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点:清代疆域更为辽阔、广大;
今天的中国地图上已经没有北部的乌里雅苏台及东北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疆域范围缩小。
1)清朝疆域
清朝全盛时有外蒙古和外兴安岭等最大疆域面积为1380多万平方公里,还包括钓鱼岛,现在日版的琉球群岛。
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即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南海岛礁),西南达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区等缅甸北部,西尽咸海与葱岭地区,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台湾、澎湖群岛。
2)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台湾及其附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各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一切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岛屿(包括钓鱼岛群岛、苏岩礁),陆地领土约960万平方千米。
清朝康熙年间,中国的版图是最大的,其中包括了:北到蒙古,东北至库页岛、外兴安岭,台湾等地一直就是中国的领土;此后,随着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海战、英法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等等,签下了以《南京条约》为首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我国的以上领土先后均被割占···清朝的版图形象的说像个熊,而如今的版图却像一只大公鸡了····
首先所有的属国都没有了,像外蒙古、西伯利亚、库页岛、朝鲜什么的,同时西北的新疆地区被割了许多地方,苏联解体后变成很多斯坦国了
如果认真的讨论起来并没有少多少,关键在于虽然清朝版图很大,但是在很多地方并没有行使主权,就像民国就算退到了台湾依然不承认外蒙古,土地不是靠画地图画的,真正能行使主权才叫领土。
清朝对西藏和新疆的治理,一方面打击了分裂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要:清朝完成统一新疆的大业,是汉、唐、元诸朝以来,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清朝统一新疆的大业虽然是在乾隆皇帝的领导下最终完成的,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为统一新疆作出了重要贡献。清朝再度统一新疆,不仅进一步奠定了我国的西北边疆,促进了新疆多民族聚居格局的发展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推动了新疆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还体现了中华民族长期整合发展的历史趋势,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关键词 清朝 新疆 统一大业 多民族国家乾隆二十四年(1759)夏,统一新疆的最后一战伊西尔库尔淖尔之役胜利告终,至此,清朝完成了平定天山南北、统一新疆的大业,改变了自明中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北划嘉峪关而治的局促局面。清朝统一新疆,是继汉、唐、元诸朝统一新疆之后的又一次大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清代以来,随着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不断加强与完善,新疆各民族社会不仅再度与内地社会运行在同一政治轨道之上,其与内地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新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自乾隆朝统一新疆以来,人们对清朝统一新疆的历史进程及历史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与发展。清代学者赵翼、徐松、魏源等人曾在《皇朝武功纪盛》、《新疆识略》、《圣武记》等著作中探讨了清朝统一新疆的历程,并从疆域的开拓、边疆地区的稳定等角度,论述了清朝统一新疆的历史意义。民国时期,曾问吾、顾颉刚、史念海等学者也曾在《中国经营西域史》、《中国边疆沿革史》等著作中就清朝统一新疆的历史进程及历史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论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更是在清朝统一新疆的相关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从边疆理论、史实考订、历史意义等诸多方面,进一步推进与深化了人们对清朝统一新疆的认识。随着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及国际局势的新发展、新变化,笔者认为有必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在乾隆朝统一新疆260周年之际,回顾清朝统一新疆的历史背景,考察康、雍、乾三朝对统一新疆的历史贡献,探讨清朝统一新疆的历史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清朝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与成效,认识多民族共同开发建设边疆地区的历史事实与深远影响,认识我们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发展传统与发展趋势。一、清朝统一新疆的历史背景清朝统一新疆,是在新疆与内地长期保持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密切联系以及汉、唐、元诸朝相继对新疆行使有效管辖的背景下,我们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清朝正是由于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才最终得以完成了统一新疆的大业。新疆古称西域。西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等民族共同抗击匈奴,史称此次出使为“凿空”。其实,早在先秦三代时期新疆就已与内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和田玉器,证明早在张骞出使千年之前的商代武丁时期,和田的物产就已运至中原并为贵族们所喜好。而先秦文献如《穆天子传》、《山海经》中对“昆仑”、“玉山”、“流沙”、“泑泽”等山水的记载,也表明当时中原人已对新疆地理有着具体的了解和比较清楚的认识。如果以中央政府设官建制、行使有效的行政管辖作为统一的标志,相较于我国东北、北方以及西南(主要指西藏)等边疆地区,新疆则更早地统一于祖国。而之所以如此,是与这一地区在中西陆路通道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密切相关联的。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匈奴内乱,在西域的日逐王降汉。
1、是中国到今天能建立起各民族平等的基础;2、为中国边疆安全提供了扎实的民心基石;3、为中国内部的和平提供了条件。
人的一生不可能拥有太多的30年,而在历史长河中,它只是短暂的一瞬。如果把30年前的记忆和今日的现实对照,就会发现我们已生活在一个崭新的物质世界里。当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举起石斧向自然砍下第一斧时,就奏起了建造人工自然的序曲。新疆地阔天长,原始自然占据的空间太大。千百年前,古人对这片土地发出过“绝域苍茫更何有”的悲叹,直到改革开放前夕,虽然已经过多年卓有成效的建设,依旧化解不了由沙漠、戈壁、荒原辐射出的苍茫和萧瑟。许多从渤海之滨来到新疆的人想北京、天津;从长江流域来的人思恋上海、南京、武汉、长沙……从珠江流域来的人思念广州。人一静下来,感情的野马就向故乡奔驰,心头自会浮起浓重的归思,在有些意志薄弱的人身上,都到了魂牵梦绕的地步。陆游有诗:“心在天山,身老沦洲。”把诗句稍作改动:“身在天山,心恋沦洲”,完全是当时一些人的心理写照。这种身心分离的心态存在了许久许久,就在改革开放之初,依然没有退隐。30年过去了,蓦回首,当初那种曾在社会上随处可观察到的身心分离的精神状态已难觅踪影。不少人已把他们的生命之根深深地埋在了新疆这块土地上。这是发生在新疆人心理深层的一大变化,这个变化的产生就因我们已置身在一个新的物质世界里。这个物质世界是由天山南北许许多多经过现代化建设改造的大中小城市(包括兵团师部所在地)和由单色变成多色的新农村组成的,这是一个辉煌的人工自然,在这个自然面前,原始自然相形见绌了。过去,新疆与内地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城市之间的差距。现在,新疆的城市有高耸的高层建筑;有鳞次栉比的住宅小区;有琳琅满目的超市;有广阔笔直的马路;有吐放异彩的街灯;有跻身星级的宾馆餐厅;有令人心旷神怡的广场……就城市应有的现代化内容而言,新疆和内地几乎同质同构,与北京、上海、广州的差异只存在于繁华程度和规模。往日新疆人从内地开会参观回来,谈起内地城市,眉飞色舞,赞不绝口,联系新疆,总免不了要贬责几句。现在归来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致了,甚至会心不在焉地说一句:“唉!也就是这个样子。”甚至出现这样的逆转,山东人到乌鲁木齐,会惊讶地说:“我看比济南还好。”陕西来的人会说:“哟,这比西安还好。”河北的来人会说:“这比石家庄不差。”报社有一位哈萨克族记者到口岸迎接从哈萨克斯坦来的表哥,那天风大,表哥光头没戴帽子,记者问:“你怎不戴帽子?”她表哥答:“听说你们乌鲁木齐的楼房太高,抬头看楼,帽子要掉,我就没戴。”这虽是个幽默,但多少透露出外国人对乌鲁木齐的一种观感。新疆已从简陋零散的物质世界提升到富丽繁荣的物质世界。先前那个物质世界底子太薄弱,原始自然的苍茫、萧瑟袭来,几乎无孔不入,它总要在人的心头肆虐,增添一抹秋色。如今的物质世界,是由现代化的铜墙铁壁构成的庞然块体,能远距离把原始自然辐射的苍茫、萧瑟化除掉。这个物质世界是按人的意愿和人的目的性建设的,它不仅增加了许多醒目的物质景观,还给人建构了一个新的物质生活方式。从前,生火需到旷野去拾柴火;饮水得到河边、井畔去挑去提;冬日取暖,得用土坯打火墙;洗衣得用搓板搓,用木棒捶……这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生活程序,哪一个环节都不能省却,人在职业劳动之外,又加上沉重的家务劳动,真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人们常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才拖着疲惫的身子上炕上床。天天如此,月月如此,这等生活对人了无情趣。宗教家说,人生如苦海,人们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拜倒在神的尊严下。而今天的物质世界,给人提供了一个新的生活方式,楼房、抽水马桶、热水器、煤气、自来水、洗衣机、冰箱、电话、手机,构成了一个新的生活程式。从前是对自然依赖,那种依赖是要靠劳力投入的,现在由对自然的依赖转入对现代化物品的依赖,这种依赖是把人力排除在外,手只要按动开关,按动键盘,家务劳动的强度即刻降低到零,生活舒适了、轻松了、愉悦了,生活和辛苦脱钩,生活与享乐交融,这是人生活中一次具有震古烁今的变革,是改革开放的赐予。新的生活方式让人有了新的活法,一切财富都是在时间的过程中产生的。在农业社会,时间是廉价物,人可以无休止地消磨时间,尽管这能折磨人,但天长日久,人麻木了也就没有什么反应。市场经济使时间加倍升值,出现了“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新的物质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直接效果是节约了时间。今天,人有足够的时间旅游参观、滑雪溜冰、探亲访友、上网聊天、马场赛马、打高尔夫球、逛公园、到歌吧练歌、去舞厅跳舞……一句话,人有了休闲活动。生命是要有张有弛的,是需要在休闲中得到整修的。休闲在人生的位置上,被归类为享受,人有了新的活法,可以享受生活了。想当年,生活被称作“糊口”、“谋生计”、“求饭碗子”,这里都透出生存的艰难。如今,生活里加进了休闲,加进了享受,生活由冷色调变成暖色调。生命的价值突然飙升,养生成了各阶层的共同趋向。从前,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总是那么抽象。现在有了事实的验证,全面发展的许多内容要在休闲中来体现,原来是抽象的理论,现在进到我们生活中来了。在这个新的物质世界里,不仅建构起了新的物质生活,还营造出了新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是红花绿叶的关系,没有生存环境衬托,生活方式就不会美满。从前人们用“关山速递”、“道路修远”来形容新疆的地理特征,这是文人笔下的诗性语言,而这种语言的真实含义是偏远闭塞、是新疆的地理劣势。我是记者,我要走动,原来我的时间大半花在路途中,终日风尘仆仆。那时,公路狭窄不说,路面还起伏不平。那种颠簸、那种前仰后合的碰撞,常常令人不堪忍受,这还说的是柏油路,许多县乡多是土路,人更是像在车里跳舞,一日奔波下来,腰酸骨疼,真正体会到了“风尘之劳”、“跋涉之苦”。那时因为公路质量不好,常出事故,有一年冬天,我与我的搭档老胡乘坐一辆破车去伊犁、塔城、阿勒泰搞发行,一路上不超过50公里就会看见有汽车翻在路边,不能不叫人心惊。那时,长途跋涉,仿佛是拿生命作赌注,每当我走进后沟或甘沟,就惶惶不安、提心吊胆。