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找下(世界经济探索、金融)等等这两本~你看下里面的期刊~要多少有多少
一.信息经济学的基本要点 1.信息与激励。信息经济学是近年来最重要和充满活力的经济研究领域,它研究决策者拥有不同信息的状况。信息的非对称性在很多领域存在,所谓非对称信息是指某些参与人拥有而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例如:银行不可能了解借贷者未来收入的全部信息,拍卖人并不知道潜在客户所愿支付的全部信息,政府在不太了解个人和企业纳税能力时必须制定税收政策等,这类现象称为外生信息不对称。公司的所有者并不全部了解经营者资产营运信息,行政管理者也不了解下属是否在认真扎实地履行职责等,这类现象称为内生信息不对称。不完全、非对称分布的信息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尤其当信息优势经常被有策略的利用起来,因此,信息经济学研究集中在如何才能制定出能处理非对称信息下不同激励和控制问题的契约和制度。在外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决策者通过设计一个激励合同或契约,以获得真实、有用的信息,诱导他人“讲真话”;在内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决策者通过设计一个激励机制,以诱使另一方当事人采取正确的行为,形成“不偷懒”。这使我们能更好的理解保险市场、信用市场、拍卖、公司内部组织、工资结构、税收系统、社会保障、竞争条件、政治制度等等问题。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与激励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任何一种制度安排或政策,只有满足个人的“激励相容约束”才是可行的。威廉·维克里(WillianVickrey)的研究关注不同类型的拍卖者的特性以及他们如何被最优设计以创造经济效率。他的努力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并且这一领域已经扩展到实用范畴,如:财政部发售公债等。20世纪40年代后期,维克里设计了一个模型表明能通过设计所得税获取效率与公平的平衡。25年后,詹姆斯·米尔利斯(JamesMirrlees)找到了能更彻底地解决最优所得税问题的办法。米尔利斯很快认识到他的方法能被应用到很多其它的类似问题。这已经成为现代关于复杂信息和激励问题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米尔利斯的方法在不能观测到其他代理人行为的情况下尤为有价值,即所谓的道德风险。要回避由于非对称信息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关键是要设计一些最优的契约或机制。 2.所得税。很久以来,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一直在研究所得税原理,不同的公平原理决定了税收结构。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维克里分析中强调累进税率安排将会影响个人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因此他重新定义这个问题时注意到了以下两个方面:激励问题——每个个人在选择工作努力程度时会考虑税收安排,非对称信息——实际上个人的生产力对政府来说是未知的,他定义了解决的总原则,但并未成功地掌握其精确因素。直到25年后,这个问题才被米尔利斯重新考虑,他通过建立一个范例(样本),来分析具有广效性的以非对称信息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经济纠纷,解决了这一问题。米尔利斯定义了一个严格的条件(单一交叉点),大大简化了问题,使问题有可能解决。他的分析中含有揭示原则——一个普遍原则的萌芽思想。根据这一原理,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问题能从相对有限的分配机制集合中找到解决方法,这种分配机制能导致个人在不与自身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暴露出真实的私人信息。通过这一机制,制定最佳条约以及对激励问题的其它解决办法变得容易多了。 3.道德风险。在经济活动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某些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利益时,往往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如保险业存在显著的问题是被保物品的损坏不仅仅依赖于天气、偷盗这些外部因素,而且依赖于投保人对被保物品的管理,这一点使保险公司付出了昂贵代价。健康和残疾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中也出现类似问题。保险项目会加大风险承担并影响到个人管理被保物品的办法。在分析这些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时面临的主要困难与维克里强调,米尔利斯解决的所得税问题很类似。20世纪70年代中期,通过简化问题定义,米尔利斯为日益有力的分析铺平了道路。他注意到代理人的行为间接暗示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可能性的选择。因此,最佳补偿协议的条件提供了代理人选择可能性信息及保险保护必须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以提供代理商合适的激励因素。在设计激励方案时,委托人必须考虑激励代理人的成本与委托人利益的一致性。代理人对处罚的敏感度越高,代理人对结果选择的信息量越大,成本越低。合约中规定,代理人承担不受欢迎结果的部分成本或者获取令人满意结果中的部分利润。投保人像保管未保险物品一样保管被保险物品,执行者像管理自己的公司一样管理公司。 4.拍卖。拍卖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提示信息,一是减少代理成本。非对称性也是拍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拍卖时,潜在的购买者对出售的财产或权力了解不多。1961年、1962年维克里在两篇论文中分析了不同类型拍卖的特点。维克里根据治理交易的制度规则,把拍卖分成四种类型:英式拍卖、荷兰式拍卖、第一价格拍卖和第二价格拍卖(即次高价拍卖)。他着重研究了现在被称为维克里拍卖的次高价拍卖。在这种拍卖中,物品根据封闭价被拍卖。出价最高者以次高价购买拍卖品。这是一种能引出个人真实意愿的机制实例。如果出价比自己所愿支付的更高价格,一个人需冒其他人也同样行为的风险,则不得不亏本购买拍卖品。相反,如果一个人出比自己愿意支付的低的价格,他冒着也许其他人能比他自己所愿意支付的更低价格购得拍卖品。因此,在此类型拍卖中,真实报价对个人最为有利。这种拍卖具有更高的社会效率。维克里的分析不仅仅对拍卖理论有着重要意义,并且为设计能提供社会激励的资源分配机制带来了深入的洞察力。詹姆斯·米尔利斯和威廉·维克里共同荣获了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奖励他们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论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下面分别介绍他们的主要理论贡献。
从改革开放至今34年间,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的持续高速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较往年低,但还是处在世界领先位置。我国正处在工业化深化过程之中,工业增长仍有较大空间,但传统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市场需求日益接近“天花板”,增长速度会逐步放慢;消费需求向下企稳,投资增速下滑,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流动性不足,但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存在;房地产市场低迷,企业信心不足;同时,财政收入增长也将趋缓。总体上看,我国经济整体增长潜力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净出口将长期处于稳中趋降的态势,未来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降低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有助于内需扩大,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关键词:经济增长;工业化深化;投资;消费需求;净出口;内需;流动性不足;通货膨胀压力;房地产市场;财政收入Abstract:In the 34 year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realized on average 10 percent high yearly growth rate, after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economy recession, although China’s economy growth speed has been lower than previous years, the economic growth speed is still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China is stay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epening of 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 growth still has big space, however, the demand of traditional heavy industry and chemical industry is more and more closing to the“ceiling”and their growth rate will gradually slow. The consumption demand is falling but stable, the speed of investment declines, export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the liquidity is not sufficient, but the pressure of inflation still exists. The real estate market is slowing, entrepreneurs are short of confidence, meanwhile, the increasing rate of financial revenue will become slowing. On the whole, the overall growth potential of China’s economy declines, economic growth speed will slow, net export will be long-term stable and decline, future economic growth will mainly depend on domestic demand, and the decrease of the ratio of national fiscal revenue to GDP is conducive to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and to boosting stable economic words:economic growth;industrialization deepening;investment;consumption demand;net export;domestic demand;liquidity insufficiency;inflation pressure;real estate market;financial revenue.
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2008年我国的GDP增长率将达到左右,增长速度与上年相比出现回落,但将继续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势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左右,比前几年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保持农业继续较快增长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保持农业生产有较快增长、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左右,比上年增速有所减慢,同时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增长的局面不会改变。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左右,增速与上年相比也有所减慢。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仍然慢于第二产业,这种状况不利于调整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关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008年将达到170260亿元左右,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和24%左右。根据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要求,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将继续比上年有所降低,同时又仍然保持一定的较快增长速度,以防止国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的起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目标。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仍然明显高于GDP增速和消费增速,使得投资占GDP的份额上升。按现价计算,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将达到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多年持续明显上升的趋势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总的来看,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同时存在需高度重视的通货膨胀压力。面对国内外各种因素存在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审时度势,继续努力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变为过热,防止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同时要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争取主动,力争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的发展。二、需要高度重视的通胀问题2007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价格呈现出加速上涨的趋势,CPI年度涨幅达到,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最高。中国政府针对物价快速上涨的问题,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CPI目前仍在高位运行。虽然目前CPI上涨在开始阶段主要是由于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直接引起食品价格上涨,但是在其背后隐含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在过去一段时期内积累的价格上涨因素和近期新出现的价格上涨因素,已经形成了可能造成总体价格水平明显上涨的压力。物价上涨既有成本推动因素,又有需求拉动因素;既有总量性原因,又有结构性原因;既有国内问题的影响,又有国际问题的影响。而中国经济市场也面临着相同的现象,由“通胀预期产生”的需求显然也被成倍地“放大”。 级差地租还未被发现陈淮说,房地产本来就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其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价格的不确定性。住房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建筑成本,而取决于级差地租。很正常地,同样的住宅,一通轻轨,价格立刻就大幅上涨。而我国的情况是,绝大部分土地和住房未经过充分的反复交易,级差地租实际上是未被发现的。目前很多城市核心市区房价的波动,不应简单归结为“投机”或“炒作”因素,这其中有很大成分是级差地租的自发“寻价(即寻求合理价格定位)”过程所致。在这种情况下,房价上下波动的风险就尤其大。 如何保卫“货”与“币”二是需求的不确定性。仅从有多少人没房住或打算改善住房条件来分析需求是不充分的。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改革的第一个十年,老百姓生活改善的标志是收入增长;第二个十年,改善的标志是存款增长;现在进入第三个十年,改善的标志是拥有住房等不动产的产权。再具体说,在通胀预期面前,第一个十年我们靠物价补贴就能保护老百姓的利益,第二个十年我们靠“保值储蓄”就能保护老百姓的利益。现在老百姓的存量资产普遍多了,并且人们都已懂得通胀时货币资产“缩水”而实物资产“涨水”的道理,老百姓一定要靠市场化的货币资产与实物资产之间的转换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这种“由通胀预期产生的需求”具有非常的不确定性,而且人们的私人财富累积的程度越高,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波动越大,其不确定性就越大。 我国房产负债程度不高目前看,控制我国房产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不应仅依靠“收紧”信贷。更充分和更有效的手段是尽快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市场化的直接融资,让投资者直接承担产业风险的市场化融资。 对国民经济整体来说,房市风险主要体现在房价下跌时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按照当前平均房价、城镇居民平均住房面积、城镇居民人口总数三个因素推算,我国目前城镇住房资产总值的负债程度不到10%。而发达国家这个指标一般保持40%左右。因为我国的存量住房一般不欠银行的钱。我们需要扭转的,是以新房为信用资源的房贷结构。 他指出,中国房地产现在面临五大矛盾: 一是大部分城市居民进入住房条件迅速改善期,与少部分人无力改善之间的矛盾。 二是代际之间的矛盾。 三是资源闲置和低端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 四是住房面积和配套条件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与市场发育严重不足的矛盾。
