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发表文物论文

发布时间:

文物博物论文发表刊物

历史方面的期刊分为三个档次好像!好像只有一本是核心期刊,叫什么来着我忘了!不过有很多地方性的杂志像《西夏研究》等等这些杂志一般好投,对于那些核心期刊一般是很难的!

K85 文物考古类1. 文物 2. 考古 3. 考古学报 4. 考古与文物 5. 中原文物 6. 华夏考古 7. 东南文化 8. 敦煌研究9. 中国历史文物 10. 四川文物 11. 江汉考古 12. 农业考古13. 故宫博物院院刊 14. 北方文物这些都是中文核心期刊

考古与文物 农业考古 华夏考古 江汉考古 文物 考古与文物 中原文物 北方文物 一共四个考古四个文物考古与文物相同总计7个刊名: 考古与文物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 主办: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周期: 双月 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0-7830 CN 61-1010/K 邮发代号 52-12 创刊年:1980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刊名: 农业考古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主办: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周期: 双月 出版地:江西省南昌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6-2335 CN 36-1069/K 创刊年:1981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刊名: 华夏考古 Huaxia Archaeology 主办: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 周期: 季刊 出版地:河南省郑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1-9928 CN 41-1014/K 邮发代号 36-141 创刊年:1987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刊名: 江汉考古 Jianghan Archaeology 主办: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周期: 季刊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1-0327 CN 42-1077/K 邮发代号 38-72 创刊年:1980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刊名: 文物 Cultural Relics 主办: 文物出版社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0511-4772 CN 11-1532/K 邮发代号 2-27 曾用刊名:文物参考资料 创刊年:1950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刊名: 中原文物 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 主办: 河南省博物馆 周期: 双月 出版地:河南省郑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3-1731 CN 41-1012/K 邮发代号 36-136 曾用刊名:河南文博通讯 创刊年:1977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刊名: 北方文物 Northern Cultural Relics 主办: 北方文物杂志社 周期: 季刊 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1-0483 CN 23-1029/K 邮发代号 14-78 曾用刊名:黑龙江文物丛刊 创刊年:1981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爱伦 北平爱伦月刊社 1945.11–1946.1 1卷1–2期(医药类刊物) 有货 安徽建设 安徽省建设厅编译处 1930.5 16–17号合刊矿冶专号 有货 安徽建设季刊 安庆安徽省建设厅 1933 1卷1期 有货 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杂志 休宁该校 1914.9-1920.9 1-3 5-7期。(另有2-3 6-7期1部) 有货 安徽省政府公报 1948 合3册 有货 安徽司法公报旬刊 安徽高等法院 1936.5–1937.8 第12–55期订3册 有货 安徽俗话报 陈独秀 人民社1983年影印版 1904–1905 1–2:2册 有货 安徽政治 省政府秘书处 1941.1–12 4:1–12 有货 安琪儿 北京安琪儿图画周刊社 1929.10–12 1–10期,缺1期第1张。 