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电影放映杂志

发布时间:

电影放映杂志

两者区别:中国电影金鸡奖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邀请中国国内最具权威的电影艺术家、电影评论家和电影事业家组成评奖委员会,通过充分讨论、民主协商,选出最佳故事片、科教片、美术片、记录片、以及最佳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录音、美术、音乐、导演处女作等二十余个奖项。由于金鸡奖评委会组成的权威性、评选程序的严密性和评奖标准的学术性,因而被称为“专家奖”。 《大众电影》百花奖是由中国历史最长、发行量最大的电影杂志《大众电影》,根据当年中国国产电影发行放映情况,提出候选名单、刊发选票、组织读者、观众投票的评奖活动。《大众电影》百花奖设最佳故事片三名、最佳男女主角各一名、最佳男女配角各一名等五个奖项。近年来观众投票数量大约50-70万张左右,是中国大陆参与人数最多的电影评奖活动。百花奖主要反映了广大观众对电影的评价和喜好,因而被称为“群众奖”。

(1)电影的发明时期(1896年之前):此时期最丰富的期刊资料是科学杂志与摄影公报,在这些杂志、公报中,除了摄影机的说明和发明家取得的专利权之外,还可以找到有关活动形象的节目的报道,这些报道可以称之为电影评论的最初雏形。 (2)先驱者的时期(1896—1908年):这时还没有专门的电影杂志,但记述影片或电影放映的专栏和电影广告却可在专门报道演出的期刊上,特别是在报道杂耍场、音乐咖啡馆和游艺戏院演出的期刊上找到。另外,在巡回演出商主办的同业刊物上也有关于电影的专栏,这些巡回商人当时是影片的主要买主。 在影片出售成为通例的时期,从为影片所作的广告中可以相当准确地断定影片的发行日期。在影片的生产国,发行的日期一般同拍成的日期相近;而在国外,则可能相距颇远,因为影片的出售可以因种种原因推迟到数月或数年之后。 影片发行商出版的目录也是这个时期的另一主要原始资料。这些目录总的说来大多标有日期,或者很容易根据各种材料的综合来判定其具体的日期。有些发行商兼制片商,例如百代公司,还出版一些增刊,后来又变为月刊,这些刊物可作为编制影片年表的基础。 这些目录所列的影片普遍都有顺序号,可以依此来编制影片年表,但要对编号采用的方法加以认真的研究。 以人们所熟知的最早的影片目录,即卢米埃尔公司在1897—1905年间出版的目录为例来说,它在1897年出版的头五本目录就列有标号的785部影片。这些影片起初是按类别排列,而不是依时间先后次序排列。人们可能认为,开头的两本目录(共列有487部影片)是一个整体,而从第三本目录起标号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因为这本目录一开头便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即位五十周年纪念》的一些图片,而这部影片是在1897年拍摄的。然而,1897年出版的第四本目录却在第653号上列出了那部著名的《火车到站》,该片却是路易·卢米埃尔于1895年夏摄成的,与《出港的船》是同时期的影片,而后一影片却列在第一本目录上,标号为第6号。因此我们认为,在1897年的第四本目录中列有几部摄于1895年或1896年而在前三本目录中被遗漏掉的影片。反之,第六本目录倒可当作概略的年表,同1900年的目录及作为其附录的1901年补遗的四页名单一样。如果要确定发行的月份,那还须从时事杂志、官方的旅行日期以及国家葬礼、各种揭幕典礼、展览会等方面的记录上寻找精确的依据,当然也容易从新闻报纸和历史著作中发现这些材料。 (3)1908—1920年之间:1908年之后,电影企业的发展引起同业刊物(周刊或月报)的出版。在法、英、德、美等国,许多同业刊物每期都按周刊登发行的影片,这样,人们就可以依照这些影片在生产国最初发行的周次,为主要国家编制影片年表。在这些刊物上,人们也可以找到影片的故事梗概,有时还有主要演员的姓名,制片商或发行商的大名总是会有的,然而直到1915—1916年间,还几乎从未看到导演的姓名,因此很难为无声艺术时代的许多先驱者编出他们的影片目录。 1908年之后,日报上广告越登越多,有些日报还介绍一些主要电影院的上映节目,这就能使人们得以确定各国首都或大城市上映首批影片的日期。 (4)1920—1930年间:这个时期在各主要国家相继产生了独立的电影评论,同时,那些同业周刊也继续发展,其读者主要是“影迷”或电影创作者们。自此,导演的名字方被列出,他们的名字成了编制影片年表的主要关键,并且由此能够轻而易举地列出他们导演的影片目录。 尽管这些同业刊物旨在大做广告,招揽生意,可是它们提供的情况却比早期专供电影爱好者们阅读的杂志更为准确、更为详细,后者除了对几个大导演之外,对当时错误地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影片漫不注意,时常不提这些影片的导演姓名,也不提共同制作者的姓名。 关于“无声艺术”时期的情况,电影史家更应认真地查考同业的报刊及其年鉴。在这方面,特别要重视1920年以来纽约出版的《影片年鉴》,这是由《电影日报》社出版的,从中人们可以找到1918年至今美国发行的全部影片的细目和每三年编出的索引,列出这些影片的导演、摄影指导、编剧、主要演员等等的名字…… (5)1930—1945年间:这一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电影史,在法国,莱昂·穆西纳克和路易·德吕克是这方面的先驱者,在供专业人员、电影爱好者及“影迷”阅读的出版物上,提供的情况也比以前更为准确。 关于有声影片开始后的时期,可以根据当时的出版物,很容易地列出各国摄制的全部影片目录,包括长片摄制的准确日期及其摄制合作者的全部名单。 丹麦的奥佛·勃鲁森道夫在1940年后出版了一部电影创作者人名词典和一部影片片名词典。同样,在大战期间,英国电影学会的刊物《画面与音响》也开始出版《影片索引》。 虽说关于一个导演的作品专述早在1920年就有一些先驱者从事此项工作——在法国最突出的是路易·德吕克——可是这些出版物却给电影创作者的影片目录规定了形式。以前,一个影迷,甚至一个电影史家要知道那些重要的日期真是困难重重。《画面与音响》出版的第一期影片目录是专记述查尔斯·卓别林的作品,标明他第一部影片的制作日期为1914年1月。而外国研究“夏尔洛”的专家,如法国的皮埃尔·勒普洛翁等人前此曾把卓别林开始拍片的日期定为1912年,这是因为他们未能研究美国的同业杂志所致。 (6)1945年以来:这时关于电影创作者的影片目录大大增加,它们是由各种杂志或出版商刊印的。 五花八门的影片说明书(它们的不同样式直到战后才统一起来)也大大增多,尤其在近十年更是如此,电影学会、电影俱乐部以至各种文化组织都发行这种说明书。它们不是用来记述影片创作者,而是记述影片而印行的。仅以用法语印行的来说,这类说明书在1946年至1962年间就出了1500种(根据让·朗博特收集的资料),有的说明书只是打印的一页纸,但很多说明书却是铅印的,长达十页或更多。 我们可以把意大利人首先印行的出版物(《多角丛书》)称之为“影片分析”,这些小册子按镜头号码次序分析影片的蒙太奇,它们刊登一些从影片的拷贝翻印出来的照片,描述每一个镜头长多少米,合多少秒,等等…… 这类出版物由于公众的冷淡不能继续出版。然而,自1955年以来,电影爱好者的增多又促进了影片分析的出版(法国在这方面尤为人注目的是《前台》杂志社发行的这类出版物),它依据正片拷贝在放大机下进行分镜头的研究。这类出版物的科学价值也许不如1946—1947年间意大利的出版物,但仍不失为一种参考材料,而且比起1920年以来专为“影迷”刊行的《影片故事》那种编辑极其草率的商业性出版物来,要严肃得多。 在许多国家,电影研究者、史学家、影评家、电影爱好者以及电影俱乐部的领导人等都出版了影片目录、影片说明以及影片分析,相形之下本国影片的目录却为数不多,这类目录主要是靠电影公司来出版的

