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影子银行论文范文大全

发布时间:

影子银行论文范文大全

金融专业的论文篇3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一、前言 我国的金融稳定不但与经济的稳定相关,更与我国社会的安定和谐密不可分。影子银行在近几年突然崛起,这对我国的金融稳定性有着重大而且深远的影响。如何在发挥影子银行优势的同时又能很好地维护金融稳定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地了解我国影子银行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影子银行双面性的对策或方案,促使我国的影子银行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的繁荣作出贡献。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分析 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大致由银行外表业务和民间借贷这两大方面构成,具体而言又分为以下几类: (一)以银信合作为主的理财产品 我国银行的理财产品通常分为两类,一种是保本型,到期时银行承诺会还本付息,理财产品的规模被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另一种是不保本型:需要投资者自负亏盈。一直以来人们对银行理财产品是否隶属于影子银行都持有不同的意见,就目前而言,银监会认为银行自主开发管理的理财产品并不属于影子银行体系,可是在理财产品中占很大比重的银信合作却属于影子银行的范畴。 (二)委托贷款 委托贷款是由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个人等委托人提供合法资金,商业银行作为受委托人代理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金额、用途、利率、期限等代为发放并且监督使用和协助收回的贷款。本质上委托贷款即是企业间的资金拆借,是企业对企业的对点贷款,而商业银行作为受托人并不对这部分业务担负信贷风险,只是收取服务费行使贷款的职能。此外,我国的中小企业、房地产企业和矿产都是委托贷款资金的主要流向范围,而其盈利能力和调控政策等原因导致了此领域内的委托贷款的风险性增加。虽然如此,我国的委托贷款的资金规模依旧表现为迅速增长的形势。 (三)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一般是指公民间、公民与法人间和公民与其他组织间的借贷,只要借贷双方认同即可有效。民间借贷与银行借贷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民间借贷局限于自然人间或是自然人与企业间,而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借贷是被禁止的。在我国,民间借贷市场异常火爆,其包括民间集资、典当行、P2P网络贷款、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形式,通常他们都是直接向社会发放信贷资金,发挥商业银行的放贷职能。民间借贷由于其特殊的融资性质相对自由,而我国对民间融资这块也一直缺乏规范的引导。同时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文件,长期处于社会融资的灰色地带,不受相关部门的监管。 三、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一)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积极影响 我国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对金融管制的一种突破,其发展历程也很好地体现了管理与创新的博弈过程。我国影子银行的出现与金融体系密不可分,在某种程度上它的存在和发展对金融体系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民间资本持续进入金融体系中来,为当前金融制度下的有序竞争提供了前提条件。与此同时,随着区域性、地方性的金融市场的持续出现,完善了我国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发展平台,促使我国的金融稳定性得到整体提升。 我国商业银行依靠存贷利差得到的利润之所以会大幅度减少主要是由于影子银行在传统业务上与商业银行有较为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为了维护其稳定性,只好通过金融创新来不停地扩展新的业务,并踊跃地建立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以此来获得未来的稳定发展。因此,影子银行本身具有的强大竞争力是银行体系进行金融创新的动力,同时影子银行的创新能力和遇到风险时的于应变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拓展新业务的可能。 (二)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消极影响 尽管我国影子银行对完善金融体系有重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征和不确定性,因此会导致其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安全隐患。其一,影子银行削弱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影子银行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市场为了应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通常以影子银行系统来实行信用投放,基本上都违背了信贷政策的目的。它不仅避开了政府对信贷流向和投放量的掌控,也导致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的削弱。其二,影子银行会放大投机行为的作用。由于监管不到位,投机行为才会发生。因此导致投机者有漏洞可钻。影子银行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投机主义者的需求,他们在监管之外或监管不全面的情况下,资金进入的门槛和受测程度低,投机者恰好能够通过此疏漏和监管的空白来实行他们非法的暴利行为。 四、完善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措施 (一)规范监管体系、建立有效制度 虽然我国的影子银行已经存在了好些年,但其监管措施还不十分健全。因此,我们要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中汲取 经验 ,以此来构建一个规范化的监管框架和风险评估系统。影子银行的风险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其信息不公开造成的,因此,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重点是要规划出一套规范化并且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央行作为重要的金融监管的主体要按期将影子银行的有关数据汇总并发布出来,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以此来提高影子银行的信息透明度。主动地探究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 (二)加强合作,推进市场化 影子银行作为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背景下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通常是离不开国际资本等因素。因此,对我国的影子银行的监管自认而然也离不开国际合作。要想加强国际监管合作,我国就得与多国以及国际组织签署双边或多边协定,将各国不同的监管准则和惯例逐步的同一,构建一个一体化的国际监管体制。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受到严格管制导致的。我国实行利率管制政策,使民间利率和市场利率背道而驰,导致信贷市场的利率水平混乱。针对这种情况,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利率市场化可以更好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银行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这对改变目前的状况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影子银行的利率优势也会逐渐消失,这对降低影子银行的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本文主要浅析了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首先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产生背景和原因进行了说明,全方介绍了影子银行,并联系我国自身的状况,阐述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及其构成。然后从理论上探讨了我国影子银行如何影响了我国金融的稳定性,并且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金融专业的论文篇4 浅谈国际金融市场的机遇与风险 一、引言 我国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就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并与国际金融市场逐渐融合。在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说,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连成一个整体。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出发,我们应该警醒的是要预测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控制其走向就必须从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出发。同时,我国也要逐渐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并掌握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动向来把握和调整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从国际金融市场为我国提供的机遇和风险出,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为在未来如何把握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提供参考信息。 二、国际金融市场概述 首先,从广义上来讲,国际金融市场指的是国际中的金融业务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操作和处理的场所。这种操作和处理既包括群众与群众之间的也包括非群众之间。从狭义上来讲,国际金融市场指的是国际的经济交流主体之间进行不同时期的借贷行为的场所。我们自一般情况下提到的国际金融市场指的是广义上的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之所以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关键在于当前的几乎一切的经济行为都可以通过国家金融的形式来体现。国际金融市场是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按照资金融通周期的长短的不同分为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指的是资金融通的周期在一年以上的,国际货币市场指的是资金融通周期短于一年的。这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资金融通的周期的长短。 国际金融市场最主要的一个作用便是通过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使得资本增加和促进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国际金融市场的存在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一方面可以使得世界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从而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配置。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技术的发展和互相交流。 三、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 (一)价格风险和制度风险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产生的影响都十分敏感。首先不可避免的一定就是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会受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由于这种敏感带来的影响会影响到各种金融商品的价格从而使得国家金融的发展大大受挫。同时,由于价格上的影响带来的信用危机会逐渐延伸到金融监管的不合理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的价额风险和制度风险会同时存在。 (二)汇率带来的影响 目前,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虽然已经取消了对美元的挂钩。但是,美国当前还是作为最大的经济体而存在。所以,当今的国际金融市场中,美元依然占据了最主导的地位。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美元的价值如果发生了微小的变化就会对国际金融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美元的动荡,国际金融的信用等问题也会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变得更加动荡。由此导致的后果会使得世界各国调整自身的宏观经济决策的难度也不断加大。根据近几年的国际金融发展局势可以知道,美元汇率的变化会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带来巨大的危机。同时,更可怕的事情就是美国会依靠自身巨大的经济实力来操作美元的汇率来获取私利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 四、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机遇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说,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必然会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发展机遇。任何失误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其两面性,发展机遇也就是潜藏在风险之中。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发展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以及网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前的国际金融市场逐渐趋于一体化。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国家金融市场中的各项交易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在实现全球性的金融市场的统一之前,全球性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只受到其中几个主要的世界经济体的主宰。但是,在当今的全球性的金融市场的环境下,世界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局势就可以代表着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发展要求。由于各个国家都可以参与到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局势的讨论中就可以使得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在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不断地减少。所以,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就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可以参与到世界金融的发展中来并使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实现最大程度上的降低。 (二)资金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融通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世界各国的资金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融通。在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以前,资金融通只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进行流通由此导致的资金融通的效率和效果的不够理想。资金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融通不仅可以实现资金的最有配置还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往来和金融合作。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建立为资金在世界范围内的融通建立了一个可信的基础和机构使得资金融通渠道和行为都受到相关部门的保护从而降低融通风险。所以,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之一便是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资金融通。 (三)实现国际商品贸易 众所周知,当今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局势都会影响到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发展。同时,某个国家的商品交易也可以在世界其他国家内进行。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从传统的国内的商品交易在国内的市场进行转向国内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进行可以大大提高商品交易的效率并同时可以使其他国家的居民可以享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的服务。同时,由于各个国家之间实现了相对自由的商品交易之后会把各国的先进技术引入到其他国家。因此,各个国家可以更方便地借鉴来自其他国家的不同技术和经验。由国家金融市场导致的商品交易的全球化也可以大大提高世界各国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并同时促进各个国家其他产业的发展。 五、结语 本文从国际金融市场出发介绍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特点和主要作用。然后再分别讨论了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与机遇。本文认为风险体现在价格、制度和汇率中,而机遇则表现在对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促进、促进资金融通和实现国际商品贸易中。在国际金融市场实务中,我们需要抓住发展机遇并同时积极解决风险以实现经济稳健发展。 猜你喜欢: 1. 金融系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2. 金融学方面参考论文优秀范文 3. 金融毕业论文免费范文 4. 金融学术论文3000字 5. 金融系论文例文