有货 巴尔底山 1959年影印本 1930.4–5月 1–5期 有货 巴黎新世纪 1947年重印本 巴黎新世纪书报局 1906–1910 1–121期 有货 白露 上海泰东书局 1926.11-1928.3 2卷4-5 有货 百科杂志 北平 1932.7 第1卷 有货 半月 上海大东书局 1923.9–1924.8 3卷1–24期 有货 半月 1921.9–1922.8 1卷1–24期 有货 半月文萃 桂林立体出版社 1942.5–1945.1 1卷1–12,2卷1–6,3卷1–3,复刊2 (另1卷1–4 7–12,2卷1–6,3卷1–2¥4500元) 有货 半月文摘 汉口华中图书公司 1937.10–1939.7 1卷1–8,2卷1–4 6–8,3卷1–5 7–8 (另1卷1–8,2卷1–3 6–8,3卷1 7¥2000元) 有货 半月戏剧 梅花馆主 上海声美出版社 1937/6–1948/4 1–2/1–12;3/1–6 8–12;4/1 4 8 10–11;5/1 7;6/1–9 有货 半月戏剧 上海罗宾汉出版社 1936/8–9 1卷2–5 有货 半月戏剧 上海声美出版社 1937.6–1948 1/1–6 8–11,2/1–6 8–9 11–12,3/1 4,6/1–2 6–7 有货 半月戏剧 上海声美出版社 1937.6–1947.12 1卷1–12期,2卷1–12期,3卷1 3–5期,4卷8期,6卷1–2 6–7期 有货 半月新闻 杭州 1947.1–4月 1:1–6 有货 报学杂志 马星野 上海 1948–1949 试刊1,1–10期 有货 报学杂志(复印本) 马星野 上海 1948–1949 试1,1–10期 有货 北晨评论及画报 北平晨报社 1931.1–11 1–44期含几张复印 有货 北晨评论及画报 北平晨报社 1931.1–11 1:1–44全。1–25期名“北平评论及画报”各12版,26期起名“北晨画报”各4版。 有货 北大半月刊 北京大学 1948.3–9月 1–11期含复印本 有货 北大半月刊 1948.3–9 1–11期 有货 北大清华联合报 北大清华学生自治会 1948/10–11 第1–6期停刊。(2–6期1部) 有货 北大学生 1930.6–1931.6 1:1–4 有货 北斗 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 1931.11-1932.7 1/3–4,2/3–4,另存1卷3 2卷3–4) 有货 北方经济 北平出版社 1946.7–1947.5 1–2:8 有货 北方文化 成仿吾 张如心 张家口北方文化社 1946.3–8月 1–2: 有货 北方文化 张家口 1946.3–8月 1–2:(含复印本) 有货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 1926.10–1927.11 1:1–8含复印本 有货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 1926–1927 1:1–8 有货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 1926.10–1927.11 1卷1–7期 有货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 1925.10–1926.8 1–2:1–24期 有货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 1925.10–1926.2 1–2:1–17期 有货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 1916.4–1918.3 1–4辑 有货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周报 1917.5–1919.5 1–71期 有货 北京近代科学图书馆馆刊 北京该馆 1937.9-1939.7 1-6期 有货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 1919 1–6期 有货 北京医药月刊 北京国医职业分会 1939.1–1939.10 1–10期 有货 北京医药月刊 北京国医职业分会 1939.1–1939.8 1–3,5–6,8期 有货 北平 国立北平研究院 史学研究会 1932.12 1–2期 有货 北平参议大会会刊 1947–1948 有货 北平近代科学图书馆馆刊 1937.9–1939.7 1–6: 有货 北平市政府公报 1946.6–1948.7 1–3卷14期,缺1卷1、4。 有货 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季刊 1937.2–5 1–2: 有货 北平图书馆馆刊 1928.5–1937.2 1–11:(1–3;北京图书馆月刊 ) 有货 北平训练班汇刊 全国师范学校体育教员暑期训练班 1937.7 第1期 有货 北新 上海北新书局 1928–1930 3–4:8册 有货 北新周刊 上海北新书局 1926.9–1927.10 4 6 8 15 17 20 22–26 41–48 51–52期 有货 北新周刊 上海北新书局 1928.2 合订本第4册(41–52期) 有货 北洋画报 天津北洋画报社 1928.7–1936.6 第5–9,11–21,23–24,26–30整832期残84期 有货 北洋理工季刊 1933.3–1937.6 1–5:2 有货 北洋理工季刊 国立北洋工学院 1933.3–1936.9 1卷1–4期,2卷1–2 4期,3卷1 4期,4卷1 3期 有货 奔流 上海北新书局 1928–1929 1–2: 有货 奔流文艺丛刊 奔流新集 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1941.1–7 11–12 1–6,1–2合订本 有货 笔谈 矛盾 上海书店1981年影印版 1941/9–12 1–7期1册 有货