《24格》是一个电影杂志的名字,经常报道一些独立制作,《电影放映》没见过

是格式还是~~~~

电影放映技术员论文范文

类型电影论文篇2 浅谈中外灾难类型电影比较 摘要:本文以好莱坞的类型电影为参照标准,结合国产电影创作实际,以近期的两部灾难片《唐山大地震》和《2012》为例,分别从叙事、女性主义、植入式广告及意识形态四个方面对国产类型电影和美国类型电影加以比较,提出类型电影尤其是国产类型电影以后的发展趋势及需要改进之处。 关键词:类型电影;叙事;女性主义;植入式广告;意识形态 一、类型电影的特点 类型电影作为高度模式化的影片,其存在是一个客观的电影现象。电影“类”的诞生较早,但电影类型的内涵如何界定,大师们的看法并不相同,美国学者罗伯特・考克尔认为:“电影一旦发展出一种叙事结构,从仅仅展示事物(如火车离开站台或两个接吻的人)转向讲述故事,就开始形成类型。故事一旦被讲述,它们就立刻进入了一定的类型:浪漫型、情节剧型、追捕型、西部型、喜剧型。”而澳大利亚学者理查德・麦特白则认为:“观众、制片人和批评家在讨论电影的时候都在用类型的概念,但是他们每一个人使用这些概念的含义可能大不相同……就像安德鲁・都铎(Andrew Tudor)所说的,类型‘是我们共同相信的一些东西’。当看一部惊悚片的时候,我们知道什么是惊悚片。事实上,在我们看之前就知道什么是惊悚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不需知道影片的内容,就能认出这些有着广泛的文化共同点的类型电影。” 灾难电影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除有其共性之外,还有其独特之处。每一种类型电影都具有相对固定的题材和人物类型、特定的故事空间与造型语言、剪辑风格和音乐特色。如歌舞片中的舞台、歌舞明星,科幻片中虚拟的未来世界、外星人,战争片中的两军对抗、战地英雄,警匪片中的强盗、警察、地下组织等。灾难电影的故事和主题,时常顺应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更新而变化。《2012》是建立在玛雅预言的基础之上而创作的影片,该片上映时间是2009年,离2012年很近。与此相似,《唐山大地震》的拍摄也在汶川地震之后,群众尚未从地震的阴影中恢复过来,汶川大地震让人想起数十年前的唐山大地震。 其次,类型电影一般都迎合观众的某些感官和情感的需要,以满足观众内心深处的娱乐心理。每一种类型电影虽呈现娱乐的方式不同,但营造娱乐情景并最终希望实现娱乐功能上是相同的。类型电影的娱乐性,一方面是刺激和满足人们的种种情感,另一方面是通过把奇观融入情节,让观众在赏心悦目中获得审美的快感。灾难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的灾难片首先用宏大的灾难场景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扣人心弦,观众的心情随着影片情节的进展时而紧张时而放松,有如身临其境一般,刺激而愉悦。中国的灾难片场面明显要逊色许多,叙事相对比较温和,注重内容的情感部分,以情动人。 最后,类型电影还具有商业性特征。不同的类型电影满足各类不同爱好的观众的消费需求。如果市场对某种类型电影有良好的反应,有观众捧场,片厂便会继续制作这类电影,否则,便会停止生产。《2012》上映后反响比较激烈,票房收入也相当可观,之后不久国产的灾难片《唐山大地震》上映,许多观众是因为对《2012》的意犹未尽而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所谓国产灾难片的。《唐山大地震》被作为灾难片宣传也是商业运作的一个手段。 二、叙事及其手法 《2012》讲述一个关于世界末日的故事。影片最大的亮点在于灾难发生时极致视觉特效,这种强大的冲击力让观众震惊。但看完电影之后,脑海里只存留了片中各种不可思议的灾难元素:地球板块移动、火山、地震、海啸、洪水集体肆虐,全球各种标志性建筑全被毁灭,给人一种恐怖震撼的末日来临之感。但这容易让观众忽视其剧情,也难以启人深思。此外,《2012》还被一些记者称为写给中国的情书,里面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或许是导演被汶川地震发生时中国人民的精神所感动,故把中国描写成人类的救赎之地,片尾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也是中国制造的。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比较有争议的灾难类型电影。准确的说,它应是一部典型的中国亲情剧。片中的灾难场景被一笔带过,更多的是叙述一个四口之家悲欢离合的故事,而把影片命名为《唐山大地震》只是一种炒作手段。影片宣扬了超越一切的亲情,正像冯导所期望的那样“内容大于形式”:“灾难片元素是《唐山大地震》的基础,而伦理片元素则是影片的灵魂。” 三、女性主义的折射体现 好莱坞类型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多处于被动和附属的地位,或是作为家庭生活的象征。西蒙・波伏娃说:“所有男人写的关于女人的书都应加以怀疑,因为男人的身份就如诉讼案中,既是法官又是诉讼人。”《2012》中有一个细节,杰克逊开车来接孩子们去度假的时候,妻子给丈夫一包尿不湿,告诉丈夫七岁的女儿到现在还在尿床,每天晚上睡觉前要穿这个,丈夫看到这个东西后满怀质疑:还穿?显然丈夫之前并不知道女儿还尿床的事情,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其“大男子主义”,女人才是这个家生活的主宰。在灾难类型电影中,女性多处于危险境地,需要被保护。当海啸和地震发生时,镜头会立即转向女性们的反应:尖叫、恐慌、无助地四处逃窜。 而男性在遇到灾难时则会思考:“what the hell was that?”同时,在西方电影中,女性又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她们之于男性的附属地位是相对的。《2012》中的劳拉是一个聪明而有智慧的女孩儿,是独立女性的代表。面对灾难的时候,劳拉表现出来的沉稳、坚强、镇定完全不逊色于男性。当地球将要毁灭,杰克逊带着全家逃亡的时候,他似乎是全家命运的主宰,妻子和儿女都必须在其保护之下才能逃生。