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天坛医院张忠发表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

天坛医院张忠发表教学论文

优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通用5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用到过事迹材料吧,根据事迹材料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一起来参考事迹材料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优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他出生在医学世家,耳濡目染,从小就希望长大成为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见到了各种病人的疾苦,高考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医学院学生,在五年的医学生涯中,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实习的时候,多次受带教老师表扬。20xx年7月他来到了天长市中医院开启人生的新篇章,跨入了职场生涯。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再到副主任医师,14年的医生生涯,他勤奋工作,始终以科学的态度信服别人,以崇高的医德塑造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热心服务病人。

工作以来,没有完整的节假日,只要医院需要,不分白天黑夜,只要病人需要,风雨无阻。把苦、累、脏留给自己,将乐、安、康送给病人。他曾经持续给一位没有心跳呼吸的病人按压一个多小时,只是源于对职业的执着和对生命的敬畏,不想如此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有时遇危重病人,他以院为家,一夜一夜的守护,直到病人转危为安。曾经有一次千辛万苦把病人抢救成功准备出院,病人却因其他疾病突然死亡,但是患者家属还是非常感谢他,因为家属能感觉到他的坚持不放弃,这是对生命最高的尊重。“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待患者如亲人。”简单的话语却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的人才能做到。

20xx年,他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进修呼吸内科,1年的进修时间中他刻苦学习、虚心请教,深受黄茂主任的赞赏。回到医院后参加了数十次呼吸危重病人的抢救及会诊,把一个个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与同事们一起开启了医院呼吸危重病人抢救的新纪元。与张晓东医生一起开展了气管镜的检查与治疗,提高了医院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在内二科工作,虽然他的专业是呼吸内科,但他们科是综合内科,什么样的内科病人都有,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他一直坚持不断学习,主动请教。14年的坚持,不为什么,只因为病人以命相托,他要以心相对。在本科室同级别的医生中,他始终病人最多,服务最好。病人多,事情就多,除了外出学习,长年累月坚持早晚查房,了解病人病情,以便拿出最好的治疗方案。对病区急危重病人的诊治能做到随叫随到,对院内急危重病人的会诊也同样如此。一周工作时间70小时以上成为常态化。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病人送红包的情况,他一概婉言谢绝,实在推不掉的就悄悄的给病人存在账户上。

作为一名医生,他深深懂得敬业精神至关重要。敬业就是要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全力为病人解除痛苦;就是要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患者极端负责;就是要关爱病人,甘于奉献。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选择了神圣,选择了伟大,选择了高尚,选择了奉献。

xx,男,xx岁,大专文化,村医,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永乐镇高粱村人。自19xx年担任高粱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以来,他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守护着当地农民群众的健康。他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

一、情系农村,服务百姓无怨无悔。

20xx年,他在参与统一的手足口病防疫任务时,有一次晚上出急诊,由于雨天路滑,不幸跌倒。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尽管控制手足口病疫情,她带伤仍然坚持战斗在一线,到病患者家中督导消毒杀菌,宣传疾病防控知识。群众看到她有时痛得直冒冷汗,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得到彭医生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二、扎根农村,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医院。

20xx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为了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医院,他积极配合上级,按照镇卫生院的统一标准要求,建成了布局合理的规范化村卫生室,实现了六室分开、配备了微机和规范化的诊疗设施,并实现了微机收费,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刷卡,让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

同时,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积极主动地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现已为辖区2000多名常住居民进行了健康查体并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为辖区200多名老人,123例高血压病人,32名糖尿病人,7名重型精神病人建立健康档案并纳入健康管理,提供每三个月一次的上门随访服务。他特别关心老年人健康状况,每年都亲自上门为65岁以上老人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及时将查体信息存入档案,成为老年人的贴身健康顾问。

三、支持改革,利为百姓谋。

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但对于乡村医生来讲,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且待遇大幅度地降低。彭林医生没有丝毫怨言,还是一如既往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四、积极配合村支两委工作

作为村医,还是一名老百姓信任的村医,他除了日常工作还大力支持高粱村村支两委各项工作,遇到有不理解的群众,做出正面解释,还帮忙收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xxx,男,xx岁,永年县第一医院外三科副主任,主治医师,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本院外科临床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一手过硬的神经外科手术技巧,超前的手术理念。工作认真负责,技术精益求精,并能把国内先进的医疗技术、治疗理念结合本院实际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引进的重型颅骨损伤大骨瓣减压术方法填补了永年县空白。于20xx—20xx年度在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期间,有幸获得时任神经外科主任刘吉祥副院长亲自指导,带教一年间,参与完成神经外科手术400余例,并且还得到前来会诊手术的北京天坛医院、天津环湖医院的知名专家亲自指导,为自己的专业水平知识、手术操作技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参与著作的《脑外伤后无动性缄默症临床研究40例》已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国综合临床》上发表,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合作的《颈前路微创治疗颈椎病》已取得20xx年度的邯郸市科技局的立项。因工作突出,多次被医院评为“十佳医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现在职攻读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

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神经外科病人多、急诊多,众所周知,大脑是人的生命中枢,容不得丝毫闪失,特别是对危重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20xx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接到急诊科的会诊电话,患者是一个39岁的男性因突发昏迷入院,经CT检查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当时急诊为患者行脑出血血肿钻孔引流术,手术非常顺利,但是仅仅术后2个小时患者病情再度加重,双侧瞳孔不等大,并发脑疝,紧急复查头CT发现患者二次出血,出血量较上次明显增多,果断为患者再次手术,结合病情采取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由于出血位于重要的神经功能区,位置较深,周围遍布血管神经,稍有不慎,患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经过四个多小时的精心操作,终于完成了手术,这时才发现已近第二日中午,连续十多个小时的工作,中间更是滴水未进,手术中已将自己与患者的安危融为了一体,凭着这种坚韧的毅力坚持做完了手术。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习以为常。术后患者持续昏迷不醒,接着又出现了高热血凝、肺部感染等脑损伤后严重并发症,为了能随时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每天都是最先来最后一个离开,期间查阅大量的临床资料,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中西药联合应用,患者在一周后脱离了危险,逐渐清醒。由于出血部位位于重要功能区,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是在所难免的,患者情绪一度非常低落,针对患者这种心理,多次鼓励患者坚持康复锻炼,为其树立康复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患者顺利出院。出院后其父再三感谢,道出真情,他们家是祖传中医,发病后经过他的多年行医经验,其子的生命是九死一生,并且是二次出血,抢救过来的希望非常渺茫,更没有想到的是在咱们县级医院能够救治成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业务上精益求精。神经外科在我国属于新兴的前沿学科,无论从手术方式还是治疗理念上来讲总是更新最快、最多的学科,为了使我县病人得到更好的、更前沿的治疗,总是不断的从各种途径汲取新知识、新观点,与科室内同事团结协作,不断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大胆创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最新的'、最成熟的治疗理念、手术技术服务于患者,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生存质量,取得了可惜的业绩。在去年除夕夜的鞭炮声中,采用新的术式,成功的为一名32岁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术后应用更加完善的治疗理念,从药物的剂量、应用时间、方法等微小细节做起,配合中医针灸、康复治疗,使患者在术后第八周能够站立行走。看到家属满意的笑脸,自己的心中除了成就感外,油然而生的更是一种责任感,更加明白自己的社会使命,要坚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把握最新的学术动态,积极的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大医精诚论》中提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同样,作为现代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我们更要以先辈榜样,时刻牢记职业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恪守医德,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地钻研专业知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为造福我县百姓做出自己的贡献。

xxx教授从事心胸外科工作xx年,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深受患者、同行和学生的尊敬和爱戴。xxx教授作为郑州大学二附院心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积极开展理论创新、技术改革,独立完成各类心脏手术三千余例,成功率达98%。同时,在科研领域时刻把握医学科技前沿,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数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省内空白,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赞誉,为推动本学科科研发展及技术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

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是xxx教授对自己的一贯要求。在心肌保护上,当全国范围内还在普遍使用传统心肌保护液—冷晶体液时,xxx教授率先提出一种新的心肌保护液—温血停跳液,并完成“温血停跳液连续灌注术中心肌保护实验与临床研究”,提高了心肌保护效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对工作精益求精的他对此并没有满足,随后又进一步改进心肌保护液成分,制备去白细胞温血停跳液,完成“脱白细胞温血心脏停搏液微流量灌注对术中心肌保护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心肌保护效果,受到国内外专家认可,再次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这些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使数以万计的心脏手术患者获益。

心脏干细胞移植就像医学领域里的哥德巴赫猜想,虽然应用前景广阔,但研究道路异常曲折。知难而上,勇于攀登的xxx教授于19xx年在省内率先主持开展“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课题组得到河南省创新人才工程项目资助,成功获得了细胞移植的理想种子细胞,发表论文10余篇,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我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杨辰垣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程邦昌教授、徐志云教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均对该项目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20xx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法教授进一步提出了激光技术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方面的应用,并于20xx年成功申请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计划项目“LLLI(低能激光照射)预处理梗死心肌组织提高骨髓干细胞移植存活实验研究”。这一探索将为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有效而且无创的治疗方法,有利于干细胞移植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以临床促进科研,用科研指导临床。在干细胞科研领域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xxx教授适时地将部分科研成果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不能行冠脉搭桥和支架置入术的严重冠心病患者20余名。在经冠状动脉移植注入骨髓单个核细胞后发现,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缺血性心脏病心脏功能恢复和改善是安全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将激光心肌打孔、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技术与冠脉搭桥相结合,开展冠心病杂交治疗技术,扩大冠心病治疗适应症,使更多患者受益。目前,该项技术已跨入国内先进行列。

