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幼儿情绪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情绪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需要向孩子传授高深的知识,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应试升学任务,这就造成了家长乃至 教育 界的部分人士对幼儿教师产生轻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无意中把幼儿教师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待遇和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幼儿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与参考:

论文关键词 :幼儿 幼儿教师 情感

论文摘要 :长期工作压力、社会地位不高,幼儿教师面临严峻的情绪情感问题,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过程不仅仅是智力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其情感素质对幼儿的重要影响,发扬积极情感,克服不良情感,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论文正文

幼儿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幼儿

广义上,幼儿是指0一6岁的 儿童 ,这里所指的幼儿是3一6岁的儿童。在幼儿期,儿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影响。幼儿期对其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教师 也称学前教师,在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

中,对初生至6岁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工作人员。即指接受社会的委托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对儿童身心施加影响,从事保育和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川。

(三)情感

亦称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是非智力素质的核心。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情绪的概括化,情感是后天学会的,由意识控制,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不同教育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人其情感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教师情感素质的现状及分析

社会转型与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本来就担负着母亲、妻子、儿女等多重角色的幼儿园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如果保教工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工作超负荷,就会导致教师心理素质下降,产生挫折感。

(一)幼儿教师情感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压力及其后果

持久的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过度的压力可以使承受者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内分泌混乱,从而导致精力衰退、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肠胃疾病、心脏病等病症。另外,作为教师的职业病,咽喉炎、脊椎病的发病率己经分别高达40%和20 %。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引发负面的情绪反应,焦虑、压抑、忧郁、暴躁、沮丧、不安、悲观失望等会使幼儿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导致幼儿教师的道德和情感准则削弱,自我效能感下降。心理上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影响心理健康,表现为易冲动、精力不济、情感失常、兴趣和热情减少,等等。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方面的消极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对教师自身产生更深层面的影响,造成他们对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倦怠心理,完全失去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幼儿教育工作,对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直接伤害到所带班上孩子的切身利益。

2.社会环境及地位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需要向孩子传授高深的知识,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应试升学任务,这就造成了家长乃至教育界的部分人士对幼儿教师产生轻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无意中把幼儿教师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待遇和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长期以来,评价幼儿教育的 方法 误导了社会上对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观念与行为的认识。目前,幼儿教师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教师的工作若得到积极评价,会促进他们以更为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人工作;相反则会产生心理负担,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觉得社会处境更加不利。

虽然近几年来不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师的工作也在日益受到重视,但作为一个职业群体,他们普遍的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缺乏保障。繁重的工作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有的幼儿教师甚至连最低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也拿不到。幼儿教师没有自己的职称系列,一般最高级别也只能评到“小学高级”,而同时大量的民办幼儿教师连职称也没有,这使得他们觉得自己的职业既没有“钱途”也没有前途。

(二)幼儿教师情感素质问题分析

使幼儿教师情绪低落从而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人总是生活在客观现实之中,其客观因素主要有:

i.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如分不到住房,造成家庭生活不便,而园领导又迟迟不予解决,教师难免在情绪上受到影响,产生挫折感。

2.人际关系紧张,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先进教师遭人诽谤打击,园领导任人唯亲,压制有才干的教师等,都容易导致心理挫折的产生。

3.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差,都会使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挫折感。

4.个人抱负、才华得不到施展,自我实现需要无法满足。如一个幼儿教师所负担的工作同他的 兴趣 爱好 、能力等不适合,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都会使幼儿教师产生心理挫折。

其主观因素中情感素质不高是导致心理挫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

1.对挫折的容忍力。人们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会产生挫折感,这是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缘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因素、思想境界因素、知识 经验 因素等的影响。一般说来,身体强壮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

2.对遭挫程度的感受。同样的情境,一个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另一个人则可能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由于价值观不同的缘故。如评职称,甲要求迫切,若意愿未能实现,可能会是严重的挫折,而对乙来说,可能就构不成严重挫折。幼儿教师的主要挫折,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不顺利,这是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3.抱负水平。一般说来,抱负水平越高,越易受到挫折。这与人们通常所说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是同一个道理。在生活中,如果订下了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好高鹜远,往往是造成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幼儿教师情感素质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情绪情感维持和调节幼儿思维活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幼儿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所以,幼儿的学习活动往往带有情绪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他们不善于用理智支配情感,而是常常以情感支配理智。教师积极的、正面的情绪情感,如对幼儿的爱和尊重,会唤起幼儿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幼儿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信赖感,这种积极心境下幼儿学习的兴趣增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把对教师的爱转到他所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上,具体表现为幼儿喜欢听自己敬慕教师的课,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高高兴兴参加自己喜欢的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说,这是一种交往性的学习机会,幼儿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所以,教师精神抖擞,在教学中具备昂扬振奋的精神,造成一种生动、深刻、感人心扉的精神气氛,师生产生情感交流,幼儿注意集中、积极思维,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良好的师生情感有助于发展幼儿正确的自我意识

教师作为幼儿学业成绩的主要评鉴者,教师的表扬批评、肯定、否定态度都会影响幼儿外在学习动机,幼儿一般将得到的认可与肯定看成社会承认和赞赏的一种方式,把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就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并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表情、眼神、语调、接触的方式和态度来表现对幼儿的肯定、否定、关心或厌恶,幼儿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感情,是一种社会评价,当幼儿得到教师的爱和肯定时,会唤起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激发他们积极上进的力量和信心,并产生心理的愉悦与满足感。而幼儿在遭到教师的冷漠和厌弃时,往往产生孤独感、遗弃感、自卑感,若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会对社会和教师产生抵制、叛逆、对立情感。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暗含的期待,使幼儿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为从而影响着幼儿的智力、情感、个性的成长。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皮克马利翁”来命名这种心理效应即由于尊重、信赖和热爱教育对象而使教育对象出人意料进步的效应。教师的期望和态度是幼儿行为变化的重要原因。

(三)教师与幼儿良好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幼儿期皮质对皮质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幼儿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幼儿冲动性较强自控力差,情绪具有情景性、易变性,在教师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彼此有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但教师的影响居于主导,教师处于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调节着教师与幼儿,以及幼儿之间 人际交往 的对象以及他们的交往频率和交往方式,所以,教师与幼儿融洽和谐的情感交流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幼儿置身于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中必然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幼儿从教师的循循善诱中懂得了尊重;从教师的先人后己、无私奉献中学会了分享;从教师的和风细雨、语重心长中理解了安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幼儿对自己的信赖,进而成为幼儿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教师对幼儿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不仅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幼儿在良好的心境中保持心理平衡,幼儿可以尽情地体验各种不同类型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并形成良好的心境,有助于幼儿各种潜能的发挥_3J。

四、如何提高幼儿教师情感素质

(一)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

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实施情感管理、增强集体凝聚力的前提和动力。

1.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的思想品德、生活目标、道德情操等多种素质的综合反映。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就能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就能意识到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就能激发无限的工作热情。通过学理论、抓培训、树典型的方法,营造讲政治、比团结、争上进、勤奉献的氛围,逐步构建人格高尚、事业心强、热爱学生、富于开拓的幼儿教师群体。

2.引导教师具有自信、乐观的毅力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生活中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能使群体人员充满信心、豁达乐观、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毅力。采用信任、关心为上的工作策略,在政治上信任幼儿教师,在工作上支持幼儿教师。这样,领导与教师思想敞开、情感沟通、信念坚定、意志顽强。

3.引导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态势

幼儿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不受干扰,问题是能否以自身的情感力量战胜这些干扰,这就需要以良好的心理态势为依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邀请心理专家举办讲座进行理论疏导,组织教师撰写师德格言进行自我剖析。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园健康心理氛围浓郁。

4.引导教师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

为了学前教育的发展,为了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幼儿的目标,需要不断引导幼儿教师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的人格力量,把幼儿教师经过情感教育而呈现出的闪光点融合在其自身的精神境界内,升华到事业追求上,升华到新世纪的教育中。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提高教师情感素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幼儿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尤其是健康的情感素质。要爱护每一个幼儿,做幼儿健康成长的贴心人和看守者。

1.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情感窗口

教师的面部表情是教师与幼儿交流的情感信号,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流露的是肯定和赞扬的微笑,就会给幼儿支持和鼓励;如果教师流露的是否定和批评的表情,则会使幼儿感到羞愧和自卑。幼儿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能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师幼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关系。因此,幼儿园教师千万不能吝惜自己的感情,要尽量展示发自内心深处、传达爱意的微笑,使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

2.尊重幼儿的自尊心,讲究批评艺术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基本教育行为原则

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但由于幼儿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较差,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违规行为。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教师应正面说理引导,并加以批评指正,不过批评要讲究艺术。不要训斥幼儿。幼儿虽然年龄小,但自尊心很强,他们希望教师“悄悄地说”,“不要告诉别的老师”。其实,对幼儿的某些违规行为,教师只要用身体语言就可以有效制止。如某幼儿抢他人玩具时,教师只需走到他的身边,用善意的略带威严的眼神看着他,这远比大声训斥有效。另外,教师经常运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并伴以温和的口头语言与幼儿交流,有助于幼儿逐渐学会关注和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获得社会情感认知,习得更多积极的社会性行为。

教师在指正幼儿的言行时,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品质、问题发生的场景以及问题的轻重,采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特别要注意声调、语速),以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建立良好、牢固的师幼关系。

3.保持童心、参与幼儿游戏是幼儿教师最起码的职业操守

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扮演适当的游戏角色,通过提问、协商来引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使游戏时间得以延长,各个角色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最初的平行游戏就会变成充满乐趣的互动合作游戏。

在幼儿园观察中可以发现:在户外游戏中,幼儿所喜欢的教师经常会像幼儿一样尽情玩耍,同时对游戏过程加以有效指导。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放松,就连平时较为安静的幼儿也玩得异常开心。在游戏中,教师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与幼儿一起商量规则,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既创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又深得幼儿喜爱。

(三)合理满足幼儿教师需要,调动幼儿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情感素质

幼儿教师积极性的来源有三个层次:一是她们对其为社会应尽的责任、义务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事业心、责任感等;二是人际关系的影响。由于在团体或组织中得到互相尊重、信任、支持和谅解,从而得到情感和道义上满足;三是她们对个人所需要的物质利益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三个层次一般是同时存在,相互交叉的。因此要善于将幼儿教师积极性的三个来源有机结合起来,激励并满足她们合理的需要。

幼儿教师合理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方面的需要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在对幼儿教师管理过程不仅应当关注和尽量满足幼儿教师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应当重视和满足幼儿教师较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才能使他们产生较强的动机和积极进取的行为。

