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教学论文可以研究哪些方面

发布时间:

教学论文可以研究哪些方面

教育教学方向:一般有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种1、TPR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使用情况 ——以XX学校为例2、词块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3、初中生英语写作中常见的错误分析及对策研究4、针对“00后”学生特点的初中英语个性化教学研究5、母语负迁移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以大同市实验中学为例6、学习者个体差异对初中生英语听力的影响——以壶关南洋中学为例7、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以定阳小学为例8、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结合运用9、情感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上的应用10、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上的应用

问题学生的转化,小学的自我评析,老师的素质养成,留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城镇小学师生的互动研究,这都是很好研究课题。

口语教学,网络教学

以教育经营、学校经营为主题的论文。教育人类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史学、教育政策研究等。教育研究要为教育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论文研究

论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取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数据较少。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啊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啊?那里罗列了一些大学论文的研究方法?下面我就给大家整理出来了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啊?一起来了解看一看吧,阅读完之后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到呢!

大学毕业论文的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呢?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u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i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超多资科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带给规律性的如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实验法

实验法是透过主支变革、挖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栗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下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件。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观察法i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漏必须的研究日的、研究提继或观察表,用自我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日的性和计划性,系统件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人人们的感件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必须的研究日的或课题,透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确定研究课题。②能构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①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透过有日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日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啊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定件分析法

定件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到达认识事物本质、描示内在规律。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透过定量分析法能够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证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此刻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构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透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透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描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交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到达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模拟法(模望方法)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透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探索件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

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写论文的常见研究方法: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研究过程

1、确定调查课题确定题目时要注意选题是否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要注意选题切忌太大,也要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劳动。

2、制定调查计划要明确调查课题、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范围、调查手段、调查步骤、时间安排。

3、收集材料收集材料时要尽可能保持材料的客观性,尽可能采取多种手段或途径。

4、整理材料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以便后续总结归纳、形成结论。

5、总结研究对整理完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研学旅行论文可以写哪些方面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研学旅行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朝李白曾吟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大汀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这描述的便是九华山。还有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描述的便是杏花村。不过我们这次去的是安徽的杏花村,贵州也有一个杏花村,也相当著名。

九华山除了爬山外还有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九华山的99米高的大佛。经过了转车,在一个半小时的旅程中,我们看到了高速公路上的风景,全是森林和大山,还有一片大湖,闪着金光,十分耀眼,但也非常美。

一个小时半后,我们终于到达了池州,九华山和新华村就坐落于此。我们通过了九华山的检票口,先看到了好多人在两个巨大的爱心前面拍照留念。但我跟着大部队走了。走了半天也没看见什么,突然前面出现了一个好高的宫殿,前面有的人在卖鱼,明明是鱼,非得取一些名字:“发财鱼”、“富贵鱼”、“聪明龟”……不过这种办法都想的出来,也是想发财的内心与智慧的结合。

里面实在有太多好玩的东西了,有一个铁制九华山雕塑,上面好多人再向它扔硬币,好像砸到铁山上的佛和寺庙就有好运发生。这把戏我才不信呢,但汪平森扔一个了,还砸中了金佛的头顶,然后我们都说金佛祖晚上会把汪平森用一元硬币“砸死”。

还有一个展示,里面一大堆矿石,有白水晶、红宝石、绿宝石、黄铁矿……看来后我才知道原来我们见过的宝石打磨前是这样的。再往前走就是最好玩的地下了,于是我们都过去了,那里有许多小玩意,琳琅满目。

之后我们可以去找大佛了。我们出来后发现少了几个人,气死了,但相信这么大人了,要是把自己弄丢就太丢人了。于是不管他们,自己向前走了。这里真大,走着走着人就走散了,最后我和鲍智与汪平森等人走散了,急得到处找。后来我静下心来一想,他们是经过一个商店后才消失的,那家店一定有通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鲍智,他也表示同意,然后我们去了那家店,进去之后还真有,我们穿了过去,走向了大佛。爬了众多台阶之后,终于来到大佛的脚小。

在大佛旁休憩片刻我来到了一篇桃花林和大草地,由于之前爬台阶太累的缘故,我就躺在了大草地上,不一会儿,同学们都来找我了,我们都在草地上休憩。

时间真快,转眼间到了一点半,我们起身去杏花村了,那里我觉得环境优美,风景比较好,我们在一个水车旁合影,合影结束后我们就自由活动了,我们围着大湖绕了一圈就上车回家了。

这次旅行太累了,但我们收获了如此美的风景和回忆,这也是值得纪念的,不是吗?

研学旅行,对我们来说那是一种新的体验。这么多年,在学校里我们只能从书本中学到知识,但是对于外面的世界我们还一无所知。而这次,学校组织了七年级新生的一次研学旅游的活动。目的地为乌镇,这次还真让我们收获不少呢!

路上我们欢声笑语,活力十足,有说有笑,其乐无穷。到达目的地后,我们便开始一天的旅行。

记忆让我尤为深刻的是我们做第一个任务的时候。我们的组长博钊集合人员后,迅速召开“会议”,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又决定分工合作。但是每个人的难度各不相同,做任务的效率有高有低。但我们时间有限——我们必须相信队中每一个成员。我们各自奔向“天涯”,寻找目的地。我是单独行动,寻找“桃园”。但这是我们来时经过的地方,所以不过一会我便找到了。但让我诧异的事是:我所经过的地方有队友要找的地点,而他们和我走了相反的路!

我十分焦急,又没有联系电话,就在这紧急之时,我听到了队友的声音!我奋力奔去,并汇报我的发现。但我们发现这些地点不在一条线上,于是我们又决定分组合作。时间不等人,我们立马行动起来。我们一路上看着指示标一步步向目的地靠近。犹如一支迷失方向的船讲找到海港,又如侦探在一步步地靠近真相。

我们一步步地向前走,找到一个后立马找下一个。但是乌村内部结构复杂,岔路繁多,只看指示标根本无法准确找到正确位置。我们在经过协商之后,又得换了一条路线走,有的路还得重复走。但我们并不气馁,不嫌累,反而更加干劲十足。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寻找最后一个地点了,可是此时时间已仅剩不多了。我们抓紧时间,铆足干劲把三步并做两步走,在经过最后绵延不断的路后终于找到了,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那边的队友也不负我们的众望,也完成了相应内容。于是我们及时与队友联络成为第一个完成任务的小队。这并不是一个人的王者,而是团队的荣耀!

经过今天的研学活动我不仅感到快乐,还感到同学之间的团结配合的精神,也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研学真好,让我们在玩中学,在快乐中成长。

你是第一个把任务当游戏玩的人而不像他们,把游戏当任务做,你们才是最帅的王者,你们才是我们的荣耀!只是,以后再发我电子稿时请自读几遍,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记得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细碎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婆娑的枝桠柔柔暖暖地洒了一身;记得那是个冰冷的清晨,清寒的晨风却挡不住大家的热情;记得那是个快乐的上午、我们疲劳而又充实——那真是一次难忘的研学之旅。

那天,我们兴奋地早早起床,迫不及待地登上了辆咖喱黄的客巴,开始了我们的研学之旅。在路上,我们认识了帅气年轻的教宫、漂亮知心的刘导游、幽默风趣的司机叔叔……在教官的提议下我们认识了消防锤、灭火器等常用消防器械,了解了消防知识,真是收获满满啊!

接着,我们激情高涨地开始了“拼歌”。大家轮流着唱歌,学习优秀的王璐瑶同学拼歌也非常积极,先后唱了《盗将为》《为龙》等好几首歌。她的声音虽不是那么清婉动人、悠扬动听,却带着一种纯真自然的美,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我真佩服她做事的勇气!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辉县市太行民俗风情文化园。在这里,我们尽情体验农家生活:推石磨、犁耕地、推铁环,打陀螺、荡秋千……我们还参观农耕文化展览馆,体验了旧时犁耕收获的艰辛,观赏了古代计量纺织的工具……看到这些简陋器具,想到一代一代的先人用如此简陋的器具劳作竟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民,就不得不叹服古人的智慧和心灵手巧。

正午时分,天气转暖,我们在农家餐厅一饱口福。用过午餐,我们来到杨柳河畔,踏上了沧桑典雅的“鹊桥”——梨花木质的桥梁分外秀雅——微阖双眸,似乎耳畔飘过悠扬的翠笛声,微风撩动柳枝,风卷柳叶,轻拂面颊,感觉特别清爽——桥上系着红绫,轻柔地舞着、飘着,寓意相思。远处,南太行层层淡墨色的山峰峦叠嶂,恰似一幅大自然点染的水墨画,我们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太阳落山,一天的旅途快要结束了。教官把我们带到一片宽阔的绿草地。一位导师开始演说,我们了解到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们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推铁环、打陀螺;我们意识到,我们生活的时代物质充裕,生活幸福,却处处抱怨、整天不满,不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这多么可惜啊!我们不懂得珍惜父母的爱,总是因为一点儿小小的不如意而与他们大吵大闹……想到这里,我内心非常惭愧。我暗暗叮嘱自己:今后我一定要懂事。

一天的游学活动结束了,通过这次研学收获很大,也明白了孝敬父母,珍惜亲情的可贵,感谢学校给我们创造的平台,感谢老师一天的陪伴,我一定努力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这些天,脑海中一直浮现着研学旅行中的一幕幕场景,感触颇深。

这次研学旅行活动很丰富,有很多有意思的项目。可令我最难忘的还是当属攀岩,射击以及动力绳圈了。现在仔细回想回想,发现自己当时还真的是受益良多的呢!

勇攀高峰

耸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攀岩墙,看着便令人有点畏惧,不行不行,怂了怂了,很多人亦是如此,都畏缩在后面不去爬。至于我嘛,我肯定是选择逃避啊!可谁知,我依然难逃厄运,“你你你,你怎么没爬,小心我打你耶!”老师说,大事不妙,我竟被老师抓到了,我满脸不情愿地将撇向一边,但在同学们的起哄下,我还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吊上了威亚,我小心翼翼地向上爬着,耶耶耶!一米了,谁知脚一滑,整个人垂直往下掉………可是,重在战斗,“牺牲”光荣!

战狼射击营

“啪!啪!啪!”离我十米之外的那些小靶子在我的射击之下全部命中了,“哇,好厉害,哇,好帅啊!”旁边的同学都被我惊呆了呢。没有错,没有错,那个聚精会神并且动作精准到极致的正在射击的人正是我,在我的射击下,全都射中靶子!吾甚感欣慰!

动力绳圈

“一,二,三……”四百多人的声音仿佛千军万马的奔腾呼号声般威武,同学们的汗水,已经快要流到眼睛里了,可是我们并未放弃,因为这不仅关乎我们个人,而是关乎到我们这个集体。我们没有放弃,更没有因为自己的疲惫而放弃这整个集体。“2100了,加油!”教官一声宣布,就仿佛给予了我们的动力,我们愈加卖力了。“2200了,停!”“哇!2200,噢耶!”我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攀岩让我懂得克服恐惧;射击让我重拾自信;动力绳圈让我懂得必须坚持,不放弃。

试想假如一个人不懂得克服恐惧,没有自信,又是一个半途而废的人,那么,他的人生将会如何?那么或许已经猜到了,没错,答案就是——一塌糊涂!再试想,假如一个人同时具有这三个特点,那么他的人生将会如何?与之前恰恰相反,没错,答案就是---幸福而又精彩!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不以为然,觉得这还太遥远,可如果我们现在就养成这种精神,那美好的未来还会遥远吗?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我们都应当克服内心的恐惧,而且必须相信自己,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不懈!

