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数据库找资料
请仔细看,老君论文,只要我回答了,就铁定能帮你解决实际问题!网上随便搜的我就不给你了,你自己能找,我给的是文后参考文献。由于文献较多,我不可能全部上传给你,请选择自己需要的篇目,然后按照最后说明的地址免费求助文献全文。:序号 题名 作者 文献来源 发表时间 来源库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1 电子商务英语的翻译 应林忠 上海师范大学 2007-09-01 硕士 0 1212 中职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冯英 上海师范大学 2008-04-01 硕士 0 543 商务英语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 苏丽 河北师范大学 2008-05-30 硕士 0 964 商务英语网络课件的评估:TMM个案研究 范恭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5-01 硕士 145 商务英语文体学分析 许广兴 河北师范大学 2008-03-30 硕士 1486 商务英语词汇的一词多义现象研究 陈玲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5-01 硕士 917 商务英语中复合形容词的研究 杨夕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5-01 硕士 328 中职商务英语函电教学策略的研究 陈利 湖南师范大学 2007-04-01 硕士 0 1089 礼貌原则应用于商务英语信函的实证研究 高欢 重庆大学 2007-04-01 硕士 0 66010 评价理论应用于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尝试性研究 杨立群 重庆大学 2007-04-01 硕士 0 16611 职前学生商务英语词汇教学法探索 袁林 浙江工商大学 2007-01-01 硕士 0 9412 剑桥商务英语口语考试的构念效度分析 韦立 湖南大学 2006-07-15 硕士 0 15313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词汇教学中图式理论的应用研究 陈亦琼 辽宁师范大学 2006-12-01 硕士 0 10014 商务英语课程设计中的英语本科生需求分析 王新新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01 硕士 0 39015 持续性交际法对商务英语学习者口语和写作能力提高的研究分析 周红勤 重庆大学 2007-04-01 硕士 0 17616 从商务英语教学调查研究中看交际法的应用 鲁晓权 重庆大学 2007-04-01 硕士 0 13017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胡骥良 外交学院 2007-05-01 硕士 0 51018 商务英语的文体分析与翻译 杨伟伟 中国石油大学 2006-10-01 硕士 0 80519 试论商务英语语篇及其翻译 刘丽娟 太原理工大学 2007-05-01 硕士 0 43020 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商务英语”改革研究 邱晓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07-10-01 硕士 0 19021 商务英语中模糊语言的应用及其语用分析 段梦桃 东北财经大学 2007-12-01 硕士 0 29122 商务英语阅读策略和词汇策略相关性研究 许艳杰 大连海事大学 2008-01-01 硕士 0 21323 商务英语会话艺术和技巧分析 吕海莉 大连海事大学 2008-02-01 硕士 0 14024 从功能对等的视角看商务英语的翻译 刘德永 山东大学 2007-10-10 硕士 0 26025 高职商务英语课程设置需求分析研究 毛忠霞 湖南大学 2007-07-07 硕士 0 12626 论变通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许霞 上海海事大学 2007-06-01 硕士 0 8727 论中专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吴荣希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9-01 硕士 0 5528 模棱两可—英语商业广告标题中的语用策略 曹晓萌 浙江师范大学 2007-10-01 硕士 0 8929 高职学生商务英语写作中介语错误分析及对策 王洗薇 大连海事大学 2008-02-01 硕士 0 8730 语域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汉译 杨兰 贵州师范大学 2007-05-01 硕士 0 8131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体等值 刘竹林 上海海事大学 2007-06-01 硕士 0 17132 从目的论角度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质量评估 崔湘 西南大学 2008-04-15 硕士 0 13133 隐喻理论在高职商务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李冬莲 华中师范大学 2008-04-01 硕士 0 11234 体裁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陈翠翠 吉林大学 2008-03-01 硕士 0 4735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国际商务英语合同汉译策略研究 徐晓 吉林大学 2008-04-30 硕士 0 13236 从功能角度研究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和策略 王颀 东北师范大学 2008-05-01 硕士 0 17637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计研究 赵牟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08-05-01 硕士 0 6438 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蒋仕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07-10-01 硕士 0 3539 高职生商务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实证研究 谭美云 湖南师范大学 2007-10-01 硕士 0 7240 A Study of the Problems in 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in Institut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房宝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08-06-30 硕士 0 6041 商务英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胡仲明 广西师范大学 2000-04-01 硕士 1 71842 国际商务英语演讲的跨文化分析 赵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1-06-01 硕士 0 37843 矛盾修辞中的对立与统一及其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汪文格 湖南大学 2001-06-01 硕士 0 16844 图式理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启示 龚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04-04-01 硕士 1 26945 An Approach to the Web-based Course Design for Business English 白萍 电子科技大学 2004-05-01 硕士 0 22346 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关于商务英语的现实及反馈需求研究分析 李盛 重庆大学 2004-03-31 硕士 8 46347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普通英语与商务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比较研究 田文燕 西北师范大学 2004-09-01 硕士 0 35948 词组方法在商务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有效性研究 张玉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04-01 硕士 0 17649 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赖小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5-04-01 硕士 0 65250 等值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王欢 吉林大学 2005-05-10 硕士 0 621以上是专业数据库(CNKI等)查到的部分文献,您可以去这里免费求助资料篇目的全文:文献检索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指依据一定的方法,从已经组织好的大量有关文献集合中查找并获取特定的相关文献的过程。。一般的论文资料检索集合包括了期刊,书籍,会议,报纸,硕博论文等等。
针对你 de 问题请问你的毕业论文能给我一份么,仅做参考。我是西南石油...,提供 1 份 de 适用于初学者 de 代码对你来说是有必要 de ,进 1 步要求可以联系我们,联系我们需要提供你 de 问题和电子邮件,有机会会帮你,肯定救急,请用BaiduHi为我留言,此回复针对所有来访者和需求者有效,ES:\\E8C6660B35057AAD62783D0B6FE59643
你要什么样的论文什么类型的
本科论文不送检查抄袭的,硕士和博士都有要求,博士是全部都查,硕士抽查。
目前,高校对于硕博士论文,需要通过抄袭检测系统的检测才能算过关。对本科生来说,大部分学校也采取抽查的方式对本科论文进行检测。 抄袭过多,一经查出超过20%,后果严重。轻者延期毕业,重者取消学位。尼玛辛辛苦苦读个大学,学位报销了多不爽。 但是,软件毕竟是人工设置的一种机制,里面内嵌了检测算法,我们只要摸清其中的机理,通过简单的修改,就能成功通过检测。 本文是在网络收集的资料。整理了最重要的部分,供大家参考。 论文抄袭检测算法: 1.论文的段落与格式 论文检测基本都是整篇文章上传,上传后,论文检测软件首先进行部分划分,上交的最终稿件格式对抄袭率有很大影响。不同段落的划分可能造成几十个字的小段落检测不出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划分多的小段落来降低抄袭率。 2.数据库 论文检测,多半是针对已发表的毕业论文,期刊文章,还有会议论文进行匹配的,有的数据库也包含了网络的一些文章。这里给大家透露下,很多书籍是没有包含在检测数据库中的。之前朋友从一本研究性的著作中摘抄了大量文字,也没被查出来。就能看出,这个方法还是有效果的。 3.章节变换 很多同学改变了章节的顺序,或者从不同的文章中抽取不同的章节拼接而成的文章,对抄袭检测的结果影响几乎为零。所以论文抄袭检测大师建议大家不要以为抄袭了几篇文章,或者几十篇文章就能过关。 4.标注参考文献 参考别人的文章和抄袭别人的文章在检测软件中是如何界定的。其实很简单,我们的论文中加了参考文献的引用符号,但是在抄袭检测软件中。都是统一看待,软件的阀值一般设定为1%,例如一篇文章有5000字,文章的1%就是50字,如果抄袭了多于50,即使加了参考文献,也会被判定为抄袭。 5.字数匹配 论文抄袭检测系统相对比较严格,只要多于20单位的字数匹配一致,就被认定为抄袭,但是前提是满足第4点,参考文献的标注。 论文抄袭修改方法: 首先是词语变化。文章中的专业词汇可以保留,尽量变换同义词;其次,改变文中的描述方式,例如倒装句、被动句、主动句;打乱段落的顺序,抄袭原文时分割段落,并重组。通过上述方法,能有效降低抄袭率。 下面举几个例子,大家可以参考下: 例句A: 本文以设备利用率最大化为目标函数,采用整数编码与实数编码相结合的遗传算法,研究了HFS的构建问题。本文提出的染色体编码方法及相应的遗传操作方法可实现研究对象的全局随机寻优。通过对car系列标准算例的研究,显示了本文提出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重复性和计算效率。 修改A: 本文研究了HFS问题的构建,通过遗传算法并结合整数与实数编码,目标函数为最大化设备利用率来求解。本文的染色体编码方法与对应的遗传算法操作可有效提高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通过对一些列基准算例的研究,验证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并具有较高的计算重复性和较高的运算效率。 例句B: 由于房地产商品的地域性强,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不同区域投资时,通常需要建立项目公司,此时就会面临建立分公司还是子公司的选择。子公司是一个独立的法人,而分公司则不是独立法人,它们在税收利益方面存在差异。子公司是独立法人,在设立区域被视为纳税人,通常要承担与该区域其它公司一样的全面纳税义务;分公司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在设立分公司的所在区域不被视为纳税人,只承担有限的纳税义务,分公司发生的利润与亏损要与总公司合并计算。 修改B: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不同区域进行投资时,由于此类商品的地域性强,因此需要建立项目公司。此时,企业需要选择建立分公司还是子公司。主要的区别是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分公司则不是独立法人。其次,在税收利益方面,由于分公司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在设立分公司的所在区域不被视为纳税人,只承担纳税义务,总公司需要合并计算分公司的利润与亏损;而子公司是独立法人,在所在区域被视为法人实体,需要承担与区域其他公司一样的全面纳税义务。 修改抄袭的方法不外乎这些,这里更建议同学们,先熟悉你所看的参考论文,关闭文档,用自己的话写出来,这样就不会受参考文献的太多影响。有同学这里就提出问题了,学校用的检测系统是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不是淘宝几元钱买的万方数据检测。 其实,各个检测系统的算法区别并不大,只是数据库有多有少,如果你没有太多,什么系统都不用怕。既然你抄了,得到检测报告的同时,先好好修改自己的文章。
