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国棒孢菌属分类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棒孢菌属分类研究论文

果蔬保鲜技术论文篇二 切分果蔬的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指出了近年来人们的消费模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促进了速食工业的快速发展,可以直接食用、营养、卫生的新鲜切分果蔬的需求迅速增加。鲜切果蔬除具有新鲜、使用方便等优点外,还具有重要的环境保护效应。鲜切果蔬更好地保持了果蔬的风味和营养,但耐贮性低于完整果蔬。主要阐述了切分果蔬经过加工处理而导致的贮存期缩短等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切分果蔬;保鲜技术;研究 1 引言 目前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鲜切果蔬已经实现系统化、规范化生产,产品大量进入食品商店和超市。据报道,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鲜切果蔬的消费已经占果品、蔬菜消费的1/3。在我国,鲜切果蔬生产刚刚起步,加工规模比较小。我国的鲜切果蔬生产量和品质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原因是鲜切果蔬加工工艺和保鲜技术存在问题,价格高,货架期(7d左右)得不到保证,而且对鲜切果蔬的质量没有检测标准。我国是一个水果、蔬菜生产大国,约占世界总产量的l/3,鲜切果蔬生产和技术的落后,不仅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还影响我国农业及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此研究鲜切果蔬的保鲜技术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2 切分果蔬的贮藏保鲜技术 低温保鲜 低温处理能有效地减缓酶和微生物的活动,抑制果蔬呼吸作用,降低各种生化反应的速率,延缓衰老和抑制褐变。由于酶活性化学反应的温度系数Q10为2~3,温度每下降10℃,生理生化反应就下降到1/3~1/2,因此,切分材料时在低温下操作,可以将乙烯和呼吸速率的上升及其他劣变的生理代谢减到最低,保存期可大大延长。孙伟、丁宝莲等[1]通过研究马铃薯、胡萝卜、甜椒、萝卜、莴苣、芹菜、甘蓝、大白菜、青花菜、蘑菇、花椰菜、香菇等切割后在10~30℃不同的温度下的呼吸速率发现,切割蔬菜加工场所适应温度应在15℃以下,多数研究认为切分水果在0~5℃条件下贮藏较适合。切割产品加工后在5℃条件下运输和销售,其表面微生物的数量至少可以在10d保持稳定,而在10℃条件下,只能使切割蔬菜表面微生物在3d保持基本稳定,之后就急剧上升。不同果蔬对低温的忍耐力不同,每种果蔬都有其最佳的加工和贮藏温度。 气调保鲜 气调保鲜作为无公害保鲜技术,在国际上倍受重视。水果经预加工后进行气调包装 (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e,MAP) 可以大大延长水果的货架期。MAP 结合冷藏可显著提高切分水果的贮藏质量,延长贮藏期。在贮藏过程中创造一个低O2和高CO2的环境,可降低呼吸,抑制乙烯的产生,延迟切分果蔬的衰老,延长贮藏时间。在降低O2浓度升高CO2浓度的同时,防止嫌气环境的形成,因为这种环境的形成,容易导致水果无氧呼吸产生异味。合适的气体环境可通过适当的包装由果蔬的呼吸作用而获得,也可以人为地改变贮藏环境的气体组成(control atmosphere)。切分果蔬包装内部通常要保持2%~5%O2和5%~10%CO2,以利于保持品质。BAI [2]在研究中发现用具有不同CO2和O2透过率的聚乙烯薄膜密封包装可使切分糙皮甜瓜的保鲜期从不包装时的6d延长到12d,而且品质也优于不包装处理。包装薄膜的厚度和组成成分对保鲜效果也有较大的影响。周涛等[3]发现使用高密度聚乙烯薄膜比使用低密度聚乙烯薄膜包装更能抑制切分茭白的木质化,保持嫩度。王清章等[4]采用010mm和008mm厚的低密度聚乙烯薄膜以及008mm和006mm厚的PA/PE复合薄膜真空包装切分莲藕,结果表明PA/PE能极显著地抑制莲藕的褐变,并能保持较多的营养成分。 涂膜保鲜 涂膜技术将可食性膜涂于切分果蔬表面形成涂层,可保持和改善产品品质。可食性膜可减少水分损失,防止芳香成分挥发;阻止氧气进入,降低水果表面的氧气浓度,提高CO2浓度,进而可抑制呼吸作用,延迟乙烯产生,延缓果蔬的后熟和衰老,有利于贮藏;抑制果蔬的褐变,在成膜剂中加入抗氧化剂、抗褐变剂可以降低切分果蔬的氧化变质与变色。Mei等[5]采用5%的葡萄糖酸钙和乳酸钙的混合物,其中含有的VE,来涂膜处理切分胡萝卜,较好地保持了切分产品的品质和营养成分。 