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议论文5篇
“和谐社会”是人人都向往的美好社会。用和谐的心态、和谐的生活方式,以创造出和谐的社会。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议论文例文,希望你喜欢。
主持人崔永元曾这样调侃道:“我最爱的节目就是《动物世界》,因为里面没有人。”
这句话让人在哑然失笑的同时也感到无比心酸,人类位于食物链的顶端,但却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凌驾于自然之上,为所欲为。我听见了自然的哭泣声。
或许,在许多年前,人类对自然依然是敬畏的吧?伐木工人被树虎的友爱感动,被粘在树上的树虎移送到了森林的深处,这是一种默默的保护,蕴含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但猎人们呢?为了获取昂贵的树虎的皮毛,他们利用了树虎单纯友爱的本性。从而导致了树虎的灭绝。我不知,那只粘在树上的树虎,见到同伴为了自己而落入圈套,若它有感情、有思想,它会怎么做?但它跟人不一样,只有哀呜声久久在森林中回荡,若干年后,连哀呜声也无法再听到了。
伐木工与猎人两种不同的做法引人深思,在自然面前,人与人的表现也千差万别。人心受到了利益的驱使,会变。而自然仍然是单纯的模样,而且人恰恰看准了这一点,利用自然的弱点攻击自然,长此以往,终将导致自然的毁灭,也难逃自己种下的苦果。
哲学家在面对自然的雄伟绮丽时,发出了“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的感叹。值得一提的是,发出感叹的人当时已双目失明。自然之美是长驻人心的,我们目光所涉及的,皆为表面。如只看到森林背后的商机,即使双目清澈心也无比丑陋,年复一年,自然未变,可人呢?
那自然多么可贵。在自然的映衬下。人是多么的渺小。而人是聪明的,在机械与科技有快速发展下,人竟妄想占领自然,让自然为己所用,人又是愚蠢的,殊不知在自然走向毁灭的那一刻,人类世界也将保卫祖国来一场巨大的浩劫。
我渴望着会有那么一天。人们放下手中的绳索与圈套,与自然紧紧相拥,而非肆意践踏自然,人与自然,本该和谐。
隐约中我仿佛看到了活泼可爱的树虎,在森林深处嬉戏着,而猎人们,正将圈套回归至原先的模样,从容地离开了这本就属于自然的天堂。
说到“和谐”,或许你会以为这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令人难以体会到它真正意义的所在。或许你看完下面的内容,就会清楚明了的知道什么才是和谐。
弱肉强食,这或许是人类为大自然下的一个定义。的确,弱小的生物必定是强大生物的腹中之食。但是,这环环紧扣的食物链同样是大自然的一种和谐。当青蛙大量死亡,就会产生蝗灾,残食庄稼,是人类陷入了粮食危机。从而使粮价飞涨,难免还会出现金融危机。
美国佛尔顿一条叫做马尔丁的偏僻道路上,无数的车辆背堵塞。原因是要给蛇让路。原来,建这条公路时,破坏了蛇群的“通道”。那一年,不仅屡屡发生蛇伤人事件,而且佛尔顿的北部还出现了粮食歉收,老鼠泛滥成灾的现象_原因则是蛇太少!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淤泥堆积,这也是国人打破的和谐的结果。在黄河上游,水质清澈,透明见底。但在她流经黄土高原时,成堆的泥沙泄入水中,使她变得浑浊不堪。而黄土高原在数百年前,数千年前,也是一片绿色。也正是因为人类砍伐,才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在黄河。
瞧,这难道不是典型的人类破坏了自己与自然的和谐而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的例子吗?
但,你思考过吗?为什么人类会去破坏食物链?破坏自己与自然的和谐?为什么人类会如此不顾自然的安危呢?
其一,许多人对食物链的认识不够透彻,不够了解。不真正明白什么才是食物链!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人类有着无穷的欲望。有人为了满足金钱的欲望,捕杀大象,残忍的用锯子锯下了象牙去买做工艺品,获取大量的金钱。当然,也有人为了享受,花重金去购买貂皮、豹皮、虎皮大衣。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去捕杀贩卖,像那些可爱善良的动物置之于死地。还有人却仅仅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而去虐待那些娇小玲珑,对人类来说毫无反抗力的小动物。当然,也有人是为了娱乐,为了自己的闲情,而去狩猎。如此多的事例,其实就是人类那无穷无尽的欲望。
但是_人类的发展也正是因为人类有着无穷的欲望。有人因为懒于走路,而发明了电梯、汽车、火车、飞机。有人为了享受发明了按摩椅、空调等等。而促使人类快速进步的战争也同样是源于愿望_落后就要受到那些强大的、充满欲望的国家欺负。于是,不断发展、创造,建立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所以,没有欲望便不会进步、发展。
在你为了满足自己欲望而发展的同时,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在破坏的同时,也注意去保护自然,植树造林,放生动物,那么,这就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如同当年大兴安岭的工人所说的“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户数,一手砍,一手栽”。我们也应该保护我们自己的大自然。
大自然如同一个十分严密的方程式,还似一条粗长的铁链。总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缺一不可。方程式的不完整,便会影响解题,导致结果的偏差。铁链一旦生锈,便会断开,也就失去它所能起到的作用,在关键时刻造成重大损失。所以,我们人类不应该刻意去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在破坏它的同时,我们人类的利益实际上也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我们更要去保护大自然,建立一个任意与自然间和谐的关系。
想必说到这里,你也一定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和谐了吧?
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今天,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砍伐一片片的森林,生产出各种纸张。参天的大树在高科技的电锯中轰然倒下,绿色在眼前慢慢地消失。而最后,那些纸张却被随意丢弃,成为垃圾。它们在哭诉,哭诉自己的命运,也为人类感到悲哀。
工厂一座座地兴建起来。它们把矛头指向天空,把废气排向大气;它们把矛头指向大地,把废水排进河流湖泊。天空不再蔚蓝,流水不再清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美好景象已成为往事。抬头,蓝灰色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略带灰色的云,时而还弥散着一些尘土。再看看水呢?深绿色,甚至有些是褐色的。鱼呢?它们在哪儿?答案是在饭店的餐桌上,或是永远沉没在了河底。
这样的自然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吗?
洪水泛滥了,淹没了一块块土地,一个个村庄,夺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人们不得不离开世代居住的故乡。水土流失了,沙尘暴滚滚袭来。天空被披上了一层黄褐色的“沙衣”,扬尘使人们睁不开眼。人们被迫戴上眼镜、口罩,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当大自然愤怒、咆哮时,人们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人们开始植树造林,一大批小树苗肩负着防风固沙的使命走上了岗位,阳光照耀下,它们在微笑。人们整治河流,把它们浑浊的身体洗净,又放养鱼苗,让河水焕发往日的生机,成为鱼儿欢乐的家园。人们开发新能源,把对大气的污染降到最低,使天空变得澄清了,时而鸟儿们俏丽的身影又会从头顶上轻轻掠过。
人们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中,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才会美好,人们才会幸福。如果人们光想着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那么生活就不会圆满,当然,人们的幸福也就此告终。
我幸福地憧憬着:在蓝天白云下,鸟语花香,蜂蝶翩飞,鱼游潜水,人们在灿烂地微笑。
人总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本文却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怀抱”中的孩子,任性地毁坏母亲的健康,到头来害苦的是自己。唯有懂得爱护,才能幸福生活。对我们所关注的对象,跳出圈子来看,也是一种行文之道。
自然是我们的母亲,创造了人类,养育了人类,她是人类的母亲,关心和爱护人类,她关心爱护宇宙间的一切,她包容人类的错误一次又一次。她希望有一天,人类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已改正。春天小草破芽而出,心中会略过一丝惊喜吧;当感受到夏风中清凉的风,心里所有的烦恼被舍去;当树叶一片一片的落下,便可以感受到一丝凄凉;当雪覆盖大地的时候,便可以感受到白雪皑皑的世界。世界给了我们很多惊喜。
而我们呢,却因为乱砍树木,破坏自然,吃野生动物而引发的荒漠化、缺水以及新冠,无一不在警示我们人类,要珍惜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动植物。让环境造福人类。工厂的污水使得水源被污染,人类的生命面临着危险。各种白色污染,小鸟的家园受到了伤害。人类啊,醒醒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地球只有一个,要植树造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不想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自然,我希望有朝一日,大家能正视自然,自然,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互利共惠,真正将我们的家园建设的美丽。
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相互关系,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就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就是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谁都离不开谁。人和自然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需要多种一棵树,多养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绿色,都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我们伤害自然,终有一天,我们会得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能做的只有把这把枪用好和用少。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呼吁: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吧。
大自然,一个多么雄伟和神奇的存在。
自然是神奇的,它是万物的家园。河流里鱼翔浅底,天空中苍鹰搏击,大地上鲜花怒放,森林里鸟儿歌唱。阳春三月燕子衔泥,炎夏六月荷花满塘,金秋九月蟋蟀歌唱,严冬腊月红梅飘香,无尽的生命使地球生机勃勃,让大自然绚丽多彩。
大自然的双手总能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白云、青山、绿水,辽阔的草原、起伏的山峦、浩瀚的江海,风景秀丽,美丽如画,让人流连忘返。还有那气势磅礴的珠穆朗玛峰,那诗情画意的桂林山水,那神秘无垠的撒哈拉大沙漠,那轻纱薄雾般的银河,那刹间划破星空像雨点般散落的流星……
而人类呢?是大自然最慷慨以对的伙伴,它给予我们无穷的智慧,给予我们丰富的资源,给予我们无数神奇的朋友。但是,人类的所做所为就如同那青春叛逆少年的不计后果的玩乐,与其不同的是,人类犯下更多滔天大罪。人类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伤害自己的朋友,有些人却依旧乐在其中。人类总是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导致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每年每月甚至每时每刻都有某个物种在灭绝或濒临灭绝。对于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资源,人类更是不知后果的挥霍。世界上80%的原始森林已经荡然无存,森林正在以每天375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
大自然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美,但随着当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天然之美显得越来越珍贵。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善待我们。
带着对大自然的愧疚和与大自然和平相处、善待大自然地誓言,向大自然鞠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题目:主要可以写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相处。
正文
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自人类出现以来,就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只是在原始时代,低下的生产力作用于自然。到了农业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已对自然的干预造成了始料不及的后果。
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科技与生产力水平的极大进步,征服自然的逐步胜利。可是,令人类始料不及的是,工业文明像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但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温室效应。
有人说“人类创造和发现科学,最终毁于科学”!这句话说的也不无道理,想一想,我们天天想着要怎么来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来做实验,这样是生活的好了,那咱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呢?
