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针灸治疗失眠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针灸治疗失眠论文文献

随着针灸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部分针灸疗效机制科学意义上的肯定,逐渐形成了西方针灸的概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针灸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 范文 一:针灸治疗HZ止痛效应分析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简称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节及皮肤,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侵害单侧一个或多个皮区,多表现为躯干的环状或条形损害。笔者采用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方法 ,运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观察不同针灸方法的止痛效应,并分析患者满意度与止痛效应的关系,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为2007年4月—2009年10月针灸科、皮肤科住院或门诊患者。将101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采用中心随机的方法,分配至A组(电针组)30例、B组(铺棉灸组)23例、C组(火针组)25例、D组(叩刺拔罐组)23例。剔除5例误纳病例及2例脱落病例,结果最后符合方案A组27例、B组23例、C组24例、D组20例,共94例。其中男54例(),女4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平均(±)岁。4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生命体征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而且两组患者不适至初诊时间、疱疹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具有可比性。

试验标准

(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蛇串疮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2]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出现疱疹1~7天内,未经过抗病毒和止痛治疗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本课题组各种治疗方法、服从课题组安排者。(3)排除标准①属于带状疱疹的特殊类型,包括眼、耳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无疹型带状疱疹;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瘢痕体质者;⑤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⑥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⑦1个月内应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治疗方法

4组患者疱疹局部均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保护皮损。治疗时取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进行。(1)A组(电针组)取穴:阿是穴(病变皮损处)、夹脊穴(患侧)、支沟穴、后溪穴。操作方法:所有穴位定位均按照《国家标准经穴部位》[3]取穴。阿是穴用平刺法局部围针刺,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支沟穴、后溪穴直刺,均进针约~寸,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100Hz,2~5mA,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min后出针。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计1个疗程。(2)B组(电针+铺棉灸组)铺棉灸操作方法:将脱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蝉翼,约3cm×3cm大小棉片,根据皮损的面积决定施灸棉片的数量。铺在阿是穴上,用火柴点燃烧尽棉花,每次施灸3遍。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3)C组(电针+火针组)火针操作方法:术者左手持点燃的酒精灯,右手持中粗火针在外焰加热针体,直至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地刺入疱疹中央约~,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次选择3~5个,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钟,涂上一层万花油。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4)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叩刺拔罐方法:术者以一次性梅花针叩刺阿是穴,以局部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叩刺部位及病损两端。留罐5~10min,出血3~5mL,取罐后用活力碘消毒患处,视疱疹面积大小,决定火罐的型号和数量。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

观察指标

(1)疼痛评价指标①疼痛强度(VAS评定法,单位:mm):记录观察点前24h内最痛点。以100mm标识,0表示不痛,100mm表示患者能够想象的最大疼痛强度。②疼痛缓解程度(%):记录观察点前24h内疼痛强度与基线相比的缓解情况。记录范围0~100%,0表示完全没有缓解,100%表示完全缓解。③疼痛开始缓解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缓解程度恒定在30%以上所需的时间。④疼痛持续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完全消失所需的时间。于观察第1~10天每次治疗前、第11天记录。③④项如在疗程内无法记录(疼痛未缓解或者消失),则在第22、30、60、90天随访时记录。(2)患者满意度:用标尺法,0~100代表患者对其所接受的治疗 措施 的耐受性,100分表示很满意,0分为很不满意,让患者读出最能代表其耐受程度的位置,并记录读数(分)。于第11天记录。

统计方法

数值以(珋x±s)表示,所有数据进行比较前,经过K-S正态分布检验。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用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患者满意度与VAS疼痛评分的关系

见表1和图1。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减少,且治疗后各组VAS评分存在差异(P<),A组治疗后VAS评分为(±)分,B组(±)分。4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说明经1疗程的针灸治疗后,针灸各组的总体止痛效应相当。经治疗后,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的满意度有一定的不同(P<),A组(电针组)、C组(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P<);电针组与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相当(P>);电针+铺棉灸组、电针+叩刺拔罐组患者满意度相当(P>)。从患者角度分析,较电针+铺棉灸、电针+叩刺拔罐,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病人满意度是指病人凭着自己对健康的理解,权衡自己的经济条件,结合自己对医疗保健的要求,对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的综合评价。[4]涉及整个疾病就诊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图1,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均P>)。

患者满意度与患者疼痛缓解、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的关系

见表2和图2。4组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但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其中以A组(电针组)较B组(电针+铺棉灸组)疼痛缓解程度更明显(P<)。四组患者的满意度与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5)。

3讨论

带状疱疹属中医“蛇串疮”范畴,其发生多因机体正气不足,湿热毒邪循肝胆经络熏蒸肌肤;在病变后期,余毒未清,瘀血阻滞肌肤而发生神经痛。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困扰患者的主要原因。止痛是针灸的一大功能,针灸有减轻带状疱疹疼痛、缩短疼痛持续时间等作用[5-6]。本方案取阿是穴、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治疗,本取穴方案从蛇串疮病机出发,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止痛的作用。采用电针法、电针+铺棉灸法、电针+火针法、电针+叩刺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虽治疗后各组的VAS评分、疼痛缓解程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疼痛强度、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各止前效应指标,除了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外,余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组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考虑与带状疱疹的自然病程一般为2-3周[7]有关,估计到治疗后的观察点,大部分患者自然病程已向痊愈转归,因此无法体现各疗法止痛效应的差别。电针法为阿是穴围针刺加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电针治疗,其余三种疗法分别为在此基础上加上铺棉灸法、火针法、叩刺拔罐法,治疗后VAS评分A组(电针组)明显低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而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结果说明针灸本身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疼痛,将电针和铺棉灸重叠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不仅不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可能还增加了患者的疼痛。

本研究中的患者满意度,是患者将其所接受的治疗措施的耐受性用0~100分表示出来,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属病人 报告 的临床结局。病人报告的临床资料已成为临床疗效评价关注的焦点,可用于最佳治疗方案的评价与选择。[8]本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但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二:循证医学针灸证据评析

1针灸研究证据的来源和范畴的确立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对针灸医学的启示,根据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证据来源范围,本研究确定的针灸研究证据范畴主要包括:现代研究证据、古籍载录证据、专家 经验 证据,其中现代研究证据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下面对各类研究证据的特点和纳入理由作简要阐述。

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 总结 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2)非随机对照研究:目前,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医药、针灸领域中占据多数地位[5]。这类研究虽未采用随机方法,但采用对照组进行比较,故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仍能给针灸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因此,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为本研究针灸研究证据纳入来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古代医籍中的证据是论述性的,是临床经验记载或具体医疗过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虑医籍质量、医家资质、记载形式(医案、论述)、证据应用强度、内容完备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其中符合第2条者为经典著 作文 献,符合第3条者为历代沿用的古代证据。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的收录67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古代针灸名医:依据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史[8-9],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名医有33位,包括:黄帝、扁鹊、华佗、涪翁、郭玉、曹翕、吕广、皇甫谧、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权、杨上善、孙思邈、王焘、王惟一、王执中、何若愚、阎明广、窦汉卿、王国瑞、滑寿、徐凤、凌云、高武、汪机、马莳、杨继洲、李时珍、吴昆、张景岳、李学川。记载为历代沿用:指该治疗方案在历代专著中重复应用。

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家经验总结一般由专家自己或他人概况归纳而成,来源范围包括专家经验代表性专著和期刊论文。本研究一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特点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一方面依据专家范畴界定、作者、载体形式及经验总结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针灸领域名老中医专家的界定:在时间范围上界定为民国至今的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进而依据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过程[8-9],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成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经过专家咨询、讨论和总结,初步确定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范围,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经验总结为证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进行界定。

现代针灸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基于CONSORT声明[10]、Jadad评分量表[11],结合针灸临床实际及文献特点对干预措施的质量控制标准、疗效指标、文献载体指标等进行补充,初步制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11分者,且前3条得分≥3分,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10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第4~11条符合3条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且必须符合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低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3条得分≤1分;或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非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特点,初步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病例序列研究特点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具体见表5。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仅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4)个案:针灸个案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的制定考虑了载体形式、作者资质、病人诊疗信息完整性、治疗措施、疗效等因素,具体见表6。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第4、7条。低质量文献: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条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循证医学以客观、真实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来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针灸医学深入研究和借鉴。针灸临床文献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应用于针灸临床决策的文献,故此本研究以从文献中挖掘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目的,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科自身特点,建立应用于针灸临床循证决策的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同时强调名老专家经验证据和古籍载录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特点的证据如个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能基本体现针灸临床实践的规律和特色。

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

多角度考虑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针灸临床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影响过程,从证据角度评价各类型针灸临床文献是值得被深入探索的新领域,针对针灸理论及实践的特殊性,在考虑现行循证医学评价指标外,本研究加入医家个人资质、水平、单位、载体、学术观点、具体针灸方案、理论解释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价指标的探索,并针对各类研究证据提出一套严格的评价方法和质量分级标准,以排除低质量或不合格证据,筛选出高质量的可信性强的证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有价值证据。

综上,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方法、专家访谈方法和共识性方法,结合针灸学科及文献特点,比对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探讨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和特点,初步建立了针灸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初步建立了针灸临床研究证据体系。但鉴于针灸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特殊性,建立适合针灸诊疗特点和文献形式的证据分级,评价体系还是一项探索性的研究,故还存在研究证据的评价指标的确定可能不够完善,部分评价指标缺乏权威参考标准等不足之处,亟待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针灸推拿学专业职业规划范文