此外,xxx教授领导的课题小组利用在干细胞研究中掌握的技术,进行“干细胞建立生物起搏器的研究”。该研究为科技厅基础与前沿项目,旨在将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具有起搏及传导功能的心肌细胞,并可通过转染起搏基因拥有起搏功能。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此研究一旦获得突破,将有可能取代人工起搏器,应用于临床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意义十分重大。

作为国内知名的心脏外科专家,xxx教授在人工瓣膜研究和二尖瓣成形方面享誉省内外。他主持的河南省科技重点项目“组织工程生物瓣的体外构建”,旨在探索出一种具有外科实用价值的细胞移植方法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解决传统生物瓣衰败问题。目前已完成的“联合种植肌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实验研究”提示,联合种植肌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一种先进的、有效的细胞种植方法。我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杨景学教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对该项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达优秀医生先进事迹到国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20xx年郑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在心脏瓣膜成形方面,法教授的“自制软质二尖瓣成形环纠治心脏瓣膜关闭不全临床研究”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其设计的软质环获国家发明专利。作为全国最早开展此项技术的科室,法教授领导的课题小组成为全国临床累积病例数最多、随访时间最长、积累经验最多的团队之一。法教授利用该科瓣膜成形的技术优势,在全省范围类积极推广应用,并对成形技术进行改进,提高远期疗效。法教授的工作受到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内科医生感人事迹教频道为此专门制作了一期题为《巨大决心》的专题报道。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医院党委书记和河南省胸心外科主任委员的xxx教授,不仅在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而且更加注重致力于全省胸心外科水平的提高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就任河南省胸心外科主任委员后,他积极组织制定并推行我省胸心外科医师专业准入制度,积极筹办《河南省胸心外科医师论坛》,在进一步规范提高河南省胸心外科医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搭建了我省胸心外科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我省胸心外科整体水平提高。同时,他积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主持了河南省第十届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和中南六省第十届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对中南六省胸心血管外科事业发展,尤其对河南胸心血管外科事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无止境,永不懈怠的教授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刻苦钻研技术,勇攀医学高峰,为河南省乃至全国胸心外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xx,女,19xx年12月生,中共党员,主任中医师。19xx年高中毕业后作为知青被组织上分派到峰峰矿区青年林场下乡2年,后考入河北医学院中医系学习,19xx年毕业后分配到市中医院工作至今。现任邯郸市中医院脑病科门诊医师。

xx大夫从医近30年,曾先后在医院针灸科、内二科和脑科担任临床医师和门诊医师。她为人谦恭低调,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待病人满腔热忱。20xx年初,单位组织职工体检时查出肺部有肿块,被确诊为肺癌,后到天津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后,刘大夫立即回到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继续默默无闻的投入到门诊医师工作中,她没有向单位和组织提出任何的照顾要求。

当朋友和同事们得知情况后都劝慰她提前退休治病,因为按照年龄明年就可以正式办理退休手续了,跟医院领导和组织上提出来也并不为过,然而刘大夫却说:“作为一名医生,为患者诊病治病是我的职责所在,每天能够见到病人,为他们打开心结,解除病痛,我心里才踏实。虽然自己身体有恙,我有信心战胜它。来医院工作30年,对单位同事们和患者存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和眷恋,我有一些信得过我的患者群体,他们需要我,单位也需要我。是党和国家培养我这么多年,使我从一名下乡知青成为一名人人敬仰的高级知识分子,这点病痛不算什么。我要用乐观向上的心态,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去挑战病魔,感染身边人,给所有病人和患者作出榜样,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只要是身体情况允许,我就会多尽自己的一份力,多位社会做一点贡献”。朴实的话语中透露着xx大夫对生活、对工作的热爱,传递出一名医务工作者勇于面对病魔、战胜病魔的信心和毅力。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现在xx大夫仍坚持每周一到周五上午到诊室出诊,耐心接待每一位患者,悉心为病人诊治。在全省卫生系统大力倡导实践“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的今天,我院xx大夫的事迹深深的感动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市中医院党委号召全院干部职工向某某同志学习,她就是我们的“最美医生”。

