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快捷和准确的信息来源是养兔经营者决策的依据。现代养兔者,无论你是一个家兔小规模兔场,还是国营规模型兔场,既是一个生产者,又是一个经营者。既要考虑把兔子养好,又要考虑把兔产品销售出去,并且卖个好价钱。做到这一点,必须掌握信息。信息的种类很多,获得信息的途径有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订阅有关的刊物目前,我国出版的养兔报刊(包括内刊)主要有:《中国养兔》杂志:是我国惟一的一个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由江苏省畜牧兽医总站、中国畜牧业协会兔业分会和全国畜牧兽医总站主办,双月刊。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24号,邮编:210036,电子信箱:。《兔业月刊》:由山东省家兔专业委员会、中国畜牧业协会兔业分会联合主办,月刊。编辑部地址: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农村大众》,邮编:250014,联系人:王莉萍,电子信箱:。《中国兔业报》:由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华祥兔业发展中心和北京华祥兔业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月刊。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怀柔区开放路76号楼7单元301~302,邮编:101400,电子信箱:,网址:。《经济动物学报》:由吉林农业大学主办的经济动物学科综合性学术刊物,以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和综合评述等栏目集中报道毛皮动物、药用动物、野生动物和具有特殊经济价值动物的生理解剖、遗传育种、生理生化、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疾病防治、饲料与营养、产品与副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重大开发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读者对象为从事经济动物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等。地址:吉林省长春市新城大街2888号,邮政编码:130118,电子邮件:,网址:JJDWXB .。其他:与养兔有关的报刊,如国家和各省市办的畜牧兽医杂志、科技报、实用养殖技术类的刊物,如《农村养殖技术》(北京城乡经济信息中心主办,月刊,编辑部地址:北京市农展馆南里11号,邮编:100026)等。(2)利用网络信息社会,网络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具有信息来源广、快捷方便的特点,必将在今后兔产品流通中充当其他途径不可替代的角色。下面介绍一些与兔有关的网站,供参考:中国畜牧业信息网:中国农业网:中农网:中国农网中国农业信息网:九亿网:金农网:中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信息网:中国特种养殖网: 中华特产动植物产业信息网: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中国农资网:中国农业指南网:中国农业在线网:中国皮毛信息网:中国兔业信息网:中国兔业服务网:华夏农业信息网: 农业信息网:河北特种动物养殖网: 和鑫兔业:陕西兔业:尚村獭兔联合会:多服兔业:四川省旭平兔业有限公司:科华兔业: (3)与有关部门和企业建立联系如当地的畜牧部门和外贸部门、养兔协会、兔产品专业市场,以及与兔产品的收购和加工有关的企业等。(4)与养兔专家、同行建立联系特别是本省或邻省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养兔专家、当地畜牧部门的技术人员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在条件成熟时,可成为他们的科研基地。(5)参加国内外的有关会议包括养兔专业会议、畜牧养殖技术会议和饲料兽药产品交易会议等。
scdw是B类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独立研发、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国内引文数据库。
根据不同的期刊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按期刊的载体分:印刷型、电子型、缩微型等。
按期刊内容、用途分:学术性期刊(有学报、公报、通报、会志、汇刊等);科普性期刊;技术性期刊;情报性期刊;检索性期刊(文摘、题录、索引等);工具资料性期刊(统计资料、要人传记、时事纪要等,);行业性期刊。
scdw期刊对读者的研究:
知己之后还要知彼,期刊面对的是读者,自己的杂志办给谁看,什么人喜欢看,这些都需要研究。比如说杂志的封面,不是光放一个漂亮的图在那里就够了,得配合合适的封面故事,醒目的标题,让人一看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现代人生活节奏那么快,要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决定购买这份杂志,封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摸透读者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消费习惯,培养出自己固定的目标读者群,杂志才能够发展。
最近,一个棕色大熊猫被发现的新闻再次让网友们欣慰,大熊猫终于可以拍彩色照片了! 但是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发现棕色大熊猫。在此之前有明确记载的已经有五次发现棕色大熊猫了,这就是第五次。而没有明确记载的还有好多次。事实上,不但有棕色大熊猫,在陕西佛坪还发现除了眼圈和四肢是黑色,身体全是白色的白色大熊猫。可见大熊猫的颜色并不是唯一的。那大熊猫为什么出现其他颜色呢?其实科学家还没有仔细研究过。不过我可以从哺乳动物毛发上,对这件事先进行一下研究。 现在有人推测三种可能。一种是秦岭当地的水源气候土壤等条件影响了大熊猫黑色素合成。但是这样的话理论上应该是从白色到黑色过渡。而显然并没有。 也有人认为是基因突变。可是野生大熊猫数量稀少,至今却已经多次发现棕色大熊猫,这突变几率太大。也不太可能。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隐性基因纯合造成的。我把这个假设推进了一点。 下面我就来一一分析。 首先我们知道,毛发颜色是一种遗传特征。虽然哺乳动物身上有很多颜色,但是其实只有一种色素,也就是黑色素。或者也可以说是两种,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前者表现为黑色或者褐色,后者表现为红色或者黄色。如果你问为什么没有绿色或者蓝色的哺乳动物呢?就是这个原因了。当然,蓝绿色的鸟类是有的。 是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的比例,决定了动物具体的颜色。二者搭配就可以出现棕色、银灰色、黄褐色、红色等等几十种颜色。两种色素同样是由酪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化而来。 图片中的英文单词都是一种基因的名字。而从酪氨酸到黑色素是图右侧的路径。相比较基因,合成路径已经很了解。关于合成,我们首先要了解黑色素细胞。 黑色素细胞来源于黑色素母细胞,起源于动物躯干中的神经嵴细胞。当黑色素母细胞迁移到表皮和真皮后,即开始向黑色素细胞分化。黑色素细胞再迁移入毛发中。 黑色素是在黑色素细胞里的黑色素小体中合成的。其中含有三种酶蛋白,酪氨酸酶(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1(TYRP 1)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2(TYRP 2)。这三种酶都是合成黑色素所必需的。除了这三种酶,还有很多起调节作用的蛋白质。缺失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合成异常。 首先,酪氨酸被TYR催化生成3,4-二羟基丙苯氨酸也就是多巴,然后进一步被TYR氧化成多巴醌,再经过聚合氧化等反应生成多巴色素。