力的人,短短十几年,便由一个天资聪慧的少年成长成一位极具家国情怀的科研工作者。但是,即便是如此”开挂“式的人物,成长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15岁考上东南大学,进入吴健雄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春风得意马蹄疾,大一边玩边学,成绩在班上也能居于上中游。到了大二,课程增加了 ,学习难度也有所提高,十几岁的申怡飞顿时感到有点力不从心,成绩开始下滑,在大二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中,居然有两门不及格,这让这位“学霸”的自信心受到不小的打击。在老师,学院团委的关心下,他放下浮躁的心,重新建立起对学习的信心,大三时成功逆袭,实现赶超。19门功课全部90分以上,其中8门绩点满分。

美女,清华大学,博士后,科学家,这些词语当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吸引人的眼球,引起大家的关注,更何况是集这些词汇于一身。电视中的万蕊雪有点显得有点羞涩,坦言自己不是来讲什么天才少女成功记的励志故事的,甚至有时候她也会觉得自己“笨到家”了。她也认为搞科研很苦,有时候起实验来24小时轮流值班,记录数据,一天记录九百多次的数据,每隔3小时才能有五分钟的时间休息喝水上厕所。但是,一切的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她同时认为,科研是一件很“酷”的事,跟世界顶尖高手竞争,提高祖国的综合竞争能力,占领科技的高峰。

网上人们都称她是“女神学霸”,她认为自己只是在热爱的事情上潜心钻研。这位90后女科学家的微信个性签名是“不忘初心”,就是不忘记自己潜心钻研的事业,不忘记基础研究。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长时间的坚持必然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光鲜亮丽的成绩后面无不是浸透了汗水和心血的。

不要羡慕人家的人生“开了挂”,“开挂”的背后是刻苦和努力,是付出和汗水。天赋异禀固然难得,但是不忘初心,刻苦钻研才是他们的成功之道。我们的人生也许没有“开挂”,也没有“加速器”,我们也许天资比较平庸,那又如何呢?只要我们刻苦努力,一样能够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就是目标!

我也感觉这人像开了挂一样,年纪轻轻就那么成功,但其实是靠着她自己的努力才获得了这一切。

科学家的日常生活其实是很枯燥的,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轰轰烈烈,他们是经历无数年的孤寂才成名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讲述科学家事迹故事例文,希望你喜欢。

static/uploads/yc/20201216/03fe879a71c71f90efef27a9c4bff78f.jpg"width="484"height="300"/>

#讲述科学家事迹故事精选篇1#

曹原

在电力传输过程中,大约7%的能源热是在传输过程中损失掉的。如果减少这些损失,预计可以能源行业省下数千亿美金的资金。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末林昂内斯发现了一种能够将电子损失降到0的传输材质,命名为“超导体”。因为这样发现,昂内斯荣获诺贝尔奖。

但令人遗憾的是,要想实现这种传输条件,环境必须在冷却至绝对零度(也就是-273℃)。这在现实世界中绝不可能,因此能源公司依旧承担巨额损失。

此后的107年,无数科学家前赴后继,一直希望研制出能够在常温条件下实现“超导体”性能的材料,却都以失败告终,直到中国科学家曹原的出现。

在攻读博士期间,曹原发现,当叠在一起的两层石墨烯彼此之间发生轻微偏移的时候,按照他的理论推测,材料会发生剧变,有可能实现超导体性能。

但他的这一推测,却引起了诸多物理学家的质疑,他们认为这不过是一个20岁的小孩,关于世界的美好幻想。真实的试验结果绝不像曹原想象的那样简单。

好在,曹原并未因此放弃,而是日夜蹲守在实验室。终于,在一次实验中,奇迹发生了,置身特殊电场的两层石墨烯,成为超导体,电子在其间畅行无阻。

曹原知道,这将是一个改变世界的研究成果。为此他小心谨慎,通过7个月的反复实验,完成了全部实验,打破了世界107年来超导体魔咒。

在曹原发表论文后,短短9个月,石墨烯的初步商业化应用已经落地。以手机为例,一旦安装石墨烯电池,手机的充电时间将被缩短为16分钟的闪冲。

#讲述科学家事迹故事精选篇2#

万蕊雪

2018年11月23日,《科学》杂志和瑞典国立生命科学实验室颁发的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揭晓,清华大学博士后万蕊雪当选为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类别的胜出者,这是在中国本土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首获该奖。

