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如何做好文献阅读和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

如何做好文献阅读和管理论文

做研究,少不了要读文献。可是对许多初学者来说,读文献是件痛苦的事儿。

一些学术小白们,刚接触文献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在 CNKI 中用关键词搜索出一堆论文,一通下载之后,就打开第一篇,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读完一篇,放到一边,再读另外一篇。读到后面,发现前面的文献已经遗忘了,于是翻回头去再读一遍,这还只是中文文献,那英文的文献读起来更是没效率,不知所措。

那么,对于如何高效阅读文献呢?

一、整体来看

1. 先看文献综述类文献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和研究领域,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阅读该领域或该课题的文献综述类文章,可以让你更迅速、全面、客观的了解该研究的来龙去脉,研究现状,研究不足以及未来研究趋向。

2. 精研数据库

对于文献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应该深入研究。

作为科研 dog,最离不开的就是数据库,常常与 PubMed 为伴。

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机构,密切关注在该研究领域和方向的顶尖 group 所发表的论文并认真研读。

对于本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袖人物和实验室,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研究他们的主页,查阅大量外文文献,然后从文献的文献再去查找,如此往复循环,你的 idea 不知不觉中,就被启发开来。

3. 带着目的读文献

一开始我们读文献的时候可能没有任何目的,但其实之后你会发现,看文献大多带有目的性。

比如说为了扩大知识面,那么你可能要泛读不同学科的文献。比如说为了找到你的科研方法,那么你需要去了解目前都有哪些方法,最后来确定你能采用哪种方法。

4. 掌握必要的研究工具

研究生阶段,一定要掌握合适的研究工具。

比如文献管理软件 Endnote,计量研究需要掌握 stata、eviews 等。不管是统计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为你将来没有时间再去系统学习这类工具。

二、具体来看

(一)判断文献的可读性

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具有可读性的,也并不是所有的文献对你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开发都有帮助,有些文献可能会误导你,因此需要判断文献的价值,如何初步判断一篇文献值不值得读?

1. 文献引用是否够多?

要是一次引用都没有,那么有可能观点太偏,有可能材料太难重复,有可能不适合你。

2. 期刊和作者水平如何/是否是牛刊?是否是牛人?(大牛还是可以抱抱大腿的)

3. 观点和行业观点是否大致相同?

有些是别人挖的坑,科研本身就是个纠错的过程,刚接触领域的你,还是跟着大部队的步伐吧。

(二)具体阅读策略

1. 先读文献的摘要

这部分一般短小精悍,废话全无,但是限于篇幅作者往往是欲说还休,如果感觉言不尽意可以跳到结论部分,如果发现其应用了你感兴趣的文献、方法、或者数据才跳到前面去细看。

除非全文文笔流畅、思路清奇、数据新颖、方法独特——堪称经典之作,可以作为论文写作的范例,否则真的没有必要一字一句地细读。

2. 注重文献的结论

如果说摘要部分需要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比较突出文章创新性和贡献,那么结论部分的表述则是更全面和客观。

这也可能是论文中作者讨论未解决问题的地方。结论总结了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并将各个结果(论据)串联起来以阐述最终研究结果,可以使读者对文章全局的把握更清晰。

3. 注重引言的最后部分

引言的最后部分通常会说明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文献的创新点往往就会体现在这里。

4. 了解作者的实验思路。

这部分相当于实现想法的具体方法,有些文献的这部分设计非常巧妙、严谨和有创意。

5. 注意文献的参考文献

读文献一定要注意文章后面列出的参考文献,按图索骥就很易找到更多文献,而且被引次数越多的越重要。通过搜索参考文献的作者,期刊目次找到更多该领域的文章。参考文献的质量也反映了该篇文章的质量。

6. 学会泛读文献

并不是所有文献都需要精读,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你需要学会泛读文献。

泛读的文献一般根据文献对自己的重要与否及价值大小判断,泛读文献一般就是根据文章的标题去读文献的摘要和结论。

7. 学会精读文献

精读的部分和我们小时候阅读书籍没什么两样,重点是理解,阅读文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是做 Meta 分析,就一定要重点在数字上。如果要寻找一个机制,就精读机制,不要在总结内容上或者文章的开始浪费时间。

精读文献时,需要记住以下几个关键:

一是论文的类别:这是什么类型的论文?论文采用的是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的方法?

二是论文的背景:这篇论文与哪些其他论文有关?论文使用哪些理论基础来分析其中的问题?

三是论文的正确性:论文的假设看起来是有效的吗?

四是论文的创新点: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是什么?五是论文的表述:论文的表述清晰吗?论证充分吗?

8. 学会边读文献边记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文献切记眼高手低,要边读文献边记笔记。

对文献中的一些创新型的观点、方法、实验过程及结论重点记录,记录可以用纯文字记录,但是我比较提倡画路线图记录,根据文献的研究次序画因果关系图表,可以更加直观的连接文献的研究脉络。

知识层次的提高没有捷径,只有多看文献,多与前辈交流。

把各种相关领域的文献看懂了,或者达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达到一定的层次,才有能力去接受和研究新的问题。

看得多了,久而久之,就能融会贯通,就能养成抓住重点,提高效率的能力和习惯。

当然,人的能力千差万别,但即便是天才,也要努力。希望我的分享对你们未来阅读文献有所帮助,也希望你们能够掌握更多的文献阅读技巧。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如果涉及到科研项目或者科创项目,都需要阅读大量文献以提高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见识,了解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研究价值。那么,我们如何高效地阅读文献呢?

1、通过摘要甄别文献

一般情况下下载文献都是通过题目进行的,但是文章内容与自己研究的内容有关系还得看过文章以后才知道。这时候,就可以先看文献的摘要,因为文献的摘要就是文献中心思想的总结,也是文献部分结论的概括,看过它们就能让你对文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进行甄别,到底要不要研读这篇文献,这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2、明确阅读目的

如果是课程相关阅读,需要时刻牢记:阅读是为课程主题服务的。一篇文献可能会讨论不止一个问题,但我们的目的是理解和主题相关的那部分内容。因此在阅读前,记得了解课程的主题,或看看老师有没有留下什么思考问题。此外,联系其他文献进行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最好能有意识地将这些文章联系起来。阅读过程中,明确主题,结合主题提取篇章关键内容。

如果是论文写作相关阅读,阅读前需要明确:你处于论文写作的哪个阶段,阅读是为了了解什么。比如,阅读这篇文献是为了扩充对某一领域或话题的认知,还是了解某一个概念和方法。阅读文献一定要带着问题,这是开始阅读的第一步。同时,这一步也决定了接下来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实际的阅读。

3、根据目的选择阅读策略

通过选择性的阅读,节省时间和精力。在明确想要了解什么之后,有选择的进行一轮扫读和二轮深度阅读。完成一轮扫读后,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和评估,再决定是否需要深度阅读,或对哪几部分进行深度阅读。

注意:阅读文献一定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才能保证思维的绝对集中和脑筋的高度运转,也才能提高看文献的效率!

问题:我的一个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向我提到一个问题:目前在专业文献阅读时,效率太低,特别是有计算过程的文献,看一篇得费更长时间。因此,想知道,您是怎么阅读文献的?1)如何快速地找到文章的重点?2)如何提炼文章的精华? 我的回答:(1)阅读文献,开始慢,越来越快,这是普遍规律。刚开始慢,很正常。一定不能急,一定要坚持。只有坚持,才有可能量变到质变;(2)只有看的多,对本学科内容了解的多,才能达到一定水平。也就是说,大致看一下内容就知道这篇文章的水平和新的内容以及你可以从中吸取的内容。因此,没有捷径,只有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3)对你看的文章中,有很多计算过程,如果你对此内容不太感兴趣,可以把计算过程跳过去不看。如果你对此内容很感兴趣或者一定要参考,你就要下功夫甚至再查阅相关文献甚至与作者联系,要搞清楚其中的所有细节问题。(4)研究生在一年级必须要全面阅读文献,掌握专业知识,达到一定水准,为进一步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如果涉及到科研项目或者科创项目,都需要阅读大量文献以提高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见识,了解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研究价值。那么,我们如何高效地阅读文献呢?

一、先看综述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

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

1.关键词、主题词检索:

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

2. 检索某个学者:

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

3. 参考综述检索:

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

4.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

三、如何阅读文献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 及Title 与legend 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为读论文的目的并不是学英语,而是获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后思维会非常混乱,往往读完全文不知所谓。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将生字标记,待通读全文后再查找其意思。

3.归纳总结:较长的文章,容易遗忘。好在虽然论文的句子都长,但每段的句数并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个词组标一个标题。

4.确立句子的架构,抓住主题:读英文原版文献有窍门的。我们每个单词都认识读完了却不知他在说什么,这是最大的问题。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关系连词,他们承上启下引领了全文。中国人喜欢罗列事实,给出一个观点然后就是大量的事实,这也是中文文献的特点,我们从小都在读这样的文章,很适应。西方人的文献注重逻辑和推理,从头到尾是非常严格的,就像GRE 里面的阅读是一样的,进行的是大量重复、新旧观点的支持和反驳,有严格的提纲,尤其是好的杂志体现得越突出。读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题,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无用信息可以一带而过,节约你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5.增加阅读量: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最后可以融汇贯通。所以,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

四、提高阅读的效率

1.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2.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3.阅读顺序:

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顺序。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duction,然后看discussion,最后看result 和method(结合图表)。

