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罗建军应该都几好的,至少我上过他的“生物农药学”,态度都几亲切。
macrocyst
集胞菌有性阶段的一种厚壁巨型细胞。
生活史
粘菌的生活史分为4种类型:
原柄菌型
菌体简单,孢子萌发后形成一个单核或多核变形体细胞或网状原质团,原生质集中成乳头状,中间生成半球状柄原体,分泌柄管,顶端分泌外壁生成孢子,有性生殖尚未发现,例如卵孢线柄菌(Nematostelia ovatum)。
集孢菌型
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倍体无性的生活史,孢子萌发释放一个裸露的粘变形体,以有丝分裂方式繁殖形成大的单倍体群体,并向中心集合成为假原质团,最后形成孢团果;另一种是具有性生殖及双倍体阶段,在变形体集合中细胞群中心出现巨形细胞,吞并周围粘变形体,分泌多层厚壁,形成大胞囊,大胞囊发育过程中经过核配、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再萌发释放粘变形体。例如盘基网柄菌(Dictyostelium dis-coideum)(图1)。
真粘菌型
孢子萌发释放1~4个(或多个)粘变形体或游动细胞(两者可互相转变),成对交配形成合子,经有丝分裂形成具多核的双倍体原质体,成熟时转变成一个或多个子实体。绝大多数内生孢子粘菌的生活史属于此类型,例如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图2)。
图2 典型的粘菌生活史
1.成熟的单倍体孢子;2.萌发的孢子;3.粘变形体3①、游动胞;4.粘变形体配合4①、游动胞配合;5.幼接合子;6.幼原质体;7.成熟的原质体;8.菌核;9.子实体产生——孢囊的初期;10.减数分裂前的幼孢囊;11.减数分裂后的成熟孢囊根肿菌型
休眠孢子在土壤中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转化为变形体,遇寄主植物游动孢子鞭毛收缩产生纤薄的细胞壁,原生质体侵入寄主细胞内;或以休眠孢子直接与寄主根毛接触后侵入。原生质体在寄主细胞内发育为多核的变形体及原质团(又称产孢囊原质团),无性繁殖以裂殖或芽殖方式进行,成熟时原质团分割为单核圆形小块,经核分裂形成夏孢子囊,其内含物再分割为4或8块,每一小块发育为圆形或梨形,释放具长短不一的双鞭游动孢子。有性生殖过程是:两个或多个游动孢子配合形成合子,侵入寄主细胞,尔后核配,产生多核二倍体的原质团(又称产休眠孢囊原质团),经减数分裂形成休眠孢子。例如十字花科根肿菌(Plasmodi-ophorabrassicae)(图3、图4)。
分类
英国霍克斯沃思(David )1983年在《真菌辞典(Ainsworth&Bisby's Diction-ary of the Fungi)第7版中将粘菌列入菌物界与真菌门并列,分为7纲。
原柄菌纲
Protosteliomycetes
子实体很小,有柄,每柄生一至数个孢子,无孢囊壁。营养体为变形体、变形体鞭毛胞或多核网状原质体;变形体鞭毛胞通常有长短不一或等长的两根鞭毛,偶有多根鞭毛;原质体中的原生质无节律性往返流动。有性阶段未发现。全世界已知1目、2科、11属、约21种,中国未见正式报道。未发现与植物病害有关。
鹅绒菌纲
Ceratiomyxomycetes
子实体为小丛树枝状、简单柱状、蜂窝状、羊肚菌状或较铺展,表面有许多小梗,梗上外生单个孢子,基质层不明显,孢子萌发后形成“线状体”,经过四胞期、八胞期产生有鞭毛的配子,成对交配形成接合子,然后发育为原质团,再由原质团发育为子实体。全世界已知1目、1科、1属、3种,中国已报道1种。
图3 十字花科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的无性发育史
1.一个萌发的休眠孢子正在散发出游动孢子;2.具有两根长度不等鞭毛的游动孢子;3.留在田芥菜(SinapsisarvenisL.)根毛上的空游动孢子的细胞壁;根毛内部有一个侵入的原生质体;4.在形成层中通过细胞壁蠕动的变形体;5.根毛中部分的多核变形体;6.变形体割裂后产生的一个单核的变形体,它将进一步发育成一个夏孢子囊;7~8.夏孢子囊的各个发育时期;9.包含有四个裸露原生质球的未成熟的夏孢子囊,这些原生质团割裂变圆成游动孢子;10.大的已经分割了的变形体,每一割裂部分形成了壁膜
图4 十字花科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的有性发育史
1.减数分裂后释出多液胞的(原来是二倍体的)变形体;2.变形体的分割开始;3.裂殖子体中核的分裂;4~5.未成熟休眠孢子发育变圆;6.未成熟的休眠孢子;7.寄主细胞内几乎为休眠孢子所充满网柄菌纲
Dictyosteliomycetes
营养体小,为具线状假足的粘变形体,集合形成假原质团,在集合过程中粘变形体形成向心群流,子实体纤细,为孢团果,孢子团与柄区分明显,细胞核具二个或多个边位核仁;某些种具有性生殖过程。已报道1目、2科、6属、23种,中国报道5种,尚未发现与植物病害有关。
集胞菌纲
Acrasiomycetes
营养体小,为具瓣片状假足的粘变形体,集合形成假原质团,集合中粘变形体不形成群流,子实体纤细,为孢团果,多无柄,有柄的则孢子团与柄的区分不明显或明显,细胞核具单个中位核仁,有性生殖尚未发现。全世界共1目、4科、6属、13种,中国尚无正式记载。未发现与植物病害有关。
网粘菌纲
Labyrinthulomycetes
又称水生粘菌,分布海水、淡水或陆地,寄生或腐生,营养体多数由纺锤形细胞聚合成网状,在分泌的粘液形成的管中滑行,外形似粘菌的变形体,常称网原质团,但与粘菌的原质团不同,游动细胞侧生二根鞭毛,其一为茸鞭。无子实体,有性生殖尚未发现。分类地位有争议。全世界已报道1目、2科、9属、21种,中国尚无报道。其中网粘菌属可为害大叶藻。
粘菌纲
Myxomycetes
营养体为多核非细胞结构的原质团,能变形、移动、摄食,独立生活。子实体为孢子内生的孢子器,如孢囊、原质果、复囊体、假复囊体等。孢子萌发产生一至数个粘变形体或双鞭毛的游动细胞,成对交配后形成接合子,大多同宗配合,亦有异宗配合和无配合,接合子生长,并连续同步有丝分裂转变成原质团,原质团成熟后转变为子实体,孢子形成前进行减数分裂。多分布温带林中阴凉潮湿处的朽木、枯叶或含水分多的有机物上,少数分布广阔地的种可爬到植株上,使苗床、蘑菇栽培遭受一定损失。全世界已知6目、71属、约500种以上,中国已报道230多种。
刺轴菌目
Echinosteliales
孢子堆淡色或褐色,孢囊微小,有囊轴,囊被早期消失。分2科、3属、17种。
拟刺轴菌目
Echinosteliopsidales
形态与刺轴菌相似,但无游动细胞阶段,具多个边位核仁。有1科、2属、2种。
无丝菌目
Liceales
无孢丝,但复囊体和假复囊体中有假孢丝。分为3科、9属、77种。
团毛菌目
Trichiales
孢子堆鲜色,无囊轴,有囊被。分为2科、14属、74种。
发网菌目
Stemonitales
孢子堆暗色,囊被和孢丝无石灰质。有1科、16属、约115种,与植物病害有关的是发网菌属(Stemonitis Roth.)。该属孢囊圆柱形,群生或密集丛生,具囊轴。孢丝从囊轴全长伸出,多次分枝连结成网,末端与囊被下面形成的表面网相连。囊被早消失。孢子成堆时黑色、暗褐色、褐色或锈色,在显微镜下呈堇紫褐色至浅色。基质层一般发达,常为孢子囊群体所共有。约有20种,其中草生发网菌( Peck.)可为害甘薯苗床。
绒泡菌目
Phasarales
孢子堆暗色,囊被和孢丝有石灰质。分为2科、18属、200多种,与植物病害有关的是绒泡菌属。该属子实体为孢囊或原质果,囊被单层或双层,有石灰质。柄一般中空,半透明,有时充满石灰质或暗色物质,有的仅表面有石灰质。孢丝网体由细管连接石灰结组成,连着囊被和囊基。囊被、孢丝和柄的石灰质为不定形颗粒,少数亚结晶状。孢子成堆时黑色或暗褐色,在显微镜下呈堇紫色或堇紫褐色。是粘菌纲中最大的一个属,已知100余种,其中扁绒泡菌( schw.)和灰绒泡菌[(Batsch)Pers.]常为害草莓、甘薯、人参等幼苗,有时大片植株受害,危及城市草坪。另一常见种多头绒泡菌( Schw.)可人工培养,是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理想材料。
根肿菌纲
Plasmodiophoromycetes
营养体是单倍体的产孢囊原质团和二倍体的产休眠孢囊原质团,后者比前者出现晚。产孢囊原质团形成薄壁的游动孢子囊,萌发产生4或8个游动孢子,起配子作用。产休眠孢囊原质团形成休眠孢子囊,萌发产生一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顶生长短不等的两根尾鞭。原质团的细胞核通常经有丝分裂或“十”字形分裂。“十”字形分裂时形成纺锤体,染色体在纺锤体上排列成不明显的环,围绕伸长的核仁,从侧面看很像“十”字,因此得名(在变形虫中有类似的分裂)。有性生殖由同形游动配子接合形成合子,萌发成无壁的原质团,成熟时原质团形成休眠孢子囊。通常认为在休眠孢子形成前发生减数分裂。孢子的细胞壁多数为甲壳质,有的是纤维素。根肿菌都是细胞内的专性寄生菌,寄生高等植物根部、水生真菌和藻类植物,如根肿菌、粉痂菌寄生高等植物,层盘菌属寄生轮藻,伏鲁宁属寄生轮藻和水霉目真菌上。本纲仅有一个根肿菌目,含1科、16属、45种,中国已报道的有7种。
粉痂菌属
休眠孢子堆在寄主细胞内结成海绵状孢子球。休眠孢子萌发产生一个双鞭毛长短不等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萌发产生原质团或游动孢子囊。寄生植物根或块茎,形成疮痂等畸形症状。已报道3种,常见的是引起马铃薯粉痂病的粉痂菌。
球壶菌属
休眠孢子堆为中空的球体或椭圆体,其形态、大小变异很大,一个寄主细胞内可存活一至数个休眠孢子堆。休眠孢子萌发产生一个具双鞭毛长短不等的游动孢子。薄壁孢子囊体型小,易消逝。一个寄主细胞内有一至数块大小不一的原质团,原质团分裂或不分裂,产生单个休眠孢子堆。已报道二种,其中婆婆纳球壶菌寄生婆婆纳属植物的根、茎、花梗和叶片主脉内,形成瘿瘤。
多粘霉属
休眠孢子堆不规则的分布在寄主根部表皮细胞内,孢子囊具长颈,休眠孢子囊和薄壁孢子囊产生的游动孢子双鞭毛长短不等。有性生殖不详。已报道二种,不引起寄主细胞畸形膨大,是植物病毒病的传毒媒介。多粘霉菌是小麦土传花叶病和梭条花叶病的传毒媒介;甜菜多粘霉菌是甜菜坏死黄脉病毒的传播媒介,与甜菜丛根病的寄生有关。
根肿菌属
休眠孢子不联合成堆,而游离分散于寄主细胞内,萌发产生一个游动孢子,侵入寄主形成小型原质团。小型原质团形成薄壁孢子囊,产生游动配子,两两接合后形成合子。合子萌发产生大型原质团,成熟后分割成休眠孢子。休眠孢子随寄主组织崩解落入土壤中,可存活多年,导致的植物病害很难根除。已报道6种,最常见的是引起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的芸薹根肿菌,为害寄主根部,形成肿瘤。
参考书目
Martin,.,Alexopoulos,.,.,Farr,,The Genera of Myxomycetes,1983, press,Iowa City.
