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说:《中国青年》杂志(半月刊)至今仍然在出版,可能是您家附近的报刊亭或者邮局不销售而已,如果您真的想购买到此本杂志,您可以上淘宝搜一下就有个。
图片是今年5月上半月的期刊。
希望回答能让您满意。
于【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 《中国青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于20年代出版的机关刊物。周刊,1923年10月发刊于上海,后迁广州﹑汉口等地出版。《中国青年》是“五四”以后最早提倡“革命文学”的刊物。它的前身《先驱》,早在1922年2月就设置“革命文艺”栏。《中国青年》创刊后,陆续发表有关文学问题的文章近30篇,引导文艺青年关心社会现实,接近工农群众,投身革命斗争,培养革命感情,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反对个人享乐与颓废悲观的倾向。
中国青年于1923年创刊于上海,是大革命时期最出色的报刊之一。恽代英任主编,是先驱以后的另一份团中央机关刊物。版式,32开本,周刊,设有社评,时事述评,寸铁,青年界消息,漫画插图等栏。内容,①是指导青年正确的工作学习生活,引导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②是评述时事政治,引导青年正确的看待国内外时事,提高觉悟。③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与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关爱青年的工作学习生活,对时事进行评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青年十分重视编者和读者的关系,发行量大,在青年中广为流传。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先后任主编。
1923年10月20日
《中国青年》杂志是团中央机关刊,由团中央主管、主办。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是国内现存的历史最悠久、迄今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红色主流期刊。《中国青年》的辉煌历史和办刊历程,是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一个清晰缩影,是百年党史“青年篇章”的重要记录,是共青团蓬勃发展的光辉记忆。
《中国青年》杂志是一面思想的旗帜。高擎理想信念,坚持思想引领,保持斗争精神,是《中国青年》杂志的根本特征。上世纪五十年代“什么是幸福”大讨论、八十年代初潘晓“人生观”大讨论、新时代“强国一代”大讨论都成为引领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青年》杂志是一只奋进号角。引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积极投身强国伟业,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杂志的主责主业。2019年以来,《中国青年》杂志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大力推进媒体融合,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得到明显增强。
《中国青年》杂志是一个精神的高地。坚持做青年的良师益友、指路航标,团结引领广大青年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中国青年》杂志的时代责任。
《中国青年报》创刊于1951年4月27日,是当代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创刊时编辑记者平均年龄只有 21 岁。该报以推动社会进步、促进青年发展为神圣职责,在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声誉。20世纪50年代宣传了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英勇献身的黄继光、邱少云,创造先进操作法的青岛纺织女工郝建秀和“走在时间前面”的鞍钢工人王崇伦等青年英雄和劳动模范的事迹。1951年4月27日 ,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批准,《中国青年报》在北京创刊。毛泽东同志亲自为中国青年报题写报名。20世纪60年代宣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王杰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1966年 8 月 20 日 因 文化大革命 停刊。1978 年10月7日 ,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青年报》复刊,为周三刊,对开 4 版。1978年复刊后,报道了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英勇斗争的张志新、身残志不残的张海迪以及中国女子排球队等青年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的事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青年报加强改革的宣传,报道了一批各行各业勇于开拓的青年改革者的先进事迹,在较深的层次上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该报社还为青年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 1980年在以《怎样认识人生的意义?怎样找到前进的路标?》为题的讨论中,编辑部共收到国内外青年读者的来信、来稿7万多件。1983年举办的“读书与求知”百科知识竞赛,收到答卷41万份;“我最喜爱的银幕青年形象”评选活动,收到选票100万张;1984年组织了各行各业的专家同青年见面、为青年服务的“读者日”活动,有3万名青年参加。1986年组织了有巴西、英国、法国等强队参加的“中国青年报TDK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在 1987 年中国首批评定的高级记者、高级编辑中,就有 20 万人是20世纪五十年代的青年报人。该报社大约 90 %以上担任中层以上领导职务者均系复刊后进社成长起来的。该报1989 年起出日版;1993 年起增至对开8版。现为每期12个版(周六周日4版)。 2004年3月16日,中国青年报社与北大青鸟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中青报业传媒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中国青年报》的发行、广告、品牌经营及其他延伸性经营活动,着力将《中国青年报》打造成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有鲜明青年特色的主流大报。
