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李髦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李髦发表的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理,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举例子等方法,来确定某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品味时尚的议论文(通用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阳光下,“时尚”镀上金色的光芒,在时光中熠熠发光,在岁月流逝中留下深深印记,沉淀成温润的经典,泛着淡淡的馨香。

阳光下,“时尚”换上绚丽的舞衣,在时代的前沿引领潮流,绚丽夺目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在喧嚣热闹过后,被人渐渐遗忘,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慢慢被人遗忘。

在时间的河流中,一部分时尚最终不能掩饰其华丽外表下的空虚内心而被淘汰,一部分经过时间的验证,成为了经典。

一切的经典,都是曾经的时尚。《诗经》中经典的名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当时是广为流传的民歌,在当时看来是一种时尚,现在变成了经典。 “凡水井处皆歌柳词”,柳永在当时的风靡可见一斑,他站在了时代的最前列,引领了时代的潮流,成为了一种时尚,也成就了现在的经典。韩柳倡导古文运动,抨击了当时的靡丽文风,为文学史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他们的观点在当时是一种时尚,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明朝民间流行的评书和话本文学,如今成为我国文化的瑰宝,成为文学中的经典。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在当时风靡一时,如今成为芭蕾舞剧的经典曲目……这一个个从时尚走到经典的事物,总是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如今的时尚,可以说是方方面面,让人眼花缭乱,它热情如火,它绚烂如花,它从不犹豫,身后紧随着一群忠实的爱慕者;它没有退却,在喧嚣中尽情宣泄自我。你看,郭敬明透明的忧伤细数着成长的感伤,在80后90后的队伍中引起多少人的共鸣;你看,超男超女的选秀中成长起多少“民星”,只要尽情展现自我,没有什么不可以;你看,于丹和易中天说三国讲论语,一时间风靡全国上下,被人们称为“学术超女超男”。流行音乐开始复古,方文山的词配上周杰伦的曲成为流行乐坛的风向标;新兴的网络语言,没有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囧”“槑”“打酱油”等大行其道……这一个个时尚细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我们的感官神经,在繁忙与时尚中穿越,我们被一场大雨淋湿了原来的轨迹,这场大雨叫时尚。

艳丽的“时尚”招人艳羡,也许不一定会有耐心等待沉淀成经典,因为商业的炒作过于急切,很多原本可以成为经典的时尚,一不小心失去了成为经典的机会。

时间或许可以说明一切,真正的时尚必然会成为经典,一个个从时尚走到经典的事物,总是给我们美的享受,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时尚走向经典。品味时尚,保持清醒,岁月里便有了轻松的意趣,生命里便有了丰富的体验。

品位时尚!何意?品位,即认真的观察生活,体会其中的意义和乐趣。而时尚,顾名思义:时,一时之意;尚,风尚之意。那么,时尚,便是一时的风尚。其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书文音韵,甚至点点滴滴,都会使我们有所领悟。只要我们认真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就会发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件事的深刻意义,就会发现大自然中的景物也蕴含着人生道理,一书一文、一音一韵都会使你获得享受和启迪。

相信大家都知道,要成为时尚,首先得抓住——尚。据解释,尚原本指喜欢,那就是说,只有喜欢的人多了才能成为一种潮流,才有可能成为时尚。

也许有人要问,是不是一种东西只要喜欢的人多,就可以成为时尚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除了“尚”,还必须抓住“时”。一种潮流只有在短时间内以风卷残云之势席卷全国乃至全世界,才能称之为时尚。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时尚年年有,可是每年都不同。为什么呢?现在看来,原因往往出在这个“时”上,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啊!

口说无凭,举个例子吧!

就比如说,前段时间在歌坛上所向披靡的一首歌——《两只蝴蝶》吧。牛朝阳把它创作出来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升腾起一股《两只蝴蝶》的时尚,街头巷尾随处可听到那优美流畅的旋律,不经意间就发现又一人口中飘出了那熟悉的旋律,甚至出现了英文版,由此可见这劲头是多么强势!可现如今呢,只能叹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股时尚热潮降温之快与其升温之快同样令人惊愕,而且类似此种的现象还有很多。这不禁让人匪夷所思,难道就没有永恒的时尚了?

答案显而易见。再举个文化界的吧!相信大家都知道《洛阳纸贵》吧!这个故事是说著名文学家左思(西晋太康年间)写的一部《三都赋》,经名人作序推荐后,很快风靡京都,懂得文学的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连之前不认同的人仔细品味后都改变看法,啧啧称赞。大家都争相传抄这部奇作,一时间《三都赋》广为流传,大街小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最后,竟然连纸张都昂贵起来。

看来,《三都赋》在那时的确风靡一时,但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它并未因时代久远而失其魅力,这又是为什么呢?

也许左思右想总不得其要领,理不出头绪来。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就是内涵丰富、独特与表面浮华、大众的区别。总的说来,文化积淀与其独特的方式是时尚的命脉。

左思敢于挑战,做前人之不敢做,而且踏踏实实又不乏大胆探索的能力,所以他建立的时尚历久弥新;而现在的歌手一成不变、墨守陈规,虽然时时推陈出新,也只是哗众取宠、故弄玄虚罢了,所以他们的时尚便成昙花一现。

真正的时尚就如同一杯白开水,平平淡淡却能够让你每次都在其中品味到新的东西,而暂时的时尚,就像一杯用五光十色来为自己掩盖的普通盐水而已。

时尚就如同历史,是浮华和积淀永不停歇地互动,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时尚成为经典流传千秋万代而不衰,可因循守旧的时尚只能被时光无情的淹没。

品味时尚,品味浮华的喧嚣与不实,品味积淀的魅力与精髓。

历史的风云一幕又一幕的变幻莫测,时代的变迁一代又一代的轮回更替。然而这其中,总有一种精神引领一个时代,而一个时代又衍生出所独有的时尚。品味时尚,品味历史的精华,让我获灵魂之涤,悟兴亡之道,择旺盛之路,攀绝顶之峰,俯瞰茫茫大地,谁与争锋。

品味时尚便是感收那灵跃的火花,由时代与精神摩擦而出,照亮了一个时代,引领了一段征途。“日上三杆抬头起,吟得一首好诗来。”你,是一座危乎高哉的黛岫,兴起了一代时尚的盛潮。把酒微醉,仙气却已肆溢天外;绣口一吐,便妆点了半个盛唐。李白,你已然伫立在时尚潮流的顶峰,任风吹雨来,你自有云帆济沧海。品味时尚,我们不要只痴狂的迷恋那些顶峰上的人,因为他们只是个传说。品味时尚,我们要做的,是品味那从历变更中遗留下的闪着金光的智慧与信念,从而获得灵魂的净化与升华,最终使我们亦能伫立于巅峰之上,成为永恒的传奇。

品味时尚便是静观那一面空明的镜,照映出那一代人的灵魂高下,折射出一个社会的命途。从那商周的五石散到暴秦的金城阿房,从大汉的小脚为美到唐宋的以胖为尊,从远古的祈神赐福到如今的科技兴国。时尚的变迁印证着一代代精神的传承与变迁。品味时尚,便是品味着这时代的辉煌与落没,兴盛与衰退。时尚所投影出的,是时代最本质的相貌。清圣高洁还是污朽落没,一览便知。品味时尚,我们要领悟出兴亡之道,借古之时尚而鉴今之错败,改世之愚陋于患之未成,才是真正的品味时尚。

品味时尚便是眺望那傲立孤岛的航标,引领着未来前行的方向。是走向必然的灭亡还是走向更高更强的顶峰,便是由时代所决定的时尚来引导。人皆大道而行,天下为公,那必定是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人皆门居皆闭而不出,见邻不知而陌路,则必有不谐之音跃动于耳,旋绕于世。所以一个正确良好的时尚才是兴盛之本。品味时尚,我们更要选择出正确的道路,让和谐之音遍布华夏,让鼎盛之旗高插山巅,让无尽的风浪印证我们的正确的选择,用恒久的光辉见证时尚的荣誉……

品味时尚,品味这历久珍藏的佳酿,品味传承数千年的智慧灵光,让成功的天梯在心中高架,让永恒的荣光在天空荡漾。

古往今来,无论在什么地方,时尚都是人们讨论的主题。纵使时尚的内容不断翻新,人们对时尚的追求之心也从未变过。但是,时尚也千差万别,不一定凡是人们追求的时尚就是好的时尚,真正的时尚应是美的,有内涵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古中国的商品被骆驼载往欧洲。一时间,欧洲人被中国的“玩意儿”给迷住了,人们使用中国的瓷器、香料等与中国有关的物品都成为了一种时尚。其中最耀眼的时尚东西,就是丝绸了。欧洲人将其视为异宝,是高贵身份的象征,它的价格甚至比黄金还要贵。这种时尚,它表现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这种时尚是对美的推崇,是对先进生产技术的充分认可。它促进着社会的开化和发展,是一种真正的时尚。

类似的时尚还有非常多。上个世纪的法国女人香奈儿,打破人们的认识常规,在巴黎开了一家帽子店,出售各种漂亮的帽子,引起不小轰动。但还不仅如此,随后她又自己设计了一款简单轻便而又有别于当时那种撑着沉重的铁箍的紧腰阔摆裙的裙子,还极力宣扬女性应有表现美的自由与权力,鼓励女性大胆解放自己。一时间她更是名声大噪,成为了欧洲时尚的风向标。再后来,又有了著名的香水品牌。她对时尚的理解打破了传统,更打破了宗教的禁锢,以合乎人性的美为核心,增添了时尚的内涵,沉淀为了永恒的经典。

不过世界上也有着许多别样的“时尚”,像非常多人盲目的跟随潮流,不分辨好坏,着奇装异服,弄打眼的发型,写另类偏激的文字,追捧低俗泛滥的流行歌曲,这些人们定义的时尚,与其说是时尚,还不如说是“伪时尚”更加贴切些。表面上看着觉得非常酷,非常拉风,感觉与别人不同,实际上不过是流于形式,只为迎合肤浅的娱乐,没有真正的内涵,更别提什么高雅格调了。

真正的时尚应该既能给人审美上的愉悦,又有令人深思的底蕴,从中人们能听到一种思想的呐喊,能感觉到一种精神的力量。愿你我都成为真正的时尚达人!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在这个科技一流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在急剧的发生的变化。

以前的我们,你要吃饱就可以了,只求穿暖和就行了。但现在的人们既要求吃饱穿暖,也逐步注重时尚。在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时逐渐丰富起来,人们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开始逐步的追求时尚,开始赶时髦了。看到别人的时尚生活,觉得挺羡慕,于是就跟风了。

时尚其实实质上就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对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在以前的社会,社会的物质供给极度匮乏,留给人们选择的选项不多。而现代社会丰富的物质生活,意味着人们对如何生活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对衣着的追求,有的人适合一种款式衣服,适合这种衣服的风格。一旦她穿上这种款式的衣服,成为校园里一道风景线,那其他女生也会纷纷模仿,因为他们觉得这穿款衣服是美的。其实有的人穿着不适合,他们穿了只会适得其反,并没有显出他们的漂亮时尚。

每个人对时尚追求的初衷是相同的,大家追求的是美好的事物。但是每个人的时尚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也许有些人没有搞明白,有些时尚的事物适合于你,但有些时尚的事物并不适合于你。

对时尚的追求,不必刻意的模仿,否则就会闹出人云亦云的笑话。比如觉得欧罗巴的地名很时尚,于是我们的小区就命名为罗马小区,街道就命名为维多利亚大街,这样的现象出现在中国,不觉得可笑吗?

我们追求时尚,真正的内涵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气质,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当然这种时尚存在的前期条件是,它让我们生活变的舒适,他让我们向世人能展示自信心,它让我们展示出自己独特的魅力。

我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既然追求时尚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的表现,因此对时尚的追求应该受到肯定。同时我认为,追求时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只有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国家繁荣昌盛发展的时代,才会追求时尚。

今天的中国,初步实现了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随着我们国家国力的进一步提升,社会将会为普通老百姓提供更为丰富的物质享受。到那时,人们追求时尚生活方式更加会丰富多彩。

在品味时尚中,让我们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时尚,用英文表示为Fashion;品味,用英文表示为Taste。品味时尚,即TasteFashion。时尚,对于我们这些00后的孩子们来说,它既是一个被形容为独一无二的流行词语,又是一个被形容为盲目从众的流行词语。

如今,明星人才济济,许许多多明星同款的用品就如竹笋般争先恐后的出现在我们这些平民百姓的生活之中。那些既不适合自己的气质,价格又比较昂贵,而且又不切实际的用品仅仅能表示自己是一个盲目跟风的人,而不是从事物中表达出自己真切的气质和性格。

晋朝,对于五柳先生来说,是一个官场黑暗的朝代,当时政治腐败,五柳先生一直以来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便于东晋义熙元年辞去彭泽令之职,回归田园生活。五柳先生回归田园之初,并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并序》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他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思想。

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克服盲目从众的心理,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品味时尚。”宋朝是一个繁荣的朝代,也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朝代。《宋会要辑稿》曾提到一个令当朝皇帝反感的现象:“近岁士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宋朝时期侈靡之风流行于社会,由此,周敦颐先生在《爱莲说》中提到了与宋朝社会状况相似的唐朝:“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随后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所以,品味时尚,追求时尚,我们既不应随大众而摒弃自身内的气质,也不要为了自己突出鲜明的个性而独一无二。那些还在津津有味地品味时尚的人们啊,你们还有其他想法吗?

时尚是什么?

黄子华说:“时尚就是在某一段时间,你不把那条新买的牛仔裤划几个洞,补几块补丁,你会不好意思穿着它出去。”

很多人对时尚存在误解。尤其是我们的工薪阶层,农民阶层,一个会把时尚看作有钱人炫富的工具,一个把时尚斥之为与贫穷相对立的恶魔,但无论怎么样评价,我们都不怀疑里面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情。

古往今来,人们总也停止不住对时尚的追求。时尚本来就是一个社会群体发起的。试问,有谁能脱离群众的取向呢?我十分喜爱时尚大师香奈儿的一句话“人们常说,时尚的对立面是贫穷,但事实上,它不是的。时尚的对立面是粗俗。”也就是说,无论你穿什么,说什么,如果将你们的个性,品质很好的衬托出来,反映出你的精神面貌,那就时尚。

毋庸置疑,香奈儿从一个农村小姑娘到时尚的代言人,靠的不是天生的洞察力,不是选取最花哨,最雍容的布条随性混搭,而是她的经历,她对人情世故的观察,对社会观念的挖掘。她的`服装,饰品之所以到今天还占据着世界奢侈品的榜首,虽有品牌效应,有夸张之嫌,但它身上所反映出的文化特性和人类身上永恒的品质美才是关键。服饰,只有当人们的思想品质融入其中时,才能称作真时尚。她那经典的黑色小礼服,那融入男人运动服特色的女式西服,让人一眼便能洞察出她的思想—女人不是弱者,女人是与男人平等的生物。不难看出,为什么世界上女人的时尚终级目标是香奈儿了,她们爱极了她的想法。

并不是没有保鲜期的时尚就不能称之为经典,服饰不像文字,它总有被人弃置的一天。二三十年代的中山装和旗袍,是开放兼容的符号。宫廷服饰的纷繁和雍容,是高贵端庄的符号。虽然今天在大街上没有人穿着中山装和旗袍乱窜,只有拍艺术照时才有备选的宫廷服饰,可谁能否认,这些过去的时尚俨然已成为了经典,经典的定义不一定要时时穿在身上,而是当你想起一个特定的年代,最先涌入脑海的是属于那个年代的服装,语言,继而人们能由这些表皮看到时代内涵,那么一个年代的时尚就已经升华为永恒的经典了。

文字虽不像服饰有着迅雷不及掩耳的变化,但也被打上了时尚的烙印。“90后”崇尚的“火星文”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人担忧火星文会影响汉字的纯净度,照我说汉字不怕危胁挑战,真正的经典是不怕社会上生出什么横枝末节扰乱它,经典在人们心中是一团永远不灭的火种,是那些行走在消逝中的伪时尚不可比肩的。真时尚是服饰、文字、艺术美的载体,是人类心中努力追求的美好品质。而火星文,非主流仅能被称作伪时尚,只是一群人的哗众取宠的把戏。

总而言之,真时尚历经岁月的打磨最终会成为经典,而伪时尚最终会因毫无内涵消失在世界的视野中。

100年前留辫子、穿长袍依然是“时尚”,然而这种“时尚”在新青年的振臂一呼中却摧枯拉朽,人们迎来了科学与民主的新时尚。

60年前,城市乡村的女孩子不爱红装爱武装,那是人们迎接那个时代的特殊时尚;然而现在我的男女同学却是西瓜皮头、写上KOBE的T恤衫、带洞的牛仔裤,依然时尚。时尚,时尚,流行即时尚。

30年前,被禁锢了十年的人们不再被“阶级斗争为纲”的旧时尚所左右,他们追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新时尚,才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崭新一页。

10年前,八岁的我看到叔叔身别“WALKMAN",感到他特时尚,今天如果我的同学再这样,肯定会被口袋装着MPN的新新人类所耻笑“真老土,不时尚。”