把2005年的工作搞得更好——记南洋初级中学工会学习教育工会三届二次会议精神2005-01-12 作者(来源):南洋初级中学工会 董其庆 1月11日下午,南洋初级中学工会召开工会积极分子会议,学校党政领导和工会委员、工会小组长、退管会专职干部、工会财务等17人出席。 工会主席传达了1月6日区教育工会三届二次会议的主要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国工会十四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会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履职、突出维护的原则,重点抓好素质工程与校务公开工作,提升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大家回顾了2004年的一些工作,展望了2005年的工作意向。今年的重点是深化校务公开和教职工素质工程。工会工作要配合党政,溶入学校的中心工作,提升我们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最近的教代会提出“提高专业素养,做减负增效的好教师”,二线人员也要提高专业素养。工会在学校党政的支持下,寒假中将人手一册《细节决定成败》,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读书活动,把开展读书活动同刻苦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结合起来,同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结合起来。 党支部魏俊江书记称赞工会积极分子在平时动作迅速,做了不少工作。他鼓励大家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各项工作积极带头,把2005年的工作搞得更好。 第一版首都医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隆重举行揭牌仪式本报讯 11月12日上午,首都医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隆重举行揭牌仪式。教育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局等领导、张金哲院士、我校党政领导、各附属医院院长、各学院与职能部处负责人参加了揭牌仪式。仪式由副校长王玉慧主持。原副校长陈嬿宣读《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批准有关高校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党委书记吕兆丰教授宣读《首都医科大学关于建立首都医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决定》(详见一版)。首都医科大学校长杜金香教授、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梁万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孙善存、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先后发表重要讲话。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教育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研究决定批准的全国36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以下简称“人才基地”)。我校是北京市属院校中唯一的中选单位,同时又是36个获批项目中唯一的“临床医学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它是以首都医科大学系统内的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学科为基础建立的学科资源整合的综合平台。人才基地在首都医科大学的统一领导下,以专科学院和专科学系的组织形式,开展临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追求学术目标的学科建设工作。根据学校目前的发展情况,人才基地首先建立“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外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耳鼻喉科学院” 三个专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学系”、“首都医科大学口腔科学系”和“首都医科大学呼吸病学系” 四个专科学系。各专科学院和学系负责人全部由本学科著名专家担任。 校长杜金香教授在揭牌仪式上作重要讲话(详见讲话全文)。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梁万年讲话指出,健康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动力和保障。今后的医院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成为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基地和高新人才的孵化器、追求健康的场所。首医大人才基地的建立对北京医疗服务产业具有巨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北京市教委委员孙善学在讲话中对人才基地的建设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切实加强对基地建设的领导,领导责任到位,基地组织到位、政策到位,配套的资金、人才到位;二是要在基地的组织工作中不断创新,在课程、培养方案、医教研的结合等方面要有首医的特色;三是要通过基地建设积累经验,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市属市管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很好的经验。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在讲话中指出,人才基地建设方案很有新意,在专业医院的基础上创建专业的医学院的新模式,可以把学历学位教育和继续教育结合起来,对加强医学教育中的继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首都医科大学人才基地越办越好。(党委宣传部)校党委对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出部署本报讯 日前,校党委制定下发《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通知》,对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出具体安排。通知要求要认真学习文件,深刻领会精神;紧密结合实际,切实推动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形成良好氛围。号召全校师生以出色的工作成绩、强大的凝聚力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推动学校在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医科大学的道路上加速前进。 据悉,10月31日,校党委理论中心组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交流了学习体会。(宣传部)首都医科大学关于建立首都医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决定 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实现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发挥高等医学教育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根据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有关通知精神,我校决定建立首都医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1、 性质与任务首都医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是以首都医科大学系统内的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学科为基础建立的学科资源整合的综合平台,在首都医科大学统一领导下,以专科学院和专科学系的组织形式,开展临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追求学术目标的学科建设工作。 2、 管理机构 为切实加强此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学校成立“首都医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委员会”,负责领导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其组成人员如下: 名誉主任: 王忠诚 顾 问: 吴英恺 胡亚美 张金哲 翁心植 主 任 委员:杜金香 副主任委员:张国华 梁万年 吕兆丰 陈 嬿 王玉慧 齐 昉 张 建 王 辰 韩德民 戴建平 李仲智 孙 正 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马 莘 王宁利 尤 红 毛 羽 王松灵 王莒生 申昆玲 李义庭 仲生海 刘 建 张兆光 陈改清 张茂先 陈宝英 张 健 陈铁军 线福华 赵春慧 赵继宗 贾建平 贾建国 席修明 高晓兰 崔树起 3、 院系设置 根据学校目前实际情况,基地首先建立“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外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耳鼻喉科学院”三个专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学系”、“首都医科大学口腔科学系”和“首都医科大学呼吸病学系”四个专科学系。由王忠诚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外科学院院长,王宁利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院长,韩德民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耳鼻喉科学院院长,贾建平担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主任,王辰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呼吸病学系主任,李仲智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学系主任,孙正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口腔科学系主任。(2003年10月24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揭牌仪式上的讲话校长杜金香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 经教育部、原国家计委批准,我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6所高校首批成为“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学校。今天,首都医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正式启动,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揭牌仪式。我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对到会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诚挚的欢迎!对给予这个基地极大支持与关心的领导、专家、师生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是首都医科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喜事。我校是北京市属院校中唯一的中选单位,同时又是36个获批项目中唯一的“临床医学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基地”。这充分体现了各级领导对北京医药卫生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关心,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多年来北京市医学教育取得的成绩,展示了首都医科大学的整体实力。它有利于首都医科大学医学教育资源和学科的进一步整合,有利于北京市医药卫生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对我校来说,这个“基地”的建立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21世纪中国要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科技竞争十分激烈的世界上争取得到飞速的发展。在这一发展中,正在深刻影响着全世界知识经济格局的生命科学高新技术和新的医疗与卫生运行模式都将起着重要的支柱和推动作用。医学科学的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更加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因此,能不能站在生命科学高新技术革命和医疗卫生模式转换的最前沿是医学院校能不能生存发展、能不能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中完成自己应该承担的使命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北京是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又是国际交往的中心,这种地位决定了对各项事业发展的很高的要求,要求北京市要达到国内一流的医药教育水平、预防保健水平、生物医学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这对首都医科大学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努力达到和保持北京市医药教育和卫生事业的一流水平,是我校在新世纪的重要历史使命。我校是北京市唯一一所市属重点医学院校,是北京高等医学教育的龙头和主体,承担着为首都医药卫生事业培养输送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是健康卫士的摇篮,也是医学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目前有13所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临床医学院;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有39个博士点,55个硕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有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130人,硕士生导师600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以上人员2500多人。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广大的医学专家和医务人员的努力,我们各个附属医院不断地发展壮大,并且各具有特色学科,学术水平高,在全国乃至于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医学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随着事业的发展,我们深深感到加强学科建设的整合、培养高水平的医学专门人才、向更高的水平迈进是当务之急。今天,被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建立给了我们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基地建立的有利契机,发挥医学教育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为21世纪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但是,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我校组织力量经过多次论证,决定把这个基地构建成为以首都医科大学系统内的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学科为基础的学科资源整合的综合平台。基地在首都医科大学的统一领导下,以专科学院和专科学系的组织形式,开展临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追求学术目标的学科建设工作。学校成立了基地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由著名专家王忠诚、吴英恺、胡亚美、张金哲、翁心植等5位院士及市教委、市卫生局、我校校领导、各专科学院和学系主要负责人、临床医学院负责人、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根据学校目前的发展情况,在基地中首先建立了“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外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耳鼻喉科学院” 三个专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学系”、“首都医科大学口腔科学系”、“首都医科大学呼吸病学系” 四个专科学系。