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针灸治疗面瘫病症本科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针灸治疗面瘫病症本科毕业论文

《针灸治疗面瘫》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也一并介绍,并摘录了他人治疗面瘫有效的方法附编于后,这也是《针灸治疗面瘫》的特点之一。针灸治疗面瘫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当中就有多方面记载。长期以来,就其病因病机、病位归经、治疗方法及取穴配穴,从古至今均有大量记载和论述。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生活质量更加重视,而针灸这种操作简便、见效快、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尤其受到人们的推崇。针灸对神经损伤、肌肉瘫痪一类病症,在治疗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针灸治疗面瘫,因疗效可靠而受到广大病人的认可。长期以来,针灸在解除病人疾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般资料 女4名,年龄分别为31、56、60、73岁。男2名,年龄分别为34、61岁。有2名女性为右面瘫,其他病例均为左面瘫。 主要症状: 口歪斜,鼻唇沟变浅,眼睑不能下合,不能皱额、鼓腮、蹙眉,噘嘴,露齿时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细。 治疗方法: 以针灸治疗,并以手法为主,治疗过程中不加用药物或电针。法则:祛风通络。 处方:合谷、太冲、牵正、颊车透地仓,地仓透颊车,风池,下关,迎香,承浆或颊承浆。每次选三或四穴。 加减法:眼睑不能下合、露睛流泪者,加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透鱼腰。耳后痛者,加翳风。味觉减退者,加廉泉。手法:平补平泻,抽针法。 操作:合谷,太冲,风池针用泻法,下关,牵正,迎香,平刺,采用平补平泻法,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使面肌向后抽动,留针20分钟。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 疗效:6例都在一个疗程(10次)达到临床治愈。 鉴别诊断: 根据起病形式和临床特点,诊断并不困难。本病应与中枢性面瘫,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引起的面神经麻痹,以及后颅窝炎症、肿瘤所致的面神经麻痹等相鉴别。 体会: 本病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足阳明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确切病因尚未明了,通常认为可能是局部炎症所致,如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腮腺炎等。本病发病初期(1周内),炎症尚处于发展阶段,针灸治疗时,宜取穴少,轻 *** ,或等待1周后才开始治疗。本病若病延日久,治疗失当,病情由实转虚,气血不能上灌于阳明,致使面部肌肉失于气血濡养而枯槁萎缩,面部麻木,甚则面肌抽搐,或至口眼歪斜难以恢复。针灸治疗本病是可行有效之法,可广加推行,以造福病患者。

随着针灸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部分针灸疗效机制科学意义上的肯定,逐渐形成了西方针灸的概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针灸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 范文 一:针灸治疗HZ止痛效应分析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简称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节及皮肤,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侵害单侧一个或多个皮区,多表现为躯干的环状或条形损害。笔者采用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方法 ,运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观察不同针灸方法的止痛效应,并分析患者满意度与止痛效应的关系,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为2007年4月—2009年10月针灸科、皮肤科住院或门诊患者。将101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采用中心随机的方法,分配至A组(电针组)30例、B组(铺棉灸组)23例、C组(火针组)25例、D组(叩刺拔罐组)23例。剔除5例误纳病例及2例脱落病例,结果最后符合方案A组27例、B组23例、C组24例、D组20例,共94例。其中男54例(),女4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平均(±)岁。4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生命体征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而且两组患者不适至初诊时间、疱疹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具有可比性。

试验标准

(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蛇串疮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2]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出现疱疹1~7天内,未经过抗病毒和止痛治疗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本课题组各种治疗方法、服从课题组安排者。(3)排除标准①属于带状疱疹的特殊类型,包括眼、耳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无疹型带状疱疹;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瘢痕体质者;⑤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⑥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⑦1个月内应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治疗方法

4组患者疱疹局部均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保护皮损。治疗时取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进行。(1)A组(电针组)取穴:阿是穴(病变皮损处)、夹脊穴(患侧)、支沟穴、后溪穴。操作方法:所有穴位定位均按照《国家标准经穴部位》[3]取穴。阿是穴用平刺法局部围针刺,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支沟穴、后溪穴直刺,均进针约~寸,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100Hz,2~5mA,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min后出针。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计1个疗程。(2)B组(电针+铺棉灸组)铺棉灸操作方法:将脱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蝉翼,约3cm×3cm大小棉片,根据皮损的面积决定施灸棉片的数量。铺在阿是穴上,用火柴点燃烧尽棉花,每次施灸3遍。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3)C组(电针+火针组)火针操作方法:术者左手持点燃的酒精灯,右手持中粗火针在外焰加热针体,直至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地刺入疱疹中央约~,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次选择3~5个,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钟,涂上一层万花油。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4)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叩刺拔罐方法:术者以一次性梅花针叩刺阿是穴,以局部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叩刺部位及病损两端。留罐5~10min,出血3~5mL,取罐后用活力碘消毒患处,视疱疹面积大小,决定火罐的型号和数量。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

观察指标

(1)疼痛评价指标①疼痛强度(VAS评定法,单位:mm):记录观察点前24h内最痛点。以100mm标识,0表示不痛,100mm表示患者能够想象的最大疼痛强度。②疼痛缓解程度(%):记录观察点前24h内疼痛强度与基线相比的缓解情况。记录范围0~100%,0表示完全没有缓解,100%表示完全缓解。③疼痛开始缓解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缓解程度恒定在30%以上所需的时间。④疼痛持续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完全消失所需的时间。于观察第1~10天每次治疗前、第11天记录。③④项如在疗程内无法记录(疼痛未缓解或者消失),则在第22、30、60、90天随访时记录。(2)患者满意度:用标尺法,0~100代表患者对其所接受的治疗 措施 的耐受性,100分表示很满意,0分为很不满意,让患者读出最能代表其耐受程度的位置,并记录读数(分)。于第11天记录。

统计方法

数值以(珋x±s)表示,所有数据进行比较前,经过K-S正态分布检验。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用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患者满意度与VAS疼痛评分的关系