如今,密如蛛网的空中航线,经纬交错的优质公路把新疆的地理劣势填平了,出现了一个新的生存环境,在这个环境中,长途奔波引发的“跋涉之苦”被消融了,行旅反倒成了享受。有兴致时,可以欣赏道路两侧的风景,没兴致时,可以闭目养神,那种快速度给人带来的是列子御风行飘飘然的惬意。这是说的汽车,至于飞机,朝发午至,或午发夕至,那就更称心如意。这种由基础建设营造成的新的生存环境和其他省区几乎难分伯仲,新疆和内地画上了等号,在这方面再也听不见对新疆人的埋怨了。由基础建设带来的物质环境已经令人心满意足,再加上有美好的生态来装饰,更是锦上添花。昨天是寸草不生的荒山,如今变得绿树成林;昨天是卵石布遍地的河滩,如今成了姹紫嫣红的花园;在火洲吐鲁番市中心,可以在湖中荡舟;在塞外江南库尔勒市,可以漫步孔雀河畔看看天鹅凫水;在克拉玛依可以欣赏那诱人的绿色;伊犁河畔的伊宁更是风光无限……绿水青山已不是江南独有,在今天的新疆已频频出现。新疆媒体从多侧面、多视点报道过物质生存大环境的巨变,但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苍蝇的消灭。一个小昆虫值得提到生存环境的高度来评议吗?值得!它的意义非同小可。苍蝇有个不雅的绰号——“逐臭之夫”,哪儿有异味,它就向哪儿飞去。从人类诞生的第一天起,它就对人骚扰、进犯,它还向人传播细菌。一盘菜肴,经它一叮,人马上就厌食,千古以来,人诅咒它、痛恨它,可又无法把它从生活领域中彻底驱逐。生存环境中有它的存在,就别想过安宁日子。上个世纪50年代,它被定为四害之一,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运动讨伐它,后来它依然在人的生存环境里作恶。可是现在,城市几乎不见了它的踪影,就在农村,也没昔日那样猖獗了。人的生存环境里去掉了这一害,难道不是有重要意义的胜利,值得大书特书?现在的物质世界,流溢着人性,处处体现的是人的意愿,自然不会给害虫留下生存空间,在物质世界日渐完善的过程中,就用釜底抽薪的办法,使物质生存空间大大提高了纯净度。人在创造新的物质世界,新的物质世界反转过来又创造着人,物质世界是按人类现代文明的原则创建的,于是,在新的物质世界就弥漫着浓厚的文明氛围。进入这种氛围,人就不能不收敛自己的野性,抛弃落后的习俗。譬如随地吐痰。过去,大小会上动员,媒体宣传,甚至贴出告示,以罚款相威胁,可是吐痰者依然如故,成了中国社会的一大顽症。现在,大小建筑的地面不再是土地和砖地,铺的是地板、瓷砖,有的甚至是地毯,就是在外面的马路上,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人不忍心吐下那口痰,顽症彻底治愈了。从前公共场合时常是人声鼎沸,走进餐馆,吆五喝六的猜拳声震耳欲聋,有的还赤膊上阵。而在今天的星级酒店里,只见人影晃动,听不见高声喧哗。在新的物质世界里,人的原始自由正在改造着,物质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形成双向改造的良好关系,这是人和物互相助长的良性互动,这是更高层次上的现代化。过去,由于我们过于强调了主观的力量,轻视了物质的力量,没有很清晰地认识到物质与心理的双向关系,也就是说,对马克思关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这句经典语言领略的不全面。常常在我们看来,一个很小的文明动作是社会上很容易建树起来,可我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就像吐痰,就是迟迟改不掉的恶习,一旦物质条件成熟,就会自发消失掉,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人的许多心理机能需要在一定的物质氛围中才能形成,这个氛围没有出现,怎么呼唤、怎么努力,都是在做无用功。在这个新的物质世界,对物质有了更新的认识。这就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去塑造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光华。
首先说说,这是我自己打的字哈,不像有的人随便复制。
三国时,吴国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时,台湾正式内属中央 *** 。(澎湖巡检司)
明朝时,被荷兰占领。
1662年,郑成功 *** 。
1684年,清 *** 派施琅进军台湾,1685年设台湾府,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成为省级行政单位。
1895年,《马关条约》割给日本
1943年,《开罗宣言》三大国宣告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1945年,中国人成功 *** 。
1949年,老蒋败退台湾。
现在,我们等待两岸统一(注意:不是 *** 啊,早在1945年,中国人就收复了。被其他国家占领的领土才叫收复。现在的情况和施琅那时是一样的)
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 *** 在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政治方面,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化解敌对情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军事方面,主动缓和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把福建沿海一些前沿阵地、观察所开辟为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点.经济方面,敞开门户,促进交流,欢迎台商来大陆投资和从事贸易活动,并为之提供优惠条件和法律保障.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文化、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中国 *** 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成立了得到 *** 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及有关民间团体建立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中国 *** 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广大台湾同胞为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台湾当局近几年也相应调整了对大陆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松动措施,诸如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逐步放宽对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限制,扩大间接贸易,开放间接投资,简化两岸同胞通话、通邮、通汇的手续.这些都是有利于相互交往的.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1993年4月举行的“汪辜会谈”签订了四项协议,迈出了两岸关系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台湾海峡出现了40余年来前所未有的缓和气氛,这是有利于和平统一的.必须指出,台湾当局虽对两岸关系作了某些松动,但其现行大陆政策仍严重阻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他们口头上虽声称“中国必须统一”,但行动上却总是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继续维持与大陆分离的局面,拒绝就和平统一问题进行商谈,甚至设置障碍,限制两岸交往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台湾岛内“ *** ”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 *** ”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政策,又实际上为“ *** ”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 *** ”,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 *** ”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 *** ”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 *** 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 *** ”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某些国际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 *** 当局的“ *** 拒和”政策和岛内的分裂势力,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制造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中国 *** 坚信,广大台湾同胞是要求国家统一的;台湾朝野政治力量的大多数也是主张国家统一的.在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下,上述障碍和阻力一定可以排除,两岸关系一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有些长,但是我自己写出来的,望楼主采纳,谢谢。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
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地理与历史 一、地理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
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中国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
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
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般也经过这里。 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 *** 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
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台湾当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188平方公里。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
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C,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
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多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公里)、高屏溪(公里)、淡水河(公里)、大甲溪(公里)、曾文溪(公里)、马溪(公里)。 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
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
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l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
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台湾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 据台湾有关方面统汁,截止2002年8月。
台湾省人口为2240万多人,加上金门、马祖人口、总数约为2248万多人;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5‰。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东部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4%。
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约为620人,台北市的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l万多人。 台湾居民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占约2%,约43万人。
根据语言、风俗的不同,台湾少数民族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邹、雅美、邵族、葛玛兰和赛夏等11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区划上,台湾省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个县。
台湾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于1979年将高雄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此外,还设有所谓“福建省 *** ”,辖金门、连江(马祖)2个县。
