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物流园区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物流园区毕业论文

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始于1999年深圳平湖物流基地,此后其他城市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大中城市纷纷进行物流园区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理论研究工作的滞后,物流园区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现阶段,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发展现状,采取正确的发展建设模式,并在实践中处理好关键的问题。 我国物流园区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目前,我国物流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但物流理论研究在内容、方向与结构上仍然存在较大误区,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不足以指导物流业发展的实践。 近年来,由于物流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不断被社会各界所认知,各级政府和业界发展物流业的热情不断提高,推动着我国物流业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基础上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而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充分的物流理论的支撑。回顾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历程,虽然有90多所开办物流专业的高校,有着众多的物流研究机构,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层次的理论研讨、实践交流会,但这些研究在内容、方向与结构上仍然存在较大误区,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不足以指导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实践。鉴于此,本文对我国物流理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加以深入分析,并简要指出正确的研究思路与方向,以求从根本上指导物流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重物流现象,轻物流本质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物流概念,至今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与实践。遗憾的是,政府、企业和物流研究人员更多时候看到的只是物流现象,忽略了物流的本质,导致了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目前,在我国物流发展热潮持续升温的情况下,很多运输、仓储、货代等企业纷纷改名为物流公司,而其经营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发生什么变化,却普遍认为这就是物流,更有甚者主张“大物流”的概念,认为道路、场站、码头、批发市场的建设都是物流研究的范畴。基于这些认识,导出一个结论,即物流业在我国正获得蓬勃发展,前景一片美好,而与此同时,很多人又在为我国物流成本占到GDP的、物流产业竞争力低下而感到忧心忡忡。 二、重物流形式,轻物流内容 形式具有框架性和表象性的特点,是一个系统的表征和外在,内容是对形式的填充,为形式提供支撑,是本质的载体。因此,内容重于形式,没用内容的形式是毫无价值的。这个普遍的原理同样适用于物流的发展。物流是一个由多种物流活动和多个物流环节构成的具有多样表现形式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形式就是静态的物流设施、物流运作及其数字化呈现,真正创造价值的是动态的高效率的物流资源利用与整合,即物流的内容创造价值。道理似乎浅显,但理论界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误导了物流业的发展。 在市场竞争日益惨烈的今天,城市竞争和经营城市的理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虽然有时候显得盲目,但还是蔚然成风。在这个浪潮的席卷下,各个城市或区域都大打经济牌,但又苦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方式与途径,于是纷纷转向发展物流业,希望通过发展物流来降低流通成本,挖掘效益,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城市竞争力。一时间几乎全国所有城市都在兴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一个中小城市规划的物流园区都达10个之多。而且多数城市追求物流园区的大面积、高配置、全功能和超豪华,投资数十亿元、面积数十平方公里的物流园区已经出现在了部分省市的物流业发展规划之中。魄力虽大,但结果如何呢?一些具备现代物流发展条件的区域和城市,由于未能充分科学地预测需求、孤立建设、系统外配置不全等问题,导致物流园区部分功能闲置,高投入无法换来高回报。对于那些不具备现代物流发展条件的区域或城市,则由于对技术、资金、体制、物流企业经营能力等因素考虑不周,导致物流运作空间狭小,物流园区闲置现象严重。可见,物流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足够条件的支撑,与特定区域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任何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研究和实践都将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重物流技术,轻物流经济 回顾我国物流理论的研究轨迹,或者翻开形形色色的物流著作和译作,看到更多的是对物流技术或具体方法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涉及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所有的物流子系统,如仓库管理系统技术、材料需求计划技术、适时生产系统、电子数据交互、射频技术等等,而涉及物流经济问题的研究不多。 勿庸置疑,先进的物流技术是高品质物流服务的保证,通过物流技术创新,肯定会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是理性的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依赖利益的支撑,其本质都是创造并实现价值,物流业也不例外。因此,最基础的物流研究应该是对物流经济问题的研究,这是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点,也是一个支点。物流经济问题的研究应集中于探索物流业发展与经济支撑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说探寻能够为物流业发展提供经济支撑的途径与方式,以及发掘物流业的利益空间。值得强调的是,这一利益空间除了被普遍认可的时间效益与空间效益以外,还应该包括专业化效益、规模效益、工艺效益以及系统化效益。此外,物流经济问题的研究不但能够推动物流业务的发展,还能够为物流技术的发展和配备指明方向,使物流技术创新获得扩大效应。因此,当前过分重视物流技术、而忽略物流经济的现象是不合理的。 四、物流研究层面的结构性失衡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研究内容。这三个层面的研究应该相辅相成,一体化同步向前推进,达到内容的逐级递进和效果的反向回归。但对我国目前的物流研究状况加以考察,不难发现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研究严重失衡,即对宏观经济、中观市场和微观企业的研究相互脱节,同时各个层面内的研究结构也不尽合理,笔者将之称为物流研究层面的结构性失衡。这种结构性失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目前物流的研究涉及各个层面,每个层面都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层面研究之间的关联性较差,存在就层面论层面的问题。宏观物流的研究,特别是宏观物流政策的制定,如市场准入制度和产业扶持政策等,没有立足于对物流市场供需及其均衡机制的分析和对物流企业实践的考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物流产业的盲目发展,加剧了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中观物流的研究,即对物流市场的研究,脱离了经济运行的主体——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微观企业是市场的细胞和基础,导致市场与企业脱节,市场信息和资源无法被企业有效利用,市场理论研究未能很好指导物流企业的发展。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对物流市场组织层作用的关注和对物流市场组织层运作机理、运作模式及培育策略的研究。同时,由于物流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和企业运作的不规范,微观物流研究与宏观、中观物流研究无法实现对接,各成体系,效果甚微。 ②.中观研究的结构性失衡 这个层面内的失衡主要表现在重视物流产业规模,结构和行为的研究,轻视物流产业与宏、微观经济的深层次互动关系的研究。物流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市场,对市场供需规模、结构的研究自然是产业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物流产业与宏、微观经济的深层次互动关系,即研究物流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和经济机理,探询物流产业与相关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关联度,揭示其利益的互动关系,这是合理界定产业定位、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 ③.微观研究的结构性失衡 这个层面内的失衡突出表现在重视物流运作,轻视物流经营。物流运作立足于为特定用户提供特定的高品质物流服务,局限于现有的服务对象和特定的物流供给和物流需求条件,通俗地讲,就是要努力把现在的物流服务做到最好。但物流业发展靠的是物流服务市场的开拓与培育,否则物流产业会成为昙花一现。而物流经营的核心就是通过不断优化供给条件和能力,挖掘市场需求,或者说通过不断提升的服务水平来培育和拓展物流服务市场。两者的差别显而易见,遗憾的是大多时候我们只选择物流运作。 理论研究 物流基础理论 物流概念传入我国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我国的学者、研究人员对物流的发展历史、内涵等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也应看到,对物流的基础理论、物流系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微观物流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我国对物流的研究起始于物资系统,但由于物流概念本身界定的相对模糊,因此,仍有很多人将物流与物资流通混为一谈。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物流一词起源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已成为一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单纯依赖商流赚取利润的机会愈来愈少。因此企业逐渐将目光转向素有“第三利润源”之称的物流,纷纷投资兴建不同类型的流通中心、物流中心或者配送中心,想以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尽管物流一词引入我国已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却很难找到系统研究物流配送的参考资料。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地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消费对象也要求有不同类型的物流中心、流通中心以及配送中心,同样很难得到满意的答案。 另外,物流基础设施状况、全国及区域内商品流向、企业的物流成本等一些基本数据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部门作过详细的调查分析,这也造成我国目前物流政策还未出台的重要原因。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目前仍有必要加大对物流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如物流基本概念的界定研究、物流对经济的影响、中国物流基础设施状况、计算机在物流中的应用(不仅是建立MIS系统)等,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使理论研究起到为实践服务的作用,应逐渐将研究中心转到微观物流上,将研究视点从定性转到定量分析上。 物流体制 物流管理体制 物流体制改革是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物流发展的方向问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物流是始终存在的,但是由于“纵向体制”的影响,在建立物流管理体制时往往忽视物流系统的存在,而过多地依照纵向行政管理原则来对物流进行调控。在现代生产条件下,物流是一体化的经济运行过程,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都具有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内在联系、同时,这种内在联系又是建立在以市场运行机制和专业化、社会化的基础之上的。从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体制来看,物流管理的分散化,严重影响了物流的发展,如涉及物流系统的各环节——运输、包装、储存信息等分别由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内贸局、工商总局、外经贸部、信息产业部以及军队后勤系统等进行管理。 物流研究体制 物流管理体制的分散化限制了物流系统的发展。同样,在研究体制上由于纵向行政体制的影响,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跨行业、跨系统的物流研究、管理机构。虽然物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分别在其行政体系中有具体行业的研究机构,但研究领域仍只局限在本行业,行政隶属关系、资料的匮乏,限制了对物流全系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一些物流研究团体尽管召开过一些全国性的研讨会,但从与会者的隶属关系看,大多成为系统内部的研讨,很难在全国造成影响。由于这一原因,使得我国目前还未成立诸如美国或日本那样全国性的学术或行业团体,更谈不上对企业进行咨询指导以及输出物流管理;在研究资料上,虽然已有多部物流研究论著及杂志,但全面反映物流系统全貌的年鉴、手册以及行业标准等尚未面世,这也成为物流研究、应用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 政策研究 物流政策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国外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认识到物流产业的重要性,并加大国家宏观的调控能力,在政策、税收等各方面促进物流业的发展。日本早在60年代就已着手对全国范围的物流体系、物流产业进行规划研究,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当调整政策。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几年前日本政府制定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推动物流业的发展,保持日本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去年,在产业再造计划中,又将物流产业作为重点投资领域。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得目前物流业划分不明确,物流行业管理职责不清晰,严重影响了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进程。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出台法律、法规,协调、规划物流产业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前景,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物流工程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有以下:

1、港口与区域物流规划与管理

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3、物流系统运作管理

4、物流信息管理

5、现代工业工程

6、物流设备

7、生产物流系统管理与优化

8、物流与供应链金融

9、物流园区规划管理与设计

10、国际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新型流通方式为代表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各大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物流业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关于物流的学术论文范文篇二 城市物流与物流城市 【摘要】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城市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城市物流与物流城市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物流业的现状,发展物流业的作用及怎样发展物流业。 【关键词】 城市物流 物流城市 关系 发展定位 国际贸易是一个关于物的流通的学科,物流是国际贸易离不开的重要一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用这样的话揭示了现代经济学的历史:“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市场上离不开物流活动。 一、物流的概念 物流是指通过有效安排商品的仓储、管理和转移,使商品在需要的时间到达需要的地点的经营活动,是商品流通――从空间位移和从时间推移,也就是商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由此可见,物流并不改变物品的大小、形状、外观等物理性质,但是它却克服了需求方和供给方在空间的距离和时间的限制,创造了物品的空间效应和时间效应,在经济运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物流的空间效应是指在商品流动过程中由于商品的空间转换所产生的效应。从需求方的角度来看,空间效应是由于商品的空间转换所带来的效用满足或消费者剩余的增加,体现了“从无到有”或“从小到大”的过程。 二、我国的物流业发展现状 2013年中央政府发布经济工作重点是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其中,不少议题特别提出要扶持重点企业的物流建设。 企业现代物流以及服务于社会的第三方物流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点,而单独对城市物流、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讨论却比较少;同时由于我国物流技术、管理水平发展起步较晚,在国内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东南沿海城市的企业认识、发展了现代物流,从物流管理中取得了巨大的效益,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激发了企业的活力,而西部、北方城市的企业由于地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差距,企业的物流管理大部分停留在过去粗放型的物资供应、储存、运输、中转、装卸等单一的流程操作管理上,没有对现代物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三、城市物流发展定位――城市物流和物流城市 近几年来,中央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战略,将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阐述了四大区域的战略布局,完成了全国区域经济的宏观布局。现在不仅是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城市与城市之间也是竞争愈演愈烈。从争做金融中心,争做经济中心,争做产业中心,到现在开始了对物流中心位置的争夺。每个城市都力图成为该省,该地域,甚至全国的物流中心。 一个城市发展物流需要一个清晰的宏观定位,其中有两种定位就是城市物流和发展物流城市。 城市物流,是指为城市服务的物流,或者是城市内的物流。它服务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它的特点是:属于中观物流领域;城市物流流动的物质资料,有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废弃物等;城市物流的流量比企业物流大。在现今高速发展的中国,每个城市都需要一个完善的物流系统,以满足本市及与周边地区的物流需要。以城市多个物流中心为建立区域物流中心网络,合理组织物流。物流中心网络体系就是多个物流中心合理布局、合理分工、合理衔接的结果,同时也是情报信息网络,城市物流也是发展物流城市的基本条件,是一个城市发展物流的基础。 物流城市,即它是一个物流的城市,即物流占据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成为区域的物流中心。如广州、上海、重庆、武汉区域物流枢纽等。当城市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区域内具有地域优势的城市可以发展为物流城市,一个城市,通过出台实施各项政策,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兴建的力度,加速引进各种具备实力的物流公司,通过建设各种物流中心,发挥本身所具备的如地理位置、经济地位等优势,支持城市物流发展,使该城市的物流能力极大提高,辐射力加强,成为周边城市商品交易的集散地,利用强大的物流能力成为地区内的中心城市、物流中心。城市相继建成各种物流中心,谋划在新世纪站企制高点,成为商品流通的中转集散地,在城市经济推动中加入物流这一充满活力的重要环节。 四、物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1、发展物流对城市的作用 首先,发展城市物流,可以减低城市内物料流通的效率,减低城市的运营成本,减少物耗,有效整合利用城市资源,提高城市运转的速度,并同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其次,发展成为物流城市,成为地区物流中心,就可以更多地吸引商品进入该市享受物流服务,从而使城市的贸易量增加。一个物流区域中心,必然是周转中心,一定会带动仓储、交通、消费方面的增长,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由此带来的人流的增加,房地产业的发展。一个区域物流中心,供应商或者生厂商或者电商自己,为了节约成本,必然尽量的在物流城市设工厂或者是物流增值服务,例如包装、非主要工序的加工等,这就会带动生产企业进驻。这个乘数效应无疑是巨大的。由此可见,城市竞争力的下降、比较优势的减弱、经济发展的增长要求及物流带来的种种好处,使物流成为城市间的热门话题。 2、城市发展物流的动力 纵观全国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我们发现,城市物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物流城市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必要环节,即便是占尽发展先机的沿海城市也需要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其原因有三点:首先,当今中国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城市间在政策方面的差距越少,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在政策方面并无法再凝聚太多的眼球;没有太大的优惠。其次,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减弱。以前沿海城市的廉价劳动力是最大的比较竞争优势。廉价的劳动力可以减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所以吸引了很多外资企业前来投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城市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而劳动力更为廉价的中国内陆城市及其他国家如越南等在这方面开始具备了比较优势,虽然这些地区的劳动力劳作水平不高,但假以时日,他们将同样扮演以前沿海城市所扮演的角色。再次,世界各地区、各城市的发展表明,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而一直处于产业链上最低端的加工地位,不仅无法取得更高的利益,更危险的它将失去所有活力,而将城市的发展决定权完全交出去。近几年国家开始在大力强调自主创新,强调城市的转型。那么在当前各城市发展普遍出现瓶颈,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之时,发展物流可以说是不错的选择。 在现有的经济模式中,举广州为例,广州市是中国传统的贸易中心,多年对外贸易的经验和积累,使城市内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品集散地,加上陆路、铁路、航空、水路的网路建设,保税园区引进国外知名物流企业,广州城市内的物流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区域概念来看,广州是华南地区,乃至于全国的物流中心,是区域物流城市的佼佼者。在国外市场受全球经济拖累的今天,广州依然可以依靠物流的能力,支撑扩大内需求增长的要求。 3、如何发展区域物流城市 不是每个城市都能成为物流城市,物流城市需要具有先天地域中心的先机,需要有通达的城际网络,省际网络,以及国际网络。首先必须对城市定位,是否能成为物流城市,应该成为哪个级别的城市。这个定位必须考虑几个方面,即地域、行政级别、影响辐射能力、交通辐射、经济发展程度、本地的主要经济类型等。一旦定位为物流城市,必须在软件和硬件上有所完善。 软件上,政策,包括第三方企业扶持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招商引资政策、土地政策、商贸政策。一个区域物流中心城市也必定是区域零售批发中心周转城市,如广州的白马衣服市场,深圳的华强北。因此必须发展现代商贸物流节点,推进集群发展。规划设立一批现代商贸物流节点,建立商贸物流园区发展机制和政策,通过市场运作加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充分发挥园区集聚和带动作用,吸纳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和商贸经营者入驻,推进商贸物流集群发展。 硬件上,具有地域优势的城市以转化区域优势为导向,加快构建商贸物流、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区域服务中心,着力提升城市影响力和辐射力。调整提高、发展占位,适时调整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城市进行产业衔接,提高城市经济实力和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强城市拓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更加完备的区域现代服务中心。 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产业支撑。建立健全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机制,引导企业既兴建现代专业市场,又积极投身商贸物流业发展,促进企业向开发建设与发展产业并重转变,形成“企业+市场+产业”的发展模式。引进战略投资者,以项目带动,建立健全项目带动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开发好高质量的项目、核心项目、前瞻性项目和大项目,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发展商贸物流业。支持和鼓励骨干流通企业通过自由连锁、挂大靠优等形式扩大投资,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集团。 在政府层面,消除城市发展物流和区域发展物流城市的障碍。首先,政府的重视不应该在理念上,而应该付诸行动,如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废除阻碍物流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出台政策法规来支持城市物流发展,加强城市物流的研究与规划。其次,成立专门的物流部门,来统一协调城市的物流发展,改变城市物流无人管理的历史和现状,整合物流资源。如在现有交通主管部门的基础上扩大和延伸其职能,把全市的交通运输、仓储保管、装卸搬运、加工包装、配送服务的能力统筹统管起来。政府对本市的这些物流设施资源,不但要心中有数,而且能够制定政策法规,控制其运作,规划其发展,使其为城市物流的总体优化服务。再次,大力吸引各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政府创造环境,而经济的主体,经济的活力来源于企业。所以物流的发展,最终还是得这些物流企业来实施。政府只是做好保姆,提高良好的公共服务。最后,人才是21世纪的根本。就世界范围而言,物流发展到今天,其价值的创造已经形成一大产业;其知识体系已构成一门学科;其专业人才正日益成为物流企业家、物流专家和物流学者。然而,在我国这一切的发展距离国际水平的差距还很大,其中,物流知识的普及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二项重要使命。政府要做好这个工作,吸引培养物流人才,提供人才给企业。在经济受外部市场影响的今天,发展物流城市对区域经济是机遇,对企业是机遇,对政府同样是机遇。 【参考文献】 [1] 李斌:物流的时空效应分析[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S8). [2] 张文杰:城市化物流中心的建设与规划[J].北京商业,2000(3). 看了“关于物流的学术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关于物流的学术论文 2. 关于物流毕业论文范文 3. 物流论文范文大全 4. 物流论文范文 5. 关于物流管理论文范文

