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具体如下: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安全压力和和国内发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
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
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战略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中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战略是“内政优先”,其重心是推进国内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是全球发展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全球发展整体而“关起门来搞建设”。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因此,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和平、求合作,将是中国较长一段时期内外战略的核心。并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诉求,是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的中心和大局。
在这一大局中,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大战略的三个支柱,也是中国对外战略紧紧围绕和服务的中心任务。
扩展资料
论文要求:
1、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作者署名的规范
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新课标高中
中国历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但从来没有提出要走大国外交之路。这一身份定位与政策定位的错位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不解释清楚它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外奉行什么样的政策,的确会引起外界的高度疑虑。但是,如果我们的外交政策定位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身份不相符合,那么外界对中国的疑虑将会更加严重。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可以解决外交政策与国际身份不匹配的矛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外交服务于国家发展是外交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升级版。国家发展比经济建设的含义更加丰富,除经济建设外,还包含社会建设、国民素质、环境质量等内容,这也与小康社会需要用综合指标评价相一致。两个基本点也是互不矛盾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外交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时候不能干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而是要综合考虑本国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利益,设法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之源反映出“三个自信”,即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实践自信。这三个自信将中国的大国外交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大国外交(特别是美国的大国外交)区别开来。 首先,在世界所有大国当中,只有中国是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理念对中国外交提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要求。比如,它明确要求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和搞政权更迭。其次,中国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可以为外交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再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短短六十余年的外交实践中提出许多堪称国际关系典范的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它们将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我们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并不是要蓄意忽视世界大势而“另起炉灶”。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以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就应让中国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问中国周边形势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中国周边形势论文参考文献有以下五个。1、王日庠:《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第119页、16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2、宫力:《中美关系热点透视》,第286页~287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3、《2009形势与政策论文》,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4、《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5、《09中国周边形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6、《论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答:①王日庠:《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第119页、16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⑤宫力:《中美关系热点透视》,第286页~287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答:到图书馆找找,按索引,关键字都行
不要动不动就百年未有,好像之前就没有过样,摆的太高,不利于了解实际,准确分析情况,中美的冲突是世界各方面领导权的冲突,这是必然的,我们要进一步发展自己各方面的力量,对美国不能太软,要硬,越软他越狂,我们也有硬的资本。航母要多建,快建,形成一支可持续的源源不断提供力量支撑的海军体系。
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这无疑是对当今时代形势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
中国目前面临着巨大的贫富差距,消除贫困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所未有的“奇迹”任务。与此同时,金融风险不容忽视,中国能否保持冷战结束以来“从未经历过金融危机的大国”的记录,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扩展资料:
从全球权力中心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形势也处在一个大变革的世纪,国际领导力在20世纪初之后,又出现了另一种洲际转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力量重心西移从欧洲到北美,现在,随着亚洲的崛起,全球权力重心逐渐转向亚洲,这反映在亚洲市场,创新、研发、产业规模、电子商务的普及,移动支付特许普遍性、基础设施等。
即使在时尚、旅游、电影和小说等消费文化领域,亚洲的全球吸引力和软实力也日益令西方相形见绌,达到了令西方集体焦虑的程度。
面对百年大计之变,我国的大学生当会为报效祖国而奋斗
那在历史的发展变化过程当中,以及决定人类命运的大事件当中,从来没有经过的如此大的变化。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外交政策调整的内部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80年代的三大任务。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对外工作应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外交政策调整的外部原因:进入80年代,国际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在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要求,战争的威胁在日趋减小,和平的力量在不断扩大。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发展离不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本身又有利于世界和平的维护。中国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以更好地适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在对过去30多年外交实践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二、新时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1、提出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联苏抗美外交政策。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开始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中国的内政外交受到多方面的局限。80年代以后,与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战略调整相适应,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邓小平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即中国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大国,也不屈服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压力,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正是由于实行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新战略,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中国不再喊“打倒帝、修、反”的口号,不再将建立反帝统一战线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不再以对某一国家的态度划线决定亲疏。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同美国拉开距离,同苏联松动关系。在党的十二大上进一步放弃了集中反苏。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80年代,中国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得出了下述结论;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的时间,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是符合国际社会现实的判断。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是世界和平的支柱,是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占世界人口3/4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它们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时,它们也是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对维护世界和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西欧、日本等国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也是要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就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人民也是要和平的.不支持战争。核武器的出现和发展对战争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一方面核武器极大地提高了战争的毁灭能力和成为进行政治讹诈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核武器具有空前的破坏能力,在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带给人类的只有毁灭性的损失,在这个意义上,核武器本身也变成了抑制战争的重要因素。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时期这一科学结论,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没有这一看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法进行。3、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因此,要发展经济就要实行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地进行经济合作,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既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既向发达国家开放,也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既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先后走了三大步:第一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第二步,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第三步,学习西方的一切先进的东西。