当然,人的能力千差万别,但即便是天才,也要努力。希望我的分享对你们未来阅读文献有所帮助,也希望你们能够掌握更多的文献阅读技巧。

如何做文献阅读做笔记的论文

1. 阅读文献,要力求对一个方面或一个主题,或者一个概念的历史发展都要搞清楚,清楚来龙去脉。文献有新有旧,有些学科或专题文献的半衰期很长,经典文献的阅读是很重要的,只下载几篇新文献是很难理解全貌的。2. 要有意识阅读大家的文献,阅读某个领域或专题中程碑式的文献或文献综述。这些文献对于初学者了解一个学科或领域的发展很有帮助,对于某个阶段的重要文献提供了一个查找的捷径。从中可以很快了解一些相关理论和学说、重要结果的进展。3. 要善于分析自己研究领域中一些国内外代表性实验室的论文,通过分析一个实验室的论文目录,可以了解这个实验室的发展过程和研究兴趣的发展、拓展。4. 要善于分析本领域一些代表性学者的论文,通过分析这些引领学科或领域发展的科学家的论文目录,同样可以看到他(她)个人研究兴趣和研究生涯的发展,以及他(她)所领导的研究团队的发展过程。如何做阅读笔记呢?5.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要善于总结和整合,类似Minireview 的方式。如果能将类似相近的一些重要文献(如10-20篇),进行整合和归纳,理出最新的几个专题的进展,无疑会加深对所阅读的文献的理解。那么笔记记什么?记录新进展。哪些是新进展?需要广泛阅读才能知晓。6. 阅读任何文献或专著,一定要记录清楚文献题目、出处、作者、发表年代、期卷、页码等等信息,这些信息是以后引文时必须的,不要嫌麻烦,如作者栏目是需要将所有作者都要记录全的。

阅读文献主要分为3个阶段:

一、判断论文是否值得读)

1、读标题和关键词推测这篇论文的大致主题和内容,以此判断自己是否感兴趣或者是否需要

2、读摘要。

摘要会说明论文的基本内容、方法特色、主要贡献,是整篇论文内容的浓缩,非常重要。

3、看结论。

跳过前言、实验的方法等部分,直接看作者得出的结论,如果结论和你不是很相关,同样地舍弃这篇论文。

二、读论文

1、读图表和数据。

在查看实验细节之前,先花点时间看下图表和数据。

2、读引言。

引言的功能是介绍研究的背景,以及在这个背景下这篇论文想解决的问题和它的重要性。

3、读结果和讨论。

结果和讨论是论文的核心,值得花费大部分时间来阅读。

4、读实验。

这是论文中最晦涩难读的部分,所以要放在最后。当这部分需要仔细阅读,了解作者究竟做了哪些工作,怎么做的,阅读速度肯定要慢下来,花更多时间。

三、做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读完论文后还需要认真做笔记。一份好的笔记,可以帮你把一篇论文的重要内容全部“偷走”。这样下次只需要看自己的阅读总结即可,不需要再对论文进行重新阅读。

论文写作如何阅读文献 论文写作前要阅读大量的文献,首先要明白自己现阶段的论文写作科研目标是什么,打算做或正在做哪个相关领域的科研项目,这个要稍微具体点,因为这是自己阅读文献的前提。只有有了这个具体的目标,阅读文献才会有一个大致方向,不然收效不大,因为茫茫书海,没有一个大致的具体的研读文献的方向,就跟大海里迷失了自己一样,很难走到彼岸! 2、其次把与自己研究的领域的文献都搜集出来,放在一起,下载不到的文献可以到小木虫的文献求助中得到,那里一般很快都可以得到应助的。如果能够文献管理工具把某个方面的文献做成一个卡片库,那就更方便了。我一般用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把相同领域或研究方向的文献的信息输进该软件中进行统一管理,非常方便! 3、尽量多读外文文献!国内的文献质量一般都很低,可能与中国人发表文章是为了谋生计有关,许多发表的东西的真实性都有待考察,但是国外的文献大部分都是很严谨的,或许与他们做学问的态度有关吧。当然,如果刚开始接触某个领域,那么先通过阅读中文文献熟悉该领域,了解一些该领域所研究的大致内容和一些专业名词之类的',然后再阅读外文文献,你就会觉得很轻松! 4、做好笔记,写好心得!不要相信自己的记性,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一篇文献你不做标记,不写点自己的心得,那么用不了多久,你再打开该文献,因为该文献上也是很干净的,因为你没有留下任何标记,你可能会忘得很干净,到时候不得不重新再从头阅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如果你再第一次阅读的时候,稍微花点时间,把重点句子标记起来,把文章的大致内容和自己的想法写出来,那么下次再看到这篇文章,只需重点的看一下自己标记的句子和写得心得体会,马上就会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5、建议用Foxread软件阅读pdf文献,因为该软件有编辑功能,而且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各种线条对文章中的句子做标记,非常方便。 6、阅读文献时,先阅读摘要、引言的最后部分、结论,因为这几部分都是作者大致介绍自己研究的内容,以及自己文章的特色,在最后结论部分有些也是和摘要中的字句是重合的。这几部分一般都比较短,花的时间也很短,但可以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为自己进一步读正文打下基础,哪些应该重点读,哪些应该了解,自己心中有数!然后读参考文献,顺藤摸瓜,找出该领域相关的重点文献,有助于自己系统的,集中的阅读文献,加深印象,迸出火花! ;

如何做好班组管理论文

关于发电企业开展班组标准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发电企业开展班组标准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班组是发电企业的最重要的基层组织,本文就发电企业如何开展班组标准化建设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详尽的做法,对班组建设的难点问题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

班组建设;原则;方法;机制;环节;思考

一、搞好班组建设的重要意义

班组是发电企业中基本的作业单位,是最基层的劳动和管理组织。同时班组人数占到发电企业的人数的三分之二强,班组的业务范围又涵盖发电企业的日常生产运行、检修维护、多种经营。班组素质的高低,代表和反映了企业的整体水平,班组建设的水平,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甚至决定企业的精神面貌和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部署。因此,班组在发电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十一五期间,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很多发电企业快速通过新建、扩建等方式实现了产业和装备的升级。这种高速发展一方面给社会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另一方面促使电力生产基层技术人才的频繁流动与再组合。这种大的变化造成了电力企业基层班组的人员队伍、技术力量被迅速摊薄,对安全生产时有威胁。而电力生产的特点不容得安全生产有任何纰漏,因此发电企业只有加强班组建设,全面夯实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基础,公司的安全生产才能长治久安,企业才能发展壮大。

二、班组建设的主要方法

如何加强基层班组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来应对这种不利的局面,从而保障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成为一道急需解决的难题。那么,如何加强班组建设和管理呢?

(一)班组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原则: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安全管理规范化,生产管理精细化,综合管理简易化,职工培养个性化,业绩考核指标化,全面推行标准化作业,努力培养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实现社会、企业、员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坚持安全管理规范化的原则。从班组开始形成员工遵章守纪、照章办事,自觉抵制违章行为的良好氛围,形成以制度、规范管理约束人的机制,保障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全面落实。

2、坚持生产管理精细化的原则。提倡凡事都应精细化,从小处入手,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精。

3、坚持综合管理简易化的原则。理顺企业职能部室与班组的工作关系,倡导职能部室为班组服务的观念,充分发挥职能部室的作用,由职能部室负责整合上级对班组的各种管理要求、精简传达给班组的各类信息,将原先由班组承担的部分基础管理类工作转移至相关职能部室,力所能及减轻班组负担、提高班组管理的实效性。

4、坚持职工培养个性化的原则。要依托人才激励与培养机制,打造一支技术精良、作风过硬的人才队伍。

5、坚持业绩考核指标化的原则。量化指标,落实责任,激励员工对标挖潜、对标创造,培养企业员工队伍一流的作风,一流的素养,一流的技能,一流的业绩。

(二)班组标准化建设的主要方法

班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顾此失彼,要统筹兼顾,要从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现场管理、运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思想政治与工会工作管理七方面入手,开展班组标准化建设。

1、安全管理:班组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定期开展安全活动,严肃反违章查处,全员开展星级考评,全面推行6S管理,严格生产任务及两票三制的执行,规范特种设备及作业人员管理、开展职业卫生防护等方面的工作,确保班组安全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设备管理:班组层面要做到台台设备有人管,设备台帐、图纸资料齐全;缺陷处理及时,设备维护保养及时到位;大的检修作业有记录,广泛使用检修作业指导书;依据二十五项反措和技术监控、节能减排、重大危险源、安评、季节性安全检查发现的问题对设备进行整治,开展科技管理等工作。

3、现场管理:班组要严抓各项规章制度在生产现场的执行环节,开展“三讲一落实”工作,作业的各项安全技术措施全部落实到位,作业现场开展6S管理,人员行为规范无违章。

4、运行管理:运行班组要狠抓“三制”的执行,建立健全防误操作机制,要通过精心的操作调整、运行分析等工作确保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可控在控。

5、人力资源管理:班组要建立“两长六大员”(即班长、工会小组长,标准化管理员、安全员、技术培训员、材料员、考勤员和政治宣传员),盘活人力资源,严格考勤管理,全面开展绩效考核,通过教育培训、技术比武等手段,落实岗位动态管理的机制,全面提高班组的综合战斗力。

6、信息管理:班组要适应信息化工作的需要,及时收集第一手的资料、数据,分门别类形成台帐、材料,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规程制度的落实与执行情况。要在班组内大力普及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7、思想政治与工会工作:班组要经常性的进行时势政治的学习,关心国家、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部署,及时做好班组活动的宣传报道,宣传班组的好人好事,弘扬正气。班组要充分发挥工会小组的作用,开展劳动竞赛,开展职工小家建设,发扬民主管理。

三、标准化班组建设的三个机制

(一)明确企业班组建设的组织体系

1、成立公司班组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班组建设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对班组建设的方向性、深入性进行指导;从资金、资源上保证班组建设的持续开展。

2、根据企业管理职能的划分,成立安全监察、设备管理、运行管理、工会、思政、人力资源、经营管理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班组标准化建设组织领导机构,由班组建设的职责部门牵头,负责班组建设相关管理标准的制定及完善,保证标准的实效性及可操作性;对班组建设的七个方面提出指导意见。

3、成立班组建设实施机构,成员为直接管辖班组的部门负责人,其职责是依据企业班组建设的相关要求,负责在公司范围内全面推行班组建设工作,保障本部门班组建设工作的持续改进。

(二)制定班组建设的管理制度体系

1、依据企业班组建设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班组建设实施方案,划分调研分析、整改落实、持续提高等阶段推进班组标准化建设,及时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使班组标准化建设事事有人管、有人抓,责任更加落实。