中国青年出版社是中国较大的综合性普及读物出版社,办社宗旨是:为青年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向青年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所以,青年工作、品德修养、文学艺术、人物传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知识读物、翻译作品和音像制品等。中国青年出版总社还出版发行《中国青年》、《青年文摘》、《农村青年》、《中国共青团》、《青年文学》、《青年心理》、《青年视觉》、《虹》、《生活资讯》等10种期刊。其中《青年文摘》杂志月发行量250万左右,是中国发行量较大的杂志之一。《中国青年》杂志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的机关刊物,是中国现存创刊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期刊。在其八十多年的光辉历史中,伴随一代代青年成长成才,始终高扬理想主义的旗帜,坚持团结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办刊宗旨,成为中国青年最喜爱的期刊之一,也一直得到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自1989年至今,中国青年出版社连续举办了十三届全国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在全国广大青少年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每次读书活动用书均高达800—1000万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大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图书,深受读者欢迎。从50年代末起,即以出版《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李自成》等优秀长篇作品享誉中国文坛,不少作品已被介绍到世界各地。五十年来,全社出版图书7000余种,发行7亿多册。其中:《红岩》、《李自成》、《通俗哲学》、《中国共产党历史讲话》、《现代科学知识小百科》、《简明科学技术史话》、《人生知识大辞典》、《中华文化集粹丛书》、《中国书画鉴赏辞典》、《刘先平大自然探险长篇系列》、《毛泽东之路》、《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邓小平著作中的哲学思想》、《人生幸福论》、《中国三峡百景图》等数百种图书在全国性图书评选中获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青年出版社积极拓展海外合作业务,参加了历届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书展,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数十家国外同行建立了业务联系,并与之签订了一定数量的图书版权转让合同。自2000年以来,中国青年出版社启动了新世纪青年读物的重点出版工程——大视野文库,分A库(通俗读物精品)、B库(学术著作精品)两种。体现出“通俗读物经典化,学术著作大众化”的总要求,具有前瞻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可读性。
《新闻报摘》节目中的报纸摘要,一直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为主。
50年代的《新闻报摘》节目,除介绍《人民日报》外,还介绍《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大公报》、《中国青年报》。60年代,增加了《北京日报》、《体育报》、《健康报》等。
《中国青年》是1923年共青团中央出版的杂志。主要关注青年生存状态、服务青年成功人生是其基本宗旨,其目标读者定位为中国青年精英,即18岁至30岁的城市主流青年。它的人物报道在国内期刊界有着公认的影响;它对青年人生问题的深入探讨是其区别于其他杂志的一个重要特色。
1923年10月20日,几个年轻人聚集在上海南市一条小里弄的一幢老房子里,一本薄薄的小杂志在他们手里散发出油墨的清香。在这几个激动的年轻人中,就有在中国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恽代英,那一年他28岁,已是老资格的社会活动家。作为主编,恽代英手里拿着的是一本刚刚创刊的《中国青年》。这是直至今天已出版了一千多期的《中国青年》的源头。 《中国青年》一开始就有它的红色背景,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它的战斗色彩几乎是一种天然。它最强烈的鼓动是对祖国的拯救,因此它对自己使命的阐述格外明确而主动:“救中国是一般青年的使命。我们要为这些青年扫除一切陈腐邪恶的空气,指点他们最经济最有效力的途径。”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对另一位传奇英雄萧楚女的怀念中找到佐证。萧楚女与他的朋友恽代英曾一同在《中国青年》最初的日子里共同战斗,成为辉映在《中国青年》上的灿烂双星。他文如刀剑,为《中国青年》这本杂志留下了鲜明的印痕。“不要装聋,不要躲闪。”“硬刀硬枪,摆事实,讲道理,才是角色。”“进攻,进攻,不断进攻!”萧楚女的激烈壮怀,可以说正是《中国青年》的真实色彩。 《中国青年》创刊时期对革命的号召源自这些革命者的本能,《中国青年》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职业编辑,他们的身份其实都是职业的革命家,而且异常年轻。在《中国青年》早期的创办者中,林育南、邓中夏、李求实及张太雷,也都早已是“身经百战”的青年英杰,他们在进入《中国青年》之后,他们同样注定一般走上了一条牺牲之路。萧楚女在病中被敌人拖赴刑场时才34岁,林育南、李求实等二十几个青年一同在上海龙华被敌人集体屠杀。鲁迅在龙华惨案发生后,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看一看这些抛头洒血的青年志士,发刊于大革命时期的《中国青年》是何等风骨,根本不需要更多的文字来说明。 《中国青年》发起于革命初期,随着革命浪潮的起伏时而公开发行,时而秘密传递。从1923年10月到1927年10月,四年中,《中国青年》共出刊170期。它以惊世骇俗好战斗的激情度过了四年的创业历程,真可谓极一时之盛。