物理论文发表物

1、引言 2 、编写要求 3、编写格式 4、前置部分 5、主体部分 如何写论文 写下自己的想法是完善它的好方法。你可能发现自己的想法在纸上会变成一团糟。 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当你越来越熟悉它的时候,就会很快了。如果你把它当作一种艺术,你就会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nature,science

1.物理学报 2.光学学报 3.发光学报 4.光子学报 5.低温物理学报 6.中国激光 7.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8.声学学报 9.物理学进展10.原子核物理评论 11.物理12.量子电子学报13.高压物理学报14.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5.量子光学学报16.大学物理17.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8.计算物理19.波谱学杂志20.低温与超导21.物理实验22.光散射学报都是国家中文核心的权威杂志

推荐《物理》,核心期刊

《物理》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14)

SA 科学文摘(英)(2011)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

Pж(AJ) 文摘杂志(俄)(2014)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1992年(第一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文物博物论文发表

评职称是需要发表论文的,论文发表对期刊级别也有要求,比如中级职称多为省级期刊,高级职称多为国家级期刊和核心期刊。第一、申报正高级职称,要求申报人在副高级职称以来,由本人独立撰写或者第一作者撰写,在国家权威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也就是核心期刊或者SCI或者EI论文,不含增刊、副刊、专刊、专辑等。第二、申报副高级职称,要求申报人在中级职称以来,由本人独立撰写或者第一作者撰写,在省级期刊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也就是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都行,增刊、副刊、专刊、专辑不行。第三、申报中级职称,要求申报人在初级职称以来,由本人独立撰写或者第一作者撰写,在市级期刊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只要是国内CN期刊上正规出版发行的就行,不需要多高级别,当然增刊、副刊、专刊、专辑不行。除论文外,著作教材也是可以代替论文的。代替规则是本人独立撰写或者第一作者出版本专业专著教材,可以相当于国家级期刊论文。如果是在专著教材上撰写3万字,那就相当于省级期刊论文。有技术保密的部门不能公开发表论文,可以发表内部发行的刊物上,那也是有效的,除此外都必须是公开出版发行的。

这个一般来说肯定是需要你自己专业的论文的。期刊的话~有要求就必须得发专业的~如果没有要求,只要求省级或者国家级的话,也可以发综合类期刊。只要是正规的,网站能查到的就可以。不过这个具体还是看你所评的当地人事局的要求的。发表的话你可以去找人民论文网的胡老师,如果还是不了解的话,你可以咨询她。或者追问我也行。祝发表成功O(∩_∩)O~

文博专业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文博事业贡献力量。三、具备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按照要求参加继续教育。四、文博专业人员申报各层级职称,除必须达到上述标准条件外,还应分别具备以下条件(一)助理馆员1.基本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或者具有基本操作技能,基本了解文博行业发展现状和相关政策法规。2.基本具备从事文物博物馆研究、文物保护、文物考古、文物利用等工作的能力,能够胜任各项日常基础性工作。3.具备硕士学位;或者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1年见习期满,经考察合格;或者具备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文博专业技术工作满3年;或高中毕业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从事文博专业技术工作满5年。(二)馆员1.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文博行业发展现状,在本专业技术领域内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在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独立开展本专业工作。2.在文物博物馆研究、文物保护、文物考古、文物利用等领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或者能够较为熟练解决常见的技术问题、取得某些技术成果;或者作为参与人完成一定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或项目,能够独立承担部分工作。3.具有指导助理馆员开展工作的能力。4.具备博士学位;或者具备硕士学位,取得助理馆员职称后,在相应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满2年;或者具备其他学历,取得助理馆员职称后,在相应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满4年。(三)副研究馆员1.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具有较深的研究或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创造性开展工作,是专业领域内的骨干人才。2.在文物博物馆研究、文物保护、文物考古、文物利用等领域取得具有创新性和行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或者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参与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取得有代表性的技术成果;或者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若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或项目。3.具有培养、指导馆员、助理馆员开展专业研究或实践操作的能力。4.具备博士学位,取得馆员职称后,在相应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满2年;或者具备其他学历,取得馆员职称后,在相应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满5年。(四)研究馆员1.科研工作能力强,具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在相应学术、技术领域有独到见解,能够解决复杂的专业问题或指导完成重大科研任务、工程或项目,在专业领域内起带头作用和指导作用。2.在文物博物馆研究、文物保护、文物考古、文物利用等领域取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或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或者具有突出的实践操作能力,成功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取得重大影响力的技术成果;或者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完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或项目。3.具有指导、培养副研究馆员、馆员等开展专业研究或实践操作的能力。4.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取得副研究馆员职称后,在相应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满5年。本文转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刊名: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Journal of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考古学专业资料性、学术性刊物。刊登关于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古代中外关系及我国民族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资料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编辑部审稿周期为3个月,若3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