一、班组在企业的重要性1、班组是企业最基层的组织,班组建设得好坏,关系到企业能否健康发展。没有优秀班组作根基,企业发展就无从谈起。2、加强班组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先进的技术、较高的管理水平、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及优秀的人才,其中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一些新技术、新工艺都要通过高素质的人才来实现,而班组正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加强班组建设,有利于“做大做强‘黄果树’,做精做强‘贵烟’”品牌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向“两个10多个”进一步迈进,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加强班组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石,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目标、管理思想贯穿班组建设的全过程。企业效益要通过班组来实现,产品质量、安全要由班组来保证,企业文化要靠班组来建设。可以说,加强班组建设,提高班组管理水平,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面向未来、着眼长远的重要举措。4、加强班组建设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需要。班组作为企业最基层的组织,担负着宣传引导、凝聚人心的重任。把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建设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技能型、管理型、效益型、创新型、和谐型班组,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适应性的员工队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的具体体现。5、班组管理要以“安全、优质、低耗、高效”为核心,以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加强班组长管理和提升班组现场作业控制能力为重点,以确保运输生产任务的完成和运输安全的持续稳定。班组管理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二、不断深化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管理体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部分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工作竞争意识淡薄、责任感不强、工作热情不高、综合素质较差,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因此,一个班组要制定符合班组实际的各项管理制度,如岗位管理、安全管理、作业质量管理、目标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明确班组内的工作职责、任务、作业程序,通过制定积极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约束职工的行为,加强职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1、构建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班组要制定相关竞争机制,创建“多劳多得,优质争先”的竞争体系,通过绩效考核的办法,采用技能加点、建议加点、创新加点等多种竞赛的方式,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优质性、创新性,使班组内部成员认识到付出总有回报,消除“吃大锅饭”的惰性思想,从而在整个班组内部形成了一种新的竞争机制。2、加强质量化管理。质量化管理是加强班组管理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工作中要时刻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1)完善班组的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职责。一个团队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作为一名工班长,必须明确其岗位职责:负责班组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组织制定班组生产措施并负责实施;制定班组各项应急预案;按时组织班组政治、业务学习,提高职工思想意识和业务技术水平;负责制定并实施班组各项制度及考核办法,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培养新工的技术技能,提高班组整体能力。积极开展“学规、背规、用规”等活动。班组可以通过集中学习、背规竞赛、技术比武等方式调动职工学习规章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创四岗、灭两违、攻难关、树品牌”的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提高职工的作业标准和作业质量。

班组长作为基层一线员工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其综台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的高低. 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班组长管理论文,仅供参考!

新田煤矿班组长管理的研究与应用

摘 要:煤矿班组长是煤矿最基层的领导干部,班组长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该区队当班的生产任务以及安全情况等直接性的问题。班组长的素质高低也直接决定了该班组的素质高低,所以班组长的管理也就成为了基层干部选拔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煤矿班组长;素质;基层

一、规范班组长的管理

1.安全管理职责。班组长是班组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其安全管理职责主要有: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落实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执行现场安全管理及技术措施,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健全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奖惩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班组安全教育培训,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严格安全责任追究,抓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严把安全生产第一道关口,确保实现安全生产。

2.生产管理职责。细化分解班组生产任务,做到天天有计划,班班有目标。科学安排劳动组织,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搞好现场精细化管理,狠抓节支降耗,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

3.质量管理职责。加强质量标准化建设,抓好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全面提高产品、工程和工作质量。

4.团队建设职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民主管理工作,了解并帮助职工解决困难。组织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抓好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职工教育培训。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班组对个人的绩效考评分配机制,不断提高班组管理水平。

二、班组长的主要权力

1.安全管理权。根据现场作业条件,班组长有安全生产决策权和组织指挥权。有检查职工安全作业情况、制止和处理职工违章作业、抵制上级违章指挥权。有对作业现场工程质量、岗位工作质量进行安全评估验收权。在安全隐患没有排除或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且自身无能力解决时,有拒绝开工或停止生产权。

2.生产组织权。有权根据工作需要和本班组实际情况,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分配任务,合理调配劳动组织、人员、设备、材料等,现场指挥协调,检查工作情况,调整工作部署。

3.考核分配权。有权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和上级规定,对班组成员的工作绩效设定考核标准,检验工作成果,核算指标完成情况,对班组职工合理分配收入,进行物质和精神激励。

4.学习培训权。享有定期接受培训、复训的权力,并根据安全生产实际需要和职工个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对本班组职工培训、轮训进行安排。

5.其他权力。班组长有制定班组工作的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向上级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权力、推荐或选拔班组副职及生产骨干的权力、推荐本班组优秀职工参加上级组织的推优评先、荣誉疗养、学习深造等权力。

三、班组长的选拔任用

班组长的选拔和任用直接由矿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任用班组长。

1.班组长任用条件

⑴思想品德好,认同河南煤化企业文化,遵章守纪,爱岗敬业。

⑵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5周岁以下,连续从事本工种工龄两年以上。

⑶熟悉煤矿基本安全知识,掌握岗位操作技能,连续两年没有“三违”记录。

⑷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执行力强。

⑸以身作则,办事公道,关心爱护职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⑹经过培训取得班组长资格证。

⒉选拔程序

由队干推荐,经民主测评、队委会研究、安检部门和工会审核,报矿长审核同意,并在人力部备案后方可聘用。

四、健全班组长激励约束机制。

⒈提高班组长待遇

(1)班组长待遇按新田煤矿有关规定执行;

(2)优秀班组长评优、留转优先;

(3)连续担任班组长三年以上,并且班组无事故,本人无严重“三违”记录的,可优先列为副队长的后备人选。

⒉加强对班组长的考核奖惩

⑴人力、工会、安全、生产等部门对班组长每季进行考评,年终评出优秀班组长若干名,并进行表彰奖励。

⑵班组长在年度内独立完成的班组管理创新项目和班组长负责完成技术创新项目获五小成果奖的;班组长技术比武第一至第三名的;班组长在集团公司学习培训中成绩名列第一名的,按相关规定给予奖励。

⑶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班组长给予免职。

⑷班组发生2人轻伤、1人重伤或二级非伤亡事故的班组长给予撤职。

⑸连续两个季度培训不合格,隐患排查不及时,对重大安全隐患不落实整改责任的班组长给予免职。

⑹班组纪律涣散,本人出现打架斗殴、酗酒闹事等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班组长给予免职。

五、强化班组长在6+3安全效果考核体系中的作用

班组长在6+3安全效果考核体系中是第一落脚点,各单位必须提高班组长的责任意识和现场管理能力,将班组长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六、班组建设管理考核奖励标准

每季由人力部门组织安检、生产、机电、通防、综合等部室对各区队班组进行考核评比排名,第一名奖励所在班组6000元,第二名4500元,第三名3000元。

参考文献:

[1]李金峰。我国煤炭工业经济增长现状与发展研究【J】管理世界,1996(4):123-128

[2]楼继伟 公共财政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J】中国改革,2006(7):112-114

[3]吴吟、李金峰《煤炭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煤炭工业出版社

[4]宋文强《现场精细化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

[5]吴吟、李金峰《煤炭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煤炭工业出版社

[6]《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

道企业班组长应具备的管理能力

【摘 要】班组长作为基层一线员工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其综台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的高低. 同时班组长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战略落实与执行起着重要作用,当前,管道企业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对班组管理和班组长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管道企业;班组长;管理能力

一、背景概况

中油管道长春输油气分公司始建于1970年,是我国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输油管线,是东北石油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公司目前运营管理着吉林省境内的五条输油气管道,是东北管网输油量最大的管段,管道里程达1513公里,40多年来累计输送原油15亿吨。长春分公司目前有18个基层单位,现有员工968人, 74个班组是企业最小的细胞。细胞是基础,班组长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一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生产能力,进而决定企业综合能力的高低和运营状况。

二、提高班组长综合管理能力的意义

(一)建设一流管道公司发展的需要

班组是企业文化落地,员工队伍塑造、战略规划执行、精细化管理、推行和谐企业建设的第一线。班组建设已成为当代企业的责任工程、创新工程、使命工程。是企业强化人才、文化、管理、组织“四大软实力”建设的基础。一般企业看高层、优秀企业看中层、卓越企业看基层。企业千条线,班组一针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班组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着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强弱,职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所有这些,都需要班组长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管理水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所以,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管理水平,必须从提高班组长的综合管理能力入手,这是一流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管道公司发展的需要。

(二)新形势下加快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管道企业几次大的机构调整,管道公司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决定了管道公司必须在体制、机制上由生产管理型向综合经营性转变。新的转型战略,新的产业结构,迫切要求企业要进一步创新班组建设,努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适应能力强的职工队伍,所以,提高班组长综合管理能力,是管道公司实现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企业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需要

实现科学管理,是企业提高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班组建设能否搞好,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长远发展战略的实施。自2008年以来,长春分公司两次重组,整建制组建长沙分公司,为项目部及兄弟单位输送人才,如何应对人才锐减,操作岗位员工断档,工作量及难度不断加大,已经不只是分公司领导面临考验,更是对班组长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要班组长不断提高认识,加强综合能力修养,不断创新管理,提高班组整体作战能力,才能更好推动管道公司安全高效和谐发展。

(四)企业构建和谐文化的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是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如何营造一个团结协作、心顺气足的工作环境,是企业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要以班组和谐促进企业和谐,构筑关心人、爱护人、发展人的和谐环境。班组长要发挥兵头将尾的作用,及时准确的反映员工的意愿和需求,积极化解矛盾,发挥自身职能,进一步提高矛盾解决在萌芽的能力,构建团结和谐、充满自信的班组集体,做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石。

三、优秀班组长应具备的十种能力

(一)专业技术能力

班组长对自己所辖范围内的业务,如人员情况、场站设备、备品备件、操作方法、重点部位等掌握得非常熟练,并且能够做技术带头人,指导组员开展工作,能向站队长、技术员提供良好的建议,帮助他们做出正确判断,这是班组长开展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班组长应该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发现技术故障或管理难题,能够立即分析,找到原因,并找到最简洁最合理的处理方法,能亲自动手或率先垂范,最后有效的解决问题。