经过这三大步,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4、以“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在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上的一贯立场。80年代,实现祖国统一成为中国人民的三件大事之一。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也叫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从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的谈话,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式形成。1984年5月,在中国六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获得了会议的通过。这表明,由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已成为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重大国策。“一国两制”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在此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运用到解决国内问题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共处。“一国两制”突破了单一制和复合制的传统国家结构,是在单一的国家结构中,允许一些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港澳问题的主要意义有三点:①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有利于这些地区的稳定和繁荣。③“一国两制”方针对解决国际上历史遗留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范例。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使中国外交处于一个更加主动的地位,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中国外交从此进入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时期。三、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使中国外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交往范围不断扩大80年代以前,意识形态曾在国际政治演变中起过重要作用。由于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外交存在比较分明的敌友观,往往将交往对象划分为敌友两种。苏联和美国都作过中国的朋友,也都作过中国的敌人。这种敌我界线分明的立场,始终贯穿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外交之中,使中国外交的交往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客观现实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单凭意识形态已无法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在国家关系中,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意识形态利益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实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成为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中国外交的突出特色是建立超越意识形态的国家关系,外交为国家现代化的大战略服务。超越意识形态,就是在对外交往中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远近,不以意识形态划分敌、我、友。超越意识形态有利于中国同各国发展正常的关系,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的敌友观念逐渐淡化,交往对象不断拓展,中国外交不再有固定的对手或敌人,而是广交朋友,由以前侧重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转变为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普遍发展友好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多元化外交”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关系。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进入了政府间的一切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条约和会议,形成了多边外交极为活跃的时期。在多边外交活动中,中国坚持发联合国的作用,坚持大小国家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同时,既承担义务,也享受权利。中国外交交往范围的扩大和加深,表明中国不再脱离国际社会,而是融人到国际社会之中,为实现一个繁荣、稳定、安全和均衡的世界而努力。(二)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外交的目标一度曾是支持世界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就一直被确定为争取世界和平,中国更加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升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并称其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最好的方式”。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对第三世界国家不称霸,不当头,不输出革命,同这些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大国不树敌,不对抗。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在国际上讲公道话、办公道事,积极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在对外关系的实践中,中国尽力避免战事发生。80年代以来,中国只是在中越边界上被迫进行自卫还击和在1988年年初同越南发生过小规模的炮击和海战,此后再也没有发生双边战争。80年代以来,中国在更加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中国同俄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和越南等达成了新的谅解协议;把南沙群岛、钓鱼岛等问题控制在不引发军事冲突的程度上。中国采取的这些政策和做法,使那些曾将中国当成‘好战”国家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和平友好的国家。(三)重视经济外交建国初期,中国外交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为主要内容。50年代后朗,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特别是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外交则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斗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明确外交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外交始终强调发展问题,而在冷战结束后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进入了经济外交时期,这突出表现在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的变化上。(四)外交风格灵活务实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在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里,中国外交重视强调意识形态而忽视国家利益,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有些外交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实际,具体表现在: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过于偏激。第二,对自身的实力估计过高,定位与实力不相符,外交定位偏高。第三、在外交政策上,对世界事务投入和参与过多,尤其是强调斗争过多,在国际上一度以世界革命中心自居,四面出击,超出了自身国力的范围。第四,以世界革命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目标。第五,在外交方法上意识形态色彩浓,对抗性强,缺乏灵活性,经济手段不受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切合实际的判断,明确外交目标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中国的外交风格有了切实的变化,更具务实性。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实事求是。第二,对中国自身的定位比较客观。客观估价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坐标和国际格局中的位置,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第三,国家利益成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第四,经过对外交实践的深刻总结.并在对中国国情和现实条件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在国际事务中中国采取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在80年代,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外交采取了不结盟、不称霸、不当头的策赂。90年代,中国外交采取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更加系统化。“韬光养晦”并不是为了将来一击,而是为了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有所作为。灵活务实的外交风格,使中国外交收到了良好的、现实的效果。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无敌国外交、独立自主外交、和平外交、经济外交和务实外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这一系列特点既表明了它的一贯性,也表明了中国外交日益成熟和发展。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些特点将会体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论文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具体如下: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安全压力和和国内发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
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
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战略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中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战略是“内政优先”,其重心是推进国内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是全球发展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全球发展整体而“关起门来搞建设”。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因此,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和平、求合作,将是中国较长一段时期内外战略的核心。并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诉求,是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的中心和大局。
在这一大局中,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大战略的三个支柱,也是中国对外战略紧紧围绕和服务的中心任务。
扩展资料
论文要求:
1、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作者署名的规范