各专科学院和学系负责人全部由本学科著名专家担任。学校还认真制定了基地建设与管理章程,明确了基地的性质、组织机构、功能、任务及运行机制。 这三个学院、四个学系是在各级领导、专家的重视与支持下,在学校基础与临床的共同努力下建立的,是首都医科大学的新生事物。我们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新的学科成为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学科,进入到这个“基地”来。学校将不断努力为各专科学院和学系的发展创造条件,希望各专科学院和学系严格遵守《首都医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章程》,大力加强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结合,大力加强首都医科大学系统内相同学科资源的整合,高度重视面向北京和全国的临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同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有效的发展模式。也希望各专科学院和学系注重学科团队建设,明确本学科的建设目标,加强沟通与协作,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相信在各级领导一如既往的支持和指导下,通过全体首医人的齐心协力、拼搏努力,首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一定能够建设成为集医学教学、科研与产业化为一体的医药卫生事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为实现学校“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奋斗目标、为首都经济的发展,为人民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丰台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开始我校被确定为右安门分会第一选区本报讯 按照市、区两级人大常委会区人民代表大会换届的决定精神,丰台区人民代表大会换届工作于2003年9月15日开始。我校被确定为右安门分会第一选区,选区还包括玉林西里、玉林东里三区两个社区,北京市残联、右安门环卫所和西南郊所三个单位。根据右安门分会的安排,我校成立了首都医科大学选举工作组,林瑞海同志任组长,任世和同志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 目前,选举工作组已完成选民登记工作,截止11月11日共登记选民7988人,已于近日张榜公布。(选举工作组)吕兆丰教授为学生开办“我们vsSARS”讲座本报讯 11月13日下午,阶梯教室座无虚席。党委书记吕兆丰教授的讲座“我们与SARS”吸引了全校的学生干部。 吕教授的讲座,不仅是一堂精彩的医学专业课,还是一次生动的医德教育课。它使同学们懂得了医学生、医生的责任,加深了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为全校学生防SARS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学生们坚信,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用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和乐观的心情与SARS斗争,一定会打一场更漂亮的胜仗! �付丽市委教育工委检查组来我校检查《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试行)》贯彻落实情况本报讯 11月3日,由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明、组织处处长高喜军和副处长钱卫等组成的检查组来我校检查《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试行)》贯彻落实情况,并就相关问题和学校部分党务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党委副书记管仲军代表校党委汇报了我校贯彻落实《基本标准》的情况。党委书记吕兆丰、党委副书记马谊平参加了汇报和座谈会。 (党委组织部)返回页首第二版名校名院联手清华同仁共建MBA实习基地本报讯 (通讯员 程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学生实习基地”近日在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挂牌。在国内率先规模招聘MBA、组建职业化管理队伍的北京同仁医院,继去年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联姻”后,又与清华大学携手共建MBA实习基地,成为目前国内最早涉足MBA培训的医疗机构。 同仁医院院长韩德民教授认为,适应逐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将医院管理模式与市场接轨,实现职业化、专业化管理,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发展的方向。实习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学生选择职业和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相互了解与适应的过程。实习基地作为连接培训单位和用人单位的桥梁与窗口,具有人才培养和人才发掘的双重功能。同仁医院将根据学生特点和医院管理的需求,选择、接收和使用实习生,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和实习生管理计划,对实习生的能力进行评估,并向学校反馈信息。在对学员进行指导和培养的同时,医院也将从中发现和储备人才,充实医院职业化管理队伍。孩子痴笑性癫痫持续发作病情严重罗世祺“仁心圣手”小患者“起死回生”本报讯 (通讯员 朱丽丽)来自厦门的小雅因患罕见的痴笑性癫痫持续发作,病情十分严重,著名神经外科专家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罗世祺教授主刀采用国际先进的经胼胝体--透明隔--穹隆间入路,成功切除小雅的下丘脑错构瘤,再创神经外科领域奇迹。 小雅五个月前,在独自玩耍时突然尖叫,且莫名其妙地呲牙咧嘴傻笑一阵后戛然而止,笑时发出“咯咯”的声音,样子十分可怕,像一只活脱脱的猴子,孩子发病时目瞪口呆,口唇青紫、面色苍白、颈部强直,每天发作3-5次,每次持续3-5分钟,随后发作频繁,持续时间延长,且伴随呼吸困难。 经过缜密的术前准备,10月22日,罗世祺教授在助手马振宇主任医师的密切配合下,采用经胼胝体--透明隔--穹隆间入路的显微手术方式,成功地切除了小雅的下丘脑错构瘤。术后小雅不仅痴笑和癫痫的症状完全消失了,而且变得比以前还聪明伶俐了,望着术后天真活泼可爱的小雅,孩子的父母和亲朋好友都难以置信这亲眼目睹的现实。 小雅的妈妈流着热泪说:“小雅已经在死亡的边缘兜了几个圈,是罗教授仁心圣手让孩子起死回生,我们真不知该怎么感谢罗教授啊!”搭建血管桥 治好“喷血病”本报讯 11月4日,家住通州区的马大爷督促女儿带她去看一位在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亲人,更确切的说是恩人,一个给了他生命的救命恩人--该院血管外科的苑超主任。 一年前,马大爷因为吐血,在朝阳医院诊断为门静脉海绵样变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喷血病”。当时医生劝他手术治疗,因为害怕,马大爷拒绝了。出院以后,马大爷经常觉得食欲下降,上腹胀满,人也一天天消瘦起来。今年下半年的一天,马大爷再次出现恶心呕吐,又吐出了大量鲜血,同时觉得头晕心慌,眼前发黑。孩子们马上把他送到了朝阳医院,在消化内科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出血暂时止住了,病情也逐渐平稳,但不知如何面对随时可能再次出现的“喷血”。当听说该院血管外科苑超主任治疗“喷血病”有丰富的经验时,马大爷终于同意手术治疗。经过积极细致的术前准备,在苑超主任的带领下,血管外科的医生为马大爷做了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造血管转流术,通过人造血管在病变的静脉两端架了一座桥,降低了“喷血”血管的压力,使“喷血”现象不会再轻易出现了。因患者既往有开腹手术史,术中发现腹腔内粘连严重,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但苑主任利用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顺利完成了手术。 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彩超复查转流血管血流通畅,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明显缓解。现在,马大爷已经出院两个月了,再也没有出现过恶心呕吐,食欲也比以前增强了,整个人也变得神采奕奕。 (李谈 张望德)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隆重纪念建院二十周年本报讯 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自1983年建院至今已经整整二十周年了。10月18-19日医院在多功能厅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应邀出席这次活动的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常委兼秘书长王宋大、市政协原副主席陈大白、王澍寰、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史炳忠、市卫生局副局长韩德民、梁万年及首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吕兆丰、校长杜金香、原副校长陈嬿、临床处线福华处长及首都医科大学多所临床医学院的院长等,应邀出席大会的还有全国著名的口腔医学界专家,如院士邱蔚六、口腔医学会会长张震康、副会长马轩祥、上海政协主席石四箴及各大口腔医学院的院长、书记、口腔医学教育专家等,我院在职及离退休高级职称为主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共计二百多人参加了大会。 教办戴建平院长荣获医院管理突出贡献奖本报讯 2003年10月28日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学术年会暨表彰颁奖会在山东烟台举行。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著名影像学家、医院管理学家戴建平教授等八人被授予医院管理贡献奖,以表彰他们在加强医院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戴建平院长作为北京地区唯一入选者,为首都卫生系统争得了荣誉。 (胡金龙 霍增辉)附属北京中医院获首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好新闻一等奖本报讯 日前在首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宣传工作总结表彰会上中医医院报送的《非典日志--见证2003年戴口罩的春天》获抗击非典卫生好新闻文字类评比一等奖;《非典时期的眼睛》荣获北京卫生系统第十二届“杏林杯”暨抗击非典电视专题片汇映二等奖;《北京中医医院抗非典纪念册(文献篇、纪实篇)》荣获首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优秀宣传品评比二等奖;《非典时期的眼睛》(照片)荣获首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卫生好新闻图片类评比二等奖。此次共有97家单位470余件作品参加了抗击非典宣传品评选,其中35件作品获一等奖,95件作品获二等奖,75件作品获三等奖。 (信息中心)市卫生工委书记尤兰田、副书记闵克到天坛医院视察工作本报讯 (通讯员 朱丽丽)瑞雪过后,京城阳光明媚。11月7日一大早,北京市卫生工委书记尤兰田、副书记闵克就来到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参观调研。 尤兰田书记、闵克副书记在天坛医院高晓兰书记、戴建平院长等院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天坛医院。名誉院长、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著名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院士和院所领导一同参加汇报会。高晓兰书记代表院所领导详细汇报了院所概况和医院在领导班子建设、党的建设、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预案》防非典准备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向来院检查工作的领导请示和汇报了院所其他一些工作情况。 尤兰田书记、闵克副书记高度评价了天坛医院党政领导团结协作、默契配合的工作格局。肯定了党政领导班子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她特别肯定了天坛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现代化的办院管理理念和医院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戴建平院长代表院领导表示,院所领导一定会继续努力工作,按照北京市卫生工委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医院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北京市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项目第三期结业本报讯 由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资深精神分析训练师和来自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等6家单位,具有丰富教学及临床经验的专家加盟的授课队伍,目前已经完成了在国际精神分析协会技术支持下,由安定医院、国家科委国际合作处以及北京市卫生局外事处联合承办的项目“北京市精神分析取向培训班” 第三期的培训工作,7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卫生工作者参加了培训,他们大多是有博士、硕士学位,在专业领域中拥有丰富经验的中青年专家。连续三年的培训班,深受广大心理卫生工作者的欢迎,并为培养临床心理人才,增进这门学科的国内外交流,缩短与国外的差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安定医院)友谊医院坚持服务创新院内急救“120”受欢迎本报讯 (通讯员 蒋月荣)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以病人为中心,坚持服务创新,推出院内“120”急救新举措,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受到广泛好评。 院内“120”急救小组配有专用的外出急救包。平常每周检查并进行除颤器充电,使急救包始终处于应急抢救状态。 开展“120”急救工作两年来,急诊科抢救了131名患者。其中猝死19例,占14.5%;过敏性休克18例,占13.7%;各种原因晕厥61例,占46.6%;心律失常21例,占16.0%;急性脑血管意外12例,占9.2%。猝死的患者中有15名复苏成功,成功率80%,其余患者无一例死亡。总抢救成功率达96.9%。一次看病多位专家会诊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成立神经心身疾病会诊中心本报讯 (通讯员 吴玉华)10月29日,来自怀柔的45岁的张女士有幸成为刚刚成立的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心身疾病会诊中心的第一位患者。张女士9月27日曾经出现发热,在当地医院按风湿病治疗未见效果,继而又出现四肢无力,随来朝阳医院诊治。医生根据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急性多发性感染性神经根神经炎”,但实验室检查却不支持医生的临床诊断。此次经会诊中心的几位知名的专家共同讨论、论证,考虑仍为“急性多发性感染性神经根神经炎”,并提出治疗修改方案。医生根据专家们的建议,马上调整了药物。这一天,几位专家共为5位诊断不明确的病人进行了会诊。 在朝阳医院每天看急诊的病人中,大约就有30%的病人是神经科的病人。这些患者往往就诊于综合医院,以躯体症状为主诉,不愿主动诉说心理症状及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更不愿意去精神专科就诊,使得病情复杂化,病程延长,到处求医,花钱又浪费时间。朝阳医院继宣武、天坛医院之后第三家成立神经、心身疾病会诊中心,诚邀协和、解放军301、北医、安定、宣武、天坛等10多家医院资深神经科专家轮流坐堂,定期出诊,方便了北京东部患者就医,也为全国各地神经、心身疾病疑难杂病患者就医提供便利条件。返回页首第三版“三个代表”与青年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党委副书记马谊平在学生党员培训班上的讲座摘录党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先进性、纯洁性的集中体现。党性修养是党员的自我完善和对党的本质属性的强化。党员是党的机体的细胞,党的先