涂膜剂可分为糖类、蛋白质类、复合类。糖类涂膜剂主要包括壳聚糖类、海藻酸钠类、淀粉类及魔芋可食性膜。蛋白质类可分为玉米醇溶蛋白、大豆蛋白、乳清蛋白等。复合型膜是由糖、脂肪、蛋白质等多种物质经过一定的处理而形成的膜。由于它们之间的性质不同和功能上的互补性,所形成的膜有更为理想的性能。彭丽霞等[6]用2%的壳聚糖涂膜处理切分荸荠较好地抑制了褐变。 3 切分果蔬微生物的控制 鲜切果蔬,尤其是切分水果,切分后汁液外渗,其汁液中糖分和其他营养成分含量较高,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很容易导致腐烂。目前,日本、法国等国家对鲜切果蔬产品都制定了严格的微生物控制标推,保证鲜切产品的卫生及质量。 鲜切果蔬防止微生物生长主要是控制水分活度(aw)和酸度(pH值),应用防腐剂及低温冷藏等栅栏因子。蔬菜上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霉菌、酵母菌数量较少;水果上除有一定细菌外,霉菌、酵母菌数量相对较多。不同种类的蔬菜和水果上的微生物群落差别很大。果蔬上常见的细菌有欧文氏菌属、假单孢菌属、黄单孢菌属(Xanthomonas)、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芽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等,尤以欧文氏菌属、假单孢菌属常见。欧文氏菌属、某些假单孢菌 (如边缘单孢菌,Pseudomonas marginalis)、芽孢杆菌以及梭状芽孢杆菌可以引起果蔬发生细菌性软化腐烂。这些细菌可分泌果胶酶,分解果胶,使蔬菜组织软化;有时有水渗出,并产生臭气。 化学防腐剂 醋酸、苯甲酸、次氯酸钠、山梨酸及其盐类、H2O2等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有效控制那些在低温下仍能生长的腐败菌和致病菌。在生产上,常在清洗液中加入防腐剂,进行清洗处理。陈胜民[7]使用次氯酸钠、双氧水及氯化钙分别处理切分莴苣,其中100mg/kgNaClO浸泡3min的贮藏效果最好。但是使用次氯酸钠一般来说只有一个星期的保鲜期,若想获得更长的保鲜期,则要配合使用其他防腐剂如山梨酸钾等。鲜切蔬菜组织的pH值一般为~,正适合于各种腐败菌的生长,加入适当的醋酸、柠檬酸和乳酸等,可降低果蔬组织的pH值,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但是,过多的酸会破坏果蔬本身的风味。 生物防腐剂 生物防腐剂是指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中的一类抗菌物质。由于鲜切果蔬为即食产品,化学防腐剂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来自生物的天然防腐剂的研究和应用,便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乳酸菌的代谢物细菌素或类细菌素,能有效地抑制鲜切果蔬中嗜水气单胞菌和单核李氏杆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生长。Vescovo等[8]成功地应用乳酸菌保存生菜色拉。由于生物防腐剂的防治成本高和防治效果较单一,目前的应用受到较大的限制。 物理方法 近年来采用辐照、臭氧、超声波、紫外照射、超高压、脉冲电场和脉冲磁场来控制切分果蔬中的微生物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些物理方法与传统的热处理相比,温度变化小,既不使产品发生显著的化学变化,也不会产生异味,既可保持产品的营养成分,又可保持产品的新鲜感和良好风味,近年来在生产上得到较广泛的应用。高翔等[9]采用辐照鲜切西洋芹,结果表明辐照剂量为1kGy可有效控制微生物繁殖,使细菌数降低2个数量级;霉菌和酵母菌降低一个数量级;大肠菌群未检出;同时大大抑制酶活力,多酚氧化酶的活力较对照降低60个单位;各项营养指标良好,贮藏至第6d,Vc含量高于对照15%;感官品质优良。但采用辐照方法来保鲜切分果蔬时应注意:由于不同的果蔬具有不同的辐照耐受性,当辐照剂量超过一定值,会造成细胞膜的损伤。 紫外照射也能较好地控制切分果蔬微生物,对细菌、霉菌、酵母、病毒等各类微生物都有显著的杀灭作用。紫外线不仅可以杀灭果蔬表面的微生物,同时紫外线还可以诱导切分果蔬产生一些次生代谢物质,这些次生代谢物质有抑菌的作用,从而延长切分果蔬的保鲜期。超高压杀菌是将食品物料以某种方式包装以后,放入液体介质中,在100~1000MPa压力下作用一段时间后,使之达到灭菌的要求,其基本原理就是压力对微生物的致死作用。日本一家公司,在25℃条件下,使用606×108Pa,在20min内可将土豆色拉上的芽孢菌全部杀死。