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曾经的那头雄狮已经苏醒了。我国在不是那种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了。也不是那种落后就挨打的年代了,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中国历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但从来没有提出要走大国外交之路。这一身份定位与政策定位的错位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不解释清楚它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外奉行什么样的政策,的确会引起外界的高度疑虑。但是,如果我们的外交政策定位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身份不相符合,那么外界对中国的疑虑将会更加严重。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可以解决外交政策与国际身份不匹配的矛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外交服务于国家发展是外交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升级版。国家发展比经济建设的含义更加丰富,除经济建设外,还包含社会建设、国民素质、环境质量等内容,这也与小康社会需要用综合指标评价相一致。两个基本点也是互不矛盾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外交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时候不能干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而是要综合考虑本国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利益,设法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之源反映出“三个自信”,即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实践自信。这三个自信将中国的大国外交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大国外交(特别是美国的大国外交)区别开来。 首先,在世界所有大国当中,只有中国是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理念对中国外交提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要求。比如,它明确要求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和搞政权更迭。其次,中国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可以为外交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再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短短六十余年的外交实践中提出许多堪称国际关系典范的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它们将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我们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并不是要蓄意忽视世界大势而“另起炉灶”。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以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就应让中国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东局势分析报刊文摘 2007-04-03 02:11:04 阅读1978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中东集中了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石油资源,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怎样判断未来10年中东局势的走向,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我一直有一个战略判断:即至少未来10年之内,美国战略重点在中东,而不是东亚。美国在关岛扩军,扶持日本和印度,挑拨台湾,让步朝鲜,其最终目的是牵制中国,把中国的战略注意力引向东亚,而把自己主要战略资源都集中在中东,以达到控制中东的目的。因为控制中东,可以收获重大能源利益,同时可以控制世界其他大国的能源需求,间接达到遏制中国等大国的战略目的。所谓的台湾,美国知道,只能是短期内制约中国的一颗棋子。迟早要被中国统一。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就必须把战略重心也放在中东,不然就会被美国夺取中东战略制高点,在未来的崛起过程中处处战略被动。 中东局势未来走向,我觉得可以主要分为三个问题来分析。一是伊拉克局势的走向。二是伊朗核问题的走向。三是巴以关系的走向。 一、伊拉克,美国是撤军还是不撤军? 我觉得,决定美国撤不撤军的的关键是,美国如何保护自己在伊拉克已经控制的石油利益,不被伊拉克政权所剥夺。如果美国撤军,伊拉克的反美武装能够夺取政权,则可能会更改宪法,将伊拉克石油资源收归国有,或者公开拍卖招标,这样的话,等于美国打了四年伊拉克战争白打了。这是美国最担心的发生的不幸事情。 如果美国不撤军,现在国内政治压力越来越大,布什在政坛也来日不多。伊拉克混乱局面依然无法解决,长此下去,美国只能是消耗得越来越大,失败可能性越来越大,最终有可能被伊拉克反美武装逐出伊拉克,结果也是什么都得不到。 美国要从伊拉克撤军,最担心的是什么?一是担心伊拉克现政权不能长期执政,怕被反美武装所推翻。二是担心伊拉克现政权会出尔反尔,一旦美国撤军,现政权会收回美国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三是担心现政权会与伊朗一条心,而共同起来反对美国。所以,布什得制造一些事情来对伊拉克这些疑问进行试探,以作出自己的可靠评估,以决定下一步棋该如何走。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不难理解布什去年年底增兵伊拉克的战略构想,就是想大量增兵伊拉克,尽快消灭伊拉克反美武装。同时通过处死萨达姆等人,试探现伊拉克政权对自己的忠心程度。同时做出要攻打伊朗的战略态势,试探伊拉克现政权对伊朗的态度,看是和伊朗关系好,还是和美国关系好。通过伊拉克的石油分配法案,为自己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打下法律基础,同时可以试探伊拉克人民和政权对美国侵占石油的态度。可以说,布什去年的所作所为,都是有深刻的含意,都是有非常的针对性。是为美国撤出伊拉克做判断和部署。在这一切都达到目的的情况下,在保证自己利益得到保护的情况下,美国从伊拉克撤军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了。 我的战略判断是:布什会从伊拉克撤军。这是国内大势所趋,也是伊拉克战略形势所迫的结果。 二、伊朗核问题走向,可能是六方会谈方式解决。 在某种程度上,伊朗核问题,只是布什遏制伊朗的一张牌,也是攻打伊朗的一个借口。如果伊拉克战争胜利,布什就可能把伊朗核问题,作为攻打伊朗的借口;现在伊拉克战争失败了,布什不得不撤军,结果,伊朗核问题就成为布什打压和遏制伊朗的一张牌。既然是一张牌,但一个人打,可能效果就不大,所以得利用联合国来打。这也是两次制裁方案得以通过的原因。 美国能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入侵伊拉克,而为什么不能以伊朗核问题为借口,攻打伊朗呢?不是布什不想,而是战略形势不允许。如果美国此时攻打伊朗,则伊朗必然在伊拉克战场大肆反击,支援伊拉克反美武装,这样的结果是美国更加深陷入伊拉克,难以脱身。在伊拉克获得的石油利益,也难以顺利得到。在海空力量方面,美国是占绝对优势,但在陆地作战方面,在游击和特种作战方面,伊朗则占据绝对优势。而且伊拉克现在是什叶派掌权,一旦伊朗和伊拉克什叶派力量相呼应,则布什的17万大军恐怕要陷入灭顶之灾,而且中俄在背后虎视耽耽,随时准备地面介入,这更加令美国胆寒!根据这种分析,我大胆判断:伊朗核问题,可能通过六方会谈方式解决。 既然布什对伊朗投鼠忌器,怕伊朗在伊拉克制约美军,破坏美军四年来打下的石油利益,重新在伊拉克建立亲伊朗而非亲美国的政权。那么,在某种程度上,美国今后对伊朗或许采取的是遏制和拉拢的方法。即利用联合国通过制裁方案等来遏制伊朗,消弱伊朗实力,防止伊朗继续坐大,威胁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也为今后有机会再实现攻打伊朗做准备。 但是,伊朗领导也是精明的老手,一旦识破美国外强中干的战略意图,恐怕会主动出击,在核问题上进行突破,试爆原子弹。如果伊朗试爆了原子弹,美国会怎么样呢?要么利用联合国,对伊朗施加压力,进行六方会谈,实现中东无核化。同时要求以色列加入,一律平等,消除核武器。要么就听之任之,象对印度一样,制裁一下了事。这样的话,中东石油大国沙特也可能拥有核武器,中东的局势就进入了核竞赛阶段。世界大国要想控制中东,难度就大大增加了。所以,我判断:伊朗核问题,六方会谈的可能性很大,当然这是建立在伊朗成功进行了核试验的基础上。如果伊朗不能成功进行核试验,则美国还是利用联合国来制裁和遏制伊朗,避免刺激伊朗。 从这次的伊朗扣留英军事件来看,布什就是外强中干,一时威胁伊朗,以安慰受伤的布莱尔。一方面又表示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即使搞大规模演习,也说是不是针对伊朗的。即使增派一艘航母到海湾,也说是替换,而不是增加,怕刺激了伊朗。其实,美国要空袭伊朗,何须在增派一艘航母?其远程战略轰炸机和两艘航母上的飞机,再加上英国、以色列的飞机,足以将伊朗的重要目标炸毁,但是换来的可能是伊朗对伊拉克的地面反击,弹道导弹的反击,霍尔木兹海峡的封锁,等等,这样的话,中东火药桶就爆发了,世界大战可能就来临了。最后鹿死谁手,难以预料! 三、巴以和平问题,可能以色列将采取主动缓和态势,以配合美国。 既然美国想撤军,就必须利用巴以和平做出自己公正和平的姿态。前几天布什表态,要推动中东和平。阿盟会议,也表明要维护中东和平。德国默克尔主动到中东访问,要推动中东和平。可见,这都是表现了美国下一步的战略意图。今天,基辛格表态,美军在伊拉克难以取得胜利。昨天,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要求撤军方案。布什表态要使用否决权,其实都是做戏给世界各国看的。显示美国的强硬。美国在伊拉克来说,目前只是政治上和道义上的失败,失败的程度并不深。假如伊拉克政权由反美武装所掌控,或者亲伊朗,推翻了美国的石油利益,则就是真正的失败。恐怕一旦推翻了美国的石油利益,美国会再次对伊拉克大打出手的,就再也没有什么顾忌啦。估计,这也是布什威胁伊拉克现政权的主要手段,也是美国撤军前与伊拉克现政府签署的主要协议。 可以预料,在今后的几年内,随着美军撤出伊拉克,中东局势可以有所缓和,但美国会一直更加关注中东局势,盖茨将美国力量由明处控制转为暗中监控。这意味着,中东的明战为主,暗战为辅;将转变为暗战为主,明战为辅。 当然,这恐怕也是布什的一厢情愿。因为布什自以为高明的战略,其实质是掩耳盗铃。从内贾德的主动出击,恐怕意味着老内已经识破了布什的金蝉脱壳之计。战略是互动的,只要识破对方的战略意图,就可以采取方式去阻碍他。到底中东局势如何,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总结我的判断:一是布什将从伊拉克撤军,但不放弃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二是美国在近几年内不会攻打伊朗,主要是通过联合国遏制伊朗,如果伊朗成功进行了核试验,六方会谈可能是美国制约伊朗的最好方式。同时以色列也会实现无核化。三是美国会在今后几年内,大力推动巴以和平,要求以色列让步,以求挽回自己在中东的暴力形象。
中东变局对中国外交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个人判断是机遇远大于挑战。首先,利比亚战事纠结,中东动荡短时期内难以平息。面对中东乱象,西方国家起初一心推动中东民主化,失去冷静而轻启兵衅,如今利比亚局势已经很难收拾。将来即便实现停火,西方国家也要付出巨大代价,特别是阿拉伯世界对其日益增加的不信任情绪。其次,随着时局推演,中东乱局的根源将会更加清晰。我个人坚信,中东地缘板块的动荡根源与其说是民主意识的觉醒,倒不如说是金融危机带来的不良地缘政治后果。但是西方国家却判断失误,犯下主观臆断的错误。所以,这场动荡加上西方的失误客观上反而有利于中国,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中东北非地区的吸引力。最后,中东动荡将进一步暴露西方民主化药方的弊病。类似利比亚的干预,西方已经发动过很多次,效果都不理想,我想这一次也不会例外。而且即便实现了民主,也不意味着这些国家就能进入富国俱乐部。要知道,民主化的国家并不会自动成为成功的国家。“民主国家”也会失败,而且失败的风险性更高。在以成败论英雄的世界上,穷人即使拥抱富人,也加入不了富人俱乐部,倒是无例外地成为笑柄。当前,中国外交需要对中东时局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可为的是过早介入,不请自到,丧失主动。应当有所作为的,我认为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趁机巩固与俄罗斯的关系,其实不止是俄罗斯,还有土耳其和中亚国家,着眼长远,打造欧亚大陆桥。这样,即使将来东南有事,也不至于瞻前顾后。二是悄悄开展对中东的公共外交。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民主的做法,将会给世界上有着相同需求的国家以启示,民主只有建立在经济繁荣的沃土上才能结出累累果实。换言之,“发展+民主”才是硬道理。民主、自由、人权都很重要,任何国家都不能漠视它们的价值,但它们又不能成为时代的迷信,它们必须与其他价值结伴而行,不能一蹴而就,这大概就是历史的悖论
机遇: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新的贡献,向世界展示“和平 合作 负责任”的中国形象挑战:局部安全局势不容乐观
突尼斯、埃及政府相继垮台,利比亚、也门接近了内战的边缘,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伊朗等国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社会震荡,中东北非地区似乎进入了三十多年来罕见的政治动荡期。政治动荡来源于社会矛盾、经济停滞和政治不满,人们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改善生活环境。然而,政治动荡并非总是带来新的幸福生活,一些国家或地区反而因此进入了政治动荡的恶性循环,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地区局势动荡不安。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两国为了获取石油利益,强行划分了中东北非地区的国界线,埋下了日后长期存在的国与国之间、教派与教派之间的纷争,确立了以资源、劳动力出口为主的殖民地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对抗主导了中东北非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埃及等一些国家又形成了依赖外国援助的“乞讨经济”。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中东北非地区一家独大,埃及、沙特、巴林、约旦等国对美国过渡依赖,利用美国提供的支持对抗经济改革的要求。因此,中东北非地区苦难的政治史使其畸形的经济结构长时期延续下来。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东北非地区作为全球经济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最先断裂了,并由经济上的困难引发了政治动荡。但是,正如美国“对外关系协会”主席哈斯所言,埃及的革命成功了,但是革命之前所有问题依然存在,没有一个得到解决。经济结构转型需要一个高效的政府,但是埃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产生这样一个政府;经济结构转型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显然埃及何时能拥有社会稳定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突尼斯、埃及政变后,新政府迟迟未能建立,街头政治还在延续,政治势力正在重新分化组合,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以埃及为例,“穆斯林兄弟会”是一个带有深厚伊斯兰色彩的政党,代表要求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宗教势力,目前临时掌握国家权力的军方是国家权力中的实力派,还有目前正分化组合的数十个世俗政党。这三派力量均在埃及政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派都不可能被排除在政府之外,三股力量的实力基础、权力来源、执政理念和行为模式大不一样。