此次研学旅行竟有如此美妙的体会,让我懂得这么多!研学旅行万岁!

前段时间,胡老师说要去研学旅行,我激动得一蹦三丈高。我等啊,望啊,盼啊!希望时间过快点儿,再快一点儿。

终于到了研学旅行之前的那天晚上,我早早地做完作业,躺在床上,心里有几个问号:我们要去哪?会在那里看到什么?会很好玩吗?我跟谁坐在一起?这些问题困扰着我,让我久久不能入睡。

研学旅行的那天早上,闹钟还没响,我就起了床,吃完美味的早餐,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学校,等待着带我们出发的大巴车的到来。

一路上我们欢歌笑语,欣赏着沿途美丽的风光,开心极了!忽然,眼前现出几树盛开的梨花,我不禁想起了诗人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远远望去,满树的梨花像一位身穿白色婚纱的新娘子,真美呀!

随着欢声笑语,我们来到了第一个目的地——黄龙一号郁金香展。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郁金香,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鲜艳美丽。还有的花朵是两个颜色组成,仿佛镶上了一道花边,美极了。郁金香的外型像是一个斟满美酒的酒杯,亭亭玉立。温暖的微风吹过,郁金香仙子们翩翩起舞,是那么美丽动人!同学们在花丛中流连忘返,翩翩起舞,拍照留恋。

旅行途中我们遇到了一位小强老师,他教我们做了个有趣的活动:先把同学们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各自围成两个大圆圈;然后让所有人先拍一下左边同学的肩膀,再拍一下右边同学的肩膀,嘴里喊一个字。比一比,谁做得好,男生女生PK。结果我们败给了女生,极不情愿地向女生竖起了大拇指。这件事让我明白:赢就赢,输就输,不要赢得起,输不起!男子汉大丈夫,敢作敢当!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第二个目的地——恐龙地质公园。一进大门,我就发现两只长脖子的大恐龙威武雄壮地立在那儿。进到恐龙公园,我看见形态各异的恐龙,有牛头龙、铁头龙、霸王龙、禽龙、三角龙、迅猛龙、巴克龙……我们来到地球厅和恐龙厅,了解了恐龙漫长的演化过程。接着我们还看了一场5A电影,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恐龙时代,有一只可怜的铁头龙,妈妈被甲虫吃了,爸爸被火烧死了,他一个人坚强地生存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这又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长大才能报效国家!

这次研学旅行真开眼,让我受益匪浅;这次研学旅行真难忘!好期盼下一次的到来!

研学第二天去的是唐城,一座影视基地。大唐盛世被其一一还原,东市、西市、花萼相辉楼……我们在街市上看杂耍、买糖人,只见一群女生风风火火地跑到摊贩上买纪念品,你给我戴戴帽子,我给你挥挥扇子,叽叽喳喳的,像群麻雀。她们本想拉上我,我不愿理这令人头痛的“热闹”,转头佯装看风景,却见护城河水静静流淌,杨柳依依,恍惚间觉得自己回到了唐朝。

沿河而望,我忽然看到了一座木桥,便抛下闹哄哄的同学,一个人走向木桥。却没想到木桥的另一边竟别有洞天。入眼就是一座大门,上面写着“山门”二字。我走了进去,顿时被浓郁的不知名的花香迷昏了头脑,不知不觉间走到了一座大殿前,门上写着“青龙寺”,我没想太多,径直走了进去。层层台阶之上,菩萨的身影隐约可见,我却被那一尊尊狰狞的罗汉像绊住了脚步,他们龇牙咧嘴、怒目圆睁,降魔杵让我不寒而栗。外婆是信奉佛教的,儿时她曾带我去过寺庙拜佛还愿,年幼的我也是极害怕殿前的面色令人害怕的罗汉像,如今还是迈不过这道坎。

大悲咒的声音突然传来,让我心中平静下来,那些罗汉像也没那么恐怖了,他们或许是菩萨设下的第一道障碍,若非心中平静之人,若非心性坚定之士,怎能见那菩萨真容?我一步一步踏上台阶,菩萨的身子、颈子、脸一点一点出现,最后,我看到了他。他的面容是那样安详仁慈,仿佛你的所有罪行都可以在他那里得到宽恕;他的身影又是那样高大,他站在光阴的尽头。轮回之上,俯瞰芸芸众生,人的喜怒哀乐在他的身影下化为虚无,只剩对众生的悲悯,对痛苦的释然。外婆总爱在菩萨面前说家中琐屑,愿其保佑家人平安喜乐。

我在那木鱼的敲击声中,烟雾缭绕中,双手合十,行跪拜大礼:“铜塑药尊菩萨,我再次发十二大愿,愿众生无病无怖,无难无灾。”我心中一片宁静,仿佛未出世的婴儿在母亲子宫里那样安详快乐。

同学的电话突然打来:“你去哪了?先前看抛绣球,可好玩了,怎么没见你,不说了,快来集合!”听着那头闹哄哄的声音,我环视大殿,心下释然。他们可能看了许多表演,沉溺在人世间的热闹中,在尘世中浮浮沉沉,在大千世界起起落落。而我在这空无一人的寺庙中找到了心中的宁静。

在热闹之外寻一丝禅意,在尘埃深处找到心之所愿、心的宁静。这或许就是研学带给我最有意义的东西。

为了提高学生独行实践的能力,学校组织了一年一度的研学旅行。

盼望着,盼望着。那一天,总算到来了。

那天一大早我便匆忙赶向学校。上大巴后,大家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沿途的风景是那么的端庄,又不失雅趣,车子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才抵达目的地,我从车上飞奔下来,对旁边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我们跟随着教官的步伐来到大营地。总教官给我们讲述了下面要做的活动,400多名学生分成了A营、B营、C营,每个营又分成三个小分队。我们的队名是“烈火队”,口号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首先我们来到国防科普教育馆---地震演习。我们看了一部关于地震的小影片,告诉我们地震快要来临之前,动物们会慌乱失措,纷纷逃离地震,房屋会倒塌,还会引发海啸甚至火山爆发。从影片中我明白了,地震是自然危害之一,我们必须学会在地震中自救。然后我们参观了地震模拟现场,看见那一幕幕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过了一会儿,教官教我们如何救治伤员,伴着一阵阵新鲜有趣的游戏,我们完成了这次救援活动。

下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毛毛虫大战。大家迈着兴奋的步伐走向场地,队长带领四个人走向了那充满力量的毛毛虫,他那庞大的身躯不禁让我感叹了一句:“哇!”从他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也对此有所惊叹。欢乐的笑声中,比赛已经开始。由于开始大家没有配合默契,所以前几场接连不断地输了。最后一轮,我们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欢呼声震天。

接下来就是考验我们眼力的一项运动---射击。我拿起枪,“砰,砰”,激烈的声音萦绕在我们耳边。同学们一个个跃跃欲试,眼睛瞪得老大,直直地盯着红色的中心点……

最让人激动人心的一个活动来了,那就是攀岩。我们的心脏砰砰砰地跳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打好安全带,努力地往上爬,虽然我没有尝试,但是我,相信以后一定能克服心理上的这种恐惧。这个活动真的很激励我们的勇气,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最后一个活动是动力神圈。全体同学分成了四个圈,每位同学扯着绳子上下摆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转了2200下,对于这个成绩我们每个人都表示很满意。

这次的研学旅行让我收获很大。让我懂得了要坚持,坚持!学习就是如此,如果你在中途放弃,你就不会获得好结果。但是如果你坚持下去了,你将会赢得全世界最棒的硕果!

期末考试结束后,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了一次为期五天的研学旅行。这五天里,有时有趣、有时无聊、有时辛苦,我们有时哭、有时笑、有时闹。不过现在回想起来都很有意义,难以忘怀。

先来看一看我和舍友们的宿舍生活吧!每次回宿舍时,都是我们最疲劳的时候。劳累之后能放松一下,也让我们觉得很开心,而且宿舍里还时不时的有些小插曲,就更好玩了。

“这……这铁杆上长蘑菇了!”其中一个舍友突然惊呼,我们大家连忙跑过去看,果然,几颗蘑菇硬生生爬在铁杆上,好像在跟我们打招呼似的。我心里暗想:蘑菇不是长在木头上或者土里的吗?这也太奇怪了,不科学呀!

还有一天我们进行完体格训练,刚回到宿舍,就惊现“小强”,还有几只跑到下铺兄弟的床上为非作歹,弄得他们一个个怒气冲天,追着小强一阵暴打。本来就劳累的兄弟们被整得气喘吁吁,还好最后大获全胜。

宿舍的生活妙趣横生,基地的教官为我们准备的活动也让我们受益菲浅。

“篝火晚会”是在我们离开的前一晚举行的。在晚会上我们全班同学都流泪了,因为我们怕分别。当主持人让我们班上去表演时,我们都不敢去,没心情表演,而且也不知道该表演什么。后来不知谁提议说:“我们唱班歌吧!”这个可是我们最拿手的,抹了抹眼泪,同学们都上去了。我觉得那天我们的歌声是最洪亮、最动听的,立刻让我们成为了全场的焦点。

“感恩教育”是在最后一天上午举行的。首先主持人让我们每个连选出两名领袖,然后让我们按口令做动作,如果一个连内有几个人做错了,那么我们的领袖就要围着操场跑几圈。几个口令下来,已经有好几个做错了,这下好了,我们的领袖已经围着操场跑了好几圈,看他们累得气喘吁吁的样子,我们几个做错动作的同学都觉得特过意不去,其中一个就是我。

呜呜——,又有不少同学哭了,为什么呢?一是想起这几天来的辛劳,还有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也到场了,从末离开过家的我们,几天没见他们,真是特别想念!最后主持人让我们每个班派两个人上台去跟爸爸妈妈说几句自己想说的话,我毫不犹豫的冲了上去,也说出了我的心声——“感谢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这就是我的研学旅行,一个在喜悦和辛劳中不断雕琢自己、升华自己的研学旅行!教官、老师,谢谢你们,让我们有了一次不一样的体验,使得我们更加独立坚强了!文章将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快乐、伤感,以及最难忘的事情都很好的表述了出来,感情丰富、真挚,以后要多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继续加油!