(四)面对挫折和失败,提高幼儿教师心理自控能力,克服不良情感的消极影响

人的心理有一个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系统。自我控制包括对自我情感、语言和行为的约束,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会酿成心理失常。因此,当人遇到挫折时,要善于自我控制,让理智战胜情感,避免失常行为的发生。在挫折面前,要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提升幼儿教师心理自控能力。

首先,要树立高尚的动机,坚定的信念。人的思想动机越高尚,他的意志表现得就越坚强。崇高的目标是战胜一切挫折和困难的巨大力量。

其次,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薄弱的人,会因无法克服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勇气和信心;意志坚强的人则能调动自己的潜能,去战胜困难和挫折。幼儿教师应加强磨炼自身的意志品质,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前进征途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第三,要乐观积极,善于自我调节。乐观积极的态度包含着快乐和希望,可使人产生轻松的体验,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挫折感。幼儿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做情绪的主人,即使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不幸,也应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挫折,勇于向挫折挑战,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使挫折成为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情绪表达来传递自己的情绪体验,然而,情绪表达很容易受主观意志控制,人们的情绪表达与人们的真实体验往往是不一致的。在情绪表现规则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幼儿很小的时候就能够使用表现规则,知道面部表情和内心状态可以不一致,一些幼儿知道表达消极情绪会带来消极的后果,并且认识到不同的人际背景会有不同的后果。一些研究发现,在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掌握和使用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比男孩更早地掌握和使用情绪表现规则,并且在情绪表达的方式上也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更多地使用面部表情,而男孩则用行为来表达。但此时幼儿对情绪表现规则的使用不是有意的、有策略的。幼儿最初出现的掩饰情绪的行为是模仿或父母教导的结果。 入园不久的小班幼儿,他们常因种种原因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情绪,由情绪支配着一切活动,小朋友只有在良好情绪下的活动才是最有效的活动,才能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由于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处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同,他们的情绪时好、时坏、时惊、时喜、时优、时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一分析,稳定孩子的情绪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基础,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需要。新《刚要》告诉我们,孩子是活动的主体,我们要以孩子发展为本、从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使孩子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但在探索和实践中往往不如人意,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是千差万别的,时常因为情绪不好而不愿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我们必须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育和顺利的开展活动,帮助孩子从情绪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变外因转为内在的动力,给孩子们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真正呈现孩子的主体地位,从而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时常细心观察、耐心教育,确保幼儿每天保持愉快的情绪。针对孩子的复杂情绪,我们进行了总结归类,并运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一、幼儿的情绪表现1、积极而愉快 每天早上幼儿来园时总有大部分的孩子面带微笑,有礼貌的和老师与同伴打招呼,如有的还会把开心的事说给别人听,积极的参与游戏活动,在伙伴面前大胆表现自己。2、恐惧和担忧一些交往能力差的幼儿,在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建立友好关系,特别是面对有攻击性行为或不良习惯的幼儿,他们往往胆小怕事,表现出一种恐惧、担忧的情绪,在活动中不是很积极,给人以退让的感觉。3、依赖和害怕 由于孩子缺乏自我服务能力和独立意识,入园后觉得失去了依靠,没有了安全感,面对在园的一日活动要求无动于衷。因此在家长离园时表现出一种舍不得的依赖感,每天早上和家长告别时都要说同一句话“你早点来接我”。4、易生气 孩子在不称心不如意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不满情绪,他们常常因为不满而不愿理睬别人,不参加各种活动,对你瞪眼或掘着小嘴巴等,不良的情绪时间相对较长,不易感化。二、相应的教育方法1、鼓励型 情绪积极的幼儿以鼓励为主,不断肯定他们的礼貌行为、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乐意与同伴交往等各种表现,在看到他们进步的同时帮助幼儿树立信心,从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出发,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提高各方面的技能等,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2、爱护型 这种方法是针对怕受欺负的幼儿制定的,我们为孩子创设了有安全感的环境,如把有攻击性行为和自控能力较差的幼儿安排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对这些影响别人情绪的孩子进行耐心教育,及时阻止,并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有目的的创设游戏情景,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逐步培养孩子勇敢的良好品质,从而改变和消除孩子的恐惧和担忧。3、指导型 对于一些在家依赖惯了的幼儿,生怕自己不会做或得不到帮助,所以每天早上来园时都舍不得离开家长,有的还要哭鼻子,有的因大小便在身上而影响了情绪。针对这些幼儿我们不但给予适当的帮助,同时鼓励和指导孩子学做力所能及的事,大胆的解放孩子的小手,在锻炼中获得知识和经验,保持良好的情绪。4、尊重型 这种方法适合于易生气和发脾气的幼儿,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生气的原因,尊重孩子,然后以换位的方式为孩子着想,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转变孩子的情绪,和他们建立平等友好关系。 在家庭中,父母对幼儿的情绪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和指导,是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的情感对话进行的。在这种每天都进行的情感对话中,父母教给幼儿如何处理日常情绪事件,告诉幼儿他们对日常情绪事件的评价,帮助幼儿针对情绪体验使用情绪标签,并学习使用情绪表达的文化及社会规则。比如,男孩子不能轻易掉眼泪,收到不喜欢的礼物也要表现出高兴并表示感谢,等等。 另一方面,父母在家庭中各种情绪的积极表露和消极表露,又在无形中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发展。具有丰富情绪表露的家庭可能促进幼儿的情绪认知。父母善于情绪表露,幼儿也就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自己的行为如何引发别人的情绪反应。幼儿善于观察和模仿,家庭情绪气氛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提要:积极情感就是指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的情绪。幼儿绘画是一种艺术活动,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情感入手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师需要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情感是人对其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心理活动发展,情感教育越来越占主导作用,在新《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艺术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它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积极的情感能使幼儿对事物的正确感受和理解;能促进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向往和表现欲望;积极的情感更能促使幼儿大胆用色、大胆表现及想象创造力的发展,它是幼儿绘画过程中一种潜在的动力。关键词:幼儿绘画激发积极情感情感一直就存在于幼儿的绘画过程中,积极的情感更是能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挖掘他们的艺术潜能,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以往的绘画教学习惯以教师为中心,只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通常都是以教师的范画去临摹,而掩盖了幼儿自身的创造性。幼儿在绘画时的情绪是否愉悦、情感是否积极主动,往往被教师忽视。只重视结果,而忽视在绘画过程中幼儿自身情感活动的发展和在绘画中的作用,对幼儿的身心是很不利的。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喜欢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幼儿情绪管理能力及培养研究论文

写作思路:论文的有关部分全部抄清完了,经过检查,再没有什么问题,把它装成册,再加上封面。

正文:

一、不良情绪带给我们的思考

非洲草原上的牧民们经常会毫不费力地收获到野马肉,这是一种毫不起眼的小动物所赠。这种动物叫做吸血蝙蝠,它的身体非常小,依靠吸食动物的血来生存,并因此而得名。就是这种不引人注目的小动物,恰恰是野马的天敌。

它在攻击野马的时候,经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十分敏捷地刺破野马的腿,然后开始用尖尖的嘴去吸血。受到这种外来袭击后,野马立刻就开始狂蹦乱跳跳,一路飞奔起来,可是这种吸血蝙蝠却能从容地吸附在它的身上,或者落在它的头上,让它始终无法摆脱,直到吸饱喝足献血后才满意的离开。而野马却往往在暴怒、狂奔和流血中死去。

对于这种现象,动物学家感到非常诧异。他们一致认为这种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远不会让野马丧命,那到底是什么造成野马死亡的呢?其实,造成野马死亡的真正原因,是野马暴怒的情绪。

二、怎样调控自己的情绪

大致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情绪调控:

1、发展正确的需要

需要是个体及社会生活必需的各项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情绪,情感发生的基础,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会引发肯定的情绪体验,相反,那些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者说与人的需要相抵触,相矛盾的事物,则可能诱发否定的情绪和情感,往往具有正确的倾向性,而不正确的需要则会把情绪和情感引入歧途。

例如,求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会令人热爱学习,追求真理,力争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产生理智感,不合理的物质欲望则会让人玩物丧志,只是一味的追求吃、喝、玩、乐等享受。

2、提高认知水平

人在认知外部世界各种对象和事物的时候,会先对刺激情境做出判断和评估,确定何种事物符合自身的需要,何种事物不符合自身的需要。这种判断和评估以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为基础。情绪过程必须建立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认知过程也往往在情绪过程伴随产生。

由于过去的知识经验约束着人们对当前事务的认知和评估,因此,要想培养健康的情绪,必须使自己获得正确的认知,提高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提高之后,才可以用理智来控制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带来的不良后果。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无论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还是在工作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挫折来影响我们的心态和情绪。面对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境遇,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成为一门我们一生来学习和修炼的课程。好情绪是一剂良药,它可以让我们用理智的思维去面对眼前出现的种种际遇。

《土拨鼠知知之情绪好品格动画片全集视频》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提取码:1234

土拨鼠知知之情绪好品格简介:

孩子生气的时候他的身体他的心里都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孩子不配合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孩子孤独的时刻都是怎样度过的?在家长不知道怎么引导的地方,在家长容易忽略的角落,我们通过对孩子心理特点的研究,把情绪、品格这些无形的东西用容易理解的情节和贴合的角色形象具象化,从理解孩子的角度,引导孩子去正确处理自己的各种情绪,去有意识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等优秀品格。

情绪心理学属于心理学范畴,是研究我们人类情绪的一门学科,包括快乐与悲伤、期望与失望以及爱恋与淡漠、愤怒与恐惧、忧郁与焦虑等情感变化的奥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情绪心理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色彩是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色彩的科学应用能够充分调动观者的心理情绪,从而表现出最真实的心理反馈。现阶段,对于色彩应用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稀缺,能够借鉴与学习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同时,色彩也是自然界赠与人类最盛大的礼物,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感官体验,为想象力插上了飞跃的翅膀。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各种色彩对人们的情绪、心理、感官世界产生著不同的影响,在这种色彩的薰陶与感染下促成人们产生了独特的审美观点,作为一种情感与思想的抒发方式,色彩是最直观也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能够对观者产生情绪心理上的影响并通过其行为反映出来。

人类对某些事物的记忆有时候会停留在对某种代表性色彩的记忆上,或者通过代表性的色彩得到启发,从而引发对该事物的思考、想象、回忆,当某些色彩冲击到人类记忆的敏感神经元时,将能够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类的心情或者举止行为。色彩不仅为人带来感官上的体验,更能够为人类表达与抒发思想情感,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色彩的影响力,更多更全面的在艺术设计中应用色彩,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关于情绪的理论概述

