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非就是从主要人物和贡献下手战争就是战将的奋战保的君主建立大业的方面文化 以蔡邕妇女 曹氏父子 以及诸葛的前后出师表 还有马均 诸葛亮的发明 华佗 张仲景的医术等等任务? 这个具体没明白 不会是人物吧?内政 从曹操的军民同体化 开始治军 得到北方的快速发展 孙权的治理一方也有独到之处 诸葛亮的内政也不是盖的 但有穷兵黔武之嫌
简单一点说吧:他可以让你明白很多人生的智慧,人生的哲理,可以帮你树立自己的理想,可以让你体会那战火纷飞的激情年代,可以看到刘备以一底层劳动人民奋斗到天下争雄的霸主,这种气概不得不令人佩服,可以看到曹操为个人理想而不折手段的政治野心,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警示一样令人惊叹。可以看到诸葛亮火烧赤壁的智慧,可以看到关云长无关斩将的勇气、可以看到赵云单挑曹军七十二将的英勇等等如此事例很多哦。真是看一遍就多理解一分,看的遍越多就越能感受到此书的博大精深。所以本人强烈推荐楼主有时间一定要看此书,此书绝对比现在的韩国的木偶剧受用。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版本很多,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了宋元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将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部加以改写(删去了荒诞的故事,增加了史实,扩充了篇幅),成为一部长篇巨著。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现,但它们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增删、整理的工作,没有大的改变。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过的120回《三国演义》。书约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紧凑完整。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据这个本子重印,删去了评点。 《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可供我们借鉴。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尊曹或尊刘,是历史家长期的争论,这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平话》一贯“尊刘”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习凿齿和南宋朱熹“尊刘”的史学传统,表现了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此外,《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所谓义气,内容十分复杂,既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义气互相团结,互相救援。但是由于义气不是从阶级观点出发,而往往是从个人恩怨出发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影响深远。它是广大人民认识三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政治斗争和整个社会面貌的教科书;它曾为后世农民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借鉴;几百年来它为民族戏曲提供了大量题材;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种反映复杂历史生活的体裁。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1]蒋正冶: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三国演义》主题研究述评2007(1)[2]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3]陈 辽:智谋精粹古为今用--读《“三国”智谋精粹》1993(4)[4]边 勋:论《三国演义》中智谋描写的历史影响和社会价值[5]郭百秋:《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无非就是从主要人物和贡献下手战争就是战将的奋战保的君主建立大业的方面文化 以蔡邕妇女 曹氏父子 以及诸葛的前后出师表 还有马均 诸葛亮的发明 华佗 张仲景的医术等等任务? 这个具体没明白 不会是人物吧?内政 从曹操的军民同体化 开始治军 得到北方的快速发展 孙权的治理一方也有独到之处 诸葛亮的内政也不是盖的 但有穷兵黔武之嫌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 这个问题,是此次讨论会上争论最为激烈、意见最为分歧的一个问题。除以往提出的“正统说”、“忠义说”、“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反映三国兴亡说”和“讴歌封建贤才说” 等五种观点之外,新提出的主要有“悲剧说”、“仁政说”、“农民愿望说”和“分合说”等四种观点。而且即使是以往的几种旧提法,有人也作了新的解释,注入了新的内容。 (一)悲剧说。 这是此次讨论会上十分引人注意的一种说法。此说论者认为,在《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大批艺术形象中,曹操和刘备,包括他们所代表的集团,不仅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而且始终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曹操被刻画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奸雄形象,一个剥削阶级利己主义的集中代表,贪欲和权势欲的象征。他的身上几乎概括了剥削阶级的全套统治手段和全部本质特征。而残暴狡诈和雄才大略的紧密结合、“奸”与“雄”的高度统一则是他最显著的标志。这一形象乃是恶德的实体、个性化了的社会存在,是作家所处历史环境的直接映象。与此相反,刘备这一形象的本质特征则是对理想道德的追求,他幻想在尘世中实施“仁政”,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以曹操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现实存在和以刘备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理想象征之间的激烈交锋,构成了《三国演义》一书最基本的矛盾冲突。 不幸的是,以曹操为代表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现实存在却最终战胜了以刘备为代表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理想追求。《三国演义》为人们揭示了一个严酷的事实:左右形势,对封建政治生活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不是正义,而是邪恶;不是道德,而是权诈;鲜廉寡耻、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战胜了孝悌礼让、忠诚信义等理想观念;暴政强奸了仁政,兽性代替了人性;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的伦理观念不得不让位于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市侩原则。这不单是三国时期的历史现实,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现实。所以《三国演义》所表现的蜀汉集团的悲剧,正是悲剧的时代所诞生的我们民族的一部历史悲剧,它因之而成为民族历史的启示录,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二)仁政说。 此说论者认为,《三国演义》一书有着极其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这个倾向性集中地表现在“尊刘抑曹”上,以前不少论者把这一点作为《三国演义》的主题,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然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这一强烈倾向并不等于就是它的主题。透过“尊刘抑曹”的表象,我们看到的乃是于对仁政的歌颂和向往,对于暴政的批判和鞭挞。《三国演义》对刘蜀的“尊”和“拥”,反映了挣扎在封建制度残酷现实之中的人民对仁政的热烈拥戴;对曹魏的“抑”和“反”则反映了人民对暴政的深恶痛绝。这不仅是贯穿全书的主题思想,也是《三国演义》一书在思想倾向上的民主性、进步性的具体体现。 (三)农民愿望说。 此说论者认为,我们分析《三国演义》的主题,不能也不应当离开这部作品形成的历史。尽管《三国演义》是以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为该书所作的注为主要的素材和依据,也就是说主要是以正史为素材和依据,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看,它更多地受到讲史话本、元杂剧以及宋元以来大量流传的民间故事、传说的影响。“尊刘抑曹”的倾向正是在这样长期流传、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此外,也有不少同志认为,象《三国演义》这样一部思想蕴涵丰窗的文学巨著,要想用三言两语来概括它的主题思想是很困难的。目前提出的各种说法应当说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但是却似乎都难于为人们所一致接受。重要的问题在于认真地分析一下这几种提法的相同之处,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较它们实质上的分歧,而不必匆忙地作出结论。同时,探讨《三国演义》的主题还不能脱离对版本的研究,版本不同,其主题思想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一点也是不能忽视的。
简单一点说吧:他可以让你明白很多人生的智慧,人生的哲理,可以帮你树立自己的理想,可以让你体会那战火纷飞的激情年代,可以看到刘备以一底层劳动人民奋斗到天下争雄的霸主,这种气概不得不令人佩服,可以看到曹操为个人理想而不折手段的政治野心,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警示一样令人惊叹。可以看到诸葛亮火烧赤壁的智慧,可以看到关云长无关斩将的勇气、可以看到赵云单挑曹军七十二将的英勇等等如此事例很多哦。真是看一遍就多理解一分,看的遍越多就越能感受到此书的博大精深。所以本人强烈推荐楼主有时间一定要看此书,此书绝对比现在的韩国的木偶剧受用。