见表1和图1。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减少,且治疗后各组VAS评分存在差异(P<),A组治疗后VAS评分为(±)分,B组(±)分。4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说明经1疗程的针灸治疗后,针灸各组的总体止痛效应相当。经治疗后,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的满意度有一定的不同(P<),A组(电针组)、C组(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P<);电针组与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相当(P>);电针+铺棉灸组、电针+叩刺拔罐组患者满意度相当(P>)。从患者角度分析,较电针+铺棉灸、电针+叩刺拔罐,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病人满意度是指病人凭着自己对健康的理解,权衡自己的经济条件,结合自己对医疗保健的要求,对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的综合评价。[4]涉及整个疾病就诊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图1,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均P>)。

患者满意度与患者疼痛缓解、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的关系

见表2和图2。4组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但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其中以A组(电针组)较B组(电针+铺棉灸组)疼痛缓解程度更明显(P<)。四组患者的满意度与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5)。

3讨论

带状疱疹属中医“蛇串疮”范畴,其发生多因机体正气不足,湿热毒邪循肝胆经络熏蒸肌肤;在病变后期,余毒未清,瘀血阻滞肌肤而发生神经痛。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困扰患者的主要原因。止痛是针灸的一大功能,针灸有减轻带状疱疹疼痛、缩短疼痛持续时间等作用[5-6]。本方案取阿是穴、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治疗,本取穴方案从蛇串疮病机出发,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止痛的作用。采用电针法、电针+铺棉灸法、电针+火针法、电针+叩刺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虽治疗后各组的VAS评分、疼痛缓解程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疼痛强度、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各止前效应指标,除了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外,余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组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考虑与带状疱疹的自然病程一般为2-3周[7]有关,估计到治疗后的观察点,大部分患者自然病程已向痊愈转归,因此无法体现各疗法止痛效应的差别。电针法为阿是穴围针刺加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电针治疗,其余三种疗法分别为在此基础上加上铺棉灸法、火针法、叩刺拔罐法,治疗后VAS评分A组(电针组)明显低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而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结果说明针灸本身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疼痛,将电针和铺棉灸重叠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不仅不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可能还增加了患者的疼痛。

本研究中的患者满意度,是患者将其所接受的治疗措施的耐受性用0~100分表示出来,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属病人 报告 的临床结局。病人报告的临床资料已成为临床疗效评价关注的焦点,可用于最佳治疗方案的评价与选择。[8]本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但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二:循证医学针灸证据评析

1针灸研究证据的来源和范畴的确立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对针灸医学的启示,根据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证据来源范围,本研究确定的针灸研究证据范畴主要包括:现代研究证据、古籍载录证据、专家 经验 证据,其中现代研究证据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下面对各类研究证据的特点和纳入理由作简要阐述。

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 总结 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2)非随机对照研究:目前,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医药、针灸领域中占据多数地位[5]。这类研究虽未采用随机方法,但采用对照组进行比较,故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仍能给针灸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因此,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为本研究针灸研究证据纳入来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古代医籍中的证据是论述性的,是临床经验记载或具体医疗过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虑医籍质量、医家资质、记载形式(医案、论述)、证据应用强度、内容完备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其中符合第2条者为经典著 作文 献,符合第3条者为历代沿用的古代证据。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的收录67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古代针灸名医:依据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史[8-9],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名医有33位,包括:黄帝、扁鹊、华佗、涪翁、郭玉、曹翕、吕广、皇甫谧、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权、杨上善、孙思邈、王焘、王惟一、王执中、何若愚、阎明广、窦汉卿、王国瑞、滑寿、徐凤、凌云、高武、汪机、马莳、杨继洲、李时珍、吴昆、张景岳、李学川。记载为历代沿用:指该治疗方案在历代专著中重复应用。

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家经验总结一般由专家自己或他人概况归纳而成,来源范围包括专家经验代表性专著和期刊论文。本研究一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特点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一方面依据专家范畴界定、作者、载体形式及经验总结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针灸领域名老中医专家的界定:在时间范围上界定为民国至今的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进而依据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过程[8-9],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成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经过专家咨询、讨论和总结,初步确定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范围,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经验总结为证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进行界定。

现代针灸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基于CONSORT声明[10]、Jadad评分量表[11],结合针灸临床实际及文献特点对干预措施的质量控制标准、疗效指标、文献载体指标等进行补充,初步制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11分者,且前3条得分≥3分,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10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第4~11条符合3条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且必须符合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低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3条得分≤1分;或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非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特点,初步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病例序列研究特点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具体见表5。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仅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4)个案:针灸个案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的制定考虑了载体形式、作者资质、病人诊疗信息完整性、治疗措施、疗效等因素,具体见表6。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第4、7条。低质量文献: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条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循证医学以客观、真实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来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针灸医学深入研究和借鉴。针灸临床文献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应用于针灸临床决策的文献,故此本研究以从文献中挖掘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目的,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科自身特点,建立应用于针灸临床循证决策的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同时强调名老专家经验证据和古籍载录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特点的证据如个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能基本体现针灸临床实践的规律和特色。

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

多角度考虑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针灸临床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影响过程,从证据角度评价各类型针灸临床文献是值得被深入探索的新领域,针对针灸理论及实践的特殊性,在考虑现行循证医学评价指标外,本研究加入医家个人资质、水平、单位、载体、学术观点、具体针灸方案、理论解释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价指标的探索,并针对各类研究证据提出一套严格的评价方法和质量分级标准,以排除低质量或不合格证据,筛选出高质量的可信性强的证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有价值证据。

综上,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方法、专家访谈方法和共识性方法,结合针灸学科及文献特点,比对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探讨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和特点,初步建立了针灸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初步建立了针灸临床研究证据体系。但鉴于针灸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特殊性,建立适合针灸诊疗特点和文献形式的证据分级,评价体系还是一项探索性的研究,故还存在研究证据的评价指标的确定可能不够完善,部分评价指标缺乏权威参考标准等不足之处,亟待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针灸推拿学专业职业规划范文

2. 电大护理论文范文

3. 中医院实习心得体会3篇

4. 临床医学大专生简历范文

针灸治疗面瘫论文答辩ppt

首先是封面页

要点:

1、论文题目清晰明了,字号最好最大,能够一目了然。

2、需要标注好答辩人和导师姓名。

3、适当添加学校元素,丰富画面。

其次,目录页需要清晰明了,一般需要包括课题背景、课题现状、研究过程、研究结果和解决方法和致谢内容,可根据自身论文情况做调整。

再次,每个部分的内容需要简洁明了,能够一语中的,最好是能够列要点,而不应有太多冗长的大片文字。在讲解研究思路时可以适当地添加逻辑线,图文并茂。在展示实验结果,也需要表格、重要数据的展示辅之以必要的文字说明。

最后,尾页要致谢,感谢导师们的聆听。

面瘫可以通过针灸进行治疗,在针灸治疗面瘫主要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根据辨证论治,采用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案治疗面瘫,主要取阳白、四白、丝竹空、攒竹、迎香、地仓,颊车、水沟、风池、合谷,太冲等穴位,还可以配合放血疗法,对面瘫的恢复也有很好的效果。此外,注意面瘫的患者,在平时要注意面部的避寒保暖,饮食上要注意清淡饮食,同时还应当配合其他的方法,如理疗以及营养面部神经的药物等综合一起治疗。对于面瘫迁延不愈,治疗效果差的,应当建议配合其他的药一起口服。

随着针灸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部分针灸疗效机制科学意义上的肯定,逐渐形成了西方针灸的概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针灸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 范文 一:针灸治疗HZ止痛效应分析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简称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节及皮肤,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侵害单侧一个或多个皮区,多表现为躯干的环状或条形损害。笔者采用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方法 ,运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观察不同针灸方法的止痛效应,并分析患者满意度与止痛效应的关系,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为2007年4月—2009年10月针灸科、皮肤科住院或门诊患者。将101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采用中心随机的方法,分配至A组(电针组)30例、B组(铺棉灸组)23例、C组(火针组)25例、D组(叩刺拔罐组)23例。剔除5例误纳病例及2例脱落病例,结果最后符合方案A组27例、B组23例、C组24例、D组20例,共94例。其中男54例(),女4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平均(±)岁。4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生命体征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而且两组患者不适至初诊时间、疱疹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具有可比性。

试验标准

(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蛇串疮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2]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出现疱疹1~7天内,未经过抗病毒和止痛治疗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本课题组各种治疗方法、服从课题组安排者。(3)排除标准①属于带状疱疹的特殊类型,包括眼、耳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无疹型带状疱疹;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瘢痕体质者;⑤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⑥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⑦1个月内应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治疗方法

4组患者疱疹局部均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保护皮损。治疗时取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进行。(1)A组(电针组)取穴:阿是穴(病变皮损处)、夹脊穴(患侧)、支沟穴、后溪穴。操作方法:所有穴位定位均按照《国家标准经穴部位》[3]取穴。阿是穴用平刺法局部围针刺,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支沟穴、后溪穴直刺,均进针约~寸,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100Hz,2~5mA,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min后出针。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计1个疗程。(2)B组(电针+铺棉灸组)铺棉灸操作方法:将脱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蝉翼,约3cm×3cm大小棉片,根据皮损的面积决定施灸棉片的数量。铺在阿是穴上,用火柴点燃烧尽棉花,每次施灸3遍。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3)C组(电针+火针组)火针操作方法:术者左手持点燃的酒精灯,右手持中粗火针在外焰加热针体,直至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地刺入疱疹中央约~,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次选择3~5个,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钟,涂上一层万花油。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4)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叩刺拔罐方法:术者以一次性梅花针叩刺阿是穴,以局部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叩刺部位及病损两端。留罐5~10min,出血3~5mL,取罐后用活力碘消毒患处,视疱疹面积大小,决定火罐的型号和数量。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

观察指标

(1)疼痛评价指标①疼痛强度(VAS评定法,单位:mm):记录观察点前24h内最痛点。以100mm标识,0表示不痛,100mm表示患者能够想象的最大疼痛强度。②疼痛缓解程度(%):记录观察点前24h内疼痛强度与基线相比的缓解情况。记录范围0~100%,0表示完全没有缓解,100%表示完全缓解。③疼痛开始缓解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缓解程度恒定在30%以上所需的时间。④疼痛持续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完全消失所需的时间。于观察第1~10天每次治疗前、第11天记录。③④项如在疗程内无法记录(疼痛未缓解或者消失),则在第22、30、60、90天随访时记录。(2)患者满意度:用标尺法,0~100代表患者对其所接受的治疗 措施 的耐受性,100分表示很满意,0分为很不满意,让患者读出最能代表其耐受程度的位置,并记录读数(分)。于第11天记录。

统计方法

数值以(珋x±s)表示,所有数据进行比较前,经过K-S正态分布检验。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用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患者满意度与VAS疼痛评分的关系

见表1和图1。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减少,且治疗后各组VAS评分存在差异(P<),A组治疗后VAS评分为(±)分,B组(±)分。4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说明经1疗程的针灸治疗后,针灸各组的总体止痛效应相当。经治疗后,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的满意度有一定的不同(P<),A组(电针组)、C组(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P<);电针组与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相当(P>);电针+铺棉灸组、电针+叩刺拔罐组患者满意度相当(P>)。从患者角度分析,较电针+铺棉灸、电针+叩刺拔罐,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病人满意度是指病人凭着自己对健康的理解,权衡自己的经济条件,结合自己对医疗保健的要求,对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的综合评价。[4]涉及整个疾病就诊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图1,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均P>)。

患者满意度与患者疼痛缓解、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的关系

见表2和图2。4组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但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其中以A组(电针组)较B组(电针+铺棉灸组)疼痛缓解程度更明显(P<)。四组患者的满意度与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5)。

