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电解铜箔的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电解铜箔的研究进展论文

铜箔文章来源自:高工锂电网

2020-11-20 09:19:01 阅读:17

集流体是汇集电流的一个结构或零件,其功用主要是将电池活性物质产生的电流汇集起来以便形成较大的电流对外输出,常见的正负极集流体是铝箔和铜箔。

随着国内新能源 汽车 产业从疫情中复苏及消费电子领域的需求逐渐“崭露头角”,锂离子电池的终端市场前景依旧广阔的。同时,锂电池终端市场更细致的行业标准亦对锂电池的性能有更高的要求,这将带动正负极集流体行业的“风向转变”。

鼓励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品牌价值,2020高工锂电&电动车金球奖评选网络投票正在火热进行中,投票时间截止至11月30日18: 00。

本届金球奖由思客琦全程特约赞助,今年的主题为“十年锻造 百炼成金”,共设置了年度好产品奖、年度技术创新奖和年度十大品牌企业等多个奖项。

其中,诺德股份、德福 科技 、鑫铂瑞、五星铝业、中技烯米5家企业均申报了本届金球奖“年度好产品奖(材料类)”,诺德、德福、鑫铂瑞将在铜箔领域展开较量,剩余两家企业将就铝箔技术进行切磋。

诺德股份

申报奖项:年度好产品奖(材料类)

申报产品:μm超薄动力电池锂电铜箔

微米超薄锂电铜箔能实现负极生产时不打皱、不断箔、均匀涂覆、负极材料粘结强度合格、界面接触电阻合格等,还可满足经济规模条件下连续化合格生产要求。

据诺德股份,采用μm超薄铜箔配合高容量富锂锰基固溶体正极开发的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362Wh/kg,循环寿命达到了200周。相比6μm铜箔,μm能使电池比能量提升3%-5%,有效增加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

目前,诺德股份μm锂离子电池用电解铜箔生产线已于2020年进行批量生产、销售,且已向国内部分锂电龙头企业批量供货。

德福 科技

申报奖项:年度好产品奖(材料类)

申报产品:高抗拉强度强度锂电铜箔

通过设计、开发添加剂配方、加强生产过程的稳定控制以及改进电解铜箔生产设备,德福 科技 生产的铜箔厚度可达5-6微米,其抗拉强度 400MPa、延伸率 5%。

在此基础上,该系列产品在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使用时性能更加优良,有效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降低铜箔在充放电过程中断裂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锂电池的良率和使用寿命。

凭借其抗拉强度高、延伸性能好、无氧化变色及脆裂、无铜粉黏附等优点,目前诺德股份已与包含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LG化学等国内外大中型动力电池厂商建立了业务关系,产品性能和质量受到一致好评。

鑫铂瑞

申报奖项:年度好产品奖(材料类)

申报产品:微米铜箔

通过对溶铜技术、添加剂技术、生箔技术、收卷技术、后处理技术的集成创新,鑫铂瑞研发的微米超薄高精高抗拉、高延伸电解铜箔制造关键技术,已形成一套优化的“关键材料—锂电铜箔生产—检测监测模块”的技术方案。

据鑫铂瑞,该系列产品有三大优势:一是全套生产设备设计布置非常精准、合理,实现即开即正常,无需进行二次改造和调整;

二是生产工艺非常成熟,实现即开即稳定生产,可以实现6-8um等多种规格铜箔切换生产;

三是操作技术精湛,开始生产电流达到40000A,6um铜箔生产线速度达,且单卷生产达20000米不撕边。

五星铝业

申报奖项:年度好产品奖(材料类)

申报产品:铝箔

目前国内外电池生产企业普遍使用辊压工艺,辊压工艺中对于铝箔存在拉伸工艺,容易在生产过程中造成铝箔频繁断带,甚至导致生产企业停产的风险,致使电池生产企业对低针孔高延伸率电池用铝箔有迫切需求。

五星铝业研发的1235D合金系列超高性能电池用铝箔为高储能高抗拉高延伸率,产品采用1235D合金,其厚度为,由于该产品压实密度大,要求强度达到240Mpa以上,延伸率达到以上。

据五星铝业,该产品在客户端生产过程中不易断带,大大增加生产效率,同时,该产品有效提高电池电芯的能量密度,增加新能源 汽车 的续航能力。

中技烯米

申报奖项:年度好产品奖(材料类)

申报产品:涂碳铝箔

经过数年的研发与生产试验相结合的实践,中技烯米已开发了多种功能涂层技术,形成优良的二维或多维导电网格结构,该工艺能够使表面涂层厚度更薄,电阻更低,粘附能力更强,以有效提升锂电池各项电化学性能和产品稳定性,降低生产及使用成本。

这种新型涂炭集流体涂层厚度小于500nm,面密度降低至 g/cm2,接触角约为86 以及导电率高达30 S/cm,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将有效提高电池能量功率密度并提升安全性能,并且通过自主研发的涂布设备,年产值可达300吨。

目前,中技烯米已成为数家上市公司或知名企业的稳定供应商,其产品的性能与质量能够满足各电池企业的要求。

铜箔英文为electrodepositedcopperfoil,是覆铜板(CCL)及印制电路板(PCB)制造的重要的材料。在当今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中,电解铜箔被称为:电子产品信号与电力传输、沟通的“神经网络”。2002年起,中国印制电路板的生产值已经越入世界第3位,作为PCB的基板材料——覆铜板也成为世界上第3大生产国。由此也使中国的电解铜箔产业在近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了解、认识世界及中国电解铜箔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及展望未来,据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特对它的发展作回顾。从电解铜箔业的生产部局及市场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可以将它的发展历程划分为3大发展时期:美国创建最初的世界铜箔企业及电解铜箔业起步的时期;日本铜箔企业全面垄断世界市场的时期;世界多极化争夺市场的时期。美国创建最初的世界铜箔企业及电解铜箔业起步的时期(1955年~20世纪70年代) 1922年美国的Edison发明了薄金属镍片箔的的连续制造专利,成为了现代电解铜箔连续制造技术的先驱。据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介绍,这项专利内容是在阴极旋转辊下半部分通过电解液,经过半园弧状的阳极,通过电解而形成金属镍箔。箔覆在阴极辊表面,当辊筒转出液面外时,就可连续剥离卷取所得到的金属镍箔。1937年美国新泽西州PerthAmboy的Anaconde制铜公司利用上述Edison专利原理及工艺途径,成功地开发出工业化生产的电镀铜箔产品。他们使用不溶性阳极“造酸电解”“溶铜析铜”,达到铜离子平衡的连续法生产出电解铜箔。这种方法的创造,要比压延法生产起铜箔更加方便,因此,当时大量地作为建材产品,用于建筑上防潮、装饰上。 1955年在Anaconda公司中曾开发、设计电解铜箔设备的Yates工程师,及Adler博士从该公司中脱离,独立成立了Circuitfoil公司(简称CFC,即以后称为Yates公司的厂家)。Yates公司还在之后在美国的新泽西州、加州以及英国建立了生产电解铜箔的工厂。1957年从Anaconda公司又派生出Clevite和Gould公司。他们也开始生产印制电路板用电解铜箔。以后Gould公司分别在德国(当时的西德)、香港、美国俄亥俄州、美国亚利桑那州、英国建立了电解铜箔厂,以供应覆铜箔板、PCB的生产。20世纪50年代后期,Gould公司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解铜箔生产企业。1958年日本的日立化成工业公司与住友电木公司(两家公司均为日本主要CCL生产厂家),合资建立了日本电解公司。其后日本福田金属箔粉工业公司(简称福田公司)、古河电气工业公司(简称古河电工公司)、三井金属矿业公司(简称三井公司)纷纷建立电解铜箔生产厂。构筑起日本PCB用电解铜箔产业。当时日本各家铜箔厂采用的是间断式电解法:利用电铸技术、氰化铜镀浴、极性辊为不锈钢材质,电解铜作为可溶性阳性。这种效率较低的生产方式,全日本每月可生产几千米的薄铜片。 20世纪60年代,PCB已经逐渐普及到电子工业的各个领域之中,铜箔的需求量迅速增长。据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介绍,1968年三井公司(Mitsui)从美国Anaconda公司首次引进了连续电解制造铜箔的技术,并在琦玉县上尾镇的工厂中生产此种电解铜箔。古河电工公司(Furukawa)也从美国的CFC公司引进了铜箔生产技术。古河电工公司在日本枥木县建立的铜箔的生产厂于1972年竣工生产。另外,日本电解公司和福田公司(Fukuda)利用独自开发的连续电解铜箔的技术及铜箔表面处理技术,也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确立,开始了工业化电解铜箔的生产。日本几大家铜箔厂在技术及生产上,于70年代初,得到飞跃性进步。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本溪合金厂(及现在的本溪铜箔厂)、西北铜加工厂(即现在的白银华夏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冶炼厂(即现在的上海金宝铜箔有限公司)依靠自己开发的技术,开创了中国PCB用电解铜箔业。70年代初已可大批量连续化生产生箔产品。那时期铜箔粗化处理技术主要依靠国内几家覆铜板厂家加工。60年代后期,首先北京绝缘材料厂开发成功“阳极氧化”粗化处理法。并在压延铜箔上实现粗化处理加工后,又在电解铜箔上得到实现。8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铜箔业实现了电解铜箔的阴极化的表面粗化处理技术。

什么是锂电用铜箔?锂电铜箔价格分析。锂电铜箔作为锂电池负极集流体,占锂电池成本的5%-8%,是一款重要的锂电材料。目前,8μm锂电铜箔在数码锂电和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的进入者为迅速占领市场,价格战厮杀正酣。什么是锂电用铜箔?铜箔在锂电池中既充当负极活性物质的载体,又充当负极电子流的收集与传输体,因此电解铜箔的抗拉强度、延伸性、致密性、表面粗糙度、厚度均匀性及外观质量等对锂离子电池负极制作工艺和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所谓锂电铜箔在锂电池中充当负极材料载体及负极集流体,是锂电池的重要材料。锂电池严苛的工作环境与性能要求,对铜箔的厚度、抗氧化性能及粘附性能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锂电铜箔因导电性良好,质地较软,制造技术成熟,价格也相对低廉,自然而然成为锂离子电池负极集流体的首选材料。锂电池的基本性能与整个电池系统的材料密切相关。对于负极,除负极活性材料外,铜箔的质量也对负极制作工艺及电池性能有很大影响。