二、历史概况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
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
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
首先说说,这是我自己打的字哈,不像有的人随便复制。
三国时,吴国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元朝时,台湾正式内属中央 *** 。(澎湖巡检司)明朝时,被荷兰占领。
1662年,郑成功 *** 。1684年,清 *** 派施琅进军台湾,1685年设台湾府,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成为省级行政单位。1895年,《马关条约》割给日本1943年,《开罗宣言》三大国宣告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1945年,中国人成功 *** 。1949年,老蒋败退台湾。
现在,我们等待两岸统一(注意:不是 *** 啊,早在1945年,中国人就收复了。被其他国家占领的领土才叫收复。
现在的情况和施琅那时是一样的)。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我所知道的是从三国时代东吴孙权都有在台湾设了行政部门。
一直有夷洲,琉球等叫法。但据称最早是秦始皇时代甚至更早。
现在分开了是因为国共内战,共将国打到台湾去了,因为历史各种原因,一直没能 *** ,完成统一。 2.台湾的经济能力在上世纪蒋经国时代得到很大的起色,并跻身亚洲四小龙。
那个时代大陆这边却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等改革开放醒悟过来,已经差台湾太远了,但是现在的追赶速度也是惊人,毕竟人多力量大。
大陆整体经济实力不如台湾,但是,北上广深等很多城市和台湾的台北,高雄等大城市比起来还是不逊色的。 3.台湾的传说日月潭应该算个吧。
还有妈祖等。 4.台湾自古和大陆的习俗,传统是完全一样的,如文字,春节等。
但是经历了外敌入侵,特别是日本的长期侵占,台湾的根基文化有了改变,形成了多元化,如很多人喜欢穿木屐。很多东西的叫法和日本的叫法很相似。
但台湾的主流习俗文化还是中国的文化。毕竟是中国人。
5.历史名人有明时郑成功,清时郑克爽,施琅和刘铭传等。
台湾历史的真相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有超过4千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而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700年,那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水土志》。公元7世纪隋朝 *** 派万余人渡海去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居岛上,成为大陆到台湾的又一批居民,虽然此前800余年,中国沿海百夷部落有人登岛,先后与该地波里尼西亚岛族人混血成为台湾土著。
12、13世纪中国的宋朝和元朝已经在台湾岛链中的澎湖岛设立行政机构,将台湾岛纳入行政治辖和版图。14、15世纪中国沿海出现了有组织的海盗与 *** 对抗,郑氏家族一度占据台湾岛,成为海盗集团主力,后被 *** 招安成为明朝沿海贸易官员,扮演着中国与外部世界贸易的中介角色。
17世纪初,荷兰海盗以欺手段 *** ,在台南港建立军事城堡,此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又用传教方式在台湾南部、北部的中国人居住地建立农场,殖民扩张。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 *** 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
19世纪以后,列强以武力对东亚各国胁迫开关,中国、日本的海港城市先后遭到英国、美国舰队和登陆部队的侵略,其后中日两国采取“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发展军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求自保。1871年,维新后的日本派出伪装成渔民的武装人员登上台湾岛东部,遭到土著居民抵抗,日本借机威逼清 *** 让出对硫球岛政权的保护权,并对台湾提出领土要求,遭到清 *** 拒绝。此后,为了巩固台湾岛防御,清 *** 增加对台湾岛的移民,并在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刘任内铺设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条海底电缆、第一条输电线路,建立了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电报局,台湾工商业兴盛,现代教育发达,成为当时清 *** “洋务运动”中最为先进的一省,为台湾日后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清 *** 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当时的记者报道,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清 *** 官员也纷纷留守原职,与当地驻军、民众一道拼死抵抗日本军队的占领,大陆东南沿海人民也出钱出力出人参加抗日斗争,以后在日本统治的50年中,近60万台湾同胞因反抗日本占领,牺牲在日本的屠刀下和监狱中。即使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为了 *** 日本殖民统治,林献堂代表的势力运用议会抗争方式争取做中国人的权力,而蒋渭水等知识分子和教师也用报纸和图书的中文写作和陈述中国历史,向台湾同胞弘扬中国人的意识。
日本殖民统治者竭力建设台湾的目的,是让这个富庶岛屿充当它向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扩张的跳板。日本统治期间从台湾掠夺了大量资源和劳动力,台湾工人工资仅仅是日本工人工资的七分之一,大量的木材、煤炭、矿产、钢铁、蔗糖、大米运往日本。日本甚至将台湾土著人视为野兽,使用铁丝网圈围其居住地,并使用迫击炮和毒气弹对其反抗进行种族灭绝。日本教育台湾人的目的是让他们成为驯服的奴隶,日本人从来就不允许台湾人报考大学的政治、法律类,只能学工科和医科,成为日本人的工具。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台湾实施高压统治和类似希特勒纳粹文化的“皇民化运动”,逼迫台湾同胞改掉中国人姓名、放弃语言和效忠日本天皇及军国主义,而李登辉家族和辜敏宽家族就是日本政策的最好服从者和继承者。日本还征调大批台湾青年加入日本侵略大陆和东南亚的军队,甚至参与对美国珍珠港的袭击。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及澎湖列岛依照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和中、美、英、苏签署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归还中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举行,中国 *** 向世界宣布台湾及澎湖归中国 *** 管辖之下。当时在台湾的西方记者报道说,台湾岛到处是鞭炮和欢声笑语,到处张灯结彩,人民欢欣鼓舞,庆祝自己又重新成为中国人,他们流着欢喜的泪水,祭告祖先亡灵,庆祝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近代以来,台湾同胞经历的历史和中国大陆同胞所经历的一样,都深受列强殖民侵略的苦痛,同时台湾同胞也与中国大陆一道艰苦地抗争,寻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在经历了历次战乱之苦后,两岸同胞都认识到,中国大陆与台湾分离的历史,完全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殖民的结果,完全是中国长期衰弱和内乱的结果。中国的统一,不仅是民族复兴的标志,更是两岸中国人走向全面现代化必须要面对的客观事实。
中国有超过4千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而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700年,那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水土志》。
公元7世纪隋朝 *** 派万余人渡海去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居岛上,成为大陆到台湾的又一批居民,虽然此前800余年,中国沿海百夷部落有人登岛,先后与该地波里尼西亚岛族人混血成为台湾土著。 12、13世纪中国的宋朝和元朝已经在台湾岛链中的澎湖岛设立行政机构,将台湾岛纳入行政治辖和版图。
14、15世纪中国沿海出现了有组织的海盗与 *** 对抗,郑氏家族一度占据台湾岛,成为海盗集团主力,后被 *** 招安成为明朝沿海贸易官员,扮演着中国与外部世界贸易的中介角色。 17世纪初,荷兰海盗以欺手段 *** ,在台南港建立军事城堡,此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又用传教方式在台湾南部、北部的中国人居住地建立农场,殖民扩张。
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 *** 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
19世纪以后,列强以武力对东亚各国胁迫开关,中国、日本的海港城市先后遭到英国、美国舰队和登陆部队的侵略,其后中日两国采取“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发展军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求自保。1871年,维新后的日本派出伪装成渔民的武装人员登上台湾岛东部,遭到土著居民抵抗,日本借机威逼清 *** 让出对硫球岛政权的保护权,并对台湾提出领土要求,遭到清 *** 拒绝。
此后,为了巩固台湾岛防御,清 *** 增加对台湾岛的移民,并在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刘任内铺设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条海底电缆、第一条输电线路,建立了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电报局,台湾工商业兴盛,现代教育发达,成为当时清 *** “洋务运动”中最为先进的一省,为台湾日后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清 *** 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当时的记者报道,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清 *** 官员也纷纷留守原职,与当地驻军、民众一道拼死抵抗日本军队的占领,大陆东南沿海人民也出钱出力出人参加抗日斗争,以后在日本统治的50年中,近60万台湾同胞因反抗日本占领,牺牲在日本的屠刀下和监狱中。
即使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为了 *** 日本殖民统治,林献堂代表的势力运用议会抗争方式争取做中国人的权力,而蒋渭水等知识分子和教师也用报纸和图书的中文写作和陈述中国历史,向台湾同胞弘扬中国人的意识。 日本殖民统治者竭力建设台湾的目的,是让这个富庶岛屿充当它向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扩张的跳板。
日本统治期间从台湾掠夺了大量资源和劳动力,台湾工人工资仅仅是日本工人工资的七分之一,大量的木材、煤炭、矿产、钢铁、蔗糖、大米运往日本。日本甚至将台湾土著人视为野兽,使用铁丝网圈围其居住地,并使用迫击炮和毒气弹对其反抗进行种族灭绝。
日本教育台湾人的目的是让他们成为驯服的奴隶,日本人从来就不允许台湾人报考大学的政治、法律类,只能学工科和医科,成为日本人的工具。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台湾实施高压统治和类似希特勒纳粹文化的“皇民化运动”,逼迫台湾同胞改掉中国人姓名、放弃语言和效忠日本天皇及军国主义,而李登辉家族和辜敏宽家族就是日本政策的最好服从者和继承者。
日本还征调大批台湾青年加入日本侵略大陆和东南亚的军队,甚至参与对美国珍珠港的袭击。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及澎湖列岛依照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和中、美、英、苏签署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归还中国。