3讨论

带状疱疹属中医“蛇串疮”范畴,其发生多因机体正气不足,湿热毒邪循肝胆经络熏蒸肌肤;在病变后期,余毒未清,瘀血阻滞肌肤而发生神经痛。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困扰患者的主要原因。止痛是针灸的一大功能,针灸有减轻带状疱疹疼痛、缩短疼痛持续时间等作用[5-6]。本方案取阿是穴、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治疗,本取穴方案从蛇串疮病机出发,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止痛的作用。采用电针法、电针+铺棉灸法、电针+火针法、电针+叩刺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虽治疗后各组的VAS评分、疼痛缓解程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疼痛强度、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各止前效应指标,除了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外,余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组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考虑与带状疱疹的自然病程一般为2-3周[7]有关,估计到治疗后的观察点,大部分患者自然病程已向痊愈转归,因此无法体现各疗法止痛效应的差别。电针法为阿是穴围针刺加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电针治疗,其余三种疗法分别为在此基础上加上铺棉灸法、火针法、叩刺拔罐法,治疗后VAS评分A组(电针组)明显低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而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结果说明针灸本身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疼痛,将电针和铺棉灸重叠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不仅不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可能还增加了患者的疼痛。

本研究中的患者满意度,是患者将其所接受的治疗措施的耐受性用0~100分表示出来,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属病人 报告 的临床结局。病人报告的临床资料已成为临床疗效评价关注的焦点,可用于最佳治疗方案的评价与选择。[8]本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但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二:循证医学针灸证据评析

1针灸研究证据的来源和范畴的确立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对针灸医学的启示,根据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证据来源范围,本研究确定的针灸研究证据范畴主要包括:现代研究证据、古籍载录证据、专家 经验 证据,其中现代研究证据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下面对各类研究证据的特点和纳入理由作简要阐述。

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 总结 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2)非随机对照研究:目前,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医药、针灸领域中占据多数地位[5]。这类研究虽未采用随机方法,但采用对照组进行比较,故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仍能给针灸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因此,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为本研究针灸研究证据纳入来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古代医籍中的证据是论述性的,是临床经验记载或具体医疗过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虑医籍质量、医家资质、记载形式(医案、论述)、证据应用强度、内容完备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其中符合第2条者为经典著 作文 献,符合第3条者为历代沿用的古代证据。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的收录67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古代针灸名医:依据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史[8-9],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名医有33位,包括:黄帝、扁鹊、华佗、涪翁、郭玉、曹翕、吕广、皇甫谧、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权、杨上善、孙思邈、王焘、王惟一、王执中、何若愚、阎明广、窦汉卿、王国瑞、滑寿、徐凤、凌云、高武、汪机、马莳、杨继洲、李时珍、吴昆、张景岳、李学川。记载为历代沿用:指该治疗方案在历代专著中重复应用。

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家经验总结一般由专家自己或他人概况归纳而成,来源范围包括专家经验代表性专著和期刊论文。本研究一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特点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一方面依据专家范畴界定、作者、载体形式及经验总结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针灸领域名老中医专家的界定:在时间范围上界定为民国至今的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进而依据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过程[8-9],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成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经过专家咨询、讨论和总结,初步确定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范围,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经验总结为证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进行界定。

现代针灸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基于CONSORT声明[10]、Jadad评分量表[11],结合针灸临床实际及文献特点对干预措施的质量控制标准、疗效指标、文献载体指标等进行补充,初步制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11分者,且前3条得分≥3分,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10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第4~11条符合3条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且必须符合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低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3条得分≤1分;或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非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特点,初步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病例序列研究特点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具体见表5。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仅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4)个案:针灸个案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的制定考虑了载体形式、作者资质、病人诊疗信息完整性、治疗措施、疗效等因素,具体见表6。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第4、7条。低质量文献: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条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循证医学以客观、真实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来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针灸医学深入研究和借鉴。针灸临床文献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应用于针灸临床决策的文献,故此本研究以从文献中挖掘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目的,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科自身特点,建立应用于针灸临床循证决策的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同时强调名老专家经验证据和古籍载录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特点的证据如个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能基本体现针灸临床实践的规律和特色。

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

多角度考虑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针灸临床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影响过程,从证据角度评价各类型针灸临床文献是值得被深入探索的新领域,针对针灸理论及实践的特殊性,在考虑现行循证医学评价指标外,本研究加入医家个人资质、水平、单位、载体、学术观点、具体针灸方案、理论解释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价指标的探索,并针对各类研究证据提出一套严格的评价方法和质量分级标准,以排除低质量或不合格证据,筛选出高质量的可信性强的证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有价值证据。

综上,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方法、专家访谈方法和共识性方法,结合针灸学科及文献特点,比对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探讨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和特点,初步建立了针灸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初步建立了针灸临床研究证据体系。但鉴于针灸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特殊性,建立适合针灸诊疗特点和文献形式的证据分级,评价体系还是一项探索性的研究,故还存在研究证据的评价指标的确定可能不够完善,部分评价指标缺乏权威参考标准等不足之处,亟待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针灸推拿学专业职业规划范文

