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西厢记爱情主题分析论文结构

发布时间:

西厢记爱情主题分析论文结构

主题: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

扩展资料

《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其文采灿然的语言特点,绝不是堆砌词藻,雕字琢句得来的,它和形式主义的专门搞文字藻绘的作品毫无共同之处。全剧虽然华美,文采璀璨,却自然、流利、通畅,绝无滞涩、雕琢、造作的毛病。

1、一见钟情。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被认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尤其是未婚女性,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与异性的接触不多,更谈不上日久生情了,所以在封建社会中,那些描写自由式爱情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一见钟情式的开端。王实甫笔下的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在深受前代诸多作品的影响之后,也是一见钟情式的开端。一个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的书生才子,一个是闲愁万种,深锁香闺的相国千金。普救寺一遇,张生就表示自己“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你撇下半天风韵,我拾得万种思量”。认为这种情缘是前世注定的。一次见面之后,对崔莺莺的思量却是万种之多。而崔莺莺在佛殿遇到张生后,就“每日价情思睡昏昏”,无情无绪,心事不宁的,芳心暗许。日下烧香之时,更是希望苍天保佑,让她早日嫁得一个如意郎君,实则是希望苍天保佑她与张生这对有情人能够早结秦晋。 2、由于某些势力的阻挠,致使两人被迫分散。《西厢记》中,阻挠张生与崔莺莺两人结合的势力主要来自崔老夫人及其侄子郑恒。其中,崔老夫人可以说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而郑恒则是小人的代表。当日,为了退贼兵,崔老夫人就曾说:“两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赔房奁,断送崔莺莺与他为妻”。然而,张生献计,退了贼兵,崔老夫人却想让崔莺莺与张生结为兄妹,目的是断送他们结婚的念头。当张生与崔莺莺不顾封建礼教之时,私下里结合。这一事实被崔老夫人知道后,权衡了一番,最终为了不辱没崔家的家谱,木已成舟,崔老夫人只能顺水推舟,接受事实,承认张生这女婿。但前提是张生必须上京考取状元。理由是崔家“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所以张生若考中状元,崔莺莺就是其妻;若不中,就不要回来。从此,两个相恋的青年男女就被迫分离一段时间。由此看来,崔老夫人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自始至终都阻挠着崔张二人的爱情。因为他们不是门当户对,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规定。除此之外,作为小人的代表——郑恒,在张生高中后向崔老夫人进谗言,致使崔老夫人再次悔婚,这就使得崔张二人的婚姻再现波折。 3、有情人终成眷属。尽管在当时考取状元的机会很小,但作者深受传统才子佳人圆满爱情式结局的影响,让张生高中,并给崔莺莺带回了凤冠霞披,最终使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也印证了张生确实为一大才子。小说的最后还提出了“永老不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祝愿。

主题: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官调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西厢记》是一部著名的元杂剧。其故事取材于中唐诗人元稹所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王实甫《西厢记》是在继承和吸收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创作的杰出作品,它不仅在形式上由叙事体(叙事体由演唱者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的讲唱文学变成了代言体(代言体是由戏中角色的言行来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的杂剧,而且在思想深度方面,也作了进一步的开掘。

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西厢记爱情主题分析论文

理想爱情的认识1.理想爱情应该建立在现实爱情的基础上2.理想爱情应该是高尚的爱情3.理想爱情应该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爱情4.理想爱情应该是能够经得起考验的爱情5.理想爱情应该是能为双方带来幸福的爱情。

主题: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

扩展资料

《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其文采灿然的语言特点,绝不是堆砌词藻,雕字琢句得来的,它和形式主义的专门搞文字藻绘的作品毫无共同之处。全剧虽然华美,文采璀璨,却自然、流利、通畅,绝无滞涩、雕琢、造作的毛病。

《西厢记》提出爱情是双方的选择,必须要两者相悦,而不是单相思、一厢情愿。只要有情,就应该得到赞成,就应该结为眷侣。婚姻的基础是男女双方的感情。《西厢记》宣扬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了广大人民心声的爱情观,是“愿普天下有情的皆成眷属!”的标准。

《西厢记》将男女双方的相悦提到了最高点,这个相悦既是情感上精神上的契合,也是男女双方情感意愿上的互相选择。《西厢记》鼓励青年男女为自己自主的爱情,为自主的婚姻,展开主动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看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是值得歌颂的。

扩展资料:

《西厢记》讲述了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该剧文辞华丽、故事曲折、情节跌宕起伏、文笔细腻、人物传神,堪称绝世经典,并有“花间美人”的雅称。因其在艺术上的近乎完美,故又被选为四大古典戏剧名著之冠,有“西厢记天下夺魁”、“古戏扛鼎之作”和“北曲压卷之作”的说法。