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新进展论文

年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专业毕业,学士学位1982-1993在某国有企业工作10年整,担任材料及热处理工艺主管工程师;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基复合材料方向研究生毕业,获材料学硕士学位1993-至今在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系工作。现为材料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教学工作长期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指导和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人,主讲授《金属材料学》、《金属物理性能》、《机械工程材料》等课程,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及实习;结合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工作,长期兼任和主持任合肥工大复合材料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产品和技术研发中心负责人,负责分析解决产品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使得科研成果——“高性能碳纤维-银基复合材料电刷”在我国载人航天“神州六号”、“神州七号”的监控系统、通讯系统中获得成功应用,保证了使用的性能稳定可靠。科研项目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碳纤维-铜-碳素复合材料电磨损性能研究”、安徽省重点项目“金属基复合材料关键制造技术研究”和 “采用表面复合技术制造高性能电碳材料的应用开发研究”、 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碳纤维-金属基复合材料电刷”、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高性能铜基合金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电极制品研究”、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一种新型Cu基功能材料的界面控制与性能研究”、 合肥市科技攻关项目“高性能铜基复合材料及电刷研究“等多项研究论文及著作王文芳等“碳-铜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金属热处理》 王文芳等“镀铜石墨-铜基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 22、No、13.王文芳等“用镀铜石墨粉制备铜-石墨复合材料”《机械工程材料》;王文芳等“银基电刷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01王文芳等“纳米AlN含量对石墨/铜铬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机械工程材料王文芳等“添加稀土对机械合金化制备Cu-Ag合金性能的影响”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王文芳等“石墨和铜的含量对银基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宇航材料工艺 许少凡、王文芳等“碳纤维-中铜-石墨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摩擦学学报 凤仪 王文芳等“电流密度对碳纤维/铜/石墨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 机械工程材料, 参编《金属材料学》教材(中国化工出版社2009版)。共计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专利情况“银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电刷应用研究”获得2005年度合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度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二等奖;“碳纤维-银基复合材料电刷及军用雷达模块化差动汇流环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获2006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金属基复合材料关键制造技术研究”2000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股骨骨折病人切开复位内固定材料的选择世界先进的切削刀具材料指南——碳氮化物、陶瓷、PCD和PCBN(二)电子显微镜技术与物理学和材料科学骨形成蛋白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铁路工程建设材料预算价格(一九八八年度)勘误表(第二批)法国碳/碳、陶瓷/陶瓷复合材料的现状与进展添加剂—磷酸及其盐类对柔性石墨材料的影响上海市高校实验室管理研究会举办材料仓库计算机管理培训班玻璃钢材料在含硫气田凝析油罐上的应用膨胀机阀杆密封材料改用浸腊线绳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彩管用阳极帽材料研究”在沪通过冶金部鉴定不同退火气氛对Fe基非晶材料交流损耗的影响“抗恶劣环境开关电源用高频扼流圈材料”通过冶金部鉴定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韧性(下)无机功能晶体材料的发展陶瓷材料科学的几个前沿问题应用价值工程技术 降低吨煤材料费用测定粘弹性材料性能的改进的振动梁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非金属基的应用理论半导体光电化学法测定半导体材料的物理参数硅铝炭黑—聚氯乙烯材料性能研究弥散硬化Cu-AI_2O_3复合材料的组织及性能的研究两种颅骨修补材料的对照观察适航性对金属材料的要求电阻应变计在材料机械性能测试中的几个问题图象分析技术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玻璃钢学会全国玻璃钢工业调查及《玻璃钢/复合材料》编委会会议侧记陶瓷基复合材料概况镜面GFRP模具的制作及材料矿用玻璃纤维网假顶材料的耐腐蚀性能模拟试验PEK-C/连续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连续玻璃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截顶圆锥壳体的稳定性分析海岛调查文件材料 质量管理流程初析725例脑卒中尸检材料的病因分析水泥土材料力学特性的探讨缠绕复合材料喷管静力分析新型耐温导电性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光电子学与光电子产业专题系列介绍 光-电子晶体材料和器件的发展趋势从基础研究到高技术产业——三环公司发展钕铁硼永磁材料的探索匣钵材料在熔模铸造中的应用加强材料管理 努力降低消耗煤矿井下爆破材料库防护门的设计与应用分区混合有限元法计算反平面复合材料切口应力强度因子复合材料加筋壁板的优化设计材料非线性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热自由边界效应的影响求半透明材料导热系数的复合换热反问题真空断路器用铜铬触头材料的研制攀钢转炉炉衬耐火材料抗渣性能研究高温超导材料电阻转变的微分曲线《机电工程金属材料手册》评介新型档案材料保护问题的初步调查用于高性能发动机的烧结材料气门座新型二苯基乙炔非线性光学材料《〈中国的人权状况〉学习材料》出版Mises材料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的新途径国家教委举办全国《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大纲教师讲习班 讲座材料之三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同一材料中的波型转换实例填充聚四氟乙烯材料的试验和应用电子工业防潮浇注密封材料——DO4透明硅橡胶浇注-胶粘剂氟化高分子材料的光学特性及其应用牛心包作为胸壁重建材料的临床应用水泥厂常用的金属材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 加速墙体材料改革——建材节能综合工程简介之一光热法实现材料的在线检测与分选异质材料(ZGMn13+16Mn)的焊接异质结材料及其表面金属膜的俄歇能谱研究锻造用Al-Si系合金的材料特性和用途的开发(2)耐火材料的强化和韧化苏联耐火材料工业发展状况微细颗粒对镁质耐火材料结构性能的影响炭结合刚玉—莫来石—氧化锆材料的高温性能国外特种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开发现状YBCO体材料的制备与临界电流密度混杂复合材料受压状态下的基体剪切破坏有机涂装材料酸值的测定包装材料的计算机最优化排料冲击波在不同材料隔板中的衰减特征服装材料与服装设计聚氨酯-肝素接枝共聚反应和材料表面的初步分析不同材料拼接的半平面裂纹问题各向异性材料的表面张力消光玻璃纤维用于绝缘和编织过滤材料技术复合化开发出高性能的非织造布过滤材料糁肽泡沫包装材料带圆孔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孔边层间应力研究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的表述形式材料力学中强度理论内容的历史演变和最新发展第六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在京召开碳氮化物超微粉体陶瓷材料的研制及应用有机和聚合物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与展望高温后混凝土及其组成材料性能研究高分子生物复合材料修补颅骨缺损测定快凝材料凝结时间的新仪器第十七届欧洲人工器官大会会议文摘 意大利 波伦亚1990年9月19—22日生物材料部分生物材料消息和市场信息环氧改性牦牛心包材料的力学性能PPTA/尼龙1010分子复合材料的结晶与熔化行为粉末压实材料的自延续高温(燃烧)合成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绘画的依托材料——关于底子的技术鲁本斯的技法和材料《工程材料》复习要点材料力学期末复习PP及其改性材料的拉伸体膨胀测量与微观形变机理分析氢与先进的航天材料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耐化学腐蚀性能碳纤维的冷等离子体连续表面接枝工艺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碳毡/碳复合材料的组织与高温退化利用平面上表面波模型研究吸收材料对表面波的作用具有c轴丝结构的YBa_2Cu_3O_(7-δ)体材料的制备SiC晶须/Y-TZP复合材料的研究微机化声显微镜及其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冲天炉修炉材料的改进稀土钙钛矿型乙醇敏感材料的特性我国著名的无机非金属涂层和非晶态半导体材料科学家程如光同志逝世复合缺陷对钛酸锶铋材料介电特性的影响非线性光学中的新型有机和聚合分子材料Bi/Pb比和退火温度对Bi-Pb-Sr-Ca-Cu-O系超导材料的T_c(R=0)和高T_c相形成的影响全国生物材料研讨会无宏观缺陷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导电性高分子复合材料铁淦氧的机械化学抛光(第三报)——适用于多晶体及多晶积层体材料材料专业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述评材料学的结构论金属材料循环应变硬化/软化瞬态响应的数学模型Ce—TZP陶瓷材料马氏体相变内耗的研究准分子激光的材料表面改性形状记忆材料的实验研究电子给体化合物对聚乙烯醇-甲基紫精光色互变材料光色行为的研究尼龙6短纤维-NR/SBR复合材料的研究碳酸钙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先进复合材料研究室复合材料损伤与断裂的动态无损评价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国外航空材料动态和科技动态试谈材料数据库的现状、发展及对策发展材料工程 振兴航空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建所35周年回顾与展望正硅酸乙酯粘合剂在耐火材料中的应用介绍一种遗传学教学实验材料——油菜临床检验材料处理不当使法医学鉴定复杂化一例报道含裂隙材料的空洞化损伤金属材料物理性能金属及金属间化合物中结构缺陷、杂质及其复合体的电子结构与材料物理性能的研究倾斜功能材料1990年小汽车材料的典型构成放射性碘在地质材料中吸附和迁移的研究含裂纹板的复合材料胶贴修补分析第六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短脉冲载荷下金属材料的层裂破坏高压下BiPbSrCaCuO超导陶瓷材料的显微结构第一届国际复合材料变形与断裂会议题录(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1991年3月26-27日)SiCw/6061Al复合材料冲击破坏行为SiCw/Al复合材料滑动磨损的微观机制C/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复合材料胶粘剂固化反应及工艺参数的研究纤维长径比对环氧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过渡区应力集中对复合材料强度试验准确度的影响复合材料层板圆形分层的屈曲复合材料层板+θ/-θ层间断裂韧性研究短纤维复合材料刚度特性的有限元随机能量法预报基质发光材料Na_5Eu(MoO_4)_4和NaEu(MoO_4)_2的制备和发光玻璃钢杆的纵向波速及材料的内阻尼实验研究绘画材料的发展有关SiC材料的生产实践芒果套袋材料筛选世界先进的切削刀具材料指南——碳氮化物、陶瓷、PCD和PCBN(一)新型密封材料B-PVC防水卷材铁路工程建设材料预算价格(一九八八年度)勘误表关于补充《铁路工程建设材料预算价格》材料项目的通知介绍招标中处理材料价差的一种方法 试行核定料差百分率的作法耐高温碳—石墨密封材料的研究碳石墨材料高温氧化防护的研究粘合剂与金属氧化物/石墨复合材料气孔率的关系建立计算机多用户系统改善材料仓库管理一种新型隔声吸声材料航天逆变电源磁芯罩壳的材料选择与工艺设计某型导弹舱体材料分析倾斜功能材料的发展现状复合树脂补牙材料性能测试和应用对改性有机硅封装材料自熄性的研究“七五”期间国家皮革化工材料重大科技成果简介(续)材料表面条痕对铝深冲杯的减薄拉深加工性的影响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韧性(上)铝-高聚物层压减振材料的研制磨料水射流切割脆性材料的实验研究蚕丝纤维织物是汽车、飞机的良好的内装饰材料用表面光压(SPV)法确定异型外延材料中的少子扩散长度混凝土变电架构用高分子材料修补和加固空间展开天线的结构工艺和材料浅谈材料力学课程改革土石坝松散体模型材料研究的新进展30CrMnSiNi2A材料瞬态应力应变曲线的数学描述甘蓝型油菜质不育材料微量花粉问题研究 1.微量花粉发生规律的观察“七五”攻关项目“用沸腾炉灰渣研制煤矿井下密闭充填材料”通过技术鉴定在p~+GaAs体单晶材料上进行的NEA活化实验复合材料内部脱粘的红外检测及理论分析工业企业材料核算的帐务处理方法——红字分离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损伤粘弹性本构方程一种新的气敏光纤传感材料TiO_2-V_2O_5系材料感湿特性与微结构的研究高级复合材料在未来桥梁建设工程中的应用聚合物材料的增强增韧及其评价新方法复合材料自动化成型和加工工艺在航天技术中的应用(续)复合材料结构的损伤与修补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柱面弯曲耦合刚度系数CC材料在电视节能改造中的应用外贸进出口业务文件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我国感光材料工业发展的特点、难点及对策复合材料选层板的非线性动力稳定性理论夹心复合材料宽带超声换能器的研制各向异性压电陶瓷材料位置灵敏原子探针在材料研究中的新应用光电子学与光电子产业专题系列介绍 超分子光化学与有机光电功能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的抗磁比率采用计划价格进行材料核算的后进先出法和先进先出法幂硬化材料加载条件的确定及表达光电子集成电路材料制作工艺的进展考虑破坏时复合材料结构的分析真空断路器铬铜触头材料及其应用Cu-Cr触头材料添加第3种成分后的工频和高频真空电弧熄灭特性铝合金轴承材料档案材料上的曲霉菌及其危害复合材料固化应力模型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Cd(POM)_2Br_2]的二次谐波效应与晶体结构的关系高Jc Ag-Bi-Pb-Sr-Ca-Cu-O超导材料含随机空穴材料的屈服行为YBa_2Cu_3O_(7-x)超导材料的(001)畴界和晶界“新型纺织材料PBT及其差别化纤维系列产品”在沪通过鉴定如何从提供的片断材料中摄取需要的信息?