因为追求科学、民主的时尚,我们的社会才会进步;因为追求富强、进步的时尚,我们的代代先辈才会融入社会先进时尚的洪流;因为自由、丰富的时尚,我们的同龄人才会呈现思想和行为的多元。

时尚,是时代符号。

这个时代,任何事物只要贴上“时尚”的标签,立马会吸引公众的眼球。诸如时尚服装、时尚音乐、时尚小说、时尚生活、时尚女人等等,不一而足。常人眼里,追逐时尚即追逐幸福与美好,追逐创新与求变。盖如斯,红尘男女,莫不以时尚为荣。

溯本追源,“时尚风”并非只劲吹于当下。史载:唐朝妇人以胖为美,典型者首推杨玉环;宋朝妇人则以瘦为美,典型者首推赵飞燕。两个朝代的时尚标准不同,审美情趣迥异,上行而下效,影响了举国上下的审美观,成语典故“环肥燕瘦”即由此中出。

“环肥燕瘦”仅是时尚潮流中的一朵浪花,然而却折射出一个不容忽视的哲学命题——时尚观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观,而审美观则左右着人们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之初,西风东进,曾几何时,年轻人以喇叭裤、卷曲长发、标新立异的服饰铬上时尚的印记。而今,西风渐弱,东风渐强,时尚已逐步摆脱“克隆”,现今中国之时尚已呈本土化、自创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否认,时尚的主流、时尚的本质并未改变,但小众化的时尚、病态化的时尚却令人堪忧——

网络红人芙蓉姐姐的恶炒、80后“宝马女”的炫富、娱乐圈的“集邮男女”以及吸毒、有碍观瞻的行为艺术等,这种以丑为美的时尚,姑妄称其为伪时尚,它们不似采花酿蜜的蜜蜂给人们带来甜美的滋味,倒似一只只攀附于时尚之花上的苍蝇,留给人们的只能是恶心!幸亏,这类所谓的时尚并没有汇流入海,而是大浪淘沙,被一浪又一浪的声讨拍死在沙滩上。

何谓真时尚?网上有一个当代楷模人物的民意调查,航天英雄杨利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现代文豪鲁迅、中国首善陈光标等人赫然前列,取代了以往民意调查中名列前茅的歌星、影星与球星。由此可见,科技时尚、文化时尚、公益时尚已牢牢占据主流地位,而这些时尚元素,代表着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步伐与节奏,这些皆谓之真时尚。

真时尚品之如饮甘醇,催人奋进;伪时尚品之如饮毒水,使人颓废。真时尚带来的是美好,伪时尚带来的则只是恶搞。因此,在追逐时尚中,要认清时尚的真与伪。惟有追求真时尚,摒弃伪时尚,这才是与时代同行的核动力。

时尚如歌,须清除杂音,方能奏响时代的主旋律;时尚如诗,须涤浊扬请,方能抒写着时代的新辉煌;时尚如旗,须辩明风向,方能高扬着时代的清风骨!

第一章 烟草的历史1.烟草的发现与起源烟草进入人类社会生活始于拉丁美洲的原始社会。当时拉丁美洲的当地居民(印第安人)还处在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产活动的时期。人们在摘尝植物时,尝到的烟草辣舌味,闻到醉人的香气,能提神解乏,于是把它当作刺激物来咀嚼,烟草迈出了进入人类生活的第一步。咀嚼烟叶演变成吸烟,与原始社会的祭祀有关。在人类学的著作中,前苏联柯斯的《原始文化始纲》和美国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都曾指出,美洲印第安人早在原始社会时代,就有吸烟嗜好。当地居民吸食烟草,据说主要是为了祛邪治病,颇有迷信色彩,后来慢慢成了一种癖好。烟草“祛邪治病”的神话是个古老的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在美洲印第安人的部落里,有一个大首领的公主死了。按照传统习俗,她被抬到野外天葬,等待“飞鸟”啄食。过了几日夜,公主不但没有被“飞鸟”啄食,反而复活回来了,大首领差人探其原因,发现天葬时公主身边有一种叶茎肥大并带一种特有的辛辣气味的植物,公主就是凭借着这种植物的特别辛辣气味避开“飞鸟”和走兽并且得以苏醒过来的。古代美洲印第安人从此把烟草视作能祛邪治病、使人死而复活的“神草”。原始印第安人部落在每年召开的各部落酋长会议的时候,照例都要举行隆重的敬烟仪式。仪式开始,司仪人把手制烟卷折纳入烟管,用火点燃后,连续喷烟三次:第一次喷向天空,表示感谢圣明的“天神”在过去一年里保佑他们的生命;第二次喷向大地,感谢哺育他们的“慈母”生产各种食物,恩赐他们生活美好幸福;第三次喷向太阳,表示感谢阳光永远普照人间大地,使人间万物生长不息。接着,把烟管依次递给每个与会酋长然后才正式开会议事。每当印第安人部落之间发生纠纷,甚至武斗的时候,为了解决争端,双方酋长先坐下来吸“和平烟”,然后各诉原委,再由第三者、另一酋长作出解决争端的裁决。此外,当陌生人进入部落村社,也要先敬“和平烟”,表示欢迎和友好。这,可能是人类以烟敬客习俗的起源。2.烟草是怎样传入世界各地的15世纪末叶,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在寻找通往印度的新航线时,无意中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同时也发现了危害人体健康,至今仍然贻害甚深的烟草。按照哥伦布航海日志,1492年10月13日记载,当地居民将一些烟叶送给哥伦布。当时,哥伦布虽然没有吸,但他的一些同伴却吸得很起劲。这是迄今所知有文字记载的欧洲人,也是美洲域外的人首次吸食烟草的权威记载。1650年,法国驻葡萄牙大使尼古特得到烟草的种子,就在自己的庭院中种植,长的很茂盛,秋季获得了丰收,他自己首先尝试治病并得到效果。当时王太后患了头痛病,应用各种方法治疗无效。尼古特知道后,为了得到女王的信任,亲自将这些烟草作为礼品献给王太后。王太后用了后头痛病果然消失了,女王非常高兴,并对他加以重用。这件事很快在宫廷内传开,烟草的身价倍增,被称为“太后草”。1982年,海德尔堡大学的科学家波塞特和雷曼从烟草中分离出生物碱,为了纪念第一个把烟草带到法国的尼古特,把它命名为“尼古丁”。16世纪中叶,西班牙水手带回烟草种子,西班牙人开始大量种植烟草,后来又相继传到英国、法国、荷兰、俄国乃至整个欧洲,接着也传到了亚洲。当哥伦布及其水手们把烟草从美洲带回西班牙后,他们并没有想到,这星星之火竟燃遍全球,更没有想到此举使人类文明的进程蒙受耻辱。烟草的英语名字叫“Tobacco”(“达巴科”或“淡巴菰”),其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由于烟草最早产自多巴哥岛(安提斯群岛),由原产地名演变而来;一是说,当地居民把烟草叶子称为“科依互”,烟具称为“达巴科”,哥伦布探险队中人把“科依互”说成“达巴科”,即把吸烟工具误为烟叶了。3.烟草是怎样传入中国的我国古代没有烟草种植也没有关于吸烟的记载。华夏臣民吸烟是由外邦传入的,故有“洋烟”之称。烟草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在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的明朝万历年间。烟草这个有害之物是如何传入我国的?据考证竟有4条路线。明万历时始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今江苏、湖北)等地,纷纷移植过去。这是南方烟草输入的第一线,国外大本营是菲律宾,中转站是台湾。其中福建漳州又是“第一线”上的“第一站”。第二条路线始于明代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是从南洋一带进入广东境内,再往北传。又一种记载更指明:来自大西洋烟草,由越南直达广东。第三条路线则从北方“侵”入——由日本到达朝鲜,再转辽东半岛。这条路线传入时间与前两条并行,即在明万历——天启年间(公元1616—1627)。其时,大清已建国都于沈阳,清太宗曾下令严禁贩卖、种植。所以起初是大量传入北方,有人吸食,种植的人却极少;在南方两条线路上,却是移种烟草的人大大多于吸食者。最后一条线路是从俄国传入新疆。时间稍晚于前三条线路,肇始于18世纪下半叶,兴旺于20世纪初。《新疆农业》载:新疆所产之烟,系黄花烟,又名莫合烟,以伊犁为著。烟草有此4条路线传入中国,难怪很快便大行其道了,加之烟草传入后,各地的移种又与本地风俗、口味融合在一起,于是便一下子以扇形态势铺开,以至遍布国中,贻患后世。烟草初入中国的时候,名称很多,如淡巴菰、相思草、烟酒、金丝烟、仁草、八角草等等。从史籍记载,广泛叫烟草、烟丝的,大约是到清代之后。对于烟草的作用,开始,人们颇多猜测。有人认为它有毒,吸多能置人于死地。但更多的是说烟草可以去瘟,“避瘴气”、“避寒瘟”等等。甚至有认为“边上人寒疾”,非烟草不能治的。据说明朝派往云南执行任务的军队因为“深入瘴地,无不染病”,但其中有一营人因为吸烟而安然无恙,故而“众皆服烟”。以后随着军队的调动而使吸烟的习惯广为传播,到明朝崇祯年间,民间种植烟草和吸烟已很普遍,到了“三尺童子莫不吃烟”,“男女老少,无不手一管、腰一囊”的地步;甚至在首都北京,也是“鬻者盈衢”。进入清朝以后,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男女老幼,嗜烟者极多。清王朝初期的摄政王多尔衮,就是烟瘾很大的人物。康熙皇帝也说他出巡时,常见大臣们在巡抚帐中吸烟。许多大官都是“瘾君子”,如乾隆年间主持编《四库全书》的大学者纪晓岚,据说烟瘾很厉害,常常清早从城里坐轿到圆明园见皇帝,为了解决路上吸烟的问题,特制特大烟锅,可以装一锅从城里吸至城外。王公大臣吸烟成为风气,民间吸烟也就日益普及,清初有谚云:“开门七件事,今日增烟而八矣”。4.纸烟的产生当时人们的吸烟方式,最常的有两种:一是吸旱烟,用烟斗或者将烟叶卷成筒状燃吸;一是吸鼻烟。此外有吸水烟的。1881年卷烟机问世,出现了机器制造的卷烟——纸烟(香烟)。由于纸烟具有便于吸食,便于运销与便于谋利等三大特点,加之西方烟商的商业宣传,千方百计向国内外大量推销,到本世纪20年代,喷云吐雾,吸食纸烟,渐渐成为风靡世界的时髦。国王、总统、达官贵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缕缕青烟,袅袅直上,以显示其身价、风度和气派。在本世纪50年代,吸烟达到风靡全球的顶峰。最先使用机器卷烟,并把纸烟大量运销世界各地的英国,3/4的男人吸烟,妇女吸烟者竟多达900万人,即占英国成年妇女的半数!烟雾弥漫英国千家万户,烟害遍及英国城市乡村。大概在1890年,美国人运烟到上海销售,第二年运来机器就地生产。因为获利颇丰,故各国资本家纷纷效尤,成为西方资本家剥削中国人民的一大行业。5.古今中外禁烟纵横谈提及禁烟,这可是一个有趣的话题。烟草原产于美洲,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发现了这种“有魅力的野草”,因而把它带回欧洲,先是在西班牙、葡萄牙,后在法国种植开来。但是,当初人们只是把烟草当作观赏植物,除法国外,吸烟几乎在其他所有的国家都受到抵制。之后,人们发现吸烟对鼠疫、霍乱和传染性脑膜炎等死亡率很高的传染性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因而医疗界曾把烟草当作“万灵妙药”加以颂扬,予以特别的重视。在16世纪,烟草曾大受人们的欢迎。随着烟草的推广和吸烟人数的增加,人们开始模糊地认识到吸烟危害健康,烟草也随即被视为毒品而受到广泛的谴责。1585年,英国政府对吸烟的人加重处罚,把原定烟草进口税增加了400倍,企图阻止烟草传播。1595年,一位药学家发表论文,提出了烟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引起了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的重视。詹姆斯写了一本《扫除烟草运动》的书,书中说:“你应抛弃这污秽的玩意儿,接受它是不可饶恕的愚蠢,使用它是大大的罪过,它是一种伤目刺鼻、害脑戕肺的恶习,好似地狱入口处的黑烟。”这位国王随即又向全国发布了禁烟令。不久,全副武装的卫士把一群群反剪捆绑着的吸烟犯押赴刑场斩首。早年,人们从牛津发现的一组雕刻遗迹,正是描绘那些嘴里叼烟卷的男女犯人就刑前的情景的。从1635年起,瑞士也颁布了严厉的禁烟令,禁止任何饭店、客栈接待吸烟者,吸烟者将受到鞭笞、火烙和流放等严厉处罚。希腊教会的禁烟令更为严酷,它规定第一次的违规者,要受鞭打的处罚,第二次要判死刑,拥有鼻烟者要判劓刑。帝俄统治下的俄国,自17世纪开始也是完全禁绝吸烟的。禁烟令规定:吸烟者处死;私藏烟草者严刑拷打,追搜禁物;贩卖者割鼻、流放、强服苦役。严律当头,许多人乖乖地戒了烟。后来,彼得大帝到荷兰逛了一圈之后,吞云吐雾,竟然率先自开禁令,上行下效,终于功亏一匮。在亚洲也有类似的禁烟令。17世纪时,土耳其人吸烟之风很盛。一些伊斯兰教的上层人士认为吸烟是件坏事,他们怀疑烟草是一种麻醉药。有一次,有人吸烟引起首都的一场大火,伊斯兰教的首领们,便借此纷纷指责苏丹未采取禁烟措施。苏丹姆拉特四世只好签署了一项严酷的禁烟令:凡是吸烟者一律处以死刑。自禁令公布之后,一年内就处死了1万多人。但这个禁烟令仅存在了4年,便被废止了。在日本,大片还未收获的烟草被拔除焚毁,不少烟农、烟商和吸烟者被罚款、判刑甚至斩首。朝鲜也在1640年后下令禁烟:凡私藏烟叶一斤以上者,立斩不赦;不满一斤者,统统投入监狱服刑。波斯的禁烟措施更为奇特。1815年,阿拔斯一世除了明令犯吸烟罪必须处于灌食骆驼粪的重罚外,还把没收来的烟草堆成堆,点火将烟草商当众烧死。萨西菲国王则在1828年下令,用滚烫的铅水倒进所有买卖和使用“丑恶之草”的罪犯的喉咙里。烟草的传入中国与国人开始吸烟是在明朝。烟草传入我国可分为南北两路。北路即从朝鲜传入东北,深受满族贵族们的喜爱和青睐。据朝鲜李朝《仁宗实录》丙戌(1646)五月条记载:“九王喜吸南草,又欲得良鹰,南草良鹰,并可送入。”九王系指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他在世时被顺治帝封为“皇父摄政王”,权大无比,故朝鲜国王投其所好,献烟草和良鹰以取其欢悦,于是烟草便在东北传播开来。南路即从琉球传入福建。清人俞正燮在《癸巳存稿》卷十中说:烟草初由琉球商船从日本运至福建,转销各地,逐渐传开。吸烟的危害,明末清初的方以智已经认识到了——“肺焦”、“吐黄水而死”,但方又认为吸烟可以“驱温(瘟)发散”。而清初的叶梦珠、王渔洋等人,则更认为可以“避寒暑”、“辟瘴气,捣去其汁,可毒头虱”。因此,清朝不少人竟以之为宝贝。明末崇祯帝,曾多次下达过禁烟令。崇祯十二年(1639),上谕严禁吸烟,违者处死。次年,有会试举人,指使其仆人携烟进京,被禁卫军查获,第二天,这个仆人就被押至西市,斩首示众。崇祯十六年,皇帝又颁布了严禁私贩烟草,违者处死的禁令。崇祯癸未(1643)年,再度规定民间私种烟者,被抓获后要流放到不毛之地去服苦役。然而崇祯禁烟并未讲明吸烟的危害,有人说他是出于“吃烟”与“吃燕”谐音,北京是燕地,崇祯认为吸烟兆头不好,不吉利罢了。禁烟令既然不能以理服人,当然也就禁而不废了。再加上当时明朝统治正摇摇欲坠,朝不保夕,大量南兵北戍,生活不习惯。他们感到吸烟可驱寒避瘟,解闷提神,日不可缺,后经蓟辽总督洪承畴请求,最后开禁。从此吸烟又以“熙朝瑞品”的雅号重新流行起来了。到崇祯末年,竟发展到“虽三尺童子,莫不食烟”的地步。清人入关以前,清太宗也曾下令禁烟,但却是禁百姓,不禁皇族。主要是禁止出境货买烟草,规定犯禁贩运烟草一斤以上者先斩后闻,一斤以下者处以徒刑。但是在清廷上层贵族内,吸烟已成风气。清太宗的禁烟只是禁下不禁上,自然起不到什么作用,到了后来干脆宣布开禁。到清统一全国时,烟草的种植与吸食,已从福建、浙江、江苏扩展到南北各地,朝廷遂重新颁示严禁,“不许种植,不许贩卖,违者与通番同罪”。史载,康熙皇帝“尤其恶烟”,不仅要求别人戒烟,而且自己率先戒烟。他南巡时,见大臣史贻直和陈之龙嗜烟如命,成天烟袋不离手,遂决定拿这两人“开刀”。一日,康熙专驾到山东德州暂驻,在宴会上,康熙特赐这两臣水晶烟管各一支,让他们当众抽烟。两人大喜过望,马上装烟点火吸用,岂料刚用力一吸,火焰即随管上升,发出一声爆裂,几乎烧及嘴唇,吓得连忙放下不敢再吸。康熙遂藉此传旨天下禁止吸烟。这件事当时学士蒋陈钧有记实诗道:“碧碗琼浆潋滟开,肆筵先已戒深杯。瑶池宴罢云屏敞,不许人间烟火来。”后来的乾隆皇帝,很愿效仿康熙,但在禁烟上却不大相同。乾隆元年,方苞奏请禁种,未被批准。乾隆五年八月,上谕禁种烟草:“土田阡陌之处,断不许种”,却又明谕零星种植不在“示禁”之列。乾隆十三年七、八两月,延臣两次高谈禁烟,乾隆皇帝均未置可否,只传旨“候汇议”。而乾隆六十年十二月,他在批复云南巡抚江兰“请禁蒸酒”的报告中,竟公然指出:“民间酿酒种烟等事,所在皆有,势难禁止。从前科道中曾有条陈禁止种烟者,以其不达事体交部议处”,“若纷纷劝禁……必致……扰累地主。……殊属非是!”可见他对吸烟危害的认识与禁烟、“恶烟”的行动,较康熙皇帝逊色得多。由于种烟有利可图,民间自然趋之若鹜。烟草又是清王朝的一大税源,光绪年间税务大臣称,纸烟一项,日销四百兆厘,请饬会议纸烟加税章程。烟税既可观,禁烟又怎能不成为空谈。乾隆皇帝禁烟态度并不十分坚决,或许拨过烟税收入的小算盘也未可知。后来的太平天国,在反对鸦片外也反对吸烟草。太平天国《天条论》明确规定:“凡吹洋烟(鸦片)者斩首不留”;“凡吃黄烟(泛指水烟、旱烟)者,初犯责打一百、枷一个礼拜;再犯责打一千,枷三个礼拜;三犯斩首不留”。这种规定,一度是坚决执行了的。可惜,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逐渐腐化,在禁烟一事上也搞禁下不禁上,因此,在太平天国吸烟也并未真正禁绝。不过,在局部禁烟方面,却有一些明显的收效。譬如,清末的一位广东巡抚,下令所属各县官吏在处死强盗前,必须赏“强盗牌”香烟给犯人吸。这一奇特的命令实施后竟收到了奇效。许多吸烟者纷纷戒烟或者从此不吸“强盗牌”香烟。后来尽管外国烟商胁迫清政府解除了这个命令,但“强盗牌”香烟仍然是无人问津的死货。6.谁先揭开烟草致癌的秘密据张揆一先生在一篇文章中透露,是我国药理学专家吕富华教授最早揭开烟草致癌的秘密。1933年,吕富华在德国佛莱堡大学留学期间,开始了烟草致癌的研究工作。1934年他的论文在德国《法兰克福病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中宣布:给家兔两耳反复涂布烟焦油120天后,继续给左、右耳分别长期反复涂布煤焦油和烟焦油结果是涂布煤焦油左耳在20~32天内全部发生癌,而涂布烟焦油的右耳在148~182天之间有3/4发生了癌。另一组家兔在两耳反复涂布烟焦油305天后,每天接受一次胆固醇注射,共8天,结果在第325天时,有1/4的家兔发生了耳部癌症。这是国际上首次明确证明香烟致癌的动物实验。吕富华还对广泛涂布致癌物后,在某一点上出现癌症的机制进行了探讨。1935年,瑞士学者舒尔赫和温特斯太因基本上重复了吕富华的实验,获得了同样的结果。几位学者都认为,只有在煤焦油涂布、胆固醇注射等因素下,使动物处于“全身”受损、代谢紊乱状态,从而使之形成某种素质时,烟焦油才易引起癌症。1953年,温德报道,用焦油冷凝物的丙酮溶液涂布于小鼠背部皮肤,每周三次,结果81只小鼠中,平均在实验开始后第71周时,有36只(44.4%)发生了皮肤癌肿。