(三)领导带动能力

只会自己闷头干活的班组长不是优秀的班组长,要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利用班组每个员工的特点分配任务,发挥全体员工的能力,合理分配任务,即不让偷奸取巧的人享轻闲,也不让埋头苦干的人受委屈。

(四)沟通协调能力

班组长少不了与组员的沟通、班组之间的协调、向领导汇报等这些日常工作,应该具备会上讲话清楚明白,谈心交流真诚相待,汇报洽谈切中要害等等,沟通协调能力会随着工作经验以及悟性的不断提高而提高。

(五)凝聚队伍能力

班组长没有什么权利,怎么能让团队发挥最大的作用呢,要善于凝聚力量,只有握紧的拳头才最有力量。要让班组成为大家的班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激励自己的员工并自我激励,这样才能无往不胜。

(六)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员工反映心理想法及诉求的第一人选就是班组长,工作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家长里短的小事、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等等,什么委屈都能倾诉,这就需要认真倾听,化解心中的疙瘩;真诚的劝解,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不让矛盾和思想问题扩大化,让思想政治工作在无形中开展。

(七)帮助指导能力

大家懂才是真的懂、大家会才是真的会,班组长要有这种胸襟,要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组员,鼓足员工的工作劲头,提高班组整体技能。

(八)自我约束能力

班组长还要注重自我约束,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组员做不到的,自己要尽力做到,要求组员做的,自己要做得更好。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组员携手并肩。

(九)控制情绪能力

要学会控制情绪,试想一个连自己情绪都控制不好的人还能做好什么,坏情绪会影响到对事情和人的正确判断,“冲动是魔鬼”这句话也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班组长的情绪很可能直接影响班组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果。

(十)推荐人才的能力

推荐培养员工是很多领导人的优秀品质,班组长也不例外,只有班组长才是最了解员工的,班组长的公正评价是很有说服力的。得到直接领导的关注和认可,使人才在合适的平台上得到发挥和展示,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也有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工作哪有干不好的道理呢。

三、提升班组长工作能力的措施

(一)畅通发展渠道,提升班组长自我价值的实现

提升班组长综合管理是一项有难度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还需要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管道长春分公司畅通多种发展渠道,无论是技能专家的选聘还是技术员的选拔,都从优秀的班组长中产生,提高了班组长的工作积极性。分公司基层站队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由于近年来外派劳务和提拔原因使得站队技术人员岗位出现了一定空缺,为畅通人才发展渠道,上年度从优秀的班组长中,通过竞聘形式选拔了7名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岗位任技术员,激发了操作岗位员工和班班组长的工作热情。

(二)提高各项待遇,提升班组长参政议政能力

经济收入是度量衡,是员工心中的标尺。管道长春分公司从提高班组长的各项待遇入手,奖金实行按一线、二线、三线差异分配,向生产一线和班组长倾斜。收入提高了,政治地位也受到重视,提供班组长的施展平台,无论是职工代表的选举、劳模标兵的评选、还是各种竞赛的佼佼者,班组长占了大多数,这种体制模式让班组长充满干劲,让普通员工充满希望。

(三)开展各种活动,提高班组长的工作动力

企业经常开展的“先进班组评比”、“四好班组评比”“红旗班组评比”等活动,是有效载体,可以不断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加强职工凝聚力、向心力的培养,对于班组的整体战斗力、敢于挑战困难都有极大的帮助。另外,班组长帮助职工操办婚礼、丧事、调节家庭纠纷、适时帮助办理生活困难补助、帮助解决子女入学及组织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娱体育、假日旅游等等,从这些以情感人的事例中,使职工受到激励,班组长的能力得到锻炼,也加深了与职工的感情沟通,对提高管理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1]王京刚.做最优秀的班组长[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0.

如何做好项目成本管理论文

二、做好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建筑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实行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是建筑企业能否有效进行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必须在组织和控制措施上给与高度的重视,以期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1.施工阶段成本控制原则第一、全面控制原则: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和项目成本的全过程两个发面。施工项目成本是考核施工项目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指标,它涉及到与施工项目形成有关的各个部门,同时也与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在投标阶段,做好成本预测,签好合同;在中标以后的施工过程中,制定好成本计划和成本目标,并采取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有效手段,控制好事中成本;竣工验收阶段,要及时办理工程结算及追加的合同价款,做好成本的核算分析,使施工自始至终处于控制之下。第二、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主要途径是成本支出和增加预算收入两个方面。就是在成本控制中做到;每发生一笔金额较大的成本费用,都要核实有无与其相应的预算收入,是否支大于出,在经常性的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核算和月度核算中,也要进行实际成本与预算收入的对比分析,以便从中探索成本节超的原因,纠正项目成本的不利偏差,提高项目成本的降低水平。第三、 目标管理原则:目标管理是进行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成本控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即设定、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和修正目标,从而形成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只有将成本控制于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之中,成本目标才得以实现。第四、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成本控制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在成本控制过程中,项目经理及各专业管理人员都负有一定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整个项目成本控制的责任网络。企业领导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对各部门在控制中的业绩要进行定期检查和考评,要与工资、奖金挂钩,做到奖罚分明。实践证明,只有责、权、利相结合,才能使成本控制真正落实到实处。2.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第一、按照“量、价”分离原则,控制工程直接成本。首先材料费的控制。材料的成本包括用量控制和价格控制两个方面。材料用量控制:认真审核图纸,提前计算出工程量,各施工班组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批领用: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材料消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认真计量验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材料消耗水平: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损耗。材料价格控制:通过市场行情的调查,在保质量的前提下,考虑资金权衡,控制运费,货比三家,择优选购。其次是人工费的控制。在人工费控制方面,第一: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次比例包给领工员或班组,进行包干控制。第二:通过现场讲解及培训来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施工班组的施工管理水平,合理安排每天的工作计划,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劳动效率。再次是机械费的控制。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进行内部合理调度,力求提高主要机械的使用率,在设备选型配套中,注意一机多用,尽量减少设备维修养护人员的数量和设备零星配件的费用,从而达到成本的控制。第四是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项目小组的人员要把自检工作贯彻到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建筑企业还应该定期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检测,做到工作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第二、精简项目机构、合理配置项目部成员、降低间接成本。按照组织设计原则,因事设职,因职选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选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组建项目部。第三、组织连续、均衡有节奏的施工,合理使用资源,降低工期成本。在安排工期时,注意处理工期与成本的辩证统一关系,均衡有节奏的进行施工,以求在合理使用资源的前提下,保证工期,降低成本。第四、从“开源”原则出发,增加预算收入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的操作中应根据不同的工程规模、不同的管理体制、不同的建筑企业灵活运用,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提高成本控制的方式和方法,以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这些都是自己改编的,可以放心使用

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随着建筑市场竞争形势愈加激烈,项目成本管理已经成为施工企业的一个极具挑战意义的课题。目前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四个问题:成本观念谈薄、系统环节松散、管理手段落后、指标没有量化。对此,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对策,即一个前提:坚持以经济效益评估为前提,两个关键:加强领导和狠抓落实,三个体系:建立内部价格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定量指标体系,四项措施:优化资源配置、优化施工方案、主要材料集中控制和工程数量控制。

关键词: 项目成本管理 存在的问题 主要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市场竞争形势愈加激烈,为提高中标率,施工企业把标价一压再压,这样就导致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如果项目管理滞后,成本控制不严,就很容易造成“越干越亏”的被动局面。所以,项目成本管理对施工企业来说是一个极具挑战意义的课题。下面,笔者就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作一简要阐述,以其有所裨益。

一、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观念谈薄

受传统成本管理观念束缚,一些施工企业领导成本管理意识不强,重视不够。有的总让“成本无法再降低的观念”束缚思想,致使推行成本管理的决心不够坚定,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有的认为成本管理是项目经理和计划财务的事;有的认为控制成本只要依靠行政手段就能实现;有的口头讲的多,实际落实少,检查走过场,分析讲客观,考核走形式,奖罚不兑现; 有的节约意识不强,讲排场、摆阔气、搞攀比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重事后轻事前,特别是有些主管领导只看一时效益高低不问效益来源、不管过程如何。

(二)系统环节松散

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来协同完成,成本预测、计划制订、过程控制、方案优化、活动分析、经济核算、绩效考核等,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运行系统。对每一个环节的放松,都有可能导致成本管理指标发生重大变化。某些施工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常常是某个环节众人抓、某个环节无人问,放松或忽视一个或几个环节的情况几乎随处可见,常常是落后的做法不能改进提高,好的做法不能一贯坚持,时重时轻、时紧时松。

(三)管理手段落后

在开展成本管理活动中, 不少单位墨守成规,管理落后。有的凭经验管理,死抱着过时、落后的思想和做法不放,好的做法不能及时吸收应用;有的在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时,不联系实际,死搬硬套,效果不佳;有的虽然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但没有很好地组织运行,缺乏必要的预控手段和监控措施,最终留下一些“黑洞”和“死角”;有的重“揽”轻 “管”,以“包”代“管”,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指标没有量化

目前有的施工单位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定量指标体系,有的是“拍脑袋”定指标,指标不合理;有的是采取简单提取比例法,定量不准确。一是项目应该完成多少、节约多少、增收多少,心中无数;二是项目盈亏奖罚缺少量化标准,考核兑现无依据或依据不充分。项目节约多少该奖多少,亏损多少该罚多少,都缺少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可能会产生赢利项目比亏损项目浪费的资源还要多的现象,导致该罚的没罚却给予了奖励,该奖的没奖却给予了罚款,以致打击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采取的主要对策

经过多年实践,笔者认为,要搞好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必须抓好 “一个前提”、两个关键”、“三个体系”和“四项措施”。

(一)一个前提

“一个前提”就是坚持以经济效益评估为前提。工程项目中标签订合同后,公司成本管理部门及项目部有关人员要对工程项目进行经济效益评估,制定项目目标收益指标。经济效益评估的原则是以中标合同价为基础,以行业定额和企业内部定额为依据,按照“市场与现场、量差与价差、正算与倒算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工程难度、变更索赔、市场风险、管理增效和其他例外因素测算核定。

