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自然杂志发表新冠论文

发布时间:

自然杂志发表新冠论文

现在股票市值108亿的医药是哪只股票,12月12日,宣泰医药(SH688247,股价23.82元,市值108亿元)再度收获“20CM涨停”,公司股价4个交易日翻倍。

当前,部分地区疫情反弹,我国面临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毒株输入疫情的双重挑战。春运即将开始,人员流动和聚集大幅增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发生疫情的地区,要加快筛查、流调、隔离,尽早发现和管控风险人员,尽快阻断传播途径;推进落实区域协查,严防疫情外溢扩散。要千方百计保障群众的物资供应和基本就医需求,确保群众诉求能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下面,和我一起看看德尔塔病毒相关知识吧。

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有多毒?

德尔塔(Delta)病毒一般指德尔塔(最早在印度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是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最早于2020年10月在印度发现。

1、传播速度快:

呈现跨省传播,目前我国至少20个城市有波及;新冠变异病毒Delta毒株已扩散至100个国家左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易传播的新冠病毒变异株。

2、传染性强:

广东广州曾出现无接触情况下14秒病毒传播案例;英国公共卫生部发布数据称,英国最近一周报告的Delta确诊病例,比原本的数量增加了46%,目前Delta变种病毒占英国新增病例99%。

德尔塔变异毒株一共有13处突变,可能造成S蛋白结构的改变。有研究数据表明这些突变会影响病毒的传播性,以及被抗体中和的能力。

3、潜伏期短:

钟南山院士表示,德尔塔病毒在身体中的潜伏期比较短,两三天就会发病,甚至有些24小时就发病。有的德尔塔10天之内有5代传播。

4、症状不典型:

德尔塔毒株感染患者早期可能仅表现乏力、嗅觉障碍、轻度肌肉酸痛等症状;这并不像新冠病毒变异前的表现:发热、乏力、干咳,还可能出现咽痒、咽痛、鼻塞、流涕、腹泻、味觉异常、嗅觉消失等症状。

5、治疗时间长:

从目前观察的结果看,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比起变异前的感染者,治疗周期更长,而且更易发展成重症。

6、密切接触者重新定义:

过去认为,密切接触者是发病前两天,患者家里的人还有同一个办公室的,或者一米之内有共同吃饭、开会等等,这叫密切接触者。

根据德尔塔病毒的特点,对于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的密切接触者的定义做了修改,在同一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发病前4天和患者相处在一起的,都属于密切接触者。

新冠疫苗是否对德尔塔还有效?

大家最为关心的就是,我们已经接种的新冠疫苗对于这种变异病毒是否有效?

《自然》杂志在6月10日上线了一篇研究论文表明,完整接种两剂mRNA新冠疫苗BNT162b2的2周或4周后,人体内产生的中和抗体对德尔塔毒株仍然有显著的抑制效果。

尽管疫苗对德尔塔毒株的防护效果有所减弱,但仍然能显著降低出现新冠症状的风险。完全接种两针mRNA疫苗,保护效力可达88%。

说明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对于变异病毒仍有有效,所以,没有接种的人群,请尽快配合接种新冠疫苗,尤其是容易发展为重症的老人和孩子,尽快配合相关部门完成疫苗接种。

继续做好个人防护的重要性

疫苗不是万能的,不管是否接种疫苗,都继续做好个人防护

即便是接种了疫苗,也 不能保证100%预防新冠病毒 ,更不能保证100%预防变异病毒;因为接种疫苗本身并不是100%能产生抗体。

卫健委指出,我们 现在应对预防新冠病毒的方法对于变异病毒德尔塔仍是有效:

1、正确佩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播。

尤其是2021年,大部分人认为新冠病毒已经被控制住了,在很多场合都不佩戴口罩,甚至很多人去医院都不戴口罩,真是让人费解和头疼。

2、勤洗手保证手部卫生,要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洗手液。

勤洗手这个习惯,即使没有新冠病毒,我们也应该作为日常预防疾病的习惯养成,而不是说新冠来了我就勤洗手,新冠走了我就不洗手了。何况现在新冠还没走,而且还变异了。

3、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聚集。

2020年新冠爆发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按时开窗通风,避免聚集,可是今年疫情得到了一定控制,很多人都放松了。其实很多习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一旦养成好习惯,终生获益。

4、出门后不要用手接触鼻和眼睛,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这些个人卫生的习惯,在疫情期间要强调,即使疫情结束,我们也要反复强调。

5、注意保持社交距离。

目前新冠病毒,并没有被我们消灭,我们还应该提高警惕,尤其是变异病毒更加厉害,我们不论是出门还是上班都应该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

6、出现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全程佩戴好口罩。

前往过中高风险的人群,一定联系相关部门,做好隔离。出现发烧症状,尤其是前往过中高风险的人群,更应该及时就医,且要配合好医院,按照规章制度,全程佩戴口罩。

德尔塔变异株感染如何治疗?