此时仍是无色。TYRP 2将多巴色素氧化成5,6-二羟基吲哚-2-羧酸,又在TYRP 1催化下生成5,6-吲哚醌羧酸。这时已经变成了一种褐色物质。之后再被TYR催化成5,6 吲哚醌,这就变成了一种黑色到深褐色的物质。5,6-吲哚醌和 5,6-吲哚醌羧酸都被称为真黑色素。 褐黑色素的合成前半段与真黑色素相同。在合成吲哚醌后,半胱氨酸(Cys)参与了合成,反应形成半胱氨酸多巴和半胱氨酸多巴醌,最后经脱羧反应变成苯丙氨酸-羟基-苯井噻嗪衍生物。然后还要经历一系列反应,才能生产褐黑色素。谷胱甘肽可以代替半胱氨酸形成谷胱甘肽多巴,在谷氨酞转肽酶作用下,转化为半胱氨酸多巴。 哺乳动物的颜色就由这两种色素控制。而鸟类的黑褐色也是来源于此。这两种色素的比例塑造了具体的颜色。而两种色素的比例,又由TYR的活性控制。活性高,产生的真黑色素就多。而活性低时,过量的谷胱甘肽会引导生产褐黑色素。 酪氨酸酶是一种蛋白质。它在糙面内质网合成后,转入高尔基体折叠,然后才能进入黑色素小体合成黑色素。在本质上,黑色素也是一种蛋白质。既然是蛋白质就一定要受到中心法则控制。于是基因才是这一切的根源。与黑色素有关的基因为数众多。如MC1R 基因,Agouti 基因,TYR 基因,Silv 基因,MITF 基因,KIT 基因等。具体的基因作用,由于本文并非分析基因的文章,故不再赘述。除此之外,由于黑色素分泌的影响因素众多,性别、年龄、光照、饮食等等各方面都会对黑色素产生影响,所以有影响的基因也非常多。 在论述过黑色素后,我想谈谈一下大熊猫变成棕色的可能原因。在开头已经列举了前人认为的几个因素。但是我还猜想出了另外一个引申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白化病。在动物界,白化病的发病率很高。在人类里也有。在我国,白化病的患病率大约是,这意味着十万人里只有五个人会得白化病。但是动物中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研究,我们也不知道动物的白化病发病率。总的来看还是比较高的。白化病通常是因为与酪氨酸酶有关的基因产生突变,真黑色素合成不良。在黑色素细胞发生到黑色素合成里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白化。 白化病是一种隐性基因造成的疾病。相对于正常毛色,白化病都是隐性基因。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棕色大熊猫的后代是黑色的。因为其后代理论上应该是杂合子。但是目前还没有观察到棕色大熊猫子三代的繁殖情况。所以还不能确定。 根据对白化高原鼠兔正交、反交、测交的研究,其白化基因位于常染色体。野生高原鼠兔的毛色为灰褐色,白化高原鼠兔的毛色为纯白色。白化高原鼠兔的产仔率略低于野生鼠兔,但是性情更温驯。白化高原鼠兔的眼睛为红色,野生为黑色。而且,对于鼠兔来说,眼睛虹膜颜色和毛色是连锁的。证明在同一个染色体上。而且白化高原鼠兔的体重和体长都比野生高原鼠兔略大。由于都是哺乳动物,大熊猫白化病患者的情况和鼠兔也类似。相关的隐性遗传基因肯定也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对白化小鼠的研究是最多的。其实小白鼠是白化病!!!小白兔也是!!!与白化病有关的基因有abcd四种基因。其中abc三种基因具有支配性,各自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当c基因为隐性纯合的cc时,可以遮盖任何其他基因的色素效果。A一B一C一D为野生色,A一bb一C一D为桂皮色,aa一B一C一D为黑色,aa一bb一C一D为棕色。野生色小鼠就是灰褐色的。 在鱼类中同样有白化病。对于鱼类来说,白化就意味着很多疾病和失去保护色,生存能力大大降低。而在哺乳动物中这一点并不明显。在人类中,白化病也不一定会引起其他疾病。鱼类有三种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银白色素细胞。鱼类不但可以因为遗传基因突变白化,还可以因为环境营养等因素而白化。不同的饵料,维生素的缺乏与过量,光照,水量和重金属都可能导致白化。而哺乳动物中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就比较轻。 白化鸟类较少,而白化植物有一些。白化珊瑚虫也很有名。这些大多数由于环境因素导致。 与小鼠同样,大熊猫也有一种白色的。白色大熊猫除了眼圈和四肢为黑色,从耳朵到肩胛骨,直到整个酮体,都是白色的。白色大熊猫的毛色还略带淡黄。白色,全棕色,棕白色三种毛色都可能是白化病的一种。棕色就意味着真黑色素分泌的减少甚至不分泌,而褐黑色素分泌增加。可以看到棕白色大熊猫的毛色是偏向棕红色的。由小鼠的突变可以证明,全棕色大熊猫应该也产生了两个或者以上的突变。而棕白色可能是一个突变。白色应该也是两个以上。 棕白色大熊猫看起来似乎比黑白色的还可爱。那张温驯的脸总是带着笑意。虽然它们可能是白化病患者,但是它们由于没有天敌,所以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你喜欢棕白色大熊猫吗? 参考文献: 1、 罗桐秀, 周琴, 彭忠禄,等. 湖南省白化病致病基因频率的调查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18-18. 2、 叶润蓉, 贾敬肖. 高原鼠兔白化现象及其毛色遗传[J]. 兽类学报, 1992, 12(1):71-74. 3、 王鑫, 郭恩棉, 苏振渝,等. 鱼类白化现象病因浅析[J]. 海洋科学, 2003, 27:18-20. 4、 王兆绰, 张颖芳, 张云凤. 几种白化小鼠的毛色基因检查[J]. 实验动物科学, 1987. 5、 朱福令. 近交系和远交系白化小鼠毛色基因的测试[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82. 6、 黄冰, 郭华荣, 张士璀. 鱼类白化病的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 2003, 27:11-14. 7、 李溯, 丁劲松. 黑色素生物合成与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南药学, 2013, 11. 8、 李韶勇, 孙命, 曲娜,等. 黑色素的合成及其常见抑制剂的作用机理[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2:17-21.孟浩浩, 许瑞霞, 代蓉,等. 绵羊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4, 46(8):34-39. 9、 佟煜仁, 朴厚坤. 新色型突变棕色貉毛色遗传初探[J]. 经济动物学报, 2009, 13:80-82. 10、 王乐, 张斌, 郑文新,等. 动物毛色与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MC1R)基因[J]. 草食家畜, 2009:10-12. 11、 段煦. 白熊为啥那样白?[J]. 生命世界, 2013. 12、 孙安林, 张明海. 东北棕熊毛色白化的初步观察[J]. 野生动物学报, 1992:36-36. 13、 崔雨新, 张伟, 王小明. 大熊猫,小熊猫,浣熊等五种动物毛的扫描电镜结构比较研究[J]. 动物学杂志, 1998:26-29. 14、 孟进军, 陈善明. 大熊猫毛角蛋白质的分离与分析[J]. 自然杂志, 1987. 15、 陈谦. 大熊猫毛发中六种微量元素的检测分析[J]. 中国兽医科技, 1995. 16、 梁齐慧, 汪铁军. 大熊猫为什么有棕色?[J]. 大自然, 1991:14-14. 17、 蒋辉, 古晓东, 黄雁楠,等. 四川与秦岭野生大熊猫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的差异[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3:12-18. 18、 李天培. 白色大熊猫种群在佛坪[J]. 科学之友, 2001. 19、 甘平. 大熊猫的毛色[J]. 科学中国人, 1997:57-57. 20、 白春雨, 高玉花, 庞全海. 影响动物毛色的基因[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08, 28:71-73. 21、 吴宇婷.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J]. 四川动物, 2011, 30:1003-1007. 22、 张俊珍, 董常生, 范瑞文,等.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 2006, 27:65-68.