为了加强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今年暑假,学校开展了“研学旅行”的活动,带我们走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因为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这类活动,所以我就不假思索地报名了。

盼啊盼,这一天终于来了。

一大早,我就满心欢喜的拖着大包、背着小包去学校集合,和同学们一起坐上了前去旅行的大巴车,以为这一定会是个轻松有趣的旅行。车子行了两三个小时,终于到了目的地,因为太过疲惫,所以我一下车就奔向了我一直向往的集体宿舍。哇!蚊帐、枕头、床单全部都是天一般的蓝色,我陶醉于其中,心想,我们这次的旅行一定就像这蓝色的宿舍一样:“美丽”、“清新”。

可是,事实总是残忍的。当我真正开始研学旅行的时候,本来亮丽的“蓝色”心情一下子变成了昏暗的“灰色”了,确切地说,应该是闪着亮光的“灰色”吧。

第一次当我们一下装有空调的车后,一股热浪就直袭过来,同学们的额角很快便渗出了汗珠,太阳如一团火球似的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燃起了一把火,烧得我们喘不过来气来。这时,有的同学就开始埋怨了,我也热得脸上通红,但是既然来了,就没有放弃的道理。我们排好队准备进入渡江战役纪念馆,一进门就被眼前壮观的景象给惊呆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雕刻,把红军战士的各种神态刻画的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都那么完美。我们向前走着,又看到了一艘古船,虽说船身已经有所毁坏,但是依旧掩盖不了它的“雄风”,我好像看到了红军战士们正在划着这条船渡江。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行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的徽派建筑群中,观看了文化与科学完美融合的奇妙景观,欣赏了世界之最的巨型砖雕《西游记》,聆听了非遗文化大讲堂,充分体验到了徽州建筑的工艺美和徽派文化的精华。我们还观赏到中华古陶馆、古木雕馆和古砖雕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心中由然升起了一种为中国文化而感到骄傲的心情。

我不得不承认,这三天里,每一天都很累,每晚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到宿舍,面对的都是一张张苦瓜脸,一个个叫苦连天的同学。也是,有谁会愿意在烈日炎炎下行走?有谁会愿意离开父母走这么多的路?但是,我也不得不说,我们“苦”中也有“甜”。以交响乐伴奏的池水表演真的非常精彩,水柱像一个个音符的旋律,忽高忽低、忽快忽慢;马戏团里一场场精湛的表演让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每一个动作都是天衣无缝。这些表演给我们苦涩的内心带来了甘甜。

当“研学”开始,“旅行”将不再轻松,这次我明白了人生有很多的“苦”与“甜”,一边代表着劳累与无奈,另一面代表着欢欣和希望。正因为人生有“苦”有“甜”,我们才会在痛苦中寻找快乐,失落中寻找希望,才会坚信明天会更好,才会让生活更精彩。=

活动总结例文: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在校领导高度重视下和充分准备后,我校决定组织八年级部分学生于10月19日到杨凌农林博览园进行研学旅行活动。早上7点,所有的学生早早的来到学校教学楼前集合,登上了开往杨凌农林博览园的旅游大巴车。一路上学生欢声笑语,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怀着好奇的心情,对农博园充满了向往之情。虽然已强调纪律与安全,但第一次带学生出来,我还是感到责任的重大。我们第一站到达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无土栽培区)。

研学旅行活动总结例文: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在校领导高度重视下和充分准备后,我校决定组织八年级部分学生于10月19日到杨凌农林博览园进行研学旅行活动。早上7点,所有的学生早早的来到学校教学楼前集合,登上了开往杨凌农林博览园的旅游大巴车。一路上学生欢声笑语,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怀着好奇的心情,对农博园充满了向往之情。虽然已强调纪律与安全,但第一次带学生出来,我还是感到责任的重大。

我们第一站到达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无土栽培区)。一下车,

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虽已十月,但大棚内仍百花争艳,让人赏心悦目。园区引进种植国内外优质瓜果蔬菜、名优花卉新品质,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和滴灌技术。先进的设施,先进的种植技术,让我们领略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无穷魅力。对农业示范园的参观,我们看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景,感受了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的与众不同,受益匪浅。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有秩序地进行参观,他们认真听讲并不时拍照、做笔记。看到学生的表现,我的心稍稍放松。

第二站我们到了杨凌农林科技大学博览院。这里是农业主题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同时也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重要学科基地。园内建设有昆虫馆,蝴蝶园,中国农业史馆,植物馆,动物馆,土壤馆,种植资源圃等各式博物馆。

走进博览园,感觉就是进入了生物世界的大观园,各式动植物标本,活体,配上色彩明快的解说展版,现代的声光电展示技术,令人留连于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让人大开眼界。的确是一个寓教于乐的好地方,学生兴趣极高,围着讲解员不停地问,不停地做着记录,没有我所担心的混乱,没有任何学生脱离集体,秩序井然。

午餐期间,由于部分学生把书包放在车上,没有午餐,好多学生主动把自己的午餐分给那些没带午餐的学生,没有了斤斤计较,没有了是是非非,他们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在此刻充分体现出来了。吃完午餐后,他们都能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内,班干部又及时将学生组织起来做游戏,做到了散而不乱。

【拓展】什么是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研学旅行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也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根据各地的意见,主要矛盾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安全问题,如陕西省让西安市以外的城市开展研学旅行,但均因安全问题迟迟未能开展;

二、经费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地方的研学旅行,主要是通过家长收费,政府拿一点、学校出一点做起来还比较困难;

三、协调问题,研学旅行涉及的方面多、部门多,如协调不到位,很多活动难以广泛开展。

【篇一:有趣的研学】

在有些许寒意的十一月初,我们三民中心小学部分小记者和四到六年级的部分同学,参加了一场让人受益匪浅的研学活动。

早上8时,我早早地出发去学校,没想到操场上集合的人已经不少了,可见大家对这次研学也是充满憧憬啊!

郑成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他是南安人。他在17世纪时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但令人感到惋惜的是,他在收复台湾的一年后就因病去世了。当天的参观中,我们对郑成功的生平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同时也对他的英雄事迹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动。

在东星奢石博物馆,最让我难忘的体验,是彩绘石头和打磨石头的过程。一开始画石头时,我根本不知道要画什么。构思了一会也没点头绪。看着周围的同学都画得差不多了,这时我一个机灵:“这个石头的形状大小正好,画星空肯定很棒!”

然而,经过我的不懈努力,这块石头还是“残”了。一旁的伙伴奉劝我将石头放入水中“恢复出厂设置”,但我没有放弃,在我的坚持下,一件算不上精美但却蕴含不少心血的作品诞生了。

一天的研学一溜烟似的过去了,但我和同伴们仍意犹未尽。真希望学校能够多组织这样的研学活动,既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也能让我们获得更多有趣、好玩的课外知识。

【篇二:游扬州镇江有感】

“杨柳吻,三月春,窗外雨纷纷,烟花泪我再送几缝,四月绣花针;烟雨楼,恋几分,心事有谁问?二十四桥月光亦难留。”相信你已经从歌词中知道这是哪儿了吧?是的,这便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之中所描述之地——扬州。这次研学之行,我们便来到了扬州镇江。

金山寺是我们研学旅行的第一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寺庙里所供奉的佛像。一进入,便有一股檀香扑鼻而来,紧接着便被一尊尊雕刻得栩栩如生的佛像所吸引,佛像好似被镀上了一层金光,给人以佛光普照的感觉。一股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之后我们沿着较陡的石阶向上走去,站在观景台眺望,已被惬意的风、亭台楼阁、绿树掩映的景象所征服,手中的相机咔嚓个不停,想要把美好的一刻记录下来。

西津古渡——最令我怀古的地方,别具一格的装饰,古香古色的道路和建筑,独自漫步在这青石铺满的小巷中,心中涌起思古之幽情,仿若我便是千年以前走在这古渡上的过客,青石巷悠然的音乐在我的耳旁响起。望着繁华的西津古渡,有一种穿越回明清时期的感觉。别具用心的仿古建筑,古渡的小码头街,琳琅满目的店铺,古朴沧桑的昭关石塔,一切的一切都让我难以忘怀,西津古渡的韵味久久挥散不去,之后我们来到了镇江醋文化博物馆。人未到,便已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醋味,之后便是导游精彩的演说,最让我忘不了的还是那一小杯醋的品尝,可谓是让人精神抖擞,据工作人员说它还有不少功效呢。

寄啸山庄——晚清第一园是扬州最具代表性的两所园林之一,我也不知该用什么语言去形容我眼前所看到的了。“四面串楼环水抱,几堆假山叹自然。”嵌在墙上数量繁多的花窗,样式精美,时时刻刻给人以美的感受。中西结合的建筑也建得毫无违和之感,仿若他们天生就该配一对一样,在《向氏家训中》中可以学到许多,走进何园,宛如走进一幅历史人文的画卷之中,无处不彰显着那个时期的特色。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瘦西湖的美景美不胜收,杨柳依依,绿水掩映,绣球花开得旺盛,纯洁的让人不敢玷污她,瘦西湖虽不如西湖那么优美、典雅,却也清丽、素雅。“窈窕曲折湖,翠绿绕堤柳。”五亭桥上的风铃叮叮地响着,让我的心不自觉地静了下来,微风拂过我的面庞,我真想就这么沉醉下去。

这次研学之旅让我领略到了繁花似锦的扬州、古朴悠远的古渡、气势恢宏的金山寺的美。研学之旅,难以忘怀。

科学论文可以写哪些方面

随便写写,可以写观察动物啊,也可以写实验。

科学论文是科技活动产出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为了培养我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如何写科学论文的方法,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1、科技论文的选题

科技论文的选题一方面要选择本学科觅待解决的课题,另一方面要选择本学科处于前沿位置的课题。选题有大有小,有难有易。太大了,由于学力不足,无法深人;太小了轻而易举。写作时要确定科技论文的具体题目和论证角度,应该量力而行,实事求是。

2、选题确定后,就要确定题目

题目要求准确恰当、简明扼要、醒目规范、便于检索。

常见的繁琐题名如:"关于饮用水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这类题目中,像"关于"、"研究"等词汇如若舍之,并不影响表达。凡是论文,总包含有研究及关于什么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题目便可精炼为:"饮用水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法"。这样一改,读起来觉得干净利落、简短明了。

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3、 科技论文的准备

确定科技论文的题目和论证角度后,就要做搜集材料的工作,尽可能了解前人对于这个问题已经发表过的意见以及取得的成果。汲取前人已有的经验,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新问题。在搜集有关材料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以自己论题为中心去思考这些材料,区别其正确、错误,找出其论证不足与需要增补、发挥之处,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论文的观点。搜集材料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思考钻研、形成论点的过程。

制定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个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丝丝 入扣,相互配合,都能为主题服务。

4、 科技论文的撰写

科技论文提纲确定了,就要撰写初稿。原则上要简明扼要,指出问题,说明问题,分析问题。提纲只是预拟一个轮廓,不可能对每一细部都考虑周密完善。在写作时,顺着写作思路而作,对于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等等细部,很可能发现原来提纲中某些设想计划是不恰当的,就应该加以修改和调整;临时发现某些论点、例证和论证理由不确切,还应该重新查书、思考、斟酌和推敲,给予增补,使之完善。

初稿写成以后,应再三修改,审查是否符合要求。

一篇好的科技论文不光主题突出,论点鲜明,还应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安排好结构,一般应遵循以下5个原则:

一是围绕主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根据需要,加以适当安排,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二是疏通思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就是说,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内部联系,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三是结构要完整而统一,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客观事物的发展必然经过开始、中间、结尾3个阶段,同样每篇文章也必然经过3个阶段。

四是要层次分明,有条不紊。文章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层次。层次就是文章中材料的次序。写文章时把所选材料分成若干部分,按照主题思想的需要,适当安排,分出轻重缓急,依次表达,前后连贯,充分而鲜明地把主题思想表达出来。