2. 电大护理论文范文

3. 中医院实习心得体会3篇

4. 临床医学大专生简历范文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症论文文献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未曾昏仆但以半身不遂、口㖞为主症。 中风在西医学中属脑血管疾患,常见有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供血不足(TIA发作)等。 本病产生机理颇为复杂,产生原因多与风、火、痰、虚、瘀五大因素有关,且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加之忧思恼怒、劳累过度,以致风火相煽,心火暴盛,肝阳上逆。或因饮食不调,暴食肥甘以致脾虚痰热,化火生风,蒙蔽清窍致上实下虚,阴阳不能维系的危急之候。急症期过后,气血瘀滞,经脉不通,经筋拘挛而导致偏瘫久治不愈。 临床按其部位深浅及病情轻重,分为中经络及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病情较轻,多为头晕、手足麻木、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中脏腑者,病情危急、突然仆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舌强失语、面赤气粗、半身不遂,此为闭证;更有甚者,口开目合,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四肢厥冷,此为脱证,预后不良。 息风降逆,滋阴潜阳,行气活血,通经活络。 闭证:四神聪、合谷、太冲、太溪、听宫、足三里、环跳、阳陵泉、曲池等。脱证:气海、神阙、关元。 闭证:采用微通毫针及强通放血之法,多用泻法;脱证:重用灸法。 例1 李某,男,57岁。 主诉:左半身活动不利、语言不清数日。 病史:数日前在下楼时突然左侧半身活动不利,语言不清,口眼㖞斜。无头痛及二便失禁,未曾仆倒。送至急诊,诊为脑梗死。予抗血栓药物治疗。患者当晚病情加重,呕吐两次,但无神志意识障碍。一般情况尚好,纳可,二便调。 望诊:左上下肢瘫痪,面白,舌苔白腻,中心略黄厚。 切诊:脉沉细。 查体:神志意识清楚,语言不清,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伸舌左偏,左侧上下肢锥体束征(+)。 辨证:素体气虚,风中经络。 治则:调补阴阳,疏风通络。 取穴:听宫、列缺、条口。 刺法:均用毫针施以补法,予轻刺激量,每日治疗1次。 1诊后病人感到轻松,精神好。2诊时说话明显好转,吐字较前清楚。3诊后患者自感肌力明显增加,抬臂、抬腿活动度增加,经搀扶可行走,说话已接近正常,肌力3级以上,走路较平稳。原方原法不变,继续治疗至10诊临床痊愈,语言流畅,自由行走,无不适感。 例2 李某,男,35岁。 主诉:左侧偏瘫,语言不畅3天。 病史:高血压病数年,血压不稳定,最高180/120mmHg*,最低120/ 80mmHg。昨晚坐位起立时突感头目晕眩,仆倒在地,随即语言謇涩,口眼㖞斜,流涎不止。左侧上下肢不能活动,送外院急诊,诊为“脑出血”,予脱水药及止血药治疗,两天来症状未减来诊,大小便正常。 望诊:左上下肢瘫痪、舌尖红、苔黄燥。 切诊:脉弦滑数。 查体:神志意识清楚,语言不清,口眼㖞斜,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伸舌左偏,左上下肢锥体束征(+),BP:220/120mmHg。 辨证: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而致卒中。 治则:滋阴潜阳,平肝息风。 取穴:四神聪、合谷、太冲、太溪。 刺法:四神聪点刺放血,合谷、太冲施以泻法,太溪施用补法,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 2诊时患者头晕好转,语言不清似见好转,流涎明显好转,BP:200/ 120mmHg,肢体活动未见好转。脉象趋于和缓,舌苔仍黄,燥象已解,舌尖红。3诊以四神聪点刺放血,合谷、太溪、太冲、曲池、阳陵泉、足三里、环跳并用。其中环跳以泻法不留针,要求针感窜至下肢为好。金津、玉液放血,要求出血以色鲜不黯为度。4诊时语言不清大有好转,已能令人听懂,唯吐字仍不清晰。流涎基本消失。肢体活动好转,肌力3级。脉和缓,黄苔已减,BP:160/110mmHg,以上穴加颊车、地仓。5诊时患者精神好、神清,语言较流畅。口㖞明显好转,已止 *1mmHg=流涎。伸舌仍左偏,左上下肢肌力4级。自觉有力,灵巧度较前好转,搀扶下已可行走。脉弦已减,舌苔由黄转白,仍腻。BP:150/100mmHg。针治减金津、玉液放血,余治同前。7诊时语言流畅清晰。患侧上下肢肌力已达5级,伸舌大致居中,BP:120/80mmHg,治疗同前。 经10余诊治疗,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查体语言流畅,肌力5级,临床痊愈。 例3 翁某,女,53岁。 主诉:右上下肢活动不灵,语言不利1天。 病史:昨天突发头目眩晕,口㖞眼斜,语言不利。渐右上肢浮动不灵加重,纳尚可,二便调,寝安。 望诊:舌质红,少苔。 切诊:脉沉细。 查体:神志意识清,语言欠流畅,口角稍偏,左上下肢肌力4级。痛觉减弱,左上下肢锥体束征(+),舌左偏,BP:180/120mmHg。 辨证: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风中经络。 治则:滋阴潜阳,平肝息风,疏通经络。 取穴:四神聪、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气海。 刺法:四神聪点刺放血。曲池、合谷、阳陵泉施以泻法,足三里、太冲施以补法,气海施以灸法,每日治疗1次。 3诊时患者诉精神好转,恐惧心理已消,肢体活动有所恢复,手能握物。头晕目眩明显好转,BP:160/100mmHg,舌脉如前,效不更方,针法不变,连续治疗10余次症状完全消失,语言肢体功能活动正常。BP:160/90mmHg,临床治愈。 例4 许某,女,13岁。 主诉:左侧肢体麻木、不能动,语言不清3天。 病史:3天前在 体育 活动中突然左侧肢体麻木,随即不能动。口角右偏,语言不清,经外院诊为“小儿脑血管畸形”。病儿一般情况尚好,纳呆、尿频、便常。 望诊:左上下肢瘫痪,舌苔白。 切诊:脉细稍数。 查体:神志意识清,语言不流利,左鼻唇沟浅,口角右偏,左上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4级。伸舌左偏不著,左上下肢锥体束征(+)。 辨证:禀赋素虚,复感风邪,风中经络,气血不畅,筋脉失养。 治则:祛风散邪,疏风通络,调和气血。 取穴:颊车、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绝骨。 刺法:均以毫针刺患侧,施以平补平泻手法,以局部酸胀为度,不留针。每日治疗1次。 2诊后效果明显,活动功能有所恢复,手能持物,可独立跛行,尿频如前,苔薄白,前方去足三里,加阳陵泉、风市。3诊时患者自述患侧上下肢较前有力,各关节可自由屈伸,活动较自如,语言清晰流畅。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末端关节活动良好。嘱再针1次巩固疗效,共针治6次,患儿恢复正常。 例5 王某,男,53岁。 主诉:左上肢不能动2个月。 病史:2个月前因呕吐、头痛、头晕、腹泻导致言语不清,左上肢不能动。曾用中西药物治疗。语声洪亮,纳可,便调。 望诊:左上肢瘫痪,舌苔白,中间色黄。 切诊:脉弦沉。 查体:语言欠流畅,口角右偏,左上肢肌力3级,肌张力高。患侧手指关节僵硬不能张开,肿胀明显,伴疼痛。舌右偏,BP:160/110mmHg。 辨证:素体阴虚阳亢,肝风内动导致气血失和,血脉不畅,经筋不利。 治则:疏通经气,调和气血。 取穴:听宫、八邪、阿是穴。 刺法:听宫予毫针施用补法,八邪及关节阿是穴予火针速刺,均刺患侧。 2诊后患者自觉肢体轻松,3诊后患者自觉患肢疼痛减轻,肿胀稍减,手指感觉稍见灵巧。5诊后手指疼痛消失,肿胀消退明显,上肢及腕部活动灵巧度增加,活动稍有力。8诊后患侧肌张力开始逐渐降低,手指能张开,肿胀消失,前法不变。10余诊后病人患肢疼痛、肿胀消失,肌张力趋于正常,肌力增至5级,再巩固治疗数次,治疗结束。 