要想长久地生存在这美丽的地球,就得和身边的朋友打好关系,以前欠别人的,要赶紧还一还.而这种事情光靠一人是绝对不够的,这是你我的责任.最后,还是记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吧: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
扩展资料:
审写作内容,即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就记叙文来说,就是要弄明白文章是要求记人,还是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
写人,是写一个人,还是写两个人或是写一群人;叙事,是叙述一件事,还是叙两件或叙几件事;写景,是写静景,还是写动景;状物,是状动物还是状植物,审题时都要弄清楚。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本文整理了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题目,欢迎阅读。
《人与自然》
《火烧不尽,风吹又生》
《遵循自然法则》
《落红护花》
《对于自然》
《对自然远观即可》
《感悟自然》
《绿水青山何处无》
《欣赏自然的美》
《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乐园》
《远离尘嚣,走进自然》
《自然之境,心向往之》
人类是大自然的精灵,自以为是万物之主宰,可以任凭改造自然。
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时光如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随着人类领地的不断扩大,我们可爱的家园日渐遭到人类的破坏。
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是地球大家庭中的一员。
人类自以为是的聪明,正把语言变成剥蚀自然界的利器。反思的话语,在语言长河里微乎其微,持这种见识的人,越来越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人与自然议论文600字5篇
人们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中,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才会美好,人们才会幸福。谈谈你对人与自然的理解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与自然议论文600字例文,希望你喜欢。
人和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千百年来,它养育了人类,让人类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人类是如此依赖大自然。人类拥有自然,但决不等于人类可以违背自然的意志,否则人类将遭受自然惩罚,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人类才能绵延无尽,不然,会被一种更先进,更文明的生物所取代。
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动物也如此。可一些人却残害他的“兄弟”,不断把自己抬出自然圈,并自以为是自然的主宰者。其实,你想错了,大自然制造了多少生物,而人类,连一个简单的微生物都造不出来,只能坐在一旁看着罢了,然后反复研究,得到结论。
一些人类大量的残害自己的“兄弟”,使生态不平衡,不断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并把大自然“母亲”看作仇人,责备他的“母亲”,使得“母亲”如此狼狈。这样下去人类碧将遭受自然惩罚。
若人类的破坏更加严重时,人类可能就会像恐龙一样突然蒸发于世界。取而代之的是更文明,更具有智慧生物。那时,他们眼里的人类就如我们眼里的蚂蚁。
因此,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大自然,制止那些非人类的做法,那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更好的生活,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乐趣,并让兄弟姐妹更好的生活,享受母亲给予的乐趣。
我们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动物也是,植物还是。不能因为权、财而毁了我们生活的地方,毁了我们自己。
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不卓越于其他生物。
要保护人类,就要保护其他兄弟姐妹,更要保护大自然。
在我们的父母那一代,他们的教科书我们都教给他们,要征服自然,总是觉得人类是大于自然的,人类的科技要比自然要厉害,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现在我们的社会都倡导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要和平相处,要学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大自然。
从古至今人类都饱受一些自然灾害的折磨,可以说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是非常弱小的,即使现代社会人类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我们还是无法克服它的给我们带来的灾难,例如泥石流,地震,海啸这些自然灾害都是我们人类目前无法完全克服的,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伤亡和创伤,所以说成为人类的能力要大于自然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自然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如果我们不懂得尊重他们,不懂得和他们和睦相处,作为你同样的方式让我们人类受到报复,受到惩罚,让我们懂得要与自然和睦相处。
现在有很多人类不尊重他,所以都不管,大家等会比如有一些人乱砍乱伐,我简直就去砍伐树木,让原本玩猴无损的树林带来了伤害,其实森林对我们的大自然是很有好处的,并且可以帮我们吸收一些有害的物质,净化空气给我们人类也是有好处的,但是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无节制的砍伐他们,让森林受到破坏。森林的破坏也会给人类带来报复,因为森林如果遭到了很大遭到了破坏,原本森林就有净化空气和调节局部气温的效果,如果森林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这些效果也就没有了。
可以说人类在破坏自然的时候,也就是在破坏自己,那么大自然也会同样的方式来对我们这样,所以说我们要懂得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和平和睦相处。
此刻已是21世纪,人类对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高科技产品推出,推动了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但也使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不少珍稀物种灭绝。
从前,人们过着仙境般完美的生活,没汽车,没烟囱,更没化学工厂。人们上山摘野果,下山捉野兔;树木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河里的鱼虾数不胜数。没有忧虑,没有烦恼。
但自从第一辆汽车发明之后,人类就走上了破坏环境的不归之路。而为了扩充自我的生活空间,赚到更多的钱,森林中的一棵棵树木倒下了;为了填饱自我的肚子,得到口福,无数的动物被虐杀了;工厂的奸商为了夺取暴利,不择手段地把有毒物质排入河流,造成河水污染,很多鱼类死亡了。
这难道就是我们那“完美的生活”吗?
我们人类十分固执,想到的事必须做。当人们对自我的“土地私有制”不满时,制造出“礼貌”战争!各种新型武器不断推出,石头、弓箭、子弹、原子弹轰轰烈烈地投上战场。仅仅一次海洋战争,就使一千多种海鸟和鱼类灭绝!
此刻已是和平年代,人们讲究华丽的服饰,一件毛皮大衣,也不知用了多少珍稀动物皮革才缝上!一件漂亮的木雕家具,用的是不知长了多少年的参天古树……大自然哺育了人类,但不是无偿为人类服务的。
这是有代价的:砍伐了树木,就会引来洪水、干旱、沙尘暴等多种自然灾害。鸟类数量的减少,数不尽的害虫就会在农田里飞来飞去,粮食会减产……
一棵小树苗不知需要多少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它为我们制造氧气,保护环境。而人类砍伐它,仅仅需要几分钟……期望人类能保护环境,不要再创造出另一份“辛德勒名单”。破坏自然环境就是虐待自我,我不期望世界上的最终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
大家好!很高兴站在这个讲台上发表我对“人与自然”之间的思考。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博爱众生,达天人合一”。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古有《道德经》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今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者相辅相成。和而不同,和而为一,无不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相处,互相促进发展的。
如果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生态哲学认知的范式。那么“民胞物与”就是中国古代生态伦理诉求的典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的科学认知,至今仍给我们以启示。可是,上世纪的中国需要发展,人口经济需要推动,于是,大地伤痕累累,肮脏的血液在她的血管中流动。人们围湖造田,困海填地,除草耕种,伐木造屋,倾倒污水。种种劣迹,都在伤害我们的地球母亲,伤害这个从古而来就和谐共处的自然。
我们是自然之子,那么保护自然就是我们应做之事、应担之责。孟子曾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我们应胸怀天下万物,坚信人与自然皆平等,博爱众生,达天人合一之境。
英国一位生态学家说得好:“我们不是地球的拥有者,我们只是借用了子孙的地球。”过去,我们犯下的大错已让我们尝到了恶果。土地沙漠化、酸雨、全球气温上升、臭氧层破坏、北极水面上升、冰川融化等等。可现在,我们还有改正的机会,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我们是自然之子,为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植树造林,退耕坏草,退田还湖,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我们应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用电,不随意浪费资源。我们应努力学习,改革创新,争做时代新青年,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保护自然。
以博爱之心爱众生万物,万物众生也会爱人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促进发展,如此之好事,岂不美哉!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人与自然的关系大概就像两个人吧!一个不断索取,一个不断付出。那当世界万物忍受不住这样的索取是不是会让人类接受惩罚。
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15年埃博拉,2016年洪灾,2019年澳大利亚大火,2019年蝗灾,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天灾?人祸?难道问题不是应该从人类自身找吗?
同是地球的儿女,难道我们人类就不会受到责怪?同是地球的儿女,人类就该凌驾于自然,凌驾于其他生物?同是地球的儿女,难道威胁人类的生物就该被人类伤害?
人类是高级的生物但不代表这是破坏自然的理由,经济建设越来越先进,发达。可人类的思想依然如此,人类只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就拿今年春节前的事来说,是蝙蝠的错吗?不是,找找蝙蝠的资料,它长成那个样子不就是为了人类不去捕它们吗?蝙蝠常年体温40度以上,身上数百种病毒。那为什么人类还会去吃?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不去考虑后果,只为了自己一时的贪婪。
所有的灾祸来临时,人类只会抱怨。事到如今,人与自然都不用找谁对,谁错。一起忍受自己犯错后的惩罚。每一次的灾祸何尝不是再给人类提醒呢!