五是要适合文章体裁。体裁不同,结构也不会完全相同。各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一般说来论说文是以事物的内部逻辑关系来安排结构层次,因此论说文以说理论证为主,同记叙文以“事”为主不同。

5、 科技论文撰写的格式

6、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主要内容包括:

1)该项研究工作的内容、目的及其重要性。

2)所使用的实验方法。

3)总结研究成果,突出作者的新见解。

4)研究结论及其意义。

7、关键词:包括叙词和自由词。

1) 叙词--指收入《汉语主题词表》、《mesh》等词表中可用于标引文献主题概念的即经过规范化的词或词组。

2) 自由词--反映该论文主题中新技术、新学科尚未被主题词表收录的新产生的名词术语或在叙词表中找不到的词。

8、引言的主要内容

1)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范围,即为什么写这篇论文和要解决什么问题。

2)前人在本课题相关领域内所做的工作和尚存的知识空白,即作简要的历史回顾和现在国内外情况的横向比较。

3)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路线、实验方法和手段,以及选择特定研究方法的理由。

4)预期研究结果及其意义。

引言的写作要求

(l)引言应言简意赅,内容不得繁琐,文字不可冗长,应能对读者产生吸引力。学术论文的引言根据论文篇幅的大小和内容的多少而定,一般为200~600字,短则可不足100字,长则可达1000字左右。

(2)比较短的论文可不单列“引言”一节,在论文正文前只写一小段文字即可起到引言的效用。

(3)引言不可与摘要雷同,不要写成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

(4)学位论文为了需要反映出作者确已掌握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开阔的科研视野,对研究方案作了充分论证,因此,有关于历史回顾和前人工作的综合评述,以及理论分析等,则可将引言单独写成一章,用足够的文字详细加以叙述。

(5)引言的目的应是向读者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不要给读者悬念。作者在引言里不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或自己的能力过于表示谦意,但也不能自吹自擂,抬高自己,贬低别人。

9、正文

科技论文是用论据经过论证证明论点而表述科研成果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以下部分或内容:调查对象、基本原理、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

正文可分作几个段落来写,每个段落需列什么样的标题,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大体上可以有以下几个部分(以试验研究报告类论文为例)。

1)理论分析。包括论证的理论依据,对所作的假设及其合理性的阐述,对分析方法的说明。其要点是,假说、前提条件、分析的对象、适用的理论、分析的方法、计算的过程等。写作时应注意区别哪些是已知的(前人已有的),哪些是作者首次提出来的,哪些是经过作者改进的,须交待清楚。

2)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的表达主要始对材料的来源、性质和数量,以及材料的选取和处理等事项的阐述。方法的表达主要指对实验的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条件和测试方法等事项的阐述。写作要点是:实验对象,实验材料的名称、来源、性质、数量、选取方法和处理方法,实验自的,使用的仪器、设备(包括型号、名称、量测范围和精度等),实验及测定的方法和过程,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等。材料和方法的阐述必须具体,真实。如果是采用前人的,只需注明出处;如果是改进前人的,则要交待改进之处;如果是自己提出的,则应详细说明,必要时可用示意图、方框图或照片图等配合表述。由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必须接受检验,介绍清楚这些内容,目的在于使别人能够重复操作。

3)实验结果及其分析。这是论文的价值所在,是论文的关键部分。它包括给出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写作要点是:以绘图和(或)列表(必要时)等手段整理实验结果,通过数理统计和误差分析说明结果的可靠性、再现性和普遍性,进行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说明结果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分析不符合预见的现象和数据,检验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等。给出实验结果时应尽量避免把所有数据和盘托出,而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并采用合适的表达形式如插图或表格等。在整理数据时,不能只选取符合自己预料的,而随意舍去与自己料想不符或相反的数据。有些结果异常,尽管无法解释,也不要轻易舍去,可以加以说明;只有找到确凿证据足以说明它们确属错误之后才能剔除。结果分析时,必须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以理论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认真、仔细地推敲结果,既要肯定结果的可信度和再现性,又要进行误差分析,并与理论结果做比较(相反,如果论题产生的是理论结果,则应由试验结果来验证),说明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要切中要害,不能空泛议论。要压缩或删除那些众所周知的一般性道理的叙述,省略那些不必要的中间步骤或推导过程,突出精华部分。此外,对实验过程中发现的实验设计、实验方案或执行方法方面的某些不足或错误,也应说明,以供读者借鉴。

4)结果的讨论。对结果进行讨论,目的在于阐述结果的意义,说明与前人所得结果不同的原因,根据研究结果继续阐发作者自己的见解。

写作要点是:解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说明成果的意义,指出自己的成果与前人研究成果或观点的异同,讨论尚未定论之处和相反的结果,提出研究的方向和问题。最主要的是突出新发现、新发明,说明研究结果的必然性或偶然性。论文正文的写作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具体要求有如下几点:

(1)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事实准确,数据准确,计算准确,语言准确;

(3)内容丰富,文字简练,避免重复、繁琐;

(4)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表达形式与内容相适应;

(5)不泄密,对需保密的资料应作技术处理。

正文写作时主要注意下述2点:

(l)抓住基本观点。正文部分乃至整篇论文总是以作者的基本观点为轴线,要用材料(事实或数据)说明观点,形成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观点不是作者头脑里固有的或主观臆造的,正确的观点来自客观实际,来自对反映客观事物特征的材料的归纳、概括和总结。在基本观点上,对新发现的问题要详尽分析和阐述,若不能深入,也要严密论证,否则得不出正确的、有价值的结论,说服不了读者,更不会为读者所接受;而对一般性的问题只需作简明扼要的叙述,对与基本观点不相干的问题则完全不要费笔墨,哪怕只有一句一字。

(2)注重准确性,即科学性。对科学技术论文特别强调科学性,要贯串在论文的始终,正文部分对科学性的要求则更加突出。写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绝不能弄虚作假,也不能粗心大意。数据的采集、记录、整理、表达等都不应出现技术性错误。叙述事实,介绍情况,分析、论证和讨论问题时,遣词造句要准确,力求避免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词不达意。给出的式子、数据、图表,以及文字、符号等都要准确无误,不能出现任何细小的疏漏。

10、结论

科技论文一般在正文后面要有结论。结论是实验、观测结果和理论分析的逻辑发展,是将实验、观测得到的数据、结果,经过判断、推理、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整篇论文的总论点。读者阅读论文的习惯一般是首先看题名,其次是看摘要,再次看结论,读完结论后才考虑这篇论文是否有阅读价值,决定是否看全文。结论既是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内容,又是文献工作者作摘要的重要依据,因此,写好论文的结论很重要。结论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了哪些补充、修改和证实,有什么创新;本文研究的领域内还有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关键。

对结论部分写作的要求是:

1)应做到准确、完整、明确、精练。结论要有事实、有根据,用语斩钉截铁,数据准确可靠,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2)在判断、推理时不能离开实验、观测结果,不作无根据或不合逻辑的推理和结论。

3)结论不是实验、观测结果的再现,也不是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

4)对成果的评价应公允,恰如其分,不可自鸣得意。证据不足时不要轻率否定或批评别人的结论,更不能借故贬低别人。

5)写作结论应十分慎重,如果研究虽然有创新但不足以得出结论的话,宁肯不写也不妄下结论,可以根据实验、观测结果进行一些讨论。

11、参考文献

在科技论文中,凡是引用前人(包括作者自己过去)已发表的文献中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对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地方予以标明,并在文未(致谢段之后)列出参考文献表。这项工作叫做参考文献著录。

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与作用

对于一篇完整的论文,参考文献著录是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论文报道的研究成果虽然是论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

3)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读者通过著录的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

4)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献计量学研究。

参考文献著录的原则:

1) 只著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

2) 一般只著录公开发表的文献。

3) 采用标准化的著录格式。

12、科技论文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初写科技论文的人来说,论文题目不宜太大,篇幅不宜太长,涉及问题的面不宜过宽,论述的问题也不求过深。应尽可能在前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点新的看法。

在第二步时,论文的题目可大一点、深一点。论文题目可以是着重谈某一点,如某个重要问题的某一个重要侧面或某一当前疑难的焦点,解决了这一点,有推动全局的重要意义。

在第三步时,对某专业的基本问题和重要疑难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对这个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第四步时,对某一学科有关的领域有深邃广博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对某学科提供创造性见解,对此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或对此学科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突破。

注意不必要去追求写全面论述性的大问题,所写的主题,可以很小,却又是重要的。其实选题很多,选自己熟悉和所从事的工作,并对今后工作有益的选题,既能总结工作的得失又能促进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科技论文范文

怎样写科技小论文科技小论文是青少年对开展参加科技活动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的一种文体。它不同于诗歌、散文、童话和寓言的写作风格,也不同于记叙文、说明文、游记等文体的写作,有自身的特点。科技小论文文体虽小,但研究、表述的对象不一定小,得出的结论不见得小。许多小论文同样为科学专家提供了许多启示和有价值的科学数据,甚至发现过一些连科学家们也没有注意到的现象和规律。一篇好的科技小论文,完全可能产生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熟悉和掌握它的写法是很必要的。一、基本要求1、科学。科技小论文不只限于自然科学,历史、语文等社会科学也可以写出科技小论文,所以科技小论文一定要以科技事实和规律为对象。2、创新。必须是自己的独到见解,要有新的发现、发明或见解,甚至是自己认为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研究过的问题,切忌简单重复别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3、达理。科技小论文不是文学作品,不作描写,术语必须准确,字句力求简单明了,不要过份修饰或夸张比喻,不宜太长。4、规范。字母、符号、度量单位,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或国际通用的规则书写。二、写作准备1、选题。一般要从生产、生活和学习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从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切入,还可从政策法令的角度去选题,或从逆反心理的角度去找出人们认为无懈可击的结论的“毛病”。论题宜小,角度要新。2、资料准备。要搜集、整理必要的资料,现场调查、实验、记录,请教访问有关专业人员,做好资料卡片。三、写作格式1、题目。要求简洁、新颖能吸引读者。2、作者姓名。作者要对文章负责,若是有几人同时对写文章做过工作,都以直接参加者为主。3、指导(或辅导)教师。没有就不写。4、摘要。这是论文基本内容的缩影。要求短而精。5、引言。一般可简单说明进行该课题研究的动机、目的、由来,但不要与摘要雷同,或者成为摘要的解释。6、正文(又称本论)。一般由研究(或观察、调查)方法、研究结果、分析讨论三部分组成组成。研究方法部分要写清研究所用的材料、考察的对象、外部条件、设备或材料来源(采集还是购买),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的等。所用做法要能经得起别人重复验证。研究结果一般可以数据、实验成果照片等为据,文字最好用表格、图纸等加以佐述。分析讨论必须恰如其分,切忌乱下结论或夸大研究成果。最后还可谈谈自己研究的实用价值、不足之处和努力的方向。7、参考文献。参考别人的文献要说明出处,写清作者姓名和书刊文章名称、页玛、出版单位和时间,便于别人核实。8、附件。包括照片(尤其是对比照片)及其它旁证材料。副小论文:唐代大诗人韩愈写过这样一首小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初春的毛毛细雨,滋润着茸茸绿草地,此情此景,给人几多温馨,几多遐想。然而。时到今日,在很多地方,这种美好的景色早已告别了我们。近年来,被称为“空中死神”的酸雨,就像无形杀手,侵害着我们人类的身心健康,影响人类的生活。二、正文:酸雨的主要成因之一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所导致。近年来,人类受酸雨危害严重,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场化学战争。首先酸雨对植物的影响显而易见。因为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子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植物难以生长。其次酸雨伤害植物的新生芽叶,因为春天,大多数植物刚刚发芽,而这些嫩叶往往经受不住酸雨中的二氧化硫的冲洗,容易发生病虫害或干枯而死亡,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据调查,重庆市南山上的马尾松死亡率高达60%。其次,酸雨对人类本身健康的危害尤为突出。据美国政府1980年的推算,占全国死亡总数的2%。即相当于全美国有51000人死于大气污染。据我国一项15年的跟踪研究显示,重庆市中心肺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位居全国几个特大城市之首,这其中,尤以老人和獐受害最大。原因之一是重庆是酸雨密集区。还有,酸雨对人类的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我国的四川重庆市早被中外专家列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早在1993年,重庆市的环境监测结果表明,这里的酸雨频率已高达80%,全年酸雨的PH值平均为,最低值为。在酸雨的危害下,整个城市建筑灰暗脏旧,汽车公共设施锈迹斑斑,土壤酸化、农作物质产、病虫害加剧,树木成片死亡。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重庆市每年因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十几亿元。在国外,酸雨同样成为人类的“无形杀手”。据1984年美国政府在一份名为《酸雨与大气污染的转移》报告中指出,在调查的17059个湖泊中有9423个受到影响,2993个受到严重危害。此外,在187877公里的河流中,有78488公里已面临危机,39501公里显著受害。可见酸雨对全球的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三、结论综上所述,证明酸雨对人类的生活影响甚大。所以人类应对酸雨引起重视,合理控制酸雨。