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举行,中国 *** 向世界宣布台湾及澎湖归中国 *** 管辖之下。当时在台湾的西方记者报道说,台湾岛到处是鞭炮和欢声笑语,到处张灯结彩,人民欢欣鼓舞,庆祝自己又重新成为中国人,他们流着欢喜的泪水,祭告祖先亡灵,庆祝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近代以来,台湾同胞经历的历史和中国大陆同胞所经历的一样,都深受列强殖民侵略的苦痛,同时台湾同胞也与中国大陆一道艰苦地抗争,寻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在经历了历次战乱之苦后,两岸同胞都认识到,中国大陆与台湾分离的历史,完全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殖民的结果,完全是中国长期衰弱和内乱的结果。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某(此字打不出来)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一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7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l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美国中国军力报告中两岸军力比较 2005年07月21日 02:34 【文章字体:大 中 小】 凤凰卫视7月21日消息 据香港媒体报道,美国国防部19日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对台海两岸的军力有详细的比较。报告说,由于中国的经济成长、外交影响及人民解放军的战力提升,两岸军事平衡正在向北京倾斜,提供北京除了全面入侵以外的其他选项。台湾如要避免被快速击溃,必须发展反制力量。 以下是中国军力报告对两岸军力的比较: 陆军: 中国大陆兵员有一百六十万人,其中三十七万五千人部署于台海地区;台湾只有二十万兵员。 中国大陆有十八个集团军,其中九个部署于台海地区;台湾没有集团军。 中国大陆有二十个步兵师及二十个步兵旅(包括空降部队),其中九个步兵师及十一个步兵旅部署于台海地区;台湾没有步兵师,有二十五个步兵旅。 中国大陆有十个装甲师和十个装甲旅,其中四个装甲师和四个装甲旅部署于台海地区,台湾没有装甲师,有五个装甲旅。 中国大陆有五个机械步兵师和五个机械步兵旅,其中三个机械步兵师和一个机械步兵旅部署于台海地区;台湾没有机械步兵师,有三个机械步兵旅。 中国大陆有五个炮兵师和十五个炮兵旅,其中三个炮兵师和五个炮兵旅部署于台海地区;台湾没有炮兵师,也没有炮兵旅。 中国大陆有二个海军陆战旅,都部署在台海地区;台湾有一个海军陆战师和三个海军陆战旅。 中国大陆有六千五百辆坦克,其中二千五百辆部署于台海地区;台湾有一千九百辆坦克。 中国大陆有一万一千门大炮,其中五千五百门部署于台海地区;台湾有四千四百门大炮。 空军: 中国大陆有一千五百架战斗机,其中四百二十五架部署于台海地区;台湾有四百二十架战斗机。 中国大陆有七百八十架轰炸机,其中二百八十架部署于台海地区;台湾没有轰炸机。 中国大陆有五百架运输机,其中五十架部署于台海地区;台湾有四十架运输机。 海军: 中国大陆有二十九万名海军,其中十四万部署于台海地区;台湾有六万名海军。 中国大陆有二十一艘驱逐舰,其中十三艘部署于台海地区;台湾有六艘驱逐舰。 中国大陆有四十三艘巡洋舰,其中三十四艘部署于台海地区;台湾有二十一艘巡洋舰。 中国大陆有二十艘坦克登陆舰,全部部署于台海地区;台湾有十二艘坦克登陆舰。 中国大陆有二十三艘中型登陆舰,其中十五艘部署于台海地区;台湾有四艘登陆舰。 中国大陆有五十一艘柴油潜水艇,其中二十九艘部署于台海地区;台湾有四艘柴油潜水艇。 中国大陆有六艘核子潜艇,都未部署于台海地区;台湾没有核子潜艇。 中国大陆有五十一艘海岸导弹巡逻舰,其中三十四艘部署于台海地区;台湾有五十艘导弹巡逻舰。 中国大陆导弹: 中国大陆有二十具东风41发射筒及二十枚东风41导弹,估计射程达八千四百六十公里以上。 中国大陆有十至十四具东风31发射筒和二十至二十四枚东风31导弹,估计射程达五千四百七十公里以上。 中国大陆有六至十具东风21发射筒和十四至十八枚东风21导弹,估计射程达二千七百九十公里以上。 中国大陆有三十四至三十八具东风21 Mod1/2发射筒,和十九至二十三枚东风21 Mod1/2导弹,射程达一千七百七十公里以上。 中国大陆有十至十四具巨浪1发射筒,和十至十四枚巨浪1导弹,射程达一千七百七十公里以上。 中国大陆有七十至八十具东风15发射筒,和二百三十至二百七十枚东风15导弹,射程达六百公里以上。 中国大陆有一百至一百二十具东风11发射筒和四百二十至四百六十枚东风11导弹,射程达三百公里以上。 中国大陆正在开发东风31(DF-31ICBM)导弹,射程达七千二百五十公里以上。 中国大陆正在开发东风31(DF-31AICBM)导弹,射程达一万一千二百七十公里以上。
加入WTO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目前中国大陆已基本完成加入WTO的谈判,预计在今年11月份将正式加入WTO。按事先约定,台湾将随中国大陆之后入世。两岸先后加入WTO,将对两岸经贸交往带来更多有利因素,两岸应抓住这个契机,进一步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进而促使两岸关系全面改善加强。 一、 加入WTO有利于两岸利用经济的互补性促进两岸产业的分工合作。 海峡两岸之间的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经济上的互补性,源自于经济的差异性,即两岸在资金、资源、技术、人才、劳动力、市场、管理等经济要素方面有所差异,从而产生地域间分工协作的可能性,发挥这些分工协作的可能性,对促进两岸的经济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台湾是个地域和人口有限的海岛,岛内市场狭窄,经济上主要仰赖出口市场、祖国大陆十二亿人口的市场十分广阔,这二十多年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发展的潜力已经令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大企业瞩目、垂涎;台湾的电子、化工、机械工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相当的地位。电子工业中,计算机主机板、监视器、半导体芯片、扫描器、终端机、集线器等产品的产值居世界市场首位;笔记本电脑、集成块设计、集成块封装、CD——ROM、液晶显示器、绘图片、网路卡等产品的产值居世界市场第二位。化学工业中,聚酯丝、ARS树旨、PU人造革、热塑性弹性体等产品的产值居世界市场首位,对苯二甲酸、尼龙纤维、聚氯乙烯等产品的产值居世界市场第二位。机械工业中,鼓风机、风扇、制鞋皮革机械、木工工具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也有重要的位置。这些产业完全可以与大陆资源和市场相结合,寻求未来的发展。台湾岛资源相对贫乏,土地紧缺更成为制约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祖国大陆在资源和土地方面固然不十分丰富,但比起台湾岛仍有着明显的优势。同时祖国大陆预计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工资成本仍将较低,十二亿五千人口是一个庞大的劳力库,如果把祖国大陆的资源、土地、劳动力与台湾加工工业技术、开发能力和营销相结合,两岸的互补将大大增加加工工业的出口量。大陆也有些长项企业,可以赴台湾投资设厂。两岸的互补将使整个中国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占据更大的份额,近十几年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所取得的成效已经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两岸的农业合作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台湾农业在种植业、养殖业的品种选育和技术改进等方面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这些成果有助于祖国大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自然条件与台湾相似的东南沿海地区。近几年大量新品种的农产品随投资的台商带入大陆,已经为大陆市场增色,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加入WTO后,台湾农业面临农业发达国家的冲击,只有和祖国大陆的土地和劳动力结合起来,加强两岸之间的家产品互通,才能增加对发达国家农产品竞争的抵御力。实际上,近几年已经有不少台湾农民携带资金、种苗、技术到福建、广东、海南等地举办大大小小的农场,尽管大陆农产品价格低于台湾,绝大多数农场以大陆市场为对象,经营还都十分成功。由于“三通”直航尚未实现,现在还难以实现对台湾的农产品反馈,如果产品销往台湾,经济效益将更好。 两岸金融、保险业合作的前景也很广阔,为了抵御大跨国银行对两岸金融业的冲击,为了给相互之间的投资和贸易提供金融支持,两岸互设金融、保险机构和开展金融、保险合作是金融业取得双赢的重要机遇。当前两岸金融合作至少可以有以下内容:一是为机构互设提供便利,两地金融当局应就机构审批和监管方面的问题达成一致,包括在互设机构审批问题上相互协调,大陆赴台金融机构接受台湾金融当局同一标准的审批和监管,而台湾的金融机构在大陆则除享受外资银行的各种优惠,还可以首先享受国民待遇;二是证券市场的合作,双方上市公司可以有选择地到对方证券市场上市,可以在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双方基金进入对方证券市场,同时协调两地证券市场的监管方式,以利于处理跨境的违规行为;三是开放两岸的直接货币汇兑,有利于两岸的经济往来和人员往来。 此外,祖国大陆和台湾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更何况两岸之间还有许许多多人缘、亲缘关系,商务、投资、探亲、访友也是旅游业的重要客源,相信旅游业的合作同样是前景广阔。 二、 在WTO架构下,两岸贸易往来将进一步发展。 WTO是当代规范与协调全球经济贸易关系的最权威组织,其宗旨是追求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精神,积极促进各成员经由协商、共同承担关税、降低或解除非关税贸易障碍,消除歧视待遇,提供平等及互惠互利的环境,以扩大国际贸易,进而带动全球经济增长。为达成这些目标,WTO要求各成员必须遵守其条例规则,如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原则,关税约束与递减原则,公开贸易与自由竞争原则等。因此,海峡两岸加入WTO的实质意义是双方都与WTO成员相互减少甚至消除贸易壁垒,进一步开发市场,在WTO的国际经贸规范下从事自由公平的经济竞争。这将大大促进两岸贸易的往来与发展。 长期以来台湾当局对大陆货品的进口有严格限制,目前仍有四成六的大陆产品不能入台。台湾历来从大陆获得大量贸易顺差:1994年获得顺差亿美元,1995年亿美元,1996年为亿美元。大陆已经成了台湾平衡国际收支的主要财源。两岸加入WTO以后,台湾将撤除禁止大陆产品进岛的措施和其他非关税壁垒,从而刺激台湾对大陆的各种采购活动,导致大陆对台湾出口额的增加,改变目前两岸贸易极不平衡状态。入WTO后,台将有8000多项农工产品必须执行降税承诺,首波调整降关税的产品,降幅至少超过30%以上,而农业则首当其冲。台湾已承诺入关后第一年将农产品税从目前的降为,降幅达31%;承诺除少部分农产品降税期限延至2004年,其余则最迟在2002年前要将税率下调41%。另外,台湾还承诺入世后,将取消香蕉、花生等40多项产品的进口限制。若两岸同时入世,由于大陆在地理、品种、价格等到方面的优势,蔬果鲜品及冷冻调制加工的农产品,将先行进入台湾市场。这样,两岸贸易就能稳定迅速增长。同时,台湾业者为因应加入WTO,一方面将争取大陆农工原料、半成品和某些工业制成品更多反销台湾,在台湾进行经营上的整合,利用大陆产品成本低(大陆劳动力成本仅为台湾的50%),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将台湾半成品运至大陆进行加工、装配,再申请大陆产地证,利用大陆享受的关税优惠进行外销。 三、 以加入WTO为契机,化解两岸政治僵局,促时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 在WTO的架构下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势必要求两岸建立隐定正常的政治关系作为保障,这无疑是为两岸政治关系的突破创造了契机,为两岸于本世纪之初在政治关系定位上确定一个稳定的框架提供了机遇。 加入WTO对两岸关系而言,不是一个单纯的经贸问题,因为在解决有关两岸经贸的一系列经贸政策问题时,如进一步开放商品市场和投资领域、“国民待遇”、“三通”等问题。从台湾方面目前的意向来看,台湾期望以对等WTO成员身份,用WTO的机制或框架来规范两岸经贸关系,在此架构下用进一步开放大陆经贸政策的“善意”来换取大陆的政治“回报”。显然,在两岸之间缺少互信的现状下,台湾方面的思路难免不让大陆警觉其有借加入WTO之机,把两岸经贸关系界定为实质上的国际经济关系,以此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朝着“两国论”所谓的准国际关系转化的政治意图,对此大陆方面无疑是持坚决反对的立场。 今年元旦,台湾当局提出了从“经济统合”走向“政治统合”的论调。实质上,“经济统合”的提法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区域经济整合理论概念,因为它没有特定的内涵,是指要素无障碍流动的自由贸易,或是包括经济政策一致性的经济一体化,概念不甚清晰。因此台湾当局所谓两岸“经济统合”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不具操作性的空洞概念,其用意在于回避“一个中国”原则。随着加入WTO时间的临近,台湾当局一方面希望利用WTO的机制解决两岸经贸关系中衍生出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缓解台湾经济困境;另一方面则可借机回避“一个中国”原则,企图借双方共同加入WTO,而谋求对等政治地位,甚至将一些属于两岸关系的问题,上升为国际关系问题。事实上,“一个中国”问题决不会因两岸共同入世而淡化,任何想利用入世而回避、拖延解决一中问题或绕过一中问题而改善与发展两岸经贸或全面关系的图谋者都是不现实,不可行的。 最后一段时期台湾许多人士就如何在WTO框架下,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进行了许多探讨。3月26日,现任国民党副主席肖万长发起成立了“两岸共同市场”,肖提出,两岸加入WTO后,应搁置政治争议,以经济为“最大公约数”参照欧盟模范式推动“两岸共同市场”,全面开放“三通”,调整“急戒用忍”政策,逐步促进两岸货物、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并以经济整合作为政治整合的第一步。应该说,此构想意在打破两岸政治僵局,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目前条件下,缺乏现实可行性,其症结仍在于是否承认“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事实上,大陆与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两岸经贸交往乃至“三通”都属于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尽管由于目前两岸尚未统一,因而在具体做法上,两岸交流有别于大陆各省区之间的交往,但一个中国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的,否则,如果回避这一点,而去推动“共同市场”,就有可能使两岸出现一个新的“欧洲联盟”,甚至可能被人利用成以主权国家间“共同市场”概念来定们未来两岸经贸关系的架构。不久前,台湾“行政院长”张俊雄曾表示,将于WTO及APEC架构下,与中国大陆签订投资互保协定,建立两岸共同市场。这其中,都不由得使我们警惕,台湾当局是否要借支持“两岸共同市场”来达到既可回避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缓和在此问题上的压力;又可通过此途径让台湾得到实际经济利益,以争取民心,巩固政权。 随着两岸加入WTO时间的临近,台湾民众要求台湾当局解除“戒急用忍”,开放两岸直接“三通”呼声越来越高。台湾当局应从台湾民众的福祉着想,尽快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最大限度地开放大陆政策,以加入WTO为契机,促进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从而使台湾经济起出困境,迈向繁荣。