2. 电大护理论文范文

3. 中医院实习心得体会3篇

4. 临床医学大专生简历范文

“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在针灸治疗失眠中的运用 汪文丽 1 刘 建武 2陈立国 1王晨光 1张艳红 寤寐是人体最基本的两个状态。 人体卫气昼行于阳, 阳 气盛则寤; 夜伏于阴, 阴 气盛则寐。 阴 阳 失调, 阳 气不得入于阴 分, 阴 不敛阳 则失眠。 其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现代生活方式和 饮食结构, 引 起人体脾胃 功能的 紊乱 [ 1 ] 。 在失眠的临床调 查中 , 患 脾胃病者约占13.6%[ 2 ], 68%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 者和50. 2% 的 肠 易 激综合 征 患 者 存在 睡眠 障 碍 [ 3 ] 。胃 肠疾病引 起失眠的这种因果关系, 可概括为“胃 不和则卧不安”。 1“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原型及概念 “胃 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见于《 素问 · 逆调 论》:“帝曰: 人有逆气 不 得卧 而 息 有音者 …… 皆 何脏使然? 愿闻其故。 岐伯曰: 不得卧而息有音者, 是阳明之逆也, 足三阳 者下行, 今逆而上行, 故息 有音也。阳 明 者, 胃 脉也, 胃 者六腑之海, 其气亦下行。 阳 明逆, 不得从其道, 故不得卧也。 《 下经》曰: 胃 不和 则卧不安, 此之谓也”。“胃 不和 则 卧不 安”, 名 曰 “胃 ”, 实 则 包括阳 明经、脾胃 、大小肠。 《 灵枢· 本输》: “大肠属 上, 小肠属下, 足阳 明 胃 脉也。 大肠小肠, 皆属 于胃 , 是足阳明也”。 脾主升清, 胃 主降浊, 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脾胃 运化腐熟水谷, 为气血生化之源, 为人体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凡食积内 停, 胃 失和降; 脾胃 亏虚,气血乏源; 胃 阴 不 足, 阳 气 失和 等均 可引 起 气 机不利, 阴阳失和, 而卧不安寐。 2古代针灸医家的运用 “胃 不和则卧不安”理论自 《 内 经》引 述以 来, 历代针灸医家均很重视此理论在失眠治疗中 的运用 。古代针灸处方中 , 足阳明胃 经、足太阴脾经是使用最多的经脉, 上脘、 隐白 、 下廉、 阴 陵泉、 章门 是运用 最多的穴位 [ 4 - 5 ] 。 《 针灸大成》里记载了 心经实热证引起的失眠, 通过泻脾经的方法来治疗。 “凡针逆而迎夺, 即泻其子也, 如心之热病, 必泻于脾胃 之分”。 因脾经为心经之子经, 根据《难经》“实则泻其子”, 心经的实证, 可泻脾经的太白 穴。 一些医著记载了 失眠的选穴, 这些腧穴便具调理脾胃 之功。 如《针灸资生经》云: “期门 治不得久卧。 隐白 、 天府、 阴 陵泉治不得卧。 太渊、 肺 俞、 上管、 条 口 、 隐 白 疗不 可卧。 气海、阴交、大巨主惊不得卧。 公孙主不嗜卧……商丘治魇梦。 天牖疗夜梦颠倒。”《备急千金要方· 癫病》载: “阴 交、 气海、 大巨, 主惊不得卧”。 另 外 一些古籍, 明确指出胃 经、 脾经、 大小肠经的某些腧穴可用于失眠。 如《针灸聚英》: “大巨…… 主小腹胀满, 烦渴……惊悸不眠。”《针灸甲乙经》: “惊不得眠, 善 ,水气上下, 五脏游气也, 三阴 交主之。 不得卧, 浮郄主之”。 《 针 灸 集 成》: “心 热 不 寐 解 溪 泻 涌 泉 补 立愈”, 记载了 阳明经经穴解溪治疗心热引 起的失眠。 3现代针灸医家的运用 现代医家治疗失眠亦非常重视调胃 安神, 取穴主要集中 在 足太阳 膀 胱经、 足阳 明 胃 经 和 督 脉 [ 5 ] 。刘良生等 [ 6 ] 运用“胃 不和则卧不安”理论, 以 健脾和胃 治本、 宁心安神治标, 选取中 脘、 天枢、 足三里、 脾俞、胃 俞、 安眠、 神庭、 百会穴, 取得良好疗效。 因 脾胃 为后天之本, 其功能健全, 机体的精微物质才能充足, 髓海清窍才得以濡养, 方能神气充足、神机敏捷。依据“根结”理论, 足太阴脾经结于中脘, 中脘为胃 之募穴, 因而中脘具有健运脾气、 调 中 焦升降之功能。 刘立安治疗失眠常取调理脾胃 的穴位, 如 腹部选用天枢、中 脘、下脘, 四肢选用足三里、三阴交、内 关 [ 7 ] 。黄石玺 [ 8 ] 沿用 已故名 老针灸专家王乐亭教授经验,取中脘、天枢、气海、内 关、公孙、足三里和中健脾、通畅气机、升清降浊、消补兼施。 患者针后当晚即入睡良好, 经治疗10 次, 睡眠渐安, 食欲渐增, 再针5 次,夜夜眠安。 李行军[ 9 ]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失眠43 例,取中 脘、 足三里、 脾俞、 肝俞、 太冲以 调和脾胃 、 疏肝理气, 配合五脏俞加风池、四神聪等, 加用耳穴贴压,失眠 多 梦 症 状 改 善 效 果 佳, 痊 愈 38 例, 总 有 效 率为100% 。 清代何其伟《医学妙谛》云: “失眠总由阳不交阴所致…… 若因 里症而失眠者…… 胃 病则阳 跷穴满,审病用方, 法无一定”。 任建宁[ 10 ]总 结 盛 灿 若 教授治疗失眠经验, 基于“胃 病则阳跷穴满”理论, 选取中脘、水分、天枢、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内 庭、仆参、申脉穴, 每日 针刺1 次, 每次留针30 min , 10 次为 一疗程。 治疗3 次后, 患者夜寐明显好转, 治疗4 个疗程后, 诸症消失。 随访半年, 失眠未再复发。 4失眠从胃论治的机制探讨 4.1经脉联系 《灵枢· 经脉》云: “胃 足阳 明 之正 …… 上通于心”“脾足太阴 之脉…… 其支者, 复从胃 别, 上膈, 注心中 …… 是主脾所生病者…… 烦心, 心下急痛……不能卧”“小肠手太阳之脉……络心”, 脾经、胃 经、小肠经皆与心联系, 脾胃 、胃 肠不和, 累及心神, 引 起失眠。 经言: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因 脾、 胃 、 小肠与心联系, 故调理脾胃 能治疗心神疾病。阳明之脉络于目 , 如《 素问 · 热论》中 提出 : “伤寒一日 , 巨阳 受之。 二日 阳 明 受之, 阳 明 主肉, 其脉夹鼻络于目 , 故身 热目 疼而鼻干, 不得卧也”。 阳 明胃 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 内 眦交会, 与阴 阳 跷脉在目 下及口 角 之旁交会。 阳 明 经病, 可使目 不得瞑而失眠。 4.2脾胃 中枢论 清末名 医张聿清《 医案》曰: “胃 为 中 枢, 升降阴阳, 于此交通, 心火府宅坎中 , 肾水上注离内 , 此坎离之既济也。 水火不济, 不能成寐, 人尽知之。 不知水火不济, 非水火不欲济也, 有阻我水火相 交之道者,中 枢是也”。 脾胃 居 于 中 州, 为 气 机阴 阳 升 降的 枢纽, 脾胃 不和, 心肾阴 阳 相 交的通道阻塞, 阳 不得入于阴而致失眠。 故胃 和是阴 阳 气机升降有序、 元神潜藏、人得安寐的基础。 清代张琦在《 素问 释义》中指出: “卫气昼行于经则寤, 夜行于藏则寐, 而卫气之出 入依乎胃 气, 阳 明 逆则诸阳 皆逆, 不得入于阴 , 故不得卧”。 王洪图等 [ 11 ] 提 出 “五 脏 藏 神, 脾 胃 是 枢 轴” 理论, 认为脾胃 居中央, 是生命活动(气机运转) 的“枢轴”, 手、足阳明经是卫气自 阳经入于阴经之枢口 , 二经之气失和, 最易 影响 卫气 的 正 常 运行, 不 入于阴经,则出 现失眠。 因 胃 为 人体阴 阳 升降的枢纽, “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 营卫之源”, 而“神者, 水谷之精气也”, 故诸多经典的失眠学说, 如“阴阳说”“神主说”“气血说”“营卫说”与中 医的“胃 ”都有密切的联系[ 12 ]。因此若胃 气调和、 升降有序, 则气血化生有源,营卫循其常度, 阴 阳 相和, 卧则神安夜眠, 即 “胃 和”则“寐安”也。 反之,“胃 不和”则阴阳气机升降不利,五神内 舍其宅受扰, 致“神不安则不寐”。 4.3第二脑学说 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学和细胞生物学教授MichaelD. Gershon 为 代表的 一些国 外 学者提出 ,人类 除 颅脑 之 外, 还 有第 二 大 脑, 称 “腹脑” 或 “肠脑”, 它是肠神经系 统, 脱离了 中 枢神经系 统支配的独立活动系 统 [ 13 ] 。 几乎所有中 枢神 经系 统中 的 递质和调质均存在于肠神经系统中 , 诸如5 - 羟色胺( 5 -HT )、脑啡 肽、 内 啡 肽 等 脑 肠 肽, 肠 道 亦 是 其 富 源地。 而5 - HT 、苯二 氮类药物正 是临 床常 用 于 抗焦虑及镇静催眠的处方药物, 可缩短入睡时间, 减少觉醒的发生, 增加总睡眠时间[ 14 ]。 常小荣等 [ 15 ] 通过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大鼠 胃电及脑肠肽的影响, 发现电针“足三里”可使胃 电活动增强, 同时胃 活动的 增强与 相关脑肠肽含量增加有同步效应。 高巍等 [ 16 ] 在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大鼠脑肠肽含量的影响时发现, 电针大鼠“足三里”可使外周血和脑垂体中血管活性肠肽( VIP ) 含量明 显增加, VIP 主要产生于胆碱能神经元, 乙酞胆碱有诱发快波睡眠的作用, 它协同 乙酰胆碱参与快波睡眠的调节。 5结语 《内经》提出的“胃不和则卧不安”, 指出了脾胃不和则导致失眠, 开启 了 从调和脾胃 论治失眠的先例。从古代针灸文献和现代临床报道可知, 该理论已成为针灸论治失眠的重要法则。 现代的第二脑学说及相关实验研究更作为该理论的基础依据, 阐释了该理论的作用机制。 失眠的证型复杂,在临床中我们应审病求因,谨守病机, 兼顾调和脾胃, 使脾胃 升降有序, 气血生化有源,营卫循其常度,则阴阳和谐而眠安。

近日阅读《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针灸推拿分册》,下面分享对我有启发的3则医案。

孙森田医案1则

滋阴降火安神镇静针刺治疗癫狂病

病史:略 西医诊断:躁狂症 中医诊断:癫狂病,证属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安神镇静。

处方: 百会、情感区、腹一区、安眠(双)、内关(双)、三阴交(双)、照海(双)、太冲(双)。

操作:百会、情感区手法要求小幅度、轻捻转,偶伴提插法,捻转速度达200转/分钟以上,连续3~5分钟。腹一区针刺时要求与皮肤表面呈15°平刺入腧穴,切勿伤及内脏,手法以小幅度捻转为主,不提插,得气为度。诸穴得气后使用G6805-Ⅱ型电针仪,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嘱百会、情感区长时间留针,达8小时 疗4次,一疗程痊愈。

按:静坐不能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常见的不良反应,通常自觉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又难以描述清楚。本案治疗,百会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健脑宁神。情感区位于印堂穴直上,入前发际处向后平刺 寸深,目内眦直上平行于该针两旁各一穴,均向后平刺 寸深,是根据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与头皮表面投影的关系而选取的头穴,其相当于大脑额叶的额极部,能够对精神障碍性疾病起到很好的调节及治疗作用,以达开窍醒神之功。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百会穴、情感区针刺的手法,要求小幅度、轻捻转,偶伴提插,捻转速度达200转/分钟以上,连续3~5分钟。孙老在临床中常常按照大脑功能定位与头皮表面投影关系选择相应的头穴治疗,他认为应用针刺的方法在头皮表面投影处选穴,必须经过特殊的手法操作才能使其刺激信号作用于相应的大脑区域而起到调节大脑功能的作用。所以,没有一定的刺激量是达不到针刺效果的。因此,要求施术者必须认真按规定的时间捻转再配以提插手法,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刺激时间、刺激频率加刺激强度才能达到一定的刺激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腹一区出自孙老独创的“孙氏腹针疗法”(尚未公开发表),与薄氏腹针疗法不同,孙氏腹针疗法是把腹部划分为十个穴区。腹一区位于剑突下寸处为第一穴,在该穴旁开寸处各选一穴共三穴,同时从三穴向下平刺寸深,稍加捻转,得气为度,该穴区治疗情感障碍、抑郁、焦虑、失眠以及精神方面的各种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在神志病的治疗方面,孙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大脑功能定位与头皮表面投影的关系,提出应用“调神益智法”治疗,主方选取百会、印堂、情感区及“腹一区”,同时辨证配伍选穴治疗,如照海穴为八脉交会穴,通阴跷,阴跷脉气盛则目合而入睡;心悸怔忡加内关;失眠健忘加安眠;狂躁易怒加太冲;心烦不宁加三阴交等,穴位选择不拘泥于常法,临床疗效卓著。

王国才医案

健脾养心法治疗不寐

病史:略 中医诊断:不寐,证属心脾两虚。治宜健脾养心,镇静安神。

(1)推拿手法: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坐在床头,先用一指禅推法,自印堂开始向上推至神庭,往返3 5遍,再从印堂向两侧沿眉弓至太阳穴,往返3 5遍,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沿眼眶周围做“∞”形推动,往返3 5遍,再从印堂沿鼻两侧向下经迎香穴沿颧骨至两耳前,往返3 5遍。