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西厢记爱情观论文答辩

这些男人的共同点哦

最好找一本人民文学出的高中必读书中的《西厢记》上面很清楚这里简要讲一下西厢记最早的故事雏形是唐元稹的《莺莺传》,这个唐传奇在当时就十分有名,开了中国才子佳人故事的先河。但故事的结尾张抛弃了莺莺,故事不是十分完美。鲁迅在中国小说史中评价张生是“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后又有金元之际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尚不是典型元杂剧)结局作重大改变,张生和莺莺得以结合,为一喜剧结局。后来被王实甫的《西厢记》所沿袭,“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成为了西厢故事中最深入人心的结局。一般说起西厢记的结局,就是指的这一种。但故事的矛盾在两个年轻之间展开,还牵扯了因果报恩的思想爱情上还不纯洁。 真正达到顶峰的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文辞优美,五本二十一折的结构宏大,故事去除了原来因果报恩的思想。剧本更加臻善。主要矛盾也转移到了两个年轻人和老夫人之间。此剧影响甚光。明带刊本有49种。西厢记在明代有很大影响,流传很广。对这个故事也就产生了许多改编本,如《翻西厢》,《锦西厢》,《东厢记》之类。都对故事做了改动,结局也就不同。有张生落第,莺莺终嫁郑桓的;有张生看上红娘,莺莺吃醋,经过周折双美并嫁的;有张生大彻大悟,意识到私情不对,终于痛改前非得升仙界的……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但都思想拙劣,境界庸俗。所以很少被人接受。 明代人对《西厢记》的第五本,也就是描写大结局的那一本颇有争议,认为与前四本非出于同一作者之手,艺术水平也大大不如,所以不少人认为《西厢记》应该在第四本结束,以“草桥店梦莺莺”为结局,则张生在离别莺莺,上京赶考的路上做了一个梦,把以前欢会的场景重演一回,后以梦醒之空幻为结局。最早在版本上做出这种改动的是《六幻西厢》,即以“草桥惊梦”为结局。后来,著名的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时,也力主到第四本为止,但他并没有删掉第五本,仍予以保留。清代以来,金批西厢一直是最为流行的西厢记本子。所以这种结局也很有影响。 不过,以上只是针对文学本而言。从西厢记的表演上来看,自明代北曲西厢记已经不能演出,广泛流行的演出本是李日华的《南西厢记》。这个本子虽然在曲白和体制上对王实甫的西厢记有所变动,但在故事内容上变化不大,结局依然是大团圆的。所以,以后舞台上演出的西厢记仍然是大团圆的结局,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样的。 西厢记还被改编成不少地方戏曲,但这种大团圆的结局都是一样的。田汉写有京剧《西厢记》,在曲词上大量采用北西厢,结局则变为张生落第,老夫人不肯允婚,莺莺与张生遂一起出走,“反封建”的意味颇浓,恐怕也是当时时代思潮的反映吧。总接来说,西厢记是按 唐传奇 改元杂剧 改明清小说走的。和其他故事很像。(水浒传也是有元杂剧)

