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王念孙读书杂志目录

发布时间:

王念孙读书杂志目录

王念孙(公元一七四四年~一八三二年),字怀祖,号石臞,世人称石臞先生。江苏高邮县人。清代著名音韵学家、训诂学家。干隆四十年(公元一七七五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工部主事,升郎中。擢陕西道御史,转吏科给事中(绢:?),最后官至永定河道。

王念孙出身于学者官宦之家,祖父王曾禄一生以讲学为业,父亲王安国是雍正进士,官拜吏部尚书,长于经学。王念孙幼承庭训,八岁能属文,十岁学毕群经,旁及各种史籍,被誉为“神童”。干隆二十一年,著名学者戴震来京在王府执教,王念孙和段玉裁均拜戴震为师,研究文学、音韵、训诂,造诣精深。王念孙不仅是一位清正廉洁、勤于国事的官员,更是一位在学术上作出重大贡献、开创一代学风的宗师。他一生勤奋写作、著述宏富。《读书杂志》正编在王念孙生前于嘉庆十七年(公元一八一二)至道光十一年(公元一八三一年)陆续刊印;余编由其子王引之整理,于道光十二年刊行。

读书札记。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是按照关于校勘兼训诂的读书札记编排的。《读书杂志》是清代王念孙先生在校勘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清代朴学的代表著作。

读书杂志·逸周书》校勘论证不足之处、理据有误处或校勘有误处进行评议,以就教于方家。一. 论证不足1.“美女破舌”条笔者认为,此条王氏的校勘有论证不足之嫌。《逸周书·武称篇》:“美男破老,美女破舌。”王念孙云:“卢(文昭):‘今《战国策·秦策》引此破舌作破少。唯高诱所注本与此同。’念孙案:美女破舌,于义亦不可通。舌当为后。美男破老,美女破舌,犹《左传》言内宠并后,外宠二政也。隶书后字或作与舌近似而误。段氏若膺《说文注》曰:‘舌、后字有互讹者,如《左传》舌庸讹后庸。《周书》 美女破后讹破舌’是也。” [1]朱俊声、孙诒让赞同王氏之校。孙诒让曰:“王校是也。吴师道《战国策校注》云:《修文御览》引《周书》作‘美男破产,美女破车。’文义皆不及今本之长。”笔者认为王氏之说,欲成定论,还有待于把校勘与训诂结合起来,把句子串讲清楚,以更充分的论证使人信服,尽管他除了引段玉裁《左传》舌后互讹之言作为佐证,且在校勘文字中说明“东魏敬史君女舌称制”,舌字为后字之误,但仍不足以证明此“美女破舌”之舌字当为后字才通,例如《逸周书汇校集注》辑录的潘振、陈逢云、朱右曾等人之说,皆不以为是误字,而以舌字阐释之,初看似乎比王氏之说更精彩。潘氏云:“老,如方伯称天子之老,大夫称寡君之老,皆是。破老者,邦君必国亡,卿士家必丧也。美女破舌,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也。”陈氏云:“国君好艾则远弃典型,故破老;国君好内则忠谏塞路,故破舌。”朱氏云:“舌,谏诤之舌。”经过比较,我还是相信王氏舌当为后之说。因为,美男与美女对文 ,为性质相似的事物,行为动词皆为破,则所破者应该是性质相近的事物。老,释为君王所倚重的老成人。正如《诗经·大雅·荡》云:“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老与后为一类,若是舌,不是一类。且“美男破老,美女破舌”下文有“淫乐破正,淫言破义”,正、义亦为一类。唐大沛云:“美少年进则老成人弃矣。破,败坏也。美女在御,则正后失宠。”老作为尊称,《诗经》中就有此用法,《小雅·十月之交》:“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言执政者弃元老大臣。古代对元老大臣称老,古籍皆有记载。《礼记·王制》:“属于天子之老二人。”郑玄注:“老,谓上公。”《曲礼下》:“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左传·昭公十三年》:“天子大夫称老。”[2]美男破老,言外 乱;美女破后,言内 乱。上文云:“伐乱,伐疾,伐疫,武之顺也。”其次,我赞成王氏之说,因为舌字若为后字之讹,不象上述诸说,需增字而义明。又刘师培就舌字还有异文车字,言:“舌、车音殊,奚克通假?盖舌本作居,(《修文御览》)车则同音借字。破居,犹云毁室。今本讹舌,《杂志》易后,似非。”对比之下王念孙的校勘是对的,因为,按刘师培说,舌若为居,不仅老与居非一类事物,而且因为这两句话是针对邦君诸侯而言,美女毁室也扯得太远,宠爱美女首先冲击的自然是后,从而使宫廷内混乱,至于混乱到不可收拾,家毁国亡,是最后的结果,正如外宠必然使小人凭其年轻貌美而得势,使老成人被遗弃。甲骨文后字有作 者(见《汉语大字典·口部》第244页收有此字),与篆书居字相似。甲文后字象人产子之形,“古”象子形(甲骨文《粹四Ο一》构件“人”下从“子”可证)。婴儿顺产头先出,故头在下[3],而篆文居字作居,从尸、古会意,是蹲踞的踞的本字,寓意蹲踞是从古以来的习俗,尸象人卧之形,尸亦人也。[4]窃以为“美女破居”之居字本为后()字,因形似而误为居,刘师培言(《修文御览》)“车”为居的同音 借字,有其音理依据 ,但无通假之例,所以说车为“居”的“借字”是不妥的。实际上是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后”字先误为“居”,而中古“居”与“车”音近,故又误为“车”。