随着金融去杠杆监管措施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是银行业扩张增速放缓。截至2017年4月末,银行业资产同比增速由2016年末的16%降至13%。2017年上半年,约4家全国性大中型商业银行总资产出现下降,多数银行二季度总资产增幅低于一季度。从不同类型的银行来看,今年以来中小银行扩张速度快于大银行的局面已经扭转,中小银行去杠杆逐步落实。今年一季度季报显示,五大行总资产较去年末增长,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仅增长,4家上市城商行资产增长。

二是去杠杆推高同业负债价格,增加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受去杠杆政策影响,市场流动性相对紧张。虽然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MLF维持适度流动性,但同业负债成本持续高位运行,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

三是去杠杆,压缩同业资产。去杠杆导致商业银行利差空间收窄,同时监管要求进一步规范同业资产操作。因此,商业银行的同业资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如果用银行对金融机构债权规模来近似同业规模,同比增速将从去年四季度的20%以上下降到2017年6月末的11%。

第四,去杠杆挤压“影子银行”,商业银行表外理财逐渐萎缩。商业银行去杠杆集中压缩了部分表外业务,导致表外融资进一步压缩,部分表外业务转回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

去杠杆化的影响如下:

三是流动性管理压力加大。目前流动性覆盖率仍处于达标过渡期,达标要求将逐年提高。但同业负债主要受外部因素影响,波动性较大,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因此,去杠杆会进一步加大流动性管理的压力。

(二)同业业务去杠杆化及其影响分析。

金融去杠杆以来,同业业务受到抑制,增速下滑。3、4月份,同业存单净融资额也明显下降。股份制银行净融资额收缩最为显著,连续两个月下降超过80%。近期银行发行同业存单主要以滚动发行维持资产为主,新增发行增速得到控制。

从去杠杆对同业业务的影响来看

第一,直接造成部分业务暂停。出于审慎考虑,银行经与监管机构和同业沟通,考虑到目前监管政策中存在尚未明确或自身把握不透的相关政策要求,已经暂停了部分同业业务的开展,具体包括:停止开展投资理财业务;暂停同业资金对接银行授信审批资产业务;暂不投资新的直贴票据的资管业务等。

第二,导致同业业务规模压缩。在资产方面,由于投资理财、同业资金对接等业务的暂停,存量业务到期难以续接,资产规模不得不压缩。在负债方面,随着各机构同业业务规模的压缩,同业资金融出量将有所下降,从而影响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令银行被动下降规模。

第三,业务创新基本停滞。目前同业机构对于监管尚未明确的业务都比较谨慎,市场缺乏创新环境,交易对手之间创新合作阻碍较大,创新业务模式难以形成。

(三)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去杠杆情况及影响分析

自2014年开始,由于实体部门融资需求持续下滑,此前蓬勃发展的“非标”业务大幅萎缩。为维持必要的收益和规模扩张,影子银行体系转而通过委外加杠杆方式,将资金大量配置到债券、股票、私募股权等资产市场,本质上是利用了从央行获得资金成本较低、市场上存在相对高收益投资标的之间的套利机会。

委外业务基本来自银行资金,委外管理人大多为券商、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银监会等监管部门此轮连发多道指令要求降低杠杆,引发了银行委外资金的赎回抛售风,对债市形成了压力。特别是一些小城商行被强制去杠杆,相应的资管公司或基金公司就必须以亏损为代价卖债,资产加速贬值。今年前三个月委外基金的规模缩量显著。统计显示,截至一季度末,有916只基金的资产净值在2亿元以下,其中有222只小基金的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占基金总数的%。

对资管行业而言,本轮去杠杆除了带来各类资管产品自身杠杆水平的下降之外,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对委外管理人的洗牌。简单通道业务失去存在的基础,机构间的合作由此升级为优势互补;委外投资出现分化,在委外管理人的选择上,更加注重投资能力;市场将完善委外投资的管理机制,建立白名单机制,加强定期汇报和沟通,实行末位淘汰制度,规定委外管理人跟投比例等。这些都将对资管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引导行业回归资产管理的本质。

(四)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去杠杆情况及影响分析

银行金融市场业务自营投资以债券投资为主,其中又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重。债券市场加杠杆的通常方式是通过债券回购来进行融资,通过进行多次质押回购循环操作,让投资者购入数倍于自有本金的债券量,提高杠杆率。

2014年至2016年10月我国债市出现持续近三年的牛市行情,中债银行间债券总指数累计上涨%。银行债券投资的比重整体上升,2014年至2016年债券投资占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比重由%提高到%。2014年至2016年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余额增速分别为%、%和%。银行通过发行同业存单和理财产品主动负债所筹措的资金大量投资债市。截至2016年底,银行理财产品资金配置于债券资产的比例为%。

在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要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去杠杆的一系列措施主要依赖货币政策调控以及产品层面监管政策的落地。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央行频繁使用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市场,逐步抬升资金成本,迫使金融机构去杠杆并鼓励资本脱虚向实。二是调整场内质押式回购规则。2016年12月《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结算风险控制指引》出台,2017年4月《质押式回购资格准入标准及标准券折扣系数取值业务指引》出台,从杠杆率限制、入库债券标准从严等方面修订了回购交易的业务规则。三是监管协同升级,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指引限制产品层面的杠杆率。自2016年起,“一行三会”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风险监管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监管的通知》、《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及《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对于产品杠杆明确提出监管要求。

一系列去杠杆政策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有:

第一,银行间债市出现较为剧烈的调整。2016年11月份以来,随着货币政策由前期的稳健偏宽松逐渐转向稳健中性,监管推动金融去杠杆,银行间债市出现较为剧烈的调整,中债综合指数从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初累计下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上行至%。

第二,债券市场成交量明显缩减。今年一季度银行间债市现券日均成交量同比下降19%;4月份同比下降25%,环比下降22%,5月份同比下降21%,整个二季度同比下降19%。

第四,市场利率走升并逐步向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传导。在货币政策中性叠加金融去杠杆政策影响下,去年四季度以来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有所抬升。今年5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分别比去年12月份和去年同期高和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分别比去年12月份和去年同期高和个百分点。

一般来看,货币市场利率向债券市场走势的传导总体较为顺畅,两者走势较为一致。去年四季度以来,债券收益率跟随货币市场利率上升而上升。1年和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由2016年10月末的%和%升至今年5月末的%和%。