我希望春天能看到树木上都长着嫩芽,能听到燕子的叫声;我希望夏天能看到小河里各种鱼儿在游动,傍晚能听见布谷鸟的歌声;我希望秋天能看到金色的麦浪,能听见农民伯伯爽朗笑声;我希望冬天能看见白雪皑皑,能听见人们的祝福。我还希望一年四季能看到真正的太阳,而不是隐没在雾霾下的一丝光。
如果人类的欲望少一点,那么自然就会美一点。人类应该反思自己,有所觉悟,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
转过来的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各国执政党面临的共性问题随着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不断积累,来自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逐渐成为各国执政当局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环境问题实际上已经发展成社会政治问题,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与政党政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政党执政都无法回避人与环境如何相处的问题。第一,“绿色政治”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政党结构,也使环境保护问题进入主流政治。绿党是一支以保护环境、扩大民主、维护人类和平为主要目标的新兴政治力量。1972年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绿党组织 ——新西兰价值党出现。之后,绿党的势力在各国尤其是西欧迅速发展,并相继进入地方、国家及欧洲各级议会,成为重要的执政党、参政党。目前,绿党已遍及世界五大洲,全球大约有70多个绿党组织。在绿党的推动下,生态优先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在世界各国深入人心,一些主流政党也进行理论创新,德国社民党、英国工党等老牌执政党纷纷将“绿色政治”的理念写入党纲,英国保守党政府等一些右翼政府也陆续出台了新的环境保护条例。“绿色政治”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最终摆脱边缘地位,走入了主流政治。第二,环境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执政党均注重维护自己环境利益。目前来看,各国执政党公认的环境安全问题主要有四类:一是资源稀缺造成的冲突与不稳定,如石油和水是引发诸多地区冲突的重要原因,在中东、非洲、西亚和南亚,水资源已成为影响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二是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而引发的社会动乱,如在非洲和亚洲多个国家由于环境恶化、食物短缺产生了大量“环境难民”,并引起局部动荡和社会不稳定;三是跨界污染和危害转移引起的国际纠纷和冲突;四是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间货物与人员流动带来的生物、基因威胁,诸如疯牛病、禽流感和SARS等病毒和疫病的蔓延很难控制,往往带来全球性的恐慌。第三,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已经成为影响执政党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美共和党政府因退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而遭到强烈批评。欧盟各国执政当局率先提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20%的量化目标,并迫使在气候问题上一直不甚积极的美共和党政府在G8峰会上做出一些妥协。虽然西方发达国家是输出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主要责任者,但这些国家的执政党一直都积极争取在环境问题上的话语权,攻击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政策。二、各国执政当局在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的主要做法第一,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瑞典、芬兰、挪威等北欧国家的执政当局最早呼吁从全球高度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问题。1972年瑞典执政当局主动承办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在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呼吁“人类业已到了必须在全世界一致行动,共同对环境问题采取更审慎处理的历史转折点”。2003年,在许多国家执政的社会党国际成员党在《圣保罗宣言》中提出了“新的发展观”,认为环境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同等重要,主张把生态、经济和社会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近两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执政当局停止使用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用新的“绿色核算体系”,将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保护的成本也计算在内,以更加合理地反映出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二,综合运用立法、行政、税收等手段对环境保护进行监督和调控。芬兰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环保法的国家,执政当局早在1886年就制订了第一部森林法,目前其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70%。2000年3 月,芬兰政府开始实施新的《环境保护法》,将防止空气污染、消除噪音和环保许可证制度等有关法规汇总在一起,同时修改了节水和垃圾处理等相关法规,加强了对环境的预防性保护。近年来,印度、越南、缅甸、老挝等国执政党为保护本国森林资源也都制定了相关法律,严格限制原木出口,对木制品出口的税收也大幅上升。非洲各国执政党针对非法捕猎和贩卖野生动物的行为制订了严厉的惩罚措施。第三,发挥政府和民间两方面的作用,强制和鼓励双管齐下,推动企业和社会节能降耗,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多国家的执政党普遍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等作为施政的重要内容。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执政党通过财政、税收、行政等手段推动节能,新加坡执政当局建立了一个2000万新元的环境可持续创新基金,鼓励企业、个人在节能、环保和资源再生利用等方面的开发创新。日本政府通过改革税制,规定企业如果达到节能标准或使用节能产品,将在一定时期内享受减免税的优惠,如果达不到节能标准又无法按期改进,将被处以100万日元的罚款。美国和德国制定了相关法规,用减免销售税的办法鼓励公众购买新能源汽车。第四,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将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转变为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新型循环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执政当局迫于资源匮乏和能源危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执政当局的政策推动下,循环经济在日本已经成为企业的日常行为,松下、索尼、丰田等许多大公司都基本实现了“产业垃圾零排放”。德国的循环经济已经发展成一个新兴产业,所有生产行业的垃圾被处理后重新使用的比例高达50%。其他欧盟国家也都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并制定了回收、利用或循环使用的具体办法和目标。英国规定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要增加10%,2020年增加到20%;荷兰执政当局规定废弃物循环利用率应达到60%;法国规定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为80%。第五,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奥地利执政当局规定中小学必须开设环保课程,定期聘请环保专家讲授环保和垃圾回收知识,新闻媒体经常宣传环保新知识和新发明。瑞典政府将节能和环保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大力宣传,并积极向国外推广其节能经验,使全民对环保都有一种自豪感。美国将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美国回收利用日 ”,环境保护局专门开设网站,宣传再生物品的知识。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以节约环保为荣的良好社会氛围。三、几点启示纵观各国执政党近40年来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问题上的理论、政策和做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可以得出以下启示:第一,摈弃旧的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符合时代潮流。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公正和环境和谐的片面的发展观已经在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展现了种种弊端。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第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盲从。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既要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但又不能在环保等问题上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不能被一些不符合国情的理念束缚住手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在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仍必须从国情出发,以控制人口过速增长、保障粮食安全和抵御自然灾害等为重点,不能盲目超前。第三,必须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作纳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中来,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其他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避免成为政府或企业单方面的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不仅要注重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还要考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善社会氛围和稳定社会秩序结合起来,在改善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天地人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大、泛、而深的课题,要想简明地揭示它们的关系,只得借助于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学说……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从上世纪70年代才广泛传播开来,传播和被人接受的速度是惊人的。那诱人的“生态平衡”被学者们研讨着,官员们宣传着,演员们呼喊着。生态平衡之所以诱人,那是因为人们企盼的生态系统稳定状态是美好的。尽管人们觉得它有点抽象莫测,可它又是亲切具体的。熟知生态平衡要先知生态系统。可生态系统从被西方学者提出至今,权威人士的定义有十余个,有的几百个字,有的几十个字,但无公认统一的文字表达。取其共同的实质,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与无机环境系统的特定结合。生命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生命类群,包括人类;无机环境指自然界的无生命成分;特定结合指不同地域创造出的多样的生物类群——即不同生态系统。陆地上各生物类群形成各自的生态系统,它们总称为陆地生态系统;同样海洋生物类群形成了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就构成了整个生命世界——生物圈。生物圈一般至陆地之上百米高空,水面之下百米深层,这就是人的家园。所以人早知崇拜天地,知道人以食为天,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人是依赖于自然,从属于自然的。 人在生物圈中处于什么位置呢?天地无机环境为谁效用呢?为草原、森林、庄稼——绿色世界。各类动物依赖谁而存活呢?直接间接都依赖于绿色植物。万尊的人靠什么活着呢?以吃来说,取之动物或植物,或二者兼取之;以喝来说,取之天上地下的水;生命必须的氧取之于大气。食、水、气缺一不可的生命要素都来自于天地无机界。生态学家把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又分为三类,且冠以公正的名称:(一)植物——生产者;(二)动物——消费者;(三)微生物——分解者。比较三类生命类群谁最有本领呢?无疑是生产者,因为它养活了自己和后二者。人在哪里呢?在动物之中了。按生态食物链排序:先是食草动物,后是一级食肉动物;二级食肉动物……人排在何位呢?人是食草(粮)又食肉的多食性“高级”(依赖性最大的)消费者。所以,生态学家早已结论:没有植物就没有动物,就没有人类。 尊贵的人不要不服气,这并不否定人有灵巧的手和发达的大脑,只是说人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和环境,从而要求人尊重大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 历史证明,由于人类的盲目自大,破坏了生态平衡,屡屡招来毁灭人类自己的生态灾难。破坏生态平衡的诱因归结为三类:一、破坏环境:由于环境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它的改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由于破坏环境打破生态环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诸如:湖沼富营养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坏了臭氧层;阿斯旺水坝生态环境恶化;“六六六”、“DDT”施用后的恶果;地球的“湿室效应”等。二、破坏植被,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是陆地生态平衡的杠杆,地球上由于破坏植被导致的生态灾难最多,如1934年发生在美国西部的黑风暴,毁掉耕地4500余万亩;1963年发生在前苏联农垦区的大风暴,毁田3亿多亩;同样因森林的破坏,使古老的巴比仑文明灭亡;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塔尔平原,因森林破坏沦为沙漠,沙漠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中国黄河流域生态条件的变坏,源于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当今长江将变成第二条黄河;东北林区生态条件变坏,主要原因是对西南林区和东北林区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和过度采伐。