怎样进行相同类型材料的比较阅读?填充保温材料空心砌块的经济评价强化土地管理 加强部门协作 大力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明确任务 推动乡镇墙体材料革新光致变色存储材料研究高 T。超导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与化学键LW化灌材料在大坝基础帷幕补强加固中的应用碳化硅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超塑性《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1年总目录(总第112~124期)Lanxide技术与Lanxide材料装甲材料不可压缩动力学效应及其应用第三届中国青年材料科学研讨会在大连召开碳纤维复合材料电火花加工(EDM)机理究研复合材料层压板疲劳特性的试验研究复合材料加筋板后屈曲强度工程分析方法探讨复合材料机翼的动强度研究复合材料层压板的安全系数与可靠度若干复合材料计算机程序评介复合材料飞机结构损伤容限和耐久性设计初探复合材料层压板稳态湿度场及应力场分析低速冲击下复合材料层板的损伤研究复合材料薄壁圆柱壳体的稳定性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吸湿行为研究铸造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铺层顺序对复合材料层合结构承载的影响复合材料旋翼桨叶的结构优化与振动控制复合材料盒段颤振特性试验研究干涉对复合材料叠层板螺栓连接疲劳强度的影响怎样组织综合材料的写作工作采用金刚石砂轮磨削高硬度非金属材料负成果文件材料也应归档干部档案材料分类新探复合材料圆锥壳体的外压稳定性等离子体源离子注入——一种材料表面改性的新技术第七届全国磁学及磁性材料会议简讯对材料科学发展的认识钛与铋系高温超导材料界面相互作用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复合材料构件手动C扫描无损检测仪器的研制利用蛋白质笼制造纳米级材料铝电解槽惰性阴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羟基磷灰石材料充填牙槽窝及颌骨囊肿术后骨腔的临床观察心包替代材料的动物实验研究Ni-Al-Mo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含金属间化合物的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生产应用霍普金森压杆技术进行材料动态断裂韧性研究日本研制出新型非晶态光-磁记录材料SiC_w/Al复合材料尺寸稳定化工艺的研究利用SOI材料提高触觉传感阵列的性能用于制备SOI材料的RF-ZMR技术研究复变函数与数值法相结合计算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应力场柠檬酸盐法合成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纳米固体材料LaFeO_3我厂应用国产耐磨涂层材料的情况题目——文章的名片——浅谈典型材料主标题的制作中小锅炉制造中的材料质量、检验标准、焊接等有关问题技术讨论会全国铸造材料设备仪器成果展览及技术转让会谈文件材料的再收集收集林业科技文件材料三法街道办事处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空间材料加工的商业利益关于材料已到无款付帐,月终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的问题解答材料内部缺陷的红外检测一种可获正负图像的重氮感光材料氧化物超导材料的制备方法聚并苯导电高分子材料研究的进展金属有机化合物用于形成半导体材料方面的新进展防水材料的新秀——隔热镁水粉发展新型建材 推进墙体材料革新总结经验提高认识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 努力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石墨材料在出铝真空包内衬上的应用驻极体研究——电子材料和换能器领域的重要分支材料的热膨胀性质与屈服应力功能梯度材料评价方法的进展装甲材料的进展日本研制出耐腐蚀的铬-钽-钴磁记录材料化学灌浆材料及技术MBE GaAs/Si材料应力性质的研究某些生物和材料样品的质子活化分析浅谈完善公路养护单位材料的核算和管理汽车行业铸件凝固数值模拟——美国第18届汽车材料研讨会介绍高锰钢铸件用三元复合造型材料的研究刍议强化干部档案材料的管理将用于材料加工的苏联航天器低维材料与光电子学的发展无明胶重铬酸盐全息记录材料及实时特性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的科研特色国家教委举办全国《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大纲教师讲习班 讲座材料之二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等机构近几年来的主要立法活动“妇好墓”玉器材料探源从省级卫生防疫站的调查材料探讨小型专业图书情报机构的体制改革电缆密封新型材料——JY-12密封腻子西德LSV34—7127环氧注射用涂层材料特性及应用无划伤长寿命无心夹具支点材料的研究硬脆材料钻孔加工技术的研究低压电器统一企业标准——材料部分审查会低压电器用发热电阻材料Co-Cr-Mo微孔材料对骨组织生化组成影响的研究Kevlar、BF-2及 GD414材料充电性能研究浅论提高氯镁质材料的性能光致各向异性材料中偏振全息图的分析一种新型的电光显示材料——PDLC功能高分子活性材料硫酸根离子选择电极的研制磁力轴承材料选择及磁力轴承电度表的结构设计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第二次口腔材料学术交流会在上海召开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节段分析——文献复习与130例尸检材料甲基纤维素作为粘稠物质手术材料的实验研究磁性材料在微特电机中应用技术与市场信息会议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发展连铸用中高档耐火材料的研究开发和使用锻造用Al-Si系合金材料的特性和用途的开发(1)浅谈铝用碳素材料焙烧炉的发展方向钴对NdFeB永磁材料磁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现状镍对C/Cu复合材料界面特性影响的研究肝素化抗凝血材料的键合方式与肝素释放速率间的关系热塑性聚氨酯(TPU)和聚氯乙烯(PVC)共混材料的研制船用大型螺旋桨材料研究的进展(YBa_2Cu_3O_(7-y))_(1-x)Ag_x体材料的超导性质宾主型黑色液晶的配制及宾主材料对其性能的影响新型保温材料——远红外纤维用连续激光射线强化金属材料中的几个问题国内外建筑防水和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汽车材料发展的几点史实和车辆用材的某些考虑一种“新型不定形锆质耐火材料”有机硅材料在整形、美容上的应用和进展体外器官培养法评价四种高分子材料毒性新型植入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高性能玻纤增强聚酰亚胺绝缘材料PP—EPDM—云母三元共混复合材料的研究复合材料的Ⅲ型动态断裂力学分析新型铅钙板栅合金材料的研究耐高温的多晶金刚石拉丝模材料西南两省酸雨对材料腐蚀的经济损失估算不同材料在高温碱液中的腐蚀行为高分子材料时-温等效性的研究——(Ⅰ)时-温等效理论的现状和非线性松弛活化能谱理论的提出连续碳纤维增强聚醚砜复合材料的形态与力学性能日本制成高导磁率磁记录材料兵器材料动态力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歙县召开材料韧性的评定材料的工程性能与材料选择高抗冲尼龙材料的新设计《宇航材料工艺》1990年总目录复合材料双向应力实验述评喷射沉积工艺与快速凝固材料小麦抗源材料对白粉病菌的抗性遗传分析退火对GD a-SiN_x∶H材料光电导的影响掺Si对Bi-Pb-Sr-Ca-Cu-O体材料的超导电性和微结构的影响两种材料组成空间的弹性力学基本解新技术领域中的硅酸盐材料用自凝牙托材料制作铸型标本的实验研究医用高分子纤维增强材料颅骨成形术二氧化硫的电化学氧化过程——Ⅰ.电极材料的影响稀土掺杂γ—Fe_2O_3气敏材料研究高压下ZnS荧光材料中锰与稀土的相互作用人体关节盘和二种人工关节盘材料的粘弹特性分析复合型断裂中K_1和K_3的耦合效应对材料断裂韧性的影响“普适发展判据"对热弹性材料的适用条件结构增韧材料在裂纹扩展中的韧度增值新颖温敏玻璃材料——实用型光纤温度传感器激光光声光谱术研究碳—碳基复合材料的密度分布光纤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的研究发展评述肌肉模拟材料热学参数测定YBa_2Cu_3O_(7-δ)高温超导材料微波表面阻抗的研究金属基高温超导体复合材料临界电流密度的估算超高压处理对Bi_()Pb_()SrCaCu_2O_y超导材料的影响第一届梯度功能材料国际研讨会召开两种抗氧化碳/碳复合材料的高温氧化行为烧蚀复合材料的热分析检测芳香族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题目选新型材料及材料科学与技术的新进展红泥聚氯乙烯(RM-PVC)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纳米固体材料的物理力学问题冷压状态方程计算的新方法和材料相图的研究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气体物理学聚乙烯自增强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热致性液晶芳香族共聚酯增强材料的合成及加工用镀Cu-Fe碳纤维制备的铜基复合材料发展中的双马来酰亚胺型先进复合材料基体树脂国外航空材料与科技动态从第七届国际急冷材料会议看急冷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熔铸锆刚玉(AZS)耐火材料特性的异常现象抗菌剂温浸引种材料玉米枯萎菌消毒技术研究黑色覆盖材料在直接吸收式太阳能干燥器中作用的研究水力旋流器锥套材料磨损的试验研究上海纺研院研制成复合材料用隔离布碳石墨材料科技发展战略预测研究通过成果鉴定金属材料物理性能表面粗糙度对金属材料硬度测试数据的影响新型耐蚀材料和防护金属涂层粒子冲击下材料动态硬度的研究我国研制真空快淬非晶微晶材料取得重大突破——真空快淬炉在京研制成功柳州地区建筑材料放射性水平及其致居民剂量金属相变储热材料的量热研究对称角铺层复合材料层板在反平面变形情况下分层问题的解析—广义变分解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分层破坏的研究三种复合材料在低温下的断裂性质含有流动液体的复合材料管道的振动铸造高强度C/Al复合材料不同表面状态的芳纤增强环氧基复合材料固化过程的研究——固化行为、三T状态图及固化反应动力学分析HDPE导电复合材料的交流开关效应研究M_yM′_(1-y)FCl_xBr_(1-x):Sm~(2+)材料制备光谱性质和光谱烧孔延性材料层裂的数值模拟地下河连通试验的两种新型材料材料变形特性研究新成果在塑性力学中的应用涂敷型吸波材料电磁特性的预测粘弹性材料中的热量生成率函数及温度场控制方程新型磁胶根充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体外细胞毒性的研究云南墙体材料改革势在必行稀土在功能材料中的应用正常型与矮型肉种鸡杂交配套试验(矮型肉鸡的利用研究材料之三)中日两国学者聚会羊城探讨高分子科学与材料有机高分子绝热材料保温工程的火灾和预防几种铸铁材料副在油润滑条件下滑动磨损特性的研究考虑空穴多级形核的损伤材料内时本构关系普通力学实验室自制光测聚碳酸酯模型材料的可行方法正交异性复合材料单向板非弹性主方向的裂纹尖端应变与位移台湾粮食生产及储运信息——台大教授在天津财经学院的座谈材料用沥青制造碳素材料的方法碳纤维/铜基复合材料热膨胀行为的初步研究南开大学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实验室用提高环境温度法测定材料高温导热系数大型合成氨厂开工加热炉盘管材料膨胀失效原因的分析提高材料利用率是节能的有效措施工业发达国家摩擦材料发展动态国外焊接材料的近况道路标志材料精细钢与金属材料的开发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的研究开发现状和应用前景方波极谱法测定Pb、Sn基钎焊材料中的In玻璃钢/复合材料在拱桥补强工程中的应用新型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合成及其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七五”期间国家皮革化工材料重大科技成果简介九十年代皮革化工材料展望联帮德国工业标准——气门材料供货技术条件现代汉语书面辅助表达材料和手段浅说(一)锌基复合材料的激光表面处理齐翠珍和她的热收缩材料平行线法测量材料热物性的原理和方法关于连接器接触材料的试验与检测柔性石墨——值得推广的密封材料用非银盐感光材料制备彩虹片材料断口中的分形(英文)铁电材料电畴结构的扫描电镜成象复合材料结构的修理方法复合材料构件装配费用概观液态阻尼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在美国高分子材料用于文物复制的工艺与研究家蚕微粒子病母蛾抽样检验方法的研究 Ⅰ、适合于育种材料、保育品种的混合分检方法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隆重召开第三届科技工作会议金属内耗及其测量在阻尼材料研究中的应用舰船材料应用研究及其“八五”展望水蓼——一种好的生物实验材料泡沫塑料材料的密度与其缓冲性能复合材料自动化成型和加工工艺在航天技术中的应用玻璃钢/复合材料桥的探讨及发展前景碳/环氧复合材料锥壳的研制复合材料汽车副簧两端的防磨设计C/SiC复合材料热性能及抗氧化性能的研究陶瓷人工关节材料的磨损特性高级沥青路面面层和基层材料的应用技术问题分析金刚石薄膜材料的应用与合成技术民间文学集成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与整理CSF复合材料用于制作造纸烘缸旋转接头中国金属学会热能与热工学会第六届年会暨第二次不定形耐火材料应用专题学术会论文目录中国金属学会热能与热工学会第六届年会暨第二次不定形耐火材料应用专题学术会会议纪要50万t线材加热炉用耐火材料的生产铝蜂窝复合材料x、y方向低温有效热导率的测试与研究氧化铝短纤维增强ZL109铝合金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的研究微波声学材料的性能声表面波器件用零温度系数基片材料硝酸盐热反应法制备Y-Ba-Cu-O系超导材料的反应条件与性能关系型壳耐火材料对无余量定向凝固叶片铸件质量的影响四氧化二氮与卫星贮箱材料的长期相容性研究生物压电陶瓷复活种植材料研究九十年代集成电路材料FR系列金属材料热变形防护润滑剂铸造铝硅合金及其含石墨的复合材料与GCr15钢干滑动摩擦时金属转移特性之研究高温用镶嵌型固体润滑材料的研制及其摩擦磨损性能的考察WC-Ni-PbO高温自润滑金属陶瓷材料的研究新型注浆材料——粘土水泥浆液小麦远缘杂种材料中_4、中_5的抗旱生理特性单原子层超晶格材料软氮化处理的铸铁材料的滑动磨损抗力书写材料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一种蠕变模型材料的试验研究YBaCuO超导材料降温过程的声发射研究我国火电超临界机组的材料中央电大外国档案工作课程辅导材料日本企业档案室的新型材料——日本国立史料馆安泽秀一博士在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的报告复合氧化物C_2H_5OH敏感材料的研究不燃性保温材料应用于船舶冷藏系统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的剪切特性(一)——夹芯结构中、大功率塑封晶体管采用丝状Pb-In-Ag合金作粘接材料硅上异质外延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动向N—(4—硝基苯)—3—氨基—1—丙醇晶体材料的合成奇异函数在材料力学中的应用及其计算程序用液态金属制作金属基复合材料石棉摩阻材料摩擦性能测试及热影响规律在《建筑材料》授课