东汉灵帝时,十常侍专权,朝政腐败,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参与镇压黄巾军。 灵帝死,大将军何进扶立少帝,诏外兵入京,诛杀宦官。宦官杀死何进,袁绍等尽灭宦官。董卓趁机拥兵入京,废少帝,立献帝,把持朝政。曹操谋刺董卓不成,逃到陈留,发矫诏联合诸侯共讨董卓。关、张加人联军,关羽温酒斩华雄,三人又合力击败董卓骁将吕布,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火焚洛阳,曹操率兵追击,中伏兵败,诸侯各怀异心,联军随之分散,彼此攻伐。 董卓在长安愈益骄横暴虐,司徒王允巧设连环计,先将府中歌女貂蝉许嫁吕布,后又献与董卓,离间二人。吕布与王允合谋杀死董卓,但被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击败;王允被杀,李、郭执掌大权。 曹操击破青州黄巾军,占据兖州,招贤纳士,势力大增。因徐州刺史陶谦部下杀死曹操之父曹嵩,曹操兴兵攻打徐州。刘备救援陶谦,陶谦欲以徐州相让,刘备力辞,陶谦死。刘备方领徐州牧。 吕布谋夺兖州,被曹操打败,到徐州投奔刘备,屯驻小沛。 李傕、郭汜自相残杀,李傕劫持献帝,郭汜劫持百官,于是,长安城中大乱。杨奉、董承护驾还东都,遭到李、郭追杀,死伤惨重,好不容易回到洛阳,又逢灾荒,处境极为狼狈。 曹操采纳荀彧之谋,率军迎奉献帝,移驾许都,自封为大将军,朝廷大权从此归其掌握。 曹操用“驱虎吞狼”之计。诏命刘备讨袁术,吕布趁机袭夺徐州。袁术约吕布夹攻刘备,吕布因袁术失信,请刘备还屯小沛。 孙策欲继其父孙坚之业,乃以孙坚所得的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回江东,先后打败刘摇、严白虎、王朗等,夺取丹阳、吴郡、会稽等郡,称霸江东。 袁术遣大将纪灵攻刘备,吕布辕门射戟,劝双方罢兵。后因张飞抢夺吕布所买马匹,吕布围攻小沛。刘备投奔曹操,被举为豫州牧。 袁术在淮南称帝,分兵六路进攻徐州。吕布用陈登之谋,击败袁军;刘备亦派关羽截击。曹操会合孙策、刘备、吕布,大破袁术,攻占寿春。不久,曹操约刘备同攻吕布,吕布刚愎无谋,终被擒杀。 曹操班师,带刘备见献帝。献帝认刘备为皇叔,拜左将军,封宜城亭侯,献帝因曹操擅作威福,密赐衣带诏与国舅董承。董承暗结王子服、马腾、刘备等,谋诛曹操。刘备恐曹操疑忌,每日种菜消遣。一曹操同刘备煮酒论英雄,欲加试探。刘备假作畏惧雷声,使曹操对其放松戒备。刘备趁机以截击袁术为名,率兵离开许都,重新占据徐州。 董承与太医吉平合谋,欲毒杀曹操;因家奴告密,董承等皆遭满门抄斩,曹操亲征徐州,刘备大败。匹马投奔袁绍。关羽被困,约三事而暂归曹操,连斩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后因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便挂印封金;保护二嫂,过五关,斩六将,终于与刘备、张飞重聚于古城。 孙策遇刺,伤重而死。其弟孙权继位,由张昭、周瑜辅佐。周瑜举荐鲁肃,鲁肃为孙权定鼎足江东之计,孙权自此威震江东。 袁绍亲率大军进攻曹操,曹操领兵在官渡相拒。谋士许攸建议袁绍袭击许昌,被斥,便投奔曹操。曹操用许攸之谋,夜袭鸟巢,大败袁绍。后又逐步消灭其残余势力,基本统一北方。 刘备被曹操打败,到荆州依附刘表。屯驻新野。徐庶来投,刘备用为军师,击败曹仁,夺取樊城。曹操囚禁徐母,伪造家书召唤徐庶,徐庶被迫辞别刘备,临行举荐诸葛亮。刘备先已从司马徽处知卧龙之名,于是三顾茅庐。礼聘诸葛亮。诸葛亮提出跨有荆、益二州,以与曹操、孙权成鼎足三立之势的战略方针,刘备苦请其出山辅佐。 曹操率大军南征,刘表病死,其妻蔡氏以次子刘琼嗣位,投降曹操。刘备携民出走江陵,在当阳被曹军赶上,军民大乱。赵云单骑救出阿斗,张飞在长坂桥吓退曹军,刘备收拾残兵退至江夏。适逢孙权遣鲁肃来探虚实,诸葛亮即随鲁肃前往江东,欲结孙权共拒曹操。 孙权接曹操檄文;犹豫不决。诸葛亮去战群儒,智激孙权,加之周瑜陈说利害,孙权遂决计抗曹,以周瑜为大都督。周瑜趁蒋干来为曹操作说客之机,巧布疑阵,诱其盗走伪造的书信,使曹操误杀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自叹弗如,与之定计火攻破曹,并先后使黄盖行苦肉计,庞统献连环计,曹操骄傲轻敌,黄盖上船诈降,接近曹军水寨时一齐举火。东吴各路兵马四下接应,曹军惨败。曹操带领残兵奔逃,连遭截击,在华容道又被关羽挡住去路。曹操乞哀,关羽不忍,放其逃走。 赤壁之战以后,孙、刘两家争夺荆州,周瑜屡次用计,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箭疮崩裂而亡。 曹操疑忌马腾,召其入京。马腾欲趁机杀曹操,谋泄被杀。其子马超闻讯,与韩遂起兵报仇,屡胜曹兵。曹操用反间计;使马超、韩遂自相火并,借机打败马超。 汉中张鲁欲取西川,益州牧刘璋派张松说曹操取汉中。张松因受曹操侮慢。转道往见刘备,奉献西川地图,劝刘备取之。 刘璋听取张松建议,请刘备相助。刘备与庞统率军入川,刘璋亲到涪城迎接。刘备屯驻葭萌关,广收民心。后因向刘璋索取兵、粮,刘璋疑虑,稍作敷衍。刘备大怒,夺取涪城,进兵稚城。因庞统在落凤坡中箭身亡,诸葛亮留关羽镇守荆州,与张飞分兵入蜀增援。一路望风归顺,进占绵竹。刘璋向张鲁借兵,张鲁遣马超攻葭萌关。张飞大战马超,诸葛亮用计,马超归顺,并进逼成都,刘璋出降,刘备自领益州牧。 孙权得知刘备占据益州,遣诸葛瑾索还荆州,刘备答应先请关羽,欲逼其归还荆州,关羽单刀赴会,挟制鲁肃,遂得安全返回。 曹操兵伐汉中,张鲁兵败归降。刘备恐其来攻西川,交割江夏等三郡给东吴,请孙权起兵袭合肥,牵制曹操。孙权与曹操大将张辽交战。大败于道遥津。曹操亲率大军救合肥。孙权部将甘宁率百骑夜袭曹营,不折一人一骑。双方相待月余,孙权求和,曹操班师而回,不久又封为魏王,立子曹丕为世子。 曹操命曹洪助夏候渊、张郃守东川,张郃接连被张飞、黄忠打败,丢失天荡山。法正劝刘备乘势夺取汉中,刘备从之,与诸葛亮亲自出兵。曹操闻报,亦率大军亲征,屯兵南郑,命夏侯渊进兵。黄忠用法正之谋,以逸待劳,阵斩夏侯洲。曹操前来报仇,接连战败,身受箭伤。军心动摇。便放弃汉中,于是,刘备进位汉中王,以诸葛亮为军师,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 关羽领兵取襄阳,围樊城。曹操令大将于禁为征南将军,庞德为先锋,率领七军救援樊城。庞德抬棺与关羽决战。箭射关羽左臂。时值连日大雨,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被俘,不屈而死。曹操闻讯大惊,欲迁都以避关羽,司马懿建议使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孙权用吕蒙、陆逊之计,卑辞麻痹关羽,趁其防备松懈时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突围时被俘,不屈而死。 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位,不到一年,即逼汉献帝禅让,改国号为魏。刘备受群臣之请,亦自称帝以继汉统,任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欲为关羽报仇,不顾群臣苦谏,兴兵伐吴。张飞鞭挞部下末将范疆、张达,二人刺死张飞投吴。刘备得知,愈加憎恨,连胜吴军。孙权遣使求和,刘备不许,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陆逊坚守不战,待蜀军兵疲意沮,火烧连营,大获全胜。刘备败走白帝城,感伤懊悔而病,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 魏主曹丕闻刘备亡,发动五路大军攻蜀,诸葛亮不动声色,暗中遣将设计阻其四路兵马,又遣邓芝出使东吴,恢复蜀、吴联盟。 蛮王孟获犯境。诸葛亮率军南征,采纳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七擒孟获。孟获心服,蜀汉后方得以安定。 魏主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诸葛亮上《出师表》,开始北伐,大败魏国驸马夏侯茂,智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收服姜维,又打败魏国大将军曹真。魏以司马懿领兵拒蜀。司马懿消灭孟达后,直取街亭,欲断蜀兵咽喉之路。诸葛亮命马谡守街亭,马谡违令于山上扎寨,被魏军围困,丢失街亭。诸葛亮急忙部署撤兵,并亲到西城监运粮草。司马懿突率十五万大军来到城下。诸葛亮以空城计吓退魏兵,连夜退回汉中,挥泪斩马谡,并上表自贬三等。 吴将陆逊大破魏军于石亭,请蜀伐魏。诸葛亮再上《出师表》,二出祁山,大败曹真。因粮运不继,乘胜退兵,计斩前来追赶的魏国勇将王双。 孙权称帝,诸葛亮约吴兴兵伐魏,三出祁山,连败魏军。后主下诏恢复诸葛亮丞相职务,因张飞之子张苞身死,诸葛亮悲痛成疾而退兵。 以后,诸葛亮又数次北伐,虽然屡败魏军,却始终未成大功。六出祁山时,司马懿固守营寨,诸葛亮日夜操劳,心力交瘁,病死于五丈原。临终前,将身后诸事一一安排。请将依计退兵,吓退司马懿追兵。魏延不服杨仪,举兵相攻,马岱斩之。魏主曹睿死,太子芳即位。司马懿杀曹爽,全国大权从此归司马氏掌握。 姜维欲继诸葛亮之志,先后九伐中原,与魏将邓艾等斗智斗勇,互有胜负。因宦官黄皓弄权,姜维屯田汉中以避祸,蜀汉国势日益衰微。 司马昭命钟会、邓艾西路攻蜀,邓艾偷度阴平,直通成都,蜀后主刘禅出降。姜维诈降钟会,鼓动钟会叛魏,欲借机复国。事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杀。 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继位,逼魏主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吴主孙皓暴虐荒淫,朝政腐败,人心涣散,晋武帝司马炎下令伐吴,吴军土崩瓦解,孙皓投降。至此,天下重新归于统一。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版本很多,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了宋元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将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部加以改写(删去了荒诞的故事,增加了史实,扩充了篇幅),成为一部长篇巨著。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现,但它们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增删、整理的工作,没有大的改变。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过的120回《三国演义》。书约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紧凑完整。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据这个本子重印,删去了评点。《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可供我们借鉴。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尊曹或尊刘,是历史家长期的争论,这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平话》一贯“尊刘”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习凿齿和南宋朱熹“尊刘”的史学传统,表现了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此外,《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所谓义气,内容十分复杂,既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义气互相团结,互相救援。但是由于义气不是从阶级观点出发,而往往是从个人恩怨出发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影响深远。它是广大人民认识三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政治斗争和整个社会面貌的教科书;它曾为后世农民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借鉴;几百年来它为民族戏曲提供了大量题材;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种反映复杂历史生活的体裁。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一、引言 《三国》是明代著名作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改编而撰写的一部气势磅礴、经天纬地的历史长篇文学巨作,书中美妙的语言、巧妙的智慧,都体现了作者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学识。读史使人明智,《三国》虽然对历史事实进行了改编,但是却也算是一篇历史巨作,深刻反映了古人的处世哲学,在概括东汉末年数十年政治剧变的同时塑造了一批又一批叱咋风云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身上闪烁着巨大的人格魅力闪光点,为后世敬仰。 二、《三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三国》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创造的一座丰碑,反映了东汉末年那一段近百年的刀光剑影的战争历史。《三国》根据陈寿《三国志》的内容进行了再发挥,又融合了明代社会现状,批古评今,宣扬了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汉文化。 在《三国》中共刻画了数百个人物形象,比较成功的有刘备、诸葛亮、曹操等人。这些都只是整个著作的冰山一角,三国时期的英雄,智勇双全,是小说的好题材。而罗贯中则凭借自己非凡的叙事才能,对近百年的战争进行了全景描述,赋予了人物艺术化的形象,成就了《三国》这部传世经典巨作。 三、《三国》中著名人物人格魅力分析 有上述解读可以看出,《三国》的学习,对大学生接触社会、走向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三国》的解读,首先要从人物的分析入手,下面将结合《三国》中几个著名的人物的人格魅力、性格特征对这些英雄进行一次解读。 (一)刘备。刘备是《三国》中的核心人物,他一生可以说是在马背上度过的,算是个古代成功的“创业者”。刘备其人,雄才大略,善于韬光养晦,喜怒不形于色,城府极深。刘备在《三国》一书中与曹操有着截然不用的特质,刘备宽仁、忠厚、善于笼络人心,从名士徐庶对曹刘截然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刘备人性散发的魅力。刘备此人知人善用,善于团结人。创业之初,有“万人敌”的关羽、张飞为左右臂,后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也是其独特人格魅力的体现;而且刘备坚韧不拔,在其创业之初,曾经投靠公孙瓒、袁绍甚至一度屈居于吕布之下,在其投靠曹操、刘表时,曾多次险遭暗杀,但刘备却忍辱负重,多次死里逃生,最终成就蜀汉霸业。刘备在人们心中代表着仁义、坚韧的人格。 (二)曹操。曹操在《三国》中是作为一个反面人物出现的,但却是《三国》中争议最多的人物,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曹操是一个奸贼,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朝政,但从曹魏政权、天下大势来看,曹操却完全可以算得上一个具有君子风范的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曹操战将上千员,每人都可以独当一面。他的一生都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特别是曹操临死的遗嘱,对政治生涯提到很少,只是承认自己一生有过有失,但是功大于过,希望天下人不要效仿他的过失。为什么曹操作为一个奸雄却显得不是那么可憎,那是因为曹操身上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体现了伟大的包容。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借鉴 从上文对这两个著名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曹操分别代表了坚韧、宽容的人格,除了他们之外,《三国》中其他人物的人格特点对当代大学生职场生涯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职业道德。大学生进入工作之后,首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行业风气对整个社会的风气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职业道德对社会风尚的好坏有着决定作用。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有对企业极高的忠诚度,可以不选择去某家单位,但是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对集体,对团队忠诚,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依然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谨慎行事,防微杜渐,从道德习惯的形成入手。忠诚,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创业。很多大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尝试精神,选择创业,创业是好事,但是一些大学生往往很容易被眼前困难吓倒,一些人选择了放弃,另一些人则选择了坚持。创业对于一个没有基础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大学生创业阶段,首先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要有着坚强的创业信念,其次,还应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从《三国》分析就可以看出,刘备就是在信念的引领下,才能做到屡败屡战,最终成就霸业。一个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创业成功。虽然在创业阶段,大部分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在逆境中,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力,不要轻言放弃,虽然不能说有这些素质一定可以成功,但是没有他们成功就变得很难。 (三)处世。《三国》中处世哲学颇深,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宽容。曹操虚怀若谷,对待部下包容,对待曾经的敌人包容,这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精神值得每位进入社会,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学习。在今后工作中,大学生不仅要对待同事有一颗平和包容的心,而且对待竞争对手,也应有着包容的心态,学习他们的长处,在竞争中尝试建立合作双赢的关系,曾经的对手也许就是以后的盟友,这种故事在《三国》中不乏其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胸怀宽广的人总是受人敬仰,其中隐藏的处世哲学值得每一位即将就业的大学生思考。 五、结语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尽管时过千年,早已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但那些英雄们散发的人格魅力仍在吸引着我们,也在激励着后世。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篇1)最近,我们班轰轰烈烈开展了“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我也看了不少,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还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令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唐代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塑造了近200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忠勇双全的关羽、宽厚仁义的刘备等人性格尤为突出。《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小说和历史文化小说,它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事,构思宏伟,手法多样,读来使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体验。“红脸大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风度不凡,波有英雄气概。”这句话描写的是忠勇双全的关羽。小说多处描写了他英勇无畏的英雄事迹,“刮骨疗毒”就是其中一则:关羽率军向樊城进攻,不料被曹军毒箭射中右臂。关平拔出臂上的弩箭,发现毒性已经入骨,关羽的右臂很快变得青肿,不能正常活动了。但关羽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军,众人只好四处求医。忽然有一天,一个人从江东驾着小船,径直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字元化,要求面见关羽,来给他医治。关平一听,大喜过望。来人竟是天下闻名的神医华佗!关羽请华佗坐下,命人献茶,然后问华佗怎么治?华佗说:“我自有医治办法,只是担心君侯害怕。”关羽大笑道:“我视死如归,没什么好怕的。”华佗说:“立一根标柱,柱上钉一个大铁环。把手臂穿在铁环里,用绳子捆住右臂。我用刀子割开皮肉,刮去骨头上的箭毒,再敷上药缝合就没事了。”关羽称不用标注铁环,饮了几杯酒,人在与马良下棋。华佗取出尖刀,叫人在下面接污血,割开皮肉,用刀刮骨,发出了细细碎碎的声音。关羽脸上也没有痛苦的表情。伤好后,关羽设宴答谢华佗。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内心被关羽的镇定和顽强深深地震撼了。大家假设一下,如果自己是关羽,也会在刮骨疗毒时饮酒吃肉、谈笑下棋吗?我想,所有的回答几乎都应该是“不可能会”。记得几年前,我生病了,妈妈带我去医院检查。当我得知要做胃镜时,胆小害怕的我立刻放声大哭,死活不愿意,又哭又闹,妈妈连拖带拉才强行让我做完了检查。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关羽不畏艰险、镇定自若、乐观直爽的精神与性格,那我们也会变得坚强起来:面对困难,毫不惧怕。我们还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勿学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心理,只学刘备宽厚仁义、知人善仁的品质;勿学关羽的心高气傲,只学他的勇敢顽强、忠心耿耿……作为21世纪这个崭新时代的人,社会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英雄精神,做祖国的栋梁之才。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篇2)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书中内容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临析,战争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三国逐鹿,造就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厚义气,骁勇善战的关羽,勇猛过人,粗中有细的张飞,才华横溢,心胸狭窄的周瑜,胸怀大志、知才善任的孙权,文韬武略、为人奸诈的枭雄曹操……其中我最敬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什么我最佩服他呢?因为他十分机智,就拿《草船借箭》那个故事来说吧那个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说不须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鲁肃十分担心。孔明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请鲁肃接二十条船给他。,每个船上都要三十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周瑜了,说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军水寨。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军士擂鼓呐喊。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一定会有埋伏,便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当稻草人上的箭插满时。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到了营寨,周瑜有点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数了数,的确有十万多只。从此以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诸葛亮用他的才智取得了心胸狭窄的周瑜的信任。这就是我最敬佩诸葛亮的原因了。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篇3)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使我受益匪浅,我不禁感慨道:“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曹操有一句话十分耐人寻味,那便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由于这句话,曹操惹来了杀身之祸,若不是他运气好,早就命丧黄泉了。所以,曹操给我的启示是:做人不能太狡诈,否则会遭到报应的。智绝——诸葛亮。要说诸葛亮才智过人,非得数草船借箭和借东风这俩件事了。从这两件事足以看出他的雄才过人。义绝——关羽。