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小学本科语文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本科小学语文毕业论文

教育 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之一,有着本身独特的社会功能,它对人类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延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开端,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教育本科 毕业 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提高听评课的能力的 方法

听评课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必备职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形式。教师听评课的能力对学生素质的提升以及教学能力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提升其听评课的能力,也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但是,在当前的听评课中很多教师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种形式,教师对待听评课的态度存在着随意及局限性,这样就导致教师听评课的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对听评课的这种态度不仅不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反而会让教师觉得是一种累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一、通过听课的形式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听评课能力,就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进行随时的听课。教师有时在自己的课程中找不到自己讲课的问题,但是,在听课的过程当中却能够发现一些问题,也能够借鉴别的老师在课堂上一些成功的教学方式。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听课的氛围比较轻松,讲课教师也能够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对这样的课进行评课时,讲课者和评课者能够轻松的交流。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极大的提升教师的听评课能力。

二、通过 反思 的方式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理念。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但是当前大部分教师都缺乏创新能力,不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也不能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诊断。为此,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尤其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然后再反复观看,以便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听评课能力。反思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诊断的过程,通过对教学进行诊断,能够更好的意识到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备课的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了解以及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等,然后让所有的听课教师也参与研讨,通过这种方式提升教师本身的听评课的能力。

三、多种备课形式相结合

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师的听评课能力,可以在备课环节采用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的环节。在备课过程中先确定上课的类型和内容,然后再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形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能够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在集体备课中提出的建议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能够将集体备课中相同的部分展现出来,差异的部分做为闪光点也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充分表现出集体备课的优势。其他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听讲课教师运用的 教学方法 以及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在评课时采用先让讲课教师自评,然后是其他教师进行评价。在评课时注重对集体备课中的不足以及教师个人在教学过程表现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明白,自己在听课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听课的过程一方面是找出讲课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对于优点部分是自己找教学过程中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对于不足也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通过听课不但能够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还能够提升其评课的能力。

四、资源间的共享

为了提高教师的听评课能力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优秀的示范课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快捷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快速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此,要充分发挥自己学校本身具有的资源优势,并且要借助各个学校比较好的教学网站平台,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资源案例的作用,及时的学习沟通,以便快速的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鼓励教师多参加网络教研,通过观看网站上优秀的教学案例,并对观看的教学案例写出自己对此的体会,对优秀的教学示范进行吸纳并能够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地区范围内或者是各个学校之间展开有关教育教学的比赛,或者是展开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等,通过这些形式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师能够在备课的过程中或者是听示范课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的听评课能力。通过在网络上进行教研,观看优秀的教学视频等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资源之间的共享,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更快的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提升教师的听评能力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可以通过平时听课的形式、反思的形式、集体备课的方式以及资源共享的方式。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教师在参与过程中都要做好记录,在上课之前也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对在学习过程中比较优秀的地方进行借鉴,并将优秀的案例积累成为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宝贵资料。

<<<下页带来更多的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处于国民教育的基础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自新课改之后,为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作为培养未来小学英语教师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为研究对象,找出影响学生英语口语提高的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师范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以满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

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进一步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根据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要求,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办学质量。要注重加强综合课程师资的培养,努力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师资。”[1]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承担小学英语课程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因素,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令人担忧。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深远,为了满足师范教育的需求,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因此,探讨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对提高未来小学英语教师英语口语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如何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找出符合目前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并且具有鲜明特色的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的现状

从2001年到目前为止,我国小学已经开设英语课程长达十四年。然而,各地区小学英语教学还处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教师紧缺,二是师资英语水平低,特别是英语口语较差,三是师资配备结构不合理,这些都是小学英语教育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师范生们的英语口语便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英语》的学习才能接触到英语知识,虽然《大学英语》课程里设置了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要求的标准,但是在不少高校中,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分为精读(或读写译)和听力(或听说)两大类。精读课占课程总学时的3/4,而所谓的听力课由于受师资、班级规模等制约,大都只是进行集中听力训练。此外,大学英语课程考试中普遍没有口语测试,这也使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生忽略口语学习。[2]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是培养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能够胜任并创造性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小学英语教师。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学生属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因此该专业的学生想要单纯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是比较难的。而英语口语的掌握和运用是学生们成为未来合格小学英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此,《英语口语》课程对该专业师范生们来说非常重要。英语口语是一门口头表达型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方向必修课,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英语口语训练,使学生具有较流利正确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保证他们使用英语语言时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笔者所在二级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英语口语》课程有6个学分,共96学时,分3个学期授课,每个学期32课时,每周2个课时(一学期按16周授课)。选用的教材是《英语口语教程》(1、2册),由姚保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授课使用的教室是配备多媒体设备和蓝鸽教学系统的教师语言实训室。

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上了三个学期《英语口语》课程,通过一系列口语技能训练,师范们的英语口语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基本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但是笔者在不间断地授课之中还发现当前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着一些不足。

1.课程中三维目标落实不够到位。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但是在《英语口语》课程的课程目标中,三维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与采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注度不够;较为偏重学生英语口语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则相对薄弱。比如学生英语语感好,发音正确,会话流利,能针对某一主题侃侃而谈,却不一定能发挥好自己的口语优势去上好一堂优质英语课。

2.缺乏语言交际环境。克拉申在输入假设中提出英语口语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累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不能直接通过教学就学会。[3]而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则依赖于在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学习者通过接收大量的语言输入后转化为语言输出来实现。事实上,学生每周只有2个课时固定的英语口语学习时间,课堂成为他们学习和训练口语的主要阵地,很难实现大量英语语言输入和输出这样的目标。而且在课堂的学习中,很多时候是按照各样的专题活动来模拟真实的语言场景,学生想要获得身临其境感觉比较困难,加上掌握的语言知识没有得到经常性的使用,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甚至会出现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用英语交流的情况。

3.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意识不足。新课改之后,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强调要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但是在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讲授式教学仍旧成为主导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意识不足。由于英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语音语调不够标准,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没有自信,害怕出错,羞于在课堂之中开口练习,处于一种学习上的被动态,没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发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程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当前英语口语课程的评价方式还是过于单一。考核采用期末口试的方式,选用教师语言实训室的录音设备进行录音,成绩评定由期末口试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成绩相结合决定,其中期末口试成绩占总分的70%,平时成绩占总分的30%,以百分制计算。评价的内容、方法、主体等还是有些单一,还不能做到真正全面地评价学生。[4]终结性评价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中占据主要地位,形成性评价未能体现出其特点和优势,不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反而考试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了学生考试成绩,进而干扰到对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评价,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的对策

1.建构和落实三维目标。新课改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全人发展的新时代要求。[5]在英语口语课程中,首先应该提出对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把小学教育专业中师范性的特点融入到学科知识教学之中,如把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正确课堂用语、与学生交流用语等教学技能训练加入到课程内容学习里。让学生增强自身英语口语水平的同时锻炼自己作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能力。再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态为主动态,创新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口语的学习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因此英语口语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每个学生英语基础不同,掌握知识能力有高低,但是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采用不一样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在课程的学习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和礼仪,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让学生受到西方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2.创设语言交际环境。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对学习语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是师范生们接触英语最密集的场所,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重要场所。通过语音视频的播放,帮助他们纠正发音和语调;学习英语歌曲和绕口令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内心学习外语的紧张感,培养出英语语感;英语电台和新闻可以帮助他们“磨耳朵”———掌握英语发音节奏和语速;而英文原版电视剧和电影则可以让他们模仿英语国家人士地道的说话方式,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单纯地依靠课堂的时间创设语言交际环境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利用课外的时间开设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和各项英语专题活动等各种方式来拓宽学生练习英语口语的渠道。还可以邀请外教和外国留学生参与到上述活动之中,让学生有机会真正使用到英语,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3.创新英语口语教学方式。高校自扩招以来,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也日趋增多,每个班级的人数都在40人左右。对于英语口语课程而言,大班化的教学非常不利于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没有办法兼顾到众多的学生,每个学生得到课堂练习口语的机会就更少了,极易出现教师由课堂中的引导者变主导者,学生由主动学习者变被动学习者的情况。教师容易顾此失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挫伤,因此口语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方式,符合高校教学的特点。因为高校教学的主要特点应该是: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逐渐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6]针对班级人数众多,而口语教学又需要小班化教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应该采用分任务式的小组化教学。口语学习中最需要伙伴合作,因此学生可以先自由找到一位练习的伙伴,再跟另一组同学组成4人小组,教师给每组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分为基础任务和提高任务),由组长负责监督组内基本任务完成情况,提高任务可以由组员在完成基础任务之后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是否完成,最后教师对每组的学习成果做点评。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中适当的“留白”———留出学生自我学习的机会。

4.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当前英语口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太过单一,往往侧重于把他们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和期末时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然而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学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侧重于观察和衡量学生的表现;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激励教师转变观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7]因此要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确定出评价的标准,由检验学生真实学习成果的具体量化指标组成。学生可以对照标准先做自我评价,然后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开展互相评价,最后教师也给出相应的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让其充分了解到这一阶段自己的口语水平,发扬学习中的闪光点,弥补不足之处。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能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找出努力的方向和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迫切的需要,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是培养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阶段的新型小学英语教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4,(03).

[2]林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05).

[3]冯颖妍.小学英语口语有效教学设计研究[D].广州大学,2012.

[4][5]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6]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66-267.

[7]王贵彬.论英语口语课程评价系统[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9).