在网上找下,(材料化学前沿)或者(材料科学)这样的期刊~里面可以参考下这类的论文~可以免费下载下来~找下灵感

锂电池的研究进展论文

锂电池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国轩高科(002074);亿纬锂能(300014)等。

本文核心数据:全球锂电池细分市场结构、全球锂电池区域分布、全球锂电池企业市场份额、全球锂电池市场规模

全球锂电池细分市场:动力与储能锂电池的市场份额有望提升

锂电池的细分市场主要为动力锂电池、储能锂电池和消费锂电池,其中,动力电池的下游应用领域主要为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的下游应用领域主要为电力系统,消费电池的下游应用领域主要为手机等消费电子。

从全球锂电池产量来看,动力锂电池占据了主要的产量份额,达到了,其次是消费锂电池,锂电池产量市场份额为,储能电池的市场份额最小,为7%。随着全球各国“碳达峰”战略的提出,全球各企业纷纷部署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产线,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的蓬勃发展有望推动动力锂电池和储能锂电池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全球锂电池区域分布:中国占比达77%,欧洲扩张加速

根据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 公布的数据显示,从产能来看,2020 年,中国在主导了全球锂离子制造市场,中国锂离子电池产能占世界产能的约 77%,其次是美国,占比约为9%。

虽然,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预计,中国将在 2025 年继续成为锂离子电池制造的领先国家,但随着欧洲对制造设施的计划投资,其产能将大幅扩大,2025年,欧洲有望在成为世界第二大锂离子电池生产国,约占全球产能的25%。

全球锂电池企业竞争格局:LG化学、松下、宁德时代占据70%的市场份额

从企业产量来看,2020年1月至8月, LG化学成为全球领先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商,市场份额为;其次是宁德时代,以左右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松下以左右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

在排名前五的全球锂离子电池制造商中,中国企业达到两家,分别是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市场排名为第二和第四,合计市场份额达到32%。

全球锂电池供给情况:电池工厂数量快速增长

2020年,全球处于不同规划建设阶段的锂离子工厂共有181家。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2020年全球锂离子工厂的扩建与上一年相比依然增加了50%以上。其中,2020年在建和规划的181家工厂中,有136家位于中国,其中大部分是世界上最大的锂离子工厂。