但如果妻子完全依靠丈夫的保护而丧失了自我,她和儿女们同样不能自保。轮船几乎要沉入大海,全家人都被困入浸满海水的船中,他们被迫与杰克逊走散,这时,阿曼达饰演的妻子就不得不承担起保护孩子生命的责任。导演在此处对情节的描写集中体现了在灾难中女性也有不可阻挡的坚强,与前面的表现女性面对灾难时的恐慌形成鲜明对比。 《唐山大地震》对女性主义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与《2012》相似,影片对母爱的描写显然更为深刻。但相比西方类型电影中的女性主义,国产电影仍有传统的保守主义倾向。片中元妮丧夫后,面对另一个男人的追求毫不动容,坚持一个人度过余生,因为她知道,丈夫是为保护自己在地震中死去,没有哪个男人会像丈夫那样用生命来爱自己。但细想一下,元妮的这种做法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冯小刚在影片以女性形象为中心塑造了一部催人泪下的亲情剧。元妮丧夫之后,一个人抚养儿子的艰辛,也体现了丈夫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男人是家的顶梁柱,如果活着,她的生活就不会这么苦,显然这并没脱离中国家庭以男性为主的传统观念。从社会角度看,女性是沧桑时代的见证,是命运多舛的个体:灾难留下的痛苦只有在脆弱的女性身上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并让人同情。 四、植入式广告在影片中的运用 随着广告业的发展,植入式广告越来越多的受到广告 主的重视。“植入式广告,又叫急性广告,是指广告传播一改往日单纯依靠说教和推销的营销策略,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性符号甚至服务性内容策略性地带入电影、电视剧或其他电视节目及其他传播内容中(隐藏于载体并与载体融为一体),使观众在接受传播内容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到商品或品牌信息,继而达到广告主所期望的传播目的。”上述两片的植入性广告分以下类型: 1、置景道具植入型:这是最传统的植入式广告形式,主要指品牌视觉符号或商品本身作为影视作品的置景道具出现。“视觉形式的形象性对于以说服为目的的传播具有特殊意义。”如在影片《2012》中男主人公开的汽车标志便是其中之一。《唐山大地震》中,元妮在和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饭桌上摆的剑南春酒是最明显的植入性广告标志,此外还有汽车、电视、银行、运动品牌等。 2、对白植入型:就是在电影中通过人物的对话,巧妙地将产品、品牌、服务植入其中,成为电影中的台词,以此来达到广告效应。如《2012》中,男主人公匆匆忙忙地开车回家带儿女们去度假,在给爱人打电话的过程中,就提到“黄石公园”这个名字,这也是植入式广告的形式。《唐山大地震》中中国人寿保险的广告方式也属于此类:方达作为旅游公司的老总,当员工过来询问这次旅游保险用哪家时,方达说:“就选中国人寿吧,踏实。” 3、场景植入型:即是把品牌信息嵌入到影视作品的环境中去,品牌视觉符号或商品本身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或场景的一部分出现。如{2012}拍摄的场景中出现的海滩楼房以及主人公带孩子们度假的公园等,都注入了一定的广告元素。 国产类型电影与好莱坞大片在植入式广告方面相差甚远,好莱坞电影可不动声色地把广告植入其中,既能有效地为广告主服务,又不影响观众对影片的欣赏。但国产电影在这方面做得有点儿欠妥。植入式广告要尊重影片的故事情节,使其显得顺其自然,不影响影片的观赏效果。《2012》就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但看过《唐山大地震》之后,观众对片中的植入式广告批评声不断。植入式广告应有效地给观众一种暗示效应,遵循内容第一,广告第二的原则,避免片中突兀地出现广告词和任何不合理的广告场景,不能盲目的把任何广告都嵌入影片中。在进行植入式广告之前,要分析产品及其品牌适不适合在该影片中表现,能不能达到广告主想要的宣传效果等因素。 五、结语 中西灾难类型电影的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不能苛求中国的灾难片完全符合西方的审美需要,但成功的作品肯定是把深邃的思想内涵,巧妙的艺术处理与大众的观赏热点结合起来。首先,中西方类型电影最大的交集就是商业性,它们未来努力的方向也离不开使其更具有商业价值,观众花钱去电影院看电影,买的大多是娱乐享受,所以,电影的商业性和娱乐性是分不开的。 其次,中西方电影还要努力提高其讲故事的水平。好莱坞电影重在场面的制作,掩盖其情节的跌宕起伏,观众震撼之后难免会感觉少了点儿什么。但中国电影讲故事的过程多有漏洞,故事出来之后多有批评之声。好莱坞类型电影在讲述故事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再次,电影应该注重宣传,激发观众的类型期待。从某种程度上讲,类型电影是预先出售给观众,在开发每一部类型电影时,往往就有相对的观众定位。如果一部影片能得到适当的宣传,从片名、广告宣传等每个运作环节将类型固着于观众的心灵,那么,电影的春天就不会远了。 最后,类型电影还应该注重整合生产和发行两个环节。类型电影是在吸引更多消费者和赚取更多利润的动机推动下向前发展的。好莱坞电影业总是力图复制它最近的商业成功。在市场开发中,有意识地遮盖其他方面来有选择地突出某些方面,使观众更加注意那些制作商想要强调的方面。然而中国电影市场目前还处在半市场化状态,院线体系虽已经逐步形成,但还要继续完善院线发展模式。 注释: [1]唐晋先:《(唐山大地震):动人因亲情,感人缘母亲》,《电影文学》2011年第3期. [2]任拯廷:《浅议植入式广告》,《今传媒》2006年第4期. [3]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4]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8页. 猜你喜欢: 1.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2. 电影鉴赏论文 3. 关于电影论文参考 4. 有关于电影论文 5. 关于电影的论文

