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医生守护着女性的健康,迎接每一个小生命的降生,为未来人口的身体质量把好第一关。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妇产科医师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妇产科医师论文篇1 论妇产科临床护理的方法 【摘要】从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将要探讨的内容,临床护理的作用无需多言,尤其是在妇产科中,其重要性更大。所以,应当做好妇产科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在这一方面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妇产科护理,本文将对妇产科临床护理的重要性和提供优质护理方法的影响的前提下对护理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方法;重要性;人性化护理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女性在面对一些问题时情感波动明显比男性要大,而且其心理承受能力与其身体状况联系密切,一旦心理受到挫折,其心理上和身体上都会受到双方面严重打击[1]。所以,不论任何方面都要更加关注女性的心理问题。在妇女临产的护理方面更是如此,一个人性化的护理,使女性心理舒适的护理会产生一系列的良好反应,反之则会使情况越来越糟,以至于最终影响妇女的身体健康。 1妇产科临床护理的方法 在临床护理中应当做到人性化,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处理好各个细节的问题,并在实际的服务中落到实处。 改变传统护理的理念服务人员只有什么样的认识,这将决定着其将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所以要做好护理人员对护理的认识问题。在主管护理的科室中做好对护士的观念宣传工作,让其正确认识护理的重要性,增强对患者的关爱意识,发挥用于创新护理方式,提供优质的、人性化的护理,同时采取措施调动其服务的积极性,通过鼓励在工作中尽力的人员来带动其他人。 提高护理人员的大局意识在全院内开展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良好的信念,将服务中的服务态度,服务方式作为最好的考核,将对医院整体的付出作为人才选拔培养的重点,将护理人员的命运与医院的整体命运连接在一起[2],做到真正为患者提高良好、优质的服务环境。形成良好的护理模式,创新服务手段。在全院内建立评比方法和专栏,每一个月评选出优秀的科室作为榜样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护理人员为全院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不断地加强学习现代社会是一个发展、创新的社会,没有任何人、任何集体能够通过独立的活动生存下来,所以,在护理方面也是如此,要想生存,就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但是闭门造车式的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合今天的社会,应当加强学习和借鉴,组织专门的人员都其他医院学习,并在全院开展学习活动,不断创新护理模式。 树立良好的护理人员形象,提高护理能力在护理中,要做到每一步都要专门的人员对被护理人员进行关心和照顾。另外,护理人员的良好形象也是实现人性化护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将护理态度贯彻到每一步,做到实处。对患者不懂或者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详细、耐心地讲解。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3]医院应当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在培训中让护理人员进行充分的实践,做到每一次护理都能让患者满意。还应当提高护理人员应对一些急救情况的能力,使其掌握必要的知识。同时,还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培养,增强其法律意识,防范不必要的问题产生。 2妇产科临床护理方法的意义 医院护理人员提供的护理能否达到为患者提供良好服务的要求,决定着患者能否在医院得到良好的治疗,也关系到能否得到大众对医院的认可。 能够改变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理解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培训,能够使护理人员对在学校学习的护理知识有个全新的认识,同时还可以让其掌握一些必要的医学知识,掌握应变能力,改变其以前对护理简单的认识,通过与其他兄弟医院的交流学习[4],充分、全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这样可以从各个方面改变其对护理这一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护理观念,加强在平时的学习,努力提高其护理水平。 能够协调医院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服务,能够使患者心情舒适,病情得到及时的好转,如在具体的工作中,能够为患者提供比较安全的环境,在输液的护理中让患者的到及时的服务。同时,护理也是一个沟通的机会,通过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护理,让患者对护理工作进行认可,也是对医院整体的认可,加强医院和患者之间的感情沟通。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医患纠纷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处理好了医院和患者之间的问题,就是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良好的护理服务也是社会问题的间接手段。 更加有利于患者的迅速康复心情是治疗病症的一剂良药,有了一个好的心情,能够主动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反应自己的认识和想法,让护理人员有充分的准备,可以为以后的治疗提供一个好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护理,这有利于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有一个好的心情,使患者能够及时恢复。在妇产科的护理更加有利于女性的心理健康,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病症发生。 3结语 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应当在护理的同时加强与女性患者的交流,护理人员是与患者直接接触最多的医院人员,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方式、技术直接与患者的心情、接受治疗的心情有关,间接上与医院与患者的关系和社会的问题也是密切相关,所以应当从多个方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同时要求护理人员与患者多进行一些沟通,了解被护理人的想法,并及时改正自己工作中的不足。通过不断的交流和学习,开展一些培训课程,在服务水平上和对职业认识上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赵锦秀,邓晓杨.妇产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与成效[J].中国民康医学,2010,(16). [2]杨小妮,廖艳萍.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重要作用[J].临床医学实践,2009,(11). [3]陈艳,陈红宇,付沫,等.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现场会的实践与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07,(07). [4]李平,田晓丽,高艳红,等.我院规范聘用护士管理的实施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6,(06). 妇产科医师论文篇2 浅析妇产科医生在诊疗中的医患沟通 摘要: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健的要去也随之提高,同时人们的法律观念也越来越强,维权意识越来越浓,社会对医务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有着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和期望。在这样的医疗环境下,医患关系变得复杂而又敏感,医疗纠纷发生率相当高,其中没有做好医患沟通,往往是引发纠纷的导火索。因此,做好医患沟通是防范医疗纠纷非常关键的措施。妇产科诊疗过程中的医患沟通是人际关系的一门学问,许多医疗纠纷就是因为没有良好沟通导致的,所以妇产科医学需要培养自己与病人沟通的计较,从而让病人主动积极的配合治疗,有助于提高诊疗效果。良好的医患关系会让病人在心情愉悦中完成治疗,也会让医生得到成就感满足感。 关键词:妇产科 医患纠纷 沟通 1 妇产科的特殊性 学科自身的特殊性。 妇产科的医疗活动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产科危重症更往往缺乏预见性,病情复杂,变化快速,医生必须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并且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甚至起死回生的效果。否则,可能贻误最佳治疗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妇科疾病的手术治疗,可能涉及能否保留生殖器官,维持生育功能的决策,直接影响患者日后家庭生活,故患者对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危险性都有迫切了解的愿望,这就要需要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且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解释和沟通,与他们达成共识做出适当的决策。 疾病的特殊性。 妇科的肿瘤,有其特点,宫颈癌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卵巢癌往往发现已经是晚期,需要比较大的手术,甚至化疗,预后不良;妇科良性肿瘤往往发生在生育妇女,严重影响生育功能,生活质量,可以反复发作,需要反复治疗。对这些疾病,医患之间需要反复沟通,患者知晓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及远期风险,与医生共同决策,密切配合,才能长治久安。产科患者大多数在正常状态,不是疾病。 2 医患沟通中常面临的问题 医患沟通用语欠妥当。在妇产科诊疗过程中医患沟通用语欠妥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跟患者陈述病情时使用专业术语过多。由于不同的患者文化水平不一样,并且医学专业术语相对难懂,当实习医学生使用过多专业术语向患者陈述病情时,患者会对自己的病情不甚理解,甚至产生误解。这不仅会影响沟通的效率,还很可能会产生医患纠纷;另一方面是陈述病情时出现错误的表达。当医生面对病情严重的患者时,很容易会说出诸如“我们不能再做得更多了”、“你是否希望我们去尽一切可能”、“撤掉设备吧”等话语。这些话语不仅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还造成患者对其误解,甚至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避免专业术语,注意表达准确。在进行医患沟通时,要时刻提醒自己考虑患者对医学的不熟悉程度,沟通时尽量避免使用医学专业术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代替。做到自己与患者都能清晰地了解病情。另外要注意表达用词的准确性,当面对病人时不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在开口前组织好自己的语言,用最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3 妇科实践中的医患沟通 首诊沟通的重要性。 应该努力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关系。让患者就诊开始就感受医生的充分关注,知晓自身的诉求能够得到医生理解。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体现对患者的关切之情,尽可能从患者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沟通的目的是使医患双方对诊疗方案达成共识,共同承担责任,实行医患双赢。如子宫肌瘤患者,有许多治疗方式,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孰轻孰重,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年龄,治疗愿望,生育要求来决定,需要医生耐心倾听患者诉说,认真询问病情,了解过去治疗,结合检查结果,准确判断病情,根据医疗条件,告知患者方案利弊,与患者商量治疗措施。医生在沟通中体现医疗水平,促进自身深入学习医疗技术;患者在沟通中体会医生一切为患者着想。充分的沟通促进了相互信任和理解,使治疗方案制定更加合理。即使出现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医患双方都有心理准备,使医患冲突的风险降低。 妇科不同场景的沟通。 妇科以手术为主,手术前后的充分沟通,至关重要。对手术的决策,需要患者理解和配合。医生需要根据医学原则和规范,要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需要,与患者商量,以做出更适当的治疗决策。如子宫肌瘤的治疗,是切除肿瘤,还是保存子宫,是腹腔镜,还开腹手术,需要使患者知晓各种方法的疗效和风险,使患者充分理解目前医生能够做到的程度及可能遇到的风险,让患者深思熟虑,以决策者的角色和医生取得共识,一起决定手术方式。恶性肿瘤,疾病本身对于患者及家属的坏消息,医生应该以恰当的方式向患者及家属传达,说明治疗方法,预后,并且进行鼓励,给予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必须进行手术的危重患者,需要尽快准备手术,需要向患者,家属充分说明手术的必要性,紧迫性,风险性。对于暂时没有手术适应症的妇科疾病,需要病情稳定以后,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更需要向患者家属解释流程,取得理解配合。对于症状不典型,罕见,合并症疾病,目前医疗条件限制的疾病,医生需要组织医院会诊,医院外会诊,积极推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坦诚,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会诊情况,说明病情,下一步诊疗措施,告知医学的未知数,没有办法解决的,告知医学发达国家也不能解决,医院和医生不是包治百病,使患者和家属对治疗效果有客观的期望值,能够积极配合,不是一味焦虑,埋怨。任何治疗都是有连续性,疾病需要定期随访,患者感受到医务人员一直在关心他,牵挂他,对病情有整体把握。这样对患者的了解会越来越充分,对医学知识的认识也是越来越充分,健康因为沟通而达成,医学因为沟通而促进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月丽,魏琳,王萍.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出现医患沟通障碍的探讨.中国医疗前沿,2007,1(1):106―107 [2] 张师前,沈祥芹,纪春岩,加强对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疗前沿,2007,2(13):28―29 [3] 陈世荣.临床带教中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8,7(5):507―508 猜你喜欢: 1. 有关妇产科临床论文范文 2. 妇产科医学毕业论文 3. 妇产科医学论文范文 4. 妇产科毕业论文范文 5. 妇产科职称论文范文
医患沟通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患沟通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当前,医疗纠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医院和卫生行政管理的难点,时常困扰着医务人员,严重干扰着医院的正常工作。究其根源既有医患双方的问题也有社会的问题。众所周知,医学科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复杂、最高尖和未知领域最多的一门科学。医疗服务行业具有很高的风险性。而患者缺乏相应的医学专业知识,对疾病治愈的期望过高,同时,医务人员能力和水平局限等等,都是医患矛盾的潜在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医患之间的及时有效沟通,加深理解、尊重和信任,消除不必要的误解,更好地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另据我办近年来接待的医疗纠纷信访投诉资料显示80%的医疗纠纷与医患沟通不到位或未能有效沟通有关,只有不到20%的案例与医疗技术有关。可见医患沟通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沟通及有效沟通
沟通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包括思想观念、价值情感等多个方面。如果交流的信息能够被沟通双方理解和接受,那么这种沟通就是有效沟通。
医患关系是一种“性命相托”的特殊关系,因患者对医学专业知识的缺乏,沟通中医方就成了沟通的主体。医患纠纷,大多存在着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到位、不全面,效果不佳。即沟了未通,未能达到被理解,认同和接受。
如手术知情同意书,医务人员可能存在着对患者简单介绍,草草了事,让患者认为是常规手术签字,结果出现了并发症或疾病转轨而发生纠纷。
2、有效医患沟通的主体及意义
(1)因医患之间对医学知识认识的差异性,导致医患沟通中,医务人员占主导地位,即成为沟通的主体。
(2)有效医患沟通能促进双方的相互了解、信任,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接诊中的病史采集工作,医生除仔细耐心地听取患者对自身病情的描述外,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真诚和谒的态度告知患者如何配合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及检查的目的等,达到有效沟通,并从患者对疾病的描述过程中,捕捉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发现可疑信息或可能性,以便详细全面的考虑病情,以免误诊或漏诊,尽可能排除以后纠纷的隐患,同时,为接下来的辅助检查及明确诊断奠定基础,也为加深医患理解、信任,减少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铺垫。
(3)有效沟通有利于医院又好又快地发展:现阶段,病人不仅可以选择医生提供的治疗方案,而且可以自由地选择医院或医务人员。因此,医院要发展就必需努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良好的声誉。吸引更多的就医者。通过与首诊患者的沟通交流,让患者感受医院良好的服务态度、高超的诊疗水平,严谨的治学态度,从而在患者和社会中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就医者。
(4)医患的有效沟通是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医学科学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医学科学的发展,有赖于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同时也非常需要广大患者的支持和配合。
3、有效沟通的技巧
3.1和谒可亲的态度是有效沟通的前提态度是每个人心灵的表白,易受个人感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谒可亲态度体现了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做到真诚面对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同情患者的疾苦,使患者感受到接诊医生对自己疾病的关心、重视和认真负责精神,为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拟定治疗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3.2优美动听的语言是有效沟通的良药通过患者对疾病的描述,适时通过幽默诙谐或质朴易懂的语言消除患者对自身关疾病的恐慌,稳定患者的紧张情绪,并适时加入引导,是全面获取患者信任及采集相关疾病信息的主要来源。当然在倾听时,做到要全身心的投入,不无故打断患者的叙述。其次,注意谈话艺术,讲究方式和技巧,做到善解人意,尊重和关爱个体生命。用亲切、平和的语言,体贴的心态交待疾病治疗中相关问题,以提高交流的质量,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4、有效沟通应把握的原则
4.1合理合法原则医患关系是也一种法律关系。在与患者沟通时,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实恪守医疗道德。厘清患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对于患者提出的合理合法问题,设法帮助解决,违法违规的事情要耐心地向患者讲明,并取得理解。
4.2真心实意原则医患双方是平等的,沟通中抱着真诚的态度,真心实意为病人着想,竭尽全力地为患者解除病痛,使病人放心,愿意推心置腹的沟通,使之配合治疗,达到有效沟通。
4.3换位思考原则不管何时何地能够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站在病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难题自可迎刃而解,沟通更是水到渠成。
4.4时机把握原则沟通中,特别注意在沟通遇到困难或患者或其亲属情绪激动时,可以温和的态度采用冷处理、沉默等方式,给患者和家属调整情绪和整理思绪的留出一定的时间,以免产生矛盾,影响沟通效果。
总之,医患双方的有效沟通在诊疗工作十分重要,作为医务工作者要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善于用真诚去感动对方,用渊博的医学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化解医患交流中的矛盾。为密切医患关系,加深患者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信任,构建和谐社会,赢得良好声誉推动、助力。
参考文献:
[1]孙海涛.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1):105-106.
