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

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

国内外已经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独著代表作:中宅村的家庭结构与家庭职能 《浙江学刊》1983年第4期(人大《社会学》1983年第6期)从“征婚广告”这个窗口望去 日本《中国研究月刊》1986年第12期二十世纪中国家庭的变迁 《浙江学刊》1989年第6期(《社会学研究》1990年第3期)中外家庭养老方式比较和中国养老方式的完善,《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4期温州“第二次创业”考察 《社会学研究》1996第4期(人大《国民经济与计划》1996年第9期)欧美志愿服务考察 《青年研究》1997年第5期(人大《社会学》1997年第5期)中国当前的离婚态势 《人口研究》1997年第6期714名中国男同性恋者的情况分析 《青年研究》1998年第10-11期(人大《社会学》1997年第5期)社会政策及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取向《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人大《社会学》2000年第2期,《社会保障制度》2000年第2期)少数民族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吉林省延边自治州的个案 《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4期(人大《民族研究》2000年第5期)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工作的学科发展进程 《浙江学刊》2001年第2期(人大《社会学》2001年第7期)中心中国的婚姻家庭问题研究:一个世纪的回顾 《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3期(人大《妇女研究》2001年第4期)美国的“肯定性行动”及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启示 《浙江学刊》2007年第5期(人大《社会学》2007年第12期)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40篇,包括SCI刊物16篇(其中国际SCI 7篇),部分成果已在国内外相关学术领域引起了重要反响。出版专著两部(分别为第二、第三作者)。发表的代表性的论文如下:1. Zhang, J. X., Mattinson, C. G., Meng, F, C., Wan, Y. S. and Dong, K. Polyphase tectonothermal history recorded in granulitized gneisses from the North Qaidam HP/UHP metamorphic terrane, Western China: evidence from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in press.2. Zhang, J. X., Meng, F. C. and Wan, Y. S., 2007. A cold Early Paleozoic subduction zone in the North Qilian Mountains, NW China: petrological and U-Pb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 25: 285-304.3. 张建新,孟繁聪,2006. 祁连和北阿尔金含硬柱石榴辉岩: 冷洋壳俯冲作用的证据。科学通报,51(14):1683-1688.Zhang, J. X. and Meng, F. C., 2006. Lawsonite-bearing eclogites in the north Qilian and north Altyn Tagh: evidence for cold subduction of oceanic crus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10): 1238-1244.4. Zhang J. X., Yang J. S., Meng F. C., Wan Y. S., Li H. B. and Wu C. L., 2006. U-Pb isotopic studies of eclogites and their host gneisses in the Xitieshan area of the North Qaidam Mountains, western China: New evidence for an early Paleozoic HP-UHP metamorphic belt.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8: 143-150.5. Zhang J. X., Meng F. C., Yang J. S, 2005. A new HP/LT metamorphic terrane in the northern Altyn Tagh, western China.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47: 371-386.6. Zhang J. X., Mattinson C. G., Meng F. C. and Wan Y. S. 2005. An early Paleozoic HP/HT granulite - garnet peridotite association in the south Altyn Tagh, NW China: P-T history and U-Pb geochronology. 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 23: 491-510.7. Zhang J. X., Yang J. S., Mattinson C. G., Xu Z. Q., Meng F. C. and Shi R. D., 2005. Two contrasting eclogite cooling histories, North Qaidam HP/UHP terrane, western China: Petrological and isotopic constraints. Lithos, 84: 51-768. 张建新,孟繁聪,2005. 南阿尔金含假蓝宝石高压基性麻粒岩及其意义. 科学通报, 50(2): 167 - 171.Zhang J. X., Meng F. C., 2005. Sapphirine-bearing high pressure mafic granulite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the South Altyn Tagh.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0(3): 265-269.9. 张建新, 孟繁聪, 杨经绥. 2004. 柴北缘西段榴辉岩相的变质泥质岩:榴辉岩与围岩“原地”关系的证据.中国科学(D缉), 34(9): 825-834,Zhang J. X., Meng F. C.,Yang J. S., 2004. Eclogitic metapelites in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north Qaidam Mountains: evidence on “in situ” relationship between eclogite and its country rock.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 47(12): 1102-1112.10. 张建新、杨经绥、许志琴、孟繁聪、宋述光、李海兵、史仁灯,2002.阿尔金榴辉岩中超高压变质作用证据,科学通报, 47(3): 231-234.Zhang J. X., Yang J. S., Xu Z. Q., Meng F. C., Li H. B., and Shi R. D., 2002, Evidence on UHP metamorphism of eclogites in the Altun Monutai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7(9): 751-754.11. Zhang J. X., Zhang Z. M., Xu Z. Q., Yang J. S.i and Cui J. W., 2001. Petrology and geochronology of eclogites from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Altyn Tagh, northwestern China. Lithos, 56(2-3):189-208.12. 张建新, 张泽明, 许志琴, 杨经绥, 崔军文. 1999.阿尔金西段孔兹岩系的发现及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初步研究,中国科学D辑, 29(4): 298-305.Zhang J. X., Zhang Z. M., Xu Z. Q, Yang J. S. and Cui J. W., 2000. Discovery of khondalite series from the western segment of Altyn and their petrolog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43 (3): 308-316.13. 张建新, 张泽明, 许志琴, 杨经绥, 崔军文, 1999. 阿尔金构造带西段榴辉岩的Sm-Nd及U-Pb年龄--阿尔金中加里东期山根存在的证据, 科学通报, 44: 1109-1112.Zhang J. X., Zhang Z. M., Xu Z. Q., Yang J. S. and Cui J. W., 1999. The age of U-Pb and Sm-Nd for eclogite from the western segment of Altyn Tagh tectonic bel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4(24):2256-2259.