同理,货币市场利率走高也对银行贷款利率形成一定传导。今年3 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比去年12 月和去年同期分别上升 和 个百分点。在一般贷款中,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比去年12 月上升 个百分点。

第五,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相应加大。近年来,随着货币供应方式变化,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采用逆回购和 MLF,目的是“削峰填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调控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央行的货币投放要紧盯市场需求,在缓慢抬升资金成本的同时,还要确保不出现流动性危机。如此一来,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频率加大,流动性投放的波动性增加导致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相应加大。

金融去杠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

近年来,监管明确商业银行同业负债不超过全部负债的三分之一,而去杠杆加大了同业负债价格的波动率;同时,市场资金价格长期高位运行降低了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宏观经济中M2增速出现明显下降,从而导致全社会存款增长难度加大,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有待拓宽

结合国际监管经验,2015年银监会正式印发《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修订)》。从2016年开始,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也将宏观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纳入管理范畴,重点对商业银行的资本数量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加上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措施,表外业务可能存在回流表内的趋势,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及杠杆率也存在管理压力。若商业银行未来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杠杆水平,就需要拓宽外部资本补充渠道,紧跟监管形势变化,积极通过各类资本工具的创新研究,增强资本外部补充能力。

(三)监管政策细节亟待明确

目前对于部分问题,监管部门与市场机构之间还存在分歧,沟通协调需要时间,同时考虑部分政策还需进一步明确标准,预计监管层从完成全部检查到监管政策执行细则出台仍需相当一段时间,这将对下半年受监管影响较大的同业业务开展产生影响。

(四)业务判定标准有待明确

从目前检查反馈来看,各地监管机构在具体业务问题上的认定标准不尽相同,需要银监会进行标准统一。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各地银监分支机构的监管力度也有所差别。多数分支机构仅对可以明确判断存在违反现行监管规定的业务提出整改要求,主要还是监管指标套利或者违规放贷等方面问题。对于一些涉及“同业空转”的判定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也有少数分支机构并未直接提出整改要求。

政策建议

(一)加强监管政策协调配合、稳妥有序推进去杠杆

一方面要加强“一行三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统筹货币政策措施和金融监管措施的出台,避免政策叠加共振触发无序去杠杆风险。另一方面,要合理把握去杠杆的政策节奏和力度,避免引发银行过快压缩信贷和表外融资损害短期经济增长。

金融监管方面,特别注意绝不为处置风险而引发新的风险。一是监管政策实行新老划断,新增部分按照新的监管标准进行,对存量业务允许存续到期后进行自然消化。二是合理安排过渡。自查督查和规范整改工作之间安排4至6个月的缓冲期,为银行实现合规达标预留时间。

(二)加强风险提示和舆论引导

银监会表示,立法工作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要针对突出风险,及时弥补监管短板,排查监管制度漏洞,完善监管规制。银监会公布了2017年立法工作计划,称今年将加快对银行股东代持、资管业务、理财业务等重点领域的立法工作。

金融去杠杆更多着眼于通过化解金融风险以实现经济长久、平稳、持续增长。在此过程中,需把握好节奏,防止急于求成引发市场激烈动荡,因此应加强舆论引导,帮助市场形成稳定、有效的金融监管预期,实现制度协调、金融稳步去杠杆。同时,监管层应将监管重心前移,由注重事后控制转换为注重事前、事中控制。

(三)加强监管合作、完善穿透式监管

在现有分业情况下,需统筹金融信息统计工作,对风险摸底防控,重点排查,加强监管合作,实现穿透式监管,进一步提高风险信息披露标准和金融产品信息披露水平,切实防止监管套利。长期来看,需要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针对资产管理业务构建和设计统一的整体监管框架,实现金融风险监管的全覆盖。

(四)建议明确政策细则、统一政策执行标准

对于风险资本计提、同业资金投资的嵌套穿透等相关问题,建议在充分调研和考虑业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尽快明确相关政策,以免由于政策不明确而导致业务暂停。另一方面,建议统一各地监管分支机构的执行尺度。

(五)协调推进经济领域和金融领域的各项改革

金融去杠杆旨在为实体经济的长效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金融环境,但是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关键仍依赖于实体经济领域的改革。“脱实向虚”问题的症结在于实体经济的效率低下,其中快速攀升的企业债务杠杆、房地产泡沫、大量“僵尸”国企对金融资源的长期占用都是影响经济改革和提升效率的重要障碍,这些问题不解决,“脱实向虚”问题仍会卷土重来。

显然,金融加杠杆是在实体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产生的。长期来看,唯有协调推进经济领域和金融领域的各项改革,才能使金融回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而实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进而实现经济和金融的良性循环,让商业银行积极回归本源,有效服务客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六)积极创新外部资本工具、拓宽资本补充渠道

在维护金融稳定,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下,商业银行不论是从监管还是从自身经营的角度,都有必要进一步提高资本的质量和数量,目前商业银行外部资本补充主要包括股权融资、优先股和二级资本工具债几种方式,后续应进一步在监管机构的引领下,加强资本工具创新,为商业银行稳健发展提供支持。

本文源自《债券》杂志

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硕士 毕业 论文,少不了论文拥有一个新颖的题目,论文题目足够有吸引力能够顺利答辩评审老师。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优秀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金融硕士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1、内蒙古自治区环境污染治理融资 渠道 研究

2、京津冀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研究

3、我国银行软件外包企业风险管理研究

4、货币政策对房地产需求影响分析

5、物流企业仓单质押业务风险评价研究

6、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中的应用研究

7、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金融风险: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8、中国对东北亚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

9、中美BIT及其对中美相互直接投资影响研究

10、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关联与中国通货膨胀传导机制

11、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

12、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非平衡发展关系研究

13、中美双向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14、北京市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耦合研究

15、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16、新型农场投资机制研究

17、海洋油气业金融风险研究

18、股权结构对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影响的研究

19、盈余结构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20、货币政策、企业成长性与税收筹划

21、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现金股利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

22、上市公司 对子 公司多元化股权投资与资本成本

23、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银行使用意愿研究

24、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融资风险评估

25、外商直接投资对辽宁省对外贸易影响的机理及实证研究

26、我国银行业最优税负问题的研究

27、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运营效率变化研究

28、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效率实证分析

29、民营银行边缘性进入的声誉壁垒与声誉机制设计

30、农村金融机构功能与市场定位研究

31、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中国的路径选择

32、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乐观倾向研究

33、日韩利用FDI战略研究及中国加大对日韩投资的政策建议

34、心理距离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

35、中外影子银行监管比较研究

36、金融脱媒背景下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分析

37、中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及利率风险分析

38、投资者信心变化与股价波动关系研究

39、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对货币政策冲击的研究

40、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4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市场化转型研究

42、基于硅谷银行模式的我国科技银行发展问题研究

43、离岸市场视角下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44、宏观信息冲击下的创业板短期过度反应行为研究

45、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的股价效应研究

46、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需求分析

47、企业金融关联性风险图研究

教育 硕士毕业论文题目

1、教育资源差异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2、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

3、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4、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义务教育决策的影响

5、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辽宁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7、绿色教育视野下华德福课程思想研究

8、大学和中学孝廉 文化 教育有机衔接研究

9、HW公司互联网教育 商业模式 研究

10、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11、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12、教育信息化中数据处理与数据可视化研究

13、基于教育传播学视角的高中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研究

14、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5、远程教育运用于 羽毛球 教学的 方法 研究

16、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管理问题研究

17、盲聋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18、后平权时代美国原住民教育政策研究

19、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20、高中生异性交往中理想异性的特征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21、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角色研究

22、城市留守 儿童 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3、初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城乡差异分析

24、视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5、铁岭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6、高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27、基于体感交互的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

28、心理游戏在中小衔接心理教育中的策略探究

29、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30、数字化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课堂实践研究