[2]顾文英,孙斌,童莹.制度化的医患沟通会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J].中国卫生资源,2009,12(2):77-78.
[3]于恩彦,祝世法.浅谈医患沟通[J].中华医院管理,2008,24(10):683-684.
[4]支凯林,金月红.浅谈加强医患沟通在医疗工作中的作用[J].人民军医,2009,52(1):11.
一、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可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近年来,医疗纠纷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调查显示,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够所引起的,而医疗技术水平低下造成的医疗纠纷仅占。[4]因此,加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使医生了解患者的需求,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解答疑惑,同时也使患者理性认识医疗活动,这样就可以加深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多注重医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对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使得医学生缺乏沟通技能,医学生引起的医疗纠纷从无到有,逐年递增。因此,对医学生加强医患沟通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是防范日后执业生涯中医疗纠纷发生的需要。
2.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有利于临床实习顺利进行。医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是离开学校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时间。临床实习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为医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医师奠定基础。[5]因此,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医学生刚开始临床实习时,由于体格检查及治疗手法还不娴熟,患者不愿意接受他们的问诊查体,更不愿意接受他们的实践操作,这将大大减少医学生的学习机会,影响了临床实习质量。如果医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关心、帮助他们,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将有利于得到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3.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需要。通过采集病史可以获得病人的医疗信息,这对疾病的诊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病史的采集过程就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过程。医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才能获得正确、全面、可靠的病史。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医生同样依赖于有效的沟通,才能了解病人对药物及手术治疗的反应,有助于医生改进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将在日后的医疗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因此,医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医院实习期间就应该加强对医患关系的认识,努力学习各种医患沟通技巧,为日后提高医疗质量打下基础。
二、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主要举措
1.开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欧美国家的医学院校很重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通过开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播医患沟通的知识与技能。[7]例如,美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开设了《医患沟通的艺术》、《与病人沟通》等课程。英国许多医学院校开设了《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医患沟通》、《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等课程。而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开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仅少数试点高校开设了《医患沟通学》等课程,且存在课程性质大多数为选修课、课时数相对偏少等问题。[8]尚未开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的医学院校,只是在《临床技能》、《临床导论》、《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中才涉及与医患沟通有关的内容,讲授内容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医学生进入医院以后与患者沟通的需要。因此,我国医学院校应该借鉴欧美国家成熟的教学经验,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开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并列为必修课程,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2.实习前教育。医学生在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习之前,对医院的情况缺乏了解。因此,教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实习前教育,内容包括医疗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医疗技术操作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医患沟通技巧、医疗纠纷的防范和处理等等,使医学生认识到目前严峻的医疗形式,增强医患沟通意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3.在临床实习中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在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每天与患者接触,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多去病房,与患者交谈,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当学生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多请教临床教师,使老师了解学生的医患沟通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起与患者沟通的信心,增强其沟通能力。此外,医学生在实习时应当仔细观察临床教师如何与患者沟通,学习老师的沟通技巧。医学生应当掌握的常见沟通技巧包括:(1)良好的仪表和仪态。医生良好的仪表和仪态可以给患者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有利于后续的医患沟通顺利进行。如果医生衣冠不整、手忙脚乱,则会给患者留下邋遢的印象,失去患者的信任。(2)耐心倾听。医生应当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不要随便打断,这既是对患者的尊重,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有助于正确诊断。(3)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知情同意权。因此,医生在适当的时候要向患者介绍各种检查的目的、必要性和局限性、疾病的诊断、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及选择的依据、治疗后的效果和并发症、疾病的预后和医疗费用等,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同意。(4)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在医患沟通时,医生应当使用礼貌的语言,尊重患者的人格,不要伤害患者的自尊心。在告诉病人坏消息时,要运用保护性言辞,防止交流信息对患者心理产生不良刺激。此外,医生在沟通时,应当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便患者容易理解,尽量少用患者不易听懂的医学专业术语。(5)正确使用肢体语言。研究发现,影响面对面沟通效果的三大因素中,肢体语言占55%,语气、语调占38%,语言仅占7%。[9]因此,在语言沟通时要配有肢体语言。例如,医生在门诊与患者交流时,面带微笑,同时给予患者亲切的目光和关爱的身体触摸,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关怀,增强了患者对医生的信赖,有利于沟通顺利进行。(6)避免冲突。有些患者在患病期间心情不好,脾气比较暴躁,作为医生要理解病人的痛苦,学会宽容,避免冲突。
4.提高临床教师的素质。临床教学实践证明,临床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指导医学生实习时,临床教师的敬业精神、与患者积极沟通的行为会自然而然地传输给学生,这对学生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建立起良好的医患沟通模式具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临床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建立:(1)建立临床教师资格审核制度,聘请教学能力强、临床经验丰富、医患关系融洽的临床医师担任教师。(2)通过举办“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专题讲座,对现有临床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临床带教水平。(3)严格的教学评估。根据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副院长、科教科和教学督导组专家定期检查临床教师的教学质量,发现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另外,科教科定时召开医学生座谈会,由医学生对老师的带教进行评价,并将评教结果反馈给带教老师,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对存在问题的教师提出整改意见。
5.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考核。为了让医学生认识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在医学生的出科考试中,除了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外,还要考核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国外许多医学院校主要采取真实临床场景考试法。[10]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学生被告知需要完成的任务,例如获得病人对某项治疗的知情同意、告诉病人坏消息等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后,教师根据专门制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技能进行评估。其他的考核方式还有理论考试、问卷调查、学生自我评估等。总之,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患者为中心的主体意识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患者希望在医疗过程中得到平等的参与权、人格权,患者在寻求治疗的同时,更关注自身利益是否得到尊重。医患沟通是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不可避免的,对于妇产科患者生理、心理的特殊性,使得和谐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关键词:医患沟通;妇产科;实习医学生;重要性
在医院各个科室中,妇产科是一个医疗纠纷高发的科室,由于在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妇产科针对的人群为女性,涉及对女性生殖系统的检查和治疗,有其特殊性,处理不当容易发生医疗纠纷。近年来,各级医疗机构中,妇产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在首位,占我国城镇医疗纠纷的.~[1]。这之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医疗纠纷是因为医患之间缺乏沟通或沟通不当引起的,一个合格的医生不但要有坚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需要有很强的医患沟通能力,使医疗行为能够有效及时的实施,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进入妇产科实习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教育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
由于我国对医患关系重视不足,在医学课程设置上也忽略了相关医患关系的教育。医患沟通技术是世界医学教育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妇产科医学生未来能够胜任自身岗位,处理好医患关系的根本,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医患沟通教育日渐凸显其行为医疗教育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妇产科医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将医患沟通教育作为高校医学基础课程十分必要,同时也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
2妇产科临床教学对实习医学生进行医患沟通教育的现状
目前国内实习的内容多为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规章制度、实习单位简介等,而对实习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只进行笼统的培养,由于妇产科有其检查对象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即便对实习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培养,也是随意而为,并未形成一门课程,建立完整培养模式。
3医患沟通对于妇产科的意义远大于其他科室
妇产科涉及患者个人隐私,如婚前行为、人工流产、性传播疾病等,存在着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交谈和检查中,患者常常怀有害羞、惧怕心理,如果沟通不好,就会引起误会,发生医疗纠纷。所以要当好一名妇产科临床医生就必须掌握医患沟通的方式、方法和技巧,达到与患者交流的有效目的,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促进医患关系的真正和谐。
因此,我们实习医学生应从入科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自己的医患沟通能力。
4提高医疗质量的需要
妇产科医学生在接诊每一位患者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与患者很好的沟通,如采集病史,医生只有具备很好的沟通能力,才能取得患者的理解与信任,才能换得全面、可靠的病史;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同样依赖医生和患者良好的沟通,才能了解治疗过程中患者对药物和手术治疗的反应,以及后期的治疗效果,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将在医疗工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提高医疗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2]。因此,妇产科医学生在学校和医院实习期间就应加强对医患关系的认识,努力学习各种医患沟通技巧,为以后提高医疗质量打下基础。
5应加强实习医学生人文精神与法制素养的培养
首先培养医学生树立医学人文精神——以患者为中心。教育学生要把患者作为完整社会中的人来对待,不能单纯为了治病而治病,应培养医学生树立医有大德,大德有大爱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医学生要有真诚的同情心,用高尚的医德情感,设身处地关心和体贴患者,待患者如亲人,从自身原因减少医患矛盾的隐患[3]。
加强对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医疗工作作风和崇高的医德修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意医德医风的养成,成为精干专业、诚于品德、名副其实的德医双馨的医学生。
应加强实习医学生的法制教育懂法是一名合格医生的必须要求,患者有知情权、隐私权和选择权,而医务人员有告知的义务和保护患者合法权益的义务,由于医务人员缺乏法律意识,不能及时告知患者关于分娩方式、病情及手术并发症等方面的信息。同时对于疾病史、婚育史等隐私权缺乏应有的保护,极易引起医患纠纷。
实习医学生不仅要学习《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还应学习《刑法》、《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6运用沟通技巧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主动倾听倾听,是医患沟通的最基础和最有效的原则和技巧[4]。只有医者对患者由衷的关心,认真倾听他人的语言,才能了解对方,从而选择合适的沟通途径和解决方案。通过倾听患者说话,患者会在心理上得到的极大满足与温暖感,逐渐对医生产生信任感并开始接纳医生和配合治疗。
语言沟通技巧医学生在沟通过程中,应多用生活化的口语,少用术语,不用简称,让患者真正理解医者所传达的信息,并帮助患者做出合适的选择[5]。实习医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称呼患者需要使用得体的称呼语,不可用床号取代称谓;医患沟通要求语言表达清楚、准确、简洁、条理清楚,避免措辞不当、思绪混乱、重点不突出等情况;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非语言沟通技巧医患沟通过程中有大量信号通过非语言手段传递,这些信号包括肢体动作语言、言语因素和空间物体信息。妇产科接触的对象为女性患者,对这些信息的捕捉更为敏感,所以,尤其要注意非语言信息的表达,如注意面部表情,保持目光接触,说话语调保持温柔,把握适当人际距离等等,给患者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时,医生也要注意捕捉患者的非语言信号,比如患者的焦虑或疼痛,表达适当的关系[6]。
师生交流会实习结束时,由科主任召集全科师生召开师生交流会,采取自主发言的形式,要求每个实习医学生发言,内容包括医患之间沟通、医护之间沟通、医生与患者家属之间沟通等话题,畅谈沟通中常见的问题、沟通中遇到的障碍及运用沟通技巧取得实效的分享等,谈感受、提建议,并发放无记名问卷调查,提供一个无记名的沟通平台,利于医学生表达真实情感,科主任根据记录进行梳理,总结好的建议,使实习生带教工作可持续性改进。
总之,医患沟通能力是实习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它的提高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学校、医院、实习医学生自身等多方的努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总结和提高。掌握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处理好日渐增多的医疗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共同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健.妇产科教学如何应对新的医疗环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伦版,2008,29(4):61-62.
[2]钟随平.沈玉洁.加强医患沟通教育,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J].现代医药卫生,2006,2(12):1913-1914.
[3]王娟,聂秀,杨黎,等.大学生同伴交往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现代医学,2010,37(1):73.
[4]饶光雄,唐承红.浅谈临床实习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4):362-363.
[5]谢保群.论医患沟通中医生的语言沟通技能[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32-34.
[6]雏传军.非语言沟通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及技巧[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9):28-29.