摘要:90年代逐渐开展起来的“国学热”遇上了21世纪的全球化背景,保存本土国学教育的内容,结合西方的思维训练和现代化学习方法,使之融入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启蒙教育中来,才能够保护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迎接全球化趋势影响下文化领域的挑战。

关键词:全球化;国学;小学教育

随着“地球村”的建立,全球化的潮流不光发生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教育领域。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在带给我们全新启示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担忧,比如西方的文化影响力是否会高于本土?它的流行是否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从教育着眼,以小学教育为切入点,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增加文化软实力靠的是人才,而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对从小形成传统文化信念、培养爱国情感有帮助。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理应随环境而变,不断修正,以达到教育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多元、有竞争力同时又有传统文化功底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学启蒙教育进入小学教育意义重大。通常意义上的国学启蒙教育,是指用国学经典来启蒙孩子的教育方式。包括《论语》《大学》《诗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书籍,影响孩子的年龄层可以从幼儿到少儿。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举例书籍为《三字经》。

一、道德教育的启蒙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应该是一种德育实践,也就是一种“做人的教育”,对小学时期的孩子品德具有奠基作用。比如《三字经》中会教孩子怎么对待家人、师长、朋友、上司,比如“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告诉孩子们要孝敬亲人、恭敬兄长、友爱兄弟姐妹,通过讲故事、讲道理这样循循善诱的方式,规范孩子的品行,健全孩子的人格。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内心纯真,接受力和想象力特别强。比如在教学实践课给孩子们讲《三字经》时“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这一段的时候,提问孩子们“夏代为什么会灭亡呀?”会听到“因为他们朝代的君主不好,所以就下岗了”这样孩子气又成熟的答案。然后追问“那什么样的君主才算好君王呢?”有的孩子就抢答说“受人们爱戴的,德才兼备的人就是好君王。”这说明,孩子们的思想和理解潜力都超过成人想象。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学经典读物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并且是修正他们道德观的好机会。比如“首孝悌、次见闻”强调“百善也要孝为先”,“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写出了应该遵守的道德顺序,在这样的讲解中,把好的道德价值观树立起来,让孩子们在朗读和思考中潜移默化的习得,就会起非常大的作用。从上面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从近处说,可以帮助孩子们读书识字,提高记忆能力和文学接受能力;从长远看,可以协助他们培养福德,增长智慧,求取人生幸福,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这种国学经典的熏陶能“养正气,养心”,启发孩子心里“真善美”的本性,使他们成为道德价值观端正、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人。通过几千字的精炼概述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二、通识教育的传递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种通识教育。因为《三字经》写于宋代,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替,帝王君主的治国兴衰,囊括了很多内容,人文自然都有,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很多知识和故事;对其他学科比如历史、地理都有铺垫,同时也没有遗漏地渗透了生活常识,如五色五味五行、六谷六畜、七情……首先是典故多,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把孟母为了教导儿子,三次搬迁,为了督促儿子学习,用剪刀剪断机杼上的织布的例子,用十二个字概括,简洁明了,好理解,也让孩子们能够意识到母亲劝学的用心良苦,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武王伐纣的故事“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刻苦学习的囊萤读书,程门立雪的典故———“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诸多典故的作用,一是传递知识,告诉孩子们历史上出现过的经典人物;二是说理授课,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上到为人处事“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下到朝代更迭,“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从天地到人到四时到万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都是怎么发展变化的。其次是地理知识的讲述。比如“曰春夏,曰秋冬”,让孩子们知道四季是什么,“此四时,运无穷”进一步说了,四季是循环往复的,“曰南北,曰西东”展示了地理方位。

三、语言能力的培养角色

语言功底是进行所有学习的基石,包括积累和表达两个部分。根据科学实验,孩子的语言能力养成,14岁前是关键时期,也就是小学毕业之前的时期。那么这个阶段培养语感就显得非常重要。《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启蒙读物大多是三五成组,易诵读易记忆,朗朗上口。经常听到和朗读“融四岁,能让梨”的孩子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谦让的意识,而语言词汇和故事积累的丰富,也会使孩子在向他人讲述时能够“引经据典”,博学多识。

四、思维能力的训练角色

通过诵读传统文化典籍,不光是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了解他们的故事,同时也是锻炼思考能力的一种途径。比如夏是怎么由“禅让制”变成“世袭制”的?商纣王为什么成了亡国君?他的贡献又是什么?周武王是怎么维护八百载的统治的?被任用的贤才譬如姜尚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从做中学”,结合到思维领域就是从思考中成长。通常思维的理解习惯是按顺序,按逻辑,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三字经》这样朗朗上口的浅近教材入手,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生活习俗、传统礼仪、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进而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情感,思考事情发展的线索和变迁规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建构,确是一种有效的锻炼。以上几种角色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过去就有的、好的德育启蒙功能和通识教育传递功能应该保留,新的多媒体形式也可以适当采用,诸如听书、PPT文档展示、电子书等形式……也就是说,传统国学的内容+现代科技的手段。当然我们也要辩证的考虑问题,比如不能过度扩大化国学启蒙教育的德育功能,不能忽视先进设备把有温度的文化变得冰冷,失去它原本的韵味……

参考文献:

[1]王应麟.三字经[M].气象出版社,2005.

[2]张雪琳,施肩吾撰,李竦编.西山群仙会真记[M].

[3]龚伟.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J].学科教育,2014(3).

小学本科语文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处于国民教育的基础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自新课改之后,为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作为培养未来小学英语教师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为研究对象,找出影响学生英语口语提高的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师范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以满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

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进一步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根据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要求,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办学质量。要注重加强综合课程师资的培养,努力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师资。”[1]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承担小学英语课程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因素,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令人担忧。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深远,为了满足师范教育的需求,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因此,探讨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对提高未来小学英语教师英语口语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如何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找出符合目前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并且具有鲜明特色的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的现状

从2001年到目前为止,我国小学已经开设英语课程长达十四年。然而,各地区小学英语教学还处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教师紧缺,二是师资英语水平低,特别是英语口语较差,三是师资配备结构不合理,这些都是小学英语教育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师范生们的英语口语便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英语》的学习才能接触到英语知识,虽然《大学英语》课程里设置了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要求的标准,但是在不少高校中,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分为精读(或读写译)和听力(或听说)两大类。精读课占课程总学时的3/4,而所谓的听力课由于受师资、班级规模等制约,大都只是进行集中听力训练。此外,大学英语课程考试中普遍没有口语测试,这也使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生忽略口语学习。[2]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是培养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能够胜任并创造性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小学英语教师。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学生属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因此该专业的学生想要单纯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是比较难的。而英语口语的掌握和运用是学生们成为未来合格小学英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此,《英语口语》课程对该专业师范生们来说非常重要。英语口语是一门口头表达型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方向必修课,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英语口语训练,使学生具有较流利正确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保证他们使用英语语言时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笔者所在二级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英语口语》课程有6个学分,共96学时,分3个学期授课,每个学期32课时,每周2个课时(一学期按16周授课)。选用的教材是《英语口语教程》(1、2册),由姚保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授课使用的教室是配备多媒体设备和蓝鸽教学系统的教师语言实训室。

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上了三个学期《英语口语》课程,通过一系列口语技能训练,师范们的英语口语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基本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但是笔者在不间断地授课之中还发现当前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着一些不足。

1.课程中三维目标落实不够到位。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但是在《英语口语》课程的课程目标中,三维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与采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注度不够;较为偏重学生英语口语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则相对薄弱。比如学生英语语感好,发音正确,会话流利,能针对某一主题侃侃而谈,却不一定能发挥好自己的口语优势去上好一堂优质英语课。

2.缺乏语言交际环境。克拉申在输入假设中提出英语口语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累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不能直接通过教学就学会。[3]而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则依赖于在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学习者通过接收大量的语言输入后转化为语言输出来实现。事实上,学生每周只有2个课时固定的英语口语学习时间,课堂成为他们学习和训练口语的主要阵地,很难实现大量英语语言输入和输出这样的目标。而且在课堂的学习中,很多时候是按照各样的专题活动来模拟真实的语言场景,学生想要获得身临其境感觉比较困难,加上掌握的语言知识没有得到经常性的使用,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甚至会出现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用英语交流的情况。

3.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意识不足。新课改之后,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强调要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但是在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讲授式教学仍旧成为主导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意识不足。由于英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语音语调不够标准,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没有自信,害怕出错,羞于在课堂之中开口练习,处于一种学习上的被动态,没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发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程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当前英语口语课程的评价方式还是过于单一。考核采用期末口试的方式,选用教师语言实训室的录音设备进行录音,成绩评定由期末口试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成绩相结合决定,其中期末口试成绩占总分的70%,平时成绩占总分的30%,以百分制计算。评价的内容、方法、主体等还是有些单一,还不能做到真正全面地评价学生。[4]终结性评价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中占据主要地位,形成性评价未能体现出其特点和优势,不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反而考试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了学生考试成绩,进而干扰到对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评价,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的对策

1.建构和落实三维目标。新课改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全人发展的新时代要求。[5]在英语口语课程中,首先应该提出对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把小学教育专业中师范性的特点融入到学科知识教学之中,如把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正确课堂用语、与学生交流用语等教学技能训练加入到课程内容学习里。让学生增强自身英语口语水平的同时锻炼自己作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能力。再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态为主动态,创新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口语的学习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因此英语口语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每个学生英语基础不同,掌握知识能力有高低,但是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采用不一样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在课程的学习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和礼仪,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让学生受到西方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2.创设语言交际环境。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对学习语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是师范生们接触英语最密集的场所,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重要场所。通过语音视频的播放,帮助他们纠正发音和语调;学习英语歌曲和绕口令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内心学习外语的紧张感,培养出英语语感;英语电台和新闻可以帮助他们“磨耳朵”———掌握英语发音节奏和语速;而英文原版电视剧和电影则可以让他们模仿英语国家人士地道的说话方式,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单纯地依靠课堂的时间创设语言交际环境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利用课外的时间开设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和各项英语专题活动等各种方式来拓宽学生练习英语口语的渠道。还可以邀请外教和外国留学生参与到上述活动之中,让学生有机会真正使用到英语,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3.创新英语口语教学方式。高校自扩招以来,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也日趋增多,每个班级的人数都在40人左右。对于英语口语课程而言,大班化的教学非常不利于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没有办法兼顾到众多的学生,每个学生得到课堂练习口语的机会就更少了,极易出现教师由课堂中的引导者变主导者,学生由主动学习者变被动学习者的情况。教师容易顾此失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挫伤,因此口语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方式,符合高校教学的特点。因为高校教学的主要特点应该是: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逐渐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6]针对班级人数众多,而口语教学又需要小班化教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应该采用分任务式的小组化教学。口语学习中最需要伙伴合作,因此学生可以先自由找到一位练习的伙伴,再跟另一组同学组成4人小组,教师给每组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分为基础任务和提高任务),由组长负责监督组内基本任务完成情况,提高任务可以由组员在完成基础任务之后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是否完成,最后教师对每组的学习成果做点评。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中适当的“留白”———留出学生自我学习的机会。

4.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当前英语口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太过单一,往往侧重于把他们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和期末时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然而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学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侧重于观察和衡量学生的表现;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激励教师转变观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7]因此要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确定出评价的标准,由检验学生真实学习成果的具体量化指标组成。学生可以对照标准先做自我评价,然后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开展互相评价,最后教师也给出相应的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让其充分了解到这一阶段自己的口语水平,发扬学习中的闪光点,弥补不足之处。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能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找出努力的方向和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迫切的需要,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是培养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阶段的新型小学英语教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4,(03).

