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初中实验操作规范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初中实验操作规范研究论文

二、实践过程: 第一次实践: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体验和认识 第二次实践: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次实践: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探究意识增强 第一次实践: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体验和认识 教学设想: 在平时教学中,测小灯泡功率的实验学生都做过,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根据电功率的数学关系式: ,就能得到小灯泡的功率。教学中教师提出三个探究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出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让学生在计算机仿真电学实验中进行连接。演示操作过程,特别是平时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是学生的弱项,此时,在仿真电学实验中,可以很直观地解决连接以及动态变化情况。另外,对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接线柱的连接,量程的选择都可以有正确的操作过程。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有用数据,并通过计算,测出了小灯泡的功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验操作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也碰到许多问题。例如,学生如何进行数据处理,电功率与这些数据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等等有待解决。 教学反思: 第一次实践后,教研组开展了教研活动,在区教研员指导下进行反思,认为三个问题同时进行设计、连接、采集数据、经过运算解决探究内容容量大,坡度不够,探究不深,学生的印象不深。另外,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操作时间不足,在实践操作中反映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二次实践: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提高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 对第一次实践课所反映出的问题,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新的教学方案,新方案针对学生实验的不足,调整了教学策略,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探究的讨论,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学生面对方案的可操作性的互助讨论和质疑,尤其是增加了知识的迁移内容,强调了各种设计方案中数学关系式的引入及处理,让学生通过深入讨论、评价,切实提高在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一:某一小灯泡标有“ , ” 字样、电源电压为6V、电键、电流表、标有“50Ω,”字样的滑动变阻器,现一电压表15V一档被坏(0—3V一档可用),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测定小灯泡功率。 〔教学片段1〕 师:在小灯泡额定电压为伏中,电压表15伏一档被损坏,怎样测定小灯泡功率。 生:把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 师:方法很好,一开始就把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点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电键时,滑动变阻应放在最大,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超过3V,不能直接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 师:怎么办? (思考讨论后) 生:能否把电压表先接在小灯泡两端,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3V,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也为3V。这时,可以移动电压表,把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调节滑片,使电压为时,小灯泡两端电压为,观察电流表的示数为,就能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 提问二:某一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 、电源电压为6V、电键、电压表、标有“50Ω,”字样的滑动变阻器、但手中没有电流表,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测定小灯泡功率。 〔教学片断2〕 师: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伏,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伏,怎样知道接有电路中电阻丝的电阻大小。 生:能否测出电阻丝的长度? 师:为什么要测出电阻丝长度,才能知道阻值大小?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p# 生:因为滑动变阻器电阻丝总电阻为50欧,总长度为定值,只要测出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用比例的办法,就能得到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阻值。 师: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生:由电阻定律可知: 。在 (材料性质)、S(横截面积)一定时,R与L(长度)成正比。 师:能否写出关系式? 生:可以。 师: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 生:(思考后)用刻度尺。 …… 学生在不断探究思考后,想出了解决办法。通过解决测量接在电路中的电阻丝长度从而求出接在电路中的电阻。 提问三:某一小灯泡的额定电流为 ,电源电压为6V、标有“50Ω,”字样的滑动变阻器、二个电键、电流表、但手中没有电压表,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测定小灯泡功率。 〔教学片断3〕 师:怎样用电流表测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 生:是否能让电路发生局部短路。 师:怎样发生局部短路? 生:把电键并联接在小灯泡两端,第一次让电流表示数到达小灯泡时,闭合并联的电键,使小灯泡发生短路,测出电路中的电流。 师:接下来怎么得到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生:用电源电压除以电路局部短路时的电流,得到滑动变阻器接在电路中的电阻,乘以电流就是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源电压减去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就是小灯泡两端电压。 师:还有其他方法得到滑动变阻器接在电路中的电阻? 生:能否还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 师:可以,二种方法你们都可以试一试。 …… 教学反思: 第二次实践,重点放在学生讨论和进一步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并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寻找理论依据,让学生懂得要解决问题必须有理论基础。可用最简单的工具(刻度尺)解决较难的电学问题。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会采集数据并能用数学表达式进行运算,但不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表格是实验数据处理所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这样一种科学的归纳方法。 第三次实践: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探究意识得到了增强 教学设想: 在前两次实践基础上,我和组内教师就第二次实践课中存在的不足,又展开了分析及反思。大家提出,是否能就上过的问题再设置一些问题,设置些学生认知上的障碍,扩大些积极思考的范围,是否让学生在不知道电源电压的情况下来设计实验的方案,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增强探究意识,初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思考题:某同学手上有一小灯泡标有“”字样清晰可见,滑动变阻器上标有“50Ω、”,电压表一档 坏了,知道电源电压为6V左右,经思考后,想出一个方法测定小灯泡的功率。此题在实验操作时有许多探究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先讨论,设计出方案再在课内大家交流,共同参与实验,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讨论,最后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把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端,闭合电键,滑动变阻器处在最大值,记录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把电流表的示数乘以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得到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加上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就能知道电源电压的正确值,随后可以用解决问题(2)中的方法,也可以用解决问题(3)中的方法,测定出小灯泡的功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表格或问题设计表格,通过数据的记录、整理,学生能从表格中看出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并能从表格中归纳出应有的结论,也学会了正确的语言表述。 三、总结反思: 第三次实践课是全区公开课。学生通过计算机仿真电学实验,进行分析讨论,观察现象,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实验方法中没有想到的问题,通过学生实际的操作及教师的演示,大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听课的教师对这种边讨论边实验的教学方法,影响深刻,都认为值得借鉴。 通过三次实践和二次反思,我认识到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设置的探究性问题(或称为问题情景)、探究活动能否积极有效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下面这些要素: 1、选择探究内容,要切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基础。问题的提出要有思维的层次感及一定的认知坡度。 2、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多渠道、多方位让学生进行探究,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 3、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及时地解疑导拨,互动合作探究。 教师必须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不断地递进探究内容的层次,设置学生思维的坡度,通过质疑、讨论、交流等形式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多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还会发现各种仪器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并不断地反思,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尝试、发现、创新”地过程中来。 共3页,当前第2页123 #p# 通过“三实践二反思”的教研活动,深深体会到专业研究人员引领所起的作用和教研组全体教师合作互助的教研活动的重要性,给我的教学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完善我们的教学策略,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使学生“乐学、会学”,在不断地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从实验的作用,操作,改进,等方面写