关于医患沟通的几点深思论文,下面我推荐 医患矛盾及其化解机制的深思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摘 要:医患沟通是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巧用沟通技巧,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防范医疗纠纷,努力使医院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保护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患沟通;护患沟通
医患沟通是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密切,追求生命质量和寻求健康知识的欲望日益增强。人们在寻医问药的过程中,考虑的已不仅仅是医院的就医环境,仪器设备,医疗水平,而是更加注重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态度,医患关系就是其中的一大部分。
生病和住院本身使病人及其家属面对巨大的压力,有时甚至看作是很恐怖的经历,医护人员要帮助病人度过这段艰难的历程,既解除肉体上的痛苦,也减轻精神上的负担,良好的、清晰的、支持性的沟通是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医护人员的沟通意识不强,态度不积极,技巧不熟练,导致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医护人员要在沟通中多用文明规范且通俗易懂的大众用语,通过有效沟通,才能让患者积极配合,达到治病的目的,才能减少因语言沟通技巧不当造成的病人不满意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1 阻碍医患沟通的理由
在医患沟通中,患者的心理特征往往容易导致对医护人员的言行敏感、多疑,由于各自的立场和对疾病感受不同,即使是一句普通的话,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在不同场地与情景感受中,很容易在心理上对患者造成中伤,引起投诉。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及时发现隐患,如:沟通过程的某个细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沟通不良;没有良好的沟通前提,信息认知容易存在误差,在医护人员认为是常识的理由,患者的认知和理解有时候和医护人员相差太远;信息传递错误,往往对沟通的细节没有说明,或者使用沟通技巧不当等,导致了理解上的误区;对患者的性格、爱好、习惯等没有全面的了解,对患者要注意的事项交待不明确;没有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理由,缺乏必要的关心和理解;没有把真实情况向患者说明或有意隐瞒病情,病人没有参与交流并做出选择,导致病人的不合作等等。
分析患者对医护人员不信任的理由大致有三点:一是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二是在患病求医过程中心理或多或少变得比平时敏感容易激动,因此稍有不妥即采取对立态度;三是金钱付出不一定得到满意的效果。
2 推动医患沟通的措施与策略
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
现在的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社会模式”转变。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增添新知识,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人际交往、教育学等综合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在医患沟通中充满自信,有说服力,取得患者信任,以便解决患者提出的健康理由,消除影响康复的因素。
要给人以信任和亲切感的外在形象,具有真诚、中立、同情、同感的态度,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还要利用各种机会锻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自然地使用文明规范用语,巧用规范语言 。要注重医德医风建设,具备“开拓创新、服务至上、爱院爱岗、团结协作”的工作精神,牢记“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管理为重点”的经营理念,使医院上下形成注重社会效益,处处站在病人角度考虑,努力为病人服好务的工作作风,真正使医院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保护神”。
善用沟通技巧
医护人员在处理医患关系时,要明确自己在医患关系中的位置、责任和作用,要做到“不是亲人胜于亲人” , “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进行有效的沟通。
(1)导入主动服务的理念,在人性化服务的基础上,做到诚信、尊重、同情、耐心,与患者建立朋友式的医患关系,消除患者不安全感,建立信赖感。医务人员要态度热情、主动、大方,在与患者交流中要了解患者的身心需求,并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
(2)善用非语言符号系统,如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触摸、服饰、步态等,如:必要时触摸发热病人的额头,帮病人将捋起的衣袖放下,在寒冷的冬天帮病人掖一下被角等。一个细微的动作,就能体现出如亲情般的关怀,进而与患者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3)首次沟通时可先做自我介绍,使用礼貌性语言,善用安慰语,多用鼓励话,巧用权威话,慎用消极语,禁用伤害语,给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让患者感觉心情舒畅,愿意再次进行沟通。
(4)要注意外在形象。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仪容、仪表、服饰、精神状态等外在形象至关重要。
(5)要以愉快、积极的情绪感染病人,减轻病人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你的笑容、关怀和时刻准备帮助他人的态度,都会影响他们住院的经历。人常说微笑是最好的语言,以微笑待人,是人际交往中解决生疏紧张的第一要素。
(6)掌握聆听的技巧,聆听不仅是指听到对方说话这样一种单纯的生理过程,而是包括了心理认识的情感过程。要耐心倾听,不要随意打断患者,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反应,如说“嗯”、“是”、“对”或点头表示接受对方说的内容,希望他继续讲下去。医护人员要利用“积极地倾听”来弄清患者所关心的理由是什么,要鼓励患者积极披露信息。
(7)答复或复述对方所说的内容(包括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使对方可以重新评估一下他所说的话。可以用“您的意思是……”、“您看起来好象……”等语句。这样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建立和患者的感情,使患者产生信任和安全感。
(8)沉默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方式,以和蔼的态度表示沉默将给患者很舒适的感觉,给人们深思和调试的机会。
(9)谈话要有针对性, 与病人交谈不是闲聊,而应是有主题、有目的地交谈。要针对病人年龄、性格、职业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谈话方式和内容,要紧紧围绕病人的病情、情绪谈话。不要海阔天空、漫无边际,要善于制约谈话的内容,将谈话限制在自己需要的信息范围内。
(10)选择适当的策略,如发现可能出现理由苗头的病人,应立即将其作为重点沟通对象,针对性地进行沟通,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变换沟通者,如:责任护士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有困难或障碍时,应另换其他护理人员或护士长与其进行沟通;对诊断不明或病情恶化时,在沟通前,医—医之间、医—护之间、护—护之间要相互讨论,统一认识后再选择专人对家属进行解释,避开医方不一致导致病人和家属产生不信任和疑虑的心理。
沟通是一门艺术,是医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优秀的医护工作者,要懂得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不断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医护理念为患者服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在身心上得到最大的满足。医护工作者在医患关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积极、健康、向上的医护行为是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建立理想的医患关系,需要广大医护人员提高素质,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谌永毅.护患沟通技巧[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 商海涛.试论医患沟通技巧[J]. 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4(9):83.
[3] 张涛.医疗纠纷的成因探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8):537-539.
[4] 姜新宝.制约医患沟通的主要因素和策略[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6,17(2): 27-29.
[5] 周桂勤.浅议加强医患沟通与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6,17(6):101-102.
相关阅读:
医患矛盾及其化解机制的深思
用科学方法解决医患矛盾初探
新时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论文
试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道德理念论文
论门诊导诊护理工作中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一种人际。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理解不断深入,医学模式有了新的变化,医患关系也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患关系论文,供大家参考。
医患关系论文 范文 一:医患关系下基础医学论文
1.基础医学 教育 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主要采取“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的教育模式。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或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医生的摇篮,基础医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 医学知识 有限,学生和老师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医患关系调节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获取医学知识正处于极度渴望的阶段,又苦于缺乏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与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不同,不会涉及有关患者隐私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可以在医患之间构建医学知识和互信的桥梁,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途径将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构架知识的桥梁
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清楚医生的诊断,不了解医生的用意,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带着毕生积蓄,甚至是四处筹措的医药费,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对医疗期望值往往过高,由于不了解医疗风险,将责任归咎于医生。比如湖南湘潭市产妇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医疗意外,如果患者家属对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的危险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发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医生接诊量巨大,任务重,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为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老师和医学生肩负着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可能的医疗风险通过合适的途径和 渠道 ,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科普,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架知识的桥梁,为医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础。同时医学生在充当医学知识桥梁作用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一个“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有助于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面对实际问题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学活用,加快医学生的成长。
构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疗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医疗乱象”的发生,例如“收红包”、“大处方”等现象,患者不信任医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资历深厚或者自己熟识的医生,时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医务人员。而有的医生为了规避医疗纠纷中的责任,也会相应的采取一些自我保护 措施 ,比如放弃高风险手术、过度依赖医疗仪器、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出现过度医疗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医学生走进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长期接触,建立联系,关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同时防止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只见“病”、不见“人”,为以后医学生步入医生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医患关系奠定感情基础。
2.具体对策和 方法
建立健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
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水平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它决定未来医生的职业态度、行为举止,必将为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患沟通理念的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只注重临床带教,把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养成寄于临床实践阶段,忽视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等现象,是很不可取的。在当前医患关系的新形式下,医学院校必须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等非生物学知识的课程比例,在原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课程基础上,增设沟通技能、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等课程。要切实避免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生硬地进行概念、理论、原理的灌输,同时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将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纳入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及早地渗透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而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医学学科的人文性,增强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能力。
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单一以课堂讲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 教学方法 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学模式,注意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手段。例如应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综合模拟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拟病房和模拟医院等,加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用一切手段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营造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医学生顺利完成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开创培养健康医患关系的新机制和途径
为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医学教育早期临床实践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从医患关系的角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和隐私权及无证行医等问题。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建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入社区,进行医学知识科普活动,让医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群众的健康问题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一方面可以提高沟通技巧,使他们逐步掌握应对医患关系的策略,并且与群众逐步建立互信互重的情感联系,增进医学生对患者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另一方面,医学生在 社会实践 中自主观察,不断发现医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医患关系论文范文二:医患关系下基础医学教育论文
1.医患关系扭曲成因
在医疗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医患关系本应该是共赢的关系,一方面医生为患者解除或者缓解病痛,从而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另一方面患者向医生求助,并支付相关费用。目前导致医患关系严重扭曲的成因复杂,涉及患者、医生、医院与政府甚至媒体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但是调查提示导致医患纠纷的前3位原因仍然是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差、服务态度差、医患沟通障碍。医护工作是个“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职业,职业的属性要求从业人员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当前大众对健康水平要求提高的形势下,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也提示医学教育应在调节医患关系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除了少数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确实存在问题以外,医疗问题的专业性导致患者缺乏了解,对医护人员期望过高,另外医生相对短缺,任务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制约了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要想走出医患困境,必须加强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2.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主要采取“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的教育模式。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或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医生的摇篮,基础医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医学知识有限,学生和老师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医患关系调节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获取医学知识正处于极度渴望的阶段,又苦于缺乏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与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不同,不会涉及有关患者隐私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可以在医患之间构建医学知识和互信的桥梁,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途径将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构架知识的桥梁
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清楚医生的诊断,不了解医生的用意,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带着毕生积蓄,甚至是四处筹措的医药费,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对医疗期望值往往过高,由于不了解医疗风险,将责任归咎于医生。比如湖南湘潭市产妇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医疗意外,如果患者家属对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的危险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发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医生接诊量巨大,任务重,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为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老师和医学生肩负着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可能的医疗风险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渠道,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科普,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架知识的桥梁,为医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础。同时医学生在充当医学知识桥梁作用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一个“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有助于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面对实际问题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学活用,加快医学生的成长。
构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疗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医疗乱象”的发生,例如“收红包”、“大处方”等现象,患者不信任医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资历深厚或者自己熟识的医生,时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医务人员。而有的医生为了规避医疗纠纷中的责任,也会相应的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比如放弃高风险手术、过度依赖医疗仪器、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出现过度医疗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医学生走进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长期接触,建立联系,关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同时防止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只见“病”、不见“人”,为以后医学生步入医生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医患关系奠定感情基础。
3.具体对策和方法
建立健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
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水平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它决定未来医生的职业态度、行为举止,必将为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患沟通理念的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只注重临床带教,把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养成寄于临床实践阶段,忽视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等现象,是很不可取的。在当前医患关系的新形式下,医学院校必须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等非生物学知识的课程比例,在原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课程基础上,增设沟通技能、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等课程。要切实避免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生硬地进行概念、理论、原理的灌输,同时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将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纳入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及早地渗透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而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医学学科的人文性,增强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能力。
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单一以课堂讲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学模式,注意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手段。例如应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综合模拟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拟病房和模拟医院等,加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用一切手段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营造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医学生顺利完成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
开创培养健康医患关系的新机制和途径为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医学教育早期临床实践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从医患关系的角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和隐私权及无证行医等问题。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建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入社区,进行医学知识科普活动,让医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群众的健康问题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一方面可以提高沟通技巧,使他们逐步掌握应对医患关系的策略,并且与群众逐步建立互信互重的情感联系,增进医学生对患者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另一方面,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主观察,不断发现医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医患关系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医疗纠纷的论文
2.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