物流园区论文研究

物流是现代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产生的服务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势不可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物流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1国际物流课程改革相关教学方法的研究

教师引导式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授国际物流相关理论知识时,应该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应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提问引导式教学方法和讨论引导式教学方法都应该基于预习的质量上。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强调学生积极做好预习工作。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积极解决教师上课时设定的问题;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学生就可以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知识。通过引导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

能力分层教学方法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都是层出不穷的。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将国际物流课程分为三个模组实施教学计划:一是基础教学模组,该模组适用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二是巩固教学模组,该模组适用于能力良好的学生;三是提高教学模组,该模组适用于能力较高的学生。在实行分层教学时,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都保持积极的态度,不能因为学生能力有问题就加以冷落,这样不利于分层教学地实施。

专案实践教学方法

国际物流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实践。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不仅可以巩固现有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实际物流作业中的经验。专案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实践专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启发,将学生置身于专案实践过程中,并让学生积极、独立完成专案中的各个任务。在完成相关专案之后,教师应该根据专案实践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实际作战能力。专案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交流能力、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理论案例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中不能缺少实践教学,但理论知识的传授方法也应该进行改革。理论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启发性强并兼具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述进出口检疫、国际货物流通、进出口货物入境等相关知识时,应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教学案例,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案例,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多媒体教学方法

国际物流课程会跟码头、口岸挂钩,但是某些学校并没有时间或者财力组织学生到这些地方进行参观。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港口、口岸实际工作情况,国际物流园区的工作情况,以此增加学生整体性认识。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物流的实际背景,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手段改革

考试手段的改革是国际物流课程改革内容中的一部分。传统考试形式无疑是选择、填空、解答、名词解释等等。这种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情况,并不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考察。久而久之,学生只会死记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长进,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地提高。改革传统的考试形式,就是要在考试中加入分析题、计算题、制作表单题等等,这种型别的题目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理论知识,还可以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让学生感觉到,考试不再是考试,物流问题离自己根本不遥远。

2结语

总而言之,国际物流课程地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地培养,避免学生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班级学生实际的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地改革,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1增值税转型对物流产业税收影响的研究现状

增值税转型不但会影响到财政收入,还会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明显影响。卢锐、许宁2011认为增值税转型会导致企业推迟固定资产投资[2]。胥佚萱、林志伟2011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增值税转型会导致企业提高固定资产投资[3]。夏红雨2009认为增值税转型会导致企业财务杠杆效应降低[4]。骆阳、肖侠2010通过研究发现,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增值税转型对其实际的税负产生的影响不同[5]。李亚婕2011研究了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发现增值税转型会降低增值税税额和营业税金及附加,增加所得税税额[6]。当前针对实行全面的增值税转型后对物流企业纳税波动影响的研究成果较少,多数研究选取2009年全国范围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前的资料,因此本文以四川省为例,通过模型分析增值税转型对物流行业纳税造成的影响,并用增值税转型后的资料,采用逆向计演算法推算转型前的物流行业应缴税款,建立增值税转型影响物流企业纳税的模型,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增值税转型对地方物流产业税收收入波动影响分析建模

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始于1999年深圳平湖物流基地,此后其他城市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大中城市纷纷进行物流园区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理论研究工作的滞后,物流园区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现阶段,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发展现状,采取正确的发展建设模式,并在实践中处理好关键的问题。 我国物流园区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目前,我国物流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但物流理论研究在内容、方向与结构上仍然存在较大误区,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不足以指导物流业发展的实践。 近年来,由于物流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不断被社会各界所认知,各级政府和业界发展物流业的热情不断提高,推动着我国物流业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基础上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而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充分的物流理论的支撑。回顾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历程,虽然有90多所开办物流专业的高校,有着众多的物流研究机构,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层次的理论研讨、实践交流会,但这些研究在内容、方向与结构上仍然存在较大误区,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不足以指导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实践。鉴于此,本文对我国物流理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加以深入分析,并简要指出正确的研究思路与方向,以求从根本上指导物流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重物流现象,轻物流本质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物流概念,至今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与实践。遗憾的是,政府、企业和物流研究人员更多时候看到的只是物流现象,忽略了物流的本质,导致了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目前,在我国物流发展热潮持续升温的情况下,很多运输、仓储、货代等企业纷纷改名为物流公司,而其经营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发生什么变化,却普遍认为这就是物流,更有甚者主张“大物流”的概念,认为道路、场站、码头、批发市场的建设都是物流研究的范畴。基于这些认识,导出一个结论,即物流业在我国正获得蓬勃发展,前景一片美好,而与此同时,很多人又在为我国物流成本占到GDP的、物流产业竞争力低下而感到忧心忡忡。 二、重物流形式,轻物流内容 形式具有框架性和表象性的特点,是一个系统的表征和外在,内容是对形式的填充,为形式提供支撑,是本质的载体。因此,内容重于形式,没用内容的形式是毫无价值的。这个普遍的原理同样适用于物流的发展。物流是一个由多种物流活动和多个物流环节构成的具有多样表现形式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形式就是静态的物流设施、物流运作及其数字化呈现,真正创造价值的是动态的高效率的物流资源利用与整合,即物流的内容创造价值。道理似乎浅显,但理论界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误导了物流业的发展。 在市场竞争日益惨烈的今天,城市竞争和经营城市的理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虽然有时候显得盲目,但还是蔚然成风。在这个浪潮的席卷下,各个城市或区域都大打经济牌,但又苦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方式与途径,于是纷纷转向发展物流业,希望通过发展物流来降低流通成本,挖掘效益,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城市竞争力。一时间几乎全国所有城市都在兴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一个中小城市规划的物流园区都达10个之多。而且多数城市追求物流园区的大面积、高配置、全功能和超豪华,投资数十亿元、面积数十平方公里的物流园区已经出现在了部分省市的物流业发展规划之中。魄力虽大,但结果如何呢?一些具备现代物流发展条件的区域和城市,由于未能充分科学地预测需求、孤立建设、系统外配置不全等问题,导致物流园区部分功能闲置,高投入无法换来高回报。对于那些不具备现代物流发展条件的区域或城市,则由于对技术、资金、体制、物流企业经营能力等因素考虑不周,导致物流运作空间狭小,物流园区闲置现象严重。可见,物流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足够条件的支撑,与特定区域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任何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研究和实践都将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重物流技术,轻物流经济 回顾我国物流理论的研究轨迹,或者翻开形形色色的物流著作和译作,看到更多的是对物流技术或具体方法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涉及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所有的物流子系统,如仓库管理系统技术、材料需求计划技术、适时生产系统、电子数据交互、射频技术等等,而涉及物流经济问题的研究不多。 勿庸置疑,先进的物流技术是高品质物流服务的保证,通过物流技术创新,肯定会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是理性的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依赖利益的支撑,其本质都是创造并实现价值,物流业也不例外。因此,最基础的物流研究应该是对物流经济问题的研究,这是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点,也是一个支点。物流经济问题的研究应集中于探索物流业发展与经济支撑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说探寻能够为物流业发展提供经济支撑的途径与方式,以及发掘物流业的利益空间。值得强调的是,这一利益空间除了被普遍认可的时间效益与空间效益以外,还应该包括专业化效益、规模效益、工艺效益以及系统化效益。此外,物流经济问题的研究不但能够推动物流业务的发展,还能够为物流技术的发展和配备指明方向,使物流技术创新获得扩大效应。因此,当前过分重视物流技术、而忽略物流经济的现象是不合理的。 四、物流研究层面的结构性失衡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研究内容。这三个层面的研究应该相辅相成,一体化同步向前推进,达到内容的逐级递进和效果的反向回归。但对我国目前的物流研究状况加以考察,不难发现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研究严重失衡,即对宏观经济、中观市场和微观企业的研究相互脱节,同时各个层面内的研究结构也不尽合理,笔者将之称为物流研究层面的结构性失衡。这种结构性失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目前物流的研究涉及各个层面,每个层面都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层面研究之间的关联性较差,存在就层面论层面的问题。宏观物流的研究,特别是宏观物流政策的制定,如市场准入制度和产业扶持政策等,没有立足于对物流市场供需及其均衡机制的分析和对物流企业实践的考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物流产业的盲目发展,加剧了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中观物流的研究,即对物流市场的研究,脱离了经济运行的主体——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微观企业是市场的细胞和基础,导致市场与企业脱节,市场信息和资源无法被企业有效利用,市场理论研究未能很好指导物流企业的发展。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对物流市场组织层作用的关注和对物流市场组织层运作机理、运作模式及培育策略的研究。同时,由于物流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和企业运作的不规范,微观物流研究与宏观、中观物流研究无法实现对接,各成体系,效果甚微。 ②.中观研究的结构性失衡 这个层面内的失衡主要表现在重视物流产业规模,结构和行为的研究,轻视物流产业与宏、微观经济的深层次互动关系的研究。物流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市场,对市场供需规模、结构的研究自然是产业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物流产业与宏、微观经济的深层次互动关系,即研究物流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和经济机理,探询物流产业与相关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关联度,揭示其利益的互动关系,这是合理界定产业定位、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 ③.微观研究的结构性失衡 这个层面内的失衡突出表现在重视物流运作,轻视物流经营。物流运作立足于为特定用户提供特定的高品质物流服务,局限于现有的服务对象和特定的物流供给和物流需求条件,通俗地讲,就是要努力把现在的物流服务做到最好。但物流业发展靠的是物流服务市场的开拓与培育,否则物流产业会成为昙花一现。而物流经营的核心就是通过不断优化供给条件和能力,挖掘市场需求,或者说通过不断提升的服务水平来培育和拓展物流服务市场。两者的差别显而易见,遗憾的是大多时候我们只选择物流运作。 理论研究 物流基础理论 物流概念传入我国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我国的学者、研究人员对物流的发展历史、内涵等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也应看到,对物流的基础理论、物流系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微观物流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我国对物流的研究起始于物资系统,但由于物流概念本身界定的相对模糊,因此,仍有很多人将物流与物资流通混为一谈。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物流一词起源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已成为一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单纯依赖商流赚取利润的机会愈来愈少。因此企业逐渐将目光转向素有“第三利润源”之称的物流,纷纷投资兴建不同类型的流通中心、物流中心或者配送中心,想以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尽管物流一词引入我国已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却很难找到系统研究物流配送的参考资料。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地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消费对象也要求有不同类型的物流中心、流通中心以及配送中心,同样很难得到满意的答案。 另外,物流基础设施状况、全国及区域内商品流向、企业的物流成本等一些基本数据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部门作过详细的调查分析,这也造成我国目前物流政策还未出台的重要原因。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目前仍有必要加大对物流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如物流基本概念的界定研究、物流对经济的影响、中国物流基础设施状况、计算机在物流中的应用(不仅是建立MIS系统)等,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使理论研究起到为实践服务的作用,应逐渐将研究中心转到微观物流上,将研究视点从定性转到定量分析上。 物流体制 物流管理体制 物流体制改革是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物流发展的方向问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物流是始终存在的,但是由于“纵向体制”的影响,在建立物流管理体制时往往忽视物流系统的存在,而过多地依照纵向行政管理原则来对物流进行调控。在现代生产条件下,物流是一体化的经济运行过程,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都具有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内在联系、同时,这种内在联系又是建立在以市场运行机制和专业化、社会化的基础之上的。从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体制来看,物流管理的分散化,严重影响了物流的发展,如涉及物流系统的各环节——运输、包装、储存信息等分别由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内贸局、工商总局、外经贸部、信息产业部以及军队后勤系统等进行管理。 物流研究体制 物流管理体制的分散化限制了物流系统的发展。同样,在研究体制上由于纵向行政体制的影响,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跨行业、跨系统的物流研究、管理机构。虽然物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分别在其行政体系中有具体行业的研究机构,但研究领域仍只局限在本行业,行政隶属关系、资料的匮乏,限制了对物流全系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一些物流研究团体尽管召开过一些全国性的研讨会,但从与会者的隶属关系看,大多成为系统内部的研讨,很难在全国造成影响。由于这一原因,使得我国目前还未成立诸如美国或日本那样全国性的学术或行业团体,更谈不上对企业进行咨询指导以及输出物流管理;在研究资料上,虽然已有多部物流研究论著及杂志,但全面反映物流系统全貌的年鉴、手册以及行业标准等尚未面世,这也成为物流研究、应用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 政策研究 物流政策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国外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认识到物流产业的重要性,并加大国家宏观的调控能力,在政策、税收等各方面促进物流业的发展。日本早在60年代就已着手对全国范围的物流体系、物流产业进行规划研究,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当调整政策。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几年前日本政府制定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推动物流业的发展,保持日本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去年,在产业再造计划中,又将物流产业作为重点投资领域。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得目前物流业划分不明确,物流行业管理职责不清晰,严重影响了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进程。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出台法律、法规,协调、规划物流产业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前景,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建议你到专业的论文网站看看。