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教师要有过硬的实验操作技能,正确示教,准确示范,要让旦沪测疚爻狡诧挟超锚学生对实验保持浓厚兴趣的同时,在分组实验、第二课堂中有效训练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并且要及时总结,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关键词:培养;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6-0087-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j.issn.1008-0546.2012.06.038 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理科实验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符合新教材要求的实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各地陆续对初中毕业生进行了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可见各级教育部门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视。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程标准》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化学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一、提高教师自身实验操作技能,增强演示实验的准确性演示实验是在学生的注视下由教师完成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操作,演示实验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实验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演示实验要作一次自我操练,切实掌握好演示实验的要领,便于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改进,使每个演示实验做到万无一失。例如: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中预留多少水才不致使集气瓶底炸裂;铁丝伸入集气瓶中由上而下的速度问题;引燃的火柴杆的长度问题等。教师要亲自操作,切实掌握要领和注意事项,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演示实验时,学生要观察化学仪器和装置;要观察化学实验操作(包括观察实验仪器的持拿方法和使用方法,观察实验装置的安装方法,观察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要观察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哪怕一个细枝末节,都要当作大事处理。教师只有提高了自身实验技能,以规范的操作示教,才能加强学生规范实验技能的意识,促进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在愉悦中提高操作能力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本身就有一定的新奇性,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本身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使学生愿意进行化学实验,乐于进行化学实验,在愉悦中提高操作能力。在初中化学第一节课,教师要增设一些趣味实验,比如:“魔棒点火”,“烧不坏的手帕”,“滴水着火”,“白花变成彩色花”等,我在做完趣味实验时,问学生“你自己想不想进行化学实验?”学生的回答震耳欲聋:“想”。当学生具有浓厚的化学实验兴趣时,其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就能够认真操作,敏锐观察,促进化学实验顺利进行,并能在实验中产生愉快、满足、喜悦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化学实验兴趣进一步加强,接受和提高操作能力也会很快。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在积极激发学生化学实验兴趣的同时,要注意克服影响学生化学实验兴趣的消极因素,比如:化学实验中的爆炸,衣物腐蚀,人身伤害,实验失败等。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实验规则和安全要求,一定要按规则进行操作,避免发生一些实验失败或安全事故,从而使学生降低实验兴趣。三、做好充分准备,上好分组实验分组实验是学生提高操作能力的主战场,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中心一环。所以要做好充分准备,上好分组实验。老师方面的准备:首先,要求教师做好实验的预试。与演示实验和边讲边实验的预试相比,对学生实验课的预试实验的要求应更高一些。除掌握实验成败的条件和关键外,还要估计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时可能发生的困难,拟出上课时向学生交待的注意事项,并作好课中巡视指导计划。指导计划应包括重点指导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重点指导的学生以及巡视指导的路线等。比如: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一张实验报告单,把重点的部分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课前预习时能填的填好,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填的需做实验才能完成。其次,应充分准备好仪器、药品和器材,并将仪器,药品等放置有序,保持实验室的清洁、整齐。学生方面准备: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做到明确实验目的,熟悉实验内容,并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掌握实验装置所需的仪器和组装过程,并了解相关的注意事项(包括操作、仪器的使用和安装、药品用量、观察现象、废物处理,安全防护等各方面的注意事项),扼要地做好实验笔记,为能自觉地、有目的地、独立地进行实验打好基础。四、结合教学,开辟“第二课堂”,开放实验室 “第二课堂”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和发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能培养一批实验操作能手,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因此要把“第二课堂”看作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应列入教研活动计划之中。实验室是学生进行操作技能训练的主要场所,所以要鼓励学生在科技活动时间及自由活动时间到实验室做一些实验。这样既能解决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未解决的问题,同时通过开放实验室也培养了一批实验操作能手,这些操作能手在分组实验中担任小组长,能够带动和指导小组成员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开放实验室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训练基本操作。第二阶段是气体的制取与物质性质实验等,第三阶段侧重探究性实验以及课后小实验。虽然开放实验室是以学生主体,但是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开放实验室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参与学生的实验操作,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五、对易错操作进行归纳,集中训练,反复训练学生在实验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操作错误,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纠正错误操作,对于较普遍的操作错误,要进行归纳,比如易错操作有:(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实验完毕,先移酒精灯,后把导管从水中取出,使水倒流,试管破裂。(2)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速度过快。(3)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用手拨打游码,而未用镊子。(4)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没有将试管夹夹在离管口1/3的位置,而是夹在试管的中部。(5)倾倒液体时,掌心没有对着瓶上标签,试剂瓶盖没有倒放在桌子上。(6)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没有掌握“视线与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应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读法。(7)使用滴管时,将滴管口伸入试管并触及试管内壁。(8)振荡试管时用手臂振荡,而没有用手腕发力。(9)在做实验时,试剂瓶塞张冠李戴。(10)药品用量太多,没有按“最小量”原则取用。(11)实验结束时,没有将所用玻璃器皿洗干净,桌面也没有整理好,影响下一节课的实验。对于以上易错操作,要集中时间,集中内容,进行集中训练。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要对易错操作经常训练,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在中考中的考查,是教学评价体系的一次改革,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不能讲实验,背实验,板书实验,也不能压缩实验内容和时间。不能一味追求高分而扼杀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不但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还要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中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要多措并举,循序渐进。逐步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参考文献[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郑长龙.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2 [3] 许桂华.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化学教与学,2010,(2)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小综合课程,随着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实验要求的提高,实验装备也本着理想性、先进性、整体性、实用性、探究性等特点进行了更新。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论文篇1 浅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方案 摘 要:在初中的整体教学体系中,科学实验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为了能让初中科学实验在教学中发挥更好、更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初中科学实验的教学地位及重要性、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原则和初中科学实验高效教学的方法等几个方面入手,助推初中实验教学的成功有效,确保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方案取得成功。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案 一、初中科学实验的教学地位及重要性 初中科学实验的教学地位及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下面笔者就这两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1.教学地位 科学实验在初中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对于一些重要性科目,诸如物理、化学甚至数学都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如果没有科学实验,这几门实验性教学的科目就无法进行。这充分显现了科学实验在初中教学中不能忽视、也不可忽视的教学地位。 2.重要性 初中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展开了说,科学实验的成功融入可以保证教学的生动性、实效性,可以成功提高几门实验性科目的学习成绩,保证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二、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原则 要想抓好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工作,就要遵循实验的规律,推动实验教学工作的质效,要坚持遵守“科学第一、学以致用、巩固教学、培养人才”等重要性原则。 1.科学第一的原则 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求所有的实验都从“科学”抓起,以“科学”为依据,所有的实验都不能脱离科学的轨道,不能违背科学的规律,而是尊重科学、推行科学,让“科学原则”引领初中科学实验。 2.学以致用的原则 就是要把所做的实验与相关的知识点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不折不扣、不偏不离,最后达到知识高度吸收、实验高度成功的双重目的,让初中生通过学习实验,能够有效地应用到生活中。 3.巩固教学的原则 再推陈出新的教学手段,再花样翻新的教学实验,再生动有趣的亲历操作,也都是服务于教学的,也都是以教学为引领。操作实验教学课程也不例外,要在实验教学中把应该学习的知识巩固好、吸收好、学习好,并考出好成绩。 4.培养人才的原则 不能不承认,所有的科学家都是从小学、初中阶段对相关学习产生兴趣和学习热情,最后得以在大学时代“化茧成蝶”。所以,实施初中实验教学,也是国家培养科技科学人才、科教兴国的战略之一。 三、初中科学实验实现高效教学的方法 要想实现初中科学实验的高效教学,就必须推行相关的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互动参与、启发操作、实验引领、小组科研和竞赛激发等五种方式。 1.互动参与 在初中实验教学进程中,一定要采取互动参与的教育教学方法。互动参与主要就是在实验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或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能在实验中动手而且亲自操作,教师则在实验的进程中提出一些问题,与学生形成互动,从而取得应有的实验效果。 例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科学实验就是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如何简单地点燃一支蜡烛,实验内容看似是司空见惯的蜡烛燃烧,而教学的目的是从化学的视角观察蜡烛燃烧及其燃烧的变化,让学生亲自操作,然后参与观察并做出详细的记录,教师在实验进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火焰和燃烧过程中石蜡的状态变化,因为实验材料的廉价性,可以让每3名或者5名学生一根蜡烛,在互动参与中完成科学实验,也是要通过互动来完成。 2.启发操作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一定要采取教师启发学生操作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有时教师要不动手或者少动手,尽可能用语言引导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带领、启发下完成整个实验操作。 例如:在进行“水的浮力”实验时,除了由教师准备弹簧测力器、铁块、细线、水桶、水等实验器材和实验场地以外,剩余的实验步骤需要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协助和启发下完成。如系铁块、“浸没”铁块、数据记录等实验动作,还有F浮等数据的推导和计算等,都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完成,最后推导出“水越深的地方,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的观点是错误的,才算成功地完成启发操作教学。 3.实验引领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实验引领教学的方法。归根结底,所有的实验都是服务于整体教学的,物理实验是服务于物理整体教学的,化学实验则是服务于整个化学教学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也是必须摆正的观点。 例如:在初中学习“大气压强”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实验引领的方式传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关于大气压强的趣味小实验,比如“自动喝水的杯子”“水在倒置烧杯里上升”“利用自行车气筒测量大气压强”“空气压扁罐头盒”“将吸管穿过马铃薯”“沉重的报纸”等实验,这些都是关于大气压强的实验,而一系列实验的推出,完全可以引领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的高效接受。 4.小组科研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小组科研、分组实验、教师总结的教学方式。小组科研、分组实验等实验学习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性,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其他实验教学学习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例如:在学习“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一课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4~6人为宜,每一组带一枚指南针,然后按照教师留给的课题和学习任务展开,最后统一递交学习实验成果。 再如:在进行“寻找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的实验中,也可以实施小组科学研究的模式。教师要组织若干个4人小组,用器皿或者玻璃容器盛装各种化学制剂。各种容器盛装相关的化学制剂完备后,这时可以布置相关实验作业,要求学生依据各类化学制剂的形态,一一分辨,看看均属于什么门类的化学制剂。每一个学习小组在完成了自己的初步辨认后,用纸签在容器上予以一一标识,教师会对每一个小组确定的结果进行评判,指导学生正确区分出氧化铜、三氧化二铁、二氧化锰、红砖粉末、水泥块等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最后则是小组之间的交流谈论,并派代表谈感受。最后,每一个小组还要填写实验活动的探究报告,这就取得了小组调研的初步成果。 5.竞赛激发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也可以采取竞赛激发兴趣的方式推进实验教学。竞赛是要有规则的,需要各班级、各小组选择出优秀的代表。之所以要这样,就是要让学感觉到选择出的优秀代表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自己,从而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赛劲头。 例如:采取竞赛的方式实施“制取氧气”的实验,要为每一名参赛学生准备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等实验用化学用品,并检验操作过程,看每一名参加竞赛学生的操作水平,如是否检查装置的严密性,试管装入药品后是否塞紧试管,试管在铁台架上的固定程度,氧气收集完毕后是否及时将导管撤离水槽,并马上熄灭酒精灯等实验程序和环节。最后检验的是集气瓶内是否有氧气,集瓶内氧气的多少,如果是用排水法收集,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说明瓶内氧气是满的。总之,就是要通过实验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实验学习的。 四、总结 在初中实验教学的发展进程中,必然还存在着更多的探寻和探析之路,有更多的教学瓶颈和难题需要一一破解,而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大投入,不断总结,不断前进,全面提升实验教学的总体地位和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邱生凡.初中科学实验探究教学实践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10). [2]钱俊.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案例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5).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论文篇2 浅析初中科学实验模式 摘 要: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初中科学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可以说实验教学是整个科学教学的核心,贯穿于整个科学教学过程中。《浙江省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探究的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实验。笔者试图以自己多年来在科学实验教学的一点浅见,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探讨初中科学实验的一些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实验 变式教学 思维培养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过程,即“实践―― 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伽利略曾经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习科学必须重视实验。然而,就目前的教学现状看,普遍存在着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的现象。学生做实验只是根据教材中已经设计好的实验目的、器材、方法,按照规定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去做。对老师演示的实验只注重最后的实验现象、结论或数据,对课外的小实验都视而不见,甚至为了应试而忽略实验,最终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鉴于上述原因,笔者在科学教学中十分注重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作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 1 借助实验中的趣味故事,唤起实验兴趣 好奇心是科学家的一种重要品格,不断强化好奇心,锲而不舍地追求,便可能独辟蹊径。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好奇心强、创造欲高。因此,只要引导有方,他们具有的潜在的创造发明思想和灵感就会被激发起来,而利用实验使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研究浮力跟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实验前,先给学生讲述那个著名的“王冠之谜”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才诞生了一个著名的定律―― 阿基米德原理。然后再做此实验,学生兴趣浓厚,做这个实验的欲望也更强烈了。最后告诉学生科学家也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寻找新的东西。 2 利用实验中的变式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智力开发的核心,而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实验。问题是现在的实验教学完全是为了应试教育:实验课题已知,方案已知,几乎没有留给学生一些创造性思维的余地。这样实验教学常会导致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减弱,遇到结果与理论不相符时,很少想到要再做一次实验,检查一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常常是把理论数据或结果作为自己的实验结论。因此,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我们可以将原先的实验方案略作一些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更换实验器材,培养思维的多维性 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更换实验器材,不依常规寻求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案,并且利用科学的特点,把知识运用灵活,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例如:测一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要求学生从求浮力的几种方法:(1)弹簧秤前后两次读数之差求浮力;(2)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3)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等。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用到不同实验器材。如:弹簧秤、大烧杯、溢水杯、细线、量筒、小桶等等。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使用不同的实验器材,最终得到相同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还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器材去研究同一实验,达到相同的实验目的。由此可见,更换不同的实验器材去探索同一实验问题,对激化、深化、活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是富有有效性和启迪性的。 变换实验形式,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传统的演示实验都是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式,即“启发+问答+操作”的单向教学信息传输通道,让学生按教师意图沿固定顺序、方向进行观察和思考。学生在教师“启发”的牵制下观察、思考,学生的思维被压缩在极其狭窄的单线性思维空间中,束缚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和想象力。造成思维的被动、狭窄及惰性;而变换实验的形式,则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地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把习题中的叙述性实验改为操作性实验等。例如:鉴定一瓶无色溶液为硫酸,可以把它改成鉴定这一瓶无色溶液是什么?虽然难度增加了许多,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巩固了酸、碱、盐的性质,又因为事先不知道实验现象,必须在实验中认真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得到什么结论又不知道,必须对实验的全部记录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进过学生自己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开动脑筋而获得规律和知识,可以给学生无限的乐趣。 更改测量方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变换实验的测量方法,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新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例如,在初三复习电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后,让学生只用一只电表(电流表或电压表)一只定值电阻、一个电池组、导线、开关若干,来测定未知电阻Rx,启发学生从公式R=U/I来考虑,学生设计出很多的方案。并比较这些方案的优劣,并选取最佳实验方案。事实证明,通过不断更改实验测量方法,既能让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又能让学生懂得多中选优,择优选用的原则。 3 开展自主式的课外实验,培养实践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因此,通过课外活动的不同形式,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在活动中广泛应用所学的知识,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为学生参加经济建设和开展较复杂的科技活动打下基础。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周围常见的东西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组织实验竞赛 组织竞赛并非完全违背素质教育的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一种促进作用。教师可在校内举办一些实验操作、自制仪器等竞赛。通过竞赛,同学之间竞争意识增强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学习成绩也有相应的提高,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并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另外,还可开展趣味实验、组织实地考察和参观、举办科普展览、讲座,开展社会调查,观看科技影片、实验录像,成立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他们既动脑又动手的综合实践能力,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让实验教学贯穿于整个初中科学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实验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在实验的乐趣中培养兴趣,掌握知识,拓展思维,提高能力,是每个科学教师的教学职责。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S]. 猜你喜欢: 1. 关于实验教学论文 2. 初中科学教育小论文 3. 初中物理实验论文 4. 初中化学实验论文 5.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