3. 分析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4. 中国特色的医疗纠纷现状研究及防范应对论文
5. 卫生法学论文
6. 产科论文范文
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加以说明。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提供帮助。
篇一:参考文献
[1] 雷激,张明秋,黄承钰,白琳,何中虎. 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观察维生素C和柠檬酸对铁生物利用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10)
[2] 邬向东,李平华,陈如圣,全炳昭,罗军荣. 牛初乳中乳铁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菌活性研究[J].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1(01)
[3] 高东雁.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及其自乳化给药系统研究[D]. 复旦大学 2009
[4] 雷激,张明秋,张勇,黄承钰,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面粉锌生物利用率[J]. 食品科学. 2011(01)
[5] 哈卓,赵丽丽,于晓旭,宗晓淋,毛雅元,张健,李一经,葛俊伟,乔薪瑗,唐丽杰. 重组猪乳铁蛋白N端的高效表达及抑菌活性检测[J]. 生物工程学报. 2010(04)
[6] 张明秋,王康宁,雷激,岳向峰,谢传晓,黄承钰.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铁生物强化玉米铁生物利用率[J]. 营养学报. 2009(06)
[7] 陈历俊,姜铁民编着.乳铁蛋白生物功能及基因表达[M]. 科学出版社, 2007
[8] 缪明星,袁玉国,安礼友,赵俊辉,柏亚军,郭磊,成勇. 转基因小鼠乳汁中重组人乳铁蛋白的提取与抗菌活性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9(03)
[9] 杨鹏华,倪凤娥. 常乳中牛乳铁蛋白的纯化及抗菌活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6)
[10] 雷激,黄承钰,张勇,张明秋,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方法评价富铁小麦生物利用率[J]. 卫生研究. 2009(02)
[11] 胡宏伟. 国民健康公平程度测量、因素分析与保障体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12] 崔淑霞. 长春西汀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及其固体化制剂的设计与评价[D]. 沈阳药科大学 2009
篇二:参考文献
[1] 陈晓兰,刘文,张永萍,缪艳燕,刘毅. 开设相关选修课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饮食行为影响的调查报告[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04)
[2] 蓝蕾,邱霞,刘剑英. 军队在职干部营养KAP与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 2014(06)
[3] 周海秋.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的可行性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
[4] 牛洁. 不同山药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鉴定[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5] 路宗志. 古代食物本草性能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6] 卢化柱,蒋淼,朱红云. 几部重要食物本草文献概述[J]. 中药与临床. 2013(05)
[7] 刘旭辉,吴承艳,金泰慜. 清代石成金《食鉴本草》考略[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6)
[8] 王峥,孙皎,韩维嘉,白姣姣,贺敏霞,陈丽榕,李敏.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膳食知识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 上海护理. 2014(03)
[9] 宋学岐,刘海青. 黑木耳对中老年疗养员高脂血症的干预效果[J]. 实用医药杂志. 2014(05)
[10] 聂翠芳. 1661名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分析[D]. 青岛大学 2010
[11] 张迪. 对中医院肿瘤患者食疗行为及饮食知识需求的调查结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4(02)
[12] 周巧玲. 西部农村养老问题及模式选择研究[D]. 兰州大学 2010
[13] 申润喜. 《太平圣惠方》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14] 朱丽瑶. 《本草品汇精要》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15] 王攀. 古代抗疲劳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16] 白克江. 古代本草中食物功效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17] 闫雪. 中医药认知度现场调查及睡眠网络调查研究[D].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
[18] 匡玉宝,梁意引,梁海东,陈榕,黄英河,李霞. 慢性荨麻疹忌食疗法与食物不耐受IgG水平的研究[J]. 现代医院. 2014(05)
[19] 夏循礼. 黄宫绣《本草求真》食物基原本草药物研究[J]. 中医研究. 2014(02)
[20] 巫朝霞,陶莉莉,陈小平,潘佩光,张晓静,林青梅. 姜醋食疗防治产后病的临床研究[J]. 中外医疗. 2014(04)
篇三:参考文献
[1] 涂嫒茜. 历代明目类食药文献的研究与应用[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2] 王琦,朱燕波,薛禾生,李稍. 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03)
[3] 陆志平,李媛媛,魏方方,施诚.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中医专家系统[J]. 医学信息. 2004(08)
[4] 玛丽亚. 中国烹饪文化中的传统中医食疗[D]. 浙江大学 2012
[5] 田卫卫. 社区居民对传统中医营养学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6] 李婧. 基于体质调理的食疗咨询系统设计研究[D]. 中南大学 2014
[7] 任洁. 马齿苋调节血糖作用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8] 王宝丽. 中医药膳调理亚健康状态的理论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9] 卢化柱. 《随园食单》中的药物-药食同源的个案研究[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10] 蔡自兴,(美)约翰·德尔金(JohnDurkin),龚涛编着.高级专家系统[M]. 科学出版社, 2005
[11] (美)CraigLarman着,姚淑珍,李虎等译.UML和模式应用[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12]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3] 曹艳辉. 古代中医外科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14] 谢晓方,姜震. 一种结合CLIPS和VC++开发专家系统的方法[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4(12)
[15] 吴海桥,刘毅,丁运亮,张祥伟.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知识库的建立[J]. 微型电脑应用. 2001(11)
[16] 石添香. 基于特征图谱技术的五种药膳质量控制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7] 刘杰. 2型糖尿病中医特色饮食管理初探[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8] 李静娴. 饮食疗法对痰湿体质高脂血症患者作用的研究[D].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
[19] 赵星星. 《医学衷中参西录》食疗思想研究[D]. 扬州大学 2013
[20] 杨连初. 从网上医疗谈中医专家系统[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9(02)
[21] 崔冬华,赵耀原. 中医儿科专家系统建造[J].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95(04)
关于医学论文参考文献
导语:医学论文的撰写要非常的严谨。关于医学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欢迎阅读我整理的关于医学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1]钟国芳,翟琳怡.建立对医院档案集中统一管理机制的`框架设想[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33):2-4.
[2]魏双跃.档案集中统一管理是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前提条件[J].黑龙江史志,2013(19):141.
[3]魏娜.医院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探析[J].档案天地,2014(S1):113-115.
[4]启勇,王杰宁,鄢惊雷.数字化医院的内涵特征和基本框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1):57—58.
[5]吕杰,刘从森,陈勇,等.基于科研能力培养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7):611.
[6]李秀真,薛庆节,吕厚东,等.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4):853-854.
[7]佟伟,李宏伟,董颖,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20):3781-3782.
[8]于淑池.高校实验室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实验室科学,2010,13(1):165-167.
[9]李尧清.外科性科研动物实验完成情况分析[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3,20(1):48-50.
[l0]王鹏,张作岭“顾客”及其需求: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田成人教育,2008(8):29一30.王慧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学生观[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11]施寿康.“预防医学”是培养全科医师的一门必修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5(1):25.
[12]程凤春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操作策略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13]孙宝志.世界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及其借鉴[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5):1-4.
[14]周中.加强预防战略意识,促进非预防专业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1992(6):15.
[15]李宁秀,何挺蔚,刘朝杰,等.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3):159-160
[16]纪艳,朱海燕.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任务的预防医学课程改革[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2).
[17]王飞,沈利.病原生物学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结合教学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2):186-187.
[18]李水红,段元润,赵飞骏,等.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9):749-750.
[19]李星云,钟民涛,刘欣,等.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探索[J].中国微生态学杂,2013,25(7):382-383.
[20]刘英杰,黄红莹,许国强,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2):1059.
[21]黄永昌.在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第三次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1(4):5.
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人性化医患关系,不仅有利于医疗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在这里,心理学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医患关系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学构建医患关系的“和谐社会”》
【摘要】医患关系,顾名思义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涵盖着救死扶伤,责任义务,利益冲突等诸多因素,它是社会关系中的组成部分之一。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人性化医患关系,不仅有利于医疗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里,心理学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其中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理论:“以人为本”充分的体现医患关系在社会中应如何更好的搭建。文章就目前中国医患关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了目前医院中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医患关系 人性化 和谐社会
一 当前医患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患之间交往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的心理或情绪状态,会影响他与人的交往。心理应激,作为一种心理上的紧张状态,是影响医患交往最常见的因素之一。在医疗活动中,医患双方都会经常地处于心理应激的影响下。对于医生来说,不仅需要对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而且要帮助解决某些心理、社会问题。当医生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满足上述的需要时,就会对自己的患者的处理感到忧虑,或担心自己不受患者欢迎,从而造成心理应激和危及医患关系的心理反应。
(二)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冲突发生于有两个竞争目标出现之时。按理说,在医疗情景中医患双方具有共同的目标―患者的复原或康复,不应当有冲突。但实际上医患间的冲突是十分常见的,并成为损害交往和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医患间冲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医患双方在医疗事物中地位不相当。医务人员,由于其医学专长,加之患者对他们的依赖,当他们处于受支配时,就会造成医患间的冲突。造成冲突的第二个原因是医患双方对对方的期望不能做出适当的反应。医务人员期望患者不折不扣地履行医嘱,并直截了当地向患者表达自己的期望。如果患者没有照自己的话来做,医务人员就往往公开表示不快或生气甚至恼怒。
(三)医患间的交往障碍:在医生方面,主要是有的人虽有较高的技术,但缺乏医德修养,有的人甚至两者都缺乏。他们在诊治过程中对患者的病痛缺乏应有的同情和责任感,对患者态度冷淡、漠不关心、厌烦甚至鄙视,以权威、救世主自居。在医务工作中,对患者以是否有“治疗价值”或“科研价值”的标准去对待.只注意自己“提高技术”而不关心患者的疾苦;对常见病、多发病不是马虎地诊治,就是一推了之。有些医务人员因受社会上的不良影响,以对方能否给自己带来某种物质利益或获得某种方便来确定医患关系,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在患者方面,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由于疾病的折磨而变得情绪不稳,容易激惹,反应敏感,对医务人员过分挑剔或态度冷淡,这些都会成为医患关系中的交往障碍。不过除极个别人以外,大多数患者是由于患病而带来的心理变化与异常情绪。只要医务人员能够了解到患者并非是有意识地作对,只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反应,以热待冷,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地进行诊治和护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这些医患关系中的交往障碍是容易克服的。在医务人员方面,主要是对患者所说的话即使是与疾病有关,也常常不愿听完,甚至显得不耐烦;对于疾病以外的话更是不愿谈、不愿听、不愿问。在患者方面,由于医学基本知识的缺乏,在医患交往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与疾病有关的话,也只是与医生进行“封闭式”的回答,很少采取讨论式的交谈,而对于疾病以外的话更是不想说,不好意思去交谈。这样,医患双方交换的信息就受到局限。
二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措施
(一)、提高医务人员素质:作为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是本职所在,而此外还需要拥有乐于助人,充分理解,善于安慰等美德,进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于患者来说,身体上的痛苦是一个方面,医生还应该从心理上完全治愈患者的恐惧阴影,这就需要医务人员拥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过硬的专业水品,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格魅力。医生按患者看待疾病的方式去理解患者的问题,不主张给患者事先贴上种种诊断标签。从根源上抓好医患关系,使医生与患者之间互相信任,互敬互爱。
(二)、构建良好医德医风:医德和医风既是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写照,又是责任心的表现,也是形成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面对如今医务人员只对病不对人的现象,要培养医务人员换位思考的能力,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尊重患者,诊断时不仅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更要让患者充分享受知情权和决策权,让患者感知医务人员和他们站在同一阵线,共同攻克疾病,从而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和信心。医患关系类似于“园丁和花”的关系,医生促进患者固有的成长趋向,根本的看待患者问题,全面的做到医患之间平等的地位。此外,还必须加强医务人员思想道德教育,让其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所在,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时刻为患者着想的工作理念。
(三)、营造和谐医疗氛围: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场所,是挽救生命,医治患者的地方,因此,好的医疗环境是治病救人的关键,不仅仅要保持医院的整洁,肃静,无烟,更要保证医院设施的人性化,科学化。首先对于医务人员来说,良好的医疗环境能够让其全身心的投入到为患者服务的工作中;对于患者而言,应该给予患者提供舒适、和谐、便捷的就医环境,提供简化、方便的就医程序。
(四)、增加医院的优化服务:良好的医患关系来源于细微的细节、精湛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要想使医生与患者之间本来严肃的关系变得亲密、信任起来,就需要改进医院的各项服务质量,在硬件设施争取上达到国际标准,以免误诊现象的发生,在软件设施上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贴心的呵护,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
总之,医患关系决定了医院的发展,也是医院竞争力的体现,而医院文化的创新,不仅能够有效解决遗留的难题,而且能够明显改善医患关系,让医院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让患者享受物美价廉的服务,让每一位医生都真正拥有白衣天使的美称,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完全信任医院,信任社会医疗队伍,让社会更加稳定、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怀业,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7,7(12):1148-1149
[2] 于晓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分析与探讨 中国医药指南 2008,6(21):204-205
作者单位: 100000 北京佳美口腔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医患关系的心理学论文
关于医患沟通的几点深思论文,下面我推荐 医患矛盾及其化解机制的深思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摘 要:医患沟通是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巧用沟通技巧,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防范医疗纠纷,努力使医院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保护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患沟通;护患沟通
医患沟通是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密切,追求生命质量和寻求健康知识的欲望日益增强。人们在寻医问药的过程中,考虑的已不仅仅是医院的就医环境,仪器设备,医疗水平,而是更加注重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态度,医患关系就是其中的一大部分。
生病和住院本身使病人及其家属面对巨大的压力,有时甚至看作是很恐怖的经历,医护人员要帮助病人度过这段艰难的历程,既解除肉体上的痛苦,也减轻精神上的负担,良好的、清晰的、支持性的沟通是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医护人员的沟通意识不强,态度不积极,技巧不熟练,导致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医护人员要在沟通中多用文明规范且通俗易懂的大众用语,通过有效沟通,才能让患者积极配合,达到治病的目的,才能减少因语言沟通技巧不当造成的病人不满意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1 阻碍医患沟通的理由
在医患沟通中,患者的心理特征往往容易导致对医护人员的言行敏感、多疑,由于各自的立场和对疾病感受不同,即使是一句普通的话,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在不同场地与情景感受中,很容易在心理上对患者造成中伤,引起投诉。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及时发现隐患,如:沟通过程的某个细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沟通不良;没有良好的沟通前提,信息认知容易存在误差,在医护人员认为是常识的理由,患者的认知和理解有时候和医护人员相差太远;信息传递错误,往往对沟通的细节没有说明,或者使用沟通技巧不当等,导致了理解上的误区;对患者的性格、爱好、习惯等没有全面的了解,对患者要注意的事项交待不明确;没有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理由,缺乏必要的关心和理解;没有把真实情况向患者说明或有意隐瞒病情,病人没有参与交流并做出选择,导致病人的不合作等等。
分析患者对医护人员不信任的理由大致有三点:一是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二是在患病求医过程中心理或多或少变得比平时敏感容易激动,因此稍有不妥即采取对立态度;三是金钱付出不一定得到满意的效果。
2 推动医患沟通的措施与策略
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
现在的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社会模式”转变。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增添新知识,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人际交往、教育学等综合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在医患沟通中充满自信,有说服力,取得患者信任,以便解决患者提出的健康理由,消除影响康复的因素。
要给人以信任和亲切感的外在形象,具有真诚、中立、同情、同感的态度,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还要利用各种机会锻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自然地使用文明规范用语,巧用规范语言 。要注重医德医风建设,具备“开拓创新、服务至上、爱院爱岗、团结协作”的工作精神,牢记“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管理为重点”的经营理念,使医院上下形成注重社会效益,处处站在病人角度考虑,努力为病人服好务的工作作风,真正使医院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保护神”。
善用沟通技巧
医护人员在处理医患关系时,要明确自己在医患关系中的位置、责任和作用,要做到“不是亲人胜于亲人” , “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进行有效的沟通。
(1)导入主动服务的理念,在人性化服务的基础上,做到诚信、尊重、同情、耐心,与患者建立朋友式的医患关系,消除患者不安全感,建立信赖感。医务人员要态度热情、主动、大方,在与患者交流中要了解患者的身心需求,并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
(2)善用非语言符号系统,如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触摸、服饰、步态等,如:必要时触摸发热病人的额头,帮病人将捋起的衣袖放下,在寒冷的冬天帮病人掖一下被角等。一个细微的动作,就能体现出如亲情般的关怀,进而与患者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3)首次沟通时可先做自我介绍,使用礼貌性语言,善用安慰语,多用鼓励话,巧用权威话,慎用消极语,禁用伤害语,给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让患者感觉心情舒畅,愿意再次进行沟通。
(4)要注意外在形象。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仪容、仪表、服饰、精神状态等外在形象至关重要。
(5)要以愉快、积极的情绪感染病人,减轻病人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你的笑容、关怀和时刻准备帮助他人的态度,都会影响他们住院的经历。人常说微笑是最好的语言,以微笑待人,是人际交往中解决生疏紧张的第一要素。
(6)掌握聆听的技巧,聆听不仅是指听到对方说话这样一种单纯的生理过程,而是包括了心理认识的情感过程。要耐心倾听,不要随意打断患者,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反应,如说“嗯”、“是”、“对”或点头表示接受对方说的内容,希望他继续讲下去。医护人员要利用“积极地倾听”来弄清患者所关心的理由是什么,要鼓励患者积极披露信息。
(7)答复或复述对方所说的内容(包括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使对方可以重新评估一下他所说的话。可以用“您的意思是……”、“您看起来好象……”等语句。这样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建立和患者的感情,使患者产生信任和安全感。
(8)沉默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方式,以和蔼的态度表示沉默将给患者很舒适的感觉,给人们深思和调试的机会。
(9)谈话要有针对性, 与病人交谈不是闲聊,而应是有主题、有目的地交谈。要针对病人年龄、性格、职业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谈话方式和内容,要紧紧围绕病人的病情、情绪谈话。不要海阔天空、漫无边际,要善于制约谈话的内容,将谈话限制在自己需要的信息范围内。
(10)选择适当的策略,如发现可能出现理由苗头的病人,应立即将其作为重点沟通对象,针对性地进行沟通,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变换沟通者,如:责任护士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有困难或障碍时,应另换其他护理人员或护士长与其进行沟通;对诊断不明或病情恶化时,在沟通前,医—医之间、医—护之间、护—护之间要相互讨论,统一认识后再选择专人对家属进行解释,避开医方不一致导致病人和家属产生不信任和疑虑的心理。
沟通是一门艺术,是医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优秀的医护工作者,要懂得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不断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医护理念为患者服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在身心上得到最大的满足。医护工作者在医患关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积极、健康、向上的医护行为是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建立理想的医患关系,需要广大医护人员提高素质,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谌永毅.护患沟通技巧[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 商海涛.试论医患沟通技巧[J]. 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4(9):83.