随着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电影已将触角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篇1 浅析新女性主义下小妞电影的人物塑造 那么“小妞电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看准了消费者的观影需求,尤其是现代女性观众的内心需要,从年轻女性对爱情、都市时尚以及独立精神(这也和“小妞电影”中最主要的元素想吻合)的追求再到通过电影的自身特质的展现,不断迎合女性消费群体,找准市场定位,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符合年轻女性身份的“小妞”形象,也拍摄出多部口碑票房双赢的“小妞电影”。 “人物是电影叙事文本的基础和灵魂”,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更是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的实现者,电影是通过人物性格的打磨以及画面和声音,进行对人物的塑造和对角色的诠释,使得电影的叙事具有生命力,能够让观众通过人物走进电影。上世纪女权主义的三次浪潮,让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要在各方面与男性看齐,而不是再作为男性的依附者。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反射,小妞电影逐渐走红。小妞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是生活工作在大城市的现代女性,具有经济、情感上的独立性,电影设定的轨迹一般是女主人公经过重生获得了美好。 一、现代女性面对的生活压力 现代都市年轻女性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生活节奏加快,情感越来越匮乏,人们越来越孤独。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是身兼数种角色于一身,需要有工作、家庭两不误的奉献精神,因此她们面临着就业、竞争、感情和家庭等方面的多种压力,而20岁到30岁的女性在工作和感情上的问题比较多。“小妞电影”恰恰是以这一群体为创作对象和主要受众,很多刚刚步入社会和职场的年轻女性都会碰到工作和感情上的双重压力,因此她们和电影中的“小妞”们能够找到共同语言,能够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时也能够在幽默轻松的电影氛围里得到放松,她们也就会在做观影选择的时候偏向于选择“小妞电影”。“电影《欲望都市》在首映当天,女性观众的比例高达85%,而在25岁以上的观众群中,女性所占比例为80%。影片在上映首周便以5000万美元登顶北美票房榜,而3-4亿美元的总票房几乎全部由女性撑起。” 二、新女性主义下的寻找自我与成长 新女性主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女性主义不仅要求变革法律制度、争取女性的合法权利,而且呼吁突破父权制思想的压迫,建构女性意识,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现代女性从内心更希望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渴望突破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歧视,获得自由,不再成为男性操纵的对象,强调男女性别平等。她们渴望进入社会,参与竞争,让自己以一个独立女性的身份在社会站稳,而不是作为男人的附庸,以男人为自己的生活中心。现代的新女性主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也探索出解决性别冲突的一系列手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文学和影视作品(这里对文学作品不做赘述)。 在杜拉拉的职场奋斗过程中,她始终信奉着自己的职业理想,将工作永远放在第一位。影片里有四处地方能够体现杜拉拉追求独立的精神: 一是杜拉拉在DB公司面试时回避说出离开之前公司是因为性骚扰的原因,而是强调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是杜拉拉在公司内部竞聘HR的时候,拒绝王伟一起出去散心的提议,而是说到“我还有我的职业理想”; 三是当王伟提出让拉拉和自己一起当背包客的时候,杜拉拉摇摇头,说到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工作;四是在公司年中年会的上,王伟评价杜拉拉更在意自己的工作和公司对她的看法。显然,无论是从杜拉拉自己的口中还是从他人的角度,我们都可以看出杜拉拉对职业的追求和热爱,甚至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不可撼动。 并且在好友海伦因为办公室恋情曝光,主动离开公司,甘心做DB员工家属的举动,也可以衬托出杜拉拉的独立个性,渴求和男人站在同一个高度。其实,这样的情况不只发生在杜拉拉一个人身上,而是发生在拥有新型婚恋观的新女性身上,她们认为“爱情不是依附,爱情是各自坚强独立,在努力走到一起”,就像《非常完美》里的苏菲在失恋时体会到的“女人只有找到自我,才能找到真爱”。都市里的年轻白领们接受了高等教育,独立个体的意识很强烈,反对职场中的性别歧视,渴望成为职场精英,以至于成为“女强人”,在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时又失去了情感和家庭。情景再现,使女性观众找到自己的影子,她们找到了一个“发声筒”,一个“反光镜”,所以这样一个能够充分找到共鸣的电影类型成为广大年轻女性观众的重点观影对象,是可以理解的。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新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开始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力。小妞电影作为新女性主义文化的反光镜之一,用独特的视听语言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的追求与向往。国产小妞电影起步较晚,存在着类型不明确、故事牵强等不足,目前小妞电影需要根据受众和市场需求,塑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小妞电影。 电影类论文3000字左右篇2 浅析电影《大追捕》对暴力场面的美学处理 随着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电影已将触角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场90分钟的电影,可以是一场洗礼,洗尽观者一身铅华;可以是一台闹剧,缓释观者紧绷的神经;可以是一次穿越之旅,带领观者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电影银幕恰似一方神奇的所在,纯白幕布上跳跃的影像就如同电影导演这位“自由的画家”挥洒的不同风景,传递人生喜怒、世间伦常,带给观者心灵的感悟和视觉上的享受。电影就是这样直观的所在,即使于影像之外体悟到不同的思想内涵,那也是社会经历和文化背景的映射,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位优秀的导演就是有那样的能量,仅仅依靠视觉上的冲击,就带给观者心灵的震撼,因此在场景上大做文章是一部影片优秀与否的重要考量。 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历程,“暴力”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暴力场面在多种题材的影片中的展现长盛不衰,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导演在暴力场面的处理上逐渐归于一种“美学”呈现,弱化了暴力场面的血腥和冲突感,在表现上趋于柔和的观感和视觉的盛宴,影片《大追捕》在暴力场面的处理上就别具匠心。 一、打斗场面的美学处理 由周显扬执导的影片《大追捕》上映于2012年3月15日。该片围绕两宗相隔二十几年却被警方认定是同一凶手所为的凶案展开,通过警匪间扑朔迷离的故事将真相娓娓道来,其中暴力情节的存在一方面强化了影片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也推进了情节的发展。片中共有10处暴力场景的呈现,其中最为精彩的当属影片开端男主人公王远阳在狱中与人打斗的情景,四人搏命相争、刀拳相向,本为血腥气最为浓重的一场戏,却被导演打造成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武舞大戏,堪称视觉佳宴。 (一)色彩情感的运用 色彩情感是一种色彩心理反应,当人在视觉上接收了不同的光信息后,会经由思维并融合过往的经历等而生发情感,感染人的情绪。