初中生实验研究论文初一

撰写一篇高质量的科技小论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选好课题 撰写科技小论文,首先要考虑写什么,也就是课题的选择。选择课题是写好论文的关键。要注意以下原则:价值原则,即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要对其他的同学有启发、指导和参考的意义;可行原则,指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即撰稿者个人的专业知识、理论修养、知识面、手头资料、实验条件、周围环境,不可贪大求深,应该量力而行;新颖原则,指课题应是他人未曾研究或研究过但未解决或完全解决,要注意“文贵创新”。 二、 拟定题目 文题如目,好的题目能够叫人拍案叫绝,一眼难忘。它好似推销产品的广告词,对吸引读者起着关键作用。好的科技小论文题目要讲求三个字:准、小、新。准,指的是题目要用精练的文字将论文内容确切的揭示出来。如某位同学撰写的科技小论文的题目是《肥皂的去污原理和最佳洗衣浓度》,一看题目,就可以知道论文阐述的内容,一目了然。小,指的是题目的角度小。角度小,就具有较好的指向性,文章的思路随之明朗,容易写得集中、紧凑。题目过宽,往往由于我们投入研究的精力少,范围窄,专业知识不深,而难以驾驭。如某位中学生撰写的科技小论文的题目是《静电除尘黑板擦的研究与制作》,题目小且具体,学生可以作深刻的阐述。新,指的是力求在题目中透露出新鲜的立意。选题新鲜,才有阅读价值。没有独特的见解,没有新的发现,即使表达再好,论证再有力,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三、 写好开篇 文章开头处于定调的特殊位置,历来为写作者们重视。古人云:”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开头部分虽短,却是全篇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示作者的思绪和对众多材料的截取,因此落笔之前必须对全篇有总体把握。 科技小论文的开头,不一而足,并无固定的格式,但却有章法可循,这就需要对各种开头的技法细加领悟,根据写作实际灵活运用。 1、 例题引路法 写作科技小论文,开篇引题,显示了研究问题的实在性,激发读者顺藤摸瓜的愿望。如某同学撰写的《一道容易解错的力学题》一文,作者开头就摆出了一道同学们很熟悉而又容易出错的力学题,并将错误的解答过程陈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兴趣,而急于读完全文,以知道这道题究竟错在何处。 2、 揭示背景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置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让读者在较高的层次体味其研究的意义乃至方向性。如《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使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在一些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日益突出。 这一开头就将研究的问题与命题的发展趋势,当今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紧扣一起,使人们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 3、 指出危害法 许多争鸣、纠错的小论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让人们骤然心惊,晓知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4、 概述论点法 在前言部分,作者将主要观点集中呈现给读者,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无异于交给读者一串钥匙,往下阅读便是尝试去打开一扇扇大门。 5、 设置疑问法 设置疑问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让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地关注研讨的问题。 以上是写好科技小论文开头的五种方法,值得说明的是开头的方法不胜枚举,且各种方法常常是有机结合,渗透并用。 四、 分述要点 经验材料繁多复杂,怎样使它们井井有条地统一于中心论点呢?在小论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分条论述的方法,往往得心应手。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条理性强,层次清楚,给人全面深刻的立体感。当然,每个观点,都必须是深思熟虑的结晶,概述性要强,客观性要强,创新性也要强。 五、 用好材料 科技小论文不是简单地将手头材料罗列成文,深透的说理,规律的导引是其本质特征。观点和材料是相辅相成的,论文的价值体现在论题的价值,论题的价值又通过材料的论证体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就会形成一篇很好的科技小论文。 [解题过程] 六、文稿写作常识 为了减少编辑发稿时的困难,也为了减少论文排版时的差错,作者在撰写科技小论文时,还要注意掌握一些文稿写作常识。 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问题:文稿用标准稿纸书写清楚(或者用电脑打印)。每格一字,标点单独占一格。不需排印的说明文字一律用铅笔标注。书写时应使用规范的简化字,防止错别字,更不要杜撰生字。除成语、古文和引用文献的数字外,一般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公元的世纪、年、月、日、时、分、秒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如1999年不能简写成99年)。五位以上的数字可用“亿”、“万”作单位。四位以上的数字连写,不用分节点;外文字母、化学符号等要写得端正清楚。外文应用印刷体书写,大小写必须分明,并用铅笔标明玩儿文种,正斜体和上下角标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小综合课程,随着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实验要求的提高,实验装备也本着理想性、先进性、整体性、实用性、探究性等特点进行了更新。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论文篇1 浅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方案 摘 要:在初中的整体教学体系中,科学实验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为了能让初中科学实验在教学中发挥更好、更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初中科学实验的教学地位及重要性、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原则和初中科学实验高效教学的方法等几个方面入手,助推初中实验教学的成功有效,确保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方案取得成功。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案 一、初中科学实验的教学地位及重要性 初中科学实验的教学地位及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下面笔者就这两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1.教学地位 科学实验在初中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对于一些重要性科目,诸如物理、化学甚至数学都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如果没有科学实验,这几门实验性教学的科目就无法进行。这充分显现了科学实验在初中教学中不能忽视、也不可忽视的教学地位。 2.重要性 初中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展开了说,科学实验的成功融入可以保证教学的生动性、实效性,可以成功提高几门实验性科目的学习成绩,保证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二、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原则 要想抓好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工作,就要遵循实验的规律,推动实验教学工作的质效,要坚持遵守“科学第一、学以致用、巩固教学、培养人才”等重要性原则。 1.科学第一的原则 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求所有的实验都从“科学”抓起,以“科学”为依据,所有的实验都不能脱离科学的轨道,不能违背科学的规律,而是尊重科学、推行科学,让“科学原则”引领初中科学实验。 2.学以致用的原则 就是要把所做的实验与相关的知识点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不折不扣、不偏不离,最后达到知识高度吸收、实验高度成功的双重目的,让初中生通过学习实验,能够有效地应用到生活中。 3.巩固教学的原则 再推陈出新的教学手段,再花样翻新的教学实验,再生动有趣的亲历操作,也都是服务于教学的,也都是以教学为引领。操作实验教学课程也不例外,要在实验教学中把应该学习的知识巩固好、吸收好、学习好,并考出好成绩。 4.培养人才的原则 不能不承认,所有的科学家都是从小学、初中阶段对相关学习产生兴趣和学习热情,最后得以在大学时代“化茧成蝶”。所以,实施初中实验教学,也是国家培养科技科学人才、科教兴国的战略之一。 三、初中科学实验实现高效教学的方法 要想实现初中科学实验的高效教学,就必须推行相关的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互动参与、启发操作、实验引领、小组科研和竞赛激发等五种方式。 1.互动参与 在初中实验教学进程中,一定要采取互动参与的教育教学方法。互动参与主要就是在实验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或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能在实验中动手而且亲自操作,教师则在实验的进程中提出一些问题,与学生形成互动,从而取得应有的实验效果。 例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科学实验就是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如何简单地点燃一支蜡烛,实验内容看似是司空见惯的蜡烛燃烧,而教学的目的是从化学的视角观察蜡烛燃烧及其燃烧的变化,让学生亲自操作,然后参与观察并做出详细的记录,教师在实验进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火焰和燃烧过程中石蜡的状态变化,因为实验材料的廉价性,可以让每3名或者5名学生一根蜡烛,在互动参与中完成科学实验,也是要通过互动来完成。 2.启发操作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一定要采取教师启发学生操作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有时教师要不动手或者少动手,尽可能用语言引导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带领、启发下完成整个实验操作。 例如:在进行“水的浮力”实验时,除了由教师准备弹簧测力器、铁块、细线、水桶、水等实验器材和实验场地以外,剩余的实验步骤需要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协助和启发下完成。如系铁块、“浸没”铁块、数据记录等实验动作,还有F浮等数据的推导和计算等,都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完成,最后推导出“水越深的地方,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的观点是错误的,才算成功地完成启发操作教学。 3.实验引领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实验引领教学的方法。归根结底,所有的实验都是服务于整体教学的,物理实验是服务于物理整体教学的,化学实验则是服务于整个化学教学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也是必须摆正的观点。 例如:在初中学习“大气压强”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实验引领的方式传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关于大气压强的趣味小实验,比如“自动喝水的杯子”“水在倒置烧杯里上升”“利用自行车气筒测量大气压强”“空气压扁罐头盒”“将吸管穿过马铃薯”“沉重的报纸”等实验,这些都是关于大气压强的实验,而一系列实验的推出,完全可以引领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的高效接受。 4.小组科研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小组科研、分组实验、教师总结的教学方式。小组科研、分组实验等实验学习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性,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其他实验教学学习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例如:在学习“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一课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4~6人为宜,每一组带一枚指南针,然后按照教师留给的课题和学习任务展开,最后统一递交学习实验成果。 再如:在进行“寻找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的实验中,也可以实施小组科学研究的模式。教师要组织若干个4人小组,用器皿或者玻璃容器盛装各种化学制剂。各种容器盛装相关的化学制剂完备后,这时可以布置相关实验作业,要求学生依据各类化学制剂的形态,一一分辨,看看均属于什么门类的化学制剂。每一个学习小组在完成了自己的初步辨认后,用纸签在容器上予以一一标识,教师会对每一个小组确定的结果进行评判,指导学生正确区分出氧化铜、三氧化二铁、二氧化锰、红砖粉末、水泥块等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最后则是小组之间的交流谈论,并派代表谈感受。最后,每一个小组还要填写实验活动的探究报告,这就取得了小组调研的初步成果。 5.竞赛激发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也可以采取竞赛激发兴趣的方式推进实验教学。竞赛是要有规则的,需要各班级、各小组选择出优秀的代表。之所以要这样,就是要让学感觉到选择出的优秀代表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自己,从而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赛劲头。 例如:采取竞赛的方式实施“制取氧气”的实验,要为每一名参赛学生准备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等实验用化学用品,并检验操作过程,看每一名参加竞赛学生的操作水平,如是否检查装置的严密性,试管装入药品后是否塞紧试管,试管在铁台架上的固定程度,氧气收集完毕后是否及时将导管撤离水槽,并马上熄灭酒精灯等实验程序和环节。最后检验的是集气瓶内是否有氧气,集瓶内氧气的多少,如果是用排水法收集,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说明瓶内氧气是满的。总之,就是要通过实验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实验学习的。 四、总结 在初中实验教学的发展进程中,必然还存在着更多的探寻和探析之路,有更多的教学瓶颈和难题需要一一破解,而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大投入,不断总结,不断前进,全面提升实验教学的总体地位和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邱生凡.初中科学实验探究教学实践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10). [2]钱俊.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案例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5).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论文篇2 浅析初中科学实验模式 摘 要: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初中科学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可以说实验教学是整个科学教学的核心,贯穿于整个科学教学过程中。《浙江省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探究的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实验。笔者试图以自己多年来在科学实验教学的一点浅见,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探讨初中科学实验的一些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实验 变式教学 思维培养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过程,即“实践―― 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伽利略曾经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习科学必须重视实验。然而,就目前的教学现状看,普遍存在着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的现象。学生做实验只是根据教材中已经设计好的实验目的、器材、方法,按照规定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去做。对老师演示的实验只注重最后的实验现象、结论或数据,对课外的小实验都视而不见,甚至为了应试而忽略实验,最终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鉴于上述原因,笔者在科学教学中十分注重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作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 1 借助实验中的趣味故事,唤起实验兴趣 好奇心是科学家的一种重要品格,不断强化好奇心,锲而不舍地追求,便可能独辟蹊径。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好奇心强、创造欲高。因此,只要引导有方,他们具有的潜在的创造发明思想和灵感就会被激发起来,而利用实验使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研究浮力跟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实验前,先给学生讲述那个著名的“王冠之谜”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才诞生了一个著名的定律―― 阿基米德原理。然后再做此实验,学生兴趣浓厚,做这个实验的欲望也更强烈了。最后告诉学生科学家也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寻找新的东西。 2 利用实验中的变式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智力开发的核心,而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实验。问题是现在的实验教学完全是为了应试教育:实验课题已知,方案已知,几乎没有留给学生一些创造性思维的余地。这样实验教学常会导致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减弱,遇到结果与理论不相符时,很少想到要再做一次实验,检查一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常常是把理论数据或结果作为自己的实验结论。因此,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我们可以将原先的实验方案略作一些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更换实验器材,培养思维的多维性 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更换实验器材,不依常规寻求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案,并且利用科学的特点,把知识运用灵活,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例如:测一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要求学生从求浮力的几种方法:(1)弹簧秤前后两次读数之差求浮力;(2)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3)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等。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用到不同实验器材。如:弹簧秤、大烧杯、溢水杯、细线、量筒、小桶等等。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使用不同的实验器材,最终得到相同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还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器材去研究同一实验,达到相同的实验目的。由此可见,更换不同的实验器材去探索同一实验问题,对激化、深化、活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是富有有效性和启迪性的。 变换实验形式,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传统的演示实验都是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式,即“启发+问答+操作”的单向教学信息传输通道,让学生按教师意图沿固定顺序、方向进行观察和思考。学生在教师“启发”的牵制下观察、思考,学生的思维被压缩在极其狭窄的单线性思维空间中,束缚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和想象力。造成思维的被动、狭窄及惰性;而变换实验的形式,则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地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把习题中的叙述性实验改为操作性实验等。例如:鉴定一瓶无色溶液为硫酸,可以把它改成鉴定这一瓶无色溶液是什么?虽然难度增加了许多,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巩固了酸、碱、盐的性质,又因为事先不知道实验现象,必须在实验中认真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得到什么结论又不知道,必须对实验的全部记录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进过学生自己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开动脑筋而获得规律和知识,可以给学生无限的乐趣。 更改测量方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变换实验的测量方法,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新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例如,在初三复习电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后,让学生只用一只电表(电流表或电压表)一只定值电阻、一个电池组、导线、开关若干,来测定未知电阻Rx,启发学生从公式R=U/I来考虑,学生设计出很多的方案。并比较这些方案的优劣,并选取最佳实验方案。事实证明,通过不断更改实验测量方法,既能让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又能让学生懂得多中选优,择优选用的原则。 3 开展自主式的课外实验,培养实践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因此,通过课外活动的不同形式,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在活动中广泛应用所学的知识,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为学生参加经济建设和开展较复杂的科技活动打下基础。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周围常见的东西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组织实验竞赛 组织竞赛并非完全违背素质教育的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一种促进作用。教师可在校内举办一些实验操作、自制仪器等竞赛。通过竞赛,同学之间竞争意识增强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学习成绩也有相应的提高,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并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另外,还可开展趣味实验、组织实地考察和参观、举办科普展览、讲座,开展社会调查,观看科技影片、实验录像,成立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他们既动脑又动手的综合实践能力,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让实验教学贯穿于整个初中科学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实验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在实验的乐趣中培养兴趣,掌握知识,拓展思维,提高能力,是每个科学教师的教学职责。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S]. 猜你喜欢: 1. 关于实验教学论文 2. 初中科学教育小论文 3. 初中物理实验论文 4. 初中化学实验论文 5.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