关羽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最讲义气的人。他对刘备讲义气,他降汉不降曹、屯土山约三事、过五关,斩六将等等事例足证明。他对敌人也讲义气,华容道义释曹操、义释黄汉升、为曹操报恩斩颜良、诛文丑等等,可见他十分讲义气。《三国演义》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令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篇4)今天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又下了一盘三国演弈棋,在棋盘上回到了三国时代。下完棋后我意犹未尽,忍不住又拿起读了三遍的《三国演义》翻看了起来。《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小说,我觉得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对于魏国、蜀国、吴国英雄人物间棋逢对手的描写。三个国家中都有各自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将领和治国能手,在人才方面达到了平衡。在智谋人才方面,魏国有郭嘉、荀彧、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人,蜀国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吴国有周瑜、鲁肃、陆逊,这些人都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之间的能力都是势均力敌,是当时杰出的人才。武将方面,由于《三国演义》的描写,我们熟知了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实际上,魏国的武将也不逊于蜀国,夏侯渊、徐晃等将领也都是智勇双全,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显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张郃也在对蜀国作战中屡立奇功。只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蜀国为正统,才着重刻画了关羽、张飞等蜀国人物。吴国方面,吕蒙、甘宁、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时的豪杰,还有吴国老将军黄盖,赤壁大战曾向周瑜献火攻之策,以苦肉计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三国的人才旗鼓相当,才让三国如此富有魅力。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间人才对比不再均衡,魏国由于地域广阔,政治上实行好的人才制度,出现了邓艾、钟会等人才,但蜀国和吴国的人才制度比较落后,优秀的文臣武将少于魏国,这也是蜀国和吴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作品评介】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在长期民间传兑,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依据陈寿写的国志》印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学和经验写成的。国寅义》成书之后,又经后人多次增删、整理,现在最流行的,是清明康熙年间毛宗岗修改的本子。 《三国演义》讲的历史故事,是东汉末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吁始,到280年司马氏统一中国为止。《三国演义》在描写近一百年的历史故事中,不但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而且揭露了他们之间各种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激烈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三国演义》在描写各封建统治集团的斗争中,全书贯穿了拥蜀反魏,尊刘贬曹的中心思想。在人物好坏的区别上,蜀汉是好人多,坏人少,而在曹魏是坏人多,好人少,在对待各方人物的态度上,对蜀汉方面是以歌颂为主,对曹魏以批判为主。因此,在罗贯中笔下,刘备是宽仁待民的好皇帝。他对百姓是“秋毫无犯,民皆感化”。老百姓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进军西川时,一路之上都受到百姓们的欢迎和拥戴。这是作者理想化了的圣君、明主。而曹操是诡诈残暴的大奸臣。 国演义提供了不少战争经验和各种军事科学知识,对战争的描写,是很出色的。写官渡之战,先介绍两军力量的对比。袁绍兵多粮足,拥军七十万。而曹操兵少粮缺,只有七万人。但是战争胜败不但决定于客观军事力量的强弱,而且还 决定于主观指挥正确与否。曹操是知己知彼,准确判断,继而再攻,各个击破。相反,袁绍自恃强大,没有利用兵多粮足的优势,结果大败而归。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其他如赤壁鏖兵、夷陵之战等,都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阔,引人人胜。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为如何写作历史小说,提供了“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基本经验。《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实和人物,大都是真实的。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赤壁之战等等,在历史上,确有其事。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董卓、曹操、袁绍、刘表、刘备、孙权、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等,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这就是“七分事实”。但另一方面,国演义》又不等于三国历史,它毕竟是一部小说。所以,其中不少内容和情节是作虚构的,夸张的。不但历史上不存在“吴国太佛寺看新郎”“献密计黄盖受刑”和“七星坛诸葛亮祭风”等事件,而且就是对历史人物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也不是从佐国志》里照搬到《三国演义》中来。而是作者依据尊刘贬曹的思想给予加工改造,有的加以美化、神化,有的则加以丑化。《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都是艺术的典型。这就是“三分虚构”。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据统计,全书共描写了1230个人物,有名有姓者约千人,其中,被毛宗岗称为“三绝”的诸葛亮、曹操、关羽是小说所刻画的众多艺术形象中最成功的人物。 诸葛亮形象是作者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塑造的一个忠贞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他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还 有经天纬地之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精通军事、政治,通晓天文、地理,是智慧的化身。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而竭忠尽智,为蜀汉的事业奋斗一生。蜀汉的兴衰,三国间的重大政治军事斗争几乎都与他有密切的关系。出山之始,就制定了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赤壁之战,他孤身赴吴,身临险境,贯彻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又乘胜智取荆襄,进军益州,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白帝城托孤后,他顾命辅幼主,独撑危局。内修政事,巩固后方,六出祁山,誓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生命实践了自己对蜀汉集团的忠贞。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理想、事业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曹操形象是一个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他阴险残忍,虚伪奸诈,信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哲学。小说从正统观念出发,通过逼献帝,杀伏后,称魏王,加九锡等情节,突出其欺君罔卜又通过杀吕伯奢全家,借王壁之头以抚军心,借扰乱军心之罪名杀死杨修,以及割发代首、梦中**等情节多方面地描写他的残忍诈。小说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恶德的同时,又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才智与胆略,他具有卓然超越于董卓、袁绍等人之上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气度。他借迎献帝而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造成政治上居高临下的极大优势;他善于收买人心,笼络部属,在自己的周围聚集了一大群卓有才干的谋臣战将;他深通兵法,善于用兵,施谋用策,以弱胜强,先后消灭了除刘备、孙权以外的大小军阀,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作为一个“古往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把历代统治者所积累的权术中的精妙人微处继承下来,并用以左右朝政,扩展势力,把封建社会的秩序、法则和道德一概置于自己的驾驭之中,以实现自己图王霸业的政治野心。 关羽不但勇武过人,而且义重如山。作者以崇敬的感情写关羽威武而儒雅的形貌神态,更以夸张的笔调写关羽辉煌的业绩。他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可谓勇猛刚烈,所向无敌,睥睨一切,威震天下。但作为“义绝”的关羽形象,其魅力主要来自于他的道义人格。他始而随刘备,不畏艰险;继而降汉不降曹,挂印封金,千里来奔;最后拒绝劝降,从容就义,完成了道德的自我完善。小说也不回避关羽性格的某些弱点,他的骁勇中包含着骄横,坦荡中滋生着自负,往往虚荣偏执,一意孤行。败走麦城的悲剧结局,正是他刚烈而自矜的性格弱点发展到顶点的结果。 《三国演义》也有种种不足,如否定农民起义的错误立场,宣扬封建迷信思想等等。