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40篇,包括SCI刊物16篇(其中国际SCI 7篇),部分成果已在国内外相关学术领域引起了重要反响。出版专著两部(分别为第二、第三作者)。发表的代表性的论文如下:1. Zhang, J. X., Mattinson, C. G., Meng, F, C., Wan, Y. S. and Dong, K. Polyphase tectonothermal history recorded in granulitized gneisses from the North Qaidam HP/UHP metamorphic terrane, Western China: evidence from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in press.2. Zhang, J. X., Meng, F. C. and Wan, Y. S., 2007. A cold Early Paleozoic subduction zone in the North Qilian Mountains, NW China: petrological and U-Pb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 25: 285-304.3. 张建新,孟繁聪,2006. 祁连和北阿尔金含硬柱石榴辉岩: 冷洋壳俯冲作用的证据。科学通报,51(14):1683-1688.Zhang, J. X. and Meng, F. C., 2006. Lawsonite-bearing eclogites in the north Qilian and north Altyn Tagh: evidence for cold subduction of oceanic crus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10): 1238-1244.4. Zhang J. X., Yang J. S., Meng F. C., Wan Y. S., Li H. B. and Wu C. L., 2006. U-Pb isotopic studies of eclogites and their host gneisses in the Xitieshan area of the North Qaidam Mountains, western China: New evidence for an early Paleozoic HP-UHP metamorphic belt.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8: 143-150.5. Zhang J. X., Meng F. C., Yang J. S, 2005. A new HP/LT metamorphic terrane in the northern Altyn Tagh, western China.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47: 371-386.6. Zhang J. X., Mattinson C. G., Meng F. C. and Wan Y. S. 2005. An early Paleozoic HP/HT granulite - garnet peridotite association in the south Altyn Tagh, NW China: P-T history and U-Pb geochronology. 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 23: 491-510.7. Zhang J. X., Yang J. S., Mattinson C. G., Xu Z. Q., Meng F. C. and Shi R. D., 2005. Two contrasting eclogite cooling histories, North Qaidam HP/UHP terrane, western China: Petrological and isotopic constraints. Lithos, 84: 51-768. 张建新,孟繁聪,2005. 南阿尔金含假蓝宝石高压基性麻粒岩及其意义. 科学通报, 50(2): 167 - 171.Zhang J. X., Meng F. C., 2005. Sapphirine-bearing high pressure mafic granulite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the South Altyn Tagh.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0(3): 265-269.9. 张建新, 孟繁聪, 杨经绥. 2004. 柴北缘西段榴辉岩相的变质泥质岩:榴辉岩与围岩“原地”关系的证据.中国科学(D缉), 34(9): 825-834,Zhang J. X., Meng F. C.,Yang J. S., 2004. Eclogitic metapelites in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north Qaidam Mountains: evidence on “in situ” relationship between eclogite and its country rock.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 47(12): 1102-1112.10. 张建新、杨经绥、许志琴、孟繁聪、宋述光、李海兵、史仁灯,2002.阿尔金榴辉岩中超高压变质作用证据,科学通报, 47(3): 231-234.Zhang J. X., Yang J. S., Xu Z. Q., Meng F. C., Li H. B., and Shi R. D., 2002, Evidence on UHP metamorphism of eclogites in the Altun Monutai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7(9): 751-754.11. Zhang J. X., Zhang Z. M., Xu Z. Q., Yang J. S.i and Cui J. W., 2001. Petrology and geochronology of eclogites from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Altyn Tagh, northwestern China. Lithos, 56(2-3):189-208.12. 张建新, 张泽明, 许志琴, 杨经绥, 崔军文. 1999.阿尔金西段孔兹岩系的发现及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初步研究,中国科学D辑, 29(4): 298-305.Zhang J. X., Zhang Z. M., Xu Z. Q, Yang J. S. and Cui J. W., 2000. Discovery of khondalite series from the western segment of Altyn and their petrolog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43 (3): 308-316.13. 张建新, 张泽明, 许志琴, 杨经绥, 崔军文, 1999. 阿尔金构造带西段榴辉岩的Sm-Nd及U-Pb年龄--阿尔金中加里东期山根存在的证据, 科学通报, 44: 1109-1112.Zhang J. X., Zhang Z. M., Xu Z. Q., Yang J. S. and Cui J. W., 1999. The age of U-Pb and Sm-Nd for eclogite from the western segment of Altyn Tagh tectonic bel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4(24):2256-2259.