当下,埃及正在军方的主导下制定新宪法,但是任何一部新宪法都必须满足这三股力量的需求。历史上,这三股力量从来没有密切合作过,未来要形成一个稳定的合作框架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利比亚、也门的政局更是令人担忧,因为部族势力的存在,长期陷入内政的可能性不可排除,人民将因此而被抛入绝望的深渊。美国的中东问题观察家因此而断言,中东政治动荡仅仅开了个头。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仅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就经历了三次阿以战争、两次伊拉克战争和一次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可谓是战火连绵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情极为迫切。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阿以冲突和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阿以冲突涉及到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是中东稳定最大的挑战。过去三十多年,阿以之间能够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关于在于埃及、沙特等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签署和平协议,达成了一定的妥协。但是,中东政府同以色列妥协了,中东的人民并不认可,政府和人民之间在以色列问题上有相当大的认识落差。可以想象,在政治动荡过程中,中东北非国家的民族情绪会上升,阿以之间的矛盾会突显,阿以和谈将被无限期推迟。与此同时,伊朗的生存环境却获得改善。2003年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已经上升。这次动荡中,沙特、巴林等国家的什叶派纷纷走上街头,争取政治地位。一方面,以伊朗为基地的什叶派力量可能加强。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可能拉开同以色列的距离,缓和同伊朗的关系。外国对中东北非地区的干涉可能加剧,中东人民独立自主的梦想破碎。外国干涉是中东地区经济畸形、政治动荡和战火纷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排除外国干涉也是阿拉伯复兴的前提之一。但是,长期政治动荡却可能引来更严重的外国干预。目前,利比亚处于内战的边缘,要求国际社会军事干预的呼声很高。日前,阿盟已经同意国际社会设立禁飞区,限制卡扎菲政府的军事行动自由。若禁飞区提议最后得以落实,美欧再次继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后对中东地区实施军事干涉。美国干涉和中东地区稳定之间似乎形成了一个难解悖论,美国为了获取稳定的石油供给,不断地干预中东政治以维持地区稳定,但是美国的干预却直接导致了地区局势动荡。因为美国对中东事务的长期干预,中东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才把美国作为首要攻击目标。“9 11”事件后,美国为了打击恐怖主义,再度深度介入中东事务,结果引发了更大的反美浪潮。此轮中东变局,引发地区权力平衡变化,美国核心利益受损,可能引起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听说白浦村的杨梅最有名,它能畅销各地,每到杨梅成熟时,采购员早就来陆续不断的订购,百闻不如一见,我也就跟着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们来观赏观赏。今天,可算是风和日丽。在开往白浦村的汽车里,满载着我们全家人的憧憬。汽车缓缓发动了,伴随着大家的欢声笑语开动了,车不知不觉来到了目的地--白浦村。我想像中的农村一般是一条小道,在小道边旁边有一、两栋高楼大厦,几幢小房屋,几条活泼可爱的小狗……可白浦村却迥然不同:一条大道笔直向前,旁边是彩色的大喷泉和好多幢两层别墅与商品房,老百姓安居乐业,连晾衣架也从半导体改成了绝缘体。有些屋子前的一块空地还用篱笆围起来,种各种农作物比如:南瓜、丝瓜、红豆,……一个个像豆荚一样的果实,里面装满了生芝麻,颗粒饱满,就像一个个健壮的娃娃!这全靠白浦村的居民辛辛苦苦培植了它们。农村的变化还真大!我们准备到--杨梅林去摘杨梅。听说这村的杨梅很甜,大家满怀期望,一定要见识见识!在车上大家说说笑笑,不知不觉的到了梅林,我们争先恐后的跑过田埂,奔向杨梅大门。我第一个冲进去,啊!好大的一片杨梅林犹如海洋,一望无垠。一串串、一簇簇挂满枝头,像点点繁星闪烁着光芒,真是美不胜收。在一位农民伯伯的带领下到了采摘地点。农民伯伯介绍说,这是很甜的杨梅,采摘时只要往上一提一拉就能摘下来。接着,我们分为两组比摘杨梅。我眼疾手快,用农民伯伯的方法快速摘成熟的杨梅,然后放进篮子。妈妈也毫不示弱,一把一把提杨梅,轻轻把杨梅一放,然后再接再厉地往里行动。妹妹也毫不含糊地摆动双手,一个个杨梅被她快速摘下,放入篮子。忽然妹妹一声吆喝:“妈妈篮子快满啦!”我急忙加快速度,几乎达到了一秒半一个,很快我们的篮子也满了。这时妹妹又拿来两个杨梅,我拿来三个,妹妹说:“满啦!”我把空隙拨开,勉强塞进三个,另两个就堆在了篮子上面。我们几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抬不动,最后在叔叔的帮助下才提了过去。妈妈帮我拿了一个,我咬一口,甜滋滋、脆生生,汁水溢口,满嘴清香,杨梅真是好吃!白浦村的杨梅林还真诱人,农村的生产变得先进了!农村有了变化,有了现代科学社会的新面貌。白浦村,光明社会,有了光明的前途!它一直在努力奋斗前进,亮丽的新农村。
人有变化,物有变化,家乡当然也不例外。记得我二三岁时,家乡的房屋是那样的残残旧旧,又低又矮,房顶是用泥糊成的,一下雨,那瓦又不结实,水就从瓦里往下滴,令人恶心。我们睡觉的地方是干干的茅草上,没有蚊帐,晚上蚊叮虫咬,害得我整宿整宿睡不着觉;门前是一堆堆的牛粪,又臭又脏,一脚踩下去,脚也不知变成了什么样;泥泞的路到处是水潭子,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子,整个脚就陷下去,好不容易把脚抽出来,可鞋子却留在泥潭里……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我八岁上2年级,这房子也发生了变化,低矮潮湿的泥房被拆除了,盖上了一间间平房。那平房不像从前那样只用夹着稻草糊成的,破破旧旧,现在已经改用钢、水泥、瓷片……转眼我已经四年级了,暑假时我再次来到了家乡,啊!真美!难道这是我的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没有呀?本来以前那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小路,现在已变成一条平平坦坦的柏油路,路两旁种满了花草树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当年的平房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又是一栋栋小别墅……我爱我的家乡。
拓展我国农村需求,增加农村居民消费,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对农村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给与分析考察,发现并找到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诸多关系,譬如,收入和消费总量的关系、收入和消费增量的关系、平均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城乡消费差距的变化、农业人口比率和农村消费比例的关系等。实践表明,收入是决定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平均消费倾向反映的是当年消费与当年收入的相对关系,恩格尔系数是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一、消费总量增加与经济收入提高基本同步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看,农民收入和消费的总量及增量水平的变化关系、平均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城乡消费差距和农业人口比率与农村消费比例等关系,都表明了我国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是在提高。(一)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增加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进入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在人口总量逐年减少的同时,消费总水平逐年提高,已从 2001年的15666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亿元,7年间增加了 亿元,平均每年增加消费总量 亿元,增长率 。农村居民消费无论是总量水平还是增长速度都是处于上升趋势。同全部居民消费增长水平相比,尽管在全体居民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下降,增长幅度也相对落后,但是人均消费水平是增加的。如果以亿农村进城人员全部在农村消费,按照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3730元计算,应该有亿元的消费总量,如果按照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一半计算,应该有亿元的消费总量。所以,在把握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和水平,分析扩大农村内需的现实基本情况的时候,必须考虑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居民的快速转移。特别是考虑中央作出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战略部署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我国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二)消费与收入增长基本同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迅速增加,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198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是 191元,2001年增加到 2366元,2008年达到了 4761元,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 ,平均每年增长 。198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水平为 162元,2001年增加到1741元,2008年达到了3661元,与 1980年相比增长了,平均每年增长 。可以看出来,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与收入增长幅度基本保持一致,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意愿还是比较明显的,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会保持消费水平的同向提高。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国农村居民当年的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实际消费支出都在增加,虽然增加的速度相对较为缓慢,但二者在数量上的差距保持着一个相对固定的比例。(三)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保持平稳上升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保持着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人们现期可支配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将增加,但消费增加的幅度将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2001年-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相对较为平稳,保持在 左右,而 2005年 -2006年两年,平均消费倾向出现了上升趋势,从 上升到 和的最高值。到2007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有所下降,2008年继续下降到 。消费倾向之所以出现上升与下降的趋势,一方面可以解释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极大的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勇气,使消费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从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动也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影响。从总体上看,“十五”时期以来,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在 之间变化。(四)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波动中下降自“十五”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虽然在2004年有所反弹,但很快又保持下降趋势,并且下降的速度快于城镇居民。7年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减少了,而同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只减少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差在逐年缩小,说明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和差距趋于接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指向存在着很大的趋同性。尽管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有所回升,但应该考虑是消费价格指数变化导致的,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涨幅,是“十五”以来年度涨幅最高的一年(2001年 -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涨幅,平均涨幅 )。从变化速度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在2001年-2008年的7年间,有4个百分点的变化,超过了同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个百分点的变化。说明农村居民总体生活质量进入到快速改善阶段,并不断朝着富裕生活水平靠近。