问题一:怎样写一篇案例分析论文? 不同的学科有不一样的案例分析,这里仅提供一篇,供你参考.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案例分析论文 心理问题 学生姓名:徐子建 年龄:12岁 性别:男 年级:六年级 教师:宋桂香 学生心理问题:这个学生爱说谎 学生心理产生原因分析:儿童撒谎可以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出现。许多父母认为这可能是遗传得到的或是跟坏孩子学来的,其实不尽然。事实上,导致儿童撒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 自自己本身。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需要和自尊采取过分专断的方法,对儿童的某些不适当行为横加指责或滥施典型的为了自我保护而说谎。这样,久而久之,儿童就形成了撒谎的习惯。家庭中父母与孩子间缺乏民主,信任与沟通是造成儿童撒谎最为多见的原因,另外,儿童撒谎也与他期望获得重视有关,他们经常用吹牛的方式来吸引大人对自己的注重。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儿童由于爱幻想,经常把想象中的或期望的事情当作真实的内容加以表述,这通常并不是撒谎,而只是由于认知和发展的限制,难以把理想与现实区分清楚,对于这种情 况,成人不要把他们指责为撒谎。学生心理问题矫正对策: 首先,教师、父母要增加对儿童的理解,寻求与儿童取得沟通的共同语言,打消孩子对师长、父母的戒备乃至恐惧的心理,要努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让儿童尊敬和依赖自己。只有这样儿童才愿意去袒露心计和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 其次,对于撒谎的儿童,应该认真严肃地指出说谎的危害,要让儿童知道用撒谎来掩饰错误将是错上加错。人难免会犯错误,恰当地对待错误的方式应是证实自己的过错,敢于承担并改正错误。同时,应该让他感到,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的后果与掩饰过错的后果是不一样的。虽然掩饰可以暂时掩饰过失,但会因此失去父母和他人的信任。 要注意帮助儿童克服因过去说谎而产生的罪恶感。使他们敢于面对自己的问题。说谎可以使儿童变成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但只要勇敢承认错误就依然可以成为一个有自尊的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即已形成的旧习惯往往很难一下子彻底改正过来,如果偶然再犯,不要大惊小怪,认为前功尽弃了。 对学生养成教育的个案分析 学校的重要功能是育人。因此,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就要突出育人的这个主题。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到千百万青少年学生道德素质的问题是决定着下个世纪中华民族道德素质问题是小学阶段正是多种行为习惯的形成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可以撞坏一个人的性格、情操,影响少年儿童的发展规律,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必须从小抓起,当代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思想道德的明显弱点在于思想上的优越性,意志上的软弱性,学习上的被动性,生活上的依赖性,心理上的叛逆性,更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常 案例:我班有一名学生,由于他母亲长期在外地打工,把孩子扔给七十多岁的姥姥照看,平时缺少道德上的家教,所以他养成了不少的不良习惯,上学不认真学习,课堂上不注意听讲,经常骂人,说脏话,有一次,在老师讲课进入 *** 时,他发出一声怪叫,老师问谁干的,他不承认,就乱了课堂秩序,影响了老师讲课。 案例分析:下课之后,我对这个学生的举动仔细分析了一下,发现,他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原因之一是他平时散漫惯了,没人对他进行道德教育,七十多岁的姥姥教育他也是力不从心,原因二是他的这种行为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正因为他是不受大家欢迎的人,没人愿意跟他交朋友,他才会在课堂上有这种行为。 案例处理结果:下课之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针对这件事耐心地给他讲了道理,我说:做为一名学生应该非常明确上课要认真听讲,不搞小动作,这是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每个同学都应该自觉遵守纪律,如果大家都认为某种做法对自己合适就无视课堂纪律,影响老师讲课,影响......>> 问题二:案例分析的论文怎么写具体点 最好有范文 或者 框架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问题三:如何撰写案例分析文章 如何撰写案例分析文章 案例分析文章主要是针对特定而典型的事件、问题或工作,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其进行剖析、反思、归纳、总结,进而提炼出经验、教训、对策、建议等而撰写的理论性文本。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对其撰写方法作些介绍。 一、主要特点 案例分析文章以实际发生的事件为对象,注重对事件发展过程中理论与实际互动关系的分析,注重对事件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对最终结果不同影响的研究。它不是用实例来说明理论、图解理论,而是从实际中分析、概括、抽象出理性的认识,并进而举一反三,将其用于对现实问题的观察、思考和分析。 基层党政干部都很熟悉工作总结与探讨型的文章,平时写得较多。如将其与案例分析型文章作一比较,就更容易把握后者的特点:前者是针对某部门一段时期的工作,是个综合的对象,后者是针对某个事件或问题,是单个的对象;前者主要是总结经验,或者说对正面的积极的东西进行总 结,而后者是正反两个方面都可进行分析,可以总结经验也可以分析教训;前者所写的对象一定是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至少是本部门所从事的工作,而后者既可是自己经历过的事件,也可以是别人经历过的事件,甚至是历史事件。 二、基本结构 案例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案例、思考与分析三大部分。 1.标题 案例分析文章的标题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直接表明中心观点的结论型标题,如《校庆必须虚实结合,以实为主―――我校78周年校庆工作的思考》,直接点明了文章所要表述的观点:学校校庆工作必须虚实结合,实为主。二是表明论述思考对象的对象型标题,如《关于“孙志刚事件”的思考》等.表明了作者要论述的是不久前在广州发生的孙志刚事件。三是点出文章要论述思考的问题型标题,如《校内文流转缓慢原因初探》,提出了要思考的问题:校内公文流转缓慢的原因。 还有些标题属于混合标题,如《从基建部门负责人被查处看加强工程审计的重要性》,既表明了思考的对象也表明了要论述的观点;《从校务公开看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思路》.既表明了思考的对象也表明了思考的问题。 2.案例 案例是思考的源头、分析的基础.一个好的案例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典型性。只有典型的案例才能揭示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何为典型?就是这样的事件并非只在某一个特定环境中才能发生,而是在基本相同的环境下都有可能发生。 二是真实性。实践出真知。我们分折的案例必须是来自实践的真实的事。又有真实的案例才能让分析者获得仿真的实践锻炼,获取经验、提高理论运用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是目的性。案例并不是实践活动的全面并现,不是材料的任意堆积,不需要将案例所涉及事情的方方面面都记下来,而是以要思考的问题为主践,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枝叶”留“主干”的I作而精lc组织的。 四是完整性。有的案例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情节不完整,信息不全面,往往会影响案例本身的可读性.乃至丧失案例分析的价值。 3.思考与分析 案例思考是案例分析的开始.案例思考的深度和角度直接决定于案例分析写作者的思维 敏锐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决定了案例分析文章写作的质量。案例分析主要包括原因分析、对策建议等内容。在这一部分,作者主要是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案例材料进行剖析、归纳、总结、提炼,提出对策、建议、措施、方法等,它充分展现作者的逻辑分析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行政决策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三、几种主要的案例分析文章的写作 1.总结型。又可分为成功经验总结型和失败教训总结型。此类案例分析的特征在于针对一个完整具体的案例材料,结合有关理论眷重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如《创办校区经验总结》一文就指出了......>> 问题四:案例分析类的毕业论文 5分 《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条例补充规定》 一、案例分析类论文写作规范 (一)案例的选取 案例的选取应符合如下条件: 1、典型性,选取的案例能揭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法学原理; 2、真实性,案例必须是来自真实的审判过程; 3、完整性,保证所选取的案例情节完整, 信息全面。 (二)案例分析方法 1、法律关系分析法,即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其要素及变动情况,从而全面的把握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逻辑三段论的适用以准确适用法律,做出正确的判决。 2、请求权基础分析法,即通过考察当事人的请求权主张,探求该请求权的法理基础,从而将小前提归入大前提,最终确定请求权是否能够得到支持的裁判结论。 (三)案例分析内容 案例分析类论文的基本结构应包括标题、案例、思考与分析三大部分。其中思考与分析部分可选取以下内容之一展开。 1、经验总结。针对案例材料,结合其中所涉及的理论要点,分析控、辩、审三方行为的得失。此类案例分析的意义在于由特定案例中总结出一般规律,使撰写者和阅读者获得有益启发。 2、问题对策。如撰写者所选取的案例中包含悬而未决的问题,则可根据相关材料尝试提出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方法或措施。此类案例分析的意义在于为同类案件的处理提供可供借鉴的解决方法。 3、问题反思。撰写者可以针对案例材料反映的问题或现象,展开对于现行制度、政策或措施等方面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完善或加强的方法和思路。此类案例分析的意义在于为立法、司法领域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二、调研报告类论文写作规范 (一)调研报告的选题 撰写调研报告,其选题首先应具备应用性,其次应使选题具有现实意义,最后选题还应具体可行。据此,调研报告选题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1、调研本地某一法律现象的状况,特征,原因及对策; 2、调研某一法律法规在本地的实施状况,效果,问题及对策; 3、调研本地某一具体执法、司法行为的状况,原因及对策等。 (二)调查方案的设计 开始调研工作之前,应首先设计调查方案,调查方案中应包括研究假设、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等事项。调查方案的设计可参考以下内容。 1、说明调查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2、说明调查的内容; 3、说明调查范围和方法、时间和地点、调查对象; 4、说明抽样方案; 5、确定调查的时间进度。 (三)调查提纲和实施方案 开展调研之前,要制定调查提纲以及相应的实施方案。调查提纲要详细具体,方便操作,具体要求如下。 1、保证实事求是; 2、注意定性和定量研究的适用范围; 3、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 (四)调研方法 在确定调研主题后,撰稿人应结合调查对象、调研目的和范围,选取恰当可行的调查方法,以确保调查活动的顺利开展。常见的调查方法包括: 1、典型调查法; 2、抽样调查法; 3、问卷调查法; 4、访谈法; 5、其他,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普查法等。 问题五:如何写案例论文 去学校图书馆的电脑找,一般学校都有专用软件的 问题六:论文的格式,论文案例怎么写呢? 论文写作,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一篇完整的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规定的格式,字体,段落,页眉页脚,开始写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论文算是写好了五分之一。 然后,选题,你的题目时间宽裕,那就好好考虑,选一个你思考最成熟的,可以比较多的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从里面获得思路,确定一个模板性质的东西,照着来,写出自己的东西。如果时间紧急,那就随便找一个参考文献,然后用和这个参考文献相关的文献,拼出一篇,再改改。 正文,语言必须是学术的语言。一定先列好提纲,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么,保证内容不乱,将内容放进去,写好了就。 参考文献去中国知网搜索,校园网免费下载。 不懂可追问 合适请采纳 给你一份,更详细回答见附件,手机可能看不到,得电脑上网看 供参考 问题七:研究生论文是案例分析好写 还是实证分析 案例分析是感性的,它是通过实际事例,分析问题、通过现象看本质,再解决问题、得到推广到其他案例上后的一般解决方法。通过特殊事例寻求共同性,来下结论。它的特点是与实际相结合,可操作性大。但逻辑上不够严谨,理论支持不足。 实证研究是理性的,它是通过反复实验、论证,得到结论。它的特点是逻辑严谨。但很可能脱离实际,可操作性比着案例分析来的小。 一般来说需要两种方法相结合来分析问题,这样能够通过理论框架得到理论支持,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案例分析就是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或通过对某一教学情境的描述或录像回放,引导教师对这个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校本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是专业技术学习和业务培训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管理原理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是促进学习和提高教学的有效方法。 实证研究 英文对照 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 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根据以上原则,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证性研究的产生: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圣西门(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孔德1830到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出版,揭开了实证主义运动的序幕,在西方哲学史上形成实证主义思潮。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 (1)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系统地记录下来,这种研究方法就叫观察法。 (自然观察与实验室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2)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对象面对面的交谈,在口头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 (分为有组织与无组织谈话两种。须注意:一是目标明确。二是讲究方式。三是注意利用“居家优势”。四是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3)测验法:是指通过各种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对被试者进行测验,以评定和了解被试者心理特点的方法。 (问卷测试,操作测验和投射测验) (4)个案法:对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方法称为个案法(个案研究)。 (5)实验法:研究者在严密控制的环境条件下有目的地给被试者一定的 *** 以引发其某种心理反应,并加以研究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 个人觉得研究生论文还是实证分析为好,更具说服力。 问题八:经济学论文案例分析怎么写? 给你个样本:1、变现能力比率变现能力是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它取决于可以在近期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的多少。(1)流动比率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企业设置的标准值:2意义: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流动资产越多,短期债务越少,则流动比率越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分析提示:低于正常值,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2)速动比率公式: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存货)/流动负债合计保守速动比率=(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流动负债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意义:比流动比率更能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因为流动资产中,尚包括变现速度较慢且可能已贬值的存货,因此将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再与流动负债对比,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提示:低于1的速动比率通常被认为是短期偿债能力偏低。影响速动比率的可信性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账面上的应收账款不一定都能变现,也不一定非常可靠。变现能力分析总提示:(1)增加变现能力的因素:可以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偿债能力的声誉。(2)减弱变现能力的因素:未作记录的或有负债;担保责任引起的或有负债。2、资产管理比率(1)存货周转率公式: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企业设置的标准值:3意义:存货的周转率是存货周转速度的主要指标。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分析提示: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率越高,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2)存货周转天数公式: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360*(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产品销售成本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20意义: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到销售出去所需要的天数。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分析提示: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3)应收账款周转率定义:指定的分析期间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公式: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企业设置的标准值:3意义: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资金周转及偿债能力。分析提示:应收账款周转率,要与企业的经营方式结合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使用该指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第一,季节性经营的企业;第二,大量使用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第三,大量使用现金结算的销售;第四,年末大量销售或年末销售大幅度下降。(4)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定义:表示企业从取得应收账款的权利到收回款项、转换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公式: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产品销售收入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00意义: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资金周转及偿债能力。分析提示:应......>> 问题九:案例类研究论文有什么特点? 1.目的性:案例的写作可以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客观性:案例是基于事实的,是对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记录和描述,不能凭空杜撰与虚构,也不能掺杂有案例写作者个人的主观判断或主观臆想。 3.相关性:尽管案例是对管理情境的描述,但不是随意的描述,它与管理类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相关,就是说,案例必须能说明某个管理问题,不能单纯描述环境,更不能写成与管理无关的事实的堆积。这就要求写作案例的同学必须熟悉有关理论,学过相关的课程,以便能运用相关理论对事实、情境等进行分析和决策。 4.拟真性:案例十分接近真实情况,可以说,实际是什么样子,案例写出来就是什么样子,在案例中,信息都是以半成品状态提供的,而不是“完备清楚、井然有序、一目了然”的,一些数据、素材需要读者做一定的加工、推导和分析;案例中还可以包含有一定的无关信息;而且,有些决策所必需的信息可能又是不完备的。总之,高度的拟真性才能使读者思考、分析、判断、比较、决策。这也正是案例的优点。 5.灵活性:案例在写作形式上是灵活的,可以按照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写,也可以按照中心下面的分中心设置小标题写;在内容的表现手法上也是灵活的,可以有白描、叙述,也可以有对话、争论,还可以有数据、表格、公式。总之,只要是为了说明中心和主题,写作形式和表现手法可以不拘一格。这也是为什么案例这种形式尤其适用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生来写作。
个人意见:1.文献综述是必须的,理论基础不能少2.问题的背景: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改革不能少前两个是问题怎么来的以及表现(为什么要进行金融综合经营,可结合国际发展趋势)3.平安集团的发展历史,集团定位,业务拓展(问题的发展,案例本身的描述以及平安集团采取的措施,采取措施的背景)4.案例剖析:用你前面的理论来分析案例5.结论:平安集团的案例给你的启示毕业论文的格式差不多是这样,发表论文各部分都缩略,不过这种文章想发表应该都是买着发的吧。PS:供参考,具体可与导师或编辑沟通