最后,沿上述治疗部位用双手抹法治疗,往返3~5遍。按揉印堂、睛明、攒竹、鱼腰、四白、百会、四神聪、头维、角孙、率谷、脑空等穴,扫散两侧胆经,抓拿五经,勾揉风池,拿颈项部,拿两侧肩井。顺时针方向摩腹,按揉中脘、气海、关元,掌振中脘。然后再按揉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等。患者取俯卧位,术者沿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用滚法治疗,点按脾俞、胃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肾俞等。接着用直擦法擦背部督脉,横擦肾俞、命门及骶部八髎穴,以透热为度。

(2)针刺:取穴:印堂、百会、头维(双)、风池(双)、风府、曲池(双)、内关(双)、神门(双)、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双)、太冲(双)。手法以禅针法为主,不留针。每日1次。

二诊(2003年3月24日):神志清,精神好,面色如常,眼周微黑,表情自然。患者诉睡眠较前明显好转,夜间能睡5个小时左右,自觉神疲乏力之症较前明显好转,头痛头沉基本消失,纳可,心悸胸闷较前减轻,脘腹微胀。夜间多梦已有所减轻。治疗方案同前。

按: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凡影响营卫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行,使神不安舍,都会成为失眠的病因病机。本病病位在心,总由心神失舍所致,但与肝(胆)、脾(胃)、肾密切相关。病性总属营卫失和,阴阳不交,心神失守,虚多实少之证。治疗总以调其阴阳,以安心神为大法。太阳、印堂、神庭、百会、角孙、风池穴位于头部,可以疏通局部经络,调整局部气血,对不寐的伴随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目眩等具有直接作用。摩腹、按揉中脘、足三里等穴能健脾和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故擦督脉,能起到温经通络,镇静安神作用。

王国才禅针法,是将推拿的运气功法与振法的动作形式,应用到针刺手法上来,禅针法的特点是术者拇指与食、中两指握针,在运气功法状态下,运用振法的发力形式运针,捻针频率非常快(每秒8次左右),捻转幅度在180°~360°之间,可任意调控,一次操作可持续捻针数十分钟。临诊时,根据需要或补或泻,提插、捻转、飞、弹、振、摇诸法任意组合,一气呵成。禅针法持久均匀,得气率高,传导性好,刺激量可调性强,补泻手法量化组合,无痛、安全而不滞针。掌握这种手法,必须要有坚实的内功基础,同时针刺手法与推拿手法都要精通。

陈全新医案3则

1.手腰痛穴治疗急性腰扭伤

处方:肾俞(左)、委中(右)、大椎、手腰痛点(右)

手法:肾俞、委中以平泻法,委中穴逆时针捻针导气上行,使针感向腰部扩散;大椎平补法;针委中穴位时患者觉自右侧大腿酸麻感,虽经施行导气手法后,针感亦传不到腰部,出针后嘱患者站立,针刺手腰痛点捻针大泻法,配合腰部做侧身弯腰运动,患者经针灸后腰部疼痛稍有缓解。

二诊(2009年11月19日):患者可自行行走,不需扶持。患者诉经6次针灸治疗后腰痛缓解,可做弯腰动作,但腰部尚余隐痛。舌质淡白,苔薄白微腻,脉滑。患者经针灸后腰部疼痛缓解大半,虽为急性腰扭伤,但起因为久坐气血郁滞所致,所以疗程较一般急性腰扭伤长,取穴以肾俞交替使用,取后溪以通调督脉,余法如前。

三诊(2009年12月23日):患者精神可,行走自如。患者腰部疼痛缓解,行走如常,腰部活动如常,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前法合度,守初诊方,仍旨原法。

按:陈老认为,急性腰扭伤在针灸临床属于常见病,临床报道有单取一穴水沟或者后溪等穴而取效者,这类腰部扭伤多属于局部一时的气血郁滞,所以经针灸疏通经络,可有立竿见影之效。而属于气血郁滞久而导致的急性腰扭伤往往不能单穴或经过几次针灸就能痊愈,这就是《素问·宣明五气篇》“久坐伤肉”病机所在,所以临床治疗急性腰扭伤宜明确判断气血郁滞的轻重而做出疗效判断。

2.和气血补肝肾针灸治疗老年急性扭伤腰痛

按:本例腰痛患者属于气血不和,又兼有年老肾虚,所以治疗上以调和气血为主,兼调补肝肾,取穴遵行脏腑配穴法,可取肾俞、肝俞,又因督脉所过,主治所及,调补任督,具有通调一身经气、补肝肾的作用,所以取穴用关元、气海,任脉穴位的应用具有从阴引阳的意思。局部取穴以阿是穴、关元俞为主,远端取穴取委中、委阳以通调经气。患者经两次治疗后腰痛明显缓解。

**3.针灸并用补肾健脾法治疗腰肌劳损 **

取穴:肾俞(双)、脾俞(双)、委中(双)。

刺法:陈教授以补法刺肾俞、脾俞,施术时进针得气后,反复捻针,拇指偏重向前推捻,同时持针手缓慢地将针从浅层向深层插进,轻快地将针上提。运针以轻捻转、慢按轻提为基础。运针时,使针下经气向腰部周围传导。以泻法针刺委中穴时,针尖斜向上,捻针幅度较大,拇指偏重向后拉捻。当陈教授捻针导气后,患者渐感针下有一股气自腰向双足放射,腰部酸痛感减轻。留针30分钟。

灸法:出针后以艾条温灸双侧膈俞、关元俞。

治疗后,患者自觉腰部酸痛感减轻。于右耳的腰、肾点以王不留行籽贴压。

二诊(2007年5月22日):患者诉经针灸治疗后,夜间腰部酸痛感大减,活动腰部亦无牵掣不适,昨晚夜尿次数减少为3次。但仍有耳鸣眩晕,纳仍欠佳。乃取穴:气海俞(双)、听宫(双)、阴陵泉(双)。以补法刺气海俞;听宫穴刺以补法,进针后只以捻转手法行针,拇指偏重向前推,不提插;以平补平泻手法针刺阴陵泉健脾祛湿。留针30分钟。

因患者小便频数,夜尿较多,出针后陈教授以艾条温灸关元穴与中极穴,加强固摄与气化功能。嘱其回家后仍可以艾条温灸腹部神阙、气海、关元等穴位,加强疗效。

三诊(2007年5月25日):患者诉经昨日治疗后,耳鸣及眩晕症状减轻,精神改善,思食,小便次数减少,昨晚夜尿1次。察其舌脉,舌淡苔薄,脉细。陈教授认为前法合度,症续改善,取穴:百会、翳风(双)、命门、大肠俞(双)、阳陵泉(双)。百会、命门、大肠俞均以补法刺之;以平补平泻刺翳风、阳陵泉,进针后只以捻转手法行针导气,不提插。配以艾灸膈俞(双)、足三里(双)。留针30分钟。

四诊(2007年7月9日):患者喜诉经1个多月治疗后,困扰多年之腰痛消失,现步履如常,腰部活动自如,食欲增进,已无耳鸣眩晕。视之精神爽利,察其舌苔薄润,脉平,病已愈,乃除去右耳之贴压,治疗守上方再针治1周巩固疗效。嘱其平素注意避免腰部受寒,适当参加运动,增强体质。

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失眠论文范文

随着针灸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部分针灸疗效机制科学意义上的肯定,逐渐形成了西方针灸的概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针灸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 范文 一:针灸治疗HZ止痛效应分析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简称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节及皮肤,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侵害单侧一个或多个皮区,多表现为躯干的环状或条形损害。笔者采用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方法 ,运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观察不同针灸方法的止痛效应,并分析患者满意度与止痛效应的关系,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为2007年4月—2009年10月针灸科、皮肤科住院或门诊患者。将101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采用中心随机的方法,分配至A组(电针组)30例、B组(铺棉灸组)23例、C组(火针组)25例、D组(叩刺拔罐组)23例。剔除5例误纳病例及2例脱落病例,结果最后符合方案A组27例、B组23例、C组24例、D组20例,共94例。其中男54例(),女4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平均(±)岁。4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生命体征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而且两组患者不适至初诊时间、疱疹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具有可比性。

试验标准

(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蛇串疮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2]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出现疱疹1~7天内,未经过抗病毒和止痛治疗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本课题组各种治疗方法、服从课题组安排者。(3)排除标准①属于带状疱疹的特殊类型,包括眼、耳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无疹型带状疱疹;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瘢痕体质者;⑤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⑥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⑦1个月内应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治疗方法

4组患者疱疹局部均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保护皮损。治疗时取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进行。(1)A组(电针组)取穴:阿是穴(病变皮损处)、夹脊穴(患侧)、支沟穴、后溪穴。操作方法:所有穴位定位均按照《国家标准经穴部位》[3]取穴。阿是穴用平刺法局部围针刺,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支沟穴、后溪穴直刺,均进针约~寸,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100Hz,2~5mA,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min后出针。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计1个疗程。(2)B组(电针+铺棉灸组)铺棉灸操作方法:将脱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蝉翼,约3cm×3cm大小棉片,根据皮损的面积决定施灸棉片的数量。铺在阿是穴上,用火柴点燃烧尽棉花,每次施灸3遍。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3)C组(电针+火针组)火针操作方法:术者左手持点燃的酒精灯,右手持中粗火针在外焰加热针体,直至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地刺入疱疹中央约~,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次选择3~5个,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钟,涂上一层万花油。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4)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叩刺拔罐方法:术者以一次性梅花针叩刺阿是穴,以局部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叩刺部位及病损两端。留罐5~10min,出血3~5mL,取罐后用活力碘消毒患处,视疱疹面积大小,决定火罐的型号和数量。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

观察指标

(1)疼痛评价指标①疼痛强度(VAS评定法,单位:mm):记录观察点前24h内最痛点。以100mm标识,0表示不痛,100mm表示患者能够想象的最大疼痛强度。②疼痛缓解程度(%):记录观察点前24h内疼痛强度与基线相比的缓解情况。记录范围0~100%,0表示完全没有缓解,100%表示完全缓解。③疼痛开始缓解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缓解程度恒定在30%以上所需的时间。④疼痛持续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完全消失所需的时间。于观察第1~10天每次治疗前、第11天记录。③④项如在疗程内无法记录(疼痛未缓解或者消失),则在第22、30、60、90天随访时记录。(2)患者满意度:用标尺法,0~100代表患者对其所接受的治疗 措施 的耐受性,100分表示很满意,0分为很不满意,让患者读出最能代表其耐受程度的位置,并记录读数(分)。于第11天记录。

统计方法

数值以(珋x±s)表示,所有数据进行比较前,经过K-S正态分布检验。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用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患者满意度与VAS疼痛评分的关系

见表1和图1。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减少,且治疗后各组VAS评分存在差异(P<),A组治疗后VAS评分为(±)分,B组(±)分。4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说明经1疗程的针灸治疗后,针灸各组的总体止痛效应相当。经治疗后,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的满意度有一定的不同(P<),A组(电针组)、C组(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P<);电针组与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相当(P>);电针+铺棉灸组、电针+叩刺拔罐组患者满意度相当(P>)。从患者角度分析,较电针+铺棉灸、电针+叩刺拔罐,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病人满意度是指病人凭着自己对健康的理解,权衡自己的经济条件,结合自己对医疗保健的要求,对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的综合评价。[4]涉及整个疾病就诊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图1,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均P>)。

患者满意度与患者疼痛缓解、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的关系

见表2和图2。4组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但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其中以A组(电针组)较B组(电针+铺棉灸组)疼痛缓解程度更明显(P<)。四组患者的满意度与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5)。