人们的情绪实际上是需求与客观事实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内容主要包括了面部表情、生理反应以及情感抒发这三种因素的综合统一。也就是说,情绪是人类心理以及生理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所产生的最直接的情感表达,体现了人类的主观需求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在本文中所提到的情绪,与情感具有相同的性质属于同一理论概念。从某种角度来分析,情感与情绪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情绪是情感的直接表达,情绪的波动反映了情感的变化过程。同时,情感渗透于情绪之中,缺少了情感的影响,情绪的抒发缺少真实的感官体验,而情感离开了情绪,则无法显现出来。

二、色彩对人情绪心理的影响

情绪与色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的情绪能够通过不同的色彩表达出来,同时不同的色彩也能够 *** 或者引发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心理。从物理学以及生理学的角度来讲,根据色彩不同波长的理论依据来研究,不同的波长对人们视觉的传达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人们对不同色彩所形成的情绪心理也各不相同,例如,实验研究发现,在所有色彩中蓝色的波长是最短的,在其对人类的视觉 *** 下,能够使人们情绪逐渐平静下来;

而在这其中红色的波长是最长的,通过红色对人们视觉上的 *** ,能够让人们感到情绪澎湃充满活力。往心里学层面分析,人们的联想受到不同颜色的引导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最终形成情绪上的相对反应。譬如:人们看到红色时,总是能想到温暖热烈的火焰,从而产生兴奋与激动的情绪;看到黄色时,能产生愉悦、明快的心理情绪;看到紫色时,会让人感到忧虑不安;而看到白色时,能让人产生冷静与理智的心理情绪。

在掌握了这些色彩对人类心理情绪的影响之后,科学合理的将这些色彩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能够发挥色彩的更多价值。曾有实验研究结构显示,将儿童医院的整体装饰颜色,从白色基调变换为以绿色为主的彩色基调时,儿童对于医院的恐惧与排斥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减弱,心理情绪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安抚,更有利于儿童疾病治疗的进行。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经历,当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感到疲惫的时候,都会产生想去森林或者大自然放松心情的想法,这是因为绿色能够愉悦人们的心情,能够有效舒缓紧张的情绪让人能够放松下来,心灵得以释放和平静,在这过程中有效缓解疲劳与压力。

三、情绪心理在艺术设计色彩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艺术设计色彩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单纯的追求视觉体验上升为心理情绪方面的要求。由此可见,色彩的审美通常受到情绪心理的影响。

一在产品设计中运用色彩心理情绪所形成的审美

在产品设计中灵活的应用色彩,能够有效提高该产品的艺术美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视觉体验,从而加强人们的购买动机和欲望。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几年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其选用了简单质朴的黑、白两大色系作为手机的主要色彩,众所周知,黑色是庄严、稳重的代表,而白色象征著纯洁和坦率也是在宗教中最为圣洁的色彩,这两种简单的颜色对于大众来说比较易于接受,因此,苹果手机在设计中运用黑、白两种色彩,一方面有别于市场上花样繁多的手机走简约商务路线;另一方面,巧妙的运用色彩搭配成功扩大的消费群体,促进了产品的消费。

二在室内设计中运用色彩心理情绪所形成的审美

在室内设计中灵活运用色彩,对于使用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譬如在设计儿童房的时候,多选用一些较为活跃的色彩如橙色、绿色、蓝色、黄色等,创造一种温馨的环境,能够对幼儿良好性格养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色彩的应用对于现代设计情绪心理的发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且是表达心理情绪最直观的手法,这些特点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室内设计中表现最为突出。色彩对人们心理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因此,现代设计师需要对各种色彩的含义,以及对心理情绪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出在设计中合理应用色彩的增加设计价值的方案。

一、一般临床资料

李某,女,20岁,体态正常,在入学身体和心理检查中,未发现重大疾病史和精神病史。现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在家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姐姐。父亲在求助者初中时因车祸去世,之后母亲外出打工,求助者一致和奶奶生活。来访者性格偏内向,自卑,敏感,自尊心强,做事追求完美,有强烈的责任感。

二、主诉

近三个月来感觉焦虑,失眠也有三个月,害怕与同学交往,特别是比自己高的同学。大学一年级来过心理咨询中心,咨询过一次后感觉效果很好。但最近由于同学又和自己开玩笑,嘲笑自己身高,给自己取外号,但不敢直接和同学冲突,内心压抑,不愿意去上课,食欲下降,学习效率降低。求助者觉得自己与同学交往很功利,只愿意和对自己有帮助的同学交往,很讨厌这样的自己,很想改变现有的人际关系和自卑心理,因此前来咨询。

三、评估与诊断

根据求助者的症状咨询师选用SAS焦虑自评量表测试,结果得分显示:总粗分52分,标准分65分。属于中度焦虑。

根据李某的症状结合心理测验结果,其问题具有现实性的强烈 *** ----同学嘲笑自己身高引起的,内心冲突有现实意义,也有求治的愿望,不良情绪持续时间约三个月左右,出现了睡眠问题,不良情绪已经泛化,学习受到影响,求助者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一致,知情意协调一致,且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因此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咨询师认为来访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有现实意义的,具体来说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原因。心理原因可能是求助者一直以来就认为自己所有心理冲突产生的原因都是由自己身高引起,对自己认识不合理和同学关系不好就是自己长得矮,不自信,只要身高没有改变,自己心理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从社会原因角度分析,由于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缺乏家庭支援系统,同学间人际关系差,也使得来访者有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

四、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后确定如下咨询目标:近期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和失眠状况。使求助者恢复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功能,能够顺利应对日常生活和人际压力。长期目标是帮助求助者认识其对于自我认识存在不合理信念,学会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调整认知,消除焦虑、自卑,提高自信,乐观生活,健全人格。

五、咨询方案的制订

一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ABC理性情绪疗法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整体模型是“ABCDE”,是在埃利斯的“ABC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叙事疗法:叙事疗法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透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在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

二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参加国家规定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相关规定。

三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咨询次数为4次。前3次为每周1次,最后一次间隔两周。因是在校生咨询未收费。

六、咨询过程

一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第一次咨询

目的:①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②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③明确主要问题,并作出初步诊断。

二第二阶段:工作阶段;第二次到第三次咨询

目的:①帮助求助者认识心理问题的原因;②识别不合理信念;③运用具体化技术,帮助求助者澄清人际关系问题。

三第三阶段:结束阶段第四次咨询

目的:①增强求助者对自我积极的认知,改善情绪困扰;②完善健全人格。

七、咨询效果评估

一来访者本人评估

李某说:经过四次的咨询,我感觉好多了,原来一直以来认为我所有心理问题都是因为身高问题,咨询后才认识到自己心理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的根源是我存在不合理认知,我过分夸大身高对我的影响,我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认知,如何改善情绪了。