公众知情权与政府公共服务制度的创新 —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案例 摘要】本文试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原理,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案例,分析指出,政府公共性、信息不 对称和交易成本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影响关系。要保持政府的公共性,避免信息不对称,保障公民的 合法知情权,降低交易成本,使政府成功地治理社会,理顺与公众的和谐关系,就必须实现政府公共服 务创新,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确立公众与政府之间以“委托—代理”为核心的一般均衡的契约关系。【关键 引言 天然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公共产品,一旦在遭 到严重污染,完全影响居民生活、生产、甚至社会稳定 的时候,必须考虑分析造成这种突发事件的社会深层 原因。本文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案例,分析阐述在信 息不对称条件下,剥夺公众的合理知情权,不仅将使公 众丧失对政府的公信度,对政府成功治理社会产生严 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将加大交易成本,失去政府的公共 性价值。本文试图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从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视角,思考政府角色转变的实 现途径和方式。并对公众知情权的合理保障与构建问 题,提出相关政策与建议。 一、松花江流域水污染事件: 政府和公众的双重损失—交易成本 2005年n月份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车间突 发恶性爆炸事故,直接导致了松花江流域出现严重的 水污染事件。由于忽视安全生产而造成的重大安全突 发事件,不仅给松花江流域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而 且也威胁到沿岸各国居民的用水安全。重大爆炸事故 发生时,公众缺少对此类水污染可能造成的危害的认 识,而作为政府主管部门严重忽视了公众的知情权。此 事件表明,知情权的缺失会给信息社会里的全体公民 带来重大的消极影响:由于不知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 的重要情况,因而无法理性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能很 好地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甚至会遭受重大的人身 和财产损失,而这种损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在 政府及有关组织真实地公开相关的信息的情况下本来 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原本是突发事件的严重爆炸事 故要导致的水污染严重问题,作为政府的有关部门, 面向公众发布的却是因要修理管道而面临几天的停水 现象。公众知情权的丧失造成了巨大的,在某些方面甚 至是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些损失不仅包括人们的生产生 活受到影响,而且经济增长的各方面也受到极大的消极 影响。如果我们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考察,就会发 现,它更主要的是造成了交易成本的提高。 交易成本(也称交易费用)的思想首先是由新制度 经济学的创立者科斯在他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 质》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市场的运行”或者说是“价格 机制的利用”都是有成本的,而且它突出表现为获得市 场信息是需要成本的。随后,新制度经济学的又一重要 代表人物威廉姆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 念,他认为,交易成本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摩擦力,一般 是指在经济运行中各种制度安排的成本。此外,还有一 些学者也提出各自不同的交易成本的概念,其中比较 有影响的是张五常的概念。张五常认为,所谓的交易成 本实际上就是制度成本,它与制度相伴生,而不一定总 和交易联系在一起。 2005年末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是一个牵涉到社 会、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的问题系统,因而带来的损 失也必然在这些层面上都有体现。或者,以本文的视 角,此次突发的水污染事件造成了社会、经济、政治等 多个层面上交易成本的提高。例如,从社会层面来看, 它严重阻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正常交往,人们的生 活、工作、学习的秩序被严重干扰,要维护正常秩序须 付出比以往大得多的“交易成本”。学校停课,工厂停 工,用水大户更要停业,由此而言交易成本极大提高 了;从经济层面来看,此次突发的水污染事件,不仅给 公众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同时更给黑龙江省的旅游、 会展、交通、零售、餐饮等行业以相当沉重的打击,有学 者预计,2005一2006年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率将因此而 降低1一2个百分点。原有正常的经济交易或者不能进 行,或者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来进行,比如要采取更多的取 用水措施来调剂必要用水的不足。这样,原本应获得的 交易收益,一部分失去了,一部分被多付出的交易成本抵 消掉了,所剩的必然要少得多,经济运行指标的下降也就 是很自然的事了。这样的损失,不可谓不大。
案例分析类论文怎么写才好呢?不知道的同学可以看看下面的 方法 。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框架和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案例分析类论文框架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 文章 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案例分析类论文范文:《名牌战略案例分析》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企业有了更广阔的舞台,过去三十年中国的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各类品牌从无到有,华为和中兴,三一和中联,苏宁和国美都算是各自行业的响当当的品牌,但是和国外名牌相比,它们或多或少都还存在一些差距,本文阐述了名牌战略意义和规划 实施方案 ,通过描述品牌战略的目标和其为企业提高其自身竞争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说明了企业推进名牌战略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名牌;案例;对策 引言 随着中国全面融入WTO,国内企业获得了和外资巨头同台竞技的机会,我们在脱口而出耐克、苹果、奔驰等等这些国外名牌产品的当务之急是要打造出自己的名牌产品,让国内企业走向世界,让国内名牌产品享誉世界,成为真正的世界级名牌。本文就名牌战略做了一个抛砖引玉的分析。 1 名牌战略的含义及意义 名牌战略作为一个企业的战略布局和提升竞争至关重要。名牌战略含义即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以及消费者的不断变化,为求得长期持久品牌竞争优势,保持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并使品牌得以发展,在分析研究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制定的企业总体谋划。 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能否做大做强,都与名牌战略的实施息息相关。如果把企业比作一个人,产品就是这个人的核心,那么品牌就是人的外表。产品能否卖得出去,与品牌是否响亮有重要关系。据研究表明:品牌已成为企业被消费者认知的第一因素,能够为企业在 市场营销 中赢得知名度,带来巨额的超值利润。所以作为一个有目标有做大做强想法的企业一定是非常重视名牌战略的。 2 打造名牌企业 商标和品牌。 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商标是用来区别一个经营者的品牌或服务和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的标记。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上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商标是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的组合,具有显著特征的标志。只有经过我国工商局注册的商标,才具有合法的权益。品牌要获得法律的保护, 注册商标 是必不可少的。 商标的设计应该是简单、明了,能明确的传达出产品的信息。同时具有内涵和美观的。比如世界著名体育用品NIKE的商标就很有内涵和美感。耐克商标象征着希腊胜利女神翅膀的羽毛,代表着速度,同时也代表着动感和轻柔。耐克公司的耐克商标,图案是个小钩子,造型简洁有力,急如闪电,一看就让人想到使用耐克体育用品后所产生的速度和爆发力。再比如世界著名户外用品提供商NORTH FACE的商标也同样如此。 名牌战略的规划和实施。 名牌战略的规划和实施首先要明确产品的市场定位和目标人群。面对不同的目标人群,我们在宣传的时候就要采取不同的 渠道 。就拿食品行业的名牌产品双汇和汽车行业的名牌产品奔驰来说,前者的市场定位和目标人群是所有的普通百姓尤其是家庭主妇,所以我们在投放 广告 的时候一般会选择地方卫视或者像央视六套这种以播放电影和电视剧为主的媒体。因为这些媒体的受众更多的是一般老百姓尤其是家庭主妇。而奔驰的市场定位和目标人群是则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功人士,尤其是一些成功的商业人士,所以我们看到奔驰的宣传渠道有中央二套和五套这种商业人士关注得比较多的媒体。还有在奥运会场以及F1方程式 赛车 的赛场的跑道上我们也随处可见名牌车的巨大展板,显然比较成功的商业人士比普通老百姓更有机会出现在奥运会和F1方程式赛车的观赏台上。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产品的推广方式也愈发多样化,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比较传统的方式外,现在的电梯楼宇广告、互联网广告也越来越受到商家的热捧。其实不管品牌的推广方式如何日新月异,只有明确产品的市场定位和目标人群,我们才能找到适合的推广方式。 名牌的保持与维护。 在某一时成为名牌并不难,难的是不管风云如何变幻都能保持名牌产品的称号。比如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VCD品牌“爱多”到现在已基本只剩下它的 传说 。“爱多VCD”由胡志标创立。20世纪90年代后期,“爱多VCD”红遍大江南北,一度是中国家电行业最成功的品牌之一,爱多公司也成为了当时民营企业的光辉典范。爱多的发展曾创造了中国家电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既包括成功的一面,也包括失败的一面。爱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辉煌走向破灭,仅仅只用了四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在扼腕叹息一个名牌的消失时更应该 总结 它失败的 经验 ,以警醒后来者。经过我们查阅大量资料,我们将“爱多”的没落归结为以下几条: 一: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二:决策机制不科学。 三:对市场变化的把握不够敏感。 除了这三条可归纳的原因外,还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因,比如我们当前比较出名的一些品牌的创始人都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群体,那是一个草莽丛生的年代,创始人的性格特征也被刻进了品牌的灵魂里,而胡志标喜欢狂飙突进的做事风格或许也为“爱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关于企业创始人对品牌的影响我们认为最值得研究的是苏宁电器和国美电器,两者都是中国家电连锁最著名的品牌,但两者发展到如今风格越来越不一样,国美给人的印象是强势霸道追求速度与规模,这与黄光裕作为潮汕人那种熟谙丛林法则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而苏宁给人的印象是低调务实,稳扎稳打,这与张近东的个人风格是分不开的。所以一个品牌的维护还应该注意 企业 文化 的建设,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品牌表达的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和风格。而企业文化则是创始人或管理层意志的外在体现。 3 结束语 总结以上经验,我们在发动品牌战略时应该明白创名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企业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纵观名牌产品、名牌企业的创业史,均是从一般的企业、普通的品牌,通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洗礼,革故鼎新,才脱颖而出,成为当今鹤立鸡群的名牌。要实施名牌战略,创出名牌,必须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精心组织实施。在产品的名牌地位确立后,还要花心思去维护与巩固。正所谓守江山比打江山难,只有经得起时代潮流检验的品牌才能成为真正的名牌。 参考文献 [1] 成志明.苏宁背后的力量(信息化天梯).中信出版社 .2010 [2] 吴晓波 .大败局 .浙江人民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0 案例分析类论文范文:《电梯事故案例分析》 随着高楼大厦的不断增多,电梯已经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当中,随之而来的电梯安全问题渐渐显现出来。我国电梯相关部门对电梯的安全非常重视,对电梯产品质量和使用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并不断颁布和修订与电梯有关的标准、安装技术规范来防止电梯发生事故,但电梯事故仍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例如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0年,全国电梯伤亡事故共发生了44起,在2011年发生了55起),电梯事故已成为严峻的社会性问题。2011年7月5日9时36分,北京地铁四号线动物园站A出口奥的斯自动扶梯在上行过程中突然逆转下行,造成1人死亡,30人受伤。这一事故犹如导火索,连日来成为大众瞩目、媒体追踪的 热点 。这起北京地铁电梯事故究竟折射了什么? 一、 企业主体责任缺失 北京地铁电梯事故发生之后,许多媒体在发表的言论与报道中剑指奥的斯这家品牌企业主体责任的缺失。7月8日千龙网报道,7月7日晚,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联合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卫生局、京港地铁、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等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北京地铁四号线电扶梯事故处理进展。北京市相关部门表示,北京市所有轨道交通使用的均为公共交通重载型自动扶梯,而奥的斯事故批次电梯存在安全隐患。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新闻发言人张巨明指出,此次事故电梯具体批次为奥的斯品牌513MPE型,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固定零件损害,驱动主机发生偏移,驱动链条脱落,造成扶梯下滑。“两个固定螺栓无故折断,造成工作制动器没有启动,而附加制动器没有启动的原因正委托国家电梯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质检。”张巨明指出,可初步认定此次事故是因奥的斯此款电梯存在设计缺陷,同时维护保养不到位造成。近年来,奥的斯电梯事故频发。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梯生产商之一,奥的斯目前在中国经营奥的斯、西子、大连星玛和江南快速四个电梯品牌,但近年却频发事故,质量问题堪忧。总部在美国的奥的斯从150多年前卖出第一部电梯,到现在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迅猛扩张的同时却忽视质量安全隐患,已经脱离了企业经营的根本原则。奥的斯在“环境、健康与安全”上为自己提出了“价值观”:“全世界上百万的乘梯大众每天使用奥的斯电梯及扶梯,对我们产品在安全方面的性能没有丝毫疑问。”而接连发生的事故却应让奥的斯“猛醒”。北京地铁扶梯事故再次给企业敲响警钟:对社会负责,才是对自己负责;对质量和生命负责,才是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负责。 二、 电梯安全监管缺位 电梯安全监管包括了设计、生产、安装、使用、维护保养等多项环节。北京市电梯维护保养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负责维保的第三方公司报价超低,导致成本大幅压缩维保流于形式,甚至根本都没有维保。而相关工人普遍资质不够,甚至不具备操作技能。电梯故障多发存在五主因。一是安全监管不到位。电梯维保期到了一定要进行维保,大修年限到了一定要大修,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电梯没有安全检验合格证仍在运行。二是电梯质量参差不齐。比如一家商品房小区,其后来开盘的三期、四期电梯故障率,明显要高于最先开盘的一期。所以建设单位在购买电梯时,要尽量选择大品牌,质量、维保及安装质量一定要到位。三是电梯维保资金投入不够。2010年国家就出台了相关政策,在设备设施维护方面,要求一部电梯一年需投入9000元的维护费,“目前很多小区在电梯维保资金上每年投入只有3000元左右。投入资金少,造成哪家电梯维保公司的报价低就选哪家,为了争夺服务市场,维保公司竞相开出更低的服务价格,这样就造成了恶性竞争。拿到服务订单后,维保公司会相应减少维保人员和资金投入,以减少成本。四是维保单位内部管理混乱。一些小的、没有资质的维保公司会挂靠在大单位下,利用大单位的资质进行投标,而大单位则每年收取账目的3%到6%为管理费。目前,物业公司一般没有力量配备电梯专业维保人员,会将电梯维保外包,而一些大单位接包后又会转包给挂靠在旗下的一些小公司。一旦电梯出现安全问题,就有可能出现多方推诿的情况。五是维护不到位。电梯安全维护大多缺失,维保人员不能主动进行巡查,很多都是被动等待报警了才去现场维护,且即使报警来电也不会及时到现场解决。 三、 事故背后的人为因素 每一起事故背后总有人为的因素存在。北京地铁电梯事故的背后也有人为的因素。日前,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发布声明称,目前自动扶梯的国标是模仿欧洲的标准,但此标准可能落后现行欧标十余年。“标准低”有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因素,但大量的“标准低”问题,却是“人为”的因素。就电梯而言,既然沿用了欧洲国家1995年的标准,人家“与时俱进”了,为什么我们不跟进?“人为”让标准落后,有“惰性”因素,但更大的原因还在于没将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从这个角度说,自动扶梯电梯标准“落后十余年”,不过是无视科学、忽略公众利益的一个侧影。 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已对社会公众大力宣传,普及特种设备 安全知识 ,对电梯安全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电梯维保单位应规范维保行为,加强对一线维保人员的安全知识 教育 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提高维保质量,切实把好电梯维保质量关卡。 参考文献: [1]记者 张燕. 北京地铁频发电梯事故 都市公共安全受关注[N]. 第一 财经 日报. 2011-07-06 [2]记者 王泱实习生 曾晖.我市1~7月平均每天发生7起以上电梯事故[N]. 重庆商报. 2011-07-20 [3]部少华.民建秦皇岛市委呼吁确保电梯安全重在落实使用单位责任[N]. 人民政协报. 2011-07-13 [4]郭宇.关注安装人员安全 电梯质量应从源头把关[N]. 中国工业报. 2010-10-11 [5]记者 王佑.奥的斯未来地铁大单恐下滑[N]. 第一财经日报. 2011-07-08 猜你喜欢: 1. 新媒体营销10个最经典的案例分析 2. o2o模式十大成功案例分析:“互联网+” 3. 生活中创新思维案例分析 4. 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5. 互联网+的典型案例分析 6. 经典沟通案例分析