随着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其研究也在不断拓展、深化和创新的过程中更显其丰富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声乐论文,供大家参考。

声乐论文 范文 一:音乐论文发表-平湖派

摘 要:在中国琵琶艺术众多的传统流派之中,平湖派陶染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典雅风韵,以较强的艺术生命力世代流传,极具研究价值。但在当下,其传承现状并不乐观,流派概念日渐淡化、承人的稀缺以及传谱的缺失等原因致使其艺术影响力甚微。本文基于田野调查,试图从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历史起源、历代传人、发展过程、演奏风格和美学特点等方面入手,探究其传承现状并分析该流派的发展前景,进一步把握平湖派琵琶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平湖派;琵琶;传承

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弹拨乐器琵琶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因其所代表的 文化 内涵典雅深厚、演奏技法独特多元、艺术作品华美丰富而长久流传于世。自魏、晋时期,琵琶首次传入中国以后,乐器本身所具有的西域色彩与东方文化特点,交融凝结为现今中国民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在琵琶艺术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大传统流派的产生与演进可谓是异彩纷呈。

在琵琶艺术众多的传统流派中,平湖派隶属近代琵琶四大流派、江南地区琵琶五大传派之一,与之同具艺术影响力和研究价值的琵琶流派还有无锡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瀛洲派。平湖派琵琶艺术曾在我国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甚至曾一度名扬海外。

但近年来,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流派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影响力日渐削弱,流派的概念也渐趋于淡化,民众普及度较低,甚至在流派的发源地平湖,也是少人问津。琵琶艺术最直观的传播方式即口传心授的教学,教学对象主要针对青少年人群,然而目前各地音乐院校或艺术 教育 机构所开设的琵琶课程,层次高低不等,但大多都以常规性的教学为主,根据难易程度开展教学活动,基本没有以流派为主的教学。在普通民众间,社会新兴文化日趋直上,对 传统文化 的承袭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日趋淡化,平湖派的传播途径又相对较为狭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流派的传承与发展随之遇到了较大的阻碍。从流派本身传承条件来说,传人严重稀缺,传谱在发展过程中也未得到完整的保存,一些传统独特的演奏技巧无成文记录可考,难以承袭。如此历史悠久的民间流派若最终走向陨落,将是艺术领域的一件憾事。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承袭与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将具有百年悠久而深厚积淀的平湖派琵琶文化继承下来,帮助古老的民间传统流派,拂去旧尘,重放光彩。

一、平湖派琵琶的历史脉络

明清时期,由于方兴未艾的戏曲艺术的持续发展,促使多种乐器从伴奏地位不断向独奏艺术演化。而随着市民音乐艺术的崛起,器乐独奏艺术逐渐在城市节日庙会以及各种游乐场所中迅速地兴盛了起来。民间器乐别树一帜,各领域乐者演奏技艺超凡。在此时期内迅速兴盛起来的民间器乐艺术中,琵琶演奏艺术无疑代表了这一时期器乐独奏艺术的最高成就,开创了了器乐独奏艺术发展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①

在这一时期,琵琶演奏领域虽是名家辈出,琴技绝伦,但是却未曾出现成文的琵琶 曲谱 ,也未曾有古书文籍专门对特定的琵琶演奏风格进行记录与区分,因此在当时未产生清晰的各家流派。清末,琵琶演奏家李芳园(1850—约1901年),将家中流传的所有琵琶乐曲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谱写成《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该曲谱的刊印,也代表着琵琶演奏流派,“平湖派”的诞生。

早在清乾隆年间,浙江平湖李氏家族就是琵琶艺术世家。自李延森起,开启了李氏家族琵琶世代相传的历史。李延森(约1771年生)为平湖琵琶有史可考的最早的起始者,他“举业之暇,性耽音乐,而尤爱琵琶,研究古曲,各极其妙”②。在此之后,李延森又传于其子李煌,李煌实则子承父业,以此而尽孝行,使双亲可听其琴音,取乐于此。在李煌之后,又传于其子李绳墉。后又传于其子李南棠,据《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记载,李南棠素嗜琵琶, 同时也非常地擅长琵琶演奏。但囿于当时的文化环境,旧俗所限下,李氏前三代都仅限于家中承袭,不可外传。因此,李氏琵琶也并未扬名于社会。直到传至李南棠后,才开拓了崭新的、更为广阔的承袭局面。到了李南棠的青壮年时期(1850—1876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中国疆土。以经商为业的李氏,经常来往平湖、上海之间。他见多识广、思想开明。愿交乐友,广师求益。1850年,李南棠与张子房、俞芝山“携谱奉访,杯酒论交”,1856年与故友郁谷园、姚飞泉、姚松斋等进行切磋。“先世遗谱相与参考,按节挥弦各有心得”。1876年,与陈子敬、周厚卿、黄梅汀、周蓉江等“见访”。③而陈子敬即当时极有名望的一位琵琶名家,颇受清光绪皇帝生父醇亲王的赏识,还曾受其“天下第一琵琶”的封号。在与众多琵琶演奏名家切磋琢磨的过程中,李氏琵琶开始摆脱原本封闭的、家族内部承袭的局面,同时,李南棠在此交流借鉴之中,也吸收了许多新的元素,更加丰富了家传演奏技法。

在李南棠之后,又传于其子李芳园(1850—约1901年)。李芳园出生于如此几代相传的琵琶艺术世家,从小积久陶养,兴致浓厚且天赋过人。他在对于李氏琵琶的承袭有着极大的贡献。他不仅自身琴技过人,而且善于博采众长,对民间各家琵琶演奏流派都有吸收借鉴,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李氏琵琶的演奏风格与曲目。对于社会文化领域风气不佳的时局,李芳园欲为琵琶艺术的发展寻求新的方向,故而整理归纳了家中流传的曲谱,并融合民间各派的演奏特点,同时吸收了一些优秀的民歌作品,将其系统地谱写,最终编撰成《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该曲谱的刊印,也代表着中国近代琵琶四大流派,“平湖派”的正式诞生。

二、平湖派琵琶的主要传人

(一)第六代传人朱英

朱英(1889—1954年)字荇青,号杏卿,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镇(今当湖街道)人,据相关研究者考证,在五十年代,他曾居住于原城关镇骑塘浜十号。朱英是平湖派琵琶艺术继李芳园之后的第六代传人。朱英儿时师从平湖派琵琶第五代传人李芳园。在李芳园私塾学习期间,最初是李芳园的学生吴柏君为其授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李芳园本人才开始为其授课,在此期间,朱英勤学苦练,深得李氏琵琶的精髓。1927年,朱英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举荐,到成立不久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任职。受时局所迫,1948年,爱国的朱英不愿为日本人演奏琵琶,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在平湖县(今平湖市)初级中学教授语文。朱英在其工作期间,仍坚持学习琵琶以及专业音乐理论知识,这也为原本狭窄的民间流派创造了更多对外发展的空间与可能性。

朱英先生对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技巧和教学都具有自身独到的一面,他为继承和发展平湖派琵琶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创立的许多琵琶演奏技巧至今仍为琵琶演奏家所使用。朱英首次将平湖派琵琶艺术引入高等学府的课堂,1927年,他任教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琵琶。第一,在这期间,朱英第一次把流传在民间的平湖派琵琶艺术引入到高等学府,在任教的十七年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平湖派琵琶继承人:谭筱麟、丁善德、蒋凤之、樊伯炎、陈恭则、杨少彝、江容琛、程午嘉等。第二,朱英提倡“文武合套”的演奏理念,他在平湖派琵琶的演奏风格中提倡“文武合一”,打破了文曲、武曲的界限;第三,创新琵琶演奏技法,首创左手五指并用;第四,他继承和发展了记谱特色,在原本的李氏工尺谱中,用短线标注节奏,并标出详细的演奏标记;第五,创作了一批平湖派琵琶的演奏作品,《五卅惨案》、《难忘曲》、《秋宫怨》、《长恨曲》、《枫桥夜泊》、《海上之夜》等数首作品。④

(二)第七代传人杨少彝

朱英的学生杨少彝(1913—1974年),我国著名的平湖派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1931年开始师从朱英,学平湖派琵琶,琴技绝伦,深得老师朱英的认可,为平湖派琵琶的第七代传人。在1958年以“民间艺术家”的身份被西安音乐学院引进。

他在西安音乐学院任教期间,培养了任鸿翔、何明威、王天建等一大批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在杨少彝毕生的教学过程中,他并不墨守成规,而是勇于为传统艺术开拓发展的新局面,为古老流派的传承做出了许多努力。后为时局所害,蒙难弃世。

(三)第八代传人杨毓荪

杨少彝之子杨毓荪(1950- ),自幼师从其父,学平湖派琵琶。在父亲早逝后,更加坚定了承袭父亲夙愿的决心。此后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浦东派琵琶演奏家林石城。杨毓荪不仅精于琴艺,还坚持致力于提高平湖派琵琶艺术地位的工作,整理并出版其父杨少彝生前所留曲谱,为平湖派琵琶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在移民后,他也未曾停止对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播工作。

三、平湖派琵琶代表传谱

《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的刊印标志着琵琶演奏流派“平湖派”的诞生,该曲谱融合了平湖派的主要代表作品、演奏技法、演奏符号等,是流派学习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平湖派琵琶保存相对完整的传谱,由清代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创始人李芳园整理编辑家传琵琶乐曲编撰而成。“窈念家君究心于此四十余年,方参透其中三味,尝因时尚艳曲淫声,风气愈趋愈下,欲著斯谱,为指南要法。自慨有志未遂,棻承先业,惟湮没是虞。于是发奋朝夕,汇集古曲十三套,按节寻声,一一参考默识”

(一)代表曲目《阳春古曲》

全曲共计十个段落,根据《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所记,十个部分分别为“春景阳和”、“锦园小憩”、“遍地花开”、“独占鳌头”、“风摆荷花”、“玉版参禅”、“道院琴声”、“一轮明月”、“东皋鸣鹤”、“铁策版声”。

(二)代表曲目《淮阴平楚》

该作品是平湖派典型武曲套曲的类型,全曲风格雄壮伟岸,大气磅礴,演奏者须表现出战争史诗般地宏伟场景。在演奏中,多使用满轮、绞弦、扫弦、轮拂、并弦、拍等技巧。⑤

(三)代表曲目《平沙落雁》

该曲由“雁阵横空”、“霜天雁叫”、“平沙扑翅”、“高翔千仞”、“衡阳万里”、“逐队分飞”、“一行归影”七部分组成。为表现文曲悠远淡泊的艺术意境,演奏中应注意运用弹挑、滚奏、双弹、轮指、扫弦以及推、拉、吟、揉的技法。

四、平湖派琵琶的演奏风格

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极富地方特色,也正是因为它独具匠心、丰富多元的演奏技法,才使得它清晰地有别于其他民间流派,以较高的艺术影响力长久流传于世间。本文在此,将进行简短论述。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的手法、指法备载仿刻华君秋苹谱,惟有新增手法每曲详注逐段工尺旁。其中,右手的轮指技法是平湖派琵琶演奏特点的主要体现。轮指,是指琵琶或吉他的一种典型演奏指法。在琵琶演奏中,几乎所有的乐曲都要使用该演奏指法,由轮指汇成的指法特别繁多,例如带轮、扫轮、满轮等等,在此不一一详述。

轮指主要分为上出轮和下出轮两类。上出轮即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顺时针依次弹下,后接拇指挑上;下出轮即是无名指、中指、食指顺次弹下,后接拇指挑上。在平湖派琵琶的演奏中,多用下出轮手法,偶尔根据乐曲需要兼用上出轮手法。如代表作品《满将军令》的弹奏技法为先以食、中、名、禁四指,此第弹下,然后大指挑上,其声缓且长而易圆,须要连而勿断,断不可用上出轮。⑥平湖独创的演奏技法有“蝴蝶双飞”、“抹复扫”、“七操”、“马蹄轮”、“挂线轮”,上述技法演奏难度颇大,掌握者甚少。

平湖派琵琶艺术最初起源时,属于文人音乐,供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自娱自乐。“古之学问为己,今之学问为人”,也许当今社会人们习音律,一般是为学习掌握一种演奏的技巧,但对于先者来说,怡养性情、修身静心。由此可见,平湖派琵琶艺术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是极为深厚的,耐人寻味的。自古文曲宜静,以平湖派代表曲目《青莲乐府》为例,此曲由“举杯邀月”、“雨打芭蕉”、“风入松”、“石上流泉”四段联缀而成,犹如以泼墨画式的笔触,描绘出古代文人墨客“起舞弄清影”一般的古朴典雅之景,给人以空灵舒畅、意境深远之感。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多倡导悠然心会,超乎功利,象征着高洁、寂寥、含蓄、典雅的君子品质。曲中始终激荡着一种至高的审美情趣,让听者在袅袅琴音中,洞悉艺术的真谛所在。