怎样写科学小论文 一、什么是科学小论文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二、科学小论文的质量标准 1、科学性。 科学性是科学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 2、创造性。 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样的小论文没有参加过各级科学讨论会,也没有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 3、实践性。 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成人包办代替的迹象。 三、科学小论文的类型 (一)科学观察小论文 科学观察小论文,是指青少年对某事物或自然现象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并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观察小论文中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所观察的对象、过程和它产生的条件、各种现象,不能附加人为的任何条件或个人偏见。另外,观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反复进行的活动,需要作者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科学实验小论文 科学实验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青少年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它着眼于对实验过程的客观叙述以及实验现象的科学解释。 (三)科学考察小论文 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学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 (四)科学说明小论文 科学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翔实可靠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采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 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学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小论文的取材与分析 (一)取材 1、直接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去看,它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观察时要认真仔细,不放过任何细微末节。同时,观察时要做好详细记载,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了。 2、动手实验。实验方法是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它比观察更利于发挥同学们的能动性去揭示隐藏的自然奥秘。 3、实地考察。包括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方式。考察前,必须明确考察目的,准备好必需的工具、仪器、药品、生活用具等。考察过程中,一定要把时间、地点、过程及考察的结果随时随地详细地记录清楚,有时还要采回必要的标本、样品,将比较重要的现象拍照,这些都是很有用的第一手材料。 4、查阅资料。有些材料由于时间、空间或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亲自去观察、实验、考察,这就得查阅书刊或请教老师、家长等,这种间接地获取的材料叫第二手材料。有些问题是你的知识水平、能力和条件所不能解决的,而这个问题又是你的选题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你就得去查资料,把它弄清楚。 (二)分析 取得材料后,就要进行分析研究,从中选出可以作为论据的材料,还要根据论点进行去粗去精,去伪存真,按照科学的态度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论点和看法。 首先,应审核各种材料的真伪虚实,有些查阅到的材料是早已过时的观点,有些解释只适合某范围内,有些材料没有普遍性,有些材料在记录时有错误或本身就是自己虚构的,这样的材料应坚决不用。 其次,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也就是选择的材料要能说明问题,不要多,而要精,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应舍弃。 第三,将选择的材料进行归类,研究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及相互联系,然后概括得出结论即论点。论文论点是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不能先定论点,后找适合证明论点的材料. 五、科学小论文的撰写 对材料的整理分析完成后,就可以开始撰写了。写作虽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应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一般来说,科学小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标题标题是小论文的眼睛,好的标题确切简明,富有吸引力,能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开头的方式多种多样,依研究内容、自己喜欢的写作风格而定,但一般应开门见山地提出你讨论的问题,你是怎样想到要研究这个问题的。 正文: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部分。它包括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实验、考察过程、发现的现象、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等,这是小论文的核心部分。 应注意的是:研究步骤要写得详略得当,实验过程、数据的来历、现象要写清楚,叙述时应有一定的顺序。数据材料要准确,可设计成能说明问题的表格、图解,必要时可附上拍摄的照片、采集的标本等,以增强说服力。获得的结论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和论据保持一致性,论据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文字要简洁生动,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结尾:小论文的结尾应写你得出的结论和对某一问题的建议。以得出结论做为结尾,同开头提出问题相呼应,收到良好效果。 小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还要反复修改。看段落是否衔接自然,语言是否通顺准确等。改好后再让同学和老师帮助修改,逐步完善。最后参加各级小论文竞赛。 科学小论文范文 鱼会说话吗? 您相信鱼会说话吗?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我想知道鱼是否会说话? 我家买了两条小金鱼,一条是全黑的,黑的叫乐乐,因为它很快乐。一条红白相间的名字叫欣欣,因为它懂得欣赏,很好玩吧!他俩生活在鱼缸里,这个鱼缸可“非比寻常”。里面有山、花、树、贝壳、彩色石头……。很美吧!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它! 9月23日凌晨五点左右,我正要去喂食,我看见这么一个现象,我把鱼食撒到鱼缸里,乐乐吃了一点就不吃了。 9月23 日傍晚5 点15分,我看见鱼缸里的贝壳反过来了,小欣欣看见了,好像以为它——这个小贝壳要死了,连忙游过去,用它的头去抵,抵了近三、四分钟,它就不抵了,它游到乐乐旁边,用自己的尾巴扫了扫乐乐,然后互相碰了一下头,乐乐和欣欣一起游过去,把那块贝壳一起弄回原样了,这一点证明了“团结力量大”。 通过两次的观察,让我知道了人类有人类的表达方式和交流语言,动物也有自己王国的表达方式和交流,这也告诉了我们,如果你不团结,那么你将一无所有,朋友之间的友谊真伟大。同时,我们也要多观察,多发现,但是不能因为你在动物身上作试验,就伤害小动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初中科学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丰富科学知识基础,奠定探索科学观念,提升观察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一科学小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一科学小论文范文篇1 浅谈初中科学实验优化 摘 要:对于初中科学这样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校条件和学生素质的限制,很多实验无法按照“预期计划”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对实验进行改进,从而达到增强实验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目的。在本文中笔者讲述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改进来提高初中实验教学。 关键字:科学实验;优化 一、引语 布鲁纳曾经说过:“一个人要想使现有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他必须亲自从事‘发现的行动’。”初中科学正是以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发现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而实验作为一项集观察、分析、创新等为一体的活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之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实验教学,尤其是优化学生实验教学,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教学优化操作实施 1.巧妙指导预习实验,提高课堂准备性 所谓实验预习就是做好实验的前提,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准备性。通过预习,学生可充分理解和熟悉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步骤,仪器的使用及实验注意事项,明确实验目的,能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从而极大提高实验课堂的质量与效率。因此,实验前我们应指导学生预习,每做一个实验前,我都明确提出以下几点:(1)本实验的原理是什么;(2)要达到什么目的;(3)实验分几个步骤;(4)操作过程有哪些具体要求和注意点。同时教师需要提醒学生理清实验步骤,因为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预习时可以提示学生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起来作为步骤,能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如: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这一课中,关于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研究实验。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来找出不同的原理,应该使用怎么样的反应装置,收集氧气该用什么方法,这是根据什么性质。还可以将实验室制氧气的步骤可归纳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这样,学生在做实验时思路就非常清晰,有条不紊,使实验取得更好的效果。 2.合理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 实验教学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科学实验的特点,让学生从多角度、各方面去观察、思考,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现行的教材中的有些演示实验,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缺点,但是经过我们的合理的改进后,就会大大提高演示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3节“大气的压强”这一课中,有一个这样的活动:在玻璃杯里盛满水,在杯口覆盖一张硬纸片。先用左手托住纸片,将杯子倒转过来。当左手拿开后,水是否会流出来?为什么?这个实验的本意是要告诉我们,大气压强把纸给托住了。但是很多学生认为纸片是被水给黏住了,教师为了验证水是被大气压托住而不是被水黏住,往往会把里面的水倒掉,再把纸片扣上去做一次,很不巧的是,由于纸片很轻巧,很容易在这次实验中被水黏住了。虽然教师会给予解释,但学生往往不是很信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师生之间通过讨论想到了玻璃钟罩和抽气机。具体的做法是:把杯子的底部穿过一根线,用蜡做好密封,然后装满水,放上纸片,然后倒扣过来,在绳子的另一端系上吸盘,吸盘倒吸在玻璃钟罩的顶部。纸片没有掉下来。然后用抽气机给玻璃钟罩抽气,随着里面气压的降低,纸片就会掉了下来。这样就可以充分的证明纸片是被大气压托住的,而不是被水黏住的。 3.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教学的进展将大大提高。而实验课上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教师时刻想到要引导学生的兴趣,挖掘教材中的实验趣味因素,不难设计出巧妙的趣味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趣味实验,有利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水的组成”这一课中,有一个水的电解实验。在一般情况下,这是一个演示实验,由老师用水电解器做给学生看,然后再告诉学生哪个是氧气,哪个是氢气,以及区分它们的方法。实际上对于这个实验,我们只要稍微加以改进是可以把它做成趣味实验的,而且还能做成学生实验,让学生分组来完成。改进的实验用到这些器材:干电池四节、输液软管一条、大头针两枚、开关一个、培养皿一个、水、导线若干,依次连接在一起。闭合开关后,输液管中的水就会开始电解,产生氧气和氢气,将输液管另一端放在装有水的培养皿中,就会看到大量的气泡产生,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电解生产了气体。同时,如果把燃着的火柴放在气泡上方的话,还会产生爆鸣声,这就是氢气不纯燃烧的现象。这样的实验,充满了趣味性,同时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4.适当拓展课外实验,提高学生实践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习’,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科学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枯燥。但是,如果我们能启发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将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这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蜡烛燃烧完后,什么都没有了,难道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如果教师仅仅从口头上分析一下质量守恒的原因,学生肯定是不感兴趣也是不深刻的。我就根据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蜡烛燃烧后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然后从生活的经验出发,让学生说说是否观察到蜡烛燃烧有没有什么现象,会不会蕴含着哪些科学原理,最后布置学生设计一个课外小实验,把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收集起来,并设计实验判断产物,根据产物推断蜡烛由哪些元素组成的。通过这一课外实验,使学生理解了如何用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蜡烛燃烧现象,体会到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比如说,在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这一课中,有一个植物的向性实验。由于实验的时间较长,我们是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完成的。学到这里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外实验,让学生来做,来研究玉米的生长情况。当然,为了取材的方便,我们是可以把它换成黄豆来做的。让学生从实践中观察根是向地生长、茎是背地生长;同时,我们还可以对这个实验做下扩展,让学生研究下种子萌发的条件,做到一举两得。 三、结语 优化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使学生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动手和动脑去获取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研究实验课的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实验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启动了思维,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而教师则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清时.科学第3册课本[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 3.朱清时.科学第4册课本[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1). 4.郑康春.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优化[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8). 初一科学小论文范文篇2 浅论初中科学概念教学策略 [摘要] 科学概念教学对于科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科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符合科学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策略,影响教学质量。本文以文献研究成果为基础,依据概念转变学习理论提出了提高科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操作策略:(1)探测前概念,制造认知冲突;(2)“架桥”前概念,切合科学概念;(3)加强实验创新,推动概念转变。 [关键词] 前概念 概念转变 科学概念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由来 科学概念是自然界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不仅包括一般的科学事实和概念,还包括科学的观念和对科学的看法。科学概念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单位,学生掌握科学概念是发展科学能力的必要前提。科学概念教学是形成学生科学概念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基本环节,提高科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目前,科学概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受教学评价体制、落后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喜欢以自身概念体系为标准,运用机械训练的策略,导致学生概念学习水平停留在陈述性知识层面,对概念缺乏实质的理解,无法实际应用。 2.科学教材中许多概念和规律是以探究的方式呈现的,也有单独设立的探究活动。但有些教师不了解学生科学概念形成的心理机制,缺乏多样化的教学策略,科学概念探究只注重结论而不是有意义的探究过程,缺乏对科学概念本质内涵的揭示,学生无法真正建构概念。 以上第2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着重探讨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基本探究的科学概念教学有效性。 二、概念转变学习理论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科学概念学习之前学生已形成许多日常概念,称为前概念,有些前概念近似科学概念,而有些却是“错误概念”或“相异概念”,与科学概念不相容。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概念转变学习理论认为科学学习就是学生原有概念的改变、发展和重建过程,是学生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过程;强调学生对科学新概念同化、顺应式“自我建构”,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元认知等因素在概念学习中的作用。基于这种观点,科学概念教学要以前概念为前提,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以科学探究为基本方式,以促进概念转变为根本目的。 三、促进科学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科学概念教学是一场发生在有限时间、空间里的师生互动,有效组织承载概念内涵的活动,帮助学生从活动中整理获取重要信息,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等都要依赖教学策略合理运用。下文以文献查阅为基础、结合案例分析的形式,探讨提高科学概念教学过程有效性的教学策略,这些教学策略都基于“概念学习就是概念转变”这一观点。 (一)探测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前概念泛指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因人而异植根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具有隐憋性、长期性、稳定性、缺乏概括性、牢固性等特点,师生都不易察觉。概念转变的起点是前概念,教师要借助一些方法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借机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提升探究动机,进入意义建构概念的状态。 策略分析: 1.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经验匹配的熟悉情景来“唤醒”前概念,再设置挑战性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动机; 2.借助概念图、概念层、关健概念、连接、层级、连接词关系来探测学生的前概念,暴露学生学习相关前概念; 3.利用学生不同背景差异这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引导加强协商对话的小组合作,让学生不同的观点自由碰撞,自行暴露“错误概念”并意识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与现有情景存在冲突,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动机,进入有意义的学习状态。 概念图是探测前概念和评价概念转化的知识管理工具,适用于概念层级联系比较明显的知识章节。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课前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二)“架桥”前概念,切合科学概念 布朗和克莱门特提出并验证了“架桥”策略在概念转变教学的应用问题。“架桥”策略是通过生活事例与目标概念之间做出明确类比建立类比关系。初中学生思维抽象逻辑思给尚未发展完善,具体的形象成分在思维过程中仍起着重要作用,难以直接理解许多抽象科学概念。抽象的科学概念需要通过“架桥”类比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促成概念理解。“架桥”策略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观点,能有效得促成概念的转变。 策略分析: 1.学生对于抽象科学概念缺乏感性认识,教师直接介入教学,学生的兴趣与注意程度难以保证,需要一些熟悉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有用经验,提取与科学概念学习相关的前概念。 2.学生难以由当前情境建构科学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事例进行类比铺垫激活学生形成相似前概念情景,促进情景迁移,理解科学概念。 3.选择的事例与科学概念的内部逻辑关系必须一致,否则会让学生思维陷入混乱。 (三)加强实验创新,推动概念转变 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合理性、有效性是实现概念转变的条件。在科学教材中,许多概念和规律是以探究的方式呈现的,但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器材,组织安排实验探究的顺序,精巧设计成本低、趣味浓、创意新的“差异性实验”,有违学生“常识”的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注重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科学能力的同时体验科学概念的合理性、有效性,从根本上动摇并推翻学生错误的前概念,为科学概念的建构奠定坚实基础。 策略分析: 1.在开展探究之前,教师利用相关事例,暴露学生前概念的同时,又造成学生原有经验和实验结果相违背的认知冲突,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探究的定向目标。 2.学生感受到进行了“有意义”的自主探究,同时自主讨论、汇报、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所建立的密度概念合情合理,更为有效; 3.实验创新不是要求追求科学家探究的精度,而主要是指实验组织出现的排序,还有尽量充分地利用生活的实验素材,会让学生觉得科学就在身边。 本文对于科学概念教学策略的探讨局限于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更加有效地促进概念转变需要结合概念教学前的准备策略和教学后的评价策略进行系统思考,我们期待更多相关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卫平,刘建伟.概念转变模型: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与修正[J].学科教育,2004,(6):34. [2]袁维新.科学概念的建构性教学模式与策略探析[J].教育科学,2007,23(1):25. [3]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涵义、结构及其类型[J].教学与管理,2005,(2):5-7. [4]李高峰,刘恩山.前科学概念的研究进展[N].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46). [5]唐小俊.促进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08,(6) :12. [6]袁维新.西方科学教学中概念转变学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4,(3):35. 猜你喜欢: 1. 初中科技小论文范文 2. 初一科学论文范文 3. 初一科学论文800字范文 4. 初中科学教育小论文 5. 初中科学论文格式范文

物理初中实验论文范文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关键词:物理渗入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存在物理学家同学们身边科学意识

〔实验名称〕

平面镜成像

〔实验日期〕

2013年7月31日

〔实验目的〕

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平面镜里成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们的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实验仪器和药品〕