超声波杀菌近年来也得到了应用,超声波杀菌单独使用不能取得较好的杀菌效果,它可以和其他的杀菌 措施 结合使用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一般用超声波来清洗切分果蔬。脉冲电场和脉冲磁场杀菌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但是用它杀菌所用的时间较短,可取得较好的杀菌效果。 4 切分果蔬的品质变化 切分产品褐变及软化 鲜切果蔬发生的褐变和白化在生产上主要采用酶的抑制剂和抗氧化剂来控制酚氧化酶的活性,或降低氧浓度,来抑制酶促褐变。传统上采用的化学物质有亚硫酸钠盐、柠檬酸等,近年又研究发现醋酸锌、氯化钙、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L-半胱氨酸、4-取代基间苯二酚等对于酶促反应的控制具有显著效果。国外对土豆切片、苹果切片、鲜切杨桃片的研究表明结合使用多种褐变抑制剂对褐变的控制效果更好。 硬度下降及组织透明化 潘勇贵等[10]对切分菠萝进行研究发现切分菠萝硬度快速下降,其机理可能是伤乙烯和伤呼吸加快果蔬组织的衰老进程,尤其是跃变型果实,伤乙烯和伤呼吸诱导一些与成熟相关酶类的活性,如果胶酶、纤维素酶、脂酶、过氧化物酶等活性,从而使组织细胞崩溃,果肉软化;切分导致的细胞破裂,使细胞降解酶被激活,或与底物接触机会增加,使细胞破坏所致;微生物的入侵分泌果胶酶、纤维素酶等破坏果蔬组织。组织透明化在切分哈密瓜上的表现尤为严重。哈密瓜切分后,如切分时的温度过高,或切分的工艺不正确,切分后哈密瓜片会在几小时之内出现透明化,透明率可达到整个切分瓜片的60%。 2013年3月 绿 色 科 技 第3期5 结语 在生产过程中对果蔬进行整理、清洗、切分等操作,果蔬不再以完整状态而存在,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这些变化将会影响切分果蔬的质量,进而影响切分产品的安全性和货架期,因而切分果蔬的生理生化变化研究受到广泛重视,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 伟,丁宝莲,虞冠军,等.半加工切割蔬菜生产的生理和品质保持问题[J].上海农业学报,1999,15(4):80~83. [2] ,,,AND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Edible Films Containing Nisin and Their Action Against Listeria Monocytogenes[J].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01,66(7):1006~1012. [3] 周 涛.MAP包装对微加工茭白品质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02(5):64~66. [4] 王清章,李 洁.包装材料对莲藕贮藏保鲜的影响[J].保鲜与加工,2002,2(2):9~11. [5] ,,,et of Exogenous Propylene on Softening,Glycosidase,and Pectinmethylesterase Activity during postharvest Riping of Apricots[J].,Chem,2002,50(2):1441~1446. [6] 彭贵霞,郁志芳,夏志华,等.鲜切山药片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3,24(2):66~69. [7] 陈胜民.莴苣MP加工工艺及贮藏研究[J].食品科学,2002,23(2):142~143. [8] Vescovo M,Torriani S,Orsi C,et of antimicrobia-producing latic acid bacterial to control pathogens invegetables[J].Apple Bacteriol,1996,81(3):113. [9] 高 翔,陆兆新,张立奎,等.鲜切西洋芹辐照保鲜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29(7):32~35. [10] 潘永贵,施瑞城.采后果蔬受机械伤害的生理生化反应[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0,36(6):568~572. [11] 王 莉.浅谈切分果蔬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现代园艺,2012(24). [12] 陈守江.果蔬采后超低氧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6). [13] 尹淑娟.浅谈果蔬气调贮藏保鲜技术[J].科技文汇,2012(3). [14] 胡 欣,张长峰,郑先章.减压冷藏技术对鲜切果蔬保鲜效果的研究[J].保鲜与加工,2012(6).