影片导演周显扬很巧妙地利用了色彩情感对暴力场面进行了美化,在降低了打斗场面的血腥味的同时又完好地保留了暴力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功能。该片主要采用了昏黄的色调对暴力场面进行了渲染。黄色是一种明亮的色彩,通常给人以灿烂、辉煌、积极向上的感觉,而当黄色被降低色度,虽然会瞬间失去光彩,却给人以沉重、肃穆的压迫感,而用在王远阳与人打斗的场景中,则一方面弱化了具象斗殴场面带给人的惊惧感,一方面加强了整个过程的恢宏气势,与浴室喷头潺潺而下的水帘相得益彰,在光影的作用下,充满暴戾气息的浴室瞬间化作一个炫目的舞台,成为王远阳四人的“斗舞场”,张扬而不牵强。 (二)形式化搏斗场面的打造 电影中音乐的运用能够在烘托气氛、美化视觉效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段低回婉转、舒缓悠长的乐曲是治愈忧伤的良方,渲染影片氛围,直抵观众心田;一段欢快优美、高亢悠远的歌声是快乐情绪的催化剂,促进观众情感的迸发,使其与影片人物同喜同乐。而在该片中,音乐始终贯穿于王远阳与三人的打斗过程中,弱化了喊叫声的呈现,其中咄咄紧逼的节奏更是增强了整个场景的紧张感,使武舞形式下打斗场面的戾气以更加温婉的气势直抵人心,引导人们以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整个过程,从而削减了这个暴力场面的道德意识。 影片开头,水帘下王远阳一张扬起的脸像是一个亮相,预示着“好戏”即将开场,果真,镜头一转,映入眼帘的便是在王远阳的徒手撕扯下一张狰狞的脸,镜头中王远阳对对方的拳脚相向引来被打者的帮手,这些人的出现不是粗暴乱入,而是“踏水而来”,昏黄的灯光,溅起的水滴晶莹剔透,像是给那只脚穿上了水晶鞋,画面绚丽夺目,如果时间停留在那一刻,观众该会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吧!但是“好景不长”,几人厮打在一起,王远阳扭曲的脸庞尽收眼底,此时一个慢镜头的运用,道尽了他被打的痛苦,而少去了凶暴之气。王远阳挣扎之余用脚踹开了对面的人,此人倒地时还是一个慢镜头的处理,借着飞舞的水花,眼前又是一个优美的“舞蹈地面动作”,美轮美奂。与此景相同的处理还有被王远阳打到晕倒而撞墙的人物形象,撞向墙壁的瞬间,都在慢镜头的处理中,与周围晶莹的水线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整个过程中,几个人扭打的场景,都被呈现于全景镜头中,雾气缭绕,水声阵阵,健硕的身体线条,无一不为弱化场面的暴力气息发挥了作用,给观众呈现了一出优美而壮阔的舞蹈大戏。 二、暴力虐待场面的美学处理 影片中有两段对立且纠缠不清的关系,都与在音乐方面极负盛名的徐翰林有关,他是杀死养女徐依云并伪造现场掩盖真相最后嫁祸于人的凶手,又死在也有着他养女身份的徐雪的错手推搡下。徐翰林与两人的纠缠在于他看不得他的养女们与任何男人的交往,一旦发现,哪怕是眉眼间传情,都要被他侮辱和大骂。影片中徐翰林的第一次暴怒源于他在接徐雪放学时发现有一个男生对徐雪微笑,虽然当时他并没有什么反常的反应,还友好地和徐雪就读学校的校长谈笑风生,但回到家后,他就像是变了一个人,对徐雪大肆唾骂,骂她不要脸、不知廉耻,言语之间尽是变态与不堪,完全不是一位父亲应有的姿态。 面对徐翰林的质问,徐雪一句“没有”就遭到了他的暴打,显然这个回答并没有让他满意,但接下来的情形则充分显露了徐翰林的变态,他一方面对徐雪否认的回答产生质疑,逼她承认与那个男生有关系;一方面又阻止徐雪产生与其他男生在一起的想法,而且还摸徐雪的手,与她耳鬓厮磨,告诉她这么做都是为了她好。徐翰林对徐雪第二次暴怒发生在发现徐雪将电话号码告诉了别人,在并未弄清这个电话到底源于哪里时,就对徐雪一顿暴打,不问青红皂白就辱骂徐雪太不要脸了。这两个场景的处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徐翰林的暴打还是辱骂,徐雪都没有任何反抗,这无疑弱化了两者对抗间的冲突感。此外,这其中还穿插了4个徐太跪拜佛前的场景,这是对徐翰林罪恶的救赎,也化解了影像的戾气,缓和了观众的情绪。徐翰林与徐雪的第三次冲突其实是第二次冲突的续写,徐太的口供道出了徐翰林死亡的真相,而徐雪也第一次对好朋友吐露心声,承认是自己失手将徐翰林推下楼。第三个场景中,徐翰林的行径更加恶劣,其下手之狠戾透着杀气,徐雪被推向酒柜,酒瓶瞬间倒落,足以见得徐翰林推搡徐雪力气之大,而后徐翰林仍没有放过虚弱倒向沙发的徐雪,这时徐雪开始反抗了,她拿起棍子打向徐翰林的腿,但此时导演则采用了近镜头,镜头中徐翰林的腿和后背成为主体,弱化了整个争持场面的紧张气氛。 徐翰林与徐依云的冲突源于徐依云想要带着孩子离开家里,她打电话求助男朋友王远阳,没想到这一切被本来因为酒醉熟睡的徐翰林听到,他因此而暴怒,大力将徐依云推向墙壁和钢琴上,最后推到地上,徐依云被地上的尖锐物扎到,然而这一切并不足以消解徐翰林的怒气,他拽起徐依云倒在床上,嘴里说着让她说话,却狠狠地捂住她的口鼻,最终徐依云死在他的手里,为了掩盖自己的罪恶,徐翰林撕碎徐依云的衣裙,制造了她被奸杀的伪证,并报了警,打开门想让王远阳替他背死罪,此时应徐依云要求来接她们母女的王远阳赶到徐依云的家,看到徐依云被害的场景,他惊呆了,警察赶到,王远阳成为这起谋杀案的嫌疑人。这一场景中,徐翰林对徐依云动手的整个过程中,除了眼泪的控诉徐依云没来得及说一句话,冲突感因此而大大减少,另外,雨帘下徐翰林残忍谋杀徐依云的情境被模糊化,削弱了血腥气的呈现,使徐翰林杀人的整个经过在情绪渲染上柔缓了些,更易于观众接受。 三、警匪暴力对峙场面的美学处理 影片中10个暴力场面中有5个是王远阳与警察之间的暴力对峙。第一个是王远阳接受审讯的过程,面对警方的暴力质问,王远阳一声未吭,被逼到忍无可忍,他的一句“不是我啊”却遭到警方暴打,一脚将他从凳子上踢下来,揪住他的头撞向桌角,但此时镜头并未直接对这一情景进行细致的刻画,而是通过晃动的桌腿展现出来的,削减了血腥感。整个过程中音乐元素再次被启用,肃穆低沉的乐曲似乎在为这个无辜青年鸣不平,银幕上大片的黑色一方面透出回忆的味道,同时也加强了压抑感,虽然视觉上观众并未看到更多王远阳被打的细节表达,但从心理上却已经感受到了他的哀怨,这是导演对该场面的处理之美。 王远阳对警察实施暴力行为的第二个场景其实算不得一场真正的对峙,他来找阿萤并用衣服罩住她的头却并未给她造成致命的伤害,随着后来的情节推进可以知道,他去找阿莹的目的其实是想引导警察偏离真相,将罪责引到自己的身上,替亲生女儿徐雪顶罪。王远阳挟持阿萤走进房间,抵抗中的阿萤被王远阳抱起抡到地上,过程中阿萤的腿扫向桌上的酒瓶等玻璃容器,瓶子散落摔下,是两人冲突间力量的最好诠释。阿萤被迫躺在王远阳身上并挣扎时,镜头为观众呈现了阿萤的视角,一个被衣服盖住的白色空间,压迫感顿时倍增,加强了阿萤的情感诉说,无助而恐惧。 王远阳与警察的第三次对峙是与整个案件的推动者林正忠的对决。林正忠是个“死脑筋”的警察,执著而倔强,为了探求真相不惜付出一切。林正忠怀疑王远阳是徐翰林被杀案的凶手,意图套出口供将他逮捕。林正忠在惩教所等到来报道的王远阳,并将他带到大屿山,那个王远阳与徐依云曾经常常约会的地方。缆车上,林正忠对王远阳循循善诱,试图让他承认因为恨徐翰林不同意他跟徐依云在一起而起杀意,出狱后就杀了他,无奈20年牢狱中隐忍的生活已经让王远阳声带受损,他已经说不出任何话了,而他的手势林正忠也并不理解。而后王远阳猛然拿出刀子,与林正忠两人扭打在一起,这一切在林正忠掏出手枪后结束,然而这并不是结局,显然,此时王远阳在狱中的苦练显现出成效,林正忠并不是他的对手,林正忠头部被打后,变得晕晕乎乎,王远阳趁机对缆车底部开枪,并用力踩踏,最终他和林正忠掉下来摔倒在山林中,王远阳一瘸一拐地逃跑了。在这场冲突中,肢体语言的表达淋漓尽致,但导演却将场景选在了美丽的大屿山,绿意盎然、辽远开阔的视野带给观众非常美的观感,不失为一场视觉上的享受。 王远阳与警察对峙的第4个和第5个场景源于同一事件,王远阳面对的对立者同为警察,但他却有不同的目的。金钟大厦里面,黑暗中王远阳只身打伤了两名警察并拿走了他们的手枪,黑暗场景的设置,摒除了部分打斗过程的暴力感,而警察的喊叫声为这场争斗做了说明。之后,王远阳来到女儿身边,将带有徐雪母亲徐依云照片的项链戴在已经晕过去的徐雪身上后离开。而后,由林正忠带队的警察赶到,却是王远阳开枪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王远阳将他们引到天台,天台上在枪声中飞奔的王远阳矫健的身影,又一次为画面增色,添一抹美感。最后王远阳站到天台边上,林正忠赶过来,他已经知道了一切,他丢掉手枪,屏退身后的同事,向王远阳道出自己所知的真相,而他所叙述的王远阳和徐依云都是受害者,徐雪是杀死徐翰林的凶手这一线索的确就是真相所在,王远阳听完之后用已经坏掉的嗓子发出了咿咿呀呀的声音,然而他最终说出了什么,林正忠的理解对不对,都听不到正确的答案了,为了替女儿顶罪并把这件事做到天衣无缝,王远阳选择了投进身后的万劫不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意图换来女儿的新生。深沉的父爱掩盖了一切,包括暴力,包括隐忍,包括真相,这是导演的高明所在,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美好。 猜你喜欢: 1. 电影类的论文参考范文大全 2. 电影类型的论文 3. 关于科技论文3000字左右 4. 电影类的论文例文 5. 有关于电影论文