主要国际期刊文章:* Chinese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in 2010: Regional Perspectiv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Germ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Vol 3/2005 (55), p. 61 – 68.(英文,SCI收录论文) 1/2*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Market Policy on Crop Production in China. In: Food Policy, Vol. 27/5-6 (2003), p. 561-573.(英文,SCI和SSCI收录论文) 1/1* Agrarmarktpolitik in China nach dem WTO-Beitritt: Reformen und Perspektiven. In: Germ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4/2002 (52), p. 249 – 254。(德文,SCI收录论文)1/1* Chinese Agriculture after the WTO Accession: Competitiveness and Policy. In: 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e, Vol. 40 (2001), No 3, p. 251-268. (英文)1/1* Zur Frage der Wettbewerbsfähigkeit der chinesischen Landwirtschaft nach dem WTO-Beitritt. In: Berichte über Landwirtschaft, Vol. 79(2001), p 97-111. (德文,SCI收录论文) 1/1* Auswirkungen der chinesischen Agrarmarktpolitik auf die Pflanzenproduktion in der Provinz Zhejiang in der VR China. In: Berichte über Landwirtschaft, Vol. 76(1998), 。(德文,SCI收录论文)1/1* Ueberlegungen zur Entwicklung der Landwirtschaft in der VR China. In: Berichte über Landwirtschaft, Vol. 70(1995), 。(德文,SCI收录论文)1/2* Inter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s: Catalysts for Increased Chinese Food Quality. Copenhagen Journal of Asia Studies,Vol 26, Issue 1, 2008. 1/2* Integrating Africa to Global Economy: Seeking a Trilateral Partnership of Sino-US and European Union. 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Vol. 4 (10), pp. 903-912, October, 2009. (英文,SSCI收录论文)2/2* Policy Reform and Productivity Change in Chinese Agriculture: A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I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ume 81, Issue 1, October 2006, Pages 61-79. (英文,SSCI收录论文)3/3近年来主要国内期刊文章:* 兼业农民的非农就业行为及其性别差异 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6期。(浙大一级期刊)。1/2* 中国出口增长的就业效应:基于CGE模型的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9期。(浙大一级期刊)。1/2*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 第04期。(浙大一级期刊)。1/3* 江西虚拟水消费与贸易研究——基于投入产出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年第8期。2/2* 排污强度的空间差异与收敛: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经济经纬》,2011年4期。1/2* 基于当前经济形势如何优化治理家族企业。《中国外资》,2011年第14期,人大复印资料《企业家信息》2011年08期全文转载。(浙大一级期刊)。2/2* 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处理方式的优化研究——以北京顺义区某村生猪养殖为例。《中国畜牧杂志》2011年第6期。(浙大一级期刊)。1/3*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农业经济研究》2011年05期全文转载。(浙大一级期刊)。1/3* 水资源协调利用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2011年03期全文转载。(浙大一级期刊)。1/2* 跨区水利工程投入与受益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研究。《水利学报》,2010年第8期。(浙大一级期刊,EI收录)。1/3* 中国技术创新区域变化及其成因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科学学研究》,2010年第10期。(浙大一级期刊)。2/2* 集约化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来自北京顺义区农村的政策启示。《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年4期。1/4* 中国工业减排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LMDI的实证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年第10期。1/2*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县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5期,人大全文复印资料《农业经济研究》2010年10期全文转载,(浙大一级期刊)。2/2* 粮价波动下的东部动物性食品消费研究。《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4期。2/2* 农民工健康权益问题的理论分析:基于环境公平的视角. 《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3期。(浙大一级期刊)。1/2* 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的AIDS模型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年第9期。2/2*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人地关系, 非农就业与劳动报酬的影响效应。《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8年第9期全文转载。(浙大一级期刊)。1/3* 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实证。《经济地理》,2008年第5期。(浙大一级期刊)。2/2* 国家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1/2* 收入增长中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结构趋势实证研究。《技术经济》,2008年第2期。1/2* 上海财政支农结构及政策优化评析——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理论。《技术经济》,2008年第11期。1/2* 农地流转供求关系实证分析—以上海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期。(浙大一级期刊)1/2* 中国玉米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1990-2004年。《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4期。2/2* 谈大学生“村官”在和谐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07年第11期全文转载。(浙大一级期刊)2/2* 浙江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的基本判断及综合评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1/3*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及其成因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1/2* 干旱地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的农户行为分析。《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浙大一级期刊)2/2* 教育资源不均等对收入差异影响研究。《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第6期。1/2* 关于我国教育发展与收入差异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8年第4期论点摘编。1/2* 中国—欧盟农产品贸易增长动因分析:基于CMSA模型。《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2期。(浙大一级期刊)1/2* 农业产业化中农户经营风险特征及有效应对措施。《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5年第11期全文复印。(浙大一级期刊)1/2* 农户种植业风险及其认知比较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2/3* 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农业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2期。2/2* 俄罗斯土地改革历程与现状。《世界农业》,2006年第1期。2/2* 我国大豆期货价格协整关系与引导关系的实证研究。《农业经济》,2006年第4期。2/3* 市场化转型中的农民收入影响效应研究——对浙江、湖北两省的实证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5年第12期全文复印。(浙大一级期刊)。1/2* 中国与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6年第5期全文复印。(浙大一级期刊)。1/2* 农户农业生产的风险反应:以浙江为例的MOTAD模型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12期。(浙大一级期刊)。1/2* 中国粮食供求展望:一个分区域、多市场模型的模拟分析。《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5年第3期。1/1* 重构农业对社会的贡献。《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期。(浙大一级期刊)。1/2* 对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需变化趋势的基本判断及其政策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4年第7期全文复印。(浙大一级期刊)。1/1* 中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预测:基于区域化市场均衡模型。《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浙大权威期刊)。1/2* 农业行业协会:利益代表而非经济合作。《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6期转载。(浙大权威期刊)。2/2* 粮食政策市场化改革与浙江农作物生产反应:价格、风险和定购。《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3期。(浙大一级期刊)。1/2* 农业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与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2年第5期全文复印。(浙大一级期刊)。1/2* 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和政策改革。社会科学报,2002年总第803期,第三版。* 明天的农业:激励、制度、基础设施和创新。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6期。1/2* 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市场化机制和国际制度。自然资源学报,2000年第3期。(浙大一级期刊)。1/2