Olive,.,The Mycetozoans,1975,Academic Press,New York.
纽带线虫属(H oplolairnus)
H oplolairnus
王明祖
垫刃线虫目,纽带线虫总科,纽带线虫科、纽带线虫亚科。已知10种左右。为重要的植物内、外寄生性线虫。分布广泛,侵害植物根部,取食于根表皮、皮层及韧皮部组织内,产卵于根际土壤和根组织内。外寄生生活时,在根表自由移动取食,内寄生生活时,在皮层下纵向栖身取食,造成部分细胞分裂异常,形成木栓组织,细胞核增大,根表发黑腐烂。
雌雄虫同形,蠕虫状。虫体大型(体长1~2毫米)。杀死后直伸。侧带区内具4条刻线,通常在外带形成网格。唇区显著缢缩,具明显的唇环和纵纹,唇基环被纵纹分割成许多小方块。头骨架角质化很强,常呈微黄色。口针大型,长于30微米,基部球后端圆,前端呈齿状,形似待开的郁金香花,具有前伸的齿突1~3个。背食道腺开口于基部球后方四分之一或小于四分之一口针长处。排泄孔在半月体和贲门的后方。食道腺覆盖肠前端的背面和侧面。雌虫双卵巢,直,受精囊明显。尾感器大,盾状,一个位于阴门前方,另一个位于阴门后方(Hoplolaimus californicus Sher例外)。雌虫尾半圆形,末端圆,具有环纹,其长度短于肛门处体宽。雄虫交合刺大,稍呈圆筒形,交合伞包致尾末端。引带大,能伸缩。该属雄虫普遍,雌雄数量几乎相等。
该属线虫主要寄主有大豆、棉花、甘蔗、玉米、牧草、果树、花卉及松树苗。重要种是帽状纽带线虫,在美国东南部和南卡罗来纳州,常与尖孢镰孢菌形成复合侵染,造成桃树烂根,严重影响桃树生长。甘蔗受害后引起根腐病。另外,它还是玉米、三叶草、苜蓿、松树苗、禾谷类作物和多种牧草的寄生线虫。垫刃型纽带线虫,是黑麦草和野茅草的重要病原线虫,受害的草分别减产30%~35%和40%~50%。大针纽带线虫为害大豆、玉米及棉花。拟粗壮纽带线虫,为害香蕉和牧草。
农业防治
culture control
徐雍皋
利用和改进耕作栽培技术,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和发展的方法。农业防治是一项经济、有效、安全的防治技术,对一些采用其他防治措施难于防治的病害,用农业措施能得到有效控制。农业防治主要有以下措施:①种植抗(耐)病品种。利用品种防病是最经济、有效、安全的农业技术(见抗病品种应用)。②切断病原生活史链,铲除或不种植越冬(夏)寄主、转株寄主、中间寄主,切断病菌的生活史链。如梨锈菌完成生活史需要转株寄主桧柏,梨产区周围不种植或砍除桧柏,梨锈病可以得到控制。③建立无病留种田。许多病毒通过营养繁殖器官传布,采用茎尖分离等脱毒技术,繁殖无病毒种苗,建立无病毒种苗基地,可以控制种苗传布的病毒病害发生。④轮作。长期连作,土壤中积累大量病菌,土传病害发生严重;轮作可以减少菌源量,减轻或控制土传病害发生,尤其是专性寄生性病害。如水稻与小麦水旱轮作三年,小麦全蚀病显著减轻。小麦梭条花叶病发生重的田块,与大麦轮作;大麦黄化花叶病发生重的田块,与小麦轮作,两种病害均可减轻。
适当灌溉,增加田间湿度,对传毒蚜虫不利,减少油菜幼苗对病毒的感染,大田成株期病毒病发生轻;小麦抽穗扬花期,麦田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可以减轻小麦赤霉病发生。⑤改变耕作制度。华北地区如小麦、玉米、棉花等间套作,有利于传毒介体灰飞虱的繁衍,小麦丛矮病发生严重,改为纯作小麦后,病害即被控制。
适当调整播种期。各种土传或种传病害的病原菌对土壤温度的适应性不同,如江苏省冬小麦早播,土壤温度高,有利于小麦纹枯病菌的侵染和在秋苗上发展蔓延,发病重,适当迟播,发病轻。⑥合理肥水管理。作物体内的营养条件,当有利于病菌生长发育时,病害发生重,利用肥水管理,控制作物体内营养,使其不利于病菌生长发育,或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可以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如水稻四叶期、分蘖盛末期及抽穗后期,控制N肥使用,增加C/N比值,可以控制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发生发展。早稻分蘖末期搁田,推迟稻株封行期,使行间通风透光,水稻纹枯病推迟发生。棉花田增施K肥,可以减轻红叶茎枯病发生。⑦田园卫生。铲除和减少植株上、田间以及仓库内存在的病菌数量,如冬季果园清园、仓库消毒等,可以减轻发病。水稻田插秧前捞去浪渣,减少菌核量,水稻纹枯病发生轻。⑧加强收获后管理。粮食、瓜果等产品,根据不同要求贮藏,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及空气等条件,粮食贮藏,保持干燥通风,防止霉变;瓜果等保持在一定温度下冷藏,控制CO2∶O2比例,保持贮藏产品的新鲜度。
欧世璜(1912~ )
过崇俭
植物病理学家、水稻病害专家。浙江省象山县人。1935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获农学士学位,随后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助理。1945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棉产改进所及烟叶改进所病理组长。1949年任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技正。1957年受聘赴伊拉克。1959年受联合国粮农组织邀请驻泰国工作。1961年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植物病理系主任。1978年应聘为威斯康辛大学特约教授。1981~1984年应聘台湾科学委员会特约讲座,同时担任台湾当局科技顾问组植物病虫害防治协调速繁小组主任委员。1985~1988年为亚洲蔬菜研究推广中心理事会理事。曾担任台湾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是中华农学会美国分会及菲律宾植物病理学会发起人,美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员,1978年应聘为院士(Fellow)。他还是印度植物病理学会永久会员、日本植物病理学会会员。
他早年从事真菌研究,之后又研究蔬菜、棉花、烟草病害,在台湾农复会期间推动病虫害研究及防治推广工作,建立台湾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在泰国试验抗稻瘟病测定方法,后为一些国家所采用。1961年后在国际水稻研究所期间,开拓水稻病毒病的研究,摸清东亚稻区细菌病害种类,提出稻瘟病水稻抗性的新观点,确立以水稻多抗品种为主体的防治途径,并促进国际合作。他的主要著作有《水稻病害》(Rice Dis-eases)等,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1.《小麦主要病害流行规律、预测预报和控灾技术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第4完成人(证书号:2005-3-R4),20062.《水稻病害流行学研究》,安徽省科技成果,第5完成人,20003.《水稻纹枯病预测与管理模型-RSPM-1研究》,国家科技成果,第10完成人,1994 1.《Ch空间中中立型随机泛函微分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通讯作者),山东大学学报,2010,,:26-302.《非Lipschitz条件下Ch空间中随机泛函微分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及其稳定性》(通讯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0,,.《上下解方法给出具有时滞泛函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通讯作者),大学数学,2009,,:20-244.小麦纹枯病区域综防的初步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植物病害流行的生存模型及其参数估计,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群落有序样本的一种聚类分析方法,生物数学学报,.两产品竞争销售的一个数学模式,生物数学学报, 引理的推广与随机变量部分和的.稳定性,工科数学,.植病流行的一个广适性模型,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一个植病流行的偏微分方程模型,生物数学学报,.关于CD和CES农业生产函数的相似性,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一类带随机初始菌量的植病流行过程,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农林类数学教学改革成果与现状分析,中国大学教学,.高等农林院校大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如果就办学水平、专业实力而言,华南农业大学的实力最强的专业毫无疑问就是农科类专业,其中又以农学、兽医、植物保护这三个专业实力最强。曾经在华南农业大学工作过的中科院院士之中,一半以上是属于植物保护专业之中的“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 而农科类专业的周边专业之中,则以农林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这两个专业水平最高。这两个专业分别是华南农业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工程学院的龙头专业,集中了这两个学院的大部分高级教研人员和科研力量。除了农林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之外,属于农科类周边专业的专业还有生态学、木材科学与工程等,都是华农水平较高的专业。 但从近10年的高考招生经验之中可以知道,凡是华农的优秀本科专业,在招生时都是绝对的大冷门专业。而一些与农业无关的专业,如经济管理学院的“经济管理大类专业”、英语专业、法学专业等,虽然本身不是华农的强项,但却异常热门,每年的招生都相当火爆,录取分数线更加是高得惊人。这个也是华农的非农专业自2000年以来快速扩招的原因之一。 至于从就业角度而言,华农本科毕业生之中就业较好、待遇较高的仍然是传统的文理科专业,如:会计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至于经常被学校与媒体吹嘘的农科类专业,反而有点言过其实。电视台经常报道的华农某农科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回家乡务农创业,用学到的高新农业知识发展家乡农业,其实只是万中无一的特例,根本不具普遍性,而是正府与媒体联手吹嘘的产物。华农真正就业好的本科专业,始终是金融、会计、计算机等这些社会上的那些需求量大的热门专业。 就像华农会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一般来说在大四下学期毕业之前,多数都可以在广州市本地的大企业之中,找到对口的会计工作岗位。转正后的工资,在扣除医保社保公积金之后,一般都有3500左右,对于一刚刚从大学毕业的毕业生来说,算是不错的了。