这在学术界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多家媒体竞相报道:

之所以会引起轰动,是因为该奖项太权威,获奖实在来之不易。

Science&SciLifeLabPrizeforYoungScientists是一项全球范围的奖项,由Science/AAAS、SciLifeLab及4所著名高校共同发起。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从来自全世界的申报者中遴选出4位在各自领域最为出色的青年研究者。

不过她曾坦言,自己并不像众人想象的那样天资很高,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她还面临课程跟不上的问题,但是到了学期结束,她就成为了年级第一。

在刚读博的时候,同门之间激烈的竞争以及快节奏的科研生活给万蕊雪的压力很大,好在有周围人的帮助下,她才逐渐调整心态,不断适应整个团队。因此,回母校做演讲的时候,才会引得学弟学妹纷纷感慨,原来大神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啊。

#讲述科学家事迹故事精选篇3#

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她曾获得过数次诺贝尔奖,得到很多国家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她刻苦钻研,永不满足,经过无数次试验,发现了放射元素镭。镭,是她一生中轰动世界的发现。

为了从9000千克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镭,居里夫人要将矿渣一锅一锅地煮沸、一刻不停地搅拌;一瓶瓶地倒进倒出、一丁点一丁点地结晶。她每天穿着沾满灰尘和酸液染渍的工作服,站在大锅旁,烟熏火燎,眼睛流泪,喉咙刺痒……就这样,她整整奋斗了45个月,1250多天,这是多么繁重的劳动,需要何等坚韧不拔的毅力啊!她既是世界闻名的学者,又是名副其实的工人,还是家庭主妇、孩子的母亲!

居里夫人辛勤地开垦了一片未曾开发的园地,最后终于取得了近代科学史上重要的成就之一——发现放射性元素镭。我是多么渴望像居城夫人那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到科学的世界里去探索,去揭开自然界中一个又一个秘密。

因为她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在女科学家里,她是独一无二的。她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与她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她和她的'丈夫一起用了700吨水、100吨化学试剂才发现了1克镭,人们都叫她“镭的母亲”。因为居里夫人忙于实验没时间看孩子,她都抱着孩子啃着干面包做实验。

#讲述科学家事迹故事精选篇4#

认为几何是埃及人从实践经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它的希腊文原义是“测地术”。当时,横贯埃及的尼罗河每年都要泛滥,冲毁地界,人们在水退之后必须重新丈量、分配土地,几何学便在这种年复一年的测量中得以萌发、成长起来。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之间,希腊贤之一的泰勒斯创立了希腊几何学。泰勒斯青年时代进行过多次旅行。曾在埃及居信过一段时间,他认真学习埃及人的数学知识,在测地术的基础上创立了几何学。居说,他在那没有登上金字塔就算出了胡夫金字塔高131米,使当地的司祭们大为震惊,博得了埃及国王的赏识。他的测算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作出的。泰勒斯回到故乡米勒都斯后,建立一所学校来传授他的数学和其它科学知识。泰勒斯以后,希腊许多数学家和哲学家对几何学又作了修改、补充和发展。

公元前330年,欧几里德在雅典诞生了。他做过柏拉图的学生,后担任亚历山大大学数学教授,建立了以他为首的数学学派。他把大地和苍天转化为一幅由错综复杂的图形所构成的庞大图案,又运用惊人的智慧把这个图案拆开,分解为简单的组成部分:点、线、角、曲线、平面、立体。把一幅无边无际的图卷,译成初等数学的语言,也就是欧几里德几何学。他的几何学创立后,身边聚集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学生,其中既有穷人的孩子,又有富家子弟,甚至还有国王。