目前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症支持治疗。

科普划重点:

看似小小的病毒,折腾我们人类两年,至今仍未被我们消灭;相反狡猾的病毒变异了,在我们彻底消灭新冠病毒前,我们能做好的就是个人防护和配合疫苗接种,这是目前预防和控制新冠病毒以及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最有效的方法。

无症状感染者被认为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难点之一。3月20日,国际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了题为《Covert coronavirus infections could be seeding new outbreaks》的报告。文章指出,30%~60%的新冠感染者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但他们传播病毒的能力并不低,这些隐性感染者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疫情大爆发。“通过’拦截’发热患者的防控措施是有效的,但无症状和发病前的病毒传播情况非常值得警惕,必须加快研究。”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接受《健康报》采访时指出,事实上,关于新冠病毒的传播,还有一系列问题待解。“需要我们抓紧一切时间,争分夺秒去搞清楚,时不我待。”无症状感染者传染力待解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中,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是:无临床症状,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或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者筛查、聚集性疫情调查和传染源追踪调查等途径发现。2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的研究论文。论文显示,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国内地共报告72 314例病例,其中无症状感染者889例,占比为1.2%。

自然发表新冠论文

现在股票市值108亿的医药是哪只股票,12月12日,宣泰医药(SH688247,股价23.82元,市值108亿元)再度收获“20CM涨停”,公司股价4个交易日翻倍。

做好防。大家要及时隔离。发现病例,鼓励大家及时上报。传染性很强,希望大家做好自己的防护。

有助于利用人体自身对一些疾病如癌症、艾滋病、流感等在身体内部形成前,进行机械性预防。目前还没有发现有副作用。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的重要论文:研究人员们指出,过去得过的普通感冒,可能会影响新冠疾病的严重程度。由于目前全球疫情依旧居高不下,普通感冒又是如此常见,这篇论文马上获得巨大的关注。

这项研究来自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Charité)与马普所(Max Planck Institute)的团队。研究中,科学家们从18名确诊新冠患者的血液内分离出了免疫细胞,并用合成的新冠病毒棘蛋白片段,对这些细胞进行接触。其中,15名患者(83%)的辅助T细胞被活化,表明免疫系统对此具有反应。

本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Claudia Giesecke-Thiel教授说道:「这和我们预期的完全一致。这些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正在对抗这种新型病毒。」至于剩下3名没有出现免疫反应的患者,她认为原因可能在于病情较急较严重,因此T细胞无法在人体外活化。

然而在这项研究里,科学家们也招募了68名从未暴露于新冠病毒的健康志愿者,并分离出了他们的免疫细胞。颇为出乎意料,有24位健康志愿者(35%)的辅助T细胞也能识别来自新冠病毒的抗原。

为了确认他们的结果,研究人员们对这些健康志愿者又做了检查,发现他们体内的确没有新冠病毒特定抗原的IgG抗体,表明他们先前确实没有接触过新冠病毒。那么,他们体内的免疫反应又是怎么来的呢?

经过序列比对,研究人员们指出,新冠与一些常见的冠状病毒棘蛋白序列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大多数成年人,大约每 2 – 3 年就会感染一次常见的冠状病毒。它会引起普通感冒的症状,不是很严重。

为此,研究人员们做了一个假设:这些健康志愿者过去也许曾感染了某种冠状病毒,并已痊愈。然而,他们的身体却留存下了一份记忆。在看到长相类似的新冠病毒抗原时,就会启动免疫反应。与这个假设相一致,研究人员们发现这些对新冠病毒抗原有反应的患者,同样也会对常见冠状病毒的抗原有反应。

这种「交叉反应」对患者意味着什么?一般来讲,这可能会起到保护的作用;然而,这还有另一种让疾病变严重的可能,也就是在免疫系统加速产生抗体后,反而会造成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让病情恶化。在登革热中,就曾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不幸的是,目前我们不知道哪一种情形是真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们计划开展一项研究,调查常见的冠状病毒感染,是否会更好地保护患者,免于新冠病毒的感染,或是减轻感染的症状。