3讨论

带状疱疹属中医“蛇串疮”范畴,其发生多因机体正气不足,湿热毒邪循肝胆经络熏蒸肌肤;在病变后期,余毒未清,瘀血阻滞肌肤而发生神经痛。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困扰患者的主要原因。止痛是针灸的一大功能,针灸有减轻带状疱疹疼痛、缩短疼痛持续时间等作用[5-6]。本方案取阿是穴、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治疗,本取穴方案从蛇串疮病机出发,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止痛的作用。采用电针法、电针+铺棉灸法、电针+火针法、电针+叩刺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虽治疗后各组的VAS评分、疼痛缓解程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疼痛强度、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各止前效应指标,除了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外,余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组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考虑与带状疱疹的自然病程一般为2-3周[7]有关,估计到治疗后的观察点,大部分患者自然病程已向痊愈转归,因此无法体现各疗法止痛效应的差别。电针法为阿是穴围针刺加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电针治疗,其余三种疗法分别为在此基础上加上铺棉灸法、火针法、叩刺拔罐法,治疗后VAS评分A组(电针组)明显低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而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结果说明针灸本身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疼痛,将电针和铺棉灸重叠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不仅不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可能还增加了患者的疼痛。

本研究中的患者满意度,是患者将其所接受的治疗措施的耐受性用0~100分表示出来,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属病人 报告 的临床结局。病人报告的临床资料已成为临床疗效评价关注的焦点,可用于最佳治疗方案的评价与选择。[8]本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但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二:循证医学针灸证据评析

1针灸研究证据的来源和范畴的确立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对针灸医学的启示,根据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证据来源范围,本研究确定的针灸研究证据范畴主要包括:现代研究证据、古籍载录证据、专家 经验 证据,其中现代研究证据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下面对各类研究证据的特点和纳入理由作简要阐述。

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 总结 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2)非随机对照研究:目前,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医药、针灸领域中占据多数地位[5]。这类研究虽未采用随机方法,但采用对照组进行比较,故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仍能给针灸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因此,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为本研究针灸研究证据纳入来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古代医籍中的证据是论述性的,是临床经验记载或具体医疗过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虑医籍质量、医家资质、记载形式(医案、论述)、证据应用强度、内容完备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其中符合第2条者为经典著 作文 献,符合第3条者为历代沿用的古代证据。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的收录67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古代针灸名医:依据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史[8-9],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名医有33位,包括:黄帝、扁鹊、华佗、涪翁、郭玉、曹翕、吕广、皇甫谧、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权、杨上善、孙思邈、王焘、王惟一、王执中、何若愚、阎明广、窦汉卿、王国瑞、滑寿、徐凤、凌云、高武、汪机、马莳、杨继洲、李时珍、吴昆、张景岳、李学川。记载为历代沿用:指该治疗方案在历代专著中重复应用。

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家经验总结一般由专家自己或他人概况归纳而成,来源范围包括专家经验代表性专著和期刊论文。本研究一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特点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一方面依据专家范畴界定、作者、载体形式及经验总结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针灸领域名老中医专家的界定:在时间范围上界定为民国至今的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进而依据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过程[8-9],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成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经过专家咨询、讨论和总结,初步确定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范围,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经验总结为证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进行界定。

现代针灸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基于CONSORT声明[10]、Jadad评分量表[11],结合针灸临床实际及文献特点对干预措施的质量控制标准、疗效指标、文献载体指标等进行补充,初步制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11分者,且前3条得分≥3分,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10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第4~11条符合3条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且必须符合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低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3条得分≤1分;或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非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特点,初步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病例序列研究特点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具体见表5。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仅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4)个案:针灸个案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的制定考虑了载体形式、作者资质、病人诊疗信息完整性、治疗措施、疗效等因素,具体见表6。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第4、7条。低质量文献: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条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循证医学以客观、真实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来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针灸医学深入研究和借鉴。针灸临床文献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应用于针灸临床决策的文献,故此本研究以从文献中挖掘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目的,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科自身特点,建立应用于针灸临床循证决策的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同时强调名老专家经验证据和古籍载录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特点的证据如个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能基本体现针灸临床实践的规律和特色。

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

多角度考虑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针灸临床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影响过程,从证据角度评价各类型针灸临床文献是值得被深入探索的新领域,针对针灸理论及实践的特殊性,在考虑现行循证医学评价指标外,本研究加入医家个人资质、水平、单位、载体、学术观点、具体针灸方案、理论解释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价指标的探索,并针对各类研究证据提出一套严格的评价方法和质量分级标准,以排除低质量或不合格证据,筛选出高质量的可信性强的证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有价值证据。

综上,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方法、专家访谈方法和共识性方法,结合针灸学科及文献特点,比对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探讨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和特点,初步建立了针灸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初步建立了针灸临床研究证据体系。但鉴于针灸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特殊性,建立适合针灸诊疗特点和文献形式的证据分级,评价体系还是一项探索性的研究,故还存在研究证据的评价指标的确定可能不够完善,部分评价指标缺乏权威参考标准等不足之处,亟待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针灸推拿学专业职业规划范文

2. 电大护理论文范文

3. 中医院实习心得体会3篇

4. 临床医学大专生简历范文

学医生涯转眼就过了一年半,这一年多来医学的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念想,看到了未来的方向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关于人生和价值。时时在憧憬未来的医生生涯。可自己一年来所学的所懂得的医学知识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刚念了一年半的医学生在医院是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的。当然关键是“武”的问题,而不是“地”的问题。去医院社会实践之前我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姑且当做是学习吧,也理应是学习。只是把医院当成是另样的学校,学习的内容同样是医学知识。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实践着,也学习着。

自己一年来所掌握的相对于医学知识的海洋来说绝对是冰山一角。可是为期一个星期的社会实践让我深切的感受到这冰山一角的也是重要的。推论开来:每一部分的医学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重要到一个怎样的程度呢?与生死相关的事情可以算作是最重要的事情了。而医学知识的每一点滴都可能与生死相关。生命是可贵的,那么医学知识便是再重要不过的了。我想到了自己在学校时而马虎的学习,想到那些马虎而过的知识将来可能是致命的。一星期的社会实践让我明白学医马虎不得,懂得医学知识是严谨的。

20XX年1月21号怀着几分激动几分忐忑的心情到医院开始社会实践。激动是因为可以体验到如同一直以来自己所憧憬的那般穿着白大褂治病救人的行医生活。忐忑是因为在医院,忽略自己所知道的冰山一角的医学知识,自己毫无用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或者能不能做好。医院是整个县医疗设施最完善,医德医术受广泛好评的一家私立医院。院长是一位可敬且亲切的叔叔。“叔叔”是我初见时脑海中的第一个称谓,后来我发现我不知道自己该怎样称呼才好。“叔叔”显然不可,这里是医院,见习间我得服从管理,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辈分的差别。“医生”也不好,这是病人对这一行业工作人员的称谓,自己也是穿白大褂的人。思索间听到另外的年轻医生称院长为“老师”,自己才恍然大悟。也更是加深了自己对医生这一职业的理解。医生是学术性很强的一个职业,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形容医生就再恰当不过了。医生除了工作还有不断地学习,工作中也同样在学习。于是资历更老的医生就是自己的老师也在情理之中了。院长很重视医学生的培养,同我一番小谈后,告诉我:人人都知道学医苦,但大多数医学生都还没有真正深刻地认识到到底是苦到一个怎样的程度。教育我要更为努力地学习,任何知识细节都要仔仔细细……院长说亲自带我,让我与他一同在内科住院部上下班的时候,我颇感殊荣,同时内心的忐忑又多了几分。同时心里还有些忐忑,不知道我将要面对的是何等的困难。尽管在课堂上老师都或多或少地讲过一些,可是在真正面对的时候,还是有些不安。

上班第一天我就遇到所谓的小小的医患纠纷。医院住院病人打完点滴后未经医生许可上街后摔伤找医院麻烦。理由是:医院点滴导致病人体弱后摔伤。在我们的理解这完全是无理取闹。作为病人的主治医生,我不可想象这样的事情如何能坐下来跟病人家属好好地讲道理。可是看到院长蒋老师心平气和的态度,我很震撼。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好医生该有的境界,一种行医的境界,一种处世的人生境界。于是我医院见习学到的第一件事是对待病人的态度。第二天上班,老师给病人扎完针后离开了,这是一名身患肩周炎的病人。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种,我想多了解一下病人的情况,就留下来了。我只简单的问了一些患者的感受啊之类的,结果病人把我当医生了,拉着我问了很多的问题。虽然我们课上也讲过这个疾病,可是当病人问起来的时候,我一下子没了头绪,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场面一下子就变得尴尬起来。我吞吞吐吐回答了几句,看到病人一脸的茫然,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太丢脸了!离开病房后,我就暗自下决心,回去一定要好好看看书,尤其是那几个临床常见的病种,再也不能出现这种情况了!同时也让我觉得我的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不能和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应该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积极实践,丛中一点点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在下一次碰到病人的询问后,能够从容不迫的一一道来。

见习期间还出了一件让我很尴尬的事。有一位患了颈椎病的老爷爷脖子酸痛的厉害,老师让我给他做做推拿,缓解一下。我搓了搓手,老师站在一旁看。我有点紧张,毕竟是第一次这样,总感觉从老师身上发出的气场压的我很不自在,但是也得硬着头皮上。我先做的是拿法,老爷爷的身体属于壮实型的,脖子上面的肌肉也很僵硬,我拿了几十下就有点吃力了。这是老师说:“面对这种体型的病人你应该变通一下啊,单手拿一边吃力就换双手拿啊,这样既省力又能让患者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效果。”说完他亲手给我做了下示范,果然,在我手里没任何变化的病人在老师的手里就开始“啊啊啊啊氨地叫起来了,这才是真正起作用了的。后来老师就不再让我给病人做推拿了,因为他怕病人觉得钱花得不值。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就一直在旁边看着老师做,真不愧是几十年的老中医了,他给病人做完推拿过后,病人神清气爽地走了,对老师是千恩万谢埃还对我说了句:“小伙子,你还的跟老师好好学学埃”我不好意思的连连称是。

下午五点多的时候,病人已经都处理完了,医生们也该下班了。忙碌了一整天的他们坐在办公室里开始聊天、讲笑话,逗得大家哈哈笑,气氛非常的好。看得我非常的惊讶,看了一天的病,他们也有精力来娱乐。不过换个角度想想,他们忙碌了一整天,明天还得继续忙,是应该找点乐子缓解一下情绪,为接下来的做好充分的准备。想到这里,我挺佩服他们的,他们懂得找工作之余的事情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轻松,这样才可以让工作变得有意思,让生活不古板。

一个星期以来,自己学会了系统的体检方法、部分常用医疗器械的使用、部分常用药物的治疗方向及用法和病历的书写等。发觉自己医学功底的薄弱和医学的博大与严谨。见习期间因为自己学功底的薄弱,自己突然很有念书的欲望,空闲的时候便翻阅资料为自己充电,我渴望着自己在医学的道路上快速地成长起来,渴望着自己可以救助更多患者。

在几天与医院的亲密接触中,我明白了,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作为见习或实习生,要做到:1、待人真诚,学会微笑;2、对工作对学习有热情有信心;3、善于沟通,对病人要细致耐心,对老师要勤学好问;4、主动出击,不要等问题出现才想解决方案;5、踏踏实实,不要骄傲自负,真正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医务纠纷是不可避免的,每位医生的从医生涯都遇到过或大或小的纠纷,将来当我们面对这些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习蒋老师以的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和谅解他们。毕竟他们是患者,是更需要我们理解和包容的人群。