二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刚开始来访者来的时候心情低落,人际关系很差,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咨询,来访者的睡眠质量好多了,也对自己更有了信心,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优缺点,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方法,也更正了自己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求助者也更加了解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了解自己行为的原因,脸色笑容也更多,更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情绪表达来传递自己的情绪体验,然而,情绪表达很容易受主观意志控制,人们的情绪表达与人们的真实体验往往是不一致的。在情绪表现规则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幼儿很小的时候就能够使用表现规则,知道面部表情和内心状态可以不一致,一些幼儿知道表达消极情绪会带来消极的后果,并且认识到不同的人际背景会有不同的后果。一些研究发现,在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掌握和使用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比男孩更早地掌握和使用情绪表现规则,并且在情绪表达的方式上也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更多地使用面部表情,而男孩则用行为来表达。但此时幼儿对情绪表现规则的使用不是有意的、有策略的。幼儿最初出现的掩饰情绪的行为是模仿或父母教导的结果。 入园不久的小班幼儿,他们常因种种原因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情绪,由情绪支配着一切活动,小朋友只有在良好情绪下的活动才是最有效的活动,才能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由于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处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同,他们的情绪时好、时坏、时惊、时喜、时优、时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一分析,稳定孩子的情绪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基础,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需要。新《刚要》告诉我们,孩子是活动的主体,我们要以孩子发展为本、从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使孩子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但在探索和实践中往往不如人意,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是千差万别的,时常因为情绪不好而不愿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我们必须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育和顺利的开展活动,帮助孩子从情绪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变外因转为内在的动力,给孩子们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真正呈现孩子的主体地位,从而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时常细心观察、耐心教育,确保幼儿每天保持愉快的情绪。针对孩子的复杂情绪,我们进行了总结归类,并运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一、幼儿的情绪表现1、积极而愉快 每天早上幼儿来园时总有大部分的孩子面带微笑,有礼貌的和老师与同伴打招呼,如有的还会把开心的事说给别人听,积极的参与游戏活动,在伙伴面前大胆表现自己。2、恐惧和担忧一些交往能力差的幼儿,在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建立友好关系,特别是面对有攻击性行为或不良习惯的幼儿,他们往往胆小怕事,表现出一种恐惧、担忧的情绪,在活动中不是很积极,给人以退让的感觉。3、依赖和害怕 由于孩子缺乏自我服务能力和独立意识,入园后觉得失去了依靠,没有了安全感,面对在园的一日活动要求无动于衷。因此在家长离园时表现出一种舍不得的依赖感,每天早上和家长告别时都要说同一句话“你早点来接我”。4、易生气 孩子在不称心不如意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不满情绪,他们常常因为不满而不愿理睬别人,不参加各种活动,对你瞪眼或掘着小嘴巴等,不良的情绪时间相对较长,不易感化。二、相应的教育方法1、鼓励型 情绪积极的幼儿以鼓励为主,不断肯定他们的礼貌行为、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乐意与同伴交往等各种表现,在看到他们进步的同时帮助幼儿树立信心,从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出发,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提高各方面的技能等,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2、爱护型 这种方法是针对怕受欺负的幼儿制定的,我们为孩子创设了有安全感的环境,如把有攻击性行为和自控能力较差的幼儿安排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对这些影响别人情绪的孩子进行耐心教育,及时阻止,并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有目的的创设游戏情景,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逐步培养孩子勇敢的良好品质,从而改变和消除孩子的恐惧和担忧。3、指导型 对于一些在家依赖惯了的幼儿,生怕自己不会做或得不到帮助,所以每天早上来园时都舍不得离开家长,有的还要哭鼻子,有的因大小便在身上而影响了情绪。针对这些幼儿我们不但给予适当的帮助,同时鼓励和指导孩子学做力所能及的事,大胆的解放孩子的小手,在锻炼中获得知识和经验,保持良好的情绪。4、尊重型 这种方法适合于易生气和发脾气的幼儿,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生气的原因,尊重孩子,然后以换位的方式为孩子着想,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转变孩子的情绪,和他们建立平等友好关系。 在家庭中,父母对幼儿的情绪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和指导,是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的情感对话进行的。在这种每天都进行的情感对话中,父母教给幼儿如何处理日常情绪事件,告诉幼儿他们对日常情绪事件的评价,帮助幼儿针对情绪体验使用情绪标签,并学习使用情绪表达的文化及社会规则。比如,男孩子不能轻易掉眼泪,收到不喜欢的礼物也要表现出高兴并表示感谢,等等。 另一方面,父母在家庭中各种情绪的积极表露和消极表露,又在无形中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发展。具有丰富情绪表露的家庭可能促进幼儿的情绪认知。父母善于情绪表露,幼儿也就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自己的行为如何引发别人的情绪反应。幼儿善于观察和模仿,家庭情绪气氛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幼儿情绪情感的定义研究论文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在注重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幼儿心理健康 教育 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1:《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不同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行为。好的个性比如谦让、团结、爱护公物、讲礼貌能增进孩子的 人际交往 效果,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反面来说,过分淘气、爱哭闹、不讲礼貌、自私等个性则会阻碍教学的进行,不益于孩子的正常发展。个性就是心理范畴当中的人格,心理作为一种人对外部环境的主观反应,其正常与否决定着人对环境反应之后的行为的正确与否。 在先天因素和社会、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的影响下,再加上幼儿是人一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开头期,幼儿的心理健康的状况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学前健康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身为一名幼儿教师,在经过了长期与小朋友的交流沟通和了解之后,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能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性格开朗、情绪积极、无心理障碍,能较快地适应环境.在实践教学中,幼儿在情绪和性格方面出现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幼儿遇事的第一反应就是哭,有时候可能是没有明显原因地哭,这会让老师在解决问题时候很尴尬,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从关心孩子的角度来说,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是所有老师关注的问题。 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孤僻,不大合群,从短期来说,这会影响孩子在学习和做事方面与其他同伴的合作积极性,长远来说,并不益于孩子以后人际交往的开展和性格的形成。有的孩子比较情绪化,情绪的变化捉摸不定,做什么事都是根据心情来的,别人的劝阻或说服对他们行为的控制很少会起作用,老师如何能通过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式来保持其情绪的稳定性也是一门难科。还有的孩子比较具有攻击性,因为年幼无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所以根本不会懂得考虑自己的行为的后果。这是很严重的,除了对同伴会造成伤害,也会对自己有影响,因为如果同伴都不与他来往,那么孤僻会更有可能加重这种攻击型个性的发展。 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共同说明了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我国曾因为历史的原因,忽视过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而现在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社会 文化 等众多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幼儿的生长发育也出现了新的不良现象,所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势在必行。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非难事,因为孩子本身是处于人生的开始阶段,在拥有这个年龄段该有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之外,其他还是非常具有可塑性的。作为老师,首先应该“蹲下来”,用和孩子平等的视角来看待这一个个可爱的生命,用爱的眼光来欣赏他们。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至于夭折”。适当的营养,在心理方面显然是指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关爱会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和自信,同时也会形成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揣摩和 总结 ,举一反三,总结一些普遍适用的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 方法 ,这是将想法和理论落到实处的根本途径: 1.兴趣引导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了解孩子的性格来发掘他们的 爱好 。爱好一旦建立,孩子的注意力自然会被集中起来,性格也会在对爱好的追求中变得完善。 2.鼓励法。这是与兴趣相辅相成的一个方法。在幼儿兴趣之处进行承认和鼓励,自身的行为就得到了肯定,自我意识也得到了满足;同时,幼儿爱好的发展离不开适当的肯定和夸赞。 3.反问法。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要合理运用。幼儿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在形成时期,进行适当的提问和反问,同时进行一定的引导,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判断力,促进思维的多向发展。 4.宽严结合的方法。这点至关重要,因为过分管理或者过分关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平衡发展都是不利的。老师要始终明白自己的位置,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来调节幼儿的不同行为,耐心地讲解劝说,矫正不良的行为,鼓励正确的行为。等等方法没有逐一列举,但都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并指导实践。前提是老师自身必须有一颗健全美好的心灵,将自己的工作使命感牢记在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一定非要有一套先进的教育方法,也不一定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一定不能缺少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了解孩子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要时刻把握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把孩子们当做花朵,用真情来浇灌,孩子们一定都会是一张张明媚的笑脸。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2:《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措施 》 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概念标准、种类、影响因素以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策略等方面研究的综述,力图把握当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具体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涵义,我们在这里可以引用一种说法。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二、欣赏孩子并让孩子学会与同伴交往 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他们品德形成的基础。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幼 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德素养。一是用游戏化的生活培养幼儿学习的习惯。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的学习与生活、游戏是分不开的。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学习息息相关的生活和游戏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形成爱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成人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都将鼓励幼儿的信心。教师在幼儿生活中要乐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合理正当要求,教师要尽量满足,条件不成熟时,要正面回答和引导,而不能粗暴对待,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三是用温和的态度改掉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当幼儿做了错事时,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引导,而不能粗暴地训斥,帮助幼儿改掉不良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举止态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会身份。礼貌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如何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植根于家庭,成型于学校,发展于社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身体力行,还需要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的专业系统地科学培育,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1、把“根”植正,为孩子上好第一堂“。父母是英才的第一任老师。幼儿首先接触的就是他的父母,率先效仿的对心理健康课”象同样也是他身边的亲人。因此,父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何其重要啊! 幼儿心理的绝大成分是父母潜意识缩影,父母心理健康,幼儿就很少有心理疾病。在这方面,古代圣贤就做的很好,我们津津乐道的《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责任分割的十分明确。“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 故事 ,成为后世教子的典范,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芳邻,这恐怕不是我们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的。我们在介绍某位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时,都离不开一句“自幼受 家庭教育 的良好熏陶”。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人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还要用我们良好的品行去教育和影响孩子,而不能说的和做的大相径庭,让孩子的视野处于迷蒙状态。比如,教育孩子吸烟有害,自己却每天烧两包烟;告诉孩子在走路时有序谦让,自己却横冲直撞。你想,那样的教育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呀!正面教育,反面实践,不就是当着孩子的面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吗?戴上了虚伪的面具,却丢失了做父亲的尊严。 2、把“型”整好,接受学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容置疑,但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的培养方面却存在不少缺失,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关注的程度不够,换言之,那就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应该聘请心理咨询师,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安排相应的课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在玩耍中身心得到净化和成长。在这一点上,城镇学校要优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要领先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之家 3,把路铺平,营造全民关心幼儿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大家都有孩子,幼儿的心理健康关乎着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前些年有句很响亮的 口号 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为了你的孩子,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们大家的孩子,让我们共同来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首先,电视电影分级应该列入重要日程,凶杀、枪战、暴力、情爱等节目应淡出孩子们的视线,那些天真的童趣、纯真的友谊、乐观的心态、丰富的想象、团结的集体、奋斗的快乐应该成为孩子们的首选。其次,图书出版工作者,要编印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可读性强的 儿童 读物,不仅能使孩子们获取知识,还能使孩子心理更健康。再次,医院要开设儿童心理健康门诊,像治疗身体疾病那样,关注孩子的心理疾病。最后,民政审判部门,要从有利于幼儿成长的角度出发,切实维护幼儿在家庭婚姻的解体中的权益,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疏漏而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尽量把孩子的心理压力降到最低点。社会救济也应优先考虑孤儿、贫困儿童的生活教育的抚恤问题,使我们的孩子享受尽可能多的来之于家庭的政府的社会的温暖,对于他培育健康的心态极其有益。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徐建成著,甘肃文化出版社 2、《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王铁军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杂志 4、中国学期教育 百科 全书教育理论卷 5、尊重幼儿的自主意识---幼儿园管理案例(一) 6、时刻关注孩子心理需求---幼儿园管理案例(二) 7、幼儿心理健康评估现状和思考 8、《纲要》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3:《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摘要:近年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当前由于独生子女的急剧增多,不少家长片面地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幼儿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自私、独立性差、缺乏耐挫力、自我保护意识差等。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阐述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决定了其完全可以渗透于其他领域的教学中。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使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在幼儿园各领域教育中抓住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为幼儿创设思考、操作和交流等机会,培养幼儿独立进取的精神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 目前,一些幼儿缺乏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主观动手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却被人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理念的缺失 幼儿教育的主体是多方面的,侧重于对幼儿园硬件环境的建设,一味追求豪华来提升幼儿园的吸引力,忽略了幼儿健康发展真正需要的软环境建设。 教育手段缺乏专业性 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由非专业人士兼任。知识、 经验 不足和角色的混乱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无法提高。 重智商轻情商 目前,在幼儿园讲小学课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幼儿的智力发展的培养,忽略了对幼儿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为了迎合众多家长的喜好,幼儿园都开办了一些美术、乐器等特色班,最后导致:孩子们的热情却在没有假期、没有充分休息的幼儿时代被消耗殆尽。家长和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使孩子们过早地进入不必要的“竞争”状态,导致其丧失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更新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是多方面的教育,幼儿园除了要加大硬件环境建设外,还要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学会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同时要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良好的同学关系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幼儿在今后社会生活中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另外,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和创作环境。教师应鼓励幼儿无拘无束地进行个性表现及艺术创作,并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富有勇气和热情。因此,幼儿教育要运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激发其成功欲望,又让幼儿从世俗中超脱出来接受审美教育。 构建多元化教学手段 社会性的培养,逐渐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问题、性格和情绪问题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障碍,要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必须从幼儿的社会性抓起。一是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学会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二是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良好的同学关系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幼儿在今后社会生活中产生各种行为问题;三是开展移情训练:移情亦称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及他人思想及活动的一种能力。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水平。长期以来,德育忽视了幼儿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幼儿德育工作应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提高幼儿的各种亲社会行为;四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家庭的要求保持一致,共同纠正不良行为。幼儿教师即要理解幼儿、尊重幼儿,不管幼儿智力发育程度如何,都要平等对待,任何斥责、惩罚、讽刺都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注重个体差异: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化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实施个别教育。一是开展个别辅导,每一个儿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需要通过案例讨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大量的案例中揭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性东西。二是开展儿童的心理治疗。生活中往往存在幼儿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正确认识矫治的全体性有利于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孩子要实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能发挥增效作用。幼儿教师要十分注意在在一些象征性游戏中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过度的教育”、粗暴的干预都会使幼儿的安全需要和成就感的需要受到阻碍。游戏是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和合群情感的发展,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让儿童提高合作的能力。 开展 自我评价 :幼儿期帮助幼儿调整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克服过低或过高认识和评价自我的倾向,有助于增强自我接受的意识。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关注幼儿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发现幼儿点滴的进步,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 幼儿智力和培育幼儿的品质教育相结合:幼儿时期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倘使培养得不好,就会背离人的和谐发展的轨道。幼儿教育强调寻求幼儿的品行的培养和意志的树立,通常心理健康的孩子不易被挫折和困难压倒,因此,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能让每一个幼儿形成以自信、欢乐、奋发为基调的心理素质。在孩子经历挫折的同时,教师、父母应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帮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使孩子在经历挫折时能造就自己坚强的性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对于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颜巧英.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科学研究,2006,(6):57-58. [5]潘海燕,杨再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1. 幼儿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2.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4.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5.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需要向孩子传授高深的知识,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应试升学任务,这就造成了家长乃至 教育 界的部分人士对幼儿教师产生轻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无意中把幼儿教师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待遇和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幼儿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与参考:

论文关键词 :幼儿 幼儿教师 情感

论文摘要 :长期工作压力、社会地位不高,幼儿教师面临严峻的情绪情感问题,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过程不仅仅是智力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其情感素质对幼儿的重要影响,发扬积极情感,克服不良情感,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论文正文:

幼儿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幼儿

广义上,幼儿是指0一6岁的 儿童 ,这里所指的幼儿是3一6岁的儿童。在幼儿期,儿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影响。幼儿期对其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教师 也称学前教师,在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

中,对初生至6岁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工作人员。即指接受社会的委托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对儿童身心施加影响,从事保育和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川。

(三)情感

亦称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是非智力素质的核心。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情绪的概括化,情感是后天学会的,由意识控制,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不同教育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人其情感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教师情感素质的现状及分析

社会转型与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本来就担负着母亲、妻子、儿女等多重角色的幼儿园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如果保教工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工作超负荷,就会导致教师心理素质下降,产生挫折感。

(一)幼儿教师情感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压力及其后果

持久的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过度的压力可以使承受者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内分泌混乱,从而导致精力衰退、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肠胃疾病、心脏病等病症。另外,作为教师的职业病,咽喉炎、脊椎病的发病率己经分别高达40%和20 %。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引发负面的情绪反应,焦虑、压抑、忧郁、暴躁、沮丧、不安、悲观失望等会使幼儿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导致幼儿教师的道德和情感准则削弱,自我效能感下降。心理上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影响心理健康,表现为易冲动、精力不济、情感失常、兴趣和热情减少,等等。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方面的消极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对教师自身产生更深层面的影响,造成他们对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倦怠心理,完全失去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幼儿教育工作,对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直接伤害到所带班上孩子的切身利益。

2.社会环境及地位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需要向孩子传授高深的知识,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应试升学任务,这就造成了家长乃至教育界的部分人士对幼儿教师产生轻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无意中把幼儿教师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待遇和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长期以来,评价幼儿教育的 方法 误导了社会上对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观念与行为的认识。目前,幼儿教师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教师的工作若得到积极评价,会促进他们以更为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人工作;相反则会产生心理负担,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觉得社会处境更加不利。

虽然近几年来不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师的工作也在日益受到重视,但作为一个职业群体,他们普遍的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缺乏保障。繁重的工作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有的幼儿教师甚至连最低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也拿不到。幼儿教师没有自己的职称系列,一般最高级别也只能评到“小学高级”,而同时大量的民办幼儿教师连职称也没有,这使得他们觉得自己的职业既没有“钱途”也没有前途。

(二)幼儿教师情感素质问题分析

使幼儿教师情绪低落从而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人总是生活在客观现实之中,其客观因素主要有:

i.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如分不到住房,造成家庭生活不便,而园领导又迟迟不予解决,教师难免在情绪上受到影响,产生挫折感。

2.人际关系紧张,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先进教师遭人诽谤打击,园领导任人唯亲,压制有才干的教师等,都容易导致心理挫折的产生。

3.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差,都会使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挫折感。

4.个人抱负、才华得不到施展,自我实现需要无法满足。如一个幼儿教师所负担的工作同他的 兴趣 爱好 、能力等不适合,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都会使幼儿教师产生心理挫折。

其主观因素中情感素质不高是导致心理挫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

1.对挫折的容忍力。人们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会产生挫折感,这是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缘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因素、思想境界因素、知识 经验 因素等的影响。一般说来,身体强壮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

2.对遭挫程度的感受。同样的情境,一个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另一个人则可能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由于价值观不同的缘故。如评职称,甲要求迫切,若意愿未能实现,可能会是严重的挫折,而对乙来说,可能就构不成严重挫折。幼儿教师的主要挫折,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不顺利,这是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3.抱负水平。一般说来,抱负水平越高,越易受到挫折。这与人们通常所说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是同一个道理。在生活中,如果订下了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好高鹜远,往往是造成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幼儿教师情感素质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情绪情感维持和调节幼儿思维活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幼儿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所以,幼儿的学习活动往往带有情绪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他们不善于用理智支配情感,而是常常以情感支配理智。教师积极的、正面的情绪情感,如对幼儿的爱和尊重,会唤起幼儿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幼儿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信赖感,这种积极心境下幼儿学习的兴趣增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把对教师的爱转到他所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上,具体表现为幼儿喜欢听自己敬慕教师的课,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高高兴兴参加自己喜欢的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说,这是一种交往性的学习机会,幼儿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所以,教师精神抖擞,在教学中具备昂扬振奋的精神,造成一种生动、深刻、感人心扉的精神气氛,师生产生情感交流,幼儿注意集中、积极思维,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良好的师生情感有助于发展幼儿正确的自我意识

教师作为幼儿学业成绩的主要评鉴者,教师的表扬批评、肯定、否定态度都会影响幼儿外在学习动机,幼儿一般将得到的认可与肯定看成社会承认和赞赏的一种方式,把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就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并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表情、眼神、语调、接触的方式和态度来表现对幼儿的肯定、否定、关心或厌恶,幼儿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感情,是一种社会评价,当幼儿得到教师的爱和肯定时,会唤起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激发他们积极上进的力量和信心,并产生心理的愉悦与满足感。而幼儿在遭到教师的冷漠和厌弃时,往往产生孤独感、遗弃感、自卑感,若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会对社会和教师产生抵制、叛逆、对立情感。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暗含的期待,使幼儿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为从而影响着幼儿的智力、情感、个性的成长。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皮克马利翁”来命名这种心理效应即由于尊重、信赖和热爱教育对象而使教育对象出人意料进步的效应。教师的期望和态度是幼儿行为变化的重要原因。

(三)教师与幼儿良好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幼儿期皮质对皮质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幼儿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幼儿冲动性较强自控力差,情绪具有情景性、易变性,在教师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彼此有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但教师的影响居于主导,教师处于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调节着教师与幼儿,以及幼儿之间 人际交往 的对象以及他们的交往频率和交往方式,所以,教师与幼儿融洽和谐的情感交流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幼儿置身于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中必然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幼儿从教师的循循善诱中懂得了尊重;从教师的先人后己、无私奉献中学会了分享;从教师的和风细雨、语重心长中理解了安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幼儿对自己的信赖,进而成为幼儿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教师对幼儿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不仅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幼儿在良好的心境中保持心理平衡,幼儿可以尽情地体验各种不同类型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并形成良好的心境,有助于幼儿各种潜能的发挥_3J。

四、如何提高幼儿教师情感素质

(一)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

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实施情感管理、增强集体凝聚力的前提和动力。

1.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的思想品德、生活目标、道德情操等多种素质的综合反映。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就能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就能意识到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就能激发无限的工作热情。通过学理论、抓培训、树典型的方法,营造讲政治、比团结、争上进、勤奉献的氛围,逐步构建人格高尚、事业心强、热爱学生、富于开拓的幼儿教师群体。

2.引导教师具有自信、乐观的毅力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生活中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能使群体人员充满信心、豁达乐观、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毅力。采用信任、关心为上的工作策略,在政治上信任幼儿教师,在工作上支持幼儿教师。这样,领导与教师思想敞开、情感沟通、信念坚定、意志顽强。

3.引导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态势

幼儿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不受干扰,问题是能否以自身的情感力量战胜这些干扰,这就需要以良好的心理态势为依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邀请心理专家举办讲座进行理论疏导,组织教师撰写师德格言进行自我剖析。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园健康心理氛围浓郁。

4.引导教师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

为了学前教育的发展,为了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幼儿的目标,需要不断引导幼儿教师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的人格力量,把幼儿教师经过情感教育而呈现出的闪光点融合在其自身的精神境界内,升华到事业追求上,升华到新世纪的教育中。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提高教师情感素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幼儿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尤其是健康的情感素质。要爱护每一个幼儿,做幼儿健康成长的贴心人和看守者。

1.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情感窗口

教师的面部表情是教师与幼儿交流的情感信号,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流露的是肯定和赞扬的微笑,就会给幼儿支持和鼓励;如果教师流露的是否定和批评的表情,则会使幼儿感到羞愧和自卑。幼儿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能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师幼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关系。因此,幼儿园教师千万不能吝惜自己的感情,要尽量展示发自内心深处、传达爱意的微笑,使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

2.尊重幼儿的自尊心,讲究批评艺术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基本教育行为原则

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但由于幼儿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较差,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违规行为。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教师应正面说理引导,并加以批评指正,不过批评要讲究艺术。不要训斥幼儿。幼儿虽然年龄小,但自尊心很强,他们希望教师“悄悄地说”,“不要告诉别的老师”。其实,对幼儿的某些违规行为,教师只要用身体语言就可以有效制止。如某幼儿抢他人玩具时,教师只需走到他的身边,用善意的略带威严的眼神看着他,这远比大声训斥有效。另外,教师经常运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并伴以温和的口头语言与幼儿交流,有助于幼儿逐渐学会关注和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获得社会情感认知,习得更多积极的社会性行为。

教师在指正幼儿的言行时,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品质、问题发生的场景以及问题的轻重,采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特别要注意声调、语速),以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建立良好、牢固的师幼关系。