1.三峡链子崖危岩体稳定性分析及锚固工程优化设计,2004年,排名:第一,主要合作者:张颖等,发表刊物:岩土工程学报.科学出版社。2.三峡库区地下水渗透压力对滑坡稳定性影响研究,2004年,排名:第一,发表刊物: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地质出版社。3.三峡库区边坡结构及失稳模式研究. 2000年,排名:第一,主要合作者:陈波等,发表刊物:工程地质学报. 科学出版社。4.三峡巫山滑坡实时监测预警(Real-tim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of landslides at Wushan Town, the Three Gorges),2010年,排名:第一,主要合作者:王洪德等,发表刊物:LANDSLIDES(滑坡学报,英文,Springer-Verlag出版,SCI收录)。5.重庆武隆滑坡斜倾视向滑动机理研究(Mechanism on apparent dip sliding of inclined bedding rockslide of Jiweishan,ChongQing.),2010年,排名:第一,发表刊物:LANDSLIDES(滑坡学报,英文,Springer-Verlag出版,SCI收录)。6.四川省丹巴县城滑坡失稳及应急加固研究,2008年,排名:第一,主要合作者:李廷强,发表刊物: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科学出版社。7.InSAR和GPS耦合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Integration of GPS with InSAR to monitoring of the Jiaju landslide,Sichuan),2010年,排名:第一,主要合作者:郑万模等,发表刊物:LANDSLIDES(滑坡学报,英文,Springer-Verlag出版,SCI收录)。8.西藏易贡高速远程滑坡空气动力学模型研究(Aerodynamic Modeling on the Yigong Gigantic Rock Slide-Debris Avalanche, Tibet, 2011年,排名:第一,主要合作者:邢爱国,发表刊物: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Environment(工程地质与环境学报,英文,Springer-Verlag出版,SCI)。9.汶川地震滑坡灾害研究(Landslide hazards triggered by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Sichuan, China),2009年,排名:第一,主要合作者:Wang Fawu,发表刊物:LANDSLIDES(滑坡学报,英文,Springer-Verlag出版,SCI收录)。10.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2013年,排名:第一,主要合作者:张永双等。北京:科学出版社。