楼上的光说诸葛亮了,真正牛的是关羽,一生之中斩杀名将无数,光有诸葛亮有什么用,上战场靠的是勇将,诸葛亮成名时,哪场战役,没有五虎将出马。后来六出祁山,五虎将全不在了,区区一个张合,关兴,张包,也算蜀国大将了,上去不过几回合就败了,当时诸葛亮说了一句话.五虎大将当一在世,小儿焉能如此猖狂。 三国真正的猛将要算五虎了,没有五虎就没有刘备的蜀。没有蜀,还谈什么 三国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体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代表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三国志传》等,简称《三国演义》。该书继承了历史上诸多史书、杂传、戏剧、小说,如陈寿《三国志》、《殷芸小说》、《三国志平话》等的故事题材,着重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兴衰过程,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风云画卷,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全书使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摇曳多姿,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人物形象栩栩传神,刘备之仁,曹操之奸,孔明之智,关羽之忠,张飞之莽,赵云之勇,孙权之霸,周瑜之英,无不赫然在目。可以说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像《三国演义》这样对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尚产生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 ,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敦拔矢啖睛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第二十四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沧 单福新野遇英主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第五十九回 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问韩遂第六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第七十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第八十三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第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第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第九十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朝第九十四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第一百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第一百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第一百六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第一百九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第一百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第一百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第一百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第一百十三回 丁奉定计斩孙綝 姜维斗阵破邓艾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第一百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第一百十六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除凶暴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听贾诩
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第十三回:李?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十六回: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水
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二十六回:袁本初损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回: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第五十九回:许褚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间韩遂
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第六十二回: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第六十四回: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第六十八回: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第六十九回: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第七十四回: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第八十回: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第八十二回: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第八十三回:战?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第八十八回: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第八十九回: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第九十四回: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第九十七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第九十八回: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第九十九回: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第一百回: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第一百一回: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张郃中计
第一百二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第一百五回: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第一百六回: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第一百七回: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第一百八回: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第一百九回: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第一百十回: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第一百十一回: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第一百十二回: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一十十三回: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一百十四回: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第一百十五回: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第一百十六回:锺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第一百十七回: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第一百十八回: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第一百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的成就与影响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三国演义》名播四海,也受到了外国读者的欢迎。早在明隆庆三年(1569)已传至朝鲜,崇祯八年(1635)有一种明刊《三国志传》就入藏于英国牛津大学。自日僧湖南文山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作出了有价值的探讨和极高的评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共120回,具体目录如下:
第001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002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003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004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005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006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007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008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009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第010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011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012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穗大战吕布
第013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014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015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016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
第017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018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拨矢啖睛