(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低于城镇2001年-2008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绝对数的比较始终在之间,同年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始终高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并且城镇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要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快。2001年-2008年城镇居民消费平均每年增长幅度,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为。应该认为,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差异,是一种必然现象,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同,导致的消费绝对值的差异,是会持续存在的。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的出现,城乡消费水平的对比才有可能出现变化。因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更需要消费,更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城镇居民消费则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期。届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持续缩小,或者是不再扩大。二、消费结构变化与生活质量改善大体吻合(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整体变化,呈现出温饱型需求下降,而奢侈性消费增加的趋势1、食品消费支出。“十五”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所占的比重虽然在 2004年附近稍有波动,但总体上趋于逐年下降。2001年食品消费支出比例为 ,2007年下降到 ,2008年略有回升到 ,下降了 4 个百分点。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比重回升与食品消费价格上升有直接关系,2004年食品消费价格比上年提高 ,2008年食品消费价格比上年提高(2001年-2008年农村食品消费价格累计上涨)。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均粮食和蔬菜的消费不断减少,禽、肉、蛋、奶及其制品类的消费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却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饮食质量和结构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2、衣着消费支出。“十五”以来,衣着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从 2001年的 ,上升到 2007年的 6%,2008年略有下降到 ,虽然在 2004年稍有波动,但整体上趋于上升趋势。衣着消费比重的不断上升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越来越注重衣着的改善。同时与农村居民衣着类消费价格连续走低有很大关系(2001年-2008年农村居民衣着类消费价格累计下降 13%)。3、居住消费支出。住房消费在我国农村消费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农村居住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从 2001年的 先上升到2002年的,接着2005年下降到最低点 ,随后又迅速回升,2007年回升到 ,2008年进一步上升到。这种上升是在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和居住类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实现的(2001年-2008年农村居民住房消费品价格累计上涨),因而更加说明农村居民对于住房改善的要求十分强烈和迫切。2001年 -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 平方米,增加到平方米,增加了 平方米,增长 。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各种耐用消费品如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等纷纷进入农村居民的家庭。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从2001年的下降到 2005年的 ,接着开始上升,2007年达到 ,2008年上升到。整个“十五”期间,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农村家庭设备用品的饱和,因为进入“十一五”农村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又不断上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物价的涨幅较快,导致农村居民的购买力降低,更多的支出花费在食物上,也包括由于医疗等负担过重造成的。总之,农村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方面的消费比重近几年来迅速上升,使我们有理由认为该市场的开拓潜力很大,因为这是生活现代化的必然。5、交通通讯消费支出。随着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快速发展,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切,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收入增长和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促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导致居民在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整个“十五”的前四年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相当稳定,保持在到的范围内。从“十五”的最后一年开始,交通通讯消费比重迅速上升,进入到“十一五”期间的 2007年达到了 ,2008年略有回落到 。6、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逐年增加。从2001的增加到2005年的,随后又逐年下降,2006年为 ,2007年为 ,2008年为。农村居民文娱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先平稳上升,随后又缓慢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文娱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多,同时 2006年义务教育改革之前,教育成本不断增大导致了2001年到2006年,文娱消费比重不断提高,随着2006年起义务教育的改革,农村居民的教育成本不断降低,从而使得文娱支出的比重不断降低。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娱乐教育文化事业还不发达,许多农村还没有具有高水平、上档次、普及性的娱乐设施和文化活动站,导致农民不得不减少用于娱乐文化方面的支出。7、医疗保健。农民的身体素质与农民的生产能力紧密相连,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有能力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而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不断增多。“十五”以来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2001年的,2002年的,增加到2003年的和2004年的,接着开始下降,2005年为,2006年为,2007年为,2008年为。2001-2004年,农村居民的医疗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平稳增加,这说明农村居民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2004年以后,农村医疗消费保健支出出现了加大下降,并维持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启动和推广,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的医疗成本,因此出现了医疗保健消费比重的下降。当然也包括政府长期以来实行农村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的低价政策(2001年 -2008年农村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消费价格平均每年增长)。(二)不同地区消费结构变化中,东部地区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中西部地区有所改善1、各地区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不断上升。从 2005年到2007年不同地区同期人均消费支出相比,高低排序依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其中,从食品支出看,虽然支出的绝对数量(以当年价格)都不断增长,但是支出的相对数量,也即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却不断下降,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东部地区从 2005年的 下降到 2007年的 ,中部地区从 2005年的 下降到2007年的 ,西部地区从 2005年的 下降到 ,东部地区从 2005年的下降到 2007年的 、按生活质量高低排序,依次是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已处于富裕水平,东部地区则非常接近富裕水平,中部和西部地区整体上处于小康水平,并不断向富裕迈进。从绝对数量(以当年价格)来看,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和医疗保健等 2005年到 2007年逐年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从相对数量来看,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占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处于上升状态,居住支出始终居于第二位,并且上涨的幅度较大,带动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交通通讯支出超过了文教娱乐支出排在了第三位,文教娱乐支出由于义务教育的改革降低了教育成本则不断下降,由于人们生老病死的不可预知性,医疗保健支出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有所波动。3、各地区高档耐用消费品有所增长。从每百户耐用消费量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变化。2005年到2007年,各地区每百户拥有的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抽油烟机、摩托车、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照相机和家用计算机都在不断增加。其中东部地区除了洗衣机外,每百人拥有的其他耐用消费品都排在全国之首,其次是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每百人拥有的洗衣机高于东部地区,接下来是中部和西部地区。我们可以看到,每百人自行车和黑白电视机的消费量不断减少,而摩托车和彩色电视机的消费量则不断增多,每百人拥有的电话机相对而言较为稳定,而移动电话则迅速增加。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构成部分的变动,与前面对农村消费的总体分析相一致,说明人们随着收入的提高,购买能力的增强,以及社会文化、交通、医疗等事业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的消费方式不断转变,消费不断升级,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三)不同收入组的消费结构出现差异对不同收入组的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及变动进行描述分析,发现收入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不同。1、收入水平不同,但是消费支出均出现增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居民不同收入组的消费支出总额(按当年价格)从2000年到2008年都是不断增长的。其中,低收入户消费支出从 2000年的977元,增加到2008年的 2145元,增长 ;中低收入户从 1233元,增加到 2653元,增长 ;中等收入户从1501元,增加到3286元,增长 ;中高收入户从1877元,增加到4191元,增长;高收入户从 3086元,增加到 6854元,增长。数据显示出,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越高。2、食品支出增长不同。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从 2005年到 2007年,高收入组和中低收入组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低收入,中等收入和中高收入组则是先下降,2007年又稍有回升,这一现象与前面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能跟物价的上涨有着一定关系。同时可以看到,高收入组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小于,整体处于富裕水平,并且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中高收入组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不断接近富裕水平,中等收入组生活水平虽有改善,但是仍处于小康生活,并与富裕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中低收入组虽然进入了小康生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中等收入相比还较差,低收入组始终在温饱和小康的边缘徘徊。3、食品支出以外的消费处于上升。从绝对数量(以当年价格)来看,不同收入组的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和医疗保健等2005年到2007年的支出均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从相对数量来看,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占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处于上升状态,居住支出始终居于第二位,并且上涨的幅度较大,带动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除了低收入组之外,其他收入组的交通通讯支出均处于上升状态,并超过了文教娱乐支出排在了第三位,2005年到2007年,各收入组的文教娱乐支出均处于下降状态。