[2]林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05).

[3]冯颖妍.小学英语口语有效教学设计研究[D].广州大学,2012.

[4][5]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6]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66-267.

[7]王贵彬.论英语口语课程评价系统[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9).

摘要:90年代逐渐开展起来的“国学热”遇上了21世纪的全球化背景,保存本土国学教育的内容,结合西方的思维训练和现代化学习方法,使之融入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启蒙教育中来,才能够保护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迎接全球化趋势影响下文化领域的挑战。

关键词:全球化;国学;小学教育

随着“地球村”的建立,全球化的潮流不光发生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教育领域。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在带给我们全新启示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担忧,比如西方的文化影响力是否会高于本土?它的流行是否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从教育着眼,以小学教育为切入点,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增加文化软实力靠的是人才,而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对从小形成传统文化信念、培养爱国情感有帮助。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理应随环境而变,不断修正,以达到教育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多元、有竞争力同时又有传统文化功底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学启蒙教育进入小学教育意义重大。通常意义上的国学启蒙教育,是指用国学经典来启蒙孩子的教育方式。包括《论语》《大学》《诗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书籍,影响孩子的年龄层可以从幼儿到少儿。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举例书籍为《三字经》。

一、道德教育的启蒙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应该是一种德育实践,也就是一种“做人的教育”,对小学时期的孩子品德具有奠基作用。比如《三字经》中会教孩子怎么对待家人、师长、朋友、上司,比如“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告诉孩子们要孝敬亲人、恭敬兄长、友爱兄弟姐妹,通过讲故事、讲道理这样循循善诱的方式,规范孩子的品行,健全孩子的人格。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内心纯真,接受力和想象力特别强。比如在教学实践课给孩子们讲《三字经》时“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这一段的时候,提问孩子们“夏代为什么会灭亡呀?”会听到“因为他们朝代的君主不好,所以就下岗了”这样孩子气又成熟的答案。然后追问“那什么样的君主才算好君王呢?”有的孩子就抢答说“受人们爱戴的,德才兼备的人就是好君王。”这说明,孩子们的思想和理解潜力都超过成人想象。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学经典读物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并且是修正他们道德观的好机会。比如“首孝悌、次见闻”强调“百善也要孝为先”,“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写出了应该遵守的道德顺序,在这样的讲解中,把好的道德价值观树立起来,让孩子们在朗读和思考中潜移默化的习得,就会起非常大的作用。从上面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从近处说,可以帮助孩子们读书识字,提高记忆能力和文学接受能力;从长远看,可以协助他们培养福德,增长智慧,求取人生幸福,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这种国学经典的熏陶能“养正气,养心”,启发孩子心里“真善美”的本性,使他们成为道德价值观端正、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人。通过几千字的精炼概述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二、通识教育的传递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种通识教育。因为《三字经》写于宋代,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替,帝王君主的治国兴衰,囊括了很多内容,人文自然都有,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很多知识和故事;对其他学科比如历史、地理都有铺垫,同时也没有遗漏地渗透了生活常识,如五色五味五行、六谷六畜、七情……首先是典故多,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把孟母为了教导儿子,三次搬迁,为了督促儿子学习,用剪刀剪断机杼上的织布的例子,用十二个字概括,简洁明了,好理解,也让孩子们能够意识到母亲劝学的用心良苦,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武王伐纣的故事“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刻苦学习的囊萤读书,程门立雪的典故———“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诸多典故的作用,一是传递知识,告诉孩子们历史上出现过的经典人物;二是说理授课,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上到为人处事“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下到朝代更迭,“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从天地到人到四时到万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都是怎么发展变化的。其次是地理知识的讲述。比如“曰春夏,曰秋冬”,让孩子们知道四季是什么,“此四时,运无穷”进一步说了,四季是循环往复的,“曰南北,曰西东”展示了地理方位。

三、语言能力的培养角色

语言功底是进行所有学习的基石,包括积累和表达两个部分。根据科学实验,孩子的语言能力养成,14岁前是关键时期,也就是小学毕业之前的时期。那么这个阶段培养语感就显得非常重要。《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启蒙读物大多是三五成组,易诵读易记忆,朗朗上口。经常听到和朗读“融四岁,能让梨”的孩子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谦让的意识,而语言词汇和故事积累的丰富,也会使孩子在向他人讲述时能够“引经据典”,博学多识。

四、思维能力的训练角色

通过诵读传统文化典籍,不光是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了解他们的故事,同时也是锻炼思考能力的一种途径。比如夏是怎么由“禅让制”变成“世袭制”的?商纣王为什么成了亡国君?他的贡献又是什么?周武王是怎么维护八百载的统治的?被任用的贤才譬如姜尚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从做中学”,结合到思维领域就是从思考中成长。通常思维的理解习惯是按顺序,按逻辑,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三字经》这样朗朗上口的浅近教材入手,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生活习俗、传统礼仪、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进而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情感,思考事情发展的线索和变迁规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建构,确是一种有效的锻炼。以上几种角色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过去就有的、好的德育启蒙功能和通识教育传递功能应该保留,新的多媒体形式也可以适当采用,诸如听书、PPT文档展示、电子书等形式……也就是说,传统国学的内容+现代科技的手段。当然我们也要辩证的考虑问题,比如不能过度扩大化国学启蒙教育的德育功能,不能忽视先进设备把有温度的文化变得冰冷,失去它原本的韵味……

参考文献:

[1]王应麟.三字经[M].气象出版社,2005.

[2]张雪琳,施肩吾撰,李竦编.西山群仙会真记[M].

[3]龚伟.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J].学科教育,2014(3).