排版不错你可以参考一下
资料:
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我国80%以上的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在其栖息地域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一批极度濒危濒于灭绝的物种已经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摆脱了灭绝的危险,有的物种已经开始回归自然。
白鳍豚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共批准栖息地保护、濒危物种拯救繁育、野化放归等野生动物保护工程项目23项,投入工程建设资金近7000万元,新建各类自然保护区600余处,使我国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国家林业局组织实施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确立了优先保护大熊猫、朱鹮、虎、金丝猴、藏羚羊、扬子鳄、亚洲象、长臂猿、麝类等13大濒危野生动物物种。据统计,2003年,华南虎人工种群数量发展到60余只;朱鹮野外和人工种群数量达到560只,增幅35%;扬子鳄从200多条发展到1万余条,并在安徽成功地进行了放归自然试验;野马和麋鹿人工种群数量分别达到180匹和1300多只,在野外成功繁殖后代,并已初步建立起较为稳定的野生种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于198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①巴巴里狮子 巴巴里狮子,它身体全长三米左右,比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狮子要长四十公分左右。它体重二百三十公斤,曾经是地球上体形最大的狮子。欧洲和阿拉伯的国王或皇室们都把狮子比喻成权威的象征,但是在他们的领土范围之内,为什么完全看不到狮子出没的身影呢? 我们要想见到森林之王巴巴里狮子,就必须前往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南部。现在,人类与狮子格斗的血腥场面,只有在虚构的电影画面中才能看到。因为,在欧洲人类文化中,人们一方面把狮子看做是勇气与崇高的象征,另一方面,人类把狮子驱逐出自己的生活圈子,以显示人类势力的无比强大。 欧洲狮子在公元两世纪就灭绝了,南非的凯布狮也于1865年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被称为狮中之王的巴巴里狮,又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这些悲剧的发生要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古罗马时代。 很久以前,强大的罗马人征服了其它地方的种种文明,同时,他们也征服了巴巴里狮子。被罗马人征服的其它国家中的人民被迫成为罗马的奴隶。狮子也被运送到可容纳二十五万名观众的大竞技场,供人们娱乐。 有时,人们会安排狮子们与剑斗士进行格斗表演;有时,又会被基督教徒挑斗,还有的罗马皇帝为了举行一次盛大的战争胜利纪念游行,而捕获六百只狮子运到罗马。在罗马帝国灭亡之时,北非的大部分地域已经再也看不到巴巴里狮子的踪影了。控制了北非的并不是罗马人,更不是巴巴里狮,而是沙漠。家畜的过剩放牧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哪怕是有一点点绿色覆盖的地方,人们就会把大量的家畜赶到此地,就连狮子也被赶跑了,这种情况就一直这样恶性循环着,直到这里变成了一片广阔的沙漠。 巴巴里狮的最后阵地是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脉。一九二二年,最后一只巴巴里狮是被人类的猎枪击倒的。 这就是全身长三米,长长的鬃毛一直延续到后背上半身,地上最大的狮子。 ②日本狼 日本狼曾经是生活在北半球全域的狼的一种。它肩高三十五公分,体长1米,是世界上体形最小、最为稀有的一种狼。它们曾经居住在本洲、四国、九洲的山林中。在西方国家,人们把狼视为袭击家畜的恶魔。但是在日本,它却被人们视为追赶那些遭踏田地的鹿或熊的庄稼守护神。 阿伊努族人给狼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在远方长声嚎叫之神"。在北部地方长长的冬夜里,狼的嚎叫声会唤起人们心中的某种信仰。 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人们对狼总持有一种恐惧的心理,无论是什么种类的狼,在一般状态下,袭击人类的可能性是有的。 人类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扩展到了狼的领域,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地域,狼便成为了人类的敌人。 在日本,流传着许多关于狼的民间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中讲到:有一个出外卖艺的盲人,不小心在山中迷了路。后来,他是依靠一只狼带路才回到村庄里的。 现在,在一些山区里,还有一些祭奉狼的神社。 狼被人们视为凶恶无比的动物是在日本的贵重家畜或马被它袭击以后。有时,人们怕它,猎杀它,有时又尊敬它,祭拜它,狼成为了日本的自然和文化中的一部分,阿伊努族人即使是使用毒箭射杀它们,也并没有威协到它们的生存数量。真正迫使它们灭绝的是在明治时期以后,人类为了毛皮而进行了大规模的猎杀,还有步枪的普及。当然,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人类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侵犯了狼,致使狼开始袭击家畜,人们便想方设法地对它们进行捕杀,政府甚至以奖金悬赏的方式鼓励市民捕狼,据推算,生活在北海道的埃及索狼是在一九零零年左右灭绝的。 日本狼也没能幸运地存活下来。随着那时提倡的富国强兵政策,工业化,都市化,还有一些西洋犬进口所带来的犬瘟热,这些一系列的问题都逼得日本狼走投无路。日本狼的生存与文明开化是水火不容的。
禁止视野野生动物手抄报怎么画
《动物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曾于1975~1976年间出过极少量的大字本。因当时被选中可出大字本的期刊全国仅有5种网站也不错 动物知识的网站 物种 (国内) 上海冈瓦纳自然博物馆 中国科普博览 四川动物 兽类学报 植物搜索信息网 爬行天下 爬行物种网站,主要介绍、宣传两栖/爬行动物及有关昆虫知识,建有物种查询系统和图片库、爬虫论坛 野生动物之家 动物保护网站,主要讲解野生动物知识、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树立爱护大自然、爱护动物意识 野生动物网 动物保护网站,主要介绍、宣传动物保护,栏目有新闻动态、摄影、论坛、专题以及《野生动物》杂志等 动物物种信息网站 北京动物园 熊猫生态公园 上海动物园 中国网上动物园 防治外来入侵生物·厦门 亚州动物保护网·中国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国家生物多样性信息交换所-动物信息节点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网站·自然论坛 中国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 中国濒危物种进出口信息网 中国野生动植物网 中国滇金丝猴网 绿镜头 观鸟网 生物资源频道 中国鸟类图片库 白鱀豚 (国外) 鸟类国际 纽约植物园 奥克兰动物园 濒危大型猫科动物 世界哺乳类 (MSW)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 野生动物学会(TWS) 世界物种名录—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加拿大环境保护局鳄鱼鉴定手册 欧洲海洋物种记录—海洋科技计划(MAST)下的由欧盟资助的一个研究联盟
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始建于1960年,是中国第一个培养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现设有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三个本科专业,有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学、水生生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动物遗传育种、农业推广、林学、生物工程等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有国家级野生动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学院现有教授22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45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另聘有客座教授30余人。50多年来,培养的近4000名毕业生成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驯养繁殖、经营利用和教学科研等领域的中坚力量。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人才培训中心、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国家林业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养殖委员会、《野生动物学报》编辑部等10个机构挂靠学院。设有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黑龙江东北虎林园、大连森林动物园、秦皇岛野生动物园、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20多处实习基地。有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课程。与英国、美国、芬兰、俄罗斯、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50多个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联系 。