问题一:销售案例分析怎么写 一、销售案例成果 二、销售地点环境及人物介绍 三、销售过程展示及分析 四、销售案例启示 五、案例总结 六、未来销售方案设想 问题二:案例分析怎么写啊 案例分析的基本格式 1、先简述案情及针对本案的几川不同意见; 2、就法条来分析案例,为什么能得出你的结论:写出你对案例的见解,你做此判定的法律依据,就是写出法条; 3、不赞成其它意见的理由及依据; 4、做一个总结。 问题三:案例分析报告范文样式 一、案例分析题的答题思路 解答案例分析题首先要明确回答问题的角度:如当事人的角度、旁观者(专家)的角度、一般读案例材料人的角度。解答内容通常包括三方面: 1.问题的界定,即发现问题。 2.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即找出问题的根据。 3.解决问题对策的提出与论证,即阐明解决的办法,而且一定要做出一个论证,按决策性的案例进行,加上自己的见解,尽量广、全。 二、解题步骤 (一)先看案例要求解决的问题。 案例分析题最后提出的问题一般比较简短,考生可以先看问题,这样在阅读案例时就能有较强的针对性,容易抓住重点,提高效率。审题要认真,要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弄清问题要求分析的到底是什么。 2.认真阅读案例。 目前案例越来越长,题材越来越多样。要带着问题认真地阅读案例,找出案例问题的本质(如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企业领导的用人问题、企业发展战略的确定问题、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等),这是解题的关键,而不能被具体细节迷惑。 3.确立答题的整体框架。 阅读背景材料后,不要急于动笔,应先花几分钟时间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选定解决问题所需运用的相关理论,确定答题思路和要点,先在头脑中或稿纸上构筑起答题框架,这样才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并且不容易遗漏要点。 4.案例分析题的具体回答. 回答宜分为三部分,第一步:明确分析出案例所反映的类似企业的共性问题是什么(用鲜明的语言表达出来),说明针对这种共性问题,应该从哪些大方面、大视角着手解决第二步:针对第一步发现的共性问题,结合案例所提出的问题,从宏观角度、高层次方面提出治理解决的原则性意见和建议,即提出根本性的建议、措施,不必纠缠于细节问题(如老黄应当辞职等) 第三步:在第二步战略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就案例中的具体矛盾和问题,提出制度性、功能性的改进建议,而不必就事论事,如小宋应当加强公司内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特别是加强组织制度和激励系统等方面的工作。 答题要纲举目张,叙述要有主有次,不能平铺直叙。上例三部分解答是一个大框架,每一部分还需要展开,这样才能使答案血肉丰满起来。 (二)答题注意事项 1.不能仅对案例最后的要求进行回答。 2.避免答题时层次不清、段落不明、主次不分。 3.控制字数。 答案字数过多和过少都不理想,以卷面整洁、留足上下方空间、答题空间基本用完或略有节余为佳。 参考: 问题四:案例分析怎么写? 初一历史教学案例分析一则 hmmar 发表于 2006-12-22 7:46:00 初一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课题: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在教材第114-117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来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 过程与方法 1、 充分利用地图等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2、 先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教师选择项目进行补充讲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突破 1、 教学突破: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2、 难点突破:民族融合不是汉化、民族同化。 板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 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 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分析: 导入:本课采用悬念导入法导入新课,目的在于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设问: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出现。这时候教师再举例说明,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举例如下:以“元”姓为例,据考证,其来源有四,上古商朝时,有位大夫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改自拓拔姓,南北朝,北魏魏帝族本姓拓拔,至孝文帝更为元氏;改自玄姓,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魏书・官氏志》记载,“后魏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明白,同一姓氏的由来是多种多样的,同姓的人在五百年前不见得是一家。学生可能会因为了解到这个知识而有一种满足感,学习兴趣增加。 这个时候,教师再追问:“请你想一想,上文介绍的元姓的来源之二和来源之四,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什么重要特点?”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思考,但回答这个问题有难度,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学生分析的思路。如:从元姓的来源可以看到,元姓有一部分是由少数民族的姓氏更改而来,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融合的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的特点。 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出课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每个民族在自身民族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公元3世纪到6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分裂,政权分立,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 新课讲解: 本课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基本上可以按照鲜卑族的历史发展线索来安排教学。教师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讲述,第一部分讲述鲜卑族建......>> 问题五:实习的案例分析怎么写 100分 案例分析的基本格式 1、先简述案情及针对本案的几种不同意见; 2、就法条来分析案例,为什么能得出你的结论:写出你对案例的见解,你做此判定的法律依据,就是写出法条; 3、不赞成其它意见的理由及依据; 4、做一个总结。 案例 初到公司时,工作所有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看到眼前的一切心中不免有些茫茫然,即将在公司工作,还曾有一段时间在怀疑接受这个工作的决定是不是错误的。进入公司最初的一段时间,没有给我安排固定工作,只是跟随投资顾问经理刘经理简单熟悉,了解国家级投资行业基本行业范围。大量阅读相关数据及书籍,但是没有目的性,并不知道自己究竟看进去了什么,同时看到身边的人都在忙,似乎自己是被闲置的,与这个集体格格不入。后来渐渐的也会帮助刘经理修改校正一些项目文案书,做一些简单的资料整理,总之在初入公司实习的那一周左右的时间,我总是觉得自己所谓的投资顾问实习生身份,和一个普通文员没有什么区别。已经工作一周却依然对投资顾问这个职业知之甚少。而公司所做的投资项目又非我们所熟知的证券金融或房地产类投资,而自己又非专业学生,大学中所学课程很少有与投资相关课程,所以可以说是完全的陌生领域。后来刘经理在百忙之中对我介绍了简单的公司相关。公司所做主要为国家级投资项目包括:勘察招标代理、设计招标代理、监理招标代理、施工招标代理、材料招标代理、设备招标代理、保险招标代理、代建招标代理、物业、土地、承租招标代理。而公司的宗旨即 1、帮助公司寻找商业机会。 2、创立公司,把握这一机会的进程。 3、风险和预期回报。 4、对所采取的行动提出 建议等等等等。总之在工作开始的一周半里我终于对所实习的公司的公司职能有了一些初步了解。最开始的那些慌乱和恐惧也慢慢的消散。 通过以上经历使我深刻的认知到在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后,你所面对的行业或生活不一定是你熟知的或长期所学的,当我们完全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对一切不明事物的恐惧一定会对我们造成成长前进的困扰,但只要踏下心来,保持一颗不变的求知的心,即便在陌生的环境我们也会变得游刃有余。同时,绝对不能孤立自己,一个公司,新老人员交替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公司的“老人”是没有义务主动和你到招呼及帮助你的,一切都机会和成功只会给于主动得人,所以当你到了一个新环境请保持一颗开朗的心,以及一张明媚的笑脸,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保持一定的亲和力是你融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公司的最大杀手锏! 望采纳 问题六:正规的案例分析格式? 案例写作要求: 1.标题。标题应体现一个鲜明的主题。 2.情景描述。简要叙述事例或现象发生的背景和经过。案例中的事例必须具备真实性、典型性和问题性。 3.反思和分析。对事例或现象进行解析,说理清楚,令人信服,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 4. 正规案例描述(1000字左右)――案例分析(2000字左右) 初始阶段:案例描述(600字左右)――案例分析(1200字左右) 格式要求: 1. 文章统一用A4纸张大小; 2.文章正文统一小4号字;倍间距 问题七:案例背景怎么写 写分析 问题八:案例分析报告的案例分析报告的注意事项 1.有个人的见解。要防止单纯复述或罗列案例提供的事实,用所学过的管理理论和知识,发现经营管理中已经出现的或潜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加以逻辑排列,从中抓住主要矛盾。 2.文字表达要开门见山,在案例分析中,为使论点突出,可以使用小标题,在各段落的开始,应突出该段的主题句子,紧接着可用陈述句支持主题句,这样分析,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便于他人理解和接受。3.提出的建议要有特色。首先是提出的建议要符合具体情况,有明确的针对性,防止出现空泛的口号和模棱两可的观点及含糊不清的语句。应当注意的是,管理的实际问题可能有多种解决办法,不会是唯一答案,关键是对问题的分析要符合逻辑,对所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方案要有充分的信息支持和必要的论证,并进行合理的比较。4.要重视方案实施的步骤和可操作性。在分析案例时,对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常能列出很多优点,有时却难以操作,这样就失去实际意义,也缺乏说服力。因此,需要对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加以说明。5.对你的假设或虚拟的条件要作必要的说明。案例中所给的信息,有时是不完全的,而在案例中扮演高层管理者进行决策,要以属下为你提供比较理想的决策条件为前提,因此,需要作一些必要的假设。 问题九:事故案例分析怎么写 事故案例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事故经过 2、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技术方面、管理方面等等):直接原因、间接原因、重要原因 3、事故结论、教训 4、预防措施 5、事故责任人的处理意见
公众知情权与政府公共服务制度的创新 —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案例 摘要】本文试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原理,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案例,分析指出,政府公共性、信息不 对称和交易成本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影响关系。要保持政府的公共性,避免信息不对称,保障公民的 合法知情权,降低交易成本,使政府成功地治理社会,理顺与公众的和谐关系,就必须实现政府公共服 务创新,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确立公众与政府之间以“委托—代理”为核心的一般均衡的契约关系。【关键 引言 天然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公共产品,一旦在遭 到严重污染,完全影响居民生活、生产、甚至社会稳定 的时候,必须考虑分析造成这种突发事件的社会深层 原因。本文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案例,分析阐述在信 息不对称条件下,剥夺公众的合理知情权,不仅将使公 众丧失对政府的公信度,对政府成功治理社会产生严 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将加大交易成本,失去政府的公共 性价值。本文试图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从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视角,思考政府角色转变的实 现途径和方式。并对公众知情权的合理保障与构建问 题,提出相关政策与建议。 一、松花江流域水污染事件: 政府和公众的双重损失—交易成本 2005年n月份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车间突 发恶性爆炸事故,直接导致了松花江流域出现严重的 水污染事件。由于忽视安全生产而造成的重大安全突 发事件,不仅给松花江流域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而 且也威胁到沿岸各国居民的用水安全。重大爆炸事故 发生时,公众缺少对此类水污染可能造成的危害的认 识,而作为政府主管部门严重忽视了公众的知情权。此 事件表明,知情权的缺失会给信息社会里的全体公民 带来重大的消极影响:由于不知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 的重要情况,因而无法理性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能很 好地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甚至会遭受重大的人身 和财产损失,而这种损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在 政府及有关组织真实地公开相关的信息的情况下本来 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原本是突发事件的严重爆炸事 故要导致的水污染严重问题,作为政府的有关部门, 面向公众发布的却是因要修理管道而面临几天的停水 现象。公众知情权的丧失造成了巨大的,在某些方面甚 至是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些损失不仅包括人们的生产生 活受到影响,而且经济增长的各方面也受到极大的消极 影响。如果我们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考察,就会发 现,它更主要的是造成了交易成本的提高。 交易成本(也称交易费用)的思想首先是由新制度 经济学的创立者科斯在他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 质》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市场的运行”或者说是“价格 机制的利用”都是有成本的,而且它突出表现为获得市 场信息是需要成本的。随后,新制度经济学的又一重要 代表人物威廉姆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 念,他认为,交易成本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摩擦力,一般 是指在经济运行中各种制度安排的成本。此外,还有一 些学者也提出各自不同的交易成本的概念,其中比较 有影响的是张五常的概念。张五常认为,所谓的交易成 本实际上就是制度成本,它与制度相伴生,而不一定总 和交易联系在一起。 2005年末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是一个牵涉到社 会、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的问题系统,因而带来的损 失也必然在这些层面上都有体现。或者,以本文的视 角,此次突发的水污染事件造成了社会、经济、政治等 多个层面上交易成本的提高。例如,从社会层面来看, 它严重阻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正常交往,人们的生 活、工作、学习的秩序被严重干扰,要维护正常秩序须 付出比以往大得多的“交易成本”。学校停课,工厂停 工,用水大户更要停业,由此而言交易成本极大提高 了;从经济层面来看,此次突发的水污染事件,不仅给 公众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同时更给黑龙江省的旅游、 会展、交通、零售、餐饮等行业以相当沉重的打击,有学 者预计,2005一2006年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率将因此而 降低1一2个百分点。原有正常的经济交易或者不能进 行,或者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来进行,比如要采取更多的取 用水措施来调剂必要用水的不足。这样,原本应获得的 交易收益,一部分失去了,一部分被多付出的交易成本抵 消掉了,所剩的必然要少得多,经济运行指标的下降也就 是很自然的事了。这样的损失,不可谓不大。
首先,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本身是一种经营者集中行为。所谓经营者集中是指经营者之间通过合同、买卖股权或资产等方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活动。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的经营者集中形式有三种:(1)经营者合并;(2)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3)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中,可口可乐公司就是通过购买汇源100%的股份并购汇源,并购就是典型的经营者集中。其次,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是否会限制甚至排除竞争构成垄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集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方法,因而,经营者集中并不是当然限制和排除竞争的;只有对竞争可能产生损害的经营者集中才会受到《反垄断法》的规范。如何确定“对竞争可能产生损害”的标准,有效规制企业合并,各国的普遍做法是在立法上设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建立企业合并申报制度部与核准制度,即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合并须有特定义务人向反垄断执法机关提出申请,只有许可的合并才被批准。我国《反垄断法》第21条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审查经营者集中,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参与经营的集中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2)相关市场的集中度;(3)经营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地影响;(4)经营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5)经营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6)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为应当考虑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其他因素。在本案中,有关数据显示,2007汇源的市场份额是,可口可乐果汁市场份额有。以此数据计算,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后,其果汁市场份额应该是,不到整个市场份额的三成。但就像不能因为份额高就断定构成垄断,市场份额低也不能必然否定涉嫌垄断。市场份额只是一个量的标准,是否会限制或者排除市场竞争才是质的标准。反垄断法第3条明确规定:“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也构成垄断行为。因此,就算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后市场份额只有,但是如果收购后的实际效果会限制甚至排除竞争,这也构成垄断。我认为,可口可乐并购汇源足以产生限制和消除竞争的效果。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公司可能利用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的支配地位,集中限制果汁饮料市场竞争,导致消费者被迫接受更高价格、更少种类的产品;将会挤压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抑制国内企业在市场参与竞争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最后,商务部依法作出禁止可口可乐收购会汇源的决定体现了我国经济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符合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精神和理念。经济法从保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出发来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反垄断法不具体保护哪一个人的利益,既不保护可口可乐的利益,也不保护汇源的利益,它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其他经营者的利益,保护整个民族产业的利益,从而达到保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要求。