语文方面可以写的太多了,比如说:阅读方面的,作文方面的。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获奖范文篇2 浅谈创新设计小学语文课外作业 摘要:正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碰到老师们抱怨学生家庭作业存在应付了事、完成得不理想的情况,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作业僵化单一、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家庭作业渐渐变成了学生的负担。因此,我们应该遵循顺应学生发展和提高学生素质的原则,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课外作业,以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以及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创新设计;教学实践 小学语文课外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承载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任务。但一直以来,我们的作业模式比较单一,作业形式种类不多,学科特征明显,答案标准化,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禁锢。那我现将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的几点参考。 1.调查研究式作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①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鼓励他们做一些"研究",以研究者的意识和态度去观察、思考,查找并搜集资料,进行阅读,提炼自己的观点,组织文章……如:学习《赵州桥》后,考查当地桥梁与赵州桥的异同;查找现代立交桥、上海杨浦大桥、长江大桥的资料,自己能试着去设计吗?并且为你设计的桥写一篇简介。完成《赵州桥》这篇课文的作业,学生不仅获得关于古今桥梁的知识,通过图片、札记进行积累,甚至有兴趣的还能自己设计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学生想到要介绍自己设计的桥,必定花心思去写好这篇简介。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阅读、表达相互联系起来,构成整体,既促进读写结合,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如:学习<<蛇与庄稼>>之后,"以事物间的复杂联系"为题,开展调查研究,并写成文形式,可请教你喜欢的老师。这是一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查阅资料且相对独立地完成的具有鲜明个性和独创性的作业。当今社会,各种信息令人眼花缭乱,怎样捕捉、收集、处理信息是人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小学语文应从这里入手,让学生自定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学习自己收集资料,组织材料,写"论文"。这类作业涉及面广,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社会领域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积极意义。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责任感,促使他们设法去战胜,从而锻炼意志和毅力,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2.强调兴趣培养,变机械重复为快乐实践 传统作业布置,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不是让学生写词语,就是让学生背课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除了对"应试"有点作用外,就是扼杀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训练成作业机器。在大力实践新课标的今天,我们不能再走这种老路,要丰富作业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做作业主人,能在作业实践中感受到作业快乐。俄国最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得好:"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作业作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我们也必须把激趣放在首位,变机械重复为快乐实践,让学生感受到作业过程的快乐和作业成功带来的愉悦。为此,我们要尽量减少单一的机械性的抄、背作业,变枯燥化、重复化作业模式为多元化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知识得到升华的同时,还要得到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锻炼,在更多平台上发展语文素养。 例如,当学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后,让学生唱歌跳舞;学了《奴隶英雄》、《草船借箭》等故事性强的课文,让学生们排演课本剧,写剧本;当学了《乌鸦喝水》之后,做实验;学了《穷人》之后,让学生后来发生的故事……这些作业,应该说,比起常规的抄写练习,难度还较大,可是完成的情况却比想象的好许多,学生不但没把它们看成是负担,反而兴高采烈地按时完成,而且还与众不同,独具匠心,颇有质量。所以,创新作业设计,注重趣味性设计,注重动手动脑并重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作业方式中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完成作业,不仅激发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多方面的能力发展,达到作业目标,实现作业意义。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多些提问作业,少些答问作业 质疑问难,已经是现在一个十分流行的教学模式了。学生发现疑难、提出疑难、解决疑难的过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长期以来,学生的课外作业不是抄抄写写,就是答题训练。其实,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平时把向教师、家长、同学提问作为一个课外作业,例如:比一比哪一个学生提的问题有价值,哪一个学生提的问题能让老师和同学"伤伤神",难住老师和同学。再如,学了一课的生字后,回家考一考父母,看看他们能否会读会写,若不会,你教会他们。学生在自己提问的同时,自己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提问的同时,他的分析理解能力就会提高,学习的速度也会加快,不但利人而且利已,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器",而变成是知识的"抽水机"了。 4.作业设计要追求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课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时应考虑作业的人文性,力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现今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伟人的故事,这些既是学生阅读写作的名篇,也是学生做人的镜子。我们可以设计《寻找名人的足迹》,制作《名人录》等活动,让学生收集伟人、名人、英雄的故事、图片、个人简介,还可以以"小报、班会"的形式"话英雄,赞名人",这样,就能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得到鼓舞,找到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路标",又能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总之,加强作业创新设计,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乐意、主动地在更多语文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而不是让教师始终牵着学语文。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才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最好平台,我们在作业设计时,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在广大实践中挖掘潜能,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2] 孙春成.《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3] 张香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1. 小学语文教学毕业论文完整范文 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3.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 4. 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论文 5.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如今,人们对小学 教育 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语文是小学教学的关键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毕业论文 范文 一: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 论文摘要: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 略读课文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学的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倡导个性化阅读;要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沟通,拓展知识和能力空间;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阅读提示”领路、鼓励和引领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 方法 参与语文阅读实践。略读课文教学的最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贯彻好“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必须给够学生充分自读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方法。 2004年,我在商河县孙集乡中心小学听过一堂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珍珠鸟》的教学。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教师直接向学生提问:1、应该如何分段;2、本文重点写的什么;3、珍珠鸟的特点是什么;4、课文最后一句:“依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结果:学生如坠雾中,面 面相 觑,勉强作答,场面很尴尬。 2005年,我在商河县怀仁镇中心小学听了一位教师讲四年级下册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那位教师先给了学生10分钟时间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想办法把课文读通读顺,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学生读了几个来回,能力差的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读完。初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盘点,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这个过程既实现了本册教材“词语盘点”这一自查自测栏目设计的意图,又在合作中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接着,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朗读课文,消除在初读课文时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教师还安排了再次默读的时间,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进行交流,并联系前一课学过的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让学生自悟: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过度地砍伐树木,会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最终要受到大自然的处罚。整堂课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把“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放得开,学生学得好,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略读课文教学最大的失败是过度的设计。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结构一定要简约,要采取粗线条式的结构层次,要让大气度、大智慧充盈整个课堂,要为学生自主阅读留够时间和开辟大块大块的空间。 新课程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的教学思路,“默读——思考——交流”的教学程序推进教学。例如:四年级下册第17课《触摸春天》是精读课文,第18课《永生的眼睛》是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前面就有这样的一段话: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默读下面这篇课文, 说说 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兴安盟,他们是怎样做的。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 句子 ,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承上启下,可以引领学生从精读自然地过度到略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略读课文课堂教学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一是初读阶段。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其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反复朗读中扫清障碍,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 二是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充分地默读,在读中思考,读中解决问题; 三是汇报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由学生汇报读书所得,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进行交流。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 文章 的表达方式的……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问题; 四是引导点拨阶段,教师根据学生自读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以自己的“厚积”进行“薄发”,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去阅读,疑难处再读读,有趣味的再品品,重点地段多走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把文本读懂、把生活读懂。 语文既承载着人类的 文化 和精神,传递着人类的知识和技能,也蕴藏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哲理,略读课文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感悟和传承。教学中应该落实“大语文”和“突出个性,发展特长”的理念,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间自由飞翔,用自己的感官去充分触摸,用自己生活 经验 与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感到语文是真实的语文,使学生学习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更浓、能力更强、个性和特长更加鲜明。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现状及形成路径探究李莹莹鲁东大学2015-06-01 2、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以安阳市故城中心小学为例冯磊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05-27 小学语文教学毕业论文范文二:跳出功利圈,享受语文之美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眼前显性成果却忽视隐性成果的获得,忽视了“培养人”的本质意义。很多教学活动仍然陷在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功利圈中。很多时候,语文课堂还可以给予我们更多美的享受,我们要跳出功利圈,回归语文的本真,以期获得更多更长远的利益。 关键词: 新课标 ; 语文之美 ; 功利 现行制度下,学生和老师都要面对一道难关,那便是高考。为了高考成绩这一功利性极强的单一目标,学生废寝忘食,衣带渐宽终不悔;老师绞尽脑汁,为伊消得人憔悴。 然而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深度的厌倦。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找不到心灵的共鸣与人文的美感。当《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都无法让学生喜爱的时候,当学生在课堂上只记录答题技巧的时候,我们的功利心,已经毁掉了语文的美感,将其变成了一门知识性学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格魅力,学生再也无从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学生再也无从触动。美,脱离了语文课堂,仅剩了可怜的功利目的。 “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一定是以语言为要素、以语文为本位的课堂。”应绽放人文光彩,迸发智慧火花,蕴蓄精神滋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跳出功利圈,享受语美之美。 一、声音之美 朗读是一种把文字形式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综合运用了多种感官,它由眼睛的视觉开始,到达脑部思考,再传至口腔,成为有声语言,再传至耳朵,最后再回归脑部思考。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朗读的效果更佳,它有利于传达感情,促进思考,获得熏陶。在很多公开课上,都能听到学生们字正腔圆的朗读,他们的声音或忧伤或激昂,声情并茂。 可是在常态课上,我们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只看到埋头苦读的身影,看到笔尖舞动,写着各种对或错的文字。我们用默读代替朗读,用当堂训练题代替诵读体会。语文课堂成了学习基础知识,提高应试能力的乏味课堂,我们有多久没有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 书声琅琅在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有的老师在组织学习《再别康桥》时,没有充分的让学生读文本就去分析诗歌内容,学生对这种程式化的分析并不感兴趣,缺乏见地,课堂气氛沉闷,而有的老师先组织学生充分朗读再来学习,学生发言则积极有效。若再辅以配乐,学生在柔和优美的音乐中,感情充沛地诵读,更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语文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二、文学之美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文学展现社会生活,叩问心灵,是重要的精神滋养。 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中,很多学校、老师教授诗歌、文言文、现代文只讲授技巧方法,而缺少文学之美的欣赏。为了一纸成绩,他们把一篇篇内涵丰富、发人深思的,或蕴含哲理,或优美生动的文章肢解为字音、字形、遣词 造句 、段意主旨、写作手法;把情感认知、文学鉴赏分解为一道一道的巩固强化习题,为每一类型的题 总结 出答题技巧;甚至有人提出要“把语文教成数学” 据统计,在现行的苏教版、人教版等各种版本中,文学性的篇目都占到60%以上,可见编者多么重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再别康桥》的诗意优美,《拿来主义》的深刻犀利,《登高》的沉郁顿挫,《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豪迈与失意,《劝学》的善辩与哲理……这一切倘若淹没在无边的题海中该多么遗憾! 三、人情之美 什么是人情之美?人情之美就是通过文学作品来发掘人的生命中已然存在的真善美,表现人之本性、人之常情,展示本真之美、自由之美。“如果我们没有‘情’,我们便没有人生的出发点。情是生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欣,飞禽的羽毛,女人的艳色,学问的生命。”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只讲解答案的来源,却没有真正的让学生去体会文章中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在急功近利中失却了心灵的共鸣。 语文与我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纯真温馨的人情之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沈从文的《边城》就是很好的一例。它将自然美与人情美紧紧融为一体,“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 堪称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但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其文章篇幅长,与高考联系密切的东西少就弃之不学。文学作品中最触动心灵的地方、最有分量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份至纯至暖的人情美。我们应该拿出时间,让学生却体会《雨霖铃》中的悲伤离别情,《十八岁》中的拳拳父母情,领会《陈情表》中深挚的祖孙情,感受《满江红》中的壮志报国情……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弥漫于世俗生活中的人情之美。 四、人文之美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这种美必会帮助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对此重视不足,敷衍了事。我们很少拿时间真正让学生去体会文本的精神内涵,更没有拿出时间结合现实生活的实际让学生用心领悟。我们用太过功利的眼光看待人文之美,只有在寥寥可数的公开课上才会设计这样的步骤。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回归,却将之称为“表演”。 很多时候,语文教育追求先行成果却忽视隐性成果的获得,忽视“培养人”的本质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大人文教育,让学生的内心蓄满人文之美的感召和启迪。学《沁园春.长沙》,就要让学生领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自信;学《指南录后序》,就让学生钦佩“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坚贞不屈;学《梦游天姥吟留别》,就让学生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洁傲岸;学苏轼《定风波》,就让学生懂得“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乐观洒脱…… 很多教师担心注重了语文之美,会导致成绩的下滑,损害师生的利益。然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胜过一切责任感。”当很多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教育学生埋头苦读的时候,反而使学生消退了热爱之情,产生了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只能得不偿失。其实,享受语文之美,并不会降低成绩,反而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存在的“美”,绝不是浮华的东西,绝不是表演,语文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优势和责任。面对高考成绩的诱惑,面对喧嚣的众说纷纭,我们要拿出自己勇气和智慧,勇于享受语文之美,勇于坚持语文本色,使之独具魅力,张扬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超;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10月.

小学语文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探讨是我校研究立项课题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普遍存在教师无法把握儿童文学的文学及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素养不高的问题。新教学目标和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把握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点及美学特质,不断完善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本文基于我国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自推行《语文课程标准》后,小学语文教学和儿童文学这两个话题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课程改革在长期的推广过程中也取得了满意的成效[1]。但就我国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来看,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还有很大的不足。本研究从儿童文学在语文课堂教学、小学教师教学现状两个方面进行探究,总结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

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多种不同的题材,而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体基础知识的了解度不够,经常出现应用固定教学模式对不同题材的文章进行讲解的问题。例如:对童话体裁的课文进行讲解时,只认识到虚构、夸张及叙事等文体特点,但缺乏对文体知识内涵的分析;在童话题材文章中应用的修辞方式只是做了简单的阐述,学生不能从其中认识到夸张、幻想手法都是写作表现方式,彼此相互映衬才能凸显童话题材课文的涵义[2]。教师不能站在整体角度进行全局性分析,就会影响童话体裁文章的虚幻色彩,使之更加真实化,对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想象力的培养有极大的阻碍。

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同其他文学作品存在很大的差异,儿童文学作品具有其独特的美学品格,如果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就无法感受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个性,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儿童文学课文的美学特质。具体体现为:(1)使儿童文学课文教学过分成人化。教师以成人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课文,通过成人的思考方式、心理理解课文的主旨,必然会搀杂着一些利益、世俗的思想,过分成人化会丧失儿童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2)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只重视工具性。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儿童文学作品时,没有将其看待成儿童文学课文,应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硬性要求学生理解文章中字、句、段的含义,机械式总结文章主旨和线索,单方面重视工具性,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失去了儿童文学应有的美学特质,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拥有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然而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问题在新教材的实施后日益严重,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工作[3]。由于大多数教师在上岗前并没有对儿童文学进行学习,加上工作后也并未意识到儿童文学对自身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性不强,且缺乏专业、系统的儿童文学培训,导致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普遍不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体现为:(1)对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知识不够了解。教师没有掌握儿童文学基本知识中的美学特质、文体特点、功能价值和体裁等基础知识;(2)尚未形成现代化的儿童文学观及儿童文学理念。一些教师对儿童文学内涵存在错误的理解,教师的儿童文学观相当落后;(3)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少,知识面较窄。教师没有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很少阅读相关作品,从而导致教师的审美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较差。