1、测算指标。一是合理测定目标成本。依据投标报价和施工图、预算定额及现场勘查数据等资料,按作业层直接成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现场管理费)、项目部间接管理费(制造费用)、上级管理费(基金、上交款等)、税金进行分项测评,按单位工程、分项工程和施工工序所耗用的实物量,测算出市场能够接受的最低综合单价和总目标成本;二是合理测定资金流量。以合同条款和合同指标为基础,按量入为出、节约开支、保证目标和保证施工生产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编制资金收支计划或现金流量表。

2、分解指标。根据测算指标,对项目工期、质量、安全、利润、上交资金、现场及队伍管理等要素按施工进度进行分解,在分解指标的基础上,建立目标明确、指标量化、责任到人、考评兑现的目标责任体系和指标承包责任制。将有关指标纵向分解到专业队、工班、作业层(个人),横向分解到分项工程和工序环节,细化到季度和月份,并转化为岗位责任,确保人人肩上有指标、心中有目标。

(二)两个关键

1、领导重视是开展成本工作的关键。各级主管领导和总会计师要亲自主抓、身体力行,不能只说在口上或写在纸上,而要提高认识,更新理念,积极推行,正确引领,提供一切必要的基础资源。

(1)树立系统集成的成本理念。施工企业要彻底改变原来那种“成本只是项目经理和计划财务人员的事,工期安全质量与计划财务没关系”的落后观念,要树立资金、成本、工期、安全、质量、环保一体化的系统集成理念,要正确处理好资金、成本与质量、安全、规模、方案、预测、决策等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要全力以赴地抓好抓紧成本控制过程中每项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一时点和每道工序。

(2)树立精打细算的成本理念。作为管理决策者,要提高成本管理的意识形态,树立 “既抱住西瓜又拣到芝麻”的管理理念。开源固然比节流重要,但若不会理财、不善经营,入不敷出,必将导致成本上升、效益下滑。“节约”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不能只重视大环节,放松小细节,工程项目一定要倡导“不因利小而不为,不因耗小为之”的节约意识,这决不是停留在“一分一厘”的含义上,什么叫“吃饭穿衣看家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实已证明,多少项目因为大手大脚,结果功亏一篑。亏损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当然也不是一顿招待费造成的,而是被那种认为一顿招待费不会影响成本的观念、思想、行为和习惯所造成的。

2、狠抓落实是关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并完善配套的成本管理制度是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强化制度执行力是推行项目成本管理的有力保障。

(1)建立健全各项成本管理制度。项目一进驻,就要按公司下达的责任成本预算指标,制定一套成本管理办法和制度。在运行操作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修正、改进,通过实践使之趋于完善,以确保制度科学可行、没有漏洞,真正起到规范项目成本管理的作用,最终达到提高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的目的。

(2)全过程控制。强化过程控制就是要强化以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的约束机制,做到环环紧扣、人人控制、层层把关,力争消灭薄弱环节、管住关键环节、抓住重点环节、攻克难点环节,确保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考核,确保执行力贯穿全过程,事事处于受控状态。

(三)三个体系

1、建立内部价格体系。工程项目开工后,公司成本管理部门依据施工定额、设计的施工组织方案和调查或招标确定的材料、劳务、机械价格等,制定科学的内部价格,作为责任成本计算、计量与考核评价的依据。

2、建立定量指标体系。从成本目标的制定到完成目标的考核,整个过程都要有完整科学合理的定量指标体系作为平台。要将变更索赔增加净收益,材料、设备、劳务招标节约成本,施组方案优化节约成本,节省工程数量节约成本,缩短施工工期节约成本等指标逐级量化,以达到“量体裁衣”的效果和目的。

3、建立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是责任成本管理的“灵魂”。通过考核评价,对在成本管理中的有贡献人员,给予相应奖励;对弄虚作假、玩忽职守造成经济损失的人员,视损失大小给予相应处罚。切实使每一级、每个人都能自觉控制成本,切实提高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四)四项措施

1、优化资源配置。项目管理内容主要就是项目资源的配置管理,项目资源主要包括人力(劳动力)、物力(材料、机械设备)、财力(资金)等生产要素。项目资源选配的好坏,直接制约着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着项目成本的高低。项目资源配置要遵循适时适量、因地制宜、比例适当、组合优化的原则,既满足施工生产需求,又不能因为过剩造成浪费。一是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选配项目领导班子及主要人员,项目人员在选配时,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项目自始至终的责任,公司总经理与项目经理要签订责任书。二是选好施工专业队伍。内部队伍要配备精干高效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外部劳务队要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选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施工能力和施工经验,录用数量要适宜。同时开工前必须针对项目专业施工特点,对劳务人员组织必要的安全教育和相关培训。三是配置适宜的机械设备、车辆及施工工具,确保施工机械既保障施工生产顺利开展,又不相对过剩。

2、优化施工方案。本着“方案指引成本,成本制约方案”的原则,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机械利用率的要求为前提,做好现场可利用资源调查,充分理解、吃透与业主签订的合同条款,科学制定施工组织方案,逐级优化组织设计,发挥方案预控在成本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环节上均衡;确保工序高效、操作可行、方案最优、成本最低。

3、主要材料集中控制。由于施工行业主要材料数量多,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因此除业主供材料外,项目所需全部材料设备,应当统一由公司成本管理部门会同项目部编制实施细则,组织采购和实施供应。一是主要材料采购,要控制在经项目总工程师签认后的施工图纸和定测资料分析计算列出的材料数量清单的80%以内。二是物资设备采购必须采取公开招标方式,择优选定供货单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最低价格、最佳进货时间、最优运输方式,尽量采取厂商直供现场的送货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和二次搬运费用。三是辅助材料由项目部自行采购,其价格在预算价内从严控制。物资部门必须根据责任成本预算中材料的消耗量,按材料类别、型号建立材料消耗量控制台帐,并依据施工图纸和按定测资料编制的数量清单,实行限额领料管理。

4、工程数量控制。一是建立工程量总工负责制。项目总工程师具体对确认工程量、分包工程量、建立工程量台账、工程量结算等环节审核把关,严格审定工程数量清单,严禁超量计价、超量采购等违规现象发生。二是开工前,项目总工程师必须到现场组织图纸会审和线路定测,确认工程数量。在审核过程中,如清单数量少于实际施工数量,应及时与业主和设计院沟通联系,争取提前进入变更索赔工作。三是依据施工图和现场定测情况确定分包工程数量,经项目总工程师签字确认后,作为编制分解责任预算的依据;分包工程数量与实际完成工程数量的差额为责任成本节余,因管理失控,超出的数量为责任成本超支,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四是建立工程数量管理台账,每期计价后及时登记,对施工队验工计价的工程数量必须严格控制在已核定工程数量之内。五是各单位录用外部队伍,必须实行劳务招标,项目使用的外部劳务一律要先签合同后上场,要按照实际完成的工作量计价,按合同规定的综合单价进行结算,严格执行先计价后付款,严禁超计价超付款等问题发生。