全球锂电池需求情况:2025年市场规模将翻番

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价值约为405亿美元,预计2026年市场将以的GACR增长,达到近920亿美元的规模,超过2020年市场规模的一倍。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锂电池材料构成四大主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辅材:NMP、铜箔、铝箔、铝壳盖板、导电剂、粘结剂、其他(EMD)等。锂电池的性能与制造工艺息息相关,3C锂电池的制作工艺分为四道程序,一是极片制作,二是电芯组装,三是电芯激活检测,四是电池封装。电极制片又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制作,主要环节包括配料、搅拌、涂布、辊压、分切和极耳等步骤。极片制作是3C锂电池制作工艺的基础,电芯组装则关系着3C锂电池的性能,是核心工序。而电芯激活包含着电池的化成、分容和测试,是3C锂电池制作完成后关键性工序,电池封装工艺是3C锂电池制作的最后一步,关系着电池的成品质量。3C锂电池的化成、分容完成后,还需要对其进行性能测试,测试中可用弹片微针模组作为电流传输的媒介,能起到稳定连接的作用。3C锂电池的性能测试包括基本性能、安全性能、环境性能、电化学性能几大类,弹片微针模组在测试中可通过1-50A范围内的电流,过流能力强大,还有着平均20W次的使用寿命,可有效提高3C锂电池测试效率,保障测试高效安全进行。

稿源:cnBeta 美国能源部旗下 SLAC 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刚刚介绍了一种能够极大地恢复可充电锂电池效能的方法。对于电动 汽车 和下一代电子设备来说,这意味着相关产品的电池寿命可进一步延长。据悉,在经历了多次充放电循环之后,锂电池会在电极间形成不那么活跃的锂孤岛,从而降低电池的储能效果。 (图自:Greg Stewart / SLAC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 好消息是,研究人员们发现,他们能够让“濒死”的锂岛向蠕虫一样前往其中一个电极、直至实现重新连接,从而部分逆转了不良衰减的过程。 由 2021 年 12 月 22 日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这项研究可知 —— 通过引入这个额外的步骤,该团队得以将锂电池寿命延长近 30% 。 论文一作、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Fang Liu 表示:“我们现正 探索 使用极快的放电步骤,来回复锂离子电池容量损失的可能性”。 如上图所示,但过一个失活的锂金属岛移动到电池的阳极(或负极)并实现重新连接时,它就能够恢复生机、用于电荷储存和为电子流动提供支撑。 下方动画展示了实验装置的原理,解释了“濒死”的锂岛是如何在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在阴阳(红蓝)两极之间来回蠕动的。 考虑到当前锂电池已被广泛运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动 汽车 ,大量研究团队都在寻找重量更轻、寿命更长、安全性更高、充电速度更快的可充电电池方案。 其中一个发展方向是锂金属电池,在相同的单位体积重量下,它能够储存更大的容量、充电效率也更高。若得到普及,下一代电动 汽车 的重量和空间占用都可更少、或在同等电池体积下实现更长的续航里程。 不过无论固态或锂离子电池,它们都要用到带正电的锂离子在两极之间来回穿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金属锂会出现电化学惰性、形成不再与电极连接的锂孤岛,从而造成容量的损失。 有关这项研究的详情,还请移步至 2021 年 12 月 22 日正式出版的《自然》(Nature)期刊查看。 原标题为《Dynamic spatial progression of isolated lithium during battery operations》。

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简介 锂离子电池(Li-ion Batteries)是锂电池发展而来。所以在介绍Li-ion之前,先介绍锂电池。举例来讲,以前照相机里用的扣式电池就属于锂电池。锂电池的正极材料是二氧化锰或亚硫酰氯,负极是锂。电池组装完成后电池即有电压,不需充电.这种电池也可能充电,但循环性能不好,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容易形成锂枝晶,造成电池内部短路,所以一般情况下这种电池是禁止充电的。后来,日本索尼公司发明了以炭材料为负极,以含锂的化合物作正极,在充放电过程中,没有金属锂存在,只有锂离子,这就是锂离子电池。当对电池进行充电时,电池的正极上有锂离子生成,生成的锂离子经过电解液运动到负极。而作为负极的碳呈层状结构,它有很多微孔,达到负极的锂离子就嵌入到碳层的微孔中,嵌入的锂离子越多,充电容量越高。同样,当对电池进行放电时(即我们使用电池的过程),嵌在负极碳层中的锂离子脱出, 又运动回正极。回正极的锂离子越多,放电容量越高。我们通常所说的电池容量指的就是放电容量。在Li-ion的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处于从正极→负极→正极的运动状态。Li-ion Batteries就像一把摇椅,摇椅的两端为电池的两极,而锂离子就象运动员一样在摇椅来回奔跑。所以Li-ion Batteries又叫摇椅式电池。 锂离子电池电池组成部分 (1)电池上下盖 (2)正极——活性物质一般为氧化锂钴 (3)隔膜——一种特殊的复合膜 (4)负极——活性物质为碳 (5)有机电解液 (6)电池壳(分为钢壳和铝壳两种) 锂离子电池优缺点 锂离子电池具有以下优点: 1) 电压高,单体电池的工作电压高达,是Ni-Cd、Ni-H电池的3倍 2) 比能量大,目前能达到的实际比能量为100-125Wh/kg和240-300Wh/L(2倍于Ni-Cd,倍于Ni-MH),未来随着技术发展,比能量可高达150Wh/kg和400 Wh/L 3) 循环寿命长,一般均可达到500次以上,甚至1000次以上.对于小电流放电的电器,电池的使用期限 将倍增电器的竞争力. 4) 安全性能好,无公害,无记忆效应.作为Li-ion前身的锂电池,因金属锂易形成枝晶发生短路,缩减了其应用领域:Li-ion中不含镉、铅、汞等对环境有污染的元素:部分工艺(如烧结式)的Ni-Cd电池存在的一大弊病为“记忆效应”,严重束缚电池的使用,但Li-ion根本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5) 自放电小,室温下充满电的Li-ion储存1个月后的自放电率为10%左右,大大低于Ni-Cd的25-30%,Ni、MH的30-35%。 6) 可快速充放电,1C充电是容量可以达到标称容量的80%以上。 7) 工作温度范围高,工作温度为-25~45°C,随着电解质和正极的改进,期望能扩宽到-40~70°C。 锂离子电池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如: 1) 电池成本较高。主要表现在正极材料LiCoO2的价格高(Co的资源较小),电解质体系提纯困难。 2) 不能大电流放电。由于有机电解质体系等原因,电池内阻相对其他类电池大。故要求较小的放电电流密度,一般放电电流在以下,只适合于中小电流的电器使用。 3) 需要保护线路控制。 A、 过充保护:电池过充将破坏正极结构而影响性能和寿命;同时过充电使电解液分解,内部压力过高而导致漏液等问题;故必须在的恒压下充电; B、 过放保护:过放会导致活性物质的恢复困难,故也需要有保护线路控制。 摘要:综述了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趋势,简述了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机理理论研究状况,总结归纳了作为核心技术的锂电池正负电极材料的现有的制备理论和近来发展动态,评述了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的各种制备方法和发展前景,重点介绍了目前该领域的问题和改进发展情况。 材料 电子信息时代使对移动电源的需求快速增长。由于锂离子电池具有高电压、高容量的重要优点,且循环寿命长、安全性能好,使其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空间技术、国防工业等多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近几年广为关注的研究热点。锂离子电池的机理一般性分析认为,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化学电源,指分别用两个能可逆地嵌入与脱嵌锂离子的化合物作为正负极构成的二次电池。当电池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中脱嵌,在负极中嵌入,放电时反之。锂离子电池是物理学、材料科学和化学等学科研究的结晶。锂离子电池所涉及的物理机理,目前是以固体物理中嵌入物理来解释的,嵌入(intercalation)是指可移动的客体粒子(分子、原子、离子)可逆地嵌入到具有合适尺寸的主体晶格中的网络空格点上。电子输运锂离子电池的正极和负极材料都是离子和电子的混合导体嵌入化合物。电子只能在正极和负极材料中运动[4][5][6]。已知的嵌入化合物种类繁多,客体粒子可以是分子、原子或离子.在嵌入离子的同时,要求由主体结构作电荷补偿,以维持电中性。电荷补偿可以由主体材料能带结构的改变来实现,电导率在嵌入前后会有变化。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可稳定存在于空气中与其这一特性息息相关。嵌入化合物只有满足结构改变可逆并能以结构弥补电荷变化才能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控制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关键材料——电池中正负极活性材料是这一技术的关键,这是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共识。 1 正极材料的性能和一般制备方法 正极中表征离子输运性质的重要参数是化学扩散系数,通常情况下,正极活性物质中锂离子的扩散系数都比较低。锂嵌入到正极材料或从正级材料中脱嵌,伴随着晶相变化。因此,锂离子电池的电极膜都要求很薄,一般为几十微米的数量级。正极材料的嵌锂化合物是锂离子电池中锂离子的临时储存容器。为了获得较高的单体电池电压,倾向于选择高电势的嵌锂化合物。正极材料应满足: 1)在所要求的充放电电位范围内,具有与电解质溶液的电化学相容性; 2)温和的电极过程动力学; 3)高度可逆性; 4)全锂化状态下在空气中的稳定性。 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层状LiMO2和尖晶石型LiM2O4结构的化合物及复合两种M(M为Co,Ni,Mn,V等过渡金属离子)的类似电极材料上。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Li+离子的脱嵌与嵌入过程中结构变化的程度和可逆性决定了电池的稳定重复充放电性。正极材料制备中,其原料性能和合成工艺条件都会对最终结构产生影响。多种有前途的正极材料,都存在使用循环过程中电容量衰减的情况,这是研究中的首要问题。已商品化的正极材料有Li1-xCoO2(0