自然发表新冠论文新闻

可以这么说,新冠时代的“次生灾难”,每个家长都该知道!孩子是环境的产物,身处特殊时代下,我们都不禁担心:新冠一代的孩子们从生理和心理上是否会受到影响呢?毕竟,成年人如你我常会感到异常焦虑,那么对周边环境异常敏感的孩子们,不管是婴幼儿还是青少年,是否会面临更严重的“次生灾害”?疫情会改变孩子的大脑“关在家里,不运动,不社交,我都傻了,何况孩子呢?”跟家长们聊起这项调查,大家都对原因心知肚明。法国一项纵向研究显示,隔离会导致居民心理压力增高,且知觉障碍、亚临床精神病症状和对伪科学的信任有所增加。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在接受凤凰卫视的吴小莉采访时候,也提及自己做过的一个调查——疫情的不确定、大规模暂停社会活动和经济的冲击,大家的心情的确不愉快。心理学有个概念叫镜像思维,在封闭的家庭环境下,家长情绪的波动,直接折射出孩子的变化。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彦平博士分别在2020年与2022年对1600余个青少年家庭做了调查,发现长久居家令亲子关系越发不和谐。而除了家庭环境外,孩子们受到的冲击也来自社会环境。《自然Nature》期刊发布了一篇来自布朗大学的论文,显示新冠一代的儿童大脑已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且疫情持续时间越长,孩子身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就越多。布朗大学Advanced Baby Imaging Lab的研究发现:相较于疫情前出生的婴幼儿,疫情期间出生的婴儿在IQ测试一系列发育测试中低了近两个标准差,而且男孩受到的影响大于女孩,大运动技能受影响最严重。而孩子的发育与父母是否感染过新冠无关,看起来更像和疫情的大环境有关。疫情会影响孩子的生长环境从新冠疫情已持续三年之久,第一批伴随着疫情爆发出生的宝宝,如今也都快四岁了。疫情3年,没出去旅游过。反反复复的疫情,就连去游乐场也是少得可怜。孩子没有同伴玩,感觉话都不多。新冠这一代的孩子,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大流行时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说是挑战。疫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我国教育部估计,超过2.2亿儿童和青少年因疫情被限制在家中。不能去学校上课、户外活动减少、社交活动被限制,这些日常生活模式的突然转变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显著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非自杀性自伤/自杀(NSSI)、网络行为问题等方面。1、焦虑/抑郁焦虑和抑郁往往伴随着压力,是最突出的精神问题。国内外几项研究都证实,新冠流行期间儿童青少年的焦虑、抑郁和压力都处于较高水平,对于被隔离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我国一项针对贵阳的隔离儿童和青少年(6 ~15 岁)的研究显示,1036 名孩子中,112名(11.78%)、196名(18.92%)和68名(6.56%)分别表现出抑郁、焦虑和两者都有。其中孩子性别、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体育锻炼、年龄、性别、工作日是否有人陪伴等因素与抑郁/焦虑显著相关。2、 睡眠问题你家孩子居家隔离期间出现睡眠问题了吗?学校停课、居家隔离导致的户外活动减少、电子屏幕的使用时间过长、不被约束遵守睡眠时间表,被认为是可能导致睡眠问题的几个因素。一些孩子居家后正常的作息规律会被打乱,充沛的精力无处释放,可能会出现失眠、主动熬夜、起床难等现象。我国的两项研究显示,新冠流行期间儿童和青少年睡眠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32% 和56%,均高于疫情前的数据。3、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PTSD大家应该并不陌生,生活中的一些小的挫折事件,比如孩子居家时遇到的社交问题、上网课时遇到的学习困难,还有一些大的创伤性事件,比如家庭成员被感染、自己被单独隔离、目睹了一些对自身或他人有威胁的伤害事件等,都有可能引发应激反应,而儿童和青少年正是应激事件的脆弱人群。创伤后应激障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导致认知和情绪产生消极变化,同时对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国外的一项综述表明,因为新冠导致的隔离生活可能导致儿童和青少年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疫情会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美国布朗大学有一项研究表明:新冠疫情期间出生的儿童,与疫情前出生的孩子相比,无论在言语、运动和整体认知等方面能力都有显著下降。美国布朗大学研究报告指出:在冠状病毒出现前出生的3个月至3岁婴幼儿IQ是98.5~107.3。而在冠状病毒期间出生的孩子IQ竟比之低了27~37,急速下跌约3成,伴随着语言、动作及整体认知能力皆明显下降。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布朗大学儿科(研究)副教授肖恩·迪奥尼(Sean Deoni)说,分数下降背后的最大原因可能是在家里缺乏刺激和互动。不仅如此,今年一月,发表在著名期刊JAMA上的一篇论文研究了2020年出生的225名儿童。结果显示,和疫情前的数据相比,“新冠宝宝”会爬、会对镜子微笑的人数更少。同时,他们的社交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所下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生活习惯正在悄然改变:1、语言发展和沟通能力年初时,国外一医院数据显示,疫情期有语言障碍需要到医院治疗的儿童人数增加了近三成。0~5岁是儿童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期,疫情带来的封锁、禁行、居家等情况,导致幼儿不能在外玩耍,或专注电子产品失去与人交流的机会,从而引起语言能力发展问题。2、感觉和社交发展能力语言不是光是听与说,肢体语言和判读表情也同样重要。丰富的面部表情是沟通中的重要一环,但当口罩遮住半个脸庞下,不管大人、小孩都会影响判断他人情绪、想法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特别是婴幼儿,就更加看不懂“脸色”了,神经系统感知方面发展得不好。表达感觉和情绪方面也少了面部表情,更加错过了学习表达自己的黄金期,社交发展也受到影响。3、身心健康由于户外活动机会减少,孩子无法像新冠疫情之前一样进行大量的运动,导致他们的大运动能力也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孩子缺少了运动、锻炼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家中久坐和长时间维持某种姿势,从而引起肥胖、动作和感觉发展受阻、抵抗力变差等问题。同时,孩子情绪无处宣泄,情绪狂燥或沉闷,心理问题也会增多。为了让孩子们回归正轨,家长们应该这样做:1、共情关注所谓共情关注就是,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我们就关注什么,并在恰当时机,及时对孩子的行为给以回应。比如,孩子在玩积木的时候,我们可以关注孩子手里拿的是什么样的积木,可以在恰当时机,给以回应,“宝宝手里拿的是一块三角形的积木,它是黄色的。”2、充分沟通所谓充分沟通就是,与孩子充分地交流,和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词语。比如,我们收拾家务的时候,可以一边收拾一边说:“我来把沙发上的书本放回书柜,这样家里看起来会更加整洁。”“现在我来把茶几上的杯子洗干净,这样下次喝水会更加干净卫生。”在收拾的时候,如果我们跟大人这样“唠叨”,他多半会疯掉。但对于小孩来说,这种在当下语境中的交流沟通,会让孩子理解起来更加形象具体,会很容易就把事物连接起来,理解书是要放在书柜里的,用过的杯子清洗干净会更卫生。3、轮流谈话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十分重要,它的关键在于多跟孩子展开开放式的问答,而不是简单的今天是晴天还是阴天?这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比如:水龙头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为什么要勤洗手呀?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我们可以多引导谈论一些生活类,甚至是社会类的话题。开放式的问题,就会很容易让孩子开始思考和组织语言进行表达。4、保持运动结合孩子的兴趣和生活条件,自主选择活动方式,每天开展1小时左右的运动锻炼,如跳健身操、转呼啦圈、踢毽子等。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消除疲劳,提高大脑中的血氧含量,还能够促进大脑活动。5、做点家务这是一个培养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的好机会,如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洗衣做饭等,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居家办公、照顾孩子、顾及家务、经济压力,突然的超负荷运转可能使得家长们长期处于高压之下,如果家长经常表现出焦虑、烦躁不安和消极的情绪,孩子的心态也有可能被影响。家长发觉情绪有失控的苗头,可以先一个人静静、平复一下,尽量少的向孩子传达负面情绪,不要吼叫、打骂孩子。当然,人无完人,如果偶尔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负面情绪,也不要过于自责,在平复心情之后和孩子解释清楚,相信孩子一定会理解的。