读书杂志目录图

1、先取一张硬纸,大家可自取所偏爱的纸色,但是不要太深,不然打格的线不易显晰,然后自定几个板块,像扇形、书形等都可以。

2、然后在白纸最顶框比出三个一致的格框,在里面写入——‘阅读卡’的字样,要立体的感觉。

3、将字框内描入各自所喜的颜色,但是将三个字的内嵌留隙处不要涂,这样才能突出字的实感。

4、我们白卡上的每个模块都勾上不同色的框,要区分开,这些框线里面要写您读的主旨阿、收获等。

5、添上曲动的小草线,再随意画上一些积极的饰物,尽量把卡遮满。

6、最后,依步写入您所读的名称,包括一些佳的词句,总之,要简易而又能一看即懂。就做好啦。

准备材料:正方形彩纸、剪刀、画笔。

1、准备好一张正方形彩纸。先把彩纸的中间折出米字型。

2、将彩纸四个角分别对折,使其中间折出米字型。

3、然后用裁纸刀把下面的角裁下来,如图所示。

4、把两侧的角向内折,如下图所示。

5、再把两侧的角向一起折,然后用胶水粘住,如图。

6、接下来用笔在读书卡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写上需要记录的字,就完成了。

7、把卡夹在书上,效果如图。

在向来以人文发达著称的法国,历史沉积深厚悠久,文化精英层出代兴。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洋溢于文化界的活泼而宽松的气氛,又极大地激励着文艺家思想家放手创作,著书立说。因此,每一季度,法国都有几千种图书出版,发行流通于业已充盈的文化市场。与此相应,图书评论也异常繁荣,按照评论对象和读者指向的不同,分门别类地刊登在各种报章杂志上。在有全国影响的书评专门杂志当中,《读书》是引人注目的一种,在读者中影响颇大。与《文学杂志》、《文学》、《批评》、《欧洲》等精英杂志不同,《读书》把自己定位于普及性的书评读物。它面向大众,立足于一个新字,将最近出版的新书,尽快地评介给普通读者,给这些前往书山览胜的人们,开辟出一条捷径。法国各家声名赫赫的精英杂志,也都有相当篇幅提供给文评书评,但这些评论文章学术性很强,大半是教授写给教授看,一般读者若是没学过符号学、阐释学,不了解海德格尔、德里达,根本读不成行。《读书》杂志则尽量回避这股高不可攀的学院气,力求办得清新活泼,平易近人,在精英文化和消费文化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读书》与精英杂志在指导思想上的这种不同,单从封面就可以看出:精英杂志的封面设计,大多朴素无华,纯净淡雅的底色上,仅印一个期刊名称而已,若是混到其他刊物中,很不起眼,因而有一副孤芳自赏的架势,随你爱看不看。《读书》杂志则不然,每一期封面都赫然登出知名作家的特写彩照,并用醒目的红字标出该期要目,摆到书店的架子上,好像在那里招手叫着"快来快来",即使再粗心的读者也不会错过。精英杂志大多要去大学图书馆或者拉丁区的书店才能找到,而《读书》则陈列在巴黎的每个街心报亭中,一年中重要几期的招贴画,甚至地铁车站的广告招板上都能看到。因为读者面广,发行渠道通畅,《读书》作为文化刊物,在一般公众中及在法国国外,知名度有时反要比精英杂志大。比如在我国知识界,就有很多人知道这本杂志,一家著名的人文杂志,在它为法国文化动态所设的专栏中,也直接以《读书》上的文章为蓝本,参照引据之间,给这本杂志蒙上了某种文化权威的色彩,这大约倒是《读书》的编撰者们所始所未及的。《读书》创刊于1975年,每年出版十期,到2001年年底,正好出满300期。杂志每期大约120页,固定栏目很少变更,从创刊起一直延续至今,而各期之间,各个栏目的比重也大同小异,都有自己的一定之规。篇幅较长的专栏主要有:"访谈"、"调查"、"案宗"、"史料"、"作家世界"、"法国小说"、"外国小说"、"经典作品"以及"传记"等等,以评论文学类书籍为主,旁及艺术、历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各类人文学科,对科普读物也时有介绍。"访谈"、"调查"、"作家世界"、"法国小说"等几个栏目,主要介绍在法国轰动一时、灸手可势的作家,评论他们最近出版的新作,是每期杂志用以招徕读者的重头戏。以2000年及2001年"访谈"专栏为例,杂志采访的对象,有哲学巨子保罗·科利,有文学怪才米歇尔·伍雷白克,有文坛元老阿兰·罗勃-格里耶,有政论宿将雷吉斯·德布雷等数人。这些大名鼎鼎的文化人出台助阵,本身就是杂志品位质量的一种保证。而每次采访,都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专题,有导向,力图触及当前文化界的核心和热点。