文物刊物发表论文

北宋官窑瓷之我见(中国文物鉴赏论文) 2009-04-27 00:36 提要:中国地大物博,拥有着灿烂文明的五千年历史,出土的文物数不胜数。其中北宋官窑瓷器款识多达数种,因为专门为宫廷用瓷而制造的,所以产量很少,因而流传至今的瓷款也极少。关键词:北宋 官窑 五大名窑 特点 造型 釉色 烧制 支钉一.揭秘北宋官窑中国陶瓷的发展源远流长,瓷都景德镇更是名扬中外,到了宋代,瓷器的发展到达了黄金鼎盛时期,其中五大名瓷汝、官、哥、钧、定更是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其中由官窑烧造的贡御瓷器更是工艺先进,制作精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在北宋,瓷器可分为官窑和民窑。首先简单说下民窑,当时生产者看重的是实用、使用价值,生产者考虑了成本,所以工料就不是很讲究。但官窑却不同,官窑是为宫廷而制作的,制作时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窑址的地和生产技术也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因而流传下来的瓷器很多都是稀世珍品。很多人就产生疑问,北宋制作的官窑的地方在哪?是景德镇吗?随着时代的变迁,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①。至今官窑到底在何处是一个谜团,等待后人的探索与发现。二.北宋官窑瓷款的特点②1.造型别致制作精巧 以这张图为例子进行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此制品的上下两端都好似喇叭一样,上端略微比下端要大些,中间鼓出且上面有等距离排列的四根齿状的棱角,中间鼓出的地方下面有条凹槽,底部随着四根棱角的地方有淡淡不明显的三角形突起。这样的造型对于瓷器的制作是一种挑战,像一般的瓷器,我们常见常见的都是类似与家中装饰的花瓶一样,造型上很单一,而北宋官窑瓷器就造型精致,气度不凡,给人眼前一亮,别致新颖的感觉。2.釉色美丽烧制精湛上图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窑汝窑制作的天青无纹椭圆水仙壶,釉色是淡淡的情色,像一面镜子一样,晶莹光亮,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光泽闪亮。此青色釉彩是天青釉,又被成为雨过天青,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兰色釉。给人的感觉虽朴素但却高雅清新,给人以脱俗之感。此天青釉因为其价格昂贵,所以只有官窑会使用,一般民窑不会以此作为原材料。和一般的瓷器相比,其烧制水平也高超,瓷器表面光滑,没有半点瑕疵,光亮照人,内部也没有小的气泡。试问现在我们现在还能见到这样美丽的釉色精湛的烤制技术吗?即使在景德镇也很难再见到这样的珍物了。3.釉层厚度极为薄从以上两图的断面,我们可以看到,北宋官窑瓷器的釉层的厚度很薄,这在一般的瓷器上是很难遇见的,并且想要模仿也是难。并且断处呈现的是流畅的线状,这也是其独有的特点(赝品呈现的是不连续的齿状)。现今有些人为了赚取不义之财,制作假的文物变卖,如果这样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瓷器釉色的厚度和断处的裂缝来判断它是不是北宋官窑的真品。4.底部的支钉痕迹北宋官窑的制作采用烧钉制作,器底留有细小的支钉痕;支钉烧大多为3个、5个或6个。并且从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出,支钉痕小,形如芝麻,呈白色。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凡传世的北宋汝窑瓷器物的器底都有支钉痕迹,无一例外。 三.总结这学期通过在复旦大学选修《中国文物鉴赏》,我对文物这一方面更感兴趣,尤其是北宋官窑及其瓷器。历史传承,在对北宋官窑瓷的了解研究中,同时对北宋宫廷生活有了一些推测和估计,可以联想到当时宫中歌舞升平奢华的生活。也透过瓷器看到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智慧,相信有些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生活的我们也无法想到,无法达到的。① 参见于百度百科“北宋官窑”② 参见于“景德镇陶瓷网”——“北宋官窑瓷款鉴别”(非图和分析)