一个星期的社会实践很充实也转眼即过,一周来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医学知识,更明白了很多为人为医的道理。认识到了自己医学知识的薄弱和医学的博大和严谨,懂得了自己应该更为努力与细致地学习。通过深入医院,了解患者,跟医生学习,懂得医生熟练操作的背后是渊博的学识和辛勤的操练。这个星期的见习生活将存留在自己的记忆中,成为自己在医学道路上成长的一部分,也鞭策自己努力奋斗,争取在这条博大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针灸推拿学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针灸推拿学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针灸推拿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针灸推拿学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针灸推拿学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针灸推拿学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针灸推拿学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针灸推拿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尽心尽力完成针灸推拿学岗位工作的任务。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我经常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赞许。

三、转变角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从大学校门跨入到针灸推拿学岗位工作岗位,一开始我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认为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点失望,开始的热情有点消退,完全找不到方向。但我还是尽量保持当初的那份热情,想干有用的事的态度,不断的做好一些杂事,同时也勇于协助同事做好各项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这就是一个热情的问题,只要我保持极大的热情,相信自己一定会得到认可,没有不会做,没有做不好,只有你愿不愿意做。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位学生到一位工作人员的转变,不仅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四、发扬团队精神,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同其他同事。

在工作间能得到领导的充分信任,并在按时完成上级分配给我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能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同事处理一些内务工作。个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实习期的工作,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进步。没有共同进步,相互合作,团队如同一盘散沙。相互合作,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但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

五、存在的问题。

几个月来,我虽然努力做了一些工作,但距离领导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如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针灸推拿学岗位工作岗位还不够熟悉等等,这些问题,我决心实习报告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努力加以改进和解决,使自己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第一个实习的科室,还是有点舍不得啊!开始实习的时候真的有很多东西不懂,不过经过这几周在针灸科实习还是慢慢的适应了实习的工作。

很庆幸自己在这个科实习,科里的老师也充分的信任我,让我自己动手去给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在这一方面真的要谢谢。6周的时间我可以自己独立的去给偏瘫的患者去做针灸治疗,当然面瘫我也可以。针灸技术提高的相当多了,对比我的老师们我还是差距很大的,但我想对于一个没有临床经验的本科生做的如此理应很满足,我也不会沾沾自喜,自己的水平还是不可恭维的,这一段的针灸实践经验对于我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

细细梳理一下思路,开始下面的实习总结。

一、理论知识

没有实习之前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心里没底的很,在校期间的学习大多都是为了考试,基本功不扎实。上临床就怕老师一问什么也不会,脑袋里的那点知识储备糊弄普通人可以,要是在老师面前展示的话就是班门弄斧了。可是怕什么来什么啊!老师还真是问我问题了,由于当时在病房,心里十分紧张,一下把穴位的定位给弄反了,结果还真被主任给我批评了,那个脸啊红的啊!6周的实习我发现临床的东西和课本里的出入太大,像我这样书没念好的,在实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临床上常见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和掌握,要有针对性的快速学习,临床上遇到不懂的一定要问老师或者去查书,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有些东西你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在临床上的可以很快的掌握。这是很正确的临床学习方法,记的牢不容易忘。例如记腧穴的问题,我想在临床上记住那些常用穴位即可,不重要的穴位真的很不重要,不必全都记住。

二、动手能力

我认为这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在这方面我的主任也说过我,和主任去病房给一位呃逆的患者进行穴位注射,注射的药物是b1和b12主要是起强刺激的作用。主任说让我来,我说不行,当时是我刚到这个科,有些怯手。说实话他要是现在让我做一定会上的。给患者治疗完回来的时候主任就说我了,一定要敢于动手,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主任也很给我机会,第2周实习的时候就让我和科里的男老师一起去病房给患者针灸,男老师先让我看看,学学,先不让我扎。第一天没让,第二天问我能扎不,为了给自己鼓气我信心十足的说行。在给患者针灸之前我都是给自己扎,练习。第一次给患者扎的时候紧张的不得了,满头大汗。扎完第一个患者后长出了口气。第二天给患者针灸的时候就和第一天不一样了,克服了心理障碍后,过程便轻松多了。经过几周的练习,也不知道是男老师信任我啊?还是他懒啊?他让我一个人去病房了,他不在旁边看着我了,自己更加得心应手了。自己治疗的几个患者瘫痪的程度都有所减轻,看着不能活动的四肢可以活动了,成就感油然而生。所以说在实习的时候老师给你动手的机会你一定要把握啊!

三、与医生的关系

这一点我感觉自己的做的很一般,这怎么说呢?科里三个医生,一个我刚来就去休假了,剩下俩,主任和个男医生,主任对我还可以,对于男老师我们的交流不是很多,关系也谈不上怎么样!和医生怎么样搞好关系我还是需要修炼一番啊!这一点对未来也很有帮助的!

四、自己的表现

在科室里一定要表现的很勤劳,眼中一定要有活,什么活能替的都要替老师给办了,打扫卫生啊!替老师办事啊!等等!老师对你的印象会很好,虽然有些方面差了一些但还是很欣赏你的!