2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和文体特点

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地了解儿童文学文体分类及构成要素,因为面对的是儿童群体,其文体形式同其他文学形式存在明显的不同,包括多种不同的体裁形式,例如:散文、故事、童话、儿歌等,语文教师应了解文章的文体形式分类、因素和特征;

(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儿童文学的特点为依据,合理的采用教学手段,结合不同体裁的文章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对儿诗、儿歌等具有押韵特征的韵文体进行讲解时,应严格把握该类文章的特点,通过诵读法的教学途径帮助学生深入的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音乐美[4]。但是这两种形式的儿童文学又存在一定的差别,还需要加以区别,合理的应用播放音乐、游戏和颂唱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

(3)将成人文学同儿童文学区别开来,准确的抓住不同文体间的差别和特征,儿童文学具有其特殊的语言和风格,同成人文体存在显著的差异,风格特异,即使在同种文体形势下,儿童文学及成人文学也各不相同。此外,儿童歌曲、诗歌等文体在语言运用风格及写作目的方面的侧重点也不同,发挥着不同的教育作用,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更好地利用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艺术品性、审美特点即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为儿童情趣,因为儿童时期的思想极为单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独特,而儿童文学所蕴含的儿童情趣能够对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审美和感受能力,提高儿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可以主动对儿童问题作品中的儿童情趣进行发现和探索,并将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5]。教师可以从儿童生活、儿童行为动作、抒发儿童纯真情感或儿童心理等角度进行研究,把其中的儿童情绪放大,跟儿童站在同一个层面上思考问题,感受儿童内心的想法。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教师不断锻炼,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睿智的眼光。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都渗透在作品中,在对这些作品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入的进行分析,从而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教师在把握儿童美学特质的基础上还要善于利用,从儿童情绪入手,根据作品中的儿童情绪的表达方式制定教学计划,让儿童深刻的感受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巧用童心,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

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扩大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教师的审美想象力和感受力

儿童文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应加大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经常翻阅中外优秀文章,尝试理解不同作者对儿童文学的观点和看法,了解儿童的内心的特点,拓宽自己的视野,站在全新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文章,从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审美想象能力[6]。

培养现代儿童文学观和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关键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使教师能够自主意识到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深刻理解儿童文学作品的精神,培养新型的儿童观及现代幼儿教育观、发展观,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教师必须要明确以下概念:

(1)儿童是儿童文学作品主要面对的对象,儿童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能够作为单独的精神个体来看待,儿童文学作品正是面向未成年儿童而形成的,满足了儿童阶段的审美和精神需要,集教育、认知和审美等功能于一体[7];

(2)文学系统涵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只是其中之一,其符合基本文学形式,是作者为了抒发人生感悟及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

(3)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儿童心理活动是创作儿童文学的基础,作品能充分的迎合儿童的各方面需要,受广大儿童的青睐。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发挥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教育作用的基础,只有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经验,形成形象思维,了解儿童文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形成现代儿童文学观、儿童文学理念,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文章的教学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极大的比重,拥有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针对我国当前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中存在的,没有抓住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和教师儿童文学素质的缺失问题,教师应提高对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从根本上把握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点及美学特质,培养现代儿童文学观和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拓宽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范围,扩展视野,提升教师的感受力、审美想象力,深入的理解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及所表达的精神,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朱立芳.儿童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利用[J].教学与管理,2006(33)

[2]王泉根.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3]孙建国.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中的儿童哲学教育[J].教育导刊,2011(03)

[4]朱自强.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儿童文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娄底师专学报,2003(01)

[5]赵静.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20世纪初期的历史透视[J].教育科学,2003(02)

[6]李惠芳.实现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7]侯慧庆.儿童文学研究成果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上),2011(10).

摘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有效的推进教学改革,并且有助于优化教学质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翻转课堂中渐渐的凸显出来,本文就其优点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翻转课堂;小学语文;优点

1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与学生自身的特征以及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与教学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相关的调查问卷,我们能够清楚的发现学生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十分的喜爱,而且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速度十分快,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能够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分类,而且他们通过课前的视频教学模式能够对语文教学内容有一个更新的认识。而且重点是他们能够将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学习习惯相互联系,通过整理教学素材,观看教学视频,提出自己的质疑,然后在语文教学开展的课堂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和讨论,这种教学模式真正的将学生的地位与老师的地位放在了同一个高度,老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问题的探讨者,学生们在这种语文教学环境下得到了自我的生活和认识到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学生对于完成老师布置得语文教学任务也不在是应付差事,他们更愿意主动地去完成功课,或者是更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语文老师能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展开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多种聊天软件。例如QQ、微信、微博、论坛等与学生交流意见。了解学生的内在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学生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开展课堂讲演活动,并且结合集中讲授、个别辅导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的环节。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课前学习,课上组织学生结成小组,进行问题讨论,从而得出结论。而要想使得课上学生讨论呈现出精彩的环节,使得学生的视野得到深入的开阔,就需要老师在讲课之间给学生们提供较多,具有针对性的、十分有意义的学习资料作为辅助。通过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丰富他们的观点和意识,在普通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小学语文老师也是在利用各种方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及知识储备,可是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开展起来十分的困难,然而如果让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自觉里去进行知识的阅读那么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先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然后在课上进行知识的教授。这样一来课堂上很多时间都节省了出来,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安排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开阔学生认知能力的知识。帮助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任何人具有较高的语文能力并不是一时之间形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含量增加了,学生的视野自然就开阔了,对文章的理解也会逐渐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讲解《少年闰土》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的了解鲁迅,我向学生介绍了他的又一部小说作品《故乡》在对《少年闰土》讲解的同时,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讲述了少年闰土与我发生的一些事情。在结合《故乡》分析了鲁迅创作的特点,坚强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了解鲁迅作品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这样的联合讲解,很容易提高学生对知识认识的水平。当前所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本里面,所有的内容都是经过教材编写部门进行层层筛选之后留下来的精华内容,有一些文章是由我国著名作家所写,有一些内容对学生思维的开阔有着重要的意义。教材中的内容大部分是内容精彩、字词句优美、为了使得文章更加富有内涵,更好的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通常情况下会使用有没得语句进行渲染,营造出一种有没得环境。在这个时候,如果只是老师在台上进行片面的讲解,很难让学生领会到其中的美感和特征。这个时候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精心的构思,将教学内容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将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真实意境和情感。教学视频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刺激学生的感觉神经,从而让学生对这种形式产生兴趣,从而热爱学习。这种方法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和形象,具有很强的美感和艺术性。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蕴含着各种美。“翻转课堂”里,教师不再是枯燥地灌输阅读鉴赏时要用到的术语,而是适当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3增加了语文课堂师生互动

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就会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解决,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背景下,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不用害怕得到不指导,使自己的学习陷入困境。当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从教学视频以及教材课本中还有相关的学习资料中去找寻答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老师更多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基础知识内容之外的问题。只有这样老师的真正意义才得以彰显出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做人,是老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对于一些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之下,就能够开阔自己的思维,进行创新,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而对于那些语文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在教学视频、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帮助下,能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及时的进行基础知识的建构,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充分与语文老师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多向旳教育传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以B小学为例方洁扬州大学2014-05-01

小学语文教育对儿童的健康的审美意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深思远虑,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做好基础。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

摘要:语文是最具内涵的学科,它不仅赋予了文字的生命,而且让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我们的生命有了更多的价值意义。这就是一种语文生命教育,他以学生个体的自然生命为基础,小学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对教师的教育策略要求更高,因为小学语文是一项综合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情感教育、素质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原因及其心理认知程度有限,他们不可能像中学生一样有一定的学习目的以及学习自制能力,而是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予以培养、灌输,所以教师的教育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笔者主要从榜样的树立、教师的激励教育、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入手,谈一下我的一些教学心得。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

一、首先要帮助小学树立榜样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甚至可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小学时期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很高的,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参加某个游戏,如果有两个孩子玩的很起劲,那么其他的孩子就会竞相效仿。同样的,在课堂上,如果大部分孩子都认认真真的听讲、参与教学,那么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去认真的听讲,反之,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上课了依然心不在焉,就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也“随大流”了。所以,在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老师走到教室,说了“请安静,我们上课了”却依然没人听,不妨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某某同学坐得多直呀,上课最认真了!”教师这样一说,平时都很调皮的那位同学的腰板却挺得更直了,“我们都来跟他比比吧!”班里马上安静了,大家都争着做得笔直笔直的,也都认真的开始上课了。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遵守课堂记录,也为了更好的组织教学,我还编了许多的儿歌,如“头要正、胸要挺,手背后、脚放平,眼睛看、耳朵听,回答问题要大声!”这首儿歌简单明了,同学们一边说一边做,在课堂上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就会经常去引导孩子,发现他们中做的好的人或事,让他们向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让同学们“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样他们彼此之间就会多一些交流,多一些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去引导学生,而不是训斥或者体罚,相信这也会为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以此同时,教师也是学生在学校各项学习、生活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所以教师也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不要轻易对学生发脾气、不要随便责骂学生,而是要给他们树立一个青春健康、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比如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些基本的难题、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带动他们学习、生活的积极性等等,这对于他们的为人处事、人际交流都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其次要注意在日常教学的中的激励教育