电影作为影像媒介的一种,只需要画面、音乐、手势甚至一个微笑就可以表达它的意思,从而跨越国度、跨越民族、跨越语言达到其传播交流和沟通的目的。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电影《罗生门》的素材

一、电影化的经过

最初的桥本忍的剧本叫做《雌雄》。以《丛林中》的三个插曲为指令码改编的,但是,黑泽明看到这个剧本之后认为内容太短了,建议桥本忍再加工一下使内容变长一些,桥本试着将《罗生门》与《竹林中》合并,在《丛林中》加入《罗生门》的情节,但是,改编的不是很顺利,最后,黑泽明在《罗生门》中加入《丛林中》的情节,以这样的形式拍摄成电影,并在最后的部分加入了以前根本没有的“樵夫的目击证言”和“婴儿的插曲”,成为一部具有独特意义的作品。

二、介川龙之介的《丛林中》

根据日语词典广辞苑中的解释,“丛林中”一词来自芥川龙之介的同名小说,意思是指当事人的讲话内容互相矛盾,真假难辨。这部作品以内容短小精悍、故事离奇而广为人知,在日本对这部小说研究的人也很多,本文以电影《罗生门》为考查物件,仅就《丛林中》的必要部分做简短的概括。

小说是以在检非违使前,围绕平安末期的乱世中的一起杀人案件,以7个人的证言集为主要形式的。

樵夫的证言:在去山科附近的山上伐木时,发现了胸口被刺伤的武士的尸体。太刀和马都没有看到。

僧人的证言:死者是昨天在去山科的途中碰到的,牵着马、携带者太刀和弓箭。太可怜了。

方免的证言:我抓住的这个人就是非常有名的强盗多襄丸。抓他的时候,他在石桥上 *** ,旁边有太刀、弓箭和马肯定是杀人凶手。多襄丸非常好色。

老妇人的证言:死者是我女儿真砂的丈夫武弘,今天去往若狭,非常担心女儿。

多襄丸的口供:杀了那个男人的人是我。不知道女的去哪里了。我被马背上女的美貌所吸引,设计将她的丈夫带入丛林中并且绑在树上, *** 了女人。之后,想让女人做我的妻子,给丈夫松开绳子,进行战斗。那个男人相当厉害,与我交战了23回合之后才被打倒。但是,那个时候,女人已经不见了。

到清水寺的女人的忏悔:被 *** 之后,我跑向了被绑的丈夫的跟前,看到了丈夫蔑视的、冰冷的眼神,这时候我想两个人都死掉,丈夫也说“杀了我”的话,于是,我用短刀刺向了丈夫的胸口。但是我想尽办法都没有死掉。

借女巫之口死灵的口述:妻子被 *** 之后,强盗恳请妻子做他的妻子,妻子说:“如果那样的话,请杀了我丈夫”听到妻子的话后强盗很震惊,将妻子踹倒在地。妻子逃跑了,强盗走出丛林之后,我用小刀自杀了,有人拔走了那个刀子。

在这里,樵夫、僧人、方免、老妇人的证言,是为后面的三个证言做的设定,“丛林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多襄丸、真砂、武弘之间互相矛盾的证言。至少两人或者全部都在撒谎。一般法庭上,证言内容互相矛盾是为了逃避罪责为自己辩护,但是,这里并不是这样的,多襄丸说武士是他杀的,妻子说丈夫是她杀的,丈夫借助灵媒说自己是自杀的,关于“事件真相”的研究吉田精一[3]认为:“这部作品的主题,……人生的真相、或事件的微妙仅从一部分内容来看很难搞清楚,根据各种感情和心理,事件的真相会呈现多种姿态,所谓的,怀疑的人生观……”。福田恒存[4]认为:“我认为《丛林中》的主题是……事实或者真相,第三者很难解释清楚。”学界认为福田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小说的主题是“事物的真相第三者不明白”。另一方面,宫岛新三郎[5]《丛林中》从“女性的贞操”角度出发,被强盗 *** 之后的妻子的“心理动摇”是这部作品关注的中心点,仔细观察“贞操观念与 *** 之情的错综混杂”是这个小说的写作动机。另外,中村光夫[6]从性的方面进行论述,认为这个作品最重要的主题是被强制 *** 的女性,被对方男性激发出情欲。无论怎样,以上所出现的观点都对理解电影《罗生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电影的素材

众所周知小说《丛林中》在内容上的素材是引用《今昔物语集》卷二十九“本朝付恶行”的妻を具して丹波の国に行く男、大江山にして?`らるる?Z[7]的内容。

“和妻子一同去丹波国的男人,在大江山附近,想与途中碰见的男人用弓箭交换刀时被绑在树上,他的妻子被强盗在他的面前 *** 了。男人没有夺走女人的衣服也没有杀死丈夫。骑着马逃跑了,夫妻两人继续完成他们的旅途。”强盗走后妻子没有说“我不能继续活下去”的话,而是责怪发呆的丈夫“太没用了”。

方免讲的“鸟部山的盗贼”、女人忏悔的“清水寺”等内容也引用自《今昔物语》同一卷的?B部山にづる女盗人に??ふ?Z的内容。黑泽明作为框架的《罗生门》也是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同样是以《今昔物语》的“本朝付恶行”的一篇?_城?Tの上?婴说扦辘扑廊摔蛞?たる盗人の?Z为基础进行改编的。《今昔物语》的大概内容是“来自摄津地方的男人以偷盗为目的到京城来,他登上了罗城门,在昏暗的灯光下看见一个老妇人在拔一个年轻女尸体身上的头发。男人责问时,老妇人回答说拔头发要做假发,男人拔掉了老妇人的衣服抢走了手中的头发离去了。罗城门的二层楼上面抛弃的没有埋葬的尸体像山一样多。”生动的描写了平安末期凄惨的时代景象和人心的颓废。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中说明了时代背景,描写了一位刚刚被解雇的下人,除了偷盗再没有其他的办法,他登上二楼,看见了拔头发的老妇人,突然下人感到“非常的反感”,跑过去责问老妇人,老妇人回答说,这个女人生前把蛇当成鱼干买给别人,不这样的话会饿死。听了老妇人的话下人反而有了干坏事的勇气,他抢走老妇人的衣服离开了。雨中的罗生门更显得荒芜,听了故事的下人情绪突变,不做坏事就要饿死,夺取衣服离去等行为被吸收进了黑泽明的电影中。 以上是电影内容上的素材,在风格上的素材来自《月光之路》The Moonlit Road[8]。这个作品是由围绕一起杀人案件的三个人的证言组合而成,作品中证词陈述的结构与《丛林中》很相似。

儿子的证言:正在L大学上学的儿子突然被叫回家,知道了母亲死亡的讯息。怀疑母亲私通的父亲,有一天晚上,提前一天结束出差回到家中,当他绕到院子的时候,看见有一个人悄悄地溜出家门。父亲正要走向母亲黑暗的卧室的时候,被什么重东西绊倒了,是母亲被绞杀的尸体,不知道侵入者到底是谁。过了数月的有一天晚上,父子二人正要回家,月光照耀这回家的路,在走到门口的时候,突然父亲害怕的站住了。喊道“那是什么,快看、快看”,但是儿子什么也没有看见,从此以后,儿子再没有看到过父亲,父亲失踪了。