3.保持童心、参与幼儿游戏是幼儿教师最起码的职业操守

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扮演适当的游戏角色,通过提问、协商来引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使游戏时间得以延长,各个角色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最初的平行游戏就会变成充满乐趣的互动合作游戏。

在幼儿园观察中可以发现:在户外游戏中,幼儿所喜欢的教师经常会像幼儿一样尽情玩耍,同时对游戏过程加以有效指导。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放松,就连平时较为安静的幼儿也玩得异常开心。在游戏中,教师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与幼儿一起商量规则,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既创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又深得幼儿喜爱。

(三)合理满足幼儿教师需要,调动幼儿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情感素质

幼儿教师积极性的来源有三个层次:一是她们对其为社会应尽的责任、义务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事业心、责任感等;二是人际关系的影响。由于在团体或组织中得到互相尊重、信任、支持和谅解,从而得到情感和道义上满足;三是她们对个人所需要的物质利益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三个层次一般是同时存在,相互交叉的。因此要善于将幼儿教师积极性的三个来源有机结合起来,激励并满足她们合理的需要。

幼儿教师合理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方面的需要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在对幼儿教师管理过程不仅应当关注和尽量满足幼儿教师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应当重视和满足幼儿教师较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才能使他们产生较强的动机和积极进取的行为。

(四)面对挫折和失败,提高幼儿教师心理自控能力,克服不良情感的消极影响

人的心理有一个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系统。自我控制包括对自我情感、语言和行为的约束,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会酿成心理失常。因此,当人遇到挫折时,要善于自我控制,让理智战胜情感,避免失常行为的发生。在挫折面前,要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提升幼儿教师心理自控能力。

首先,要树立高尚的动机,坚定的信念。人的思想动机越高尚,他的意志表现得就越坚强。崇高的目标是战胜一切挫折和困难的巨大力量。

其次,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薄弱的人,会因无法克服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勇气和信心;意志坚强的人则能调动自己的潜能,去战胜困难和挫折。幼儿教师应加强磨炼自身的意志品质,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前进征途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第三,要乐观积极,善于自我调节。乐观积极的态度包含着快乐和希望,可使人产生轻松的体验,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挫折感。幼儿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做情绪的主人,即使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不幸,也应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挫折,勇于向挫折挑战,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使挫折成为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情绪表达来传递自己的情绪体验,然而,情绪表达很容易受主观意志控制,人们的情绪表达与人们的真实体验往往是不一致的。在情绪表现规则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幼儿很小的时候就能够使用表现规则,知道面部表情和内心状态可以不一致,一些幼儿知道表达消极情绪会带来消极的后果,并且认识到不同的人际背景会有不同的后果。一些研究发现,在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掌握和使用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比男孩更早地掌握和使用情绪表现规则,并且在情绪表达的方式上也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更多地使用面部表情,而男孩则用行为来表达。但此时幼儿对情绪表现规则的使用不是有意的、有策略的。幼儿最初出现的掩饰情绪的行为是模仿或父母教导的结果。 入园不久的小班幼儿,他们常因种种原因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情绪,由情绪支配着一切活动,小朋友只有在良好情绪下的活动才是最有效的活动,才能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由于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处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同,他们的情绪时好、时坏、时惊、时喜、时优、时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一分析,稳定孩子的情绪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基础,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需要。新《刚要》告诉我们,孩子是活动的主体,我们要以孩子发展为本、从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使孩子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但在探索和实践中往往不如人意,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是千差万别的,时常因为情绪不好而不愿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我们必须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育和顺利的开展活动,帮助孩子从情绪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变外因转为内在的动力,给孩子们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真正呈现孩子的主体地位,从而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时常细心观察、耐心教育,确保幼儿每天保持愉快的情绪。针对孩子的复杂情绪,我们进行了总结归类,并运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一、幼儿的情绪表现1、积极而愉快 每天早上幼儿来园时总有大部分的孩子面带微笑,有礼貌的和老师与同伴打招呼,如有的还会把开心的事说给别人听,积极的参与游戏活动,在伙伴面前大胆表现自己。2、恐惧和担忧一些交往能力差的幼儿,在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建立友好关系,特别是面对有攻击性行为或不良习惯的幼儿,他们往往胆小怕事,表现出一种恐惧、担忧的情绪,在活动中不是很积极,给人以退让的感觉。3、依赖和害怕 由于孩子缺乏自我服务能力和独立意识,入园后觉得失去了依靠,没有了安全感,面对在园的一日活动要求无动于衷。因此在家长离园时表现出一种舍不得的依赖感,每天早上和家长告别时都要说同一句话“你早点来接我”。4、易生气 孩子在不称心不如意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不满情绪,他们常常因为不满而不愿理睬别人,不参加各种活动,对你瞪眼或掘着小嘴巴等,不良的情绪时间相对较长,不易感化。二、相应的教育方法1、鼓励型 情绪积极的幼儿以鼓励为主,不断肯定他们的礼貌行为、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乐意与同伴交往等各种表现,在看到他们进步的同时帮助幼儿树立信心,从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出发,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提高各方面的技能等,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2、爱护型 这种方法是针对怕受欺负的幼儿制定的,我们为孩子创设了有安全感的环境,如把有攻击性行为和自控能力较差的幼儿安排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对这些影响别人情绪的孩子进行耐心教育,及时阻止,并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有目的的创设游戏情景,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逐步培养孩子勇敢的良好品质,从而改变和消除孩子的恐惧和担忧。3、指导型 对于一些在家依赖惯了的幼儿,生怕自己不会做或得不到帮助,所以每天早上来园时都舍不得离开家长,有的还要哭鼻子,有的因大小便在身上而影响了情绪。针对这些幼儿我们不但给予适当的帮助,同时鼓励和指导孩子学做力所能及的事,大胆的解放孩子的小手,在锻炼中获得知识和经验,保持良好的情绪。4、尊重型 这种方法适合于易生气和发脾气的幼儿,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生气的原因,尊重孩子,然后以换位的方式为孩子着想,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转变孩子的情绪,和他们建立平等友好关系。 在家庭中,父母对幼儿的情绪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和指导,是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的情感对话进行的。在这种每天都进行的情感对话中,父母教给幼儿如何处理日常情绪事件,告诉幼儿他们对日常情绪事件的评价,帮助幼儿针对情绪体验使用情绪标签,并学习使用情绪表达的文化及社会规则。比如,男孩子不能轻易掉眼泪,收到不喜欢的礼物也要表现出高兴并表示感谢,等等。 另一方面,父母在家庭中各种情绪的积极表露和消极表露,又在无形中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发展。具有丰富情绪表露的家庭可能促进幼儿的情绪认知。父母善于情绪表露,幼儿也就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自己的行为如何引发别人的情绪反应。幼儿善于观察和模仿,家庭情绪气氛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论文研究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般没有趋势

幼儿情绪特点有以下几点。1.幼儿情绪的特点分别是:易感性、易变性和冲动性,两岁以后,小孩子的情感表现就会变得越来越丰富,会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2. 因为幼儿的情绪还具有易感性的特点,他们的情感表现往往是十分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以及受到周围人的情绪感染的。3.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当中,家长的情绪十分愤怒、暴躁,或者是悲伤、失落,是非常容易同化孩子的情感表现的,这对于孩子的性格形成有很大影响,因此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家长应当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4. 幼儿时期的小孩子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的情绪常常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也就是易变性特点的体现。因此当小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不妨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孩子喜欢的地方。孩子情绪的冲动型表现在,当他们不高兴的时候,是会随时发泄不满的,并且这种冲动的情绪是很难立刻平静下来,因此在稳定孩子的情绪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诱导。

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绪表达的社会化。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幼儿情绪情感的逐渐丰富化表现在以下方面:幼儿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能够引起其情绪体验。而情绪发展的深刻化是指情绪所指向的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

儿童情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毛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儿童的成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是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目于爱与被爱、尊重与自尊的需要,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为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与人交往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及人际关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幼儿情绪的产生和性质。成人对幼儿的关爱、表扬,可以使幼儿信心百倍、活泼、愉快,反之,则可能使他们焦虑不安。因此,在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对幼儿的态度,是幼儿情绪情感的最重要的动因。不仅与成人交往的需要及状况是制约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社会性动因,而且,同伴交往的状况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情绪的重要原因。有一名幼儿,父母、教师都挺喜爱他,但其在幼儿园就是不高兴,也不愿上幼儿园。通过观察、谈话发现,原因在于同伴不理他,不喜欢和他一起玩。小朋友的排斥、拒绝,或者忽视、冷落,对幼儿常是一种痛苦。(二)情感的丰富与深刻化情绪情感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分化的过程。新生儿只有几种非常简单的情绪,如愉快、恐惧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情感的种类逐渐增多。幼儿期相继出现许多高级社会性情感。如尊敬/怜悯、公正、友谊、同情、羡慕、羞愧、责任感、妒忌、骄傲,等等。研究表明,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均在幼儿期出现,并获得初步的发展。这些都使得幼儿的情感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幼小儿童的情绪带有很强的冲动性,当他们处于激动的状态时,常常会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产生一些冲击性的行为,当然,他们更不会考虑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比如,一个劲儿看见别的孩子欺侮小弟弟,感到非常气愤。于是,他一边喊着:“不许欺侮小弟弟”,一边却伸出拳头朝欺侮人的孩子身上打上一拳。大些的孩子则开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行为的冲动性和过于强烈的外部情感表现,同时,情感的稳定性也逐渐提高。