反垄断法属于经济法范畴,经济法的立法原则是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虽然之前可口可乐和汇源已达成收购协议,但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作出禁止的决定符合立法精神。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不符合中国的公共利益。品牌是国家经济非常重要的象征,任何发达国家必须有一个成熟的品牌,中国的牌子一成长起来就被收购,收购后被淡化甚至被踢出市场,比如活力28、小护士,这是外国大公司打压中国产业非常重要的手段。如此,中国将永远没有名牌,就不能真正进入经济强国。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宗旨是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会汇源对于汇源的一些竞争对手、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可能还能够得到一个生存发展的机会,当然反垄断法它不是专门保护那些中小企业,但是反垄断法保护的是市场竞争。所以这个决定是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的一个格局。相关企业会更加关注他们产品的质量价格,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商务部对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的审查裁决借鉴了美国新产业政策理论,即反垄断审查时,不仅仅看重市场的份额,还应当看是否会提高其他企业准入的门槛,影响良性竞争,这是对反垄断法理论全面和科学的解释,也丰富了反垄断法理论。此次裁决将大幅提升公众对我国反垄断法执行的信心和认识,也将有利于推动各部门出台反垄断法的规章和指南,有利于我国反垄断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自1995年樊纲与崔之元、吴易风的“范式之争”以来,“中国经济学”及其建立或重建的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学界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围绕中国经济学的界定、历史、现在、未来以及怎样看待中国经济学,学者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误区和发展方向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中国经济学的界定 也许是出于对以前过度概念之争的逆反,现在很多论文没有明确界定“中国经济学”的定义,但也有少数文章有所界定。何炼成、丁文峰认为:“所谓中国经济学,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国经济学是指作为一门科学的中国经济学,即中国经济学科;广义的中国经济学则是指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它应是中国经济学科、中国经济学人、中国经济学派、中国经济学工具与方法等范畴的有机统一和总称。(1)”刘诗白认为,正在形成中的中国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和小平同志的理论为指导,以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为源泉,科学地反映和深入揭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批判地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积极要素和继承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学优秀遗产,这样具有中国的理论特色、风格和气概的新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发展。”(2) 也有学者不认为将有“中国经济学”,在行文中常出现“经济学的中国化”、“经济学的本土化”、“经济学的中国学派”等。盛洪是代表之一。盛洪认为是否有一个与西方经济学的不同的中国经济学的问题,类似于我们要与西方人共建一座大厦,还是另起炉灶的问题。现在看来,答案很清楚,全世界的经济学家应该是同建一座大厦(3)。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将出现新的经典、新的定义、新的理论,但这只是对经济学这座共同大厦的贡献,是“经济学的中国学派”。 有的学者引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观点,从范式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学”。李义平认为,要建立“中国经济学”,作为一次经济学的革命,必须对中国经济生活领域“能够提出崭新的理论,这种理论由一套范畴、概念、定律、方法组成”,对中国经济问题做出“为学界公认的、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崭新的说明”(4)。宋冬林进一步认为“范式是人们对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包括这样几个内容:范畴的创新、分析方法的创新和理论体系的创新。”因此,他认为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现行制度使中国人对本国的经济活动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外来文化必须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范畴、思想和理论,才有“中国经济学”。(5) 还有的学者从历史考证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学”,指出中国经济学或中国政治经济学这个概念并不是新近才出现的时髦名词,它可以追溯到数十年以前。王亚南于1946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原论》一书,就曾试图“创建一种专为中国人攻读的政治经济学”,它区别于泊来政治经济学之处,在于“特别有利于中国人阅读,特别能引起中国人的兴趣,特别能指出中国社会经济改造途径的经济理论教程”;或者说,它的内容“比较更切实用”,意在“创立一种特别具有改造中国社会经济,解除中国思想束缚的性质与内容的政治经济学”(6)。谈敏指出,王亚南的上述解释,大致给中国经济学这个概念从理论上划定了一个范围,其侧重点是要求在理论体系、论断结论、案例材料、性质内容等方面,努力形成一种全然不同于现行泊来的政治经济学、而特别适用于中国自身情况的政治经济学“教程”或“读本”(7)。王亚南自己撰写这部《中国经济原论》,就是在实践着这一努力。此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以研究“中国原有的经济形态”为其宗旨,分别从导论,即论述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形成发展及其研究上的两种基本对立见解开始,随之相继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商品与商品价值形态、货币形态、资本形态、利息与利润形态、工资形态、地租形态、经济恐慌形态,最后在结论中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生产关系下的诸经济倾向进行了总考察;此外,书中还以附论的形式,补充考察了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中国经济学界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中国商业资本论、中国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间的流通问题、中国官僚资本之理论的分析等论题。显然,这是一部道地的中国式政治经济学读本,所以有人揣测说,“大概这部名著就是他自己所设想‘中国经济学’的初步尝试”(8)。由此可见,早在50多年前,我国学者中就已明确提出了创立中国经济学的命题,而且关于这个命题的解释,在不少方面,与今天讨论中国经济学中的许多观点,也是相通的。 二、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误区 (一)教条主义 这一倾向突出表现为传统政治经济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某些论述的生搬硬套和神圣化。过去不少人“僵化”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说过的话。遇到理论和实际问题时,不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而是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找答案。表现在理论研究中,误把一般的经济关系和特定的所有制联系在一起,误把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当作资本主义的特殊范畴,误把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当作普遍真理,误把经典作家的规范判断当作实证分析的基础,误把实现目的的手段当作目的本身。这是教条主义倾向在中国经济学研究中的突出表现。改革开放以后,有一部分学者对西方经济学采取了同样的教条主义态度。 (二)急功近利 理论研究需要艰苦细致的工作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经济学也不例外。然而近年来的中国经济学研究却似乎充满了躁动和急功近利,其表现有多种:研究题目的选择侧重于当前的需要,较多的是对策性的研究,对策性研究算不算经济学研究。可以讨论,即使算恐怕也只能是它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按理说,经济学研究的成果要经过社会较长时期的检验,才能评价它的价值,可是我们的做法却相反,下年评上年,下月评上月,这种评奖方式屡见不鲜。再比如说,当前中国经济学还存在着经济研究“政治化”、“长官意志化”的倾向。本来经济与政治是不可分的,经济研究也要表达长官的意志,但如果仅拘泥于这一方面,完全受这样的约束就不妥当了。 (三)本末倒置 众所周知,经济活动是以人为主体的行为,经济实践也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这是一般的经济常识。经济学就是研究“人”这个主体的科学,它要深入分析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利益满足的程度,参与经济活动的态度、情绪,以及新的愿望和要求,从而促进经济活动一切依靠人、一切服从人、一切为了人。离开对“人”这个主体的分析,将人游离于经济学之外,不仅使整个经济活动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学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可是,在现行经济学教科书和经济学论著中,却充斥着见物不见人的现象。似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与“人”这个主体本身关系不大,或者把“人”这个主体当作已经解决的问题。比如,人们研究发展生产力,谈得较多的都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诚然,这些也很重要,但却忽视了“人”是生产力的主体要素,“人”既是生产力的物质承担者,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受益者。现在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强调物质财富的增长必须与“人”自身的发展相一致,要服从于“人”的目的。我们平时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都不能回避生产总是以人为主体的生产,分配也是以人为主体的分配,交换、消费亦如是。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谁”来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经济活动是否顺利,当然有技术性问题,但是更多的、带根本性的,还是“人”本身的问题。经济学研究,首先应该研究人们在经济过程中的情绪和愿望,分析人们的劳动能力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是否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通过经济活动出现的问题,仔细寻找隐藏在“人”背后的原因和答案。我们坚信,经济学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不再从现象到现象,而是从发现人的问题入手,解决人的问题,实现人的愿望和要求,中国经济学就一定能抓往这门科学的根本,从而推动这门科学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与忽略对“人”的问题的研究相联系,在中国经济学研究中,也出现了对生产关系理论的轻视。其实,生产关系即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是基本的经济关系。在现实经济生活,这种利益关系几乎无处不在,并且客观上总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可是十分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常识性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许多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济学界就对把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表现出比较普遍的怀疑,有提出把生产方式作为研究对象的,也有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共同作为研究对象的,还有人提出干脆将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甚至在政治经济学(也有叫理论经济学)研究中,给人一种印象,即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弊端与研究生产关系有关,似乎继续研究生产关系理论是“左”的思想表现,是理论上的僵化。因此,许多搞了多年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将兴趣移至生产力经济学、部门经济学等方面;年轻学者几乎都迷恋起西方经济学。现在广泛流行的,除了各种各样的西方经济学译著,以及根据西方经济学编写的教材和阐述的文章外,现行的政治经济学也基本上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的大杂烩。有关生产关系的理论,即使在那些仍将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教科书中,分析论述也相当肤浅,有关生产关系的论著则如凤毛麟角。不过,生产关系作为人们之间客观存在的经济利益关系,既不会因人们在理论上的轻视而消失,更不会因人们误解和偏见而丧失其功能作用。其实,传统政治经济学,并不是因为研究生产关系,而是受“左”的思想影响,满足于教条化的理论推演,对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利益关系矛盾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不愿作深入的分析探讨。当经济发展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又夸大利益矛盾,用阶级斗争的办法解决利益矛盾,结果搞得人人自危。这些不仅不能作为轻视和放弃生产关系研究的原因,相反恰恰说明对生产关系研究不够,过于狭隘和肤浅。 (四)形式主义 这在数学方法的运用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经济学的引进,经济学领域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许多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研究中比较偏重于采用数学方法,而且是相当艰深的高等数学方法和模型。不仅西方经济学书籍和杂志是满篇满纸的公式,就是在国内一些早就出名的经济刊物,也改弦易辙,刊载起大量的布满数学公式和符号的经济学文章。一批经济学者沾沾自喜于数学方法的运用。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学研究领域出现的新气象,为经济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就是传统经济学的创新,中国经济学的创立,是否主要依靠数学方法的推广和运用?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质和量的规定性,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在经济学研究中,也有定性和定量的问题,并且经济学从定性向定量的发展,也是经济学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不过,我们感到,定性分析为体,定量分析为用,定量分析要服从和服务于定性分析,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必须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经济学数学方法的运用必须以准确的定性分析为前提,如果定性不准,定量分析很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现在有些运用数学方法撰写的经济学文章,往往为了表述上的方便,常常追求数学技巧而抛弃经济学原则,好像根本不准备让别人读懂,或者主要是为西方经济学者写的。有些文章滥用数学方法,结果最后说明的理论简单而肤浅,许多本来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的问题,却运用了一大串的数学公式推导,给人一种故弄玄虚、华而不实之感。 因此,对中国经济学来说,当务之急是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中国所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问题,仔细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的方法和途径,并且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而这主要不是依赖于数学方法的运用。当然,如果真有谁能用数学方法说清楚和解决好中国的基本经济问题,那也是最好不过的事情。 (五)时空绝对 1.中国经济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泛时空观。经济体制改革在当代中国的进展,使中国的经济运行大体上纳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之中。可是,由于旧的理论、旧的思维方式的惯性等方面的原因,指导中国市场经济运行的经济学体系的构建,显然处于较为明显的滞后状态。这方面最有力的例证是,在中国流行的各种颇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大体上都是由极不协调的三大板块组成:(1)马克思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2)列宁的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理论;(3)对现实的经济运行作浅层次描述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相对稳定的第一、第二板块与急骤变化的第三板块,共处于同一教科书这一事实本身,就是对中国经济学演进尴尬处境的生动写照;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经济学家尴尬处境的生动写照。 在我们看来,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是时空相对的,西方经济学如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不例外。从斯密到约翰.穆勒、马歇尔、萨缪尔逊,西方经济学每一重要的发展阶段,都使经济学体系产生基本上是“面目全非”的变化。而中国流行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板块,则大体上是数十年一贯制;较之一个多世纪前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人们几乎找不到实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确实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但它肯定不是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永远定格不变的。 然而,由于某种思维定势,人们基本上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否可作为中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分析框架这一问题也不作考虑,似乎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分析框架,来探讨中国市场经济运行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各层面对策。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时空界限,这不仅造成了中国经济学的尴尬,中国经济学家的尴尬,也造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尴尬。如此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坚持,只会使我们距离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本质内容更为遥远。可以说,泛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时空界限,是中国经济学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 2.