科技论文写作内容

论文的写作格式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①题目;

②作者;

③摘要;

④关键词;

⑤引言;

⑥正文(材料、方法、结果和讨论);

⑦致谢;

⑧参考文献。

1、什么叫科技论文,基本特征是什么

科技论文是在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分析和阐述,揭示出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而撰写成的论文。科技论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在于创新性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成果的科学论述,是某些理论性、实验性或观测性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是某些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的科学总结。因此,完备的科技论文应该具有科学性、首创性、逻辑性和有效性,这也就构成了科技论文的基本特征。

科学性——这是科技论文在方法论上的特征,它不仅仅描述的是涉及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命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论述的内容具有科学可信性,是可以复现的成熟理论、技巧或物件,或者是经过多次使用已成熟能够推广应用的技术。

首创性——这是科技论文的灵魂,是有别于其他文献的特征所在。它要求文章所揭示的事物现象、属性、特点及事物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或者这些规律的运用必须是前所未见的、首创的或部分首创的,必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对前人工作的复述、模仿或解释。

逻辑性——这是文章的结构特点。它要求科技论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前提完备、演算正确、符号规范,文字通顺、图表精制、推断合理、前呼后应、自成系统。

有效性——指文章的发表方式。当今只有经过相关专业的同行专家的审阅,并在一定规格的学术评议会上答辩通过、存档归案;或在正式的科技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才被承认为是完备和有效的。这时,不管科技论文采用何种文字发表,它表明科技论文所揭示的事实及其真谛已能方便地为他人所应用,成为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2、科技论文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对科技论文进行分类会有不同的结果。从目前期刊所刊登的科技论文来看主要涉及以下5类:

第一类是论证型——对基础性科学命题的论述与证明,或对提出的新的设想原理、模型、材料、工艺等进行理论分析,使其完善、补充或修正。如维持河流健康生命具体指标的确定,流域初始水权的分配等都属于这一类型。从事专题研究的人员写这方面的科技论文多些。

第二类是科技报告型——科技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记述型文章是它的一种特例。专业技术、工程方案和研究计划的可行性论证文章,科技报告型论文占现代科技文献的多数。从事工程设计、规划的人员写这方面的科技论文多些。

第三类是发现、发明型——记述被发现事物或事件的背景、现象、本质、特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和人类使用这种发现前景的文章。阐述被发明的装备、系统、工具、材料、工艺、配方形式或方法的功效、性能、特点、原理及使用条件等的文章。从事工程施工方面的人员写这方面的稿件多些。

第四类是设计、计算型——为解决某些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而进行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某些系统、工程方案、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优化设计以及某些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某些产品或材料的设计或调制和配制等。从事计算机等软件开发的人员写这方面的科技论文多些。

第五类是综述型——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科技论文(如文献综述),与一般科技论文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要求在研究内容上具有首创性,尽管一篇好的综述文章也常常包括某些先前未曾发表过的新资料和新思想,但是它要求撰稿人在综合分析和评价已有资料基础上,提出在特定时期内有关专业课题的发展演变规律和趋势。它的写法通常有两类:一类以汇集文献资料为主,辅以注释,客观而少评述。另一类则着重评述。通过回顾、观察和展望,提出合乎逻辑的、具有启迪性的看法和建议。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写这方面的科技论文较多。

3、科技论文的格式

题目

题目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用简洁、恰当的词组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论文的主题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并且使之具有画龙点睛,启迪读者兴趣的功能。一般情况下,题目中应包括文章的主要关键词。题名像一条标签,切忌用较长的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语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以保证达到“简洁”的要求;而“恰当”的要求应反映在用词的中肯、醒目、好读好记上。当然,也要避免过分笼统或哗众取宠的所谓简洁,缺乏可检索性,以至于名实不符或无法反映出每篇文章应有的特色。题名应简短,不应很长,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

署名

著者署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著者系指在论文主题内容的构思、具体研究工作的执行及撰稿执笔等方面的全部或局部上作出的主要贡献的人员,能够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负责答辩的人员,是论文的法定权人和责任者。署名人数不该太多,对论文涉及的部分内容作过咨询、给过某种帮助或参与常规劳务的人员不宜按著者身份署名,但可以注明他们曾参与了哪一部分具体工作,或通过文末致谢的方式对他们的贡献和劳动表示谢意。合写 论文的著者应按论文工作贡献的多少顺序排列。著者的姓名应给全名,一般用真实姓名。同时还应给出著者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或著者所在的工作单位或通信地址。

文摘

文摘是现代科技论文的必要附加部分,只有极短的文章才能省略。文摘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文摘有两种写法:报道性文摘—指明一次文献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文摘也称简介;指示性文摘—指示一次文献的陈述主题及取得的成果性质和水平的简明文摘。介乎其间的是报道、指示性文摘—以报道性文摘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文摘形式表述其余部分的文摘。一般的科技论文都应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而对综述性、资料性或评论性的文章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文摘。文摘可作者自己写,也可由编者写。编写时要客观、如实地反映一次文献;要着重反映文稿中的新观点;不要重复本学科领域已成常识的内容;不要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书写要合乎语法,尽量同文稿的文体保持一致;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摘要字数一般在300字左右。

关键词

为了便于读者从浩如烟海的书刊中寻找文献,特别是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应在文摘后给出3-8个关键词。选能反映文献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关键词。首先要选列人似语主题词一劫的规范性词。

引言

引言(前言、序言、概述)经常作为科技论文的开端,主要回答“为什么”(Why)这个问题。它简明介绍科技论文的背景、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有时亦称这部分为文献综述),以及著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科技论文的追求目标、研究范围和理论、技术方案的选取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等同于文摘,或成为文摘的注释。

正文

正文是科技论文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回答“怎么研究”(how)这个问题。正文应充分阐明科技论文的观点、原理、方法及具体达到预期目标的整个过程,并且突出一个“新”字,以反映 科技论文具有的首创性。根据需要,论文可以分层深人,逐层剖析,按层设分层标题。科技论文写作不要求文字华丽,但要求思路清晰,合乎逻辑,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要尽量让事实和数据说话;凡用简要的文字能够说清楚的,应用文字陈述,用文字不容易说明白或说起来比较繁琐的,应由表或图来陈述。物理量和单位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结论

结论是整篇文章的最后总结。结论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回答“研究出什么”(What)。它应该以正文中的试验或考察中得到的现象、数据和阐述分析作为依据,由此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一是由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实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二是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三是与先前已经发表过的(包括他人或著者自己)研究工作的异同;四是本论文在理论上与实用上的意义与价值;五是对进一步深人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参考文献

它是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著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而向读者提供文中引用有关资料的出处,或为了节约篇幅和叙述方便,提供在论文中提及而没有展开的有关内容的详尽文本。被列入的论文参考文献应该只限于那些著者亲自阅读过和论文中引用过,而且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或其他有关档案资料,包括专利等文献。