这是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降低了教育成本使文教娱乐的支出不断下降,由于人们生老病死的不可预知性,医疗保健支出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各不同收入组的医疗保健支出有所波动。三、消费行为差异与需求倾向平稳趋于一致(一)不同地区农户消费行为存在差异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这四个地区的划分,一方面是地域上的划分,另一方面,则可以看到这种划分和收入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根据统计年鉴的 2005年-2008年数据,我们可以将这四个地区按收入水平高低排序,依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高收入地区,也即东部和东北地区,整体来看,基本消费都已得到满足,因此其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地区也即西部地区受收入限制,收入的大部分都要用于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支出,因此其消费倾向较高。中等收入地区,也即中部地区农户的消费倾向,介于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之间。1、2005年-2008年四年中,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平均消费倾向越低;而收入水平越低的地区,其平均消费倾向越高,说明低收入地区的消费欲望强,而高收入地区的储蓄倾向强。2、2005年-2008年四年中,从整体上来看,东部地区的平均消费较为稳定;中部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先上升又下降,并且2008年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2005年的消费倾向;东北和西部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都在下降;东北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幅度大。这说明收入较高的地区,平均消费倾向变动的范围较小,农户的消费行为差异较小。3、2006年-2008年,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出现差异,其中,2006年中部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而东北地区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最低,东部和西部居中。2008年,东部地区边际消费倾向最低,已经连续三年处于下降,说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后,并没有更多的增加消费支出;西部地区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最高,但也是连续三年下降,这主要也是因为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增长不快所致。收入增加的部分,更多的用于储蓄或用于生产性投资;中部地区边际消费倾向变化较大,说明这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随着收入增加而扩大消费需求的愿望波动强烈。东北地区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处于上升期,客观上要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消费。(二)不同收入组农户的消费行为不同以《中国统计年鉴》对农户收入的五类分组为依据,我们收集整理了这些不同收入组农户的消费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1、2003年-2008年,五个收入组从低到高,平均消费倾向依次减小,并且低收入组农户的平均消费大于1,这说明收入较低的农户受收入的限制,所有的收入都用于基本的日常生活消费,并且还会因为入不敷出而需要借钱或救济来满足日常的基本生活,它们的消费欲望较大,因此平均消费倾向较大甚至还会大于1。而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较高收入阶层农户的基本消费都可以满足,并且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户的消费倾向不断减小,而储蓄的倾向不断增强。2、从2003年-2008年,各收入组农户的平均消费倾向都经历了先增长,而后下降的过程,这与我们在第一部分对不同收入组的消费结构变化的分析相一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物价的上涨和农户的消费惯性,导致农户要为了保持原有的消费倾向就要花更多的钱,而随着物价的下降,各收入组的平均消费倾向也逐渐下降。3、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边际消费倾向是要小于 1的,而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整理计算的不同收入组农户的边际消费倾向,则出现了一些数据大于1,尤其是中低收入组农户的边际消费倾向和2005年除了高收入足农户以外的其它收入组农户。这主要是因为,中低收入组农户当年的收入增长不够满足消费的一般性增长,因此农户必须要依靠利用已有的储蓄,或是借钱或是依靠救济来进行消费。而2005年出现的绝大多组农户收入组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 1,可能跟物价的上涨有关(2004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提高,2005年提高,均高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全体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水平),使得农户当年的收入增长不能满足由于物价上涨而造成的消费的大幅上涨,因此需要借贷或是动用已有的储蓄进行消费,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4、2008年低收入户边际消费倾向依然大于1,甚至超过了2007年,达到了,说明这部分农户为了生存,在高物价水平时期,依然要靠动用储蓄维持生活(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提高,超过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全体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水平)。5、2003年-2008年,从总体上来看,由低到高五个收入组农户的边际消费倾向依次减小。这说明收入越高的农户,用于基本消费的支出是稳定的,因而它的消费倾向较低,并且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长也不断减小,而储蓄的倾向则不断增大。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变化话题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屈指数来离家乡已经30年了,历经商场磨砺,我已成为跨国大公司经理,总部设在日本,专攻家用电器。一天,我去一家驻华分公司视察,见到一份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一所普通小学要为全校所有班级订购厚度大小的电动黑板,我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便驱车前往,顺便带回几百台电动黑板。在车上,我不由的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在我小的时候家在郊区,那地方都是平房,每当下雨的时候,胡同里全是积水,泥泞不堪。到达家乡后,眼前景象使我惊呆了,以前的平房变成了高楼大厦,宽阔的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与以前的景象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街道有吸水的功能,如果车轮上有泥巴,道路就可以帮忙。而且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道路两边没有垃圾桶,后来我才知道,垃圾开始变成食物了,可以直接吃掉。
大致看了一遍后,我决定去学校看看,我就读的小学。那是一座四层高的小楼,但我来到那所我曾经就读的小学时,我惊呆了,矗立在我眼前的是一幢五十层高的小学,配有电梯,各种运动器材。我见远处有一个机器人,便过去看,我刚走过去那个机器人便问我:“请问有什么要帮助的吗?”我问:“办公室在哪里?”“在智能办公室,510室。”机器人回答。我直奔那里,与老师们交谈了一番,才依依不舍得离开了。对我家乡的变化,我心里感慨万千。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许许多多的事物在悄悄的改变。从前坑坑洼洼的路,转眼间变成了笔直平坦的水泥路,低矮的农房变成了一座座楼房……就连我的家乡也变成这样了。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并不是很富裕的一个小村庄,处处都是稻田,小平房,肮肮脏脏,前几天,我回家乡看了一下,眼前的景物让我大吃一惊。走进乡村,首先发现的是原来总是黑乎乎的湖变成了现在的清澈见底的湖,湖中还有五颜六色的金鱼,十分好吃的鲢鱼,最有趣的是水里有一只乌龟,因为它老是摔跤,村里的小朋友称他为"笨乌龟”。乡村有一块碧绿的草地,那里很干净,也没有喧闹的声音,我看到周围的人都躺在草地上看天空,我也试着躺下去,一躺下去我才发觉,无边无际的天空是那样的美丽,连绵不断的云向天边飘去,一会就飘向天边了……就在我欣赏美景时,堂姐走了过来说:“依,乡村真的变了很多,我放假回来的时候也像你一样吓了一跳,以前的泥路没有了,变成了现在的水泥路,楼房也越盖越高,家家都安上了防盗网,买了新的电器……”听了堂姐的话,我恍然大悟:是呀,现在的家乡的每一家都富裕起来,每一个孩子都不用干农活,只要好好读书,环境也改善了很多,这都是我们父母劳动创造的结果,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好好读书,让家乡越来越好,相信再过十几年,每一个乡村都会越来越好。
回想以前,父亲生活的乡村,什么高科技都没有,而现在的乡村,生活越来越好,我们真是应该珍惜。
祖国面貌日新月异,我的家乡也变得更美了。我的家乡是牡丹之城——洛阳。洛阳的变化可大了,不过在我的眼里,变化最大的要数我家门前的王城大道了。
听妈妈说,王城大道以前是窄窄的土路,路上尘土飞扬,还有许多垃圾,只要你在路上走一百米,保准你出来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土人”。一到晚上,路边没有灯,路上漆黑一片,再加上路坑洼不平,所以交通事故屡屡不断的发生。
现在,土路的面貌焕然一新。以前窄而脏的土路,如今,已是一条宽阔而平整并且又有绿化带的双行水泥路,名叫:“王城大道!”我用步量法测量了王城大道一边宽约10米,双行道总宽约20米。路中间的绿化带宽约五米,绿化带上有许多小草和许多叫不上名的树,一到春天,绿意盎然,仿佛进入了一片绿色的海洋。但最吸引我的要属花坛了。花坛每隔10米有一个,你们大家猜一猜花坛里种的是什么花?什么?不知道?那就让我来告诉大家吧,花坛里种的是能预告春天来临的——迎春花——我最喜欢的花。王城大道它使交通变得更方便了,它现在是连接南北交通得主干道,每年花会期间,它还是迎接外地宾朋从飞机场到市内的必经之路。你看,以前要走一个小时的路,现在走王城大道只需二十分钟就到了。王城大道一到夜晚就灯火辉煌,使司机们有了安全的保障,在这一带的交通事故渐渐地变少了、没了。
通过我的描写,你们大家说说,我家乡的王城大道变化大不大?
大千社会世界,每时每天每刻都是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我的家乡也变了。家乡的山变了,从光秃秃的“小老头”变成了绿油油的“小姑娘”,家乡的水变了,从肮脏的小河已经变成了清澈的大湖……家乡的一切都开始变了,而我们的学校也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你漫步在校园时,那朗朗的读书声散发出阵阵书香迷漫在校园里……其实,在这美丽的背后,凝聚着很多人的劳动。在我朦胧的记忆里,这里曾是灰蒙蒙的,一进校园,就会笼罩在灰色和白色中,走进教室,破旧的桌椅和破旧的门窗,伤痕累累的墙壁都浮现在眼前,小花园里的花儿也显得无精打采,操场上的碎石还时不时地实施它的破坏计划,让同学们摔了“狗啃泥”。现在,一切都焕然一新,走进校园,就会看见电子屏幕,电子屏幕上滚动播出各种条件信息,波浪起伏的文化墙上展示着很多关于《弟子规》的知识,让我们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红白相间的墙上有很多名人警句,让我们获得了很多知识……走进教室,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桌椅崭新崭新的,窗户被换成了推拉窗,门被涂成了绿色,最美的还是要属展示板上展示了很多同学画的画,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都是经过同学们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每次展示板都会被同学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后面的黑板报每月出一次,我们总是把它打扮得很美丽。小花园里的花儿也很漂亮,五颜六色的,东扯西拉编织成一张五彩的网,百年树木也绽开了笑容。
什么!学校的变化仅仅是在他的家乡的变化的一个缩影,我爱山家,爱水的家,我爱我伟大的祖国!
长这么大,从未离开过家乡。也许,是这方净土让我得到了依靠;也许,是这片天空让我有了慰藉;也许,是这里的变化让我有了眷恋。
世界永远在变,家乡也在变化。从我出生到现在,也有十五个年头,在这十五年里,扬州不断发展创新。若要说,扬州的变化,恐怕说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小时候,家里居住在郊区,路都是泥泞小路。上学放学也不方便,周边都是田野,人迹罕至。可现在郊区的面貌已是焕然一新。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条条蜿蜒的柏油路,车水马龙。设备齐全的西区大润发,热闹非凡的京华城,扬州体育公园、图书馆、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均坐落在这一带,更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了不少方便。
奶奶总是给我讲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几十年前,他们住的是茅草屋。夏日炎热,酷暑难耐,冬天寒冷,寒风刺骨,一家人挤在一间房子里过日子。那时候,家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全村人都来小茅屋看电视,由于屋子太小容纳不下太多人,许多人也没有机会看上。奶奶又告诉我,后来,祖国飞速发展,村里人又集资修建了瓦房,才变成如今高大的楼房。这一切的一切都得感激祖国,感激劳动人民,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要报效祖国!