一般来说,硕士的小论文要求!!学生只要有一篇第一作者,或导师是第一作者,本人是第二作者的论文就可以达到毕业要求。导师做通讯作者,那你本人就做第一作者就可以了。
你的论文有你自己的目的,应该重点关注别人的论文里做的不好而你做的好的地方,再好的综述也不能直接用,而且对文章的总结也不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甚至可以是作者都没有明说你自己猜出来的。即使是同样的结论,对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对文献的组织顺序也应该不一样,比如别人的综述关注的是设计,他按照国内和国外来组织,但我关注的是仿真方法,我就要整体打乱,按照不同分系统来组织综述。如果你真觉得别人的综述直接照抄也没有违和感,你就不要关注抄袭的问题了,关注一下正文本身吧。
不会的 因为有些定律就是那几个人说,而且你的references肯定会和写同一种类型的朋友重复。你在论文中用到什么就写什么,最后不是按照A~Z的顺序排版么。不用担心,只要论文是自己写的,结构也是自己排版构思的,研究成果都是自己的,真的不用担心这个reference~~重复是非常正常的,老师也会从你的references里面看出来你论文是否学术~~如果没有引用该引用的东西,反倒你麻烦会比较大吧~嘿嘿 祝你好运希望采纳~~
王祯百科名片王祯 (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元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王祯在大德二年(1298年)制造3万余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100部。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祯农书》或《农书》。《农书》末并附撰《造活字印书法》,记述其木活字版印刷术。 王祯的家乡,在元初已是封建文人荟萃的地方。早在窝阔台时代,万户严实就曾经在东平“兴学养士”,当时的名士,如李昶、王磐、徐士隆、李谦等都曾在东平先后设帐授徒,培养了一批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人才,著名的有徐琰、申屠致远、孟祺等人。其中孟祺在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曾任山东西道劝农副使,曾参与编写过《农桑辑要》一书。王祯可能受其影响而开始接触农学,他在《王祯农书》中曾引用许多《农桑辑要》的资料。 王祯 关于王祯的生平活动,有据可查的史料很少,史书有记载的是他做过两任县尹。一是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在职六年;二是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 王祯恪尽职守,公正无私,勤勉务实,为民办事。他在旌德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据《旌德县志》记载,他生活俭朴,经常将薪俸捐给地方兴办学校,修建桥梁,整修道路,施舍医药,教农民种植、树艺。时人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旌德县多山,耕地大部分是山地。有一年碰上旱灾,眼看禾苗都要旱死,农民心急如焚。王祯看到旌德县许多河流溪涧有水,想起从家乡东平来旌德县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一种水转翻车,可以把水提灌到山地里。王祯立即开动脑筋,画出图样,又召集木工、铁匠赶制,组织农民抗旱,就这样,水转翻车使旌德县几万亩山地的禾苗得救。 王祯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认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首要政事就是抓农业生产。无论是在旌德还是永丰任职,王祯劝农工作政绩斐然。所采取的方法是,每年规定农民种植桑树若干株;对麻、禾、黍等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方法,都一一加以指导;画出各种农具图形,让百姓仿造试制使用。同时,王祯“以身率先于下”、“亲执耒耜,躬务农桑”。在永丰县尹任内,王祯以奖励农业和教育为主要任务,经常购买桑树苗、棉花籽教导农民种植,鼓励他们种好庄稼。旌德、永丰两县民众对他十分敬重,念念不忘。 王祯认为,吃饭是百姓的头等大事,所以作为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知识,否则就无法担负劝导农桑的责任,因此,他留心农事,处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每到一地,就传播先进耕作技术,引进农作物的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农具。这些做法为后来撰写《农书》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元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更加丰富,农业生产也有了更大发展。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封建统治者逐渐看到农业生产有利于封建剥削,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开始采取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设置劝农官、建立专管农桑水利的机构司农司、等等,这从一定程度上对农书的编写产生了推动作用。所以,在这一历史时期,先后产生了几部农业科学著作。 王祯《农书》大约是在旌德县尹期间着手编写的,直到调任永丰县尹后才完成。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王祯又为这本书写了一篇自序,正式刻版发行。 王祯在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县官),任职6年,后于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他在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不少好事。据《旌德县志》记载,他在县尹任内,一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从未搜括过民财。不仅如此,他还捐出自己的部分薪俸,办学校、建坛庙、修桥梁、兴办了不少造福于民的公共事业。此外,他还兼施医药,救济穷苦有病的人,深受当地人民的称赞。王祯不仅是廉洁奉公的县官,而且是劝农兴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农学家。他认为作为地方官,如果不熟悉农业生产,不懂得农业知识,就难尽到劝导农桑的责任。他不仅搜罗以前的历代农书,孜孜研读,而且经常注意观察各地的农事操作和农业机具,从而为他撰写农书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对那些只知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进行了无情的抨击:这些人自己都不懂“农作之事”,“安能劝人”。他们常以劝农为借口,前呼后拥地下乡敲诈勒索,名为“爱民”,实是害民。他还说,这些当官的只以“骄奢为事”,从来不想一想所享用的一寸丝、一口饭都出自“野夫田妇之手”,他们横征暴敛,尽力搜括民脂民膏来养肥自己。他的言行充满了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 王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农学家之一,同汉代的■胜之、后魏的贾思勰、明代的徐光启齐名。《王祯农书》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前人在农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元朝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全面系统地解释了广义农业生产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 中国先秦的农书,只在《吕氏春秋》中保存了一些片断;汉代的《■胜之书》只残存了3700字,已经无法见到它的全貌。后魏的《齐民要术》虽然具有农业全书的性质,但在整体性和系统性上不如《王祯农书》,它在总论方面,只有“耕田”和“收种”两篇,在粪田和灌溉等方面都没有专篇论述。至于“农器图谱”就更是缺如了。南宋的《陈■农书》虽然在理论体系方面有重要发展,但是囿于地区的局限性,只述及了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耕牛和蚕桑,尚不具备农业全书的性质。早于《王祯农书》40年成书的《农桑辑要》是元初官撰的农书,主要摘录元代以前农书的资料编辑而成,新的创造较少,并且主要是适应北方需要的农书。 《王祯农书》有两种版本,一种是37集本,包括“农桑通诀”6集、“百谷谱”11集、“农器图谱”20集。一种是22卷本,包括“农桑通诀”6卷、“谷谱”4卷、“农器图谱”12卷。两种本子的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后者将谷谱由11集并为4卷、将农器图谱由20集并为12卷。全书约万字,插图281幅。 《王祯农书》的突出特点有四: 一是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广义的农业。《王祯农书》中的“农桑通诀”部分,可以说是农业总论。它比较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了广义农业的内容和范围。开头以“农事起本”、“牛耕起本”、“蚕事起本”为题,叙述了农事和蚕桑的起源,将王祯所处时代的农业同历史的农业联系了起来,把元代的农业作为历史农业的一部分,使它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纽带。接下来以“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这一“三才”理论为指导思想,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狭义农业的各个方面。首先,它以“授时”和“地利”两篇探讨了农业生产客观环境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强调了农业生产中“时宜”和“地宜”的重要性。在尊重天时、地利等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事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专篇,概述了农业种植中的各项问题。“农桑通诀”还分列了“种植”、“畜养”、“蚕缫”等专篇,阐述林、牧、副、渔等广义农业各个方面的内容。它还以“孝弟力田”、“劝助”、“蓄积”等篇,宣扬了封建官府的重农思想和劝农措施。读完“农桑通诀”之后,使人们对广义农业的内容和范围,以及农业生产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各个方面,都能有个清晰明了的认识。这是《王祯农书》的一大特色。 