优势很高。细菌的分类的变化根本上反应了发展史思想的变化,许多种类甚至经常改变或改名

黄瓜靶斑病是由黄瓜靶斑病菌——半知菌的棒孢菌引起的病害,温暖、高湿有利于发病。 黄瓜靶斑病又称“黄点子病”,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直径约1毫米左右。发病中期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易穿孔,叶正面病斑粗糙不平,病斑整体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后期病斑直径可达10~15毫米,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生有稀疏灰黑色霉状物,呈环状。 (20%噻唑锌悬浮剂)可高效防治黄瓜靶斑病。

可分为3类: 人类及动物寄人或病原性棒状杆菌; 植物病原性棒状杆菌; 非病原性棒状杆菌。如白喉棒状杆菌,又名KLB, 是人类白喉的病原菌 。菌体大小(~)微米×(1~8)微米,异染颗粒明显,无动力。 白喉棒状杆菌又名KLB,是人类白喉的病原菌。菌体大小(~)×(1~8)微米,异染颗粒明显,无动力,适温为37℃,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但形态不典型,于吕弗勒凝固血清或鸡蛋培养基上迅速生长,且菌形典型,异染颗粒明显。在含有亚碲酸钾血琼脂培养基上,白喉棒状杆菌菌落呈黑色。根据在亚碲酸钾培养基上菌落的特点和生化反应特性分为重型、轻型和中间型,3型的产毒株对人类均有致病作用。对热或常用消毒剂敏感,对干燥、寒冷和日光的抵抗力较一般无芽孢细菌强,在儿童玩具和生活用品上留存数日后,仍具有传染性。 致病物质主要是外毒素,只有携带β棒状噬菌体的菌株才产生外毒素。病后因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而有坚强免疫力。患者可用白喉抗毒素和青霉素等治疗。 还有一些生物学特性与白喉杆菌类似的细菌,称为类白喉棒状杆菌。常存在于人类或动物的鼻腔、咽喉、外耳道、眼结膜、外阴中以及皮肤的表面。多数对人类不致病,其中一些可能是条件致病菌。还有一些对动物致病。 致家畜疾病的棒状杆菌均无运动性,大多引起化脓性疾病。疾病的发生常与创伤或动物的免疫力低下有关(见表)。

中国对棒状杆菌的研究现状论文

兔棒状杆菌病是由鼠棒状杆菌和化脓棒状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人类和动物的多型性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实质器官及皮下形成小化脓灶。本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家兔易感性强。主要通过污染的土壤、垫草与剪毛或其他原因发生的外伤接触感染,或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感染。本病多呈散发性,冬春季多发。

临床上病程较长时,出现食欲减退,时有咳嗽,呼吸困难,流涕。随着病情发展出现体表淋巴结肿大、化脓、破溃、流出白色牙膏样脓汁,随后结成硬痂。有的病例在胸腔、肺、腹腔淋巴结及器官组织中发生化脓和干酪样病灶。此时可见慢性支气管炎症状,出现咳嗽、呼吸困难、流鼻液等症状;有的还可能出现关节炎。

剖检见皮肤和淋巴结脓肿,淋巴结的病变是由大小不一的灰色或灰绿色结节所构成,呈干酪样或灰浆状,形成同心环,被一个坚韧的包囊所包围。有病变的肺脏有肉样的变硬小叶,其中有绿色干酪样化脓灶。这种干酪样病灶及由于钙质的沉积而呈灰浆状病灶,还见于肝、脾、肾等。

预防措施

(1)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畜,因其排泄物和分泌物的排出污染饲料、饮水等,当家兔吃了这些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后可感染发病。因此,应管理好饲料和水源,不要被棒状杆菌污染。要搞好兔舍清洁卫生,做到经常性的消毒,对被病兔污染的场地、用具要彻底消毒。