平板玻璃一块,两根相同的蜡烛,木板一条(约60×15×4厘米)。木板中央有窄槽,可将平板玻璃垂直地卡在木板中央,木板的侧面从中央向两边画有等距离的刻线。

〔实验步骤〕

1.按图组装好仪器。使平板玻璃正对着全班同学,在玻璃后面放没有点燃的蜡烛甲,前面放点燃的蜡烛乙。移动没有点燃的蜡烛(或点燃的蜡烛)的位置,直到从玻璃前边的各处看到玻璃后边的蜡烛甲好像也点燃为止。

2.将装置仪器的木板转过90°,让同学看到蜡烛甲并没有点燃,说明刚才看到蜡烛甲好像点燃的情形,实际是点燃的蜡烛乙在平板玻璃里成的虚像。虚像是正立的,和物体大小相等,虚像的位置和蜡烛甲完全重合。

3.观察蜡烛乙(物)和蜡烛甲(像)的位置,可以看到物和像的连线跟玻璃(镜面)垂直,借助于木板侧面的刻线,可得到物和像距镜面的距离相等。

〔实验现象〕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

〔实验解释及结论〕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们的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实验评价与讨论〕

1.选用薄一些的平板玻璃做实验,效果较好。因为玻璃厚了,会明显的看到由玻璃前后表面反射所成的两个虚像。

2.平板玻璃要垂直地卡在厚木板的中央,玻璃如果倾斜或晃动都会改变虚像的位置,影响实验效果。

3.实验时,玻璃后面的背景应暗一些。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木垒县哈族中学

扫力唐别克.卡吾肯

2013年7月31日

实 验 报 告 学习中心: 专业名称:课程名称:学 号:姓 名:

四川省宜宾县奥鹏学习中心物理学 专升本 201303561853 郑隆英

1 4年 11 月 2 日

内容提要

将矿泉水瓶底剪去并瓶口向下,从上面放入一个乒乓球。因为瓶身不大,乒乓球会在下堵住瓶颈。左手持瓶身,右手从上向里倒水,由于下面的乒乓球堵住瓶颈,水只能向下渗漏。随着瓶内水的上升,下面的乒乓球尽管在它的周围和上面都是水,却没有上浮。如果用右手堵住瓶口,渗漏的水很快充满了瓶口和瓶颈之间,乒乓球的底部也会浸没在水中,它会立即“卟”地上升到水面。

关键词:乒乓球;底部;浸没;上升。

报告正文

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组次:

实验目的:

?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木块 、斜面 、小车 、 。 实验过程:?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 组装器材。

3、 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小木板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了路程 s1?填入表格中。

4、 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小木板的时间t1?填入表格中。 5、 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V=S/t 算出小车通过全车的平均速度v1 。 6、 将小木板移至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小木板的距离s2 。

7、 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上半段的平均 速度v2 。 实验记录:

水 的 沸 腾 实 验 报 告

班级: 实验人: 组次: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里放入适量 ,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然后把 插入水里。 ②把酒精灯点着,给烧杯加热。 ③边观察边记录。

④做好实验后,把器材整理好。 观察记录:

①水温在 60℃以下时,随着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上气泡 ,有少量气泡 。 ②水温在60℃~90℃之间时,杯底气泡逐渐减少,气泡上升逐渐 。 ③在90℃~100℃之间时,小气泡上升越来越 。 ④水 时,大量气泡迅速上升,温度在 不变。 ⑤移走酒精灯, 停止。

图象分析:

绘制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变化的图象。

实验结论:

①沸腾是在液体 和 同时进行的 现象。 ②水在沸腾时,温度 。

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 验 报 告

班级: 实验人: 组次: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提出问题: 猜想或假设: 进行实验:

(1)把装有海波的试管(高度约3cm)放在盛有热水(稍低于熔点,海波的熔点是48℃)的大烧杯里。试管内装有温度计和搅拌器(玻璃棒),随时搅拌海波,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2)等海波的温度接近熔点时,稍减慢加热速度。注意观察海波的变化:试管壁开始→海波逐渐 温度海波全部熔化后温度。

图象分析:绘制海波熔化时温度与时间变化的图象。

实验现象:

(1)开始加热时,海波物态 ,温度计示数逐渐 。

(2)在一定的热,但温度计示数波处于 态。

(3)当海波全部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温度计示数

你是毕业论文吗?本科还是硕士,还是评职称?

初中物理在整个初中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 理性思维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 逻辑思维 能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1000字物理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1000字物理论文篇1 摘要: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 学习 方法 ,训练科学的 思维方式 ,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科学思维方式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光是找找汽车中的光学知识就有以下几点: 1.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 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 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 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还要看清路边持人、路标、岔路口等。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5.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再如下面一个例子: 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另外,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铜片的热膨胀比铁片大,把铜片和铁片钉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情况下受热,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弯曲。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自动控制装置和仪表。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 总结 和抽象。 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们的一门学科,更重要的,它还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 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找阿察尔借,阿察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邮票。外地人走了,却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研究身边的琐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 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学了测量的初步知识,同学们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同学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收拾并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同时,这位同学受软尺自作的启示,用实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胶粘贴,再扯下来,便做成了 “软尺”,用“软尺”不仅找到了上题的答案,而且还清楚地看到分度值变大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了电学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对蚯蚓能承受的最大电压进行了探究:当给它加上的电压时,蚯蚓迅速分泌粘液,且奋力挣扎,从瓶内跳出瓶外。当给它加上3V的电压时,蚯蚓被电为两截;有同学在测量 “、”的小灯泡的功率,并研究其发光情况时,不满足于给灯泡加上的电压,而是用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小灯泡做破坏性实验,不断加大灯泡两端的电压,直至电压高达9V、灯泡灯丝烧断,才停止探究;有同学在学习蒸发的知识时,不厌其烦地座在桌旁观察相同的两滴水(其中一滴水滩开),进行聚精会神地观察,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影响蒸发的因素;……同学们捕捉身边的琐事进行探究的事例屡见不鲜。 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 教育 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无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初中1000字物理论文篇2 浮力的应用 孔明灯 “孔明灯”,是以蜀汉刘备军中,足智多谋的军师诸葛亮(孔明)命名的,算起来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於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於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最早的孔明灯的作法是:用很细的竹篾做成灯笼架,四周和顶上都用薄纸糊严,只在底部留个圆口。在灯笼下面挂上松脂,点燃松脂后,灯笼就会升上空中。由于灯笼里有火光,古代战争中,曾经把它作为夜间军事行动的信号,如同现代所用的信号弹一样。 清朝年间,汉民族不满清政府的统治,纷纷起来开展“反清复明”斗争。为成义举,把放“孔明灯”作为统一行动的指挥信号。 过去,汉人们把“孔明灯”作通信联络使用,而后来人们把放“孔明灯”作为一种民间娱乐,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徵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孔明灯的结构可分为主体与支架2部份,主体大都以竹篦编成,次用棉纸或纸糊成灯罩,底部的支架则以竹削成的篦组成。孔明灯可大可小,可圆形也可长方形。一般的孔明灯是用竹片架成圆桶形,外面以薄白纸密密包围而开口朝下。欲点灯升空时,在底部的支架中间绑上一块沾有煤油或花生油的粗布或金纸,放飞前将油点燃,灯内的火燃烧一阵后产生热空气,孔明灯便膨胀,放手后,整个灯会冉冉飞升空,如果天气不错,底部的煤油烧完后孔明灯会自动下降。 孔明灯的原理与热气球的原理相同,皆是利用热空气之浮力使球体升空。然而为何热空气会飘浮呢?我们可用阿基米德原理来解释它:当物体与空气同体积,而重量(密度)比空气小时就可飞起,此与水之浮力的道理是相同的。将球内之空气加热,球内之一部份空气会因空气受热膨胀而从球体流出,使内部空气密度比外部空气小,因此充满热空气之球体就会飞起来。 生活中有很多的物理现象,许多简单的现象可以用所学知识去解答。 现象一:飞快的火车有一个安全距离,当我们在公路上步行时,不宜靠中太近,除了害怕离线的车会撞到之外。还有一个意料之外的原因,对此本文将作出解答。 现象二:取两片很薄的纸,将他们贴近,用力的吹,我们并不能将纸吹开,反而出现被“吹拢”的情况。 现象三:,对于相同流量的水而言,口径大的水龙头,水的流速很慢,但是对于口径小的水龙头,可以明显的看到流速加快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总结来看,空气和水都是流体,在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共同点,都遵循流体的基本性质,在流体的学习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方程叫:伯努利方程和连续性方程。用它们就可以很简单的解释上面三个现象。首先,伯努里方程的基本表达式为:P+1/2pv+pgh=恒量。P指流体周围的压强大小,p指流体本身的密度,v指流体的速度。在上述但现象中,可把水和空气近似的看作理想流体,且它们作常流动。在以上前两种情况中,都可以将pgh看作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很容易的就得到P+1/2pv=恒量。容易得出压强和速度成反相关。下面将对三个现象作出具体的解释。 解释现象一:其中提到一个意外的原因就是很有可能身边的空气将我们“推”向汽车而发生意外。为什么这么说?当车飞快的从我们身边开过的时候,对周围的空气造成了影响:使它们的速度加快,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上面的推倒易知:速度过快造成周围空气的压强减小,在汽车周围形成一个压强差,在车周围的事物就容易被“压”到车下。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步行要尽量的靠边走。 解释现象二:当两片薄纸靠近,我们将它们看成和外面的空气分开,当我们吹气时,使得两纸间少量的空气流速加大,压强减小,外围的空气使得纸片贴在一起。 解释现象三:同流量即体积相同,所以易知SV=S V。这就是理想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它表示理想流体作定常流动时,流体的速率与流管截面积的乘积是一个恒量。由此可知,当我们将口径边小时,必然导致流速加快。根据个原理在科技上也有很大的运用,比如切割水枪,对于一样的出水量,这种水枪的口径很微小,使得出水的速度极快,所含动能极大, 在生产上有很大的运用。 最后,要介绍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取水。在家中,看到大人用一根管子插到水里,用嘴在管口吸气,水就会自己流出来,我也试过,但没有成功,现在我目标了原因:必须保证吸气的一端低于出水的一端,为什么呢?这是利用了大气压的原理。当吸气后管子里成为真空,水就被外界大气压压倒了出水端。 物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借着生活来学习物理,再利用物理来服务生活。 初中1000字物理论文篇3 试谈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 初中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仅靠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提问的有效性正是初中物理教师需要思考与下功夫的地方。 一、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应当新颖、有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自控能力非常的差,而且“玩”心非常的重,因此物理老师可有效利用学生的这种心态,将有趣的内容与物理教学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在玩中学。老师在课堂提问内容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所提出的问题趣味性,以此来有效调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营造一个从生疑到解疑的问题情节,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愉快、富有挑战和激情的课堂环境中学习,亲身体会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 二、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具有层次性、梯度性 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他们所储备的知识、思维认识能力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应对具有层次性,由简入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具体而言,物理老师在设计课堂提问问题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分问题的难易度,并且根据问题针对性地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 三、提问设计要突出重、难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许多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而忽略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在物理教学中,好的提问设计会帮助教师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教学的重难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习与掌握教学内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问题的设计,着重突出教学重、难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四、深入钻研教材,问题设计要从教材实际出发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提问一个问题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估计学生的答案会出现那些情况,每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否则乱问一通,看起来好像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没什么作用,还有可能问的学生晕头转向,给教学设下障碍。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对教材的研究,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得透彻掌握,融会贯通,这样所提问题才会有目的性。教师所提问题的切入点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处和容易产生疑难的地方。提问中应避免所提问题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尽可能不使用“对不对”“是不是”进行提问。 五、提问要有目的性 一节物理课堂中的提问,不但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且还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如在学生学习热学的时候,很容易把“温度”和“热量”这两个概念混淆。这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温度不能传递而热量可以传递?”学生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搞清了温度和热量的区别,热量则是内能的多少,是能量,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标志”当然是不能传递的,而“热量”则可以传递。显然,教师提问的目的很明确,目的不在于问题答案的本身,在于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准确地区分物理概念的内涵。 六、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的提问应建立在激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 想象力 的基础之上,必须具有启发性,决不能是填空式问答或判断式发问,坚决废除“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内容本身的联系和矛盾,恰当地采用探究式 教学方法 ,适时提出适合学生知识水平且具有开发性的问题。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七、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提问问题应当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最好能够保持与时俱进,即与当前最新的事物或者事件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近年来国内航空航天事业发展非常得快,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的问题可围绕着这一主题全面展开,从而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选材与我们的生活更加地贴近,设计的问题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对应的方法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才能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教学功效,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唐飞.浅谈初中物理作业的有效设计[J].读与写,2016,(05). [2]黄光军.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4). 猜你喜欢: 1. 初中物理论文题目 2. 关于初中物理论文范文 3. 初中物理论文范文 4. 初中物理学习心得分享 5. 初中物理新课标学习心得

简单的初中实验论文范文

微格教学作为当前师范生培养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被广泛运用在师范院校中,导入技能属于微格教学十大技能之一,又可分为若干个导入的类型,而创设情境导入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英语课堂的导入 方法 ,为学生掌握其他技能有一定的先导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初中微 教育 实验论文,供大家参考。