分为好几部分,如教学类的,文学类的等等,每部分题目不一,大约在交论文前一个月,他们会给你寄一本书,当然题目并不一定必须从这里面选。题目太多,不方便一一输入,转发几个相关题目吧~一、自考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一)、美学1、论自然美2、生活丑与艺术美关系研究3、论优美4、论崇高5、悲剧理论研究6、市场经济与美学研究7、文学作品美学风格研究8、丑的美学意义研究9、应用美学研究,如园林美学、书法美学、服饰美学、广告美学等10、中国古代美学专题研究,如古代美学思相家,美学范畴注变,某一美学著作等11、西方美学专题研究12、喜剧性研究13、艺术品与非艺术品关系研究14、审美时尚研究15、审美趣味的个性化研究16、审美教育与完美人格培养的研究17、美的民族性研究18、美的历史发展性研究19、中西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如人物比较、范畴比较等20、中国当代美学思想的研究(二)、文学理论1、市场经济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研究2、文艺政策研究3、文艺与现实生活关系研究4、文学语言研究5、文学风格研究6、文学欣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7、艺术灵感研究8、论艺术欣赏的主体性9、文学作品的理论反向10、中国文化专题研究11、西方文论对中国文学影响研究12、中西文论比较研究,如文论家、理论13、艺术真实性问题研究14、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15、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化关系研究16、文学作品与宗教关系研究17、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18、关于文学与人生的研究19、文学社会效果研究20、目前文学理论热点研究二、外国文学论文选题范围 1、荷马史诗研究2、古希腊戏剧研究3、古希腊文学对后代文学影响研究4、但丁研究5、莎士比亚喜剧研究6、莎士比亚悲剧研究7、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思潮研究8、弥尔顿诗歌研究9、古典主义戏剧研究10、歌德研究11、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12、拜伦研究13、雨果研究14、普希金研究15、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研究16、《红与黑》研究17、《人间喜剧》研究18、狄更斯研究19、果理研究20、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21、易卜生研究22、托尔斯泰研究23、海明威研究24、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研究25、卡夫卡研究26、圣经文学研究27、《沙慕达罗》研究28、《一千零一夜》研究29、《源氏物语》研究30、泰戈尔研究31、川端康成研究32、大江健三郎研究三、现当代文学选题目录 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与未来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14、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15、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世界16、《伤逝》再解读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18、鲁迅小说 中的童年叙事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30、废名小说艺术论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手法运用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37、《围城》新论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43、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44、冰心“小诗”简论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53、巴金《寒夜》新论54、郭小川诗歌论55、贺敬之诗歌论56、李瑛诗歌论57、论闻捷的爱情诗58、论李季的诗歌59、公刘诗歌论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63、论舒婷的诗歌64、顾城诗歌论65、论“朦胧诗”的产生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67、“第三代”诗人论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区别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71、信纸柳青的小说创作72、论柳青的《创业史》73、《创业史》艺术论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76、论吴强的《红日》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78、论王蒙的小说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82、张洁小说创作论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84、贾平凹小说论85、张炜小说论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四、古代汉语论文题目 1、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2、《论语》句法研究3、《孟子》中的“之”字4、《孟子》中的“其”字5、《左传》被动句研究6、先秦“是”的用法及其发展7、《韩非子》中的被动句8、先秦双宾语句的类型9、“被”字的词义演变10、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11、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12、《苟子》副词研究13、先秦修辞方式研究14、《战国策》中的“是”字15、《国语》中的判断句16、《国语》中的被动句17、试论词义的演变类型18、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19、试论汉字形体演变对字形结构分析的影响20、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五、古代文学及近代文学题目1、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2、《诗经》燕乡食诗的场面描写3、《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4、《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5、《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6、论《诗经》中的婚恋诗7、《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8、《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9、《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10、宗玉赋试论11、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12、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13、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14、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15、论蔡邕的碑体文16、曹植诗风的衍变17、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18、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9、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20、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21、《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22、《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23、邺下文人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24、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25、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26、谢灵适山水诗的摹象特点27、宫体诗的女性描写28、论《文选》对诗的分类29、论《子夜歌》30、《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31、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32、王维诗中的禅趣33、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34、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3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36、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37、岑参边塞诗初探38、论李白的梦诗3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40、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41、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4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43、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44、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45、苏轼黄州诗试论46、论陆游的爱国诗47、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48、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49、柳永词的语言特点50、苏轼对词境的开拓51、贺铸词的艺术个性52、论诚斋体53、宋末逸民诗初探54、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55、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56、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57、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58、《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59、《水浒传》的忠义观60、《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61、猪八戒形象分析62、“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63、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64、《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65、《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66、《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67、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68、元代散曲的情感企向69、宋江形象分析70、《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71、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72、“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73、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74、论《西游记》的谐趣75、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76、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77、《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78、《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79、大观园的文化意义80、《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81、《长生殿》的爱情观82、狐鬼花妖尽世情83、《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84、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85、论林黛玉86、论桐城义法87、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88、花间词的艺术成就89、《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90、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91、归有光的散文创作92、《桃花扇》的结构艺术93、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94、江西诗派宗杜论95、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96、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97、论明清小说题材的邅变98、《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99、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100、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

《牡丹亭》。从年代来看,《牡丹亭》是最后出的,肯定会比之前的进步很多。汤显祖也因一部《牡丹亭》而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从对爱情的描写来看,《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已经超越了崔莺莺的“以情抗礼”,而达到“以情抗理”的境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牡丹亭》已从《西厢记》的现实主义风格过渡到浪漫主义,杜丽娘因梦生情,完全突破了“理”的束缚,实现了个性的解放。因此,《牡丹亭》的思想、艺术水平更高,更具有现实意义。从文字描写来看,《牡丹亭》的语言十分诗意化,“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不仅极具美感,而且有着强烈的韵律美,成为当时“台上曲”与“案头书”的完美结合。综上,汤显祖的《牡丹亭》在艺术成就方面,完全超越了《西厢记》,因此在古代有“《牡丹亭》一问世,便家传户颂,几令《西厢》减价”之说。