1.《小麦主要病害流行规律、预测预报和控灾技术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第4完成人(证书号:2005-3-R4),20062.《水稻病害流行学研究》,安徽省科技成果,第5完成人,20003.《水稻纹枯病预测与管理模型-RSPM-1研究》,国家科技成果,第10完成人,1994 1.《Ch空间中中立型随机泛函微分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通讯作者),山东大学学报,2010,,:26-302.《非Lipschitz条件下Ch空间中随机泛函微分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及其稳定性》(通讯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0,,.《上下解方法给出具有时滞泛函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通讯作者),大学数学,2009,,:20-244.小麦纹枯病区域综防的初步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植物病害流行的生存模型及其参数估计,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群落有序样本的一种聚类分析方法,生物数学学报,.两产品竞争销售的一个数学模式,生物数学学报, 引理的推广与随机变量部分和的.稳定性,工科数学,.植病流行的一个广适性模型,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一个植病流行的偏微分方程模型,生物数学学报,.关于CD和CES农业生产函数的相似性,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一类带随机初始菌量的植病流行过程,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农林类数学教学改革成果与现状分析,中国大学教学,.高等农林院校大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冯国华,男,1965年9月生,江苏通州人,汉族,现任徐州市农科院小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84年江苏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农学学士。毕业后一直从事小麦育种栽培研究,先后主持江苏省应用基础、三项工程、国家攻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863计划、转基因专项等课题,并长期主持省淮北片小麦区试。作为主要完成人育成徐州21~徐麦31等11个小麦新品种,不断刷新淮北地区小麦高产记录,成为不同时期徐州市乃至黄淮麦区南片的主体品种,累计推广2亿余亩。开展小麦纹枯病抗源筛选、创新和遗传特性研究,建立生物技术和品质分析实验室,初步完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提高了常规育种效率,实现了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提升。共获部省市科技进步奖11项次,其中部省二等奖4项,发表论文28篇,参编专著2部。荣获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徐州市优秀专家、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等荣誉称号。
几丁质是一种除了纤维素之外最 丰富的天然生物聚合物,含有丰富的C、N元素,能被微生物降解利用,作为一种无污染的微生物肥料供给植物生长的养分。 1 甲壳质简介甲壳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之一,其年生物合成量估计可达百亿吨之多,足可与纤维素的年产量相匹敌。甲壳质属于直链氨基多糖,学名为(1,4)-2-乙酰氨基-2-脱氧-β-D-葡萄糖],分子式为(C8H13NO5)n,单体之间以β(1-4)甙键连接,分子量一般在106左右,理论含氮量(图1)。甲壳质是自然界中唯一带正电荷的一种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其化学结构与植物中广泛存在的纤维素非常相似,若把组成纤维素的单个分子——葡萄糖分子第二个碳原子上的羟基(OH)换成乙酰氨基(NHCOH3),纤维素就变成了甲壳质,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壳质可以说是动物纤维。在甲壳质分子中,因其内外氢键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有序的大分子结构,溶解性能很差,这限制了它在许多方面的应用,而甲壳质经脱乙酰化处理的产物——壳聚糖,却由于其分子结构中大量游离氨的存在,溶解性能大大改观,具有一些独特的物化性质及生理功能,在农业、医药、食品、化妆品环保诸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常采用化学法,经过酸碱处理,脱支钙盐和蛋白质,然后用强碱在加热条件下脱去乙酰基就可得到应用十分广泛的可溶性甲壳质(壳聚糖)。壳聚糖的分子量为十几万至几十万。因制法、工艺条件和要求不同,脱乙酰基度可由60%到95%以上。这种壳聚糖较甲壳质的溶解性能大大改善,可溶解于酸各酸性溶液中,但不能直接溶于水。当壳聚糖经过降解成为低分子量的寡聚糖,产品可直接溶于水,从而扩大适用范围。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甲壳质及其衍生物以其独特的作物机理用于维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是用于生产绿色食品的一种环保型农药, 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资源。2 甲壳质在农业上的应用 病虫害防治剂 植物病原菌生长阻制剂在植物病原菌与寄生植物之间,壳聚糖对植物病原菌的孢子萌发和生长有阻碍作用,并对病原菌感染的防护机能有诱导作用。在25。C分别以~1%壳聚糖溶液浸泡棉花组织细胞,结果表明,随着壳聚糖浓度、脱乙酰基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强,1%壳聚糖能阴抑90%病原菌的生长。用的壳聚糖溶液喷洒烟草,10天内可减少烟草斑纹病毒的传播;喷洒的壳聚糖可阻止豆科植物免遭受病原菌的侵染,菜豆将减少由苜蓿花叶病毒造成的损伤;浸种处理,可使小麦纹枯病发病率降低30%~50%,大豆根腐病发病率降低42%;种子处理可防治水稻胡麻斑病、花生叶斑病和埃及豆萎蔫病;芹菜苗用25~50μg/ml壳聚糖浸根可防治尖孢镰刀菌引起的萎蔫症;番茄浸根或喷施可防治根腐病;黄瓜水培液中加入壳聚糖可控制由腐霉菌引起的猝倒病等。 植物或园艺作物的抗病诱活剂甲壳质的诱导抗病性,近年来报道较多,如壳聚糖的降解产物对黄瓜的幼苗离体叶片及整株都能诱导出几丁质酶活性,而且这种诱导作用是可以传导的。植物体内不含甲壳质、壳聚糖的成分,但却具有几丁质酶。这些酶能与植物病原菌或害虫外皮的甲壳质反应,并阻止其侵入植物组织内,从而增强了植物自身对敌害的防御能力。树组织附上层甲壳质膜后,这些植物组织中的几丁质酶活性比没有覆盖甲壳质薄膜的去皮树组织提高4倍,并且这层甲壳质膜在4~24周内被树组织降解、吸收,且加快了树组织的伤口愈合。用氨基糖喷施黄瓜幼苗,500倍液;800倍液及1000倍液处理后,几丁质酶的活性分别提高了,和;500倍液处理黄瓜枯萎病的诱导活性提高,表明壳低聚糖对植物防御酶系有较强的诱导作用。 杀线虫剂线虫近些年来给水果、蔬菜和粮食作物造成很大危害。将壳聚糖与适当的载体物质相混,可制成一种对防治线虫非常有效的天然物农药。它不溶于水,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它的杀虫作物与化学制剂在美国已开始使用,其商品名是CLANDO SAN,主要用于苗圃及园艺作物,如草莓等。当用1%量施入土壤时,能在60天内控制线虫的发生。 种子处理剂壳聚糖用于多种粮食、蔬菜作物的种子处理(浸种、拌种、包衣)可促进种子提前发芽、作物生长、激发抗病能力、提高产量和品质。这一领域近年来研究成果较多。关于甲壳质应用于种子处理后提高产量和改进品质,增加抗病的机理,正在深入的研究中。壳聚糖能在种子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利于保持种子水份,又能吸收环境中的水份供作物需要,如果土壤水分过多,又能阻断水分,防止种子烂掉,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出苗。用不同数量的壳聚糖处理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大麦、燕麦、大豆、甘薯、疏菜等几个物种子处理上,均有取得增产的报道,国外报道,国外报道可使茶叶道更香醇,提高水稻的抗寒能力,番茄颜色靓丽,提高含糖量等。 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甲壳质/壳聚糖有改善土壤性质的作物,加上壳聚糖的抑菌作用,可将壳聚糖与可溶性蛋白(如胶原蛋白)合成液体土壤改良剂。这种改良剂有适当的稳定性和可降解性,降解后是优质的有机肥料,供作物吸收利用。还能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生长繁殖,有效地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微生物区系。这种液体土壤改良剂,喷洒到土壤表面后,能形成一层薄膜,起到保墒作物。施加粘土土壤中,可大大提高作物的产量。以壳聚糖为基本成份,配以化肥、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及防腐剂,可制成用于无土栽培的叶面肥料。 果蔬保鲜剂和食品防腐剂壳聚糖保鲜剂天然、安全、无毒,是来自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环保保健型保鲜剂;具有优良的成膜性和附着性。形成一层选择透气性保护膜,限制了氧气的进入,但不影响二氧化碳的通透,使果实处于自发调节的微气调状态从而延缓了果实的成熟衰老进程;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不但影响二氧化碳的通透,使果实处于自发调节的微气调状态从而延缓了果实表面的细菌,还能抵御外面病菌的侵入,达到防腐保鲜的作用;具有良好的保湿性。一方面抑制了果蔬的蒸腾作物,另一方面又有良好的保湿性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稳定的湿度环境,利于保持鲜度;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活性。防止果蔬变色提高商品价值。总之,壳聚糖保鲜剂的功能在于为果蔬产品创造成了一个良好的气体环境,减缓了果蔬菜成熟衰老的生化反应,降低了水份的蒸腾,抵抗和抑制了病原菌的侵染,提高了保鲜率,延长了货架寿命,从而达到保鲜的效果。3 甲壳质产品作为农药的一些特点甲壳质产品作为农药在种植业的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许多优秀的特性,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以下10个方面。 完全无毒无害甲壳质、壳聚糖均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无毒无味,可被生物降解。甲壳质对动物经口的亚急性实验表明,LD50为16g/kg鼠体重。以壳聚糖对ICP系鼷鼠按每日18g/kg鼠体重进行连续19日经口投入的亚急性毒性实验,未发现异常现象。可以认为壳聚糖与蔗糖、食盐一样,对人和动物是无害的。在国内外已有用甲壳质、壳聚糖制成的保健食品、化妆品、医药等作为商品出售。这是甲壳质产品能成为绿色农业主导产品的必备和基本的特点。甲壳质产品的毒性等级应为实际无毒,然而我国现行农药管理体系中对农药毒性等级的划分还没设这个等级(过去从来还没有完全无毒的农药),因此,甲壳质产品(如OS-施特灵)还不得不在包装上标明低毒的字样。 有效诱导作物增强抗性这是甲壳质产品最具有竞争力,最被看好的特点。传统的植保技术过份依赖化学农药,而几乎所有的农药都是遵循直接杀灭原则。在这种观念和技术的主导下,使病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加,而植物自身的抗病抗逆机制却逐渐被削弱、钝化、休眠甚至丧失。这就是现今病虫害防治越来越困难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要使植保走出误区,摆脱胎换骨困境,应该首先着眼于千方百计调动作物自身的免疫机制,甲壳质产品恰好为此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物质基础。甲壳质作物于植物能诱导其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多种抗性物质,使作物用于植物能诱导其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多种抗性物质,使作物自身免疫能力大大提高,一旦病菌侵犯,这些抗性物质就能从多个靶位对之加以消灭。这种作用持久,而且病菌难以产生抗药性。实践表明,抓住了调动作物自身免疫这条主线,强调预防为主,辅助科学管理和适当的外部农药的抑控,许多病害的防治都变得不再困难。