二是兼论南北农业,对南北农业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王祯农书》之前的几部重要农书,如《■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都是总结北方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陈■农书》又是专论南方农业的,只有《王祯农书》才是兼论南方和北方农业的。它对南北农业技术以及农具的异同、功能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比较,这是它的又一重要特色。王祯成长在我国古代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黄河下游齐鲁之地,后又长期在南方作地方官,这种条件使他对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生产都比较熟悉,所以他能从全国范围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 三是有比较完备的“农器图谱”。在《王祯农书》以前,论述农具的书有唐代陆龟蒙的《耒耜经》,其中所介绍的农具以江东犁为主,兼及耙、砺■、■碡等几种水田耕作农具,没有图。南宋曾之谨的《农器谱》(该书已经失传)所收的农具,不仅数量不及王祯的“农器图谱”多,而且也没有图。在《王祯农书》以后的重要农书,如《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虽然也有“农器图谱”,但是它们多抄自《王祯农书》,没有增加多少新内容。由此可见,《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是王祯在古农书中的一大创造。它约占全书篇幅的4/5,插图 200多幅,涉及的农具达 105种,可说是丰富多采,洋洋大观,别开生面。 四是在“百谷谱”中对植物性状的描述。《王祯农书》中的“百谷谱”,是分论各种作物栽培的。其中包括谷属、■属、蔬属、果属、竹木、杂类等内容。这一部分同其他古农书比较,多了植物性状的描述,这也是《王祯农书》的一项创举。如谷属中的梁秫,就有“其禾,茎叶似粟,其粒比粟差大,其穗带毛芒”的描述;谷属中的蜀黍,有“茎高丈余,穗大如帚,其粒黑如漆、如蛤眼”的描述;■属中的冬瓜,有“其实生苗蔓下,大者如斗而更长,皮厚而有毛,初生正青绿,经霜则白如涂粉,其中肉及子亦白”的描述;■属中的芋,有“叶如荷,长而不圆,茎微紫,乾之亦中空,根白,亦有紫者,其大如升,食之味甘,旁生子甚多,拔之则连茹而起”的描述;■属中的芡,有“叶如荷,皱而有刺,花开向日,花下结实”的描述;蔬属中的薤,有“叶似韭而阔,本丰而白深”的描述;蔬属中的韭,有“丛生、丰本、叶青、细而长、近根处白”的描述。 王祯在农学上的主要贡献有下列几方面: 1.在贯彻“时宜”和“地宜”原则方面有新的创造 王祯为了在农业生产中贯彻“时宜”原则,创制了“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对历法和授时问题作了简明总结。同时,他还指出:要不依历书所载月份,而用节气定月,这样就可以正确代表季节性变化;其次图中所列各月农事,只适用于一个地区,其他地区应当按照纬度和其他因素来变更。如果各地都能斟酌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这样一个农事月历,对在农业生产中贯彻“时宜”原则将会有重要帮助。为了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地宜”原则,王祯创制了一幅《全国农业情况图》。这幅图是根据全国各地的风土和农产知识绘制的,它能帮助人们辨别各地不同的土壤,以便遵循“地宜”原则,实行因土种植和因土施肥。 2.对自后魏以来我国南北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经验进行了新的总结 (1)在北方旱地耕作中强调深耕细耙。王祯认为只有“深耕易耨”才能“岁可常稔”。他不仅认为“犁深为功”,而且强调“耙熟为全功”。又说:“耙劳之功不至,而望禾稼之秀茂实栗难矣。”他还总结了先浅耕灭茬,然后再细耕多耙的新经验。(2)对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作了新的概括。王祯把北方旱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劳”。所谓“其耕种陆地者,犁而耙之,欲其土细,再犁再耙,后用劳,乃无遗功也”;所谓“犁耕既毕,则有耙劳,耙有渠疏之义,劳有盖磨之功”等,都是对北方旱地翻耕法耕作体系的概括。与此同时,王祯对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耖”。即所谓“南方水田,转毕则耙,耙毕则耖,故不用劳”。 (3)总结了北方旱地实行套耕的新经验。王祯提出“所耕地内,先并耕两犁,■皆内向,合一陇谓之浮■,自浮■为始,向外缴耕,终此一段,谓之一缴,一缴之外,又间作一缴,耕毕,于三缴之间,歇下一缴,却自外缴耕至中心,作一■,盖三缴中成一■也。其余欲耕平原,率皆仿此”。这是王祯对北方旱地采行内外套翻法,减少开闭垄,提高耕作质量这一新经验的总结,从而将北方旱地的耕作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4)总结了南方稻田旱作“开■作沟”的新经验。南方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因此,南方稻田在收稻之后复种旱作时,“最忌水湿”,这是实行稻麦两熟的一大障碍。经过长期探索,大约在元代,人们才创始了“开■作沟”、整地排水的经验。王祯在他的《农书》中首先总结了这个经验:“高田早熟、八月燥耕而■之,以种二麦。其法:起■为■,两■之间,自成一畎,一段耕毕,以锄横截其■,泄利其水,谓之腰沟,二麦既收,然后平沟畎,蓄水深耕,俗谓之再熟田也。”这一经验总结,为南方稻田实行稻麦两熟、夺取稻麦双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然是南方稻区夺取二熟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5)强调“秋耕为主,春耕为辅”的原则。北方旱地有春旱多风,夏秋多雨的气候特点,为了适应这个气候特点,以便保墒防旱。王祯引用《韩氏直说》中总结的经验:“凡地除种麦外,并宜秋耕。秋耕之地、荒草自少,极省锄功,如牛力不及,不能尽秋耕者,除种粟地外,其余黍豆等地,春耕亦可。”提出了秋耕为主,春耕为辅的原则。 3.开辟“粪壤”和“灌溉”专篇,将增肥和灌水摆上农业增产的重要地位 在王祯以前的重要农书中,大都没把增肥和灌溉放在重要地位,如《■胜之书》和《齐民要术》中的农业总论部分都没有谈到增肥和灌溉问题,只是在各论部分中才谈到,可见肥水问题在农业增产中仍然没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及至南宋的《陈■农书》虽列有“粪田之宜”专篇,却重在理论阐述,实践性较差。《王祯农书》不仅将“粪壤”和“灌溉”摆在“农桑通诀”这个总论的重要位置上,而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发展。 (1)粪壤理论的新发展。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的本质区别,在于自然土壤只具有自然肥力,而农业土壤不仅具有自然肥力,并且具有人工肥力,而“粪田”则是人工肥力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粪壤”二字的深刻含义,就在于它表达了“农业土壤”的本质特征。正象王祯所说的:“田有良薄、土有肥硗,耕农之事、粪壤为急。粪壤者,所以变薄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也。”王祯还继承和发扬了《陈■农书》中提出的“地力常新”理论,他指出:“所有之田,岁岁种之,土敝气衰,生物不遂,为农者,必储粪朽以粪之,则地力常新壮,而收获不减。”王祯还首先阐发了施肥是化无用为有用的思想,他说:“夫埽除之猥,腐朽之物,人视之而轻乎,田得之为膏润,唯务本者知之。” (2)广辟肥源的新努力。要增施粪肥,必须广辟肥源。王祯提到的肥源有苗粪、草粪、火粪、大粪、小便、泥粪、旧墙土、草木灰、糠秕、谷壳、腐草、败叶、泔水、马蹄羊角灰、沃鱼水、沟泥水、淘米水、禽兽毛羽亲肌之物等,比以前农书中提到的肥源大为增加。王祯不仅特别重视绿肥的应用,而且称栽培绿肥为“苗粪”,称野生绿肥为“草粪”,首次对它们进行了区分。 (3)积肥沤粪的新措施。为了增积粪肥,王祯提出了设置常年积肥车的新措施。他说:“农圃之家,欲要计置粪壤,须用一人一牛或驴,驾双轮小车一辆,诸处搬运积粪,月日既久,积少成多,施之种艺稼穑倍收。”为使粪肥腐熟,提高肥效,王祯提出了田头沤粪的主张:“南方治田之家,常于田头置砖槛窖,熟而后用之,其田甚美。北方农家亦宜效此,利可十倍。” (4)对农田灌溉的新认识。王祯在“农桑通诀”中专辟“灌溉篇”,把农田灌溉摆在重要地位。他通过追溯古代治水和修筑沟洫的情况,说明兴修农田水利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通过列举古代水利工程的遗迹,以及难以数计的中小型水利工程,说明“兴废修坏”是发展农田水利的重要途径;又介绍了多种引水方法,指出各种地势引水灌溉的方法;并总结了围田和圩田的经验,指出南方“水乡泽国”兴水利、除水害的途径。王祯在“农器图谱·灌溉门”中还介绍了翻车、筒车、牛转翻车、水转翻车、高转筒车、水转高车、戽斗、刮车、桔槔、辘轳等水利灌溉的工具和器械,以及水栅、水闸、陂塘、水塘的效用和做法。并且指出,这些设施不但可以灌溉农田,而且“又得通济舟楫,转激碾■”,陂塘“又可畜育鱼鳖,栽种菱藕之类”,实现水的综合利用,做到灌溉、航运、水力、水产的结合。 4.专辟“田制门”系统总结了几种特殊的土地利用经验 (1)区田法的重要变化。《王祯农书》中所载的区田法,与《■胜之书》中所载相比较,有三个重要变化:其一,《■胜之书》中所载的区田法有带状区田和方形区田两种方式,而《王祯农书》中所载的区田法只有方形区田一种方式。其二,■胜之所说的方形区田有上、中、下三种方式,而王祯的方形区田已简化为一种方式,并将■胜之时6至9寸见方的小区改为1尺半见方的大区;同时缩小区间的距离,扩大了土地利用面积。其三,元代的区田增加了间套复种的内容。 (2)对南方几种特殊土地利用经验的系统总结。由于女真铁骑的南侵,宋代中原人民不堪战乱的侵扰,大量南迁,“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迫使人们开展了“与水争田”和“与山争地”的斗争。因此,自宋代以后,在南方各地出现了围田、圩田、柜田、涂田、架田、沙田、梯田等几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及至元代,王祯在他的《农书》里首次系统地总结了这些特殊的土地利用经验。这是王祯在农学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5.积极宣传和推广新创制的农业机具,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在古农书中是一项创举。它所收集的105种农具都采用图文并重的形式,对它们的发展历史、形制和操作方法都作了详细介绍,特别是对新创制的农具作了大力宣传和推广,这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下着重介绍宋、元间新创制,并载入“农器图谱”的农业机具。 (1)新创制的耕耘器具。■刀,是开荒时走在犁的前面,用以割除芦苇,清除障碍,提高工效的工具。铁搭,适应南方水田土壤的耕垦工具,一般具有六齿或四齿。秧马,能行于泥中,便于水田作业的工具。耘荡,适于水田中耕除草的耕耘工具。耘爪,用竹管加上铁尖套在手指上,用以耘田的工具。耧锄,华北平原用于畜力耕耘的器具,一天可耘田20亩,工效很高。镫锄,用于中耕除草的工具,由于它没有两刃角,在锄草时不易伤禾苗。粪耧,在耧车上附加施种肥的装置,用以施种肥。瓠种,在瓠上安木柄,瓠下安木嘴,用于垄畔播种的工具。砘车,在耧车后边配上石制砘车,能沿耧脚所开的沟进行镇压,能使种土相亲,有利于发芽出苗。 (2)新创制的收获农具。推镰,这种用木做成横架及长柄,并安上小轮进行收割的农具,比一般的镰刀可提高工效好几倍。麦绰,是将长镰形的麦钐装置在一个簸箕形的麦绰上面,在木柄和轴上系以绳索,一手执绳、一手执轴,收割麦子既整齐又快。在麦绰的后面带着4个小轮的麦笼及拖杷。使用这种收割器,一天的收割量比用其他工具多几倍,并且很适合在较大的地块上工作。其他如收割水稻的钹,割麦穗的捃刀,割谷穗的鉴刀等,对提高收割工效也起了重要作用。 (3)新创制的灌溉机具。在《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可以看到7种新创制的灌溉机械。 翻车,即龙骨车,是往高处提水的工具。水转翻车,其制与人踏翻车相同。于流水岸边掘一狭堑,置车于内,车之踏轴外端做一竖轮,竖轮之旁架木立轴,置二卧轮,其上轮适于车头竖轮辐支相间,乃擗水傍激,下轮即转,则上轮随拨车头竖轮,而翻车随转,倒水上岸,这是水力翻车。牛转翻车,在无流水处用之。下轮置于车傍岸上,用牛拽转轮轴,则翻车随转。这种翻车的工效大于人力翻车一倍。驴转筒车,就是水转筒车,但于转轴外端别造竖轮,竖轮之侧,岸上复置卧轮,与前牛转翻车之制无异。这种水车适于在“临坎井”或“积水渊潭”处使用。高转筒车,其高以10丈为准,如田高岸深,或田在山上,皆可及之。水转高车,遇有流水岸侧,欲用高水,可用此车,其车亦高转筒车之制,但于下轮轴端别作竖轮,傍用卧轮拨之。刮车,是上水轮,其轮高可5尺,辐头阔止6寸,如水陂下田,可用此具。 这几种水车的原动力:翻车和刮车用人力;水转翻车、水转高车和高转筒车用水力;牛转翻车和驴转翻车用畜力。可见在元代不仅已利用人力、畜力以及水力进行灌溉,更为难得的是,这一时期已经较广泛地利用机械原理,特别是对齿轮轮系的利用。 (4)新创制的农产加工机械。《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记载的连二水磨、水转连磨、水击面罗、水轮三事等,都是元代新创制的高效率的农产加工机械。如水转连磨“或作碓碾,日得谷食,可给千家”。水轮三事,用一台机械可以发挥磨、砻、碾的作用。 以上这些创造和革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在生产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农器图谱”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积极宣传和推广这些新创制的农业机具,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 6.在发展林、牧、副、渔各业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1)在发展林业方面,“农桑通诀·种植篇”首先通过介绍历史上发展林业的成功经验,阐述了发展林业是“利博”和“兴国”的大事,不可缓。王祯将其发展重点放在栽桑、种果和材木等几方面。关于栽桑,王祯介绍了桑树的种类、性质、繁殖,以及施肥、修剪等管理方法;在种植材木和果树方面,王祯介绍了前人种植材木和果树的“明效”,以及移栽树木的方法,并着重介绍了桑树和果树的六种嫁接方法:即身接、根接、皮接、枝接、靥接、搭接。王祯在“百谷谱·果属”中介绍了梨、桃、李、梅、杏、柰、林檎、枣、栗、柿、荔枝、龙眼、橄榄、石榴、桔、柑、橙、银杏等南北果树的栽培方法。在“百谷谱·竹木”中则介绍了竹、松、杉、柏、桧、榆、柳、柞、楝、楮等林木的栽培管理方法,为发展林业生产提供了技术经验。 (2)在发展牧业方面,“农桑通诀·畜养篇”总结了养马、牛、羊、猪、鸡、鹅、鸭的经验。在养马方面,王祯继承和发扬了“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经验。在养牛方面,王祯认为“养牛,必有爱重之心”,然后才能“视牛之饥渴,犹己之饥渴;视牛之困苦羸瘠,犹己之困苦羸瘠;视牛之疫疠若己之有疾;视牛之孕育若己之有子也”。如果能这样,牛就一定蕃盛,还怕什么田地荒芜呢?王祯认为要养好牛,就要在“勿犯寒暑”、“勿使太劳”、“时其饥饱”、“节其作息”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准备充足的饲料,并及时为牛治病。在养猪方面,王祯总结了不少新经验,其一,是江南水地可以“取萍藻及近水诸物”作饲料;其二,是江北陆地,可种马齿;其三,是占山皆用橡食、或食药苗;其四,创始了发酵饲料,即“用之时,铡切,以泔糟等水,浸于大槛中,令酸黄或拌麸糠杂饲之”。在养鸡、鸭、鹅方面,王祯也总结了一些新经验。 在养蚕、养鱼、养蜂方面,王祯在“农桑通诀·畜养·蚕缫”中总结了养蚕、养鱼、养蜂的经验。如养蚕,王祯总结了择种收种、保存蚕种、饲养管理、调节室温、分抬簇蚕等经验。在养鱼和养蜂方面,王祯也继承和发展了前人著作中所总结的养殖方法。 7.在其他方面的贡献 王祯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农学家,而且是一位精巧的机械设计制造家和印刷技术的革新家,还是一位诗人。王祯在机械设计上颇有造诣。他设计和绘制了大量比较复杂的农业机具图,并对一些早已失传的机械,多方征求研究,使其复原,有的还进行了改造。如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炼铁用的“水排”鼓风技术,到元代时已经失传,王祯经过长期反复研究,终于搞清了“水排”的构造原理,并绘制成图,载入“农器图谱”中。在复原过程中,他还把原来用皮橐鼓凤,改为类似风箱的木扇鼓风。这既节省了费用,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冶炼技术。这项复制和改革在我国古代冶铁史上有重大意义。 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革新,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北宋时毕■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但这项发明直到元代尚未得到推广,当时仍在大量使用雕板印刷术。这种方法不但费工费时,而且所刻雕板一旦印刷完毕大多废弃无用。王祯为了使他的农书早日出版,便在毕■胶泥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进行木活字印刷的试验研究,终于取得成功。这一方法既节省人力和时间,又可提高印刷效率。转轮排字法,是王祯的另一发明。他发现木活字在拣字过程中,几万个木活字一字排开,人们穿梭来往很不方便,于是他就设计制造了转轮排字盘,从而为提高拣字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创造了条件。
王祯 (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元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王祯在大德二年(1298年)制造3万余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100部。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祯农书》或《农书》。《农书》末并附撰《造活字印书法》,记述其木活字版印刷术。 王祯的家乡,在元初已是封建文人荟萃的地方。早在窝阔台时代,万户严实就曾经在东平“兴学养士”,当时的名士,如李昶、王磐、徐士隆、李谦等都曾在东平先后设帐授徒,培养了一批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人才,著名的有徐琰、申屠致远、孟祺等人。其中孟祺在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曾任山东西道劝农副使,曾参与编写过《农桑辑要》一书。王祯可能受其影响而开始接触农学,他在《王祯农书》中曾引用许多《农桑辑要》的资料。 王祯 关于王祯的生平活动,有据可查的史料很少,史书有记载的是他做过两任县尹。一是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在职六年;二是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 王祯恪尽职守,公正无私,勤勉务实,为民办事。他在旌德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据《旌德县志》记载,他生活俭朴,经常将薪俸捐给地方兴办学校,修建桥梁,整修道路,施舍医药,教农民种植、树艺。时人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旌德县多山,耕地大部分是山地。有一年碰上旱灾,眼看禾苗都要旱死,农民心急如焚。王祯看到旌德县许多河流溪涧有水,想起从家乡东平来旌德县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一种水转翻车,可以把水提灌到山地里。王祯立即开动脑筋,画出图样,又召集木工、铁匠赶制,组织农民抗旱,就这样,水转翻车使旌德县几万亩山地的禾苗得救。 王祯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认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首要政事就是抓农业生产。无论是在旌德还是永丰任职,王祯劝农工作政绩斐然。所采取的方法是,每年规定农民种植桑树若干株;对麻、禾、黍等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方法,都一一加以指导;画出各种农具图形,让百姓仿造试制使用。同时,王祯“以身率先于下”、“亲执耒耜,躬务农桑”。在永丰县尹任内,王祯以奖励农业和教育为主要任务,经常购买桑树苗、棉花籽教导农民种植,鼓励他们种好庄稼。旌德、永丰两县民众对他十分敬重,念念不忘。 王祯认为,吃饭是百姓的头等大事,所以作为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知识,否则就无法担负劝导农桑的责任,因此,他留心农事,处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每到一地,就传播先进耕作技术,引进农作物的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农具。这些做法为后来撰写《农书》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元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更加丰富,农业生产也有了更大发展。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封建统治者逐渐看到农业生产有利于封建剥削,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开始采取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设置劝农官、建立专管农桑水利的机构司农司、等等,这从一定程度上对农书的编写产生了推动作用。所以,在这一历史时期,先后产生了几部农业科学著作。 王祯《农书》大约是在旌德县尹期间着手编写的,直到调任永丰县尹后才完成。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王祯又为这本书写了一篇自序,正式刻版发行。 王祯在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县官),任职6年,后于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他在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不少好事。据《旌德县志》记载,他在县尹任内,一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从未搜括过民财。不仅如此,他还捐出自己的部分薪俸,办学校、建坛庙、修桥梁、兴办了不少造福于民的公共事业。此外,他还兼施医药,救济穷苦有病的人,深受当地人民的称赞。王祯不仅是廉洁奉公的县官,而且是劝农兴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农学家。他认为作为地方官,如果不熟悉农业生产,不懂得农业知识,就难尽到劝导农桑的责任。他不仅搜罗以前的历代农书,孜孜研读,而且经常注意观察各地的农事操作和农业机具,从而为他撰写农书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对那些只知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进行了无情的抨击:这些人自己都不懂“农作之事”,“安能劝人”。他们常以劝农为借口,前呼后拥地下乡敲诈勒索,名为“爱民”,实是害民。他还说,这些当官的只以“骄奢为事”,从来不想一想所享用的一寸丝、一口饭都出自“野夫田妇之手”,他们横征暴敛,尽力搜括民脂民膏来养肥自己。他的言行充满了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 王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农学家之一,同汉代的■胜之、后魏的贾思勰、明代的徐光启齐名。《王祯农书》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前人在农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元朝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全面系统地解释了广义农业生产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 中国先秦的农书,只在《吕氏春秋》中保存了一些片断;汉代的《■胜之书》只残存了3700字,已经无法见到它的全貌。后魏的《齐民要术》虽然具有农业全书的性质,但在整体性和系统性上不如《王祯农书》,它在总论方面,只有“耕田”和“收种”两篇,在粪田和灌溉等方面都没有专篇论述。至于“农器图谱”就更是缺如了。南宋的《陈■农书》虽然在理论体系方面有重要发展,但是囿于地区的局限性,只述及了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耕牛和蚕桑,尚不具备农业全书的性质。早于《王祯农书》40年成书的《农桑辑要》是元初官撰的农书,主要摘录元代以前农书的资料编辑而成,新的创造较少,并且主要是适应北方需要的农书。 《王祯农书》有两种版本,一种是37集本,包括“农桑通诀”6集、“百谷谱”11集、“农器图谱”20集。一种是22卷本,包括“农桑通诀”6卷、“谷谱”4卷、“农器图谱”12卷。两种本子的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后者将谷谱由11集并为4卷、将农器图谱由20集并为12卷。全书约万字,插图281幅。 《王祯农书》的突出特点有四: 一是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广义的农业。《王祯农书》中的“农桑通诀”部分,可以说是农业总论。它比较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了广义农业的内容和范围。