中国经济学对待西方经济学的狭隘时空观。当人们讨论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借鉴意义时,尤其是在较为庄重的场合,大多采取的是这样的评价:西方经济学在总体上是庸俗的(非科学的),但其中亦有一些观点或见解可供参考或借鉴。 其实,理性地分析,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生之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尤其是边际革命后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对以考察市场经济运行或发展为主旋律的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具有较为系统性的启发作用。这并不仅仅是因为西方经济学较之人类文明同一大道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多“修炼”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更不是立足于西方经济学可能比马克思经济学包容了更多的真理性成份,而是在于现代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处在同一时代,现代西方经济学所研究的现代市场经济与中国经济学所研究的市场经济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一句话,中国经济学之所以应当而且可以系统地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在于二者之间有一定的时空相似性。 3.中国经济学对待中国现实经济的绝对时空观。中国经济学当然要以中国现实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然而,在现实的研究活动中,却时常可以看到将中国现实经济运行绝对化理解的现象。其一,过分夸大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相似性,以为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不过是或最终不过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翻版,表现在理论上,绝对照搬和套用现代西方经济学来解释中国现实经济。推崇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和私有化,否认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学术”意义,即是明证。其二,过分渲染中国现实经济运行的特殊性,否认中国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将中国经济学演变为诠释现行制度和现行政策合理性的理论工具,从而使得中国经济学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动荡性和不确定性,失去了一般理论研究所应具有的规范性、稳定性和相对确定性。其三,忽略中国现实经济的发展特性,拘泥于中国市场经济的现实水平,不理解中国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演变的迅捷性和复杂性,不注意中国市场经济也在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因而在理论研究中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失去了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一)立足于中国现时的基本国情 何炼成、丁文锋曾指出,中国经济学的真正的“根”,实际上是指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依据。因此,“这个‘根’不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不是西方经济学,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只能是中国经济活动。其理由有三,一是与认识论的一般原理相符合。中国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毕竟不是经济思想史,而是关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学问。二是有利于防止崇古主义对中国经济学建立和发展的误导。三是还中国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的本来面目,以保证中国经济学建立和发展能够健康进行。”(9) 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有极强的同步性。近代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并且不断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或科学体系,更重要的则在于马克思主义适应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经济传统,或者说是适应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国,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理论和实际的统一。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准确、全面理解,才能建立真正“全新的”中国经济学。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一个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总的思路是对“经典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探索,但是更多地停留在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注释上;另一个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实现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方法,使得经济学开始探讨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西方的科技、管理、学说不断地引入,使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然而,中国经济学在与西方经济学融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某种盲目引进、机械嫁接甚至全面接受的倾向。这表现在滥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范畴来剪裁中国经济发展实际。一些理论完全无视中国的实际,“言必称希腊”,导致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混乱。理论的混乱必然导致实践的盲目,政策变动频繁,改革成本加大。从中国经济学自身的发展来看,呈现出对过去的过多的定性分析的“矫枉过正”的现象,要么过于追求经济模型的形式上的完美,忽视其实践指导性,要么以晦涩的理论来片面地提出改革方案。中国经济学的“贵族化”倾向明显加大,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践的背离越来越大。对此如无清醒的认识,必将把中国经济学引入歧途。因此,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现时的基本国情,在中国经济传统与现代经济相结合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二)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时代需求所组成的三维空间中把握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1.注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导向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经济运行(包括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正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耦合关系的原理对以改革问题为主旋律的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可以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生产均衡发展的原理等也必将对以市场经济运行为考察对象、以经济发展问题为主旋律的中国经济学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 2.以现代西方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基本框架的重要方面。现代西方经济学之所以能成为构建中国经济学基本框架的重要方面,主要是因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逻辑起点较为贴近我们这个时代经济生活的实际;作为寻求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机理以及优化各层面对策的经济学,与我们要构建的经济学大体上属同一类别,在研究对象、基本使命、基本方法等方面均有大体的同构性。 3.顺应时代要求,实现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跨越式发展。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经济学正孕育着一场新的革命,其意义可能会远远超出经济学的边际革命和凯恩斯革命。其主要诱因是因为经济能量流动模式的变迁(10)。古典经济学家生活的时代,主要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以再生资源为主体的经济能量流动模式;边际革命时代的经济学家,面临的则是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非再生资源在经济资源中占有较大比重的经济能量流动模式。今天,科技革命一方面是显著放大了经济运行中经济能量的流量,另一方面则是,较之边际革命时代,非再生资源在经济能量流动模式中占有更大的比重,从而使非再生资源的枯竭化前景以极为引人注目的形式凸现出来。如果说边际革命时代的经济学家对他们那个时代的、与古典经济学家面临的经济能量流动模式具有基本异质性的、新的经济能量流动模式的深切反思,导致了经济学的边际革命,那么,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深切反思,也就必将会产生能回应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能量流动模式深刻变迁的新的经济学革命。 中国市场经济的后起性,使中国没有能产生与古典经济学相对应的经济学;也没有能产生与边际革命及其之后的西方经济学相对应的经济学。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当然没有必要像西方经济学那样,经过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国经济学家可以也应该在以西方经济学尤其是边际革命后的西方经济学为基本构件或分析框架的同时,顺应时代需求,走一条非常规的发展路径,在某些方面超越西方现代经济学,以相当一部分资源具枯竭前景假设为中国经济学的基本逻辑起点,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学家在新一轮的经济学革命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11) (三)时空相对地把握中国经济学 首先,中国经济学必须以现实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演进为基础,以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和将要面临的问题为导向,体现中国经济学的时代特色。其次,中国经济学必须广泛吸取古今中外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的精华,用之于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在此基础上体现中国经济学的理论特色。第三,中国经济学必须摒弃西方主流经济学和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在既定制度下研究人们行为关系的做法,回应中国现实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合理兼顾制度分析和行为分析,体现中国经济学的方法特色。第四,中国经济学必须正视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不规范性,比如说,国有经济战略调整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城乡不对称二元结构问题,商品市场化与要素市场化不同步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区域经济保护问题,经济、科技、社会、政治体制改革不协调问题,等等,既要用规范的方法分析比较规范的问题,也要用规范的方法分析不规范的问题,还要用“有规范”的方法分析不规范的问题,体现中国经济学的研究特色。第五,中国经济学必须考虑知识经济的挑战问题,这不仅在于中国迟早也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且在于知识经济正在全面冲击着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因此,在我们接受并从现代经济学中吸取养分的时候,就不能不有所鉴别,有所取舍,从而对知识经济可能对中国经济学的冲击早做准备。比如说,关于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基本假定和理论基础的经济人理性行为假定,且不谈众多学者对其颇有微辞,也不谈这一假定与中国传统观念是否融合,即便是着眼于中国经济的长远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所激发的个人、组织和地方的自利倾向对于生态、环境和社会、政治等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以及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我们也有必要考虑这样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尽管我们不能回避人的自利倾向,但是,我们是否有充足的理由以此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借以进一步渲染和扩张这种自利倾向,而不是以同样无法回避的人的合作倾向和多目标导向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注释: (1)(9)何炼成、丁文锋:《中国经济学从何处来》,《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7期。 (2)刘诗白:《中国经济学构建的若干问题》,《经济学家》1997年第3期。 (3)盛洪:《会有经济学的中国流派吗》,《南方周末》1997年10月10日。 (4)参见欧阳文和、周成名:《’97“中国经济学”研究动态》,《财经研究》1998年第3期。 (5)宋冬林:《从范式危机看经济学的发展》,《当代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 (6)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附论——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296-325页。 (7)谈敏:《中国经济学的过去与未来——从王亚南先生的“中国经济学”主张所想到的》,《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8)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443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及相应对策 张春祥 一、经济全球化的由来及其内涵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求相应的位置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经济市场化。世界经济出现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特别是80年代以来,其特征日益显著。“经济全球化”一词就是当时那些从事国际政治研究的学者和国际社会的一些权威人士针对世界经济的特征提出来的。199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规模性地使用了这一词语。这一过程是从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开始的。此后,西方各国都纷纷实行自由汇率制度和拆除关税壁垒,放松资本进出口管制,从而为国际间的交流扫清了障碍。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一是正在快速扩大贸易自由化的范围。世贸组织正式运行以来,贸易自由化已从传统的商品领域扩大到技术、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1997年,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额合计已达万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增加到万亿美元。 二是投资外向化日趋凸现。1990年,国际直接投资额2430亿美元,1996年达到3600亿美元,发达国家的对外的直接投资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发展中国家对外的直接投资也在稳定增长。三是加速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现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35个区域性经济集团。这些区域经济集团不仅内部的商品和资本流动加快,共同大市场正在形成,而且外部的开放程度也在提高。四是正在形成生产网络化体系。作为经济全球化载体的跨国公司,“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进行生产。五是加速了金融国际化。时间、地域和国界对资本流动已构不成障碍,国际金融市场年交易量500亿美元。每年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实现的融资安排在1万亿美元以上。 全球经济化的日趋发展,生产(资本)、金融、贸易等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扩散,而管理、资金控制和金融服务等活动日益集中在少数当今国际中心城市。这一经济趋势促使一些国际性大城市发展成所谓全球性城市,当今少数5~6个全球性城市掌握了全球范围80%的贸易额。这些全球性城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全球性城市;第二个层次为区域性城市。这些城市在全球和区域范围的经济中占有支配地位并产生辐射作用时,它的中央商务区(cbd )就成为实现经济功能一体化的驱动中枢,以跨国公司、财政、金融(货币、银行、市场、证券)等机构高聚集为主要特征。 经济全球化趋势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强化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二是国际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资金跨国交易的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三是全球和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加快,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全面开放市场;四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断向世界各地扩展。就我国沿海的部分城市来讲,据报载,美国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已有24 家在上海投资;新加坡由政府牵线,在苏州设立“新加坡工业园区”;广东惠州市“八五”期间共签外资项目5175宗,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引进东芝、索尼、日立、nec、本田、通用等跨国公司的资金与技术;近年引进雀巢、杜邦、京瓷、三星、美能达、诺基亚、三洋、金霸王、佳能等跨国公司投资,有效地推动了新技术的建立与发展。 由此可见,地理上的日益分散活动,在功能上逐渐融合为一个全球层次上的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的一体化经济体系,称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或全球经济化、世界型经济)。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在经济全球化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之初,人们强调的多是积极的、有利的一方面,认为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分配,有利于生产力更快提高和全球经济的普遍发展。因而全球化是具进步意义的历史大趋势,如果全球经济是平等、合理的则可使各国都从中受益。然而当今全球化有其两重性,对世界各国来说,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既可能从中获利也有可能受损。在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给国家经济安全带来利弊的基础上,各国都纷纷采取相应对策,以减少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负面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正面影响。 