甚至给那些长期困扰被认为几乎无望解决的病害的防治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可防可治应用甲壳质强调预防为主,甲壳质产品最好在作物发病前使用才能获得最佳效果。然而,由于甲壳质的作物机制是诱导作物产生抗性物质,这些抗性物质可以迅速歼灭入侵的病菌,因此,在作物已经发病后及时使用甲壳质产品,往往也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实践表明,应用甲壳质产品对炭疽、疫病、病毒、枯黄萎、根腐等病害均可直接控制。对其他多数病害,或病情严重时,可与外抑农药(减量)配伍,内抗外抑,协同作物,多数情况也都能取得满竟的效果。这一点对于甲壳质产品的前期市场开拓竟义尤为重要。 防治病害范围广泛甲壳质诱导作物产生多种抗生物质,因此对病毒、真菌、细菌三方面病害的防治都有效,尤其是对病毒病的防治过过往往是植保的难题,而用甲壳质产品防治效果却十分理想。这些均已得到实践的验证。辅助防治虫害实践表明,经常使用甲壳质的作物较少发生虫害。对这种效果的作物机制还缺少深入的研究,有报导说由于昆虫外皮均含有几丁质,而甲壳质诱导作物产生的几丁质酶可降解昆虫外皮的几丁质从而破坏昆虫表皮使之死亡;也有人认为,几丁质聚糖被作物吸收后,在植物吸吮后进入体内把内壁的几丁质壳素酶分解掉,使其失去了生物被膜而丧失生存条件。这些情况均在昆虫则孵化成幼虫时效果最好。甲壳质产品对各种蚜虫均有明显的触杀作物,这已经得到实践的验证。 增强作物的抗逆能力甲壳质诱导作物的抗性不仅表现在抗病,也表现在抗逆方面。施用甲壳质,对作物的抗寒冷、抗高温、抗旱涝、抗盐碱、抗肥害、气害、抗营养失衡等方面有良好作物。这是由于甲壳质对作物本身以及土壤环境均产生多方面的良好影响,譬如甲壳质诱导作物产生的多种抗性物质中,有些具有预防、减轻或修复逆境对植物细胞的伤害作用;再如甲壳质能促使作物生长健壮,健壮植株自然也有较强的抗逆能力;甲壳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将在下面加以介绍。实践中,当作物幼苗遇低温冷害而萎蔫时,及时使用甲壳质很快植株就恢复了长势;当作物不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根系老化时,使用甲壳质很快就会促使焕发出有活力的新根系;当作物受农药药害枝叶枯萎时,使用甲壳质可以辅助解毒并使之很快就抽出新的枝叶。这些都是甲壳质增强作物抗逆性能的典型实例。 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甲壳质对作物的增产作用也十分突出,这是因为甲壳质可以激活、增强植株的生理生化机制,促使根系发达,茎叶粗壮,使植株吸收和利用水肥的能力以及光合作用等都得到增强。实践表明,甲壳质用于粮食作物,仅处理种子即可增产5%-15%;用于果蔬喷灌等可增产20%-40%或更多。对作物品质的改善如增加粮食蛋白质和面筋的含量、果蔬糖的含量,产品风味的改善等作用也十分明显。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产品的品质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甲壳质在这一方面的作用将日益显得重要。 有利于改善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这是甲壳质很有意思的特点。研究表明,甲壳质进入土壤后可以大大促使有益细菌如固氮菌、纤维分解菌、乳酸菌、放线菌的增生,抑制有害细菌如霉菌、丝状菌的生长。譬如使放线菌的数量可增加近30倍。这一特点决定了甲壳质可以有效改良土壤,改善作物的生存环境,也是它可以防控土传病害和促进作物生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广谱抗菌,良好的成膜性、保湿性和选择透气性甲壳质有广谱的抗菌性。研究表明,甲壳质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多数菌都有很好的一杀作用。甲壳质在植株和产物表面形成薄膜,对病菌的侵害起阻隔作用,而且这层膜有良好的保湿作用和选择性透气作用。这些特性决定了甲壳质可以成为果蔬保鲜剂的最好原料。现在甲壳质保鲜剂已经问世,其保鲜作用十分良好。甲壳质的抗菌作用也表现在甲壳质产品的一些辅助用途上,譬如可治疗外伤,消炎,止血,止痛,促进伤口愈合,治疗脚气等等。 使用方便,价格不贵甲壳质产品多为水剂,对水就可以利用。价格不贵农民比较容易接受。综上所述,甲壳质产品集诸上许多独特优点之大成,特别是它的诱抗特性在植保方面有重大意义,这些在现有农药中是少见的。甲壳质产品的广泛应用将会导致植物保护从观念到技术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将会为减少作物病虫害,发展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的绿色农业带来美好的前景,其前途不可限量。这已经在实践中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了。4 典型作物典型病害的防止 瓜、菜、草莓等作物连作减产的防治瓜、菜(主要是茄果类)、草莓等作物的连作减产,历来被视为难题,一直未能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连作减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土壤养分的失调,土壤盐分含量过高,上茬同类作物所产生的废酸中毒,以及镰孢菌为主的土传病菌的危害等。要彻底解决连作问题必须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传统的防治方法,如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嫁接,淹水改土灭菌,化学药剂防治等,均存在各种局限和困难,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利用生物农药健根宝(沈阳农业大学开发的微生物农药)和甲壳质生物农药(施特灵),辅以合理施肥和科学管理,有望为解决连作减产开辟出一条崭新而有效的途径。健根宝和甲壳质产品主要解决重茬最关键、最棘手的防控土传病害问题。仅仅应用健根宝和甲壳质产品就可以解决连作减产的主要问题,实现防病、增产,这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水稻旱育苗已成为我国水稻栽培的主要技术。面积不断扩大,然而水稻苗期的立枯病也相应肆虐,成为制约旱育苗发展的主要障碍。立枯病因源于幼苗出土后的寒潮、冷害,小苗的正常代谢受到阻碍,原生质受到破坏,生理机能减弱,以致内抗性减弱甚至丧失,病菌就相机侵染。由此可见,防治苗期立枯病,增强秧苗自身的抗性是关键所在,甲壳质产品恰可担当此任。用甲壳质产品浸种,出苗后,小苗一叶一针到三叶一针时喷2遍甲壳质产品。最好在喷第一遍(一叶一针)时加入常规50%量的叶面肥,效果更好。 地下块茎(含鳞茎、根茎)类作物的防病和增产甲壳质生物农药对块茎类作物的抗病增产效果特别显著,应积极倡导采用。甲壳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作物的早期发育中,以土豆为例,施用甲壳质产品后,其主要有效成分壳聚糖被土豆块茎的淀粉粒子吸收后,作为细胞高效活化因子可取代其他植物激素,促进生根早发,提高出苗率,促进淀粉的大量合成。这是实现高产的基本因素。当苗出齐后,尤其在插墒时和土豆形成期是薯类晚疫病盛发期,可用甲壳质产品喷防,如见病则提高甲壳质产品浓度控制。按上述措施,出苗率已平展叶期计算,展叶出苗率比对照高,平均提前三天出苗;须根增加5%,主根直径比对照平均增粗,主根长度比对照增长,在生长中期计算,没进行任何喷雾情况下产生量比对照增加,可以认为:所有地下块茎、鳞茎、根茎类作物应用甲壳质产品处理是挖掘增产潜力的最简便有效的方法。5 结论面临新世纪到来之际,人类对于保护地球、保护生存环境,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无公害、无污染、无残毒的农产品已成为时尚的追求。可以预见,甲壳质生物农药的广泛应用,必将成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为广大农民的增产增收带来美好的前景。
1LiLihua*, Liu Chao, Lian Xingming.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in rice roots under low phosphorus stress.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2010, 72:423-432.(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SCI收录,IF:)2. Li Lihua, Qiu Xuhua, Li Xianghua, Wang Shiping, Zhang Qifa, Lian Xingming*.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of rice responses to low phosphorus stres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0, 55(3): 251-258(第一作者,SCI收录,IF:)3. Li Lihua, Qiu Xuhua, Li Xianghua, Wang Shiping, Lian Xingming*. The expression profile of genes in rice roots under low phosphorus stres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Life Sciences, 2009, 52(11): 1055-1064(第一作者,SCI收录,IF:)4. Huang Yi, Li Lihua, Chen Ying, Li Xianghua, Xu Caiguo, Wang Shiping and Zhang Qif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at early seedling stage between a rice hybrid and its parents using a cDNA microarray of 9198 uni-sequenc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Life Sciences, 2006, 49 (6): 519-529(第二作者,SCI收录,IF:)5. Kai Zhong, Xia-Ling Gao, Zheng-Jun Xu*, Li-Hua Li, Rong-Jun Chen, Xiao-JianDeng, Hong Gao, Kai Jiang, Isomaro Yamaguchi.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streptomyces strain Eri11 exhibiting antioxidant activity from the rhizosphere of Rhizoma Curcumae Longae. Afric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Research , 2011, 5(11):1291-1297 (第四作者,SCI收录,IF:)科研项目:1.教育部新教师基金:水稻多逆境诱导基因QsMSI1功能研究(主持)2.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一个水稻钙调素结合蛋白基因功能(主持)专利:1徐正君,钟凯,李利华等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的链霉菌菌株,CN101984044A2徐正君,姜凯,李利华等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的芽胞杆菌菌株CN101962623A3徐正君,江斌,李利华等一种新的水稻DREB类转录因子OsDREBx、其编码基因及应用CN101885762A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2000年后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ci论文4篇、核心期刊47篇、第一作者42篇、通讯作者10篇。