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以其阵容整齐的师资队伍,完善合理的学科机制,丰富高质的研究成果和珍贵的文物藏品,已成为海内外戏曲学术界公认的戏曲文物与戏曲民俗研究的重要基地。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在从分散的、零星的研究向具有独立的方法论、学术工具、理论方向及研究课题的系统化学科的转变,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成熟。戏曲文物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前贤已做出了重大贡献,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的出现及其成就,不仅标志着这一学科在戏剧戏曲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预示着它的广阔前景与辉煌未来。 车文明,男,1961年12月生,山西省山阴县人,中共党员(1986)。1978年高中毕业后担任民办教师。1979年入山西省朔县师范学校学习,1981年毕业后回原籍任初中教师。1984年考入山西师大中文系,1988年毕业留校,在戏曲文物研究所工作。1993-1996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99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齐森华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7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1年破格由讲师晋升为教授。2002年10月至2004年11月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在日本京都大学人间环境研究科研修。现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所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山西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省拔尖创新人才,333省级人才,“三晋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社会兼职: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戏剧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曹飞,男,1963年出生,山西阳泉人,1985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课程包括:《艺术美学》、《文艺理论》、《戏曲文物考察技术》、《摄影与摄像》。主要从事山西戏曲文化研究,先后参加国家社会科学项目,教育部项目、中法国际交流课题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若干项,出版专著两种,合作出版著作四种,在《戏曲研究》、《中华戏曲》、《民俗曲艺》(台湾)、《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王星荣,1954年生,山西省大宁县太古乡太古村人。1972年12月高中毕业后任中学民办教师,1978年3月入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1982年1月毕业后分配至临汾蒲剧院从事《蒲剧艺术》杂志编辑工作,曾任副主编、主编,1997年5月获副编审技术职务。1998年10月调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任副教授, 2006年为戏剧戏曲学硕士生导师,2007年获教授技术职务,2011年为戏剧戏曲学博士生导师。先后出版独著专著2部,参与撰写出版专著6部,在《戏曲研究》、《中华戏曲》、《戏剧报》(即《中国戏剧》)、《戏剧电影报》、《戏友》、《蒲剧艺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戏剧评论等30余篇。延保全,1964年生,山西省昔阳县人。中共党员。1985年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戏曲文物研究所工作。1988—1991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991年7月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戏曲文物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戏曲》 副主编。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著有《李行道孔文卿罗贯中集》校注、《鸣凤记评注》;主编有《平阳宋金元戏曲文物研究》;参加编著有《山西戏曲碑刻辑考》、《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全元曲》校注、《全元曲》点校、《中国曲学大辞典》等。在《文艺研究》、《文物》、《民俗曲艺》(台湾)、《戏曲研究》、《文献》、《中华戏曲》、《民族艺术》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王福才,1950生,山西省浑源县人。1978年于山西师范学院政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调入戏曲文物研究所工作。中国戏曲学会、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现任戏曲文物研究所教授、副所长,《中华戏曲》编委,戏剧戏曲学硕士生导师。出版著作有《六十种曲评注》之一种《绣襦记评注》(第一作者)、《山西省曲沃县任庄村〈扇鼓神谱〉调查报告》(第二作者),在《文物》、《中华戏曲》、《戏曲研究》《民俗曲艺》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王志峰,女,1994考入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本科学位,1998年考入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攻读硕士。毕业后,留戏曲文物研究所工作,负责中国戏曲学会会刊《中华戏曲》的编辑和出版工作,2006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入中央戏剧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现为戏曲文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华戏曲》编辑部副主任。范春义,山东省安丘市人。1992年9月至1996年7月在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得学士学位。1996年8月至2002年9月在安丘从事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在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习,跟从徐振贵先生学习戏曲学,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在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习,跟从程章灿先生学习古典文献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到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工作。2010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2011年获得山西省青年学术带头人荣誉称号。现为古典文献学方向硕士生导师。 黄竹三,1938年生,广东省开平市人。1961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考取中山大学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生,师从王季思教授专攻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戏曲,1965年研究生毕业。长期在山西高等院校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1980年任讲师,1986年于山西师范大学破格晋升为教授,1990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兼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华戏曲》主编,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山西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现兼任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顾问、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顾问、《中华戏曲》编委会顾问。1991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1999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奖二等奖。窦楷,男,教授,编审。汉族,1928年2月生。195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任中国戏曲学校教师,教研组组长。山西师大学报编辑部编辑,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顾问,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戏曲》副主编。现任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傩戏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理事,山西师大老年科协常务理事,临汾三晋文化研究会顾问,平定县张三谟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冯俊杰,1943年生,黑龙江牡丹江市人。1982年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 ,现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戏曲》主编。著有《郑光祖集》校注、《琵琶记评注》、编著《山西戏曲碑刻辑考》、主编《六十种曲评注》(与黄竹三先生合作)、《太行神庙与赛社演剧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 ,专著《戏剧与考古》、《平遥纱阁戏人》、《山西神庙剧场考》等。近年在《文艺研究》、《中华戏曲》、《戏剧》、《中国文化报》、台湾《民俗曲艺》和韩国《中国戏曲》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 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山西省首届优秀论文二等奖、山西省第四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曾宪梓三等奖、山西省优秀教师奖。 杨太康,1936年生,山西平陆人。196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并留系任教。1972年,系撤销,调山西师大教务处,曾任师资科科长。1980年,开始考察、研究戏曲文物并筹建戏曲文物研究组,1984年戏曲文物研究所成立任副所长至1989年。1987年10至11月,曾至美国田纳西州奥斯丁·彼依大学和麻萨诸塞州的布里奇沃特学院搞中国戏曲文化展一月并作八场讲座,副研究员。从1979年起,在《山西师院学报》《蒲剧艺术》《曲苑》《民俗曲艺》(台湾)等刊物发评论、论文多篇 ,并著有《三晋戏曲文物考》 一书。