不可以。《野生动物学报》创刊于1979年,是由国家林业局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动物园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的生物科学类的核心期刊。
《野生动物》杂志由国家林业局主办,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协办,是中国唯一一份关于野生动物科普宣传与保护管理相结合、以科普宣传为主的国家级杂志。
最近,一个棕色大熊猫被发现的新闻再次让网友们欣慰,大熊猫终于可以拍彩色照片了! 但是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发现棕色大熊猫。在此之前有明确记载的已经有五次发现棕色大熊猫了,这就是第五次。而没有明确记载的还有好多次。事实上,不但有棕色大熊猫,在陕西佛坪还发现除了眼圈和四肢是黑色,身体全是白色的白色大熊猫。可见大熊猫的颜色并不是唯一的。那大熊猫为什么出现其他颜色呢?其实科学家还没有仔细研究过。不过我可以从哺乳动物毛发上,对这件事先进行一下研究。 现在有人推测三种可能。一种是秦岭当地的水源气候土壤等条件影响了大熊猫黑色素合成。但是这样的话理论上应该是从白色到黑色过渡。而显然并没有。 也有人认为是基因突变。可是野生大熊猫数量稀少,至今却已经多次发现棕色大熊猫,这突变几率太大。也不太可能。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隐性基因纯合造成的。我把这个假设推进了一点。 下面我就来一一分析。 首先我们知道,毛发颜色是一种遗传特征。虽然哺乳动物身上有很多颜色,但是其实只有一种色素,也就是黑色素。或者也可以说是两种,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前者表现为黑色或者褐色,后者表现为红色或者黄色。如果你问为什么没有绿色或者蓝色的哺乳动物呢?就是这个原因了。当然,蓝绿色的鸟类是有的。 是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的比例,决定了动物具体的颜色。二者搭配就可以出现棕色、银灰色、黄褐色、红色等等几十种颜色。两种色素同样是由酪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化而来。 图片中的英文单词都是一种基因的名字。而从酪氨酸到黑色素是图右侧的路径。相比较基因,合成路径已经很了解。关于合成,我们首先要了解黑色素细胞。 黑色素细胞来源于黑色素母细胞,起源于动物躯干中的神经嵴细胞。当黑色素母细胞迁移到表皮和真皮后,即开始向黑色素细胞分化。黑色素细胞再迁移入毛发中。 黑色素是在黑色素细胞里的黑色素小体中合成的。其中含有三种酶蛋白,酪氨酸酶(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1(TYRP 1)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2(TYRP 2)。这三种酶都是合成黑色素所必需的。除了这三种酶,还有很多起调节作用的蛋白质。缺失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合成异常。 首先,酪氨酸被TYR催化生成3,4-二羟基丙苯氨酸也就是多巴,然后进一步被TYR氧化成多巴醌,再经过聚合氧化等反应生成多巴色素。此时仍是无色。TYRP 2将多巴色素氧化成5,6-二羟基吲哚-2-羧酸,又在TYRP 1催化下生成5,6-吲哚醌羧酸。这时已经变成了一种褐色物质。之后再被TYR催化成5,6 吲哚醌,这就变成了一种黑色到深褐色的物质。5,6-吲哚醌和 5,6-吲哚醌羧酸都被称为真黑色素。 褐黑色素的合成前半段与真黑色素相同。在合成吲哚醌后,半胱氨酸(Cys)参与了合成,反应形成半胱氨酸多巴和半胱氨酸多巴醌,最后经脱羧反应变成苯丙氨酸-羟基-苯井噻嗪衍生物。然后还要经历一系列反应,才能生产褐黑色素。谷胱甘肽可以代替半胱氨酸形成谷胱甘肽多巴,在谷氨酞转肽酶作用下,转化为半胱氨酸多巴。 哺乳动物的颜色就由这两种色素控制。而鸟类的黑褐色也是来源于此。这两种色素的比例塑造了具体的颜色。而两种色素的比例,又由TYR的活性控制。活性高,产生的真黑色素就多。而活性低时,过量的谷胱甘肽会引导生产褐黑色素。 酪氨酸酶是一种蛋白质。它在糙面内质网合成后,转入高尔基体折叠,然后才能进入黑色素小体合成黑色素。在本质上,黑色素也是一种蛋白质。既然是蛋白质就一定要受到中心法则控制。于是基因才是这一切的根源。与黑色素有关的基因为数众多。如MC1R 基因,Agouti 基因,TYR 基因,Silv 基因,MITF 基因,KIT 基因等。具体的基因作用,由于本文并非分析基因的文章,故不再赘述。除此之外,由于黑色素分泌的影响因素众多,性别、年龄、光照、饮食等等各方面都会对黑色素产生影响,所以有影响的基因也非常多。 在论述过黑色素后,我想谈谈一下大熊猫变成棕色的可能原因。在开头已经列举了前人认为的几个因素。但是我还猜想出了另外一个引申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白化病。在动物界,白化病的发病率很高。在人类里也有。在我国,白化病的患病率大约是,这意味着十万人里只有五个人会得白化病。但是动物中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研究,我们也不知道动物的白化病发病率。总的来看还是比较高的。白化病通常是因为与酪氨酸酶有关的基因产生突变,真黑色素合成不良。在黑色素细胞发生到黑色素合成里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白化。 白化病是一种隐性基因造成的疾病。相对于正常毛色,白化病都是隐性基因。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棕色大熊猫的后代是黑色的。因为其后代理论上应该是杂合子。但是目前还没有观察到棕色大熊猫子三代的繁殖情况。所以还不能确定。 根据对白化高原鼠兔正交、反交、测交的研究,其白化基因位于常染色体。野生高原鼠兔的毛色为灰褐色,白化高原鼠兔的毛色为纯白色。白化高原鼠兔的产仔率略低于野生鼠兔,但是性情更温驯。白化高原鼠兔的眼睛为红色,野生为黑色。而且,对于鼠兔来说,眼睛虹膜颜色和毛色是连锁的。证明在同一个染色体上。而且白化高原鼠兔的体重和体长都比野生高原鼠兔略大。由于都是哺乳动物,大熊猫白化病患者的情况和鼠兔也类似。相关的隐性遗传基因肯定也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对白化小鼠的研究是最多的。其实小白鼠是白化病!!!小白兔也是!!!与白化病有关的基因有abcd四种基因。其中abc三种基因具有支配性,各自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当c基因为隐性纯合的cc时,可以遮盖任何其他基因的色素效果。A一B一C一D为野生色,A一bb一C一D为桂皮色,aa一B一C一D为黑色,aa一bb一C一D为棕色。野生色小鼠就是灰褐色的。 在鱼类中同样有白化病。对于鱼类来说,白化就意味着很多疾病和失去保护色,生存能力大大降低。而在哺乳动物中这一点并不明显。在人类中,白化病也不一定会引起其他疾病。鱼类有三种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银白色素细胞。鱼类不但可以因为遗传基因突变白化,还可以因为环境营养等因素而白化。不同的饵料,维生素的缺乏与过量,光照,水量和重金属都可能导致白化。而哺乳动物中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就比较轻。 白化鸟类较少,而白化植物有一些。白化珊瑚虫也很有名。这些大多数由于环境因素导致。 与小鼠同样,大熊猫也有一种白色的。白色大熊猫除了眼圈和四肢为黑色,从耳朵到肩胛骨,直到整个酮体,都是白色的。白色大熊猫的毛色还略带淡黄。白色,全棕色,棕白色三种毛色都可能是白化病的一种。棕色就意味着真黑色素分泌的减少甚至不分泌,而褐黑色素分泌增加。可以看到棕白色大熊猫的毛色是偏向棕红色的。由小鼠的突变可以证明,全棕色大熊猫应该也产生了两个或者以上的突变。而棕白色可能是一个突变。白色应该也是两个以上。 棕白色大熊猫看起来似乎比黑白色的还可爱。那张温驯的脸总是带着笑意。虽然它们可能是白化病患者,但是它们由于没有天敌,所以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你喜欢棕白色大熊猫吗? 参考文献: 1、 罗桐秀, 周琴, 彭忠禄,等. 湖南省白化病致病基因频率的调查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18-18. 2、 叶润蓉, 贾敬肖. 高原鼠兔白化现象及其毛色遗传[J]. 兽类学报, 1992, 12(1):71-74. 3、 王鑫, 郭恩棉, 苏振渝,等. 鱼类白化现象病因浅析[J]. 海洋科学, 2003, 27:18-20. 4、 王兆绰, 张颖芳, 张云凤. 几种白化小鼠的毛色基因检查[J]. 实验动物科学, 1987. 5、 朱福令. 近交系和远交系白化小鼠毛色基因的测试[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82. 6、 黄冰, 郭华荣, 张士璀. 鱼类白化病的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 2003, 27:11-14. 7、 李溯, 丁劲松. 黑色素生物合成与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南药学, 2013, 11. 8、 李韶勇, 孙命, 曲娜,等. 黑色素的合成及其常见抑制剂的作用机理[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2:17-21.孟浩浩, 许瑞霞, 代蓉,等. 绵羊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4, 46(8):34-39. 9、 佟煜仁, 朴厚坤. 新色型突变棕色貉毛色遗传初探[J]. 经济动物学报, 2009, 13:80-82. 10、 王乐, 张斌, 郑文新,等. 动物毛色与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MC1R)基因[J]. 草食家畜, 2009:10-12. 