主编(译)专著5部;参与编写、翻译出版专著8部。完成农业部“水稻病虫害网络专家诊断系统”病害部分内容。 1. 南方优质稻米生产技术:中鉴100和中香1号生产技术 黄发松主编、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7 -80119-433-O/ 2002-062. 浙江效益农业百科全书:优质稻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7 -80119-433-O/ 2002-063. 水稻杂草防除—全球综合状况(原著:联合国粮农组织之粮农组织植物生产与保护论文集139) 参译(第11章)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04. 优势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025. 水稻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 傅强、黄世文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5-036. 农民增收百项关键技术丛书:优质水稻品种及栽培关键技术 参编 中国三峡出版社农业科教出版中心 2006-017. 超级稻栽培技术 黄世文副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6-128. 中国现代水稻 参编第13章4万字 金盾出版社 2007-019. 2009年中国水稻产业发展报告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0810. 水稻生产100问:水稻技术100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一万个为什么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0311. 水稻病虫害及防治原色图册 傅强、黄世文、谢茂成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9-1112.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解析 黄世文、王玲、刘连盟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10-0413. 稻田浮萍:农业综合体系中多功能小型水生植物,原著:Ronald A. Leng 黄世文、王玲、刘连盟主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 2010-06 201173.对中国南方部分籼型杂交水稻纹枯病抗性的评价 王玲, 黄雯雯, 刘连盟, 傅强, 黄世文* 作物学报, 2011, 37(2): 263-270201072. 5个水稻品种对水稻纹枯病菌鉴别能力的比较 王玲,黄雯雯,刘连盟,刘恩勇,范锃岚, 黄世文* 中国稻米,16(2): 36-3871. 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的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黄雯雯,王玲,刘连盟,刘恩勇,黄世文* 中国稻米,16(3): 34-3870. 水稻稻曲病G蛋白β亚基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 刘连盟,王玲,黄雯雯,刘恩勇,黄世文* 中国水稻科学,2010,24(4): 353-35969. 浙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5个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 王玲, 黄雯雯, 黄世文*, 刘连盟, 刘恩勇. 生态学报,201030(20): 5439-544768. 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 in China–1. Characterization of fungi 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 Shi-wen Huang, Ling Wang, Lian-meng Liu, Shao-qing Tang, De-feng Zhu, Serge Savary*(Sci) Crop Protection, 2011, 30(1): 1-967. 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 in China–2. Pathogenicity tests, assessment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ease, and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control options Shi-wen Huang, Ling Wang, Lian-meng Liu, Shao-qing Tang, De-feng Zhu, Serge Savary*(Sci) Crop Protection, 2011, 30(1): 10-1766. 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王玲, 黄雯雯, 黄世文*, 刘连盟, 刘恩勇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623- 629200965. 水稻后期穗部病害---穗腐病研究 黄世文, 王玲, 刘连盟, 黄雯雯, 朱德峰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p206. 彭友良,朱有勇主编,2009,7月,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64. 水稻纹枯病抗性研究进展(综述) 鄂志国,张丽靖,黄世文,王磊 核农学报, 2009, 23 (6): 997-100063. 水稻纹枯病寄主-病原物互作鉴别品种与菌株的筛选 陈夕军, 王玲, 左示敏, 王子斌, 陈宗祥, 张亚芳, 鲁国东, 郭泽建*, 黄世文*, 潘学彪* 植物病理学报, 2009, 39(5):514-52062. 植物抗病促生蛋白对粳稻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黄世文,王全永,王玲,黎起秦 中国稻米,2009,16(6): 27-3261. 三种研究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方法的比较 王玲,黄世文*,黄雯雯,刘连盟 科技通报2009, 25(5): 588-59260. 水稻主要病虫害“傻瓜”式防控技术理论与实践(2) 黄世文,黄雯雯,王玲,刘连盟 中国稻米, 2009, 16(5): 48-5159. 水稻主要病虫害“傻瓜”式防控技术理论与实践(1) 黄世文,黄雯雯,王玲,刘连盟 中国稻米, 2009, 16(4): 13-1658. 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对超级杂交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黄世文, 王玲, 陈惠哲, 王全永, 朱德峰 植物病理学报, 2009, 39 (1): 104-10957. 水稻重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核心技术 黄世文, 王玲, 黄雯雯, 刘连盟 中国稻米, 2009, 16(2): 55-56200856. 转真菌蛋白基因水稻生物学性状观察及抗病性鉴定 黄世文, 王玲, 王全永,毛建军, 邱德文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1:85-8755. 土壤中有益放线菌的高效分离、筛选和生物测定技术 黄世文, 高成伟, 王玲, 王全永 植物保护, 2008, 34(1):138-14154. 纹枯病菌对不同水稻品种叶片中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黄世文, 王玲, 王全永, 唐绍清, 陈惠哲, 鄂志国,王磊, 朱德峰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 (2):219-22253. 水稻品种ZH5及其杂交后代纹枯病抗性和农艺性状研究 黄世文, 王玲, 王全永, 唐绍清 杂交水稻, 2008, 23(4):7-1152. 新月弯孢菌CLE菌株胞外蛋白对水稻纹枯病的诱导抗性及其菌种鉴定 王玲, 黄世文*, 唐绍清, 朱德峰, 王 磊. 中国生物防治, 2008, 24 (3): 257-26151. 稗草病原真菌AAE的分子鉴定及其粗蛋白诱导水稻的稻瘟病抗性 王玲, 黄世文*, 王全永, 鄂志国, 王磊, 张建萍, 朱德峰, 傅强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 (3): 327-33050. 植物生长素对水稻叶片衰老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王玲、黄世文*、王全永、朱德峰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3, 310-31349. 新奇生物制剂对籼稻功能的影响 王全永 黄世文* 王玲 黎起秦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6: 707-71248. 水稻干尖线虫病在籼粳杂交晚稻上危害及防治 王 玲, 黄世文*, 禹盛苗, 许德海 中国稻米, 2008, 15(5): 65-6647. 抗褐飞虱和抗除草剂转基因粳稻新品系的选育及其中间试验 王玲, 于恒秀, 黄世文, 赵志鹏, 龚志云, 汤述翥, 顾铭洪, 刘巧泉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8, 29 (3): 23-27200746. 一份抗纹枯病优质水稻品种ZH5的抗病虫特性和生物学性状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唐绍清等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6): 657-66345. 两种氮肥用量对超级稻产量性状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王 玲, 黄世文*, 林贤青等 植物保护, 2007, 33 (3): 76-7944. 利用啤酒和味精废水开发微生物发酵培养基及其应用研究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上海环境科学, 2007, 26 (4):180-18443. 植物激活蛋白诱导的生物化学活性及其应用 王全永, 黄世文*, 王 玲, 黎起秦 植物保护, 2007, 33 (4): 20-2342. 利用工农业废水开发微生物发酵培养基及其应用研究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浙江农业科学2007, 4: 476-48041. 工农业发酵废水生物处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中国生物防治, 2007, 23 (增刊):70-75200640. 沼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分析 王 玲, 黄世文*, 刘经荣, 袁翠枝 江西农业学报, 2006, 18(5): 42-45200539. 两株放线菌对多种病原真菌抑菌效果及发酵培养基筛选 黄世文、卢继英、王玲、黎起秦 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 p: 664-67038. Macro-lesions on Rice Near-isogenic Lines of Morphological Markers Enhanced Rice Resistance to Blast (Magnaporthe grisea) Huang Shi-wen, Lu Ji-ying, Luo Kun et al Rice Science, 2005, 12 (2):148-15037. HAS-1对多种病原真菌的拮抗研究 黄世文, 卢继英, 罗 坤等 第四届全国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 4月, 上海36.