三、破坏食物链: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衡的例子如:因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引发林木病虫害;印度曾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下降;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因牛粪覆盖草地成灾引发蜣螂解救的例子更为新鲜。当然在生物圈内往往是几种诱因并存的。 中国是一个生态灾难多发的国家,中国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态灾难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变坏、洪水泛滥、库坝被淤等。近年来,我国水域污染增多:网眼小了,鱼虾少了。科学家们预言:“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这就告诉人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加大,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第一部分 再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今天,借中国水利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的机会,谈几点认识. 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在新形势下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就水利行业而言,应该如何进一步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各项水利工作,我认为有必要认真回顾总结过去5年来的治水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明确今后水利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1999年3月,我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的报告,引起全行业乃至行业内外的一场大讨论.针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1999年11月6日,我在中国水利报社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上谈到人们对水的九个方面认识的转变时,第一次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此后,我们一方面在治水理论上不断探索,一方面在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水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2002年9月,在中国水利杂志专家委员会会议暨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层研讨会上,我作了题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体制保障"的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水利发展的转轨时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种科学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各项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了水利部门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指导水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总结这些年治水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探索,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因此,今后要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作为指导各项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推动治水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一,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依傍大河而生:中华文明发祥于黄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孕育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开端于恒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渊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而且这些大河都具有水量充沛,泥沙较多,洪水频繁等相同的特点.洪水的泛滥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灾害,另一方面也为人类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使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够收获粮食,繁衍生息.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依存,开发,掠夺,和谐.在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同,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第一个时期,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一种依存的关系,人依附于自然.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通过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胁.这一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青铜器,铁器的使用及至农业,畜牧业出现后,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使得这种关系进入了开发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后,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驱使他们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面对大自然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然而,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时期,在哲学意义上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人依附于自然,处于"天人合一"的原始和谐状态;在掠夺阶段,主导人们的是"人定胜天",对人与自然的初级关系给予了否定;现在,我们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就是要否定"人定胜天"的思想."人天和谐"不同于"天人合一",它是人类反思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破坏造成恶果之后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是人类主动地在更高层次上同自然和谐相处. 综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当前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充分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对我们在水利工作中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求得眼前的发展.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 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中国治水事业而言,就是要用这种理念去努力破解中国面临的水问题. 当前,水利工作面临四项任务,即解决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四大水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是水对人的伤害,但本质上是人对水的伤害造成的后果.因此,在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更要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伤害.破解中国的四大水问题,最核心的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破解中国的四大水问题分别有四个核心要点. 第一,给洪水以出路.这是解决我国洪涝灾害问题的要点. 在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上,我们有很多经验教训.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给洪水以出路. 去年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集中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去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在抗洪救灾中,我们按照中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实施政府有效的社会管理,提早部署,充分准备,利用各种先进的预测预报技术和手段,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及时运用行蓄洪区和分洪河道,做到了"拦,分,蓄,滞,排"合理安排,严密防守,科学抢险,使洪水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实现了对洪水的科学有效防控.精心组织,妥善安置受灾群众,防洪救灾工作井然有序,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尽管淮河洪水量级大于1991年,汛情重于1991年,但灾情,抗灾投入和灾害损失均小于1991年.在整个防洪调度和人员撤退中,没有死伤一个人.当然,淮河防洪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具备了必要的工程和技术手段.如果没有这些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文:
广漠的宇宙,悠久的历史,事无巨细、新旧,都蕴藏着丰富的宇宙真理,都渗透着人类珍贵的智慧与体验,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天去的,到了冬天才返回,半途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智慧来找到回去的路。”于是就放开老马,大家都跟在老马的后面走,老马识途,最后果然找到了来时的路。
部队继续行军,走到一处深山中,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蚂蚁洞口的松土堆有一寸高的话,掘下八尺一定就会有水。”士兵们依据这种方法,果然找到了水源。
无独有偶,欧洲战争史上也有与之相似的例子。1784年深秋,拿破仑进军荷兰,荷兰人打开各条运河的闸门,用洪水拦阻法军前进。法军统帅夏尔·皮舍柳准备撤军。
但是,当他偶然发现树上的蜘蛛大量吐丝结网时,认识到天气将要转冷,于是就马上下达了准备进攻的命令。不久,寒潮到来,一夜之间江水结冰,法军迅速踏冰而过,一举占领了塞乌得勒支城。以上这些都是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取得成功的例子,人称“万物静观皆自得,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两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围炉夜话》中说:观赏红霞时,领悟到到它明亮而又灿烂的生命;观赏白云时,欣赏到它卷舒自如的美丽姿态;
观赏山岳时,体会到它灵秀高峻的气概;观看大海时,领悟到它的浩瀚无边,因此,只要用心体会,那么天地之间无处不是好文章。面对翠竹时,能学习到待人应虚心有礼;面对菊花时,能学习到处乱世应有高风亮节;面对松柏时,能学习到处逆境应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而面对芷兰香草时,能学习到人的品格幽远芬芳,那么在游玩与观赏之中,处处足以启发我们的心灵,处处都是良师益友。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我们要好好爱护自然界。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欢迎阅读。
一
人与自然
“都怪你!要不是你,我的孩子们怎么可能被老鹰抓去!你没资格当侦查兵!”小海龟的母亲对着“幸存”的海龟侦察兵大发雷霆。
“我……我不……不是故意的!我出来时周围真的很安全啊!没有老鹰,什么都没有的……”,“你胡说,没有?那么安全为什么我的孩子都被抓去了?呜…呜…”海龟母亲伤心地说著!“侦察兵”惭愧的低下了头!好了,不要责怪他了!这不能算他的过错……”螃蟹大叔走过来对大家说:“当时,老鹰正扑向他,他被一位游玩的小男孩救了,他自己还不知道呢!”
“妈妈,今天我救了一只小海龟,他差点被老鹰抓去,多亏了我……呵呵!”小男孩回家向妈妈炫耀着!
“恩,宝贝真有爱心,去看电视吧!”小男孩兴高采烈的开启电视机,坐在沙发上开心的看着……
“现在播报一条新闻,今天下午15点左右一群刚出生不久的小海龟被一群老鹰捉去,至今仍下落不明……,保卫它们的海龟‘侦察兵’被炒鱿鱼!”
这时,小男孩突然发现自己的“爱心”一下子变成了“歹心”。一时难过的说不出话来了……
夜里,小男孩怎么也睡不着觉,在为白天自己的行为自责,想着想着,泪水从眼眶中滚落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小男孩就跑到海边。突然看到了那只“侦察兵”,便走上前去!
“对不起!小海龟,是我害了你,对不起……”说著说著,泪水又滑落下来!
“都是你,要不是你,他们就不会被老鹰抓去了!我就不会挨骂了,都怪你!”海龟侦察兵愤愤地说著。这时,小男孩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委屈,放声大哭起来。
“孩子,不要哭了”。螃蟹大叔从一边慢慢走来。“唉!我们知道你是好心,但是,谁都无法改变自然界的规律,作为海龟的侦察兵,随时献身是他的职责,侦察兵世世代代都是这样的!没有办法啊……”
“这种自然规律就像人类会生老病死一样的,天生注定的……你不愿看到他被老鹰捉去,却忘了后面更多的生命会牺牲,有些事情你要学会放弃,也许放弃后会收获更多!”
小男孩点了点头,抹著泪水离开了海滩,从那以后他懂得了放弃,他每年都会去那个海滩一次,看着小海龟一个个平安的入海,有时也会有老鹰把“侦察兵”捉去,但是,只是在一旁默默地注视著……
评析:这位考生根据作文题的材料,编写了一个童话故事。童话,一是要有童心、童趣,二是要有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非现实性。这就需要大胆的想象,要有巧妙的构思和一定的思想深度。要告诉读者一个道理,给读者一定的启发。从这一点来说,此文也算差强人意。
二
人与自然
有人说,我们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在他们看来,的确如此:我们使用着由人类自己发明的纸张,与那些没有文字的动物不同;我们享受着由人类自己发明的高科技电子产品,与那些只会与草木取乐的动物不同;我们吃著由人类自己做出的食物,与那些吃著野果的动物不同——可是,这真的代表了我们的智慧吗?
人真的比普通动物聪明吗?
我们使用的纸张,是由树木打成纸浆后做成的,资料显示,每生产一吨纸要17棵大树,而我国年人均消费纸巾千克,这就意味着1000万立方米的森林被砍掉!多么可怕的数字!再让我们看看这些普通动物:尽管它们没有文字,但是它们排出的粪便却滋养著一方水土,它们以自己的方式汇报自然的养育之恩。
我们使用的电子产品对自然的危害更是不可理喻。据资料显示,一节电池可以污染数十万立方米的水!而且,全球的污染源中有百分之二来自电脑!再让我们看看这些普通动物:尽管它们的游戏仅局限于打闹嬉戏,但是它们却没有污染地球的环境。
我们在饭店吃饭时,经常会有剩饭剩菜,可是如果这些剩饭菜没有处理好,却会滋生出成千上万的细菌,对我们自身以及普通动物们造成伤害!再让我们看看普通动物:尽管它们吃著树上野生的果子,可是它们不会为大自然创造垃圾——它们尽到了大自然一员的责任!