受到中国团队的启发,科学家们在南非的一种蝙蝠粪便中检测到一种与人感染的 MERS 病毒高度同源的冠状病毒,线索又一次指向了蝙蝠。这次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源头被认为是海鲜市场里的野生动物,可能这些所谓的野味就是个「二传手」,基因线索还是指向蝙蝠。还是未知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的重要论文:研究人员们指出,过去得过的普通感冒,可能会影响新冠疾病的严重程度。由于目前全球疫情依旧居高不下,普通感冒又是如此常见,这篇论文马上获得巨大的关注。

这项研究来自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Charité)与马普所(Max Planck Institute)的团队。研究中,科学家们从18名确诊新冠患者的血液内分离出了免疫细胞,并用合成的新冠病毒棘蛋白片段,对这些细胞进行接触。其中,15名患者(83%)的辅助T细胞被活化,表明免疫系统对此具有反应。

本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Claudia Giesecke-Thiel教授说道:「这和我们预期的完全一致。这些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正在对抗这种新型病毒。」至于剩下3名没有出现免疫反应的患者,她认为原因可能在于病情较急较严重,因此T细胞无法在人体外活化。

然而在这项研究里,科学家们也招募了68名从未暴露于新冠病毒的健康志愿者,并分离出了他们的免疫细胞。颇为出乎意料,有24位健康志愿者(35%)的辅助T细胞也能识别来自新冠病毒的抗原。

为了确认他们的结果,研究人员们对这些健康志愿者又做了检查,发现他们体内的确没有新冠病毒特定抗原的IgG抗体,表明他们先前确实没有接触过新冠病毒。那么,他们体内的免疫反应又是怎么来的呢?

经过序列比对,研究人员们指出,新冠与一些常见的冠状病毒棘蛋白序列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大多数成年人,大约每 2 – 3 年就会感染一次常见的冠状病毒。它会引起普通感冒的症状,不是很严重。

为此,研究人员们做了一个假设:这些健康志愿者过去也许曾感染了某种冠状病毒,并已痊愈。然而,他们的身体却留存下了一份记忆。在看到长相类似的新冠病毒抗原时,就会启动免疫反应。与这个假设相一致,研究人员们发现这些对新冠病毒抗原有反应的患者,同样也会对常见冠状病毒的抗原有反应。

这种「交叉反应」对患者意味着什么?一般来讲,这可能会起到保护的作用;然而,这还有另一种让疾病变严重的可能,也就是在免疫系统加速产生抗体后,反而会造成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让病情恶化。在登革热中,就曾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不幸的是,目前我们不知道哪一种情形是真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们计划开展一项研究,调查常见的冠状病毒感染,是否会更好地保护患者,免于新冠病毒的感染,或是减轻感染的症状。