上面的一切都和自己的努力密不可分的,无论何时都要积极地表现。实习就是为了工作快速的积累经验的过程。实习的时候好好学习在工作的时候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症论文文献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未曾昏仆但以半身不遂、口㖞为主症。 中风在西医学中属脑血管疾患,常见有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供血不足(TIA发作)等。 本病产生机理颇为复杂,产生原因多与风、火、痰、虚、瘀五大因素有关,且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加之忧思恼怒、劳累过度,以致风火相煽,心火暴盛,肝阳上逆。或因饮食不调,暴食肥甘以致脾虚痰热,化火生风,蒙蔽清窍致上实下虚,阴阳不能维系的危急之候。急症期过后,气血瘀滞,经脉不通,经筋拘挛而导致偏瘫久治不愈。 临床按其部位深浅及病情轻重,分为中经络及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病情较轻,多为头晕、手足麻木、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中脏腑者,病情危急、突然仆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舌强失语、面赤气粗、半身不遂,此为闭证;更有甚者,口开目合,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四肢厥冷,此为脱证,预后不良。 息风降逆,滋阴潜阳,行气活血,通经活络。 闭证:四神聪、合谷、太冲、太溪、听宫、足三里、环跳、阳陵泉、曲池等。脱证:气海、神阙、关元。 闭证:采用微通毫针及强通放血之法,多用泻法;脱证:重用灸法。 例1 李某,男,57岁。 主诉:左半身活动不利、语言不清数日。 病史:数日前在下楼时突然左侧半身活动不利,语言不清,口眼㖞斜。无头痛及二便失禁,未曾仆倒。送至急诊,诊为脑梗死。予抗血栓药物治疗。患者当晚病情加重,呕吐两次,但无神志意识障碍。一般情况尚好,纳可,二便调。 望诊:左上下肢瘫痪,面白,舌苔白腻,中心略黄厚。 切诊:脉沉细。 查体:神志意识清楚,语言不清,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伸舌左偏,左侧上下肢锥体束征(+)。 辨证:素体气虚,风中经络。 治则:调补阴阳,疏风通络。 取穴:听宫、列缺、条口。 刺法:均用毫针施以补法,予轻刺激量,每日治疗1次。 1诊后病人感到轻松,精神好。2诊时说话明显好转,吐字较前清楚。3诊后患者自感肌力明显增加,抬臂、抬腿活动度增加,经搀扶可行走,说话已接近正常,肌力3级以上,走路较平稳。原方原法不变,继续治疗至10诊临床痊愈,语言流畅,自由行走,无不适感。 例2 李某,男,35岁。 主诉:左侧偏瘫,语言不畅3天。 病史:高血压病数年,血压不稳定,最高180/120mmHg*,最低120/ 80mmHg。昨晚坐位起立时突感头目晕眩,仆倒在地,随即语言謇涩,口眼㖞斜,流涎不止。左侧上下肢不能活动,送外院急诊,诊为“脑出血”,予脱水药及止血药治疗,两天来症状未减来诊,大小便正常。 望诊:左上下肢瘫痪、舌尖红、苔黄燥。 切诊:脉弦滑数。 查体:神志意识清楚,语言不清,口眼㖞斜,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伸舌左偏,左上下肢锥体束征(+),BP:220/120mmHg。 辨证: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而致卒中。 治则:滋阴潜阳,平肝息风。 取穴:四神聪、合谷、太冲、太溪。 刺法:四神聪点刺放血,合谷、太冲施以泻法,太溪施用补法,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 2诊时患者头晕好转,语言不清似见好转,流涎明显好转,BP:200/ 120mmHg,肢体活动未见好转。脉象趋于和缓,舌苔仍黄,燥象已解,舌尖红。3诊以四神聪点刺放血,合谷、太溪、太冲、曲池、阳陵泉、足三里、环跳并用。其中环跳以泻法不留针,要求针感窜至下肢为好。金津、玉液放血,要求出血以色鲜不黯为度。4诊时语言不清大有好转,已能令人听懂,唯吐字仍不清晰。流涎基本消失。肢体活动好转,肌力3级。脉和缓,黄苔已减,BP:160/110mmHg,以上穴加颊车、地仓。5诊时患者精神好、神清,语言较流畅。口㖞明显好转,已止 *1mmHg=流涎。伸舌仍左偏,左上下肢肌力4级。自觉有力,灵巧度较前好转,搀扶下已可行走。脉弦已减,舌苔由黄转白,仍腻。BP:150/100mmHg。针治减金津、玉液放血,余治同前。7诊时语言流畅清晰。患侧上下肢肌力已达5级,伸舌大致居中,BP:120/80mmHg,治疗同前。 经10余诊治疗,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查体语言流畅,肌力5级,临床痊愈。 例3 翁某,女,53岁。 主诉:右上下肢活动不灵,语言不利1天。 病史:昨天突发头目眩晕,口㖞眼斜,语言不利。渐右上肢浮动不灵加重,纳尚可,二便调,寝安。 望诊:舌质红,少苔。 切诊:脉沉细。 查体:神志意识清,语言欠流畅,口角稍偏,左上下肢肌力4级。痛觉减弱,左上下肢锥体束征(+),舌左偏,BP:180/120mmHg。 辨证: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风中经络。 治则:滋阴潜阳,平肝息风,疏通经络。 取穴:四神聪、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气海。 刺法:四神聪点刺放血。曲池、合谷、阳陵泉施以泻法,足三里、太冲施以补法,气海施以灸法,每日治疗1次。 3诊时患者诉精神好转,恐惧心理已消,肢体活动有所恢复,手能握物。头晕目眩明显好转,BP:160/100mmHg,舌脉如前,效不更方,针法不变,连续治疗10余次症状完全消失,语言肢体功能活动正常。BP:160/90mmHg,临床治愈。 例4 许某,女,13岁。 主诉:左侧肢体麻木、不能动,语言不清3天。 病史:3天前在 体育 活动中突然左侧肢体麻木,随即不能动。口角右偏,语言不清,经外院诊为“小儿脑血管畸形”。病儿一般情况尚好,纳呆、尿频、便常。 望诊:左上下肢瘫痪,舌苔白。 切诊:脉细稍数。 查体:神志意识清,语言不流利,左鼻唇沟浅,口角右偏,左上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4级。伸舌左偏不著,左上下肢锥体束征(+)。 辨证:禀赋素虚,复感风邪,风中经络,气血不畅,筋脉失养。 治则:祛风散邪,疏风通络,调和气血。 取穴:颊车、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绝骨。 刺法:均以毫针刺患侧,施以平补平泻手法,以局部酸胀为度,不留针。每日治疗1次。 2诊后效果明显,活动功能有所恢复,手能持物,可独立跛行,尿频如前,苔薄白,前方去足三里,加阳陵泉、风市。3诊时患者自述患侧上下肢较前有力,各关节可自由屈伸,活动较自如,语言清晰流畅。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末端关节活动良好。嘱再针1次巩固疗效,共针治6次,患儿恢复正常。 例5 王某,男,53岁。 主诉:左上肢不能动2个月。 病史:2个月前因呕吐、头痛、头晕、腹泻导致言语不清,左上肢不能动。曾用中西药物治疗。语声洪亮,纳可,便调。 望诊:左上肢瘫痪,舌苔白,中间色黄。 切诊:脉弦沉。 查体:语言欠流畅,口角右偏,左上肢肌力3级,肌张力高。患侧手指关节僵硬不能张开,肿胀明显,伴疼痛。舌右偏,BP:160/110mmHg。 辨证:素体阴虚阳亢,肝风内动导致气血失和,血脉不畅,经筋不利。 治则:疏通经气,调和气血。 取穴:听宫、八邪、阿是穴。 刺法:听宫予毫针施用补法,八邪及关节阿是穴予火针速刺,均刺患侧。 2诊后患者自觉肢体轻松,3诊后患者自觉患肢疼痛减轻,肿胀稍减,手指感觉稍见灵巧。5诊后手指疼痛消失,肿胀消退明显,上肢及腕部活动灵巧度增加,活动稍有力。8诊后患侧肌张力开始逐渐降低,手指能张开,肿胀消失,前法不变。10余诊后病人患肢疼痛、肿胀消失,肌张力趋于正常,肌力增至5级,再巩固治疗数次,治疗结束。 例6 高某,女,54岁。 主诉:右手无力、不灵活1年余。 病史:1年前因中风右瘫,经治症状好转,可自行走动,唯右手无力,不能握物,发凉、发紧、麻木、肿胀。经常头晕、大便干。夜尿频、腰痛、寝欠安。 望诊:右上肢瘫痪,舌苔白。 切诊:脉沉细。 查体:右手活动不灵巧,腕关节肌力3级,指关节肌力3级,肌张力高。手掌、手指肿胀,伸屈困难,触之发凉。局部发白欠红润,皮肤粗糙。 辨证:气血失和,瘀滞不通,经筋不利。 治则:调和气血,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取穴:列缺、太溪、局部阿是穴、听宫。 刺法:列缺、太溪以毫针补法,针刺双侧。听宫以毫针补泻并用,先补后泻,针刺双侧手指等局部阿是穴,用火针点刺,每次5穴左右,隔日治疗1次。 3诊后患手麻木、发凉、发僵、肿胀等均有好转,穴法不变。5诊后肌张力过高明显缓解,麻木、发凉等症基本消失。肌力增加至5级。10余诊后手部症状基本消失,肌张力缓解明显,肌力大致正常,结束治疗。 例7 胡某,女,56岁。 主诉:左手指不能伸屈3年。 病史:3年前因血压增高导致左侧半身不遂。经各种中西药物治疗后,左上下肢活动大致正常。血压平稳,现左手指不能伸屈,局部肿胀,发凉,颜色较暗,皮肤粗糙,纳可。二便调。 望诊:左上肢瘫痪,舌苔白。 切诊:脉沉细。 查体:左手指肌力3级,肌张力高,局部皮肤营养不良,扪之发凉、粗糙。 辨证:气血不畅,经脉瘀滞,指尖失于荣养。 治则: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化瘀除滞。 取穴:八邪、指关节阿是穴。 刺法:均用火针速刺不留针,每次6 10穴,隔日治疗1次。 火针点刺治疗后,手指当即能够舒展,并能握拳,手指呈现红润。6诊后手指发凉消失,关节伸屈度明显增加,局部红润,粗糙好转,过高肌张力明显缓解,再予2诊结束治疗。 例8 白某,女,42岁。 主诉:左大腿后外侧冷凉感明显两年。 病史:两年前因脑梗死左上下肢偏瘫,经多种方法治疗后,上下肢活动基本正常。余留左大腿后外侧冷凉感未除。一般情况尚好,纳可,二便调。 望诊:面黄白,舌苔白。 切诊:脉沉细。 辨证:气血不畅,经络瘀滞,肌肤失荣。 治则:调和气血,通经活络,荣养肌肤。 取穴:局部阿是穴。 刺法:予火针速刺法。 火针治疗2次后,患者自觉局部发凉感显著减轻,依法治疗。自此每诊后局部发凉递减,共治疗10余次,症状完全消失,临床治愈,疗效满意。 【按语】 中风是针灸临床最常见病症之一,中风作为一个病名首见于《素问·邪气脏腑病形》,亦称为“卒中”。主要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又称为“大厥”、“薄厥”、“偏枯”、“风痱”等。 关于中风的病因,唐宋以前多以“外风”立论,东汉时期《金匮要略》论其病因为风:“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又据病位深浅及病症的轻重表现之不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自唐宋以后对中风有了新的认识,为区别各种外风而致的真中风如面瘫、外感、肢痛等症,遂将上述卒中列入“内风”范围,称为“类中风”,简称“卒中”,至金元四大家将其病因大致分为风、火、痰、虚4种因素。清代王清任对本病以瘀血而论,其治疗多以活血化瘀之法而取效。故可将中风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风、火、痰、虚、瘀5种类型。 《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笔者认为中风病证无论病因如何,气血相搏,暴张于上,血气留滞于脑,经气瘀滞,气滞不通为最根本病机。对其证应以中经络、中脏腑进行分析归纳。治疗法则强调运用针灸三通法,以通调经脉,凉血祛痰为大法。通过“以血行气”“行气活血”的作用,使其经脉通畅,气血调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各种中风,急性期发作治疗宜早不宜迟,选穴宜少不宜多。急性期发作多以强通放血配以微通毫针治疗,恢复期多以微通毫针治疗,后遗症期多以微通毫针配以温通火针灸法治疗。 1.治疗急性中风 中风时产生突然昏仆,神志意识不清,口眼㖞斜,流涎不止,语言不清,半身不遂等中脏腑症状时,无论脑出血或脑梗死均应尽早医治。因其症为气血并走于上,经脉气血瘀滞于脑所致,其病势急迫,应急予清降血气,通瘀化滞之法。以令血气下行,经气通畅,令气复返而后生。 急性期发作取穴多用四神聪、十宣、井穴、金津、玉液、合谷、太冲等穴。四神聪位于之头巅顶,令其出血,可使逆上血气下降,暴张之阳得平,瘀滞经脉通畅。多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其出血量宜多。神志意识不清者取井穴点刺出血,调和阴阳之气以醒脑开窍。身热面赤者取十宣点刺出血,以泄其经脉气血之热。语言不清者应以金津、玉液复刺出血,以血自止为度,通利舌脉气血瘀滞。毫针针刺合谷、太冲施用泻法,以开四关之经气,使周身气血调达,经脉通畅,可每日治疗1 2次,如病情危笃,患者发病急骤,症见手撒遗尿,鼻鼾口张目合,瞳仁散大为脱证,则应急予灸法施治,多不救。 急性期过后症状稳定时,据病人病情之虚实寒热选用不同的腧穴给予微通法毫针治疗。持久治之,不能操之过急。虚证多选太溪、太冲、气海、足三里等,以阴经腧穴为主。实证多用环跳、阳陵泉、曲池、合谷、绝骨、四神聪等,以阳经腧穴为主,加强通经活络之作用,同时施以补泻,给予适当的刺激量,宜守方而治。 笔者认为,中风的产生,不论出血或是梗死虽然病因及机制各有不同,但究其根源,经络瘀而不通是最根本的病机所在。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气血是荣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物质。在生理上则是相互依存,“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相互为用。无论各种各样的病因,最终不外乎导致经络气血不通,经气瘀滞。因此,采用强通法强制经脉通畅的放血方法是治疗中风急性期发作的重要一环。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畅,气血通畅而达到清心开窍、平肝潜阳、滋阴息风、通经活络的效果。 2.治疗中风后遗证 急性中风在急性期过后半年仍然遗留症状称为中风后遗证,中风后遗证临床较难治疗,使人丧失工作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给病人及家属乃至 社会 带来很多问题。 中风后遗证病人患侧上下肢多为肌张力高,迈步困难,关节屈伸困难,手指不能伸开,形成“挎篮”、“划圈”姿态。中医学认为:四肢拘紧,屈伸不利实属经筋之病,多为寒凝脉阻,气血瘀滞,经筋失荣以致拘紧不伸、肿胀不用等。 笔者治疗中风后遗证主要采用温通法和微通法,认为火针是治疗经筋病的最好方法。使用火针首先要根据其应刺部位选择粗细相当的火针,要求将针烧红、烧透,趁针具极热之时迅速刺入皮肤肌肉,随即拔出即可。其选用腧穴多以局部阿是穴为主,配用相应经穴。例如:肩关节疼痛僵硬,肘关节疼痛僵硬发紧,应用火针速刺阳明经循行部位;指关节肿胀僵硬,不能伸屈,应用火针速刺掌指关节、指关节、八邪及阳经循行部位;不能抬步、膝关节活动不灵,可刺犊鼻及局部腧穴。除火针温通外,酌情选用太溪、太冲、环跳、听宫、阳陵泉、合谷,毫针微通治疗也是常用方法。太溪、太冲可培本补益肝肾,使气血有生化之源。环跳为人之躯体贯通上下阴阳气血之大穴,可疏导周身气血,以阳行阴,以中而行上下,是通畅气血经脉的主要腧穴。针刺时针感要麻窜至下肢,针感不宜过分强烈。听宫是手太阳腧穴,相续足太阳。太阳主筋,太阳经气通达,周身经脉得以充润。听宫穴的应用是笔者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环跳合用可通畅全身气血经脉,是治疗中经络与中风后遗证的重要腧穴之一。 治疗中风后遗证,除掌握上述要点外,基于病情顽固,坚持认症守方而治是重要的,只要取穴正确,不能频繁更换穴法,且不可急于求成,否则欲速不达。做为临床病症,典型发作少,非典型发作多;病情简单的少,复杂的多。这里所举的病例仅是选择较典型的加以论述,以利读者分析应用,切不可照本宣科,不加分析地套用。

1976年生,山西临县人 1999年山西中医学院针灸专业毕业,同年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参加工作,后于贵阳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脑病中心副主任,山西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针灸学会会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脑病重点专科建设秘书长、《医药新知》杂志特邀编委、硕士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10余年,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20余篇,参与省部级课题6项,组织申报20余项科研课题。主要研究方向为:针药结合治疗颅脑重症多器管功能衰竭,中风后严重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擅长运用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胃肠功能紊乱、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及中风偏瘫、失语、吞咽障碍、失眠、眩晕、癫痫等脑科疾患。 近三年发表论文 题名 作者 作者单位 文献来源 发表时间 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水肿57例 王卫强; 蔡丽梅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 光明中医 2010-12-20 放血配合拔罐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40例 王卫强; 蔡丽梅; 李丽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 中国民间疗法 2010-12-28 穴位埋线治疗面肌痉挛34例 韦玲; 王卫强; 李蕾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 山西中医 2010-12-15 穴位注射治疗中风患者肢体水肿41例 王卫强; 蔡丽梅; 刘越清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 光明中医 2011-01-20 火针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43例 王霞; 王卫强 山西太钢总医院针灸科;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 光明中医 2011-04-20 吊针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面瘫痉挛 王卫强; 韦玲; 张捷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 【期刊】中国民间疗法 2010-03-28 醒脑静合纳络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53例 高月翠; 王卫强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 【期刊】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02-10 自拟中风肢痛汤治疗丘脑痛34例 王卫强; 杨发明; 张捷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脑病医院 【期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10-08 针刀配合关节功能牵引治疗膝关节僵硬疗效观察 王卫强; 麦志明; 曾顺军; 黎卫周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广东省阳山县中医院 【期刊】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07-01 建德市巩固农村血防成果措施的探讨 祝太平; 王卫强; 严琴; 王佳 浙江省建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省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期刊】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9-01-20 耳针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王卫强; 罗小光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医院 【期刊】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9-04-15 建德市两疟疾爆发点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祝太平; 邵秀萍; 王卫强; 王佳 浙江省建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省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期刊】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9-11-20 梅花针配合井穴放血治疗丘脑痛疗效观察 王卫强; 蔡丽梅; 韦玲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脑病医院针灸科 【期刊】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9-12-15 综合方法治疗假性球麻痹疗效观察 王卫强; 李丽; 刘越清; 冀来喜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脑病医院针灸科 【期刊】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01-15