张忠德医学论文发表时间

叶欣,抗击非典英雄模范,原是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另外有其他几位同名人物的信息。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湛江市徐闻县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1976年毕业时,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1983年,被提升 为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输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几十年。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总是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药物。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并作自我批评。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刚建立时,叶欣主动请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2003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 3月4日中午,极度疲倦的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就在叶欣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享年47岁。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1995年,论文《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共有发表论文13篇。 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谦虚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 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沉痛悼念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 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省徐闻县一个医学世家。 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学习。 1976年毕业,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 1983年,被提升为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广东省中医院建立二沙分院时,叶欣主动请缨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在急诊科护士长连续工作二十年。 3月29日下午,广东省中医院在广州殡仪馆青松厅举行叶欣遗体告别仪式,全体员工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沉痛悼念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 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记得她那永远穿梭忙碌的身影和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却永远地走了。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拼搏的战场上。 担任公司老总的爱人不相信,总是泰然处之、波澜不惊,危险和死亡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地走进明亮双眸的妻子,会永远离开了他和还在上大学的儿子。以前连家中水电费多少都不知的他,如今要父子相依为命,从烧菜、洗衣开始照料自己。他强忍悲痛从叶欣工作的科室取来了她心爱的工作服和燕尾帽,让她与人们作最后的诀别。因为,“她喜欢工作服,哪怕再旧再破她也喜欢”。眼含热泪,他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其实,叶欣是知道这次抗击‘非典’危险的。她病倒前两周,我们连周末去老人那的聚餐都取消了。当病魔袭来时,叶欣是迎着上去的。她没有当逃兵,我们为她骄傲!”、“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今年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无形的病魔,看不见、摸不着,即便你全副武装,有时也防不胜防。超负荷、紧张的工作,使人们常常无暇顾及没戴紧的口罩;体力的严重透支,使病魔乘虚而入。有的护士病倒了,叶欣心急如焚。每天上班,她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打来开水拿来预防药,亲眼看着大家吃下去。她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落实各项隔离措施,从医生到护工,一个也不能落下。其检查的严谨和认真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 这是一场艰难的阻击战。 在对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救治中,叶护士长注意到,很多病情危重的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其他严重的疾病。原本虚弱的身体明显不敌新疾,多脏器衰竭随时可能发生。此时此刻,挽救生命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更要有精湛的技术和医护的通力协作。原有冠心病,且处于心脏搭桥术后的患者梁先生因发热咳嗽前来急诊,短期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紫绀,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叶欣护士长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使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接上床边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仪,静脉注射强心药、血管活性药、呼吸兴奋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护士长顾不上休息,拖着疲惫的身躯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因为还有上了呼吸机的危重病人7床冼伯和9床高伯的护理工作等着她去检查……就这样,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一直伴随着叶欣。她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可谁能想到,此刻的叶欣,是强忍着自身病痛的折磨完成着一次次的抢救和护理。 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除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面对肆虐的非典型肺炎,危险和死亡那么真切地走向医务人员。“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和二沙急诊科主任张忠德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检查、抢救、治疗、护理工作,有时甚至把同事关在门外,声色俱厉,毫无协商的可能。他们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或少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他们心甘情愿!“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2月24日,对于叶欣来说是一个紧张而又寻常的日子。前天晚上值夜班时只觉得周身酸痛,疲倦得很。自从急诊科出现“非典”患者以来,她已经没有节日或周末的概念了。近一段时期以来,她明显地感到精力不济,尤其是颈椎病、腰椎病和膝关节病似乎凑热闹般一齐袭来,可急诊科有太多的事需要她,她放不下。她更不敢将自己的病痛告诉同事和领导,否则她又要被强迫休息了。上午,一位怀疑肠梗阻的急腹症患者前来急诊,需要紧急手术,同时患者的某些症状引起了医务人员的高度注意。随着检查结果的反馈,怀疑终于被证实:是非典型肺炎!紧接着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一切严重的症状都出现了,这是一位“毒”性极大的重症患者!叶护士长与专家组的成员迅速展开了抢救工作: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者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可“非典”病毒就在这个时候闯进了已经在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多天的叶欣身体。 3月4日清晨,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虽然上班前她就感觉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注意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饭没吃一口,只觉得周身困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中午刚过,极度疲倦的叶护士长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不得不到病房隔离留观。体温在升,补液在滴,但叶护士长记挂的还是科室里的几个危重病人。通过呼叫仪,急诊科的同事们又听到她那微弱但亲切的声音:“9床上呼吸机后,血氧饱和度上去没有?下午每隔两小时的吸痰量多不多?”“7床每两小时尿量有多少?危重病人可要按时翻身并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哦!” 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她不得不住进了她为之工作了27年的省中医院总部。在她刚进呼吸科的那几天,每当医护人员前来检查和治疗,她总是再三叮嘱他们多穿一套隔离衣,多戴几层口罩。她甚至提出自己护理自己:“我是老护士长了,什么不行?”院领导前来探望,她首先讲的不是自己的疾患,而是检讨自己的不足,责怪自己不慎染病,给医院和领导添了麻烦。她甚至询问自己科室的覃医生看看还有没有自己可以力所能及干的工作让她在病床上完成。 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抽调一名主任负责全程治疗方案的实施。吕玉波院长要求医疗小组用最好的治疗方法、手段和药物为叶欣治疗。治疗小组还特别邀请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学院的专家参与了整个治疗方案的制订,同时积极向全国寻求支援。一次专家会诊时,吕玉波院长听说天津有位医学专家对治疗多脏器衰竭有独到心得,当晚即打电话给这位远在天津的专家,专家被吕院长的急切和真情所感动,第二天上午即乘第一班机赶来广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叶护士长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 不知有多少人在挂念着叶护士长,不知有多少人一上班就关切地询问“叶护士长怎么样了,好转了吗?”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在叶欣转入ICU病房不久,由于戴上了面罩,她已经不方便讲话了。一天,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颤颤巍巍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护士含泪把纸递给了同事,但大家仍不怕危险,积极抢救。院长吕玉波回忆:“叶欣刚入院时,我去看她,为怕我靠近,隔着老远她就说,‘我39摄氏度,能顶住!’”现在已痊愈的张忠德主任哽咽着说:“当时我和叶欣都被传染了,同住在ICU病房,我们常写纸条,相互鼓励。” 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就在她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3月25日凌晨1:30,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省中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 一位熟悉叶欣的医学专家说:“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热烈的追求。” 在叶欣的护理生涯中,她的温情护理不知感动了多少绝望的患者。救死扶伤已经化成了她人性的一部分,护理工作对叶欣而言几乎就是一种本能的奉献!院长吕玉波忘不了,叶欣是知青返城后和他同时进入省中医院卫训队的。在他做院长后,叶欣只在电话里找他两次约谈。一次是二沙分院刚建立,她主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另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然后打电话给他作自我批评。 伴随着急诊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急诊救治设备的快速更新,叶欣从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连那些自视甚高的小护士都觉得汗颜。1995年,叶欣关于《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她前后共有13篇论文发表。 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用生命书写精诚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广大医务工作者高扬白求恩精神的旗帜,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用生命谱写了救死扶伤的壮丽篇章。 在玉兰花开的时节,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永远离开了人世,她牺牲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病人,这是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正是有了一大批白衣战士的顽强奋战,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势头才得以遏制。人民群众才得以安享宁静的生活。 ——《人民日报》4月18日述评:《人民健康重于泰山》 “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唐代名医孙思邈将这篇《大医精诚》冠于中医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之首,提倡为医者必须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 这篇《大医精诚》,正是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在1974年,考上该院的“卫训队”正式从医所上的第一课。 在广东省中医院当了23年的急诊科护士长,无论是现场急救跳楼的垂危民工,还是带头护理艾滋病吸毒者,还是冒死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叶欣从来没有“瞻前顾后,自虑吉凶”。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2003年3月24日凌晨,因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而不幸染病的叶欣光荣殉职,终年46岁。 连日来,记者探访了叶欣的家人、朋友、同事、病友以及主诊医生(负责她临终前的抢救工作),追寻这位白衣天使不灭的精神。 每天给大家派药送汤 一定要亲自监督大家用开水服下预防药物,连清洁工也不例外 2月份起,省中医院二沙分院陆续接诊非典型肺炎病例。由于此前在大德路总院已经有一线医护人员被传染病倒,叶欣护长尤其小心。 每天早上,她提前半小时回科室,给大家准备预防药物,派发到每位医生、护士、护工手里,连清洁工也不例外。有些预防药物有较强的副作用,叶欣一定要亲自监督大家用开水服下。 进病房前,叶欣反复强调各项预防措施:换工作服、鞋子、袜子;戴好口罩、帽子、眼罩;进隔离病房前要更换隔离衣;出隔离病房要洗手、漱口。 在迎战非典型肺炎的日子里,她每天睡觉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但仍不忘记临睡前煲一锅老火靓汤,有时是花旗参,有时是冬虫草,她要在第二天带回医院给同事们喝,提高抵抗力。 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 面对危重传染病人,她身先士卒,有时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人介入没有人能确定,叶护长是在哪一天、哪一次感染到非典型肺炎的。每次有疑似或者确诊病人送到科里,她和急诊科主任就身先士卒,承担起繁重的医护工作,有时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同事介入。 “我已经给这个病人探过体温、听过肺、吸了痰,你们就别进去了,尽量减少感染机会。”在迎战“非典”的日子里,这番话令很多年轻护士落泪。 “叶护长可能是2月24日那天被感染的。”护士小容回忆起那晚,一位40岁的急腹症肠梗阻患者,在外科紧急手术后,发现还合并高烧、肺部阴影等非典型肺炎症状,于是送急诊留院观察,很快就出现呼吸衰竭。叶护长冲在第一线,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当时患者的分泌物很多,可能在抢救时喷在护长身上了…… “可能是小陈病倒以后,叶护长大搞清洁时感染的。”护士小余清楚地记得,2月底科里发生第一例护士感染后,叶护长一直冥思苦想,不知道到底哪个环节做得不够,才给病毒有机可乘。她亲自给每台电话消毒、每个门把手清洁,连工作服放在哪里、在哪里换工作鞋、鞋垫的位置,都一一巡视并消毒。小余认为,叶护长在消毒时接触过这么多可疑的带毒物,没准就是那时给感染的。 “可能是3月1日早上,我们有四个医护人员都在抢救那位病人后病倒的。”同样病倒的急诊科主任张忠德对那次抢救的情形很难忘怀:三天后的3月4日中午12时、下午6时、晚上10时,急诊科叶护长、张主任和江医生分别发烧接受隔离,同一天麻醉师也发病了。 3月1日早上8时10分,急诊科正在交班。一位87岁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人的家属冲进医生办公室:病人不行了!叶护长等火速奔到病人床前:只见病人面唇发紫、呼吸微弱,规律的心电图形变成了紊乱的波浪……大家当即把病房里其他三位病人和家属全部疏散出去,然后紧急进行胸外按摩、人工呼吸、心脏电击、建立静脉通道,反复推注急救、强心药物,插管上呼吸机…… 早上9时15分,病人抢救无效死亡。这是一例高度危险的病人,谁都知道应当换上隔离衣再抢救,但是在一个多小时的抢救中,谁都不肯离开病人哪怕是几分钟去做好自我保护。 躺在病床还惦念工作 医生护士靠近她时,她艰难地在纸上写“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隔离治疗早期,叶欣还能打电话。她每天打电话回科里,叫大家记得吃预防药,叫和她接触过的同事注意体检,叫护士给7床的病人记录尿量、给9床的病人翻身、拍背…… 发病第四天,她出现了呼吸困难,和急诊科主任一起送进了重症监护室ICU。大家都戴上了氧气罩,只能靠发短信息和写纸条互相勉励,大家戏称急诊科的护长和主任在ICU还“鸿雁传情”呢…… 为了减少同事接触她被传染的机会,她给自己接补液。医生、护士靠近她听肺、吸痰时,她艰难地在纸上写:“不要靠近我,会传染。”院长和其他同事来探望时,她写着:“我很辛苦,但我顶得住。谢谢关心,但以后不要来看我,我不想传染给大家。” 3月11日,急诊科张主任收到叶护长写的最后一张字条:“我实在顶不住,要上呼吸机了。”同样呼吸困难的张主任颤抖着写字回复她:“护长,你一定要坚持住!全院的医生护士都在支持我们!” 张主任再也没有等到叶护长的回信。她在插管上呼吸机后,就被注射了镇静药物进入“冬眠”状态,避免因为躁动使呼吸机脱落。3月24日凌晨辞世时,叶欣很平静。 同一天,ICU有一位病人康复出院。他就是2月24日晚叶欣冒死抢救的那例肠梗阻合并非典型肺炎的病人。为了不给他将来的生活留下阴影,出院时谁都没有告诉他:抢救他的护长,现在已经长眠在她奉献了半生的医院里。 集中专家尽全力抢救 一位70多岁的老名医二话不说,第二天就从天津飞到广州 叶欣染病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省委秘书长蔡东士慰问她和家属,了解病情;雷于蓝副省长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到医院过问治疗情况。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为抢救她提供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医院成立了治疗小组,邀请国内最好的专家参与会诊和急救。治疗小组组长是叶欣的前任急诊科主任刘旭生,他为了及时抢救,索性搬到医院住。他拿着叶欣的病例和资料,亲自登门到中山一院、中山二院、中山三院、省人民医院、南方医院,向传染科、血液科、肾科等专家请教。广州市呼研所副所长多次到病房会诊。患病后期,叶欣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全身出血和心、肝、肾多器官功能衰竭,医院邀请天津中西医结合医院专事研究多脏器衰竭的专家,这位70多岁的老名医二话不说,第二天就飞到广州,走进叶欣的病房…… 工作23年有“三突出” 她爱岗敬业,多年来腰椎突出、颈椎突出、成绩突出 1976年参加工作后,由于业务拔尖、品行端正,叶欣在1980年出任全院最年轻的护士长。在每一分钟都与死神赛跑的急诊科,一干就是23年。23年来,她有“三突出”:腰椎突出、颈椎突出、成绩突出。 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优秀护长”。她曾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多次在全国、全省的学术交流大会上宣读论文。 丈夫和儿子说,她敬业、尽责,面对非典型肺炎时不退缩,和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一样,可敬,可爱。 同事和同行说,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健康让给同事。我们心痛、心服。她的精神将鼓舞我们战胜一切病魔。