我们也是大自然的一员!我们也是自然的孩子!人们口口声声说自然是自己的母亲,可是人类自己却在不觉间给大自然,不,是人类的母亲,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
人类,只会无限度的索取自然,而动物,却是在索取自然的同时给予和保护自然。我们真的比它们聪明吗?没有答案。
三
人与自然
自然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些自然资源,人类就不能呼吸新鲜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
大地正在无私地奉献着它仅有的资源,而人类呢?只懂得顾着眼前的利益,顾著自己的生活,不知不觉间正辣手摧毁著大自然。难道他们不懂得感恩图报?无知缠绕人类,他们不知道破坏大自然,其实是人类灭亡的大前提。
森林资源逐年减少,人类还不快保护它,还不顾后果地去砍伐树木,森林便会变成赤土裸地。人类知不知道,当洪水来的时候,树木有能力能阻挡洪水冲上岸上,有了树木,人们的房子可能不会遭殃、人们知不知道树的净化能力有多厉害!能吸入二氧化碳,排出人类寸分不离的氧气。人类要是知道树木对人类有这么大的作用,就不会去砍伐树木了。
据统计,美国仅1968年一年,就像海底倾倒了大约4800万吨的各种废物,特别是有放射性污染的核垃圾,简直是把海洋当成了自家的垃圾桶。再看看我们的身边,每天都有垃圾,走到哪里都能看见满地的垃圾堆;在马路上常常可以看见无数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在飞快地行驶著,这些尾气对我们人类的污染是十分严重的。而且这些尾气会破环宇宙的臭氧层……现在有一些工产排放污水到河水里面去,这可是十分严重的,污水是有许多细菌,人类吃下去,可能会得病的啊!更有数不胜数的白色恶魔在人类手中如愿以偿的获得了数百年的自由……这一切的一切,难道都与我们没有一点关系吗?
最近, *** 下了一条规定:不许使用塑料袋,因为塑料袋用完了之后既不能销毁,也不能埋起来,而且塑料袋对人体有害,所以 *** 就禁止人们使用塑料袋。去商场买东西的时候,可以看见商场里都不用塑料袋,装东西都是用环保塑料袋,环保塑料袋可以多次使用,对人类的健康又没有影响。虽然 *** 禁止使用塑料袋,可是还有一些小商贩不自觉,出来卖再生的、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塑料袋,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树木被乱砍滥伐,水资源也遭受威协。林木的根不能扎住泥土时,当洪水来,水土大量流失。就拿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来说,就是一个例子。现在我们的母亲黄河正在痛苦地 *** 著。每到一次氾滥,黄河总又一次地疲劳。冲刷了黄土高原等地方的泥土,令土地由肥沃变到贫瘠了。这些现象难道不是我们人类破环自然资源后的结果吗?科学家已经证明太空上可能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了,人类不能指望在破环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啊!人类不能再破环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了,否则人类有一天一定会后悔。
好好保护地球的有限资源吧!让它更好的造福于我们吧!不要再破环地球仅有的资源吧,不然人类将会面临真正的灾难啊!好好保护地球吧!
四
人与自然
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小孩对着一座空旷的小山尖叫“蠢材”,小山毫不客气地回敬“蠢材”。而当他对小山呼唤“我爱你”时,小山也告诉他“我爱你”。
的确,世上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善待他人即是善待自己。
可是,看着人类是怎样“善”待他们唯一的生存地——地球的呢?人们从地球身上无情残酷地榨取著利益,森林消失了,空气混浊了……再看看地球给我们的“回声”吧。地球将让我们生存在一个灰濛濛的、肮脏的环境中,来作为对人类的报复。
早在人类刚刚进化到世界上时,人类和自然保持着友好的相安无事的合作关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水,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自然报以人类最友好的微笑。
随着人类发展的车轮加速滚动,人类开始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有能力并且有权利去征服自然。加之金钱,这一最为诱人的利饵,人们把一双双的脏手指向自然。鸟语花香的森林被夷为了荒芜沙漠;珍奇活泼的野生动物成了人们嘴边的燕窝、猴脑。随之,自然开始报复:一群群的老鼠冲向城镇,撕咬著婴儿的脚趾;一群群的白蚁卷入非洲的农庄,留下的只是一具具农夫的白骨。何等让人痛心的“回声”啊!
随着大工业的加速迅起,大量污气废气的排放,人们不得不每天呼吸著灰尘,已无健康可言。而森林的消失,导致了水土流失,气温升高。1998年夏,洪水无情地肆虐在中华大地,摧毁了无数人的家,不仅仅是中国,南美、非洲、世界各个角落都深受“厄尔尼诺”之苦!
珍爱地球就是善待自己,保护环境已是时不我待的了。
地球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当我们的朋友被我们亲手摧残得满目疮痍时,这是什么感受?当我们不得不戴口罩上班,喝一口经过千百遍过滤的水,这是什么感受?当一个孩子指著爸爸说“爸爸的头顶像荒芜的沙漠”、指著妈妈说“妈妈的头发像乌黑的小河”时,这又是什么感受?人类和地球息息相关,我们有必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爱护自己的生命那样去爱护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青。”如果每个人都从身边做起,还地球健康,那么当耳边残忍的回声消逝时,回荡在人间的一定是与自然共同谱写的美丽乐章!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我们要好好爱护自然界。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欢迎阅读。
一
人与自然
“都怪你!要不是你,我的孩子们怎么可能被老鹰抓去!你没资格当侦查兵!”小海龟的母亲对着“幸存”的海龟侦察兵大发雷霆。
“我……我不……不是故意的!我出来时周围真的很安全啊!没有老鹰,什么都没有的……”,“你胡说,没有?那么安全为什么我的孩子都被抓去了?呜…呜…”海龟母亲伤心地说著!“侦察兵”惭愧的低下了头!好了,不要责怪他了!这不能算他的过错……”螃蟹大叔走过来对大家说:“当时,老鹰正扑向他,他被一位游玩的小男孩救了,他自己还不知道呢!”
“妈妈,今天我救了一只小海龟,他差点被老鹰抓去,多亏了我……呵呵!”小男孩回家向妈妈炫耀着!
“恩,宝贝真有爱心,去看电视吧!”小男孩兴高采烈的开启电视机,坐在沙发上开心的看着……
“现在播报一条新闻,今天下午15点左右一群刚出生不久的小海龟被一群老鹰捉去,至今仍下落不明……,保卫它们的海龟‘侦察兵’被炒鱿鱼!”
这时,小男孩突然发现自己的“爱心”一下子变成了“歹心”。一时难过的说不出话来了……
夜里,小男孩怎么也睡不着觉,在为白天自己的行为自责,想着想着,泪水从眼眶中滚落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小男孩就跑到海边。突然看到了那只“侦察兵”,便走上前去!
“对不起!小海龟,是我害了你,对不起……”说著说著,泪水又滑落下来!
“都是你,要不是你,他们就不会被老鹰抓去了!我就不会挨骂了,都怪你!”海龟侦察兵愤愤地说著。这时,小男孩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委屈,放声大哭起来。
“孩子,不要哭了”。螃蟹大叔从一边慢慢走来。“唉!我们知道你是好心,但是,谁都无法改变自然界的规律,作为海龟的侦察兵,随时献身是他的职责,侦察兵世世代代都是这样的!没有办法啊……”
“这种自然规律就像人类会生老病死一样的,天生注定的……你不愿看到他被老鹰捉去,却忘了后面更多的生命会牺牲,有些事情你要学会放弃,也许放弃后会收获更多!”
小男孩点了点头,抹著泪水离开了海滩,从那以后他懂得了放弃,他每年都会去那个海滩一次,看着小海龟一个个平安的入海,有时也会有老鹰把“侦察兵”捉去,但是,只是在一旁默默地注视著……
评析:这位考生根据作文题的材料,编写了一个童话故事。童话,一是要有童心、童趣,二是要有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非现实性。这就需要大胆的想象,要有巧妙的构思和一定的思想深度。要告诉读者一个道理,给读者一定的启发。从这一点来说,此文也算差强人意。
二
人与自然
有人说,我们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在他们看来,的确如此:我们使用着由人类自己发明的纸张,与那些没有文字的动物不同;我们享受着由人类自己发明的高科技电子产品,与那些只会与草木取乐的动物不同;我们吃著由人类自己做出的食物,与那些吃著野果的动物不同——可是,这真的代表了我们的智慧吗?
人真的比普通动物聪明吗?
我们使用的纸张,是由树木打成纸浆后做成的,资料显示,每生产一吨纸要17棵大树,而我国年人均消费纸巾千克,这就意味着1000万立方米的森林被砍掉!多么可怕的数字!再让我们看看这些普通动物:尽管它们没有文字,但是它们排出的粪便却滋养著一方水土,它们以自己的方式汇报自然的养育之恩。
我们使用的电子产品对自然的危害更是不可理喻。据资料显示,一节电池可以污染数十万立方米的水!而且,全球的污染源中有百分之二来自电脑!再让我们看看这些普通动物:尽管它们的游戏仅局限于打闹嬉戏,但是它们却没有污染地球的环境。
我们在饭店吃饭时,经常会有剩饭剩菜,可是如果这些剩饭菜没有处理好,却会滋生出成千上万的细菌,对我们自身以及普通动物们造成伤害!再让我们看看普通动物:尽管它们吃著树上野生的果子,可是它们不会为大自然创造垃圾——它们尽到了大自然一员的责任!