西厢记爱情描写的毕业论文

1、一见钟情。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被认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尤其是未婚女性,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与异性的接触不多,更谈不上日久生情了,所以在封建社会中,那些描写自由式爱情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一见钟情式的开端。王实甫笔下的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在深受前代诸多作品的影响之后,也是一见钟情式的开端。一个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的书生才子,一个是闲愁万种,深锁香闺的相国千金。普救寺一遇,张生就表示自己“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你撇下半天风韵,我拾得万种思量”。认为这种情缘是前世注定的。一次见面之后,对崔莺莺的思量却是万种之多。而崔莺莺在佛殿遇到张生后,就“每日价情思睡昏昏”,无情无绪,心事不宁的,芳心暗许。日下烧香之时,更是希望苍天保佑,让她早日嫁得一个如意郎君,实则是希望苍天保佑她与张生这对有情人能够早结秦晋。 2、由于某些势力的阻挠,致使两人被迫分散。《西厢记》中,阻挠张生与崔莺莺两人结合的势力主要来自崔老夫人及其侄子郑恒。其中,崔老夫人可以说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而郑恒则是小人的代表。当日,为了退贼兵,崔老夫人就曾说:“两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赔房奁,断送崔莺莺与他为妻”。然而,张生献计,退了贼兵,崔老夫人却想让崔莺莺与张生结为兄妹,目的是断送他们结婚的念头。当张生与崔莺莺不顾封建礼教之时,私下里结合。这一事实被崔老夫人知道后,权衡了一番,最终为了不辱没崔家的家谱,木已成舟,崔老夫人只能顺水推舟,接受事实,承认张生这女婿。但前提是张生必须上京考取状元。理由是崔家“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所以张生若考中状元,崔莺莺就是其妻;若不中,就不要回来。从此,两个相恋的青年男女就被迫分离一段时间。由此看来,崔老夫人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自始至终都阻挠着崔张二人的爱情。因为他们不是门当户对,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规定。除此之外,作为小人的代表——郑恒,在张生高中后向崔老夫人进谗言,致使崔老夫人再次悔婚,这就使得崔张二人的婚姻再现波折。 3、有情人终成眷属。尽管在当时考取状元的机会很小,但作者深受传统才子佳人圆满爱情式结局的影响,让张生高中,并给崔莺莺带回了凤冠霞披,最终使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也印证了张生确实为一大才子。小说的最后还提出了“永老不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祝愿。

我国有关于男女爱情的三大名著,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张生,到昆曲名剧《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柳生,再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都是把男女间的爱情提升到了令人向往的“至情”上。小说中的主角都因为“至情”,而能从渺小的“自我”升华到“大我” (即自身的幸福源自二人世界的“大我”),最终达到愿意为所爱之人牺牲生命的“无我”。所以这三部书能脍炙人口,流芳百世。文学是时代的镜子,折射出那一时代的光辉。只要有文学,就有爱情的故事。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位封建社会不同阶段的叛逆女性典型形象,分别处于元、明、清三个不同时代。因此从她们身上恰好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妇女生活。由于各历史阶段的婚姻制度、社会状况不同,她们反抗的出发点、反抗的深度和广度,斗争的方式及结果都不尽相同,这种差异体现了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前进,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崔莺莺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追求爱情幸福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贵族少女的典型。崔莺莺的母亲在官至相国的丈夫死后,为了挽救相府厄运,维护家世利益,执意要把女儿嫁给郑尚书的儿子,以借联姻的关系巩固与加强崔府的势力。崔莺莺却违抗母命,对才貌双全的张生一见钟情,以私情结合来反抗封建礼教,越过了高门贵族与布衣寒士之间的森严界限。从产生《西厢记》的元初到晚明,时间过了三百年,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更厉害,杜丽娘的处境比崔莺莺更为难堪。在太守府官衙住了三年,竟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因此杜丽娘为追求个性解教、个性自由的斗争也就更为艰苦了。为情而死,为情复生。对于杜丽娘来说,她的死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的斗争开始。爱情在她的身上,不仅可以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甚至超越了生死的界限。通过杜丽娘为追求爱情幸福"梦而死"、"死而生"充满奇情异彩的浪漫故事,曲折地表现了那一时代的特征,更突出了人性与理学、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概括了那一时代妇女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的艰苦性。崔莺莺、杜丽娘,经过波澜曲折的斗争,最终与意中人结为秦晋,正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封建礼教牢固地统治着人们头脑的封建社会里,爱情胜利的本身,就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然而处于行将崩溃的封建社会末日的林黛玉却是以爱的悲剧结束。这个悲剧绝非林黛玉个人的悲剧,实质上反映了当时所存在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和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与封建人生道路的尖锐矛盾。林黛玉是封建社会妇女们苦痛的总结,也是新女性的萌芽。出身于"清贵之家",寄居贾府的林黛玉,她反对科举功名,反对礼教纲常,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给他们规定的生活道路,要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尊重个性。她与宝玉的爱情不同于崔莺莺的"一见钟情",也不同于杜丽娘的"美梦成真",而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一致叛逆性格基础上的"志同道合",与历来作品中所描写的"佳人才子"式的爱情有着本质区别。它没有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奉旨完婚、夫荣妻贵的大团圆式的结局。宝黛爱情带有更其鲜明的叛逆性质。因此,这种爱情愈发展,就和封建势力的矛盾愈尖锐。然而势单力薄,孤立无援的林黛玉,在现存的桎梏未打破,在充满污秽肮脏的土地上,新的萌芽怎能开放出鲜艳的花朵?始终不愿向封建势力妥协的林黛玉,最后只有以泣血焚稿结束自己的一生向黑暗的封建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不仅在因为封建社会叛逆者方面是一脉相承,"先赴后继",而且在其青春萌动,理想觉醒之初,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后者无一不受前者的启发与影响。《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游园惊梦一出中曾为《西厢记》崔张的"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所感动,继而梦寐以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更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极力称赞《西厢记》"词句警人,余香满口",当她听到《牡丹亭》游园一出时,从"住步侧耳细听",到"不觉点头自叹",继而"不觉心动神摇"、"如痴如醉",最后"心痛神痴,眼中落泪"。从崔莺莺到杜丽娘再到林黛玉,生动展现了从元到明再到清五百年间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生活、命运及追求解放、大胆抗争叛逆女性的发展规迹,时代印记,成为文学宝库中璀灿夺目的艺术明珠。好的请采纳。。。谢谢