开头以“农事起本”、“牛耕起本”、“蚕事起本”为题,叙述了农事和蚕桑的起源,将王祯所处时代的农业同历史的农业联系了起来,把元代的农业作为历史农业的一部分,使它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纽带。接下来以“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这一“三才”理论为指导思想,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狭义农业的各个方面。首先,它以“授时”和“地利”两篇探讨了农业生产客观环境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强调了农业生产中“时宜”和“地宜”的重要性。在尊重天时、地利等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事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专篇,概述了农业种植中的各项问题。“农桑通诀”还分列了“种植”、“畜养”、“蚕缫”等专篇,阐述林、牧、副、渔等广义农业各个方面的内容。它还以“孝弟力田”、“劝助”、“蓄积”等篇,宣扬了封建官府的重农思想和劝农措施。读完“农桑通诀”之后,使人们对广义农业的内容和范围,以及农业生产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各个方面,都能有个清晰明了的认识。这是《王祯农书》的一大特色。 二是兼论南北农业,对南北农业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王祯农书》之前的几部重要农书,如《■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都是总结北方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陈■农书》又是专论南方农业的,只有《王祯农书》才是兼论南方和北方农业的。它对南北农业技术以及农具的异同、功能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比较,这是它的又一重要特色。王祯成长在我国古代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黄河下游齐鲁之地,后又长期在南方作地方官,这种条件使他对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生产都比较熟悉,所以他能从全国范围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 三是有比较完备的“农器图谱”。在《王祯农书》以前,论述农具的书有唐代陆龟蒙的《耒耜经》,其中所介绍的农具以江东犁为主,兼及耙、砺■、■碡等几种水田耕作农具,没有图。南宋曾之谨的《农器谱》(该书已经失传)所收的农具,不仅数量不及王祯的“农器图谱”多,而且也没有图。在《王祯农书》以后的重要农书,如《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虽然也有“农器图谱”,但是它们多抄自《王祯农书》,没有增加多少新内容。由此可见,《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是王祯在古农书中的一大创造。它约占全书篇幅的4/5,插图 200多幅,涉及的农具达 105种,可说是丰富多采,洋洋大观,别开生面。 四是在“百谷谱”中对植物性状的描述。《王祯农书》中的“百谷谱”,是分论各种作物栽培的。其中包括谷属、■属、蔬属、果属、竹木、杂类等内容。这一部分同其他古农书比较,多了植物性状的描述,这也是《王祯农书》的一项创举。如谷属中的梁秫,就有“其禾,茎叶似粟,其粒比粟差大,其穗带毛芒”的描述;谷属中的蜀黍,有“茎高丈余,穗大如帚,其粒黑如漆、如蛤眼”的描述;■属中的冬瓜,有“其实生苗蔓下,大者如斗而更长,皮厚而有毛,初生正青绿,经霜则白如涂粉,其中肉及子亦白”的描述;■属中的芋,有“叶如荷,长而不圆,茎微紫,乾之亦中空,根白,亦有紫者,其大如升,食之味甘,旁生子甚多,拔之则连茹而起”的描述;■属中的芡,有“叶如荷,皱而有刺,花开向日,花下结实”的描述;蔬属中的薤,有“叶似韭而阔,本丰而白深”的描述;蔬属中的韭,有“丛生、丰本、叶青、细而长、近根处白”的描述。 王祯在农学上的主要贡献有下列几方面: 1.在贯彻“时宜”和“地宜”原则方面有新的创造 王祯为了在农业生产中贯彻“时宜”原则,创制了“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对历法和授时问题作了简明总结。同时,他还指出:要不依历书所载月份,而用节气定月,这样就可以正确代表季节性变化;其次图中所列各月农事,只适用于一个地区,其他地区应当按照纬度和其他因素来变更。如果各地都能斟酌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这样一个农事月历,对在农业生产中贯彻“时宜”原则将会有重要帮助。为了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地宜”原则,王祯创制了一幅《全国农业情况图》。这幅图是根据全国各地的风土和农产知识绘制的,它能帮助人们辨别各地不同的土壤,以便遵循“地宜”原则,实行因土种植和因土施肥。 2.对自后魏以来我国南北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经验进行了新的总结 (1)在北方旱地耕作中强调深耕细耙。王祯认为只有“深耕易耨”才能“岁可常稔”。他不仅认为“犁深为功”,而且强调“耙熟为全功”。又说:“耙劳之功不至,而望禾稼之秀茂实栗难矣。”他还总结了先浅耕灭茬,然后再细耕多耙的新经验。(2)对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作了新的概括。王祯把北方旱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劳”。所谓“其耕种陆地者,犁而耙之,欲其土细,再犁再耙,后用劳,乃无遗功也”;所谓“犁耕既毕,则有耙劳,耙有渠疏之义,劳有盖磨之功”等,都是对北方旱地翻耕法耕作体系的概括。与此同时,王祯对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耖”。即所谓“南方水田,转毕则耙,耙毕则耖,故不用劳”。 (3)总结了北方旱地实行套耕的新经验。王祯提出“所耕地内,先并耕两犁,■皆内向,合一陇谓之浮■,自浮■为始,向外缴耕,终此一段,谓之一缴,一缴之外,又间作一缴,耕毕,于三缴之间,歇下一缴,却自外缴耕至中心,作一■,盖三缴中成一■也。其余欲耕平原,率皆仿此”。这是王祯对北方旱地采行内外套翻法,减少开闭垄,提高耕作质量这一新经验的总结,从而将北方旱地的耕作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4)总结了南方稻田旱作“开■作沟”的新经验。南方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因此,南方稻田在收稻之后复种旱作时,“最忌水湿”,这是实行稻麦两熟的一大障碍。经过长期探索,大约在元代,人们才创始了“开■作沟”、整地排水的经验。王祯在他的《农书》中首先总结了这个经验:“高田早熟、八月燥耕而■之,以种二麦。其法:起■为■,两■之间,自成一畎,一段耕毕,以锄横截其■,泄利其水,谓之腰沟,二麦既收,然后平沟畎,蓄水深耕,俗谓之再熟田也。”这一经验总结,为南方稻田实行稻麦两熟、夺取稻麦双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然是南方稻区夺取二熟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5)强调“秋耕为主,春耕为辅”的原则。北方旱地有春旱多风,夏秋多雨的气候特点,为了适应这个气候特点,以便保墒防旱。王祯引用《韩氏直说》中总结的经验:“凡地除种麦外,并宜秋耕。秋耕之地、荒草自少,极省锄功,如牛力不及,不能尽秋耕者,除种粟地外,其余黍豆等地,春耕亦可。”提出了秋耕为主,春耕为辅的原则。 3.开辟“粪壤”和“灌溉”专篇,将增肥和灌水摆上农业增产的重要地位 在王祯以前的重要农书中,大都没把增肥和灌溉放在重要地位,如《■胜之书》和《齐民要术》中的农业总论部分都没有谈到增肥和灌溉问题,只是在各论部分中才谈到,可见肥水问题在农业增产中仍然没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及至南宋的《陈■农书》虽列有“粪田之宜”专篇,却重在理论阐述,实践性较差。《王祯农书》不仅将“粪壤”和“灌溉”摆在“农桑通诀”这个总论的重要位置上,而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发展。 (1)粪壤理论的新发展。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的本质区别,在于自然土壤只具有自然肥力,而农业土壤不仅具有自然肥力,并且具有人工肥力,而“粪田”则是人工肥力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粪壤”二字的深刻含义,就在于它表达了“农业土壤”的本质特征。正象王祯所说的:“田有良薄、土有肥硗,耕农之事、粪壤为急。粪壤者,所以变薄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也。”王祯还继承和发扬了《陈■农书》中提出的“地力常新”理论,他指出:“所有之田,岁岁种之,土敝气衰,生物不遂,为农者,必储粪朽以粪之,则地力常新壮,而收获不减。”王祯还首先阐发了施肥是化无用为有用的思想,他说:“夫埽除之猥,腐朽之物,人视之而轻乎,田得之为膏润,唯务本者知之。” (2)广辟肥源的新努力。要增施粪肥,必须广辟肥源。王祯提到的肥源有苗粪、草粪、火粪、大粪、小便、泥粪、旧墙土、草木灰、糠秕、谷壳、腐草、败叶、泔水、马蹄羊角灰、沃鱼水、沟泥水、淘米水、禽兽毛羽亲肌之物等,比以前农书中提到的肥源大为增加。王祯不仅特别重视绿肥的应用,而且称栽培绿肥为“苗粪”,称野生绿肥为“草粪”,首次对它们进行了区分。 (3)积肥沤粪的新措施。为了增积粪肥,王祯提出了设置常年积肥车的新措施。他说:“农圃之家,欲要计置粪壤,须用一人一牛或驴,驾双轮小车一辆,诸处搬运积粪,月日既久,积少成多,施之种艺稼穑倍收。”为使粪肥腐熟,提高肥效,王祯提出了田头沤粪的主张:“南方治田之家,常于田头置砖槛窖,熟而后用之,其田甚美。北方农家亦宜效此,利可十倍。” (4)对农田灌溉的新认识。王祯在“农桑通诀”中专辟“灌溉篇”,把农田灌溉摆在重要地位。他通过追溯古代治水和修筑沟洫的情况,说明兴修农田水利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通过列举古代水利工程的遗迹,以及难以数计的中小型水利工程,说明“兴废修坏”是发展农田水利的重要途径;又介绍了多种引水方法,指出各种地势引水灌溉的方法;并总结了围田和圩田的经验,指出南方“水乡泽国”兴水利、除水害的途径。王祯在“农器图谱·灌溉门”中还介绍了翻车、筒车、牛转翻车、水转翻车、高转筒车、水转高车、戽斗、刮车、桔槔、辘轳等水利灌溉的工具和器械,以及水栅、水闸、陂塘、水塘的效用和做法。并且指出,这些设施不但可以灌溉农田,而且“又得通济舟楫,转激碾■”,陂塘“又可畜育鱼鳖,栽种菱藕之类”,实现水的综合利用,做到灌溉、航运、水力、水产的结合。 4.专辟“田制门”系统总结了几种特殊的土地利用经验 (1)区田法的重要变化。《王祯农书》中所载的区田法,与《■胜之书》中所载相比较,有三个重要变化:其一,《■胜之书》中所载的区田法有带状区田和方形区田两种方式,而《王祯农书》中所载的区田法只有方形区田一种方式。其二,■胜之所说的方形区田有上、中、下三种方式,而王祯的方形区田已简化为一种方式,并将■胜之时6至9寸见方的小区改为1尺半见方的大区;同时缩小区间的距离,扩大了土地利用面积。其三,元代的区田增加了间套复种的内容。 (2)对南方几种特殊土地利用经验的系统总结。由于女真铁骑的南侵,宋代中原人民不堪战乱的侵扰,大量南迁,“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迫使人们开展了“与水争田”和“与山争地”的斗争。因此,自宋代以后,在南方各地出现了围田、圩田、柜田、涂田、架田、沙田、梯田等几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及至元代,王祯在他的《农书》里首次系统地总结了这些特殊的土地利用经验。这是王祯在农学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5.积极宣传和推广新创制的农业机具,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在古农书中是一项创举。它所收集的105种农具都采用图文并重的形式,对它们的发展历史、形制和操作方法都作了详细介绍,特别是对新创制的农具作了大力宣传和推广,这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下着重介绍宋、元间新创制,并载入“农器图谱”的农业机具。 (1)新创制的耕耘器具。■刀,是开荒时走在犁的前面,用以割除芦苇,清除障碍,提高工效的工具。铁搭,适应南方水田土壤的耕垦工具,一般具有六齿或四齿。秧马,能行于泥中,便于水田作业的工具。耘荡,适于水田中耕除草的耕耘工具。耘爪,用竹管加上铁尖套在手指上,用以耘田的工具。耧锄,华北平原用于畜力耕耘的器具,一天可耘田20亩,工效很高。镫锄,用于中耕除草的工具,由于它没有两刃角,在锄草时不易伤禾苗。粪耧,在耧车上附加施种肥的装置,用以施种肥。瓠种,在瓠上安木柄,瓠下安木嘴,用于垄畔播种的工具。砘车,在耧车后边配上石制砘车,能沿耧脚所开的沟进行镇压,能使种土相亲,有利于发芽出苗。 (2)新创制的收获农具。