丈夫长时间丧失记忆,改名换姓流浪的父亲临终的告白:一天晚上,自己绕到院子里,看见一个男人从家中走出去。心中燃起了杀意,追赶过去,但是身影消失了。即使现在,我有时候也会怀疑那个不是人。因为嫉妒和愤怒,我失去了理智,盯着妻子的卧室的房门我跑上了二楼,在床边没有看见妻子的影子,我想她可能在楼下,正要返回楼下的时候,看见妻子在房间的一个黑暗的角落里。趁她不注意冷不防勒紧妻子的脖子,杀死了妻子。记忆的片段中只留下了这个事情,反反复覆分不断出现在脑海中。但是,现在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还有一个梦,我站在月光之下的树荫里。一个白色的东西发著光,是被杀害的妻子。用认真的眼神看着我,那不是责难的目光,不是憎恨的目光,也不是恐吓的目光,是确认是我的盯着我看的目光。我感到恐惧的发抖逃跑了。到现在我仍然感到害怕,我一直在赎罪的痛苦中受折磨。

被杀妻子借灵媒之口的证词:那天晚上我突然感觉到莫名的危险正在迫近,我醒过来,丈夫那天晚上不在家,我躺着床上恐惧的发抖,听见了咚咚的声音,那是不自信的,犹豫的脚步声。我感觉到恶灵正在向我靠近,恐惧到了极限,我没有在恐惧中死亡。靠近我的人改变方向又返回来了,我颤抖的想开启房门寻求帮助的时候,那个人又向我靠近过来,脚步声大的好像要震倒房子一样。我蹲在房间的墙角祈祷,想呼唤我的爱人、丈夫的名字。我听见房间的门被打开了,我失去了意识,清醒的时候发现我喉咙被紧紧勒住,我被勒死了,舌头在牙齿的中间好像要飞出来一样,这样我来到了亡魂的世界。……无论如何我想把我深深的爱情和无限的遗憾告诉给我的丈夫和儿子。有一天晚上,我没有目的的悲伤地在白色的光和寂静中徘徊,突然遇见了他们两个人。丈夫惊讶的发出喊叫声,儿子想安慰丈夫,我欣喜若狂的向他们靠近,但是丈夫恐惧的脸变得非常的惨白,逃向了森林中。

比尔斯的这个作品出版于1893年,芥川龙之介的《丛林中》发表于1922年。对比尔斯的介绍也是这时候才开始的,芥川龙之介是最初将比尔斯介绍到日本的人,他在1921年发行的随笔《点心》中是这样说的“比尔斯是个有个性的作家,在短篇小说方面像他这样具有敏锐技巧的作家很少。……他喜欢描写的是……无造作的超自然的世界。他的著作全集共有十二卷,只想阅读短篇小说的人阅读In the Midst of Life 和Can Such Things Be?两卷的人非常多。日语译本还没有发现一本”。可以推测小说《丛林中》最后借用灵媒之口的死者的证言,应该是来自比尔斯这个作品的构思。

小结:通过电影化过程的考察和对芥川龙之介《丛林中》的内容的分析,发现电影罗生门的素材除了大家所熟知的《罗生门》和《丛林中》以外,还包括安布罗斯?葛温奈特?比尔斯的《月光之路》。《月光之路》为芥川的《丛林中》的构思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下页带来更多的

《映像》杂志

《凤凰》很不错,依托凤凰传媒还是有品质保障的,而且因为是境外落地的新闻杂志,在观点以及视角上会更独立、客观。至于深度来说,凤凰只能算一般。vista杂志就如同时政新闻类的《读者》,我并不推荐。《环球》看的少,映像中选材较宏观,可读性也不是很强。《新周刊》也不错,观点视角都比较独特,也尽力避免了走主流路线,个人觉得文化气息比较浓,至于深度也就一般我自己推荐的话《南风窗》,深度,视角都不错,最主要的是,我觉得《南风窗》可读性很强,你也不妨一试 ps:其实在大陆,时政类杂志的和谐度都彼此彼此,相对来说,我个人觉得《南风窗》还好,毕竟这个时代理性的改*革要好于激进的革*命。如果真的很注重立场,那么推荐凤凰,如果可以更专业一点,《财经》也不错,这本杂志的视角和立场相当犀利。

2011年丽水国际摄影节2011年平遥国际摄影节2010年意大利特尔纳当代艺术展2010年上上国际美术馆--八大美院教师展2009”DREI GENERATIONEN CHINESISCHER KUNST”,海肯多夫博物馆,德国2009ART北京”,2009“Original Nature”中国当代新锐影像展,BLUE BOO画廊,英国伦敦2009年获中国服装服饰摄影大展2009年丽水国际摄影节 个展2008年PPA国际双年展 个展2008年天津首届小幅油画展.2008年平遥国际摄影节策展人2008数码摄影杂志特约嘉宾2007年平遥国际摄影节策展人2007年天津美术学院双年展2007年加拿大多仑多摄影节,加拿大多伦多2007年北京国际摄影展,北京2006年平遥国际摄影节策展人2004武夷山国际摄影节 个展教育背景:200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摄影系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历班主讲课程:《数字影像》 《毕业创作》主讲课程作业获得国际奖项5名,国家级奖项50余名,省级奖项200名学院项目:中国十一五规划,天津美术学院数字影教材中国十二五规划,天津美术学院教材立项规划学术活动:2007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人民大会堂2009年中国高校青年教师摄影教学论坛-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平遥国际摄影节高校摄影论坛嘉宾获奖:2011年获丽水国际摄影节新锐摄影奖2011年策划《列语-天津摄影十人展》丽水国际摄影节最佳展览奖2009年天津美术学院教学成果奖2009年获中国服装服饰摄影大赛优秀奖2009年获丽水国际摄影节“10大策展人”2008年PPA国际双年展最佳摄影奖2004年武夷山国际摄影周三等奖2005年现代艺术学院精品课程奖出版:2006年参与编写《玩转影视后期》-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参与编写《黑白空间》-电子工业出版社专访:2011年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大会个人专访2010年《新锐摄影》第10期《在照片中升华-刘高峰专访》2009年《映像》杂志第2期。总第014期《全国重点摄影院校教师访谈》论文:2008年《对中国摄影教育的反思》刊载人民摄影报头版2009年《摄影教育在中国》发表于《万象-中国高校骨干青年教师论文集》-中国美院出版社

凤凰周刊,南风窗。再推荐一份周报:《南方周末》,这是一份很有见地、很直率的周报

我最喜欢Vista,感觉政治性话题少一些吧

电影杂志大众电影

《大众电影》杂志在2022年10月迎来了第1000期的出版,知名女星迪丽热巴在这个时候为杂志录制了祝贺的VCR,祝福杂志越办越好。《大众电影》是普及电影文化,推动电影发展的期刊。

《大众电影》创办于1950年6月1日,每半月发一期新刊(后改成月刊),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在创刊之处定下的目标就是要为电影文化的普及提供一份力量,引领电影生活,并且在发展中涵盖了网络媒体,行业咨询,平面媒体,电影推广等产品和服务。在发展中壮大,74年的创办中,杂志也做到了创刊的使命,也一直在继续践行着。