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精选

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精选,书籍中的感悟和哲理都需要细细品味,阅读能够让人反思自己,灵魂的漏洞亟需填补,文字的表达是人类文明的一颗明珠,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精选,也许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思考。

“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在如此浪漫多情的时节里,张生遇见了崔莺莺,便一见钟情。我始终记得张生对莺莺的第一评价是“解舞腰肢软又软,千般婀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我想,这次相遇,就早已注定他们将拥有一段美好而又残酷的爱情故事。

崔莺莺是一个大胆,美丽,善良,温柔的贵族小姐。生为一个相国小姐的她,从小就在妈妈的管教下受到了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接受过很多的封建道德教育。当她与张生恋爱,她从一个乖乖女变成了一个“违背道德”坏女子,就构成了思想与行动上的矛盾,在我看来,崔莺莺能与张生相爱,挺不容易的。但在这样的坏境下,她还能不顾一切地与张生相爱,我想这是非常难得的。这样的女子,放在我们现代来讲,令许多年轻人汗颜啊!许多年轻人曾信誓旦旦,许下海誓山盟,可是最后呢?最终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过是当年的风流韵事化作如今的浅斟低唱。想想那“情切切,意绵绵”,想想那“别后相思隔烟水”,想想那高楼碧袖,碧玉红笺,都如过眼云烟,浮华似梦,崔莺莺对张生的爱是纯洁美好,不含一丝杂质。

当她与张生离别时,她从不像其他的女子希望自己的丈夫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在她的眼里“情”字是第一,名利功禄,是是非非,她统统都可以不管。“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在回复张生的诗里,她将自己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她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她对张生的爱恋,但最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在“听琴”的时候,她的心被张生琴中那份热切的呼唤深深的感动着,但她那一颗被封建道德教育束缚的心控制着她,尽管她早已泪水涟涟。此时此刻,她心中的爱情正与封建教育进行激烈的争吵,最终爱情战胜了封建传统思想。

当她收到了张生的情诗时,终于鼓起勇气回了一首《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视玉人来。”读到这里,我笑了,我想:崔莺莺是幸运的,因为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正如沈从文所说:“我这一生中,行过许多路,走过许多桥,看过许多云,喝过许多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最好的人。”的确,崔莺莺是幸运的。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当她写下《明月三五夜》,短短20个字,意味着崔莺莺从此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去追寻自己的爱情。

世上有许多人选择用名利去填满生活,花花世界,游走一场便洋洋自得。而有些人选择去爱自己爱的人,用心去填满生活。我所理解的爱情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彼此明白对方的缺点和优点,能包容对方的缺点和优点。爱上对方的人而不是对方拥有的钱财。在这个繁杂荒乱的世界里有个爱你的人,共渡生计之苦,陪着你晃晃悠悠地度过余生,就这样慢慢变老。

“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这是《西厢记》里的一句名诗。

《西厢记》,元代王实甫作。这部作品实际上来源于唐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唐元稹作)。传奇者,浪漫爱情故事。

元朝是中国剧本创作的一个高峰时期。除了王实甫外,杰出的剧作家还有关汉卿,其代表作《窦娥冤》经久不衰。《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其余为《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剧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生死恋情历来为人们传颂。