例6 高某,女,54岁。 主诉:右手无力、不灵活1年余。 病史:1年前因中风右瘫,经治症状好转,可自行走动,唯右手无力,不能握物,发凉、发紧、麻木、肿胀。经常头晕、大便干。夜尿频、腰痛、寝欠安。 望诊:右上肢瘫痪,舌苔白。 切诊:脉沉细。 查体:右手活动不灵巧,腕关节肌力3级,指关节肌力3级,肌张力高。手掌、手指肿胀,伸屈困难,触之发凉。局部发白欠红润,皮肤粗糙。 辨证:气血失和,瘀滞不通,经筋不利。 治则:调和气血,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取穴:列缺、太溪、局部阿是穴、听宫。 刺法:列缺、太溪以毫针补法,针刺双侧。听宫以毫针补泻并用,先补后泻,针刺双侧手指等局部阿是穴,用火针点刺,每次5穴左右,隔日治疗1次。 3诊后患手麻木、发凉、发僵、肿胀等均有好转,穴法不变。5诊后肌张力过高明显缓解,麻木、发凉等症基本消失。肌力增加至5级。10余诊后手部症状基本消失,肌张力缓解明显,肌力大致正常,结束治疗。 例7 胡某,女,56岁。 主诉:左手指不能伸屈3年。 病史:3年前因血压增高导致左侧半身不遂。经各种中西药物治疗后,左上下肢活动大致正常。血压平稳,现左手指不能伸屈,局部肿胀,发凉,颜色较暗,皮肤粗糙,纳可。二便调。 望诊:左上肢瘫痪,舌苔白。 切诊:脉沉细。 查体:左手指肌力3级,肌张力高,局部皮肤营养不良,扪之发凉、粗糙。 辨证:气血不畅,经脉瘀滞,指尖失于荣养。 治则: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化瘀除滞。 取穴:八邪、指关节阿是穴。 刺法:均用火针速刺不留针,每次6 10穴,隔日治疗1次。 火针点刺治疗后,手指当即能够舒展,并能握拳,手指呈现红润。6诊后手指发凉消失,关节伸屈度明显增加,局部红润,粗糙好转,过高肌张力明显缓解,再予2诊结束治疗。 例8 白某,女,42岁。 主诉:左大腿后外侧冷凉感明显两年。 病史:两年前因脑梗死左上下肢偏瘫,经多种方法治疗后,上下肢活动基本正常。余留左大腿后外侧冷凉感未除。一般情况尚好,纳可,二便调。 望诊:面黄白,舌苔白。 切诊:脉沉细。 辨证:气血不畅,经络瘀滞,肌肤失荣。 治则:调和气血,通经活络,荣养肌肤。 取穴:局部阿是穴。 刺法:予火针速刺法。 火针治疗2次后,患者自觉局部发凉感显著减轻,依法治疗。自此每诊后局部发凉递减,共治疗10余次,症状完全消失,临床治愈,疗效满意。 【按语】 中风是针灸临床最常见病症之一,中风作为一个病名首见于《素问·邪气脏腑病形》,亦称为“卒中”。主要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又称为“大厥”、“薄厥”、“偏枯”、“风痱”等。 关于中风的病因,唐宋以前多以“外风”立论,东汉时期《金匮要略》论其病因为风:“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又据病位深浅及病症的轻重表现之不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自唐宋以后对中风有了新的认识,为区别各种外风而致的真中风如面瘫、外感、肢痛等症,遂将上述卒中列入“内风”范围,称为“类中风”,简称“卒中”,至金元四大家将其病因大致分为风、火、痰、虚4种因素。清代王清任对本病以瘀血而论,其治疗多以活血化瘀之法而取效。故可将中风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风、火、痰、虚、瘀5种类型。 《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笔者认为中风病证无论病因如何,气血相搏,暴张于上,血气留滞于脑,经气瘀滞,气滞不通为最根本病机。对其证应以中经络、中脏腑进行分析归纳。治疗法则强调运用针灸三通法,以通调经脉,凉血祛痰为大法。通过“以血行气”“行气活血”的作用,使其经脉通畅,气血调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各种中风,急性期发作治疗宜早不宜迟,选穴宜少不宜多。急性期发作多以强通放血配以微通毫针治疗,恢复期多以微通毫针治疗,后遗症期多以微通毫针配以温通火针灸法治疗。 1.治疗急性中风 中风时产生突然昏仆,神志意识不清,口眼㖞斜,流涎不止,语言不清,半身不遂等中脏腑症状时,无论脑出血或脑梗死均应尽早医治。因其症为气血并走于上,经脉气血瘀滞于脑所致,其病势急迫,应急予清降血气,通瘀化滞之法。以令血气下行,经气通畅,令气复返而后生。 急性期发作取穴多用四神聪、十宣、井穴、金津、玉液、合谷、太冲等穴。四神聪位于之头巅顶,令其出血,可使逆上血气下降,暴张之阳得平,瘀滞经脉通畅。多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其出血量宜多。神志意识不清者取井穴点刺出血,调和阴阳之气以醒脑开窍。身热面赤者取十宣点刺出血,以泄其经脉气血之热。语言不清者应以金津、玉液复刺出血,以血自止为度,通利舌脉气血瘀滞。毫针针刺合谷、太冲施用泻法,以开四关之经气,使周身气血调达,经脉通畅,可每日治疗1 2次,如病情危笃,患者发病急骤,症见手撒遗尿,鼻鼾口张目合,瞳仁散大为脱证,则应急予灸法施治,多不救。 急性期过后症状稳定时,据病人病情之虚实寒热选用不同的腧穴给予微通法毫针治疗。持久治之,不能操之过急。虚证多选太溪、太冲、气海、足三里等,以阴经腧穴为主。实证多用环跳、阳陵泉、曲池、合谷、绝骨、四神聪等,以阳经腧穴为主,加强通经活络之作用,同时施以补泻,给予适当的刺激量,宜守方而治。 笔者认为,中风的产生,不论出血或是梗死虽然病因及机制各有不同,但究其根源,经络瘀而不通是最根本的病机所在。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气血是荣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物质。在生理上则是相互依存,“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相互为用。无论各种各样的病因,最终不外乎导致经络气血不通,经气瘀滞。因此,采用强通法强制经脉通畅的放血方法是治疗中风急性期发作的重要一环。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畅,气血通畅而达到清心开窍、平肝潜阳、滋阴息风、通经活络的效果。 2.治疗中风后遗证 急性中风在急性期过后半年仍然遗留症状称为中风后遗证,中风后遗证临床较难治疗,使人丧失工作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给病人及家属乃至 社会 带来很多问题。 中风后遗证病人患侧上下肢多为肌张力高,迈步困难,关节屈伸困难,手指不能伸开,形成“挎篮”、“划圈”姿态。中医学认为:四肢拘紧,屈伸不利实属经筋之病,多为寒凝脉阻,气血瘀滞,经筋失荣以致拘紧不伸、肿胀不用等。 笔者治疗中风后遗证主要采用温通法和微通法,认为火针是治疗经筋病的最好方法。使用火针首先要根据其应刺部位选择粗细相当的火针,要求将针烧红、烧透,趁针具极热之时迅速刺入皮肤肌肉,随即拔出即可。其选用腧穴多以局部阿是穴为主,配用相应经穴。例如:肩关节疼痛僵硬,肘关节疼痛僵硬发紧,应用火针速刺阳明经循行部位;指关节肿胀僵硬,不能伸屈,应用火针速刺掌指关节、指关节、八邪及阳经循行部位;不能抬步、膝关节活动不灵,可刺犊鼻及局部腧穴。除火针温通外,酌情选用太溪、太冲、环跳、听宫、阳陵泉、合谷,毫针微通治疗也是常用方法。太溪、太冲可培本补益肝肾,使气血有生化之源。环跳为人之躯体贯通上下阴阳气血之大穴,可疏导周身气血,以阳行阴,以中而行上下,是通畅气血经脉的主要腧穴。针刺时针感要麻窜至下肢,针感不宜过分强烈。听宫是手太阳腧穴,相续足太阳。太阳主筋,太阳经气通达,周身经脉得以充润。听宫穴的应用是笔者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环跳合用可通畅全身气血经脉,是治疗中经络与中风后遗证的重要腧穴之一。 治疗中风后遗证,除掌握上述要点外,基于病情顽固,坚持认症守方而治是重要的,只要取穴正确,不能频繁更换穴法,且不可急于求成,否则欲速不达。做为临床病症,典型发作少,非典型发作多;病情简单的少,复杂的多。这里所举的病例仅是选择较典型的加以论述,以利读者分析应用,切不可照本宣科,不加分析地套用。