初中微教育实验论文 范文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

一、课外小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好奇心

在生物课外小实验中,可充分利用学生刚接触生物学科的新鲜感以及好奇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物现象。例如,在夏天,没有放在冰箱里的剩饭第二天就会发馊,而放在冰箱里的剩饭不会发馊,可指导学生在家里进行简单的对照实验,分析得出结论:霉菌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等环境因素。此类有趣的小实验能把学生引进生物知识的海洋中。“生物难学”这一畏难情绪被淡化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因为在课外小实验中得到了启示,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书本知识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外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生物课外小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以及进行实验的具 体操 作过程,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创新的实验活动。课外小实验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中的知识,不迷信,不墨守成规,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判断力,独立思考,大胆探求,独具匠心。并且提出自己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因此,课外小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特性与特长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学生亲自动手,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操作疑问,通过不断地检验练习,由不熟练到熟练,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物课外小实验的进行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生物学常识,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融入生活中。如,在学习“植物营养繁殖”时,教师特意组织学生课外进行 种植 马铃薯、柳树扦插以及草莓压条栽培的实验,可让每个学生依据自身的 爱好 以及条件来挑选其中的一项来进行实验。这样,学生在课外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且向自个的爸爸妈妈学习,向有 经验 的农民进行讨教,在天然的实验田当中大胆地求证课本上的知识,不断地探究生物的奇特性,既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办法,又领会到了劳作的趣味,并且深刻地认识到生物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通过小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三、生物课外小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把生物课中的植物生成过程等探究内容展现出来。通过生物课外小实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究性思维,在探究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 反思 ,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的快乐。例如,学生课题《沙溪河畔绿化景观和安全满意度调查》,就是源于媒体上竞相争论的一个社会 热点 问题而开设的一个课题。多年来,学生的探

究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了大量的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其中有不少活动引出了一些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有的探究项目在讨论部分提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以及建议。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注意收集和查阅有关资料,便可以为日后发现问题提供来源。比如,《探究动物的某种行为》《光合作用的实验改进探究》《鱼鳍在 游泳 中的作用模拟探究》《植物的运输作用》等一直以来都是教学活动的难点,指导学生把这类问题作为探究的对象,其意义及价值将更大。在生物教育中,课外小实验的教育无疑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从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开始,注重从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不断地开展实验,学生才能在探求中自己获取知识,在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完善生物学知识系统,才能使探究性实验的教育充满活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及探究能力。

四、生物课外小实验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得知事物具体情况、获取生物知识、发现知识疑问的源泉。许多科学史上的重要知识发现都是通过细微观察而获得的。在开展课外生物实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激起学生在观察方面的兴趣,详细教导观察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用兢兢业业的科学态度去观察,启示学生在观察当中提出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观察才能的进步,有赖于正确的观察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学会抓住事物的各方面进行观察,并且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由此才可以全面地认识事物。例如,学习“种子的萌发条件”前,让每位学生在塑料杯中对玉米、黄豆、绿豆等种子进行实验培养,并随时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由于实验是学生在家中各自独立进行操作,缺少教师的演示指导,一定会有不足之处甚至失利。但是由于实验比较容易操作,而且不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及实验结果的对比,取长补短,重复地进行实验,绝大多数学生仍取得了成功。上课时,我让学生将在课外培养的萌发种子带至课堂展示。在学生自个培养黄豆等幼根并观察幼根和根毛的实验中,教师还应当教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幼根在不一样的生长时期的形状变动,并进行肉眼查询和放大镜查询的对比,使学生在动态改动的悉数查询中体会根的生长进程、根吸水的部位以及根尖适于吸水的特征。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用显微镜查询根毛的方位和根尖的规划,联系根尖规划挂图,了解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规划特征,然后进一步观察根的生长。观察到了表象的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分析,思考表象背后蕴含的生物知识。这样,通过课外小实验,既让理论知识联系了实践过程,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生物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总之,生物课外小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拓宽和延伸。它不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学习兴趣,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 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精神。我们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极力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实验环境,为他们营造亲身实践、亲手操作、亲身感受与体会、自主协作与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实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科学探究的成功感与自豪感。

初中微教育实验论文范文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范文

一、学生在初中生物实验观察中存在的问题

1.观察目的不明确。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如果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和通过观察要得到什么结果,则观察活动就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初中学生知觉的无意识性和情绪性仍较明显,注意往往与兴趣、好奇心联系在一起,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分不清主次,容易被无关的内容吸引,故而容易出现看热闹,最后用别人或课本的结论或凭空想象替代自己的观察的情况。

2.观察的准确性不高。生物学观察是一种精细的观察,如观察细胞的显微结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草履虫活体的生理活动,需要观察者有较好的准确性和敏锐性。学生在观察细胞结构时,往往出现看到了气泡就以为是细胞,或看到了细胞就得意忘形,不再进一步观察的情况。

3.观察缺乏抽象性、概括性和思考性。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能力,而是一种多因素的智力结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是复杂的,观察中应勤于思考,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许多学生常常把观察与思维割裂开来,不善于明辨主次是非。例如,在观察血细胞时,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红细胞就算完成任务了,对白细胞及细胞的特征不再进一步观察、思考。

二、要求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重视观察的目的、步骤、方法,以及学生观察态度的教育。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根据观察目的拟订计划,按计划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寻求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上。其次,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观察记录,绘制生物图,以及对生物对象描述时,一定要符合观察到的真实情况。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与生物学有关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敏捷性提高了,概括性发展了,精确性增强了,就能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客观世界,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这对于他们发展思维,锻炼分析、鉴别、判断能力,独立获取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三、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主要观察方法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学生只有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对实验过程进行有效观察。生物实验的观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重点观察。在观察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重点观察对象上,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时,对种子的形态、大小、颜色等做一般观察,而对种子的内部结构应作重点观察,弄清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及其功能,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2.局部观察。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对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

特征上的区别。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时,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通过解剖后的局部观察,学生充分认识到两种类型的花其本质属性的区别。

3.顺序观察。观察时,要根据观察的目的,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仔细看一看观察对象具有的特征和特点。例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时,先让同学们观察各种形态的叶,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的临时装片,从上到下观察叶片的结构———上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脉,下表皮,气孔,再重点观察各部分细胞的结构特点。

4.对比观察。它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在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叶脉与网状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外,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

5.重复观察。为了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现象和一贯现象,这充分说明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反复多次观察。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对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确定脑是否除净,当然这种实验要仔细观察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总之,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生物实验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特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环境。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先阅读下面一篇科学小论文习作,再细读专家的“评讲”,了解在题目的确定、材料的选择、数据的引用等方面需要注意些什么。稀土对花卉植物开花期的影响上海宝山区海滨二中 张蕾菁 吴军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鲜花的需求也增加了。鲜花色彩艳丽,清香宜人,但都有花期不长久的缺陷。人们为延长鲜花的保鲜期,曾使用过不少试剂,如阿斯匹林等。我们则尝试用稀土来延长植物的开花期。稀土是一类稀有元素。农用稀土主要是镧和铈元素的化合物。它对植物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为了解它对花期和花的大小有否影响,我们做了以下实验。一、实验材料农乐粉状物(一种稀土肥料),金盏菊,烧杯。二、实验过程和记录将农乐配制成5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将金盏菊朵插入,另外设一对照组。列表如下:花直径为3—4cm农乐溶液情况记录对照50mg/100ml花盛开,1周后凋谢花6天后谢100mg/100ml花刚开,2周后谢,花盛开时比对照组略大花6天后谢150mg/100ml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200mg/100ml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300mg/l00ml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三、分析和讨论从上述实验记录可以认为:稀土对鲜花的开放时间有一定的延长作用。从50mg/100ml稀土溶液到3OOmg/100ml稀土溶液都有一定的延长开花期的作用,而且使花朵的直径也略有扩大。金盏菊施加稀土后一般能延长开花2--4天。我们认为,这与稀土能促进植物生命活动,促进叶绿素形成,增加有机物合成(加稀土溶液的植物叶色较深)有关。稀土也许有促进植物生殖器官吸收有机养料的作用。我们还发现,稀土浓度越高(在300mg/l00ml以下),延长花朵开放的时间也越长。至于浓度到达多高才会有负作用,我们还得在以后作进一步研究。稀土是一种含微量元素的化合物,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张、吴二位同学用农用稀土——农乐做延长花卉植物花期的试验,是很有实用价值的。从文章来看,这两位同学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嘉可勉。当然,和大多数初次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同学一样,他们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报告的表述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不过这没关系,以后多开展一些这样的活动,多看一些课外书籍,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与许多同龄人相比,他们已经领先一步了。首先,从报告的内容来看,作者只进行了一种花卉——金盏菊的花期实验,所以,报告的题目似改为“稀土对金盏菊花期的影响”更贴切一些。要知道,植物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在科学研究报告中是不能随意乱用的。把稀土对某一种植物有作用看作是对所有植物都有相同的作用,那是不行的。这叫以偏概全,往往会酿成大错。第二,极稀溶液的浓度应用ppm(百万分之一)表示,如文中的“50mg/lOOml"可表示为500ppm。第三,在报告中应该明确记录用金盏菊做试验的数量和次数(至少10株金盏菊,反复多次)。第四,花的开放有始花期、盛花期和凋谢期,它们的具体日期要记录明确、完整。注意,实验记录中的数据必须是明确的,如“6天”“23小时”等,不能出现“1周多”“10多天”之类比较含糊的数据,要不然“稀土越浓,花期越长”有何根据?(选自《中学科技》1994年第4期)二 整篇作文自选题目,利用最近一段课余时间(半个月或—个月),尝试写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题目的选择很重要,可结合自己特别有兴趣的某门学科的学习、钻研,或者结合学科课外兴趣小组的课题研究活动,或者根据自己平时对某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研究,选择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适合自己水平、条件的题目。然后参照课文中提出的一些要求和注意点,去认真搜集并分析材料,提炼出有一定价值的观点,安排好合适的结构,快速起草并细心修改,最后认真誊清。课文后所附例文可供参考;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参读一些报刊上新近发表的科学小论文。下列题目供参考:1.沙尘暴的成因与防治2.××江的污染小议3.怎样防止土地荒漠化4.也谈敬畏生命5.析生物链

当你清晨匆匆煮鸡蛋时,因为着急而将火开得大了点,你会发现在煮的过程中蛋壳出现了裂缝。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鸡蛋的一头有个空洞,鸡蛋被加热时,空洞里的空气就会膨胀。如果加热得太快,膨胀的空气来不及通过多孔的蛋壳跑出去,蛋壳就会开裂。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有经验的厨师会建议在煮蛋的时候要用冷水小火慢慢地煮。如果鸡蛋煮的时间过长,你还会发现在蛋黄的表面呈现灰绿色,这是因为化学反应产生了一种叫做硫化铁的化合物。鸡蛋含有铁元素和蛋白质,长时间高温加热会使蛋白质中含硫的氨基酸分解,产生硫化氢,蛋黄中的铁质与硫化氢发生反应,生成对人体无害的硫化铁。煮沸的水如果从锅里溢出来,接触到煤气灶上的火焰,蓝色的火苗就变成黄色。煤气火焰的变色一方面表明了水让火焰的温度降低了,另外也表明水中含有钠离子,黄色火焰是氯化钠中的钠原子被加热后出现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化学上被称为“焰色反应”。我们的饮用水中一般溶解了许多盐类化合物,其中的钙离子、镁离子等没有“焰色反应”现象出现。溢出水在灶台干后会出现一些白色的物质,也证明了水中有盐类化合物。我们制作面包、蛋糕或者松饼的时候,先要用发酵粉让面团发酵。为什么发酵粉会让面团变得松软呢?发酵粉的化学名称叫碳酸氢钠,它受热会分解,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使得面团膨胀起来,做出来的食品就会变得松软。碳酸氢钠还可以用在小型灭火器中用来扑灭火灾。在一些燃烧温度很高的火灾中,它被分解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不会助燃,又比空气重,可覆盖在可燃物周围,因此可以用来阻断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火自然就熄灭了。不含酒精的软饮料也含有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不同成分的化学物质可以使饮料有着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口味。有些生产商在广告上声称自己生产的碳酸饮料不会增加人体对糖类的过分摄入,不会让人发胖,因为他们所使用的甜味剂是从蔗糖中提炼出来的。为什么蔗糖会让人发胖,而从它里面提炼出来的甜味剂却不会呢?如果人体摄入过量可吸收的糖分,就不能被人体及时转化成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一部分糖就转变成脂肪储存在体内,食用了过量糖分的人就会发胖。而那种从蔗糖中提炼出来的甜味剂虽然可以让人感觉到甜味,却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而是被肠胃当作废物排泄到了体外,因此它就不会让人发胖。