31、云南边疆地区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干预研究

32、县域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3、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34、县域政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35、二战后台湾原住民语言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36、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37、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

38、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9、孟子人性论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40、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41、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探究

42、基于儿童本位理论下学龄前儿童教育类APP的交互设计研究

43、农民工随城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44、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45、新媒体环境下中学语文教育网站建设研究

46、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47、美国“家庭学校”教育方式在中国的推行方案研究

4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能力需求与胜任的分析

49、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程观形成的叙事研究

50、凉州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题目

1、 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及独立审计研究

2、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

3、基于知识经济的财务会计体系研究

4、论 经验 研究方法在现代管理会计研究中的应用

5、论网络会计在企业应用的实现方案

6、论上市公司并购中的财务安排

7、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货币计量研究

8、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9、论电于商务及其与会计软件的整合

10、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11、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会计问题的研究

12、论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13、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与控制研究

14、关于外币财务报表折算方法的研究

15、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若会计问题

16、对股票期权会计的探讨

17、中外会计 报告 比较及启示

18、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思考

19、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20、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21、关于会计政策的探讨

22、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探讨

23、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24、论会计的国家性与国际性

25、关于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的研究

26、试论重组会计

27、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

28、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问题的思考

29、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

30、对会计目标的重新思考

31、关于或有事项的研究

32、试论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

33、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34、浅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35、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若问题的思考

36、债务重组会计的探讨

37、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

38、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

39、试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40、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41、浅谈不良应收账款的原因与对策

42、租赁业务会计处理方法的研究

43、浅析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44、债务重组中的所得税问题

45、浅谈企业长期投资项目决策的不确定性分析

46、浅析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

47、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利润的影响

48、试论负债和负债经营

49、资本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影响

50、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优秀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计算机硕士毕业论文题目

★ 会计专业硕士毕业论文优秀范文(2)

★ 数学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选题

★ 人力资源研究生论文题目选题

★ 毕业论文选题指导评语

★ 硕士论文评语范文

★ 硕士学位论文的评语(2)

★ 硕士毕业论文导师评语

影子银行论文题目

有呀,比如我从金融这本期刊上看到的这些题目,你可以借鉴下商业健康保险对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价值研究安全责任会影响企业财务绩效吗?——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影子银行、房价波动与房地产开发企业风险——基于影子银行资金供需端视角私募股权投资对被投公司市值管理的影响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考虑碳交易的品牌商主导型绿色供应链融资策略研究

2020年最新经济学论文题目:1. 社会经济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入研究2. 山西省老年妇女社会经济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基于山西省第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3. 关怀经济学:另一种可能性4. 市场经济下我国统计组织体系改革5. 论女性家庭角色的社会经济作用6. 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需求与统计供给存在问题的思考7. 做好基层统计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8.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探讨9. 经济收入. 精神文化与公众的快乐生活--基于“现阶段我国公众精神生活水平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10. 陶希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术转向11. 女性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12. 基于因子分析的陕南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研究13. 基于经济社会活动视角的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模型14. 福利国家与私人慈善的法律经济学比较分析15. 统计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其实你最好根据你大学期间学过些什么,做过什么研究,根据自己熟悉的方向来定题目,最好是如果参加了课题,写起来就容易的多。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写,建议你百度下:普刊学术中心,有关于毕业论文写作方法技巧类教程,自己多学习下吧,对你毕业论文绝对会有很大帮助的

学术堂整理十五个好写的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研究--一种社会学视角的解读2. 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分析3. 能力视角下影响家庭贫困及其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剖析4. 麻烦经济:女性商品需求制造的逻辑--以两款减肥产品的电视广告为例5. 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发展6. 经济统计数据质量检测的探讨7. 血缘关系对农耕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探--以小说《金翼》为例8. 经济新常态下对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分析9. 夯实统计基础服务经济发展10. 对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11. “空心村”形成的社会经济原因分析--以昆明市团结镇乐居村为例12.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公共关系新变局13. 中国消费者偏好的地区差异研究14. 日本:另类“银发经济”15. “粉丝经济”中的青年偶像崇拜与“审美劳动”

关于影子银行论文范文资料

关于银行政策问题倾向 中国特色,阐述 完全之测

随着金融去杠杆监管措施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是银行业扩张增速放缓。截至2017年4月末,银行业资产同比增速由2016年末的16%降至13%。2017年上半年,约4家全国性大中型商业银行总资产出现下降,多数银行二季度总资产增幅低于一季度。从不同类型的银行来看,今年以来中小银行扩张速度快于大银行的局面已经扭转,中小银行去杠杆逐步落实。今年一季度季报显示,五大行总资产较去年末增长,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仅增长,4家上市城商行资产增长。

二是去杠杆推高同业负债价格,增加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受去杠杆政策影响,市场流动性相对紧张。虽然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MLF维持适度流动性,但同业负债成本持续高位运行,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

三是去杠杆,压缩同业资产。去杠杆导致商业银行利差空间收窄,同时监管要求进一步规范同业资产操作。因此,商业银行的同业资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如果用银行对金融机构债权规模来近似同业规模,同比增速将从去年四季度的20%以上下降到2017年6月末的11%。

第四,去杠杆挤压“影子银行”,商业银行表外理财逐渐萎缩。商业银行去杠杆集中压缩了部分表外业务,导致表外融资进一步压缩,部分表外业务转回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

去杠杆化的影响如下:

三是流动性管理压力加大。目前流动性覆盖率仍处于达标过渡期,达标要求将逐年提高。但同业负债主要受外部因素影响,波动性较大,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因此,去杠杆会进一步加大流动性管理的压力。

(二)同业业务去杠杆化及其影响分析。

金融去杠杆以来,同业业务受到抑制,增速下滑。3、4月份,同业存单净融资额也明显下降。股份制银行净融资额收缩最为显著,连续两个月下降超过80%。近期银行发行同业存单主要以滚动发行维持资产为主,新增发行增速得到控制。

从去杠杆对同业业务的影响来看

第一,直接造成部分业务暂停。出于审慎考虑,银行经与监管机构和同业沟通,考虑到目前监管政策中存在尚未明确或自身把握不透的相关政策要求,已经暂停了部分同业业务的开展,具体包括:停止开展投资理财业务;暂停同业资金对接银行授信审批资产业务;暂不投资新的直贴票据的资管业务等。

第二,导致同业业务规模压缩。在资产方面,由于投资理财、同业资金对接等业务的暂停,存量业务到期难以续接,资产规模不得不压缩。在负债方面,随着各机构同业业务规模的压缩,同业资金融出量将有所下降,从而影响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令银行被动下降规模。

第三,业务创新基本停滞。目前同业机构对于监管尚未明确的业务都比较谨慎,市场缺乏创新环境,交易对手之间创新合作阻碍较大,创新业务模式难以形成。

(三)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去杠杆情况及影响分析

自2014年开始,由于实体部门融资需求持续下滑,此前蓬勃发展的“非标”业务大幅萎缩。为维持必要的收益和规模扩张,影子银行体系转而通过委外加杠杆方式,将资金大量配置到债券、股票、私募股权等资产市场,本质上是利用了从央行获得资金成本较低、市场上存在相对高收益投资标的之间的套利机会。

委外业务基本来自银行资金,委外管理人大多为券商、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银监会等监管部门此轮连发多道指令要求降低杠杆,引发了银行委外资金的赎回抛售风,对债市形成了压力。特别是一些小城商行被强制去杠杆,相应的资管公司或基金公司就必须以亏损为代价卖债,资产加速贬值。今年前三个月委外基金的规模缩量显著。统计显示,截至一季度末,有916只基金的资产净值在2亿元以下,其中有222只小基金的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占基金总数的%。