我们也是大自然的一员!我们也是自然的孩子!人们口口声声说自然是自己的母亲,可是人类自己却在不觉间给大自然,不,是人类的母亲,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
人类,只会无限度的索取自然,而动物,却是在索取自然的同时给予和保护自然。我们真的比它们聪明吗?没有答案。
三
人与自然
自然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些自然资源,人类就不能呼吸新鲜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
大地正在无私地奉献着它仅有的资源,而人类呢?只懂得顾着眼前的利益,顾著自己的生活,不知不觉间正辣手摧毁著大自然。难道他们不懂得感恩图报?无知缠绕人类,他们不知道破坏大自然,其实是人类灭亡的大前提。
森林资源逐年减少,人类还不快保护它,还不顾后果地去砍伐树木,森林便会变成赤土裸地。人类知不知道,当洪水来的时候,树木有能力能阻挡洪水冲上岸上,有了树木,人们的房子可能不会遭殃、人们知不知道树的净化能力有多厉害!能吸入二氧化碳,排出人类寸分不离的氧气。人类要是知道树木对人类有这么大的作用,就不会去砍伐树木了。
据统计,美国仅1968年一年,就像海底倾倒了大约4800万吨的各种废物,特别是有放射性污染的核垃圾,简直是把海洋当成了自家的垃圾桶。再看看我们的身边,每天都有垃圾,走到哪里都能看见满地的垃圾堆;在马路上常常可以看见无数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在飞快地行驶著,这些尾气对我们人类的污染是十分严重的。而且这些尾气会破环宇宙的臭氧层……现在有一些工产排放污水到河水里面去,这可是十分严重的,污水是有许多细菌,人类吃下去,可能会得病的啊!更有数不胜数的白色恶魔在人类手中如愿以偿的获得了数百年的自由……这一切的一切,难道都与我们没有一点关系吗?
最近, *** 下了一条规定:不许使用塑料袋,因为塑料袋用完了之后既不能销毁,也不能埋起来,而且塑料袋对人体有害,所以 *** 就禁止人们使用塑料袋。去商场买东西的时候,可以看见商场里都不用塑料袋,装东西都是用环保塑料袋,环保塑料袋可以多次使用,对人类的健康又没有影响。虽然 *** 禁止使用塑料袋,可是还有一些小商贩不自觉,出来卖再生的、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塑料袋,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树木被乱砍滥伐,水资源也遭受威协。林木的根不能扎住泥土时,当洪水来,水土大量流失。就拿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来说,就是一个例子。现在我们的母亲黄河正在痛苦地 *** 著。每到一次氾滥,黄河总又一次地疲劳。冲刷了黄土高原等地方的泥土,令土地由肥沃变到贫瘠了。这些现象难道不是我们人类破环自然资源后的结果吗?科学家已经证明太空上可能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了,人类不能指望在破环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啊!人类不能再破环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了,否则人类有一天一定会后悔。
好好保护地球的有限资源吧!让它更好的造福于我们吧!不要再破环地球仅有的资源吧,不然人类将会面临真正的灾难啊!好好保护地球吧!
四
人与自然
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小孩对着一座空旷的小山尖叫“蠢材”,小山毫不客气地回敬“蠢材”。而当他对小山呼唤“我爱你”时,小山也告诉他“我爱你”。
的确,世上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善待他人即是善待自己。
可是,看着人类是怎样“善”待他们唯一的生存地——地球的呢?人们从地球身上无情残酷地榨取著利益,森林消失了,空气混浊了……再看看地球给我们的“回声”吧。地球将让我们生存在一个灰濛濛的、肮脏的环境中,来作为对人类的报复。
早在人类刚刚进化到世界上时,人类和自然保持着友好的相安无事的合作关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水,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自然报以人类最友好的微笑。
随着人类发展的车轮加速滚动,人类开始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有能力并且有权利去征服自然。加之金钱,这一最为诱人的利饵,人们把一双双的脏手指向自然。鸟语花香的森林被夷为了荒芜沙漠;珍奇活泼的野生动物成了人们嘴边的燕窝、猴脑。随之,自然开始报复:一群群的老鼠冲向城镇,撕咬著婴儿的脚趾;一群群的白蚁卷入非洲的农庄,留下的只是一具具农夫的白骨。何等让人痛心的“回声”啊!
随着大工业的加速迅起,大量污气废气的排放,人们不得不每天呼吸著灰尘,已无健康可言。而森林的消失,导致了水土流失,气温升高。1998年夏,洪水无情地肆虐在中华大地,摧毁了无数人的家,不仅仅是中国,南美、非洲、世界各个角落都深受“厄尔尼诺”之苦!
珍爱地球就是善待自己,保护环境已是时不我待的了。
地球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当我们的朋友被我们亲手摧残得满目疮痍时,这是什么感受?当我们不得不戴口罩上班,喝一口经过千百遍过滤的水,这是什么感受?当一个孩子指著爸爸说“爸爸的头顶像荒芜的沙漠”、指著妈妈说“妈妈的头发像乌黑的小河”时,这又是什么感受?人类和地球息息相关,我们有必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爱护自己的生命那样去爱护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青。”如果每个人都从身边做起,还地球健康,那么当耳边残忍的回声消逝时,回荡在人间的一定是与自然共同谱写的美丽乐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文:
广漠的宇宙,悠久的历史,事无巨细、新旧,都蕴藏着丰富的宇宙真理,都渗透着人类珍贵的智慧与体验,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天去的,到了冬天才返回,半途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智慧来找到回去的路。”于是就放开老马,大家都跟在老马的后面走,老马识途,最后果然找到了来时的路。
部队继续行军,走到一处深山中,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蚂蚁洞口的松土堆有一寸高的话,掘下八尺一定就会有水。”士兵们依据这种方法,果然找到了水源。
无独有偶,欧洲战争史上也有与之相似的例子。1784年深秋,拿破仑进军荷兰,荷兰人打开各条运河的闸门,用洪水拦阻法军前进。法军统帅夏尔·皮舍柳准备撤军。
但是,当他偶然发现树上的蜘蛛大量吐丝结网时,认识到天气将要转冷,于是就马上下达了准备进攻的命令。不久,寒潮到来,一夜之间江水结冰,法军迅速踏冰而过,一举占领了塞乌得勒支城。以上这些都是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取得成功的例子,人称“万物静观皆自得,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两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围炉夜话》中说:观赏红霞时,领悟到到它明亮而又灿烂的生命;观赏白云时,欣赏到它卷舒自如的美丽姿态;
观赏山岳时,体会到它灵秀高峻的气概;观看大海时,领悟到它的浩瀚无边,因此,只要用心体会,那么天地之间无处不是好文章。面对翠竹时,能学习到待人应虚心有礼;面对菊花时,能学习到处乱世应有高风亮节;面对松柏时,能学习到处逆境应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而面对芷兰香草时,能学习到人的品格幽远芬芳,那么在游玩与观赏之中,处处足以启发我们的心灵,处处都是良师益友。
转过来的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各国执政党面临的共性问题随着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不断积累,来自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逐渐成为各国执政当局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环境问题实际上已经发展成社会政治问题,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与政党政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政党执政都无法回避人与环境如何相处的问题。第一,“绿色政治”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政党结构,也使环境保护问题进入主流政治。绿党是一支以保护环境、扩大民主、维护人类和平为主要目标的新兴政治力量。1972年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绿党组织 ——新西兰价值党出现。之后,绿党的势力在各国尤其是西欧迅速发展,并相继进入地方、国家及欧洲各级议会,成为重要的执政党、参政党。目前,绿党已遍及世界五大洲,全球大约有70多个绿党组织。在绿党的推动下,生态优先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在世界各国深入人心,一些主流政党也进行理论创新,德国社民党、英国工党等老牌执政党纷纷将“绿色政治”的理念写入党纲,英国保守党政府等一些右翼政府也陆续出台了新的环境保护条例。“绿色政治”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最终摆脱边缘地位,走入了主流政治。第二,环境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执政党均注重维护自己环境利益。目前来看,各国执政党公认的环境安全问题主要有四类:一是资源稀缺造成的冲突与不稳定,如石油和水是引发诸多地区冲突的重要原因,在中东、非洲、西亚和南亚,水资源已成为影响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二是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而引发的社会动乱,如在非洲和亚洲多个国家由于环境恶化、食物短缺产生了大量“环境难民”,并引起局部动荡和社会不稳定;三是跨界污染和危害转移引起的国际纠纷和冲突;四是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间货物与人员流动带来的生物、基因威胁,诸如疯牛病、禽流感和SARS等病毒和疫病的蔓延很难控制,往往带来全球性的恐慌。第三,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已经成为影响执政党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美共和党政府因退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而遭到强烈批评。欧盟各国执政当局率先提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20%的量化目标,并迫使在气候问题上一直不甚积极的美共和党政府在G8峰会上做出一些妥协。虽然西方发达国家是输出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主要责任者,但这些国家的执政党一直都积极争取在环境问题上的话语权,攻击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政策。二、各国执政当局在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的主要做法第一,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瑞典、芬兰、挪威等北欧国家的执政当局最早呼吁从全球高度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问题。1972年瑞典执政当局主动承办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在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呼吁“人类业已到了必须在全世界一致行动,共同对环境问题采取更审慎处理的历史转折点”。2003年,在许多国家执政的社会党国际成员党在《圣保罗宣言》中提出了“新的发展观”,认为环境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同等重要,主张把生态、经济和社会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近两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执政当局停止使用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用新的“绿色核算体系”,将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保护的成本也计算在内,以更加合理地反映出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二,综合运用立法、行政、税收等手段对环境保护进行监督和调控。芬兰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环保法的国家,执政当局早在1886年就制订了第一部森林法,目前其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70%。2000年3 月,芬兰政府开始实施新的《环境保护法》,将防止空气污染、消除噪音和环保许可证制度等有关法规汇总在一起,同时修改了节水和垃圾处理等相关法规,加强了对环境的预防性保护。近年来,印度、越南、缅甸、老挝等国执政党为保护本国森林资源也都制定了相关法律,严格限制原木出口,对木制品出口的税收也大幅上升。非洲各国执政党针对非法捕猎和贩卖野生动物的行为制订了严厉的惩罚措施。第三,发挥政府和民间两方面的作用,强制和鼓励双管齐下,推动企业和社会节能降耗,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多国家的执政党普遍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等作为施政的重要内容。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执政党通过财政、税收、行政等手段推动节能,新加坡执政当局建立了一个2000万新元的环境可持续创新基金,鼓励企业、个人在节能、环保和资源再生利用等方面的开发创新。日本政府通过改革税制,规定企业如果达到节能标准或使用节能产品,将在一定时期内享受减免税的优惠,如果达不到节能标准又无法按期改进,将被处以100万日元的罚款。美国和德国制定了相关法规,用减免销售税的办法鼓励公众购买新能源汽车。第四,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将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转变为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新型循环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执政当局迫于资源匮乏和能源危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执政当局的政策推动下,循环经济在日本已经成为企业的日常行为,松下、索尼、丰田等许多大公司都基本实现了“产业垃圾零排放”。德国的循环经济已经发展成一个新兴产业,所有生产行业的垃圾被处理后重新使用的比例高达50%。其他欧盟国家也都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并制定了回收、利用或循环使用的具体办法和目标。英国规定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要增加10%,2020年增加到20%;荷兰执政当局规定废弃物循环利用率应达到60%;法国规定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为80%。第五,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奥地利执政当局规定中小学必须开设环保课程,定期聘请环保专家讲授环保和垃圾回收知识,新闻媒体经常宣传环保新知识和新发明。瑞典政府将节能和环保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大力宣传,并积极向国外推广其节能经验,使全民对环保都有一种自豪感。美国将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美国回收利用日 ”,环境保护局专门开设网站,宣传再生物品的知识。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以节约环保为荣的良好社会氛围。三、几点启示纵观各国执政党近40年来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问题上的理论、政策和做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可以得出以下启示:第一,摈弃旧的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符合时代潮流。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公正和环境和谐的片面的发展观已经在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展现了种种弊端。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第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盲从。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既要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但又不能在环保等问题上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不能被一些不符合国情的理念束缚住手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在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仍必须从国情出发,以控制人口过速增长、保障粮食安全和抵御自然灾害等为重点,不能盲目超前。