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低人一等的,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特别是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小学时期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差距是非常大的,有些孩子见多识广,而有些孩子则孤陋寡闻,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教育,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公平相待,应既爱“白天鹅”,也应爱“丑小鸭”。比如对于胆小的、比较内向的、不敢说话的学生,教师就应该主动和他亲近,或者组织学生和他交往,让他感受到集体的魅力。同样的,在学习上更要循循善诱,用身边的小榜样鼓励他、激励他,而不要讽刺、挖苦。比如在一次默写课上,有的学生基础好,写的就很快,而有些学生则基础较差,对于刚学习的知识掌握较慢,写得好的学生我就会鼓励他,或者增添一些新的内:“哎呀,你写的全正确,如果把字写得更工整一点就更好了。”于是学生就高高兴兴的回到座位上,重新写了起来;而对于写的较差的,我就引导他们:“学习的知识是不是你们没有认真复习啊?学习要多复习才能掌握知识哦,这次写不好没关系,下次可一定要写好啊!”以此来激励他们,让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一点一滴的实现学习的进步。在大人眼中,一个鼓励、一个激励可能不算什么,可在孩子心中,那可能就是一把强有力的“援助”,或者一根“救命稻草”,能够带动他们走出困境,实现一个跨越发展。

三、切合学生特性,适度拓展,坚持练笔

我们都知道,“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时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口语交际上,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头脑真正动起来,又扎实有效,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内的训练量太少,课堂内动笔时间太少。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8-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教师要从检测三维目标综合达成情况和学生思想、情感、语言生成情况的视角,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境性的语言书面练习题,让学生写一组句群或一个语段。这种练习要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产生情境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四、结语

小学语文的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工具学科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一项人文素质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多去学习、多去领悟,也要多去调研,给学生以榜样、给学生以激励,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注重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案例引导,争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快乐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威.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第6期

[2]孙靖,孙丽艳.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策略《吉林教育》,2007第1期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如今,人们对小学 教育 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语文是小学教学的关键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毕业论文 范文 一: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 论文摘要: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 略读课文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学的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倡导个性化阅读;要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沟通,拓展知识和能力空间;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阅读提示”领路、鼓励和引领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 方法 参与语文阅读实践。略读课文教学的最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贯彻好“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必须给够学生充分自读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方法。 2004年,我在商河县孙集乡中心小学听过一堂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珍珠鸟》的教学。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教师直接向学生提问:1、应该如何分段;2、本文重点写的什么;3、珍珠鸟的特点是什么;4、课文最后一句:“依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结果:学生如坠雾中,面 面相 觑,勉强作答,场面很尴尬。 2005年,我在商河县怀仁镇中心小学听了一位教师讲四年级下册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那位教师先给了学生10分钟时间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想办法把课文读通读顺,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学生读了几个来回,能力差的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读完。初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盘点,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这个过程既实现了本册教材“词语盘点”这一自查自测栏目设计的意图,又在合作中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接着,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朗读课文,消除在初读课文时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教师还安排了再次默读的时间,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进行交流,并联系前一课学过的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让学生自悟: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过度地砍伐树木,会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最终要受到大自然的处罚。整堂课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把“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放得开,学生学得好,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略读课文教学最大的失败是过度的设计。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结构一定要简约,要采取粗线条式的结构层次,要让大气度、大智慧充盈整个课堂,要为学生自主阅读留够时间和开辟大块大块的空间。 新课程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的教学思路,“默读——思考——交流”的教学程序推进教学。例如:四年级下册第17课《触摸春天》是精读课文,第18课《永生的眼睛》是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前面就有这样的一段话: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默读下面这篇课文, 说说 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兴安盟,他们是怎样做的。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 句子 ,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承上启下,可以引领学生从精读自然地过度到略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略读课文课堂教学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一是初读阶段。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其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反复朗读中扫清障碍,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 二是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充分地默读,在读中思考,读中解决问题; 三是汇报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由学生汇报读书所得,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进行交流。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 文章 的表达方式的……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问题; 四是引导点拨阶段,教师根据学生自读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以自己的“厚积”进行“薄发”,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去阅读,疑难处再读读,有趣味的再品品,重点地段多走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把文本读懂、把生活读懂。 语文既承载着人类的 文化 和精神,传递着人类的知识和技能,也蕴藏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哲理,略读课文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感悟和传承。教学中应该落实“大语文”和“突出个性,发展特长”的理念,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间自由飞翔,用自己的感官去充分触摸,用自己生活 经验 与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感到语文是真实的语文,使学生学习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更浓、能力更强、个性和特长更加鲜明。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现状及形成路径探究李莹莹鲁东大学2015-06-01 2、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以安阳市故城中心小学为例冯磊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05-27 小学语文教学毕业论文范文二:跳出功利圈,享受语文之美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眼前显性成果却忽视隐性成果的获得,忽视了“培养人”的本质意义。很多教学活动仍然陷在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功利圈中。很多时候,语文课堂还可以给予我们更多美的享受,我们要跳出功利圈,回归语文的本真,以期获得更多更长远的利益。 关键词: 新课标 ; 语文之美 ; 功利 现行制度下,学生和老师都要面对一道难关,那便是高考。为了高考成绩这一功利性极强的单一目标,学生废寝忘食,衣带渐宽终不悔;老师绞尽脑汁,为伊消得人憔悴。 然而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深度的厌倦。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找不到心灵的共鸣与人文的美感。当《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都无法让学生喜爱的时候,当学生在课堂上只记录答题技巧的时候,我们的功利心,已经毁掉了语文的美感,将其变成了一门知识性学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格魅力,学生再也无从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学生再也无从触动。美,脱离了语文课堂,仅剩了可怜的功利目的。 “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一定是以语言为要素、以语文为本位的课堂。”应绽放人文光彩,迸发智慧火花,蕴蓄精神滋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跳出功利圈,享受语美之美。 一、声音之美 朗读是一种把文字形式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综合运用了多种感官,它由眼睛的视觉开始,到达脑部思考,再传至口腔,成为有声语言,再传至耳朵,最后再回归脑部思考。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朗读的效果更佳,它有利于传达感情,促进思考,获得熏陶。在很多公开课上,都能听到学生们字正腔圆的朗读,他们的声音或忧伤或激昂,声情并茂。 可是在常态课上,我们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只看到埋头苦读的身影,看到笔尖舞动,写着各种对或错的文字。我们用默读代替朗读,用当堂训练题代替诵读体会。语文课堂成了学习基础知识,提高应试能力的乏味课堂,我们有多久没有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 书声琅琅在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有的老师在组织学习《再别康桥》时,没有充分的让学生读文本就去分析诗歌内容,学生对这种程式化的分析并不感兴趣,缺乏见地,课堂气氛沉闷,而有的老师先组织学生充分朗读再来学习,学生发言则积极有效。若再辅以配乐,学生在柔和优美的音乐中,感情充沛地诵读,更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语文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二、文学之美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文学展现社会生活,叩问心灵,是重要的精神滋养。 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中,很多学校、老师教授诗歌、文言文、现代文只讲授技巧方法,而缺少文学之美的欣赏。为了一纸成绩,他们把一篇篇内涵丰富、发人深思的,或蕴含哲理,或优美生动的文章肢解为字音、字形、遣词 造句 、段意主旨、写作手法;把情感认知、文学鉴赏分解为一道一道的巩固强化习题,为每一类型的题 总结 出答题技巧;甚至有人提出要“把语文教成数学” 据统计,在现行的苏教版、人教版等各种版本中,文学性的篇目都占到60%以上,可见编者多么重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再别康桥》的诗意优美,《拿来主义》的深刻犀利,《登高》的沉郁顿挫,《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豪迈与失意,《劝学》的善辩与哲理……这一切倘若淹没在无边的题海中该多么遗憾! 三、人情之美 什么是人情之美?人情之美就是通过文学作品来发掘人的生命中已然存在的真善美,表现人之本性、人之常情,展示本真之美、自由之美。“如果我们没有‘情’,我们便没有人生的出发点。情是生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欣,飞禽的羽毛,女人的艳色,学问的生命。”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只讲解答案的来源,却没有真正的让学生去体会文章中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在急功近利中失却了心灵的共鸣。 语文与我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纯真温馨的人情之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沈从文的《边城》就是很好的一例。它将自然美与人情美紧紧融为一体,“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 堪称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但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其文章篇幅长,与高考联系密切的东西少就弃之不学。文学作品中最触动心灵的地方、最有分量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份至纯至暖的人情美。我们应该拿出时间,让学生却体会《雨霖铃》中的悲伤离别情,《十八岁》中的拳拳父母情,领会《陈情表》中深挚的祖孙情,感受《满江红》中的壮志报国情……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弥漫于世俗生活中的人情之美。 四、人文之美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这种美必会帮助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对此重视不足,敷衍了事。我们很少拿时间真正让学生去体会文本的精神内涵,更没有拿出时间结合现实生活的实际让学生用心领悟。我们用太过功利的眼光看待人文之美,只有在寥寥可数的公开课上才会设计这样的步骤。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回归,却将之称为“表演”。 很多时候,语文教育追求先行成果却忽视隐性成果的获得,忽视“培养人”的本质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大人文教育,让学生的内心蓄满人文之美的感召和启迪。学《沁园春.长沙》,就要让学生领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自信;学《指南录后序》,就让学生钦佩“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坚贞不屈;学《梦游天姥吟留别》,就让学生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洁傲岸;学苏轼《定风波》,就让学生懂得“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乐观洒脱…… 很多教师担心注重了语文之美,会导致成绩的下滑,损害师生的利益。然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胜过一切责任感。”当很多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教育学生埋头苦读的时候,反而使学生消退了热爱之情,产生了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只能得不偿失。其实,享受语文之美,并不会降低成绩,反而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存在的“美”,绝不是浮华的东西,绝不是表演,语文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优势和责任。面对高考成绩的诱惑,面对喧嚣的众说纷纭,我们要拿出自己勇气和智慧,勇于享受语文之美,勇于坚持语文本色,使之独具魅力,张扬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超;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10月.