电子技术的发展与研究进展论文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浅探电力电子技术是研究采用电力电子器件实现对电能的控制和变换的科学,是介于电气工程三大主要领域--电力、电子和控制之间的交叉学科,在电力、工业、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可以有效地节约能源。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从以低频技术处理问题为主的传统电力电子学,向以高频技术处理问题为主的现代电力电子学方向转变。电力电子技术起始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硅整流器件,其发展先后经历了整流器时代、逆变器时代和变频器时代,并促进了电力电子技术在许多新领域的应用。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以功率MOSFET和IGBT为代表的、集高频、高压和大电流于一身的功率半导体复合器件,表明传统电力电子技术已经进入现代电力电子时代。1、整流器时代大功率的工业用电由工频(50Hz)交流发电机提供,但是大约20%的电能是以直流形式消费的,其中最典型的是电解(有色金属和化工原料需要直流电解)、牵引(电气机车、电传动的内燃机车、地铁机车、城市无轨电车等)和直流传动(轧钢、造纸等)三大领域。大功率硅整流器能够高效率地把工频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因此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大功率硅整流管和晶闸管的开发与应用得以很大发展。当时国内曾经掀起了-股各地大办硅整流器厂的热潮,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制造硅整流器的半导体厂家就是那时的产物。2、逆变器时代七十年代出现了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交流电机变频惆速因节能效果显著而迅速发展。变频调速的关键技术是将直流电逆变为0~100Hz的交流电。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变频调速装置的普及,大功率逆变用的晶闸管、巨型功率晶体管(GTR)和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0)成为当时电力电子器件的主角。类似的应用还包括高压直流输出,静止式无功功率动态补偿等。这时的电力电子技术已经能够实现整流和逆变,但工作频率较低,仅局限在中低频范围内。3、变频器时代进入八十年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将集成电路技术的精细加工技术和高压大电流技术有机结合,出现了一批全新的全控型功率器件、首先是功率M0SFET的问世,导致了中小功率电源向高频化发展,而后绝缘门极双极晶体管(IGBT)的出现,又为大中型功率电源向高频发展带来机遇。MOSFET和IGBT的相继问世,是传统的电力电子向现代电力电子转化的标志。据统计,到1995年底,功率M0SFET和GTR在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上已达到平分秋色的地步,而用IGBT代替GTR在电力电子领域巳成定论。新型器件的发展不仅为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提供了较高的频率,使其性能更加完善可靠,而且使现代电子技术不断向高频化发展,为用电设备的高效节材节能,实现小型轻量化,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二、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1、一般工业工业中大量应用各种交直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有良好的调速性能,给其供电的可控整流电源或直流斩波电源都是电力电子装置。近年来,由于电力电子变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交流电机的调速性能可与直流电机相媲美,交流调速技术大量应用并占据主导地位。大至数千kW的各种轧钢机,小到几百W的数控机床的伺服电机,以及矿山牵引等场合都广泛采用电力电子交直流调速技术。一些对调速性能要求不高的大型鼓风机等近年来也采用了变频装置,以达到节能的目的。还有些不调速的电机为了避免起动时的电流冲击而采用了软起动装置,这种软起动装置也是电力电子装置。电化学工业大量使用直流电源,电解铝、电解食盐水等都需要大容量整流电源。电镀装置也需要整流电源。电力电子技术还大量用于冶金工业中的高频、中频感应加热电源、淬火电源及直流电弧炉电源等场合。2、交通运输电气化铁道中广泛采用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机车中的直流机车中采用整流装置,交流机车采用变频装置。直流斩波器也广泛用于铁道车辆。在未来的磁悬浮列车中,电力电子技术更是一项关键技术。除牵引电机传动外,车辆中的各种辅助电源也都离不开电力电子技术。电动汽车的电机靠电力电子装置进行电力变换和驱动控制,其蓄电池的充电也离不开电力电子装置。一台高级汽车中需要许多控制电机,它们也要靠变频器和斩波器驱动并控制。飞机、船舶需要很多不同要求的电源,因此航空和航海都离不开电力电子技术。如果把电梯也算做交通运输,那么它也需要电力电子技术。以前的电梯大都采用直流调速系统,而近年来交流变频调速已成为主流。3、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据估计,发达国家在用户最终使用的电能中,有60%以上的电能至少经过一次以上电力电子变流装置的处理。电力系统在通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电力电子技术是关键技术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离开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的现代化就是不可想象的。直流输电在长距离、大容量输电时有很大的优势,其送电端的整流阀和受电端的逆变阀都采用晶闸管变流装置。近年发展起来的柔性交流输电(FACTS)也是依靠电力电子装置才得以实现的。无功补偿和谐波抑制对电力系统有重要的意义。晶闸管控制电抗器(TCR)、晶闸管投切电容器(TSC)都是重要的无功补偿装置。近年来出现的静止无功发生器(SVG)、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等新型电力电子装置具有更为优越的无功功率和谐波补偿的性能。在配电网系统,电力电子装置还可用于防止电网瞬时停电、瞬时电压跌落、闪变等,以进行电能质量控制,改善供电质量。在变电所中,给操作系统提供可靠的交直流操作电源,给蓄电池充电等都需要电力电子装置。4、电子装置用电源各种电子装置一般都需要不同电压等级的直流电源供电。通信设备中的程控交换机所用的直流电源以前用晶闸管整流电源,现在已改为采用全控型器件的高频开关电源。大型计算机所需的工作电源、微型计算机内部的电源现在也都采用高频开关电源。在各种电子装置中,以前大量采用线性稳压电源供电,由于高频开关电源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现在已逐渐取代了线性电源。因为各种信息技术装置都需要电力电子装置提供电源,所以可以说信息电子技术离不开电力电子技术。5、家用电器照明在家用电器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由于电力电子照明电源体积小、发光效率高、可节省大量能源,通常被称为“节能灯”,它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白炽灯和日光灯。变频空调器是家用电器中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的典型例子。电视机、音响设备、家用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电源部分也都需要电力电子技术。此外,有些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等电器也应用了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广泛用于家用电器使得它和我们的生活变得十分贴近。6、其他不间断电源(UPS)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用量也越来越大,在电力电子产品中已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航天飞行器中的各种电子仪器需要电源,载人航天器中为了人的生存和工作,也离不开各种电源,这些都必需采用电力电子技术。传统的发电方式是火力发电、水力发电以及后来兴起的核能发电。能源危机后,各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新型发电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的发展较快,燃料电池更是备受关注。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受环境的制约,发出的电力质量较差,常需要储能装置缓冲,需要改善电能质量,这就需要电力电子技术。当需要和电力系统联网时,也离不开电力电子技术。为了合理地利用水力发电资源,近年来抽水储能发电站受到重视。其中的大型电动机的起动和调速都需要电力电子技术。超导储能是未来的一种储能方式,它需要强大的直流电源供电,这也离不开电力电子技术。核聚变反应堆在产生强大磁场和注入能量时,需要大容量的脉冲电源,这种电源就是电力电子装置。科学实验或某些特殊场合,常常需要一些特种电源,这也是电力电子技术的用武之地。以前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偏重于中、大功率。现在,在1kW以下,甚至几十W以下的功率范围内,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这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总之,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从人类对宇宙和大自然的探索,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再到我们的衣食住行,到处都能感受到电力电子技术的存在和巨大魅力。这也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研究电力电子技术并使其飞速发展。电力电子装置提供给负载的是各种不同的直流电源、恒频交流电源和变频交流电源,因此也可以说,电力电子技术研究的也就是电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对节省电能有重要意义。特别在大型风机、水泵采用变频调速方面,在使用量十分庞大的照明电源等方面,电力电子技术的节能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它也被称为是节能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发展,军事领域已经引入了现代化、自动化的战斗设备,因此电子对抗成为了信息化背景下的一个新型战场。下面是我整理的电子对抗技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电子对抗中通信技术研究

摘 要:随着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发展,军事领域已经引入了现代化、自动化的战斗设备,因此电子对抗成为了信息化背景下的一个新型战场。电子对抗中,各个计算机设备之间的通信传输最薄弱,最容易受到攻击,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电子对抗中的通信技术已经诞生了自适应技术、跳频技术、差错控制技术、分集技术,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数据传输,未来电子对抗通信技术将逐渐向窄带、融合等方向发展,提高电子对抗的有效性。

关键词:电子对抗;通信;跳频;差错控制

中图分类号:TN97 文献标识码:A

电子对抗又被称为电子战斗或电子斗争,敌对双方可以使用电子技术设备、器材进行电磁斗争。电子对抗可以破坏、削弱敌方的电子设备应用成效,保证己方电子设备的综合利用。电子对抗起源于20世纪初,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得到应用,比如干扰对方通信网络。电子对抗的具体项目包括电子侦查、电子进攻和电子防御,电子侦查可以实现情报侦察和支援侦察;电子进攻可以实现电子干扰和电子摧毁;电子防御包括反干扰、反侦察等功能。电子对抗技术性强、时效性强、针对性强,贯穿了信息化作战的整个过程。

信息化战争中,所有的电子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命令传输均采用通信技术,利用短波、微波、中波等传输信息和指挥命令,并且由于通信技术自身特点,其也是电子对抗中最容易受到破坏的地方。通信技术覆盖范围广、设备接入种类多、组网结构较为复杂,通信传输非常容易受到干扰因素影响,比如电磁辐射、多径时延、幅度衰落等,因此为了提高电子通信抗干扰能力,确保数据传输安全,不被敌方窃取、破坏和篡改,许多的通信学家对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适应技术、分集技术、跳频技术和差错控制技术等抗干扰措施,可以有效地提升战场通信的可靠性,确保战场数据的传输质量。

1.电子对抗中通信技术应用现状

通信对抗是电子对抗在通信领域中的一个分支,通信对抗主要内容包括通信干扰、通信侦查、通信抗干扰等方面,通信对抗的主要目的是接收和破译敌方密码,获取敌方的军事部署信息;获取通信传输相关的战术参数,掌握敌方的军力部署、作战指令等情报信息。通信对抗可以造成敌方的设备通信暂时失效,从而导致军事指挥系统部分或完全瘫痪,抑制对方的军事行动,保证我方军事通信系统的有效性。

军事设施通信收发地相距较远,因此信息传递中保密性、安全性、干扰性方案较为复杂,因此通信对抗过程中,需要提高电子通信的抗干扰能力,保证我方电子通信的可靠运行,目前常用的电子通信对抗技术包括自适应技术、跳频技术、差错控制技术和分集技术。

自适应技术

军队电子通信传输过程中,自适应技术可以提高通信传输的抗干扰能力,通过自动化地优化通信系统的传输频道、结构和参数,可以根据战场通信环境的变化动态地改变通信传输信号,以便能够提高战场通信的抗干扰能力。自适应技术可以动态分析战场通信的链路质量,根据实际通信传输质量扫描多个信道,参考天气状况、太阳离子、经纬度变化、敌方干扰情况进行优化,发布LQA信号探测命令之后,可以为战场通信自动选择合适的通信频率,构建一个最优化的通信链路,自动地将通信内容切换到最佳频道上,改善军事通信过程存在的信号衰落情况,提高军事通信抗干扰能力,保持一个较好的通信传输质量。