11、 段煦. 白熊为啥那样白?[J]. 生命世界, 2013. 12、 孙安林, 张明海. 东北棕熊毛色白化的初步观察[J]. 野生动物学报, 1992:36-36. 13、 崔雨新, 张伟, 王小明. 大熊猫,小熊猫,浣熊等五种动物毛的扫描电镜结构比较研究[J]. 动物学杂志, 1998:26-29. 14、 孟进军, 陈善明. 大熊猫毛角蛋白质的分离与分析[J]. 自然杂志, 1987. 15、 陈谦. 大熊猫毛发中六种微量元素的检测分析[J]. 中国兽医科技, 1995. 16、 梁齐慧, 汪铁军. 大熊猫为什么有棕色?[J]. 大自然, 1991:14-14. 17、 蒋辉, 古晓东, 黄雁楠,等. 四川与秦岭野生大熊猫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的差异[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3:12-18. 18、 李天培. 白色大熊猫种群在佛坪[J]. 科学之友, 2001. 19、 甘平. 大熊猫的毛色[J]. 科学中国人, 1997:57-57. 20、 白春雨, 高玉花, 庞全海. 影响动物毛色的基因[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08, 28:71-73. 21、 吴宇婷.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J]. 四川动物, 2011, 30:1003-1007. 22、 张俊珍, 董常生, 范瑞文,等.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 2006, 27:65-68.
我觉得《动物世界》、《动物奇迹》这两本杂志比较权威,内容不错,知名度也比较高。
学报一般分为专科学报,本科学报和核心学报三个级别。学报一般是以各个学校命名的,所以要分清到底是本科学报还是专科学报首先要弄明白这个学校是本科高校还是专科高校。一般专科学校比较好分别,名称无非是例如:某某职业/信息/建筑/技术学院或某某师范/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等。确定核心期刊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其一主办机构的权威性,其二文章作者的权威性,其三,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献的半衰期。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核心学报就是被评为核心期刊的学报。
期刊等级的划分 我国有期刊8000余种,这众多的期刊在学科、主办单位、主管部门、质量、服务等方面千差万别,尽管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声明从未从行政角度对现行期刊进行过级别划分,但期刊之有级别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且8000余种期刊没有级别上的区别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实际上期刊从来就有级别,这几乎是政府有关机构、期刊主办机构和作者的共识,只不过期刊级别的认定比较复杂,至今尚无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共同的分级目录。 期刊的分级最传统的是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1991年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就据此将期刊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期刊,这两种分类又逐渐演化成现在人们常说的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70年代,核心期刊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到九十年代,核心期刊已为学界所广为熟知。与此同时,各种与期刊评价有关的大型数据库开始建立,由此得出多种期刊排行榜,很多高校科研机构也研究制定为已所用的核心期刊(或称重点期刊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了各种期刊等级评比。上述各种对期刊的分级评价,得出的排行榜和各种期刊表或奖励实质上也是给期刊分级。由此可见,期刊分级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如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就是全世界公认的一流水准的学术期刊,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科研奖励中规定,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每篇奖励10万元),而期刊分级的研究与实践更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 一、期刊等级的几种划分 1、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 这是期刊分级的最传统的方法,也是目前仍在使用的主要方法。按照这种分级方法,期刊被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由代表国家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一般被认为是国家级期刊,省部级、地市级依此类推。 这种分级的特点是简单明白,容易确认;以出身定级,只要主管部门不变刊物便享受终身级别;只要主管部门平级,各类期刊(学术期刊、消息报道、工作指导、知识普及性期刊)都属同一级别,无法区分。所以,这种分级方式只适宜在已经划定了某个特定层次、特定区域的期刊中进行(如严格的学术期刊),而不适宜在大范围内笼统采用,不然就会出现《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和《中国音乐教育》(教育部主办)平级的滑稽现象。 2、按期刊是否公开出版分级 按此标准,期刊分为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期刊,一般认为,在主办者级别相同的情况下,公开发行期刊要高于内部发行期刊(有保密要求或非学术因素暂不便公开的除外)。与第一种分级一样,这种分级也只有在某个特定层次或特定区域的期刊中进行才有合理性。 3、以期刊质量分级 以质量分级是最具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分级,主要表现为期刊获奖或入选某种目录。核心期刊的理论传入我国后,情报学界终于有了替代传统的以行政级别分级的较为科学合理的新方法。1988年,兰州大学仿照《科学引文索引》的“期刊引文报告”的方法,选定我国出版的学术水平最高的10种自然科学期刊为依据,用各刊所载论文的参考文献,每年编制引文索引卡片,分散编印成册,名为《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并从中选出104种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这是我国第一个利用引文研制出的较具权威性和学术影响的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1990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根据国外主要检索工具列出的110种中国科技期刊和兰州大学提出的104种期刊,又收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重大项目中所列中国(不含港台)大学的学报,经专家评议后提出286种科技核心期刊,1991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重新选出1230种期刊作为国内“学术榜”的统计源。这几次有影响的期刊分级都限于自然科学,说明一方面自然科学期刊的分级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先于社会科学,另一方面,八十年代末开始的期刊质量分级,还缺乏学科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1992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出版和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标志着期刊质量评价和期刊分级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总览》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组织北京地区41所高校200多人员参加编制,历时两年,从1万多种中文期刊中筛选出核心期刊2156种,出版了165万字的《总览》。《总览》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图书情报部门将此书认为订购期刊的主要参考,很多杂志社(编辑部)据此在自己的刊物上标明“全国中文期刊”等字样。《总览》的影响主要是因为:(1)它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大型核心期刊目录,大部分图书情报机构都能得到,因而影响面大。(2)学科齐全,共131个核心期刊表,对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和各学科都有较好的适用性。(3)书中既阐述了核心期刊的研制理论和方法,还较详细地报道了各学科核心期刊的研制过程和基本数据,还有大量学科专家参与鉴定,从而使整个研制程序显得完备而规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4)该书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研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点亦有相当的权威性。