中暑针灸治疗相关文献论文

中暑论文都是以前的老理论,基本都是错误的。新的还没有形成系统。不知道你是学什么的,你是从生物学基础去论述,还是从医学方面去论述。你需要哪方面我可以提供一些。

随着针灸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部分针灸疗效机制科学意义上的肯定,逐渐形成了西方针灸的概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针灸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 范文 一:针灸治疗HZ止痛效应分析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简称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节及皮肤,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侵害单侧一个或多个皮区,多表现为躯干的环状或条形损害。笔者采用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方法 ,运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观察不同针灸方法的止痛效应,并分析患者满意度与止痛效应的关系,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为2007年4月—2009年10月针灸科、皮肤科住院或门诊患者。将101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采用中心随机的方法,分配至A组(电针组)30例、B组(铺棉灸组)23例、C组(火针组)25例、D组(叩刺拔罐组)23例。剔除5例误纳病例及2例脱落病例,结果最后符合方案A组27例、B组23例、C组24例、D组20例,共94例。其中男54例(),女4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平均(±)岁。4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生命体征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而且两组患者不适至初诊时间、疱疹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具有可比性。

试验标准

(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蛇串疮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2]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出现疱疹1~7天内,未经过抗病毒和止痛治疗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本课题组各种治疗方法、服从课题组安排者。(3)排除标准①属于带状疱疹的特殊类型,包括眼、耳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无疹型带状疱疹;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瘢痕体质者;⑤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⑥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⑦1个月内应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治疗方法

4组患者疱疹局部均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保护皮损。治疗时取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进行。(1)A组(电针组)取穴:阿是穴(病变皮损处)、夹脊穴(患侧)、支沟穴、后溪穴。操作方法:所有穴位定位均按照《国家标准经穴部位》[3]取穴。阿是穴用平刺法局部围针刺,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支沟穴、后溪穴直刺,均进针约~寸,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100Hz,2~5mA,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min后出针。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计1个疗程。(2)B组(电针+铺棉灸组)铺棉灸操作方法:将脱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蝉翼,约3cm×3cm大小棉片,根据皮损的面积决定施灸棉片的数量。铺在阿是穴上,用火柴点燃烧尽棉花,每次施灸3遍。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3)C组(电针+火针组)火针操作方法:术者左手持点燃的酒精灯,右手持中粗火针在外焰加热针体,直至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地刺入疱疹中央约~,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次选择3~5个,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钟,涂上一层万花油。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4)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叩刺拔罐方法:术者以一次性梅花针叩刺阿是穴,以局部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叩刺部位及病损两端。留罐5~10min,出血3~5mL,取罐后用活力碘消毒患处,视疱疹面积大小,决定火罐的型号和数量。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

观察指标

(1)疼痛评价指标①疼痛强度(VAS评定法,单位:mm):记录观察点前24h内最痛点。以100mm标识,0表示不痛,100mm表示患者能够想象的最大疼痛强度。②疼痛缓解程度(%):记录观察点前24h内疼痛强度与基线相比的缓解情况。记录范围0~100%,0表示完全没有缓解,100%表示完全缓解。③疼痛开始缓解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缓解程度恒定在30%以上所需的时间。④疼痛持续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完全消失所需的时间。于观察第1~10天每次治疗前、第11天记录。③④项如在疗程内无法记录(疼痛未缓解或者消失),则在第22、30、60、90天随访时记录。(2)患者满意度:用标尺法,0~100代表患者对其所接受的治疗 措施 的耐受性,100分表示很满意,0分为很不满意,让患者读出最能代表其耐受程度的位置,并记录读数(分)。于第11天记录。

统计方法

数值以(珋x±s)表示,所有数据进行比较前,经过K-S正态分布检验。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用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患者满意度与VAS疼痛评分的关系

见表1和图1。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减少,且治疗后各组VAS评分存在差异(P<),A组治疗后VAS评分为(±)分,B组(±)分。4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说明经1疗程的针灸治疗后,针灸各组的总体止痛效应相当。经治疗后,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的满意度有一定的不同(P<),A组(电针组)、C组(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P<);电针组与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相当(P>);电针+铺棉灸组、电针+叩刺拔罐组患者满意度相当(P>)。从患者角度分析,较电针+铺棉灸、电针+叩刺拔罐,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病人满意度是指病人凭着自己对健康的理解,权衡自己的经济条件,结合自己对医疗保健的要求,对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的综合评价。[4]涉及整个疾病就诊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图1,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均P>)。

患者满意度与患者疼痛缓解、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的关系

见表2和图2。4组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但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其中以A组(电针组)较B组(电针+铺棉灸组)疼痛缓解程度更明显(P<)。四组患者的满意度与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5)。

3讨论

带状疱疹属中医“蛇串疮”范畴,其发生多因机体正气不足,湿热毒邪循肝胆经络熏蒸肌肤;在病变后期,余毒未清,瘀血阻滞肌肤而发生神经痛。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困扰患者的主要原因。止痛是针灸的一大功能,针灸有减轻带状疱疹疼痛、缩短疼痛持续时间等作用[5-6]。本方案取阿是穴、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治疗,本取穴方案从蛇串疮病机出发,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止痛的作用。采用电针法、电针+铺棉灸法、电针+火针法、电针+叩刺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虽治疗后各组的VAS评分、疼痛缓解程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疼痛强度、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各止前效应指标,除了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外,余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组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考虑与带状疱疹的自然病程一般为2-3周[7]有关,估计到治疗后的观察点,大部分患者自然病程已向痊愈转归,因此无法体现各疗法止痛效应的差别。电针法为阿是穴围针刺加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电针治疗,其余三种疗法分别为在此基础上加上铺棉灸法、火针法、叩刺拔罐法,治疗后VAS评分A组(电针组)明显低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而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结果说明针灸本身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疼痛,将电针和铺棉灸重叠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不仅不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可能还增加了患者的疼痛。

本研究中的患者满意度,是患者将其所接受的治疗措施的耐受性用0~100分表示出来,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属病人 报告 的临床结局。病人报告的临床资料已成为临床疗效评价关注的焦点,可用于最佳治疗方案的评价与选择。[8]本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但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二:循证医学针灸证据评析

1针灸研究证据的来源和范畴的确立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对针灸医学的启示,根据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证据来源范围,本研究确定的针灸研究证据范畴主要包括:现代研究证据、古籍载录证据、专家 经验 证据,其中现代研究证据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下面对各类研究证据的特点和纳入理由作简要阐述。

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 总结 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2)非随机对照研究:目前,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医药、针灸领域中占据多数地位[5]。这类研究虽未采用随机方法,但采用对照组进行比较,故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仍能给针灸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因此,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为本研究针灸研究证据纳入来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古代医籍中的证据是论述性的,是临床经验记载或具体医疗过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虑医籍质量、医家资质、记载形式(医案、论述)、证据应用强度、内容完备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其中符合第2条者为经典著 作文 献,符合第3条者为历代沿用的古代证据。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的收录67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古代针灸名医:依据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史[8-9],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名医有33位,包括:黄帝、扁鹊、华佗、涪翁、郭玉、曹翕、吕广、皇甫谧、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权、杨上善、孙思邈、王焘、王惟一、王执中、何若愚、阎明广、窦汉卿、王国瑞、滑寿、徐凤、凌云、高武、汪机、马莳、杨继洲、李时珍、吴昆、张景岳、李学川。记载为历代沿用:指该治疗方案在历代专著中重复应用。

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家经验总结一般由专家自己或他人概况归纳而成,来源范围包括专家经验代表性专著和期刊论文。本研究一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特点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一方面依据专家范畴界定、作者、载体形式及经验总结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针灸领域名老中医专家的界定:在时间范围上界定为民国至今的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进而依据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过程[8-9],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成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经过专家咨询、讨论和总结,初步确定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范围,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经验总结为证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进行界定。

现代针灸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基于CONSORT声明[10]、Jadad评分量表[11],结合针灸临床实际及文献特点对干预措施的质量控制标准、疗效指标、文献载体指标等进行补充,初步制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11分者,且前3条得分≥3分,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10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第4~11条符合3条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且必须符合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低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3条得分≤1分;或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非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特点,初步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病例序列研究特点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具体见表5。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仅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4)个案:针灸个案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的制定考虑了载体形式、作者资质、病人诊疗信息完整性、治疗措施、疗效等因素,具体见表6。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第4、7条。低质量文献: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条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循证医学以客观、真实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来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针灸医学深入研究和借鉴。针灸临床文献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应用于针灸临床决策的文献,故此本研究以从文献中挖掘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目的,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科自身特点,建立应用于针灸临床循证决策的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同时强调名老专家经验证据和古籍载录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特点的证据如个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能基本体现针灸临床实践的规律和特色。

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

多角度考虑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针灸临床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影响过程,从证据角度评价各类型针灸临床文献是值得被深入探索的新领域,针对针灸理论及实践的特殊性,在考虑现行循证医学评价指标外,本研究加入医家个人资质、水平、单位、载体、学术观点、具体针灸方案、理论解释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价指标的探索,并针对各类研究证据提出一套严格的评价方法和质量分级标准,以排除低质量或不合格证据,筛选出高质量的可信性强的证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有价值证据。

综上,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方法、专家访谈方法和共识性方法,结合针灸学科及文献特点,比对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探讨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和特点,初步建立了针灸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初步建立了针灸临床研究证据体系。但鉴于针灸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特殊性,建立适合针灸诊疗特点和文献形式的证据分级,评价体系还是一项探索性的研究,故还存在研究证据的评价指标的确定可能不够完善,部分评价指标缺乏权威参考标准等不足之处,亟待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针灸推拿学专业职业规划范文

2. 电大护理论文范文

3. 中医院实习心得体会3篇

4. 临床医学大专生简历范文

针灸治疗头痛研究论文

针灸推拿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论文【1】

摘要:筋骨并重、气血并重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优势。

通过对颈椎病患者风池、肩井、大椎等穴位的推拿,能够有效的缓解颈椎病患者的不适症状。

本文就针灸推拿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针灸 推拿 治疗 颈椎病 应用

1 前言

颈椎病是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致使神经、血管、骨髓等受损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常见于中老年人。

筋骨并重、气血并重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优势。

通过对颈椎病患者风池、肩井、大椎等穴位的推拿,能够有效的缓解颈椎病患者的不适症状。

本文就针灸推拿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2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颈型颈椎病。

仅以颈部轻微疼痛不能较持久地看报、书写,颈部活动基本正常,无上肢放射痛。

神经根型颈椎病。

除颈部疼痛外,可出现明显上肢放射痛,呈阵发性加剧。

颈部活动度受限或僵硬感。

患肢乏力,握力减弱,手指麻木等。

脊髓型颈椎病。

颈痛伴四肢麻木、僵硬、力量减弱;手不能持物和自如活动;行走笨拙,甚至不能站立与行走,直至瘫痪。

部分患者胸、腹部有明显束带感,异常不舒服。

大便失禁,排尿困难或尿急、尿频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痛、眩晕、头痛、视觉症状(复视、幻视、视力下降),甚至猝倒,但意识无障碍。