前瞻网摘要:物流园区是指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各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于2012年对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进行了第三次调查来看,入选《2012年度中国物流园区(基地)名录》的各类物流园区共计754家。对比2006年的207家,增长264%;与2008年的475家相比,增长 前瞻网发布的 中国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与经营模式分析报告‍ 物流园区数量分布的结构性变化既受外在经济发展的影响,又有园区自身调整的原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空间上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以纺织服装出口业为例,为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东南沿海地区大量服装企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当地区域经济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客观上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另外,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经济区,服务创新速度较快,部分地方政府开始综合考虑园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实现物流园区的优胜劣汰、优化整合,从粗放式发展走向优化提升,从而表现出园区数量有所下降的现象。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降低 流通费用10项政策措施。据悉,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有望于近期出台。作为我国首个物流园区行业规划,规划有望在金融、用地、水电、交通等配套设施方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目前,流通产业发展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而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也落到实处,细化措施或将陆续出台。随着《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的出台,物流园区经营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这将为相关公司带来实质利好

物流园区功能研究论文

一、引言二、国内外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基本现状三、厦门台湾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需求分析四、厦门台湾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前瞻网摘要:物流园区是指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各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于2012年对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进行了第三次调查来看,入选《2012年度中国物流园区(基地)名录》的各类物流园区共计754家。对比2006年的207家,增长264%;与2008年的475家相比,增长 前瞻网发布的 中国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与经营模式分析报告‍ 物流园区数量分布的结构性变化既受外在经济发展的影响,又有园区自身调整的原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空间上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以纺织服装出口业为例,为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东南沿海地区大量服装企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当地区域经济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客观上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另外,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经济区,服务创新速度较快,部分地方政府开始综合考虑园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实现物流园区的优胜劣汰、优化整合,从粗放式发展走向优化提升,从而表现出园区数量有所下降的现象。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降低 流通费用10项政策措施。据悉,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有望于近期出台。作为我国首个物流园区行业规划,规划有望在金融、用地、水电、交通等配套设施方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目前,流通产业发展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而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也落到实处,细化措施或将陆续出台。随着《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的出台,物流园区经营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这将为相关公司带来实质利好