《总览》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使得“核心期刊”这个原本是图书情报专业的专用名词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学界评价衡量期刊质量的基本词汇和基本标准。 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活动,从全国3500种科技期刊中评比出351种优秀期刊,其中一等奖50种,二等奖100种,三等奖201种。由于这次评比的规格高,涉及面广(所有科技期刊参与评比),评选严格、科学、规范,评选结果合理(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期刊几乎全部获奖),这次评比有极高的权威性,在科技期刊界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92年以来,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各类学术机构和很多高等院校,对期刊进行了多次评奖和分级研究,这些评奖或分级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全国性的,如: 国家期刊奖 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入选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 等。 (2)省级的,如: **省一级期刊 **省十佳期刊 **省优秀期刊 等。 (3)跨省大区级的,如: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华北地区优秀期刊 等。 (4)由高等院校制定的期刊分级,如: 南京大学核心期刊 湖南大学国内权威刊物目录 湖北大学一级和重要学术期刊目录等。 由于期刊是发表科研成果的主要园地,因此期刊的级别涉及期刊管理、编辑、作者的评奖、入选、职称、晋级等很多方面,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对期刊级别的划分,比上文提到的要复杂得多。如某省高级职称评审条件中涉及期刊等级就有如下多种提法: (1)省级以上刊物 (2)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 (3)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 (4)省级以上学术刊物 (5)省级刊物 (6)国家级报刊杂志。 二、期刊级别的认定机构 1、政府认定 政府认定是一种最权威的认定方式,因为政府可将其对期刊级别的认定纳入政策文件中,如职称评审科研评奖等。虽然到目前为此,国家尚没有一种从质量、学术、技术水平等方面综合为期刊定级的规定,也没有统一的期刊定级表,但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许多文件中都有涉及期刊定级的内容,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1995年3月颁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上文提到的职称文件中的规定都是政府对期刊级别的抽象认定,由于政府文件具有政策性和强制性,涉及面广,因而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 政府认定还有另一种方式,即政府组织的评奖。评奖在广义上也可看作是一种级别认定,如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的国家期刊奖的评选,第一、二届百种重要社科期刊的评选,由省级出版管理机构组织的评选都属此类。 2、学术机构的认定 政府的认定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而学术机构的认定则具有多样性和专业化的特点。学术机构的认定对社会虽无强制性,但通过媒体的宣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产生影响,从而达到社会部分认可或全部认可的效果。学术机构认定期刊级别的权威性主要来自学术机构的权威性和它所采用的科学的认定方法。 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认定过期刊等级的比较权威的学术机构有:(1)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第三版)。(2)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2000年5月)。(3)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奖(2000年1月)。(4)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确定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00年2月)。(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0年3月)。(6)各重点大学研制的期刊定级目录等。 上述学术机构认定的期刊等级已被有关期刊广泛地用于自我宣传。 三、期刊级别认定的方式 期刊级别的认定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期刊分级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二是以什么方式表示期刊分级的结果。由于资料和篇幅所限,本文涉及的认定方式仅指第二个方面,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期刊级别认定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评奖 评奖的一般特点是期刊的主动参与(参评期刊须提供原始材料参与竞评)和只涉及少数期刊,对未评上奖的期刊不作任何认定。由于评奖的操作机构不同,故评奖的程序、规范性和严格性也各有不同。严格、规范、完备的评奖至少应具备这么几个条件:(1)有公开的、规范的申报评审条件和程序,有权威的评审组织。(2)有明确的指标限定。(3)有评选周期的规定(不是一次性的或无期限的,因为期刊的质量是动态的),如国家期刊奖规定每两年举办一次。 评奖因主办机构不同而分为政府类和非政府类。前者如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国家期刊奖”,“全国第一、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的评选,由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1992年)以及其它各级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举办的评奖。 非政府类的评奖如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奖。 2、列入核心期刊目录 “核心期刊”在这里是个统称,包括以其它各种称谓表示的期刊分级,如重点期刊、一流期刊、一级期刊、权威期刊、A类B类期刊等。 这类分级主要在学术期刊中进行,供学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使用。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要期刊目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湖南大学校定国内权威刊物目录》等。 3、列入各种数据库来源期刊 近几年我国一些权威科研机构研制了几种与期刊和文献评价有关的大型数据库,选定数据库来源期刊是建立这类数据库最基础的工作,也是保证数据库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选定的来源期刊必须在其学科领域内有权威性、代表性,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因此,选定数据库来源期刊也可看作是期刊质量分级的方式之一。主要的数据库来源期刊表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等。 四、期刊分级的级次和称谓 期刊分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所有的期刊中提取突显少数优秀的重点期刊,故一般分级层次不多,大多为2--3级,少数在4级以上。如: 2级: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 来源期刊--非来源期刊 3级: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非获奖期刊(以获奖与否划界,也可看作是2级) 一级期刊--核心期刊--其它期刊 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 4级: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双十佳--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百强--全国高校 优秀社科学报--其它社科学报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未获奖 期刊级次的称谓有很多种,主要有: (1)按主管部门划分为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 (2)按是否正式出版分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 (3)核心期刊,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4)称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如四川省第二次期刊质量考评,评定1998年全省期刊质量为一级期刊179种,二级期刊93种,三级期刊6种)。 (5)优秀期刊(如1999年社科院举行的期刊评奖活动中,《文学遗产》等八种刊物被评为“优秀期刊”)。 (6)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如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中,设优秀期刊一、二、三等奖。 (7)十佳期刊,如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首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双十佳。 (8)来源期刊,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9)国内权威刊物,如《湖南大学校定国内权威刊物目录》。 (10)重要学术期刊,如《湖北大学一级和重要学术期刊目录》。 由于给期刊定级的机构、院校很多,定级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各不相同,期刊分级的称谓也就显得五花八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期刊的主办者越来越重视期刊分级的结果,对分级中获得的好成绩往往在刊物醒目位置予以标注,而称谓的复杂多样使得读者难以辨明。如“优秀期刊”,在某次定级中可能是最高级别,而在另一个定级中可能是第二级或第三级,最典型的如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奖,在“优秀学报”上还叠着两级,分别是“百强”(第二级)和“双十佳”(第一级)。而“核心期刊”的标注方式竟有19种之多,出处不一但又未标明,读者很难弄得明白。 五、几种主要的期刊定级简介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该书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第一版(1992年)共载核心期刊2174种,分为128个学科。第二版载核心期刊1596种,分为130个学科。第三版载核心期刊1571种(其中270种为新入选的期刊),分为75个学科。《要览》第三版采用多指标筛选法,以1995—1997年国内出版的中文现刊作为统计研究对象(港、澳、台期刊未计入),筛选指标有六项,即期刊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经过综合筛选,最后由专家对筛选方法、统计数据及筛选结果进行评审鉴定(根据专家意见作个别调整),产生出各学科的核心期刊表。 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该中心从1996年开始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库,根据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了1999年度中国人文社科学核心期刊并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共收入506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基本覆盖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学术期刊,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论文的学术水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的学术研究核心期刊,也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统计分析和文献评价研究的重要信息基础。社科院每年将对核心期刊进行更新补充,并淘汰不符合核心期刊入选标准的期刊, 4、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建开发。CSCD第一版(1996)收录期刊315种,第二版(1997)增加到582种,后又经过几次扩充,2000年收录1500种。该系统全面参照美国“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编制体系,它按照“二八规律”(即80%的主要文献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粼选了我国40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具有较高水平和编辑质量的核心期刊。利用本库可以查找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及引文,更重要的是其评价功能,利用其引文数据可评价个人、实验室、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评价期刊质量等。 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编委会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中心确定3500种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900种人文社类期刊为“《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5、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199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共收443种期刊, 6、国家期刊奖 由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组织,每两年一届。首届“国家期刊奖”于2000年元月颁奖,《求是》等48种社科期刊和《中国科学》等64种科技期刊分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3种社科期刊和22种科技期刊获得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家期刊奖中科技类期刊学术性专业性更强,社科类则很驳杂,49种获奖期刊中只有12种是学术研究期刊,著名的有《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艺研究》、《文史哲》、《江海学刊》等。 7、第一、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由新闻出版署组织评选,每两年一届,1997年第一届,1999年12月评出第二届。第二届评选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和中央单位期刊管理部门筛选推荐参评社科类期刊272种,经过专家评定,共108种期刊入选,其中学术期刊20种,约占全部期刊的五分之一。 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由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研制。1997年,南京大学提出研制开发电子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改想,并于1998年被作为重大项目在南京大学正式立项。1999年该项目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998年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决定合作研制CSSCI,至2000年5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年)光盘正式出版发。该数据库选用了我国大陆出版的中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496种,该数据库的出版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缺乏定量、科学、客观评价方法和手段的困境,填补了国内外的一个重要的空白。CSSCI系统可提供我国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地区乃至学者个人的发表论文数量,期刊、论文、学者个人被引用情况,以及各种排序,由此可定量评价研究机构、高校、地区、学者个人的科研生产能力、学术成果、学术影响,评价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地位。
1、畜牧兽医学报 2、中国兽医学报 3、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4、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中国兽医科学) 5、中国兽医杂志 6、草业学报 7、中国草地(改名为:中国草地学报) 8、草地学报 9、动物营养学报 10、蚕业科学 11、黑龙江畜牧兽医 12、草业科学 13、中国家禽 14、动物医学进展 15、中国饲料16、畜牧与兽医 17、饲料工业 18、中国畜牧杂志 19、饲料研究 20、中国畜牧兽医一级学报不太清楚。。。