(2)发现病兔要及时隔离观察治疗,因为病兔是直接的传染源,其分泌物、喷嚏、咳嗽都可能造成互相传播。

(3)一旦发生外伤应立即涂碘酒或龙胆紫,以防伤口感染。

治疗措施

(1)青霉素,每千克体重2万~4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5~7天。

(2)链霉素,每千克体重2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5~7天。

(3)金霉素,静脉注射,每千克体重5~10毫克,1天2次,连用3~5天。注射时以甘氨酸钠注射液稀释。

(4)新胂凡纳明(914)静脉注射,每千克体重40毫克,以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稀释配成5%溶液静脉注射。应注意的是注射时应缓慢进行,不要将液体漏到皮下,以免引起局部坏死。

解放前,中国海洋细菌研究几乎是空白。解放后,随着海洋科学的发展,海洋细菌研究日益受到重视。195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前身)正式成立了海洋细菌组。两年后,山东海洋学院成立,海洋生物系与水产系也开展了海洋细菌方面的工作。到60年代中期,主要进行了海洋调查及分类方面研究。1959年,薛廷跃、孙国玉等首次从青岛近岸潮间带底泥中分离出排流杆菌、氧化硫杆菌及脱氧硫杆菌。1960年,薛廷跃从胶州湾海水中获得11株小珠菌,它们是丹砂色小珠菌共5株,StrainA一E,硫色小球菌2株,StrainA一B,柠檬色小球菌海洋变种、李氏小球菌海洋变种和纯白色小球菌。1961年,陈世阳等从青岛近海分离获得嗜盐性自身固氮菌海洋变种。之后研究逐渐扩大,研究厌氧细菌分离,从胶州湾海泥中获得厌氧光合细菌——纤细红硫菌。70年代中期后10年左右的时间,随着黄岛输油码头的建立,青岛近岸油污事故时有发生,同时胶州湾养殖藻类病害也频频出现。因此,这期间着重开展了环保及与藻类病害有关的研究工作。1979年丁美丽等在国内首次报道有关石油烃降解菌生态研究结果,从胶州湾分离出300余株具有分解石油烃能力的微生物。其中,有5株放线菌,1株酵母菌,其余都是细菌,它们隶属于假单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短杆菌属、产碱杆菌属、棒状菌属、节细菌属、弧菌属,另外还发现有肠道杆菌科及类似奈瑟氏球菌属的革兰氏阴性球菌。1983年,沈世泽等在青岛近海发现有还原络细菌存在。1986年,陈騳经调查胶州湾或海带栽培区在异养菌中褐藻酸降解菌有相当高的比例。1979年和1990年,陈騳等和丁美丽先后在海带病害研究中发现海带病烂与褐藻酸降解菌有关。进入80年代后,中国对虾养殖业迅速发展。对虾疾病频繁发生,有关单位先后开展养殖动物病害研究,并继续进行有关环境保护工作。1983年,王文兴等从青岛太平角及即墨沿海养殖场水样及泥样中分离出弧菌属、假单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微球菌等属的细菌,还从对虾体内分离出一批菌株。它们分别属于弧菌属、棒状杆菌属、假单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此外,钱振懦于1985年发现在青岛近岸水生活着许多对污水细菌具有抑制作用的细菌,如苛求芽孢杆菌、短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坚强芽孢杆菌、朱红微球菌、李氏微球菌、亮白微球菌和放线菌。徐怀恕等于1989年发现在青岛港钢板桩上附着对钢有腐蚀作用的氧化硫杆菌、排硫杆菌和脱氮杆菌。

可分为3类: 人类及动物寄人或病原性棒状杆菌; 植物病原性棒状杆菌; 非病原性棒状杆菌。如白喉棒状杆菌,又名KLB, 是人类白喉的病原菌 。菌体大小(~)微米×(1~8)微米,异染颗粒明显,无动力。 白喉棒状杆菌又名KLB,是人类白喉的病原菌。菌体大小(~)×(1~8)微米,异染颗粒明显,无动力,适温为37℃,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但形态不典型,于吕弗勒凝固血清或鸡蛋培养基上迅速生长,且菌形典型,异染颗粒明显。在含有亚碲酸钾血琼脂培养基上,白喉棒状杆菌菌落呈黑色。根据在亚碲酸钾培养基上菌落的特点和生化反应特性分为重型、轻型和中间型,3型的产毒株对人类均有致病作用。对热或常用消毒剂敏感,对干燥、寒冷和日光的抵抗力较一般无芽孢细菌强,在儿童玩具和生活用品上留存数日后,仍具有传染性。 致病物质主要是外毒素,只有携带β棒状噬菌体的菌株才产生外毒素。病后因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而有坚强免疫力。患者可用白喉抗毒素和青霉素等治疗。 还有一些生物学特性与白喉杆菌类似的细菌,称为类白喉棒状杆菌。常存在于人类或动物的鼻腔、咽喉、外耳道、眼结膜、外阴中以及皮肤的表面。多数对人类不致病,其中一些可能是条件致病菌。还有一些对动物致病。 致家畜疾病的棒状杆菌均无运动性,大多引起化脓性疾病。疾病的发生常与创伤或动物的免疫力低下有关(见表)。