公开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

200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限5篇)[1] The Development of Rn/Tn Mixing Chamber and The Models of Determining Radon Concentration ,Thoron 2010 Workshop(日本东京),2010.5.18—24;第1作者,国际学术会议[2] 能谱型核测井的逐点剥谱反褶积解释方法,核技术,2006⑿;第1作者,[3] 内网和外网间的同名IP地址转换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工程,2006⑺;第1作者,[4] 一种新的伽玛能谱测井定量解释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⑵;第1作者,核心期刊[5]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ISOHIS,RDGSM and AQUACHEM,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Technical Symposium,2000.6,第1作者,IAEA技术报告[1] 瞬发裂变中子……,国家国防基础科研计划(保密项目,B3420110006),2011年立项,在研,主持人[2] 铀矿γ全谱测井的核素含量定量解释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4078),2010年立项,在研,主持人[3] 铀资源的井下快速勘查与测井评价技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7AA06Z111),2007年立项,2011年结题,副组长(主持人)[4] 金属矿伴生放射性污染行为及环境修复原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6CB708409),2006年立项,2009年结题,主持人[5] 系列核辐射仪器的智能化与产业化研究(射线探测系列仪器及装置产业化),江西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赣高新产业办[2005]357号)、江西省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赣高新产业办字[2008]06号)、国家振兴计划资助(发改投资[2009]1168,赣发改高技字[2009]401号),2005年、2008年、2009年立项,主持人[6] 测氡仪检定装置,上海市政府招标课题(2006-JXL-001,上海市检测中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计划项目(2007QK105),2006年、2007年立项,2008年结题并部级鉴定,主持人[7] 网络电器信息传输和控制的设备与技术——高速以太网关接口及其产业化研究,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20043600057,RJZ20043600030),2004年立项,负责人[8] 面向对象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结构与拓扑关系研究,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0411004),2004年立项,2006年结题评优,主持人[9] 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同位素水文数据库,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科技合作项目(RAS/8/075),2000年立项,主持人[10] 砂岩盆地沉积体系综合测井专家系统,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科技计划项目(DK2000-38),2000年立项,2002年结题,主持人获奖与专利申请情况(限10个)[1] 铀矿床γ测井分层解释方法研究,1991年度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2[2] 通用核物探仪器智能数据采集器,1991年度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2[3] 氡监测仪自动校准装置研制,2009年度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兴检奖(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2[4] 学分制管理模式研究与系统开发,2004年度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1[5] 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课件,2002年度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2[6] 基于以太网的分布式智能校园卡综合系统,2004年度抚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7] 东华小额实时电子支付与财务结算系统,2009年度南昌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2[8] 氡室放射性气溶胶发生与采样装置,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排名第1[9] 流气式氡室氡浓度的动态控制方法,国家发明专利(20081009766.6),排名第1[10] HD氡室自动测控系统V1.0,软件著作权(2008SR06325),排名第2[11]2013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优秀大学毕业生,获得国外优秀学校的硕士学位;2、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并有在海外知名学府从事研究工作的资历;3、至少具有三年国际战略研究领域的实践工作经验和论文发表;4、具有一定的国际战略研究水平,能够独立探索与解决复杂的国际战略问题;5、持有教育部学历认证,并申请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硕博连读专业。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的硕士博士连读条件非常严格,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成绩和研究能力,并且具有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此外,学生还需要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研究课题,并能够与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苏联政治史:苏联知识分子、苏联政治文化与苏联民族问题系列:以赛亚·伯林视野下的苏联知识分子与苏联文化》,载《俄罗斯研究》2012年第3期。《历史断想:十月革命与苏联知识分子》,载《俄罗斯学刊》2012年第3期。《“世界革命”与“国家利益”:“勃列日涅夫主义”的理论来源与真实诉求》,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政治动员背景下苏联国内政治中的敌人形象》载《史学月刊》2011年第4期。《新阶级和特权阶层:吉拉斯对苏联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分析》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列宁·布哈林·斯大林:红色领袖对“文化革命”和苏维埃文化的理解与阐释》载《俄罗斯学刊》2011年第1期。《新阶级和特权阶层:吉拉斯对苏联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分析》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列宁·布哈林·斯大林:红色领袖对“文化革命”和苏维埃文化的理解与阐释》载《俄罗斯学刊》2011年第1期(创刊号)《苏维埃知识分子概念的形成及时代特征》载《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苏联红色教授学院的建立及其历史影响》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年第1期。《冷战背景下苏联对外政治中的“敌人形象:”》载《史学月刊》2010年第7期。《20世纪20年代苏联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地位》载《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政治文化背景下苏联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与政治表达》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20-30年代的“访苏现象”及其对苏联的认识》载《理论学刊》2010年第10期。合著排名一。《索尔仁尼琴:俄罗斯作家的历史际遇与知识分子式的历史思考》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从知识精英到政治精英:卢那察尔斯基的政治轨迹与思想历程》载《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1期。《从政治整肃到行政规训:新经济政策时期苏维埃政权的知识分子政策》载《俄罗斯研究》2009年第4期《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与政治表达》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知识分子的思想塑造和政权培育》载《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新经济政策时期高尔基思想肖像》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孤旅与命运:20 世纪 20 至 30年代欧洲的俄国侨民》载《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8 年第 1 期《国家利益视野下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对美关系》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 年第 2 期《勃列日涅夫斯时期苏联严重的社会问题》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 年第 1 期 。《简论苏联犹太人问题》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3 年第 2 期。《对苏维埃联邦的成立和苏联宪法的历史分析》载《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3 年第 1 期 。《论苏联宪法的缺陷和联邦制解体的原因》载《现代代动力:中国、俄罗斯、东欧改革比较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3 年版 。《俄罗斯知识分子与大俄罗斯民族主义》载《东欧中亚研究》 2000 年第 5 期。《秘密报告的由来》载《俄罗斯文艺》2000年第3期《列宁遗嘱之谜》载《俄罗斯文艺》2000年第4期《苏联联邦制变形的历史原因》载《东欧中亚研究》 1999 年第 4 期。《苏联时期俄罗斯民族特殊地位与 “俄罗斯中心论” 》载《东欧中亚研究》 1997 年第 3 期 。《前苏联双重主权冲突和民族分离主义》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6 年第 1 期 。《民族主义在前苏联的表现及其特点》载《世界民族》 1996 年第 2 期 。《民族文化与族际文化 ── 冲突抑或协调》载《东欧中亚研究》1996 年第 4 期 。《俄国文化中的“知识分子概念”》载《北方论丛》2009年第1期《俄国贵族阶层的形成及其政治觉醒》载《理论学刊》2008 年第 6 期《冯维津命题与近代俄国知识分子觉醒》载《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8 年第 4 期《米留可夫自由主义思想浅谈》载《西伯利亚研究》2008年第6期。