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始于1999年深圳平湖物流基地,此后其他城市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大中城市纷纷进行物流园区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理论研究工作的滞后,物流园区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现阶段,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发展现状,采取正确的发展建设模式,并在实践中处理好关键的问题。 我国物流园区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目前,我国物流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但物流理论研究在内容、方向与结构上仍然存在较大误区,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不足以指导物流业发展的实践。 近年来,由于物流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不断被社会各界所认知,各级政府和业界发展物流业的热情不断提高,推动着我国物流业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基础上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而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充分的物流理论的支撑。回顾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历程,虽然有90多所开办物流专业的高校,有着众多的物流研究机构,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层次的理论研讨、实践交流会,但这些研究在内容、方向与结构上仍然存在较大误区,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不足以指导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实践。鉴于此,本文对我国物流理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加以深入分析,并简要指出正确的研究思路与方向,以求从根本上指导物流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重物流现象,轻物流本质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物流概念,至今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与实践。遗憾的是,政府、企业和物流研究人员更多时候看到的只是物流现象,忽略了物流的本质,导致了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目前,在我国物流发展热潮持续升温的情况下,很多运输、仓储、货代等企业纷纷改名为物流公司,而其经营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发生什么变化,却普遍认为这就是物流,更有甚者主张“大物流”的概念,认为道路、场站、码头、批发市场的建设都是物流研究的范畴。基于这些认识,导出一个结论,即物流业在我国正获得蓬勃发展,前景一片美好,而与此同时,很多人又在为我国物流成本占到GDP的、物流产业竞争力低下而感到忧心忡忡。 二、重物流形式,轻物流内容 形式具有框架性和表象性的特点,是一个系统的表征和外在,内容是对形式的填充,为形式提供支撑,是本质的载体。因此,内容重于形式,没用内容的形式是毫无价值的。这个普遍的原理同样适用于物流的发展。物流是一个由多种物流活动和多个物流环节构成的具有多样表现形式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形式就是静态的物流设施、物流运作及其数字化呈现,真正创造价值的是动态的高效率的物流资源利用与整合,即物流的内容创造价值。道理似乎浅显,但理论界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误导了物流业的发展。 在市场竞争日益惨烈的今天,城市竞争和经营城市的理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虽然有时候显得盲目,但还是蔚然成风。在这个浪潮的席卷下,各个城市或区域都大打经济牌,但又苦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方式与途径,于是纷纷转向发展物流业,希望通过发展物流来降低流通成本,挖掘效益,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城市竞争力。一时间几乎全国所有城市都在兴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一个中小城市规划的物流园区都达10个之多。而且多数城市追求物流园区的大面积、高配置、全功能和超豪华,投资数十亿元、面积数十平方公里的物流园区已经出现在了部分省市的物流业发展规划之中。魄力虽大,但结果如何呢?一些具备现代物流发展条件的区域和城市,由于未能充分科学地预测需求、孤立建设、系统外配置不全等问题,导致物流园区部分功能闲置,高投入无法换来高回报。对于那些不具备现代物流发展条件的区域或城市,则由于对技术、资金、体制、物流企业经营能力等因素考虑不周,导致物流运作空间狭小,物流园区闲置现象严重。可见,物流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足够条件的支撑,与特定区域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任何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研究和实践都将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重物流技术,轻物流经济 回顾我国物流理论的研究轨迹,或者翻开形形色色的物流著作和译作,看到更多的是对物流技术或具体方法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涉及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所有的物流子系统,如仓库管理系统技术、材料需求计划技术、适时生产系统、电子数据交互、射频技术等等,而涉及物流经济问题的研究不多。 勿庸置疑,先进的物流技术是高品质物流服务的保证,通过物流技术创新,肯定会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是理性的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依赖利益的支撑,其本质都是创造并实现价值,物流业也不例外。因此,最基础的物流研究应该是对物流经济问题的研究,这是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点,也是一个支点。物流经济问题的研究应集中于探索物流业发展与经济支撑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说探寻能够为物流业发展提供经济支撑的途径与方式,以及发掘物流业的利益空间。值得强调的是,这一利益空间除了被普遍认可的时间效益与空间效益以外,还应该包括专业化效益、规模效益、工艺效益以及系统化效益。此外,物流经济问题的研究不但能够推动物流业务的发展,还能够为物流技术的发展和配备指明方向,使物流技术创新获得扩大效应。因此,当前过分重视物流技术、而忽略物流经济的现象是不合理的。 四、物流研究层面的结构性失衡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研究内容。这三个层面的研究应该相辅相成,一体化同步向前推进,达到内容的逐级递进和效果的反向回归。但对我国目前的物流研究状况加以考察,不难发现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研究严重失衡,即对宏观经济、中观市场和微观企业的研究相互脱节,同时各个层面内的研究结构也不尽合理,笔者将之称为物流研究层面的结构性失衡。这种结构性失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目前物流的研究涉及各个层面,每个层面都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层面研究之间的关联性较差,存在就层面论层面的问题。宏观物流的研究,特别是宏观物流政策的制定,如市场准入制度和产业扶持政策等,没有立足于对物流市场供需及其均衡机制的分析和对物流企业实践的考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物流产业的盲目发展,加剧了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中观物流的研究,即对物流市场的研究,脱离了经济运行的主体——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微观企业是市场的细胞和基础,导致市场与企业脱节,市场信息和资源无法被企业有效利用,市场理论研究未能很好指导物流企业的发展。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对物流市场组织层作用的关注和对物流市场组织层运作机理、运作模式及培育策略的研究。同时,由于物流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和企业运作的不规范,微观物流研究与宏观、中观物流研究无法实现对接,各成体系,效果甚微。 ②.中观研究的结构性失衡 这个层面内的失衡主要表现在重视物流产业规模,结构和行为的研究,轻视物流产业与宏、微观经济的深层次互动关系的研究。物流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市场,对市场供需规模、结构的研究自然是产业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物流产业与宏、微观经济的深层次互动关系,即研究物流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和经济机理,探询物流产业与相关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关联度,揭示其利益的互动关系,这是合理界定产业定位、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 ③.微观研究的结构性失衡 这个层面内的失衡突出表现在重视物流运作,轻视物流经营。物流运作立足于为特定用户提供特定的高品质物流服务,局限于现有的服务对象和特定的物流供给和物流需求条件,通俗地讲,就是要努力把现在的物流服务做到最好。但物流业发展靠的是物流服务市场的开拓与培育,否则物流产业会成为昙花一现。而物流经营的核心就是通过不断优化供给条件和能力,挖掘市场需求,或者说通过不断提升的服务水平来培育和拓展物流服务市场。两者的差别显而易见,遗憾的是大多时候我们只选择物流运作。 理论研究 物流基础理论 物流概念传入我国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我国的学者、研究人员对物流的发展历史、内涵等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也应看到,对物流的基础理论、物流系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微观物流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我国对物流的研究起始于物资系统,但由于物流概念本身界定的相对模糊,因此,仍有很多人将物流与物资流通混为一谈。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物流一词起源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已成为一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单纯依赖商流赚取利润的机会愈来愈少。因此企业逐渐将目光转向素有“第三利润源”之称的物流,纷纷投资兴建不同类型的流通中心、物流中心或者配送中心,想以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尽管物流一词引入我国已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却很难找到系统研究物流配送的参考资料。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地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消费对象也要求有不同类型的物流中心、流通中心以及配送中心,同样很难得到满意的答案。 另外,物流基础设施状况、全国及区域内商品流向、企业的物流成本等一些基本数据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部门作过详细的调查分析,这也造成我国目前物流政策还未出台的重要原因。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目前仍有必要加大对物流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如物流基本概念的界定研究、物流对经济的影响、中国物流基础设施状况、计算机在物流中的应用(不仅是建立MIS系统)等,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使理论研究起到为实践服务的作用,应逐渐将研究中心转到微观物流上,将研究视点从定性转到定量分析上。 物流体制 物流管理体制 物流体制改革是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物流发展的方向问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物流是始终存在的,但是由于“纵向体制”的影响,在建立物流管理体制时往往忽视物流系统的存在,而过多地依照纵向行政管理原则来对物流进行调控。在现代生产条件下,物流是一体化的经济运行过程,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都具有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内在联系、同时,这种内在联系又是建立在以市场运行机制和专业化、社会化的基础之上的。从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体制来看,物流管理的分散化,严重影响了物流的发展,如涉及物流系统的各环节——运输、包装、储存信息等分别由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内贸局、工商总局、外经贸部、信息产业部以及军队后勤系统等进行管理。 物流研究体制 物流管理体制的分散化限制了物流系统的发展。同样,在研究体制上由于纵向行政体制的影响,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跨行业、跨系统的物流研究、管理机构。虽然物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分别在其行政体系中有具体行业的研究机构,但研究领域仍只局限在本行业,行政隶属关系、资料的匮乏,限制了对物流全系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一些物流研究团体尽管召开过一些全国性的研讨会,但从与会者的隶属关系看,大多成为系统内部的研讨,很难在全国造成影响。由于这一原因,使得我国目前还未成立诸如美国或日本那样全国性的学术或行业团体,更谈不上对企业进行咨询指导以及输出物流管理;在研究资料上,虽然已有多部物流研究论著及杂志,但全面反映物流系统全貌的年鉴、手册以及行业标准等尚未面世,这也成为物流研究、应用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 政策研究 物流政策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国外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认识到物流产业的重要性,并加大国家宏观的调控能力,在政策、税收等各方面促进物流业的发展。日本早在60年代就已着手对全国范围的物流体系、物流产业进行规划研究,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当调整政策。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几年前日本政府制定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推动物流业的发展,保持日本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去年,在产业再造计划中,又将物流产业作为重点投资领域。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得目前物流业划分不明确,物流行业管理职责不清晰,严重影响了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进程。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出台法律、法规,协调、规划物流产业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前景,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我国物流园区建设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到 "大学生部落论坛“ 毕业论文栏目里” 找找参考的范文 看 看 ,参考一下,看 看别人是怎么写的。 希望能够解决你的问题。

物流园区建设研究论文

我国物流园区现状和发展前景。发到你邮箱,给分哦!