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

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

所以文物十分珍贵,我们也应该爱护文物。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

文物有这样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由人类创造,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二是成为历史的遗存,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按照国际上的一般惯例,文物是指一百年以前制作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

在中国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

各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尽管有文献记载的描述,但是因为缺乏具体的形象,人们不可能真切地了解其历史特征。

只有文物,才能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艺术形式生动地展示出来。

在中国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

各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尽管有文献记载的描述,但是因为缺乏具体的形象,人们不可能真切地了解其历史特征。

只有文物,才能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艺术形式生动地展示出来。

通过对文物的鉴赏,不仅可以体味文物本身的艺术价值,还可以联想到文物制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和时代精神。

鲁迅有一篇《看镜有感》,写到自己在鉴赏古镜时的感想,其中“遥想 *** 多少闳放”,“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等认识,都体现出十分透彻的历史眼光。

他由一件文物而涉及历史,涉及时代风格的变迁,涉及近代化,涉及国民性,进行了十分深刻的文化分析。

不过,他说“海马葡萄镜”是“汉代的镜子”,却是一种误会。

现在考古学者已经明确知道,这种镜是唐代制作。

“海马葡萄镜”又称“海兽葡萄镜”,也有“禽兽葡萄镜”、“天马葡萄镜”和“瑞兽葡萄镜”等称呼。

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成为人们自立和进取的精神支柱。

文物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长期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倾向、意识风格、生活习俗等。

因此,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文物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

另外,文物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

也就是说,文物不仅是各个国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的文化财富。

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为的和自然的破坏和损坏文物的因素显著增长,文物保护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4年6月发起了历时6个月的保护文物古迹的国际运动,要求各成员国充实和改进保护文物的技术和法制措施,同时要求各成员国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使文物的价值观念家喻户晓。

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

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78年11月,第20届会议又通过了《关于保护可移动文化财产的建议》。

中国原本就有保护文物的传统。

秦始皇曾经派千人打捞沉没在泗水的周鼎。

汉武帝得到出土的铜鼎,将年号改为“元鼎”。

据《宋书?五行志》记载,西晋的武库中收藏有孔子穿过的鞋子和汉高帝斩白蛇剑。

《吕氏春秋?节丧》中写道,对于盗墓行为,要“以严威重罪禁之”。

《淮南子?论》说,当时法律有“发墓者诛”的条文。

唐代法律包括制裁盗墓行为的内容,《唐律疏议》卷一九有关于对“发冢”者处以刑罚的明确规定。

明代法律还规定,不论是国有土地还是私有土地,凡地下发掘得到的古物,限期上缴国家,否则予以惩处。

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文物都是十分珍贵的,我们应该保护文物,保护中华上下五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

物理论文发表刊物

推荐《物理》,核心期刊

《物理》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14)

SA 科学文摘(英)(2011)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

Pж(AJ) 文摘杂志(俄)(2014)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1992年(第一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LS几位推荐的杂志都很不错,比较专业。但如果LZ是刚接触物理的大学生(大一大二),看那种比较专业的杂志有时不免力不从心,这是可以看一下这几本杂志,他们相比上面的那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较容易理解:1.现代物理知识,这本书主要是国内各大院校老师们写的一些文章收录,而非论文,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2.大学物理,这本书比上一本就上了一个层次了,核心期刊,内容广泛,3。物理,这本书是中科院物理所主办的,核心期刊,全是论文,绝对学术。杨福家教授比较推荐本科生看的一本专业物理杂志。4.科学美国人,这本书有外文版,中文版国内也有,叫环球科学(注明科学美国人中文版),但比外文版滞后,咱们的3月版可能是人家的去年12月版。内容是外国各大高校老师写的一些关于自己研究领域的文章,语言专业又不失幽默,是杨振宁教授比较推荐本科生看的。这本书有官方网站,可以看外文的也可以看中文的,免费浏览,推荐。 以上意见仅是我看书的一些体会,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还望见谅。

国内比较好的有;

物理,光学学报

国外好一点的有;

环球科学,物理教学探讨!

1.物理学报 2.光学学报 3.发光学报 4.光子学报 5.低温物理学报 6.中国激光 7.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8.声学学报 9.物理学进展10.原子核物理评论 11.物理12.量子电子学报13.高压物理学报14.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5.量子光学学报16.大学物理17.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8.计算物理19.波谱学杂志20.低温与超导21.物理实验22.光散射学报都是国家中文核心的权威杂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