[3] 张涛.医疗纠纷的成因探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8):537-539.
[4] 姜新宝.制约医患沟通的主要因素和策略[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6,17(2): 27-29.
[5] 周桂勤.浅议加强医患沟通与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6,17(6):101-102.
相关阅读:
医患矛盾及其化解机制的深思
用科学方法解决医患矛盾初探
新时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论文
试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道德理念论文
论门诊导诊护理工作中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医患关系是一种道德关系,病人相信医生 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寄托给医生。医生则以治病救人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不过重点是看你患者的情况吧, 具体的还是看你单位有什么要求;了 懂了吗?
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一种人际。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理解不断深入,医学模式有了新的变化,医患关系也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患关系论文,供大家参考。
医患关系论文 范文 一:医患关系下基础医学论文
1.基础医学 教育 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主要采取“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的教育模式。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或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医生的摇篮,基础医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 医学知识 有限,学生和老师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医患关系调节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获取医学知识正处于极度渴望的阶段,又苦于缺乏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与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不同,不会涉及有关患者隐私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可以在医患之间构建医学知识和互信的桥梁,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途径将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构架知识的桥梁
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清楚医生的诊断,不了解医生的用意,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带着毕生积蓄,甚至是四处筹措的医药费,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对医疗期望值往往过高,由于不了解医疗风险,将责任归咎于医生。比如湖南湘潭市产妇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医疗意外,如果患者家属对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的危险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发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医生接诊量巨大,任务重,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为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老师和医学生肩负着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可能的医疗风险通过合适的途径和 渠道 ,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科普,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架知识的桥梁,为医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础。同时医学生在充当医学知识桥梁作用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一个“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有助于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面对实际问题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学活用,加快医学生的成长。
构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疗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医疗乱象”的发生,例如“收红包”、“大处方”等现象,患者不信任医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资历深厚或者自己熟识的医生,时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医务人员。而有的医生为了规避医疗纠纷中的责任,也会相应的采取一些自我保护 措施 ,比如放弃高风险手术、过度依赖医疗仪器、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出现过度医疗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医学生走进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长期接触,建立联系,关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同时防止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只见“病”、不见“人”,为以后医学生步入医生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医患关系奠定感情基础。
2.具体对策和 方法
建立健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
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水平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它决定未来医生的职业态度、行为举止,必将为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患沟通理念的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只注重临床带教,把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养成寄于临床实践阶段,忽视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等现象,是很不可取的。在当前医患关系的新形式下,医学院校必须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等非生物学知识的课程比例,在原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课程基础上,增设沟通技能、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等课程。要切实避免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生硬地进行概念、理论、原理的灌输,同时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将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纳入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及早地渗透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而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医学学科的人文性,增强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能力。
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单一以课堂讲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 教学方法 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学模式,注意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手段。例如应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综合模拟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拟病房和模拟医院等,加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用一切手段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营造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医学生顺利完成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开创培养健康医患关系的新机制和途径
为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医学教育早期临床实践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从医患关系的角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和隐私权及无证行医等问题。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建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入社区,进行医学知识科普活动,让医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群众的健康问题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一方面可以提高沟通技巧,使他们逐步掌握应对医患关系的策略,并且与群众逐步建立互信互重的情感联系,增进医学生对患者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另一方面,医学生在 社会实践 中自主观察,不断发现医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医患关系论文范文二:医患关系下基础医学教育论文
1.医患关系扭曲成因
在医疗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医患关系本应该是共赢的关系,一方面医生为患者解除或者缓解病痛,从而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另一方面患者向医生求助,并支付相关费用。目前导致医患关系严重扭曲的成因复杂,涉及患者、医生、医院与政府甚至媒体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但是调查提示导致医患纠纷的前3位原因仍然是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差、服务态度差、医患沟通障碍。医护工作是个“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职业,职业的属性要求从业人员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当前大众对健康水平要求提高的形势下,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也提示医学教育应在调节医患关系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除了少数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确实存在问题以外,医疗问题的专业性导致患者缺乏了解,对医护人员期望过高,另外医生相对短缺,任务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制约了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要想走出医患困境,必须加强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2.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主要采取“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的教育模式。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或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医生的摇篮,基础医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医学知识有限,学生和老师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医患关系调节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获取医学知识正处于极度渴望的阶段,又苦于缺乏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与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不同,不会涉及有关患者隐私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可以在医患之间构建医学知识和互信的桥梁,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途径将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构架知识的桥梁
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清楚医生的诊断,不了解医生的用意,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带着毕生积蓄,甚至是四处筹措的医药费,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对医疗期望值往往过高,由于不了解医疗风险,将责任归咎于医生。比如湖南湘潭市产妇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医疗意外,如果患者家属对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的危险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发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医生接诊量巨大,任务重,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为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老师和医学生肩负着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可能的医疗风险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渠道,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科普,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架知识的桥梁,为医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础。同时医学生在充当医学知识桥梁作用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一个“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有助于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面对实际问题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学活用,加快医学生的成长。
构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疗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医疗乱象”的发生,例如“收红包”、“大处方”等现象,患者不信任医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资历深厚或者自己熟识的医生,时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医务人员。而有的医生为了规避医疗纠纷中的责任,也会相应的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比如放弃高风险手术、过度依赖医疗仪器、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出现过度医疗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医学生走进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长期接触,建立联系,关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同时防止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只见“病”、不见“人”,为以后医学生步入医生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医患关系奠定感情基础。
3.具体对策和方法
建立健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
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水平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它决定未来医生的职业态度、行为举止,必将为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患沟通理念的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只注重临床带教,把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养成寄于临床实践阶段,忽视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等现象,是很不可取的。在当前医患关系的新形式下,医学院校必须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等非生物学知识的课程比例,在原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课程基础上,增设沟通技能、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等课程。要切实避免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生硬地进行概念、理论、原理的灌输,同时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将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纳入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及早地渗透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而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医学学科的人文性,增强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能力。
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单一以课堂讲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学模式,注意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手段。例如应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综合模拟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拟病房和模拟医院等,加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用一切手段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营造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医学生顺利完成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
开创培养健康医患关系的新机制和途径为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医学教育早期临床实践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从医患关系的角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和隐私权及无证行医等问题。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建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入社区,进行医学知识科普活动,让医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群众的健康问题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一方面可以提高沟通技巧,使他们逐步掌握应对医患关系的策略,并且与群众逐步建立互信互重的情感联系,增进医学生对患者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另一方面,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主观察,不断发现医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医患关系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医疗纠纷的论文
2.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
3. 分析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4. 中国特色的医疗纠纷现状研究及防范应对论文
5. 卫生法学论文
6. 产科论文范文
医患沟通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患沟通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当前,医疗纠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医院和卫生行政管理的难点,时常困扰着医务人员,严重干扰着医院的正常工作。究其根源既有医患双方的问题也有社会的问题。众所周知,医学科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复杂、最高尖和未知领域最多的一门科学。医疗服务行业具有很高的风险性。而患者缺乏相应的医学专业知识,对疾病治愈的期望过高,同时,医务人员能力和水平局限等等,都是医患矛盾的潜在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医患之间的及时有效沟通,加深理解、尊重和信任,消除不必要的误解,更好地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另据我办近年来接待的医疗纠纷信访投诉资料显示80%的医疗纠纷与医患沟通不到位或未能有效沟通有关,只有不到20%的案例与医疗技术有关。可见医患沟通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沟通及有效沟通
沟通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包括思想观念、价值情感等多个方面。如果交流的信息能够被沟通双方理解和接受,那么这种沟通就是有效沟通。
医患关系是一种“性命相托”的特殊关系,因患者对医学专业知识的缺乏,沟通中医方就成了沟通的主体。医患纠纷,大多存在着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到位、不全面,效果不佳。即沟了未通,未能达到被理解,认同和接受。
如手术知情同意书,医务人员可能存在着对患者简单介绍,草草了事,让患者认为是常规手术签字,结果出现了并发症或疾病转轨而发生纠纷。
2、有效医患沟通的主体及意义
(1)因医患之间对医学知识认识的差异性,导致医患沟通中,医务人员占主导地位,即成为沟通的主体。
(2)有效医患沟通能促进双方的相互了解、信任,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接诊中的病史采集工作,医生除仔细耐心地听取患者对自身病情的描述外,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真诚和谒的态度告知患者如何配合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及检查的目的等,达到有效沟通,并从患者对疾病的描述过程中,捕捉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发现可疑信息或可能性,以便详细全面的考虑病情,以免误诊或漏诊,尽可能排除以后纠纷的隐患,同时,为接下来的辅助检查及明确诊断奠定基础,也为加深医患理解、信任,减少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铺垫。
(3)有效沟通有利于医院又好又快地发展:现阶段,病人不仅可以选择医生提供的治疗方案,而且可以自由地选择医院或医务人员。因此,医院要发展就必需努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良好的声誉。吸引更多的就医者。通过与首诊患者的沟通交流,让患者感受医院良好的服务态度、高超的诊疗水平,严谨的治学态度,从而在患者和社会中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就医者。
(4)医患的有效沟通是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医学科学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医学科学的发展,有赖于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同时也非常需要广大患者的支持和配合。
3、有效沟通的技巧
3.1和谒可亲的态度是有效沟通的前提态度是每个人心灵的表白,易受个人感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谒可亲态度体现了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做到真诚面对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同情患者的疾苦,使患者感受到接诊医生对自己疾病的关心、重视和认真负责精神,为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拟定治疗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3.2优美动听的语言是有效沟通的良药通过患者对疾病的描述,适时通过幽默诙谐或质朴易懂的语言消除患者对自身关疾病的恐慌,稳定患者的紧张情绪,并适时加入引导,是全面获取患者信任及采集相关疾病信息的主要来源。当然在倾听时,做到要全身心的投入,不无故打断患者的叙述。其次,注意谈话艺术,讲究方式和技巧,做到善解人意,尊重和关爱个体生命。用亲切、平和的语言,体贴的心态交待疾病治疗中相关问题,以提高交流的质量,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4、有效沟通应把握的原则
4.1合理合法原则医患关系是也一种法律关系。在与患者沟通时,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实恪守医疗道德。厘清患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对于患者提出的合理合法问题,设法帮助解决,违法违规的事情要耐心地向患者讲明,并取得理解。
4.2真心实意原则医患双方是平等的,沟通中抱着真诚的态度,真心实意为病人着想,竭尽全力地为患者解除病痛,使病人放心,愿意推心置腹的沟通,使之配合治疗,达到有效沟通。
4.3换位思考原则不管何时何地能够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站在病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难题自可迎刃而解,沟通更是水到渠成。
4.4时机把握原则沟通中,特别注意在沟通遇到困难或患者或其亲属情绪激动时,可以温和的态度采用冷处理、沉默等方式,给患者和家属调整情绪和整理思绪的留出一定的时间,以免产生矛盾,影响沟通效果。
总之,医患双方的有效沟通在诊疗工作十分重要,作为医务工作者要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善于用真诚去感动对方,用渊博的医学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化解医患交流中的矛盾。为密切医患关系,加深患者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信任,构建和谐社会,赢得良好声誉推动、助力。
参考文献:
[1]孙海涛.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1):105-106.