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始于1999年深圳平湖物流基地,此后其他城市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大中城市纷纷进行物流园区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理论研究工作的滞后,物流园区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现阶段,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发展现状,采取正确的发展建设模式,并在实践中处理好关键的问题。 我国物流园区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目前,我国物流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但物流理论研究在内容、方向与结构上仍然存在较大误区,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不足以指导物流业发展的实践。 近年来,由于物流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不断被社会各界所认知,各级政府和业界发展物流业的热情不断提高,推动着我国物流业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基础上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而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充分的物流理论的支撑。回顾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历程,虽然有90多所开办物流专业的高校,有着众多的物流研究机构,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层次的理论研讨、实践交流会,但这些研究在内容、方向与结构上仍然存在较大误区,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不足以指导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实践。鉴于此,本文对我国物流理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加以深入分析,并简要指出正确的研究思路与方向,以求从根本上指导物流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重物流现象,轻物流本质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物流概念,至今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与实践。遗憾的是,政府、企业和物流研究人员更多时候看到的只是物流现象,忽略了物流的本质,导致了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目前,在我国物流发展热潮持续升温的情况下,很多运输、仓储、货代等企业纷纷改名为物流公司,而其经营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发生什么变化,却普遍认为这就是物流,更有甚者主张“大物流”的概念,认为道路、场站、码头、批发市场的建设都是物流研究的范畴。基于这些认识,导出一个结论,即物流业在我国正获得蓬勃发展,前景一片美好,而与此同时,很多人又在为我国物流成本占到GDP的、物流产业竞争力低下而感到忧心忡忡。 二、重物流形式,轻物流内容 形式具有框架性和表象性的特点,是一个系统的表征和外在,内容是对形式的填充,为形式提供支撑,是本质的载体。因此,内容重于形式,没用内容的形式是毫无价值的。这个普遍的原理同样适用于物流的发展。物流是一个由多种物流活动和多个物流环节构成的具有多样表现形式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形式就是静态的物流设施、物流运作及其数字化呈现,真正创造价值的是动态的高效率的物流资源利用与整合,即物流的内容创造价值。道理似乎浅显,但理论界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误导了物流业的发展。 在市场竞争日益惨烈的今天,城市竞争和经营城市的理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虽然有时候显得盲目,但还是蔚然成风。在这个浪潮的席卷下,各个城市或区域都大打经济牌,但又苦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方式与途径,于是纷纷转向发展物流业,希望通过发展物流来降低流通成本,挖掘效益,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城市竞争力。一时间几乎全国所有城市都在兴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一个中小城市规划的物流园区都达10个之多。而且多数城市追求物流园区的大面积、高配置、全功能和超豪华,投资数十亿元、面积数十平方公里的物流园区已经出现在了部分省市的物流业发展规划之中。魄力虽大,但结果如何呢?一些具备现代物流发展条件的区域和城市,由于未能充分科学地预测需求、孤立建设、系统外配置不全等问题,导致物流园区部分功能闲置,高投入无法换来高回报。对于那些不具备现代物流发展条件的区域或城市,则由于对技术、资金、体制、物流企业经营能力等因素考虑不周,导致物流运作空间狭小,物流园区闲置现象严重。可见,物流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足够条件的支撑,与特定区域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任何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研究和实践都将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重物流技术,轻物流经济 回顾我国物流理论的研究轨迹,或者翻开形形色色的物流著作和译作,看到更多的是对物流技术或具体方法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涉及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所有的物流子系统,如仓库管理系统技术、材料需求计划技术、适时生产系统、电子数据交互、射频技术等等,而涉及物流经济问题的研究不多。 勿庸置疑,先进的物流技术是高品质物流服务的保证,通过物流技术创新,肯定会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是理性的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依赖利益的支撑,其本质都是创造并实现价值,物流业也不例外。因此,最基础的物流研究应该是对物流经济问题的研究,这是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点,也是一个支点。物流经济问题的研究应集中于探索物流业发展与经济支撑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说探寻能够为物流业发展提供经济支撑的途径与方式,以及发掘物流业的利益空间。值得强调的是,这一利益空间除了被普遍认可的时间效益与空间效益以外,还应该包括专业化效益、规模效益、工艺效益以及系统化效益。此外,物流经济问题的研究不但能够推动物流业务的发展,还能够为物流技术的发展和配备指明方向,使物流技术创新获得扩大效应。因此,当前过分重视物流技术、而忽略物流经济的现象是不合理的。 四、物流研究层面的结构性失衡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研究内容。这三个层面的研究应该相辅相成,一体化同步向前推进,达到内容的逐级递进和效果的反向回归。但对我国目前的物流研究状况加以考察,不难发现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研究严重失衡,即对宏观经济、中观市场和微观企业的研究相互脱节,同时各个层面内的研究结构也不尽合理,笔者将之称为物流研究层面的结构性失衡。这种结构性失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目前物流的研究涉及各个层面,每个层面都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层面研究之间的关联性较差,存在就层面论层面的问题。宏观物流的研究,特别是宏观物流政策的制定,如市场准入制度和产业扶持政策等,没有立足于对物流市场供需及其均衡机制的分析和对物流企业实践的考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物流产业的盲目发展,加剧了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中观物流的研究,即对物流市场的研究,脱离了经济运行的主体——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微观企业是市场的细胞和基础,导致市场与企业脱节,市场信息和资源无法被企业有效利用,市场理论研究未能很好指导物流企业的发展。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对物流市场组织层作用的关注和对物流市场组织层运作机理、运作模式及培育策略的研究。同时,由于物流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和企业运作的不规范,微观物流研究与宏观、中观物流研究无法实现对接,各成体系,效果甚微。 ②.中观研究的结构性失衡 这个层面内的失衡主要表现在重视物流产业规模,结构和行为的研究,轻视物流产业与宏、微观经济的深层次互动关系的研究。物流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市场,对市场供需规模、结构的研究自然是产业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物流产业与宏、微观经济的深层次互动关系,即研究物流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和经济机理,探询物流产业与相关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关联度,揭示其利益的互动关系,这是合理界定产业定位、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 ③.微观研究的结构性失衡 这个层面内的失衡突出表现在重视物流运作,轻视物流经营。物流运作立足于为特定用户提供特定的高品质物流服务,局限于现有的服务对象和特定的物流供给和物流需求条件,通俗地讲,就是要努力把现在的物流服务做到最好。但物流业发展靠的是物流服务市场的开拓与培育,否则物流产业会成为昙花一现。而物流经营的核心就是通过不断优化供给条件和能力,挖掘市场需求,或者说通过不断提升的服务水平来培育和拓展物流服务市场。两者的差别显而易见,遗憾的是大多时候我们只选择物流运作。 理论研究 物流基础理论 物流概念传入我国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我国的学者、研究人员对物流的发展历史、内涵等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也应看到,对物流的基础理论、物流系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微观物流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我国对物流的研究起始于物资系统,但由于物流概念本身界定的相对模糊,因此,仍有很多人将物流与物资流通混为一谈。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物流一词起源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已成为一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单纯依赖商流赚取利润的机会愈来愈少。因此企业逐渐将目光转向素有“第三利润源”之称的物流,纷纷投资兴建不同类型的流通中心、物流中心或者配送中心,想以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尽管物流一词引入我国已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却很难找到系统研究物流配送的参考资料。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地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消费对象也要求有不同类型的物流中心、流通中心以及配送中心,同样很难得到满意的答案。 另外,物流基础设施状况、全国及区域内商品流向、企业的物流成本等一些基本数据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部门作过详细的调查分析,这也造成我国目前物流政策还未出台的重要原因。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目前仍有必要加大对物流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如物流基本概念的界定研究、物流对经济的影响、中国物流基础设施状况、计算机在物流中的应用(不仅是建立MIS系统)等,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使理论研究起到为实践服务的作用,应逐渐将研究中心转到微观物流上,将研究视点从定性转到定量分析上。 物流体制 物流管理体制 物流体制改革是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物流发展的方向问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物流是始终存在的,但是由于“纵向体制”的影响,在建立物流管理体制时往往忽视物流系统的存在,而过多地依照纵向行政管理原则来对物流进行调控。在现代生产条件下,物流是一体化的经济运行过程,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都具有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内在联系、同时,这种内在联系又是建立在以市场运行机制和专业化、社会化的基础之上的。从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体制来看,物流管理的分散化,严重影响了物流的发展,如涉及物流系统的各环节——运输、包装、储存信息等分别由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内贸局、工商总局、外经贸部、信息产业部以及军队后勤系统等进行管理。 物流研究体制 物流管理体制的分散化限制了物流系统的发展。同样,在研究体制上由于纵向行政体制的影响,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跨行业、跨系统的物流研究、管理机构。虽然物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分别在其行政体系中有具体行业的研究机构,但研究领域仍只局限在本行业,行政隶属关系、资料的匮乏,限制了对物流全系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一些物流研究团体尽管召开过一些全国性的研讨会,但从与会者的隶属关系看,大多成为系统内部的研讨,很难在全国造成影响。由于这一原因,使得我国目前还未成立诸如美国或日本那样全国性的学术或行业团体,更谈不上对企业进行咨询指导以及输出物流管理;在研究资料上,虽然已有多部物流研究论著及杂志,但全面反映物流系统全貌的年鉴、手册以及行业标准等尚未面世,这也成为物流研究、应用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 政策研究 物流政策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国外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认识到物流产业的重要性,并加大国家宏观的调控能力,在政策、税收等各方面促进物流业的发展。日本早在60年代就已着手对全国范围的物流体系、物流产业进行规划研究,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当调整政策。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几年前日本政府制定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推动物流业的发展,保持日本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去年,在产业再造计划中,又将物流产业作为重点投资领域。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得目前物流业划分不明确,物流行业管理职责不清晰,严重影响了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进程。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出台法律、法规,协调、规划物流产业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前景,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开始也不会写的,感觉好难的说,还是学长给的莫文网,非常专业,从开题到答辩,很快就帮忙搞定了这里有之前保存的题目,看看吧基于B/S架构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武汉城市圈物流园区建设与运作策略研究长春市北湖大桥项目工程方案设计与评价商贸物流配送与协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钢铁物流园区仿真建模方法研究基于集装箱电子标签的物流信息平台规划与构建研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动态物流联盟的形成机理研究高校水环境物流管理与控制模型系统的构建南京市物流节点规划研究中国传统企业发展CM模式的物流系统规划研究电网企业的物流运作和管理创新新鸿基浦东机场物流中心的规划与建立连云港港口物流优化与配置的研究遗传算法和量子遗传算法在物流系统优化中的应用基于战略导向的DF物流公司组织架构研究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现代物流实验室项目建设研究陕西汽车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融合3G技术的物流管理软件开发与设计中国实验快堆工程物资采购管理模式改进研究长江深水航道对南京港物流发展影响及对策研究面向平面布置的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复杂性研究汽车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优化研究及应用第四方物流信息交易平台及其实现