声乐论文范文二:校园音乐剧;创新实践

摘 要:社会在不断发展变迁,人们对高雅艺术展开追求同时,还希望艺术可以是通俗易懂的,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大胆实践创新,也恰好满足大众这种审美情趣,也使得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作品横空出世。作为音乐剧中一类独特创作特征的流行音乐元素,也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学习与研究,本文对校园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该特殊创作特征加以深入分析,希望为促进校园音乐剧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流行音乐元素;校园音乐剧;创新实践

音乐剧对流行音乐元素作用是深远的,本文主要围绕校园音乐剧和流行音乐元素关系展开,而流行音乐是当前覆盖面最广,比较流行歌曲表达形式,容易获得大众接受通俗演唱 方法 ,同音乐剧两者有机融合,促使音乐剧与流行音乐两者都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特别当今科技突飞猛进发展,新兴事物逐渐涌现出来新时期,人类各方面均已取得质的飞跃,时代发展同大家坚持不懈努力存在密切关系,科技发展与艺术创新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也更带有新时代的气息。

一、校园音乐剧概述

校园音乐剧为一类小型音乐剧,音乐剧是一种有机融合了歌唱、舞蹈和戏剧表演的综合性表演。历经一个世纪发展阶段,音乐剧在发达国家备受追捧,让人感到满意却又不置可否缔造艺术和商业间统筹兼顾的双重利益,但是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并不是很久。顾名思义,音乐剧表演应该具有的特征是戏剧性、整合性、风格化差异化和三项全能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音乐剧从诸多表演艺术门类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舞台剧美学综合性的最高标准。相对来讲,音乐剧这一名词还比较新鲜时髦。最近几年,伴随音乐剧持续升温,国内音乐剧相关文字,乐谱还有音像材料等量日益增加,而且我国诸多校园也开始让师生尝试音乐剧编排与创作。音乐剧一大特征便是通俗性,这也是它同歌剧间最大差异①。绝大部分歌剧对于受众审美水平有极高要求,但音乐剧则恰好相反,其大众性特征异常鲜明,掌握起来也更为容易,从多角度考虑,音乐剧较歌剧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学习热情也会更高。另外,艺术与娱乐两点音乐剧中均具备,所以对学生课余生活也起到很好丰富作用。特别是当今,综合素质教育在我国大行其道,众多中小学也陆续开展艺术综合教学,音乐剧这一良好载体备受瞩目,对音乐剧中流行音乐元素这一独特创作特征加以研究,对我国全面开展综合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二、流行音乐元素在校园音乐剧中的创新与实践

首先,震撼人心视听效果。很多音乐剧成功之处便在于在音乐剧作品中不单融入法国大型歌剧,浪漫主义还有英国民谣等古典音乐元素,还融入大量流行音乐元素,这些音乐节奏平稳、旋律简单。配合旋律特征方面,作曲家偏向流行歌曲创作风格特点,促使受众可以单纯由音乐当中体会音乐真谛;配器特征方面,把流行爵士音乐、电声等元素融入管弦乐中,制作出使人眼前一亮音色效果。各类形式流行元素有机融合,创作出无与伦比动人曲调,让观众享受一场别开生面视听大餐②。其次,寓教于乐大众情趣。将流行音乐元素融于音乐剧中,对所有学生受众都具有不可替代重要作用。音乐剧中侧重流行风格作品,因其优美动人,朗朗入口特征变成学生生活娱乐重要组成,也成为其情感寄托与生活写照,让广大师生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调味剂。该类音乐对压力较大及学业繁重学生来讲,也不失为一类娱乐消遣好办法;音乐剧中各类西洋乐器伴奏,促使音乐渲染力加强,对学生陶冶情操及拓宽视野非常有利;另外音乐剧中多一些比较夸张的呐喊、尖叫等声音异化处理,充分调动其学生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由精神与心理双方面得到刺激快感。再次,雅俗共赏审美品质。校园音乐剧会沿用很多古典歌剧段落,采取宣叙调、咏叹调或古典音乐背景,也说明其在追求通俗性和娱乐性同时,仍然要维系其自身高洁品质。优秀音乐剧作品需要充分打破雅俗对立状态,拉近雅俗间距离,达到雅俗共赏交融情境③。相比 其它 古典音乐剧来讲,校园音乐剧桥段融入更多流行音乐元素,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到更亲切,更容易接受,另外学生审美水平与音乐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或在音乐剧享受过程中不断得到培养。

三、 结语

假使说八二年由中央歌剧院《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视作富有我国特色音乐剧,定义成我国当代自创音乐剧,则中国音乐剧也不过短短二十来年时间。但通过国人不断摸索,我国文艺与教育工作者的持之以恒,近年来我国自创剧目越发增多, 经验 积累也越发丰富。无论歌剧话剧,舞蹈影视,亦或是戏曲艺术,都有对音乐剧的不断考量,音乐剧越发让人欲罢不能,尤其年轻受众,尤其是近些年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校园音乐剧,更是让青少年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不断成长,让流行音乐元素融入于校园音乐剧当中,并不断加以创新与实践,这势必会让我国校园音乐剧未来呈现出一幅更加美好的画卷。

本文转自:广西日报陆以宏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近日开展“广西文艺评论推优活动”,从推选出来的优秀作品中,可以管窥到新时代广西文艺评论旨在提升自身理性力度和感性温度、助力八桂文艺发展繁荣的不懈努力和显著成效。广西文艺评论工作者切实提高认识和站位,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充分发挥真善美的价值导向和引领作用;强化问题意识和学理探索,在历史纵向上深度溯源中华美学精神和地域性、民族性的广西文艺基因,在现实横向上广泛关注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动态,敏感而准确地捕捉重大问题、重要现象和重点作品,及时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分析评价,以厚积薄发、掷地有声的学理洞见和体验真切、态度真诚的平等对话增强文艺评论的说服力和认同度;借助全媒体时代各种传播手段,增强文艺评论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占比最大、份量也最为厚重的是评论家们对重大文学关切的学理深度阐释和系统化构建。容本镇、张淑云等合著的《壮族文学二十年——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新世纪壮族文学转型研究(2000-2020)》以文学地理学为抓手,在文学地理空间、作家文化身份、文学审美精神等多维交叉融合的视域中探究新世纪壮族文学转型发展的显性景观与精神内核,兼具“史”“论”的多重意识和独到见解,研究方法的借鉴和拓展颇具启迪意义。叶君的专著《新世纪乡村叙事研究》体系化精研细读近二十部乡村叙事作品,并跨学科将虚构性的文学乡村叙事与非虚构性的社会学乡村叙事参照互证,以自觉的学理诉求和社会责任感勾勒了新世纪乡村题材小说的叙事模型和局部乡村现实图景。耿文婷、刘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艺术探索与创新》从真人真事的审美优势、守正创新的史学根底、虚实相生的影像叙事等视角,揭示新时代语境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呈现高原与高峰、成为铸造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力量的“神奇密码”。胡大雷《传统文论的境界》在经纬交织的缜密梳扒中深入探讨传统文论境界传统文论的境界包括哪些方面、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得以实现以及究竟要实现什么样的境界,纵论传统文论以“经”“道”为境界导引、以“成一家之言”为精神境界、以博通古今为学术境界、以构筑“文”的大一统为理想境界、以“化天下”为最高境界之说,考证周密、见地洞明。文学评论聚焦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评论家们对文学桂军代表性作家作品触角敏锐、洞隐烛微的品味和解读。李北京《陆地创作的心灵史——有关写作的几个问题》梳扒陆地的日记、书信、手稿和责编审读意见等史料,分析《美丽的南方》“写作的天时地利人和、创作心态及修改意见等问题”,阐述陆地的知识分子情结、身份焦虑与文本意涵之间的通约关系,为文本研究和文学史抒写提供了新视域。黄璐《壮族爱情的诗性书写——论韦其麟的爱情叙事诗》基于细腻丰盈的文本感悟,抽丝剥茧揭示韦其麟爱情叙事中唯美浪漫的爱情、自然淳朴的风土人情以及壮族文化的独特之“魅”,论证融入了民族性、地域性元素的爱情诗性书写的迷人风采。曾攀《边地姿态、问题意识及整体性重塑——东西小说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先锋文学》在宏观审视先锋文学发展态势的总体框架中品鉴东西的小说文本,评价东西小说“通过不断构成悬置意味的形象、景象与想象,凝视并透析现实人世及当代中国的征兆,在边地姿态与问题意识中形成精神质询,通过智性叙事及其话语修辞,完成先锋文学整体性的形式探索。”肖晶《迭代与新生:网络文学发展的符号密码——兼谈广西网络文学女作家辛夷坞、海青拿天鹅、四丫头》扫描网络文学“在迭代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的历程,以广西网络文学女作家为样本,探究网络文学发展繁荣的社会动因和自身规律。黄伟林《真实性、全局观与信仰的基因——评李时新纪实作品》指出作品因为具有“历史全局、历史现场与历史细节融会贯通”的“信史”价值、拥有“信仰基因”这个“灵魂”而卓然独立,赞许其为同类作品确立了价值标杆。戏剧、影视经典和新品力作同样受到了评论家们的热切关注。卢有泉、陀艳《新时代农村面貌与农民形象的成功演绎——评电视连续剧》透析剧作如何以“美丽南方”某山村一批有为青年励志逐梦的创业故事为缩影,富有审美张力地折射和凸显了当下中国千千万万农村脱贫奔小康的壮阔现实和壮美愿景。黎学锐、罗艳《民歌精神·审美经验·时代价值——谈彩调剧及》从“民歌精神的熏陶”“审美经验的转变”“时代价值的体现”等角度分析比较了同样根植于广西深厚民歌文化沃土的彩调剧不老经典《刘三姐》和新晋力作《新刘三姐》,探寻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外在社会文化生态和内在审美发生机制。陈玉茜、农德聪《海歌剧: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广西实践”》关注海歌剧这一将海歌艺术和戏剧艺术创造性融合而产生的新兴剧种,诠释了《龙窑村的故事》的显著艺术特征及其传承与弘扬钦州海歌文化、坭兴陶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总结彰显了社会文化转型背景下践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的“广西经验”。摄影、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也不乏或短平快或点线面体圆融的专题评论,呈现出评论主体和对象越来越具有专业性和广泛性、评论方法和风格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蓬勃发展格局。潘万里《塑造中华民族形象的观看之道———早期中国西部民族摄影研究》厘清了20世纪初中国西部民族摄影三种主要类型及其背后潜藏的视觉话语和文化逻辑,以学术眼光界说西方殖民主义摄影的“他者”观看、本土少数民族业余摄影无意识的“自我”观看、国内民族志纪实摄影师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交互”观看,以学者情怀探索建构具有东方诗意色彩的本土观看之道。谢麟《应会感神写情愫 胸中自有万山壑——浅论山水画写生中的自然景象与精神意象》在古今中外交汇的时空里透视山水画写生的“前世今生”,切中肯綮地讨论了中国传统山水画表现“精神意象”与西方风景画再现“自然景象”的不同审美追求与价值分野,认为熔铸了源自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内核和时代感、当代性的“精神意象”才有更鲜活的生命力。李永强《立时代潮头 颂时代新风(全面小康画卷)》通过具体分析评价近年来一系列表现劳动者敬业精神、倡导志愿者奉献品格、传递英模榜样力量的画作,倡导美术工作者勇立时代潮头、彩绘时代新貌,大力弘扬时代文明新风。何志伟《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古风”音乐的当代阐释》在“古风”音乐的源起流变、本质属性、艺术表征等方面提出了有自己心得体会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针砭了“古风”音乐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中存在的抄袭侵权、粗制滥造、故弄玄虚、矫揉造作等不良现象,力求促进“古风”音乐持久发展繁荣。梁冬华《新时代广西民歌的艺术突围——评歌曲》推崇优秀新民歌《一面旗》大胆运用民歌形式表现重大主题,巧妙以“旗”的具象演绎出百年党史的波澜壮阔,以“小我”情感寄寓家国“大我”情怀,“方寸之间有大乾坤”

李红的发表的论文

198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心理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所发展心理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从1989年起在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改称“西南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助教、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系主任助理,副主任,行知育才学院常务副院长,心理学院副院长、院长、心理学部部长以及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2011年12月起担任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 主要从事认知神经心理学、认知发展、情绪认知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讲《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与心理测量学》、《智力心理学》、《当代心理学进展》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归纳推理的五阶段模型及其实验验证, 31271088;社会应激与生理变化的交互作用导致女性的易感性,81171289;儿童情感决策能力的发展研究,30770727;个体归纳推理能力发展及其机制研究,30370488;儿童动作逻辑推理能力的早期发展研究,3990004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小学生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培养研究,BBA080047;社会变革与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纵深比较研究,02CSH002;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发展与美育对策研究,99czx009),卫生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子项目1项(青少年情绪与自杀问题的心理机制研究,201002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儿童归纳与创造发现的脑机制研究,11JJD190002)以及教育部、中科院、重庆市等横向课题30余项;在归纳推理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前沿的成果。在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Human Brain Mapping、NeuroImage、Neuropsychologia、Biological Psychology、Neuroscience、psychophysiolog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Cognitive development等国际专业刊物发表SCI/SSCI论文93篇,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国内著名杂志上发表200多篇论文,出版教材、著作10部。主编的教材《幼儿心理学》被选为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991年,著作《宣传心理学原理》荣获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996年,著作《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荣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年,著作《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荣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年,著作《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荣获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5年,论文《个体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心理模型》荣获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9年,著作《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荣获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负责附属办学工作,分管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第二附属中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教育科学》编辑部。