对资管行业而言,本轮去杠杆除了带来各类资管产品自身杠杆水平的下降之外,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对委外管理人的洗牌。简单通道业务失去存在的基础,机构间的合作由此升级为优势互补;委外投资出现分化,在委外管理人的选择上,更加注重投资能力;市场将完善委外投资的管理机制,建立白名单机制,加强定期汇报和沟通,实行末位淘汰制度,规定委外管理人跟投比例等。这些都将对资管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引导行业回归资产管理的本质。

(四)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去杠杆情况及影响分析

银行金融市场业务自营投资以债券投资为主,其中又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重。债券市场加杠杆的通常方式是通过债券回购来进行融资,通过进行多次质押回购循环操作,让投资者购入数倍于自有本金的债券量,提高杠杆率。

2014年至2016年10月我国债市出现持续近三年的牛市行情,中债银行间债券总指数累计上涨%。银行债券投资的比重整体上升,2014年至2016年债券投资占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比重由%提高到%。2014年至2016年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余额增速分别为%、%和%。银行通过发行同业存单和理财产品主动负债所筹措的资金大量投资债市。截至2016年底,银行理财产品资金配置于债券资产的比例为%。

在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要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去杠杆的一系列措施主要依赖货币政策调控以及产品层面监管政策的落地。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央行频繁使用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市场,逐步抬升资金成本,迫使金融机构去杠杆并鼓励资本脱虚向实。二是调整场内质押式回购规则。2016年12月《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结算风险控制指引》出台,2017年4月《质押式回购资格准入标准及标准券折扣系数取值业务指引》出台,从杠杆率限制、入库债券标准从严等方面修订了回购交易的业务规则。三是监管协同升级,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指引限制产品层面的杠杆率。自2016年起,“一行三会”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风险监管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监管的通知》、《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及《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对于产品杠杆明确提出监管要求。

一系列去杠杆政策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有:

第一,银行间债市出现较为剧烈的调整。2016年11月份以来,随着货币政策由前期的稳健偏宽松逐渐转向稳健中性,监管推动金融去杠杆,银行间债市出现较为剧烈的调整,中债综合指数从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初累计下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上行至%。

第二,债券市场成交量明显缩减。今年一季度银行间债市现券日均成交量同比下降19%;4月份同比下降25%,环比下降22%,5月份同比下降21%,整个二季度同比下降19%。

第四,市场利率走升并逐步向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传导。在货币政策中性叠加金融去杠杆政策影响下,去年四季度以来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有所抬升。今年5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分别比去年12月份和去年同期高和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分别比去年12月份和去年同期高和个百分点。

一般来看,货币市场利率向债券市场走势的传导总体较为顺畅,两者走势较为一致。去年四季度以来,债券收益率跟随货币市场利率上升而上升。1年和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由2016年10月末的%和%升至今年5月末的%和%。

同理,货币市场利率走高也对银行贷款利率形成一定传导。今年3 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比去年12 月和去年同期分别上升 和 个百分点。在一般贷款中,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比去年12 月上升 个百分点。

第五,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相应加大。近年来,随着货币供应方式变化,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采用逆回购和 MLF,目的是“削峰填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调控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央行的货币投放要紧盯市场需求,在缓慢抬升资金成本的同时,还要确保不出现流动性危机。如此一来,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频率加大,流动性投放的波动性增加导致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相应加大。

金融去杠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

近年来,监管明确商业银行同业负债不超过全部负债的三分之一,而去杠杆加大了同业负债价格的波动率;同时,市场资金价格长期高位运行降低了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宏观经济中M2增速出现明显下降,从而导致全社会存款增长难度加大,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有待拓宽

结合国际监管经验,2015年银监会正式印发《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修订)》。从2016年开始,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也将宏观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纳入管理范畴,重点对商业银行的资本数量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加上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措施,表外业务可能存在回流表内的趋势,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及杠杆率也存在管理压力。若商业银行未来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杠杆水平,就需要拓宽外部资本补充渠道,紧跟监管形势变化,积极通过各类资本工具的创新研究,增强资本外部补充能力。

(三)监管政策细节亟待明确

目前对于部分问题,监管部门与市场机构之间还存在分歧,沟通协调需要时间,同时考虑部分政策还需进一步明确标准,预计监管层从完成全部检查到监管政策执行细则出台仍需相当一段时间,这将对下半年受监管影响较大的同业业务开展产生影响。

(四)业务判定标准有待明确

从目前检查反馈来看,各地监管机构在具体业务问题上的认定标准不尽相同,需要银监会进行标准统一。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各地银监分支机构的监管力度也有所差别。多数分支机构仅对可以明确判断存在违反现行监管规定的业务提出整改要求,主要还是监管指标套利或者违规放贷等方面问题。对于一些涉及“同业空转”的判定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也有少数分支机构并未直接提出整改要求。

政策建议

(一)加强监管政策协调配合、稳妥有序推进去杠杆

一方面要加强“一行三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统筹货币政策措施和金融监管措施的出台,避免政策叠加共振触发无序去杠杆风险。另一方面,要合理把握去杠杆的政策节奏和力度,避免引发银行过快压缩信贷和表外融资损害短期经济增长。

金融监管方面,特别注意绝不为处置风险而引发新的风险。一是监管政策实行新老划断,新增部分按照新的监管标准进行,对存量业务允许存续到期后进行自然消化。二是合理安排过渡。自查督查和规范整改工作之间安排4至6个月的缓冲期,为银行实现合规达标预留时间。

(二)加强风险提示和舆论引导

银监会表示,立法工作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要针对突出风险,及时弥补监管短板,排查监管制度漏洞,完善监管规制。银监会公布了2017年立法工作计划,称今年将加快对银行股东代持、资管业务、理财业务等重点领域的立法工作。

金融去杠杆更多着眼于通过化解金融风险以实现经济长久、平稳、持续增长。在此过程中,需把握好节奏,防止急于求成引发市场激烈动荡,因此应加强舆论引导,帮助市场形成稳定、有效的金融监管预期,实现制度协调、金融稳步去杠杆。同时,监管层应将监管重心前移,由注重事后控制转换为注重事前、事中控制。

(三)加强监管合作、完善穿透式监管

在现有分业情况下,需统筹金融信息统计工作,对风险摸底防控,重点排查,加强监管合作,实现穿透式监管,进一步提高风险信息披露标准和金融产品信息披露水平,切实防止监管套利。长期来看,需要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针对资产管理业务构建和设计统一的整体监管框架,实现金融风险监管的全覆盖。

(四)建议明确政策细则、统一政策执行标准

对于风险资本计提、同业资金投资的嵌套穿透等相关问题,建议在充分调研和考虑业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尽快明确相关政策,以免由于政策不明确而导致业务暂停。另一方面,建议统一各地监管分支机构的执行尺度。

(五)协调推进经济领域和金融领域的各项改革

金融去杠杆旨在为实体经济的长效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金融环境,但是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关键仍依赖于实体经济领域的改革。“脱实向虚”问题的症结在于实体经济的效率低下,其中快速攀升的企业债务杠杆、房地产泡沫、大量“僵尸”国企对金融资源的长期占用都是影响经济改革和提升效率的重要障碍,这些问题不解决,“脱实向虚”问题仍会卷土重来。

显然,金融加杠杆是在实体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产生的。长期来看,唯有协调推进经济领域和金融领域的各项改革,才能使金融回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而实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进而实现经济和金融的良性循环,让商业银行积极回归本源,有效服务客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六)积极创新外部资本工具、拓宽资本补充渠道

在维护金融稳定,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下,商业银行不论是从监管还是从自身经营的角度,都有必要进一步提高资本的质量和数量,目前商业银行外部资本补充主要包括股权融资、优先股和二级资本工具债几种方式,后续应进一步在监管机构的引领下,加强资本工具创新,为商业银行稳健发展提供支持。