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Actinomyces TAS-1 as Potential Bio-control Agent for Disease HUANG Shiwen, LU Jiying, LUO Kun,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control and Bio-techn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 May 10-13, 200535. 稗草病原菌防御性接种防治稻瘟病研究初报 黄世文, 卢继英, 赵 航等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 (4): 384-38634. 沼气生产及沼肥用于水稻的现状及展望 黄世文, 廖西元 中国沼气,2005, 23 (2): 23-2633. 转基因水稻抗病性研究进展及环境安全性评价 黄世文 植物保护2005, 31 (4): 5-932. 病原菌毒素与孢子协同作用防治稗草研究 黄世文, 余柳青, 段桂芳等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66-72200431. NTG诱导及核辐射改良稗草生防潜力菌研究 黄世文, 余柳青, 段桂芳等 核农学报, 2004,18 (6): 423-42730. 大田杂草生物防治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 黄世文, 余柳青, 罗宽 植物保护, 2004, 30 (5): 5-1129. 一种筛选稗草生防潜力菌的简易生测方法 黄世文, 余柳青, 段桂芳等(省优秀论文三等奖) 中国生物防治, 2004, 20 (1): 53-5628. Comparison study on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fungi of barnyardgrass (Echinochloa spp). Huang Shi-wen,Yu Liu-qing, Duan Gui-fang, Li Di, Luo Kuan Plant protection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 procc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plant protection congress, Beijing, China, May 11-16, 2004. Foreign language press,p:604200327. 应用均匀设计法筛选稗草病原菌产孢最佳配方培养基 黄世文, 余柳青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 (6): 493-49726. 稻糠与浮萍控制稻田有害生物初步研究 黄世文, 余柳青,段桂芳等 植物保护, 2003, 29 (6): 22-2625. 水稻品种(组合)与稻曲病的发生及防治 黄世文, 余柳青 中国稻米, 2003, 10(4): 32-3324. 稗内脐蠕孢菌(Drechslera monoceras) 原生质体制备 段桂芳, 黄世文, 颜秋生等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3, 11 (2): 245 -248200223. 稻田杂草生物防治研究现状、问题及建议(武汉会议) 黄世文, 余柳青, 罗宽 喻子牛、陈守文主编:《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进展》,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 200422. 生物有机肥“肥士特”对作物产量和抗病性试验 黄世文,余柳青,等 2002年生物农药技术研讨会及产品展示会,苏州,2002, 09-25-2821. 稻曲病研究进展 黄世文,余柳青 江西农业学报, 2002, 14(2): 45-5120. 稗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原生质体的制备 黄世文,段桂芳、颜秋生等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2, 2(4):33-3619. 几种病原真菌对稗草的致病性及化学除草剂对病原菌的增效作用 黄世文,余柳青,段桂芳等 中国生物防治, 2002,18 (增刊): 41 -45 18. Structure and validation of RICEPEST, a production situation-driven, crop growth model simulating rice yield response to multiple pest injuries for tropical Asia 黄世文排名第8位, (Sci)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2, 153: 247 -268200117. 影响链格孢菌生长及产孢的因子 黄世文,余柳青等 中国生物防治, 2001, 17(1):16-1916. 国际水稻所的微生物除草剂研究进展 段桂芳、余柳青、黄世文 世界农业, 2001, 1:37-3915. Efficacy of pathogenic fungi and combination use with the herbicide to control Echinochloa crus-galli in rice field S. W. Huang, L. Q. Yu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18th Asian-Pacific weed science society conference, Beijing, P. R. China, May 28-June 2, 2001.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P: 399-40514. Studies on Allelopathy of Rice (Oryza Stativa) for Barnyardgrass Control 余柳青、徐正浩、黄世文 同上, 2001, P: 198-20213. 三株病原真菌对稗草生防潜力的研究 黄世文,段、余等 植物保护学报, 2001, 28(4): 313-31712. 影响稗草病原菌内脐孢(Drechslera monoceras)生长及产孢的因子 段桂芳、黄世文、余柳青 《面向21世纪的植物保护发展战略》,2001, 8,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950-95211.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potential pathogenic fungi as bioherbicides of barnyardgrass (Echinochloa cruss-galli) in China S. W. Huang, A. K. Watson, G. F. Duan et al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otes, 2001, 26 (2): 35-3610. Testing a yield loss simulation model for rice in Chinese rice-wheat system production environments 黄世文排名第4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otes,2001, 26 (1): 28-299. 拜田净和磺酰脲类除草剂混用的互作类型研究 黄世文排名第3 《面向21世纪的植物保护发展战略》,2001,8,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020~1025 8. 好安威干拌种剂防治晚稻秧苗害虫 黄世文排名第6 植物保护, 2001,27(1): 40-4120007. 利用稗草病原菌开发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 黄世文,A. K. Watson等 《微生物农药及其产业化》,主编: 俞子牛(科学出版社)2000,P:260~2666. 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和开发进展 余柳青、黄世文、徐正浩 《微生物农药及其产业化》, 主编: 俞子牛(科学出版社)2000,P: 255-2595. 淡紫灰吸水链霉菌及其紫外诱变菌株用于害物生防研究 黄世文,余柳青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0,8(1): 79-844. Preliminary study on three pathogens with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in Barnyard grass (Echinochloa crus-galli) Huang shiwen,A .K. Watson et al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CRRN), 2000, 8 (1): 8-93. Inhibiting efficacy of metabolites of Streptomyces lavendulohygtroscopicus and its ultraviolet induced strain on two rice diseasesHuang shiwen, Yu liuqing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CRRN), 2000, 8 (2): 5-62. Study on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barnyard grass (Echinochloa spp.) with fungi pathogens Huang S., Watson AK et al Abstracts of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Conference: 31 March-3 April, Published by IRRI, 2000. P: 2001. Rice Pest Constrainst in Tropicl Asia: Characterization of Injury Profiles in Relation to Production Situations Serge Savary, Laetitia Willocquet, Francisco A. Elazegui, Paul S. Teng, Pham Van Du, Defeng Zhu, Qiyi Tang, Shiwen Huang, Xianquing Lin, H. M. Singh, and R. K. Srivastava (Sci) Plant Disease, 2000, 84 (3): 341-356