(英文题目略)(1)田志宏,邓乃扬,万鹤群等.关税收入与经济水平、外贸规模的实证研究.见:俞晓松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关税(中国首届关税理论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156-165(2)田志宏,邓乃扬,万鹤群等.关税税收效应的经济学分析.同上.125-130(3)王 伟,田志宏,邓乃扬.中国关税税源的数量特征分析.同上.131-136(4)田志宏,刘 音,邓乃扬等.关税的调控机制及定量研究.同上.137-147(5)田志宏,邓乃扬,万鹤群.关税收入的经济计量模型.见:俞晓松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关税.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148-155(6)田志宏,邓乃扬,王 伟等.中国关税及进口预测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实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4(2):9-13(7)白人朴,田志宏.一种有序样本的分类方法与应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4(6):1-5(8)郄贺良,田志宏.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4(6):18-24(9)田志宏,王凯园,王 伟.关税配额的经济理论与政策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4):15-19(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文献中心收录,F52,)(10)田志宏,蔡 春.我国月度进口量预测模型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6):1-7(11)邓乃扬,田志宏.高低频预测模型结合的最优化方法.系统工程学报,2000,15(4):377-382(12)田志宏,刘北桦.关税税率调整经济效应的一个理论模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6(4):12-16(13)姚 蕾,田志宏,陶益清.商会组织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进出口商会发展的启示.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6(6):18-22(14)姚 蕾,田志宏,陶益清.中国进出口商会的职能分析与发展思路.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9-14(15)田志宏,王 伟.关税收入效应和关税税率的图解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7(6):101-105(16)祝华军,田志宏,魏勤芳.对农业园区规划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3(5):36-40(17)祝华军,田志宏,郭志伟.我国工厂化农业技术的导向性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4):90-94(18)田志宏,祝华军.我国设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向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3(5):14-17(中国园艺文摘收录,)(19)祝华军,田志宏,张东山.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导向性分析.科学学研究,2003,21(5):506-509(中国人民大学文献中心收录,农业经济,)(20)赵一夫,田志宏.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分析及优化途径探讨.中国管理科学,2003,11(专刊):268-273(21)张荣齐,田志宏,张荣耀.特许连锁模式店的评价与选拔方法:以荣昌ILSA客户分析为例.中国管理科学,2003,11(专刊):469-473(22)祝华军,田志宏,魏勤芳.工厂化农业技术的要素替代特性及我国的发展方向.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6):413-417(23)祝华军,田志宏.我国工厂化农业效益不高的原因分析及发展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3(11):55-60(24)祝华军,田志宏.我国工厂化农业的科技与管理创新机制研究.科学学研究,2003,21(增刊):279-282(25)田志宏,姚 蕾.对WTO新一轮农业谈判中市场准入问题的研究.[韩]21世纪展望季刊.2003(4):165-173(26)韩树文,田志宏,张成海等.条码系统在提高零售企业竞争力中的作用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59-62(27)田志宏,韩树文,赵一夫等.条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编码组织的作用分析.物流世界,2004(2):4-10(28)庞守林,田志宏.中国苹果国际贸易结构比较分析与优化.中国农村经济,2004(2):38-43(29)徐宏源,田志宏.WTO新一轮农业谈判需要高层推动.WTO经济导刊,2004(6):88-90(30)田志宏,张成海,韩树文等.条码作用的经济学分析.条码与信息系统,2004(3):29-31(31)徐宏源,姚 蕾,田志宏.农产品关税减让效果的评价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4(6):67-69(32)祝华军,田志宏.发展我国工厂化农业需要创新产品特色.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增刊):39-41(33)连小璐,田志宏.我国农机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4(4):74-79(34)田志宏,祝华军.对我国工厂化农业几个问题的再认识.见:2004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8月.219-224(35)刘艺卓,金彦平,田志宏.淄博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见:2004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8月.213-218(36)韩树文,田志宏,张成海等.条码应用的网络效应分析.见:第三届全国管理科学与市场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原子能出版社,2004年7月.78-81(37)姚 蕾,田志宏.我国农产品关税减让的经济效应与综合评价.见:第三届全国管理科学与市场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原子能出版社,2004年7月.280-285(39)田志宏,焦长丰,祝华军.工厂化农业园区企业竞争力分析.科技和产业,2004,4(9):1-5(40)李艾宇,田志宏,任爱荣.我国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的变动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9(5):88-92(41)赵一夫,田志宏.我国企业融资结构研究中价值目标定位的新思路.商业研究,2004(19):89-91(42)祝华军,田志宏.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农业经济,2004(12):12-13(43)姚 蕾,田志宏.我国农产品关税减让政策的取向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13-16(44)姚 蕾,田志宏.我国城镇居民蔬菜消费特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专刊):22-25(45)庞守林,乔 忠,田志宏等.中美粮食产品生产成本及结构差异的竞争影响分析.管理世界,2005(1):83-90(46)任爱荣,李艾宇,田志宏.台湾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总量和结构特征分析.见: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2004).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5月.224-234(47)赵一夫,田志宏,乔 忠.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特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5(4):34-37(48)赵永辉,田志宏.外部性与农药污染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5,21(7):448-450(49)刘艺卓,田志宏.中国乳品的国际贸易格局及市场策略研究.世界农业,2005(8):18-21(50)李艾宇,任爱荣,田志宏.台湾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测算与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55-59(51)申茂向,祝华军,田志宏等.农村工业化:环境与趋势.中国软科学,2005(10):33-41(52)赵一夫,田志宏.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5,3(2):168-192(53)申茂向,祝华军,田志宏.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互动发展.中国科技论坛,2005(6):3-8(54)姚 蕾,田志宏.非从价税的AVE转换问题研究.见:张汉林主编.WTO与中国经济(第四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324-329(55)刘玉梅,田志宏.我国农业装备水平区域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5,3(4):405-416(56)赵一夫,乔 忠,田志宏.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6):100-104(57)刘玉梅,田志宏,姜雪琴.我国农业装备水平区域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54-57(58)姚 蕾,田志宏.对新一轮农业谈判中SP与SSM的理解与分析.见:张汉林主编.WTO与中国经济.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885-887(59)田志宏,姚 蕾.WTO新一轮农业谈判中的AVE问题.见:郭沛等编.全球化与中国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2-40(60)姚 蕾,田志宏.对新一轮农业谈判中SP与SSM的理解与分析.见:郭沛等编.全球化与中国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63-467(61)王蓓雪,田志宏.WTO成员农产品贸易争端的主要特征分析.见:郭沛等编.全球化与中国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68-475(62)王蓓雪,田志宏.新一轮美欧牛肉争端案例分析及启示.世界农业,2006(1):17-19(63)姚 蕾,田志宏.WTO新一轮农业谈判中的集团化问题.