全球首富马斯克成了一篇新冠抗体研究论文的作者,论文还发在了《自然通讯》杂志上。 据悉,这篇关于新冠疫情的研究论文是马斯克与自己公司的研究团队共同完成,为了完成这项研究,他不惜豁出四千多名员工参与新冠研究。消息一出便引发外界的质疑和关注,大家纷纷猜测他这样做的原因。马斯克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出于啥考虑?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马斯克此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好的认识新冠病毒。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康复者的特定抗体水平没有达到保护阈值。要验证这一想法,就需要跟踪新冠患者和他们之后再次接触病毒后的状况。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4300人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跟踪,发现了有300人感染了新冠。研究人员选取了感染者中120人的数据,更深入地研究他们的感染情况和随后的抗体水平。其中有73人(61%)未产生任何感染症状,有症状和无症状的患者体内都有高度特异性的新冠病毒抗体,这些患者产生的抗体滴度在1ng/ml至11μg/ml之间。在产生抗体的患者中,有48名接受了至少一项额外的随访测试,其中有44名(91.6%)保持血清抗体阳性,而4名康复者失去了抗体反应。而且在多个时间点上观察到的曲线表明,抗体滴度均匀衰变的证据有限。

二、回到最初的问题,马斯克一个世界首富,怎么就成了新冠论文作者了呢?其实,这篇文章不仅有马斯克,还有SpaceX公司的医疗主管Anil Menon。而贡献最大的,是没有登上姓名的来自SpaceX的4300名员工。原来,马斯克最大的“贡献”是为研究提供了4300名“打工人”,当然他们都是自愿的,论文也是符合医学伦理的。lter博士表示,马斯克对这项研究颇有兴趣,她还向SpaceX高管介绍了抗体和疫苗的工作原理。去年4月SpaceX与哈佛大学传染病专家Eric Nilles取得了联系。为了监测员工新冠病毒的感染率,SpaceX公司和麻省理工、哈佛的研究人员合作,对4300多名员工每个月进行一次抗体检测。SpaceX的医疗主管Anil Menon为此制定了一个测试程序:招募来自不同州的员工,让他们从4月开始每月进行血液检查。

三、马斯克之所以研究新冠,更是为了自己公司员工的生命健康安全。而在去年5月,SpaceX在佛罗里达州成功用龙飞船将两名宇航员送入空间站,真是让人捏了一把冷汗。至于当时佛罗里达州员工的状况,研究人员没有透露。不过反对归反对,政策还是要遵守的,马斯克还是对SpaceX和特斯拉下达了停工令。最终,在4300名经过多次测试的SpaceX员工中,有300名感染了新冠。而马斯克自己去年11月也在新冠测试中呈阳性。

自然发表新冠论文app

好的论文APP有:超级论文、论文指南、论文帮、科技论文在线,这几个比较好,没有广告,运行的快

免费论文网站软件关于论文软件好用的论文app如下:好的论文app有:超级论文、论文指南、论文帮、科技论文在线。查找论文的app有:Sci-hub、Kopernio、网易有道词典、SPSS、Matlab、Origin、Python、幕布、Xmind、百度脑图等。一般各大院校都会购买第三方数据库(比如知网是标配),学生在校内可以直接访问数据库,下载需要的文献资源,基本上中文文献都很全。碰到少数找不到全文资源的文献,可以在百度学术、google scholar里搜一下看看,有时候会给资源的链接。另外,计算机学科的同学也可以用“学术范”这个平台(域名就是“学术范”的拼音全拼),上面优质的计算机学科外文文献很多,还有很多数据统计以及筛选功能,可能帮你定位到有价值的文献。另外这个平台还有文献管理和社区讨论功能,很适合毕业季写毕业论文使用。常用的都是知网吧,就是知网要花钱,毕竟论文都是人家辛辛苦苦写的,你要搞研究借鉴看人家的当然得付费。一个绿色的re什么的论文网站论文资料查询网站免费1.OALib 免费论文搜索引擎(一个学术论文存储量超过420W篇的网站)2.HighWire 斯坦福学术文献电子期刊(号称是提供免费全文的、全球最大的学术文献出版商)3.ZLibrary(是一个免费电子书籍搜索下载网站,号称世界最大的免费电子图书馆。拥有513万多书籍和7751万多文献下载。)4.Intute 学术资源搜索工具(是一个专注于教学、研究方面且免费、专业、强劲的学术搜索工具,在论文质量上是绝对具有权威性的)5.Sci-hub(一个免费下载外文的网站,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有时候会打不开)6.中国知网(号称全国资源总库,以收录核心期刊和专业期刊为主,权威、检索效果好,覆盖范围广)7.万方(内容一科技信息为主,兼顾人文,适合工科或理工科院校,收录文献质量高)8.维普(内容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几乎涵盖了全国的国内中文出版物)9.seek68文献馆(内容包含海量中外文献资源全文下载、论文查重、解决疑难文献,覆盖各科领域,写论文用比较省时省力)10.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学(有中文文献,还有古籍,哲学、社会科学等相关专业必备