比如2000年10月289期采访保罗·利科,是以他刚刚出版的《记忆历史遗忘》一书为话题,探讨恶、罪、正义、历史等伦理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而2001年10月299期采访阿兰·罗勃-格里那,则是因为这位新小说主帅,在退隐近20年后,以一部《恢复》走回文坛,重新成为法国文化视野的一个焦点。哲学家和文学家们的作品常常深奥复杂,寥寥几行书评很难萃取精华,长篇大论又与杂志的风格旨趣相左,而"访谈"专栏开辟了一个对话空间,以交谈这种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交流方式,邀请作者现身说法,深入浅出地表明见解,抒发感想,使读者不见其人却得闻其声,亲聆哲人文士们的关注所在,在直接和灵活上,实为其他书评体裁所无法比拟,确是一种得宜的编辑策略。图书市场每年出版的书籍成千累万,书评杂志不能本本俱到,取此舍彼之间,自然隐含着价值评判。而为引导读者购书读书起见,杂志对它选评的各本书,常常要分一个高下优劣。《读书》杂志也不例外,它把进入自己目录的所有新作,分成佳、优、良、中、差、劣六档,分别用四根羽毛、三根羽毛、两根羽毛、一根羽毛、一根断羽、两根断羽标识。近年《读书》评论的倾向是品优不品劣,对待新书的态度,大率显精华而隐糟粕,喝彩多而骂座少,所评图书多列于三羽、二羽之间,打入断羽是极为罕见的。在这种倾向品优的评论气氛下。杂志定期刊登季度畅销书榜,向读者介绍各类图书中卖得最好的前十二名,比如289期的最佳回忆录排行榜,291期最佳外国小说,292期最佳连环画,293期最佳艺术图书,297期最佳日常实用书等等。这种新书排名活动的高潮,是每年12月-1月刊上的"年度二十本最佳图书",由杂志编辑与知名评论家一道组成评委会,聚会在巴黎圣日耳曼广场旁的双丑咖啡馆,对上一年度所有新书中的佼佼者,不分体裁类别地进行评选排次。1996年至2000年高居榜首的五部作品,分别是凯特·阿金森的《博物馆的幕后》,蕾蒂·萨瓦里尔的《幽灵为伴》,米歇尔·伍雷白克的《基本粒子》,让·艾什诺兹的《我去也》,和柳斯查尔德·卡布辛斯基的《乌木》。在入选《读书》"年度二十本最佳图书"中,文学作品受青睐,上面提到的五部作品中,前四种都是小说,而2000年度的二十顶桂冠,也被小说拿去一半,而剩下的一半,则由纪实报告,政论艺术图书,哲学著作,回忆录,字典工具书平分秋色。《读书》这种年度和季度的评选工作,自然受到了图书市场行情,新闻媒体宣传,文学奖项颁布,以及文化时尚走向等多方面的影响,常不免夹些捧场媚俗的气息在里头,它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年新书的真实价值,我们缺乏历史距离,还很难做出判断。但是,这个传统从1975年杂志创刊起,一直延续到现在,却实在不失为四分之一世纪以来,法国文化界风云起落的一个晴雨表。在法国数量众多的文坛杂志、书评杂志中,《读书》既不追求高深人,又不流于浮泛,用大量有声有色的书评文章,招来数量可观的读者,在文化前台能够始终占据一席之地,其成功之处,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本杂志最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开放性。它以评论文学新书为要务,但同时向人文科学,向各行各业的文化产品敞开大门。它立足于当今巴黎文化,但又能把眼光放开,综观千年历史,横览东西文化。因此,它的评论范围非常广泛,创造出一个异常丰富而混杂的多声部空间,这在欧陆中心主义根深蒂固的法国文化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读书》一期杂志之中,传到读者耳中的,有上个星期罗勃-格里耶在诺曼底乡间别墅中的滔滔高论,有一千年前平安时代日本宫女在琵琶湖畔的浅唱低吟,有欧洲电视文化节目的象征人物追忆他20年前对纳勃科夫的一次采访,有名不见经传的电脑工程师讲解他新开发的一套自动作诗软件。《读书》杂志的这种开放精神,使它在传播文化评介文化上,很好地完成了媒体的连通功能,不仅为许多渴望获得新知识、了解新观点的读者,建立了一个可以参照的坐标和向导,更替那些力图推出新作家、新作品的出版社和文化机构,提供了一条走向公众的途径。据《读书》主编皮埃尔·阿苏里纳介绍,各个出版社向杂志编辑部寄发的待评新书,每天都有20邮箱之多,这与它每期高达12万册的发行量一样,大概都可以看作这本书评杂志获得成功的一个标志吧。(中华读书报)