这些症状的出现常与头颈转动有关。

交感型颈椎病。

颈痛伴偏头痛、头晕、头胀、视物模糊、耳鸣、耳聋。

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或有疼痛。

肢体发凉,皮温降低,手指麻木、肿胀或痛觉过敏等。

3 针灸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

颈型颈椎病。

风池、颈夹脊穴、天柱、肩井、后溪。

神经根型颈椎病。

风池、颈夹脊穴、肩井、曲池、外关、合谷。

脊髓型颈椎病。

风池、颈夹脊穴、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椎动脉型颈椎病。

风池、颈夹脊穴、百会。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风池、百会、内关、合谷、大椎。

颈部夹脊穴主治相关症状:颈4-5适应症——上臂外侧疼痛或麻木;颈5-6适应症——上臂外侧,前臂桡侧疼痛、麻木,拇指、食指麻木;颈6-7适应症——上臂外侧,前臂桡侧疼痛、麻木,食指、中指麻木;颈7-胸1适应症——上臂、前臂尺侧、小指、无名指麻木。

颈部夹脊取穴法:根据X线或CT提示的颈椎病变及症状进行颈夹脊针刺,强调针感至患侧肩背、前臂、手指为佳。

平补平泻手法,施以温针治疗,每日1次。

以上穴位辨证加减,针刺得气之后施以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10次一疗程,连续2-3个疗程。

治疗可配合刺络放血:根据病变的相应夹脊穴寻找压痛点,阳性反应点局部放血,三棱针散刺,立即拔罐吸出瘀血5毫升左右。

4 推拿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

患者取正坐位,头部稍前屈,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术者立于患者身后,先以拇指揉拔理筋,解痉通络止痛,在风府至大椎段进行揉拔,在压痛点上反复施术,然后用拇指或掌根揉第一椎至第七椎两侧,使肌肉温热松驰,最后用定点旋转复位法,患者低头,术后用一肘关节托住患者下颌向前上牵引。

术者另一手大拇指固定偏歪棘突处,在牵引颈椎状态下,当患者关节旋到绞索处,于紧张状态时,猛用力旋转侧搬,常听到弹响声,小关节复位,左右各一次,手法完毕。

脊髓型颈椎病,有骨折,年老体弱者,不宜使用定点旋转复位法。

基本操作法。

患者取坐位,医生立于其后,先以轻柔的滚法施于健侧斜方肌的中、上部位,逐步过渡到患侧斜方肌,同样以中、上部位为主,约1~2分钟,这属于适应性治疗阶段。

其次以指揉法施于风池、肩井、阿是诸穴每穴约1分钟,并适当配合颈部屈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的被动运动。

再继以上法于患侧施用滚法,仍以斜方肌、冈上肌部位为主,并配合颈部六个方向的被动运动,约5分钟左右。

最后在痛点做按压、弹拨法,拿肩井,按揉列缺、曲池穴,搓肩背结束治疗。

此法适用于颈型颈椎病的操作治疗;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各类型颈椎病的基础治疗。

辨证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

在基本操作基础上。

第一加定点按压旋颈法,即一手以拇指指腹固定按压在颈椎棘旁压痛点;另一手屈肘以肘窝夹住患者下颌作轻轻上提再缓缓旋动颈椎l~2次。

第二加颈部端提牵伸法,医生以双手紧挟患者双侧下颌作缓慢向上的端提牵伸动作3~5次。

第三加根据脊神经所分布的患肢区域作上肢推拿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

基本操作完成后,加背部(俯卧位)膀胱经的滚法和督脉经的按压法,约5~8分钟。

继而沿膀胱经从臀、股后、小腿后至眼跟用滚法;辅以按压环跳,指揉委中,拿承山,拿跟腱约3~5分钟。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施滚法于股前经小腿前外侧至足背约3~5分钟;并辅以下肢屈伸的被动运动和按揉足三里、阳陵、解溪诸穴。

最后再取坐位,作双上肢的推拿治疗,以手部为重点约3~5分钟。

椎动脉型颈椎病。

在基本操作完成后。

第一加强颈项部两侧的指揉法,3~5分钟。

第二加头部推拿法(前额分法、抹法、按法、五指拿法、扫散法等约3~5分钟)。

交感型颈椎病。

在基本操作完成后。

加其中的头部推拿法和按揉百会穴。

再加指揉膻中、内关、三阴交约3~5分钟。

5 总结语

综上所述,颈椎病致病因素复杂,一般认为颈椎退变、慢性劳损、颈部外伤为主要因素,体位姿势不当、工作职业习惯、情绪紧张、疲劳、潮湿受凉是发病主因。

中医属痹证、痿证、头痛、眩晕、项强、颈筋急、颈肩痛等病证范畴。

颈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

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肉失养、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头部及上肢多种症状。

颈椎病主要与督脉和手、足太阳经密切相关。

因此,患者在治疗的同时,更要注重自我保健调理,建立良好的行为方式。

避免颈部保持单一姿势时间过长,在长期伏案工作,使用电脑工作之余,可以多做颈部保健操,加强颈部功能活动锻炼:前俯后仰,左右环顾等颈部动作,活动范围由小逐渐加大,活动量亦应由弱到强,逐渐适应;做顺时针、逆时针的环绕动作,反复运动,切忌急剧大幅度地猛烈活动,感觉头晕时,应立即停止。

经常活动颈椎能够缓解肌肉紧张,达到预防缓解颈椎病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学双.颈椎病的诊断与针灸治疗[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研究【2】

【摘 要】目的:探讨采用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临床效果。

方法: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治疗时间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确诊后进行针灸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95%治疗后比较理想,治疗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5%)(P<);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为(±天),并发症为(1(2%))优于对照组(P<);实验组96%对我院满意度较高,高于对照组(P<)。

结论:颈椎病发病率较高,采用针灸推拿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颈椎病;针灸推拿;临床效果

颈椎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这种疾病机制复杂,患者发病时主要是由于机体供血不足造成,患者发病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活动不便、疼痛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目前,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如:手术治疗、中医治疗等,但是,这些方法治疗后患者会出现多种并发症,且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

近年来,针灸推拿在颈椎病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1]。

为了探讨颈椎病患者中采用针灸推拿治疗的临床效果。

对近年来在我院诊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治疗时间顺序分为两组。

调研中,男57例,女43例,其年龄在39-84岁,平均年龄为±岁。

患者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患者均得到确诊,符合颈椎病临床诊断标准。

两组入院时间、年龄等差异不显著(P>),具体见表1。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主穴取颈夹脊和风池穴。

(2)配穴根据临床不良症状取穴。

有上肢酸痛麻木症状患者,取肩井穴、肩外俞、天宗、曲池和外关穴;有下肢酸痛麻木症状患者,取殷门穴、环跳穴、昆仑穴、委中穴、阳陵泉和足三里,根据受累神经部位和程度辩证加取相应的经脉穴位。

(3)主穴针刺手法:针尖向主穴斜刺,刺入深度约为寸,患者有强烈针感和放射感为宜[2]。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患者治疗过程中让患者保持坐位姿势,并让患者头部向前倾,使得颈部充分暴露,先以拇指揉拔理筋,解痉通络止痛,然后在患者风府至大椎段进行推拿,用拇指或掌根揉第1椎至第7椎两侧,最后用定点旋转复位法,患者推拿过程中患者低头,推拿过程中托住患者下颌向前上牵引。

另一手大拇指固定偏歪棘突处,在牵引颈椎状态下,当患者关节旋到绞索处,于紧张状态时,猛用力旋转侧搬,小关节复位,左右各1次[3]。

疗效标准

痊愈:患者颈椎功能恢复,患者生活能够自理。

显效:患者疼痛等症状得到改善,患者能够简单运动。

有效:患者疼痛、活动不便等得到缓解,患者需卧床休息。

无效:患者症状没有变化甚至有加重迹象。

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对患者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 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3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中老年人中发病率高),患者发病时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给患者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目前,对于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临床上还不是很清楚。

但是,医学界普遍认为这种疾病与压迫和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受到刺激有关。

从中医角度来看,颈椎病属于“眩晕”范畴。

而眩晕主要是由于痰浊中阻、气血不足、肝肾阴虚之分,但是这种疾病的根本原因在于髓海不足。

因此,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5]。

而针刺近年来在颈椎病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这种方法能够使得毫针和患者颈椎组织紧密联系,患者治疗时能够放松周围组织,畅通患者筋骨,改善颈部血运,并且采用针灸治疗只有针头和患者颈椎组织相连,不会对其他组织产生损伤,患者治疗后并发症较少,能增强患者针感,扩大感传范围,从而改善患者症状。

本次调研中,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为(±天),并发症为(1(2%))优于对照组(P<);实验组96%对我院满意度较高,高于对照组(P<),这个结果和罗宇等人[4]实验结果相同。

此外,推拿是我国中医传统的一种较为常见和有效的外治手段,主要采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肌肉及穴位的按摩,帮助患者颈椎部分气血运行,具有扶伤止痛,调和阴阳等作用,并且推拿还能够缓解患者肌肉,改善椎间关节活动功能,改善患者全身血液循环。

临床上采用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治疗效果更好,这种治疗方法能够使相邻的椎体短暂性分开,同时增大了椎间隙和椎间孔,能够减轻颈椎退变对血管的机械压迫和对颈神经根的刺激。

本次调研中,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患者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高于对照组(85%)(P<),这个结果和王玉胜等人[5]实验结果相同,由此看出:针灸推拿在颈椎病中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颈椎病发病率较高,机制比较复杂,采用针灸推拿治疗效果理想,治疗后并发症较少,愈合时间段,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冬娣,李有武.针药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8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0,(08):79-81.

[2] 王立新,李秀彬,等.推拿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42-43.

[3] 刘仿林,赖流番.手法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6例疗效分析[J].医学综述,2010,(14):22-23.

[4] 罗宇,傅求真,陈小余,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与颈椎不稳[J].中国临床康复,2012,2(7):4265.

[5] 王玉胜.腹针配合艾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1,4(2):243-244.

书中首先引入了头痛的概念、发病状况及针灸治疗头痛的优势;《针灸治疗头痛》的前半部分从中西医两方面介绍了头痛的发病机制、头痛的中医辨证(重点是经络辨证,有些是首次提出的新观点)和西医分类诊断、针灸治疗头痛的总原则以及与头痛相关的经脉和常用腧穴;第四、五章是《针灸治疗头痛》的重点,根据针灸理论,并结合我们从事针灸治疗二十余年的临床经验,也汲取了其他一些针灸医家有代表性的治疗方法,从辨经、辨证、辨病三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针灸治疗头痛的取穴规律和治疗方法,以及引起头痛之原发疾病的诊治规律;最后,分临床研究和机制研究两部分介绍了头痛的现代研究进展及成果。

2021年2月23日 患者女,47岁。 主诉:头痛,失眠。 病史:患者长期睡眠不佳,睡得较早但是睡眠过程中容易醒来,醒后不易入睡。平时经常右侧头项部疼痛,伴随着右侧胳膊经常疼痛。患者近几年经常服用中药调理,但是效果不佳 。 检查:头项部疼痛的部位主要属于胆经范畴。患者舌苔薄黄。 脉诊:右寸关沉虚,寸内郁。提示肺气虚,肝郁。 取穴:左光明,少海。 右太白,太渊,太冲,太溪,三焦经异常点。 效果:太白太渊针后,患者右寸关沉虚现象缓解。 针完其余穴位之后,患者自述偏头痛消失,但是右臂仍有疼痛。 留针30分钟之后,患者完全没有头痛,但是右上臂的疼痛仍有,根据其疼痛之处,判断病变经络主要还是三焦经,遂在左侧大腿外侧胆经循行经针三针,调整针感,嘱患者活动胳膊,右上臂的疼痛消失。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