合著排名二。《20 世纪20 年代俄国侨民的政治思潮——以米留可夫的“新策略”为个案研究》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合著排名二。Искание “ вех либерализма ” : Раздумье П. Б. Струве о русских революцией //Вестник СПбГУ .Серия “ история ” ,2007. № .2.《寻找路标:斯徒卢威关于俄国革命的思考》载《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学报》(历史卷)2007 年第 2 期。《俄国近代政治恐怖主义的源流》载《史学月刊》2007 年第 1 期。《斯徒卢威:俄国自由主义的代言人》载《学习时报》2007年12月31日《“东方”与“西方”的选择和间离》载《学习时报》2007年11月6日《别林斯基和巴枯宁的思想迷途》载《学习时报》2007年10月22日《吉霍米洛夫的政治转向》载《学习时报》2007年7月30日《果戈理的保守与反动》载《学习时报》2007年7月5日《涅恰耶夫与俄国近代政治恐怖主义》载《学习时报》2007年6月13日《恰达耶夫与普希金爱国主义观的异同》载《学习时报》2007年5月21《斯徒卢威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载《华东师大学报》 2006 年第 1 期《俄国自由主义思想史论纲》载《北方论丛》2006 年第 6 期。《西方文化之于俄罗斯:动力抑或阻碍》载《俄罗斯文艺》2005 年第 1 期 。《再寻路标:侨民时期的斯图卢威的保守自由主义思想》载《北方论丛》2005 年第 2 期 。《俄罗斯外交取向的文化传统思考》载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尊从与背离:斯图卢威的激进自由主义思想》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激情与反思:斯图卢威与三次俄国革命》载《二十一世纪》(香港) 2004 年 10 月号 。《恰达耶夫与普希金爱国主义观异同》载《俄罗斯思想与俄罗斯道路》,外文出版社 2004 年 。《现代化之准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载《学习时报》2004年1月5日《现代化之浴血:十二月党人的理论与实践》载《学习时报》2004年1月19日《现代化之启蒙:俄国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化道路探寻》载《学习时报》2004年2月16日。《现代化之窘困: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载《学习时报》2004年3月1日《现代化之选择:从民粹主义到列宁主义》载《学习时报》2004年3月15日《维特改革与俄国工业化》载《学习时报》2004年3月29日《尼古拉二世的改革与反改革》载《学习时报》2004年4月12日《西方文化与俄国现代化》载《学习时报》2004年4月29日《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载《学习时报》2004年5月17日,4000字《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改革》载《中国财经报》2004年5月25日《彼得大帝移风易俗》载《学习时报》2003年7月12日《以 “路标” 为界—— 俄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波澜》载《历史研究》 2003 年第 5 期 。《白银时代的喧哗:俄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左倾” 》载《俄罗斯文艺》 2003 年第 3 期 。《恋女与情郎的永恒对话 —— 俄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与特点》载《俄罗斯文艺》 2002 年第 3 期。《叶卡特琳娜二世开明君主新论》载《史学论衡:百年校庆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从民粹主义到列宁主义 —— 俄国知识分子思想的艰难跋涉》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1 年第 6 期 。《俄罗斯国家的形成与民族主义》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第 2 期。《亚历山大二世》载《俄罗斯文艺》2001年第3期《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治国方略》载《俄罗斯文艺》2001年第4期《彼得大帝的遗瞩之谜》载《俄罗斯文艺》2000年第2期《彼得大帝性格之谜》载《俄罗斯文艺》2000年第2期《从拉吉舍夫到巴枯宁: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载《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神秘沙皇的神秘之死》载《中国教育报》1995年1月8日。《俄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及其与沙皇政府的关系》载《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4 年第 6 期。《日俄战争对俄国海军的影响》载《求是学刊》1994 年第 5 期 。《俄国历史上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基础》载《世界历史》 1994 年第 5 期 。《西方文化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载《北方论丛》1993 年第 2 期 。《俄国现代化进程中改革与革命》载《求是学刊》1993 年第 1 期。《略论俄国历史上的现代化进程》载《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2 年第 6 期。《资产阶级在俄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历史地位》载《世界历史》1992 年第 1 期 。《关于巴枯宁和巴枯宁主义的几个问题》载《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1 年第 1 期 。《俄罗斯经济文化传统形成及其与现代化的冲突》载《求是学刊》1991 年第 6 期。《俄罗斯军事学派奠基人──苏沃罗夫》载《军事史林》1990 年第 1 期 。《俄罗斯政治文化传统形成与现代化的对抗》载《北方论丛》1990 年第 2 期 。《俄国垄断工业的发展及其与沙皇政府的关系》载《大庆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0 年第 2 期 。《论维特改革的影响及实质》载《求是学刊》1990 年第 4 期。《俄国资产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载《求是学刊》1989 年第 4 期 (识学以来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以志纪念)。《彼得大帝和俄国海军》载《海洋》1984年第9期 (识学以来公开发表的第一篇稚文,它给我以鼓励并立志学术,以志纪念)。《中苏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与“台湾因素”——来自俄罗斯资料的解释》载《东方外交与台湾》(魏楚雄、陈奉林主编),“东方外交史丛书二”,澳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近世俄国文献对朝鲜的记载与初识》载《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4期。《中苏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与“台湾因素”》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3期《旅俄华工与十月革命前后中国形象的转变》载《学习与探索》2009 年第 1 期《近代俄国知识阶层对东方和中国文化的认识》载《学习与探索》2008 年第 1 期《东正教与中俄早期文化交流》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 年第 2 期。《华裔学志》的创办及其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载《北方论丛》2004 年第4期 。 合著排名一。《李鸿章与维特经济现代化思想的比较研究》载《北方论丛》2001年第4期。《俄国远东政策与乌赫托姆斯基》载《学习与探索1993 年第1期 。《李鸿章特别基金的由来》载《北方文物》1989 年第4期 。《国内学界近三十年国内俄国史研究回顾》载《理论学刊》2009 年第 1 期《当代俄罗斯十月革命史学的若干趋势》载《史学史研究》2008 年第 3 期《十月革命史研究四题》载《俄罗斯文艺》2007年第4期《文明史观在当代俄罗斯:复兴还是重建》载《河南师大学报》2007年第4期。《 从文化史到文化学:文明史观的复兴抑或重建?——对俄罗斯学术现象的评析》载《学习与探索》2007 年第2期。《历史学视角:中国俄罗斯学的战略性思考》载《俄罗斯文艺》2007年第2 期 。《比较视野下的文明冲突范式研究——文明冲突论与文明内部冲突论》载《井岗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 年第 4 期。 合著排名一。《文化与传统之殇:俄国现代化历史和道路的哲学思考》,载《江汉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2 期。《比较史学视野下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 苏联、南斯拉夫与美国联邦制的比较》载《俄罗斯语言和文化论文集》,重庆出版社2005 年版。合著排名一。《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欧亚主义问题研究综述》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05年第6期 。合著排名一。《民族主义的三次浪潮》载《学习时报》2005年4月25日。《多样和多元:审视20世纪宗教发展》载《学习时报》2005年3月21日《俄罗斯人文社科现状及发展趋势》载《东欧中亚研究》2001 年第 3 期 。《苏联和俄罗斯学者对苏联民族主义的研究评述》载《俄罗斯研究》(安徽大学)1997 年第 3 期 。《关于十月革命史研究几个问题》载《俄罗斯研究》(安徽大学)1997 年第5 期。《作为一种世界性潮流的民族主义》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 年第1期 。合著排名一。《近年我国史学界关于俄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的综述》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6期 。《中国学者对前苏联民族主义研究评述》载《俄罗斯研究》(安徽大学)1995年第4期。《西方学者对前苏联民族主义的研究评述》载《俄罗斯研究》(安徽大学)1994 年第6期。《论19世纪国际工运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合著排名二。《当代俄罗斯思想家亚·季诺维耶夫及其政治思想》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07 年第 2 期 。《新旧俄罗斯的相遇与歧路:欧亚主义视野下俄罗斯复兴之历史思考》载《学习与探索》2006 年第 2 期。《季诺维也夫的“社会学小说”和他的社会学式解剖》载《学习时报》 2006年7月25日 。《季诺维也夫 :苏维埃体制最严厉的批判者和最后的守望人》载《二十一世纪》(香港)2006 年 8 月号(网络版)。《俄共国家主义意识形态与“俄罗斯思想”》载《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 年第 4 期 。合著排名一。《俄美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势》载《和平与发展》1996 年第 2 期 。《走向 21 世纪的俄美关系:冲突抑或协调》载《当代世界》1996 年第 3 期。《车臣事变对俄罗斯联邦的完整与叶利钦政治命运的影响》载《东欧中亚研究》 1995年第3期 。《苏联解体的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载《东欧中亚研究》1994年第6 期。《俄乌黑海舰队归属的争执及矛盾发展趋向》载《东欧中亚研究》1993 年第3期。