王阳,王美南,张如佳,徐长刚,李振岐. 基因枪法转化基因在小麦条锈菌中的瞬时表达.西北植物学报,2006,26(6):1115-1118(第一作者)张如佳,王 阳,王美南,井金学,李振岐.基因枪介导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的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5):(通讯作者)王阳,尹晓飞,徐智斌,黄洁,李振岐,宋纪蓉,尹涛.地蚕提取物诱导小麦抗条锈病的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32(11):45-47(第一作者)黄洁,宋纪蓉,王阳,李振岐,徐抗震,尹涛.地蚕中低聚糖的提取及其诱导植物抗病性的研究. 食品科学,2004, 25(3):106-109(第三作者)王阳,康振生,李振岐. 天水地区高山、半山和川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多核率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2004,24(2):110~113 (第一作者)郑文明,陈受宜,康振生,王阳,吴立人,李振岐。甘肃天水地区小麦条锈菌自然群体DNA指纹分析。北京:菌物学报,2005,2004(2):199~206(第四作者)王阳,王保通,康振生,李振岐.2002年陕西省小麦条锈病流行概况及防治对策. 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12,18-19(第一作者)王阳,王大浩.BTH和INA诱导小麦抗条锈病性的研究.中国植保导刊,2004,24(8):5-8(第一作者)卢丽丽,张亮,严引娣,王美南,王阳,井金学.一种快速分离小麦条锈菌转GUS基因转化体的方法.西北农业学报,2009,18(1):170-172,183(通讯作者)
稀土对花卉植物开花期的影响 上海宝山区海滨二中 张蕾菁 吴军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鲜花的需求也增加了。鲜花色彩艳丽,清香宜人,但都有花期不长久的缺陷。人们为延长鲜花的保鲜期,曾使用过不少试剂,如阿斯匹林等。我们则尝试用稀土来延长植物的开花期。 稀土是一类稀有元素。农用稀土主要是镧和铈元素的化合物。它对植物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为了解它对花期和花的大小有否影响,我们做了以下实验。 一、实验材料 农乐粉状物(一种稀土肥料),金盏菊,烧杯。 二、实验过程和记录将农乐配制成5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将金盏菊朵插入,另外设一对照组。列表如下:花直径为3—4cm 农乐溶液 情况记录 对照 50mg/100ml 花盛开,1周后凋谢 花6天后谢 100mg/100ml 花刚开,2周后谢,花盛开 时比对照组略大 花6天后谢 150mg/100ml 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 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 200mg/100ml 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 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 300mg/l00ml 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 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 三、分析和讨论 从上述实验记录可以认为:稀土对鲜花的开放时间有一定的延长作用。从50mg/100ml稀土溶液到3OOmg/100ml稀土溶液都有一定的延长开花期的作用,而且使花朵的直径也略有扩大。金盏菊施加稀土后一般能延长开花2--4天。我们认为,这与稀土能促进植物生命活动,促进叶绿素形成,增加有机物合成(加稀土溶液的植物叶色较深)有关。稀土也许有促进植物生殖器官吸收有机养料的作用。我们还发现,稀土浓度越高(在300mg/l00ml以下),延长花朵开放的时间也越长。至于浓度到达多高才会有负作用,我们还得在以后作进一步研究。 稀土是一种含微量元素的化合物,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张、吴二位同学用农用稀土——农乐做延长花卉植物花期的试验,是很有实用价值的。从文章来看,这两位同学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嘉可勉。 当然,和大多数初次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同学一样,他们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报告的表述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不过这没关系,以后多开展一些这样的活动,多看一些课外书籍,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与许多同龄人相比,他们已经领先一步了。 首先,从报告的内容来看,作者只进行了一种花卉——金盏菊的花期实验,所以,报告的题目似改为“稀土对金盏菊花期的影响”更贴切一些。要知道,植物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在科学研究报告中是不能随意乱用的。把稀土对某一种植物有作用看作是对所有植物都有相同的作用,那是不行的。这叫以偏概全,往往会酿成大错。 第二,极稀溶液的浓度应用ppm(百万分之一)表示,如文中的“50mg/lOOml"可表示为500ppm。 第三,在报告中应该明确记录用金盏菊做试验的数量和次数(至少10株金盏菊,反复多次)。 第四,花的开放有始花期、盛花期和凋谢期,它们的具体日期要记录明确、完整。注意,实验记录中的数据必须是明确的,如“6天”“23小时”等,不能出现“1周多”“10多天”之类比较含糊的数据,要不然“稀土越浓,花期越长”有何根据? (选自《中学科技》1994年第4期) 二 整篇作文 自选题目,利用最近一段课余时间(半个月或—个月),尝试写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 题目的选择很重要,可结合自己特别有兴趣的某门学科的学习、钻研,或者结合学科课外兴趣小组的课题研究活动,或者根据自己平时对某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研究,选择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适合自己水平、条件的题目。然后参照课文中提出的一些要求和注意点,去认真搜集并分析材料,提炼出有一定价值的观点,安排好合适的结构,快速起草并细心修改,最后认真誊清。课文后所附例文可供参考;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参读一些报刊上新近发表的科学小论文。 下列题目供参考: 1.沙尘暴的成因与防治 2.××江的污染小议 3.怎样防止土地荒漠化 4.也谈敬畏生命 5.析生物链
王焕如从1939年就开始研究小麦叶锈病。1945年在美留学期间,曾协助导师.斯塔克曼对全美小麦秆锈生理小种进行过调查,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焕如对小麦锈病的研究集中于小麦锈菌生理分化和品种抗锈病方面。他在国内广泛介绍斯塔克曼所倡导的锈菌生理小种概念和研究方法,为我国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基础。王焕如十分重视小麦锈病的应用研究,以解决生产上的问题。1950年王焕如受农业部委托对我国东北地区小麦秆锈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小麦锈病菌生理小种,小麦品种幼苗抗病性作了大量鉴定工作,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锈病菌主要生理种是21号,并从307个小麦品种中筛选出近20余个抗病品种,为解决东北地区春小麦锈病为害起了积极作用。1956年对东北地区小麦锈病转主寄主的调查,明确大叶小蘖在东北地区不起寄主作用,为国家节省了大量除草的人力和经费。1959年他对河北碧玛1号小麦丧失抗条锈性进行了研究,指出丧失抗性的原因是碧1锈菌生理种引起的,并提出引种和培育抗病性品种措施。1984年王焕如对张家口坝下地区夏播小麦条锈病进行了考察,认为在高山上越夏的条锈菌与平原地区秋播小麦出土的时间不相衔接,消除了有人担心条锈菌有可能波及平原冬麦锈病流行的忧虑。此外,王焕如还为解决小麦赤霉病、腥黑穗病、黑胚病、根腐病的防治研究上做出了显著成绩。王焕如经过20余年对小麦锈病的研究,1962年首次对.斯塔克曼关于小麦锈病菌生理种概念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异议。指出斯塔克曼的观点是偏重于锈病分类而忽视了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在研究方法用鉴别寄主来鉴定生理种局限性,提出用生产品种,辅之以其他方法来鉴定小种。1963年再次指出用标准寄主来鉴定锈菌生理小种方法,在学术观点上有片面性,提出室内的鉴定工作,与室外调查工作相结合,才能有效地侦察锈菌的变化。1981年,王焕如在生物间遗传学的启迪下,根据自己的实践以及结合国外的动向,提出了今后开展小麦锈菌毒性研究应持有群体观点、生态观点和时态观点、进化观点的倡议。采用毒力频率的方法研究小麦品种与锈菌群体的相互作用;用毒力组合与抗性组合的方法分析品种群体与锈菌群体的相互作用,为推广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根据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不通过杂交来推导品种抗性基因和基因型,为简便和迅速地鉴定抗源和选配亲本提供遗传信息。这些观点和方法,把传统偏重研究病原物的致病性改变为研究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因此不仅可以了解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品种与个体菌株的关系,还可以了解在不同条件下品种群体与菌株群体的关系。近十几年王焕如基于这些观点和方法对河北、陕西、河南、新疆等地区的小麦品种与小麦叶锈菌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把我国小麦锈病菌生理和品种抗锈病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1985年他应邀去美国讲学,报告了生物间遗传学在中国小麦叶锈病研究中的运用和发展。依阿华州立大学副校长克里斯顿森评价:“王教授的学术观点,不仅对研究生,对教授也有启发。”密苏里州立大学雷格林教授评价:“你们的工作,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好的。如能在抗病育种中应用,将可以减少因病害造成的损失。”堪萨斯州立大学勃劳德教授的评价:“王教授的抗性组合的构思,是独立的创新。”近十几年来,王焕如和他主持的小麦叶锈病研究组取得瞩目成就,其中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并领导了全国小麦叶锈病研究协作组,与山东、山西、河南、内蒙等单位进行多项的协作研究。生物间遗传学是7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的学科。它是在锈菌生理分化现象和基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学科的基本观点是特定的病原物基因型和特点的寄主基因型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特定的表现型。它不仅全面地考虑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还指出了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特定的寄主和特定的病原物相互作用的专化性。王焕如鉴于生物间遗传学的发展,经他积极建议农业部于1981年和1984年分别邀请美国国际生物间遗传学权威.雷格林(Loegering)和.勃劳德(Browder)两位教授来华举办了两期全国性的生物间遗传讲习班。王焕如在会前亲自译出主讲人的讲授提纲,主持组织讨论和辅导,会后亲自整理全部讲授资料。在以后的几年中,应邀到全国各地进一步介绍生物间遗传学理论,并与冯祖寿合编了我国第一本《生物间遗传学》讲义。为推动这一学科在我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1984年王焕如及他的研究小组首先将这理论用于小麦叶锈病的研究上,发表了“生物间遗传学不通过杂交推导基因型的程序及其在小麦抗叶锈性研究中的应用”论文。代表了我国小麦锈病研究进入到新的水平。