《莺莺传》本是以悲剧收尾,但在王实甫手下,张生(字君瑞)和崔莺莺却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张生出身于上层阶级,父亲是礼部尚书,但因病早逝,从此,家道没落。于是,前往投靠其父亲曾援助的同窗杜确,因为他镇守边疆,掌控十万大军。张生想从那里谋个一官半职。崔莺莺出身其实更优越。父亲是相国,但也在她幼时早逝。一家人只好举家迁移至浦东(今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张生爱游山玩水,所以有一日特地去浦东普救寺游玩。因为有缘,所以那天,崔莺莺及侍女红娘也碰巧去该寺上香(普救寺是崔相国生前主持捐建的),两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迫于封建礼教,张生以读书为名,寄居于普救寺的西厢,希冀每天多望崔莺莺一眼。后来,当地的地头蛇孙飞虎得知崔莺莺貌若天仙后,欲用其五万大军趁崔家上香的机会去普救寺“抢劫”。无奈,崔夫人提出解围者嫁其女的说法。值此危难之际,张生接下这一“光荣的任务”。他派一和尚送信给杜确,最终在他的帮助下,压退了孙飞虎。但是,“却道妇人心易变”,崔夫人瞧不起张生,嫌弃他无名无财,便生出返悔之心,因为有损名门。可是,在爱情面前,谁又阻止得了丘比特的情箭呢?“崔莺莺夜听琴”,两人在红娘的帮助下成就“好事”。莺莺的坚定,普救寺方丈的劝说,大将军杜确的无形“胁迫”,都迫使崔夫人最终做出了让步。她以“金榜题名”来回复张生。苍天有情,张生果真中了状元。一切本已入彀中,谁又想半路杀出个“郑常发”。崔家与郑家定下过娃娃亲。此刻,他想与崔莺莺完婚。得知事情真相后,他诬陷张生,说他已经在外娶婚。崔家误信为真,便想让崔郑二人完婚。千钧一发之际,张生赶了回来。真相揭晓,郑常发自杀。张生与崔莺莺喜结连理。

《西厢记》表达了当时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意识中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时至今日,这一古老的爱情传奇仍被人们传颂,因为,它折服过许多青年男女的心。

合上书本,潸然泪欲下。想人生最苦离别!可怜见千里关山,犹自跋涉!崔张二人可是深有体会。张生上京赶考,崔莺莺茶不思饭不想;而张生也有过“草桥一梦”。心灵相通,情何以再言?只想说一句:真爱永恒。“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倘若现实的话,崔张二人将实现这一古老而虚幻的爱情传奇。

回想,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文学”已没有以前那么兴盛、繁荣,正逐步走向平庸,特别是那些真正具有意义、价值的文学作品已屈指可数。那就多从古代汲取营养吧,本人拙见,《西厢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西厢记》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有人将它与《红楼梦》并提。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写这篇读后感前无法下笔并不是感觉不足以动心动情,亦或是不够深刻,而是感觉满满的,那么的`贴切那么唯美,只有去感知无法将它语言话,尽管如此我任然想把这心中诸多感触付之笔杆,一吐为快。

故事曲折,情趣动人,描写细腻的.《西厢记》真乃爱情的美学宣言,何谓爱情的美学宣言呢?在王实甫的笔下,莺莺和张生公然战胜了封建礼教,维护了他们至纯至洁的爱情,重在公然上,这就是宣言。

“不到一顿饭的工夫,江十六出聚以看完,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的记诵”。这是《红楼梦》二十三回中黛玉对《西厢记》的赞词,其实也就是曹雪芹的赞词。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玩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是《西厢记》里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几百年来无数代人心中吟唱的美好爱情生活,它洞穿亘古而发出无穷的魅力和奇峭,连西湖的月老祠,也忘不了将这句词题为对联---——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美好的爱情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当生活略显枯燥时,我们不妨试着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层净化,翻开《西厢记》,用心去感受一下那种坎坷的爱情,那种甜蜜的聚合,还有那里面美得让人心醉的辞藻。

细细品味《西厢记》,我们不难发现,张生与崔莺莺的相识只是一种纯粹的一见钟情,张生恋上莺莺,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和温柔,而莺莺喜欢上张生,也仅仅是因为张生的才气和气质。然而,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一见钟情”往往是外貌特征或者气质上偶然迎合心理需求所产生的,那是一种人类生理的荷尔蒙冲动,而冲动又总是短暂的,短暂的冲动犹如冰天雪地里的一滴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自动冷却和结冰。丘比特的神箭、月老的红线、天意神谕···在我眼里,一见钟情的神话抑或只是浪漫的幻象,生活里的故弄玄虚。它经不起天长地久的考验。

人们常说《西厢记》是喜剧,吾深感如此。张生看似有愚钝笨拙,但其实质无非是追求自身的真爱,所表所露都是自然真诚的,于生活中不易寻觅而已即不常见的更难拥有,遂讥之天真,实则笑己矣。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享受,不同的人去读会有不同的想法,当夕阳西下,不免有一丝哀愁,于是也就想到了张生与崔莺莺可能不完美的婚后生活,同时也奉上了我自己的一些理由,不管有理与否,这些都是我自己过完一天读书生活后最深的心得,生活照常要过,如果有情人能终成眷属,那也何尝不是一见美满的事情!