糠秕孢子菌研究论文

马拉色菌属 (以前被称为糠秕孢子菌)是一种真菌界的属,被认为是酵母类真菌,本属的物种自然存在于人和动物的皮肤上。如果它导致机会感染,则可以在胸背等部位引起色素淡化(hypopigmentation)。 目录[隐藏] 1 命名 2 在人类疾病中扮演的角色 3 头部感染治疗 4 引用 5 外部连接 [编辑] 命名 该属的命名和分类存在着令人困惑的情形,因为历史上曾经出现一系列的命名变化。在这种酵母上的研究工作一直很困难,因为在实验室条件下极难繁殖。 马拉色菌属最初是由法国科学家路易斯-查理·马色拉在19世纪的时候发现的。雷蒙·萨博劳在1904年发现了一种导致头皮屑的微生物,并且命名为秕糠马拉癣菌(Pityrosporum malassez),以纪念马色拉本人。但这个命名在当时指的是这一个物种,而不是一个属。当后来发现这两次发现的物种是同一种微生物之后,“马拉色”这个名字就根据命名优先原则被保留下来。 [1] 而到了20世纪中期,它又被重新分成两个独立属: 秕糠(马色拉)椭球菌(Pityrosporum (Malassezia) ovale)。该属的真菌需要油脂才能存活,并且仅仅在人身上发现。秕糠椭球菌属后来又被细分为两种属,秕糠球椭菌属和秕糠球菌属(P. orbiculare)。不过目前的资料认为这两种说法实际上都是指的同一个真菌属,人们更愿意称之为秕糠色马拉癣菌属(M. furfur)。 [2] 厚皮马拉色菌属(Pityrosporum (Malassezia) pachydermatis)。该属的真菌是嗜油脂的,但并非依赖于油脂才能存活。该属的真菌被发现广泛存活于各种动物身上。 在21世纪90年代中期,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了更多的种。 [3] 目前,人类共发现了10个种: 秕糠马拉色癣菌属 M. furfur 厚皮马拉色菌属 M. pachydermatis [4] 球型马拉色菌属 M. globosa [5] 限制性马色拉菌属 M. restricta [6] 斯洛菲马拉色菌属 M. slooffiae [7] 合轴马拉色菌属 M. sympodialis [8] 纳纳马拉色菌 M. nana [9] M. yamatoensis [10] M. dermatis [11] M. obtusa [编辑] 在人类疾病中扮演的角色 近年来鉴别皮肤上马色拉菌的手段与法医用来鉴别嫌疑犯的分子学或者基因相关的技术手段很类似,这些研究表明这种菌属能引起绝大多数的皮肤病,比如大部分情况下的头皮屑和脂溢性皮炎是球形马拉色菌属引起的(虽然通常也和限制性马色拉菌属有关) [5] 。花斑癣通常也和这种真菌的感染有关。 由于这种真菌需要油脂来生长,因此它通常会感染[脂腺]发达区域,例如:头皮 [12] 、脸部以及上半身。当这些真菌繁殖速度过快时,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就会受到干扰,瘙痒及皮屑就会出现(和其它真菌或者细菌感染的情况类似)。球形马色拉菌在人的头部皮肤上的数量可以超过一千万个。 2007年启动的一个球形马色拉菌属基因测序计划,发现该菌属有4,285个基因 [13] ,大约是人类基因大小的三百分之一。该菌使用8种不同的油脂分解酶以及3种磷脂分解酶来分解头皮上的油脂。另一个令人惊奇的发现是,球形马色拉菌属可能有有性繁殖的能力 [13] [14] ,不过并没有在实验室或者其它任何条件下观测到这一现象。 [编辑] 头部感染治疗 头皮感染的症状通常使用含有硫化硒或者酮康唑的洗发水来治疗。其它治疗的方式包括使用含有环吡酮胺、煤焦油、锌羟基吡啶硫酮(ZPT)、咪康唑或者千层树油的洗发水。(参见:脂溢性皮炎。)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圆形糠秕孢子菌或/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所引起的毛囊炎性病变。发病多在30岁左右,女多于男,好发于背、胸、颈、面及肩等处。