1、中文数据库目前已知的中文文献库大概有“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众学术搜索引擎:百度学术、必应学术等。不过下面这个网站包含了大约20几个有关学术的网站。网址:、英文数据库英文网站大家首先最先想到的就是谷歌学术,不过这个嘛,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目前就只能去访问镜像网站。除此之外,大家也可以通过自家图书馆去使用“英文数据库”,例如NCBI、PubMed数据库等等。3、英文文献下载scihub这是一个域名多变化的网站,目前也有人引用其网站接口,做了一个客户端,专门用于英文文献的下载,只需要复制DOI号便可以进行免费下载,否则下载一篇文献需要花费几十美元对于普通学子来说是不现实的。网站实时更新地址:、中文文献下载对于中文文献来说,只要是在校学子,都可以使用校园网,免费下载知网、万方、维普等上面的99%的内容,除开极少的学校未购买的资源以外,都可以下载,对于这极少的部分资源,可以使用下面这个网站进行下载,每天仅有五次免费下载次数。网站地址:、PDF阅读器大家都知道从网上下载下来的论文格式大多数为PDF格式,因为PDF文档占用空间较少而且便于传输,同时PDF文档可以避免其他软件产生的不兼容和字体替换问题,使得文档的灵活性提高。关于PDF阅读器,推荐一个好用的:AdobeAcrobat 是由Adobe公司开发的一款PDF编辑软件。借助它,可以进行PDF的打开与编辑、甚至转换为Word等其它更多的功能。6、CAJ阅读器中国知网下载的部分论文,尤其是各种篇幅较大的论文,基本上都是只能使用CAJ格式下载,而CAJ是一款支持多种文档格式,全面整合了对文献的阅读、学习、研究、编辑和管理的强大功能,是一款集体积小、功能强、占用资源少、使用方便等优点于一身的优秀文献阅读软件。7、ABBYYFinereader它是一款OCR图片文字识别软件,可以快速、方便地将扫描纸质文件、PDF格式及数字或移动电话图像转换成可编辑格式——MicrosoftWord、Excel、PowerPoint、可检索的PDF、HTML、DjVu等。99.8%的识别准确率即刻识别文本,复制和粘贴,搜索或编辑。官网:、PDF全文翻译一般来说,本科生写论文不怎么用到英文文献,但是还是有硬性要求的,比如我们学校开题报告,要求至少2篇英文文献,所以看英文文献是难免的,对于英语翻译能力不强的同学,急需要可以翻译全文的一款软件。这款软件不仅可以支持PDF全文翻译,也可以支持段落翻译、单个单词翻译,9、英文翻译插件这个就是主要实现指哪翻译那,这个就主要推荐一个“网易有道翻译词典”,这个词典的作用就是翻译,可以支持PDF全文翻译,不过导出需要money,但是它这个划词翻译是不需要钱的,如果你并不是想翻译全文,而只是想了解某段或者是某句、某词的意思,那用这个就很好。动图10、PDF全文翻译网站这是一个在线的翻译网站,它可以立即翻译任何文档格式为任意语言,并保持排版不变。在使用过程中完全免费。翻译完成之后,会自动下载保存翻译的文档。网站地址:作者:PaperPP论文查重系统

在《Nature》上发表一篇论文基本上属于大学教授级别(水平)。

《Nature》和《Science》属于顶尖科学杂志,按SCI影响因子算两杂志都有30多分。

《Nature》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与当今大多数科学论文杂志专一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其它类似的杂志有《科学》和《美国科学院学报》等)。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

【详细介绍】

《自然》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2014年它的影响因子为41.456。

1869年约瑟夫·诺尔曼·洛克耶爵士建立了《自然》,洛克耶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氦的发现者之一,他也是《自然》的第一位主编,直到1919年卸任。

《自然》每周刊载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中具有独创性,重要性,以及跨学科的研究,同时也提供快速、权威、有见地的新闻,还有科学界和大众对于科技发展趋势的见解的专题。

《自然》的主要读者是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但杂志前部的文章概括使得一般公众也能理解杂志内最重要的文章。杂志开始部分的社论、新闻、专题文章报道科学家一般关心的事物,包括最新消息、研究资助、商业情况、科学道德和研究突破等栏目。杂志也介绍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书籍和艺术。杂志的其余部分主要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往往非常新颖,有很高的科技价值。

在《自然》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光荣的,《自然》上的文章会经常被引用。这有助于晋升、获得资助和获得其它主流媒体的注意。因此科学家们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的竞争很激烈。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在发表前编辑选择其他在同一领域有威望的、但与作者无关的科学家来检查和评判文章的内容。作者要对评审做出的批评给予反应,比如更改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试验结果,否则的话编辑可能拒绝该文章。

《自然》是一份在英国发表的周刊,其出版商为自然出版集团,这个集团属于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而它则属于格奥尔格·冯·霍茨布林克出版集团。《自然》在伦敦、纽约、旧金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东京、巴黎、慕尼黑和贝辛斯托克设有办公室。自然出版集团还出版其它专业杂志如《自然神经科学》、《自然生物学技术》、《自然方法》、《自然临床实践》、《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和《自然评论》系列等。

自然杂志发表最新论文

编译 | 李言

Nature , 25 February 2021,Volume 590 Issue 7847

《自然》 2021年2月25日,第590卷,7847期

物理

Physics

The asymmetry of antimatter in the proton

质子中反物质的不对称性

作者:J. Dove, B. Kerns, R. E. McClellan, S. Miyasaka, D. H. Morton, et al.