论文西游记主题分析

主要讲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主要告诉人们成功来之不易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一部神话小说,关于它的主旨时至今日一直争论不休。就目前学术界争论的状况,有3种主题说是最突出的。最主要的是反封建说;其次就其作为神魔小说而言,宗教观点的持有者亦占有很多的成分;而从其产生的历史年代来看,反理学又是一个重要的观点。本文着重对这三种观点研究的状况进行综述。一,反封建说。《西游记》的前言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是广泛地揭露和批判了黑暗的封建社会,歌颂了对天宫、地狱统治者及危害人民的妖魔鬼怪的反抗斗争。(1)在《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其实写的是一个封建庸主;大将天兵,就是封建王朝的兵将;太白金心是封建皇帝的一个歪咀参谋;王母娘娘是雄踞一方的高等缙绅;山神土地,是土保。(2)从这里可以看出天宫实际上是封建王朝的缩影。(3)各色人等代表着不同层次的统治阶级。而学术界对主题的认定时,主要是就孙悟空这个人物而论的,不少学者认为《西游记》的主题具有双重性,方胜认为《西游记》前七会大闹天宫是一个主题,第八回后的西天取经是另一个主题。(4)对于这两个主题,学术界争论最大。胡光舟认为:《西游记》有双重主题,大闹天宫重在表现对传统势力的反抗,取经故事重在表现对理想光明的追求。它们很好地统一在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这两个故事所共有的正义性之中。(5)同样的,沈仁康认为:孙悟空大闹天宫,是代表了人民对统治阶级的反抗火焰,在去西天的路上打击妖魔,是代表了人民要求打垮恶霸地主的愿望。(6)而对于孙悟空讨论的焦点则在于历史不少人就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而认为其是向封建社会投降,这一观点在文革时候最为流行。丁黎认为孙悟空从魔到神的转变,实际就是从叛逆英雄变为统治阶级的帮凶和大手,从魔到神,从反封建统治的英雄堕落成为统治阶级的护法者和鹰犬,这就是孙悟空所走的到路。因此《西游记》是一部镇压和瓦解人民反抗之经。(7)真对文革是的阶级斗争,学术界在天宫神仙、西天神佛、取经集团和妖魔鬼怪等身上贴上了阶级标签。拿《西游记》的各类神话人物与封建社会的各种阶级力量进行简单的比附,有的甚至画上了等号。因此四人帮在推行极左路线时,有的人还甚至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反动的神魔小说。(8)对于这种极端的看法,现在已经否定,更多人认为是《西游记》作者通过现实阶级斗争关系幻化出来的神话世界,既创造出了一个具有巨大艺术生命力的叛逆形象,也深刻地暴露了神权社会的腐朽。(9)总的来说,正如方胜所说:把《西游记》的主题看作是政治性的内容的具体说法,尽管相当纷杂,但基本点是一致的,就是把《西游记》的神话内容,与结合社会阶级矛盾斗争现实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大别之,或说是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即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如“农民起义”说,“人民斗争”说,“反正统”说,“反传统势力”说,“叛逆投降”说等等都属于此。二,宗教说三,《西游记》的大部分内容说唐僧师徒四人及坐骑白马西天取经的故事,所以研究者历来多从宗教的角度去理解,首先从佛教的角度去理解的大有人在。王纪人在《成长与救赎》中引用到:清代尤侗为《西游真诠》写的序中,就认为《西游记》的主旨是宣扬佛理(10)而贾三强也特别地提到:孙悟空之名,除了“孙”字寓意猢狲,这是天性,谁也没有办法改变之外,孙悟空之名确实是地地道道的佛教术语,而他的归宿,也是佛教的“悟空”形式。(11)在佛教的主题下,张靖、郭岩也认为是:大乘佛教取代小乘佛教。(12)观音菩萨在向唐僧推荐大乘佛法时说:“你这小乘佛法,渡不得亡者超生,只可浑欲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渡难人脱苦。”可见取经的目的就是以大乘佛法取代小乘佛法,实现普度众生的目标。(13) 对于佛教说,不少学者又持不同的观点,张广庆在《西游记主题》研究里提到了:“证儒家之道说。”其代表人物是清代的张书绅,另一种观点是“证道具之道说”,代表人物是清代的刘一明,樊于礼,陈士斌。更有的是“仙佛同源论”,代表人物是西陵残梦道人汪澹漪。(14)但就《西游记》的+宗教主题来说,最流行最广泛的是“三教合一”。贾三强认为:佛教是虚空观,四大皆空;道教则是实实在在的仙界,而儒家则直面现实人生。佛教的最高理想是涅槃成佛,道教是飞天成仙,而儒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因此三教的关系类似于一个互有重合的三环型。(15)最有证明的是:作品中的须菩提祖师,本是佛教中的人物,但是在作品中却被处理成一个道家神仙,在开示孙悟空的过程中,使用的是禅宗的棒喝和机锋,传授的也是道教内丹理论和《黄庭经》。在安天大会上,佛教人物和道家神仙同会一堂。(16)当然对于宗教的主题,也有人反对,方胜曾提到:全书虽然以取经这一宗教活动为题材内容,但它并不是歌颂宗教观念,它的主题越出了宗教观念的束缚,不仅仅是所谓“劝人为善”而且寄寓着一个严肃的崇高的意图。(17)反理学田同旭认为,若把《西游记》放在明中叶以后社会新思潮中来认识,不难发现,《西游记》是部情理小说(18)吕晴飞认为:这部小说写于明末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不论作者与否,他对于个性解放的要求,对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力量和智慧,都是热情而大胆地做了肯定和歌颂的。(19)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是弘扬人欲的凯歌,其食欲和色欲反映了人的正常需要,孙悟空是个由石头造化出来的自然之子,追求的是个性解放,任情随意。尤其是孙悟空从龙宫得到“如意金箍棒”,作者特意命名为“如意”绝非闲来之笔,它是情欲的象征。因此可以说孙悟空是反理学的斗士。而对于唐僧这个苍白而不真实的形象,田同旭认为他实际上宣告了程朱理学的破产。(20)张锦池在《论孙悟空形象的演化与(西游记)的主题》一文中提到:李贽用以反对程朱理学的天命之性说的气质之性说,称颂人的一种为受官方御用思想浸蚀过的天真纯朴的先天存在的精神状态,也就是要求自由自在的天性。(21)从孙悟空身上那种恍若与生俱来的要求自由平等的天性,正是体现出天赋的“童心”。同样的,与花果山时期“美猴王”相比,西天取经时候的孙悟空身上是披上一层封建道德色彩。但作为孙悟空这一典型形象之内在特质,仍是那种恍若与生俱来的狂傲美。而它最本质地表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和及其对人性的崭新看法。(22)这三主题说是学术界比较认可的,另外也有不少研究者绕过这三种说法,另辟蹊径,在此也列举一些。比较饿、认可的是:《西游记》想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23)施炎、任小平从孙悟空、牛魔王不同的出路对主题作出阐释,结合吴承恩的生平,得出了:人生最大的欲望就是寻找人生的出路。(24)明代的谢肇浙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是:求方心、收放心说。”更有的人认为《西游记》反映了中国农民起义,也有人持反对意见,因为孙悟空身上没有多少农民的特性。更有的则认为是多主题的杂糅,包括人类死亡情结、大乘佛法取代小乘佛法、游戏动物王国。也有人认为《西游记》是根本没有主题思想的,并认为这种探索是白费力气的。以上是对《西游记》主题探究究进行综述,从中可以看出,主题是前面的三大主题,也有不少其他角度的学说。总的来说,《西游记》的争议是很大的,这在于其中包含着很复杂的哲理,其丰赡的内容是学术界不断争议的原因。