1976年生,山西临县人 1999年山西中医学院针灸专业毕业,同年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参加工作,后于贵阳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脑病中心副主任,山西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针灸学会会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脑病重点专科建设秘书长、《医药新知》杂志特邀编委、硕士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10余年,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20余篇,参与省部级课题6项,组织申报20余项科研课题。主要研究方向为:针药结合治疗颅脑重症多器管功能衰竭,中风后严重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擅长运用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胃肠功能紊乱、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及中风偏瘫、失语、吞咽障碍、失眠、眩晕、癫痫等脑科疾患。 近三年发表论文 题名 作者 作者单位 文献来源 发表时间 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水肿57例 王卫强; 蔡丽梅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 光明中医 2010-12-20 放血配合拔罐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40例 王卫强; 蔡丽梅; 李丽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 中国民间疗法 2010-12-28 穴位埋线治疗面肌痉挛34例 韦玲; 王卫强; 李蕾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 山西中医 2010-12-15 穴位注射治疗中风患者肢体水肿41例 王卫强; 蔡丽梅; 刘越清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 光明中医 2011-01-20 火针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43例 王霞; 王卫强 山西太钢总医院针灸科;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 光明中医 2011-04-20 吊针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面瘫痉挛 王卫强; 韦玲; 张捷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 【期刊】中国民间疗法 2010-03-28 醒脑静合纳络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53例 高月翠; 王卫强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 【期刊】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02-10 自拟中风肢痛汤治疗丘脑痛34例 王卫强; 杨发明; 张捷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脑病医院 【期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10-08 针刀配合关节功能牵引治疗膝关节僵硬疗效观察 王卫强; 麦志明; 曾顺军; 黎卫周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广东省阳山县中医院 【期刊】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07-01 建德市巩固农村血防成果措施的探讨 祝太平; 王卫强; 严琴; 王佳 浙江省建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省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期刊】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9-01-20 耳针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王卫强; 罗小光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医院 【期刊】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9-04-15 建德市两疟疾爆发点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祝太平; 邵秀萍; 王卫强; 王佳 浙江省建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省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期刊】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9-11-20 梅花针配合井穴放血治疗丘脑痛疗效观察 王卫强; 蔡丽梅; 韦玲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脑病医院针灸科 【期刊】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9-12-15 综合方法治疗假性球麻痹疗效观察 王卫强; 李丽; 刘越清; 冀来喜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脑病医院针灸科 【期刊】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01-15