2002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60篇,其中英文论文32篇(SCI论文27篇、SSCI论文2篇),国际期刊收录英文论文摘要10篇(SSCI期刊收录),中文论文115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篇。获得两项省部级人民政府等级奖励;出版专著、教材(含章节)10种。 (1) 陈安涛,李红,冯廷勇,高雪梅,张仲明,李富洪,杨东. 分段设计条件下归纳推理的多样性效应,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5,35(3):275~283(通讯作者)(2) 陈安涛, 李红, 邱江, 罗跃嘉. 视觉分类的时间过程: 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的电生理证据. 科学通报. 2006, 51(11):1281~1286(通讯作者)(3) 陈安涛,张庆林,王乃弋,邱江,李红,王秀芳,李小晶. 分类活动中的认知控制: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1):1388~1394(通讯作者)(4) 何媛媛,袁加锦,伍泽莲,李红. 正性情绪刺激效价强度的变化对外倾个体注意的调制作用. 心理学报(通讯作者)(5) 马晓清,冯廷勇,李宇,李红. 抑制控制对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报(通讯作者)(6) 李富洪,孙弘进,李红,曹碧华,邬德利.几何模块论的局限性——来自梯形实验的证据. 心理学报, 2008, 40(2):175~183(通讯作者)(7) 吴文婕,张莉,冯廷勇,李红.热执行功能对儿童标准窗口任务测试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08, 40(3):319~326(通讯作者)(8) 张婷婷,李红,龙长权,冯廷勇,陈安涛,李富洪,王秀芳. 归纳推理中的属性中心性效应. 心理学报, 2007,39(4):400~410(通讯作者)(9) 陈安涛, 王乃弋, 李红, 刘强, 冯廷勇. 类别归纳的时间过程和源定位. 心理学报, 2006, 38(6):815-823(通讯作者)(10)冯廷勇, 苏缇, 李红, 张莉. 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状况的测验编制,心理学报,2006:38(5),497~501(通讯作者)(11)李一员,吴睿明,胡兴旺,李红,P D Zelazo. 聋童执行功能发展:聋童与正常儿童的比较,心理学报,2006,38(3):356~364(通讯作者)(12)龙长权,吴睿明,李红等. 3.5~5.5岁儿童在知觉相似与概念冲突情形下的归纳推理,心理学报,2006,38(1):47~55(通讯作者)(13)张婷,吴睿明,李红,P D Zelazo等. 不同维度的执行功能与早期心理理论的关系,心理学报,2006,38(1):56~62(通讯作者)(14)廖渝,吴睿明,P D Zelazo, 李红, 张婷,张莉,高山,李小晶. 意外地点任务中不同测试问题及意图理解与执行功能的关系,心理学报,2006,38(2):207~215(通讯作者)(15)李富洪,李红,陈安涛,冯廷勇,高雪梅,张仲明,龙长权. 物体颜色与质地相似度对幼儿归纳推理的影响,心理学报,2005,37(2):199~209(通讯作者)(16)魏勇刚,吴睿明,李红,冯廷勇,Philip David Zelazo. 抑制性控制在幼儿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中的作用,心理学报, 2005,37(5):598~605(通讯作者)(17)胡兴旺,蔡笑岳,吴睿明,李红,张志杰. 白马藏族初中学生文化适应和智力水平的相关研究,心理学报,2005,37(4):497~501(通讯作者)(18)李红,郑持军,高雪梅。推理方向与规则维度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研究,心理学报,2004,36(5):550~557(19)李红,冯廷勇。4—5岁儿童单双维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与特点,心理学报,2002年第4期,395~399。(20)李红,林崇德。个体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心理模型,心理学报,2001,33(6):518~525(21)陈安涛,李红,杨耘云,龙长权,李富洪. 归纳推理是领域特殊还是领域一般的?一项实验研究证据. 心理科学,2008,31(3):567-570(通讯作者)(22)李富洪,李红,曹碧华,陈安涛,龙长权.视觉归纳概括的加工机制与策略. 心理科学,2008,31(2): 332-335(通讯作者)(23)刘凤英,张庆林,李红,姚志刚。类别学习中分类学习与推理学习的对比研究。心理科学,2008,31(2):308-311(24)魏勇刚,李红。心理账户的作用机制与儿童认知发展.心理科学, 2007,30(6):1514~1516(通讯作者)(25)张仲明,李红. 个体解决5项系列问题符合模型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2007,30(1):104~107(通讯作者)(26)雷怡,李红.5岁儿童能够理解假装的心理表征:对Moe任务的质疑,心理科学,2007,30(3):741~745(通讯作者)(27)李红,王永芝.幼儿认知灵活性的发展及其言语能力的关系,心理科学,2006,29(6),1306~1311(通讯作者)(28)冯廷勇,李宇,李红,苏缇,龙长权. 3~5岁儿童表面相似性类比推理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6,29(5):1091~1095(通讯作者)(29)龚银清,李红,方美玲. 规则顺序与规则类型对儿童规则推理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Vol.28(6) : 1318~1323(通讯作者)(30)文萍,李红,彭宇,罗卫华. 青年学生价值目标结构的研究,心理科学,2005,Vol.28(6) : 1487~1489(通讯作者)(31)李红,白琼英.某些影响儿童视觉写实绘画因素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5,Vol.28(2):277~280(通讯作者)(32)李红,王乃弋。论执行功能及其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4,27(2):426~430(通讯作者)(33)高雪梅,李红,郑持军。社会游戏情境在幼儿遮挡绘画中的作用,心理科学,2004,27(4):884~886(通讯作者)(34)李红,陈安涛,冯廷勇,李富洪,龙长权。个体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及其机制研究展望,心理科学,2004,27(6):1457~1459(通讯作者)(35)李红,郑持军,高雪梅。儿童内包量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1期,53~55(通讯作者)(36)李红,龚银清。婴儿物理因果感知能力的发展,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3期,448~451(通讯作者)(37)丁月华,李红。三种处理下条件三段论推理加工过程的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5期,947~950(38)白琼英,李红。儿童绘画中深度表征的研究进展,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1期,113~115(通讯作者)(39)李红,高雪梅,郑持军。幼儿几何体绘画“知”,“见”矛盾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2期,234~235,230(通讯作者) (1) 何媛媛,李红. 外倾性和正性情绪关系的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2) 李鹏,李红. 反馈负波及其理论解释. 心理科学进展,(3) 吴文婕,李红. 标准窗口任务与儿童早期多种认知能力的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4) 邬德利,李富洪,孙弘进,李红. 儿童空间再定向的几何模块论及其局限.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2):319~325(通讯作者)(14)陈安涛,李红。归纳推理心理效应的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11卷第6期,607~615(通讯作者)(15)白琼英,李红。0~1.5岁婴儿表征能力的研究概述,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10卷第1期,57~64(通讯作者)(16)龙长权,路晓英,李红,范籍丹.儿童早期分类与基于类别的归纳的一致性,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2):6~12(通讯作者)(17)陈璟,李红.幼儿心理理论愿望信念理解与情绪理解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1):7~13(18)文萍,张莉,李红等,儿童执行功能对数学能力的预测模型,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3):13~18(19)高山,李红,陈安涛,白俊杰. 老年人和大学生决策规则稳定性的比较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1):72~75(通讯作者)(20)胡兴旺,李红,吴睿明. 学前儿童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方法述评,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 22(2):127~130(通讯作者)(21)龚银清,李红。3~4岁儿童规则因果推理能力的训练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2(4):12-16(通讯作者)(22)吴睿明,黄彦萍,李红,冯廷勇,龙长权. 3.5~5.5岁儿童时序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Vol.21(3):7~12(通讯作者)(23)李红,高山,白俊杰. 从儿童赌博任务看热执行功能的发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Vol.21(1):21~25(通讯作者)(24)高雪梅,李红.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及其内在机制的探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Vol. 21(2):109~113(通讯作者)(25)崔云,李红。论儿童的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2):80~83(通讯作者)(26)龚银清,李红。学前儿童二维合取规则推理能力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2004,22(4):48~52,62(通讯作者)(27)李红,陈安涛。从知觉到意义——婴儿分类能力与概念发展研究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2003年第2期,78~86(28)王儒芳,李红。影响学前儿童规则推理的因素研究综述,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21~24(29)袁琳,李红,李宇。目前国外智力教学的新方向,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30卷第6期,28~32(30)文萍,李红,马宽斌. 不同时期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变化特点的历时性研究.青年研究,2005,12(通讯作者) (1) 吴霞,李红,儿童对人的行为进行推理的多样性效应,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2) 文萍,李红,6-11岁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研究,心理学探新,2007,27(3):38~43;(3) 张仲明,李红。智力测验分数解释的发展趋势,心理学探新,2004,24(2):24~28。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B4心理学全文复印(4) 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心理学探新,2002年第22卷第1期,44~48(5) 王儒芳,阴山燕,李红。军人自我和谐,总体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Vol.13(1):64~65(6) 白俊杰,高山,李红。儿童家庭和个人危险因素与性侵犯行为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09~310,302(7) 高飞,李红。心理卫生工作者的过劳问题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第11卷第3期,179~180(8) 李红,陈璟。国外关于青春期慢性反社会行为问题发展的组合模型及理论。江西社会科学,2004,225~228(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B4心理学全文复印,2004年第9期(9) 李小晶,李红,胡朝斌.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157~159(10)贾红桃,李红,孙翠碧,胡梅. 论婴儿类别形成的过程.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3):66-68(11)陈璟,李红.关于儿童责任行为的研究.教育探索,2006,11,102~104(12)文萍,李红,马宽斌.1987-2004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纵深研究及教育建议.社会科学家,2005.2(13)崔云,李红。心理理论与语言能力关系的研究进展,北方论丛,2003年第2期,136~137(14)何琳琳,李红, 潘春妮. 3—8岁儿童假装理解和绘画理解能力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7,33(1):143~147(15)张仲明,李红,杜建群. 学习能力培养教学原则探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ol.31(1):27~31(16)李宇,李红,袁琳. 论智力的文化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ol.31(1):35~38(17)李红,李一员. 儿童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ol.31(2):21~2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5.6:29-33)(18)魏勇刚,李红.任务转换中的执行控制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ol.31(2):36~40(19)何莹,张庆林,李红。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4,30(3):44~48(20)李红,陈安涛。“仁”对中国人基本人格结构的影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3年第29卷第2期,16~21。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B4心理学全文复印(21)冯廷勇,李红。类比推理发展理论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2,Vol.28(4),44~48。(22)李红。论大学生智力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1年第3期。(23)李红,刘兆吉。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发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0年第2期(24)李红。3~11岁儿童解决解决形象语言的三项系列问题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2000,Vol.25(4),487~494(25)李红,陈安涛,儿童归纳推理基础理论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2002,Vol.31(4),103~108。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B4》,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5期转载。(26)龚银清,李红。婴儿感知因果关系的能力发展研究综述,西北师大学报(社),2002年3期,270~274(27)李红,贾宜锋,张富洪。儿童传递性关系推理的发展及其心理模型,西北师大学报(社),2004,41(4):93~97(28)贾谊锋,李红。智力的二元三层次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2003年第35卷11月版,127~129(29)彭文会,周鹊虹,李红. 婴幼儿基于概念的归纳推理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2006,29(1):54-57(30)卢天玲,李红。国外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与规则使用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119~123(31)张仲明,李红,陈璟。当代儿童传递性推理模型研究的新进展,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97~101(32)潘春妮,李红,何琳琳。浅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2004,19(1):67~69(33)贾谊锋,李红。智力理论的统合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2004,33(10):46~50(34)李宇,李红。儿童认知脑机制研究进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2003年第1期(总9),22~25(35)贾宜锋,李红. 高效率教学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2(36)高山,李红,白俊杰。关于智慧的心理学探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140~142(37)王儒芳,李红,罗昆仑。学前儿童规则推理的研究进展及影响因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2005,Vol.7(2):70~74(38)潘春妮,李红,何琳琳. 家庭暴力与子女的人格障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ol. 29(1):130~132(39)郑红兰,李红,延迟满足与心理理论、执行功能的关系,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6(40)白俊杰,高山,李红。有关当代人类智力模型的思考——神经功能模型和层次模型的构建及其启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2004年第2期,86~89(41)陈璟,李红,张仲明。论青春期慢性反社会行为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2004,5:82~85(42)陈安涛,李红。信息加工的中介状态——国外对表征的一种新看法,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2002,Vol.20(2),99~103(43)何磊,李红。推理任务中的工作记忆。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2003年第2卷第2期,82~85(44)张仲明,李红。学习能力研究取向述评,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4:136~139(45)魏勇刚,李红. 儿童归纳推理中的单调性效应和非单调性效应研究.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2005第5期,97-102(46)李红,高雪梅.心理理论的发展:回顾与展望,西华大学学报(哲),2005,Vol.24(1):86~90(47)崔云,李红。语言与儿童心理理论关系的一种新观点,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Vol.3(1):76~80(48)高山,白俊杰,李红。智力内隐理论研究探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2004,3(4):17~19(49)陈璟,李红,宋宜,唐艳。儿童孤独症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策略,国际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5(2):117~118(50)王儒芳,李红,阴山燕,罗昆仑.军人自我和谐与总体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5,Vol.21(3):273~274(51)王儒芳,李红。表面相似性问题类比推理问题解决中的情感效应,宁波大学学报(教),2005,27(2)(52)贾谊锋,李红。传递推理脑机制研究进展,宁波大学学报(教),2004,26(1):47~50(53)王儒芳,李红。婴儿认知加工原理(IPP)综述,宁波大学学报(教),2004,26(4):27~30,92(54)魏勇刚,李红。智力落后者的记忆的信息加工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2003年第25卷第1期,15—17(55)陈安涛,李红。儿童归纳推理基础研究综述,宁波大学学报(教),2002年第24卷第1期,50~53(56)魏勇刚,李红。同伴指导在智力落后者教育干预中的作用,教育探索,2003年第12期,92~93(57)王儒芳,李红。对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及人—我关系理解的新探索,重庆大学学报(社),2003年第9卷第6期,127~129(58)高飞,李红。由大学生自杀率增高质疑高校心理健康机构的有效性,青年探索,2003,2

李冲发表的论文

你要哪个?我给你。[1]刘东红,. 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S1).[2]廖燕慧. 创新与英语教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试探[J]. 龙岩师专学报,2001,(S1).[3]赵玉君. 浅谈突破传统模式的英语教学[J]. 石油教育,2003,(3).[4]陈丽霞. 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1).[5]党兰玲. 英语教学应重视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李春梅.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4).[7]红英.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1,(4).[8]李冲. 英语教学中的智力因素[J]. 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1,(6).[9]赵大中.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J]. 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S1).[10]王灵霞. 浅议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11]徐彩连. 试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 大众科技,2005,(2).[12]魏纯雅. 英语教学中实施语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 南平师专学报,2004,(3).[13]谢丽娟. 英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4]陆影. 英语思维与英语教学[J]. 台州学院学报,2001,(4).[15]王爱玲. 英语教学应重视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16]金波.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J].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4,(4).[17]石玉华. 浅谈英语听力教学[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Z1).[18]张雯. 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6).[19]周涛汛. 浅议英语教学中的启发式思维[J]. 中国科技信息,2005,(17).[20]雷耘. 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3,(1).[21]刘永红. 英语教学与学生的智力开发[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2).[22]颜超. 英语教学中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J].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3,(1).[23]庞绍波,.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 现代教育科学,2007,(10).[24]吴雪松. 谈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5]金丽青. 浅谈英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3).[26]郭欣宇. 英语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4).[27]邓炳杰. 立体思维与介词[J].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28]王吉琼,邓晓华. 创新思维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培养[J].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S2).[29]李梅. 试论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性教育[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30]陈乃赞,赵春燕,.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初探[J]. 科学大众,2008,(6).[31]马建春. 英语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1).[32]郑梅. 对英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思考[J].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1,(1).[33]邓秀华,陈贤淑. 英语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5).[34]龚隽文.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J]. 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4).[35]黎振海,乔军钗,郭斌. 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6).[36]杨仙菊,.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 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7).[37]杨为明,曹喜梅. 试论中西方思维文化差异及其语言体现形式[J]. 中原工学院学报,2002,(S1).[38]郑广俊. 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39]张莉,. 英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克山师专学报,2002,(2).[40]李小军,. 中学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9).[41]王蕾,. 精读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 科技资讯,2007,(1).[42]李红.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 淮阴工学院学报,2003,(2).[43]王荣芝,. 浅议创新思维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培养[J]. 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4).[44]郭立琴. 浅谈文化、思维差异与英语教学[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3,(1).[45]郭萍利,.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S2).[46]张慧琴,李晋,.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7]郭小红. 试论英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平原大学学报,2004,(2).[48]梁红,李津花. 论学生用英语思维时母语向英语的迁移现象[J]. 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3).[49]崔崧,.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5).[50]葛传红,. 英语教学中启发思维运用与探索[J]. 科学大众,2007,(10).

该同志从事计算数学,特别是非线性逼近和优化的理论和数值计算及其复杂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涉及到现代数学的众多分支,难度大,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并在图象处理、人工智能等信息科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主持人已完成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两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目前正在主持研究的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的项目各一项。在这些课题的研究中,李冲同志获得了系统而又丰硕的成果,他不仅解决了前人留下的多个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完成了许多重要的原创性工作。这些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20多篇被SCI收录。在科学出版社现代数学基础系列丛书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合著)。与他人合著的另一部学术著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出版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出版基金的资助,近期将由科学出版社在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系列丛书中出版。其成果曾获得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和二等奖(排名第一)各一项,以第一排名、第二排名和独立完成的论文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三项。