关于戏剧的论文可以研究哪些方面

1.在剧场里,作者不以自己的身份说话,而把各种各样交谈的人物引上场来。话不过是形式的最初的外在基础。 2.戏剧的魅力,来源于“行动”。 3.只有剧中人物在对话中互相较量、互相影响,而导致各自的心情和相互关系的变化,才是有“戏剧性”的。 4.在日常用语中,“戏剧性的”这个词的意思有三种:①戏剧的材料;②能产生感情反应的;③在剧场条件下完全可以上演的。 5.把人物性格用明确洗练的舞台动作(性格的动作性)表现出来,就产生了区别于其他文字形式的“戏”的因素。 6.剧本的基本的构成因素是语言,绝大部分篇幅都是人物的对话,或语言。 7.在剧本中,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段,仅仅是依靠人物自身的语言台词。 8.作家对人物形象的构思,只能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对话、独白、旁白)体现出来。 9.剧本的语言要更富有动作性。动作性是语言首要的、基本的特征,是关系到“戏剧性”的首要问题。 10.恩格斯:要使人物的“动机”更多地通过剧情本身的进程,生动地、积极地、也就是说自然地表现出来,要使那些论证性的辩论逐渐成为不必要的东西。 11.戏剧,就其本质来说,是动作的艺术。动作是表演艺术的基础。“以动作为中心的艺术,是雅俗共赏的” 12.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 13.动作和语言是人物内心、性格、教养的外化表现。 14.通过演员的表演,把人物的动作在舞台上直观再现出来,使观众获得直接、具体的感受,是戏剧区别于小说的最基本的界限。戏剧根本排斥叙述。 15.剧本是供演出用的。剧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只有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变成生动、鲜明的舞台形象;只有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把人物的生活、斗争在观众面前直观地再现出来,产生特殊的艺术力量。 16.演员扮演角色,使剧本塑造的人物形象在舞台上活起来,主要靠的是人物自身的动作。 17.中国戏曲中的程式化动作,不仅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也是创造舞台环境的手段。就连舞台的时间与空间,也不依靠舞台美术的效能,而是依靠演员的程式化动作,启发观众的联想,形成具体的舞台环境。(比如摇浆便是划船,挥舞马鞭便是骑马) 18.戏剧的主要之点就是避免冗长的对话,使每句话都从动作中表现出来。 19.动作,应该是构成剧情发展的一个有机部分,又推动剧情的发展;观众能够通过可见的外部动作洞察人物隐秘的内心活动。 20.舞台上的心理描写方式:剧本的“舞台指示”中所说的“沉默”,或曰“停顿”。 21.独白和旁白都是用以揭示人物内心“隐秘”的手段,两者的区别只在于:前者是人物独处时内心活动的披露;后者则是某个人物在同其他人物交往时的“自语”。 22.舞台法则在很多方面却允许违反“物理的可能性”(物理的可能性就是指现实中真是存在的事物)。 23.戏剧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方式: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容(如回忆、幻象、梦境等等)化为直观的视觉画面,这是被普遍运用的主观表现方式;在现代和当代电影中,展现人物心理活动内容的重要手段还有“内心独白”——“画外音”。 24.对话作为戏剧动作的一种方式,不仅应该体现出人物潜在的意愿,而且应该对谈话的另一方具有一定的冲击力或影像力。“对话”本身就意味着双方的交往,两颗心灵的交往及相互影响。 25.如果争论的双方彼此都想占上风,努力刺痛对方性格的某个方面,或者触伤对方脆弱的心弦,如果通过这个,在争论中暴露了他们的性格,争论的结果又使他们产生新的关系,这就已经是一种戏了。 26.两颗心灵的交往,可以是由意愿抵触而构成的内心冲突,也可以是意愿共同时内心情感的交流。 27.话剧,对于作家来说,是语言的艺术,对于导演来说,却是行动的艺术。 28.在舞台上,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剧作主题的唯一手段,是舞台动作。包括外部动作、静止动作和语言动作,都可能具有戏剧性。语言动作(台词)对塑造人物形象是更重要的。台词包括对话、独白和旁白,是展示内心动作的基本手段。 29.从演员的表演艺术来说,台词和形体动作,是话剧表演艺术的两根支柱。 30.台词是体现人物内心动作的形式,也是戏剧动作的基本形式。 31.“音响效果”可以为人物创造一种客观环境的气氛。音响效果还可以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情调,用以烘托剧中人物的主观情绪。(如奥尼尔的《琼斯皇》) 32.把那些似乎是某人确实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记录下来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一种象征的语言和表演,加上布景和灯光,把他的思想,他的下意识的心灵、他的行动简括地表现出来。 33.戏剧动作地本性,首先在于它具有直观性。外部动作是可以直接看到的,语言动作是观众可以直接听到的。在戏剧艺术中,只有当直观的动作包容着非直观的心理内容时,这样的动作才是戏剧性的。 34.就人的动作的全过程来看,它总是沿着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的轨道发展的。 35.动作乃是动机的产物及其外观方式。对戏剧艺术来说,它要求通过具有直观性的动作揭示出人物的这种心理过程。 36.在高度精练的动作中寄寓着丰富的心理内涵。所谓“内涵”正是戏剧性的一个重要属性。 37.台词是内心活动的体现形式。对话、独白,必须具体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但并不是说,人物必须在台词中把内心活动无保留地通通讲出来,使观众一览无余。真正具有戏剧性的语言,恰恰是寄寓着丰富的潜在的内心活动的对话。 38.太露必浅。“露”和“浅”也是一切文艺作品的大毛病。 39.形象是文艺特有的反映生活的方法。含蓄则是形象的属性之一。 40.戏剧性是剧作主题的体现者,它使冲突成为客观实在,它使情节得以具体展开,它又是戏剧结构的内容。 " 3.只有剧中人物在对话中互相较量、互相影响,而导致各自的心情和相互关系的变化,才是有“戏剧性”的。" 这就是ACTION的几种表现方式。 “6.剧本的基本的构成因素是语言,绝大部分篇幅都是人物的对话,或语言。” 剧本的构成因素是语言所暗示的ACTION(相互推动的事件和故事情节),是情节,不是语言。 “7.在剧本中,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段,仅仅是依靠人物自身的语言台词。” 语言,潜台词和ACTION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人物的性格往往是通过同别人相互作用(ACTION),和这个人在矛盾冲突中的表现体现出来。比如我扔石头砸了你的窗子,你慢悠悠走出来,四处观看。或者你一下子从窗子跳出来,就体现出不同的性格。 “27.话剧,对于作家来说,是语言的艺术,对于导演来说,却是行动的艺术。’ “话剧”是没有翻字典就给英语“play”做翻译。 作家用“语言艺术”写出来的剧本,应该很适合于电台广播,或印出来读,在舞台上就会显得废话连篇。 演剧是通过所有的舞台表现艺术来通过ACTION 呈现一个感人的故事。 语言和行动是舞台语言的一部分,用于通过ACTION 体现故事情节。

如果楼主觉得多,可以自己删。戏剧起源关于戏剧起源,有九种说法。在此,我们只详细讨论各种关于戏剧起源的歌舞说的观点。歌舞说,此说又可析为三种:(1)宫廷乐舞说,清代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云:“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优伶实始于此。”刘始培在《原戏》中根据古代乐舞多有妆扮人物之事实,认为“戏曲者,导源于古代乐舞者也……则固与后世戏曲相近者也。”常任侠在《在国原始的音乐舞蹈与戏剧》中,较为系统的考察了原始音乐舞蹈的戏剧因素后认为“原始社会中的简单的音乐舞蹈,便是后来做成完美戏剧的前躯”。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编》将中国戏剧的最早源头溯至“周秦的乐舞”。(2)上古歌舞说,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开篇首句云:“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我们知道一切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国的歌舞也不例外。《书经.舜典》上说:“予击石附石,百兽率舞。”所谓百兽率舞,并不是像后来的儒家所神秘化的那样,说是在圣人当世连百兽都来朝拜舞蹈了,这种舞是用石相击或用手击石来打出节秦的,那时连鼓也没有,可见是很原始的。到后来才有了鼓,所谓“鼓之舞之,”这就进一步了。这种舞可能是出去打猎以前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也可能是打猎回来之后的一种庆祝仪式,《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鏖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这是战国时代关于古代乐舞的一种传说。可以透过这段歌舞的描写看出一幅原始猎人在山林中打猎的景象:“一面呼啸,一面打着、各种陶器、石器发响去恐吓野兽,于是野兽们就狼奔豸突地逃走而终于落网了,这位原始时代的艺术家“质”(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当时全体人民)就是按生活中的实际来创造了狩猎舞,这时所谓的“百兽”实际是人披兽皮而“舞”的场景,不过是对于狩猎生活的愉快和兴奋的回忆罢了。当然,这时的场景都是已经艺术化了,音乐、舞蹈都是已经节奏化了的,这种舞蹈带着浓厚的仪式性,它是响氏族的保护神或始祖祈祷,以求这次出去打猎获得丰收,或者是打猎回来为了酬谢神祗而举行的。但不管它是什么仪式,也不管它披着多厚的原始宗教的外衣,其实际意义,乃是一种对于劳动的演习、锻炼,这不光是锻炼了猎人们的熟练程度,而且也培养了年轻的猎人,《书经.舜典》中有命夔“典乐教胄子”的记载。“胄子”的注解是贵族子弟,但原始社会没有贵族,恐怕就是年轻武士了,用乐舞去教年轻武士,不是锻炼他们又是什么呢?因为它的内容就是原始人狩猎动作的模仿。既然是模仿劳动的动作,这也就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表演了。原始的舞蹈总是和歌相伴的,他们决不是闷声不响地跳,而是一面跳一面欢呼歌唱。《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还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阕。”略可想见当时的情形。 在原始社会,歌舞不止狩猎舞一种,还有战争舞,它的性质和狩猎舞是差不多的,到了进入农耕时代,又产生了一系列有关农事的祭典,如“蜡”如“雩”。蜡是在年终时,为了酬谢与农事有关的八位神灵而举行的。在这一天,公社的成员是尽情欢乐、开怀畅饮、唱歌跳舞的。这种风气一直遗留到春秋时代。《孔子家语.观乡》说:“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为乐也。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可以看出这完全是劳动农民一年辛苦后的欢乐。相传“蜡”是伊耆氏所首创,一说伊耆氏就是神农氏足见这是与农业发达时期密切相连的风俗。“雩”是天旱求雨的祭祀。《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周记》的记载虽然是奴隶社会的事,但显然是原始时代的遗留下来的风俗,除此之外,在原始公社的许多节日也举行舞蹈。例如男女相爱,也有一个节日,大家会合在一起来唱歌跳舞。这个节日在汉民族就是祭祀氏族女始祖的日子,所跳的舞据说就叫做“万舞”现在西南少数民族的所谓“跳月”“摇马郎”“歌墟”等可能就是这种节日遗留下来的形态。原始歌舞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全民性。到了奴隶社会,有了阶级,在艺术上的情况也就起了变化,这时祭祀仪式已经不复是全民性的节日歌舞,它成了只是奴隶主贵族所专有的了,第一个把天下传给自己儿子的禹,当他治水成功,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之后,立刻“命皋陶作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见《吕氏春秋.古乐》这里的乐舞已经开始失去全民的意义,而成为夸耀个人功绩的手段了,禹的儿子启也学习他这一手,用歌舞来夸耀,并装点自己的威严。据传说他三次上天,从天上偷来了《九招》(即《九韶》)歌舞,在“大穆之野”举行表演。从此以后,奴隶主贵族们便把本是属于全民的歌舞拿来歌颂自己的功德,《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还说:“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而《大武》之舞却又是歌颂周武王和周公灭商及平定奴隶叛乱的武功的,这是所谓“武舞”它是手执盾牌和武器而舞蹈的,还有歌颂周朝统治者治国如何有秩序、如何天下太平的《韶舞》,这就是称为“文舞”。现从《史记.乐书》中引一段关于《大武》之舞的记载如下: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子曰:“……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狭。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威于中国也,分夹 而进,事蚤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志也。”从这段对于《大武》之舞的解释来看,他包涵着一段故事的内容,舞虽不足以表现它的内容,但演故事的倾向却也存在了。(3)西域歌舞说,陈村、霍旭初《论西域歌舞戏》中指出:汉唐间,随东西方交通之开拓、经济文化交流之频繁,西域文化艺术的一支——歌舞戏,逐步传入中原,成为我国戏剧的重要源流之一。无论汉代的百戏,唐代的乐舞,西域成分都占相当比重,尤其在唐代,戏剧的因素渗入乐舞之中,西域歌舞戏与中原传统戏剧的融合,不仅出现了唐代兴盛的歌舞戏品种,并对后世的戏剧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我国学者任半塘先生指出:唐代歌舞戏“纵面承接汉晋南北朝之渊源,横面彩纳西域歌舞戏之情调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许地山先生就阐述了六朝时候西域诸如龟兹,康国等及伊斯兰或印度乐舞的东来,有“杂戏”也进入中土的见解。关于唐代歌舞戏,《旧唐书.音乐志》载: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垒子等戏。任半塘先生认为凡唐人“俳优歌舞杂奏”皆为歌舞戏。他在《唐戏弄》第二章《歌舞戏总》中还指出:“一旦内容有故,或技艺涉说白,虽记载简略,表现模糊。亦非认为歌舞戏不可。”属西域歌舞戏者,《旧唐书》中仅举“拨、头”一戏,曰“拨头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之也。”任半塘考歌舞戏,涉受西域影响的戏剧很多,明确指出为西域歌舞戏“剧录”者有“西凉伎”、“苏莫遮”、“舍利弗”等,属“戏体”者有“钵头”、“弄婆罗门”等。“苏莫遮”是西域歌舞戏中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目,对苏莫遮的记载,以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四十一为详细:苏莫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以泥水沾沥行人,或持索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苏莫遮,又称泼寒胡戏,从文献上看,苏莫遮在中原,大都是供统治者娱乐的,自北‘周宣帝大象元年到唐玄宗开元元看130多年,常列为宫廷内玩赏的节目,这自然要经过无数次的改造,并随政治风云而变易。在这里叙述了歌舞说的观点,希望关于戏剧起源有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