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得更快了,世贸组织不断扩大,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显著加快,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国际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同时也是各国为获得超额利润、发展本国经济、提高国际地位而进行制度安排的结果。 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科技创新。国际科学技术的创新,能直接带动全球生产力的提高。在全球化过程中,生产要素必然进一步突破民族国家疆界的限制,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从而使各国的企业家能利用世界任何地方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和劳动力在他们希望的任何地方进行生产,然后把产品销往任何有需求的地方。 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用最有利的条件进行生产和市场销售,这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国策,20年来的实践已证明,越是开放较早的行业其发展速度就越快,国内很多企业正是在合资中成长壮大的。利用外资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冲击,但更多的是利益,是竞争中的发展。我们要拓宽开放领域,特别是对外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将会增加新的外商投资热点,扭转当前外资下降趋势,并有利于提高引资质量和水平。 从以上正面影响来看,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某一国家经济运行效率无论多高,总要受到本国资源和市场的限制。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有利因素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有利于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上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展优势,开拓国际市场”。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有利,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现代化和追赶发达国家的难得机遇。1979~1997年的近20年间,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率就高出发达国家一倍。这种趋势今后还会持续下去。克林顿在访华前的讲话中说:“据预测,在未来20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将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的三倍”。由此可见,宣传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不但不符合事实,还会传播有害信息。而且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但不可避免地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因素和风险。 1.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在国际金融无体系状态下,金融市场动荡,丑闻不断,投机猖獗,风暴四起,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外资规模的同时,放松了对本国金融市场的监督,一旦国内经济出问题,发达国家的投资资本便乘虚而入,酿成金融市场的严重危机。这几年,国际市场的金融状况、商品流动状况所发生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都会波及到我国。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最后蔓延到韩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实际上对我国也构成了很大的冲击,整个外贸出口、利用外资都受到很大影响,1999年尚有一定好转。 2.对我国经济主权的负面影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必须遵守已有的的国际条约、协定和惯例,为获得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的好处,有时被迫主动对经济管理权限作出某些让步,其结果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受制于发达国家。 3.对产业结构的负面影响。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如接受发达国家扩散的低层次产业,就会形成与其高层次产业的垂直分工,因产业结构的单一性、纯属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会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周期的不良影响。 4.对市场占有的负面影响。伴随着跨国公司的“侵入”,市场更多地被外资所占有,国外市场已被发达国家所瓜分,发展与发达国家凭目前的经济实力分割国外市场,这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危害。 据联合国《1997年投资报告》统计,全世界已有跨国公司 万个,其设在境外的分支机构28万个。形成了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生产,掌握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三分之二的世界贸易与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我国部分国内市场已被跨国公司控制,轻工行业如洗涤用品、饮料等,外商投资企业在生产量、销售上占了35~50%;移动通讯设备仅美国摩托罗拉天津独资企业一家已占国内市场的90%;德国西门子在华39个合资企业中规模最大的北京国际交换机系统有限公司的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达到32%,全国程控交换机外商占70%的市场。 5.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发达国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把劳动力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广大发展中国家除了继续作为原材料、初级产品的供应者外,还成为工业品的生产基地。发展中国家经济和高新技术落后,不得不以消耗稀缺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后发效应”。在全球化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主要体现在争夺资源上,实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结果强化了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6.对经济制度的负面影响。有的人认为,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在经济制度上保持“同步”,否则无法推进改革、发展经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制度始终有可能被发达国家的市场体制所“兼并”。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实现各国资源最优配置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冲击和风险。其表现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弱化了各国的国家主权,使国内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对国内产业和市场将造成一定的冲击,并可诱发国内金融风险等。但是只要对策有方,其冲击和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三、对欧美日经济发展的透析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力量是欧洲、美国和日本的经济状况及其发展,对全球包括我国在内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一)欧共体经济。欧盟经济比较稳定,但欧洲的状况出乎意料。就是欧元启动时间不长,已贬值11%。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实施空中打击,使欧洲的资金纷纷外流,对欧洲的影响很大。此情况对美有利,因为资金持有者认为美国比较安全,使资金很大程度上流向美国,并支持了美国的股票市场。但欧洲的经济还是比较稳定的。欧元启动对欧盟所以有利,是互相间的交易变成了内部交易,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对欧元以后的变化趋势,欧中央银行认为,目前欧元贬值是不可避免的,从长远看,欧元在国际上仍然是稳定的。欧盟对中国的关注,有两方面原因:人民币不贬值是好事,对他们有利;我国的外汇储备在币种上是否增加对欧元的储备。我们增加对欧元的储备,对欧元币值能起稳定作用。目前我国外汇储备80%是美元。今后要考虑扩大美元以外的其它币种的储备,但必须注重外汇储备的安全问题。 (二)美国经济。美国经济连续八年增长,究其原因,除国内外有利因素外,主要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基础,而制造业的进步,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在全球化大潮中对制造业进行彻底改造和改组。第一,从80年代中期起由汽车业带头,学习日本的精益生产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第二,90年代初,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后,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了全面改造;第三,与技术改造相结合,通过缩编、放权和再造工程,以及横向管理等,对企业进行大改组。结果使制造业打了一个翻身仗。从制造业的复兴方面看,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 1.钢铁。在日本的竞争下,美国连年亏损。1993年仍亏损 亿美元。80年代一个工人生产一吨钢10小时,90年代只要5小时。到1995 年美国为小时,日、法、德、英依次是、、、小时。1994年,美国获利10亿美元。 2.汽车。在竞争中,80年代日本产量超过美国,占美国市场份额的25%以上。本田车成为美国人最喜欢的款式。80年代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进行了技术和管理改革,扭转了颓势。1992年,三大公司除通用外,均比日本提高了成本效率。生产一辆小车直接成本福特为5481美元,克莱斯勒为4841美元;日本丰田6216美元,本田6216美元,日产是6782美元,马自达6618美元。1994年,产量与收入都超过日本。 3.微电子。80年代美国从自己所创新的领域败下阵来,在全球的半导体市场份额,由1981年的53%下降到1988年的43%,同期日本由34%上升到46%。制造业前10名,美占前7家,日占后3家,1990年美只剩下一家。市场份额由74%下降到45%,日本由20%上升到48%。美国企业的奋斗加政府支持,1990年扭转了局面。1994年全球1020亿美元的半导体市场,美日分别为43%、40%。日本占领的低档记忆芯片,始终未打入尖端的微处理器市场。而顶尖公司是美国的应用原料公司。 美国制造业复兴与美国持续稳定增长的关系,使人们对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不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上升而轻视制造业;其次,要十分重视高新技术的优先发展,但不能忘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性。制造业是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部门,不能在发展高新技术时放弃传统制造业。美国早期用低价劳力把制造业搬到国外也不可取,应用高新技术武装制造业才是正确的。 从以上情况看,目前美国经济处于景气状态,看来在今后几年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隐患也存在,膨胀的股票市场支持了美国国内消费。持有5000美元以上股票的家庭约占美国家庭总数的60%,这些家庭的消费都受股票市场的影响,股票上扬,其消费欲望就增长;一旦股市萎缩,整个消费就下来。美国自己也承认,股市至少有30%是泡沫。美国股票市场市值为1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约8万亿美元, 我国股市市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而美国为倍。 当然美国的高新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的领域处于垄断地位。 (三)日本经济。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日本是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估计5万亿美元。 其发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目前日本经济仍未走出困境,处于萧条状态。从日本官方统计,1999年情况有所好转,但影响日本经济的基本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银行包袱沉重。泡沫破灭后, 银行的不良资产超过约1万亿美元;二是日本的消费需求不足比我国严重的多。日本最大的居民消费是住房问题,现在房地产业处于低迷状态,对国家影响较大;三是日本的设备投资仍未增长。日本的这种状况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出口和利用外资都会产生影响。 总而言之,今后这种基本格局不会发展大的变化,如果利用得好,对我国是有利的。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更多地利用外资、资源和技术。改革开放20年,我国利用外资总规模为4000亿美金,按现在汇率计算约3万多亿元人民币。这对解决国内建设资金短缺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其中能源交通方面利用外资最大。与此同时,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但先进装备真正达到世界水平的不到三分之一,这些先进装备主要靠引进,自己开发的比重不足。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可按人口平均并不多,下世纪初,部分矿产资源严重短缺,原油就是个问题。在当前国际条件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解决我国资金、技术和某些资源不足问题,对我们是有利的,应抓住这个机遇。 近年来,虽然国际政治、经济不稳定因素有所增长,但和平发展是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向往的,只要不出现大规模战争,目前的世界格局对我们是有利的。 四、我国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客观的历史趋势,它仍将不断加强。21世纪经济全球化将获得新进展。我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安全同样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根据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如何正确选择中国的经济安全战略,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显得尤为紧迫。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加强 党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强科技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其核心就是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主题中有两个基本点:人类在追求生存与发展权利时,要保持其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平等。这就需要极大地提高人的素质。“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见《行动纲领》),人的发展是人类最终目标,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比,应把提高人的素质放在绝对优先地位,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而发展又取决于人的素质。今后人类的生存发展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土地种植和挖掘地球资源来维持,必须挖掘和利用人类自身的智慧资源。 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加我国的综合国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既不造成环境破坏,又不产生任何负面影响;不仅当代人可以更好地生存、发展,而且子孙后代能更好地生存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它以节约资源,特别是要科学发现各种可利用的再生资源,使社会生产得以延续;保护环境,防止本国和跨越国界的环境恶化;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的承受力保持平衡,提高经济增长的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我国的综合国力方可得到不断的加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善生活质量,保持和创造美好的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类世代发展。 (二)加强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和适用的科学技术 当今世界,知识和技术是最重要的财富,一个国家发展水平高低及其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主要取决于其拥有的知识和技术。国力的较量,就是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较量。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步,才能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改变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国际产业垂直分工格局以及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增强防御经济全球化给经济安全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的能力。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国民教育、科技投入和管理体制要协调发展,这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唯一正确策略。 (三)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使我国尽快参与世界经济的进程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只要更加积极地走向世界,利用国际市场的有利资源,我们才能充分发挥一个发展中大国的优势,提高综合国力,增大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安全系数。中国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要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平等互惠的经贸关系,开辟多元化的国际市场;要有原则地、有作为地加入各种世界性的、区域性的金融和贸易组织。当然,事关国计民生和重大经济利益的领域,我们要始终坚持中方必须掌握主导权和控制权,像电信业的控股问题,寸步不让;农业方面,我们坚持小麦、玉米、大米、棉花、糖、食用油,以及化肥等产品的专营权,确保国家有足够的宏观调控手段,避免损害亿万中国农民的利益。 (四)强化企业体制改革,组建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 为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垄断日益加强的趋势,我国企业的未来发展必须走联合的道路,组成大型企业集团,并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积极开展国际经营,以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最终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以美国为例,本世纪初,美国有汽车制造企业200多家,现在只有3家企业。从国际上看,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世界各国的企业,跨国并购导彩纷呈,兼并与收购表现为强强联合,优优相并。