推镰,这种用木做成横架及长柄,并安上小轮进行收割的农具,比一般的镰刀可提高工效好几倍。麦绰,是将长镰形的麦钐装置在一个簸箕形的麦绰上面,在木柄和轴上系以绳索,一手执绳、一手执轴,收割麦子既整齐又快。在麦绰的后面带着4个小轮的麦笼及拖杷。使用这种收割器,一天的收割量比用其他工具多几倍,并且很适合在较大的地块上工作。其他如收割水稻的钹,割麦穗的捃刀,割谷穗的鉴刀等,对提高收割工效也起了重要作用。 (3)新创制的灌溉机具。在《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可以看到7种新创制的灌溉机械。 翻车,即龙骨车,是往高处提水的工具。水转翻车,其制与人踏翻车相同。于流水岸边掘一狭堑,置车于内,车之踏轴外端做一竖轮,竖轮之旁架木立轴,置二卧轮,其上轮适于车头竖轮辐支相间,乃擗水傍激,下轮即转,则上轮随拨车头竖轮,而翻车随转,倒水上岸,这是水力翻车。牛转翻车,在无流水处用之。下轮置于车傍岸上,用牛拽转轮轴,则翻车随转。这种翻车的工效大于人力翻车一倍。驴转筒车,就是水转筒车,但于转轴外端别造竖轮,竖轮之侧,岸上复置卧轮,与前牛转翻车之制无异。这种水车适于在“临坎井”或“积水渊潭”处使用。高转筒车,其高以10丈为准,如田高岸深,或田在山上,皆可及之。水转高车,遇有流水岸侧,欲用高水,可用此车,其车亦高转筒车之制,但于下轮轴端别作竖轮,傍用卧轮拨之。刮车,是上水轮,其轮高可5尺,辐头阔止6寸,如水陂下田,可用此具。 这几种水车的原动力:翻车和刮车用人力;水转翻车、水转高车和高转筒车用水力;牛转翻车和驴转翻车用畜力。可见在元代不仅已利用人力、畜力以及水力进行灌溉,更为难得的是,这一时期已经较广泛地利用机械原理,特别是对齿轮轮系的利用。 (4)新创制的农产加工机械。《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记载的连二水磨、水转连磨、水击面罗、水轮三事等,都是元代新创制的高效率的农产加工机械。如水转连磨“或作碓碾,日得谷食,可给千家”。水轮三事,用一台机械可以发挥磨、砻、碾的作用。 以上这些创造和革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在生产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农器图谱”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积极宣传和推广这些新创制的农业机具,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 6.在发展林、牧、副、渔各业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1)在发展林业方面,“农桑通诀·种植篇”首先通过介绍历史上发展林业的成功经验,阐述了发展林业是“利博”和“兴国”的大事,不可缓。王祯将其发展重点放在栽桑、种果和材木等几方面。关于栽桑,王祯介绍了桑树的种类、性质、繁殖,以及施肥、修剪等管理方法;在种植材木和果树方面,王祯介绍了前人种植材木和果树的“明效”,以及移栽树木的方法,并着重介绍了桑树和果树的六种嫁接方法:即身接、根接、皮接、枝接、靥接、搭接。王祯在“百谷谱·果属”中介绍了梨、桃、李、梅、杏、柰、林檎、枣、栗、柿、荔枝、龙眼、橄榄、石榴、桔、柑、橙、银杏等南北果树的栽培方法。在“百谷谱·竹木”中则介绍了竹、松、杉、柏、桧、榆、柳、柞、楝、楮等林木的栽培管理方法,为发展林业生产提供了技术经验。 (2)在发展牧业方面,“农桑通诀·畜养篇”总结了养马、牛、羊、猪、鸡、鹅、鸭的经验。在养马方面,王祯继承和发扬了“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经验。在养牛方面,王祯认为“养牛,必有爱重之心”,然后才能“视牛之饥渴,犹己之饥渴;视牛之困苦羸瘠,犹己之困苦羸瘠;视牛之疫疠若己之有疾;视牛之孕育若己之有子也”。如果能这样,牛就一定蕃盛,还怕什么田地荒芜呢?王祯认为要养好牛,就要在“勿犯寒暑”、“勿使太劳”、“时其饥饱”、“节其作息”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准备充足的饲料,并及时为牛治病。在养猪方面,王祯总结了不少新经验,其一,是江南水地可以“取萍藻及近水诸物”作饲料;其二,是江北陆地,可种马齿;其三,是占山皆用橡食、或食药苗;其四,创始了发酵饲料,即“用之时,铡切,以泔糟等水,浸于大槛中,令酸黄或拌麸糠杂饲之”。在养鸡、鸭、鹅方面,王祯也总结了一些新经验。 在养蚕、养鱼、养蜂方面,王祯在“农桑通诀·畜养·蚕缫”中总结了养蚕、养鱼、养蜂的经验。如养蚕,王祯总结了择种收种、保存蚕种、饲养管理、调节室温、分抬簇蚕等经验。在养鱼和养蜂方面,王祯也继承和发展了前人著作中所总结的养殖方法。 7.在其他方面的贡献 王祯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农学家,而且是一位精巧的机械设计制造家和印刷技术的革新家,还是一位诗人。王祯在机械设计上颇有造诣。他设计和绘制了大量比较复杂的农业机具图,并对一些早已失传的机械,多方征求研究,使其复原,有的还进行了改造。如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炼铁用的“水排”鼓风技术,到元代时已经失传,王祯经过长期反复研究,终于搞清了“水排”的构造原理,并绘制成图,载入“农器图谱”中。在复原过程中,他还把原来用皮橐鼓凤,改为类似风箱的木扇鼓风。这既节省了费用,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冶炼技术。这项复制和改革在我国古代冶铁史上有重大意义。 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革新,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北宋时毕■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但这项发明直到元代尚未得到推广,当时仍在大量使用雕板印刷术。这种方法不但费工费时,而且所刻雕板一旦印刷完毕大多废弃无用。王祯为了使他的农书早日出版,便在毕■胶泥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进行木活字印刷的试验研究,终于取得成功。这一方法既节省人力和时间,又可提高印刷效率。转轮排字法,是王祯的另一发明。他发现木活字在拣字过程中,几万个木活字一字排开,人们穿梭来往很不方便,于是他就设计制造了转轮排字盘,从而为提高拣字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创造了条件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都会关心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去哪了,然后就去查询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在哪里,但是总有人找不到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那么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到底去哪里了,怎么查询呢?硕士毕业论文不是一通过就能被收录的,最多只是自己学校的图书馆收录了,其次就是有的学校没有与知网、万方学术中心合作,所以导致,硕士毕业论文没有被收录进去,还有就是,像知网的数据库就只收录优秀的硕士毕业论文,一般的硕士毕业论文都没有收录进去,被收录的文章,只有第二年才能看的到,所以很多人一毕业就去查找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而没有找到,这些都是你找不到自己硕士毕业论文的原因。硕士毕业论文查询可以在第二年通过校园网登陆中国期刊网,到优秀硕博士论文版块去查找自己的文章,有无自己就会知道。
研究生论文查重软件 用PaperRater论文查重软件查重结果是跟知网接近的 查重很严格的 可通过学校的查重的 很多研究生学生都是用这么查重软件去查重的
去学客行啊,和500多所高校合作的,很多论文范本和攻略。
一般毕业论文都是学校查重的。如果没有硬性规定,其实可以自己查。怎么自己查毕业论文?到底要做些什么? 论文查重实际上是检测论文重复率的过程,论文查重系统将你的论文分割成多个小的查重片段,将这些小片段与论文查重系统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比较,不幸被检测内容是抄袭的话,这部分就会被查重系统判定为模仿。论文查重系统在检测完后,自动计算出重复内容占整篇论文的比例,即我们需要的论文重复率。 在了解了论文查重系统的工作流程之后,我们来看看论文的具体操作是怎样的。查重论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查重系统的选择,选择一个合适的查重系统,既能使查重结果更加准确,又能降低查重成本,何乐而不为? 先了解下学校使用的是哪种论文查重系统,这样我们才有方向。目前各大院校和机构普遍采用知网查重系统进行重复率检测,因此同学要清楚地知道,想要到知网上查重论文要么通过学校,要么通过第三方查重平台,但是尽量不要自己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知网查重,通过第三方平台知网查重是很贵的,所以从省钱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问学校,有没有查重平台。否则的话,我们可以先用其他适合检测论文初稿的查重系统,最后用学校知网检测,这是我最推荐的方法。
图情档系现建有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档案学、情报学、图书馆学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档案学本科专业。►档案学硕士专业本专业主要从事档案信息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培养硕士研究生具有坚实的档案学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进行研究和应用的能力,适应档案学教学、科研及国家档案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本专业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上海市档案局馆兼职教授6人,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各研究方向的主要导师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指导教师:金波教授、潘玉民教授、丁华东教授、吕斌教授和多名副教授。培养方向:1、档案信息化2、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3、档案学理论与发展学制:3年►情报学硕士专业21世纪的情报学,是对知识信息的应用价值在思维与技术交融意义上进行挖掘的科学。本专业强调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必须扎根实践、贴近市场,面向信息经济导向下的信息化的现实领域,为有效提高社会组织的竞争力服务。本专业的教学管理单位为上海大学情报学研究中心,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指导教师:吕斌教授、龚礼明研究员、赵伯兴研究员等。培养方向:1、情报应用理论与方法2、情报服务技术3、知识产权信息管理4、企业竞争情报学制:3年►图书馆学硕士专业21世纪的图书馆学,是对知识信息在思维与技术交融意义上进行收集、整合、挖掘和增值的科学。本专业强调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学的研究,注重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本专业理论联系实际、适应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的需要,面向信息经济导向下的图书馆数字化的管理和实践领域,培养熟练掌握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献管理技能相结合的、适应复合图书馆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图书馆工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 近年来,本专业承担了多项市科委、市教委的科研项目,发表专业核心期刊论文100多篇,在国内图书馆学界有相当的知名度。指导教师:赵伯兴研究馆员、蒋永新研究馆员、任树怀研究馆员及副研究馆员18人。