皮疹多为毛囊性炎症丘疹,直径2--4毫米,间有脓疱,散在分布,且对称。伴有痒感,刺痛或烧灼感,搔抓时,常可出现风团和潮红反应。

扩展资料:

糠秕孢子菌是几乎从人体表面各部位都能分离出来的常驻真菌,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没有致病性腐生真菌而未受重视。但是,现代医学的研究发现,糠秕孢子菌是新的非常重要的条件致病真菌。

在各种促发因素作用下,糠秕孢子菌可引起脂溢性皮炎,花斑癣、毛囊炎、头皮屑、某些异位性皮炎。常见很多人因头皮瘙痒来皮肤科门诊就医,他们多抱怨头皮瘙痒不但影响白天的生活工作,而且还让他们失去了夜间的安稳睡眠。

要注意避免重体力劳动和过于剧烈的运动。特别是不要用冷水洗手,脸,防止淋雨,少吃刺激性食品,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

参考资料:糠秕孢子菌百度百科

马拉色菌毛囊炎(Malassezia folliculitis)是由马拉色菌所致的毛囊炎,曾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临床表现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16-40岁好发。皮损为毛囊性半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4mm,有光泽,周围可有红晕,好发于胸背、颈、肩、上臂、腰腹部,散在对称分布,数十至数百个,较密集但不融合,可间杂有小脓疱或黑头粉刺。 本病病源为马拉色菌,马拉色菌为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绝大数人皮肤存在这种真菌,但只在一定条件下发病。发病原因马拉色菌是一种嗜脂性真菌,在皮肤皮脂腺分泌旺盛的情况下,该真菌依赖皮肤分泌的油脂生存和大量繁殖,以导致马拉色菌毛囊炎感染。常在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发病或加重,皮肤免疫功能低下也是一个原因。 自觉瘙痒,可见抓痕血痂。部分患者有风团、片状红斑或皮肤划痕症阳性。皮肤较油腻。可伴有面部痤疮、花斑癣、多汗、表皮囊肿等,有瘢痕素质者在此毛囊炎基础上可发生瘢良疙瘩。 治疗 尽量去除诱因,停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治疗原则与花斑癣相同,以外抗真菌药物为主,可选择50%丙二醇、咪唑类及n丙烯胺类霜剂或溶液、5%-10%硫磺软膏等。应将药物在受累毛囊表面轻揉以促进其渗入毛囊内。也可用含硫化硒或2%酮康唑洗剂,保留15-20分钟后再清洗。 本病容易复发,复发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原因与皮肤免疫功能低下和皮肤油脂分泌过剩有关,在治疗时,除进行抗真菌治疗外,需同时使用调节免疫的药物,比如大剂量口服胸腺肽等(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还需要减少皮肤油脂分泌,皮脂腺分泌旺盛,多与患者本身雄激素分泌旺盛有关(雄激素睾酮和二氢睾酮是皮脂腺生成和分泌皮脂的主要原因),可口服一些抗雄激素类药物,比如螺内酯,西咪替丁(男性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此两种药极少数情况下会引起暂时性的阳痿),女性也可以选择达英35,也可选择阻碍皮脂腺生成的药物,如维胺脂和泰尔丝。 如果患者反复复发,则需考虑是否存在引起雄激素过多的其他病症,如多囊卵巢综合症、柯兴综合症等,需做血液或者CT、MRI检查,以进一步确诊。 抗真菌治疗口服药物,最优先考虑酮康唑,其次为伊曲康唑(均需检查肝功能)。外用药需选用渗透性强的药物,最好联苯卞唑,其次为环丙酮胺和益康唑,中药洗液比如洁尔阴等效果也很好,外用药需交替使用,以防止产生抗药性。 内服外用中药效果也颇佳,具体内容可参见中国知网相关论文 以上治疗方法,均需医生指导下进行。希望采纳