随着形势的日益严峻,《中国青年》终于沉寂。它起于黑暗,沉静于黑暗,但它在黑暗中留下了一道电光,这便是一颗终要燃烧起来的种子。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在上海淡水路66弄4号(原淡水路朱衣里252号)创刊。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林育南、任弼时、邓中夏、张太雷、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此杂志努力在政治上指导青年,号召知识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就青年关心的学习、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开展讨论,批评不健康的思想和风气,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努力培养青年的革命人生观。在编排上,努力适合青年的特点,文字明白流畅,笔锋尖锐犀利,配有漫画,该刊成为最受青年欢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广泛流传。《中国青年》在上海共出版113期,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就是在1926年3月的《中国青年》上发表的。后迁武汉。1927年7月汪精卫叛变后迁返上海。1927年11月至1932年,曾先后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1939年4月,在延安出刊,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刊,由石家庄出版,次年迁北京。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后,一直是团中央机关刊物。1966年8月停刊。1978年9月复刊。(人民网资料)
1923年10月20日
《中国青年》杂志是团中央机关刊,由团中央主管、主办。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是国内现存的历史最悠久、迄今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红色主流期刊。《中国青年》的辉煌历史和办刊历程,是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一个清晰缩影,是百年党史“青年篇章”的重要记录,是共青团蓬勃发展的光辉记忆。
《中国青年》杂志是一面思想的旗帜。高擎理想信念,坚持思想引领,保持斗争精神,是《中国青年》杂志的根本特征。上世纪五十年代“什么是幸福”大讨论、八十年代初潘晓“人生观”大讨论、新时代“强国一代”大讨论都成为引领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青年》杂志是一只奋进号角。引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积极投身强国伟业,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杂志的主责主业。2019年以来,《中国青年》杂志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大力推进媒体融合,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得到明显增强。
《中国青年》杂志是一个精神的高地。坚持做青年的良师益友、指路航标,团结引领广大青年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中国青年》杂志的时代责任。
是。中国青年杂志征订是直接与杂志社进行联系的,所以是直接跟杂志社签约的。杂志(Magazine),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
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青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杂志是中国共青团中央机关杂志。二者同属团中央机关,但一个是报纸,一个是杂志,是不一样的。报纸有报纸的编辑和发行部门,杂志有杂志的,完全是两套人马,所以会出现不同的地址,这是正常的。《中国青年》多侧重于人物报道,而《中国青年报》较为综合。《中国青年》主办单位:共青团中央委员会;编辑出版:中国青年杂志社编辑;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9532,国内统一刊号CN11-1001/C;邮发代号2-39;国外发行代号:SM8。《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地址: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发行部热线传真:,邮编:100702。
青年杂志是陈独秀创办的。
《敬告青年》原载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是陈独秀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又见《独秀文存》卷1。
《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20 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名刊:新青年(国内首部简体横排版)(全12册)》内容简介:从1915年9月到1926年7月终刊时止,《新青年》计出11卷,共有63期,其中前9卷为月刊,第10卷为季刊,第11卷为不定期刊。
本书即为其简体字版,为更好的还原历史,本简体横排版在其分卷、分期方式及体例上仍袭其旧,外国人名、地名及著作名、事物名等的译法也保留了当时的译法,未作改动,并在各卷中影印了近280幅《新青年》原稿,以供读者对照欣赏。
陈独秀所作,原载于《新青年》创刊号,吹响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号角,并在青年中引起极强烈反响的新文化运动启蒙青年的开山之作——《敬告青年》。
胡适所作,原载于《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揭开中国现代文学的改革和白话文运动序幕的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文。
中国青年报2022新年献词:过去一年,竭尽全力的你,每一步都不容易。是否丢掉慢慢变好的勇气?请相信,冬夜里最后一阵冷风虽然猛烈,但寒气阻挡不了春意。让光阴为你作证,趟过这一路的艰辛,所有的美好定能重逢!——谨以此献给2022。2023,祝万事胜意!