培养方向:1、数字图书馆理论和技术研究2、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研究3、网络信息咨询研究学制:3年►档案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与文化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机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工作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档案学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档案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基础知识,受2到有关理论、方法与技能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有关档案学的基本理论;2)掌握档案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业务技能,以及与信息管理相关学科的知识;3)具有办公自动化管理的基本能力;4)熟悉我国档案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国内外档案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前沿成就与发展动向,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修业年限:4年主要课程:档案学导论、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管理自动化、档案文献编纂学、电子文件管理、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管理自动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档案检索语言、档案行政学、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管理概论、现代公司制度、知识产权管理、管理学原理、信息学概论、现代文件学、秘书学、档案复制技术、数据库系统与应用、电子政务概论、电子影像系统、VFP程序设计、专业英语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小学期实习、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实践考察等。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上海大学重点学科——信息资源管理► 学科概况本学科是在整合上海大学图书馆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及其相关学科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重点学科方向。上海大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现有档案学、情报学和图书馆学3个学科专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与积累,拥有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档案学、情报学、图书馆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情报学)和图书馆学(1981-1998年招生,待恢复)3个本科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本科、研究生专业设置完整,现在师资队伍、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以及与社会密合度等方面已积聚了相当的实力,设有上海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情报研究所、档案现代技术实验室、模拟档案馆实验室等,具有较为雄厚的学科基础。通过本学科建设,旨在实现图情档一级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将上海大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建设成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国际交流基地,成为上海市第一、带动长三角、辐射全国的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镇”。进一步推动信息资源管理的现代转型,引领学科发展,把档案学、情报学和图书馆学建设成为具有上海大学特色的信息资源创新研究中心。► 师资队伍本学科形成以金波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有48为专业教师组成的学科团队。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8人,讲师8人;博士(含博士生)25人。学科队伍知识结构文理兼融:48名教师中,文理分别占60%和40%,12名教授文理分别占60%和40%;年龄结构合理:55岁以上的有7人,45—55岁之间15人;35—44岁之间11人,35岁以下15人,分别占15%、31%、23%、31%;整体素质和水平较高:本学科教师长期处于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具有较强的钻研创新精神,事业新强,有推动上海大学图情档一级学科发展的强烈愿望。► 科研与教学成果本学科自2000年以来,先后主持或参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等各科项目35项,已完成27项。在完成的项目中,有国家社科基金“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研究”(03BTQ016)、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档案学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教高[2000]14号126102119)、国家档案局项目“档案行政执法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档案中介机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代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范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公共档案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这些课题完成质量上乘,成果丰硕,共出版学术专著(含统编教材)14部,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400余篇。先后有30余篇为人大复印期刊《档案学》全文转载,20余篇(部、项)获各种奖励。其中金波教授主编的《档案保护技术学》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1年,由金波、丁华东等申报的“档案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由金波、丁华东、于英香、陆阳、张林华共同申报的教学成果“新世纪档案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09年,由潘玉民、金波、于英香、陆阳、丁华东共同申报的“档案学专业研究生‘校局馆联合培养’机制实践与创新”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通过整合各种学术资源,凝练学科特色,本学科在数字档案馆、企业档案管理、城市记忆、企业竞争情报、知识管理等方面已形成特色明显,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五个重点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符合上海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信息化建设的时代需求,在国内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并具有一定的国际水准。► 人才培养本学科先后为国家培养近千名本科毕业生大批优秀的硕士人才,学生培养质量上乘,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达100%;研究生毕业论文“双盲”评审一次通过率达100%;研究生在校期间,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计300余篇,并有部分科研成果获奖;档案学专业硕士生姚志强的毕业论文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研究生论文。目前在上海市、区档案管理、图书馆和情报系统中有一大批我系毕业生担任了局(馆、所)、科(室)的领导职务,成为上海信息资源管理战线上的业务骨干。► 基础条件建设与学术交流学科现设有上海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情报研究所、档案现代技术实验室、数字档案馆实验室等,并同上海地区档案、情报和图书馆实际工作部门和研发部门建立了25个研究生教学实习和科学研究基地;档案学专业还与上海市档案局馆联合建立了“上海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上海地区高校档案学专业和市档案局馆联合举办了“3+1”档案论坛、与华东地区高校建立“华东地区高校档案学术论坛”等等,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和空间。学科与国内信息学界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并与上海市信息管理和研发部门建立了良性“产学研”互助合作机制。上海大学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已列入《上海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英语文学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英语学生的自身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语文学方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多方面注重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大学生也要积极进行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英语文学;大学生
一、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
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然而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视不够,并且学生自身没有较强的意识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大学的英语教学,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主要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第一,大学英语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语言技巧为主,以英语词汇、知识点、语法等为主要讲授内容,教师很少讲授到英美文学的知识,也较少布置有关文学阅读的任务,对于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培养非常不利。第二,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作为国家级考试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主要为英语语言自身的应用,但是对于英语文学方面没有很多的要求,影响着全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从学生角度来说,大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兴趣不高,很少学生去阅读英语文学的相关资料,或者有兴趣但是英语能力不足,慢慢失去了对于英语文学的喜爱
二、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针对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现状,我们必须注重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英语课堂上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对于英语文学的兴趣。大学的英语课,多是大学英语的课程,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不感兴趣,对于英语文学的兴趣就更小。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注意学生文学的兴趣培养。在讲授教学内容时,继续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喜爱,恰当地为学生介绍文学作品,联系更多的文学信息,将教学内容与英美的文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引起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