第019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020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021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022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023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024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025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026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027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028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029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030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031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032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033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034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035回 玄德南漳逢隐沧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036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037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038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039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040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041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第042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043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044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045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046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047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048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049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050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051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052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053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054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第055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056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057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第058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第059回 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问韩遂
第060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第061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第062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第063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第064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065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第066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第067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第068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第069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第070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第071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第072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073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第074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第075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第076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077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第078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第079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第080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081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第082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第083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第084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085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086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087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第088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第089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第090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第091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092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第093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第094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第095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第096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第097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第098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第099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第100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第101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
第102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第103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第104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第105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第106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第107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第108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第109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第110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第111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第112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113回 丁奉定计斩孙綝 姜维斗阵破邓艾
第114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第115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第116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第117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第118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第119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第120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创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一、1-20回
二、21-40回
三、41-60回
四、61-80回
五、81-100回
六、101-120回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经典情节介绍:
1、单刀赴会
赤壁之战之后。三国鼎立逐渐形成。刘备留关羽镇守荆州,主力向西扩张。荆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本属东吴。东吴一直想找机会讨回。
鲁肃又献上一计:关羽过江赴宴,在宴席上埋伏刀斧手,掷杯为号冲出杀之。便遣请关羽赴宴。关羽明知是计坦然答应!只带了周仓随身为他提刀。
席间鲁肃提起索回荆州之事,关羽却绝口不谈,说酒席之间不谈国事。鲁肃再三纠缠,周仓插嘴,关羽借机故作生气状夺过周仓手中大刀,喝退周仓。
周仓会意,退出去。关羽假醉,一手提大刀,一手挽住鲁肃手将鲁肃扯到江边。东吴将士怕误伤鲁肃,又摄于关公武力,不敢动手。关云长上船乘风而去。
2、三顾茅庐
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识,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他出山辅佐。这天恰巧诸葛亮不在,只能失望而回。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的。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3、火烧赤壁
曹操率领大军占领荆州,虽然威震四海,势如破竹,但是却十分骄傲,警惕性不高,认为孙刘联军不堪一击,一举就可以击破。
所以,曹操对孙刘联盟估计不足.而孙刘联军水陆两军人马不足五万,虽然力量弱小,但是上下军民团结一心,所以士气大增,并在周瑜的正确指挥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帮助下,找到对方的弱点。
11月,曹操率领10万大军,进攻刘备。周瑜、黄盖等人发现连环船有不易躲避火烧的致命弱点,决定利用火攻。