以后发展到小麦条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以及稻瘟病、谷瘟病等方面也充分应用起来,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这一方面,不能不说是与王焕如积极引进、应用和传播生物间遗传学的功绩是分不开的。王焕如自1943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90年离休后仍继续为研究生讲授高级植物病理学和专题报告。几十年来他坚持主张教学、科研、技术推广三结合。他担任河北农业大学植保系主任时,强调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要尽量多做研究工作。他认为开展科研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密切相关的。王焕如在教学上强调培养同学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重视启发式教学。他不仅在课堂上或辅导中开展质疑和答疑,而且经常给同学们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同学去查阅资料,甚至通过田间和实验室里小型实验来解答问题。他提倡因材施教,鼓励同学因志趣选修各种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发挥其专长。王焕如在科研上,善于帮助同志们从具体的实验结果提高到理论上进行分析。例如在小麦锈病防治的研究上,他根据同志们对河北碧玛1号小麦丧失抗条锈性问题研究的结果,结合多年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大胆地对传统的锈菌生理小种鉴定方法和生理分化观点提出对若干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编写系统作了革新。他指出“柯赫法则”在应用方面的局限性等等。正由于他以求实的精神使得他与范怀忠合编的《植物病理学》教材博得了国内和菲律宾学者的好评,1988年由农业出版社向国家教委推荐为优秀教材。王焕如为我国植物病理事业奋斗了几十年,他亲自编写了《植物免疫学》、《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生物间遗传学》和《抗病育种的病理学基础》等教材。他主持翻译了《植物抗病育种——概念和应用》等数部专著,他和他的锈病研究组发表论文124篇,以及百余篇专题译文,为我国植病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治学严谨、为人正直、赤子忠心、为国为民。”
农科院是好单位。平台较好,是目前农业科研的一线单位,农业部给与较多支持;科研经费充足,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有较稳定的创新工程做支持。
中国农业科学院担负着中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中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
“青年英才计划”是201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的一项高目标、高标准和高强度的青年科技人才引进计划,旨在吸引一批40岁以下具有国际视野和高水平的青年学科带头人,探索形成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符合院情的引才用才新机制、新模式。
进一步提高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学术引领能力,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研究生教育: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分布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42个研究所为依托,坚持“立足科研、质量为本、科教兴农”的办学理念,以“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为特色开展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院统一组织招生、授课和学位授予,课程学习期间由研究生院实行全方位管理;课程结束后跟随导师进入研究所开展课题研究,直到完成毕业论文,在所期间,研究生主要由各专业研究所负责管理,研究生院进行辅助管理。
西瓜枯萎病。西瓜枯萎病俗称“死秧病”,发病初期,病株茎蔓上的叶片自基部向前逐渐萎蔫,似缺水状,中午更明显,最初1、2日,早晚尚能恢复正常,数日后,植株萎蔫不再恢复,慢慢枯死,多数情况全株发病,也有的病株仅部分茎蔓发病,其余茎蔓正常。发病植株茎蔓基部稍缢缩,病部纵裂,有淡红色(琥珀色)胶状液溢出,根部腐烂变色,纵切根颈,其维管束部分变褐色。病菌主要以菌丝、厚垣孢子或菌核在未腐熟的有机肥或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6~10年。病菌可通过种子、肥料、土壤、浇水传播。以堆肥、沤肥传播为主要途径。病害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病菌生长温度为5~35℃,土温24~30℃为病菌萌发和生长适宜温度。该病为土传病害,发病程度取决于土壤中可侵染菌量。一般连茬种植,地下害虫多,管理粗放,或土壤粘重,潮湿等病害发生严重。病因:西瓜枯萎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西瓜尖镰孢菌侵染所致。病菌在土壤中和未腐熟的带菌肥料中越冬,在离开寄主的情况下,能存活5-6年,部分病菌可存活10年以上。西瓜枯萎病菌主要通过根部伤口或根毛顶端细胞间隙侵入,先在寄主管壁细胞间和细胞内生长,然后进入维管束,在导管内发育,病菌分泌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分解破坏细胞,使导管内积累果胶类物质,堵塞导管,影响水分运输,引起植株萎蔫。该病主要靠含菌土壤传播,重茬种植,土壤中病菌多,病株率可达70%左右,病残体及病粪,种子亦可传病。易发环境:西瓜枯萎病各个时期均可发生,以结果期发病最重。其病菌适宜温度在25-30℃,土温低于23℃,高于34℃,发病则轻,土壤含水量高,湿度大时发病重。发病规律:病菌从根顶端附近的细胞间隙侵入,边增殖边到达中心柱产生毒素,堵塞导管,破坏根组织,阻碍水分通过。连续降雨后,天气晴朗,气温迅速上升时,发病迅速。综合防治:防治西瓜枯萎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嫁接换根,用葫芦或新土佐等高抗枯萎病的葫芦科作物做砧木嫁接西瓜品种,只要注意彻底断掉西瓜根,苗子栽植时,不使嫁接口部位与土壤接触,就会有效地防止西瓜枯萎病的发生。对没有嫁接的自根苗西瓜,要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认真抓好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农业防治:1、选择抗病品种。种植抗病西瓜品种是首选措施,如选用西农八号、丰抗八号等品种。2、嫁接栽培。由于西瓜枯萎病病菌难以侵染葫芦、瓠瓜、南瓜等,以这些作物为砧木进行嫁接换根,这种方法是解决西瓜枯萎病的较好途径。我县已有一部分瓜农选用葫芦为砧木,进行靠接,减轻了枯萎病的发生。3、水旱轮作。西瓜枯萎病在土壤中可存活10年,但在水中存活期限只有130多天。因此,水旱轮作是预防枯萎病的最佳方法。4、种子处理。用漂白粉2-4%溶液浸泡30分钟后捞出并清洗干净,可杀死种子表面的枯萎病病菌及炭疽病病菌。5、慎用育苗土。育苗用的营养土应选用塘土、稻田土或墙土,禁用瓜田或菜园土,农家肥要充分腐熟,不用带有病株残体的农家肥药物防治:当西瓜枯萎病发生后,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西瓜枯萎病特效药来有效的防治:1、用1瓶枯立青+1瓶根宝兑一喷雾器水,在发病初期喷雾。2、水杨菌胺1袋+国光多菌灵25克+15克促根剂1袋兑50斤水灌50棵瓜苗。3、座果初期喷洒10%双效灵水剂200倍液,或高科30%甲霜恶霉灵600倍液,或38%恶霜嘧铜菌酯800倍液。4、发病初期用杜邦万兴%乳油2000倍灌根,2500倍叶面喷雾,连喷带灌效果更佳。5、病害严重时可用福星4000倍+50%多菌灵粉剂300倍灌根,每株灌250-300毫升药液,隔10-15天一次。或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或40%瓜枯宁1000倍液叶面喷雾。
西瓜是一种在西瓜生长期间发生的疾病,这严重影响了西瓜的质量和产出,对农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西瓜效果被称为“死亡疾病”,这是由半熟的Triam真菌,西瓜痰感染,病原体的潜伏期引起的,一旦发病既有毁灭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疾病都会发生西瓜的整个生长期,因此在疾病的高风险期间需要预防预防。西瓜造成死亡的死亡,死亡的死亡是严重的,了解原因,4措施有效预防效果
一,西瓜裂缝的症状
西瓜枯萎的症状是西瓜性感豆芽,可以腐败土壤,不能是半决赛。在幼苗之后,白天枯萎病变枯萎,他们可以在晚上修复。几天后,叶子尴尬,茎和叶片萎缩。vantra疾病,碱是棕色的,茎状皮肤碰撞,通常伴有树脂溢出,是红色的。横切,血管束可变黄棕色,呈现粉红色的霉菌。晚期疾病菌株的皮肤被剥离,木材破裂,根部是腐烂的,只看到黄褐色纤维。当天气潮湿时,这种疾病通常会在疾病中看到。
二,西瓜痰病
西瓜枯萎病病原体是一种狭隘的西瓜的变异,是半核瘤性的真菌。病原体主要感染西瓜。在手动分离后,通过培养和微观形态引起的西瓜融化的病原体是一种肤色的真菌,一种血清孢子和镰刀菌。在患病疾病的交界处进行分离培养,并根据形态学和显微镜观察确定病原细菌。发病机制在PDA板上转动,真菌致密,颜色是粉红色或白色。可以在培养过程中产生两个生物孢子,小孢子无色,单细胞,卵子或肾形,大规模孢子无色,多细胞,镰刀型或隔膜。
三,西瓜湿润疾病途径
西瓜复杂是一种原生疾病,主要是土壤和疾病,并通过细菌种子,土壤,肥料,灌溉水,昆虫和人类繁殖蔓延。这种病原体的病理能力通常在干燥场中超过10年,甚至在牲畜的消化道后仍然可以存活。总夏季西瓜于6月中旬开始攻击,于7月初至8月初。高温和高湿度是发病的重要外部条件,温度在8°C〜34℃的情况下。疾病后阳光明媚的气候条件发生率更多。此外,甚至栽培,微生物土壤,偏转氮肥,土壤黏性和差的排水可能会导致或加剧胶的发生。
四,全面预防和控制
1.抗病育种:使用抗病品种,根据不同的栽培季节选择适当的抗病品种。
2,嫁接:FUXINIIN具有重要的主机晶体管,使用该特征来嫁接栽培,可以有效地防止痰的发生。利用根耐力,耐低温,污染,电阻强,吸力强,促进植物的生长,改善抗性,增加产量。常用的砧木是南瓜,可以显着提高嫁接后西瓜抗精神病学的能力。然而,不同品种南瓜砧木嫁接之间的存活率和幼苗率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实际接枝培养期间,砧木的亲和力,特别是品质性状的甜瓜,是西瓜嫁接的主要障碍。
3,农业措施:圆形到5年3至5年,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措施,防止西瓜水。茬茬口口的小,豆类,休闲,接着是棉,玉米等。此外,洋葱和大蒜用作圆圈,可以显着减少食物的损害,或水锻造包装,中性或微多晶硅酸的选择。加强培育管理是一个重要的农业预防和治疗方法。主要措施包括合理应用磷,钾肥和充足的肥料;格兰特,及时清楚的田间水;发现除去患病植物,并且在收获后除去病身,并且细菌的强度降低。
4,药房预防:农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甜瓜提醒:脱粒疾病的早期可用于稀释300倍液体,或Xinke种植传记是500倍的溶液,喷雾和气体组合,每株植物为250〜500毫升,每5-7天进行一次,并节省3至5次。
在温室种植西瓜要控制好湿度和温度,一般来说是温度过高或者没有及时的浇水,可以检测一下土壤的含量元素,看有没有缺少什么物质,及时的补充一下
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个西瓜,长期处于高温的环境下面,再加上阳光照射的时间也比较长,所以就枯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