发表性学术论文的特性

学术论文的六大特性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

那么,学术论文主要有哪些特点呢?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主要特点:

⑴科学性

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

⑵创造性

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

⑶理论性

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

⑷平易性

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

⑸专业性

是区别不同类型论文的主要标志,也是论文分类的主要依据。

⑹实践性

是论文价值的具体体现。它还表现在内容上,旨在根据一定的岗位职责与目标要求培养能力。

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当然以上六大特性要在论文中得以体现。

一、论文的创新性

论文要有新意,要从不同层次进行新颖独到的见解;

(1)填补空白的新发现、新发明、新理论。在前人未开拓的土地上进行探索的研究从而提出填补空白的新发现,例如居里夫人发现镭;新发明,如音乐家杰思罗·塔尔,把风琴传声结构的原理用于播种机,解决了种子落地的速度问题,发明出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播种机;新理论,如牛顿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和演算,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2)更正前说错误。论文的研究成果能更正前人错误的认识。如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土多德的物体下落学说;李四光否定了中国大陆无石油的所谓权威定论。

(3)弥补前说不足。与前人论述同一事物或现象,但从新的角度研究,补充完善前说观点、内容。在谁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

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主要标志。学术论文就是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错的学理性文章。

二、论文的学术性

所谓学术,是指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学术性是毕业论文的本质特征。论文一般是针对某一个专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规律,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带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引述各种事实和道理去论证自己的新见解。其学术性具体体现在:

(1)论点的正确。论点正确是论文的生命力,它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因面,它要求作者立论要客观,不能带有个人的偏见。

(2)论据的真实。论文中的引用材料、数据水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论文作者必须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研究,最大限度地占有材料,事实要充分而且要有足够的说服力。

(3)论证周密。论文的论述过程符合人们推理规律,层次清楚,首尾连贯、结构严谨。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其目的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必然的逻辑关系。

三、论文的科学性

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理论上不得带有个人的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尽可能的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优利德 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进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坚持论文的科学性,就要坚持实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更不能凭空臆造、随意发挥。论文的科学性表现在:

(1)论文观点客观。正确鲜明集中。无论是证明还是反驳,论点必须正确。在论证过程中,紧紧围绕论点进行论述,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2)论据确凿,足以支撑作者观点。观点需要用充分有力的、真实可靠的论据来支持。要求作者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查阅大量相关数据,认真核实每个论据。为立论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论证合乎逻辑。 用证据说明论点,要善于用科学的方法,充分阐述论点与论据之间内在的逻辑,做到论文结构严谨、推理严密。

四、论文的平易性

平易性是论文在形式与表达方面必不可少的特点。值得是要用通俗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字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具体如下:

(1)论文的结构要有条理性,主次有别,言而有序。不求章法奇特,但求顺理成章。

(2)做到概念准确。判断正确,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联系同异分明,说明事物事理的内容、属性和存在形式时要恰如其分,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事理的面貌。

(3)论文文句流畅,叙述深人浅出。把深奥的问题尽可能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要求论文写作语言具有明确、简洁周密、规范的特点,遣词造句不仅要合乎语法规范,而且要注意词汇的精确性和单性,避免产生歧义。

(4)要将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图像、照片、表格、符号、公式等)配合使用形成独特的书面语言表达体系,这不仅可以节省篇幅,提高直观性、形象性,还便于读者理解,增添阅读的兴趣。

五、专业性

论文的专业性是区别不同类型论文的主要标志,也是论文分类的主要依据。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如社会科学论文,有课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按研究的内容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两类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理论研究,重在对各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将

学论文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理论研究重在对各自的学科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对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于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直接服务于社会。

六、实践性

是论文价值的具体体现。它表内容上,旨在根据一定的各位职责与目标要求培养能力。

学术论文的五大特征

学术论文不是对现有知识的复述,而是在一定专业水平和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文字表达,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见解和发现。概言之,学术论文就是对某个学科领域中某一学术问题做比较系统、专门的研究和探讨,表述创造性科研成果的理论性论文。

学术论文的特征是其区别于其他应用文体的本质属性。了解并掌握学术论文的特征既是撰写学术论文的需要,也是对学术论文的水准及价值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学术论文的五大特征,欢迎大家阅读!