《中国青年报》创刊于1951年4月27日,是共青团中央机关报,是以青年为主要读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央主流媒体。
《中国青年报》作为广大青年的成长伙伴,始终秉承“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办报宗旨,宣传青年先进人物,激发青年奋斗精神,启迪青年心灵智慧,反映青年愿望呼声,维护青年合法权益,团结鼓舞广大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功立业。
2022人民日报新年献词
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进
百年奋斗,书写恢宏史诗;伟大征程,召唤新的进发。走过激荡人心的2021年,迎来充满希望的2022年,中国号巨轮奋楫扬帆、劈波斩浪,亿万人民激情澎湃、豪情满怀。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面对极为繁重艰巨的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2年第6期
我们对于孤独与边界,早已体会和思考了很多年。在讨论这一话题时,有读者说:“觉得自己和它们很熟,却好像不能把它们很好地讲述出来。”
青年的孤独有很多种,“主动孤独”“被动孤独”“害怕孤独却对人群感到窒息”……孤独与边界就像这代青年手中的两个开关,启动的时机常由自己掌握。
本期精神家园,与你聊聊孤独与边界。
守住边界,孤独使人生更充盈
@文/阿程
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逢年过节回老家探亲,多多少少都经历过老家人毫无边界意识的“灵魂拷问”。年轻人除了以尬笑和沉默应对,也在暗暗感叹在老家与北上广深,人们的生活状态如此不同。
大城市中同事的下班小聚,挚友的每月大聚,大家都是把酒言欢,吐槽一下最近身边的奇葩人和事,不会向对方提这么没有边界感的问题。为什么老家人会这样?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在老家,经济条件尚可甚至良好,亲戚朋友都在身边,以城市的主人翁自居,孤独感是很少的。人在孤独感不多的生存状态下,较少会去思考边界这个问题。而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是让人思考孤独和边界这些概念的好地方。
大家都记得好妹妹乐队在2013年发行的歌曲《一个人的北京》。歌词恰到好处地描写了北漂的生活状态,“许多人来来去去,相聚又别离,也有人喝醉哭泣,在一个人的北京”“也许我成功失意,慢慢地老去,能不能让我留下片刻的回忆”,唱碎了很多北漂人的心。都说一个人没在北京漂过一段时间,便不算体会过真正的孤独。但我始终觉得,这首歌曲对孤独的诠释有一些负面,时代发展至此,我们需要赋予“孤独”一些新的、正面的意义。
当一个人不清晰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也不愿意花心思去了解身边人的边界时,他时常会不知道如何在与人交往的同时去保有自我。独立的人格,对自我的清晰认知,不是生来就有的,钱穆先生在《人生十论》中提到过,人是在与他人的相互往来中成就一个“我”的。因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矛盾、碰撞,人们不自觉地开始反复确定自己与他人的边界,从而逐渐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渴望与他人联结是人之本性,每一个渴望与他人联结的人都在小心翼翼地试探与他人之间的边界。如何守住自己的边界,懂得尊重他人的边界,何时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便不再是孤独患者,孤独自然为己所用,成为充盈人生的不二法宝。
如今的人们越来越恐惧长久地维持一段亲密关系,大家痛呼维持亲密关系的成本太高,心太累。我所理解的好的亲密关系是:这段关系中的每个人都想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享受人生也好、成就人生也罢,另一半在这条路上都是支持你的,没有给你设限,彼此互相尊重对方的人生追求。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尊重对方的边界,尊重对方的孤独,才能走得更长远。
我即将步入34岁,从前主要是与同事、朋友往来,结婚后更多是和老公、公婆磨合。大约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对自己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我的“个人地图边疆线”突然变得清晰,虽清晰却不凌厉。我开始懂得相处的不易,开始敢于在关心家人、不给家人添麻烦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人生,享受独属于自己的难得的孤独时光。
所以,比起《一个人的北京》,我更喜欢萧全的《海草舞》。“我走过最陡的山路,看过最壮丽的日出,在午夜公路旁,对着夜空说我不服输……早已看透那些套路,留一点真就足够了。”希望今后“90后”“00后”多写一些这样的歌曲,赋予属于这个时代的孤独一层积极的含义。
购买链接
编者按: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组织的基础植根于青年。一部中国青年运动史,就是一部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的 历史 。
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年纪,他们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缔造了团组织,又甘为“火种”,为号召青年在党的领导下救国救民而发声、献身,为共青团组织的创办、发展呕心沥血。无论是唤醒工农大众还是开辟革命新路,无论是打倒列强除军阀还是抵御外敌抗日寇,他们成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先锋力量。