第三,必须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作纳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中来,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其他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避免成为政府或企业单方面的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不仅要注重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还要考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善社会氛围和稳定社会秩序结合起来,在改善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天地人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大、泛、而深的课题,要想简明地揭示它们的关系,只得借助于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学说……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从上世纪70年代才广泛传播开来,传播和被人接受的速度是惊人的。那诱人的“生态平衡”被学者们研讨着,官员们宣传着,演员们呼喊着。生态平衡之所以诱人,那是因为人们企盼的生态系统稳定状态是美好的。尽管人们觉得它有点抽象莫测,可它又是亲切具体的。熟知生态平衡要先知生态系统。可生态系统从被西方学者提出至今,权威人士的定义有十余个,有的几百个字,有的几十个字,但无公认统一的文字表达。取其共同的实质,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与无机环境系统的特定结合。生命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生命类群,包括人类;无机环境指自然界的无生命成分;特定结合指不同地域创造出的多样的生物类群——即不同生态系统。陆地上各生物类群形成各自的生态系统,它们总称为陆地生态系统;同样海洋生物类群形成了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就构成了整个生命世界——生物圈。生物圈一般至陆地之上百米高空,水面之下百米深层,这就是人的家园。所以人早知崇拜天地,知道人以食为天,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人是依赖于自然,从属于自然的。 人在生物圈中处于什么位置呢?天地无机环境为谁效用呢?为草原、森林、庄稼——绿色世界。各类动物依赖谁而存活呢?直接间接都依赖于绿色植物。万尊的人靠什么活着呢?以吃来说,取之动物或植物,或二者兼取之;以喝来说,取之天上地下的水;生命必须的氧取之于大气。食、水、气缺一不可的生命要素都来自于天地无机界。生态学家把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又分为三类,且冠以公正的名称:(一)植物——生产者;(二)动物——消费者;(三)微生物——分解者。比较三类生命类群谁最有本领呢?无疑是生产者,因为它养活了自己和后二者。人在哪里呢?在动物之中了。按生态食物链排序:先是食草动物,后是一级食肉动物;二级食肉动物……人排在何位呢?人是食草(粮)又食肉的多食性“高级”(依赖性最大的)消费者。所以,生态学家早已结论:没有植物就没有动物,就没有人类。 尊贵的人不要不服气,这并不否定人有灵巧的手和发达的大脑,只是说人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和环境,从而要求人尊重大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 历史证明,由于人类的盲目自大,破坏了生态平衡,屡屡招来毁灭人类自己的生态灾难。破坏生态平衡的诱因归结为三类:一、破坏环境:由于环境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它的改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由于破坏环境打破生态环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诸如:湖沼富营养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坏了臭氧层;阿斯旺水坝生态环境恶化;“六六六”、“DDT”施用后的恶果;地球的“湿室效应”等。二、破坏植被,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是陆地生态平衡的杠杆,地球上由于破坏植被导致的生态灾难最多,如1934年发生在美国西部的黑风暴,毁掉耕地4500余万亩;1963年发生在前苏联农垦区的大风暴,毁田3亿多亩;同样因森林的破坏,使古老的巴比仑文明灭亡;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塔尔平原,因森林破坏沦为沙漠,沙漠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中国黄河流域生态条件的变坏,源于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当今长江将变成第二条黄河;东北林区生态条件变坏,主要原因是对西南林区和东北林区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和过度采伐。三、破坏食物链: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衡的例子如:因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引发林木病虫害;印度曾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下降;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因牛粪覆盖草地成灾引发蜣螂解救的例子更为新鲜。当然在生物圈内往往是几种诱因并存的。 中国是一个生态灾难多发的国家,中国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态灾难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变坏、洪水泛滥、库坝被淤等。近年来,我国水域污染增多:网眼小了,鱼虾少了。科学家们预言:“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这就告诉人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加大,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第一部分 再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今天,借中国水利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的机会,谈几点认识. 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在新形势下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就水利行业而言,应该如何进一步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各项水利工作,我认为有必要认真回顾总结过去5年来的治水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明确今后水利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1999年3月,我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的报告,引起全行业乃至行业内外的一场大讨论.针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1999年11月6日,我在中国水利报社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上谈到人们对水的九个方面认识的转变时,第一次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此后,我们一方面在治水理论上不断探索,一方面在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水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2002年9月,在中国水利杂志专家委员会会议暨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层研讨会上,我作了题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体制保障"的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水利发展的转轨时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种科学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各项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了水利部门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指导水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总结这些年治水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探索,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因此,今后要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作为指导各项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推动治水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一,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依傍大河而生:中华文明发祥于黄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孕育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开端于恒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渊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而且这些大河都具有水量充沛,泥沙较多,洪水频繁等相同的特点.洪水的泛滥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灾害,另一方面也为人类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使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够收获粮食,繁衍生息.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依存,开发,掠夺,和谐.在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同,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第一个时期,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一种依存的关系,人依附于自然.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通过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胁.这一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青铜器,铁器的使用及至农业,畜牧业出现后,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使得这种关系进入了开发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后,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驱使他们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面对大自然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然而,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时期,在哲学意义上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人依附于自然,处于"天人合一"的原始和谐状态;在掠夺阶段,主导人们的是"人定胜天",对人与自然的初级关系给予了否定;现在,我们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就是要否定"人定胜天"的思想."人天和谐"不同于"天人合一",它是人类反思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破坏造成恶果之后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是人类主动地在更高层次上同自然和谐相处. 综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当前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充分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对我们在水利工作中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求得眼前的发展.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 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中国治水事业而言,就是要用这种理念去努力破解中国面临的水问题. 当前,水利工作面临四项任务,即解决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四大水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是水对人的伤害,但本质上是人对水的伤害造成的后果.因此,在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更要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伤害.破解中国的四大水问题,最核心的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破解中国的四大水问题分别有四个核心要点. 第一,给洪水以出路.这是解决我国洪涝灾害问题的要点. 在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上,我们有很多经验教训.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给洪水以出路. 去年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集中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去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在抗洪救灾中,我们按照中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实施政府有效的社会管理,提早部署,充分准备,利用各种先进的预测预报技术和手段,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及时运用行蓄洪区和分洪河道,做到了"拦,分,蓄,滞,排"合理安排,严密防守,科学抢险,使洪水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实现了对洪水的科学有效防控.精心组织,妥善安置受灾群众,防洪救灾工作井然有序,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尽管淮河洪水量级大于1991年,汛情重于1991年,但灾情,抗灾投入和灾害损失均小于1991年.在整个防洪调度和人员撤退中,没有死伤一个人.当然,淮河防洪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具备了必要的工程和技术手段.如果没有这些基础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所谓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水利水害的关系,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状态,使水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能够为整个自然界造福。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 ”、“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 “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占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在治水中把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路子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人类取水、用水、排水,水进入了人类社会,治水活动又需要遵循社会规律。只有在治水实践中不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1.