1.科学性。

科学性是学术论文的根本特征,是评价学术论文有无发表价值的重要标准。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术论文内容的科学性。论文选题符合实际,讨论的问题符合主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表述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内容真实、准确;实验数据、研究方法、研究结论都要忠于事实和材料,对客观事实做真实记录,论文能真实地揭示主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规律,能够真实地反映科学研究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第二,学术论文结构和表述的科学性。结构的科学性要求论文结构要严整,推理要严密,措辞要严谨。表述的科学性要求学术论文研究的方法应科学,论点应明确客观,论据应可靠充分,论证应合乎逻辑,表达方式应具有正确的内在逻辑关系,符合逻辑推理的过程,理论体系经得起推敲。语言文字要准确、明白、规范。

第三,学术论文结果的可重复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还表现为它要对研究对象做出准确而简明的抽象概括,并能形成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定论,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因此,论文的结果要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其他科研工作者在相同条件下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能经得起重复和实践检验的定论才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2.创新性。

创新历来是历史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更是当今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撰写学术论文,进行科学研究就是要不断开拓新领域、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提出新思想,因此,创新性是学术论文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术论文的核心价值所在。创新是以新的思维、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和新的描述为根本特征的人类活动。科学家贝尔纳曾说过:“科学远远不仅是许多已知的事实、定律和理论的汇总,而是许多新事实、新定律和理论的连续不断地发现。”因此,学术论文的创新程度应是相对于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而言的。

论文所揭示的事物特征属性,以及对这些特征、属性、规律的运用所取得的结论必须是首创的,而不是对基础知识的推导,更不是对他人成果的重复或解释。学术论文的创新性表现在研究和写作的选题、取材、立意、谋篇、布局等各个方面。创新了实验体系,使用了新的过程或方法,实验中有新的发现,产生了新的实验数据;从新的角度进行论证,得出了新的研究结论;在理论上提出了新的假说,反驳了某一现有理论,或者对某一现有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比前人有了新的进展。这些方面的创新都能为后人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专业性。

学术论文所反映的内容应是相关学科专业系统的理论化的知识,无论学术论文是作者所在学科的研究领域,还是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或者是其他学科理论方法的移植,但总与一定的学科专业及其研究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反映科学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学术论文,其内容所反映的应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水平,而非低水平层次上的简单重复。

学术论文是作者对事物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对专业领域内某个具有学术价值的问题进行系统化、专门化研究探讨的创造性劳动成果,要力图通过深刻的思维过程、客观的分析和科学推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使知识专门化、系统化、严密化,深刻揭示和剖析事物发生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学术论文的专业性还体现在语言表述与读者对象上。学术论文通过大量使用公式、图表等专业术语和符号,力求使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述和分析,体现出学科的专业性,这也是学术论文与一般应用文体在语言表述上的'差异。学术论文的读者也主要是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某一方面学术专长的学者和科研工作者,有较强的专业性。

4.规范性。

规范的格式是治学严谨的体现。作为记录研究过程、发布科研成果、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重要信息和传播载体,学术论文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体现出了严谨的规范性。严格的规范是为了使学术论文更好地实现表达和交流目的的准确无误。学术论文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术论文结构体系和编写格式的规范性。学术论文要符合提出问题、分析论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一完整的逻辑顺序关系,其构成要素也应按照内在逻辑结构排列。《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T7713-1987)》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和编排有详细规定。中国期刊刊登科技论文的组成部分和排列依次 页面:是题名、作者署名和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引言、正文、结尾、致谢、参考文献和附录。

除学术论文编写格式的国家标准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CAJ-CDB/T1-1998)》也是现行主流的编写标准,已为3000余种中国期刊采用。二是语言文字、标点符号使用的规范性。学术论文的语言与其他文字作品的语言截然不同,主要使用议论、说明的表达方式,使用平实、准确、简明、清晰、客观、稳定、逻辑性强的科学语言,语言文字表述应力求书面化、术语化、规范化。其语言所表述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精度和密度。此外,论文中的标点符号也必须按照已有的规定执行,不能随意使用。三是图表制作与参考文献着录的规范性。学术论文中的图标、表格、图形的制作与表示,也要精确化、标准化,严格按照规范的方式使用。《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GB/T7714-2005)》是现行的学术论文文后参考文献着录的国家标准。

5.应用性。

应用性是评价学术论文有无发表价值的另一重要特征。学术论文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理论上解决了专业领域某方面的理论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实践上解决了专业领域的某些实际问题,如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在实验、教学、管理方法及生产工艺流程等方面有所改进等,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对于应用型学科来说,学术论文的应用性体现得更加突出。例如对于临床医学专业而言,除少数纯理论研究的学术论文之外,绝大多数医学论文应结合医疗、预防等工作的实际,力求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造福社会和大众。

学术论文的实用价值越大,效果也就越好,指导作用也就越大。论文发表后在教学、科研、生产、管理上应用,能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体现学术论文的应用性和社会价值,论文的论点要正确,选题要真实,论据要科学,论证要周密,提出的策略、对策、措施、方案、结论要有针对性。