听了这些,让我愈发不想离开扬州,不想离开伟大的祖国,愈发立志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短短的时光,扬州有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的时光,祖国飞速发展。我为此感到高兴,感到自豪,人们正向小康生活迈进,祖国正向伟大的志向努力。
我坚信,家乡会越来越美丽,祖国会越来越强盛!
我出了门,看见了许多的高楼大厦,心中升起了一阵阵的敬佩之情为祖国的建设发展佩服。这让我想起来,我们一家人上次中秋节在外婆家吃月饼时的一次谈话……
“啊!这月光好美啊!这月饼也好吃呀!!”我发出感慨。“哈哈哈哈!我们聊聊一些事吧?”外婆说。“好啊,我们反正好久没有在一起好好聊聊了”我说。“我们聊聊我们这里的发展吧!”“好。”“哪么我就先说了啊。在我那个时候,交通很不发达,上学要穿着一双草鞋去学校,行2、3多公里路,一双草鞋几个星期就磨破了,还好我的妈妈天天编草鞋让我穿,惨啊!(当时是为了拿去卖)就当时一家有台彩色电视机就不错了。”外婆感慨地说道。
妈妈说:“我那时还算不错的,至少有马路,还有自行车接送我,不会像妈妈那样了。我还记得当时最令我开心的事是你外婆家加了一台彩电,那时令我兴奋的要蹦到天上了。还有,我的家里虽然有自来水,但时常停水。在没有水的日子里我要用井水洗澡,夏天还好,可是到了冬天就惨了,冻死为了我了。
“妈妈,那你可比我可怜多了,我现在冬天用热水器放热水。两个字:舒服!夏天放空调也两个字:凉快!交通也好,上学给两块钱,坐黄包车去!”
“你好,你舒服,也要好好读书。”妈妈说。
“是。”我不耐烦地说。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镇,从前的马路又窄又破,坑坑洼洼的,如果下雨,就会到处是泥泞,必须脱鞋绾裤行走;房子都是矮矮的,东倒西歪地缩在一个个角落里……那时,我们的小镇就像一个生了重病的人,没有花草树木的映衬,显得格外苍白。
但是,生活在我们这里的人都是厉害的魔法师,经过他们的精心策划和艰苦努力,我们的小镇仿佛被施了魔法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信?听我给你讲一讲。
春天,小草从地里钻出了小脑袋,好奇的打量着这个世界。满街的桃花开了,粉的如霞,红的似火,白的像雪……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甜密的味道,我们的小镇变得甜甜的。
夏天,荷花池里的青蛙围着荷叶跳来跳去,美丽的蜻蜓在荷花间飞来飞去。这让我想起了杨万里的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们的小镇变得美美的。
秋天,葡萄园的葡萄熟了。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红的、白的、紫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我们小镇的葡萄颗颗饱满,粒粒香甜。我们的小镇变得香香的。
冬天,下雪了,我们的小镇像一个洁白美丽的新娘子。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堆雪人,打雪杖,玩的开心极了。我们的小镇充满了笑声。
现在,我们的小镇太美了!又宽又平的马路延伸到四面八方,连接到千家万户。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多学本领,长大后也要做一名魔法师,把我们的小镇变的越来越美!
如果您一年四季都到我的家乡——宁夏来参观的话,您就会发现,我们这里不论是春夏秋冬都是绿的。他给您总的感觉是——这里是一片绿色的世界。
春天,家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杨柳的新叶圆圆的,前端凸出一个小尖角,远远望去,真像一把把绿色的小扇儿。松树上那鼓圆了的麦苞,叶慢慢地伸展开来,像一个个淡绿色的小喇叭。柳树那毛茸茸的嫩叶摇摆着,仿佛无数只热情的小手,在向您招手致意。树木都穿着绿装,披着融融春光,迎着悠悠春风,翩翩起舞。
夏天,家乡是一片浓绿。杨树伸出宽大的叶子,就像撑开了一把又一把的大伞遮住了耀眼的阳光。站在树下抬头往上看,仿佛进入了神话的世界:阳光透过茂密的叶片射下来,微风一吹,令人神清气爽,飘然欲飞。
秋天当秋风吹来时,虽然有些树叶落了,但树叶仍然是绿的,他似乎不要脱去绿装。杨树上的树叶,像一只只小绿舟一样离开了妈妈,在空中荡来荡去,直到静静地躺在地上,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毯
冬天,当严冬来临,杨树、柳树和小草都凋零之后,整个家乡的绿色便集中在那些傲霜的松树和万年青上,他们伸展着绿的发亮的叶子上,仿佛要把自己的绿色全部献给家园。有些人也许会嫌这时的绿色太少了,但是,当你在冰雪中看到松树苍翠的枝叶时,难道你看不到希望吗?难道你不觉得,尽管冰封雪压,他那青春的血液照样在流动,生命的力量照样是不可抗拒的吗?
我们的家乡是绿的,无论是春夏秋冬。然而最动人的绿树却在校园里。那里有一株株“小苗”绿莹莹的,还在吸取知识的泉水,接受园丁的抚爱,天天向上,茁壮成长。正因为有了这些小“苗苗”,家乡才时时处处弥漫着这充满生机的绿色。
啊,好一个绿色的世界呀!
我的家乡在凉城麦胡图的一个小村庄,那里住着我的亲人姥姥,大舅,二舅;还有父老乡亲们。我爱他们,更爱那个美丽的村庄。
家乡一年四季都很美,春天绿树成荫,夏天百花盛开,秋天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春天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我和弟弟去找小朋友放风筝,我们在树荫下打纸牌,嬉戏,真开心。夏天,我们去小河里捞鱼,或打水仗,我们分成两队,往对方身上泼水,高兴极了。秋天,正是丰收的季节,到处果实累累,稻子笑弯了腰,玉米裂开了嘴,麦子被风吹得此起彼伏像是一片金黄的大海,我们把胡麻杆捆成一捆一捆的搭成三角形的房子玩过家家。我们上小山烧土豆,烧鸡蛋。冬天,我们打雪仗,滑冰,玩捉迷藏。
我的家乡很美吧,可是以后家乡不会这么美了,四五年前,家乡来了一些外地人,他们拦住了小河水,开了洗沙场,洗沙子。拦住的河水很深,家长不敢让自己的孩子去捞鱼,滑冰,怕掉进河水里出了危险事。而且被拦住的河水里有淤泥,会变成沼泽一样的地面——走上去就会往下陷,陷到地下。小山上也变成了没有规划的公墓了。树木也没有了,到处光秃秃的,孩子们不想去也不敢去了。
虽然科技发达了,但是美丽的村庄变得丑陋了,请大家保护我美丽的家乡吧。虽然你们是外乡人,但是相信你们也不愿意看到美丽的村庄变成丑陋的地方吧。
我爱我美丽可爱的家乡,可家乡变了,我希望她变回以前的模样……
在雄伟的梁野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武平。她犹如一颗挂在项链上的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深入,我的家乡取得了可喜的变化。就让我们回顾一下她的巨大变化吧。
以前,人们住在拥挤不堪的平房大杂院里,胡同里又黑又窄,坑坑洼洼,弯弯曲曲。每逢下雨的时候,胡同里的积水都没过了脚腕。人们需要用砖头垫起一条小桥,才能通行。有上了年纪的老人经过的时候,经常被滑倒跌落在水中。你看现在,一座座造型别致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错落有致、高楼连云。居民小区里环境优雅,老人和孩子在街心公园里散步玩耍,显现出一派祥和的气氛。家家户户都装修的非常漂亮。明亮的客厅,宽敞的住房,夏天里开着空调午睡,好不惬意。过去的大街上,到处可见的是垃圾和脏土,一到风天便是尘土飞扬,令人无处可藏。
小贩们总是乱摆乱卖,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让这个城市显得更加的嘈杂和无序。你看现在,一条条新铺就宽阔的水泥马路通向城市的各个角落。各式各样的车辆在街道上川流不息。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青草如茵、繁花似锦。到了晚上,万家灯火大放异彩,一幢幢高楼顿时披上了宝石镶嵌的衣衫,一条条街道也变成了浩瀚的银河。再来看看我们的母亲河—平川河吧。以前,河面上漂浮着垃圾,一到夏天的时候,远远的便闻到一股臭臭的味道。但是现在,新修建的海河堤岸,亲水平台。那样的漂亮。河面上清波荡漾,美丽的海河像一条缠绕的玉带滚滚的向大海流去。这就是我可爱家乡—武平的巨大变化。我们哪有理由不为她骄傲,为她自豪呢。
我的家乡文昌是座美丽的城市,我从参加工作起就离开了故乡,在国外工作。
离乡20年了,我好想我的家乡。于是我决定明日就回文昌看看。
第二天早晨,我坐上飞机,二个小时后,回到了我的家乡。我非常的惊讶,才整整二十年,这里的'变化也太大了。