第二,教学内容多介绍英语文学的相关知识,带领学生学会文学赏析、评论等。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教师讲授教学内容时比较偏重与英语语言的应用,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文学作品的赏析进行地很少。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教师可以讲课时注意突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知识,在为学生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带领学生去学习如何赏析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论,为学生推荐适合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也获得更多的关于世界、人生的思考。
第三,课上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英语文学的熏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引导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敏感度,促进学生的文学积累。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文学学习与电影结合起来。很多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被后人拍成电影或者电视,而电影、电视是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且对于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在电影中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有所了解,对于英语语言的应用也更清晰。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英语文学知识和作品。在当今时代,接触文学不仅靠书籍,还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在信息飞速的时代,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文学阅读和文学思考。
第四,布置课下文学的延伸任务,定期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布置恰当的文学阅读任务和文学赏析作业。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英语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完成文学作品的相关任务,鼓励学生在进行文学阅读和赏析的任务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思考。对于布置的文学任务,可以定期进行检查,通过写阅读反思、影评等来检验学生对于文学作业的完成情况。
第五,学生自身要转变观念,变被动培养为主动提高。大学生为了就业,更多的人都选择学习实用性强的课程,对于短期内实用效果较小的文学学习却很忽略。要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以前的观念,意识到文学学习和提高文学素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重视自身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其次在课堂上和课下主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配合教师的文学学习的教学,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文学相关作业将文学素养的培养当成一项长期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从多方面注重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大学生也要积极进行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基于思维过程的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教学架构兰春寿课程.教材.教法2015-12-01期刊1
2、 英语专业体裁文本依托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效果分析景婧外语界2015-08-25期刊
摘要:总之,动词汉译英的过程就是由“动态”向“静态”转化、由展开型句法结构向浓缩型句法结构转化的过程,也体现了由汉民族思维方式向英民族思维方式转化的过程。
关键词:英语文学;研究生
一、汉语的“动态”与英语的“静态”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是最复杂、最活跃的一种词类。英、汉两种语言对动词的概括意义是一样的,但动词的数量及使用频率与方式却并不一样。从总体修辞效果来看,英语呈“静态”,汉语呈“动态”,亦即,英语有一种少用(谓语)动词而用其他手段;而汉语则有一种多用动词的固有习惯。英语每个句子中只能使用一个限定式动词(并列谓语除外);而汉语中却存在着“连动式”和“兼语式”,如“他到了火车站发现火车已经开走了”,及紧缩句,如“我们下雨也去”。英语的限定动词只能做谓语,而汉语中的动词(包括动宾词组、主谓词组等)不仅做谓语,也可做主语,如“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宾语,如“鲁迅主张打落水狗”,定语,如“讨论的问题很重要”,状语,如“一定要批判地继承我国的文学艺术遗产”和补语,如“小溪旁那些女人们听得笑起来了”。汉语是一种离不开动词的语言,除了部分句子(即名词谓语句如“今天星期六”和形容词谓语句如“他这几天心情很好”)以外,大量的句子都不止使用一个动词,有的句子几乎全句都是动词,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怕没办法”。汉语的动词还可以重叠和组合构成新的动词,如“走走”、“商量商量”、“看一看”、“打打闹闹”,而英语的动词却不能。另外汉语中为数不多的介词,也大都是从古代汉语动词演变而来的,有些还具备动词的一般特点,称为“半动词”,“副动词”,“汉语中的绝大多数的‘介词’,应该划归动词的范畴,只是入句时,表现了相当于英语介词的作用”,如“他在家”中的“在”为动词,而“他在家看书”中的“在”则为介词。
二、“动态”与“静态”的思维根源
汉语“动态”与英语“静态”之差异,其深层原因在于汉、英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即汉民族重形象思维、重悟性,而西方人重抽象思维、重理性。汉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汉民族习惯于“观物取像”,即取万物之象,加工成为象征意义的符号来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形成了偏重形象,即偏重具体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思”,注重逻辑与形式论证,形成了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思维形式,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语言常常使用大量的涵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因而显得“虚”和“静”;而汉语则习惯于形象语言,用形象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事物,动词的形象性即满足了中文的需求,由于大量地使用动词,汉语言因而显得“实”和“动”。另外,汉民族相比于西方人更倾向于注重悟性,汉语由意念贯通,行文造句不需要严格的语法规则来规范,词的用法也非常灵活,动词的使用即非常灵活。汉语的动词由于没有形态变化的约束,使用起来十分自由、灵活,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也可以连用形成连动式和兼语式,还可以重叠和组合构成新的动词,动词的大量使用使汉语的表达呈现“动态”的倾向。与之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理性,注重形式论证,在语言上表现为形态的外漏和形式上的完整,因此行文造句需要严格的语法规则来规范。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使用一个谓语动词,大量本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只能用非谓语动词来表达,或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主要是由动词派生而来的名词,有时还要借助于介词、副词及由动词转化而来的形容词,这样便产生了动词的虚化和弱化,使得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的倾向。
三、汉译英中动词的处理
鉴于学生动态英译文的问题,从“动态”与“静态”这一修辞差异入手来探讨汉译英中汉语动词(不包括判断动词和能愿动词)的处理,应是汉译英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讲。
(一)单动词汉语句子中动词的处理
“英语的静态修辞的实质是名词优势和介词优势,而介词优势又是名词优势的必然结果。因为名词与名词之间要借助介词来联结”。英语倾向于用名词(词组)来表达汉语用动词所表达的概念,即动作、行为、状态等,尤其在科技、法律、政治等正式文体中更是如此。这不仅使英语句子简洁紧凑,也避免了将人牵涉进来,从而使语句意义更加含蓄、间接,符合英民族表达习惯,因而句子优美。因此,在有些情况下,汉语动词并不是译成英语动词,而是要遵循英语的这一修辞特点,进行必要的词性转换,即动词向名词和介词的转化(如a和b),有时也转化成副词和形容词(如c和d)等,使译文符合英语的句法规律,因而更加地道、更显文采。a.他很贪嘴。.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政策.ThisisnotinkeepingwithourParty’.桌布铺上了吗?Istheclothon?d.他怀疑我的动机。Heissuspiciousofmyintentions.
(二)多动词汉语句子中动词的处理
汉语注重“动态”描写,一个句子中往往会涌现大量的动词,但并不会引起句子的臃肿和混乱.汉语的动词可以作句子的不同成分;一个句子中可以连用两个或更多的动词作谓语,有时一个句子中会集结异常大量的动词,按照各动作实际上的时间顺序或逻辑上的因果次序,将事件一一如实说出,甚至尽量省略关系词以达到动词集中、动词突出的效果。因此在将汉语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宾补的动词译成英语时,有的可以省译,有的要进行词性转换或译成非限定动词;在将汉语的连动式结构译成英文时,首先要确定一个主要动词,作为谓语动词,与主语形成SV主干,构成全句中心,其他动词有的可以省译,有的作为次要动词进行词性转换或译成非限定动词、独立主格结构,打破汉语的时间或事理顺序,运用英语所富有的各种关系词或关系手段,适当地将它们嫁接到句子的中心主干上,形成空间立体布局,使句子语义层次分明。当然,在将连动式结构译成英文时,若有两个或以上动词都该是英译文中的谓语动词,则应将其译成并列谓语。但译文谓语动词如果铺排过多,就会显得很累赘,语义层次很不分明,带有浓厚的汉语色彩,这时,应首先采取断句处理。
总之,动词汉译英的过程就是由“动态”向“静态”转化、由展开型句法结构向浓缩型句法结构转化的过程,也体现了由汉民族思维方式向英民族思维方式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得好,译文就符合英语语言的规范,这个过程完成得不好,译文就会汉化,妨碍了原文内容的确切表达。我们的学生动辄用动词写英语句子,而且多是小短句或简单的复合句,带有浓厚的汉语气息,主要是受汉语“动态”修辞的影响。因此在汉译英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用英语的“静态”修辞进行思维,克服汉语“动态”修辞的影响,为汉译英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加拿大英语文学在中国的译介(1949—2009)——兼论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制约朱振武; 綦亮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关于研究生招生的资格需要直接联系学院招生办,最好是研究生招生办,具体可以咨询一下。
我的也被评上了,评审的时候好像导师比自己表现的还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