本文源自《债券》杂志

我国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和海外不同,具有我国特色的影子银行属性是导致机构风险的分析起始点。 (1) 海外成熟市场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与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系统稳定性高度相关,这体现在货币基金久期错配严重、对冲基金杠杆水平过高、ETF占市场规模过大且交易方向一致等问题。 (2) 海外相关因素对评估我国非银机构风险不适用:我国货币基金资产久期受严格监管要求(2020Q3平均久期约74天),且理财子公司等高注册资本(平均50亿元以上)保障了银行类现金管理型产品流动性要求;我国对冲基金和ETF尚未进入资管规模主流(如ETF规模仅万亿元,不到资本市场规模3%),杠杆风险可控。 (3) 考虑到信用和流动性冲击,我国依附于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子银行”膨胀/剧烈收缩可能是造成我国非银机构风险的核心线索。

我国影子银行壮大离不开商业银行资产投放模式的变迁,“2017-2019”三年去杠杆已显著降低相关风险,但局部和阶段性存在冲击。 (1) 系统性风险降低体现在:银行表内投资和表外同业理财规模大幅收缩,通道/杠杆/嵌套业务被重点清理。截至2019年末,广义影子银行规模降至万亿元,较2017年初缩减近16万亿元。 (2) 去杠杆过程中,信用分层和机构分层同时显现:一方面导致过去承担高融资成本的部分企业(如中等房企/融资平台)再融资受阻,加速信用资产违约和信用分层;另一方面导致弱资质(如低资本/弱股东背景)非银机构募集资金困难,加剧产品兑付风险和机构分层。去杠杆节奏过急,相关风险更容易暴露。

关注非银金融机构风险的具体三个线索:(1)去杠杆过程中资管机构流动性和交易对手风险,以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为主, 如中小券商资管、中小基金等。近期信用债市场高资质信用债出现违约,导致“预期信用风险提升——客户赎回增加/市场针对质押券要求提高——非银机构融资困难——机构被迫去杠杆抛售资产——估值下挫/客户赎回更严重”的负面反馈,信用风险向流动性风险持续传导,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受冲击最大。

(2)信用风险冲击下,券商违规结构化发行导致机构配置的信用债违约,风险向机构表内传导, 以资本规模较小、弱资质的券商为主。尽管我国结构化发行规模较小(估计在2000亿元以内),但考虑到相关融资主体较为集中,相关流动性冲击对小券商仍有冲击。 (3)疫情之后经济复苏过程中部分融资类非银机构结构性资产质量恶化。 如渠道依赖于线上、场景缺失的部分消费金融机构、区域或特定产业集中度高(如城投非标)的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等,相关机构负债端依赖于同业和金融市场,而资产质量将恶化,相关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值得重视。

影子银行、非银风险

海外成熟市场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与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系统稳定性高度相关。 2020年11月末,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青年课题组发表《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面临变革》,文章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全球非银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明显暴露,主要体现在:一是共同基金流动性错配严重;二是对冲基金高杠杆积累风险;三是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放大了市场波动;四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系统风险传染性增强。12月4日,中国银保监会课题组发表《中国影子银行报告》,报告给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判别标准、范围和规模,以及影子银行三年治理的背景、过程和成效等。

我国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和海外不同,具有我国特色的影子银行属性是导致金融风险的重要体现。 受监管的严格限制,我国公募基金尤其是货币基金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近年逐步加强,2017年10月实施的《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严格限制期限错配的资金池业务,针对货币基金组合平均剩余期限有明确要求。截至2020年9月末Wind口径下的传统货币型基金的平均久期约74天。2019年底发布的《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约束了银行理财现金管理类产品期限错配的问题。相较基金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初期风险准备金积累有限,但其高注册资本(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50亿元及以上)保障了现金管理类产品流动性需求。我国对冲基金和ETF基金规模有限,杠杆风险可控。2020年9月末,Wind口径下ETF基金规模约万亿元(含交易所货币基金),占我国资本市场规模约3%;对冲基金规模预计处于万亿级别。

我国影子银行壮大离不开商业银行资产投放模式的变迁,这是理解我国非银金融机构风险的起点。 相关工作论文概括了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第一,以银行为核心,表现为“银行的影子”;第二,监管套利驱动的业务形式普遍;第三,存在刚性兑付或具有刚性兑付预期;第四,收取通道费用的盈利模式较为普遍;第五,以类贷款为主,信用风险突出。影子银行将横跨银行、非银机构捆绑,将行业风险扩散成跨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我国以广义影子银行 [1] 为代表的非银机构整体相关风险水平经2017-2019年间的专项治理,系统性风险已大幅降低,但局部和阶段性的流动性风险在加剧。 系统性风险降低体现在:影响银行规模大幅收缩、加通道、加杠杆和加嵌套业务重点清理、增加风险资产计提要求、排查风险资产等方面。截至2019年末,广义影子银行规模降至万亿元,较2017年初万亿元的 历史 峰值缩减近16万亿元。其中,复杂结构的交叉金融业务大幅压缩,同业理财从万亿元降至2019年末的万亿元,SPV投资从万亿元降至万亿元。

对于非银金融机构,局部和阶段性的风险体现在:

去杠杆过程中的流动性和交易对手风险,以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为主,如券商资管、中小基金。 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长期存在,非银机构处于“影子银行”结构的外围和流动性传导过程的尾部,承担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双重波动,在风险相互传导时,非银资管机构的尾部风险容易放大。如近期信用债市场高资质信用债出现违约时,引发“信用风险提升——客户赎回增加/市场针对质押券要求提高——非银机构融资困难——机构被迫去杠杆抛售债券——信用利差上升和加剧信用风险”的信用风险向流动性风险传导的情况,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受冲击最大。

信用风险冲击下,投行结构化发行中的流动性风险传导,以资本规模较小、弱资质的券商为主。 近年金融去杠杆和影子银行专项整治背景下,部分低资质的城投、地产、民企等主体再融资渠道受阻,推动其顺利融资的业务或产品如债券结构化发行方式随之产生。债券结构化发行业务模式之一是非银金融机构设立集合信托、券商或期货资管计划、基金专户、私募基金,认购信用评级较低主体发行的债券,再将其质押给银行或非银金融机构,并归还过桥资金;此后重复进行债券质押直至到期。

债券结构化发行潜在风险点体现在:(1)期限错配:本质上以不断续作获得的债券质押短期资金,匹配长期债券资产,期限错配带来再融资风险;(2)资产信用:债券本身信用等级较低或发行期限较长而不被市场认可,存在信用风险;(3)同业交易对手退出:在信用风险事件下,作为回购交易对手的银行或非银机构,可能出于自身风险考量而暂停接券。2019年包商银行事件、2020年永煤事件的发生,引发市场流动性和信用风险波动,债券结构化发行潜在风险暴露。尽管我国结构化发行规模较小(估计在2000亿元以内),但考虑到相关融资主体较为集中,相关流动性冲击对小券商仍有冲击。

疫情之后经济复苏过程中结构性失衡,如渠道偏离、场景缺失的部分消费金融机构、区域或特定产业集中度高的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等。 对于与住房租赁、部分线下场景消费绑定较深的消费金融公司,在今年长租公寓频繁跑路后面临客户还款意愿快速下降和 社会 声誉风险。今年疫情导致租房率整体下降,长租公寓的现金流无法支撑“租金长收短付+租金贷”沉淀资金用以扩张市场的商业模式,出现跑路和爆雷。出现兑付问题的蛋壳公寓2019年末租户中使用租金贷的比例在60%以上,待偿还的租金贷规模预计23亿元。未来关注渠道偏离、场景缺失的部分消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风险。对于区域或特定产业集中度高(如城投非标)的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等,其资产端依赖低资质主体,负债端依赖于同业和金融市场。在今年信用市场中永煤事件发生引发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继续发酵后,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在资产负债端风险匹配值得重视。