发表论文Lei, L., Pan, J.,Liu, H., McBride-Chang, C., Li, H., Zhang, Y., Chen L., Tardif, T., Liang, W. Zhang, Z., & Shu, H. (2011).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and impairment from ages 3 to 8 years in Chinese children.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2(2),212-220.Li, H., Shu, H., McBride-Chang, C.,Liu, H.,& Peng, H. (2011). Chinese children's character recognition: Visuo-orthographic,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and morphological skills.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Liu,H. & Chang, L(2010). Multivariate Longitudonal Data Analysis, in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3rd Edition, edited by Barry McGaw, Penelope Peterson and Eva Baker, Elsevier.Chang, L., Liu, H., Wang, Y., Fung, K.Y., Wen, Z., Li, H., & Farver, J. The 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effects of teacher preference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students’ social behaviors and peer acceptance.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007, 53(4): 603-630.Shu, H., McBride-Chang, C., Wu, S.N., Liu, H. Understanding Chinese developmental dyslexia: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as a core cognitive construc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6.98: 122-133.Chang, L., Liu, H., Wen, Z. Commentary: Longitudinal Data Analysis: How to abstract Developmental Vari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ural Developmental, 2005,29:14-16.McBride-Chang, C., Cho, J.R., Liu, H. Changing Models across Cultures: Associations of Phon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to Reading in Beijing, Hong Kong, Korea, and Americ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05,92, 140-160.Chen, X., Chang, L., He, Y., Liu, H. The peer group as a context: Moderating effects on relations between maternal parenting and social and school adjust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2005.76,417-434.Chang, L., Lei, L, Guo, B,. Liu, H. Peer acceptance and self-perceptions of verbal and behavioral aggression and social withdrawal.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ural Developmental,2005,29,48-57.Chang, L., Liu, H., Wen, Z., Fung, K.Y., Wang, Y., & Xu, Y.. Mediating teacher liking and moderating authoritative teachering on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antisocial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4, 96, 369-380.刘源, 骆方, 刘红云. 多阶段混合增长模型的影响因素:距离与形态. 心理学报. 2014(9). 王珊, 骆方, 刘红云. 迫选式人格测验的传统计分与IRT 计分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2014(3).刘玥, 刘红云. 不同铆测验设计下多维IRT等值方法的比较. 心理学报. 2013(4).张勋, 李凌艳, 刘红云, 孙研. IRT_Δb法和修正LR法对矩阵取样DIF检验的有效性. 心理学报.2013(8).刘红云, 骆方, 张玉, 张丹慧. 因变量为等级变量的中介效应分析. 心理学报. 2013(12).骆方, 刘红云, 张东, 王珊. 神经质人格迫选量表的开发及其抗作假效果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13(5).刘源, 赵骞, 刘红云. 多阶段增长模型的方法比较. 心理学探新.2013(5).刘红云, 骆方, 王玥, 张玉. 多维测验项目参数的估计:基于SEM与MIRT方法的比较. 心理学报. 2012(1).王家祺, 刘红云. 融合模型在小学数学认知诊断评价中的应用. 心理学探新. 2012, 32(5)刘红云, 李冲, 张平平, 骆方. 分类数据测量等价性检验方法及其比较:项目阈值(难度)参数的组间差异性检验. 心理学报. 2012.44(8).刘玥, 刘红云. 贝叶斯题组随机效应模型的必要性及影响因素. 心理学报. 2012.44(2).刘源, 刘红云. 音乐能力测验: 结构拓展与分析方式的转换.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8).李冲, 刘红云. 等级数据的测量不变性检验及影响因素模拟研究. 心理科学. 2012,6.刘红云,张月,骆方,李美娟,李小山. 多水平随机中介效应估计及其比较. 心理学报. 2011,43(6).骆 方, 刘红云, 张月. 应聘情景下作假识别量表的开发. 心理学报. 2010,42(7).游晓峰, 丁树良, 刘红云.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中原始题项目参数的估计. 心理学报. 2010,42(7).刘红云, 陈阅, 骆方. 学业水平测试中作文评分误差的多面Rasch分析. 心理科学. 2010.33(4).刘 玥, 骆方, 刘红云. 真分数等值和观测分数等值的比较研究. 心理科学. 2010, 33(3).刘源, 郑健, 杨熹, 刘红云. 英文阅读材料的颜色对阅读成绩的影响. 心理学探新,2010,30(2):48-54刘红云. 测验的信度与测验的同质性. 心理科学. 2008,(1).刘红云, 骆方.多水平项目反应模型在测验发展中的应用. 心理学报. 2008,40(1):92-100.刘红云.如何描述个体间发展趋势的差异:潜变量混合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3(3): 539-544.骆方, 刘红云. 计算机化测验不同测验形式的比较. 中国考试. 2007.2: 24-28.张厚粲, 刘红云. 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完善考试的功能. 中国考试. 2007.1: 9-11.刘红云, 张雷, 孟庆茂. 小学教师集体效能及其对自我效能功能的调节. 心理学报. 2005,37(1):79-86.刘红云, 孟庆茂, 张雷. 班主任教师班级管理效能感对学生学习态度及其与学业效能间关系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2:62-68.王燕, 张雷, 刘红云. 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自我概念形成中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 2005. 28(5):1152-1155.温忠麟, 侯杰泰, 张雷, 刘红云.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 心理学报. 2004,36(5):614-620.刘红云, 孟庆茂, 张雷. 教师集体效能和自我效能对工作压力影响作用的调节:多水平分析. 心理科学, 2004,27(5):1073-1076.刘红云, 张雷, 孟庆茂. 教师集体效能量表的修订. 应用心理学. 2004,10(1):28-32.王争艳, 雷雳, 刘红云. 家庭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兼工读学校比较. 心理科学. 2004,27(5):1056-1059.会议论文刘红云,追踪研究中非随机缺失数据的处理:基于模型的方法及其应用,第十届海峡两岸测量与统计学术研讨会,2012.9, 江西刘红云.项目因素分析:IRT与CCFA, 2007年心理学年会, 2007.11,开封刘红云.分类数据因素分析,第七届海峡两岸测量与统计学术研讨会,2006.11,台湾刘红云.多水平项目反应理论在测验编制中的应用,第九届教育统计与测量年会,2006,5,南京刘红云.多水平项目反应理论模型的应用,2005年心理学会年会论文,上海刘红云.分类数据的因素分析―MIMIC模型和IRT模型的结合应用,第八届海峡两岸测量学术会议,2004年,西安Liu,H., Sun, C., Liu, J. Large Scale Assessment of Chinese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Validity Aspects of Innovative Tests for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CER/NCME. 2008,3. NewYorkLiu,H., Liu J. Large Scale Assessment of Chinese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Innovative Tests for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CAERDA. 2008,3. NewYorkLiu, H. Mediating effects of teacher attitude to work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self-efficacy. Paper presented at ISSBD Biennial meeting, 2004. Ghent, BelgiumLiu, H. The effect of head teacher’s classroom management self-efficac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cademic efficacy and 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Bienni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cultural Research, 2004. Taiwan出版著作温忠麟, 刘红云, 侯杰泰. 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分析.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骆方, 刘红云, 黄昆等. SPSS数据统计与分析.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6月孟庆茂, 刘红云, 赵增梅.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设计及统计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刘红云, 张 雷. 追踪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5月.弗雷德里克·J·格雷维特(Frederick J Gravetter),拉里·B·瓦尔诺(Larry B.Wallnau)著,刘红云,骆方译. 行为科学统计概要(第5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李芳发表的论文

《“新共识”与新挑战——宏观经济政策理论新动向》,《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9期,独著,2008年9月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新共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一作者,2008年9月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一个理论综述》,《金融与投资论丛》2008年卷,独著,2008年9月出;《“新共识”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9期,第一作者,2007年9月出;博士学位论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理论演进与中国的实践》(2007)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7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双重冲突下的外汇管理体制变革思考》,《武汉金融》2007年第6期,独著,2007年6月出;《大学生就业:供求矛盾长期存在背景下的高校对策分析》,《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独著,2005年11月出;《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的三大制度因素及其变革设想》,《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4期,独著,2005年7月出。

明代宦官李芳 李芳,明穆宗时内官监太监。因忠言进谏,惹怒明穆宗,下狱。图为明代官员李芳所做画作。 相关史料 《明史 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李芳,穆宗朝内官监太监也。帝初立,芳以能持正见信任。初,世宗(嘉靖帝)时,匠役徐杲以营造躐官工部尚书,修卢沟桥,所侵盗万计。其属冒太仆少卿、苑马卿以下职衔者以百数。隆庆元年二月,芳劾之。时杲已削官,乃下狱遣戍,尽汰其所冒冗员。又奏革上林苑监增设皂隶,减光禄岁增米盐及工部物料,以是大为同类所嫉。而是时,司礼诸阉滕祥、孟冲、陈洪方有宠,争饰奇技淫巧以悦帝意,作鳌山灯,导帝为长夜饮。芳切谏,帝不悦。祥等复媒孽之,帝遂怒,勒芳闲住。 二年十一月复杖芳八十,下刑部监禁待决。尚书毛恺等言:“芳罪状未明,臣等莫知所坐。”帝曰:“芳事朕无礼,其锢之。”芳锢,祥等益横。前司礼太监黄锦已革荫,祥辄复予之。工部尚书雷礼劾祥:“传造采办器物及修补坛庙乐器,多自加徵,糜费巨万。工厂存留大木,斩截任意。臣礼力不能争,乞早赐罢。”帝不罪祥,而令礼致仕。冲传旨下海户王印于镇抚司,论戍,法司不预闻。纳肃藩辅国将军缙[火贵]贵贿,越制得嗣封肃王。洪尤贪肆,内阁大臣亦有因之以进者。三人所糜国帑无算。帝享太庙,三人皆冠进贤冠,服祭服以从,爵赏辞谢与六卿埒。廷臣论劾者,太常少卿周审怡以外补去,给事中石星、李已、陈吾德,御史詹仰庇,尚宝丞郑履淳,皆廷杖削籍。三人各荫锦衣官至二十人,而芳独久系狱。四年四月,刑科都给事中舒化等以热审届期,请宥芳,乃得释,充南京净军。[编辑本段]明代官员李芳 李芳,字继泉,号湘洲,泰州(今江苏泰州)人(观妙斋本无声诗史嘉兴李光映跋,称为“吾乡李给谏继泉先生”,则应为浙江嘉兴人)。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进士,官给事中。善画,与文征明为莫逆之交,山水亦宗之,但笔力不及。《画史会要》、《明画录》、《无声诗史李跋》、《历代画史汇传》[编辑本段]明代李芳 李芳,云中(今山西大同人)人。能写貌,与史政同时。《明画录》、《水东日记》[编辑本段]清代李芳 李芳,字信甫,江苏武进人。诸生,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顺天乡试挑取誊录,官海州教谕。工诗,书法二王。尤善画山水,不宗一家,笔意苍厚峻拔,绝无甜輭习气。间写梅竹小品,亦古劲有致。当太平天国之后以忧去官返里,遂不复出。卒年七十七。《毘陵画徵录》[编辑本段]河北大学助教李芳 姓名: 李芳 性别:女 出生年月: 1977年8月 学历:研究生 学位: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职称:助教 所授课程:基础英语(一、二册) 论文:《由"独角兽"看情景意义与文化模式》发表于河北大学学报2002年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编辑本段]湘潭大学李芳 姓名: 李芳 性别:男 出生年月: 1982年7月 学历:研究生 学位:化学工程硕士 导师:罗和安,袁霞 毕业:2004年本科毕业,2007年硕士毕业 论文:NaY分子筛固载席夫碱金属配合物在环己烷氧化中的应用