我一下飞机,就走进商场里,一眼看去蔬菜、水果一切都非常的新鲜。人们也有了很多方便的用具,你只要在电脑上点出你需要什么东西,物品就送到你面前,你只要把钱放在一旁的小箱子就可以了,要不然就会自动报警。
走出商场,一辆自动车会过来,你只要把家里的地址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放在车中,你买的东西就可以自动帮你送回家。
我准备去拜访我以前的老同学同丽丽,我来到丽丽以前住的旧街区时,已经无法寻找丽丽的家了。因为这里已变成了一片繁华的街区,以前的旧房子以不见踪影了。经过多久打听,才知道丽丽已经搬到新建的园丁小区,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只见一幢幢别具风格的住宅拔地而起,一座座匠心独运的小区公园点缀其间。红花、绿地、翠竹与各色墙体互相辉映,美不胜收。我记得以前这是一片垃圾场,到处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没想到十年不见,家乡人民化腐为神奇,把这里变成了“园丁”们安居休闲的乐园。我找到了丽丽,谈起家乡的变化,她滔滔不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我虽然没在文昌停留很久,但是我能回来我这美丽的家乡,我已经非常的开心了。
日出日落的变化令人叹为观止;月圆月缺的变化令人赏心悦目。但我更喜欢我家乡的变化。
生性爱玩的我周末时常将玩放在第一位。于是奶奶经常拿她们那时候的生活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相比,教育我:“你们的生活不知道比我们那时好多少倍呢?!我们那时候的教室可比你们现在的教室差远了。那时候的教室又矮又潮,光线又不好,而你们现在呢?哎!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听了奶奶的话我不禁惭愧起来。不过听了奶奶的话我忽然发现这十几年间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许是由于学业太忙的缘故吧,我至今才发现家乡在不断地改变。
依稀记得,小时候我们这儿不管是什么地方不是沙石路就是泥路并且很窄。天气稍稍干燥一些,风一吹,漫天飞尘,迷了你的眼睛。有时候鸡毛蒜皮也卷入天空,透着一股腥臊味。尤其是下雨天,路上积满水,到处坑坑洼洼。白天看得见还可以注意,可一到晚上,一片漆黑,又没有路灯,一不小心就踩到坑里,洁白的球鞋瞬间成了黑色,衣服裤子也都跟着染色了。雨如果再大一点,人不但会成落汤鸡而且会成斑点狗,再不小心还会摔个跟头。简直就是倒霉透了。而如今公路已经扩建而且浇上了柏油,无论谁家门前泥路都让水泥路给代替了。
九几年时,我们这儿大部分的居民家都住是平房 ,冬冷夏热。下有的时候,弄不好还会漏雨,还得用水盆接水,麻烦的不得了;下雪的时候,风从墙缝儿里钻进来,雪也飘了进来,没有暖炉取暖,奇冷无比。而如今最差的也是2层的楼房,下雨不怕漏雨;下雪不怕飘雪。而且隔温效果特好,即使没有空调,也冬暖夏凉。
……
总而言之,我们的家乡在不断地变化。我们的祖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腾飞。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走过,随着科技的发达和祖国实力的不断强大,我们的家乡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家乡的变化都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中卫的变化。
听妈妈说,以前的中卫没有高大的楼房,全都是不牢固的土坯房,小孩子们还要起早贪黑的干活,为了生活,有时候还要上街卖鸡蛋和一些自家种的蔬菜,就连肉也吃不了多少,大多数都是吃野菜。
衣服也只是一些布做的,冬天还不保暖。真可谓是吃不饱穿不暖呀!在那时候,人们都用火炉做饭,衣服用手洗,电视也只能是黑白的,更别说电脑什么的。再说上厕所,人们都要在外面的茅坑里上,夏天还会散发出臭味,小路坑坑洼洼,稍不留神就会摔个大跟头,车一来就尘土飞扬。
现在,家乡变化了,一幢幢牢固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有些甚至安装了电梯,小孩子也成了家中的宝,什么活也不干,天天只用吃喝玩乐学,一个月几乎天天吃肉。衣服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也可谓是丰衣足食了。人们天天用煤气或天燃气来烧饭,还有抽油烟机的帮忙,再也不怕油烟会抢到口鼻。衣服只要放入洗衣机内就可以自动洗了,简直方便极了。电视也换了,换成了彩色的,每家每户都安上了电脑。
除此之外,不少电器也居住在家里,成了人们的好帮手。上厕所时不用担心会散发臭味,有抽水马桶的帮忙,再臭也会自动消失。洗澡时不用烧水,打开浴霸等几分钟就会出热水。狭窄的小路也变成了宽阔的马路,街上有川流不息的汽车,就算在怎么快也不会扬起尘土。
家乡的变化真的很大,它会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相信未来的家乡和祖国会更美丽更富饶。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石棉。她非常美丽!
且不说乡间的清山绿水美丽的风景,单说说城里的景象: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上面还贴者各式各样的花瓷砖,还有霓虹灯编织成的花纹,在夜里一闪一闪地非常漂亮。再说说街道吧!我们石棉最有名的街道那就是步行街了,它可气派了,白天通过阳光的照射那些地面上的瓷砖就把阳光反射过来,从上面来看就像一面波光粼粼的湖水,夜晚的霓虹灯亮了,把这里照得就像"不夜城"。还有南亚河桥,它的桥栏是用汉白玉砌的,上面还雕着梅。兰。菊。竹的图形。还有人们穿的衣服五颜绿色的,还有人们开的车,跑车,越野车,等。现在人们做饭,可方便了,有电磁炉等各种高档厨房用品可以方便快捷的做好一顿饭了。你们知道吗?这一切都是政府和我们一起创造的!
你知道以前的石棉是什么样子的吗?听我的爷爷讲以前的石棉房子最高的只有三层,大多是用黄泥土和石头砌的。街上到处是烂泥坑,有人把污水随意倾倒在路上,有人把烂蔬菜丢在路上,看起来很恶心。人家户做饭还要烧柴火,屋子被熏的黑乎乎真是让人苦不堪言呀!人们的穿着很朴实单调,如果谁有一条牛仔裤别人就会羡慕半天!谁家要有个电视机拖拉机什么的,别人一定会笑脸相迎!
你看看我的家乡变化快吗?我相信经过我们这一代的努力,未来的石棉会更加美好!
我的家乡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这几年来,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记得爸爸妈妈曾经说过,二十多年前,附近的农村行走的是坑坑洼洼的土地,十分颠簸,人们行走非常的不方便,出行主要靠的是走路,很远才能坐上毛驴车,有一辆自行车就已经非常的了不起。很多人的生活过的非常艰苦。
住的是土盖的房子,一点也不暖和。在我们居住的城区,因为马路上基本一个垃圾箱都看不到,经常有人扔垃圾,随地吐痰,所以垃圾随处可见,臭气熏天。
爸爸妈妈还告诉我,以前我们这的河阳广场本来是一个臭水沟,很少有人来这里,人们只要一经过,就会捂着鼻子,迅速的走过去,谁都不想在这个臭地方多呆1分钟。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道路变得宽敞、平坦、笔直起来,在路上随处都能看见许多豪华轿车,甚至有些人还带几只名贵的狗出来散步。房屋也变成了楼房,不再是以前那种破破烂烂的小房子,甚至有些人还住上了别墅。现在的马路也添加了许多干净又环保的垃圾箱,已经有很少人随手扔垃圾了,也没有那么多人随地吐痰了。不会让我们再闻到臭气熏天的气味了。
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河阳广场,它再也不像以前那么臭了,小溪哗哗的流着清澈的湖水。经常有人在那里跳舞、散步、锻炼身体。人们非常喜欢那里,甚至还有些老爷爷、老奶奶坐在椅子闭上眼睛,来听小溪细细的流水声。
我希望能把吉利区再建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和好玩的公园,让河阳广场变得更加艳丽,这样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来这里玩耍,我们的家乡会更加美丽,更加热闹。
我希望未来的吉利区变得越来越大,每天都能听到小鸟欢快的叫声,那样的生活是多么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