物流园区是近年来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在已经制定物流发展规划(或纲要)的省区市和经济中心城市都提出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问题。据粗略估算,列入各地规划的园区(或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已超过 200个,有的已经开工建设,有的陆续投入运营,还有的仍然停留在“纸面”上。有的物流园区虽然建起来了,但却出现园区无人入驻的现象,据调查我国目前物流园区的空置率高达60%, 面对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物流园区建设,我们应冷静思考,对于具体城市物流园区应如何建设?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城市物流园区模式进行分析,或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一、我国城市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模式物流园区是对物流组织管理节点进行相对集中建设与发展的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城市物流功能区域,同时,也是依托相关物流服务设施进行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改善企业服务有关的流通加工、原材料采购和便于与消费地直接联系的生产等活动的具有产业发展性质的经济功能区。我国既有物流园区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依托运输组织枢纽进行布局。即物流园区往往伴随着枢纽港口、机场、铁路货站(场)、公路运输主枢纽进行布局,或直接与运输枢纽合而为一,最大限度地利用运输组织枢纽在货源集中和运输便利上的优势,以便减少装卸和搬运作业环节和降低相关关节的费用,提高物流作业效率。以交通运输方式直接冠名的物流园区均属于此种布局。二是依托交通枢纽进行布局。此类物流园区在空间布局上的突出特点是位于两种运输方式的线路交叉点,或不同方向的同一种运输方式的干线网络节点上,目的是在物流组织时具有各个方向上的干线大运量、快捷运输组织条件,也便于降低运输成本和减少迂回运输。区域型的物流园区和商贸流通型物流园区多采用此种空间布局方式。三是依托制造业基地进行布局。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相当数量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开发区、产业园区、保税区等形成了规模,逐步成为自身具有配套生产能力,或者成为进出口加工工业的制造中心,对规模化的物流服务与组织需求较大。因此,许多物流园区依托这些产业集中地进行布局,以便为制造业的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成品销售等的物流组织与管理提供便捷的服务。如苏州现代综合物流园区、顺德保税物流基地、南昌进出口物流园区、浙江传化物流基地等。二、我国物流园区开发模式各国物流园区的建设离不开政府和物流企业这两大主体,作为两大主体,政府和物流企业在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中各尽其职,各取所需。从我国物流园区的开发模式来看,主要也是这两种,即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建立的模式和以企业为主导的自下而上模式。(1)自上而下模式物流园区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规模一般较大。它作为一种以降低社会总成本为终极目的的基础产业,政府在给予必需资金支持的同时,还需要在政策的制订,运作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方面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也就是说政府在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中既是基础条件的创造者,又是运作秩序的维护者,政府在物流园区的建设中始终起关键作用,这种园区一般实行自上而下模式,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门的公司或委托专业的物流公司进行运作。(2)自下而上模式随着我国物流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的运输、包装、配送、设备制造等企业日臻成熟,一些地区的物流市场需求已经达到一定成熟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行业中较有影响力的物流公司或独立或联合成立物流园区,通过积聚的形式把众多物流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充当第三方或第四方物流的角色。这种物流园区虽然是企业自行发起成立,但他们大多需要得到政府在各种政策上的支持。这种模式大多是企业自行发起成立,但他们大多需要得到政府在各种政策上的支持,这些物流园区一般具有很强的市场操作经验,带有明显得盈利性质。从目前来看,我国物流园区大多是自上而下模式,但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各地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不但完善和物流市场的不但成熟,自下而上模式将会不断增加。3、我国城市物流园区发展模式分析国内的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应该着眼于拟建园区的实际包括交通、市场、需求、环境、政策、规模、园区的整体定位等综合因素。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对发展物流的需求,总体上来讲,我国中心城市物流园区在发展模式上可能的选择有 4种,即经济开发区模式、主体企业引导模式、工业地产商模式和综合运作模式。我国的现阶段的物流园区的开发是对经济开发区模式、主体企业引导模式、工业地产商模式等进行综合使用。具体开发方式主要有:1、政府规划,工业地产商主导。政府对物流园区进行统一规划,然后由工业地产商进行统一开发建设,建成后,物流企业通过租赁或出让的方式进入到物流园区,工业地产商负责园区的物业管理。该模式要求投资量很大,但统一建设可以使园区布局合理。能够采用这种模式的往往是那些占有战略性资源的物流园区,如依靠空港、海港的物流园区。2、政府规划,物流企业主导。政府统筹安排物流园区用地,通过招商引资把企业吸引进来,企业征得土地后自行开发建设。该模式由于各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自为政,因此,园区整体布局比较混乱,与政府最初设想相差甚远。目前,广州花都、增城、芳村、白云等地区均采用这一开发模式。3、物流企业自主开发。物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征用土地、自行开发建设企业物流中心。广州黄埔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采用这一模式,如信义物流。例如,广州市多数物流园区的开发以“政府规划、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为主。“政府规划”可以是先规划好园区 (确定用地)然后把场地批给企业开发建设,也可以是政府在已有物流企业聚集的地区规划物流园区,然后引导更多的物流企业进园来参与开发建设。但是,这种模式由于缺少有效的政府引导,物流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征用的土地内独立开发建设。虽然从企业自身来讲,其用地组织相对合理,但是从整个物流园区的角度看,其用地组织是非常混乱的,物流企业独自成体系,可能出现各种用地(仓储、工业、办公、居住等)犬牙交错的格局。还有,物流企业间相互隔离也不利于企业间资源的共享,规模效益也无法显现。“政府规划,物流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可以使园区开发资金多元化,在目前园区建设严重缺少资金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这一模式。建议吸取德国的经验,建立园区的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但是,政府在采取这一模式时,应加强对这一模式引导,加强园区规划管理的力度,通过一定的方式使物流企业从整个园区的角度来开发建设征用的土地,严格按照土地使用性质进行开发,避免园区土地利用的混乱。此外,在港口型的物流园区,由于其对战略性资源的垄断使其处于供方市场,一般使用第一种开发模式,即“政府规划,工业地产商主导”的模式。4、我国城市物流园区管理模式物流园区的管理模式是指物流园区为实现发展目标而采取的决策、组织、管理形式。从本质上来看,园区管理就是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包括政府、投资人、物流企业、客户和消费者。一个组织采取哪种管理模式,取决于组织目标、组织历史、内外部环境等诸多要素。具体说来,物流园区的管理模式受物流园区的建设目标、投资主体、政府与行业协会的作用、园区功能这几个因素影响。物流园区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其管理模式可以有 5种类型:管理委员会制、股份公司制、业主委员会制、协会制和房东制。1、管理委员会制政府仿照开发区的管理模式,组建管理委员会对物流园区进行管理,提供企业登记、土地使用、人事代理等服务,物业管理等具体工作则委托专业公司来做。这种形式适合规模很大的物流园区。2、股份公司制采取公司制管理园区,设立董事会、总经理、监事会与相关部门,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对园区进行管理。如果开发商是物流龙头企业,采用这种模式的可能性比较大。3、业主委员会制参与园区开发建设的物流企业组成业主委员会,成为园区决策机构,组建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的经营4、协会制由物流行业协会负责整个园区的经营管理,组织、协调园区企业开展物流服务。这种形式和业主委员会制的不同在于,协会所代表的物流企业更加广泛,协会只是组织者,并没有对园区进行直接投资。5、房东制投资商完成土地开发、基础物流设施建设之后,把土地、仓库、办公楼、信息平台等设施出租给物流公司,投资商自己成为“房东',只收取租金,不参与经营。园区为企业提供的服务职能则由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或者委托给专业公司。这几种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园区投资主体决定的,各有优劣。管理委员会制行政色彩比较强,能较好体现政府规划的意图;股份公司制运营效率较高,但可能片面追求效益;业主委员会制和协会制决策层比较松散,难于取得一致意见,效率较低;房东制纯属投资行为,对整个园区的开拓能力较差。究竟采取哪种管理模式较好,需要围绕园区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园区的综合物流功能,体现高效、公平的原则。园区的综合物流功能的发挥需要众多物流企业的参与、企业之间进行良好的分工协作,共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满足城市生产与消费物流的需求;高效是指园区管理能够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各项业务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组织都面临市场问题,而运营效率是在市场上制胜的关键;公平则是指园区管理机构应该对园区内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一视同仁,鼓励公平竞争,防止垄断、恶性竞争的发生。5、我国城市物流园区赢利模式分析根据国外物流园区的发展经验,其投资回收期大约在 15年左右,其主要原因是物流园区投资大,赢利途径有限,投资回报缓慢。在我国,由于地价相对更为低廉,同时物流园区大多利用了原来的仓储设施存量,因此,理论上来说,其赢利前景应该更为看好。由于投资主体的不同(有的以政府为主,有的以企业为主),以及物流园区功能上的不一样,各园区投资者有着不同的赢利能力,回报率也不一样。本文仅仅只对物流园区的赢利模式进行概括性的分析。总的来说,物流园区的赢利主要来自五个方面,即土地增值、出租收入、服务费用、项目投资收益及其他收益,如图所示。(1)土地增值对于园区所有者与经营者来说,均将从土地增值中获取巨大收益。所有者 (即初期投资者)从政府手中以低价购得土地,等完成初期基础设施建设后,地价将会有一定的升值,而到物流园区正式运营后,还将大幅上涨。对于经营者(即物流运营商)来说,土地的增值将能提高其土地、仓库、房屋等出租收入。在日本,运作最为成功的东京物流组团,其物流园区的主要赢利即来自土地价值的增长。(2)出租收入园区所有者与经营者按一定比例对出租收入进行分配。①仓库租赁费用经营者将园区内所修建的大型现代化仓储设施租给一些第三方物流商、生产型企业等,从中收取租金,这是出租收入主要来源之一。②设备租赁费用将园区内一些主要的交通设施如铁路专用线、物流设备如装卸、运输设备等租给园区内企业使用,收取租金。③房屋租赁费用主要包括园区里面一些办公大楼及用作各种其他用途的房屋租金。以浙江传化物流基地为例,该基地的交易中心总建筑面积 10758平方米,营业用房总面积7476平方米,交易大厅近600平方米,共三层,有300多间商务用房,建成不到一年该基地己吸引逾200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和93家第三产业的企业入住,光房屋租金就可以收回除土地外的一半支出。④停车场收费物流园区凭借强大的信息功能,吸引众多运输企业入驻,园区内修建现代化的停车场,也将收取一定的停车费用⑤其他管理费用包括物业管理费等其他费用。(3)服务费用①信息服务费用这是最主要的服务费用之一。一是提供车辆配载信息,帮助用户提高车辆的满载率和降低成本,并从节约的成本中按比例收取一定的服务费。二是提供商品供求信息,可以为园区内的商户服务,从本地和周边地市配送他们所要进的各种商品,以降低他们的经营成本;同时可以专门为社会上大的商场、批发市场和广大客户服务,为他们从全国各地集中配送他们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在收费方式土采取按成交额提取一定比例的中介费的方式。②培训服务费用利用物流园区运作的成功经验及相关的物流发展资讯优势,开展物流人才培训业务,从中收取培训费用。③融资中介费用园区运营商通过介绍投资者进驻园区,从中收取中介费用。④其他服务费用包括技术服务、系统设计等服务费用。(4)项目投资收益对于园区所有者来说,还可以自己对看好的物流项目如加工项目、配送业务等进行投资,从中获取收益。(5)其他收益园区运营商还可以通过增资扩股、上市等方式获取收益。在国外,一个经济发达的区域也至多不过几家物流园区,而在我国某些城市动不动就是几家,甚至十几家物流园区,而这些物流园区往往缺乏规划,布局不合理,缺乏有效的开发、管理及盈利模式,我国现在缺的不是物流园区,而是物流园区规划,开发、管理及盈利的思路,让物流园区真正发挥功能的模式。这个是资讯吧,看看对你有什么帮助``