叶欣 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徐闻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1976年毕业时,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1983年,被提升为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补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几十年。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东西。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并作自我批评。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刚建立时,叶欣主动请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2003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3月4日中午,极度疲倦的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就在叶欣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享年47岁。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1995年,论文《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共有发表论文13篇。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内秀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省徐闻县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学习。1976年毕业,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1983年,被提升为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广东省中医院建立二沙分院时,叶欣主动请缨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在急诊科护士长连续工作二十年。1995年,论文《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共有发表论文共13篇。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2003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3月4日中午,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就在叶欣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享年47岁。3月29日下午,广东省中医院在广州殡仪馆青松厅举行叶欣遗体告别仪式,全体员工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记得她那永远穿梭忙碌的身影和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却永远地走了。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拼搏的战场上。担任公司老总的爱人不相信,总是泰然处之、波澜不惊,危险和死亡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地走进明亮双眸的妻子,会永远离开了他和还在上大学的儿子。以前连家中水电费多少都不知的他,如今要父子相依为命,从烧菜、洗衣开始照料自己。他强忍悲痛从叶欣工作的科室取来了她心爱的工作服和燕尾帽,让她与人们作最后的诀别。因为,“她喜欢工作服,哪怕再旧再破她也喜欢”。眼含热泪,他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其实,叶欣是知道这次抗击‘非典’危险的。她病倒前两周,我们连周末去老人那的聚餐都取消了。当病魔袭来时,叶欣是迎着上去的。她没有当逃兵,我们为她骄傲!”“这里危险,让我来吧”今年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无形的病魔,看不见、摸不着,即便你全副武装,有时也防不胜防。超负荷、紧张的工作,使人们常常无暇顾及没戴紧的口罩;体力的严重透支,使病魔乘虚而入。有的护士病倒了,叶欣心急如焚。每天上班,她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打来开水拿来预防药,亲眼看着大家吃下去。她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落实各项隔离措施,从医生到护工,一个也不能落下。其检查的严谨和认真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这是一场艰难的阻击战。在对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救治中,叶护士长注意到,很多病情危重的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其他严重的疾病。原本虚弱的身体明显不敌新疾,多脏器衰竭随时可能发生。此时此刻,挽救生命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更要有精湛的技术和医护的通力协作。原有冠心病,且处于心脏搭桥术后的患者梁先生因发热咳嗽前来急诊,短期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紫绀,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叶欣护士长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使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接上床边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仪,静脉注射强心药、血管活性药、呼吸兴奋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护士长顾不上休息,拖着疲惫的身躯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因为还有上了呼吸机的危重病人7床冼伯和9床高伯的护理工作等着她去检查……就这样,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一直伴随着叶欣。她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可谁能想到,此刻的叶欣,是强忍着自身病痛的折磨完成着一次次的抢救和护理。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除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面对肆虐的非典型肺炎,危险和死亡那么真切地走向医务人员。“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和二沙急诊科主任张忠德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检查、抢救、治疗、护理工作,有时甚至把同事关在门外,声色俱厉,毫无协商的可能。他们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或少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他们心甘情愿!“不要靠近我,会传染!”2月24日,对于叶欣来说是一个紧张而又寻常的日子。前天晚上值夜班时只觉得周身酸痛,疲倦得很。自从急诊科出现“非典”患者以来,她已经没有节日或周末的概念了。近一段时期以来,她明显地感到精力不济,尤其是颈椎病、腰椎病和膝关节病似乎凑热闹般一齐袭来,可急诊科有太多的事需要她,她放不下。她更不敢将自己的病痛告诉同事和领导,否则她又要被强迫休息了。上午,一位怀疑肠梗阻的急腹症患者前来急诊,需要紧急手术,同时患者的某些症状引起了医务人员的高度注意。随着检查结果的反馈,怀疑终于被证实:是非典型肺炎!紧接着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一切严重的症状都出现了,这是一位“毒”性极大的重症患者!叶护士长与专家组的成员迅速展开了抢救工作: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者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可“非典”病毒就在这个时候闯进了已经在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多天的叶欣身体。3月4日清晨,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虽然上班前她就感觉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注意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饭没吃一口,只觉得周身困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中午刚过,极度疲倦的叶护士长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不得不到病房隔离留观。体温在升,补液在滴,但叶护士长记挂的还是科室里的几个危重病人。通过呼叫仪,急诊科的同事们又听到她那微弱但亲切的声音:“9床上呼吸机后,血氧饱和度上去没有?下午每隔两小时的吸痰量多不多?”“7床每两小时尿量有多少?危重病人可要按时翻身并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哦!”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她不得不住进了她为之工作了27年的省中医院总部。在她刚进呼吸科的那几天,每当医护人员前来检查和治疗,她总是再三叮嘱他们多穿一套隔离衣,多戴几层口罩。她甚至提出自己护理自己:“我是老护士长了,什么不行?”院领导前来探望,她首先讲的不是自己的疾患,而是检讨自己的不足,责怪自己不慎染病,给医院和领导添了麻烦。她甚至询问自己科室的覃医生看看还有没有自己可以力所能及干的工作让她在病床上完成。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抽调一名主任负责全程治疗方案的实施。吕玉波院长要求医疗小组用最好的治疗方法、手段和药物为叶欣治疗。治疗小组还特别邀请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学院的专家参与了整个治疗方案的制订,同时积极向全国寻求支援。一次专家会诊时,吕玉波院长听说天津有位医学专家对治疗多脏器衰竭有独到心得,当晚即打电话给这位远在天津的专家,专家被吕院长的急切和真情所感动,第二天上午即乘第一班机赶来广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叶护士长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不知有多少人在挂念着叶护士长,不知有多少人一上班就关切地询问“叶护士长怎么样了,好转了吗?”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在叶欣转入ICU病房不久,由于戴上了面罩,她已经不方便讲话了。一天,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颤颤巍巍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护士含泪把纸递给了同事,但大家仍不怕危险,积极抢救。院长吕玉波回忆:“叶欣刚入院时,我去看她,为怕我靠近,隔着老远她就说,‘我39摄氏度,能顶住!’”现在已痊愈的张忠德主任哽咽着说:“当时我和叶欣都被传染了,同住在ICU病房,我们常写纸条,相互鼓励。”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就在她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3月25日凌晨1:30,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省中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 “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一位熟悉叶欣的医学专家说:“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热烈的追求。”叶欣1956年出生于广东徐闻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很快,年轻的叶欣从同期护理班学员中脱颖而出,1976年毕业时她的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叶欣留院工作了。光阴荏苒,1983年叶欣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提升为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补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二十年。同伴们忘不了,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这买那。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在叶欣的护理生涯中,她的温情护理不知感动了多少绝望的患者。救死扶伤已经化成了她人性的一部分,护理工作对叶欣而言几乎就是一种本能的奉献!院长吕玉波忘不了,叶欣是知青返城后和他同时进入省中医院卫训队的。在他做院长后,叶欣只在电话里找他两次约谈。一次是二沙分院刚建立,她主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另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然后打电话给他作自我批评。伴随着急诊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急诊救治设备的快速更新,叶欣从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连那些自视甚高的小护士都觉得汗颜。1995年,叶欣关于《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她前后共有13篇论文发表。在叶欣担任护士长期间,她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院领导戏言:急诊科是医院培养和输送人才的窗口。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内秀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用生命书写精诚》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广大医务工作者高扬白求恩精神的旗帜,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用生命谱写了救死扶伤的壮丽篇章。在玉兰花开的时节,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永远离开了人世,她牺牲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病人,这是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正是有了一大批白衣战士的顽强奋战,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势头才得以遏制。人民群众才得以安享宁静的生活。——《人民日报》4月18日述评:《人民健康重于泰山》“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唐代名医孙思邈将这篇《大医精诚》冠于中医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之首,提倡为医者必须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这篇《大医精诚》,正是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在1974年,考上该院的“卫训队”正式从医所上的第一课。在广东省中医院当了23年的急诊科护士长,无论是现场急救跳楼的垂危民工,还是带头护理艾滋病吸毒者,还是冒死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叶欣从来没有“瞻前顾后,自虑吉凶”。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2003年3月24日凌晨,因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而不幸染病的叶欣光荣殉职,终年46岁。连日来,记者探访了叶欣的家人、朋友、同事、病友以及主诊医生(负责她临终前的抢救工作),追寻这位白衣天使不灭的精神。每天给大家派药送汤一定要亲自监督大家用开水服下预防药物,连清洁工也不例外2月份起,省中医院二沙分院陆续接诊非典型肺炎病例。由于此前在大德路总院已经有一线医护人员被传染病倒,叶欣护长尤其小心。每天早上,她提前半小时回科室,给大家准备预防药物,派发到每位医生、护士、护工手里,连清洁工也不例外。有些预防药物有较强的副作用,叶欣一定要亲自监督大家用开水服下。进病房前,叶欣反复强调各项预防措施:换工作服、鞋子、袜子;戴好口罩、帽子、眼罩;进隔离病房前要更换隔离衣;出隔离病房要洗手、漱口。在迎战非典型肺炎的日子里,她每天睡觉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但仍不忘记临睡前煲一锅老火靓汤,有时是花旗参,有时是冬虫草,她要在第二天带回医院给同事们喝,提高抵抗力。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面对危重传染病人,她身先士卒,有时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人介入没有人能确定,叶护长是在哪一天、哪一次感染到非典型肺炎的。每次有疑似或者确诊病人送到科里,她和急诊科主任就身先士卒,承担起繁重的医护工作,有时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同事介入。“我已经给这个病人探过体温、听过肺、吸了痰,你们就别进去了,尽量减少感染机会。”在迎战“非典”的日子里,这番话令很多年轻护士落泪。“叶护长可能是2月24日那天被感染的。”护士小容回忆起那晚,一位40岁的急腹症肠梗阻患者,在外科紧急手术后,发现还合并高烧、肺部阴影等非典型肺炎症状,于是送急诊留院观察,很快就出现呼吸衰竭。叶护长冲在第一线,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当时患者的分泌物很多,可能在抢救时喷在护长身上了……“可能是小陈病倒以后,叶护长大搞清洁时感染的。”护士小余清楚地记得,2月底科里发生第一例护士感染后,叶护长一直冥思苦想,不知道到底哪个环节做得不够,才给病毒有机可乘。她亲自给每台电话消毒、每个门把手清洁,连工作服放在哪里、在哪里换工作鞋、鞋垫的位置,都一一巡视并消毒。小余认为,叶护长在消毒时接触过这么多可疑的带毒物,没准就是那时给感染的。“可能是3月1日早上,我们有四个医护人员都在抢救那位病人后病倒的。”同样病倒的急诊科主任张忠德对那次抢救的情形很难忘怀:三天后的3月4日中午12时、下午6时、晚上10时,急诊科叶护长、张主任和江医生分别发烧接受隔离,同一天麻醉师也发病了。3月1日早上8时10分,急诊科正在交班。一位87岁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人的家属冲进医生办公室:病人不行了!叶护长等火速奔到病人床前:只见病人面唇发紫、呼吸微弱,规律的心电图形变成了紊乱的波浪……大家当即把病房里其他三位病人和家属全部疏散出去,然后紧急进行胸外按摩、人工呼吸、心脏电击、建立静脉通道,反复推注急救、强心药物,插管上呼吸机…… 早上9时15分,病人抢救无效死亡。这是一例高度危险的病人,谁都知道应当换上隔离衣再抢救,但是在一个多小时的抢救中,谁都不肯离开病人哪怕是几分钟去做好自我保护。躺在病床还惦念工作医生护士靠近她时,她艰难地在纸上写“不要靠近我,会传染”隔离治疗早期,叶欣还能打电话。她每天打电话回科里,叫大家记得吃预防药,叫和她接触过的同事注意体检,叫护士给7床的病人记录尿量、给9床的病人翻身、拍背……发病第四天,她出现了呼吸困难,和急诊科主任一起送进了重症监护室ICU。大家都戴上了氧气罩,只能靠发短信息和写纸条互相勉励,大家戏称急诊科的护长和主任在ICU还“鸿雁传情”呢……为了减少同事接触她被传染的机会,她给自己接补液。医生、护士靠近她听肺、吸痰时,她艰难地在纸上写:“不要靠近我,会传染。”院长和其他同事来探望时,她写着:“我很辛苦,但我顶得住。谢谢关心,但以后不要来看我,我不想传染给大家。”3月11日,急诊科张主任收到叶护长写的最后一张字条:“我实在顶不住,要上呼吸机了。”同样呼吸困难的张主任颤抖着写字回复她:“护长,你一定要坚持住!全院的医生护士都在支持我们!”张主任再也没有等到叶护长的回信。她在插管上呼吸机后,就被注射了镇静药物进入“冬眠”状态,避免因为躁动使呼吸机脱落。3月24日凌晨辞世时,叶欣很平静。同一天,ICU有一位病人康复出院。他就是2月24日晚叶欣冒死抢救的那例肠梗阻合并非典型肺炎的病人。为了不给他将来的生活留下阴影,出院时谁都没有告诉他:抢救他的护长,现在已经长眠在她奉献了半生的医院里。 集中专家尽全力抢救