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个:第一,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内容的客观性:论文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要求科学内容真实、成熟、可行,而且可重复性。表达的全面性:论文的科学内容,须用语言、文字或图片等方式表达,并且力求文字简洁、明确及全面性。结构的逻辑性:文章结构所显现的科学内容必须符合逻辑推理、论证反驳等思维规律,其逻辑性强。格式的标准化:论文写作格式已逐渐趋标准化,必须严格遵守其法则。第二,创造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创造性是衡量学术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创造性大,论文价值高;反之,论文价值就低。这里所谓的创造性是指论文中阐述世人尚未谈过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或创造性的模仿。一篇没有创见的文章,可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但它对科学技术发展不起作用,也无法提供科技领域新的内容。有些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但国外已有,严格言之应无创造性。第三,理论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学术性或称为理论性。学术论文可以取材于某一具体产品,或某一抽象的理论,第四,平易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选题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研究有意义的课题,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对科学事业和现实生活有益处;而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研究得再好,论文写作得再美,也是没有科学价值的。

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在《政治学研究》、《教育研究》、《中国行政管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2000年以来,代表性的论文有:(1) 论行政申诉 《政治学研究》2000年01月(2) 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走向分析 《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01月(3) 运用市场机制促进高教管理体制改革《教育研究》2000年07月(4) 行政成本的制度分析 《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03月(5) 当代城市发展中的行政联合趋向 《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07月(6) 21世纪行政发展的新亮点 《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02月(7)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初探 《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02月(8)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主体构成 《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05月(9) 学术会议治理模式新探 《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08月(10) 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建构 《政治学研究》2005年02月(11)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对象选择 《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11月(12)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类型与方法 《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2月(13)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3月(14)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开发思路《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2月(15)行政告知:从管制行政到服务行政——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5月(16)政府成本的内涵设定与构成要素 《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5月(17)绩效标准:政府绩效管理的新工具《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4月(18)助推器 回音壁 摇篮曲 《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9月(19)构建整体性绩效管理框架:21世纪西方国家政府绩效管理的最新视点《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4月(20)澳大利亚绩效审计发展新趋势 《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4月

奥尔本·威廉·豪斯戈·菲利普斯(1914—1975年)是英籍新西兰经济学家。1914年11月18日出生于新西兰特雷宏加。早年曾在澳大利亚从事采矿工作;1937年前往英国,1939年作为电机工程师毕业,并在伦敦电力局工作;二战期间曾服役,在远东战争中被俘;战后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社会学,1949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52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伦敦经济学院助理讲师;1954年任副教授;1958—1967年任该校经济科学与统计学教授;1965—1966年任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1967年离开英国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担任经济学教授;1970年在患中风症后返回祖国新西兰,1975年在新西兰奥克兰去世。

菲利普斯的代表性论文有:《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水平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1958)。其他重要论文还有:《经济动态学中的机制模型》(1950)、《封闭经济中的稳定政策》(1954)、《就业、通货膨胀与增长》(1962)。

菲利普斯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他首创了货币工资率的变动与失业水平之间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最先把最优控制与控制工程的技术应用到经济计量模型,在经济计量估算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发展。他在1958年发表的《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水平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著名论文中,运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根据传统经济学关于货币工资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关系的理论,列出用以表现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的变动率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经济计量模型:Y+a=bXc(其中,Y为工资变动率,X为失业率,a,b,c都是参数),然后根据英国1861—1957年间的有关统计资料,利用统计学上的最小二乘法和试错法,估算配合得出一条表示失业率与工资变动率的依存关系的曲线。他认为,假定其他事情如失业变动率都相同,则名义工资率水平的变动率即工资膨胀率是失业率水平的递减函数。将工资膨胀率压低到正常经验水平所需要的失业率肯定是仅比的,也就是说,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呈此消彼长、互相替换的关系。即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的增长率较低;反之,失业率较低时,则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

菲利普斯曲线通俗地反映了凯恩斯主义调节总需求的根本要求,为凯恩斯主义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政策分析工具。二战后,以萨缪尔森和索洛为代表的一批西方经济学家将以菲利普斯命名的这一曲线用来说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相互替换的关系,因而政府可以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进行权衡取舍,并以此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可以通过实行高通货膨胀来降低失业,或高失业来抑制通货膨胀,但不能同时选择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20世纪60年代,凯恩斯主义者把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货币工资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并假定:物价上涨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这样,由菲利普斯最初提出的这条曲线,在理论上又进一步被深化,用来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即失业率高的时候,货币工资增长较慢,通货膨胀率就低;失业率低的时候,货币工资增长较快,通货膨胀率就高。这样,政府要降低失业,就必须付出更高的通货膨胀率的代价,而要抑制通货膨胀,则必须忍受更高的失业率。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替换关系,充其量也只是存在于短时期内的暂时现象,在长时期内并不存在;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替换关系即使在短期也不存在。

菲利普斯另外还研究了动态稳定问题,讨论了反应滞后及其对稳定政策的影响。他依据政策是否按照现有的错误、积累的偏差或目标变化的速度而发生变化,将按比例的、整体的和派生的政策区分开来。他认为,最佳的政策取决于经济的滞后性质,并由按比例的、整体的和派生的成分混合组成。而要实现动态稳定,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他的这一方法为后来的经济学家在对稳定政策进行分析时所采用。菲利普斯认为,没有建立适当的经济计量模型,稳定的政策就难以实现。而由于经济变量的动态关系难以精确描述和估计,因而他的研究只是对后来经济学家的研究起了预示作用,但这仍是他对经济学的一项重要贡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