[2]顾文英,孙斌,童莹.制度化的医患沟通会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J].中国卫生资源,2009,12(2):77-78.
[3]于恩彦,祝世法.浅谈医患沟通[J].中华医院管理,2008,24(10):683-684.
[4]支凯林,金月红.浅谈加强医患沟通在医疗工作中的作用[J].人民军医,2009,52(1):11.
一、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可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近年来,医疗纠纷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调查显示,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够所引起的,而医疗技术水平低下造成的医疗纠纷仅占。[4]因此,加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使医生了解患者的需求,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解答疑惑,同时也使患者理性认识医疗活动,这样就可以加深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多注重医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对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使得医学生缺乏沟通技能,医学生引起的医疗纠纷从无到有,逐年递增。因此,对医学生加强医患沟通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是防范日后执业生涯中医疗纠纷发生的需要。
2.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有利于临床实习顺利进行。医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是离开学校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时间。临床实习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为医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医师奠定基础。[5]因此,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医学生刚开始临床实习时,由于体格检查及治疗手法还不娴熟,患者不愿意接受他们的问诊查体,更不愿意接受他们的实践操作,这将大大减少医学生的学习机会,影响了临床实习质量。如果医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关心、帮助他们,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将有利于得到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3.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需要。通过采集病史可以获得病人的医疗信息,这对疾病的诊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病史的采集过程就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过程。医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才能获得正确、全面、可靠的病史。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医生同样依赖于有效的沟通,才能了解病人对药物及手术治疗的反应,有助于医生改进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将在日后的医疗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因此,医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医院实习期间就应该加强对医患关系的认识,努力学习各种医患沟通技巧,为日后提高医疗质量打下基础。
二、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主要举措
1.开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欧美国家的医学院校很重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通过开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播医患沟通的知识与技能。[7]例如,美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开设了《医患沟通的艺术》、《与病人沟通》等课程。英国许多医学院校开设了《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医患沟通》、《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等课程。而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开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仅少数试点高校开设了《医患沟通学》等课程,且存在课程性质大多数为选修课、课时数相对偏少等问题。[8]尚未开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的医学院校,只是在《临床技能》、《临床导论》、《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中才涉及与医患沟通有关的内容,讲授内容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医学生进入医院以后与患者沟通的需要。因此,我国医学院校应该借鉴欧美国家成熟的教学经验,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开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并列为必修课程,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2.实习前教育。医学生在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习之前,对医院的情况缺乏了解。因此,教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实习前教育,内容包括医疗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医疗技术操作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医患沟通技巧、医疗纠纷的防范和处理等等,使医学生认识到目前严峻的医疗形式,增强医患沟通意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3.在临床实习中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在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每天与患者接触,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多去病房,与患者交谈,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当学生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多请教临床教师,使老师了解学生的医患沟通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起与患者沟通的信心,增强其沟通能力。此外,医学生在实习时应当仔细观察临床教师如何与患者沟通,学习老师的沟通技巧。医学生应当掌握的常见沟通技巧包括:(1)良好的仪表和仪态。医生良好的仪表和仪态可以给患者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有利于后续的医患沟通顺利进行。如果医生衣冠不整、手忙脚乱,则会给患者留下邋遢的印象,失去患者的信任。(2)耐心倾听。医生应当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不要随便打断,这既是对患者的尊重,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有助于正确诊断。(3)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知情同意权。因此,医生在适当的时候要向患者介绍各种检查的目的、必要性和局限性、疾病的诊断、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及选择的依据、治疗后的效果和并发症、疾病的预后和医疗费用等,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同意。(4)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在医患沟通时,医生应当使用礼貌的语言,尊重患者的人格,不要伤害患者的自尊心。在告诉病人坏消息时,要运用保护性言辞,防止交流信息对患者心理产生不良刺激。此外,医生在沟通时,应当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便患者容易理解,尽量少用患者不易听懂的医学专业术语。(5)正确使用肢体语言。研究发现,影响面对面沟通效果的三大因素中,肢体语言占55%,语气、语调占38%,语言仅占7%。[9]因此,在语言沟通时要配有肢体语言。例如,医生在门诊与患者交流时,面带微笑,同时给予患者亲切的目光和关爱的身体触摸,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关怀,增强了患者对医生的信赖,有利于沟通顺利进行。(6)避免冲突。有些患者在患病期间心情不好,脾气比较暴躁,作为医生要理解病人的痛苦,学会宽容,避免冲突。
4.提高临床教师的素质。临床教学实践证明,临床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指导医学生实习时,临床教师的敬业精神、与患者积极沟通的行为会自然而然地传输给学生,这对学生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建立起良好的医患沟通模式具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临床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建立:(1)建立临床教师资格审核制度,聘请教学能力强、临床经验丰富、医患关系融洽的临床医师担任教师。(2)通过举办“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专题讲座,对现有临床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临床带教水平。(3)严格的教学评估。根据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副院长、科教科和教学督导组专家定期检查临床教师的教学质量,发现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另外,科教科定时召开医学生座谈会,由医学生对老师的带教进行评价,并将评教结果反馈给带教老师,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对存在问题的教师提出整改意见。
5.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考核。为了让医学生认识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在医学生的出科考试中,除了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外,还要考核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国外许多医学院校主要采取真实临床场景考试法。[10]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学生被告知需要完成的任务,例如获得病人对某项治疗的知情同意、告诉病人坏消息等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后,教师根据专门制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技能进行评估。其他的考核方式还有理论考试、问卷调查、学生自我评估等。总之,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患者为中心的主体意识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患者希望在医疗过程中得到平等的参与权、人格权,患者在寻求治疗的同时,更关注自身利益是否得到尊重。医患沟通是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不可避免的,对于妇产科患者生理、心理的特殊性,使得和谐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关键词:医患沟通;妇产科;实习医学生;重要性
在医院各个科室中,妇产科是一个医疗纠纷高发的科室,由于在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妇产科针对的人群为女性,涉及对女性生殖系统的检查和治疗,有其特殊性,处理不当容易发生医疗纠纷。近年来,各级医疗机构中,妇产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在首位,占我国城镇医疗纠纷的.~[1]。这之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医疗纠纷是因为医患之间缺乏沟通或沟通不当引起的,一个合格的医生不但要有坚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需要有很强的医患沟通能力,使医疗行为能够有效及时的实施,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进入妇产科实习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教育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
由于我国对医患关系重视不足,在医学课程设置上也忽略了相关医患关系的教育。医患沟通技术是世界医学教育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妇产科医学生未来能够胜任自身岗位,处理好医患关系的根本,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医患沟通教育日渐凸显其行为医疗教育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妇产科医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将医患沟通教育作为高校医学基础课程十分必要,同时也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
2妇产科临床教学对实习医学生进行医患沟通教育的现状
目前国内实习的内容多为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规章制度、实习单位简介等,而对实习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只进行笼统的培养,由于妇产科有其检查对象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即便对实习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培养,也是随意而为,并未形成一门课程,建立完整培养模式。
3医患沟通对于妇产科的意义远大于其他科室
妇产科涉及患者个人隐私,如婚前行为、人工流产、性传播疾病等,存在着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交谈和检查中,患者常常怀有害羞、惧怕心理,如果沟通不好,就会引起误会,发生医疗纠纷。所以要当好一名妇产科临床医生就必须掌握医患沟通的方式、方法和技巧,达到与患者交流的有效目的,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促进医患关系的真正和谐。
因此,我们实习医学生应从入科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自己的医患沟通能力。
4提高医疗质量的需要
妇产科医学生在接诊每一位患者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与患者很好的沟通,如采集病史,医生只有具备很好的沟通能力,才能取得患者的理解与信任,才能换得全面、可靠的病史;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同样依赖医生和患者良好的沟通,才能了解治疗过程中患者对药物和手术治疗的反应,以及后期的治疗效果,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将在医疗工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提高医疗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2]。因此,妇产科医学生在学校和医院实习期间就应加强对医患关系的认识,努力学习各种医患沟通技巧,为以后提高医疗质量打下基础。
5应加强实习医学生人文精神与法制素养的培养
首先培养医学生树立医学人文精神——以患者为中心。教育学生要把患者作为完整社会中的人来对待,不能单纯为了治病而治病,应培养医学生树立医有大德,大德有大爱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医学生要有真诚的同情心,用高尚的医德情感,设身处地关心和体贴患者,待患者如亲人,从自身原因减少医患矛盾的隐患[3]。
加强对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医疗工作作风和崇高的医德修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意医德医风的养成,成为精干专业、诚于品德、名副其实的德医双馨的医学生。
应加强实习医学生的法制教育懂法是一名合格医生的必须要求,患者有知情权、隐私权和选择权,而医务人员有告知的义务和保护患者合法权益的义务,由于医务人员缺乏法律意识,不能及时告知患者关于分娩方式、病情及手术并发症等方面的信息。同时对于疾病史、婚育史等隐私权缺乏应有的保护,极易引起医患纠纷。
实习医学生不仅要学习《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还应学习《刑法》、《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6运用沟通技巧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主动倾听倾听,是医患沟通的最基础和最有效的原则和技巧[4]。只有医者对患者由衷的关心,认真倾听他人的语言,才能了解对方,从而选择合适的沟通途径和解决方案。通过倾听患者说话,患者会在心理上得到的极大满足与温暖感,逐渐对医生产生信任感并开始接纳医生和配合治疗。
语言沟通技巧医学生在沟通过程中,应多用生活化的口语,少用术语,不用简称,让患者真正理解医者所传达的信息,并帮助患者做出合适的选择[5]。实习医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称呼患者需要使用得体的称呼语,不可用床号取代称谓;医患沟通要求语言表达清楚、准确、简洁、条理清楚,避免措辞不当、思绪混乱、重点不突出等情况;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非语言沟通技巧医患沟通过程中有大量信号通过非语言手段传递,这些信号包括肢体动作语言、言语因素和空间物体信息。妇产科接触的对象为女性患者,对这些信息的捕捉更为敏感,所以,尤其要注意非语言信息的表达,如注意面部表情,保持目光接触,说话语调保持温柔,把握适当人际距离等等,给患者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时,医生也要注意捕捉患者的非语言信号,比如患者的焦虑或疼痛,表达适当的关系[6]。
师生交流会实习结束时,由科主任召集全科师生召开师生交流会,采取自主发言的形式,要求每个实习医学生发言,内容包括医患之间沟通、医护之间沟通、医生与患者家属之间沟通等话题,畅谈沟通中常见的问题、沟通中遇到的障碍及运用沟通技巧取得实效的分享等,谈感受、提建议,并发放无记名问卷调查,提供一个无记名的沟通平台,利于医学生表达真实情感,科主任根据记录进行梳理,总结好的建议,使实习生带教工作可持续性改进。
总之,医患沟通能力是实习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它的提高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学校、医院、实习医学生自身等多方的努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总结和提高。掌握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处理好日渐增多的医疗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共同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健.妇产科教学如何应对新的医疗环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伦版,2008,29(4):61-62.
[2]钟随平.沈玉洁.加强医患沟通教育,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J].现代医药卫生,2006,2(12):1913-1914.
[3]王娟,聂秀,杨黎,等.大学生同伴交往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现代医学,2010,37(1):73.
[4]饶光雄,唐承红.浅谈临床实习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4):362-363.
[5]谢保群.论医患沟通中医生的语言沟通技能[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32-34.
[6]雏传军.非语言沟通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及技巧[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9):28-29.