李石发表的论文

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1.苛性钾和硫酸反应时生成“矾石”:2KaOH+H2SO4=Ka2SO4(即矾石)+2H2O2.硫酸与钾碱作用时冒气泡也生成“矾石”:H2SO4+Ka2CO3=Ka2SO4+CO2(气体)+H2O3.用“钾碱”跟“泻利盐”(MgSO4)作用则有“白镁氧”沉淀生成:Ka2CO3+MgSO4=MgCO3+Ka2SO44.在强热下,“白镁氧”转变为“烧镁氧”:MgCO3=MgO+CO25.用硫酸处理“白镁氧”时猛烈冒气泡,同时生成“泻利盐”:H2SO4+MgCO3=CO2+H2O+MgSO4"烧镁氧”与硫酸处理也生成“泻利盐”但无气泡:MgO+H2SO4=MgSO4+H2O回答完毕!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巴金生平: [1904——1929] [1930——1949] [1950——1982]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诞生 〔成都〕 11月25日(农历甲辰年10月19日)生于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取自《诗经》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从1928年写完《灭亡》时起,开始使用笔名“巴金”,沿用至今。 原籍浙江嘉兴。高祖李介庵作为“幕友”从浙江到四川定居。曾祖李王番,著有《醉墨山房仅存稿》。祖父李镛(号皖云),也做过官,后闲居在家,为大家庭的家长,有五子一女(子:李道河、李道溥、李道洋、李道沛、李道鸿;女:李道沆)。他印过一册《秋棠山馆诗钞》送人。父亲李道河,曾任四川广元县知县;母亲陈淑芳。 巴金有同胞两兄、两姊、两弟、三妹:大哥李尧枚(1897——1931),三哥李尧林(1903——1945);二姐李尧桢(1898——1915),三姐李尧彩(1899——1924);十四弟李尧椽(1913——),十七弟李尧集(继母生,1917——);九妹李琼如(1909——),十妹(1910——1917),十二妹李瑞珏(继母生,1916——)。(以上兄弟姊妹均按大排行)。 整个大家庭有长辈近二十人,兄弟姐妹三十余人,男女仆人四、五十人。 1909年(清宣统元年) 〔成都——广元〕 五岁 父亲出任四川北部广元县知县,随父母前往。在广元县衙门内和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道在家塾就读,先生姓刘。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背诵《古文观止》,并在晚间从母亲学读《白香词谱》中的词。在书房由六十岁的老书僮贾福服侍,生活起居由杨嫂照料,十二、三岁的姑娘香儿陪伴玩耍。 大妹(九妹)琼如生。 一九一年(清宣统二年) 〔广元〕 六岁 夏 二妹(十妹)生。从母亲房里搬出,由女佣杨嫂照护。 十二月 26日(农历庚戌年11月25日)为庆祝祖父生日敬神,因讨厌礼节不肯磕头,第一次挨母亲的鞭子。 约本年,对父亲坐堂用刑、犯人受刑后叩头谢恩不解,对母亲命人用皮鞭抽打在十妹出痘期间偷吃“发物”黄瓜的奶妈一事,亦产生不快。这期间,初步感觉到世上许多事情的不合理。 约本年,留学日本的二叔李道溥、三叔李道洋回四川。二叔在家开办“律师事务所”,三叔曾任南充县知县。 一九一一年(清宣统三年) 〔广元——成都〕 七岁 上半年,女佣杨嫂久病而死,留下很深的印象,后以她为原型创作了短篇小说《杨嫂》。 父亲辞官,随父母回成都。继续在家塾就读,先生姓龙(或姓邓),具有“新党”思想。 六月 中旬,川汉铁路“保路同志会”成立,四川掀起保路斗争高潮。至7月初,成都保路会开会十余次,群众爱国保路情绪高涨。8月25日起成都罢市,9月7日、8日四川总督赵尔丰制造成都血案,此后,四川各地纷纷发生武装起义。 十月 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十一月 22日重庆独立,建立蜀军政府。27日,成都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家中制做大汉旗。 十二月 8日(农历10月18日)成都发生军队哗变,城中秩序大乱。父亲和大哥留家,母亲带其他儿女到外祖母家避难,翌日回家。22日赵尔丰被军政府捕杀,这消息使龙(邓?)先生高兴,在家里成为大人们许多天的话题。全家的男人都剪掉了辫子。29日,孙中山在南京当选临时大总统。 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 〔成都〕 八岁 一月 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家中做五色旗。 二月 12日清帝溥仪宣告退位。祖父因革命而感悲哀,父亲没有表示什么意见,二叔、三叔颇感幻灭。 本年,大哥进中学。 约本年起,常参加大哥和姐姐、堂姐、表姐们的聚会和游戏,踢毽子、拍皮球、掷大观园图、行各种酒令。还和三哥尧林及其他兄弟组织新剧团,充任配角;他们自己编剧,复写戏票赠人,在家中竹林里演出。他还常到剧场或在家中看川剧、京剧。这一时期,受家庭熏陶,熟知《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情节。 约本年,二姐患病,母亲曾请四圣祠医院的外国女医生来家治疗。第一次见到外国人,印象颇深。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 九岁 大弟(十四弟)尧椽生。 一九一四年(民国三年) 十岁 〔成都〕 七月(农历) 母亲病故,安葬于成都市郊磨盘山。此后,深深感到没有母亲的孩子的悲哀。母亲“爱一切人”的教诲,对巴金有很大影响,后来称母亲为自己的“第一个先生”。 在母亲的允许下,返成都后,常与“下人”在一起,同他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离开成都。在这些人中,得到了近于原始的正义的信仰和直爽的性格。轿夫老周教他真诚地做人,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后来称他为自己的“第二个先生”。 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 十一岁 〔成都〕 一月 15日(农历甲寅年12月1日)二姐尧桢死于肺病。 本年,父亲娶继母(邓景遂) 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 十二岁 〔成都〕 大哥尧枚中学毕业,由家庭包办完婚,并到成都商业场股份有限公司当职员。 继母生三妹(十二妹)瑞珏。 约本年,六叔李道鸿、二哥李尧林、香表哥濮季云合办复写的小说杂志《十日》,三个月共出九期,巴金是第一个订户。他对其中千篇一律的哀情小说感不到兴趣,但佩服他们经营杂志的苦心。 一九一七年(民国六年) 十三岁 〔成都〕 一月 4日陈蕴珍(肖珊)生于浙江鄞县(宁波)迎凤桥。 春 成都发生巷战,川军、滇军混战七天。这期间,二叔的两个儿子病死。巴金和三哥也患喉症。战事刚停止,父亲李道河病逝。父亲死后,更感空虚,向书本寻找慰藉,读了《说岳全传》、《施公案》、《彭公案》、《水浒》等许多古典小说。 父亲死后,大哥挑起了长房的生活担子,以忍受和让步来应付其他各房的仇视、攻击,大家庭内的矛盾加剧。 继母生二弟(十七弟)尧集(遗腹子)。 三哥尧林进中学读书。二妹(十妹)病死。 从本年起,利用晚间跟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的香表哥学习英文。香表哥是对巴金的智力的最初发展有帮助的人。 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 十四岁 〔成都〕 秋 进成都青年会英文补习学校,一月后因病辍止,继续在家跟香表哥学习,持续两年。这期间,第一次直接通过英文阅读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和史蒂文森的《宝岛》。这两本书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使他受到教益。 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 十五岁 〔成都〕 “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思潮涌入四川。大哥从成都市内唯一的一家代售新书报的书铺——“华阳书报流通处”买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后来在该处存放一百元专购新书报。巴金得以读到《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少年中国》、《少年世界》、《北京大学学生周刊》等北京、上海出版的许多新刊物,和成都出版的刊物《星期日》、《学生潮》、《威克烈》等,他如饥似渴地接受各种新的思想,并常和兄姊们聚在一起讨论其中论及的各种问题。 本年,曾向留学日本的两个叔叔学过日语,并颇有兴趣地听他们讲日本的一些情况。 1920年(民国九年) 十六岁 〔成都〕 二月 19日(农历已未年12月30日)祖父病故。因祖父逝世,大嫂搬至城外生产。祖父死后,大家庭内部的争斗和倾轧更加剧了,造成的悲剧更多了。 下半年起,读到克鲁泡特金《告少年》中译本,异常激动,给翻印此书的新青年社的陈独秀写信,寻求指导,未接到回信后又读到廖亢夫的剧本《夜未央》中译本,深受感动。北京大学实社出版的《实社自由录》第一集中刊登的流亡美国的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爱玛·高德曼富于煽动性的文章,使他第一次了解到无政府主义的要义,开始有了献身社会革命的明确信仰;后来,称高德曼为“精神上的母亲”。 九月 同三哥尧林一道考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从补习班到预科、本科,在该校读书两年半。 冬 成都学界为反对军阀刘存厚开展请愿活动和集体罢课,巴金亦参与,这是他第一次参与社会斗争。 冬 大哥尧枚因在家庭中受刺激患神经病,时有发作。 本年起,开始向成都师范学校学生、朝鲜人高自性学习世界语,不久辍止。 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 十七岁 〔成都〕 二月 20日成都《半月》刊第14号出版,读到该刊登载的《适社的旨趣和大纲》后,很感兴趣,写信给《半月》编辑部要求加入。三天后,编辑来访,说明适社在重庆;此后便参与《半月》刊的工作。编辑部的青年朋友吴先忧以实行“自食其力”的行动,教给巴金“自我牺牲”精神,后来巴金称他为自己的“第三个先生”。 四月 1日出版的《半月》刊第17号刊载《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这是目前所见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半月》刊17号《本社社员录》中列出他的名字:芾甘。 五月 参加纪念“五一”活动,第一次上街散发鼓吹“社会革命”的传单。 参加组织带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秘密团体“均社”,并发表《均社宣言》。他们办刊物、通讯、散传单、印书、开秘密会议。自此,开始自称为“安那其主义者”。 七月 《半月》第24号于15日出版,因发表文章反对军阀政府禁止女子剪发,被禁止发行。 秋 参加《警群》月刊编辑工作,第一期出版后,因与《警群》原筹办者发生争执,原《半月》刊同人联名发表声明,集体脱离该刊,《警群》亦停刊。 一九二二年(民国十一年) 十八岁 〔成都〕 上半年 参加创办成都无政府主义者联盟主办的《平民之声》周刊,主持编辑事务,通讯处设在自己家中,印一千份。第一期出版后即被警察厅禁止发售,但仍半公开地发行;此后用各种办法对付警察厅检查员的干涉和限制。该刊共出十期。在此期间,结识《学生潮》主编之一袁诗尧。袁当时也信仰无政府主义,后来成为共产党员,1928年被四川军阀杀害。 七月 21日,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文学旬刊》(郑振铎编)第44期上发表新诗《被虐〔待〕者底哭声》(共十二首),这是目前所见到的他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本年及次年,先后在《文学旬刊》、《妇女杂志》发表新诗九题二十首、散文一篇,这是他最早创作的一批文学作品。 八月 23日,给《文学旬刊》编者写信,对鸳鸯蝴蝶派文学表示不满。该信署名李芾甘,载9月11日《文学旬刊》第49期“通信”栏,同栏还刊出编者的答复,表示赞同他的意见。 一九二三年(民国十二年) 十九岁 〔成都——上海——南京〕 四月 三姐尧彩出嫁作继室,参加婚礼。 五月 和三哥尧林一起,离开成都乘木船去重庆,由重庆沿长江至上海。此时得到大哥的帮助和继母的允许。离开四川的原因,是渴望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投身到新的广阔的天地中去;另一方面,也因无中学毕业文凭,被外专改为旁听生,失去了获得该校毕业文凭的资格。 秋 进上海南洋中学。 年底 去南京,住北门桥鱼市街21号。进东南大学附属高级中学补习班学习。 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 二十岁 〔南京〕 五月 在广州真社的刊物《春雷》第3期上发表诗作《悼橘宗一》和《伟大的殉者——呈同志大杉荣君之灵》。 秋 结束东南大学附属高级中学补习班的半年补习,进入该校高中三年级。 接大哥信,获知三姐尧彩因难产而死。 本年至1925年在课余认真学习世界语,向上海世界语书店函购书籍自修,并开始据世界语翻译文章本年,两次回原籍浙江嘉兴,住在一位年过八十仍在家中作私塾老师的伯祖父家中。 本年,发表译文等近十篇。 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 二十一岁 〔南京——北京——上海〕 年初 经友人秦抱朴介绍,开始给爱玛·高德曼写信,并收到复信。 六月 五卅惨案在上海发生后,南京学生开展声援活动,巴金亦参加。这段生活后来写进了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 八月 毕业于东南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随即前往北京,准备投考北京大学。在北京结识曾通信联系的朝鲜流亡青年沈茹秋等,经沈介绍住北河沿同兴公寓。在北京住半月左右,因患肺结核未进考场,在寓中读鲁迅的《呐喊》,得到慰藉。下旬返回上海养病。 三哥尧林进苏州私立东吴大学念书。 九月 参与发起创办无政府主义刊物《民众》半月刊。发起人共十六人,为:真恒、健民、仲九、三木、培心、惠林、芾甘、禅林、吕千、索非、一波、茹秋、种因、剑波、抱朴、不如。 本年,发表各种译文、论文约二十篇。 一九二六年(民国十五年) 二十二岁 〔上海〕 在上海住康悌路康益里,后迁法租界马浪路和友人同住,直至次年一月离沪赴法。 一月 为纪念被军阀政府杀害的工人领袖黄爱、庞人铨,撰写《黄、庞死后的第四年》。 一月至三月 在《时事新报·学灯》、《洪水》等报刊上撰文,就“国家消亡”等问题批评郭沫若。 四月 《五一运动史》出版,这本小册子是目前所见的第一本单行出版的书。 上半年 曾和法国巴黎《新世纪》发行人、无政府主义者格拉佛通信。 十一月 译完克鲁泡特金的《面包略取》。 本年,向友人卫惠林学习日语。读斯捷普尼雅克的《地下的俄罗斯》日译本。 本年,发表各种政论文二十余篇。 一九二七年(民国十六年) 二十三岁 〔上海——巴黎——沙多——吉里〕 一月 15日乘法国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九人。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运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 赴巴黎沿途写《海行杂记》三十八则。 二月 18日抵达马赛。19日抵巴黎,住Blanville街五号旅馆,后又搬至Tournefrt街的旅馆。 上午常到卢森堡公园散步,晚上去法国文化协会附设的夜校学习法文,不久,家里破产的消息传来,便停止了正式学习。 三月 为排遣寂寞心情,写下《灭亡》第一至第四章。 四月 与君毅、惠林合写的《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一书,由上海民钟社出版。该书在法国写成寄回上海印行,主要讨论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与无政府主义的关系。1930年2月被国民党政府以“煽惑军队”的罪名查禁。 五月 用文言补译李石曾译《狱中与逃狱》(克鲁泡特金著)由广州革新书局出版。该书共52页,后12页原译稿遗失,书局请巴金补译。 本月 参加救援凡宰地、萨珂的活动,给狱中的凡宰地写信。凡、萨是流亡美国的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被美国当局诬陷犯抢劫、杀人罪判死刑。这件事当时成为轰动欧美的大事件,法朗士、罗曼·罗兰、爱因斯坦等都参加救援,形成国际性援救活动。 七月 上旬收到凡宰地的回信和一包书,11日给凡写第二封信,并在此后几天内,激动地写下《灭亡》第十一章“立誓献身的一瞬间”。 夏初 因健康恶化迁至巴黎以东约一百公里马伦河畔的小城沙多椉�?又译作蒂埃里堡)休养,住在拉封丹中学,并学法文,同时根据英文本(参照内山贤次的日译本)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在翻译过程中,阅读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斯宾诺莎、叔本华等人的著作和《圣经》等。这时,还系统地研究法国大革命,阅读了大量史料和著作,如《吉隆特的党史》(拉马丁著)、《法国革命》(L�马德楞著)、《四个法国妇人》(道布生著)、《大革命史》(J�米席勒著)、《1789?804年的法国革命》(W�布洛斯著)等对民众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十分重视,对马拉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亦极推崇。 开始撰写俄国民粹派女革命者苏菲亚、妃格念尔等的传记,后来编成《俄罗斯十女杰》一书。 这期间获悉一些关于国内“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消息,就国内政局在《平等》月刊(美国旧金山华侨工人钟时主编的无政府主义刊物)上发表一些短论,批评国民党和其他反动政客,并宣布同赞成“清党”的无政府主义刊物《革命周报》(系李石曾出资创办)断绝关系。 八月 上旬在沙多椉�锸盏椒苍椎?月23日写的回信。24日,下午从报纸上得知凡宰地、萨珂两人已于22日午夜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查理斯顿监狱中被电椅烧死,整天激动地写信寄往各处,探诉美国政府。此后几天内,连续写下《灭亡》中的若干片断。 十一月 8日,译完凡宰地的自传。 译作《面包略取》(克鲁泡特金著)由上海自由书店出版,这是他单行出版的第一本译著。 本年,还发表各种政论文章二十余篇。 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 二十四岁 〔沙多——吉里——巴黎——马赛——上海〕 一月 翻译高德曼的《易卜生的四大社会剧》和《斯特林堡的三本妇女问题剧》。 二月 5日收到美国伦敦《自由》杂志主编T.H.Keel寄来的赫尔岑《往事与随想》英译本(康·嘉尔纳特夫人译)。 参与编译的《克鲁泡特金学说概要》(柏克曼等著)由上海自由书店出版。 三月 参与翻译的《苏俄革命惨史》(柏克曼著)由上海自由书店出版。 四月 参与翻译的《革命之路》由上海自由书店出版。 译完克鲁泡特金《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上册,同年九月以《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为题出版。 五月 由于《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中涉及与国民党合作问题,“四·一二”政变后受到一部分无政府主义者的误解和攻击,因而写《答诬我者书》作自我辩护。 夏 收到大哥来信,更深切地意识到自己与大哥在思想上的严重分歧,决定完成《灭亡》,使大哥更了解自己要走的路。 八月 经过半个月时间,于月初整理和补写完《灭亡》全书二十一章,并抄写在五大本硬纸面练习簿上。将书稿寄给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周索非,打算自费印刷。在该书稿上第一次署笔名巴金。寄出书稿后从沙多——吉里回到巴黎。 九月 翻译托洛茨基的论文《托尔斯泰论》,亦署名巴金,寄回上海,载于10月18日《东方杂志》第25卷第19号。由于该文发表较《灭亡》早将近三个月,因而,是以马金的署名最早披露于报刊的一篇文章。 十月 17日办理回国手续。18日到马赛,因海员工人罢工,滞留十二天,住马赛海滨的美景旅馆,此期间读左拉的《卢贡一马加尔家族》。30日乘船离马赛回国。在船上产生创作描写自己家庭生活的小说的想法,并拟题《春梦》。 本年,在巴黎翻译廖亢夫的剧本《前夜》(即《夜未央》),译稿在寄回上海的邮途中丢失。 在法国期间,常用世界语与朋友通信。 在法国期间,曾与高德曼和柏克曼见面。柏克曼是流亡西欧后加入美国籍的俄国无政府主义者。 十二月 月初回到上海。应友人索非之邀,在鸿兴坊七十五号上海世界语学会住半个月。 本月 译作《一个卖鱼者的生涯》(凡宰地自传)出版。 本年,写研究俄国社会运动及革命人物的一些文章,1935年整理后收入《俄国社会运动史话》一书。 本年,还发表论文、译文二十余篇。 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 二十五岁 〔上海〕 一月 从鸿兴坊搬至闸北宝山路宝光里十四号,与索非同住一楼。直至1932年1月下旬离开,共住三年。在这里创作了《家》、《雾》、《新生》(第一稿),翻译了《秋天里的春天》等作品。 本月 中篇小说《灭亡》开始在《小说月报》连载,至四月载完,在文坛引起反响。决定发表《灭亡》的是当时《小说月报》的编者叶圣陶。《灭亡》的发表使巴金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本月 加入上海世界语学会(号数为317),并任上海世界语函授学校教员,后当选为上海世界语学会执行委员(理事),直至1932年初才离开世界语运动。先后据世界语翻译过许多文章和作品,比较重要的有剧本《过客之花》(意大利亚米契斯著)、《丹东之死》(苏联阿·托尔斯泰著)、《骷髅的跳舞》(日本秋田雨雀著),中篇小说《秋天里的春天》(匈牙利尤利·巴基著)等。 本月 译著《断头台上》出版。 本月 开始参加无政府主义者创办的自由书店的编辑工作,以“马拉”之名编辑五期《自由月刊》。自由书店主要出版克鲁泡特金的著作。因书店负责人朱永邦与巴金等意见不合,加之朱赌博造成经济亏空,书店于次年停办。 四月 在本月出版的《自由月刊》一卷四期发表文章,就托尔斯泰的评价问题批评钱杏屯。 五月 译著《蒲鲁东底人生哲学》(克鲁泡特金著)出版。本月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下册。 春夏之际,在宝光里索非家结识翻译家马宗融,九月下旬见到其未婚妻罗世弥(罗淑)。 六月 14日写《克氏〈人生哲学〉之解说》,系统论述克鲁泡特金的道德观。 七月 大哥尧枚从成都来上海,住一月左右,闲谈中,巴金提到写《春梦》的想法,得到大哥支持。三哥尧林是时在北平燕京大学念书。 本月 译作《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下篇)出版。 八月 译作《地底下的俄罗斯》(斯捷普尼雅克著)出版。 十月 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单行本由微明学社编、开明书店出版。此书1934年被国民党当局禁止发卖。 年底,创作第一个短篇小说《房东太太》。 本年,译完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托索非请丰子恺题写书名。 本年,还发表各种译作、文章四十余篇。其中《〈工女马德兰〉之考察》、《〈党人魂〉及〈火榴〉之考察》、《〈黑暗之势力〉之考察》等文,是他最早的文艺评论文章。 1930年(民国十九年) 二十六岁 〔上海——杭州——泉州——上海〕 一月 根据世界语翻译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话剧《过客之花》。重译《夜未央》(廖亢夫著)。 二月 参考《世界语史》及其它材料写成的《世界语创作文坛概况》,连载于《绿光》第7卷1月号至3月号。 三月 29日代表上海世界语学会接待来访的日本世界语者长崎。 30日出席上海世界语学会第五次会员大会,当选为执行委员。 译作《骷髅的跳舞》(秋田雨雀著)出版。 春 写作《死去的太阳》(原名《新生》),寄《小说月报》,被退回。 四月 2日(农历3月4日)大哥尧枚从成都来信,十分赞成他写“以我家人物为主人翁”的小说《春梦》。 本月,《俄罗斯十女杰》出版。译作《一个革命者的回忆》(即《克鲁泡特金自传》)出版。重译本《前夜》(即《夜未央》)出版。 七月 据柏克曼的《安那其主义ABC》编写的理论著作《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托名美国三藩市平社出版。译作《丹东之死》出版。同月修改《死去的太阳》。本月的一天,突然半夜中醒来,写成短篇小说《洛伯尔先生》。 本月 据有关材料写成的《世界语文学论》连载于《绿光》第7卷第7月号至10月号。 夏 与友人到杭州游西湖,并商量无政府主义宣传工作。参加者有卫惠林、卢剑波、郑佩刚等十余人。会后决定由巴金、卫惠林编辑《时代前》杂志(共出六期五册)。 八月——九月 乘船由上海到福建泉州。途中在鼓浪屿厦门酒店住三天,与作家、世界语学者王鲁彦结识。在泉州(晋江)住黎明高级中学。黎明高级中学是当时福建的无政府主义者的一个重要的活动据点,创办于1928年秋,共办了五年左右。巴金的一些朋友如吴克刚、卫惠林、陈范予等均在这所学校里教过书。这次旅行,和林憾庐、丽尼(郭安仁)等结识。在学校住学生宿舍,有时到办公室帮忙处理校务还在陈范予的指点下学习生物知识。在泉州还为上海世界语学会编辑了爱罗先珂的童话集《幸福的船》。 本年,大哥李尧枚到上海,住一个月,兄弟之间的友爱仍如旧,但思想差异却更为显著。 本年,为上海世界语学会编辑世界语杂志《绿光》。 本年,创作短篇小说十二篇。 一九三一年(民国二十年) 二十七岁 〔上海—杭州—上海—苏州—上海—无锡—上海—浙江长兴—上海〕 一月 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出版,此书一九三五年三月被国民党当局以“鼓吹革命”的罪名查禁。 年初,到杭州,曾和友人一起游西湖。 春 开始为《时报》写连载小说。初拟名《春梦》,写好“小引”(即“总序”)后决定改名为《激流》(后易名为《家》),写三四章送报馆一次。同时还写作《新生》(第一稿)、《雾》。 四月13日 下午出席上海世界语学会第六次会员大会,当选为执行委员。 18日 《时报》开始连载长篇小说《激流》,同一天大哥尧枚在成都服毒自杀,19日接到电报。 本月 译作《草原故事》(高尔基著)由上海马来亚书店出版。 五月 中旬与毛一波等友人游苏州。 六月 大哥遗书寄到。本月到杭州一次。 八月 中篇小说《新生》(第一稿)结稿。第一短篇小说集《复仇》由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 九月 游无锡。 十月 中篇小说《雾》开始在《东方杂志》上发表,十二月登完。 初冬 应在浙江长兴煤矿任科长的朋友李少陵邀请,乘车到煤矿作客,住一周左右,并冒险下井观看,体验生活,为后来创作中篇小说《雪》积累了素材。 年底,《激流》结稿。译完世界语的中篇小说《秋天里的春天》(匈牙利巴基著)。开始创作中篇小说《雨》,至翌年5月完成。 本年,与复旦大学学生章靳以结识,日后成为编辑工作的最好合作者和关系密切的朋友。 一九三二年(民国二十一年) 二十八岁 〔上海-南京-上海-泉州-上海-青岛-北平-天津-上海〕 一月 和缪崇群相识,结下友谊。中篇小说《雨》开始在南京《文艺月刊》上连载,至六月载完。 约24、25日,应在南京的友人陈范予的邀请,由上海去南京。是时,友人吴克刚已从河南到南京,卫惠林在南京研究院工作。此次去宁,主要是友人相聚。 赴南京之前,开始构思中篇小说《海的梦》,并写三页。 28日 乘车由南京回上海,行至丹阳,因“一·二八”事变再返南京。日军炮轰闸北,商务印书馆焚于战火,《新生》原稿连同刊载该稿的《小说月报》均化为灰烬。 二月 3日乘“武昌号”轮离南京回上海,4日出南京港,5日到达上海外滩。住陕西南路步高里五十二号友人家约一个月。 本月 上旬在《中国著作者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上签名,在该宣言上签名的还有丁玲、戈公振、陈望道等一百二十九人。 三月 2日闸北落入日本侵略军手中。几天手,执通行证到闸北家中取书籍、用具,愤慨地目睹日晕暴行。住法租界环龙路花园别墅舅父家的二楼,直至次年春天。 月底,《海底梦》结稿,同年5月至7月在《现代》杂志上连载。 四月 和友人第二次到福建旅行。在船上写《雨》第五章前半部分。途中游鼓浪屿。到泉州住平民中学友人家中,写《雨》第五章后半部分。在泉州住三周,曾访问盛产荔枝和龙眼的延陵乡和青蒙乡,还在友人沈一叶陪同下,访问一位被封建婚姻制度逼迫发疯的姑娘。 五月 回上海,一周内创作中篇小说