刊名:读书February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主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执行主编:贾宝兰,王焱周期: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32开ISSN:0257-0270CN:11-1073/G2邮发代号:2-275刊社地址:北京美术东街22号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读书创刊时间:1979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目录:访谈、调查、案宗、史料、作家世界、法国小说、外国小说、经典作品、传记

杂志读书

《读书》是201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读书》编辑部。《读书》杂志自觉弘扬三联书店“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竭诚为读者服务”的优良传统,发表了许多思想性、学术性俱佳的好文章,凝聚了众多高水平有影响的作者,形成了独具有文化个性的品牌,为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学术繁荣,提高民族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当今时代,出版面临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新技术在媒体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出版格局和读者的阅读习惯。

《读书》杂志于2020年2月停刊,原因是由于出版社的经营状况不佳,以及当时的经济形势,使得出版社无法继续出版《读书》杂志。此外,由于科技的发展,网络上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加,使得传统的纸质杂志的需求量也大大减少,这也是《读书》杂志停刊的一个重要原因。

《读书》还是《读者》啊?读书杂志是早以前的书,不卖了吧,读者4远一本

《读者》读书笔记她,叫柯晓萱;她,只有130厘米;她,是人生路上最坚强的旅行家。我在《读者》上目睹了这“130厘米强者”的成长经历。时间倒回到26年前,柯晓萱出生在台北,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女孩,偏偏老天爷爱与她开玩笑,发生几率几乎为1/40000的基因突变就发生在了晓萱身上,致使这个小女孩在七个月时依然不能爬行,只能软软地躺着.并且,有基因突变引发的并发症,也始终折磨着这小女孩.面对病魔,晓萱并没有示弱,她用自己的信心和坚强,掀起了一场与病魔抗争的“风云血战”。然而,这场战斗打得是多么艰苦,几乎耗掉了晓萱所有的装备。她拼命努力地学习,但成绩仍旧不理想,全班52人,至多就考到51名;她努力与周围的同学打好交道,但仍避免不了别人歧视的眼光…晓萱也哭过,灰心过,但她从未放弃过。她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勇敢地面对困难,还积极地帮助其他同学。英语老师和晓萱一起报名参加了美国发现卡的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晓萱打败了所有对手,摘夺大赛桂冠,且赢得2、2万美元助学金!这可是持续了26年之久的长久战啊,到最后,还不是连命运都在晓萱的脚下屈服了!想告诉全世界所有的人:不要漠视自身的价值,人生的大门也许不会为我们降低一个门槛,但我们的心可以升扬,我们可以尽量延展我们的极限!《读者》读书笔记---向日葵没有眼泪向日葵是一种很热烈的花,它总是向着太阳,就像父亲,总向着女儿。这是个很感人的故事——一场大火烧毁了我的家,也让我失去了最亲爱的妈妈。从此,我对爸爸充满了怨恨,认为是他和妈妈吵架所以才故意不救妈妈的。26次的植皮和整容手术和社会上一些好心人的捐助,虽然让我的身体恢复了健康,但却在我的脸上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我自卑,我仇恨,我不愿去上学,因为我怕在学校同学们会对着我脸上那条蜿蜒绵长的疤痕指指点点。父亲为我种下了向日葵,告诉我“在爸爸眼中是最漂亮的女孩”,看着爸爸为了生活而努力工作的劳苦和心酸,对年来对他的怨恨渐渐淡化了。多年后,我考上大学,在庆祝的晚宴上,父亲才将自己的艰难一件儿一件儿地摊出来。原来,父亲没有救母亲是因为怕失去我,等到他救出我再回去找母亲时,望着母亲被烧焦的尸体,他不知有多痛苦多难过。原来,父亲为我做植皮手术取下了自己背上将近70%的皮,只是因为爱我,所以才忘了那撕心裂肺的疼痛。原来,父亲要我上学,不仅因为我是漂亮的向日葵,他真正的心愿是要让我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像那些曾经捐助过我们的人那样去帮助别人呀!我的心颤抖了,心潮澎湃,像岩浆那般炽热。父亲是一种很难理解的生物吧,他的爱是那么默默无闻,但任何事物都抵挡不住。甚至于,我认为那场大火对于作者来说就是一场“灾难的礼物”,让她清清楚楚、彻彻底底第理解了“父亲”。向日葵没有眼泪,因为它的眼泪都被太阳蒸发掉了。而我的太阳,就是父亲。《读者》读书笔记1986年,她因创作了独舞《雀之灵》,获得第二届全国舞蹈大赛一等奖,从此一夜成名;1998年,她自编自演电影《太阳鸟》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再获辉煌;2002年,她在云南经过一年多的采风和排练,推出作品《云南印象》,轰动全国,成为“原生态”舞剧的典范;2006年,她与藏族歌手容中尔甲合作编排藏族舞乐《藏谜》,对于每一个参与者,包括观众,都是心灵是洗礼与启迪。评判杨丽萍,她足可以成为“原生态”的舞后。尽管,她只是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尽管,她从未在专业学校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舞蹈训练;尽管,她薪水微薄,参加舞蹈比赛制服装和音乐的钱都需要向别人借!但偏偏,她就是一棵在风中舞动的树,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性格,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取得成功,在舞台上挑战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其实,我读书很少,文化程度也不高。但是我的这份自然和单纯,在宁静是时候,给了我生命的灵感。所以,我的舞蹈基本取材于大自然。我觉得这种东西才是自然和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它最值得我去体现、”杨丽萍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是的,也许别的舞蹈演员跳的是舞,但杨丽萍不是,她跳的是生命,是人们心中最本质的东西。你看她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身影,实际上就是对生活、对生命的诠释。你得承认杨丽萍是舞台上最值得铭记的美景。