之前也是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 空间表演:全球化时代舞台图形转换和空间剧场化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1977年-2014年) 《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 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 维吾尔戏剧研究 民营剧社的品牌化运营研究——以民营剧社“开心麻花”为例 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 产业融合背景下话剧IP影视化开发研究 《桃花扇》接受史研究 肢体语言在话剧表演中的运用——以校园戏剧实践为例 样板戏的发生与改编研究 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 开心麻花喜剧创作中台词的二度创作应用研究 市场化经营下我国剧场的设计思路更新研究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 二十世纪末叶戏曲现代戏研究 舞蹈元素在话剧表演中的应用——以《洒满月光的荒原》为例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策略研究 政治化与世俗化的合流与悖反—上海剧艺社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高校话剧社团调查研究 林兆华戏剧舞台叙事观念与方法研究 古代学人戏曲观的生成与演进 舞台艺术中武术表演形式研究 中国话剧(2000-2015)舞台多媒体运用研究 论现代话剧艺术民族化的生命力 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 近代中国歌剧文学创作特性历史审视 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叙事形式的演变 天津民营小剧场话剧运营研究——以美域话剧团为例 中国现代话剧:民族表演体系的探索和建构 延安戏剧运动研究(1937-1947) 兰州市小剧场——大河剧场调查报告 从苏区到延安:李伯钊与根据地戏剧发展研究 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与诗化精神 论林兆华话剧对戏曲假定性的借鉴和发展 王延松关于曹禺经典剧作的诗意解读与美学建构 《分手大师》从话剧到电影的叙事转换 西方话剧对海派京剧的影响 市场细分背景下小型舞台演艺产业化运营研究——以我国二线城市小型歌舞剧、话剧等表演艺术为典型 声有情,词有味—台词二度创作探析 长沙小剧场话剧传播研究 “破”与“立”视域中的五四话剧新论 异态时空中的展演与观看—伪满洲国女作家杨絮的生存与写作 “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 以舞剧《原野》为例谈话剧元素在舞剧中的运用 中国当代小剧场校园话剧艺术研究 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 “开心麻花”话剧改编电影的策略研究 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 戏曲表演程式研究 异化和归化策略在音乐文献翻译中的初步实践——以《文革文化史》的翻译为例 中国剧院管理经营研究——以上海为例 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融合——田沁鑫话剧艺术探析 1872-1919年近代报刊剧评研究 话剧表演与声乐的融合 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 二十世纪前期(1904-1949)戏曲期刊与戏曲理论批评 新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生态研究(1949-1966) 中国戏曲剧本语言研究 新中国舞台美术研究 伪满洲国戏剧研究 双生与互动的美学历程——中国戏剧与电影的关系研究 赖声川即兴创作研究 试论中国话剧对民族传统戏剧的学习借鉴——兼及戏剧教育汲取戏曲养分的问题 论朱琳的话剧表演艺术 基于戏改背景的样板戏版本考察与美学分析——以《智取威虎山》为例 当代国内电影改编话剧作品的艺术方法及美学特征研究——以“表演工作坊”和“开心麻花”为例 韩国学生中文话剧表演教学设计与指导实践 英语表演式教学研究——以江西某高中英语教学为例 基于话剧表演式教学法的韩国小学汉语口语课教学设计——以《务安五味》的教学为例 演员话剧表演创作中的节奏研究 高中语文戏剧类文本教学研究 传统戏曲的经典化与再生产——以《赵氏孤儿》为中心 新时期以来中国话剧观众期待视野问题研究 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接受 复合性观演空间设计研究 从先锋到大众——论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发展 论我国经典话剧中的性格化表演——以《雷雨》人物周萍的角色塑造为例 投影艺术介入舞台戏剧的应用研究 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 “十七年”戏剧与电影的互动研究——以戏剧对电影的影响为中心 表演艺术的肢体语言再探索 当代台湾戏剧在中国大陆的接受研究 近年来中国IP话剧电影改编的研究 《樊粹庭文集》整理与研究 非营利艺术表演团体社会导向研究 论“赖声川模式”对内地话剧产业的启示意义 浅谈话剧与戏曲在角色塑造上的差异 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发展研究 建国后老舍的多重身份“表演”与话剧实践 斯坦尼体系与中国话剧演剧 话剧舞台表演节奏之总体观 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研究 中等艺术学校戏剧(话剧)表演专业发展研究——以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为例 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在话剧舞台表演声音呈现中的若干应用——以话剧《白露为霜》为例 戏逍堂商业戏剧运作模式研究 现代性理论视角下的新时期话剧发展与艺术特点研究

戏曲的地域性与语言艺术探析论文

“地方化”不仅仅是戏曲艺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不断扩张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当代戏曲的一大特色”,在“戏曲”这个大的艺术门类之中,各个地方剧种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殊规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地域性”成为中国戏曲“传统”的重要特点之一。

此外,地方戏曲作为由一定区域内的民众共同创造、共同欣赏的区域性剧种,它体现了一个地区民众的总体审美趣味,是该区域内所有民众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能高高在上地站在“保护文化艺术多样性”的立场,空泛地给戏曲传统的地域性特点下定义,也不能不切实际地考虑到不同地域的民众对本地戏曲的审美和民俗需求。对一定区域内的演员和观众来说,地方戏曲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休闲娱乐、情感交流及宗教祭祀的必需品。以陕西省宝鸡地区民间秦腔演出活动为例①,庙会请戏不仅带有原始的“娱神”意味,更是村民们联络乡情、丰富农闲生活的需要;同时,在演出中还能够通过吉庆剧目,来表达一种质朴而单纯的、对幸福生活的期望。葬礼请戏,往往是因为逝去的老人多为秦腔戏迷,子女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孝心;同时,这也是为了犒劳为举办葬礼而辛苦忙碌的乡亲邻里。至于各种企业开业、周年庆典请戏,一是企业希望借上了妆、带有“神气”的戏曲人物避邪求福,再则也给附近的居民(也即企业的潜在消费者)提供一场免费看戏的机会,企业方面可以借此机会表达“对父老乡亲的感谢”,是一种巧妙的广告策略。又如,笔者曾对兰州市区内主要茶园进行过调查,发现当地的茶园演出和业余自乐班活动,对于相当一部分中老年市民来说,听着熟悉的秦腔唱段喝茶、谈生意、拉家常,正如年轻人进KTV消遣一样,是他们日常娱乐、交际生活的一部分。而自乐班中各个年龄阶段的业余秦腔表演爱好者聚在一起,吹吹打打、弹弹唱唱,更是他们文化娱乐消遣、甚至是精神寄托的主要形式。

同样地,全国各地的戏曲演出均各有其符合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传统”,这些“传统”也只有针对这个区域内的民众才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把东北二人转搬到苏州水巷茶楼上去,把昆曲小调放在陕西尘土飞扬的庙会戏台上,其结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各地方剧种就像不同品种的花卉植物,只有在适合自己的地域文化土壤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果硬生生地把他们拔出来,“移植”到另外的土壤里,除了日益干枯僵死,别无出路。

与戏曲的剧种多样性相表里的,是它的民间性,“民间”这个词除了通常意义上含有的,与“官方”、“正统”、“贵族”等带有社会阶级性的词汇相对立的意思之外,更有“地域性”的含义。因为“民间”归根到底是民众的民间,不同地域的民众物质生活、精神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民间性”具体所指的多样化和地域性差异。以往研究者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已经指出戏曲在表达民众的思想情感、[2]审美娱乐需求、[3]民俗生活需要[4-6]等方面呈现出的“民间”特性,但对民间性的思考还不能就此打住,因为所有这些需求还具有地域限制性。如果只强调笼统意义上的“民间”而忽略了“民间”内部的多样性和民众群体的.复杂性,就很容易造成对真正“民间性”和具体民众群体需求的漠视。社会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曾指出,如果将广大知识阶层、贵族阶层或者说城市统治阶层的“传统”视为“大传统”,而将底层民众的“传统”视为“小传统”,那么,这两种“传统”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存在着这一种长期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大传统”会对“小传统”形成“下渗”作用,而“小传统”既有积极向“大传统”靠拢的愿望,也会对“大传统”产生重要的影响。[7]29也就是说,“传统”有着自为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倾向,传统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热爱并且需要它们;传统的变迁“起源于传统内部,并且是由接受它的人所加以改变的”,这种变迁“并不是由‘外界环境’强迫他们作出的,而是他们自身与传统之关系自然成长的结果”[8]229。如果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为了保持某种演出形式的“民间性”而否定这种演出形式自身的发展要求,无疑是对遗产传承的自然链条的一种粗暴的人为破坏。戏曲的民间性,是具体、集中地体现在一群活生生的民众之中的,地方戏曲就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民众各种层次的需求而形成多种剧种形态的,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建立在地域差异基础上的剧种差异性。

以往学者对民间戏曲的研究,多是从文化分析、艺术欣赏、历史研究的层面展开的,但对于地方民众而言,戏曲的意义也许并不在此。比如,对于陕西民众来说,“请戏”、“唱戏”,首先是一种祖辈流传下来的仪式传统,是婚丧嫁娶、庙会祭祀以及各类庆典上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其次,“看戏”则是一种能够带给人以愉悦感的娱乐活动和一种与亲朋好友联络感情的交流机会。此外,广大农民观众们,还相信传统秦腔剧目大部分都是讲述真实的历史故事。笔者田野调查时,剧团演员常常叮嘱我,要记住每出戏讲述的故事发生的年代,因为他们认为“这在历史上都是真事,人家是有记载的”。从《闯宫抱斗》、《太和城》到《八义图》,再到《出汤邑》、《金沙滩》、《二进宫》,几乎每次演出历史戏,演员们都会向我强调这一点。