调研世界,2006(1):38-40(64)孙 磊,田志宏.产品差别化条件下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11(1):109-112(65)姚 蕾,田志宏.我国农机产品出口市场份额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6(3):46-50(66)王蓓雪,田志宏.WTO农产品贸易争端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6(9):27-32(67)石高超,朱瑞祥,田志宏.中国与印度农机产品的出口贸易及竞争力比较.国际贸易问题,2006(11):50-54(68)刘玉梅,田志宏.我国农业增长过程中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见:2006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11月.102-108(69)刘艺卓,田志宏.对世界林产品贸易中比较优势的检验.见:2006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11月.452-457(71)姚 蕾,田志宏.WTO农业谈判国家利益集团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2006中国经济年会论文(武汉),2006年12月(72)刘俊华,都 娟,田志宏等.基于信息共享的食品可追溯系统研究.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12):32-35(73)王丽红,杨汭华,田志宏等.非参数Kernel密度法厘定玉米区域产量保险费率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12(1):90-94(74)祝华军,田志宏,韩鲁佳等.农业机械化发展对财政投入的依存度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7,23(3):273-278(75)王雅娟,宋普阳,田志宏.我国农产品贸易条件及变动趋势研究.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2):227-230(76)刘艺卓,田志宏.对世界和中国林产品贸易中比较优势的检验.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7,5(1):28-45(77)连小璐,田志宏,韩鲁佳等.我国农机产品出口价值变动的测算与分析.农业机械学报,2007(5),38(5):77-81(78)王 琦,孙咏华,田志宏.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统计范围研究.见:张汉林主编.WTO与中国经济(第五卷).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年5月.779-783(79)姚 蕾,田志宏.WTO农业谈判国家利益集团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7(5):63-72(80)王 琦,孙咏华,田志宏.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产品分类问题研究.世界农业,2007(7):16-19(81)陈红华,师严涛,田志宏.我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中的博弈模型分析.经济师,2007(7):10-12(82)刘艺卓,田志宏.世界林产品贸易格局分析.世界农业,2007(6):32-35(83)姚 蕾,王东辉,田志宏.WTO农业谈判集团化格局下的博弈行为研究.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7,5(2):139-151(85)刘艺卓,田志宏.对世界和中国林产品贸易中比较优势的检验.第七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杭州),2007年9月(86)刘艺卓,田志宏.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的中国林产品出口分析.林业经济问题,2007,27(5):443-445(87)石高超,朱瑞祥,田志宏.中印农机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比较.农机化研究,2008(2):6-9(88)王丽红,杨汭华,田志宏.石油价格对我国农业影响的实证分析.2007中国经济年会论文(深圳),2007年12月(89)刘艺卓,田志宏.世界纸和纸板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国际商务,2008(3):19-23(90)王蕴琪,田志宏.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体系及测算方法比较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6):25-26(91)石高超,朱瑞祥,田志宏.我国农机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13(4):102-108(92)王丽红,田志宏.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机装备的发展研究_日本和韩国农村建设经验与启示.农机化研究,2008(10):5-7(93)姚 蕾,田志宏.WTO农业谈判中国家利益集团的稳定性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8(9):35-41(94)郭愫劼,徐宏源,田志宏.2006年以来本轮农产品价格研究综述.世界农业,2008(10):13-16(95)刘艺卓,左常升,田志宏.世界林产品贸易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8(11):54-6696)王丽红,田志宏.我国与秘鲁的农产品贸易状况研究.世界农业,2008(11):41-44(97)王丽红,田志宏.我国农业生产对石油需求的增长特征研究.2008中国经济年会论文(重庆),2008年11月(98)王蕴琪,田志宏.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测算研究.统计与决策,2008(19):12-14(99)刘玉梅,田志宏.中国农机装备水平的决定因素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8(6):73-78(100)王 涛,王 琦,田志宏.北京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战略思考.见:都市型现代农业与都市农业学科群建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141-145(101)王 琦,王 雯,田志宏.北京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支撑体系研究.同上.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136-140(102)任 燕,田志宏,安玉发.国际都市农业建设的经验分析.同上.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465-469(103)王丽娟,田志宏.我国城镇居民水产品消费特征分析.渔业经济研究,2009(1):8-11(104)田晓静,田志宏.农业多边谈判中的热带产品问题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9(4):11-17(105)刘玉梅,田志宏.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国际经验借鉴.农业经济,2009(5):33-34(106)田志宏,王 琦,徐宏源等.农产品对外贸易统计范围及产品分类研究.见: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编.入世影响与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6月.65-82(107)Tian Zhihong.Implications for China of the December 2008 Draft Agricultural Modalities.ICTSD,Jun,2009(108)Wang L H,Tian Z H.Rigid Growth Characteristic of Demand for Oil in China’s Agro- Production.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09,1(3):327-341(109)刘玉梅,崔明秀,田志宏.农户对大型农机装备需求的决定因素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9(11):58-66(110)郭愫劼,田志宏.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统计与决策,2009(21):120-122(111)巩前文,穆向丽,田志宏.农户过量施肥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2009中国经济年会论文(杭州),2009年12月(112)原瑞玲,倪洪兴,田志宏.对2008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剧增的分析与思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113)刘玉梅,田志宏.农户收入水平对农机装备需求的影响分析——以河北省和山东省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9(12)
1 从农业生态经济观点看我国农村人口问题 《社会学通讯》1983年第3期2 粮食生产专业户和多种经营专业户要并行发展 《农业经济问题》1983年第4期3 农业生态经济与农村人口战略 《人口研究》1983年第6期4 农业规模经济初探 《经济研究》1984年第8期5 控制人口与生态平衡 《农村辩证法》1984年第1期6 社会主义农产品价值决定和价格形成 《农业经济论丛》1985年第6期7 农村工业化必须与农业集约化同步发展 《农业经济问题》1985年第8期8 对我国粮食问题的重新思考 《农村经济丛刊》1986年第4期9 一条通向共同富裕的捷径――兼论“温州模式”的分配方式 《经济研究》1986年第8期10 变革中的温州农业 《农村信息报》1986年8月2日11 对温州模式的重新思考 《浙江经济》1986年第8期12 对我国粮食问题的重新认识 《农业经济问题》1986年第10期13 浙江创汇农业问题及对策 《浙江经济》1986年第13期14 对农村合作制的重新认识 《浙江农业经济》1987年第1期15 发展创汇农业的几点对策 《福建论坛》1987年第2期16 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浙江经济》1987年第2期17 八年农村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浙江经济》1987年第10期18 推进农村合作制的对策思路 《合作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19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浙江经济》1988年第4期20 浙江省沿海地区发展创汇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合作经济研究》1988年第4期21 我省外向型农业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浙江经济》1988年第4期22 推进农村合作制的对策思路 《浙江经济研究》1988年第5期23 建设高产高效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探索杂志》1988年第6期24 浅论现阶段我国食品供给与农业投入的双重短缺 《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第8期25 浙江省建立农业发展基金的调查与思考 《求是》1988年第12期26 温州农村改革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乡镇经济研究》1989年第1期27 农村民营商品经济新体制的成长――对10年农村改革的系统思考 《合作经济研究》1989年第2期28 如何认识农村形势 《学习与思考》1989年第2期29 对乡镇企业――小城镇道路的历史评判 《农业经济问题》1989年第3期30 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 《经济研究》1989年第3期31 振兴农业的一条新路子――我省民营农业企业崛起的调查与思考 《学习与思考》1989年第5期32 老区经济开发的主攻方向 《浙江经济研究》1989年第8期33 浙江省民营农业企业崛起的原因与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7期34 稳定、完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 《学习与思考》1990年第2期35 海洋渔业经营体制调查与思考 《浙江经济》1990年第5期36 我省科技兴农战略目标选择探讨 《浙江经济》1990年第6期37 依靠科技进步建设高产出农业――兼论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 《中国农村经济》1990年第7期38 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农产品流通体制途径和对策 《农村经济文稿》1991年第5期39 浙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的对策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1年第12期40 浙江农业工程发展现状和规划设想 《农业工程学报》1991年第6期4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民股份合作企业初探 《中国农村经济》1991年第9期42 农民跨国大行动 《农村经济导刊》1993年第1期43 “户口大拍卖”狂潮之迷 《农村经济导刊》1993年第2期44 “下海”交响曲 《农村经济导刊》1993年第3期45 农业,你又怎么啦?