现代施工企业面临的新经济环境和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为项目成本管理赋予了新的涵义,深化了项目成本管理的概念和内容。集中体现为项目成本管理的好坏不仅仅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工程项目必须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紧紧抓住成本这个“牛鼻子”,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只有这样,施工企业才能增强竞争实力。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 摘要:本文从施工项目成本的基本概念谈起,对实施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做了详细论述,并对如何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提出了相关建议。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施工项目成本是关系到其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建筑企业;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 一、施工项目成本的基本概念 (一)施工项目 施工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经营对象和生产对象,它包括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的施工过程和最终成果。一个大的建设项目或者大型项目下一个单位的工程都可以归为建设项目。施工项目具有如下特征: 1.施工项目可以是某个建设项目,也可以是某个建设项目下属的一个单位工程; 2.施工项目当中,管理主体是建筑施工企业,客体是项目本身以及与项目实施相关的一系列关联主体和控制点; 3.施工任务的范围是由工程承包合同界定的; 4.分部、分项工程不是完整的产品,不能称作“项目”。 (二)施工项目成本 施工项目成本是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必要劳动所创造价值的货币形式,也就是某一施工项目在施工中所发生的全部施工费用的总和,具体包括所消耗的主要材料、结构件、其它材料、周转材料摊销费或租赁费、施工机械台班费或租赁费,支付给施工工人的工资、奖金以及项目经理部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需要明确的是:施工项目成本不包括劳动者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也不包括不构成施工项目价值的一切非生产性支出,如材料盘亏和毁损、滞纳金、罚款、违约金、赔偿金以及流动资金的借款利息等等。 施工项目成本亦称项目成本,以项目的单位工程为成本管理、核算考核对象,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是质量、进度、投资三者的最佳统一,目标的实现是伴随着工程项目成本的消耗。 二、实施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一)项目成本控制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存续于市场当中,就必然参与到市场的竞争,对于竞争主体而言,在提供同等质量的项目产品的同时能够保证较低的成本,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建筑业是一个趋于同质化的企业,企业所从事的行业一致,施工流程基本一致,成本构成基本一致,施工技术和获取利润的方式在规模大小相似的建筑类企业当中也没有太大差距,那么如何做好项目成本控制管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在不损害质量、工期目标的前提下)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因此,项目成本是项目产品竞争能力的经济表现,它部分地决定了项目的竞争优势,间接描述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能力,换言之,可以说对于建筑类企业而言,科学完善而又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是其赢得市场取得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项目成本管理关系到良好企业文化的塑造 一个企业,要想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价值,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必须做到的。对于建筑类企业而言,其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项目成本控制是该类企业日常管理经营活动的主体,它是贯穿企业的生命主线。做好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成本管理制度和管理系统,严格的执行制度和流程,科学的奖惩措施等与项目成本管理相关的一系列管理核心的运行状况,对于企业整体的内在其他管理的运行也有着积极地影响,对于树立良好的内部和外部形象,对于员工潜在凝聚力合约书里的形成都有着促进作用。 三、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成本最低化原则 降低成本,这是实施项目成本管理的初衷和最终目的,简单的来说,实施项目成本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和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状况,不断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促进并最终实现施工成本的最低化。当然,成本的最低化并不等于盲目的降低成本,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在能够提供同行业当中平均水准的项目质量的前提之下,或者说是能够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之下,尽最大可能降低成本,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并据此进行分析、考核评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真正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而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二)全面成本管理原则 单纯的通过某个部门的努力来降低项目成本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不科学的,而单纯的通过降低项目当中某一过程的成本来实现成本的最低化也是不科学的,传统上这两种做法最终的结果是设计出的成本管理模式和规则与企业的实际实施有脱节现象,而且并没有做到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全面成本管理原则的要求就是通过整个企业的努力,通过企业各个部门的努力,来最终实现项目实施各个过程的成本管理,已实现符合企业实际状况的,科学的成本管理模式。 (三)成本责任制原则 真正意识到成本管理在自身上的责任与奖惩,相关规则在员工进行实施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发挥其激励作用。将项目实施成本的的责任进行分解,通过分级、分工、分人的成本责任制保证责任具体到人,以实现成本管理的精细化,具体化,保证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效率,促进整个公司成本管理的实施。具体来讲施工项目经理部应对企业下达的成本指标负责,班组和个人对项目经理部的成本目标负责,以做到层层保证,定期考核评定。成本责任制的关键是划清责任,与奖惩制度挂钩,使各部门、各班组和个人都来关心施工项目成本。 (四)成本管理有效化原则 成本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和考核,都必须保证能够行之有效,应该做到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效益,根据这一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以最少的人力和财力,完成较多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就是该原则的出发点和目标。 (五)成本管理科学化原则 成本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决定了成本管理实际运行的科学性,决定了其最终实施结果,而成本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则由其采用的理论方法的科学性来决定,企业应该将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运用于成本管理制度的制定。具体的来讲,预测与决策方法、目标管理方法、量本利分析方法和价值工程方法等都是可以参考的自然科学准则。 四、加强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增强成本控制意识,完善项目运作体制和机制 意识决定行动,真正实现科学的项目成本管理,其出发点必须是企业自身一时的转变,而的正确科学的成本控制意识的形成,主要影响因素有两点:一方面管理者决策者的个人综合素质对于企业管理层成本管理意识的形成有着引导性作用,另一方面科学的成本管理制度对企业员工的约束性,对于将成本管理意识直接作用于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有着促进作用。要实现这一点,一方面责任的分解可以使的员工有着实现降低成本的压力,另一方面科学的奖惩措施的制定可以使员工有着实现降低成本的欲望,只有这样,项目成本才能真正与经营者和每一位员工利益密切挂钩,才能促使其自觉、主动地重视成本的管理。 (二)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 有了成本控制意识,在下一步要做的便是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计划决定行动,计划的科学性决定行动的科学性。建筑企业应该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结合企业所能利用的资源,企业上下游合作伙伴,企业所处行业的政策性规定等科学的制定施工方案,应该强调的是,不同的施工方案,最终实施的结果可能一致,但成本会有很大差异,其中,施工计划的内容主要有施工工艺的确定、施工机械器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流水施工的组织,施工计划工期的确定等。计划的编制应该保证其可行性,在此前提之下最大程度的保证其科学性,预测与决策方法、目标管理方法、量本利分析方法和价值工程方法等的运用就是为了保证其科学性而起作用的。 (三)加强合同管理,规避法律纠纷 科学的管理项目施工相关的合同,对于企业避免陷入法律纠纷,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着积极作用,应该知道,如果合同管理不善给企业带来法律纠纷,项目施工成本会因此而加大,而且有可能断送整个项目的效益型或者使得项目中断。具体来讲,在施工合同管理当中,建筑企业应该做到的有: 1.专人负责合同管理; 2.科学的制定和执行内部合同审查审核制度; 3.除能够及时结算或者处理的事项外,其他的与外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往来,技术、用工等事项,都必须签订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不得以口头形式约定。 (四)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指标和组织机构,提高管理质量 无论是在企业的整体管理还是成本管理上,完善的指标考核体系和组织管理机构都是成本管理得到良好落实的必要保证。在成本管理依据上,企业应该制定一套符合市场和自身实际的内部施工定额,用来对职工的绩效进行考核;企业应该合已签订的合同、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材料市场价格等相关资料,综合编制成本计划和下达成本控制指标,同时用来作为成本责任指标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在组织管理上,首先要确定公司层面成本管理的牵头部门和责任人,代表企业行使成本控制职权;其次要分别明确建筑企业、施工机组以及各专业成本管理的责任人,下达成本控制责任指标,另外在技术上利用计算机作为施工计划和施工控制的有效工具,并引入或开发先进的管理软件,对企业的管理提供帮助,提高管理效率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建立和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做好成本费用过程控制 建筑企业所接受的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成本控制的体系化,由于施工项目的实际施工工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差异,项目客户的层次和要求差异,项目最终使用目的的差异等等造成项目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如何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体系,对于项目施工企业来讲,首先是要清楚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个控制标准,但可以有一个控制框架,之后根据项目的差异进行具体的调整。具体成本控制框架的内容可以结合企业历史经验来确定,而调整方法则可以由项目负责人根据自身经验来进行操作,但公司必须有专人对此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杨庆亮.浅谈建筑企业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J].山西建筑.2009,(07). [2]郭效东,岳智勇.建筑企业如何进行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6). [3]许立婷.浅谈建筑企业项目成本控制[J].安徽建筑.2008,(05). [4]史斌.论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05). [5]赵玉霞.小型建筑企业成本控制多维思考[J].建筑经济.2006,(05). [6]黎广桥.浅议建筑企业管理中成本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科技.2008,(11)