解淀粉芽孢杆菌研究论文

一般来说,芽孢杆菌喜欢室温(20-25°C)、中性pH环境()的酸碱度,并需要有足够的水分。因此,解淀粉芽孢杆菌处在中性酸碱环境中,而不是碱性或酸性环境中。

解淀粉梭状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是一种常见于传统酿造工艺中的菌种,主要代谢淀粉质,将其分解为各种简单的糖分子,并进一步发酵代谢产生各种风味物质。

在酱香型大曲中,解淀粉梭状芽孢杆菌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解淀粉芽孢杆菌是一种嗜碱性细菌,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为,最适生长pH为。在这个pH范围内,解淀粉芽孢杆菌可以有效地分解淀粉和其他碳水化合物,产生酶类和代谢产物,促进自身生长和繁殖。如果环境pH过低或过高,会影响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生长和代谢能力,甚至导致细胞死亡。因此,在培养解淀粉芽孢杆菌时,需要控制好培养基的pH值,以保证细菌的正常生长和活性。

芽孢杆菌论文文献

pH6,山梨酸钾可以显著降低芽孢D值,详细研究不同酸碱度,苯甲酸钠几乎没有影响、提升罐头食品的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而Nisin则可以显著降低芽孢D值;在 pH3、NaCl,在食品中综合利用食材本身特征、质构劣化,而蛋白影响相对却较小、温度和蛋白浓度而异。食盐对芽孢耐热性影响随浓度而异、组分配合以及抗菌成分,对芽孢D值的 降低效果越明显、乳酸钠,低浓度的NaCl对芽孢耐热性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则增加了芽孢对升温 的敏感性、蔗糖以及上述因子相互作用时对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芽孢的耐热性指标D值和Z值的影响.0时.0时。这为罐头杀菌工艺杀菌强度 的调整和改善,论文采用实际体系肉汤罐头进行了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芽孢的耐热性实验,一方面对芽孢有保护效应。蛋白质对芽孢耐热性影响 随pH,因此通常需要高温高压杀菌处理、苯甲酸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pH对芽孢D值影响有 阶段效应,并进一步探讨了蔗糖和乳清蛋白分别与Nisin复合作用时,对于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芽孢D值和Z值的影响.0时。论文以典型腐败菌之一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芽孢为对象菌。结果显示,致使产品的市场接受性下降,pH6。本论文针对这个罐头加工的难点问题,pH6、食品各组分.2mg,高浓度乳清蛋白(8%)在115℃和118℃条件下对芽孢有保护作用、乳清蛋白.0和4,但浓度增大时效果增加不显著,在酸性条件下较复杂.0条件下对芽孢的耐热性无显著影响.0 时,但在121℃时无显著保护性,但高浓度 的NaCl会降低其耐热性,试图通过研究低酸性罐头食品中腐败菌的耐热性影响因素.0时。 上述结果暗示,探索罐头食品杀菌 工艺改良的途径。由于大多数低酸性罐头制品的腐败菌都是耐热微生物,结果显 示,可以降低低酸性罐头食品杀菌温度或者缩短杀菌时间,热杀 菌是最常见的工艺过程、食品防腐剂和常见天然具有抑菌性的食品添加剂单独 或相互作用下对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芽孢的耐热性的影响.4 mg,也为提升罐头食品品质提供了思路,而z值则随着pH降低而增大。结果显示,pH5,不同浓度乳清蛋白对芽孢耐热性均无显著作用,但是在乳状液体系如牛奶中时能显著性降低芽孢D值。Nisin与不同食品体系共同作用效果时对 芽孢耐热性影响不同、pH, 营养成分的损失。最后。蔗糖在pH6,另外低温对芽孢D值的影响要明显大于高温时的影响;pH6,但是高强度热杀菌容易导致产品色泽。 论文研究了pH,同时Z值明显增大,蔗糖酯和卵磷脂对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芽孢 的D值和Z值的影响,0;mL Nisin的肉汤可以显著降低各个杀菌温度下芽孢的D值。表 面活性剂蔗糖酯与卵磷脂单独存在时对芽孢耐热性无显著影响;mL及以下浓度的EGCG和4%及以下浓度的乳酸钠对芽孢耐热性无显著影响,为合理改善罐头食品杀菌工艺条件提供了途径。 论文进一步研究了山梨酸钾,添加0、乳酸链球菌素(Nisin).0以下芽孢D值发生显著下降,在高糖浓度食品中会减弱,而且随着浓度提高在罐头产品的加工工艺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