1995年,日本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合并,成立东京三菱银行,总资产达到7014亿美元;1996年,美国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两大飞机制造巨头合并,使其获得65%的世界市场份额;1997年6月, 蒂森和克虏伯两大钢铁公司合并,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以其110 亿马克的营业额和1500万吨原钢产量而居欧洲扁钢领域第一、世界第三。并购范围空前,涉及各行各业。汽车工业领域,奔驰与克莱靳勒两大汽车公司合并,福特兼并马自达公司,大众并购罗伊斯公司;1998年初,美国著名的计算机制造商康柏公司以96亿美元收购在大型计算机制造中颇具实力的数字设备公司;1999年初,美国电话设备制造商朗讯公司以203 亿美元并购美国第四大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商艾森德通讯公司,从而把计算机、通讯等高科技行业大兼并不断推向高潮。 从以上情况看,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国家的经济安全体系最终也要靠强大的企业力量来支撑。因此,企业必须“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要引导企业把市场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和落脚点,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全国以至国际水平。全国所在大型企业都应建立健全技术中心,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也要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积极开展创新活动。把国企改革和技术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提高国企的竞争力。 (五)加强利用外资管理,克服引进外资中的问题 资金不足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利用外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但利用不当也会形成国内市场流失和金融危机等不利于经济安全的问题。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引进外资工作,要统一认识,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利用外资战略;同时要牢牢控制利用外资的规模、结构和流向,以外资的技术含量作为引进外资的质量评判标准,平等互利地利用外资,绝不接受任何出让主权的条件。 (六)对制造业进行彻底改造和改组,复兴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制造业是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部门,是支柱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涉及到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的大问题。所以不能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而轻视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经验对我国的制造业进行彻底改造和改组。一方面,要引进日本的精益生产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使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面改造,尤其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制造业,使其恢复竞争优势;当然,这些都应与技术改造相结合,通过缩编、放权、再造工程、横向管理等对企业进行大改组,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使我国的制造业打一个翻身仗,奠定我国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 在经济加速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在一切领域的资源、技术和人才都居于领先地位,即使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应该实行优势互补,以臻共同繁荣,即双方或多方互惠互利,这也已经成为一种同竞争并存的历史趋势,以达到“以最有利的条件生产、在最有利的市场销售”的世界经济最优状态。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精明的、贪利的实践家,他们聚集在庸俗经济学辩护论的最浅薄的因而也是最成功的代表巴师夏的旗帜下。另一派是以经济学教授资望自负的人,他们追随约·斯·穆勒,企图调和不能调和的东西。德国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衰落时期,也同在它的古典时期一样,始终只是学生、盲从者和模仿者,是外国大商行的小贩。广义看,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购买及出售、以及法律、社会习俗惯例,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道德哲学,主要受到18世纪发展起来的政治、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范式是与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特殊经济学。恩格斯说明:“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生产和交换是两种不同的职能。没有交换,生产也能进行;没有生产,交换——正因为它一开始就是产品的交换——便不能发生。这两种社会职能的每一种都处于多半是特殊的外界作用的影响之下,所以都有多半是各自的特殊的规律。但是另一方面,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以致它们可以叫作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马克思强调:“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生产也不只是特殊的生产,而始终是一定的社会体即社会的主体在或广或窄的由各生产部门组成的总体中活动着。科学的叙述对现实运动的关系,也还不是这里所要说的。生产一般。特殊生产部门。生产的总体。”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在于揭示经济形态社会的经济运动与运行规律,指示人类发展的基本与走向。
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一、新型的拍卖前几天,在广播里听到一种新型的拍卖方式:一件商品要求你在1~9999元内出价(最小位数为角),并将价格以短信的方式发送给电台,电台将从诸多竞拍价格中选择没有重复的最低价格出售,且没有保留价格。众所周知,电台并不指望靠卖掉这件商品以赚取其中的利润,而是以商品为诱饵,利用人们希望低价拍到商品的侥幸心理,赚取短信费用。这种拍卖方式与现存的并广泛应用的英式、荷式、第一、第二密封拍卖方式激励人们说真话不同,它有点类似让听到广播的人不偷懒地“发短信”。现在将这种新型拍卖的实质抽象出来分析一下。一件商品允许你在较大的价格浮动范围内任意出价,但要求竞拍者必须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串通地将价格发送给拍卖方。事实上,即便是串通也没有任何优势,因为拍卖者是选择没有重复的价格,而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价格,因此不必担心竞拍者之间的共谋、勾结的情况,除非竞拍者“能量”很大,能够在短时间得到已报价格的分布,并在截止时间之前发送出未被报出的最低价,或者是能够限制其他所有竞拍者,不许他们的报价与他的重复并出现低于他的报价且不重复价格。显然,这两种情况对于普通的广播听众来说是无法做到的,更何况对于一个理性人来说,他也会衡量一下为了一件商品这么做值不值得,还不如自己直接上街买回来省事(如果真的需要的话)。因此,分析模型中,竞拍者均是独立的行为个体,并且这种激励机制下不用考虑竞拍者之间的勾结,但拍卖者与竞拍者之间的勾结无法排除,可能存在,尤其是在商品价值不菲的情况下(这里难免要差一句了,说到价值不菲时很容易出现拍卖者与竞拍者之间的勾结,比较典型的例子要数西安摸彩的宝马事件,理性人过于理性了,就难免走极端,不顾一切代价地维护并聚敛自身利益,违规操作、铤而走险更不在话下了)。下面从价格角度上来看,首先较大的浮动范围就给人以很大的诱惑,理性人总是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设想,较大的浮动范围意味着下限很低,也就暗示了他们有可能以低于商品实际标价很低的价格得到该商品,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或许我们应该说标价不同结果会有差异,但这种差异绝不会产生质的区别。如果该商品标价100元,那么从一圆零角到一百圆零角总共有991种价格,当竞拍者都抱着占便宜的心理,那么听众人数少于991时必然会出现不重复的最低价(现实中哪个电台的节目听众如此少得可怜,它也该停播了),竞拍者人数超过991时,由于991数目太小,重复几率太大,这就看谁的运气好能碰上了,或者干脆低于一百圆的价格全部重复,这时候哪个倒霉鬼出价高于标价又是非重复最低价时,只能恭喜他“中奖”了,可怜他当初抱着捣蛋的心态报出高于实际标价的价格时想:“反正选的是最低价,我出价都高于标价了,怎么都不会是我啦!”“抱歉,等的就是你这种人!想到别人都会出低于实际标价的价格,为什么就不再动动脑子想想那么多人,想报出不重复的价格机率几乎为零啊!不该你倒霉该谁倒霉!打落牙齿和血吞吧!”卖方原来也没想到实际价格都报出去了还能赚到差价,现在一定在开香槟一边庆祝一边想到你而捧腹。千万不要气得发抖噢!其次,为什么是“不重复的最低价”而不是“最高价”呢?从卖方的角度看,似乎应该是最高价更有利。但是,之前也说了,卖方并不是指望有多大的差价,他们所注重的是如何能让更多的人掉入这个美丽的陷阱,心甘情愿地发短信,而“最低价”的说法更能帮助他们达到这个目的。这个说法貌似站在竞拍者的立场,因为在竞拍者的潜意识里他们中的幸运儿最终是以低于实际标价的价格拍到商品的,那么最低价是让这个价格低于并最大限度的远离实际标价,是完全最大化竞拍者利益的;但“不幸的”是,商品往往是让出价高于实际标价的人拍到,此时,所谓的最低价只是让售价高于并接近实际标价,这笔买卖肯定是要吃亏,亏大亏小已无本质区别了。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真的掉了,那一定不是馅饼而是陷阱!二、草坪上的警示语“严禁践踏草地”,似乎在公共场所起不到什么震慑作用,想踩的还是踩,而当改成“凡抓到践踏草地者,奖赏200美金”,草地就没有再被践踏过。其区别就在于,原来是把公众当作被监督和潜在惩罚的对象,人或多或少都有破坏欲,越是被束缚、约束,越会去违规,这种警示语将管理者和人们的利益(在能否践踏草坪上)在潜意识里对立了起来,使之是冲突的,矛盾的;警示语修改过后,200美金的奖赏激励那些不会践踏草坪的人主动监督,并约束了原本就有践踏倾向的人不去践踏。这是一个有关解决公共地悲剧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现在国内公共场所中出现了这么一批非常人性化的警示语,如“小草惹人怜,不要欺负她”、“芳草青青,悠悠君心”、“花儿为谁开?劝君莫采摘”之类。以往我们所说的激励与约束相容,是要求所建立的机制能够使激励方和受约束方的利益最大限度的一致,利用的是利益对于人行为的驱使作用,而这些人性化的警示语则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激发人们的道德心、同情心、怜悯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这不失为一种充满人性的激励机制,其利益不妨看成是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感。激励机制也要与时俱进嘛!三、中国股市记得掀起炒股热那会,从父亲的言谈和媒体的评论中就隐隐感到炒股就是一个投机,碰运气的事。今天你赔,明天他赚,就是看谁运气好,手气好,和严谨的市场观望、细致的公司业绩分析与小心的选择没有多大关系。在股市的浮浮沉沉中,有一夜暴富的,也有血本无归的,总结起来一句话,要想通过炒股赚钱,就得见好就收,积少成多,外加几分好运气。现在才知道股票市场原本应是公司信息最集中、也是最完全的地方,股民通过对信息的甄选确定优势公司,投资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公司运行良好以后,股民能够从中获取投资收益。照这么分析,谨慎投资应该是稳赚不赔的(因为谁都不会傻到把钱砸到一个岌岌可危的公司头上),但是现实中,不仅仅是亏本的大有人在,而且股市也成了投机的代名词,这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信息不对称造成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背离,使证券市场失去了评价上市公司业绩、约束上市公司行为的市场机制,导致整个市场的上市公司质量的降低,并成为市场过度投机的主要根源。这种信息不对称除了隐瞒不报之外,还有财务公司做假账!严重误导了投资者的投资倾向,安然大厦的轰然倒塌,不知压碎了多少家庭的投资梦想!中国也有银广夏,良辰美景原虚设之说。无奈与失望之余,只能祈祷股市的泡沫与暮霭早日消散啊!四、重庆火锅的困境04年初,重庆火祸底料掺杂石蜡问题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全国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对产自重庆的火锅底料实行全面封杀,勒令冠名“重庆火锅”的店铺关门整顿,对重庆火锅业造成巨大的损害。众所周知,石蜡是一种对人体有极大危害的化学物质。重庆某些小厂贪图眼前利益,用石蜡代替牛油,他们在谋取暴利的同时,毁掉的是重庆火锅的百年基业!重庆火锅闻名遐迩,但究竟具体哪一家或哪几家有名其实非常模糊,我们这些外地人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重庆火锅”这四个字上。讲质量、讲口碑的厂家、店主用“重庆火锅”这块牌子,打响了名声以后,不法分子见有利可图、有机可乘,就也用这块金字招牌,长此以往,造成鱼龙混杂的状况。这大概就是经济学中常说的“公共地的悲剧”。招牌为大家公有,工厂、店铺则分属不同的所有者;招牌公有,谁也无须为之负责,而工厂产量、店铺的销售额为个人私有,越多自然收入越高,不做白不做。下面用博弈论的形式来表示这个问题:假定有两个火锅底料店,他们可以选择多生产和少生产。若双方均选择少生产,招牌得以保护,那么大家收益最大。若一方选择多生产,另一方选择少生产,多生产的人的经济收益明显上升。但如果大家都多生产的话,招牌被破坏,大家的收益都减少了。而厂商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博弈的结果是大家都多生产。这造成的结果是整体利益无法最优化。可以设想两种方法改变结果:一是局外人采取强制措施,改变博弈收益。比如政府规定产量定额。当然这种方法可能造成效率的损失,政府的监督成本也相当大,还可能带来权力寻租等弊端。二是利用产权界定的原则,明确权利及义务,促进对公共资源(“重庆火锅”)的有效使用。有了明确的产权,各厂商会从长远考虑,有利于增强对公共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外部性问题得以解决。出现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并非完全是坏事,它有助于我们正视自身存在的弊病,有助于厂商、店主寻求解决之道,这应该才是关键所在。
我国收入分配现有问题2009年12月07日 09:51:12 来源:瞭望【字号 大 中 小】【留言】【打印】【关闭】 【Email推荐: 】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从收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5年的下降到2007年的。在此期间,统计口径的调整,是其原因之一。即便考虑这一因素,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下降过快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储蓄率持续上升,主要是企业储蓄上升的结果。企业储蓄率1992年为,近年超过20%。对于居民来说一定程度上不是消费相对少了,而是收入水平相对下降了。从国际比较看,在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占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而企业盈余则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世界重要经济体的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份额近年一般介于50%到57%之间,比我国2007年的水平高10~17个百分点。而这些国家的企业营业盈余介于20%~25%之间,比我国的水平低6~11个百分点。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收入差距明显偏大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比较突出,也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城乡差距是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倍,2007年时达到倍的高位。这说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很大程度上依然反映的是城乡差距问题。行业间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除了行业特征和技术密集等合理因素外,当前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垄断因素导致的。二次分配的收入调节效果不明显。1990~2005年基尼系数从上升到,2008年进一步上升到。最高20%的收入组的收入相当于最低20%收入组的倍。这说明二次分配既没有在总量上改善居民的收入状况,也没有在结构上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只是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差距拉大的速度。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一国发展水平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特别是人均GDP在3000美元至10000美元阶段,随着居民消费逐步由耐用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公共服务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将显著提升。以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主要公共服务为例,国际平均升幅达到13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支出保持相对稳定,而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分别大幅增加了4个和个百分点。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比将逐步趋稳。虽然经过近年持续加大投入,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仍然不足。2007年,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合计只有,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GDP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和个百分点。其中,医疗支出比重分别低和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分别低和个百分点。我国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在主要经济体中仅略高于印度的水平。我国政府教育支出总量尽管达到了较高水平,但也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由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不足,迫使居民用自身的收入来支付快速增长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支出,不仅挤压了居民的其他消费增长,而且强化了居民的谨慎预期,降低了居民消费倾向。以2007年为例,我国城镇居民用于教育的消费支出比重为,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不到4%。其中,德国和英国分别为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和。我国城镇居民用于医疗卫生消费支出比重为7%,而发达国家平均不到5%。公共服务具有明显的收入再分配作用,政府公共服务支出不足成为我国收入分配不合理和居民消费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归结起来,我国现有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确有要素禀赋、发展阶段、国际分工格局等方面的原因,但是体制性弊端是根本性原因。一方面,初次分配过于“亲资本”,劳动者报酬占比总体偏低,而且行业间差别过大,使广大居民相对没有钱可花;另一方面,二次分配力度不足,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和社会安全网不健全,使得有钱也不敢花。居民“没钱花”和“有钱不敢花”正是当前收入分配格局引发的内需相对不足的症结所在。另外,由于对内开放不足,金融、电信、电力、石油等基础产业,教育、医疗、文化、出版等服务业,社会资本和民营经济依然难以进入,结构性供给不足问题同样突出。高收入群体消费意愿不足和低收入群体支付能力不足同时并存,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同时并存,成为制约我国内需驱动增长和长期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