范文1:树干为什么是圆的 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树干的形态都近似圆的——空圆锥状。树干为什么是圆锥状的?圆锥状树干有哪些好处?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更深入的观察、分析研究。 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植物的茎有支持植物体、运输水分和其他养分的作用。树木的茎主要由维管束构成。茎的支持作用主要由木质部木纤维承担,虽然木本植物的茎会逐年加粗,但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茎的木纤维数量是一定的,也就是树木茎的横截面面积一定。接着,我们围绕树干横截面面积一定,假设树干横截面长成不同形状,设计试验,探索树干呈圆锥状的原因和优点。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1)横截面积和长度一定时,三棱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最大,横向承受力最小;圆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不如三棱柱状物体,但横向承受力最大;(2)等质量不同形状的树干,矮个圆锥体形树干承受风力最大;(3)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影响着树木横截面的形状和树木生长的高矮。近似圆锥状的树干,重心低,加上庞大根系和大地连在一起,重心降得更低,稳度更大;(4)树干横截面呈圆形,可以减少损伤,具有更强的机械强度,能经受住风的袭击。同时,受风力的影响,树干各处的弯曲程度相似,不管风力来自哪个方向,树干承受的阻力大小相似,树干不易受到破坏。 以上的实验反映了自然规律、自然界给我们启示:(1)横截面呈三角形的柱状物体,具有最大纵向支持力,其形态可用于建筑方面,例如角钢等;(2)横截面是圆形的圆状物体,具有最大的横向承受力,类似形态的建筑材料随处可见,如电视塔、电线杆等。 在我的观察、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逐渐解释、揭示了树干呈圆锥状的奥秘,增长了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初步学会了科学观察和分析方法。范文2:皮鞋为什么越擦越亮 每到星期天,我总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擦鞋任务。告诉你,这可是我一星期零花钱的来源哦!拿到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擦一擦,皮鞋就会变得又亮又好看了。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找了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仍无法与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呢? 我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鞋面显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再在皮鞋上圈出两块表面都比较粗造的A区和B区,A区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B区不涂鞋油作空白对照。我发现A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了许多,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B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 我想到在物理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范文3:醋对花卉有什么影响 醋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花卉则能净化生态环境,并美化我们的生活。 你是否想到过,醋和花卉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怀着好奇心,开展了这个课题的探究。据富有种花经验的人告诉我们,对盆栽花卉施些醋溶液,可改善盆花的生长,增加花朵,而且花艳叶茂。这一点我们在实验中很快就证实了。 浓度不同的醋溶液,对花卉有不同的影响吗?这是我们第二阶段的实验。我们选取长势相同的满天星、报春花、月亮花各四盆,分为四组,每组(三盆)各有三种花卉,分别编号、贴上标签。同时,我们取食用白醋配制成1%(pH值为2~3)、0.01%(pH值≈4)、0.0001%(pH值≈6)三种浓度不同的溶液,每天分别给三组盆花固定喷洒一种醋液,第四组盆花洒不含醋的清水。每五天观察记录花卉的生长情况。 这项实验的结果是:喷洒低浓度醋液(pH值≈6)对这几种花卉没有明显影响;喷洒中等浓度醋液(pH值≈4)的花卉明显长得比其他几组好,花苞多,开花期提前,而且花色较浓艳,花期也延长了;喷洒pH值2-3的高浓度醋液后,反而使花朵过早凋萎。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告诉你:种花时适当喷洒一些醋液,可使花卉长得更好。不过要掌握好醋液的浓度,醋酸过浓则会伤害花卉

初中科学的实验论文范文

初中科学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丰富科学知识基础,奠定探索科学观念,提升观察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一科学小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一科学小论文范文篇1 浅谈初中科学实验优化 摘 要:对于初中科学这样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校条件和学生素质的限制,很多实验无法按照“预期计划”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对实验进行改进,从而达到增强实验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目的。在本文中笔者讲述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改进来提高初中实验教学。 关键字:科学实验;优化 一、引语 布鲁纳曾经说过:“一个人要想使现有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他必须亲自从事‘发现的行动’。”初中科学正是以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发现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而实验作为一项集观察、分析、创新等为一体的活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之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实验教学,尤其是优化学生实验教学,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教学优化操作实施 1.巧妙指导预习实验,提高课堂准备性 所谓实验预习就是做好实验的前提,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准备性。通过预习,学生可充分理解和熟悉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步骤,仪器的使用及实验注意事项,明确实验目的,能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从而极大提高实验课堂的质量与效率。因此,实验前我们应指导学生预习,每做一个实验前,我都明确提出以下几点:(1)本实验的原理是什么;(2)要达到什么目的;(3)实验分几个步骤;(4)操作过程有哪些具体要求和注意点。同时教师需要提醒学生理清实验步骤,因为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预习时可以提示学生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起来作为步骤,能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如: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这一课中,关于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研究实验。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来找出不同的原理,应该使用怎么样的反应装置,收集氧气该用什么方法,这是根据什么性质。还可以将实验室制氧气的步骤可归纳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这样,学生在做实验时思路就非常清晰,有条不紊,使实验取得更好的效果。 2.合理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 实验教学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科学实验的特点,让学生从多角度、各方面去观察、思考,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现行的教材中的有些演示实验,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缺点,但是经过我们的合理的改进后,就会大大提高演示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3节“大气的压强”这一课中,有一个这样的活动:在玻璃杯里盛满水,在杯口覆盖一张硬纸片。先用左手托住纸片,将杯子倒转过来。当左手拿开后,水是否会流出来?为什么?这个实验的本意是要告诉我们,大气压强把纸给托住了。但是很多学生认为纸片是被水给黏住了,教师为了验证水是被大气压托住而不是被水黏住,往往会把里面的水倒掉,再把纸片扣上去做一次,很不巧的是,由于纸片很轻巧,很容易在这次实验中被水黏住了。虽然教师会给予解释,但学生往往不是很信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师生之间通过讨论想到了玻璃钟罩和抽气机。具体的做法是:把杯子的底部穿过一根线,用蜡做好密封,然后装满水,放上纸片,然后倒扣过来,在绳子的另一端系上吸盘,吸盘倒吸在玻璃钟罩的顶部。纸片没有掉下来。然后用抽气机给玻璃钟罩抽气,随着里面气压的降低,纸片就会掉了下来。这样就可以充分的证明纸片是被大气压托住的,而不是被水黏住的。 3.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教学的进展将大大提高。而实验课上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教师时刻想到要引导学生的兴趣,挖掘教材中的实验趣味因素,不难设计出巧妙的趣味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趣味实验,有利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水的组成”这一课中,有一个水的电解实验。在一般情况下,这是一个演示实验,由老师用水电解器做给学生看,然后再告诉学生哪个是氧气,哪个是氢气,以及区分它们的方法。实际上对于这个实验,我们只要稍微加以改进是可以把它做成趣味实验的,而且还能做成学生实验,让学生分组来完成。改进的实验用到这些器材:干电池四节、输液软管一条、大头针两枚、开关一个、培养皿一个、水、导线若干,依次连接在一起。闭合开关后,输液管中的水就会开始电解,产生氧气和氢气,将输液管另一端放在装有水的培养皿中,就会看到大量的气泡产生,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电解生产了气体。同时,如果把燃着的火柴放在气泡上方的话,还会产生爆鸣声,这就是氢气不纯燃烧的现象。这样的实验,充满了趣味性,同时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4.适当拓展课外实验,提高学生实践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习’,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科学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枯燥。但是,如果我们能启发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将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这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蜡烛燃烧完后,什么都没有了,难道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如果教师仅仅从口头上分析一下质量守恒的原因,学生肯定是不感兴趣也是不深刻的。我就根据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蜡烛燃烧后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然后从生活的经验出发,让学生说说是否观察到蜡烛燃烧有没有什么现象,会不会蕴含着哪些科学原理,最后布置学生设计一个课外小实验,把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收集起来,并设计实验判断产物,根据产物推断蜡烛由哪些元素组成的。通过这一课外实验,使学生理解了如何用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蜡烛燃烧现象,体会到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比如说,在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这一课中,有一个植物的向性实验。由于实验的时间较长,我们是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完成的。学到这里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外实验,让学生来做,来研究玉米的生长情况。当然,为了取材的方便,我们是可以把它换成黄豆来做的。让学生从实践中观察根是向地生长、茎是背地生长;同时,我们还可以对这个实验做下扩展,让学生研究下种子萌发的条件,做到一举两得。 三、结语 优化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使学生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动手和动脑去获取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研究实验课的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实验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启动了思维,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而教师则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清时.科学第3册课本[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 3.朱清时.科学第4册课本[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1). 4.郑康春.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优化[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8). 初一科学小论文范文篇2 浅论初中科学概念教学策略 [摘要] 科学概念教学对于科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科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符合科学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策略,影响教学质量。本文以文献研究成果为基础,依据概念转变学习理论提出了提高科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操作策略:(1)探测前概念,制造认知冲突;(2)“架桥”前概念,切合科学概念;(3)加强实验创新,推动概念转变。 [关键词] 前概念 概念转变 科学概念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由来 科学概念是自然界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不仅包括一般的科学事实和概念,还包括科学的观念和对科学的看法。科学概念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单位,学生掌握科学概念是发展科学能力的必要前提。科学概念教学是形成学生科学概念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基本环节,提高科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目前,科学概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受教学评价体制、落后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喜欢以自身概念体系为标准,运用机械训练的策略,导致学生概念学习水平停留在陈述性知识层面,对概念缺乏实质的理解,无法实际应用。 2.科学教材中许多概念和规律是以探究的方式呈现的,也有单独设立的探究活动。但有些教师不了解学生科学概念形成的心理机制,缺乏多样化的教学策略,科学概念探究只注重结论而不是有意义的探究过程,缺乏对科学概念本质内涵的揭示,学生无法真正建构概念。 以上第2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着重探讨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基本探究的科学概念教学有效性。 二、概念转变学习理论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科学概念学习之前学生已形成许多日常概念,称为前概念,有些前概念近似科学概念,而有些却是“错误概念”或“相异概念”,与科学概念不相容。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概念转变学习理论认为科学学习就是学生原有概念的改变、发展和重建过程,是学生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过程;强调学生对科学新概念同化、顺应式“自我建构”,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元认知等因素在概念学习中的作用。基于这种观点,科学概念教学要以前概念为前提,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以科学探究为基本方式,以促进概念转变为根本目的。 三、促进科学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科学概念教学是一场发生在有限时间、空间里的师生互动,有效组织承载概念内涵的活动,帮助学生从活动中整理获取重要信息,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等都要依赖教学策略合理运用。下文以文献查阅为基础、结合案例分析的形式,探讨提高科学概念教学过程有效性的教学策略,这些教学策略都基于“概念学习就是概念转变”这一观点。 (一)探测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前概念泛指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因人而异植根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具有隐憋性、长期性、稳定性、缺乏概括性、牢固性等特点,师生都不易察觉。概念转变的起点是前概念,教师要借助一些方法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借机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提升探究动机,进入意义建构概念的状态。 策略分析: 1.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经验匹配的熟悉情景来“唤醒”前概念,再设置挑战性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动机; 2.借助概念图、概念层、关健概念、连接、层级、连接词关系来探测学生的前概念,暴露学生学习相关前概念; 3.利用学生不同背景差异这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引导加强协商对话的小组合作,让学生不同的观点自由碰撞,自行暴露“错误概念”并意识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与现有情景存在冲突,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动机,进入有意义的学习状态。 概念图是探测前概念和评价概念转化的知识管理工具,适用于概念层级联系比较明显的知识章节。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课前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二)“架桥”前概念,切合科学概念 布朗和克莱门特提出并验证了“架桥”策略在概念转变教学的应用问题。“架桥”策略是通过生活事例与目标概念之间做出明确类比建立类比关系。初中学生思维抽象逻辑思给尚未发展完善,具体的形象成分在思维过程中仍起着重要作用,难以直接理解许多抽象科学概念。抽象的科学概念需要通过“架桥”类比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促成概念理解。“架桥”策略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观点,能有效得促成概念的转变。 策略分析: 1.学生对于抽象科学概念缺乏感性认识,教师直接介入教学,学生的兴趣与注意程度难以保证,需要一些熟悉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有用经验,提取与科学概念学习相关的前概念。 2.学生难以由当前情境建构科学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事例进行类比铺垫激活学生形成相似前概念情景,促进情景迁移,理解科学概念。 3.选择的事例与科学概念的内部逻辑关系必须一致,否则会让学生思维陷入混乱。 (三)加强实验创新,推动概念转变 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合理性、有效性是实现概念转变的条件。在科学教材中,许多概念和规律是以探究的方式呈现的,但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器材,组织安排实验探究的顺序,精巧设计成本低、趣味浓、创意新的“差异性实验”,有违学生“常识”的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注重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科学能力的同时体验科学概念的合理性、有效性,从根本上动摇并推翻学生错误的前概念,为科学概念的建构奠定坚实基础。 策略分析: 1.在开展探究之前,教师利用相关事例,暴露学生前概念的同时,又造成学生原有经验和实验结果相违背的认知冲突,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探究的定向目标。 2.学生感受到进行了“有意义”的自主探究,同时自主讨论、汇报、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所建立的密度概念合情合理,更为有效; 3.实验创新不是要求追求科学家探究的精度,而主要是指实验组织出现的排序,还有尽量充分地利用生活的实验素材,会让学生觉得科学就在身边。 本文对于科学概念教学策略的探讨局限于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更加有效地促进概念转变需要结合概念教学前的准备策略和教学后的评价策略进行系统思考,我们期待更多相关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卫平,刘建伟.概念转变模型: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与修正[J].学科教育,2004,(6):34. [2]袁维新.科学概念的建构性教学模式与策略探析[J].教育科学,2007,23(1):25. [3]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涵义、结构及其类型[J].教学与管理,2005,(2):5-7. [4]李高峰,刘恩山.前科学概念的研究进展[N].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46). [5]唐小俊.促进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08,(6) :12. [6]袁维新.西方科学教学中概念转变学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4,(3):35. 猜你喜欢: 1. 初中科技小论文范文 2. 初一科学论文范文 3. 初一科学论文800字范文 4. 初中科学教育小论文 5. 初中科学论文格式范文