物流园区论文的研究方法

一、引言二、国内外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基本现状三、厦门台湾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需求分析四、厦门台湾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前瞻网摘要:物流园区是指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各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于2012年对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进行了第三次调查来看,入选《2012年度中国物流园区(基地)名录》的各类物流园区共计754家。对比2006年的207家,增长264%;与2008年的475家相比,增长 前瞻网发布的 中国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与经营模式分析报告‍ 物流园区数量分布的结构性变化既受外在经济发展的影响,又有园区自身调整的原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空间上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以纺织服装出口业为例,为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东南沿海地区大量服装企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当地区域经济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客观上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另外,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经济区,服务创新速度较快,部分地方政府开始综合考虑园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实现物流园区的优胜劣汰、优化整合,从粗放式发展走向优化提升,从而表现出园区数量有所下降的现象。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降低 流通费用10项政策措施。据悉,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有望于近期出台。作为我国首个物流园区行业规划,规划有望在金融、用地、水电、交通等配套设施方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目前,流通产业发展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而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也落到实处,细化措施或将陆续出台。随着《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的出台,物流园区经营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这将为相关公司带来实质利好

第一部分超市项目总论总论作为可行性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第二部分超市项目建设可行性第三部分超市项目市场需求分析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对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决定。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到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报告中,要详细研究当前市场现状,以此作为后期决策的依据。第四部分超市项目产品规划方案第五部分超市项目建设地与土建总规第六部分超市项目环保、节能方案在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和职业安全方面的法规、法律,对项目可能造成周边环境影响或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论证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技术可行、经济,且布局合理,对环境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可行性报告中,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要有专门论述。第七部分超市项目组织和劳动定员在可行性报告中,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研究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总数及劳动力来源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第八部分超市项目实施进度安排项目实施时期的进度安排是可行性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实施时期亦称投资时间,是指从正式确定建设项目到项目达到正常生产这段时期,这一时期包括项目实施准备,资金筹集安排,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施工准备,施工和生产准备,试运转直到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各个工作阶段。这些阶段的各项投资活动和各个工作环节,有些是相互影响的,前后紧密衔接的,也有同时开展,相互交叉进行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将项目实施时期每个阶段的工作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作出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安排。第九部分超市项目财务评价分析第十部分超市项目财务效益第十一部分超市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第十二部分超市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适用于物流研究的方法摘 要:科学的研究需要科学的方法,一门学科研究方法的发展水平甚至可以作为这门学科发展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志。物流研究的发展和完善同样迫切需要不断充实和补充适合本学科特点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本文尝试提出了综合研究法,并重点阐述了综合研究法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关键词:物流研究;研究方法;综合研究在物流决策的研究中通常采用两类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或者从量的角度进行定量分析,或者从质的角度进行定性分析。任何一个研究领域,如果仅仅局限于少量的研究方法,那么该领域一定不会取得很大发展,难以产生丰富的研究成果。要想真正发展和完善物流学科,就必须创新物流的研究方法。对此,笔者提出了在物流研究中要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综合研究法,即综合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物流问题。一、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概念研究方法依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分类,通常采用二分法分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大类。 (一) 定量分析的概念及其优缺点定量分析指从量的关系上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对事物属性进行数量上的分析,从而判断事物的性质和变化,主要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图论、排队论等运筹学理论,以及各种算法如神经网络算法、遗传算法等,他们一般都是经过抽象,将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标准的、典型的、可处理的问题加以解决。 (二)定性分析的概念及其优缺点定性分析侧重于研究对象的质的方面的分析评价,是研究人员根据自已的认识和经验确定研究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情景描述法、对比论证、专家评议、头脑风暴、反头脑风暴、推理、问卷函询等方法。使用定性方法分析问题时一般采取如下步骤:收集资料——整理加工——分析资料——综合归纳——形成理论体系。 (三) 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相关的术语定量分析常常与实证研究、实验研究等术语联系在一起,定性分析则常常又称作规范研究、人本主义等,在实际研究及论文写作中,这些术语在内涵和外延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几乎可以互换使用,见下表: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比较(一)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优缺点比较定量分析的抽象过程要经过省略、约减、归类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手段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典型的、标准的数学模型与复杂问题的实际状态存在一定的区别,如果抽象后的数学模型或仿真模型将系统(或问题)中的关键因素都包括在内,运算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别很小,这样的结果是满意的;否则,抽象模型的运算结果与实际结果将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得出相反的结果。即便是较好的模型,而且输入的初始条件与实际系统的状态有较小的差别,当模型的环节较多或仿真时间较长时,误差也会很大,即产生所谓的“洛仑兹现象”。定性分析能有效汇集决策者偏好、科学知识和专家经验,并能将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参加研究组织的成员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他们能在自己的观点上分析问题的结构和环境,并得出独到的见解,形成自己的观点。将这些见解和观点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综合方案,使问题得到解决。此外,对于复杂系统来说,在很多情况下用定量分析很难得出解决方案,甚至不可能得出结果,这时,定性分析就成了唯一的解决方法。但是,定性分析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在处理复杂的、不确定性问题时,仅凭“经验”判断往往带有片面性。当项目涉及到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时,各方面专家往往坚持各自的观点,很难达成一致。由于研究人员收集资料中的主观性和结果分析的经验性,采用定性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采取的具体方法的比较在物流研究中,定性分析能够对物流活动现象提供总的看法,而定量分析则有助于在微观水平上研究物流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它们具体采用的方法如下表: (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代表的哲学思想的比较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代表了不同的研究范式 ,这两个范式体现了不同的哲学思想和不同的理念,下表显示了从哲学思想上对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比较: 三、在物流研究中运用综合研究法的实例如某地区要改造港口,重新选择港口物流路线,那么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总体考察,第二阶段进行核心分析,第三阶段对第二阶段结论的有效性进行验证,见下表: 这三个阶段综合运用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具体思路为:在第一阶段采取定性分析,用参与询问的方法对港口物流市场进行调查:首先对物流市场进行初步分析,其次根据声誉度选择物流市场上的25位重要参与者进行访谈,此外还随机抽选了250名卡车司机进行短暂的访谈。第一阶段的定性分析为港口物流市场的运作和结构提供了深刻的见解,为第二阶段的分析搭建了研究平台。第二阶段采取定量分析,用问卷调查和模型仿真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进行严格的取样,从14个独立的样品构架中抽取货运行业有代表性的决策者,组成的问卷调查的样本。其次,通过9次初步访问设计问卷调查表。然后利用问卷调查表对选取的57个决策者进行访谈,收集数据。最后,运用数量分析工具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判别在决定港口路线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即“显著性因素”。第三阶段再一次采取定性分析,用参与询问的方法对第二阶段研究结论的有效性进行验证。首先选取7位物流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利用德尔菲专家法确认被认为在线路决策者中有丰富经验的10位关键人物。其次,对这10人进行访问,将访问结果与第二阶段得出的结论进行验正,修正第二阶段的研究结论。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在处理问题时各有其优缺点,虽然在处理问题时思路不同,但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按照辩证法的观点,定量寓于定性之中,大多数的定量方法都是定性分析思维的归纳和经验积累,定性与定量是相对的和相互渗透的,定量分析必须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定性分析必须借助于定量分析去引证、补充和深化。实践证明,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具有互补性,同时又各具有局限性。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研究问题的顺利解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