学生们都很尊敬欧几里德,简直把他当作偶像来崇拜,因为他“像一个父亲那样教导他们”。当然,也有一些趋炎附势之徒来跟他学几何,欧几里德对他们非常鄙视。一次,一个贵族子弟学了第一定理后,急不可耐地问他:“学习几何学究竟有什么用呢?”见欧几里德没有理睬,他以为老师没有听见,就又重复了一遍。欧几里德转过身对仆人说:“快拿一些钱给这位先生吧,他没有钱是不肯学的!”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德的杰出著作《几何原本》问世了。他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公理代的方法建立了一座宏伟的几何学大厦。该书问世后,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广泛流传了一千八百多年;印刷术出现后,它又被翻译成全世界各种文字,我们在中学里所学的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知识,其主要内容就是来源于两千年前的这本书。

#讲述科学家事迹故事精选篇5#

爱迪生至12岁时开始他艰苦的闯荡生涯,他作过火车上的报童,学会了发报技术,到过波士顿、纽约,一直到24岁时才有了自己的工厂和美满幸福的家庭,爱迪生在1878年时宣布要发明一种光线柔和、价格便宜的安全电灯。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爱迪生试验过硼、钌、铬、碳精以及各种金属合金,共1600多种材料,历时13个月,但是都没有成功。一些人吹起了冷风,说爱迪生这次是“吃进了自己啃不动的东西”。

一个曾经在爱迪生那里工作过的物理学家称这个试验是“大海捞针”。但是,爱迪生不怕失败,坚持试验,下决心要从大海中捞起针来。功夫不负有心人。1879年10月10日星期天下午5时,爱迪生点亮了用碳化棉丝作灯丝的灯泡,他亲自观察和做记录。

这一次,灯泡明亮、稳定,1小时、2小时、3小时、……灯泡一直亮着。从19日、20日到21日,没有一个人去休息。直到21日下午2时,当点燃到第45个钟头的时候,爱迪生叫助手把电压加高一点,灯泡更亮了。又过了几分钟,灯丝终于烧断了。12月21日,纽约先驱论坛报用整版篇幅详细报道了灯泡试验成功的消息。爱迪生获得了全部专利,人们公认白炽灯是由他发明的。1879年除夕,爱迪生把60个灯泡点亮了挂在门罗公园里,当时下着大雪,竟有3000多人顶着大雪来参观。

爱迪生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他的座右铭是:“我探求人类需要什么,然后我就迈步向前,努力去把它发明出来。”有人说,发明是命运的产物,爱迪生是天才。爱迪生却感叹地说:“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血汗!”

当有人问他在发明灯泡的1万次失败期间是怎样坚持下去的时候,他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未失败过;相反,他找到了1万种无效的方法。他一生中写下的3400本详细记录发明设想、实验情况的笔记,就是这段话的有力佐证。爱迪生77岁那年有人问他:“您什么时候退休?”

他脱口而出说:“在我出殡前的那一天!”有一次,有人半开玩笑地问爱迪生:“您是否同意给科学十年休假?”爱迪生严肃地回答说:“科学是一天也不会休息的,在已经过去的亿万年间,它每分钟都在工作,并且还要这样继续工作下去。”的确,爱迪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已经80多岁了,为了“做出更多的发明”,仍在勤奋地工作,致力于从本国的杂草中提取胶乳。