什么意思?就是真情无悔的意思啊。两方面 1 真情 2 无悔 理解不了吗?

心甘情愿的近义词 真正的愿意一点儿都不后悔

王群天坛医院发表论文

王群,女,1968年2月16日出生于北京,1991年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在广东财经职业学院任教,教学评估多次被评为“优秀等级”,获校首届科研教学年会“教学奖”,2005年12月取得会计学副教授资格,专业方向成本管理,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省会计学会课题一项,参加省农村财政研究会课题获一等奖。2009年5月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系任教。

还行吧,在业内有一定的口碑和知名度

可先去三甲北京天坛医院就诊··你说的是非公立医院·

坑人,不要去冒名北京天坛医院

天坛医院论文发表奖励

作为我们学校来说,没有单独的稿费,但是每个人都努力发论文,因为不仅涉及到奖学金评定,并且都希望能多发一些高质量论文争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如果单要论赚钱的话,那就是发一篇A2级别的期刊,也就是C刊(文科类),在我们学校基本上可以申请到国家奖学金,不过每年要看当年整个学部的学生发文质量和比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是2万,所以如果你发了一篇C刊,你就可以挣2万。

假如发的是普通中文核心,在研一升研二评奖学金时,这个在我们学校基本上可以拿到当年的一等奖学金,因为那个时候能发论文的不多,一等奖学金是8000。但是我们学校的奖学金是抵消学费的,一等奖学金的8000刚好抵消学费,剩下的是二等奖学金只有4000,所以还需要自己再交4000的学费。有的学校是不以这些来评定奖学金,所有人都是8000,所有人都不用交学费,只需要努力发论文争取国奖。所以我们学校因为一等奖学金和二等奖学金每年也异常激烈。

所以你看,发一篇论文并不能挣多少钱,除非发的是SSCI或CSSCI,普通研究生发论文首先是为了证明自己没有白上几年学,还有的是因为学校有要求,必须要有至少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才能毕业,最后一种就是有读博士的追求,不计较能带来什么,只管他有多少好的成果。

其实作为研究生来讲,写论文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发表了是一个成果,就像自己的孩子出生一样,钱不能完全衡量这个成果,带来的是一种满足。

我觉着真实的货币会比较少,但是附加的价值会很大。

嗯现在培养研究生或者是一些人准备晋级职称的时候,都要求大家发表学术论文。所以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而是用来毕业谋得学位的,一些讲师教授副教授都是用来评职称,学术更加进一个台阶的。

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老师要求是发表学术论文从而给我们奖励的水平也不相同。如果发表一篇科技核心的学术论文,就可以得到600块钱一个月的劳务费,以及500块钱的论文奖励金。如果我们发表一篇中文核心的学术论文,还是拥有一个月600块钱的劳务费,但奖学金却提高到了800块钱。如果我们发表了外文文献,可以在外国的期刊上发表刊载,而且影响因子在1.5分以上,老师直接给我们2500块钱的奖励金,而且我们学校的学业奖学金也是最高的一项。所以说在上研究生时期写论文是每天必须的工作,搞科研也是每天让我废寝忘食所追逐的东西。

学生时期如果一个月你可以得到2到3000块钱的奖金,那么生活就会相当的滋润也可以不用顾及到下个月怎么样,可以疯狂的购物和消费。这种感觉真是爽的不得了,等到工作以后这个学术论文更显得很重要。

因为我们知道走向社会工作就是证明自己价值的时候,怎么才能证明你好好的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呢?就是用论文代表你自己的成果,如果你写不好的就代表真的是技术的问题,尤其像一些科研单位教育单位以及一些医疗单位特别重视学术论文的发表。

这个时候没有任何老师会督促你学着玩也不会用奖金来引诱你,最多的就是在职称的评奖以及工作会议上这种原始的压力会督促你自己前进。就感觉头上真的是选了一根绳子时时刻刻在敲响自己的警钟,努力奋斗才是证明自己最好的通行证,而同行证的制作就是需要论文来填充。

我说一说学生论文本身他不会赚很多钱,但是他带来的附加价值是特别大的,因为他是对你学历学识以及工作能力的最好证明。

刘丕楠刘丕楠,1967年5月18日出生,1990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96年获耳鼻咽喉科硕士学位,1999年获神经外科博士学位,现为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导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9病房主任兼耳鼻喉科主任。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2部,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2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获优秀论文奖2次。专业特长:擅长颅腔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内镜下经单侧鼻腔手术切除垂体腺瘤及其鞍区、斜坡、颅底肿瘤;内镜下经鼻腔脑脊液鼻漏、脑膜脑膨出修补、视神经减压等,脑室镜下不开颅,经颅骨钻孔手术治疗脑积水、脑室病变、颅内囊性病变和囊性肿瘤。联系方式: 67016611-2765,67050467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五上午 神经外科门诊姜中利姜中利,1964年出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四病区副主任。1988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此后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工作。博士导师是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篇,参与编写专著2部。主要从事颅脑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擅长鞍区肿瘤(如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脑室内肿瘤、蝶骨嵴脑膜瘤和大脑半球肿瘤的外科治疗。联系方式: 67016611-2309(神经外科四病区)出诊时间:周二下午,神经外科门诊。

你是说稿费么?中文核心一般二三百。如果你说的单位奖励,不同单位奖励不同。而且跟你论文发表的期刊有关,SCI、EI、跟中文核心肯定是不一样的。

天坛医院博士发表论文

, 有个财主生了个儿子又笨又傻,

头不知梳, 脸不知洗,鼻涕两桶。财

主却把宝贝儿子奉若掌上明珠, 指望

儿子将来能够飞黄

《子琳为您读健康》第213期

撰文/资深医疗媒体人 子琳(微信公众号:子琳为您读健康)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主任 主任医师 缪中荣

一条短信背后的故事让人捏把冷汗

“老缪!赶紧来看看吧!咱班老陈今儿早上突发脑出血送医院了,正在抢救呢!”知名介入神经外科专家缪中荣刚刚结束了一台高难度的脑外科介入手术,就收到了大学同学从兰州发来的这条火急火燎的信息。

工作了几十年,经手治疗了那么多脑中风的患者,但当这种疾病发生在自己同学身上时,缪中荣还是感到很意外,毕竟老陈也是学医出身,而且一个月前在同学聚会上他还是好好的。缪中荣放下手头的工作,马上买了张机票赶往兰州。缪老师的同学结局如何?