将农乐配制成5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将金盏菊朵插入,另外设一对照组。列表如下:花直径为3—4cm 农乐溶液 情况记录 对照 50mg/100ml 花盛开,1周后凋谢 花6天后谢 100mg/100ml 花刚开,2周后谢,花盛开时比对照组略大 花6天后谢 150mg/100ml 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 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 200mg/100ml 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 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 300mg/l00ml 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 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 三、分析和讨论从上述实验记录可以认为:稀土对鲜花的开放时间有一定的延长作用。从50mg/100ml稀土溶液到3OOmg/100ml稀土溶液都有一定的延长开花期的作用,而且使花朵的直径也略有扩大。金盏菊施加稀土后一般能延长开花2--4天。我们认为,这与稀土能促进植物生命活动,促进叶绿素形成,增加有机物合成(加稀土溶液的植物叶色较深)有关。稀土也许有促进植物生殖器官吸收有机养料的作用。我们还发现,稀土浓度越高(在300mg/l00ml以下),延长花朵开放的时间也越长。至于浓度到达多高才会有负作用,我们还得在以后作进一步研究。稀土是一种含微量元素的化合物,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张、吴二位同学用农用稀土——农乐做延长花卉植物花期的试验,是很有实用价值的。从文章来看,这两位同学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嘉可勉。当然,和大多数初次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同学一样,他们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报告的表述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不过这没关系,以后多开展一些这样的活动,多看一些课外书籍,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与许多同龄人相比,他们已经领先一步了。首先,从报告的内容来看,作者只进行了一种花卉——金盏菊的花期实验,所以,报告的题目似改为“稀土对金盏菊花期的影响”更贴切一些。要知道,植物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在科学研究报告中是不能随意乱用的。把稀土对某一种植物有作用看作是对所有植物都有相同的作用,那是不行的。这叫以偏概全,往往会酿成大错。第二,极稀溶液的浓度应用ppm(百万分之一)表示,如文中的“50mg/lOOml"可表示为500ppm。第三,在报告中应该明确记录用金盏菊做试验的数量和次数(至少10株金盏菊,反复多次)。第四,花的开放有始花期、盛花期和凋谢期,它们的具体日期要记录明确、完整。注意,实验记录中的数据必须是明确的,如“6天”“23小时”等,不能出现“1周多”“10多天”之类比较含糊的数据,要不然“稀土越浓,花期越长”有何根据?(选自《中学科技》1994年第4期)二 整篇作文自选题目,利用最近一段课余时间(半个月或—个月),尝试写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题目的选择很重要,可结合自己特别有兴趣的某门学科的学习、钻研,或者结合学科课外兴趣小组的课题研究活动,或者根据自己平时对某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研究,选择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适合自己水平、条件的题目。然后参照课文中提出的一些要求和注意点,去认真搜集并分析材料,提炼出有一定价值的观点,安排好合适的结构,快速起草并细心修改,最后认真誊清。课文后所附例文可供参考;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参读一些报刊上新近发表的科学小论文。下列题目供参考:1.沙尘暴的成因与防治2.××江的污染小议3.怎样防止土地荒漠化4.也谈敬畏生命5.析生物链

初中物理在整个初中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 理性思维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 逻辑思维 能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1000字物理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1000字物理论文篇1 摘要: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 学习 方法 ,训练科学的 思维方式 ,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科学思维方式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光是找找汽车中的光学知识就有以下几点: 1.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 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 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 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还要看清路边持人、路标、岔路口等。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5.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再如下面一个例子: 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另外,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铜片的热膨胀比铁片大,把铜片和铁片钉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情况下受热,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弯曲。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自动控制装置和仪表。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 总结 和抽象。 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们的一门学科,更重要的,它还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 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找阿察尔借,阿察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邮票。外地人走了,却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研究身边的琐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 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学了测量的初步知识,同学们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同学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收拾并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同时,这位同学受软尺自作的启示,用实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胶粘贴,再扯下来,便做成了 “软尺”,用“软尺”不仅找到了上题的答案,而且还清楚地看到分度值变大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了电学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对蚯蚓能承受的最大电压进行了探究:当给它加上的电压时,蚯蚓迅速分泌粘液,且奋力挣扎,从瓶内跳出瓶外。当给它加上3V的电压时,蚯蚓被电为两截;有同学在测量 “、”的小灯泡的功率,并研究其发光情况时,不满足于给灯泡加上的电压,而是用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小灯泡做破坏性实验,不断加大灯泡两端的电压,直至电压高达9V、灯泡灯丝烧断,才停止探究;有同学在学习蒸发的知识时,不厌其烦地座在桌旁观察相同的两滴水(其中一滴水滩开),进行聚精会神地观察,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影响蒸发的因素;……同学们捕捉身边的琐事进行探究的事例屡见不鲜。 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 教育 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无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初中1000字物理论文篇2 浮力的应用 孔明灯 “孔明灯”,是以蜀汉刘备军中,足智多谋的军师诸葛亮(孔明)命名的,算起来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於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於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最早的孔明灯的作法是:用很细的竹篾做成灯笼架,四周和顶上都用薄纸糊严,只在底部留个圆口。在灯笼下面挂上松脂,点燃松脂后,灯笼就会升上空中。由于灯笼里有火光,古代战争中,曾经把它作为夜间军事行动的信号,如同现代所用的信号弹一样。 清朝年间,汉民族不满清政府的统治,纷纷起来开展“反清复明”斗争。为成义举,把放“孔明灯”作为统一行动的指挥信号。 过去,汉人们把“孔明灯”作通信联络使用,而后来人们把放“孔明灯”作为一种民间娱乐,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徵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孔明灯的结构可分为主体与支架2部份,主体大都以竹篦编成,次用棉纸或纸糊成灯罩,底部的支架则以竹削成的篦组成。孔明灯可大可小,可圆形也可长方形。一般的孔明灯是用竹片架成圆桶形,外面以薄白纸密密包围而开口朝下。欲点灯升空时,在底部的支架中间绑上一块沾有煤油或花生油的粗布或金纸,放飞前将油点燃,灯内的火燃烧一阵后产生热空气,孔明灯便膨胀,放手后,整个灯会冉冉飞升空,如果天气不错,底部的煤油烧完后孔明灯会自动下降。 孔明灯的原理与热气球的原理相同,皆是利用热空气之浮力使球体升空。然而为何热空气会飘浮呢?我们可用阿基米德原理来解释它:当物体与空气同体积,而重量(密度)比空气小时就可飞起,此与水之浮力的道理是相同的。将球内之空气加热,球内之一部份空气会因空气受热膨胀而从球体流出,使内部空气密度比外部空气小,因此充满热空气之球体就会飞起来。 生活中有很多的物理现象,许多简单的现象可以用所学知识去解答。 现象一:飞快的火车有一个安全距离,当我们在公路上步行时,不宜靠中太近,除了害怕离线的车会撞到之外。还有一个意料之外的原因,对此本文将作出解答。 现象二:取两片很薄的纸,将他们贴近,用力的吹,我们并不能将纸吹开,反而出现被“吹拢”的情况。 现象三:,对于相同流量的水而言,口径大的水龙头,水的流速很慢,但是对于口径小的水龙头,可以明显的看到流速加快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总结来看,空气和水都是流体,在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共同点,都遵循流体的基本性质,在流体的学习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方程叫:伯努利方程和连续性方程。用它们就可以很简单的解释上面三个现象。首先,伯努里方程的基本表达式为:P+1/2pv+pgh=恒量。P指流体周围的压强大小,p指流体本身的密度,v指流体的速度。在上述但现象中,可把水和空气近似的看作理想流体,且它们作常流动。在以上前两种情况中,都可以将pgh看作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很容易的就得到P+1/2pv=恒量。容易得出压强和速度成反相关。下面将对三个现象作出具体的解释。 解释现象一:其中提到一个意外的原因就是很有可能身边的空气将我们“推”向汽车而发生意外。为什么这么说?当车飞快的从我们身边开过的时候,对周围的空气造成了影响:使它们的速度加快,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上面的推倒易知:速度过快造成周围空气的压强减小,在汽车周围形成一个压强差,在车周围的事物就容易被“压”到车下。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步行要尽量的靠边走。 解释现象二:当两片薄纸靠近,我们将它们看成和外面的空气分开,当我们吹气时,使得两纸间少量的空气流速加大,压强减小,外围的空气使得纸片贴在一起。 解释现象三:同流量即体积相同,所以易知SV=S V。这就是理想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它表示理想流体作定常流动时,流体的速率与流管截面积的乘积是一个恒量。由此可知,当我们将口径边小时,必然导致流速加快。根据个原理在科技上也有很大的运用,比如切割水枪,对于一样的出水量,这种水枪的口径很微小,使得出水的速度极快,所含动能极大, 在生产上有很大的运用。 最后,要介绍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取水。在家中,看到大人用一根管子插到水里,用嘴在管口吸气,水就会自己流出来,我也试过,但没有成功,现在我目标了原因:必须保证吸气的一端低于出水的一端,为什么呢?这是利用了大气压的原理。当吸气后管子里成为真空,水就被外界大气压压倒了出水端。 物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借着生活来学习物理,再利用物理来服务生活。 初中1000字物理论文篇3 试谈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 初中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仅靠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提问的有效性正是初中物理教师需要思考与下功夫的地方。 一、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应当新颖、有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自控能力非常的差,而且“玩”心非常的重,因此物理老师可有效利用学生的这种心态,将有趣的内容与物理教学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在玩中学。老师在课堂提问内容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所提出的问题趣味性,以此来有效调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营造一个从生疑到解疑的问题情节,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愉快、富有挑战和激情的课堂环境中学习,亲身体会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 二、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具有层次性、梯度性 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他们所储备的知识、思维认识能力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应对具有层次性,由简入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具体而言,物理老师在设计课堂提问问题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分问题的难易度,并且根据问题针对性地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 三、提问设计要突出重、难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许多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而忽略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在物理教学中,好的提问设计会帮助教师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教学的重难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习与掌握教学内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问题的设计,着重突出教学重、难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四、深入钻研教材,问题设计要从教材实际出发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提问一个问题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估计学生的答案会出现那些情况,每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否则乱问一通,看起来好像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没什么作用,还有可能问的学生晕头转向,给教学设下障碍。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对教材的研究,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得透彻掌握,融会贯通,这样所提问题才会有目的性。教师所提问题的切入点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处和容易产生疑难的地方。提问中应避免所提问题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尽可能不使用“对不对”“是不是”进行提问。 五、提问要有目的性 一节物理课堂中的提问,不但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且还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如在学生学习热学的时候,很容易把“温度”和“热量”这两个概念混淆。这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温度不能传递而热量可以传递?”学生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搞清了温度和热量的区别,热量则是内能的多少,是能量,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标志”当然是不能传递的,而“热量”则可以传递。显然,教师提问的目的很明确,目的不在于问题答案的本身,在于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准确地区分物理概念的内涵。 六、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的提问应建立在激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 想象力 的基础之上,必须具有启发性,决不能是填空式问答或判断式发问,坚决废除“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内容本身的联系和矛盾,恰当地采用探究式 教学方法 ,适时提出适合学生知识水平且具有开发性的问题。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七、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提问问题应当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最好能够保持与时俱进,即与当前最新的事物或者事件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近年来国内航空航天事业发展非常得快,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的问题可围绕着这一主题全面展开,从而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选材与我们的生活更加地贴近,设计的问题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对应的方法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才能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教学功效,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唐飞.浅谈初中物理作业的有效设计[J].读与写,2016,(05). [2]黄光军.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4). 猜你喜欢: 1. 初中物理论文题目 2. 关于初中物理论文范文 3. 初中物理论文范文 4. 初中物理学习心得分享 5. 初中物理新课标学习心得

静电的原理人可以在灯光的照耀下,在舞台上翩翩起舞.那小纸屑又能不能在乐曲的伴奏下,在塑料板上跳起舞来呢 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首先,我们准备一些小纸屑和一根塑料棒,把小纸屑放在桌子上,再把塑料棒在身上来回摩擦多次,然后马上用摩擦过的塑料棒去吸小纸屑.这时候,奇迹出现了,小纸屑穿着美丽的衣裳,开始翩翩起舞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就是静电产生了作用,静电是怎么来的,原来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组成.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但是电子环绕于原子核周围,一经外力即脱离轨道,离开原来的A原子而侵入其他的原子B,A原子因缺少电子数而带有正电现象,称为阳离子,B原子因增加电子数而呈带负电现象,称为阴离子.造成不平衡电子分布的原因即是电子受外力而脱离轨道,这个外力包含各种能量(如动能热能,化学能等),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即可产生静电,这就是所谓摩擦起电了. 日常生活中,干燥和多风的秋天我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刺痛,令人大惊失色;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飘"起来,越理越乱;拉门把手,开水龙头时都会"触电",时常发出"啪,啪" 的声响,这就是发生在人体的静电,有些还对人体造成危害. 了解了静电的原理,我们就可以想方设法避免它对人们的伤害,还可以利用这个原理制造机器设备来服务人们.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