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论文研究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情绪表达来传递自己的情绪体验,然而,情绪表达很容易受主观意志控制,人们的情绪表达与人们的真实体验往往是不一致的。在情绪表现规则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幼儿很小的时候就能够使用表现规则,知道面部表情和内心状态可以不一致,一些幼儿知道表达消极情绪会带来消极的后果,并且认识到不同的人际背景会有不同的后果。一些研究发现,在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掌握和使用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比男孩更早地掌握和使用情绪表现规则,并且在情绪表达的方式上也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更多地使用面部表情,而男孩则用行为来表达。但此时幼儿对情绪表现规则的使用不是有意的、有策略的。幼儿最初出现的掩饰情绪的行为是模仿或父母教导的结果。 入园不久的小班幼儿,他们常因种种原因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情绪,由情绪支配着一切活动,小朋友只有在良好情绪下的活动才是最有效的活动,才能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由于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处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同,他们的情绪时好、时坏、时惊、时喜、时优、时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一分析,稳定孩子的情绪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基础,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需要。新《刚要》告诉我们,孩子是活动的主体,我们要以孩子发展为本、从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使孩子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但在探索和实践中往往不如人意,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是千差万别的,时常因为情绪不好而不愿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我们必须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育和顺利的开展活动,帮助孩子从情绪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变外因转为内在的动力,给孩子们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真正呈现孩子的主体地位,从而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时常细心观察、耐心教育,确保幼儿每天保持愉快的情绪。针对孩子的复杂情绪,我们进行了总结归类,并运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一、幼儿的情绪表现1、积极而愉快 每天早上幼儿来园时总有大部分的孩子面带微笑,有礼貌的和老师与同伴打招呼,如有的还会把开心的事说给别人听,积极的参与游戏活动,在伙伴面前大胆表现自己。2、恐惧和担忧一些交往能力差的幼儿,在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建立友好关系,特别是面对有攻击性行为或不良习惯的幼儿,他们往往胆小怕事,表现出一种恐惧、担忧的情绪,在活动中不是很积极,给人以退让的感觉。3、依赖和害怕 由于孩子缺乏自我服务能力和独立意识,入园后觉得失去了依靠,没有了安全感,面对在园的一日活动要求无动于衷。因此在家长离园时表现出一种舍不得的依赖感,每天早上和家长告别时都要说同一句话“你早点来接我”。4、易生气 孩子在不称心不如意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不满情绪,他们常常因为不满而不愿理睬别人,不参加各种活动,对你瞪眼或掘着小嘴巴等,不良的情绪时间相对较长,不易感化。二、相应的教育方法1、鼓励型 情绪积极的幼儿以鼓励为主,不断肯定他们的礼貌行为、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乐意与同伴交往等各种表现,在看到他们进步的同时帮助幼儿树立信心,从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出发,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提高各方面的技能等,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2、爱护型 这种方法是针对怕受欺负的幼儿制定的,我们为孩子创设了有安全感的环境,如把有攻击性行为和自控能力较差的幼儿安排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对这些影响别人情绪的孩子进行耐心教育,及时阻止,并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有目的的创设游戏情景,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逐步培养孩子勇敢的良好品质,从而改变和消除孩子的恐惧和担忧。3、指导型 对于一些在家依赖惯了的幼儿,生怕自己不会做或得不到帮助,所以每天早上来园时都舍不得离开家长,有的还要哭鼻子,有的因大小便在身上而影响了情绪。针对这些幼儿我们不但给予适当的帮助,同时鼓励和指导孩子学做力所能及的事,大胆的解放孩子的小手,在锻炼中获得知识和经验,保持良好的情绪。4、尊重型 这种方法适合于易生气和发脾气的幼儿,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生气的原因,尊重孩子,然后以换位的方式为孩子着想,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转变孩子的情绪,和他们建立平等友好关系。 在家庭中,父母对幼儿的情绪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和指导,是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的情感对话进行的。在这种每天都进行的情感对话中,父母教给幼儿如何处理日常情绪事件,告诉幼儿他们对日常情绪事件的评价,帮助幼儿针对情绪体验使用情绪标签,并学习使用情绪表达的文化及社会规则。比如,男孩子不能轻易掉眼泪,收到不喜欢的礼物也要表现出高兴并表示感谢,等等。 另一方面,父母在家庭中各种情绪的积极表露和消极表露,又在无形中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发展。具有丰富情绪表露的家庭可能促进幼儿的情绪认知。父母善于情绪表露,幼儿也就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自己的行为如何引发别人的情绪反应。幼儿善于观察和模仿,家庭情绪气氛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它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情感教育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每个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人在接触现实的时候,对现实中的对象和现象总是持有各种各样的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产生着不同的情绪、情感、并逐步地演变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而幼儿情感的发展对其以后心理的发展影响是大的,特别是幼儿情感的个别化即幼儿情感的某种倾向性,对幼儿将来的个性形成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而幼儿期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提高其社会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我们幼儿园的教师来说,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中,在幼儿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各种交往中,都可以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上的“单一”概念,确立整体意识。 长期以来,幼儿情感教育未被人们所重视,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技巧传授,轻能力、习惯、兴趣、情操的培养。以往,我们在设计、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时,多是单纯追求各学科教学的工具性效应,忽视了在品德、情感等方面应该达到的目的。例如,在“认识春天”的教育活动时,多半限于让幼儿掌握春天的气候特征和动植物的变化,使幼儿感觉衣服的增减等,这样孩子们所获得的只是知识。在更新教育观念后,在组织教育活动时,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注意了情感教育,如春天到了,带小朋友到户外春游,观察春天的景象以及池塘里的蝌蚪的变化,并根据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启发幼儿:“小朋友,春天到了,池塘里的蝌蚪也出生了,它们的妈妈是谁呀?为什么它们长得跟妈妈不一样呢?”孩子们通过思考和讨论,知道春天里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接着,我又用拟人的手法问:“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会怎么样?”孩子们发挥了想象力,有的说:“小蝌蚪伤心地哭了,”有的说:“没有妈妈照顾,小蝌蚪会生病的。”这时,我便说:“让我们帮帮小蝌蚪的忙吧!”孩子们的情绪明显高涨,有的说:我们帮它找妈妈;有的说:我把它带回家照顾它;有的说:我们要爱护它,让它感受到我们的爱。孩子们说了很多各种各样充满爱心的想法。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既领略了知识世界的内容,又进入了情感世界,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关心他人和同情、帮助弱小者的品质的熏陶。 二、对幼儿要爱严结合,循循善诱,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热爱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无爱便无教育。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年龄越小,作为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爱”的情感交流越发显得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就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从思想认识、从情感、行为等方面去了解幼儿,分析他们的语言行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对待幼儿要爱,但热爱不等于溺爱、迁就、纵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感情用事,失去理智,忽松忽紧,而要前后一贯,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孩子的情感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尽管是极其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及时予以肯定,这可增强幼儿战胜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促使幼儿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注意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情感教育 幼儿园有目的的活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只有结合这些特点认真地设计并组织活动,才能将情感有机地渗透其中,但要避免手段和方式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例如:过去在组织讲故事的活动时,经常在故事结束部分提问孩子们类似的问题:“我们要向故事中的谁学习?学习他什么呢?”并引导幼儿说出:“学习他关心别人,互相帮助”等等,这些类似的活动,都没有跳出说教的圈子,孩子们虽然当时能对答如流,但在生活交往中是否能真正体现,就不一定了,因为孩子们并没有把知识的获得深化为思想感情,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要自然地协调地渗透情感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一)结合节日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各种节日都有其不同的意义,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和主要的涵义,如“三八”妇女节、儿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清明节、元旦等等,将幼儿对节日的认识情感从不同方面作进一步的提高,如三八节,五一节到了,让幼儿通过绘画“我的妈妈”、“我的爸爸”送给爸爸妈妈,并说一句祝福的话来表达幼儿对父母热爱的情感,鼓励幼儿帮助爸爸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洗袜子,穿脱鞋袜,收拾玩具,摆放碗筷,为大人递送用具等,养成幼儿以自己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关心他人的情感。清明节前组织幼儿谈话,帮助幼儿理解烈士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牺牲,人们为了怀念他们,每年春天都要去看望他们,并让幼儿懂得看望烈士时要做花圈、花来表达我们的怀念之情。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花圈,把孩子们用皱纹纸做的纸花扎在花圈上,组织幼儿到烈士纪念碑扫墓,献上花圈,低头向烈士默哀,体验怀念烈士的心情,并请家长代表向孩子们讲述革命烈士的故事,扫墓活动结束回来后,我们又通过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画画、折纸、看谁讲的英雄人物多等形式,强化了幼儿的情感。 (二)利用身边发生的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事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极好教材,例如,我利用我班钟楚略小朋友即将随爸爸妈妈到英国去读书,将要和全班小朋友分开了这一时机来进行情感教育,如何开展这一活动呢?我发现,教师亲切的教育态度是诱发幼儿良好情绪和情感的纽带,幼儿只有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情绪下,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和创设。一开始,我用亲切的语调和幼儿交谈:“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将要离开我们班,你们知道是谁吗?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们班呢?”小朋友们一下被吸引了,纷纷想知道是谁,情绪被激发以后,我向大家讲明了原因,孩子们又关心地问:“那钟楚略什么时候回来呢?”我表示遗憾地说:“我也不知道,也许很难有机会回来了,”接着我又启发他们:“钟楚略要走了,你们想他吗?你们怎么想他呢?”孩子们有的说:“打电话,”有的说:“写信给他,”有的说:“我们画一幅画送给他,让他不忘记我们,”于是我们决定全班小朋友一起画一幅画送给他,我构思了全班小朋友手拉手的画面,全班孩子每人在画纸上都画上一个人代表自己,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名字,每个孩子还对楚略说了一句祝福的话。当家长来接孩子时,我们把这幅画和祝福送给楚略父母时,他们都非常激动。楚略到英国后,还给我们寄来了信和卡片。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友爱产声相互交流的作用。 (三)注重一日活动的情感培养 幼儿的情感具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情感教育并不是一次活动或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将一日活动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是有效的教育。如利用大自然、音乐、美术和文学作品等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游戏活动、区域活动强化爱的情感教育等。一日活动的各环节都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要注意随机教育,发掘出着眼点,并努力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使孩子们行成良好的情感素质。 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用爱作为纽带连接教师和幼儿的关系,努力创设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和谐环境气氛,使幼儿的情感得到和谐的健康发展。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需要向孩子传授高深的知识,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应试升学任务,这就造成了家长乃至 教育 界的部分人士对幼儿教师产生轻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无意中把幼儿教师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待遇和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幼儿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与参考:

论文关键词 :幼儿 幼儿教师 情感

论文摘要 :长期工作压力、社会地位不高,幼儿教师面临严峻的情绪情感问题,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过程不仅仅是智力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其情感素质对幼儿的重要影响,发扬积极情感,克服不良情感,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论文正文:

幼儿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幼儿

广义上,幼儿是指0一6岁的 儿童 ,这里所指的幼儿是3一6岁的儿童。在幼儿期,儿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影响。幼儿期对其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教师 也称学前教师,在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

中,对初生至6岁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工作人员。即指接受社会的委托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对儿童身心施加影响,从事保育和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川。

(三)情感

亦称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是非智力素质的核心。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情绪的概括化,情感是后天学会的,由意识控制,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不同教育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人其情感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教师情感素质的现状及分析