##

王蕊发表论文

塑料袋对人类危害: 第一、影响农业发展。废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第二、对动物生存构成威胁。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体中的废塑料制品,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 第三、废塑料随垃圾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废塑料制品如果将其填埋,200年的时间不降解。第四、对人们身体的危害,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给你几个论文题目顾城之死与女儿国的破灭 (邓晓芒王德威:诗人之死:闻捷,施明正,顾城在理解与误解之间――由顾城之死所想到的童心的复归——顾城之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诗人顾城之死也谈“朦胧派”代表诗人顾城之死与“不无自我”顾城的死与人格缺陷顾城之死的文化解析本文试图从诗人对童话乌托邦世界的迷恋和皈依所导致的主体精神的放逐、迷失消亡,对情爱世界的欲望偏执所导致的主体精神的嗜血性发展,对知识分子精神的坚守所导致的主体精神的焦虑和绝望三个维度梳理、解析顾城自杀...杨丹丹 《求索》2008年 第8期相关文献幻像之死——从《英儿》及其诗作看顾城弃城《英儿》成书未及出版,随即传来顾城杀妻自杀的惊世传言,社会各界一时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惊异声、感叹声、唏嘘声淹没了事件。有评论者以道德尺度界定事件,顾城自私自利、为所欲为,《英儿》的全部内容章学珍 《小说评论》2007年 第S1期相关文献微笑而痛苦的灵魂——顾城诗作中的死亡意识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九十年代初的杀妻自缢事件对整个文坛和社会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文坛因此众说纷纭,其死亡原因也因此成了一个神秘而难解的谜。本文正是从不同侧面在诗人逝去十余年后试着客观公正...任岩岩 《中华现代教育》2007年 第9期相关文献从女性观到死亡观——析顾城的《英儿》和川端康成的《雪国》分析顾城的《英儿》和川端康成的《雪国》,我们可以看到两位作者不同的女性观——对女性的占有或对女性的崇拜,以及与这女性观休戚相关的死亡观。顾城的一生是追求“自我”的一生,川端的一生是追求美的一生。所以,...高华 王蕊 《宜春学院学报》2005年 第3期相关文献误读乎?真人乎?——对顾城死因的浅析及思考顾城在观念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读,导致其错误地想在现实中完成对绝对自由的追求,结果只是理想的破灭,狂狷与自私交织而成的变态人生观使他走上极端。张瑜 《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 第3期相关文献死亡的寓言从1989年3月26日海子的卧轨自杀开始,经过骆一禾的“革命性病故”,戈麦的焚诗自沉,直至顾城的杀妻自缢,诗歌死亡的多米诺骨牌已经砰然发动。当我着手收编有关顾城的文本时,诗人自杀的消息还在不断地传来—...朱大可 张灵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4年 第12期相关文献顾城的死亡意识对顾城诗歌意象的解读显示:回归自然和女儿国是顾城理想王国的最高境界,在理想的追逐与破灭中,又对死亡有着独特的预测性体验,最后漂泊无依的顾城渴望家并终于回归了“家”。许艳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 第3期相关文献