读书杂志

读书杂志是清代王念孙先生在校勘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清代朴学的代表著作。该书校勘《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内篇》,诸书中文字,后经出土文献验证,多有可征之处。《书目答问》录80卷,另有余编2卷。同治九年金陵书局刊本。

《读书杂志》全书正编八十二卷,余编二卷。正编八十二卷,包括《逸周书杂志》四卷、《战国策杂志》三卷、《史记杂志》六卷、《汉书杂志》十六卷、《管子杂志》十二卷、《晏子春秋杂志》二卷、《墨子杂志》六卷、《荀子杂志》八卷《补遗》一卷、《淮南内篇杂志》二十二卷、《汉隶拾遗》一卷,共计札记五千三百余条。余编分上下两卷,上卷包括《后汉书》、《老子》、《庄子》、《吕氏春秋》、《韩子》、《法言》;下卷包括《楚辞》和《文选》,共有札记二百六十余条。

“杂志”的“志”即“志”、“记”的意思。内容主要是校勘,也兼及训诂。

《读书杂志》从校勘入手,同时紧密结合训诂,对古籍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疏记。

《读书》是201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读书》编辑部。《读书》杂志自觉弘扬三联书店“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竭诚为读者服务”的优良传统,发表了许多思想性、学术性俱佳的好文章,凝聚了众多高水平有影响的作者,形成了独具有文化个性的品牌,为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学术繁荣,提高民族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当今时代,出版面临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新技术在媒体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出版格局和读者的阅读习惯。