传统秦腔戏剧目确实是以历史剧居多,而且很大一部分剧目都是基于历史演义而发挥出来的,其中包含了一些历史真实的成分。虽然这些民间传说和曲艺作品中的历史,对很多历史研究者来说都是“戏说”、“歪说”,但在广大民间观众中却具有很大的权威性。传统的秦腔历史戏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赢得了演员和观众的“尊重”。特别是那些讲述民族英雄和忠臣烈士英勇事迹的历史戏,无论演员还是观众都会对其中的主人公抱有崇敬之情,而对奸臣逆贼则嗤之以鼻。典型的表现是,一出秦腔传统历史戏中,戏分最多的肯定是忠臣义士而不会是奸贼,团里台柱级别的须生演员很少饰演坏人,而演员也往往不愿以自己饰演反面角色的戏作为自己的拿手戏①。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他们一般不会为“坏人”的表演而鼓掌叫好,更不会为饰演反面角色的演员“搭红”、放鞭。②[9]72如秦腔传统剧目《八义图》(即《赵氏孤儿》———笔者注)演出时,饰演为救孤儿而慷慨赴死的卜凤、公孙杵臼、程婴等正义人物的演员都会被“搭红”、放鞭,而屠岸贾的饰演者,即使被有些观众称赞“演得好”,也不会得到这样的待遇。也就是说,戏曲的“教化功能”其实不仅仅是上层统治阶级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对戏曲提出的“非分要求”,也不仅仅是文人创作者从主观态度出发的“一厢情愿”,同时还是广大观众心中已然形成的一种观赏需求。戏曲在民间传播,确实起到了知识传播和道德培养的积极作用。戏曲剧目的“历史讲述”和“道德教化”特点,对地方民众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的培养和塑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也是戏曲地域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而言之,戏曲“传统”的地域性特征,不仅体现在不同剧种形态各异的表演方式和艺术风格上,更体现在各剧种与他们所属地区民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密切关联之中。我们不应该只站在“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持戏曲艺术多样性”的艺术家和理论家的立场上,对如何保护、如何发展指指点点,而应该认识到,这种“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取决于民众多样化的审美娱乐需求。应该首先弄清楚观众需要什么,并尊重他们的需要,给他们传承或者改变自己的“传统”的自由。

所谓“口头性”,是借鉴了英文单词Oral/Orality的译法,包括口头创作和口头传承两层含义,在OralandIntangibleHeritage(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OralPoetry(口头诗歌)这两个相关的重要概念中,“口头”(Oral)均同时包含这两层含义。有学者指出,应将其译为“口传”更为合适,[10]36诚然,“口传”固然强调了传承方式的非文字性和动态性特点,却忽略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即兴发挥和口头创造性。因此,笔者以为,反倒是“口头”这个似乎比较含混的词语更有概括力。虽然借用了英文词汇,但并不是说中文语境中就没有这一概念;恰恰相反,我国文化传统中,强调“口头”材料价值的历史要更为久远:如汉语中“文献”一词中的“献”字,朱熹曰:“文,典籍也;献,贤也。”即,“文”原是指书面的文字记载,“献”则指博闻的贤人的口头传闻。[11]12可见,文化传统的“口头性”特点,是人类文明的共有特征。

曾有学者将戏曲归结为“语言的艺术”,并从“文学性”的角度对戏曲的“现代化”提出要求。自然,大部分戏曲剧目都有大量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创作和记录的唱词、念白,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元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和“地方戏”都是一种“戏曲文体的概念”[12]4,似乎也未尝不可。接着,如果从文学角度出发对戏曲的唱词和念白进行分析,认为其具有“诗的韵律、节奏”,从而将元杂剧、宋元南戏都纳入“抒情诗”[13]8的范畴,这个逻辑也大体不谬。这也是很多学者斥责清末以来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使戏剧文学性和思想内容大大‘贫困化’”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14]5但笔者以为,即使考虑到戏曲拥有大量韵律化和节奏化的唱词和念白,故而承认“戏曲文学”的存在、承认“戏曲”的抒情诗本质、承认戏曲是在表达某种思想和情感,也必须认识到,这是一种“口头文学(Oralpoetry)”,它遵循着“口头诗学(OralPoetics)”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口头诗学”理论源自西方文学理论界对荷马史诗的形成及其传播形态的讨论,20世纪30年代,帕里和洛德在对南斯拉夫地区口头史诗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被后世命名为“帕里洛德”理论的观点。自此以后,有关口头诗学理论的方法,“已经影响了散布于五大洲的、超过了150种彼此独立的传统的研究”[15]5,这一理论在大量人类学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强调被传统的研究方法所忽略了的史诗文学的口头创作和口头传播特性。“口头诗学”理论,对我们认识中国曲艺和中国戏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戏曲的成熟和完善得益于唱讲文学提供的足够多的、情节足够丰富的故事本事,当前许多盛行的剧目,无论是元杂剧、宋元南戏还是明清传奇、地方戏曲剧本,都和唱讲文学有很大的关联,甚至有学者提出,许多地方剧种完全就是在地方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当然,有关唱讲文学对戏曲艺术所产生影响究竟有多大的问题,相关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但可以肯定的是,戏曲从唱讲艺术中吸收了很多珍贵的养料,其中就包括“口头性”特征。由于唱讲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的艺术样式,“一般来说,说唱的文本就是这样从无数艺人的口中产生的‘口头创作’的阶段成果”[16]48—49。对民间说唱艺人来说,“与文字相比,戏剧或说唱的词句首先是作为‘声音’存在的”,而且艺人还常常“得到师父口头传授书词”[17]84。即使对于现成的演出本,“艺人们也一般不将其书词全部背诵下来,而仅仅是记住其故事情节和成为‘赞’、‘套’、‘赋’的某种韵文就登场了”[18]87。那些认为戏曲源自唱讲艺术、戏剧剧本来自说唱文本的观点,至今有一个问题无法解释,那就是,为什么从说唱文本到戏曲“剧本”之间的“链条仍有一些缺环”?有学者将完善这些“缺环”的希望寄予“文献发现”[18],其实,这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戏曲艺人的口头创造。既然唱讲文学本身,允许艺人对底本进行口头的即兴创作,当它转为另一种形式不同却拥有更加突出的“表演”本质的艺术所用时,这种被实践证明极富创造力和实用性的创作方式,自然会被继承下来。从“口头诗学”的角度来思考,也更容易理解中国戏曲幕表制、条纲戏的演出形式何以成为可能。

总而言之,如果考虑到戏曲唱词、念白的“文学形式”,从文学角度理解戏曲的“传统”,这也未尝不可,但必须认识到戏曲剧本不仅仅“为上演而设,非奏之场上不为功”[19]1,而且是可以直接在场上以口头方式创作、并且以师徒之间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去的。

戏剧是由“文本”和“表演”共同组成的一种“综合艺术”,两者缺一不可,互相依存。上文已经分析指出戏曲“文本”的口头性质,那么接下来,则需再来探讨“表演”的口头性质。事实上,用口头诗学的理论分析戏曲表演的口头性仍有一定的局限,因为舞台表演已经远远超越了口头讲述、口头表演的唱讲艺术范畴,而具有肢体表演艺术的特征。笔者此处只是借鉴口头诗学的理论思维,反对将戏曲艺术文本化、将演出凝固化,认为戏曲的舞台表演具有类似于口头表演的临场创造性和口头传承性特征。笔者在对宝鸡新声剧团及宝鸡秦腔民间演出形态的调查中发现,同样的一个剧目,从来不会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演出。正如有老艺人明确指出的那样,有些戏“根本没有啥本子”,“不同班子有不同班子的演法”。唱词和念白部分尚且如此,具体的身段表演就更加具有灵活可变性了。新声剧团丑角演员杨宝国的表演就很能体现这一点,作为该团唯一当行的丑角演员,他饰演的刘媒婆、杨三小、花仁义、赵飞等角色,时常令观众捧腹大笑,而同样的这几个角色每一场他都有不同的演法、不同的台词和动作,每一场都会增加自己临时发挥的“活口”。当笔者问他这些活口是如何编排出来时,他笑着回答:“这都是胡说八道呢,没有啥道理。见啥人说啥话么!”但又随即严肃地说道,“虽然不存在编排那一说,可也不能真的胡说,要心里有底,说得干净利落、适可而止。”①

其实,理解戏曲的口头性特点,也只能是作为理解戏曲唱词、念白等语言性表演部分的一个新切口。凝结着更多戏曲“传统”的表演的口头性,则需要从另外的角度切入,那就是师徒之间“口传身授”的技艺传承方式。由于戏曲演出纯粹依靠演员高度技艺化、繁难化[20]的肉声演唱和肢体表演,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戏曲是完全诉诸场上的一种表演艺术。它的许多身段程式不仅无法用文字来记录、表达,甚至也是“口传”都说不清楚的。和其他所有类型的文化传统一样,在世代延传过程中的“那些弦外之音(over-tones),不言而喻的知识(tacitknowledge)成分,以及洞见之类不宜应用原理和规则的东西,是不能以明确的语言进行传授的,而要通过内心联想,通过对动作执行者的典型行为的移情来获得”[8]23。具体至戏曲艺术中,就需要老演员的亲身示范,也就是“心授”,演员们习惯称之为“带着走一遍”。演员“跟着铜器点子”、“跟着师父走一遍”之后,很多困惑便可以得到解决。

同样以宝鸡新声剧团为例,该团大部分年轻演员毕业于各类戏曲学校,三年的在校学习仅能掌握基本的表演技法,进剧团后,要想上台表演还需要由老演员对其作具体的指导,这种指导便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的。笔者在调查期间发现,这种技艺传授行为可以随时随地发生,灵活性很强、形式也比较多样,比如年轻演员在台下观看老演员的现场表演,休息时听老演员“说戏”,等等。如今,随着各种视频影像资料的普及,年轻人还可学习其他知名演员的表演。但这样“看”、“听”、“说”仍然不够,还需要“做”,即老演员的动作示范和年轻人自己的舞台实践。总之,老演员的口传心授和年轻人的身体力行,是戏曲表演技艺得以传承的两个根本要素,二者缺一不可。这一点,从新声剧团老团长李扶中对现在大部分演员不认真练功,只想偷懒地看看、听听,“上台后学样样”的现象表现出的强烈不满也可以体现出来。正如他情绪激动地感慨道:“不是说所有东西都是你看就能看会的,这需要功夫,没有功夫,你演的就算是对的、没错,也不好看、不合式,行家一看就看得出来你这个演员的水平”②。

事实上,认为戏曲是“语言艺术”和认为戏曲是由“剧本”和“演出”共同组成的“综合艺术”这两种观点,笔者均不敢苟同。但上文仍然在肯定这两种观点的基础上分析戏曲“传统”的口头特征,只是为了强调认识“口头性”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戏曲不仅仅具有口头艺术的特性,更是一种纯粹的表演艺术,无论是其体现为“文学形态”的唱词和念白、还是最终以“表演”为本质的成品———一次具体的演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表演艺术就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的瞬间结合,它的本质就是intangible”,也就是“无形性”、“转瞬即逝性”①[21-23]。而戏曲之所以具有这种intangible之特性,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以演员在场上的“在场表演”为主要创作方式,以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既不囿于剧本、灯光、舞美等物质工具,也不会停滞于任何一个固定状态,整个创作、传承过程都依赖“人”的创造力,长期处于不断更新、不断变动的发展过程中。

以剧种多样化和民间性为主要表征的地域性,和以口头创作为主要创作方式、以口传心授为最佳传承模式的口头性,是戏曲“传统”最为突出的两个特征。其中,剧种多样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今仍然在继续。口头创作和传承的灵活性、创造性也体现出强烈的活态特性。因此,戏曲的“传统”绝对不是已经僵死的、固定不变的、“跟不上时代”的“旧传统”,而是内在的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一种“活”的传统。遗憾的是,这一点却常常为传统戏曲研究所忽略。[24]96因此,笔者以为,回归“传统”,肯定“传统”的活态性和创造性,发掘古老“传统”对当下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传统”中汲取力量,是解决当前戏曲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