化学分析论文 在 591论文网上有很多类似的范文可以借鉴。如果你懒得借,就找那里老师原创。。。。。我表妹的就那儿搞定的。还行。挺讲诚信的

1、破坏免疫力。有些塑料袋和纸质餐盒会添加一些增白剂、荧光粉,它们除了有潜在致癌性,还会破坏人体的免疫力。2、引起血液系统疾病。非食品用塑料袋中含有的聚氯乙烯,经高温加热后,就易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引起肝肾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疾病。3、致癌。食品用塑料袋的成分多为聚乙烯,只要在110摄氏度以下就不易分解,所以装温度不超过100摄氏度的含水食物时,一般没问题。但油条等刚出锅的油炸食物,温度远远超过了食品袋的耐受温度,可能导致有害物质的产生。轻者可能头晕、恶心,重则有致癌可能。4、导致胆、肾结石。不合格的塑料袋中多含有工业碳酸钙和石蜡。碳酸钙可让人出现便秘或胆、肾结石;石蜡则会让人拉肚子。5、影响智力。如果塑料袋中重金属超标,会对血液系统和智力发育造成影响。全世界塑料年产量为1亿吨,如果按每年15%的塑料废弃量计算,全世界年塑料废弃量就是1500万吨,中国的年塑料废弃量在100万吨以上,废弃塑料在垃圾中的比例占到40%,这样大量的废弃塑料作为垃圾被埋在地下,无疑给本来就缺乏的可耕种土地带来更大的压力。目前,很多国家都采取焚烧(热能源再生)或再加工制造(制品再生)的办法处理废弃塑料。这两种办法使废弃塑料得到再生利用,达到了节约资源的目的。但由于废弃塑料在焚烧或再加工时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污染环境,所以可以说废弃塑料的处理至今仍是环保工作中令人头疼的一大难题。[详细>>]塑料袋对环境有什么危害塑料袋的确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这一时的方便却带来长久的危害。塑料袋回收价值较低,在使用过程中除了散落在城市街道、旅游区、水体中、公路和铁路两侧造成“视觉污染”外,它还存在着潜在的危害。塑料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在自然环境中长期不分离。这就意味着废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将在环境中变成污染物永久存在并不断累积,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其一,影响农业发展。废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其二,对动物生存构成威胁。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体中的废塑料制品,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去年青海湖畔有20户牧民共有近千只羊因此致死,经济损失约30多万元。羊喜欢吃塑料袋中夹裹着的油性残留物,却常常连塑料袋一起吃下去了,由于吃下的塑料长时间滞留胃中难以消化,这些羊的胃被挤满了,再也不能吃东西,最后只能被活活饿死。这样的事在动物园、牧区、农村、海洋中屡见不鲜。其三,废塑料随垃圾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废塑料制品如果将其填埋,200年的时间不降解。而且,塑料袋以石油为原料,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还不能被分解,埋在地下会污染土地、河流。另外,塑料袋本身会释放有害气体。特别是熟食,用塑料袋包装后,常常会变质。变质的食品对儿童健康发育的影响尤为突出。它耗能巨大,据测算,我国每产1吨塑料袋需耗3吨石油,而我国每年塑料袋的用量至少可供300万辆普通轿车行驶5年。改变这一局面,淘汰超薄塑料袋大势所趋,利国利民,功在千秋万代!

白蕊发表论文

2022年达摩院青橙奖名单公布,对于此次获奖的15位青年学者,他们每人都将获得100万元的奖金,以及阿里巴巴全方位的科研支持。15位科研人员都是来自我们国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等。

在此次青橙奖获奖名单当中有4人都是女性科学家,这也是历年以来的评奖当中比例较少见的一种情况,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来自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白蕊,她今年才27岁,也是15位获奖者当中最年轻的。

那么这位如此年轻的女科学家到底有啥来头呢?

据了解,白蕊今年29岁本科原本就读于武汉大学,后来直博升入清华大学,而他的导师就是大名鼎鼎的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施一公教授。说到施一公教授,他的实力和名气都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国内最知名的科学家,一直以来他敢于创新,敢于实践,对于施一公科研能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他培养的学生自然能力也是非常了得,像颜宁,百蕊等等都是相关领域的佼佼者,他们的能力足以撑起一片天地。

百蕊在学业上2019年就提前从清华毕业之后来到西湖大学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原本没有海外教育经历的她却做出了世界级的成果。除了此次,他获得青橙奖以外,其实在他27岁的时候就已经获得过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2年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荣誉。对于她来讲是一件非常有成就的事情了,年仅29岁就已经获得过两次大奖,在他的身上让我们更是看到了科技的中坚力量,更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他守护了近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颁授勋章。

他这一生取得了许多成就,他是我国水稻之父,研究出了许多种类的水稻,他解决了我们所有人的温饱问题,并且让我们衣食无忧,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水稻事业,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住他。

袁隆平先生一生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沃尔夫农业奖,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张蕊论文发表