《针对病人心理,实施医患沟通》
【摘要】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针对病人心理,运用心理学技巧,有效实施医患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病人心理;医患沟通;心理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207-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得到越来越多的服务对象的青睐,实施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医学人文精神的需要[1]。
1明确病人的角色特点,摆正医患之间的位置
病人是患有某种疾病的人,是“求助者”,看病求医是他们的权利,对医护人员来说,应该理解他们的求医心态,摆正自己“救助者”的位置,在医患关系处理中应该注意帮助病人解决因患病所带来的担忧和困难。
医患、护患关系是在医院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特殊人际交往关系,其主要内容是治疗性的,并非其他感情性或商业性。医患、护患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应该是平等、互助、合作和共同参与,而非“施舍”与“受惠”、“命令”与“服从”这样的不平等关系。当然,平等关系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实际工作中需要医护人员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理解病人角色的前提下,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心理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治疗性的医患关系,了解不同病人的心理需要,认识到不同年龄(老年、儿童、成人)、性别以及不同个性心理特征、患不同类型疾病病人的心理需求,医护人员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同时,通过采集病史与日常沟通,努力寻找其社会心理因素,并予说服疏导,使之配合治疗,这将有助于疗效的改善。
2研究病人的心理表现,掌握沟通的主动权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病人与健康人的心理活动既相同又不相同,健康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适应社会生活,而病人则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健康人的心理活动多指向于外界客观环境,而病人则更多地指向于自身与疾病。及时了解与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实施行为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病情,掌握与病人沟通的主动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病人常见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主观感觉异常与心绪不佳
病人患病之后,由于病体的反应,角色的变化和心理冲突,主观感受和体验与正常时有了差异。他们会把注意力顿时转向自身,对自己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的声音都异常地敏感,不仅对声、光、温度等外界刺激很敏感,就连自己的体位、姿势也似乎觉察得很清楚,有的会出现空间知觉的异常。这时候病人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激怒或消沉。
孤独无助与被动依赖
一个人生病住进医院病房,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自然产生一种孤独感。由于心理应激的失控,自我价值感的丧失,自信心的降低,病人往往出现自悲自怜的情绪。同时,通过自我暗示,病人会变得被动、顺从、娇嗔依赖,情感变得脆弱甚至带点幼稚的色彩。只要亲人在场,本来可以自己干的事也让别人去做,本来能吃下去的东西几经劝说也吃不下;一向独立性很强的人变得没有主见,一向自负好胜的人变得没有信心。这时他们的爱和所属感增加,希望得到更多亲友的探望,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否则就会感到孤独、自怜。
敏感与疑虑
人有了病,自我价值感必然受到挫伤,自尊心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这时病人较之往常更为敏感,点滴小事也要计较。听到别人低声言语,就以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疾病,对别人的好言相劝也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别人的意思,对吃药打针处置检查也疑虑重重。有的凭一知半解的医学和药理知识,推断药物,推断预后,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担心差错或意外不幸降落到自己身上。有些病人文化程度低,缺乏科学的生理、药理知识,当病情和他自己预想的不一致时,便陷入胡思乱想之中,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焦虑与恐惧
医院特殊的生活环境易使病人产生陌生感,病人患病后针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就诊时会焦躁不安、精神负担过重、悲观失望、愤怒,从而产生恐惧心理[2]。希望对疾病作检查,又害怕检查;希望知道诊断结果,又不敢去看诊断结果。怕痛、怕开刀、怕留后遗症、怕死亡,整天提心吊胆,心理矛盾重重。他们有的反复询问病情;有的虽然避病不谈,实则也是忧心忡忡。
期待心理与择优心理
人生病之后,不但躯体发生了变化,心理上也经受着折磨。因此病人都希望获得同情和支持,都希望能尽快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并希望最好的医生为他诊疗,最好的护士为他护理,而且生活上需要照顾,精神上需要安慰,对所患疾病的性质、预后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解释,他们寄托于医术高超的医生,寄托于护理工作的创新,寄托于新方妙药的发明,幻想着医疗奇迹的出现。总之,就是期待着康复,期待着生存。
习惯性心理
病人刚刚生病时,因长期的健康生活的习惯定势,缺乏心理准备,往往一时承认有病,一时又常把自己当成健康人。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配合治疗,不利于安心养病。可是,当病人一旦适应了病人生活,又往往产生对疾病的习惯性,即按时打针、吃药,按医嘱办事,成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总认为自己的病需要长期的休养和治疗。即使躯体疾病已经康复,心理上也总感到“虚弱”。他们在心理上、躯体上又习惯了多依赖、活动少和动脑少等病人生活模式,一时改变不过来。
3运用心理学技巧,多方面实施医患沟通
良好的医患、护患沟通需要以规范的制度来保证,需要以高超的医术来改善,需要以先进的设备来加强,也需要医护人员用心理护理来维护。心理护理是研究病人心理的活动规律,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缩短治疗护理的历程以利于病人尽快恢复的一门交叉学科,要求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综合运用到临床治疗与护理中,根据不同病人、病种、疾病的状态、程度进行治疗与护理,以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促进医患沟通与医患和谐[3]。
要注重倾听与记录,使病人获得尊重
倾听是一种态度,也是一门艺术,医护人员在与病人交流中,要既见其“病”,又见其“人”,学会倾听病人的叙述,疏泄病人的压抑情感,适当地矫正病人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表示对病人意见的重视,在认真倾听的同时要养成记录的习惯,对病人强调的问题,要反复询问,详细记载,这样做可以让病人感到自己得到了尊重[6],相信自己的意见一定会得到重视,在心理上恢复战胜病魔的信心。
要学会缩短空间距离,使病人有心理认同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把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分为3种。恋人距离:45cm;朋友距离:;社会距离:以上。如果医护人员在和病人交往中,能够巧妙地“闯入”对方的亲近距离,就会使彼此之间的关系迅速升温。所以,医护人员在和病人相处时,要创造多种机会,“闯入”对方的心理接近区域。在语言交流时,要常用“我们”或“咱们”一词,以加强双方的同伴意识。这样会缩短医患之间的心理距离,让病人产生认同感,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卷入效果”。
要经常在细微处体贴,让病人有温暖感
在医患、护患接触中,病人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医疗帮助,而且需要医护人员的温暖,如为对方拿掉留在衣服上的毛发,整理一下衣服等。这样做会让病人感到医护人员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这种温暖感可以有效消除病人的孤独感,使病人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要运用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主要指目光、表情、姿势等。根据研究显示,单纯的语言交流能达到沟通目的只有7%,结合语气语调可以提高到38%,而语言和面部表情及身体动作相结合,则能达到55%以上[4]。因此,医护人员要学会利用肢体语言和病人进行沟通。心理学研究证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医护人员如果能够利用各种时机,每天与病人目光接触2-3秒钟,同样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会使病人感到亲切,彼此有了信任感,增强其求治动机与信心。
要尽量予以同情与理解,助其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虽然有许多疾病医学上仍束手无策,但如果给予必要或一定的同情、理解,分担或减轻病人的焦虑、抑郁、自责等不良情绪,给予心理的安慰和支持,树立起病人的自信,仍可有助于鼓励病人积极求医和配合治疗,指导病人对不良行为因素的自控与纠正,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学会应对和处理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和疾病治疗效果,提高临床医疗与护理的质量。
因此,针对病人心理,实施良好医患、护患沟通,对病人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乃至预后都起着重要因素。我国传统医学就注重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强调治病要标本兼治。真正从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看病”或“治病”转变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看病人”或“治疗病人”这方面来,虽然从字面上只增加了一个“人”字,但意义却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 金福年.加强医患沟通的有效途径[J].中国医院,2007,11(8):63-65.
[2] 段雪融.浅谈病人的心理护理[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3(4):397.
[3] 贾伯娟.医患沟通与医患和谐[J].中国保健,2008,16(14):590-591.
关于医患沟通的几点深思论文,下面我推荐 医患矛盾及其化解机制的深思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摘 要:医患沟通是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巧用沟通技巧,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防范医疗纠纷,努力使医院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保护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患沟通;护患沟通
医患沟通是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密切,追求生命质量和寻求健康知识的欲望日益增强。人们在寻医问药的过程中,考虑的已不仅仅是医院的就医环境,仪器设备,医疗水平,而是更加注重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态度,医患关系就是其中的一大部分。
生病和住院本身使病人及其家属面对巨大的压力,有时甚至看作是很恐怖的经历,医护人员要帮助病人度过这段艰难的历程,既解除肉体上的痛苦,也减轻精神上的负担,良好的、清晰的、支持性的沟通是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医护人员的沟通意识不强,态度不积极,技巧不熟练,导致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医护人员要在沟通中多用文明规范且通俗易懂的大众用语,通过有效沟通,才能让患者积极配合,达到治病的目的,才能减少因语言沟通技巧不当造成的病人不满意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1 阻碍医患沟通的理由
在医患沟通中,患者的心理特征往往容易导致对医护人员的言行敏感、多疑,由于各自的立场和对疾病感受不同,即使是一句普通的话,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在不同场地与情景感受中,很容易在心理上对患者造成中伤,引起投诉。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及时发现隐患,如:沟通过程的某个细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沟通不良;没有良好的沟通前提,信息认知容易存在误差,在医护人员认为是常识的理由,患者的认知和理解有时候和医护人员相差太远;信息传递错误,往往对沟通的细节没有说明,或者使用沟通技巧不当等,导致了理解上的误区;对患者的性格、爱好、习惯等没有全面的了解,对患者要注意的事项交待不明确;没有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理由,缺乏必要的关心和理解;没有把真实情况向患者说明或有意隐瞒病情,病人没有参与交流并做出选择,导致病人的不合作等等。
分析患者对医护人员不信任的理由大致有三点:一是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二是在患病求医过程中心理或多或少变得比平时敏感容易激动,因此稍有不妥即采取对立态度;三是金钱付出不一定得到满意的效果。
2 推动医患沟通的措施与策略
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
现在的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社会模式”转变。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增添新知识,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人际交往、教育学等综合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在医患沟通中充满自信,有说服力,取得患者信任,以便解决患者提出的健康理由,消除影响康复的因素。
要给人以信任和亲切感的外在形象,具有真诚、中立、同情、同感的态度,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还要利用各种机会锻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自然地使用文明规范用语,巧用规范语言 。要注重医德医风建设,具备“开拓创新、服务至上、爱院爱岗、团结协作”的工作精神,牢记“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管理为重点”的经营理念,使医院上下形成注重社会效益,处处站在病人角度考虑,努力为病人服好务的工作作风,真正使医院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保护神”。
善用沟通技巧
医护人员在处理医患关系时,要明确自己在医患关系中的位置、责任和作用,要做到“不是亲人胜于亲人” , “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进行有效的沟通。
(1)导入主动服务的理念,在人性化服务的基础上,做到诚信、尊重、同情、耐心,与患者建立朋友式的医患关系,消除患者不安全感,建立信赖感。医务人员要态度热情、主动、大方,在与患者交流中要了解患者的身心需求,并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
(2)善用非语言符号系统,如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触摸、服饰、步态等,如:必要时触摸发热病人的额头,帮病人将捋起的衣袖放下,在寒冷的冬天帮病人掖一下被角等。一个细微的动作,就能体现出如亲情般的关怀,进而与患者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3)首次沟通时可先做自我介绍,使用礼貌性语言,善用安慰语,多用鼓励话,巧用权威话,慎用消极语,禁用伤害语,给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让患者感觉心情舒畅,愿意再次进行沟通。
(4)要注意外在形象。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仪容、仪表、服饰、精神状态等外在形象至关重要。
(5)要以愉快、积极的情绪感染病人,减轻病人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你的笑容、关怀和时刻准备帮助他人的态度,都会影响他们住院的经历。人常说微笑是最好的语言,以微笑待人,是人际交往中解决生疏紧张的第一要素。
(6)掌握聆听的技巧,聆听不仅是指听到对方说话这样一种单纯的生理过程,而是包括了心理认识的情感过程。要耐心倾听,不要随意打断患者,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反应,如说“嗯”、“是”、“对”或点头表示接受对方说的内容,希望他继续讲下去。医护人员要利用“积极地倾听”来弄清患者所关心的理由是什么,要鼓励患者积极披露信息。
(7)答复或复述对方所说的内容(包括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使对方可以重新评估一下他所说的话。可以用“您的意思是……”、“您看起来好象……”等语句。这样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建立和患者的感情,使患者产生信任和安全感。
(8)沉默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方式,以和蔼的态度表示沉默将给患者很舒适的感觉,给人们深思和调试的机会。
(9)谈话要有针对性, 与病人交谈不是闲聊,而应是有主题、有目的地交谈。要针对病人年龄、性格、职业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谈话方式和内容,要紧紧围绕病人的病情、情绪谈话。不要海阔天空、漫无边际,要善于制约谈话的内容,将谈话限制在自己需要的信息范围内。
(10)选择适当的策略,如发现可能出现理由苗头的病人,应立即将其作为重点沟通对象,针对性地进行沟通,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变换沟通者,如:责任护士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有困难或障碍时,应另换其他护理人员或护士长与其进行沟通;对诊断不明或病情恶化时,在沟通前,医—医之间、医—护之间、护—护之间要相互讨论,统一认识后再选择专人对家属进行解释,避开医方不一致导致病人和家属产生不信任和疑虑的心理。
沟通是一门艺术,是医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优秀的医护工作者,要懂得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不断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医护理念为患者服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在身心上得到最大的满足。医护工作者在医患关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积极、健康、向上的医护行为是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建立理想的医患关系,需要广大医护人员提高素质,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谌永毅.护患沟通技巧[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 商海涛.试论医患沟通技巧[J]. 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4(9):83.
[3] 张涛.医疗纠纷的成因探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8):537-539.
[4] 姜新宝.制约医患沟通的主要因素和策略[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6,17(2): 27-29.
[5] 周桂勤.浅议加强医患沟通与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6,17(6):101-102.