社会转型与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本来就担负着母亲、妻子、儿女等多重角色的幼儿园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如果保教工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工作超负荷,就会导致教师心理素质下降,产生挫折感。

(一)幼儿教师情感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压力及其后果

持久的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过度的压力可以使承受者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内分泌混乱,从而导致精力衰退、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肠胃疾病、心脏病等病症。另外,作为教师的职业病,咽喉炎、脊椎病的发病率己经分别高达40%和20 %。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引发负面的情绪反应,焦虑、压抑、忧郁、暴躁、沮丧、不安、悲观失望等会使幼儿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导致幼儿教师的道德和情感准则削弱,自我效能感下降。心理上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影响心理健康,表现为易冲动、精力不济、情感失常、兴趣和热情减少,等等。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方面的消极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对教师自身产生更深层面的影响,造成他们对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倦怠心理,完全失去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幼儿教育工作,对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直接伤害到所带班上孩子的切身利益。

2.社会环境及地位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需要向孩子传授高深的知识,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应试升学任务,这就造成了家长乃至教育界的部分人士对幼儿教师产生轻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无意中把幼儿教师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待遇和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长期以来,评价幼儿教育的 方法 误导了社会上对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观念与行为的认识。目前,幼儿教师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教师的工作若得到积极评价,会促进他们以更为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人工作;相反则会产生心理负担,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觉得社会处境更加不利。

虽然近几年来不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师的工作也在日益受到重视,但作为一个职业群体,他们普遍的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缺乏保障。繁重的工作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有的幼儿教师甚至连最低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也拿不到。幼儿教师没有自己的职称系列,一般最高级别也只能评到“小学高级”,而同时大量的民办幼儿教师连职称也没有,这使得他们觉得自己的职业既没有“钱途”也没有前途。

(二)幼儿教师情感素质问题分析

使幼儿教师情绪低落从而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人总是生活在客观现实之中,其客观因素主要有:

i.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如分不到住房,造成家庭生活不便,而园领导又迟迟不予解决,教师难免在情绪上受到影响,产生挫折感。

2.人际关系紧张,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先进教师遭人诽谤打击,园领导任人唯亲,压制有才干的教师等,都容易导致心理挫折的产生。

3.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差,都会使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挫折感。

4.个人抱负、才华得不到施展,自我实现需要无法满足。如一个幼儿教师所负担的工作同他的 兴趣 爱好 、能力等不适合,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都会使幼儿教师产生心理挫折。

其主观因素中情感素质不高是导致心理挫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

1.对挫折的容忍力。人们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会产生挫折感,这是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缘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因素、思想境界因素、知识 经验 因素等的影响。一般说来,身体强壮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

2.对遭挫程度的感受。同样的情境,一个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另一个人则可能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由于价值观不同的缘故。如评职称,甲要求迫切,若意愿未能实现,可能会是严重的挫折,而对乙来说,可能就构不成严重挫折。幼儿教师的主要挫折,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不顺利,这是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3.抱负水平。一般说来,抱负水平越高,越易受到挫折。这与人们通常所说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是同一个道理。在生活中,如果订下了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好高鹜远,往往是造成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幼儿教师情感素质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情绪情感维持和调节幼儿思维活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幼儿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所以,幼儿的学习活动往往带有情绪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他们不善于用理智支配情感,而是常常以情感支配理智。教师积极的、正面的情绪情感,如对幼儿的爱和尊重,会唤起幼儿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幼儿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信赖感,这种积极心境下幼儿学习的兴趣增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把对教师的爱转到他所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上,具体表现为幼儿喜欢听自己敬慕教师的课,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高高兴兴参加自己喜欢的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说,这是一种交往性的学习机会,幼儿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所以,教师精神抖擞,在教学中具备昂扬振奋的精神,造成一种生动、深刻、感人心扉的精神气氛,师生产生情感交流,幼儿注意集中、积极思维,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良好的师生情感有助于发展幼儿正确的自我意识

教师作为幼儿学业成绩的主要评鉴者,教师的表扬批评、肯定、否定态度都会影响幼儿外在学习动机,幼儿一般将得到的认可与肯定看成社会承认和赞赏的一种方式,把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就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并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表情、眼神、语调、接触的方式和态度来表现对幼儿的肯定、否定、关心或厌恶,幼儿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感情,是一种社会评价,当幼儿得到教师的爱和肯定时,会唤起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激发他们积极上进的力量和信心,并产生心理的愉悦与满足感。而幼儿在遭到教师的冷漠和厌弃时,往往产生孤独感、遗弃感、自卑感,若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会对社会和教师产生抵制、叛逆、对立情感。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暗含的期待,使幼儿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为从而影响着幼儿的智力、情感、个性的成长。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皮克马利翁”来命名这种心理效应即由于尊重、信赖和热爱教育对象而使教育对象出人意料进步的效应。教师的期望和态度是幼儿行为变化的重要原因。

(三)教师与幼儿良好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幼儿期皮质对皮质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幼儿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幼儿冲动性较强自控力差,情绪具有情景性、易变性,在教师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彼此有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但教师的影响居于主导,教师处于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调节着教师与幼儿,以及幼儿之间 人际交往 的对象以及他们的交往频率和交往方式,所以,教师与幼儿融洽和谐的情感交流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幼儿置身于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中必然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幼儿从教师的循循善诱中懂得了尊重;从教师的先人后己、无私奉献中学会了分享;从教师的和风细雨、语重心长中理解了安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幼儿对自己的信赖,进而成为幼儿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教师对幼儿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不仅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幼儿在良好的心境中保持心理平衡,幼儿可以尽情地体验各种不同类型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并形成良好的心境,有助于幼儿各种潜能的发挥_3J。

四、如何提高幼儿教师情感素质

(一)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

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实施情感管理、增强集体凝聚力的前提和动力。

1.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的思想品德、生活目标、道德情操等多种素质的综合反映。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就能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就能意识到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就能激发无限的工作热情。通过学理论、抓培训、树典型的方法,营造讲政治、比团结、争上进、勤奉献的氛围,逐步构建人格高尚、事业心强、热爱学生、富于开拓的幼儿教师群体。

2.引导教师具有自信、乐观的毅力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生活中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能使群体人员充满信心、豁达乐观、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毅力。采用信任、关心为上的工作策略,在政治上信任幼儿教师,在工作上支持幼儿教师。这样,领导与教师思想敞开、情感沟通、信念坚定、意志顽强。

3.引导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态势

幼儿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不受干扰,问题是能否以自身的情感力量战胜这些干扰,这就需要以良好的心理态势为依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邀请心理专家举办讲座进行理论疏导,组织教师撰写师德格言进行自我剖析。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园健康心理氛围浓郁。

4.引导教师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

为了学前教育的发展,为了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幼儿的目标,需要不断引导幼儿教师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的人格力量,把幼儿教师经过情感教育而呈现出的闪光点融合在其自身的精神境界内,升华到事业追求上,升华到新世纪的教育中。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提高教师情感素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幼儿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尤其是健康的情感素质。要爱护每一个幼儿,做幼儿健康成长的贴心人和看守者。

1.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情感窗口

教师的面部表情是教师与幼儿交流的情感信号,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流露的是肯定和赞扬的微笑,就会给幼儿支持和鼓励;如果教师流露的是否定和批评的表情,则会使幼儿感到羞愧和自卑。幼儿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能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师幼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关系。因此,幼儿园教师千万不能吝惜自己的感情,要尽量展示发自内心深处、传达爱意的微笑,使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

2.尊重幼儿的自尊心,讲究批评艺术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基本教育行为原则

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但由于幼儿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较差,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违规行为。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教师应正面说理引导,并加以批评指正,不过批评要讲究艺术。不要训斥幼儿。幼儿虽然年龄小,但自尊心很强,他们希望教师“悄悄地说”,“不要告诉别的老师”。其实,对幼儿的某些违规行为,教师只要用身体语言就可以有效制止。如某幼儿抢他人玩具时,教师只需走到他的身边,用善意的略带威严的眼神看着他,这远比大声训斥有效。另外,教师经常运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并伴以温和的口头语言与幼儿交流,有助于幼儿逐渐学会关注和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获得社会情感认知,习得更多积极的社会性行为。

教师在指正幼儿的言行时,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品质、问题发生的场景以及问题的轻重,采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特别要注意声调、语速),以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建立良好、牢固的师幼关系。

3.保持童心、参与幼儿游戏是幼儿教师最起码的职业操守

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扮演适当的游戏角色,通过提问、协商来引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使游戏时间得以延长,各个角色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最初的平行游戏就会变成充满乐趣的互动合作游戏。

在幼儿园观察中可以发现:在户外游戏中,幼儿所喜欢的教师经常会像幼儿一样尽情玩耍,同时对游戏过程加以有效指导。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放松,就连平时较为安静的幼儿也玩得异常开心。在游戏中,教师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与幼儿一起商量规则,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既创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又深得幼儿喜爱。

(三)合理满足幼儿教师需要,调动幼儿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情感素质

幼儿教师积极性的来源有三个层次:一是她们对其为社会应尽的责任、义务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事业心、责任感等;二是人际关系的影响。由于在团体或组织中得到互相尊重、信任、支持和谅解,从而得到情感和道义上满足;三是她们对个人所需要的物质利益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三个层次一般是同时存在,相互交叉的。因此要善于将幼儿教师积极性的三个来源有机结合起来,激励并满足她们合理的需要。

幼儿教师合理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方面的需要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在对幼儿教师管理过程不仅应当关注和尽量满足幼儿教师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应当重视和满足幼儿教师较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才能使他们产生较强的动机和积极进取的行为。

(四)面对挫折和失败,提高幼儿教师心理自控能力,克服不良情感的消极影响

人的心理有一个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系统。自我控制包括对自我情感、语言和行为的约束,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会酿成心理失常。因此,当人遇到挫折时,要善于自我控制,让理智战胜情感,避免失常行为的发生。在挫折面前,要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提升幼儿教师心理自控能力。

首先,要树立高尚的动机,坚定的信念。人的思想动机越高尚,他的意志表现得就越坚强。崇高的目标是战胜一切挫折和困难的巨大力量。

其次,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薄弱的人,会因无法克服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勇气和信心;意志坚强的人则能调动自己的潜能,去战胜困难和挫折。幼儿教师应加强磨炼自身的意志品质,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前进征途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第三,要乐观积极,善于自我调节。乐观积极的态度包含着快乐和希望,可使人产生轻松的体验,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挫折感。幼儿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做情绪的主人,即使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不幸,也应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挫折,勇于向挫折挑战,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使挫折成为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