中医针灸面瘫的毕业论文

《针灸治疗面瘫》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也一并介绍,并摘录了他人治疗面瘫有效的方法附编于后,这也是《针灸治疗面瘫》的特点之一。针灸治疗面瘫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当中就有多方面记载。长期以来,就其病因病机、病位归经、治疗方法及取穴配穴,从古至今均有大量记载和论述。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生活质量更加重视,而针灸这种操作简便、见效快、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尤其受到人们的推崇。针灸对神经损伤、肌肉瘫痪一类病症,在治疗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针灸治疗面瘫,因疗效可靠而受到广大病人的认可。长期以来,针灸在解除病人疾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在我们医院的针灸科呆过一段时间,应该比较有发言权。面瘫,我们医院有专门的针灸科室,叫周围面神经麻痹科,主要从事急性面瘫和后遗症面瘫。我呆的几个月时间里,没有听说过患者自述有头痛的症状。我想只有2个可能,面瘫是风中经络,很可能造成瘀血阻滞的情况,中医不通则通。还有就可能是医生针灸位置问题,穴位定位不准。我统计,一般面瘫针灸1个星期能好的占大部分,其余基本能在半个月内痊愈,当然,这是急性面瘫的统计。后遗症面瘫治疗就比较麻烦,由于牵涉脑梗。如果痛疼明显,可以和医生说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

可以同时进行的,针灸不会有什么后遗症的

关于面瘫初期是否可以针灸这个问题,其实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这是针灸的介入时机问题,中西医各有各的看法,却又不尽相同。西医目前虽然也很肯定针灸在治疗面瘫的疗效,但是往往反对针灸过早开始,其认为面瘫急性期要以药物和理疗治疗为主,认为针灸过早介入会导致面神经水肿、炎症加重,导致病情加重。其认为针灸的介入应该是在发病1周或者10天以后再开始,但是中医却不这样认为。中医认为针灸应该早期介入,这样治疗面瘫的效果才更好,治疗疗程也会相应缩短、疗效也会提高。如果在面瘫急性期,没有及时进行针灸治疗,往往会错失治疗最佳时间,导致患者病程过长、治疗不好,往往会出现面肌痉挛、流泪等后遗症,给患者带来痛苦。因此建议患者在面瘫急性期,及时尽早去正规医院进行针灸治疗。但是一定要注意面瘫急性期进行针灸治疗时,面部的取穴要少、针刺手法宜轻,刺激量也不宜过大。

面瘫针灸处方论文模板

取穴这种事情就交给医生就可以,一般你得了面瘫就到神经内科去看,医生都会告诉你的。

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早在秦汉时期,《灵枢·经脉》所载足阳明之脉所生病和足阳明之筋主治病症中,已有“口㖞”“口僻”之证。古代文献还有㖞斜、眼㖞、唇㖞、口眼㖞斜、㖞戾不端、㖞僻、口目为僻、口眼歪等的描述。本篇从面瘫的病因病机认识、针灸方案、针灸选穴、刺激补泻等进行总结。

临床诊疗中注意区分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

病因病机认识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提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人之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

《诸病源候论》指出“偏风口㖞,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这既论述了外邪(风邪)侵袭的病因,又论述了本虚标实的病机,还表明了受邪病位在阳明、少阳,在经脉、经筋。

针灸方案

在治疗方面,运用针灸等外治法治疗本证时,多采用膏熨、敷涂、灸法(化脓灸,温和灸,苇筒灸,麦粒灸)、针泻、缪刺等。

由此可见古代文献涉及的治疗方法内容十分丰富。

针灸选穴

在针灸治疗本病的腧穴的选择方面,亦有详实的文献记载:

据研究发现: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核心穴位多以水沟、地仓、颊车、合谷、风池、足三里、内庭、听会、承浆、上关为主。

总的来说,穴位选取以头面部、阳明经腧穴为主,应是阳明经(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在面颊部穴位多,而且与面神经关系密切,如地仓在面神经颊支附近,颊车在面神经主干附近,故多取之。(后续会总结面瘫选穴与面神经刺激点相关内容,敬请期待!)

刺激补泻

在针灸刺激补泻方面,治疗本病多采取艾灸热熨温通之法,此类方法属于温热刺激,可以加快经络之气的运行;从西医学的角度来讲,艾灸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水肿的吸收,并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另外,在《肘后备急方》就已经指出“勿尽艾,尽艾则太过”,这说明古人已经在治疗过程中讲究刺激大小,可见,治疗本病刺激量不宜过大。

针刺另外还涉及到透刺法,如《针灸逢源》记载:“颊车针向地仓,地仓针向颊车”。

恢复期面瘫该如何针灸,专家精讲如何取穴和进针,简单易懂

针灸治病取穴原则有3个:近部取穴,即选取病痛所在部位或临近部位的腧穴;远部取穴,是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辨证取穴,即随证取穴或对证取穴,主要是依据辨证及腧穴主治作用提出的。

面瘫的针灸选穴即依据以上3个原则,总结临床众多针灸治疗面瘫的处方选穴,不外以下4种方法。

(1)辨证取穴。即将面瘫病症按中医辨证分型,不同的证型,选取不同的腧穴处方。

(2)辨病与辨证取穴。即在诊断面瘫病基础上,确定一个或一组固定穴位,再根据患者不同兼证表现,辨证配穴。

例:迎香、阳白、地仓、颊车、风池、合谷为主穴;风犯少阳者加外关;风犯阳明者加中脘、足三里;肝胆湿热加阳陵泉、行间;肝肾亏虚配太冲、太溪等。

(3)循经远近取穴。本法即按面瘫所病经脉远近结合取穴,如面瘫常病经脉为阳明、少阳,即取地仓、颊车、合谷(阳明经远近结合)及翳风、风池、太冲(少阳经及其表里经远近配穴)。

(4)辨病取穴。此法以经验为主,只要诊断为面瘫病症,就取某些方穴治疗,或为一组方,或为两组方交替应用,穴位不予加减。

例如:阳白、下关、颊车透地仓、风池、足三里为一组;丝竹空、迎香透四白、太阳透下关、完骨、合谷为一组。两组交替,每日一次。

又如:面瘫五透法,取太阳透颊车,地仓透颊车,四白透地仓,攒竹透鱼尾,阳白透鱼腰(或鱼尾、攒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