链接:

摘要

质子的基本结构——夸克和胶子——几十年前就已经为人所知。然而,对于这些粒子及其动力学如何产生质子的量子束缚态及其物理性质(如自旋),我们仍然仅有一个不完整的理论和实验理解。

组成质子的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只占质子质量的百分之几,而质子质量的大部分以夸克动能和势能以及来自强力的胶子能的形式存在。

这种力的一个基本特征,正如量子色动力学所描述的那样,是它能够在质子内部创造出只存在很短时间的物质-反物质夸克对。它们的短暂存在使质子内的反物质夸克难以研究,但它们的存在可以在物质-反物质夸克对湮灭的反应中辨别出来。

在这幅由强作用力产生的夸克-反夸克的图景中,正反两种反物质夸克存在的概率分布作为动量的函数应该是几乎相同的,因为它们的质量非常相似,与质子的质量相比很小。

在此,我们提供了来自介子对产生测量的证据,这些分布是不同的,在动量的大范围内,下反物质夸克比上反物质夸克多。这些结果有望重新引起人们对质子中反物质不对称性起源的几种机制的兴趣,并指出未来的测量可以区分这些机制。

Angular momentum generation in nuclear fission

核裂变中角动量的产生

作者:J. N. Wilson, D. Thisse, M. Lebois, N. Jovančević, et al.

链接:

摘要

当一个重原子核分裂(裂变)时,所产生的碎片会被观察到在旋转;40多年来,这种现象一直是核物理学界的一个谜。

对于自旋为零或几乎为零的系统来说,在每个碎片中通常产生6或7个单位角动量的内部生成是特别令人困惑的。

在此,我们表明在碎片们的自旋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这使我们得出结论,裂变中的角动量实际上是在核分裂后产生的。我们提供了全面的数据,表明平均自旋强烈的依赖质量,呈锯齿分布。我们观察到碎片自旋对伴核的质量或电荷没有明显的依赖,证实了自旋机制的不相关的后断裂性质。

为了解释这些观测结果,我们提出核子在裂变系统的断裂颈部的集体运动产生两个独立的力矩,类似于橡皮筋的断裂。根据统计理论,基于角动量状态占据的参数化方法很好地描述了实验数据的全部范围。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steady-state microbunching

稳态微聚束原理的实验演示

作者:Xiujie Deng, Alexander Chao, Jörg Feikes, Arne Hoehl, et al

链接:

摘要

基于稳态微聚束原理(SSMB),能获得高功率、高重频、窄带宽的相干辐射,波长可覆盖从太赫兹到极紫外(EUV)波段。

这是通过利用微聚束使多粒子相干增强电子存储环内辐射在稳态逐轮的基础上实现的。为了揭示SSMB作为未来光子源的潜力,关键在与真实机器上演示其原理。在此,我们报告SSMB原理的实验演示。

我们的研究表明,电子束存储在准等时环中,在波长1064纳米的激光诱导能量调制后,可以产生亚微米的微束和相干辐射。我们的结果证实了电子的光学相位可以在短于激光波长的精度逐圈关联起来。

在此基础上,我们期望通过应用锁相激光器与电子轮流相互作用来实现SSMB。该演示代表了实现基于SSMB原理的高重复、高功率光子源的里程碑。

量子通信

Quantum Communications

Deterministic multi-qubit entanglement in a quantum network

量子网络中的确定性多量子位纠缠

作者:Youpeng Zhong, Hung-Shen Chang, Audrey Bienfait, et al.

链接:

摘要

在大规模量子通信和计算网络中,产生高保真分布式多量子位纠缠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两个远程量子位元的确定性纠缠最近已经被光子和声子证明。然而,由于有限的状态传输保真度,多量子位纠缠的确定性产生和传输尚未得到证实。

在此,我们报告了一个由两个超导量子节点组成的量子网络,节点由一米长的超导同轴电缆连接,每个节点包含三个相互连接的量子位。通过将电缆直接连接到每个节点的一个量子位上,我们在节点之间传输量子态,过程保真度为0.911 0.008。

我们还在一个节点上制备了一个三比特GHZ态,并将它转移到另一个节点上,转移态的保真度为0.656 0.014。我们进一步利用该系统确定地生成一个全局分布的双节点六比特GHZ态,态保真度为0.722 0.021。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irst return, then explore

先返回,再 探索

作者:Adrien Ecoffet, Joost Huizinga, Joel Lehman, Kenneth O. Stanley & Jeff Clune

链接:

摘要

强化学习通过指定高层次的奖励功能来自动解决复杂的顺序决策问题。然而,当简单直观的奖励提供少量且具欺性的反馈时,强化学习算法就会陷入困境。

在此,我们假设有效 探索 的主要障碍来自于算法忘记如何到达之前访问过的状态(分离)和未能在 探索 之前首先返回到原状态(脱轨)。

我们引入了Go-Explore,这是一系列的算法,通过明确“记住”有希望的状态并在有意 探索 前返回这些状态的简单原则,直接解决这两种挑战。

Go-Explore解决了所有之前未解决的Atari 游戏 ,并超越了所有难度 探索 游戏 的技术水平,在《蒙特祖马的复仇》和《陷阱》等 游戏 上做出了数量级的改进。我们也展示了Go-Explore在少奖励的拾取-放置机器人任务中的实际潜力。

此外,我们还发现加入目标条件策略可以进一步提高Go-Explore的 探索 效率,并使其能够处理整个训练过程中的随机性。

材料科学

Material Science

Efficient perovskite solar cells via improved carrier management

增强电荷载流子管理,实现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作者:Jason J. Yoo, Gabkyung Seo, Matthew R. Chua, Tae Gwan Park, et al.

链接:

摘要

电荷载流子管理的改进与填充因子和开路电压密切相关,从而为提高PSCs的器件性能并达到其理论效率极限提供了一条途径。在此,我们报告了一种通过增强电荷载流子管理来提高PSCs性能的整体方法。

首先,我们通过调节化学镀液沉积的二氧化锡,得到了一个理想的薄膜覆盖、厚度和组成的电子传递层。

其次,我们将块和接口之间的钝化策略解耦,从而改善性能,同时最小化带隙损失。在正向偏压中,我们的器件表现出高达17.2%的电致发光外量子效率和高达21.6%的电致发光能量转换效率。

作为太阳能电池,它们获得25.2%的经认证的能量转换效率,相当于其带隙热力学极限的80.5%。

相关研究2月14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的Jochen Buck说:“这在男性避孕领域是完全革命性的。临床开发中的大多数男性避孕药只在8至12周后才生效。”康奈尔大学的Melanie Balbach表示,药效大约在24小时后就消失了,意味着服用这种避孕药后能快速恢复生育能力。Buck和Balbach计划改进这种药物,使其在人体试验前能持续更长时间。如果一切顺利,他们希望到2025年开始临床试验。相关新闻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常态化时期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生育问题广受社会关注。今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我国人口比上年减少85万人,这也意味着,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常态化时期。这一人口发展现实,令如何提升我国社会生育率的相关议题,更见紧迫。在此背景下,有人再次提出将法定结婚年龄降至18岁,以刺激生育,引发了讨论。事实上,早在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时,就有委员提出这一建议,以此调节婚姻人数下降和老龄化上升趋势。当时这一消息也曾迅速成为热搜。但是,从法律层面看,民法典规定,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婚姻权是一项基本民事权利,因此,降低法定婚龄到18岁,其意义主要在还权于民与赋权于民,保障成年人的婚姻家庭权益。在晚婚情况普遍存在、低生育率已成趋势的背景下,降低法定婚龄到18岁这一措施,对于提高生育率是否有明显作用,尚待现实验证。要从战略上关注和促进生育率提升或稳定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日前在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时表示,未来十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加速趋势,而应对“少子老龄化”,要从战略上关注和促进生育率的提升或稳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亿,占总人口的14.9%。与此同时,截至2022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近61年来中国首次人口负增长。当“少子老龄化”成为常态,人口结构的“一减一增”之间,中国应做哪些准备?杜鹏表示,早在2006年,国家层面就已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此后又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二十大报告将“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等放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部分进行部署。“从实践来看,这些年我们也在不断探索解决‘一老一小’难题,诸如不断完善生育政策,探索普惠托育,促进教育公平等,减轻年轻人在孩子择校、课外辅导等方面的焦虑或抚育成本。”此外,杜鹏认为,养老措施发挥作用与提高生育率也密切相关。“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一般老人会照看,如果第二个孩子还让老人照看,老人就要有8-10年时间全部用来为子女照看孩子,这就提出新挑战:老人是否愿意帮助子女承担抚养责任。”杜鹏表示,跟养老一样,这里会涉及很多社会保障问题,怎么促进老人和子女共同居住,怎么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年轻人优待,怎么解决老年人的异地医保问题等等,这些方面国家一直在不断完善相关措施。应对“少子老龄化”,国际上不少国家已有探索,中国能从其他国家获得哪些经验?“近年来,我们也在借鉴一些国家鼓励生育的相关措施。但是,总体上来说,我们需要做的,一是战略重视,要从战略上关注和促进生育率的提升或稳定;二是综合施策,不能单从某一方面着力;三是博采众长,不同国家的好经验,要结合自身国情进行取舍借鉴。归根到底,中国还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自然》(202110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自然》(202110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自然》(202110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自然》(202110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自然》(202110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您好,对于你的遇到的问题,我很高兴能为你提供帮助,我之前也遇到过哟,以下是我的个人看法,希望能帮助到你,若有错误,还望见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