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 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作为管理类的核心课程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作用与地位日益突出。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论文篇1 论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近些年来,由于社会上对人力资源知识的普及,人们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愈加重视,一方面表现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在学科上逐渐从向企业人力资源的借鉴走向独立;另一方面表现在从政府部门到普通群众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关注度提升。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和危机在聚光灯下被扩大,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来,所谓事业单位“精英淘汰”、“逆向淘汰”的观点被民众认同,以下是目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危机问题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危机管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发展虽已逐渐成熟,但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对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虽然也有较深入的成果,但并不多,尤其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危机管理方面,尚未有成体系的研究和论述出现。事业单位是为民众和国家服务的部门,能否有效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务,是评价政府绩效的基本价值,而实现此基本价值的关键在于能否管理好构成事业单位职能单位的千千万万个公务人员,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危机频发的当下,建立好一套完整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危机预警和应对系统十分必要。 (二)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危机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 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危机在我国突出的表现为 离职 危机、品德危机、行政能力危机、信任危机、角色认同危机,这些方面的人力资源危机都已有了较为严重的表现;另外在效率、成本、选任、激励等方面,也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合理。相对于私营部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还比较落后,基础还比较薄弱。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为了在市场上生存甚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人力资源的发展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因而企业是最早将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加以运用的组织,他们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时所依据的平台较高。相比之下,大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人力资源基础工作较为薄弱,难以有效发挥人力资源对公共组织目标实现的战略支持作用。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危机应对策略。 (1)危机中止和隔离策略。由于人力资源危机的发生往往具有“涟漪效应”,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和制止,人力资源危机的影响范围将不断扩大,近些年来欧洲国家政府官员集体辞职现象的发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因此,必须在危机发生之初,就尽快采取有效 措施 ,进行人力资源危机的终止和隔离。人力资源危机终止是指将显性的人力资源危机如辞职、罢工或安全危机等进行及时终止,如调换领导、设立专项小组现场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人力资源隔离策略是指将人力资源危机的影响范围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遏制其向其他部门机关蔓延,将危机人员隔离,降低危机损失。 (2)危机公关策略。人力资源危机公关策略,就是利用危机产生的时机,合理有效的解决危机,并进行宣传,正面烘托组织形象,达到危机公关的效果。这是一种化“危”为“机”的重要策略,进行公开审理,请大众监督,一方面起到了重建民众对政府部门信任的作用,一方面对公共组织内部人员起到震慑和督促作用,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监督和自我监督。 (3)危机后的安抚策略。人力资源危机的产生,通常使平时隐藏在组织管理层和一般工作人员心中的不满暴露无遗,组织应该针对员工不满情绪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及时采取行动,抚平大家心中的不满。 (4)危机后人力资源修复。一般而言,最好的人力资源危机管理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人力资源危机造成的消极影响,那种认为人力资源危机过后就一切正常的看法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如,人才流失后,要恢复现有工作人员的士气等。所以,当人力资源危机基本得到控制时,事业单位应不失时机地将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的重点转向人力资源危机恢复工作,尽快使事业单位从人力资源危机中恢复过来进入正常状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力资源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企事业单位的重视。如何对单位人员进行绩效激励从而使得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体现其自身价值,关系到员工积极性的提高以及工作效率的提升。当前形势下,要使得事业单位人员绩效激励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二、实行绩效激励制度 (一)前提:健康的人才配置机制。 对于绩效激励而言,健康的人才配置机制是实行的前提。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并没有完全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用人制度中旧体制色彩非常浓厚,监督、控制的命令管理模式仍然大量存在。在现实中,管理艺术难以施展,依靠行政指令发布和编制限定取代管理现象非常常见。这种现象大大妨碍事业单位的人员绩效激励,导致了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僵化,对单位和个人都是极大的浪费。因此要实现绩效激励,首先必须在事业单位中建立健康的人才配置机制。要确保人才配置机制的健康发展,必须从完善人事代理制度方面入手。 人事代理制度是指代理机构按照国家有关人事 政策法规 的要求,受单位或者个人委托,以社会化服务的方式,代理有关的人事业务。人事代理制度的实行可以打破员工与单位之间一成不变的联系,使得人事关系管理与人员管理分离,给单位和员工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一方面,事业单位可以通过绩效考核及时淘汰不合格员工,引进单位所需的优秀人才,通过岗位、职务、职称的调整变即使给予员工激励,促进单位业务的健康开展。另一方面,员工可以摆脱过往一旦“进入”就高枕无忧的心态,具备忧患意识,在工作岗位上发愤图强,在没有得到额外的福利和报酬的情况下同样实现激励的目的。这种做法对员工和单位都是双赢的好事,对于绩效激励的顺利展开具重要意义。 (二)绩效激励主体:科学的岗位职务分析。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处于静止状态,这主要表现在:岗位的设置与现实需求相差较大,造成了需求量大的岗位人员不足,身兼数职现象突出,待遇与劳动付出不成正比;而需求量较少的岗位人员冗余,过于清闲。除了岗位设置的弊端,岗位人员调动难,人员待遇变化审批程序繁琐也是静态管理的现象之一。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岗位是实现管理的主要手段,因而在绩效激励中,也应当以科学的岗位、职务分析为主体,从而达到激励的目标。在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岗位与职务分析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对岗位的设置和职务配备进行重新审核。 对岗位的设置和职务配备合理性的重新审核是绩效激励的重要环节。岗位是绩效产出的关键场所,而职务的变更则是实现激励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中人浮于事的突出现象,对岗位的设置和职务配备应当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做重新审核。贯彻“按需设岗”、“因岗用人”的原则,对于冗余岗位和人员实行减裁,对现实需求量比较大的岗位适当增加岗位和职务配备数目。以某市园林局为例,该市旅游资源不足,游客较少,园林局主要业务在于维护城市绿化。然而与现实情况相悖的是,该事业单位门票班人员过多,绿化班人员过少,造成了绿化岗位工作任务繁重,人员待遇只是略高于门票班,积极性受到了较大的打击。这种现象的出现无疑是对绩效激励有害无利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岗位设置和职务配备的合理性对绩效激励的重要意义。 (2)完善相关的岗位、职务激励措施。 完善的岗位、职务激励措施是绩效激励的关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应当树立唯才是用的人本思想,从员工和工作内容现实出发,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首先,人事管理应当摒弃职称与行政职务挂钩的观念,不迷信职称并根据职称高低而盲目给予相关待遇。职称在国际上通常的定义是“区别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的“衔”或“称号”,反映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职务则是指“职位规定应该担任的工作”,在人事管理中,通常是指在工作中所担任的职位,属于行政序列,不同职务只是代表职位的高低,不一定代表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在进行绩效激励的时候,过分倾向职称容易忽略员工在岗位上所做的实际工作业绩和工作强度难度,造成激励与实际工作情况相背离的反向局面。 (三)绩效激励关键:有效准确的反馈机制。 在绩效激励中,反馈机制的建立尤其重要。通过反馈机制的运用,可以促使人事管理工作及时调整绩效考核维度与激励形式,促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事业单位绩效激励主要是以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为主,通过两者配合使用促使工作人员对岗位和单位产生强大的归属感与热情。在具体实践中,两者配合出现偏差的情况时有发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首先应当根据岗位的实际情况预设激励方式的比例与权重,通过口头反馈与书面反馈结合,员工反馈与领导反馈结合,公开反馈与匿名反馈相结合的立体反馈机制构建,达到有效准确的反馈目的。 (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体制的完善。 (1)树立激励管理意识。造成人力资源激励的原因其实早就蕴藏于组织的日常管理之中,只是由于组织管理者麻痹大意,没有激励意识和防范意识,才促使问题日积月累,最后在某个时间的刺激下,爆发出来。因此,在公共组织的日常管理中,应该树立正确的激励管理意识,包括:人力资源激励观念 教育 、案例教育、模拟人力资源激励情景教育、管理层人力资源激励 管理知识 培训。同时,应该适时进行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的操练和演习。 (2)设置激励管理预警系统。进行人力资源激励管理根本上的办法就是预防激励产生,将激励遏止萌芽期,及时改进潜在的影响因素,改变现有人力资源的不足之处。人力资源激励预警管理是通过对组织人力资源内外部环境的全面监测,识别有代表性的激励征兆,对这些征兆进行正确的诊断和评价,在激励爆发之前进行科学预报,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组织的人力资源激励损失,达到组织人力资源激励良性管理、健康发展。 (3)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型转变为市场型。即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以改变过去按计划调配造成的人才积压和人才短缺并重的矛盾状况;建立各种人才市场,按照公开、平等、竞争、自主、择优和原则,进行个人择业和单位用人的双向选择,以实现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有专业才能的人得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能者上,庸者下,形成畅通有效地人力资源流动系统。 (4)开展考核制度和职务分类改革。人力资源的考核制度是公务人员奖惩、升降、工资增减、培训和辞退的依据,在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现行的公务人员考核制度是工业经济下的考核制度的延续,与知识经济的要求相距甚远,急需改革和完善。更新职位分类内容和建立我国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制度是明确公职人员权责,防止权力的缺失或僭越的重要前提条件。职位分类制度如同私营部门的工作分析,一直被认为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我国于1993年8月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条例》(暂行)中明文规定,公务员实行职务分类制度。然而直到今天,我国还没有对政府公务员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工作分析,没有制定出科学、规范的职位 说明书 ,这就使得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录用、考核、升迁等管理环节失去了基石。因此,改革现有的职位分类制度势在必行。 (5)建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应对体系。人力资源激励应对体系的建立是在人力资源激励产生后,使事业单位能够有一套可依据的行动准则和实施标准。人力资源激励应对体系应该包括:激励产生后的激励终止策略、激励隔离策略、激励消除策略、激励利用策略、沟通和安抚策略、激励后的恢复、激励的评估和 总结 等。激励应对体系能够保证事业单位能够在激励产生时能够迅速进行反应,采取行动,将损失控制在最低,将影响范围控制在最小。完整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应对体系是建立在专家反复评估的基础上的,征询各部门意见,谨慎建立,尤其是沟通和安抚措施,如果实施不当,很可能适得其反,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论文篇2 浅谈企业党建工作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党建工作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做好企业党建工作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还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和趋势。 一、 企业战略 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企业员工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对企业员工的选拔和任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企业员工的自身价值[1]。 (二)有利于推动企业自身持续稳定发展 通过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为企业培训出一批批高素质、专业化、责任心强的企业员工,同时还能形成企业的智囊团,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法发展方案,从而确保企业内部各种制度能够完善和健全,提高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我国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能节约企业劳动力成本,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热情和信心,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企业要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中取得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优化企业内部结构。 (四)有利于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从根本上增加企业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次,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培养优秀的 企业 文化 ,使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和调动企业员工的潜力和积极性,为企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员工;最后,通过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方法 ,能够真正使企业掌握一些优秀人才的动向,挖掘更多的优秀人才,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取得不败之地[2]。 二、企业党建工作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联系 (一)企业党建工作要坚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路径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曾经明确指出:“企业党建工作在性质上属于党建的基础组成部分,在整个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核心的作用和地位,它不仅能够确保企业朝着正常的方向发现,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3]。”由此可见,做好企业党建工作是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想提高企业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离不开坚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和路径,企业只有指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方向,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想信念,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不同的符合实际状况的人才发展战略以及人才开发机制,才能够实现党建工作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二者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要符合党建工作发展要求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人才的选拔、对企业员工品行和能力的一种考核制度,因此企业在实际选拔和录用员工的过程中应该毫不动摇的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方式和标准,这就要求优秀的企业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为企业多做贡献,由此可见,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要符合党建工作发展的实际要求,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为企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三、做好企业党建工作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企业党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的好坏,因此要想提高企业党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就要对企业党建工作人员进行再培训,努力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和自身素质,例如:聘请知名人员对企业党建工作人员进行讲座,提高其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使企业党建人员都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企业党建工作人员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观念,努力提高企业党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工作理念,努力为企业建设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二)健全企业党建工作人员管理机制 在整个企业党建工作中,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提高企业党建工作人员的总体质量和水平。不仅要了解党建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还需要对其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进行了解,组织开展党建工作,使企业党建工作人员起到模范带头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企业党建工作人员还应该建立健全企业激烈制度和考核制度,不仅要完善企业党建工作的内部管理工作,还需要完善企业党建工作的外部管理机制,企业应该努力提高企业党建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水平,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党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调动和激发工作人员的企业责任感和主人翁地位,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将企业提高一个崭新的高度[4]。 (三)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新的形势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创新企业人力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才能把企业员工放在核心的位置上,从而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结构。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指导和引导,从而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提高企业员工的自身责任感,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 (四)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整个 企业管理 的核心环节,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只有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人力资源考核制度、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吸收到更多的优秀人才,这样才能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从而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逐步纳入企业日常管理中。 (五)发挥基础党建核心作用 企业要想将党建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逐步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确保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够得到保障,就必须发挥基础党建核心作用,实现企业党建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的有效沟通,这样才能使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强对企业党建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使其树立主人翁意识,成为企业党建工作的管理骨干,真正实现企业良心发展,在此基础上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使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这对企业发展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方法,提高企业党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企业党建工作人员管理机制方法,通过以上举措才能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总之,做好企业党建工作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党和政府、企业相关管理人员、企业职工三者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猜你喜欢: 1. 人力资源管理学课程论文范文 2.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本 3. 本科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 4.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范文 5.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许多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紧迫感。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能否管好人、用好人是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我们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企业的劳动者——人力资源,他们是企业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因而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更关心的可能是它的资金和市场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常常为其所忽视。然而恰恰可能是人力资源的瓶颈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当中,我们是以事为中心,要求人去适应事,始终强调个人服从组织需要,服从事业的需要,而很少考虑个人的专长、兴趣及需要,而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成组织中最具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主要要素。 而且人是组织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第一的、决定性的资源。我们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围绕人这一要素,为他们创造各种能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的条件,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使每一个人都能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尽其所能。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就是树立为人服务的观念。当组织内的员工受到尊重时,他们就能体会到自己是组织的主人。人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有积极性,或积极性多高,对于其能力的发挥程序至关重要。我们知道,人的能力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发挥出来。 所以我们在用人方面:一是能力性质、特点的差异。二是能力水平的差异。我们要“用人之长,避人这短”这是我们学人力资源管理要懂得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要承认人与人之间能力水平上的差异,目的是使我们要懂得人力资源在利用上坚持能级层次原则。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尽所能,人尽其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差异原理指的是:具有能力层次的人,应安排在要求相应能力层次的职位上,并赋予该职位应有的权力和责任,使我们个人的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相适应。人力资源问题往往牵涉文化、制度与人三个层面。 人力资源观强调职业管理者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其各项职责如招聘、绩效管理、员工保留、培训规划等都需要各主管的贯彻配合和直接参与。同时,各层管理者直接承担着下属辅导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职责。员工也越来越多地负起自我管理的责任。 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把精力放在员工的考勤、档案、合同管理等事务性的工作上,被定位为后勤服务部门。到了90年代,随着企业基础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在管理中,人作为一项资源,而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人们所强调的“科技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在这一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以人才测评、绩效评估和薪资激励制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得以确立。 所以我们为了使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把人力资源战略同企业竞争战略做到一致: 企业在确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时,首先必须清楚企业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然后再确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2.把员工培训作为解决人才需求不足的方法由于缺乏知名度和吸引力,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都面临严重的人才缺乏问题。良好的培训机制离不开科学的培训规划以及合理的控制制度。也就是说,员工培训必须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种社会辅助教育等形式来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既要注重培训的内容,又要注重培训的层次。同时企业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制定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内培训,以提高员工业务技能和敬业精神。3.创造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运作成本从而增加了企业收益;二是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在企业内外提供有偿服务,逐步演化为利润中心。 4、给予员工的福利与待遇、为员工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表现机会 在管理的过程中,福利,始终是现阶段最主要的留人机制。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员工管理来提高员工对精神待遇的满意度。一个适宜、安全、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也是促使员工积极工作的条件之一。不论薪金还是职位都有封顶的时候,一位总经理如果干的不错,企业没有合适的更高的职务再晋升他的时候,企业应该为他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展示其才能的机会,比如鼓励其下海,为他提供资金、技术及其他扶持,或是实行股份制,用股份的诱惑吸引员工,留住员工。 5.制定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框架的建立以及机制的完善。公司必须从整体战略眼光来构筑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大厦,并让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如培训开发、管理沟通、岗位轮换、考核等等)相互联结、相互促进。当然激励机制的最重要部分则体现在对员工的奖惩制度上。 同时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由此也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激励雇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营造雇员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旨在使雇员更有效地进行工作,帮助企业成功地实现战略目标。6、热爱、理解、关心员工 热爱自己的员工是经营者之本。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只有做到了让职工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具备了充足的自信之后,才有可能与职工们产生内心的共鸣,事业才能发展。 理解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一种欲望,人一旦得到理解,就会感到莫大的欣慰,更会不惜付出各种代价。 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能得到真诚的关心和重视。如果企业家能真诚关心员工,便可以达到使员工愿为自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效果。关心员工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关心员工的家庭,一是关心员工本身。 我们要谨记:尊重和欣赏你的员工,可以从最简单的方法开始做起。不要吝惜你的语言,如果你的真诚地赞美第一个员工,那么人就足以促使员们更加友好交往和努力工作。 我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宝贵财富,但是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尤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何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每一个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下是我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几点建议:1、首先我们企业应该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 2、在激烈竞争的现代企业中,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很难发展,即使生存也会面临危机。在管理上也是如此,企业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不断地扬弃来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3、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建立多种形式的系统化的激励机制,重视精神激励。 1) 目标设定方面不仅要体现企业目标的要求,还必须要满足职工个人发展的需求 2) 物质鼓励是基础,但不是万能的,精神鼓励是根本,二者的完美结合才能使企业真正留住人才 4、我们要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服务。 在我国企业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溶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背景下,加之入世后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机遇与挑战,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应及早做好准备,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管理层次,采取积极行动,减少人才流失的损失。 建立企业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建立适合员工发展的内部环境,通过提升人力资源总体能力以最终提升企业核心能力,推动企业的发展。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全球性企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企业在国际范围内竞争日趋激烈. 但最终必然是人力资源能力的竞争,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也是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人才选用机制的竞争。而且我们现在,“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面对二十一世纪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企业应该要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力加以重视。因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优势,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后序话: 不知不觉与老师一起上课也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真的很高兴,多了一个好老师,站在朋友的角度上多了一位好朋友。在你身上学了好多有关人力资源的知识,课外的知识。是你让我接触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让我接触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例如:美的空调的案例。让我接触现今高校继续就读的情况。这一个过程是很值得我回忆的。 令我收获最深的是分析美的空调的案例的时候,我作为我们组的组长,就要对这个案例负责,我尽量让每一位组员都参与其中,并不是为了应付。我也不喜欢这样的做法。我采取的办法是让每一位组员去看一看美的空调的案例,然后将她们的想法告诉我,我再将她们想法好的采取,不好一起商量讨论。我还记得我们班的有关组员,下课时还在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真的好感动,我觉得真的每一位人都参与其中。我还深深记得我为了做powerpoint整整一个下午座在电脑旁边,为了就是做好这次的案例分析。 接下来,就是我代表我们这组上去发言,虽然平时我有做过主持,在公众面前发言,参加演讲比赛。但今次的感觉与前面几次是完全不同,尽管以前我们在上公选课时也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也是代表我们组员出去,但今次我更懂得为我们组员着想,因为我们今次不仅有我们班的组员,还有其它系的组员。我现在代表是我们整组的成员,代表我们这组组员的想法。而且尽管我在这次案例分析中,可以未必是最好的一组,但最后得到组员的支持,我觉得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因为不是她们对我的信赖与支持,也不会派我上去,也不会后来对我的肯定,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团体合作的精神,因为有时候你做一件事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全部人一起合作做出来远远要比人一个人做要好。这是我在今次案例分析中得好最宝贵的一点。 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会因为人力资源管理选修课结束,就结束有关方面的学习,我会一如既往的去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继续去对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案例进行分析,在此,我也希望在以后,如果我有相关方面的疑难,请老师多多帮助,我也会继续与我们这组的人讨论,看一看她们的观点是怎样的。 因为如果将来有机会,我想继续深造,而人力资源是我其中的一个选择,所以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把它学好,学精。也希望老师出给一些宝贵的意见。