跳频技术

跳频是军队通信传输最常用的扩频方式之一,通信双方可以利用一定的规律实现载波频率的随机跳变。从时域方面来看,跳频信号是一个多频率的频移键控信号;从频域方面看,跳频信号的频谱是在一个很宽的频带上利用不等间隔随机跳变的。其中,跳频控制器是核心的部件,其可以采用伪随机码、多频频移键控等模式改变载波信道,在一定范围内实现通信信号的跳变、同步和自适应控制,控制数据发送和接收。军事通信采用跳频技术,可以保证通信信道的隐蔽性,敌方很难发现跳频规律,就无法截获通信传输内容。跳频通信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即使通信频带的部分频点被干扰,用户依然可以在其他频点上进行正常地通信传输,由于跳频通信系统是一种瞬时窄带系统,易与其他的战场通信系统兼容,因此非常有利于军事部署使用。

差错控制技术

军事通信涉及部门、设备较多,因此承载的业务数量也是海量的,受到敌方攻击、自然条件的影响非常大,电子对抗非常容易造成通信传输存在乱码和错码现象,数据传输过程中自身也会发生丢包现象,因此为了保证通信传输的准确度,需要采用差错控制技术。差错控制技术经过多年的使用和改进,已经诞生了自动重发请求、前向纠错技术和混合纠错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大大地提升数据信息、控制命令的传输精确度。电子对抗通信传输采用自动重发请求是指当某一个军事部门接收到数据包之后,其可以对其进行验证是否存在错误,如果存在错误,则可以自动地请求发送方重新发送数据包。同时,为了能够提高数据通信和差错控制效率,如果接收方收到的错误码元较少,可以自行采用前向纠错技术改正错误的码元,将其调整为准确的信息包。混合纠错就是集成了前向纠错和自动重发请求的优点,可以快速化地、有效地对错误码元进行改正,保障通信传输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一步提升军事通信应用成效。

分集技术

军事通信应用环境非常复杂,通信信道也会根据不同的传输距离存在衰落情况,有的信道具有较强的传输信号、有的信道传输信号则非常弱,因此为了保证信道传输信号的质量,可以利用分集技术,有条件地选择、组合信息传输通道,补偿衰落信道传输时造成的损耗,并且可以使两个或更多的接收天线均衡传输信号。军事通信环境中,各个通信设备均可以采用分集技术,可以从空间、时间、频率和角度等方面进行分集,分集技术可以选择不同的信道,将其组合在一起,并且不需要增加无线发射机、接收机的传输功率和带宽,可有效地改善军事环境无线通信的传输质量。

2.电子对抗中通信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在电子对抗中的应用和改进,战场通信采用的对抗措施也越来越多,由于战场通信环境日趋复杂,传统的抗干扰技术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现代战争需求,因此电子对抗中通信技术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1)融合多种自适应技术,改进通信传输质量。军事电子对抗涉及的硬件、软件和传输资源非常多,因此采用的自适应技术具体措施也非常多,单一的自适应技术无法最大程度地提升军事通信质量,可以采用融合传输技术,整合多种自适应技术,形成一个集成的军事通信系统。军队通信时可以将智能天线、多输入多输出、空分编码、软件天线、软件无线电和数字波束成型技术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全自动化的军队通信传输系统,进一步改进和提高通信抗干扰能力。

(2)通信抗干扰技术从低速窄带向高速宽带发展。军队通信传输系统承载的业务增多,传输数据也亟需较高的速率和带宽,因此通信抗干扰技术也需要从窄带向高速宽带发展迈进,以便能够延长前向纠错长度、加入较多密码保护码元,可以大幅度提高通信传输的抗干扰性能,满足军队多业务高速率传输带宽需求。

(3)军事通信传输跳频码序列优化。跳频抗干扰技术可以采用伪随机码,比如Gold序列码、Walsh序列码、M序列码等技术。为了更好地防止军事通信由于跳频技术自身缺陷等而被黑客、病毒、木马攻击,可以引入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理论、模拟退火思想、机器学习算法等优化序列编码,寻找一个更好的跳频序列码,以进一步提升军事通信抗干扰能力。

(4)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可视化、智能化。军事通信已经随着软件设计、电子器件开发技术的提升向前迈进,军事通信抗干扰监控过程中引入了先进的数字化、可视化技术,这样就可以把干扰信号发生的时间、频段等进行定位,以利于干扰抑制军事通信信号精准识别,选择干扰较低或无干扰的频段进行军事通信传输。

结语

通信对抗可以使用专业的侦察设备、干扰设备等搜寻、定位、识别、截获敌方战场的相关传输数据,也可以干扰对方的通信传输,造成敌方通信系统瘫痪,直接打击敌方的军事部署。因此,为了提高通信传输的抗干扰能力,人们针对通信对抗提出了抗干扰措施,利用自适应、跳频、差错控制和分集技术等实现阻拦式干扰、瞄准式干扰,显著提高通信传输质量和能力,保证战场通信设备正常、可靠和安全地运行。

参考文献

[1]陈超.自适应跳频技术在通信对抗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1-7.

[2]赵鹏,庞天杰.信息战电子对抗中大数据引导通信优化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5,32(1):15-18.

[3]张健.电子对抗环境下飞行器测控通信技术的发展[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06,4(2):81-88.

[4]白春惠,赵凌伟.数据链网络通信对抗技术及试验系统研究[J].无线电工程,2014,10(6):63-65.

雷达电子对抗新技术探讨

0 前言

所谓雷达电子对抗,具体指的是以雷达充当探测传感头的探测以及武器作战系统的相关电子技术。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雷达电子对抗在诸如压制式干扰、欺式干扰以及组合式干扰等现有电子对抗技术基础之上又有新的进展。纵观当今雷电电子对抗发展现状,结合国外雷达电子战一体化趋势,对雷达电子对抗新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雷达电子战一体化进行合理性分析,同时对超宽带雷达今后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炼出新的雷达电子对抗技术和作战方式,并且极有可能在今后与雷达对抗中获得验证和普遍应用。

1 雷达电子对抗新技术分析

由于普通的雷达数据链和雷达传感器不能满足信息侦查传递的要求,九十年代,美国研发出雷达通用数据链,通用数据链除了在控制组织之间传递交换更多的数据之外还能将侦察机所获取的大容量信息传递到控制中心,雷达通用数据链是用于监视侦查抗干扰的通信传感器,是用于平台和地面终端的通信设备,当国防部队或是政府等高端机构需要秘密情报时,就可以采用侦察机的雷达通用数据链来传递信息情报,很多国家的国防部都需要通用数据链作为网络中心传感器和地面终端的传输纽带,通用数据链主要有五大类数据链路组成,一类是地面平台八万英尺高的通信平台,第二类是高于第一类七万英尺的空中平台,第三类的空中平台高度有五十万英尺,第四类和第五类恶毒数据链路属于卫星的运作链路,一类用于七百五十海里的轨道的卫星运行,另一个运用在更高高度的卫星运行。

相干噪声干扰

以往的噪声干扰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是非相关宽带阻塞式干扰以及测频瞄准式窄带阻塞式干扰,最为显著的特点体现在其与雷达信号之间并不具备任何联系。正是因为非相干噪声信号和雷达目标回波信号之间不具备联系,因此,在雷达信号的处理过程中,极有可能造成这样一种后果,即:相比较于噪声而言,回波处理有所增加。通过适当的增加噪声干扰功率可以确保干扰效果,此外,为了实现对能量的充分利用,需要选择瞄准式干扰。假如选择相干噪声干扰,就不能使雷达信号处理增益有所增加,此时所需要的噪声干扰功率也相对不高,并且因为所选择的是相干噪声,具备精确瞄频信号,因此,可以确保对噪声干扰能量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相干噪声干扰属于转发式噪声范畴,在完成雷达信号的接收之后,对其进行相应的噪声调制处理,再将经过处理的雷达信号进行转发,这样包括连续波在内的诸多种波形形式均可以得到实现。与之前的噪声干扰相比较而言,相干噪声干扰所需要的干扰能量十分有限,由此可以推断出,在干扰能量一样的情况下,相干噪声干扰所作用的距离可以达到更远。

传统的噪声干扰是采用非相干宽带阻塞式干扰或测频瞄准式窄带阻塞式干扰,其一大特点是与雷达信号不相关。正由于非相干噪声信号与雷达目标回波信号是非相干的在雷达如机载火控雷达和导弹末制导雷达的信号处理中,对回波的处理增益相对噪声来说就可 能会变大,大约可增加十几dB。为了达到较好的干扰效果,就必须加大噪声干扰的功率, 同时为了有效的利用能量,需要采用瞄准式干扰。

对单脉冲雷达的角度欺干扰

根据单脉冲雷达工作机理,可以确定其抗角度欺干扰的性能十分优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近些年来保持迅猛的发展态势,并且影响范围越来越广,特别是在导弹控制以及雷达引导等方面,其应用日益普遍。有关干扰单脉冲雷达技术的研究最初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开始部署战术自卫干扰系统,随后得到美国及前苏联的关注,展开了一系列的试验,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我国在此领域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也已经取得初步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干扰效果有效方式方面较为欠缺。结合单脉冲雷达特点,在干扰技术的设计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1)针对雷达设计以及制造方面存在的不足,选择闪烁干扰或者是间断干扰等;2)结合雷达工作基本原理,选择交叉极化干扰或者是交叉眼干扰等;3)选择有源诱饵假目标。

首先,交叉极化干扰。所谓交叉极化干扰,主要指的是干扰信号与雷达回波,在极化方向上是互相垂直的。针对幅度单脉冲雷达而言,交叉极化干扰会导致相反的误差信号,这样就可以达到单脉冲雷达角跟踪能力彻底消失的效果;对于相位单脉冲雷达而言,交叉极化干扰会导致误差信号出现畸变的后果。在交叉极化干扰不存在的情况下,雷达主波束相位波前不会发生变化,在存在交叉极化干扰的情况下,天线瞄准轴位置的相位波前会出现一百八十度的相移。交叉极化干扰有两大要求,其一就是可以实现对雷达所发射的信号的极化进行准确的测量;其二就是具备对正交极化信号的转发功能,交叉极化欺干扰框架示意图详见下图所示。