从“资金池”到“净值型”产品转型的路上,非银金融机构尤其是资产管理机构在出清中持续进化 。从监管角度,《影子银行报告》提出未来监管重点建立和完善对影子银行的持续监管体系,这体现在健全统计监测/严防反弹回潮/建立风险隔离/完善监管制度/慎重开展综合经营。从产品角度,未来监管套利和高风险业务模式难以为继,资管新规过渡最后一年持续通过回表/转标等多种方式处理表外旧资产,完成产品净值化转型。从机构发展角度,未来商业银行仍是机构募集资金的主力方向,同时市场对机构提供产品及业务的评价标准更加综合细化,这要求机构提升风险管控和产品设计能力。

注:

[1] 根据国银保监会课题组发布《中国影子银行报告》中的定义,广义影子银行包括同业理财及其他银行理财、银行同业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委托贷款、资金信托、信托贷款、非股票公募基金、证券业资管、保险资管、资产证券化、非股权私募基金、网络借贷P2P机构、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的贷款,商业保理公司保理、融资担保公司在保业务、非持牌机构发放的消费贷款、地方交易所提供的债权融资计划和结构化融资产品。

影子银行相关论文题目

2020年最新经济学论文题目:1. 社会经济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入研究2. 山西省老年妇女社会经济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基于山西省第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3. 关怀经济学:另一种可能性4. 市场经济下我国统计组织体系改革5. 论女性家庭角色的社会经济作用6. 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需求与统计供给存在问题的思考7. 做好基层统计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8.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探讨9. 经济收入. 精神文化与公众的快乐生活--基于“现阶段我国公众精神生活水平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10. 陶希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术转向11. 女性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12. 基于因子分析的陕南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研究13. 基于经济社会活动视角的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模型14. 福利国家与私人慈善的法律经济学比较分析15. 统计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学在经济领域里占有重要的地位,金融学有其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因为其具有的独特之处,也使金融学被广泛的应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一 1. 招商银行烟台分行服务补救策略研究 2. 利率市场化对建设银行东营分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分析 3. 中国银行H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竞争战略研究 4. 基于顾客满意的银行网点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5.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监管研究 6. 关于莱芜地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析 7. 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研究 8. 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 9.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影响因素研究 10. 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影响 11. 资本监管约束下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的影响研究 12. 基于布林线的量化交易趋势策略研究 13. 我国上市银行贷款集中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 14. *** 持股、地方 *** 竞争与城市商业银行绩效 15. 我国货币政策对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分析 16. 我国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检验 17. 流动性监管、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影响研究 18. 我国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研究 19. 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策略研究 20. 浅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二 1. 营业利润视角下的R&D投入对IPO估值的影响研究 2. 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中小企业业务竞争战略研究 3. 高管集体增持是公司价值低估的讯号吗? 4. 独立董事行政背景对民营上市公司价值影响的机理研究 5. 威海市邮政储蓄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6. 网际网路资讯科技对我国证券经纪行业影响研究 7. 邮储银行小额信贷发展模式研究 8. 网际网路金融模式下中国银行的业务创新策略 9. 外商直接投资对京津冀区域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研究 10. 我国网际网路金融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11. 网际网路金融模式下证券公司IPO业务内部控制研究 12. 齐鲁股权交易中心转板公司实证研究 13. 农业银行个贷业务资讯系统绩效评价研究 14. 论BZ农村信用社员工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 15. 牡丹区农村信用社薪酬制度优化研究 16. 河北省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融资及对策研究 17. 邮储银行辽宁分行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18. 基于网际网路金融的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 19. 浦发银行淄博分行经营业绩评价研究 20. 滨州市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营销研究 21. 我国现有期权及其波动率指数与股票市场的相关关系研究 22.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差距 23. 金融支援对安徽省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 24. 我国制造业公司债信用价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三 1. 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关联性探究及案例分析 2. 中信银行东莞分行小企业授信业务信用风险控制改进研究 3. 中国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4. 招商银行烟台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研究 5. 货币政策冲击、资讯披露质量与企业债务融资 6. 磐石吉银村镇银行员工培训方案设计研究 7. 控制权私有收益、银行贷款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研究 8. 股票期权激励行权价格调整研究 9. 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收购的价值效应研究 10. 中美利率与汇率的联动关系研究 11. 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分析 12. 韩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3. 扩充套件型巨集观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估计与应用 14. 基于DEA的序列系统效率评价及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15. 金融发展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16. 居民金融资产对财产性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17. 机构投资者网路位置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研究 18. 深圳主机板市场上市公司内部人亲属股票超额收益研究 19. 平衡计分卡在Y银行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 公司治理特征与机会主义授权择时

论文题目多参考下别人发表的过的文章,多看看资料吧(世界经济探索)还行吧

学术堂整理十五个好写的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研究--一种社会学视角的解读2. 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分析3. 能力视角下影响家庭贫困及其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剖析4. 麻烦经济:女性商品需求制造的逻辑--以两款减肥产品的电视广告为例5. 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发展6. 经济统计数据质量检测的探讨7. 血缘关系对农耕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探--以小说《金翼》为例8. 经济新常态下对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分析9. 夯实统计基础服务经济发展10. 对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11. “空心村”形成的社会经济原因分析--以昆明市团结镇乐居村为例12.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公共关系新变局13. 中国消费者偏好的地区差异研究14. 日本:另类“银发经济”15. “粉丝经济”中的青年偶像崇拜与“审美劳动”

影子银行发展的风险防范研究论文

我国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和海外不同,具有我国特色的影子银行属性是导致机构风险的分析起始点。 (1) 海外成熟市场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与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系统稳定性高度相关,这体现在货币基金久期错配严重、对冲基金杠杆水平过高、ETF占市场规模过大且交易方向一致等问题。 (2) 海外相关因素对评估我国非银机构风险不适用:我国货币基金资产久期受严格监管要求(2020Q3平均久期约74天),且理财子公司等高注册资本(平均50亿元以上)保障了银行类现金管理型产品流动性要求;我国对冲基金和ETF尚未进入资管规模主流(如ETF规模仅万亿元,不到资本市场规模3%),杠杆风险可控。 (3) 考虑到信用和流动性冲击,我国依附于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子银行”膨胀/剧烈收缩可能是造成我国非银机构风险的核心线索。

我国影子银行壮大离不开商业银行资产投放模式的变迁,“2017-2019”三年去杠杆已显著降低相关风险,但局部和阶段性存在冲击。 (1) 系统性风险降低体现在:银行表内投资和表外同业理财规模大幅收缩,通道/杠杆/嵌套业务被重点清理。截至2019年末,广义影子银行规模降至万亿元,较2017年初缩减近16万亿元。 (2) 去杠杆过程中,信用分层和机构分层同时显现:一方面导致过去承担高融资成本的部分企业(如中等房企/融资平台)再融资受阻,加速信用资产违约和信用分层;另一方面导致弱资质(如低资本/弱股东背景)非银机构募集资金困难,加剧产品兑付风险和机构分层。去杠杆节奏过急,相关风险更容易暴露。

关注非银金融机构风险的具体三个线索:(1)去杠杆过程中资管机构流动性和交易对手风险,以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为主, 如中小券商资管、中小基金等。近期信用债市场高资质信用债出现违约,导致“预期信用风险提升——客户赎回增加/市场针对质押券要求提高——非银机构融资困难——机构被迫去杠杆抛售资产——估值下挫/客户赎回更严重”的负面反馈,信用风险向流动性风险持续传导,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受冲击最大。

(2)信用风险冲击下,券商违规结构化发行导致机构配置的信用债违约,风险向机构表内传导, 以资本规模较小、弱资质的券商为主。尽管我国结构化发行规模较小(估计在2000亿元以内),但考虑到相关融资主体较为集中,相关流动性冲击对小券商仍有冲击。 (3)疫情之后经济复苏过程中部分融资类非银机构结构性资产质量恶化。 如渠道依赖于线上、场景缺失的部分消费金融机构、区域或特定产业集中度高(如城投非标)的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等,相关机构负债端依赖于同业和金融市场,而资产质量将恶化,相关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值得重视。