以青春韶华砥砺峥嵘岁月,他们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树立了青年突击队等闪光旗帜,掀起了“争做 社会 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热潮,创造了向 科技 进军的一个又一个 历史 纪录。在劲帆之上,勇毅前行,他们成为新长征突击手、青年岗位能手、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青年志愿者、向上向善好青年……以矢志奋斗、甘于奉献的榜样精神引领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如何以青春之我,谱写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壮丽凯歌?拂去岁月的风尘,让我们共同追寻青年英雄们的成长足迹。《中国青年》第8期推出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专刊《百年火红青春: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从即日起,中国青年杂志新媒体推出“百年芳华 青运人物”系列报道,向党领导青年运动的百年光辉历程致敬,引领广大青年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百年芳华 青运人物”系列报道 ③
毛泽东:与青年相伴一生
100年前的中国,处于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之中,一批经受了五四运动洗礼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照耀下,完成了一场伟大的思想觉醒。
这批中国青年,视马克思主义为坚定信仰,把献身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视为终生的奋斗目标,领导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中国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
毛泽东,正是其中的一位。
1918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毛泽东、蔡和森等在长沙周家台子创建新民学会。1920年10月,毛泽东接到上海、北京寄来的 社会 主义青年团章程后,开始筹备建团。1921年1月13日,长沙 社会 主义青年团召开成立大会,毛泽东被推选为团的书记。
在建团过程中,毛泽东非常重视团员的政治质量。据长沙第一师范学生张文亮在其1920年的日记中记载:“十一月二十一日。会见毛泽东(在通俗馆),云不日将赴醴陵考察教育,并嘱此时青年团宜注意找真同志;只宜从缓,不可急进。”
此时的中国青年团早期组织如春雨后破土而出的幼苗,伸展着青春之姿,却也在风雨中飘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专门研究了各地建立和发展团的问题,为中国青年团组织的前进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帮助和关怀。
毛泽东时常教育团员要到广大工农当中去,他以身作则,深入长沙的纺织厂、造纸厂了解情况,同铁路工人、搬运工人交朋友。他先后多次在《中国青年》上刊发文章,1924年《中国青年》第116期上重刊了毛泽东的《中国 社会 各阶级的分析》,这是毛泽东在《中国青年》第一次发表文章;1939年5月4日,毛主席发表《在延安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大会的演讲》,并刊发于《中国青年》。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审定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团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胜利;左上角缀黄色五角星,周围环绕黄色圆圈,象征中国青年一代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
1952年8月,毛泽东两次主持召开中央会议讨论青年团工作,就党委如何领导青年团、青年团应如何工作进行研究。
1953年6月,毛泽东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发表了《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的著名讲话。他妙语连珠,引用三国典故说道:“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他提出要重视团内青年干部的选拔,不能论资排辈,要看能力,靠德才兼备。
毛泽东指出:“青年团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但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当中,要有自己的独立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党和团的领导机关,都要学会领导团的工作,善于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照顾青年特点,组织和教育广大青年群众。”在这篇讲话中,他提出了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要求,为新中国成立后青年团工作和青年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对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引领广大青年投身 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对青年工作的重视还体现在关注青年报刊的舆论导向上,他热情地为团中央机关刊《中国青年》多次题写刊名。1963年2月,毛泽东还应《中国青年》编辑部之邀,为“学习雷锋同志”专辑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而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雷锋运动。
他曾饱含深情地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泽东作为早期青年运动的参与者和不同层级青年运动的组织者,对青年运动和青年团有过多次重要指示。他的一生,是关注、指导青年成长与发展的一生,也是始终与青年相伴的一生。
【预售】
2022年《中国青年》第8期
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专刊
“百年芳华 青运人物”系列报道
陈独秀:新青年应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