小学语文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1.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比较多,可以当)2.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3.大语文观的浅析4.语文教学中的学科整合5.浅析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总之 凡是涉及现代教育理论的核心 即生命课堂 素质教育 语文特点的 都可以做为题目 不一定要局限在语文专业上

按照《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要结构完整,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论证选题意义,目的,范围,简述前人研究情况和自己论文研究重点),正文,结论,引文注释(脚注),参考文献(10篇以上).以上内容缺一不可. 1、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在小学(某某)学科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或策略)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德问题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习落后学生积极性的研究 改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论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的艺术 (某某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试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试论小学生(数学,语文,自然....)自学能力培养 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试论小学生自然课实践能力的培养 试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论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论小学生爱家乡品质的培养 试论学生中独生子女爱他人品质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论("我"或某某教师)在小学(语文,数学,自然....)学科中教学的特色 教师期望在小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试论小学生的合作学习 试论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试论小学生综合性学习 试论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论活动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施 小学班级建设中学生干部选拔与培养 论优秀班风的建设 在开展班级活动中预防危险事件发生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语文,数学,自然,英语,音乐....等某学科)能力发展的评价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论小学生作业批改的艺术 小学教学中的考试改革研究 校本课程的研制与发展 小学各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分析,网络资源分析,教学软件分析,课外读物分析等)研究 "大语文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语感与小学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与小学语文教学 2、小学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一、小学教育毕业论文选题一 1 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研究。 2 论小学班主任工作。 3 小学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4 论小学教师队伍中的性别问题。 5 论小学学制年限的改革。 6 论小学艺术课程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7 论小学教育方法的改革。 8 兴趣小组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问题。 9 如何改革小学的考试方法。 10 小学教学过程特点研究。 11 论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12 论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化问题。 13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14 论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 15 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 16 谈谈人本主义管理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17 论小学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 18 谈谈小学教育管理的基本方法。 19 论系统性原理在小学管理中的运用。 20 论反馈性原理在小学管理中的运用。 21 论动力性原理在小学管理中的运用。 22 论能级性原理在小学管理中的运用。 23 论小学教学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24 论小学校长的领导风格问题。 25 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 26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 27 论小学生德育的特点。 28 论小学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29 论小学体育的内容和方法。 30 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3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 33 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成功(或快乐)教育的思考 34 小学课堂教学“同课异构”问题的探索与研究 35 浅析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36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7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 38 性别差异的表现 原因及教育对策 39 城乡学生的各自特点与教育对策 40 后进生的教育特点与对策 41 试论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 42 试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43 试论教师主导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44 浅析班级授课制 45 在教学中如何应用教学方法的优选? 46 论述我国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47 如何认识和处理好知 情 意 行的关系 48 阐述德育教育中贯彻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的依据和要求 49 如何认识学校教学的教育性 50 试论教师的根本任务 51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52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53 教师进修提高的意义 54 浅析学校 家庭 社区 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55 试论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56 怎样理解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 57 联系本地实际分析五四制 六三制学制 58 试论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59 试评当代几种主要的课程理论 60 试论学校工作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学为主 61 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 62 目前我国家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63 试论教师角色的多重性 64 从教师的劳动特点看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 65 结合个人体会谈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内容 66 如何看待独生子女的特点,如何针对特点进行教育? 67 试论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68 试论班主任工作的示范性 69 试论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发展的特点及其培养 70 浅析班主任应如何贯彻学生主体原则 71 试论班级常规管理 72 结合实际浅析班主任怎样做好学生操行评定工作 73 试论开展班级活动的意义 74 试论确定班会主题应遵循的原则 75 怎样开展班级榜样教育 76 试论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77 试论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78 试论学校管理过程诸环节的关系 79 试论行政方法的优缺点和运用行政方法的基本要求 80 试论学校卫生管理要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81 试论如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82 试论总务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83 试论德育管理中的激励原则 84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法浅析 85 试论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及其管理中的应用 86 论校长负责制 87 试论领导决断的技法要点 88 如何理解和贯彻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的原则 89 课外活动与活动课关系浅析 90 浅析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二、小学教育毕业论文选题二 (1)加快教学改革步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浅议学校“人本化”管理 (3)小学教育管理如何应对入世的挑战 (4)小学教育培养模式探析 (5)从应试教育与科举制度的比较看教育改革 (6)班级活动对学生素质形成的作用 (7)自我教育主动发展浅谈小学高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 (8)谈谈素质教育的误区及出路 (9)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 (10)美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11)搞好考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2)作文教学中引情的研究 (13)在课堂教训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14)学习动机的激发与课堂教学的优化 (15)体育课教学与学生情感因素的激发 (16)论教学艺术美 (17)谈谈教学中的三个转变 (18)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需要六个“不轻易” (19)浅谈教师的课堂提问 (20)对CAL在当前语言教学中适用的几点思考 (21)浅谈语文CAL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2)轻松活泼喜闻乐见一多媒体导入新课创新方法浅谈 (23)巧用电教媒体,开发学生潜能 (24)个性化自主学习一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探索

小学 教育 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人才的基础,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撰写小学教育论文的过程中,要注重论文题目的选择,好的题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一) 1 浅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2 福建小学地方性课程中加入方言 文化 课的构想 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4 厦门市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5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 6 浅谈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7 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启示 8 小学习作评改的策略研究 9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分析及其启示 10 中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 1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审美素质 1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和的问题与对策 13 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14 试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 15 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与矫正 16 不同家庭结构对 儿童 个性的影响 17 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18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19 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 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二) 1.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2.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 3.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4. 当前 家庭教育 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5.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6. 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误区初探 7. 浅析中国现代母亲教育 8. 关于课堂提问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的思考 9. 传统个别化教学与网络个别化教学之比较 10. 福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 毕业 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 11. 厦门市小学生课余培训调查研究 12. 研究型教师的成长策略 13.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策略 14.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15. 台湾“感恩教育”教学范例阐析 16.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 17.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18. 浅析当前教师评价体制 19.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的策略 20. 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22. 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23. 论推广少儿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败关键 24. 放飞语文课堂 开辟求知天地 25. “任务驱动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构建 26. 中 国画 与西方绘画的造型之比较 27.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8. 中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29. 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0.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初探 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三) 1. 关于小学生视野中优秀教师的调查研究 2. 小学教师“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能力的研究 3. 感悟:词义教学的新策略 4.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较及思考 5.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结构材料”的研究 6. 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内容分类研究 7. 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的应用与设计 8. 二十一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 9. 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 10.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 小学古诗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 12. 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13. 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 14. 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15. 台湾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 16. 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7. 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 18.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19.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20.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21.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22. 试论当前小学的科普教育 23. 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探究 24. 试论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5. 试论金庸武侠小说对小学生的影响 26. 浅谈互联网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猜你喜欢: 1. 关于小学教育的论文 2. 关于小学教育论文题目 3. 浅谈小学教育的论文 4. 有关小学教育方向毕业论文 5.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题目大全