江南每年在12月有几天是反常吹东南风;为方便放火,周瑜、黄盖使出“苦肉计”,曹操蒙上当。而联军充分利用了有利的条件,所以赢得胜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赤壁之战,曹操的所有水军全部丧失,而刘备、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实力大大增强,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的机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版本很多,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了宋元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将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部加以改写(删去了荒诞的故事,增加了史实,扩充了篇幅),成为一部长篇巨著。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现,但它们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增删、整理的工作,没有大的改变。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过的120回《三国演义》。书约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紧凑完整。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据这个本子重印,删去了评点。 《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可供我们借鉴。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尊曹或尊刘,是历史家长期的争论,这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平话》一贯“尊刘”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习凿齿和南宋朱熹“尊刘”的史学传统,表现了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此外,《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所谓义气,内容十分复杂,既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义气互相团结,互相救援。但是由于义气不是从阶级观点出发,而往往是从个人恩怨出发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影响深远。它是广大人民认识三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政治斗争和整个社会面貌的教科书;它曾为后世农民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借鉴;几百年来它为民族戏曲提供了大量题材;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种反映复杂历史生活的体裁。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看看《易中天品三国》吧。你不如写这样一个题目《如果在治世,这些人会在干什么》比如在治世,曹操会成为一个英雄吗?刘备会成为一个枭雄吗?诸葛亮会出山吗?等等
首先你要知道为什么写论文?是投稿用?还是毕业论文?如果没猜错的话应该是本科论文吧?如果你是在校学生的话就比较好办,因为学校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外人可能不太容易看到。其次,在校园网或者其他网上比如google或者百度搜索引擎里,输入三国演义之类的关键词,可以找到很多这方面的研究论著,要注意:三国演义研究领域的主流学派代表人物,他们的代表性著作要看,三国演义的小说要熟读,三国演义作者的生平也要了解;陈寿写的《三国志》也要看,因为那是正史;研究内容你可以从人物、事件、三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的一些少数民族乃至三国演义中的制度等方面都可以写。最后,论文选题不要选太大。选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或者什么的,诗词,女性人物等,祝你成功。
风轻轻地,孤岛静静地…… 站在孤岛上,我望着垂手可得又遥不可及的茫茫人海,人海多动、热闹,没有一刻能全部安静下来,每分每秒都能听见唧唧喳喳的声音,似乎很令人厌烦,而我却希望能溶入他们,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孤岛的命运注定我一生的寂寞、寂寞、寂寞…… 我渴望热闹,所以我逃出了孤岛,即使那代价是失去一只眼睛,我依然义无返顾的往前走,我天真的认为:只要逃离孤岛,那我就能走出寂寞,过上自己向往已久那五彩缤纷的日子来…… 但现实总是残酷的…… 我走入了人群,我把只剩下的一只眼睛睁得老大,我想看清楚那花花绿绿的东西,当然也包括人;我更想和那些人交谈,但只要我走近他们,他们就会逃得远远的,就像我对孤岛一样。 我本来还不在意,因为还有太多的东西令我好奇,慢慢的,好奇淡了,我发现寂寞又袭上了我,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的与那所谓的人交谈过,但别人却不停的谈着我,说我是疯子,独眼龙等等。 虽然表面上我不在意,但寂寞的心为了一抹悲伤……所谓人言可谓,终于,我又逃回了孤岛,我又失去了一只眼睛…… 风依旧轻轻的,孤岛依旧静静的,我用心感受着孤岛,寂寞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 寂寞、寂寞、寂寞……我低喃着,所谓的眼角滴下一滴咸咸的水珠…… …… 高中随笔(2)品尝眼泪 眼润润的、湿湿的,因为感动,所以我爱这种满眼水珠的感觉,即使有碍美观! 17岁了,该学回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该学会长大了,所以我每次都强迫自己要坚强,而眼泪是懦弱的体现,我不允许自己流泪。久了,我也忘记上一次流泪是什么时候了,也忘记眼泪的滋味如何了,这记得流泪好丑,这更促使我不能流泪…… 然而没有料到,17岁的我,只为了一件小事,泪就流了…… 我校制度是不许学生用充电器充电的,也不许熄灯后走廊上看书,叛逆的我就在老师背后充电 ,当惯“夜猫子”的我不想委曲自己每晚都和天花板瞪个把个钟头,才进梦乡。 也许今年与我犯冲,所以冲三次,被抓到两次,心里不禁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而第一次还是被校长和班主任抓到,我很想放弃去认领,但要坚强的念头不许我逃避。 “男子汉做事,敢做敢当”是我的座右铭,虽然我不是男子汉。我还是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伟大精神去了。那次虽然只是被警告,但平日温和的语文老师肩校长大人那严厉的眼神刺得我手脚有点发软,而嘴唇更是斗个不停。 第二次是被政治老师发现然后交给班主任的,我知道班班主任很好讲,对我们更是好得没有话说,而就是因为好,所以我没脸去认领,我害怕她望我的眼神充满斥责与失望,更害怕她那温柔的笑和关怀的眼神不在我面前出现。我好想当个懦夫,而我也准备要当一次懦夫了,是班主任的出现阻止了我 。她依旧用温柔的笑和关怀的眼神,言词没有斥责、没有严厉,有的只是了解与指导。 我好感动,我用激动得暗哑的声音向她说谢谢,然后赶紧走进教室。做在座位上,眼湿了,润了水珠流在脸荚上,凉凉的、温温的。 我知道我流泪了,若流泪就是懦夫,我允许我这次当一个彻底的懦夫…… . 随笔(3)西元前的古墓 古墓前有花,艳丽的开着,红色的花蕊宛如鲜血,欲滴而落!娃娃站在它面前,半人高的杂草把她的下半身淹没,连她脚上那红色的鞋也一起淹没…… 娃娃出神的注视着那花,像她生命的归属就是和花融合似的,风把斟蓝的长发吹起,发把她注视花的眼睛盖住,她轻轻的拨开发,把注视着花的视线投到古墓。 古墓只有碑,很平凡的碑,如果它和众多的墓放在一起,也许它是最初被人忽略,但只要注意点就会发现,古墓上刻着“爱妻-狄安娃之墓”署名是“西元前200年狄厩”而碑却像刚放上去一样新,连空气中的灰尘都不曾落在它身上…… 娃娃看着碑,转身走了,她走了,慢慢的走,完全看不出身体的摆动,她走出了杂草,露出了她的下半身--一只脚,不,是两只脚合成的脚,比平常人的大,脚下露出那猩红色的鞋…… 写在这里的话 呵呵,我把我高中的笔记拿出来,发现高中上课真的是很不专心,居然写了长长短短的很多随笔,随手翻看,有那时候的心情写照,也有那时候的感情生活……原来我的高中还是很丰富的,因为高考的关系,我整整有半年不敢去回忆那时的生活,压抑是高三的主题,很多事情都很无奈,不过,不经常高三,我真的不会是现在的我,所以现在想想,高中真的很不错…… 敬你,高中! 冬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她唤醒了万物; 夏是朝气蓬勃的,她点缀了万物;秋则是羞涩腼腆的,她染红了树林;冬是冷漠萧条的,使万物随之荒漠.人的生机活力被冬的萧条冷漠衬托的淋漓尽致. 瞧!人们并没有因为冬的寒冷而无精打采,整天缩在被窝里.人们的工作还在继续,并有规律的进行着,每个人显得更有精神. 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每个人都精神焕发,丝毫没有屈服于冬天的萧条冷漠.一些小商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还可以看到温馨的大暖炉,热腾腾的茶叶蛋、玉米……这一切还会让人们感到凉意吗? 冬天很美,最能让人抒发情感的还是他银装素裹的时候。雪,本来就纯白无暇的,她不需要任何的“包装”,她所表现出来的美是淳朴的,但给人带来的却是无限的遐想……一切事物在雪的衬托下,都显得那么的单纯明了,看到这一切,没有人不被她的美所折服,更是让人为他写下了不少的诗篇…… 回想起去年的那个下雪天,万物笼罩着一层白色,晶莹的雪花飘飘扬扬的洒向大地,不时调皮地抚弄着你的面颊,让你感受到那“幸福的凉意”。 审处执意不戴手套而冻得通红的双手,试图抓住这从天而降的叫东西,可她显然不合作,悄然离去,仅为双手增添了一丝湿润,然而,她对我的头发却是情有独钟,潇洒的、肆意地落在我的头发上,久久不肯离去…… 记得小时侯,每到下雪的日子就会和小伙伴一起打雪仗、堆雪人,那时的我也是长长的头发,扎成两根小辫子,伴随着我在雪地里不停地奔跑而上下左右的摇摆着,一旁的伙伴总会摸着自己齐耳的头发,羡慕的说:“真好看!” 后来,两个女孩长大了,在同一所小学但并非在同一所中学,但在有雪的日子里,我们都毫不例外地结伴出门踏雪,且不约而同地不戴手套,雪地里,留下了我俩的足迹。 初二的时候,繁重的学习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那年第一场雪,两个女孩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团雪球,只是握着对方冰凉的手,在雪地里慢慢的走着,嘴里同时唱着喜欢的歌:“好冷,雪已积得那么深。”雪花还是依旧眷恋我的头发,依然落在我的头发上,我们在操场上走了好久好久,最后她说:“似乎有一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觉。”我们都笑了。虽然这并不该用来形容我们,但我相信…… 那么多的冬天,我们一起走过了许多‘执子之手’,轻哼《雪人》的日子。 可是,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我们最终还是忍受分离的痛苦。她最终还是随父母去了外地。当我得知后,我无法控制自己,泪水不争气的流了下来,我对自己说:不要哭,她在那里会过得更好,学习成绩也会更加好。我不断地用这些安慰自己,可这有用吗? 一次,我收到了她的信,她请我原谅她的不辞而别,她不知如何面对与子偕老的我,她说她怀念家乡的雪,她怀恋雪地里哪个“白雪公主”,那个即使再冷也坚持不戴手套、在雪地里陪她散步的女孩,还有那个单纯的约定。最后,她希望我成绩越来越好,同她一起努力。 在回家的路上,不知是哪家唱片店正巧播放范晓萱的《雪人》,清凉的音调,柔和的旋律,为雪色中的黄昏添了几分寂静。“雪,一片一片一片,拼出你我的缘分,眼看着春天就要来了,而我也将不再存在……” 蓦的,我感到这人生聚散的感觉多么像堆砌后融化的雪人,虽然存在的方式有所改变,可能雪的本质不就是清澈的清泉吗?她孕育着春天的降临,灌溉着夏的长大,昭示着秋的硕果…… 所以,我爱冬天,爱她的纯洁,爱她的独特,她象征着希望,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深秋随笔 今年的秋天似乎格外的冷,清晨上学的路上,行人的脖颈上已然有了色彩缤纷,长短不一的围巾,不知是时尚在作祟呢,还是实在耐不住那渐凉的秋风呢? 秋天就在妈妈声声的加件外衣的嘱咐声中离我越来越近了,似乎在我不经意眨眼的瞬间,他已像顽皮的孩子,淘气的扑入我的怀中。 夏日的骄阳转过脸,离我远去了,校园中的梧桐飘扬着美丽轻盈的金黄色树叶,天很高,很蓝,静下心来倾听,秋虫在低吟,好美的一幅深秋图景! 