(上篇) 《农村经济导刊》1993年第5期46 农村经济学科的新任务新课题 《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47 农业实现产量、品种、质量、效益同上新台阶的探讨 《中国农村经济》1993年第6期48 私营经济隐形现象透视 《农村经济导刊》1993年第8期49 农民胜利大迁移 《农村经济导刊》1993年第11期50 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培育农村经济新机制 《理论学习》1993年第11期51 欲说粮价好困惑 《农村经济导刊》1994年第3期52 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兼论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战略转变 《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53 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景预测和战略选择 《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3期54 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农业的移位 《农村经济导刊》1994年第5期55 今日谁当领头雁――对当今乡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思考 《农村经济导刊》1994年第7期56 以温饱向小康社会的跃迁 《农村经济导刊》1994年增刊57 突破农村第三产业瓶颈制制约的对策 《农村经济导刊》1995年第1期58 稳粮:热点重点难点 《农村经济导刊》1995年第2期59 突破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瓶颈”的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1995年第3期60 股份合作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浙江学刊》1995年第5期61 农村集体经济再创辉煌的必由之路――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的思考 《农村经济导刊》1995年第6期62 农业,你又怎么啦?(上篇) 《农村经济导刊》1995年第5期63 农业,你又怎么啦?(下篇) 《农村经济导刊》1995年第7期64 再创农村集体经济新辉煌的战略举措 《农民日报》1995年9月13日65 日本农业考察报告 《农村经济导刊》1995年第12期66 民间借贷利弊谈 《学习与思考》1996年第3期67 建立发达农业的必由之路――兼论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战略 《农村经济导刊》1996年第4期68 探索跨世纪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农村经济导刊》1996年第5期69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与慈溪农业发展战略 《农村经济导刊》1996年第10期70 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研究 《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71 建立发达农业的必由之路 《农村经济导刊》1997年第3期72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浙江经济报》1997年4月7日73 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名牌战略 《农村经济导刊》1997年第5期74 造就跨世纪的人才 《中国农村》1997年第5期75 农产品也要创名牌 《浙江日报》1997年6月17日76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农村经济导刊》1997年第6期77 农产品名牌战略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1998年第3期78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若干问题 《浙江经济》1998年第8期79 从乡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跨越 《浙江经济》1998年第10期80 积极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子 《浙江经济》1998年11月81 农业跨世纪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 《农业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8年第12期82 沿海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农村改革与发展》1999年4月83 以改革促发展的成功探索——浙江乡镇企业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求是》1999年第5期84 率先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农村工作通讯》1999年第10期85 城市化在要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推进 《浙江日报》1999年10月26日86 “新农村运动”应扩充内涵,择优启动 《中国农村》2000年第2期87 西部大开发接轨东部大市场——对新世纪中国东西部合作开发的战略思考 《求是》2000年第5期88 选准对策 未雨绸缪 《改革日报》2000年第5期89 以“三个代表”为指针,努力实现农村现代化 《上海农村经济》2000年第10期90 关于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 《浙江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91 用“三个代表”思想解决“三农”问题 《中国城郊经济》2001年第5期9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合作制 《论苑集萃》杭州大学出版社93 弘扬浙江精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94 对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践的理论思考 中国农业出版社《迈向21世纪的中国农业》95 浙江从乡土经济向市场经济历史跨越 河北科技出版社《中国农村改革20年》96 浙江农村城市化道路研究报告 河北人民出版社《失衡的中国》97 建立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农产品流通体制的现实途径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中国九十年代农村问题》98 从浙江看农业现代化 中国农业出版社《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99 浙江农村向市场经济跨越 浙江人民出版社《历史的转折伟大的实践》100 以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基础推进全省现代化 浙江人民出版社《纪念新中国五十周年文集》
古代和现代是按年代来进行划分的,而古代的文学和现代的文学区别也正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使得文学文化有了新的内容。中国古代文学所处的时期是从上古时代到一九一九年五四前夕,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成长的基础,是我国文化成长史上必不可少的成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古代文学的发展,它在继承古代文学的基础上再变得现代化,同时它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使之民族化。一.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在起源上的区别中国古代文学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在上古时期的人们,对他们自己所了解的一系列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而想象出来的带有意味的解释和描述,最后由集体口头创造的作品,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化的英雄传说。这表现了百姓对于超能力的崇拜、抗争以及追求理想的故事。中国现代文学发源于五四运动时期,但实际上,其先导是近代文学,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面对外敌的入侵,我国比较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林则徐等人就在文学作品中揭示了时代痛苦和动荡不安的情景,同时,还呼吁改革变法,表现出了抵抗外敌侵略的迫切愿望。在十九世纪末,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时的封建正统文化。这些近代文学的发展对现代文学的发展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差异在起源上表现为:古代文学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识,现代文学起于人们对现存腐朽文化的改造。二.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在文学体裁上存在区别上古时期文学体裁是上古神话传说,其中《山海经》和《淮南子》是保存最多的两本神话资料。先秦时期文学体裁是诗歌散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春秋战国时期,《论语》是重要的代表。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战国后期,《吕氏春秋》是重要的代表。 我国古代文学各个时期的文学体裁分别是:上古时期神话传说,秦朝时期之前的诗歌散文,西汉和东汉时期的汉赋,魏晋、南朝和北朝时期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朝和清朝的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在体裁上对古代的文学形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创立了一系列新的文化体裁: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 三.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在语言上存在的区别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语言上使用的大部分都是文言文,有少量的白话,“五四”白话文运动在语言上就结束了文言文的时代,标志着白话文的时代开始了。所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使用的都是白话文,满足了大多数人的文化需求。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也不能片面的认为二者是孤立存在的,现代文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古代文学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看到二者的联系,辩证的认识事物。
中国古代文学,是从先秦两汉以来到清朝末年这一时期的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是从五四运动以后直至现在。至于哪个专业好一些。每个人的看法都是不相同的,你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爱好才能学好。
现代文学是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你要从这个方面去找材料,应该很简单!再有,古代文学的一些比较好的文章,对后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比如《出师表》,对人的影响就很深,教会人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就是古代文人写作的风格,也是对后人,现代文学有影响的,你可以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古代的文学大多都是文言文比较古色古香,但是现在的文学大多都是白话文了,古代的文学有《诗经》《左传》等,现在的文学主要有《再别康桥》《天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