脑出血那些你根本不知道的事儿

虽然经过紧急救治老陈已经没有生命危险,但看到老同学无助得躺在病榻上,缪中荣心里很不是滋味。经治医生告诉他,出血面积并不是很大,但由于出血位置在脑功能区,因此现在不能说也不能动了。老陈学医却未从医,而是做起了医药生意,这下子生意也都耽误了。

图1:大脑结构与功能示意图

脑出血是脑卒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相比脑卒中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脑缺血来说,出血似乎更加危急生命。大脑是台精密的仪器,上帝将我们的大脑分为了左右两个半球,而两个半球支配的功能都不一样(如上图1)。左半球管我们的语言功能,右半球管我们的肢体运动功能。如果脑出血发生在左脑,就会发生运动性失语,就是别人说话你能听懂但你说不出来。或者发生感觉性失语,就是别人说话你听不懂但你能说出来。而大脑的两个半球又分很多叶,额叶、枕叶等。如果损伤了枕叶,可能就会看不到东西。

成年人脑出血多是高血压造成

但是一个好好的人怎么就会突然脑出血了呢?老陈的妻子懊悔的说到,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表现出来的。发病前一天晚上老陈喝了顿大酒,回到家的时候说话就不利落了,但他们还以为是他喝多了舌头短,就没太往心里去。老陈只是吃了三片阿司匹林就倒头大睡了。但第二天他就爬不起来也说不了话了。

造成老陈脑出血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原来,老陈患有高血压很多年,高压最高的时候能达到180毫米汞柱。虽然是学医出身,但却从来不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每年从不体检,平时也不用药控制高血压。老同学缪中荣每天发《小大夫漫画》科普他也不看。再加上工作的原因,还要常常应酬和客户喝大酒,所以形成了恶性循环。

缪中荣说,在咱们国家造成脑出血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这个比例能够达到50%以上。尽管如此,但高血压造成的脑出血却是我们能够控制的。美国脑中风发病率正在逐年下降,就是因为他们把血压控制的都很好。而在秋冬季节,由于气候变化大,血压也容易随之波动而不容易被控制住。老陈这次突发脑出血,他的一个动作也是火上浇油了,就是他临睡前吃的那三片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为何成为脑出血导火索?

缪中荣说,由于阿司匹林是一种抗凝药物,所以对于脑缺血(脑梗)的预防是有一定作用的。相反,却会加重脑出血的发生,甚至会出血不止,有生命危险。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脑出血是一个害人害己的误传!一旦疑似脑中风的前兆,马上要做的就是立即叫救护车。可见在平时掌握靠谱的健康知识是多么重要。

图2

图3

老陈这次真的是命大!出血部位还不太要命,你知道吗?在脑出血的患者当中,还有40%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就是脑子里长了个血管瘤,这个血管瘤破裂了。脑子里的血管瘤说白了就是脑血管鼓出来一个泡(如上图3),这个泡很容易破裂。一旦破裂第一次死亡率就在25%。

图4

再就是脑干发生的出血绝大多数是救不回来的。我们从大脑结构图中(上图4)就能找到答案,因为大脑内部结构越到下面空间越小,到了脑干区域基本已经很窄了。而这个地方是人的呼吸循环中枢,一旦脑干发生出血,呼吸心跳就都停止了。

年轻人脑出血的真相令人惊讶!

不知道大家是否关注到这两天发生的一个事情,深圳一个13岁的中学生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医。而出血的面积比老陈大很多,好在经过医务人员的奋力抢救,最终还是把孩子给救回来了。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脑出血这种疾病似乎只招老年人。然而在年轻人当中这却并不是个例,在缪中荣医生的职业生涯中,也见过不少年轻人脑出血的案例。您肯定想知道,为什么年轻人也会脑出血。

缪中荣说,年轻人或者小孩发生脑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畸形大部分是天生脑血管发育畸形,脑动静脉本该是长得顺畅规律的,现在这地方却是一团乱七八糟的血管,就像是个毛线团。

本来血管壁就薄,大概也就有个两个毫米。脑血管畸形的人,他们的脑血管可能也就一个毫米。而脑血管随着年龄也在生长,最后的结局就是血管越长越薄,就像气球越吹越大,再加之各种因素,比如剧烈的活动就爆了。很多孩子都是打篮球的时候脑血管破裂。所以,当一个年轻人发生了脑出血,通常是自身就存在缺陷。

缪中荣医生提醒:

年轻人或孩子常常头疼是脑血管畸形最典型的症状,需要引起家长重视。再就是有些小孩癫痫,或是出现一过性的肢体无力、麻木、头晕,也建议到医院里面去检查脑血管是不是有问题。

对于成年人来讲,主要是要关注自己的血压情况。如果父母亲尤其是三代之内都有高血压,或您已经是高血压患者,就一定要控制好血压。当出现一过性黑蒙、一侧肢体无力、说话不清、头疼欲裂等症状,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毕竟脑中风是致残率很高的一种疾病,狼来了也比把病给耽误了强,您说呢?

【声明】本文为子琳原创,受访专家专业校稿,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与摘编,否则严格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更多权威健康知识,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子琳为您读健康。

受访专家介绍

缪中荣,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国际卒中协会(WSO)会员,中国卒中学会理事,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衰老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国预防医学会卒中防控委员会介入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介入联合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介入学组副组长。

从事脑袋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组织编写多个专家共识及急性期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2015指南,组织多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试验研究。在国内启动了首个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多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研究(EAST)”。2012年完成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发表在Stroke杂志上。2015年完成颅内症状性狭窄的多中心前瞻性登记研究,结果在Stroke杂志发表。此外,在Stroke,Neurosurgery,BMJ,AJNR,JNIS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3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专著,1部科普读物《漫画脑卒中》。

作者介绍

子琳,资深医疗媒体人,医学科普作家,原北京电视台健康节目导演,深耕健康传播领域近十年。2015年10月创办医学科普专栏《子琳为您读健康》,再各大网站半年内累计阅读量超过1个亿。

唐铠,男,副主任医师,1993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同年开始在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工作,现为副主任医师,博士。主要从事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及颅底、脑室、脊髓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在天坛医院及国内多家医院完成多例脑胶质瘤、颅底肿瘤、经蝶垂体瘤、脊髓肿瘤、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疾患的手术,以及脑动脉瘤、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疾病的治疗。曾多次受医院委派赴内蒙、吉林、山东、湖北等地进行技术支援,积极开展手术,并组织学术活动,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好评。曾发表《成人第四脑室肿瘤》(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中华神经外科杂志)、《髓母细胞瘤脊髓种植的手术治疗评价》(北京医学)、《脑干内表皮样囊肿》(中华神经外科杂志)、Clinical Correlation of MGMT Protein Expression and Promoter Methylation in Chinese Glioblastoma Patients(Medical Oncology)等多篇学术论文,获“王忠诚医学奖励基金”等奖项。擅长: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神经鞘瘤及颅底、脑室、脊髓肿瘤、动脉瘤、血管畸形

高培毅,国内著名神经放射学专家。198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影像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此外,还担任第十一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副主编、放射学实践杂志副主编、临床放射学杂志编委、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编委、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杂志编委、中国CT与MR杂志编委、世界医学杂志放射专刊编委、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评估专家、中华医学实践杂志编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编委、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编委、中国医疗杂志编委、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委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2005年被评为中央保健委员会先进个人。高培毅专长神经放射学诊断,对肿瘤神经放射学、血管神经放射学、循征神经放射学、遗传与代谢神经放射学、免疫与感染神经放射学、创伤神经放射学等的研究和诊断具有独特的技巧和贡献。高培毅在长年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发挥所学,观念新颖,极具思巧。相继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奖8、中华医学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项、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一等奖7项、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二等奖14项。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和通信作者身份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82篇,以第一负责人身份相继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1项、首都医学发展基金项目1项。其学者风范和学术地位蜚声国内放射学界。众多慕名前来会诊、以及国内各大医院放射学同行、临床医生介绍前来会诊的疑难病例实为一名影像医学工作者的骄傲;不断的讲学邀请充分显示了他的博学;连续不断特邀在中华放射学杂志上作专业述评又是他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敏锐和远见的集中表现。高培毅身为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治学严谨,孜孜不倦,作育英才,不遗余力。近年来,他指导的研究生在学期间平均每人在国内一流期刊上发表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论文4篇以上,最多的为8篇。其数量和质量广为其他在校同学所景仰。高培毅对神经放射学专注、勤奋,全心全意的投入,他择善固执,心怀谦冲,意境豁达,待人和蔼,接物认真。他的座右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如果您要就医的话可以找998陪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