据学术堂了解,写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人力资源论文:浅谈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根据定义,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即:

1.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

2.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在现代企业乃至企业集团化的发展道路上,人力资源显重要,“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将人视为“资源”,注重产生和开发,这就在极大程度上驳斥了将人视为“工具”的传统人力管理的不成熟看法。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我们说什么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只有人才才具有无可替代的、不能复制的优势。作者:penggwell版权所有,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

有效地利用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才能,可以推动企业战略的实施,促进企业的飞跃发展。员工的工作绩效是企业效益的基本保障,企业绩效的实现是通过向顾客有效的提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体现出来的。而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施对提高企业绩效有益的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来发挥其对企业成功所做出的贡献。从企业战略上讲,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战略杠杆能有效地影响公司的经营绩效。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结合,能有效推进企业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随着企业间竞争的日益白热化和国际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很难有哪个企业可以拥有长久不变的竞争优势。往往是企业创造出某种竞争优势后,经过不长的时间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从而失去优势。而优秀的人力资源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很难被其他企业所模仿。所以,正确的人力资源战略对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人力资源战略的目标就是不断增强企业的人力资本总合。扩展人力资本,利用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的才能吸引外部的优秀人才,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人力资源工作就是要保证各个工作岗位所需人员的供给,保证这些人员具有其岗位所需的技能,即通过培训和开发来缩短及消除企业各职位所要求的技能和员工所具有的能力之间的差距。当然,还可以设计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薪酬系统、福利计划、提供更多的培训、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计划等来增强企业人力资本的竞争力,达到扩展人力资本,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目的。

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管理中“拿来主义”的观念的问题

“拿来主义”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经常犯的毛病,也是现代国内企业一贯的诟病。“有用,为我所用。无用,为我所弃。”这的确节省了企业一部分开销和短期利益,也无可厚非获得了短期发展,见到了“拿来主义”的“成效”。但是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企业人才全部奉行“拿来主义”吧,只靠个别尖端人才或者高管来创造我们的企业价值简直是痴人说梦,在法制逐渐健全和完全市场化的今天作为核心竞争的人才资源不可能说拿来就拿来说丢掉就丢掉,这点在新《劳动法》中尤为突出。企业业绩不应该建立在压榨为企业出力的员工头上。恰恰相反企业人才必须靠自身培养和发现,这点在许多外企中常有见到,外企的人力资源管理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他们对于职工的培养、职业前景的规划可谓用心,正是如此,才有众多的人才汇聚到外企中去,我想,外企吸引人的绝不仅仅是依靠高薪,事实上,我们个别私企,甚至国企的薪金水平也不会与有些外企差。关键还在于两种企业下的文化氛围,归结到根本原因了就在于企业的人力开发水平。

2·管理中重心的问题和不足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以“事”和“物”为核心,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这里我们要讨论一下什么是“事”、“物”和“人”,我以为“事”和 “物”,应该是可以归结为相关的制度、奖惩措施等,这些是可以物化的东西,同时,这也是过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重点的管理手段。而“人”呢,我以为应该是指人力部门对职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计划等提升人力资源能力的一些措施。如果我的理解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即便在今天提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仍然不能不要一套严格的“事”和“物”来限制,否则,我们虽然称以人为核心,但很可能会形成因人设事,因人而异的情况。我以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就是要打破过去存在于企业中的各种关系网,形成一种公平、公正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如果不能打破这些关系网,没有一个严格、公平、公正的制度,是不可能做到“以人为本”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事”和“人”是同等重要的,或者说是互为基础的。

3·管理视野上的问题与不足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是招募新人,填补空缺。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具有这种功能,还要担负工作设计、规范工作流程、协调工作关系的任务”。从这个方面来讲,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其管理范围和管理视野较过去的人事管理有很大的拓展,可以说重点和着力点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在这样的体制下,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素质要求非常高,因为他不仅要具备现代人力管理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具备相当的企业管理经验,这样他才能够进行工作设计和工作流程的规范。就国有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员结构,其中大多数人都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固有人员,从观念上和知识结构上,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如果以这些人为主体, 来推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在国有企业中推行现代管理制度中鲜有成功范例,应该说人力资源管理是个重要的障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