秋天的心情,是安静的,甚至有些伤感。脆弱的黄色,满脸满眼的扑过来,映着孤单的人影,行走在纷纷扬扬的落叶中,深秋,似乎注定是思念的季节,让思绪随着那片片飘摇的秋叶,随着那朵朵流云,回忆着逝去的甜蜜时光,思念着远方久久未见的好友,不免有些怅然和失落,但云淡风清的好天气又让人无法任由心情低落下去,因此,秋天让人忧郁,也止于忧郁。在秋天里黯然的神情是很常见的,秋风瑟瑟的街道上,少女们的脸上多了一幅多愁善感的表情,倒仿佛更端庄了。 秋天的风里夹着被阳光炙烤过后渐渐冷却的气味,那是一种能叫人情不自禁地微笑的味道。眼看着天空变得越来越高,湛蓝的颜色渐渐加深。每个深秋的日子里,让自己成熟起来,坚强起来,纯粹起来,简单而不平凡。 空气里,纠缠着馥郁的淡香,把深秋的黄昏燃烧成时断时续的晚霞,染红了我的脸,伴着嘴角的微笑,漾进了我的心里。 华灯初上的夜晚,倚在窗边,望着灿烂的深秋夜空,托腮遐想的时候,露珠便含情凝结了,月色拂过临窗的小街,我无语的低下头,写下这篇随笔,然后静静欣赏这被幽雅了的风景,等待自己也成为这风景中的一物,也许,这是只属于秋天的心情。 周末随笔 窗外照例还是喧闹的城市,但是在这个周末的早晨,突然觉得这个城市也有那么一些莫名的可爱!我住的小区大概全是上班族,难得碰到周末,都在享受这难得的,一周一次的赖床时刻!所以整个小区象是个沉睡的孩子,甜甜的,静静的,在酣睡中冲着太阳微笑着!稍远一点的公路上依旧的车水马龙,但是大概是司机们都在享受周末的闲暇的气氛吧,车速都放的不快,让人觉得那些钢铁躯壳都透着平时少见的慵懒的情怀!再远点就是莲花山了,绿绿的,郁郁的,葱葱的,同样透着慵懒,仿佛是只在晒太阳的小猫,懒懒的一动不动的享受着阳光的恩赐!突然想起了那个可爱的卡通人物---加菲猫!想起了它的名言:你以为每天睡20个小时是件容易的事吗?呵呵,想着想着,自己笑了,是啊,如果真能有它那样的本事,我这会一定还在睡得天昏地暗,又怎么能站在窗前体会这个初夏的清晨的深圳呢!或许这就是塞翁失马吧,失去了一个难得的周末的懒觉的同时却享受了一次初夏早晨的阳光! 电脑的音箱里传来了顺子的声音,是那首我特别喜欢的<写一首歌>,歌声中透着一丝哼唱般的慵懒,用来配合这么个安静的早晨,懒洋洋的阳光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这个让人心情愉悦,懒懒的,让人可以抛开一切的烦恼的星期六的早晨~~~~~~~ 音乐随笔 我并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并不想刻意地给内心的音乐套上一个“外套”,因为是心底的声音,所以就任它自然地流露吧。 何谓音乐?我很赞同一位伟人的一句话,“没有触及内心,就不可能产生音乐”,说是不落窠臼,其实我还是有一丝伟人情结的,对生活的热爱我是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总是爱给身边的“琐事 ”赋予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我时常沉溺在音乐的世界,时时动情于她华丽的美,婉约的美、悲壮的美、阴郁的美。作为一个忠实的听众,我倾听她娓娓道来那古老的传说,美丽的童话,惊异于音乐的魔力,在她那有节奏的跳动中,我好像被施加了魔法,飘离地面,飞向远方,飞到那拥有蓝水晶般透明湖水的国度。有时候,我又仿佛置身于一个不能用“modern”来形容、但却可以看到音乐神童的背景,在金色大厅里,当我看到那个与命运抗争欲扼住命运喉咙的人,正在演奏他生命的乐章,我的内心顿时沸腾了,两股激流在激烈地撞击着,一股带着浓浓烟火气的火山熔浆,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极地冰流。看来,今生我要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了。 我渴望音乐,音乐将是我人生漫漫征途的忠实伴旅,她好像一支画笔,我的生活因之五彩斑斓,同时我又是她的忠实伙伴,我将分担她的痛苦与忧愁,分享她的喜悦与欢乐,我与音乐有一个约定,如果要给她定一个期限的话,就是一生一世。 pp音乐随笔 音乐笔记(写在冬季) 最近大师指点下涉及了一些西方音乐,写下所谓的音乐随笔也只能贻笑大方,只是用印象式的感悟去捕捉下一些情绪。但是我想,一来是写给我的大师以见证我的进步,二来敝帚自珍,尽管简陋,自己的感受是最特殊也是最可珍视的了。近期听的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我对俄罗斯的文化一直非常迷恋,屠格列夫和妥斯托耶夫斯基的作品是我的最爱。那种披被华林的忧郁,艺术家象背负永恒的枷锁,无法脱卸的罪孽,内省式的忧郁和对外界苦难的呻吟在作品中都可以表现的淋漓酣畅,让人有中万念俱灭的绝望与悲凉。他们思索,因为思索而沉重,忧伤。还有无边的寒冷和放逐,从深深爱恋的家园向另一个所在跋涉的放逐。把缧绁毫无犹豫地加在自己的肩上。这比任何民族都拥有一种罪孽感和悲剧感。不会逍遥世外以求灵魂的解脱,不对外抗争宣泄无穷的愤懑和牢骚,也不对现实苦难视若无睹用乐观的情绪去掩盖命运,更不会把自己封锁在象牙塔里雕琢精巧华丽的技艺。他们的心,永远和俄罗斯大地那慎重的苦难与寒冷血脉相系,如同沉重的夫尔加河水,绵长,宽渺,仁慈,厚重。我想这是适合在冬天,簌簌的雪花落在黝黑的杉林中,广袤的平原伴随的是无边无尽的哀愁与漂泊。冰雪封锁的世界,去品位其中的......也不知道用什么词语好了,滋味?韵味?味道?都不合适。它和中国古代文学那种带有行而上玄思的审美体验是不一样的。 两部交响乐都有一个乐章,可以诠释为用圆舞曲的形式表现对过往欢乐的缅怀,当你老了,却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这种夹杂着甜蜜的悲伤,正如屠格涅夫在《春潮》的引子中所引用的,也是一首俄罗斯的民歌“欢快的岁月,幸福的时日—— 恰似春水悠悠,已经一去不留!”这也让我想起大一的时候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给我们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了无生趣,沉闷,烦冗的讲授让每次课堂都只能稀稀拉拉的坐几个在打呵欠的学生。一次她在讲柔石的《二月》,不知怎么她悠悠地回忆起高中时《二月》刚被拍摄成电影《早春》,少女们挣抢着去看露天电影的时光。她眼光却投向了窗外,脸上的每条皱纹似乎都绽放来来,我顺着她的目光望去——窗外确是早春时光,翻飞的白碟在青嫩的豆藤边嬉戏,阳光融融暖暖,象青春的欢曲一样溢满整个大地。我原谅了她,原谅她的唠叨她的无趣她的暮气,毕竟谁都会到那个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回忆青春的年龄。不知道到那个时候我,会怎样回忆那没有结果的青涩。就像整部交响乐中的欢畅的圆舞曲,垂垂老矣的音乐家又是怎样回忆昔日的辉煌。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家在第六交响曲首演六天之后,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写给自己命运的作品,最后一个乐章忧伤到让人无法喘歇欲哭无泪。他是不是有了对命运的预感,人生的永逝,绝望的哀息。 本也是写的随笔,但好象闲散得已经和音乐一点关系都没有了。但还厚着脸皮扣上个音乐的大帽子~不管怎么说,也是我这样的行外人从听音乐中的一点闲闲淡淡的情绪。不求有人能解,也但愿不要招致骂名。以后可能还会写,随笔二,随笔三,可以想象带我扣响音乐大门的你嘴边的晒笑了。傍晚时分的斜阳铺满通向远方的长路,是《仲夏夜之梦》序曲中结尾,一个缤纷的梦幻结束的甜蜜与忧伤吧 没人生的人生,没肉体的灵魂. 脖子上的町,好冷,不是说它回带来希望么?我迷惘了... 有人说,我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冷,还有点狠.我只在意我的事,别人的, 我不闻不问. 我曾经说过,人不过就是一本书,人别人读的书,只是你是否能读懂.没有人能读懂我. 现在我加一句,我在等,等读懂我的那个人出现. 有一句话,我忘不了,忽略是你的自由,但你不要忘了你的存在! 存在?什么叫存在?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沉默最终回变为沉沦,沦亡... 记得我得到町时,说,我愿意为你变成任何人,不过我是我自己. 我们谈了很多,就是没有了解与感情. 我知道,姐姐ぬぐみ是故意的,她解脱了我,我在等待. 有个神告诉我,我心在流血! 崇高的自由 伊甸 从昨晚9点至今晨4点,我斜躺在被窝里读书。一束灯光热烈地投射在书页上,像上帝之手在轻轻抚摸。窗外的世界如此寂静,仿佛时间已经停止。我的眼睛和我的灵魂被三本书牢牢吸引,除了这三本书所展示的世界,我几乎忘了我是谁,我在何处,忘了今夕何夕,今年何年。这三本书是:余华的随笔集《我能否相信自己》、纳塔莉·安吉尔的《野兽之美———生命本质的重新审视》、海南的一本文学杂志《天涯》。清晨4点我脱衣睡觉的时候,我的整个身心有一种类似喝酒喝到欲醉未醉状态的满足感。我躺下后不到一分钟就睡着了。 余华的《我能否相信自己》是一本谈论读书和写作的书。他从容地谈着那些他最喜爱的作家:契诃夫、博尔赫斯、三岛由纪夫、布尔加科夫、胡安·鲁尔福、川端康成、福克纳、卡夫卡……以及他自己的作品。余华的深邃和独特,无可置疑地证明他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最优秀的作家。没有一个中国当代作家的读书和创作随笔能比这本书写得更好。中国终于有了创作水平和关于创作的理性认识水平逼近世界级大师的作家。读这样的书,有类似宇航员登上月球后俯瞰自己的家园那种不可思议的感觉。 纳塔莉·安吉尔的《野兽之美》如同法布尔的《昆虫记》,其意义已远远超越科普读物。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如同人的生命,都是无比美丽和奇异的。请看该书描写兰花的一节:“兰花是花卉王国的引诱者,它出现的前提是,每一分钟都有一个采花者诞生:一只带翅,带胸腔,带着对于醇酒与爱情不可阻挡的渴望的采花者。这些兰花的色调如此肉感,它们的花蕾也如此肉感,看上去是一派颓废的气氛。轮到它们来欺和对采花者进行性勾引的时候,其颓废之气可以让英国的颓废派诗人奥斯卡·王尔德也因之憔悴而亡。”纳塔莉·安吉尔,这位内心如火的女人,这位充满悟性和灵性的女人,把一本生物学普及读本写得如此妙趣横生,如此富有诗意和哲学意味,比纯文学还要纯文学,真是我们读者的幸运。 《天涯》是一本现代气息很浓的杂志。它既是一本文学杂志又是一本思想杂志。我读的这一期,我特别被多多的诗歌所吸引:“我始终欣喜有一道光在黑夜里/在风声与钟声中我等待那道光……”“北方的树,站在二月的风里/离别,也站在那里/在玻璃窗上映得又远又清晰……”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多多一直在写着中国最好的诗。像多多这样创作生命力久盛不衰的诗人,在中国是极其稀少的。多多被中国文坛忽视、多多与荣誉和名声无缘,多多的与世无争恰恰证明着他建筑在实力和底气之基础上的自信,多多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文人的浮躁和虚荣。 读书为了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梦想,已被过去几十年中知识分子惨遭蹂躏的事实击个粉碎;况且这几句话的陈腐气息也着实不让人喜欢。现代人大多认为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为了丰富自己的情感和升华自己的思想,这样的看法大抵没错,但它仍是在功利主义的层面上来理解读书的,读书对于真正热爱读书的人来说,它固然是获取知识、丰富情感和升华思想的必由途径,但这并不是读书的全部意义。假若仅仅依靠这种功利主义的动力,读书仍然是一件艰巨的任务,一项不得不完成的枯燥乏味的工作,一个需要苦苦对付的敌人。只有超越功利主义的读书活动才是真正快乐的、美丽的、妙不可言的,如同一个入迷的艺术家陶醉在他无限钟情的艺术之中———毕加索和米罗陶醉在他们的线条与色彩中,贝多芬和肖邦陶醉在他们的音符与旋律中,罗丹陶醉在他的石头与青铜中,进入一个灵魂出窍、浑然忘我的境界。 对我来说,读书正如我的写作,是我别无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一种无法戒掉的瘾。读书源于我过于敏感的心灵对孤独和死亡的恐惧。我在读书,我就不知道孤独和死亡为何物;或者我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对自己的孤独和死亡隔岸观火,灵魂深处就会豁然开朗,一片清明高远。我在读书,哪怕我生活在一间密不透风的铁屋子里,我也在用心和热血触摸整个喧哗的世界和宏大的宇宙。我在读书,我会发现一个更真实的自己,既带有原始血性又带有梦幻色彩的自己,比现实中那个谨小慎微、瞻前顾后的自己真实得多———现实中的自己挣扎在各种各样的羁绊和限制之中,难免会扭曲和变形,现实中的我常常是“非我”和“反我”,常常是一个虚幻的我。我在读书,我就是一只在蓝天放纵自己的翅翼和幻想的鸟,没有一种外在的专制力量能迫使我违心屈从。读书几乎和做梦一样,是人世间一种最崇高的自由,一种最纯粹的欢乐 回答者: 447872599 - 试用期 一级 9-14 10:03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