读书杂志社

2015年《读书》杂志月刊单期定价是 人民币 10元

在网上书店定购一年或半年,能打5折。

杂志名:读 书

出 版 社: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出版时间:2015-1-5

ISBN:CN11-1073/G2

范用,出版家。1923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镇江告急,范用中断学业去武汉投奔舅公。三个月后,舅公去世,15岁的范用被读书生活出版社的经理收留,成了一名练习生。1939年,年仅16岁的范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范用被派往重庆。1941年皖南事变,范用赴桂林用“新光书店”店招牌重建桂林分社。三年后,日本人打到桂林,范用又回到重庆。1946年,被调往上海。在上海的三年时间,党组织派范用调查国民党的书店、印刷厂、出版社的情况,陈毅率领的第三野战军解放上海时,就按调查的材料去接收。1949年8月,范用被调至北平的中宣部出版委员会。离休前,范用曾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并于1985年兼任三联书店总经理。20世纪80年代初,范用敏锐地察觉到中国当时缺少两种刊物:一是交流和搜集全国社科信息、反映新观念的杂志,一是推荐和评介好书,有分析地传播新观念的杂志。于是他倡议创办了《新华文摘》、《读书》这两本中国一流的刊物。以后刮起的“文摘风”,开风气之先者,正是范用。他还出版了《傅雷家书》、《随想录》等一大批在中国图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图书。☆ 读书无禁区“文化大革命”期间,范用和原国家出版局局长陈翰伯、原商务印书馆社长陈原一道,被扣上“陈范集团”的帽子送往干校劳动。在干校里,几个出版人有感于全国人民几乎无书可看的境况,彼此商定,出去以后还是要办和书有关的杂志。陈翰伯提出,杂志的名字就叫《读书》,简单明快。1978年12月,“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范用等人就马上开始筹备酝酿已久的《读书》杂志。并在北京、上海等地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办刊宗旨。但这个宗旨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显得十分敏感,范用提出,《读书》杂志由他担任总经理的三联书店来办。为此,范用向党组立下军令状:万一《读书》出了问题,责任全部由他一人承担。《读书》于1979年4月正式创刊,其创刊号就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位名叫李洪林的作者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读书无禁区》的文章,直言“文化大革命”对文化的摧残,提出人民有读书的自由。由于文章观点激进,加之李洪林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干部的微妙身份,有关部门就来过问此事。