影子银行、非银风险

海外成熟市场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与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系统稳定性高度相关。 2020年11月末,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青年课题组发表《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面临变革》,文章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全球非银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明显暴露,主要体现在:一是共同基金流动性错配严重;二是对冲基金高杠杆积累风险;三是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放大了市场波动;四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系统风险传染性增强。12月4日,中国银保监会课题组发表《中国影子银行报告》,报告给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判别标准、范围和规模,以及影子银行三年治理的背景、过程和成效等。

我国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和海外不同,具有我国特色的影子银行属性是导致金融风险的重要体现。 受监管的严格限制,我国公募基金尤其是货币基金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近年逐步加强,2017年10月实施的《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严格限制期限错配的资金池业务,针对货币基金组合平均剩余期限有明确要求。截至2020年9月末Wind口径下的传统货币型基金的平均久期约74天。2019年底发布的《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约束了银行理财现金管理类产品期限错配的问题。相较基金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初期风险准备金积累有限,但其高注册资本(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50亿元及以上)保障了现金管理类产品流动性需求。我国对冲基金和ETF基金规模有限,杠杆风险可控。2020年9月末,Wind口径下ETF基金规模约万亿元(含交易所货币基金),占我国资本市场规模约3%;对冲基金规模预计处于万亿级别。

我国影子银行壮大离不开商业银行资产投放模式的变迁,这是理解我国非银金融机构风险的起点。 相关工作论文概括了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第一,以银行为核心,表现为“银行的影子”;第二,监管套利驱动的业务形式普遍;第三,存在刚性兑付或具有刚性兑付预期;第四,收取通道费用的盈利模式较为普遍;第五,以类贷款为主,信用风险突出。影子银行将横跨银行、非银机构捆绑,将行业风险扩散成跨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我国以广义影子银行 [1] 为代表的非银机构整体相关风险水平经2017-2019年间的专项治理,系统性风险已大幅降低,但局部和阶段性的流动性风险在加剧。 系统性风险降低体现在:影响银行规模大幅收缩、加通道、加杠杆和加嵌套业务重点清理、增加风险资产计提要求、排查风险资产等方面。截至2019年末,广义影子银行规模降至万亿元,较2017年初万亿元的 历史 峰值缩减近16万亿元。其中,复杂结构的交叉金融业务大幅压缩,同业理财从万亿元降至2019年末的万亿元,SPV投资从万亿元降至万亿元。

对于非银金融机构,局部和阶段性的风险体现在:

去杠杆过程中的流动性和交易对手风险,以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为主,如券商资管、中小基金。 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长期存在,非银机构处于“影子银行”结构的外围和流动性传导过程的尾部,承担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双重波动,在风险相互传导时,非银资管机构的尾部风险容易放大。如近期信用债市场高资质信用债出现违约时,引发“信用风险提升——客户赎回增加/市场针对质押券要求提高——非银机构融资困难——机构被迫去杠杆抛售债券——信用利差上升和加剧信用风险”的信用风险向流动性风险传导的情况,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受冲击最大。

信用风险冲击下,投行结构化发行中的流动性风险传导,以资本规模较小、弱资质的券商为主。 近年金融去杠杆和影子银行专项整治背景下,部分低资质的城投、地产、民企等主体再融资渠道受阻,推动其顺利融资的业务或产品如债券结构化发行方式随之产生。债券结构化发行业务模式之一是非银金融机构设立集合信托、券商或期货资管计划、基金专户、私募基金,认购信用评级较低主体发行的债券,再将其质押给银行或非银金融机构,并归还过桥资金;此后重复进行债券质押直至到期。

债券结构化发行潜在风险点体现在:(1)期限错配:本质上以不断续作获得的债券质押短期资金,匹配长期债券资产,期限错配带来再融资风险;(2)资产信用:债券本身信用等级较低或发行期限较长而不被市场认可,存在信用风险;(3)同业交易对手退出:在信用风险事件下,作为回购交易对手的银行或非银机构,可能出于自身风险考量而暂停接券。2019年包商银行事件、2020年永煤事件的发生,引发市场流动性和信用风险波动,债券结构化发行潜在风险暴露。尽管我国结构化发行规模较小(估计在2000亿元以内),但考虑到相关融资主体较为集中,相关流动性冲击对小券商仍有冲击。

疫情之后经济复苏过程中结构性失衡,如渠道偏离、场景缺失的部分消费金融机构、区域或特定产业集中度高的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等。 对于与住房租赁、部分线下场景消费绑定较深的消费金融公司,在今年长租公寓频繁跑路后面临客户还款意愿快速下降和 社会 声誉风险。今年疫情导致租房率整体下降,长租公寓的现金流无法支撑“租金长收短付+租金贷”沉淀资金用以扩张市场的商业模式,出现跑路和爆雷。出现兑付问题的蛋壳公寓2019年末租户中使用租金贷的比例在60%以上,待偿还的租金贷规模预计23亿元。未来关注渠道偏离、场景缺失的部分消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风险。对于区域或特定产业集中度高(如城投非标)的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等,其资产端依赖低资质主体,负债端依赖于同业和金融市场。在今年信用市场中永煤事件发生引发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继续发酵后,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在资产负债端风险匹配值得重视。

从“资金池”到“净值型”产品转型的路上,非银金融机构尤其是资产管理机构在出清中持续进化 。从监管角度,《影子银行报告》提出未来监管重点建立和完善对影子银行的持续监管体系,这体现在健全统计监测/严防反弹回潮/建立风险隔离/完善监管制度/慎重开展综合经营。从产品角度,未来监管套利和高风险业务模式难以为继,资管新规过渡最后一年持续通过回表/转标等多种方式处理表外旧资产,完成产品净值化转型。从机构发展角度,未来商业银行仍是机构募集资金的主力方向,同时市场对机构提供产品及业务的评价标准更加综合细化,这要求机构提升风险管控和产品设计能力。

注:

[1] 根据国银保监会课题组发布《中国影子银行报告》中的定义,广义影子银行包括同业理财及其他银行理财、银行同业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委托贷款、资金信托、信托贷款、非股票公募基金、证券业资管、保险资管、资产证券化、非股权私募基金、网络借贷P2P机构、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的贷款,商业保理公司保理、融资担保公司在保业务、非持牌机构发放的消费贷款、地方交易所提供的债权融资计划和结构化融资产品。

先说句题外话,“监管套利”是指经济行为逃避监管的一种状态,是次贷危机之后才被关注的一种经济现象。凡是涉及监管套利的经济行为都难以界定,包括影子银行。我的硕士论文写的就是和影子银行同类的民间金融现象,文章的四分之一都用来辨析概念,结果答辩时老师扔出了一句“你知不知道民间金融是什么,blablabla”的就给我否了。所以你的担忧真的存在,这点要提醒你。至于你提到的几种定义,我要提醒你以下几点:1、影子银行是一类作用近似于传统银行业务的金融主体,一般来说能够“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且不受银行当局监管的机构都属于影子银行;2、中国的金融体制和欧美国家不同,咱们没有他们那么发达的资产证券化工具,他们也没有咱们的地方融资平台。人民大学的徐科越认为“影子银行的核心特征是监管套利”,我认同这个观点,既然监管套利是核心特征,那么监管环境不同影子银行的界定就应当有所差别。所以妹妹你大胆地往下写吧,怕老师抠字眼的话你可以先多提几种定义方式,再根据我国具体的监管环境,指出“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是银行表外业务及信托”等等。脑子有点乱,希望能有所帮助。

“影子银行”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在加强规范管理的同时,要引导其合理有序的开展好实体经济融资服务。优势是杠杆率非常高,缺点是业务结构相对复杂

通常由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载体,对金融资产的信用、流动性、期限等风险因素进行转换,扮演着类银行的角色。影子银行削弱了货币政策效果、拉长了信用中介链条。影子银行发展客观上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贵问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