交叉极化正交性还可以根据输入的信号极化对天线极化进行调整,新阿红极化参数和天线极化信号的生成并不是必备条件。

其次,交叉眼干扰。在本体上进行设备设置,所设置的两组设备需要具备一致的收发信号通路,同时还要确保在走向上是互相交叉的。在设备接收机捕获到单脉冲雷达信号后,会通过发射天线将其辐射出去,如果在作用雷达处的信号保持一百八十度的相位差,并且幅度比与一接近的情况下,所导致的后果将是单脉冲雷达探测本体等效位置中心出现明显偏置,这样会造成单脉冲雷达跟踪与本体相偏离。而只有可以确保单脉冲雷达在本体两套设备连接天线的法向中心线的交叉眼干扰才可以称之为有效。

之前的交叉眼干扰对相对位置关系以及相位差条件的要求较为严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广泛应用造成限制。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雷达电子战技术也取得长足发展,使得我们有条件对交叉眼干扰进行改进和完善。当前,发达国家正在积极致力于定位准确、识别性格优越的雷达告警及侦察设备的相关研究,可以预见不久,借助本体向交叉眼干扰设备提供辐射源也就是雷达精确位置信息将成为现实。一旦交叉眼干扰设备具备了此种性能,角度欺可信度将会极大的提升,与此同时,借助对实时反馈信息的研制,设备状况也会有所改善,从而向辐射源偏离本体提供引导。这边是依托于辐射源定位实时校准的自适应引导交叉眼干扰。

对宽带及超宽带雷达的干扰

脉冲压缩波形雷达是宽带及超宽带信号的主要适用范围,其中主要涉及脉压雷达、SAR以及ISAR等。其中,脉压雷达由于具备超宽带线性调频信号,因此其距离分辨率相对较高;SAR以及ISAR雷达成像主要依赖于提升距离维以及角度维的分辨率,而雷达的距离维与角度维在数据方面存在一定关系,简单的说,只需要干扰距离维,将会导致成像功能失效的后果,SAR以及ISAR采取脉冲压缩体制实现距离维探测,所以,对SAR以及ISAR成像干扰便可以视为脉冲压缩雷达干扰。按照脉压雷达体制的相关规定,线性调频、脉间频率步进以及相位编码信号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信号形式。从本质上讲,脉间频率步进雷达波形就是线性调频信号的脉间离散化形式,所以,其同样具备线性调频信号距离特性。

线性调频脉压雷达抗噪声干扰能力及抗欺干扰性能均十分优越,一旦遇到噪声干扰信号,雷达信号处理机制与信号相匹配,这样,滤波器将会输出更大的信干比。为确保有效的噪声干扰,需要保持雷达接收机输入端干扰信号功率强于回波信号功率,但依据目前技术水平,实现起来还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增加多抽头延时网络的可变加权系数,可以导致幅度调制效应,这样所得到的干扰信号具备欺性压制干扰效果。

2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雷达电子对抗在诸如压制式干扰、欺式干扰以及组合式干扰等现有电子对抗技术基础之上又有新的进展。在研究电子对抗以及雷达电子战一体化技术的过程中,发现通过相干噪声得到性能较高的干扰技术手段只需要付出极小的代价;在单脉冲雷达角度欺干扰方面,大功率交叉极化干扰以及对来袭目标进行实时校准判定的交叉眼干扰极具发展空间;宽带及超宽带雷达干扰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复合式干扰。

参考文献:

[1]晁磊,基于雷达对抗研究的电子对抗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华中科技大学,2011,01.

[2]李丹、童天爵、毛少杰、闵荣宝,雷达网电子对抗仿真及雷达自卫距离的修正,系统仿真学报,2006,05.

[3]贾蒙、李辉、沈莹、张安,机载雷达电子对抗系统的仿真,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04.

钠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论文

1.钠资源丰富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锂电池需求不断攀升,国内锂资源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产业链公司争抢锂资源。在锂资源紧张的背景下,钠离子电池战略意义凸显。钠资源分布于全球各地,完全不受资源和地域的限制,钠离子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有非常大的资源优势。

2.钠离子电池具有成本优势

钠电池成本优势使其更有经济性。锂电池负极只能使用铜箔,而钠电池则可以在正极负极都使用铝箔,单Kwh钠电池消耗铝箔量将较锂电池翻倍,同时铝箔价格更低,有望进一步降低钠电池材料成本。

3.钠离子电池安全性高

由于钠离子电池的内阻比锂电池高,所以其在短路的情况下瞬时发热量少,温升较低,热失控温度高于锂电池,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锂电池在低温下充电会析锂,而钠电池却不会发生析出,故钠离子电池拥有更宽的工作温度范围。钠离子电池可以在-40℃到80℃的温度区间正常工作,-20℃的环境下容量保持率接近90%,高低温性能优于锂离子电池。

成果简介

有机化合物材料环保,资源丰富,结构通用性强,组装成本低,被公认为阴极材料用于锂离子和钠离子电池。然而,有机化合物固有的较高溶解度和较低电导率材料严重影响其工业应用。 本文,青岛大学Cunguo Wang(第一作者)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研究人员在《ACS Appl. Energy Mater.》期刊 发表名为“High-Performance PDB Organic Cathodes Reinforced by 3D Flower-like Carbon for Lithium-/Sodium-Ion Batteries”的论文, 研究报告了一种具有三维花状多孔碳结构(PDB/3D-FC) 的聚(2,3-二硫-1,4-苯醌)复合材料。

原位聚合方法使得PDB的分布更均匀,并且三维花状多孔碳结构防止 PDB 的积累。此外,PDB/3D-FC 的分级多孔结构为电子/离子提供了有效的传输路径。受益于理想的制造策略和精心挑选的材料中,DB/3D-FC电极在锂离子电池中显示出203 mAh g–1的优良倍率容量,在钠离子电池中显示出183 mAh g–1的优良倍率容量。本文报道的制备策略是通用的,适用于增强其他有机电极的电化学特性材料.

图文导读

图1. 由导电碳和有机材料组装PDB/3D-FC电极的方案

图2. 形态和成分分析

方案1. 制备聚合物PDB的合成路线

图3. (a) 3D-FC 和 PDB/3D-FC 的 XPS 光谱。(b) 3D-FC 的高分辨率 N1s 光谱。(c) S 2p 和 (d) C 1s 的 PDB/3D-FC 的 XPS 光谱。

图4. 用于 LIB 的 PDB/3D-FC 阴极的电化学性能。

图5. SIBs的PDB/3D-FC阴极的电化学性能。

文献:

科学家们发现了钠离子电池(sib)所需要的成分,这有助于提高sib的性能,如充电速度。尽管锂离子电池目前很受欢迎,但由于锂不仅昂贵而且有限,人们预计锂离子电池将很快找到新能源。研究结果表明,SiB有可能成为锂离子电池的替代品。

在无机晶体结构数据库中对约4300种化合物进行了钠迁移能的高通量计算,该化合物确实表现出优异的高速率性能和循环耐久性;详细地说,该化合物表现出稳定的10C循环,其完全充电的速率仅为6分钟。/在室温下进行50次充放电循环后,放电和约94%的容量保持率。这些结果与钠离子电池的典型阴极材料相当或优于后者。

日本名古屋理工学院(Nitech)的研究人员已经证明,一种特殊的材料可以作为钠离子电池的高效电池组分,与锂离子电池在多个电池特性,特别是充电速度方面进行竞争。

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11月的科学报告中,由Nitech高级陶瓷系助理教授Naoto Tanibata博士领导。

流行的锂离子电池有几个好处——它们是可充电的,应用范围很广。它们被用于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等设备,以及混合动力和全电动 汽车 。电动 汽车 是解决农村污染和实现清洁可持续交通的重要技术,在解决能源和环境危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锂的一个缺点是它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其年产量(技术上)有限(由于干燥过程)。考虑到对电池驱动装置尤其是电动 汽车 的需求不断增加,寻找锂的替代品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锂既便宜又丰富。

由于多种原因,钠离子电池是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有吸引力的替代品。钠不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它在地壳和海水中都很丰富。此外,在适当的晶体结构设计下,钠基组分有可能产生更快的充电时间。然而,钠不能简单地与锂交换,锂用于目前的电池材料,因为它是一个较大的离子尺寸和略有不同的化学。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在大量的候选材料中,通过试错法寻找最佳的钠离子电池材料。

Nitech的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合理而有效的方法。从晶体结构数据库中提取约4300种化合物,并对其进行高通量计算后,其中一种化合物获得了良好的结果,因此是钠离子电池组分的一个很有前景的候选化合物。研究人员发现,Na2V3O7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以及晶体和电子结构。该化合物具有快速充电性能,能在6分钟内稳定充电,研究人员还证明了该化合物具有较长的电池寿命和较短的充电时间。

“我们的目标是解决大型电池在电动 汽车 等严重依赖长时间充电的应用中面临的最大障碍。我们通过一项搜索来解决这个问题,该搜索将产生足够高效的材料,以提高电池的速率性能。”

尽管Na2v3o7具有良好的特性和对钠离子电池的总体预期影响,但研究人员发现,在最后的充电阶段,Na2v3o7发生了劣化,这将实际存储容量限制在理论存储容量的一半。因此,在他们未来的实验中,研究人员致力于提高这种材料的性能,以便在整个充电阶段保持稳定。”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种方法,使我们能够通过计算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来有效地设计电池材料,”Tanibata博士补充道。

文献引用:

Naoto Tanibata、Yuki Kondo、Shohei Yamada、Masaki Maeda、Hayami Takeda、Masanobu Nakayama、Toru Asaka、Ayuko Kitajou、Shigeto Okada。纳米管结构的Na2V3O7作为钠离子电池的阴极材料,具有高速率和稳定的循环性能。科学报告,2018年;8(1)doi: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