相关阅读:
医患矛盾及其化解机制的深思
用科学方法解决医患矛盾初探
新时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论文
试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道德理念论文
论门诊导诊护理工作中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针对病人心理,实施医患沟通》
【摘要】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针对病人心理,运用心理学技巧,有效实施医患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病人心理;医患沟通;心理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207-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得到越来越多的服务对象的青睐,实施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医学人文精神的需要[1]。
1明确病人的角色特点,摆正医患之间的位置
病人是患有某种疾病的人,是“求助者”,看病求医是他们的权利,对医护人员来说,应该理解他们的求医心态,摆正自己“救助者”的位置,在医患关系处理中应该注意帮助病人解决因患病所带来的担忧和困难。
医患、护患关系是在医院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特殊人际交往关系,其主要内容是治疗性的,并非其他感情性或商业性。医患、护患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应该是平等、互助、合作和共同参与,而非“施舍”与“受惠”、“命令”与“服从”这样的不平等关系。当然,平等关系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实际工作中需要医护人员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理解病人角色的前提下,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心理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治疗性的医患关系,了解不同病人的心理需要,认识到不同年龄(老年、儿童、成人)、性别以及不同个性心理特征、患不同类型疾病病人的心理需求,医护人员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同时,通过采集病史与日常沟通,努力寻找其社会心理因素,并予说服疏导,使之配合治疗,这将有助于疗效的改善。
2研究病人的心理表现,掌握沟通的主动权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病人与健康人的心理活动既相同又不相同,健康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适应社会生活,而病人则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健康人的心理活动多指向于外界客观环境,而病人则更多地指向于自身与疾病。及时了解与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实施行为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病情,掌握与病人沟通的主动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病人常见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主观感觉异常与心绪不佳
病人患病之后,由于病体的反应,角色的变化和心理冲突,主观感受和体验与正常时有了差异。他们会把注意力顿时转向自身,对自己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的声音都异常地敏感,不仅对声、光、温度等外界刺激很敏感,就连自己的体位、姿势也似乎觉察得很清楚,有的会出现空间知觉的异常。这时候病人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激怒或消沉。
孤独无助与被动依赖
一个人生病住进医院病房,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自然产生一种孤独感。由于心理应激的失控,自我价值感的丧失,自信心的降低,病人往往出现自悲自怜的情绪。同时,通过自我暗示,病人会变得被动、顺从、娇嗔依赖,情感变得脆弱甚至带点幼稚的色彩。只要亲人在场,本来可以自己干的事也让别人去做,本来能吃下去的东西几经劝说也吃不下;一向独立性很强的人变得没有主见,一向自负好胜的人变得没有信心。这时他们的爱和所属感增加,希望得到更多亲友的探望,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否则就会感到孤独、自怜。
敏感与疑虑
人有了病,自我价值感必然受到挫伤,自尊心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这时病人较之往常更为敏感,点滴小事也要计较。听到别人低声言语,就以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疾病,对别人的好言相劝也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别人的意思,对吃药打针处置检查也疑虑重重。有的凭一知半解的医学和药理知识,推断药物,推断预后,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担心差错或意外不幸降落到自己身上。有些病人文化程度低,缺乏科学的生理、药理知识,当病情和他自己预想的不一致时,便陷入胡思乱想之中,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焦虑与恐惧
医院特殊的生活环境易使病人产生陌生感,病人患病后针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就诊时会焦躁不安、精神负担过重、悲观失望、愤怒,从而产生恐惧心理[2]。希望对疾病作检查,又害怕检查;希望知道诊断结果,又不敢去看诊断结果。怕痛、怕开刀、怕留后遗症、怕死亡,整天提心吊胆,心理矛盾重重。他们有的反复询问病情;有的虽然避病不谈,实则也是忧心忡忡。
期待心理与择优心理
人生病之后,不但躯体发生了变化,心理上也经受着折磨。因此病人都希望获得同情和支持,都希望能尽快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并希望最好的医生为他诊疗,最好的护士为他护理,而且生活上需要照顾,精神上需要安慰,对所患疾病的性质、预后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解释,他们寄托于医术高超的医生,寄托于护理工作的创新,寄托于新方妙药的发明,幻想着医疗奇迹的出现。总之,就是期待着康复,期待着生存。
习惯性心理
病人刚刚生病时,因长期的健康生活的习惯定势,缺乏心理准备,往往一时承认有病,一时又常把自己当成健康人。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配合治疗,不利于安心养病。可是,当病人一旦适应了病人生活,又往往产生对疾病的习惯性,即按时打针、吃药,按医嘱办事,成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总认为自己的病需要长期的休养和治疗。即使躯体疾病已经康复,心理上也总感到“虚弱”。他们在心理上、躯体上又习惯了多依赖、活动少和动脑少等病人生活模式,一时改变不过来。
3运用心理学技巧,多方面实施医患沟通
良好的医患、护患沟通需要以规范的制度来保证,需要以高超的医术来改善,需要以先进的设备来加强,也需要医护人员用心理护理来维护。心理护理是研究病人心理的活动规律,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缩短治疗护理的历程以利于病人尽快恢复的一门交叉学科,要求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综合运用到临床治疗与护理中,根据不同病人、病种、疾病的状态、程度进行治疗与护理,以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促进医患沟通与医患和谐[3]。
要注重倾听与记录,使病人获得尊重
倾听是一种态度,也是一门艺术,医护人员在与病人交流中,要既见其“病”,又见其“人”,学会倾听病人的叙述,疏泄病人的压抑情感,适当地矫正病人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表示对病人意见的重视,在认真倾听的同时要养成记录的习惯,对病人强调的问题,要反复询问,详细记载,这样做可以让病人感到自己得到了尊重[6],相信自己的意见一定会得到重视,在心理上恢复战胜病魔的信心。
要学会缩短空间距离,使病人有心理认同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把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分为3种。恋人距离:45cm;朋友距离:;社会距离:以上。如果医护人员在和病人交往中,能够巧妙地“闯入”对方的亲近距离,就会使彼此之间的关系迅速升温。所以,医护人员在和病人相处时,要创造多种机会,“闯入”对方的心理接近区域。在语言交流时,要常用“我们”或“咱们”一词,以加强双方的同伴意识。这样会缩短医患之间的心理距离,让病人产生认同感,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卷入效果”。
要经常在细微处体贴,让病人有温暖感
在医患、护患接触中,病人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医疗帮助,而且需要医护人员的温暖,如为对方拿掉留在衣服上的毛发,整理一下衣服等。这样做会让病人感到医护人员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这种温暖感可以有效消除病人的孤独感,使病人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要运用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主要指目光、表情、姿势等。根据研究显示,单纯的语言交流能达到沟通目的只有7%,结合语气语调可以提高到38%,而语言和面部表情及身体动作相结合,则能达到55%以上[4]。因此,医护人员要学会利用肢体语言和病人进行沟通。心理学研究证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医护人员如果能够利用各种时机,每天与病人目光接触2-3秒钟,同样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会使病人感到亲切,彼此有了信任感,增强其求治动机与信心。
要尽量予以同情与理解,助其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虽然有许多疾病医学上仍束手无策,但如果给予必要或一定的同情、理解,分担或减轻病人的焦虑、抑郁、自责等不良情绪,给予心理的安慰和支持,树立起病人的自信,仍可有助于鼓励病人积极求医和配合治疗,指导病人对不良行为因素的自控与纠正,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学会应对和处理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和疾病治疗效果,提高临床医疗与护理的质量。
因此,针对病人心理,实施良好医患、护患沟通,对病人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乃至预后都起着重要因素。我国传统医学就注重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强调治病要标本兼治。真正从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看病”或“治病”转变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看病人”或“治疗病人”这方面来,虽然从字面上只增加了一个“人”字,但意义却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 金福年.加强医患沟通的有效途径[J].中国医院,2007,11(8):63-65.
[2] 段雪融.浅谈病人的心理护理[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3(4):397.
[3] 贾伯娟.医患沟通与医患和谐[J].中国保健,2008,16(14):590-591.
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一种人际。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理解不断深入,医学模式有了新的变化,医患关系也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患关系论文,供大家参考。
医患关系论文 范文 一:医患关系下基础医学论文
1.基础医学 教育 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主要采取“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的教育模式。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或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医生的摇篮,基础医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 医学知识 有限,学生和老师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医患关系调节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获取医学知识正处于极度渴望的阶段,又苦于缺乏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与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不同,不会涉及有关患者隐私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可以在医患之间构建医学知识和互信的桥梁,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途径将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构架知识的桥梁
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清楚医生的诊断,不了解医生的用意,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带着毕生积蓄,甚至是四处筹措的医药费,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对医疗期望值往往过高,由于不了解医疗风险,将责任归咎于医生。比如湖南湘潭市产妇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医疗意外,如果患者家属对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的危险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发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医生接诊量巨大,任务重,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为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老师和医学生肩负着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可能的医疗风险通过合适的途径和 渠道 ,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科普,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架知识的桥梁,为医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础。同时医学生在充当医学知识桥梁作用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一个“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有助于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面对实际问题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学活用,加快医学生的成长。
构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疗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医疗乱象”的发生,例如“收红包”、“大处方”等现象,患者不信任医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资历深厚或者自己熟识的医生,时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医务人员。而有的医生为了规避医疗纠纷中的责任,也会相应的采取一些自我保护 措施 ,比如放弃高风险手术、过度依赖医疗仪器、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出现过度医疗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医学生走进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长期接触,建立联系,关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同时防止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只见“病”、不见“人”,为以后医学生步入医生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医患关系奠定感情基础。
2.具体对策和 方法
建立健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
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水平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它决定未来医生的职业态度、行为举止,必将为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患沟通理念的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只注重临床带教,把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养成寄于临床实践阶段,忽视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等现象,是很不可取的。在当前医患关系的新形式下,医学院校必须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等非生物学知识的课程比例,在原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课程基础上,增设沟通技能、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等课程。要切实避免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生硬地进行概念、理论、原理的灌输,同时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将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纳入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及早地渗透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而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医学学科的人文性,增强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能力。
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单一以课堂讲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 教学方法 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学模式,注意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手段。例如应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综合模拟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拟病房和模拟医院等,加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用一切手段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营造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医学生顺利完成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开创培养健康医患关系的新机制和途径
为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医学教育早期临床实践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从医患关系的角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和隐私权及无证行医等问题。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建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入社区,进行医学知识科普活动,让医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群众的健康问题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一方面可以提高沟通技巧,使他们逐步掌握应对医患关系的策略,并且与群众逐步建立互信互重的情感联系,增进医学生对患者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另一方面,医学生在 社会实践 中自主观察,不断发现医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医患关系论文范文二:医患关系下基础医学教育论文
1.医患关系扭曲成因
在医疗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医患关系本应该是共赢的关系,一方面医生为患者解除或者缓解病痛,从而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另一方面患者向医生求助,并支付相关费用。目前导致医患关系严重扭曲的成因复杂,涉及患者、医生、医院与政府甚至媒体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但是调查提示导致医患纠纷的前3位原因仍然是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差、服务态度差、医患沟通障碍。医护工作是个“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职业,职业的属性要求从业人员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当前大众对健康水平要求提高的形势下,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也提示医学教育应在调节医患关系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除了少数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确实存在问题以外,医疗问题的专业性导致患者缺乏了解,对医护人员期望过高,另外医生相对短缺,任务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制约了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要想走出医患困境,必须加强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2.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主要采取“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的教育模式。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或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医生的摇篮,基础医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医学知识有限,学生和老师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医患关系调节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获取医学知识正处于极度渴望的阶段,又苦于缺乏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与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不同,不会涉及有关患者隐私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可以在医患之间构建医学知识和互信的桥梁,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途径将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构架知识的桥梁
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清楚医生的诊断,不了解医生的用意,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带着毕生积蓄,甚至是四处筹措的医药费,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对医疗期望值往往过高,由于不了解医疗风险,将责任归咎于医生。比如湖南湘潭市产妇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医疗意外,如果患者家属对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的危险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发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医生接诊量巨大,任务重,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为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老师和医学生肩负着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可能的医疗风险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渠道,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科普,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架知识的桥梁,为医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础。同时医学生在充当医学知识桥梁作用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一个“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有助于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面对实际问题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学活用,加快医学生的成长。
构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疗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医疗乱象”的发生,例如“收红包”、“大处方”等现象,患者不信任医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资历深厚或者自己熟识的医生,时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医务人员。而有的医生为了规避医疗纠纷中的责任,也会相应的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比如放弃高风险手术、过度依赖医疗仪器、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出现过度医疗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医学生走进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长期接触,建立联系,关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同时防止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只见“病”、不见“人”,为以后医学生步入医生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医患关系奠定感情基础。
3.具体对策和方法
建立健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
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水平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它决定未来医生的职业态度、行为举止,必将为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患沟通理念的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只注重临床带教,把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养成寄于临床实践阶段,忽视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等现象,是很不可取的。在当前医患关系的新形式下,医学院校必须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等非生物学知识的课程比例,在原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课程基础上,增设沟通技能、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等课程。要切实避免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生硬地进行概念、理论、原理的灌输,同时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将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纳入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及早地渗透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而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医学学科的人文性,增强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能力。
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单一以课堂讲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学模式,注意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手段。例如应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综合模拟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拟病房和模拟医院等,加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用一切手段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营造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医学生顺利完成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
开创培养健康医患关系的新机制和途径为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医学教育早期临床实践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从医患关系的角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和隐私权及无证行医等问题。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建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入社区,进行医学知识科普活动,让医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群众的健康问题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一方面可以提高沟通技巧,使他们逐步掌握应对医患关系的策略,并且与群众逐步建立互信互重的情感联系,增进医学生对患者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另一方面,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主观察,不断发现医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医患关系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医疗纠纷的论文
2.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
3. 分析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4. 中国特色的医疗纠纷现状研究及防范应对论文
5. 卫生法学论文
6. 产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