杂志因为是电影方面的杂志,内页中有丰富的图片,并且有很强的知识性,新闻性还有趣味性,同时还能传播鲜明的思想,不仅受电影从业者的喜爱,也收到很多普通观众的喜爱,在80年代有一期单期的销量达到了947万册,一直保持着电影类杂志单期销量最高的世界纪录。

在70年代,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曾经停刊了一段时间,但是一经复刊,销量就很大,很受欢迎。这本杂志是中国电影第一杂志品牌,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平面媒体。经过多次改革与改版,《大众电影》一直不变初心,也不断地变化,迎合大众的审美和对信息的需求,从单一的纸质媒体,增加了电子杂志,同时也在旗下发展其他子品牌,多方面发展。

杂志创办74年,发布期刊1000期,作为一名杂志的普通读者,也祝贺这本杂志出刊1000期,希望杂志与时俱进越办越好。同时也期待迪丽热巴与杂志的其他联动,期待迪丽热巴的新剧的播出。

书店或者官网。1.《大众电影》杂志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电影杂志,创办于1950 年6 月,单期947 万册印量的世界纪录保持至今。2014 年《大众电影》杂志携手万达集团全新改版,坐拥万达旗下129 家影院、78 家IMAX、46 家五星级酒店等独特的高端渠道,发行伊始即成为全国印量最大的电影杂志。2.秉承“电影点亮生活”的宗旨和有料、有趣、有品的编辑风格,《大众电影》以普及电影文化、推动电影发展、引领电影生活为使命,建立起涵盖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市场调研、行业咨询、电影推广及会务在内的系列产品和服务,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传媒品牌。

国家级影刊《大众电影》是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电影刊物,也是建国后至今所有影刊的佼佼者。它刊龄最长、发行量最大、读者群最多,名扬海内外,风靡七十年。

这一家杂志公司已经创办了72年,而且到今年的10月份已经迎来了第1000期的期刊,也说明迪丽热巴对于这样的杂志是比较关注的,所以才会为这样的杂志录制VCR进行祝福。

当代电影杂志和电影艺术杂志

邮发代号:2-760,刊名《当代电影》,月刊、当月01发行出版,属中央报刊,单价元、全年元,简介:刊载电影电视理论和评论信息,关注和评介国内外电影艺术最新发展趋势,追踪和研讨电影论新动向。 邮发代号:62-102,刊名《看电影》,半月刊、每月5、20号发行出版,属省级报刊,单价元、全年元,简介:本刊适合大中学生、电影爱好者、青年读者群订阅。 一个是省级报刊,一个是中央级报刊,你说谁的更好?

你好,当代电影电子版可以在官网进行订阅。《当代电影》创刊于1984年,是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电影艺术专业期刊。《当代电影》注重电影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主要是对中国优秀电影和外国经典电影进行分析,以及对当代电影作品的研究。

2020年中国电影资料馆戏剧与影视学考研经验分享起初考研这个想法是从大三开始的,也就是去年6月即将面临毕业,明白需要自己对未来的方向有一个大致的规划,毕竟大学四年的学习只是学到了专业的皮毛,所以决定继续三年研究生的学习来不断完善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 在刚开始准备考研之前,对于考研如何考,考哪几门,需要准备什么,自己并不是特别的清晰,只是有个大概的概念,导致后期专业复习期间有些抓不住重点,有些浪费时间,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准备考试前一定要弄清楚往年的考试的科目、范围以及需要准备的东西。 复习规划我复习的时候有点晚,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这个阶段从6月开始到10月底,满打满算5个月。英语方面我不是很担心,主要做真题,毕竟过了四六级了。这个阶段主要是政治与两门专业课的积累。政治采用做题的方式。两门专业课把官网推荐的书籍都买了过来,有些不太好买的就用影印版,还有才思考研专业课的两套资料。这个阶段就是看书,看资料,熟悉基础知识点,理解掌握。到10月的时候,开始做专业课的题目,才思考研的真题很全,共有10年。考前冲刺阶段,11月到考前,这个阶段需要开始背诵记忆这些考点知识。英语需要准备作文,政治需要背诵材料题,两门专业课要背诵常考知识。 各科目学习思路在英语方面,首先就是词汇量的积累和语法的掌握,其次就是要注重阅读理解的训练,培养自己做阅读的速度和关键句的把控,最后就是要积累写作的素材,不要认为万能模板一定是通用的,其实最终考试写作中最熟悉的还是自己总结出来的素材,所以一定要随时积累。 政治,暑期就做1000题或者1500题。大纲出来之后,再做一遍最新的1000题。大部分我的复习按着肖秀荣的系列书复习的,出什么书,就做什么书,像1000题,8套卷,4套卷,模拟卷等。政治的真题也要看看,真题的含金量很大,题每一年都不一样,但是考查的点,做题的方法是一样的。在复习过程中大家很有个小问题,做完选择就算结束了,记住五道分析题,也不能忽视。做完记得研究分析,我习惯每做完一套卷子就把考查的知识点列个表格,逐个分析,查漏补缺。 专业一文艺理论与电影理论,专业二中外电影史,需要看的书官网上有,我这边也分享一下。文艺理论与电影理论: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张同道:《艺术理论教程》鲁道夫·爱因汉姆,杨跃译:《电影作为艺术》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邵牧君译:《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杨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尼克·布朗,徐建生译:《电影理论史评》 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著,李迅译:《电影史:理论与实践》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托马斯·沙茨:《好莱坞类型电影》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编:《电影艺术词典》《当代电影》杂志、《电影艺术》杂志 中外电影史: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陆弘石、舒晓鸣:《中国电影史》丁亚平:《中国当代电影史》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世界电影史》路易斯·贾内梯:《闪回电影简史》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或《西方电影史论》格雷戈尔:《世界电影史》《当代电影》杂志、《电影艺术》杂志 文艺理论部分主要看的是张同道的《艺术理论教程》、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专一真题里的文艺理论部分,出现的比较多的大都来自这两本书。除此之外还有两本是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跟李泽厚的《中国美学》,这两本书上的论点可以是你解题的补充。文艺理论的内容本来就很多很复杂,如果只凭借自己的理解,记忆和答题都很难把握。不要局限于书中的内容,多去拓展一些内容,老师也会给我们总结很多方法,把自己的观点加入其中,形成一个具有你自己思想体系的文章,这才是老师真正想看到的。专业一电影理论部分的复习是跟着专业二中外电影史一起进行。电影理论与中外电影史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了。还好才思教育的笔记就很管用,知识点梳理很清楚,但是课本不能丢,搭配笔记一起复习效果很好。同时,自己也要在整理一遍,我是这样梳理的,纵向梳理:按照目录里面的年代时期分析,每一时期出现的品类,每一品类出现的知识点,都列出来。横向分析:每一品类,出现的前后时间、地点,相关事件人物等。历年真题,有时候是很好的参考资料,才思教育都提供历年真题,可以咨询老师,我是在十月份之后开始做真题的,每周一套,做完对照课本和笔记修改,完善答案,整理进自己的笔记里。笔记课本要一起复习背诵,我一般早上背诵,晚上默写。考研很辛苦,很寂寞,所以要乐观。下定决心后不要胡思乱想,学就是了。祝愿大家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看电影》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