虽然说《西游记》已经出来那么多年了,但是还是非常经典的。他其实这一个主题曲的话,主要描写的就是他们几个人的故事。

东胜神州傲来国有一座花果山,山顶耸立着一块仙石,受日精月华,产下一石猴。石猴身手不凡,异常勇敢,被推为水帘洞洞主。后来,石猴四海拜师求艺,在西牛贺州得到菩提祖师的指授,得名孙悟空,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云,可行十万八千里。归来后自号“美猴王”,去东海龙宫借兵器,得大禹定海神针,化名“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又去阴曹地府,反猴属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龙王、地藏王去天庭告状,玉帝欲遣兵捉拿。太白金星建议,把孙悟空召入上界,授他做弼马温,在御马监管马。猴王开头不知官职大小,后知实情,觉得委屈了自己,于是打出天门,返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玉皇大帝派李天王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美猴王连败二郎神、哪吒二将。太白金星二次到花果山,请孙悟空上天做齐天圣,管理蟠桃园。孙悟空偷吃了蟠桃,又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逃离天宫。玉帝再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双方争持不下,观音菩萨举荐灌江口二郎真君助战。孙悟空与二郎神赌法斗战,不分胜负。太上老君使暗器击中悟空。悟空被擒。玉帝使刀砍斧剁、火烧雷击,不能损伤悟空毫毛。太上老君又反悟空置丹炉锻炼,七七四十九日开炉,孙悟空依然无伤,在天宫大批出手。玉帝请来佛祖如来,反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饥时,给他铁丸子吃,渴时,给他熔化的铜汁喝。如来因南赡部州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派观音菩萨去东土寻取经人,去西天取经,劝化众生。观音菩萨在流沙河、云栈洞、五行山分别度化沙悟净、猪悟能、孙悟空三人,将来做东土取经人的徒弟,又度白龙给取经人做脚力。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灵山圣地,拜见佛祖,却因不曾功送人事给阿傩、伽叶二尊者,只取得无字经。燃灯古佛指派白雄尊者夺落经卷。唐僧师徒又返回雷音寺,奉唐王所赠紫金钵做人事,才求得真经三十五部五千零四十八卷,返回东土。不想九九八十一难不这缺一难未满,在通天河又被老鼍把四人翻落河中,湿了经卷,至今《佛本行经》不全。唐三藏等把佛经送回首都长安,真身又返回灵山。师徒四人也终成下果,三藏被封为旃檀功德佛,悟空又被封为斗战胜佛,八戒受封净坛使者,沙僧受封金身罗汉,白龙马被加升为八部天龙,各归本位,共享极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