刘振红:学院院长,负责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学院发展与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王俊生:学院党委书记,负责院党委全面工作,分管组织、宣传、统战、思想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安全保卫、计划生育。 张蕊:学院党委副书记、任分工会主席,分管学生工作、师德师风建设、分工会工作。 冯凡英:学院副院长,分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工程、实习实训、教学研究。 宋汉林: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工作、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

1、开展诉讼会计研究,拓展会计研究新领域,《当代财经》,1997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2期全文转载;2、诉讼会计:一个值得研究的新会计领域,财务与会计,1997年第12期;3、人力资本中心观的确立对会计理论的挑战,《财务与会计》,1998年第3期;4、并购审计领域的拓展,《当代财经》,1998年第6期;5、战略平衡积分卡: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新指标体系,《当代财经》,2000年第10期;6、经济增值指标:衡量企业财务经营业绩的新指标,《广西会计》,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12期转载;7、21世纪管理会计发展特征,《财会月刊》,2001年第2期;8、浅谈“新经济”时期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当代财经,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7期转载;9、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变革,《会计研究》,2001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6期转臷;10、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因素,《国际财务与会计》,2002年第2期;11、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理论依据,《当代财经》,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7期转臷;12、应由谁来评价企业业绩,《中国财经报》,2002年4月25日,第二版;13、WTO与我国会计教育改革,《光明日报》理论版,2002年9月22日;14、论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建立和完善,《审计研究》,2002年第4期,第一作者;15、新时期企业财务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财会月刊》,2002年第7期;16、论企业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与拓展,《广西会计》,2002年第8期;17、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及其抗辨,《会计研究》,2003年第1期;18、周转本金效绩评价实行中的若干问题,《财务与会计》,2003年第1期;19、从美国会计做假透视审计行为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国际财务与会计》,2003年第1期;20、关于企业效绩评价中评议指标合理量分思考,《会计之友》,2003年第4期;21、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核心财务指标,《当代财经》,2003年第6期;22、法务会计的新领域:为证券民事诉讼提供专家支持,《会计研究》,2004年第5期,第一作者;23、注册会计师合约诚信问题研究,《审计研究》,2004年第3期,第一作者;24、简论注册会计师诚信的重塑,《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年5月25日;25、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目标,《当代财经》,2004年第7期;26、企业战略目标的指标转换,《管理世界》,2005年第8期;27、平衡记分卡应用中的问题,《经济管理(新管理)》,2005年第18期;28、作业成本法在卷烟制造业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第一作者;29、循环经济对企业会计的挑战,《光明日报(理论版)》,2007年12月4日;30、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31、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思考,《会计研究》,2009年第6期;32、高风险形式下企业欺诈与舞弊的防范,《会计研究》,2010年第七期;33、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七期。

宋汉林,男,法学博士,安阳师范学院法学院教授,院长,河南中丰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安阳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强制执行法。主要社会兼职为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河南省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河南省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郑州大学中国司法案例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中等城市仲裁机构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特约研究员等,担任安阳市委、安阳市人民政府等多家党政机关法律顾问等。在《现代法学》《中国青年研究》《河北法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民事执行请求权研究》(学术专著,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法学概论》(副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等。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各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研究项目1项,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项目1项,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项目1项,主持厅级课题10余项,主持地方立法起草、立法后评估等横向项目5项。曾获河南省百名青年社科理论人才、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文社科类)人才、安阳师范学院教学名师等称号。

曾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奥地利留学生讲授过《会计学原理》、《审计学原理》、《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审计》、《西方民间审计》、《审计理论研究》(英文版)、《审计理论与实务》、《成本管理会计研究》、《诉讼会计研究》等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主讲的《审计学》课程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所负责的审计学教学团队被列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主编的《会计学原理》和《公司财务学》两部教材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所研究的诉讼会计和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及其相关成果处于国内较高水平。近几年来,先后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经济管理》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6部,主编教材3部,主持并完成国际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财政部等部省级课题30余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