但此文一出,引起书界震动,《读书》因此名声大噪。☆ 我只知道这书非常好1979年,傅雷的右派问题还未彻底改正,傅聪还带着“叛国”帽子,暂时还不能回国,范用已在为《傅雷家书》的出版奔波了。几十年前,范用还在读书出版社当学徒时,便把刚买到的傅雷译的罗曼罗兰的《弥盖朗琪罗传》从头至尾抄写了一遍,对傅雷的文笔非常崇拜。1983年《傅雷家书》得以出版,至今已行销两百多万册。1994年8月陈白尘去世。范用得知,陈白尘去世前,曾从“文化大革命”期间留下的上百万字的日记中,编选出“五七干校”部分,取名《牛棚日记》,交给一家出版社出版,但被退回。听到这一消息,已经离休的他,迫不及待地想见到陈白尘的女儿陈虹。就在范用约好与陈虹见面的那天上午,他不幸被自行车撞断了腿。业余时间,范用经常作些封面设计和书籍装帧的工作,风格清新、细腻、朴实。张中行说:在书的版式、装帧设计方面,非专业的,我最佩服两个人,南方是钟叔河,北方是范用。关于装帧设计,范用自己比较满意的只有一本:巴金的《随想录》。☆ 干出版就是干革命1937年,日本人打到镇江,范用拿着外婆给的八块银圆外出逃难,去武汉寻找舅公。不幸的是,三个月后,他的舅公去世。范用的舅公原来做事的书局二楼是读书生活出版社,这家出版社的经理收留了范用,他成为当时出版社里最小的员工。人虽小,但任务重。1939年,范用被派往重庆开展工作。1941年,桂林读书生活出版社被国民党查封,组织上派他到桂林,改头换面后,书店又开张营业了。在桂林、重庆时,社里所有的工作他都干过,做邮购工作时,多次收到毛主席的秘书李六如从延安寄来的信,为毛主席购书。1946年,范用被调往上海,在那里,范用因为搞地下工作,曾经被国民党逮捕。1949年8月,一份电报把范用调到了北平,调入了中宣部出版委员会。1948年,读书生活出版社与读书、新知出版社在香港合并成立了三联书店,解放前十一年的“三联”生活,范用称它为“我的大学”。☆ 我不大愿意借书从读书生活出版社一名普通的练习生,到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长、三联书店的总经理,范用一生为人出了无数书,退下来以后他才出了自己生平惟一的一本书——《我爱穆源》。穆源是当年范用就读的一所极不起眼的小学,位于江苏镇江市的老城区,1906年由地方名士发起,动员当地回民出钱创办的,范用是该校1936年的毕业生。范用没有上过中学和大学,在他的心中,穆源是惟一的校园,也是他心中圣洁的宫殿。在那里,他曾经联合其他学校的同学自己办文学刊物,组织儿童剧社,上演陈白尘先生的独幕剧《父子兄弟》,以及师生们自己编写的话剧《洋白糖》、《我们来自绥东》等,到处演出,还有演讲、唱歌。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宫殿,在他离开学校一年之后被日本飞机的炸弹彻底摧毁了。失去的穆源小学让范用魂牵梦绕,1972年他谁也没惊扰,独自一人来到镇江穆源小学,旧时的校舍已片瓦无存,旧时的情景却记忆犹新,回京后他竟依循着记忆,用硬纸片制作了当年穆源的模型,而后郑重地把模型赠送给镇江市穆源小学,把模型安放在了该校的新大楼里。

《读书》杂志是月刊,每本零售价8元。

内地售价为4元 原创版 校园版 大字版 等 均为5元 若要长期购买 建议在读者官网上订阅 直接送到家 很方便的 96元/年 望采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