最近,一个棕色大熊猫被发现的新闻再次让网友们欣慰,大熊猫终于可以拍彩色照片了! 但是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发现棕色大熊猫。在此之前有明确记载的已经有五次发现棕色大熊猫了,这就是第五次。而没有明确记载的还有好多次。事实上,不但有棕色大熊猫,在陕西佛坪还发现除了眼圈和四肢是黑色,身体全是白色的白色大熊猫。可见大熊猫的颜色并不是唯一的。那大熊猫为什么出现其他颜色呢?其实科学家还没有仔细研究过。不过我可以从哺乳动物毛发上,对这件事先进行一下研究。 现在有人推测三种可能。一种是秦岭当地的水源气候土壤等条件影响了大熊猫黑色素合成。但是这样的话理论上应该是从白色到黑色过渡。而显然并没有。 也有人认为是基因突变。可是野生大熊猫数量稀少,至今却已经多次发现棕色大熊猫,这突变几率太大。也不太可能。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隐性基因纯合造成的。我把这个假设推进了一点。 下面我就来一一分析。 首先我们知道,毛发颜色是一种遗传特征。虽然哺乳动物身上有很多颜色,但是其实只有一种色素,也就是黑色素。或者也可以说是两种,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前者表现为黑色或者褐色,后者表现为红色或者黄色。如果你问为什么没有绿色或者蓝色的哺乳动物呢?就是这个原因了。当然,蓝绿色的鸟类是有的。 是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的比例,决定了动物具体的颜色。二者搭配就可以出现棕色、银灰色、黄褐色、红色等等几十种颜色。两种色素同样是由酪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化而来。 图片中的英文单词都是一种基因的名字。而从酪氨酸到黑色素是图右侧的路径。相比较基因,合成路径已经很了解。关于合成,我们首先要了解黑色素细胞。 黑色素细胞来源于黑色素母细胞,起源于动物躯干中的神经嵴细胞。当黑色素母细胞迁移到表皮和真皮后,即开始向黑色素细胞分化。黑色素细胞再迁移入毛发中。 黑色素是在黑色素细胞里的黑色素小体中合成的。其中含有三种酶蛋白,酪氨酸酶(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1(TYRP 1)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2(TYRP 2)。这三种酶都是合成黑色素所必需的。除了这三种酶,还有很多起调节作用的蛋白质。缺失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合成异常。 首先,酪氨酸被TYR催化生成3,4-二羟基丙苯氨酸也就是多巴,然后进一步被TYR氧化成多巴醌,再经过聚合氧化等反应生成多巴色素。此时仍是无色。TYRP 2将多巴色素氧化成5,6-二羟基吲哚-2-羧酸,又在TYRP 1催化下生成5,6-吲哚醌羧酸。这时已经变成了一种褐色物质。之后再被TYR催化成5,6 吲哚醌,这就变成了一种黑色到深褐色的物质。5,6-吲哚醌和 5,6-吲哚醌羧酸都被称为真黑色素。 褐黑色素的合成前半段与真黑色素相同。在合成吲哚醌后,半胱氨酸(Cys)参与了合成,反应形成半胱氨酸多巴和半胱氨酸多巴醌,最后经脱羧反应变成苯丙氨酸-羟基-苯井噻嗪衍生物。然后还要经历一系列反应,才能生产褐黑色素。谷胱甘肽可以代替半胱氨酸形成谷胱甘肽多巴,在谷氨酞转肽酶作用下,转化为半胱氨酸多巴。 哺乳动物的颜色就由这两种色素控制。而鸟类的黑褐色也是来源于此。这两种色素的比例塑造了具体的颜色。而两种色素的比例,又由TYR的活性控制。活性高,产生的真黑色素就多。而活性低时,过量的谷胱甘肽会引导生产褐黑色素。 酪氨酸酶是一种蛋白质。它在糙面内质网合成后,转入高尔基体折叠,然后才能进入黑色素小体合成黑色素。在本质上,黑色素也是一种蛋白质。既然是蛋白质就一定要受到中心法则控制。于是基因才是这一切的根源。与黑色素有关的基因为数众多。如MC1R 基因,Agouti 基因,TYR 基因,Silv 基因,MITF 基因,KIT 基因等。具体的基因作用,由于本文并非分析基因的文章,故不再赘述。除此之外,由于黑色素分泌的影响因素众多,性别、年龄、光照、饮食等等各方面都会对黑色素产生影响,所以有影响的基因也非常多。 在论述过黑色素后,我想谈谈一下大熊猫变成棕色的可能原因。在开头已经列举了前人认为的几个因素。但是我还猜想出了另外一个引申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白化病。在动物界,白化病的发病率很高。在人类里也有。在我国,白化病的患病率大约是,这意味着十万人里只有五个人会得白化病。但是动物中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研究,我们也不知道动物的白化病发病率。总的来看还是比较高的。白化病通常是因为与酪氨酸酶有关的基因产生突变,真黑色素合成不良。在黑色素细胞发生到黑色素合成里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白化。 白化病是一种隐性基因造成的疾病。相对于正常毛色,白化病都是隐性基因。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棕色大熊猫的后代是黑色的。因为其后代理论上应该是杂合子。但是目前还没有观察到棕色大熊猫子三代的繁殖情况。所以还不能确定。 根据对白化高原鼠兔正交、反交、测交的研究,其白化基因位于常染色体。野生高原鼠兔的毛色为灰褐色,白化高原鼠兔的毛色为纯白色。白化高原鼠兔的产仔率略低于野生鼠兔,但是性情更温驯。白化高原鼠兔的眼睛为红色,野生为黑色。而且,对于鼠兔来说,眼睛虹膜颜色和毛色是连锁的。证明在同一个染色体上。而且白化高原鼠兔的体重和体长都比野生高原鼠兔略大。由于都是哺乳动物,大熊猫白化病患者的情况和鼠兔也类似。相关的隐性遗传基因肯定也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对白化小鼠的研究是最多的。其实小白鼠是白化病!!!小白兔也是!!!与白化病有关的基因有abcd四种基因。其中abc三种基因具有支配性,各自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当c基因为隐性纯合的cc时,可以遮盖任何其他基因的色素效果。A一B一C一D为野生色,A一bb一C一D为桂皮色,aa一B一C一D为黑色,aa一bb一C一D为棕色。野生色小鼠就是灰褐色的。 在鱼类中同样有白化病。对于鱼类来说,白化就意味着很多疾病和失去保护色,生存能力大大降低。而在哺乳动物中这一点并不明显。在人类中,白化病也不一定会引起其他疾病。鱼类有三种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银白色素细胞。鱼类不但可以因为遗传基因突变白化,还可以因为环境营养等因素而白化。不同的饵料,维生素的缺乏与过量,光照,水量和重金属都可能导致白化。而哺乳动物中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就比较轻。 白化鸟类较少,而白化植物有一些。白化珊瑚虫也很有名。这些大多数由于环境因素导致。 与小鼠同样,大熊猫也有一种白色的。白色大熊猫除了眼圈和四肢为黑色,从耳朵到肩胛骨,直到整个酮体,都是白色的。白色大熊猫的毛色还略带淡黄。白色,全棕色,棕白色三种毛色都可能是白化病的一种。棕色就意味着真黑色素分泌的减少甚至不分泌,而褐黑色素分泌增加。可以看到棕白色大熊猫的毛色是偏向棕红色的。由小鼠的突变可以证明,全棕色大熊猫应该也产生了两个或者以上的突变。而棕白色可能是一个突变。白色应该也是两个以上。 棕白色大熊猫看起来似乎比黑白色的还可爱。那张温驯的脸总是带着笑意。虽然它们可能是白化病患者,但是它们由于没有天敌,所以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你喜欢棕白色大熊猫吗? 参考文献: 1、 罗桐秀, 周琴, 彭忠禄,等. 湖南省白化病致病基因频率的调查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18-18. 2、 叶润蓉, 贾敬肖. 高原鼠兔白化现象及其毛色遗传[J]. 兽类学报, 1992, 12(1):71-74. 3、 王鑫, 郭恩棉, 苏振渝,等. 鱼类白化现象病因浅析[J]. 海洋科学, 2003, 27:18-20. 4、 王兆绰, 张颖芳, 张云凤. 几种白化小鼠的毛色基因检查[J]. 实验动物科学, 1987. 5、 朱福令. 近交系和远交系白化小鼠毛色基因的测试[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82. 6、 黄冰, 郭华荣, 张士璀. 鱼类白化病的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 2003, 27:11-14. 7、 李溯, 丁劲松. 黑色素生物合成与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南药学, 2013, 11. 8、 李韶勇, 孙命, 曲娜,等. 黑色素的合成及其常见抑制剂的作用机理[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2:17-21.孟浩浩, 许瑞霞, 代蓉,等. 绵羊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4, 46(8):34-39. 9、 佟煜仁, 朴厚坤. 新色型突变棕色貉毛色遗传初探[J]. 经济动物学报, 2009, 13:80-82. 10、 王乐, 张斌, 郑文新,等. 动物毛色与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MC1R)基因[J]. 草食家畜, 2009:10-12. 11、 段煦. 白熊为啥那样白?[J]. 生命世界, 2013. 12、 孙安林, 张明海. 东北棕熊毛色白化的初步观察[J]. 野生动物学报, 1992:36-36. 13、 崔雨新, 张伟, 王小明. 大熊猫,小熊猫,浣熊等五种动物毛的扫描电镜结构比较研究[J]. 动物学杂志, 1998:26-29. 14、 孟进军, 陈善明. 大熊猫毛角蛋白质的分离与分析[J]. 自然杂志, 1987. 15、 陈谦. 大熊猫毛发中六种微量元素的检测分析[J]. 中国兽医科技, 1995. 16、 梁齐慧, 汪铁军. 大熊猫为什么有棕色?[J]. 大自然, 1991:14-14. 17、 蒋辉, 古晓东, 黄雁楠,等. 四川与秦岭野生大熊猫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的差异[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3:12-18. 18、 李天培. 白色大熊猫种群在佛坪[J]. 科学之友, 2001. 19、 甘平. 大熊猫的毛色[J]. 科学中国人, 1997:57-57. 20、 白春雨, 高玉花, 庞全海. 影响动物毛色的基因[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08, 28:71-73. 21、 吴宇婷.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J]. 四川动物, 2011, 30:1003-1007. 22、 张俊珍, 董常生, 范瑞文,等.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 2006, 27:65-68.
《野生动物》杂志由国家林业局主办,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协办,是中国唯一一份关于野生动物科普宣传与保护管理相结合、以科普宣传为主的国家级杂志。
《Wild Life》。这是一本专门的动物杂志,也是一本月刊。作为老牌传媒BBC的旗下杂志,整本印刷精美,图片质量很好,文章有料且生动。
我觉得《动物世界》、《动物奇迹》这两本杂志比较权威,内容不错,知名度也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