1906年8月28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力学家钱伟长、钱令希,经济学家钱俊瑞,国学大师钱穆都出自此乡。钱临照幼时与弟钱令希均在其父所办的小学校就读。受父亲的影响,钱临照从小就很好学。1925~1929年,钱临照在上海大同大学物理系就读,从物理老师胡刚复、严济慈等人授课中得益最多。图为严济慈和李石曾、钱临照在上海世界社门前合影。前排左三为严济慈,前排中,为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石曾,后排左一,为著名物理学家钱临照。现收藏于严济慈纪念馆。现收藏于严济慈纪念馆。大学毕业后,钱临照在广东省兴宁县及上海市两地中学任教。一年后,有机会去沈阳,在东北大学物理系任助教。教课之余,在教授们的指导下,钱临照在一架小车床上自己动手,利用废旧材料和零件制成仪器,完成了当时被认为难度较大的密立根油滴实验和波长为2米的无线电波实验仪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师生被迫入关。正当钱临照彷徨之时,适逢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成立不久,虽然所里4名助理员编制已满,钱临照仍被严济慈所长额外录用,并在严济慈的指导下步入科研工作领域。三年内完成了两个课题:一是压力对照相乳胶的感光作用之研究,另一是水晶圆柱体在扭力下产生电荷及其电振荡的研究。建所初期,经费短缺,人手不足,又值国难当头,广大爱国青年为抗日都有意学习一门有益于国防的技艺。针对当时简单的望远镜、显微镜亦全凭进口的困境,在严济慈的领导下,钱临照毅然选择了磨玻璃技术,试做简单的光学仪器。当时人人身兼数职,但上下一心,大家乐此不疲。 1934年夏,钱临照考取中英庚款第二届公费赴英国留学生。同届的26人中物理学工作者有钱临照、李国鼎和朱应诜3人。抵达英国后,钱临照进入伦敦大学的大学学院学习。他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继续进行国内带去的“水晶圆柱体在扭力作用下产生电荷”的实验,获得的重要结论是:中空水晶圆柱体在扭力作用下产生体电荷。接着,指导教授提出了一个流体力学的题目,此题已超出钱临照当时的知识范围。但他愿意多接触各种研究课题,所以立刻高兴地接受了。这是一个研究水槽中层流在横截面各点流速分布的题目。沟槽中层流横截面的流速分布是个早已解决的经典问题,但水注入后的流速分布却是个新的问题。钱临照查阅到1933年德国施列丁发表的论文,文中按照边界理论不计水流横向加速度,得出了以水注口为起点的水流的纵向和横向速度。钱临照所做的实验数据在雷诺数800以下与上述理论计算相吻合。于是他写下了《水注在水中的流速分布》的论文,并讨论了水注的动量、水注的有效源头和水注的动能。他还对施列丁的理论提出了商榷。结束以上两项工作后,指导教授认为钱临照已具备自己选题的独立工作能力,便让他自行选题。1934年秋,纯粹与应用物理学的国际会议在伦敦与剑桥两处召开。钱临照受这次会议讨论的影响,走上了从事晶体范性形变研究的道路。他选用低熔点的碱金属钠、钾为工作物以及熔点高达2630℃的钼单晶为样品。钼的工作有周如松参加合作。安德雷特教授根据他们的数据总结出一条经验规律:体心立方晶体的形变滑移面在工作温度与金属熔点的比值小于0.24时,滑移面为(112)面;在0.26至0.50之间时,滑移面为(110)面;大至0.8时,滑移面则为(123)面。这个规律亦适用于钨、β-黄铜等晶体中。这是当时对体心立方晶体滑移的变化规律的最完整总结。钱临照在研究钠、钾、钼的范性形变工作中,还观察到晶体拉伸后劳埃斑改变为不连续的星芒,说明晶体在形变过程中分成取向略有差别的亚结构。钱临照在英国留学三年,三易研究课题,发表5篇论文。1937年春,指导教授让他将水晶、流体力学、体心立方晶体的范性形变三项工作的结果汇总成论文进行答辩。时值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的地位,又受指导教授对一位印度学生不公正待遇的刺激,钱临照十分气愤,决意不拿殖民者国家的学位。他婉言拒绝了指导教授的好意,并写信给严济慈所长,表明自己获取祖国学位的心愿。可惜我国的学位制度直至80年代才建立起来,所以他始终未获学位。我国学位制度建立时,钱临照同时担任固体物理和自然科学史的博士生导师。留英期间,钱临照未忘祖国抗日需要,挤时间学习应用光学,包括磨玻璃和设计镜头。每年暑假他都在伦敦一家著名的光学工厂里勤学苦练,并从工人师傅手中学会了该厂特创的技术,用格临特外曼干涉仪来修补光学部件中的缺陷。钱临照既努力学习和从事研究,又参加劳动,生活非常紧张。但他善于劳逸结合,如1990年钱临照给台湾李国鼎先生的信中所述:“忆卅年代,同游英伦,兄在剑桥,我在伦敦,每逢假日,必聚首共游。”所以他始终精力充沛。1937年4月钱临照离开伦敦,踏上欧洲大陆。伦敦大学为表彰他,特授予他CareyFoster奖,除证书外,附书三册,内有牛顿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本,珍藏至今。 1937年7月,钱临照在柏林正准备继续进行晶体范性的研究工作,国内“七七”事变骤发,他即刻回国。时北平已陷敌手。他不顾艰险,奉命设法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许多箱仪器经海防运往昆明。1938年夏,他到达迁至昆明北部黑龙潭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在严济慈所长领导下,他和林友苞等人建立一小型光学车间,由外厂负责加工金属部件,制成数百台包括有油浸物镜的高倍显微镜和供测量用的水平仪,分送抗日后方教学、医学和工程建设单位使用。制作显微镜物镜时,急需能测定毫米量级或更小曲率半径的球径仪。钱临照当时利用一架普通的游动读数显微镜成功地设计出能满足这个要求的设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光学仪器厂林立,钱临照这个测微球径仪的设计被广泛采用。在艰辛的日子里,钱临照仍坚持“光谱精细结构”的基础研究工作。他使用格临-特外曼干涉仪,在45度半透明反射镜与全反射镜之前插入一枚三棱镜,当有两条相邻的谱线入射到干涉仪时,适当转动棱镜就可得到两组干涉条纹叠加而成的叠栅图形。他用汞灯与钠灯分别获得各自双线的干涉条纹,通过理论计算,求出双线波长各自倒数之差。两波长之差大,则用色散较小和折射角亦小的棱镜。反之,则用色散较大和折射角亦大的棱镜。这种使用格临-特外曼干涉仪分解谱线来研究光谱精细结构的做法,为当时首创。 1939年,在昆明中国物理学会学术报告会上,钱临照作了题为《晶体的范性与位错理论》的报告,他向与会者详细介绍1935年泰勒发表的位错论文。这是位错理论在中国的首次公开介绍。1945年抗战胜利后,钱临照到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开始制作金属单晶体,还设计出一台高灵敏度的拉伸机(可测出10~5的应变量),供研究金属单晶微形变用。1948年冬至1949年初,南京政府准备迁离大陆逃往台湾,当时任中央研究院代理总干事的钱临照受命参与中央研究院的迁台活动。他往返台湾与大陆之间,目睹南京政府内部腐败,醒悟到中国共产党有光明前途,毅然留在大陆。不久,他欣然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从事金属物理研究工作,在1956年完成锡单晶的微蠕变和铝单晶表面上刻痕所导致的滑移特征两项工作,并首次使用国内仅有的两台进口电子显微镜观察铝单晶的滑移带的精细结构。以上工作是与何寿安、刘民治合作进行的。同时,钱临照又跟苏联专家华西列夫和杨大宇合作,进行预形变后铝单晶范性的研究。位错理论在本世纪30年代发源于英国,成熟于40年代末,至1956年英国剑桥大学赫什等发表两篇论文,展示电子显微镜中观察到的位错图像与1934年泰勒的理论模型一致,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的重视。而我国由于受苏联学术界的影响,位错理论一时无法推广。直至1959年,钱临照才开始在物理研究所内写讲义,讲授和讨论这个国际公认的学说。随后,举行了两次全国性的晶体缺陷和金属强度的讨论会。钱临照和杨顺华合写了10万字的《晶体中位错理论基础》文章赴会报告。钱临照还和几位同事一起介绍了《晶体中位错的观测》。这两篇文章被收入《晶体缺陷和金属强度》一书中。1960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金属物理室调整到沈阳加入金属研究所,钱临照被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仍兼任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70年代初,我国的硅单晶是在氢气中制备的,声称无位错,但将它制成半导体器件时易被击穿。1978年物理研究所崔树范发现含氢硅单晶经热处理后,它的X射线形貌照相中出现雪花形图像,求教于钱临照。钱临照认为,可能由于原来存在于晶体中的硅氢键经热处理而断裂,氢原子在硅中自由运动,积聚在一起形成空穴,热膨胀使空穴达到硅的临界切应力,于是晶体在6个滑移方向产生滑移。这个设想通过实验得到证实。接着,用红外吸收谱仪证明硅氢键的存在,从理论和实验上证明了含氢硅单晶不适宜做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基片。 钱临照年幼时深受史学家钱穆治历史、重考据的深刻影响,从小喜读文史书籍。抗日战争时期,钱临照在昆明黑龙潭寄居于史学研究所,每当物理研究所工作之余,得史学研究所所长徐炳昶允许,可随意翻阅藏书。他无意中得到《墨经》一书,见内有不少与现代科学知识相通的记载,尤其是关于几何学、物理学诸条。再读梁启超著《墨经校释》一书,得知对这些科学记载尚未给予完善解释。在徐炳昶的鼓励下,他奋笔试写《释墨经中之光学、力学诸条》。此文校释《墨经》中的光学8条与力学5条,以揭示中国在先秦时代的科学知识。全文载于1940年的《李石曾先生六十岁寿辰纪念论文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为弘扬祖国古代科技成就,《科学通报》和《物理通报》约请钱临照写白话文介绍《墨经》中有关物理学的内容。从此,国内研究《墨经》的文章不断发表。1943年,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来华,由缅甸入昆明,在黑龙潭与钱临照相见。李约瑟博士有志从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两人相谈甚欢。当钱临照告以《墨经》中有科学技术资料时,李约瑟博士惊叹不止,两人遂成文字之交。钱临照十分尊重李约瑟博士,1990年底,年过80岁的钱临照还专程赴上海主持《弘扬中华优秀科学文化暨庆贺李约瑟博士九十寿辰》的学术报告会。70年代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天体物理研究组,钱临照自告奋勇为该组编写的《西方宇宙理论评述》一书写下第一章“西方历史上的宇宙理论评述”。他花费3个多月的时间,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共写出4万余字的稿件。文中介绍了19世纪以前西方的一些宇宙理论,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到西方中世纪黑暗时期,而后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白尼再到牛顿、康德直至19世纪赫歇耳父子,的工作,对前后2500年历史的西方宇宙理论发展概况作出评述。由此,他回顾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感到它富有东方色彩,自成体系,与西方迥然不同。钱临照在读了张华的《博物志》中有“地有四游”之说后,发现我国在东汉时期已有地动学说。书中又说“如人坐舟中,舟行而不自觉”,钱临照认为这不仅表达了地球在运行,而且用现代物理学术语来讲,可引申出物体在惯性系统中运动的特征。张华所引的是后汉的《尚书纬·考灵曜》,所以我国的地动之说应早于哥白尼、伽利略约1500年。钱临照以此意告知同事,即被同事写入书中和在国外登台报告,深受同行们的重视。戴念祖对《尚书纬·考灵曜》作了详尽考证后,以钱临照、戴念祖两人署名,将上述见解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中。 钱临照早在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时起就一直给物理系的学生讲授普通物理学。那时,在郭沫若校长的领导下,严济慈、吴有训、华罗庚、钱学森等众多科学家纷纷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登台讲课。钱临照面对一二百学生讲授大课,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引人入胜。1970年,钱临照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北京迁到合肥,自此他一直安心在合肥工作。1972年,学校复课,时年66岁的钱临照重登讲台,热情为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在他的带动下,教师们积极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1978年,重建物理教研室。钱临照亲自主持制定全校的物理教学计划,精心挑选教学与科研水平高的教师主讲基础物理课;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还特邀校外科学家来校作专题报告,活跃校内的学术空气;规划实验室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新意的物理实验,并极其认真地对开设的物理实验逐个进行审定。钱临照还带领师生在短期内创建了固体微结构研究室、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和高压实验室等。他还全力支持创建结构成分分析中心实验室,此室于1985年又发展为结构分析研究开放实验室。钱临照备课一贯精益求精,除认真写讲稿外,还进行面壁试讲,授课力求直观具体。他认为,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必须培养学生具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的洞察能力。例如,他在讲解迈克尔孙干涉仪时,先向学生介绍分光板的制作和使用,然后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再从中引出结论。他特别强调物理演示实验的合理使用,在他的关心下,很快就形成具备300余个物理演示实验的物理实验表演室,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钱临照曾在课堂上讲授转动惯量时,亲自坐上旋转凳作演示,大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给听课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钱临照要求尽量为学生创造手脑并用的实验条件,反对让学生做扳旋钮、按开关的实验。他要求物理实验课教师尽量以简单的仪器设备,使学生通过简便的操作方法,求得清晰而准确的物理图像。在他的具体指导下,光学实验教师曾排出一系列光学实验,特设光学开放实验室,让学生们亲自动手。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收首届少年大学生。钱临照热情支持,和少年大学生畅谈思想,一起讨论科学知识,启发少年大学生健康成长。钱临照还亲自担任过少年班研究组组长。钱临照很重视对年轻学者们进行科学道德的教育,要求他们立足祖国,放眼世界。为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钱临照一贯重视学习外语。早在“文化大革命”以前,他就主动约请一些年轻教师定时到他家里,热情地给他们讲授英语。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钱临照被“隔离审查”的日子里,他还耐心地对身边的年轻教师进行外语辅导。“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钱临照就积极组织大家开展刊译国外最新文献的活动,使参加者在外语及专业水平上都有提高。对出国的师生,钱临照与他们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书信联系,及时向他们介绍国内形势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新貌,并盖上“月是故乡明”的印章赠与他们,希望他们早日学成回来报效祖国。钱临照还为他们尽早回校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子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成员认为,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无不渗透着钱临照的心血。钱临照后半生的生活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呼吸共命运,为它的健康成长呕心沥血,做出了贡献。钱老在世时,每从外地出差返回校园,总是十分高兴地对身边人说:“到家了。”他生前的一个心愿就是“故于科大校园”。1999年,他93岁时,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当时,他在省立医院,得知病情不可逆转后,便毅然提出“回家”的请求。当得知自己的病情已不适合在家里护理治疗的时候,又坚决表示,就算回到科大校医院也是“回家”。7月26日上午9:40分,在科大校医院三层东南角的一间特护病房里,钱老的心脏平缓地停止了跳动。钱临照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怀感情。他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安放着周恩来总理的画像,时以周恩来总理为人民终身鞠躬尽瘁与师生们共勉。1976年元月周恩来总理逝世,举国震悼,当钱临照得知“四人帮”压制群众悼念周恩来总理时,乃冲破阻力,不顾个人安危,直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师生自发组织的追悼大会,毅然登台发表悼词,追思周恩来总理对知识分子的爱护与关怀,对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的期望,还以万分崇敬的心情追述周恩来总理毕生公而忘私的美德。言辞恳切,听者动容。钱临照一生致力于物理学事业的发展。自1943年起的40年里,历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物理学报》编委、副主编、主编等。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1980年至1984年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首任理事长,兼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结构分析研究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他曾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0年,钱临照以74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