小学教育本科语文毕业论文

如今,人们对小学 教育 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语文是小学教学的关键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毕业论文 范文 一: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 论文摘要: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 略读课文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学的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倡导个性化阅读;要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沟通,拓展知识和能力空间;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阅读提示”领路、鼓励和引领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 方法 参与语文阅读实践。略读课文教学的最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贯彻好“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必须给够学生充分自读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方法。 2004年,我在商河县孙集乡中心小学听过一堂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珍珠鸟》的教学。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教师直接向学生提问:1、应该如何分段;2、本文重点写的什么;3、珍珠鸟的特点是什么;4、课文最后一句:“依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结果:学生如坠雾中,面 面相 觑,勉强作答,场面很尴尬。 2005年,我在商河县怀仁镇中心小学听了一位教师讲四年级下册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那位教师先给了学生10分钟时间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想办法把课文读通读顺,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学生读了几个来回,能力差的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读完。初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盘点,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这个过程既实现了本册教材“词语盘点”这一自查自测栏目设计的意图,又在合作中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接着,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朗读课文,消除在初读课文时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教师还安排了再次默读的时间,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进行交流,并联系前一课学过的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让学生自悟: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过度地砍伐树木,会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最终要受到大自然的处罚。整堂课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把“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放得开,学生学得好,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略读课文教学最大的失败是过度的设计。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结构一定要简约,要采取粗线条式的结构层次,要让大气度、大智慧充盈整个课堂,要为学生自主阅读留够时间和开辟大块大块的空间。 新课程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的教学思路,“默读——思考——交流”的教学程序推进教学。例如:四年级下册第17课《触摸春天》是精读课文,第18课《永生的眼睛》是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前面就有这样的一段话: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默读下面这篇课文, 说说 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兴安盟,他们是怎样做的。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 句子 ,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承上启下,可以引领学生从精读自然地过度到略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略读课文课堂教学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一是初读阶段。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其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反复朗读中扫清障碍,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 二是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充分地默读,在读中思考,读中解决问题; 三是汇报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由学生汇报读书所得,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进行交流。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 文章 的表达方式的……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问题; 四是引导点拨阶段,教师根据学生自读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以自己的“厚积”进行“薄发”,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去阅读,疑难处再读读,有趣味的再品品,重点地段多走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把文本读懂、把生活读懂。 语文既承载着人类的 文化 和精神,传递着人类的知识和技能,也蕴藏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哲理,略读课文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感悟和传承。教学中应该落实“大语文”和“突出个性,发展特长”的理念,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间自由飞翔,用自己的感官去充分触摸,用自己生活 经验 与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感到语文是真实的语文,使学生学习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更浓、能力更强、个性和特长更加鲜明。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现状及形成路径探究李莹莹鲁东大学2015-06-01 2、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以安阳市故城中心小学为例冯磊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05-27 小学语文教学毕业论文范文二:跳出功利圈,享受语文之美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眼前显性成果却忽视隐性成果的获得,忽视了“培养人”的本质意义。很多教学活动仍然陷在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功利圈中。很多时候,语文课堂还可以给予我们更多美的享受,我们要跳出功利圈,回归语文的本真,以期获得更多更长远的利益。 关键词: 新课标 ; 语文之美 ; 功利 现行制度下,学生和老师都要面对一道难关,那便是高考。为了高考成绩这一功利性极强的单一目标,学生废寝忘食,衣带渐宽终不悔;老师绞尽脑汁,为伊消得人憔悴。 然而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深度的厌倦。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找不到心灵的共鸣与人文的美感。当《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都无法让学生喜爱的时候,当学生在课堂上只记录答题技巧的时候,我们的功利心,已经毁掉了语文的美感,将其变成了一门知识性学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格魅力,学生再也无从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学生再也无从触动。美,脱离了语文课堂,仅剩了可怜的功利目的。 “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一定是以语言为要素、以语文为本位的课堂。”应绽放人文光彩,迸发智慧火花,蕴蓄精神滋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跳出功利圈,享受语美之美。 一、声音之美 朗读是一种把文字形式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综合运用了多种感官,它由眼睛的视觉开始,到达脑部思考,再传至口腔,成为有声语言,再传至耳朵,最后再回归脑部思考。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朗读的效果更佳,它有利于传达感情,促进思考,获得熏陶。在很多公开课上,都能听到学生们字正腔圆的朗读,他们的声音或忧伤或激昂,声情并茂。 可是在常态课上,我们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只看到埋头苦读的身影,看到笔尖舞动,写着各种对或错的文字。我们用默读代替朗读,用当堂训练题代替诵读体会。语文课堂成了学习基础知识,提高应试能力的乏味课堂,我们有多久没有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 书声琅琅在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有的老师在组织学习《再别康桥》时,没有充分的让学生读文本就去分析诗歌内容,学生对这种程式化的分析并不感兴趣,缺乏见地,课堂气氛沉闷,而有的老师先组织学生充分朗读再来学习,学生发言则积极有效。若再辅以配乐,学生在柔和优美的音乐中,感情充沛地诵读,更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语文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二、文学之美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文学展现社会生活,叩问心灵,是重要的精神滋养。 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中,很多学校、老师教授诗歌、文言文、现代文只讲授技巧方法,而缺少文学之美的欣赏。为了一纸成绩,他们把一篇篇内涵丰富、发人深思的,或蕴含哲理,或优美生动的文章肢解为字音、字形、遣词 造句 、段意主旨、写作手法;把情感认知、文学鉴赏分解为一道一道的巩固强化习题,为每一类型的题 总结 出答题技巧;甚至有人提出要“把语文教成数学” 据统计,在现行的苏教版、人教版等各种版本中,文学性的篇目都占到60%以上,可见编者多么重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再别康桥》的诗意优美,《拿来主义》的深刻犀利,《登高》的沉郁顿挫,《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豪迈与失意,《劝学》的善辩与哲理……这一切倘若淹没在无边的题海中该多么遗憾! 三、人情之美 什么是人情之美?人情之美就是通过文学作品来发掘人的生命中已然存在的真善美,表现人之本性、人之常情,展示本真之美、自由之美。“如果我们没有‘情’,我们便没有人生的出发点。情是生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欣,飞禽的羽毛,女人的艳色,学问的生命。”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只讲解答案的来源,却没有真正的让学生去体会文章中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在急功近利中失却了心灵的共鸣。 语文与我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纯真温馨的人情之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沈从文的《边城》就是很好的一例。它将自然美与人情美紧紧融为一体,“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 堪称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但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其文章篇幅长,与高考联系密切的东西少就弃之不学。文学作品中最触动心灵的地方、最有分量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份至纯至暖的人情美。我们应该拿出时间,让学生却体会《雨霖铃》中的悲伤离别情,《十八岁》中的拳拳父母情,领会《陈情表》中深挚的祖孙情,感受《满江红》中的壮志报国情……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弥漫于世俗生活中的人情之美。 四、人文之美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这种美必会帮助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对此重视不足,敷衍了事。我们很少拿时间真正让学生去体会文本的精神内涵,更没有拿出时间结合现实生活的实际让学生用心领悟。我们用太过功利的眼光看待人文之美,只有在寥寥可数的公开课上才会设计这样的步骤。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回归,却将之称为“表演”。 很多时候,语文教育追求先行成果却忽视隐性成果的获得,忽视“培养人”的本质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大人文教育,让学生的内心蓄满人文之美的感召和启迪。学《沁园春.长沙》,就要让学生领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自信;学《指南录后序》,就让学生钦佩“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坚贞不屈;学《梦游天姥吟留别》,就让学生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洁傲岸;学苏轼《定风波》,就让学生懂得“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乐观洒脱…… 很多教师担心注重了语文之美,会导致成绩的下滑,损害师生的利益。然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胜过一切责任感。”当很多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教育学生埋头苦读的时候,反而使学生消退了热爱之情,产生了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只能得不偿失。其实,享受语文之美,并不会降低成绩,反而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存在的“美”,绝不是浮华的东西,绝不是表演,语文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优势和责任。面对高考成绩的诱惑,面对喧嚣的众说纷纭,我们要拿出自己勇气和智慧,勇于享受语文之美,勇于坚持语文本色,使之独具魅力,张扬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超;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10月.

近年来教育倡导素质教育,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小学阶段的基础型教育,而小学学习中,语文学科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篇1 浅析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 摘要:本文从语文教学教师的教学 艺术 入手,无论是领略教材还是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动手能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语文的教学艺术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好动,思维处于形象感知阶段,对学习目的缺乏认识。而且语文是一门 应用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然而,传统的应试 教育 将充满人性美,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这种状况与现今的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相违背。因而,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是当之无愧的 实践者。 一、激发兴趣,享受语文 灵活多变的课堂 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因而,通过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能有效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表演激趣: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孩子的特点。从课堂实践看,学生的表现欲很强,他们喜欢表演,表演带给他们无穷的乐趣。例如《包公审驴》一课,我安排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课文为依据,加上自己的想象,让学生自编自演,收效甚佳。通过表演,学生不仅懂得了包公的铁面无私,为民作主。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把表演带入课堂,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 2、游戏激趣:在低年纪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游戏,能使课堂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在游戏中学生要看、要听、要说、要做、要动脑、要创造。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即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 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利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让语文课成为学生享受的乐园。 二、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学生厌学现象很普遍,究其原因,教师把学生当作了“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量的练习和作业使学生疲于应付。要想彻底改变此现状,必须先改变教师的观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他们的口,让他们能说……”的教育思想。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协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激发求知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三、让教材活起来。 1、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一切,把教材中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老师累的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现在的 教育 理念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以教会学生为主,而是以教学生自己去学会为主。因此教师应该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来,主动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感知新知识,交流新问题。教师从中引导,给予肯定,从而达到师生互动,使教材在课堂上活起来。 2、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无论看到什么新鲜的事物或者学到了什么新知识,都想急切地告诉别人,以获得赞赏。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对教材的独到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对教材的真实感受。独特理解讲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探究,从而达到共知共识,使教材成为师生互动的活教材。这样才能使我们手中的教材在教学中活起来,更好地使教师、学生、教材、 实践融为一体。 四、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1、以情境感染法教学。情境感染即情感交流过程。教师应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可将 音乐 、 美术、语文等多种 艺术 结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创造艺术情境,让学生通过多种艺术手段产生共鸣,从而创造立体教学情境。 2、实践竞争法教学。实践竞争即安排学生亲身实践, 组织学生激烈竞争,在对学生的读写训练中,放开学生手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开展辩论课、朗读课。既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激发了学生争先创优的竞争意识,增强了学习动机。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显而易见,如果说,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是一剧本时,那么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则是演员,最后叫不叫座,靠教师与学生的协调配合。语文教学中处处渗透着教师的心血。因而教学艺术不仅使学生乐于接受、学到知识及能力,而且更加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字、词、句的学习,更是兴趣的培养,观念的更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篇2 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优化策略 【摘 要】小学阶段,语文课堂教学本身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优化策略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重要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当前全国上下大张旗鼓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真正发挥语文教育的功能,是一具颇受关注的话题。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一、优化导入的艺术 凡是优质的课堂教学都具有非常考究的开端设计和独特性,课堂教学一开始便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这堂课的核心话题。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讲故事。边讲故事边学习,学生感觉就是在听故事,但却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导入艺术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又满足了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课堂教学从始至终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显著。此外,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还有很多,如问题导入,审题导入,妙语导入,练习导入等等,但不论哪一种导入方法,都要求简练,短小精悍,以尽快进入主题。 二、美读文章,感受意境 教师的情感如春风化雨,每时每刻都潜移默化地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感染着每个学生,引导着学生积极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是最为直接和亲切的,是火种、是催化剂。它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教师的范读最容易感染学生,也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因此,教师要借助美的声音、美的表情、美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对课文丰富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鼓舞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感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 三、联系实际,亲身体验 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述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举出类似实例,说出自己的体会并进一步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再进一步理解课文,对提高其生活认识、品德的构建定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如《养花》一文中,当学到“菊秧被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时”,让学生举出类似例子。有的说他喂了一条小狗,不知何因突然死了,自己一连哭了好几天。即使现在想起来,心里也怪难受的。通过这种移情体验,学生由自己的境地深化了对作者境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理解了养花之乐是一种高尚的情趣,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乐趣,而亲身的实践同样会触及到他门的心灵。如《小儿垂钓》一诗的末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时,学生对谁招手搞不清楚,即使在课堂上和学生说明白了,其教育意义也不会太大,如果让学生分别根据自己的理解实际表演一下,他们就会明白招手的是稚子而不是路人。这样,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诗歌内容,品德教育也寓于其中。 四、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必须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趣味性。那种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不能培养能力,自然也无艺术性可言。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最讲究分寸。还有,对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不仅要在备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客观的预测,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这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艺术。 在作业设计方面,在于巩固、消化、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组织好学生的作业,对发展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如何布置学生作业的问题上,比较普遍存在两个弊端,一是数量多,学生负担重;二是纯知识的机械性的作业多,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从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上设计好学生的作业,一般说来,作业设计不仅要体现灵活性,还要体现统合性。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基本功训练,作业设计也要相应地体现综合性。单一性的训练,是不利于学生掌握语文教学这个工具艺术性的。 五、教学艺术必须具备创新性 当今的孩子们最缺乏的是什么?是生动的实践、丰富的体验、大胆的怀疑、无拘无束的展示,缺少解放和创新。教育,首先是人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中心主体地位,才能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潜能,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去创新,去体现自己最大的价值和作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从总体上说,在观念、模式、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仍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仍然是被老师牵着走的地位。我们的语文教学艺术尽管也呈现出千姿百态,但是仍缺少学生本人的自学、自悟、自得。因此,教师必须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要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自己在教学艺术方面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所以,创新性不仅仅赋予教学艺术以生命,它也是一切艺术的源泉。 小学语文学习内容不多,学生压力不大,但要想给学生留下语文学习轻松有趣的印象,却是不容易。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要让学生在学好语文的同时,对语文的学习还存在强烈的愿望。如此,小学语文的教学算是极为成功的了。 【参考文献】 [1]方义政.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转变教学观念[J].教学艺术,2012(7) [2]耿中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猜你喜欢: 1.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2. 小学语文教学毕业论文完整范文 3. 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论文 4.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思考论文 5.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题目大全 6.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毕业生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