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框架下,统筹考虑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对策流域是水资源的载体,任何河流、湖泊等水体都与其所在的流域休戚相关。健康的河流、湖泊必须有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作为基础和支撑。治水实践不能就水论水,要从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框架下,考虑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既包括湖泊、河流、湿地等水生态系统,也包括森林、草地、农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主要是指对流域内的水、土地、湿地、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限制或消除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流域内植被、湿地等保护和修复,对于缓解洪涝、干旱灾害,减轻土壤流失和水污染问题将发挥一定作用。从水文学的角度看,森林植被及其下面的土壤,就像海绵一样,当降雨发生时,可以吸纳一定数量的雨水(洪水),然后逐渐释放出来,流人河流或渗入地下含水层。如果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雨水汇人河流的速度加快,对于我国降雨在时间上分布极不均匀的现实而言,这无疑加重了汛期洪水和非汛期干旱缺水的程度。另外,植被的退化,也将使土壤受到雨水侵蚀的程度加重,增加了江河湖库的淤积,加重了洪灾,也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造成不利影响。湿地具有类似的作用,在雨季涵养洪水,在旱季可以逐步利用。有研究表明,流域每增加1%的湿地面积,河流的洪峰就会减少近4%。同时,植被、沼泽和其他形式的湿地,可以自然地过滤水流中的污染物和过量养料,阻滞沉淀物,提高水体的抗污染能力。近几年,在植被恢复中,强调利用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结合局部的人工措施,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践表明,一些退化土地封育三五年后,植被的覆盖度可大于。对于大规模的退耕还林 (草)、封山禁牧、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虽然可以从大的区域范围内考虑其经济效益问题,但是必须从长计议,解决好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问题,建立良性发展机制。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坡改梯、小水窖、集雨水柜等措施,建设一定数量的高标准农田,解决农民吃粮和发展问题;通过发展人工草地灌溉的“牧区水利”,解决休牧、禁牧后的牧业发展问题;通过发展小水电代燃料、太阳能、沼气、薪炭林,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使大面积植被恢复可以持续进行下去。’98水以后,在长江中下游等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退田还水(江、湖),保护湿地和水域,使入水争地问题的解决有了良好开端。但是,我国毕竟是人口大国,土地资源宝贵,需要做好水体、湿地利用的文章,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利用好水体、湿地,需要统筹考虑水土资源利用,核心是利用好水,如种植水生经济作物、水产养殖、发展旅游农、业和湿地牛态旅游等,形成洪水经济和湿地产业,使人与水找到新的平衡。近几年来,我国加强了涵养水源工程建设,对地下水超采区进行回灌、补给利保护,对生态脆弱区的牛态系统调水进行修复,对干旱湿地进行补水等,这些有益的尝试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洪涝灾害不可避免,洪灾损失可以减轻,建立人水共存的洪水管理模式我国江河下游约有100万km2的冲积平原,是江河洪水泛滥、泥沙淤积的产物,也是我国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由于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许多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我国业已形成的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不可能、也没有办法作大的调整和变化。洪水泛滥、河流改道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是当今社会所无法承受和容忍的。因此,那种让河流不加约束、任意流淌、回归自然状态的思路是不现实的,也绝不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表现。洪水足不可能根治的,即使防御洪水的标准达到了规划设定的标准,仍有发生超标准洪水的可能性,况且我国江河的防洪标准还很低。因此,必须抓紧水土保持、水库、堤防、蓄滞洪区、调度体系等防洪安全体系建设,将防洪安全标准提高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在易被洪水侵害的地区,要建立有利于减轻洪灾损失的生活模式、经济模式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在与洪水的抗争中,学会人与水共享空间,减轻洪灾损失。此外,研究洪水规律和特性,利用洪水的冲刷和造床功能来减少淤积,治理河流,如黄河的调水调沙试验;加强水库汛限水位的研究,提高雨洪资源化利用程度等,都是利用洪水、变害为利的探索。3.干旱问题不可根治,缺水问题可以缓解,建立合理协调的用水模式干旱是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由于可更新利用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丰枯变化,十旱问题不可避免,也不可能完全根除。在我国干旱、半干旱等生态系统卜分脆弱的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充分考虑流域内生态系统的用水需求,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牛态和环境的用水需求,维系基本的生态系统平衡。要缓解干旱导致的缺水问题,必须采取综合对策,需要从人、经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来构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体系,从开源、节流、保护的齐抓共管来构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体系,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来构建降低旱灾损失的保障体系。我国年用水量已经占到全国年可更新水资源量的 20%左右,但是流域间很不平衡,许多地方还存在开发利用的潜力。适当建设雨水集蓄工程、调水工程,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压力和水资源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同时,扩大对非传统水源,如洪水、污水、劣质水、海水等的开发利用规模和范围,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建立适应当地水资源条件的用水模式,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缓解缺水问题的根本举措。此外,必须进行一系列必要的防旱非工程措施建设,通过制订和实施防旱规划、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旱情监控、信息研究与旱情预报、旱灾救助、公众教育等措施,提高整个社会抵御干旱的能力。4.水污染问题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对水体的侵害,应该也能够得到解决如果说洪水、干旱还有部分天灾的因素,水污染则纯粹是人祸。水体的严重污染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也影响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我国在低发展阶段和较短的时期内遭遇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美国和日本在20 世纪60年代后期着手进行污染防治时,人均 GDP要高出我国现在水平的10多倍,我国面临着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和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的双重压力。控制和治理水污染,恢复业已受到污染的水体,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做出长期、艰苦努力。首先,要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要明确责任,严格执法,改变目前“以交纳排污费或超标排污费”来换取“合法”排污权的做法,杜绝行政管理机关的不作为和排污企业的不作为。二是增加水体的环境承载能力。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河湖疏浚,减轻内源污染;加强水库、闸坝的科学调度,保持水体的适当流动,达到流水不腐的目的,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探索大面积修复污染水体的技术可行性。三是加大对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把化肥催绿一片庄稼,一瓶农药保证粮棉丰收。但是,过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了土壤酸化、板结,地力下降,有益生物大量死亡,造成水体严重污染。要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积极推行绿色农业,推行绿色的耕种方式。5.辩证地看待人类治水活动的利与弊,树立全面、长远、辩证的观念治水活动的出发点无疑是为人类造福,但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时间,对人类治水活动利弊得失的评判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随着认识水平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追求目标的变化,对治水活动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目前,对水利工程的要求已经提高到不仅要对人类有利,而且要对生态有利,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近几年,我国在堤防建设中,进行了生态保护、环境美化等方面的实践,如避免使用不透水材料对河道护砌、重视河流与岸上的联系、尊重河流的多样性等等,积累了一定经验。在国外,一些激进的环保主义者,要求拆除大坝、让河流回归自然的做法,又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然是不可取的。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键是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和慎重处理人与整个流域的关系。对于水资源问题,从流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从陆地、水系、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和谐发展上,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应该说,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利益应该也必须得到必要的保护和满足,但是,从长远看,保护了整个自然界、保护了生态系统,归根到底还是保护了人类自身。
转过来的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各国执政党面临的共性问题随着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不断积累,来自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逐渐成为各国执政当局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环境问题实际上已经发展成社会政治问题,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与政党政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政党执政都无法回避人与环境如何相处的问题。第一,“绿色政治”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政党结构,也使环境保护问题进入主流政治。绿党是一支以保护环境、扩大民主、维护人类和平为主要目标的新兴政治力量。1972年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绿党组织 ——新西兰价值党出现。之后,绿党的势力在各国尤其是西欧迅速发展,并相继进入地方、国家及欧洲各级议会,成为重要的执政党、参政党。目前,绿党已遍及世界五大洲,全球大约有70多个绿党组织。在绿党的推动下,生态优先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在世界各国深入人心,一些主流政党也进行理论创新,德国社民党、英国工党等老牌执政党纷纷将“绿色政治”的理念写入党纲,英国保守党政府等一些右翼政府也陆续出台了新的环境保护条例。“绿色政治”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最终摆脱边缘地位,走入了主流政治。第二,环境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执政党均注重维护自己环境利益。目前来看,各国执政党公认的环境安全问题主要有四类:一是资源稀缺造成的冲突与不稳定,如石油和水是引发诸多地区冲突的重要原因,在中东、非洲、西亚和南亚,水资源已成为影响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二是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而引发的社会动乱,如在非洲和亚洲多个国家由于环境恶化、食物短缺产生了大量“环境难民”,并引起局部动荡和社会不稳定;三是跨界污染和危害转移引起的国际纠纷和冲突;四是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间货物与人员流动带来的生物、基因威胁,诸如疯牛病、禽流感和SARS等病毒和疫病的蔓延很难控制,往往带来全球性的恐慌。第三,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已经成为影响执政党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美共和党政府因退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而遭到强烈批评。欧盟各国执政当局率先提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20%的量化目标,并迫使在气候问题上一直不甚积极的美共和党政府在G8峰会上做出一些妥协。虽然西方发达国家是输出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主要责任者,但这些国家的执政党一直都积极争取在环境问题上的话语权,攻击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政策。二、各国执政当局在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的主要做法第一,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瑞典、芬兰、挪威等北欧国家的执政当局最早呼吁从全球高度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问题。1972年瑞典执政当局主动承办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在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呼吁“人类业已到了必须在全世界一致行动,共同对环境问题采取更审慎处理的历史转折点”。2003年,在许多国家执政的社会党国际成员党在《圣保罗宣言》中提出了“新的发展观”,认为环境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同等重要,主张把生态、经济和社会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近两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执政当局停止使用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用新的“绿色核算体系”,将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保护的成本也计算在内,以更加合理地反映出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二,综合运用立法、行政、税收等手段对环境保护进行监督和调控。芬兰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环保法的国家,执政当局早在1886年就制订了第一部森林法,目前其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70%。2000年3 月,芬兰政府开始实施新的《环境保护法》,将防止空气污染、消除噪音和环保许可证制度等有关法规汇总在一起,同时修改了节水和垃圾处理等相关法规,加强了对环境的预防性保护。近年来,印度、越南、缅甸、老挝等国执政党为保护本国森林资源也都制定了相关法律,严格限制原木出口,对木制品出口的税收也大幅上升。非洲各国执政党针对非法捕猎和贩卖野生动物的行为制订了严厉的惩罚措施。第三,发挥政府和民间两方面的作用,强制和鼓励双管齐下,推动企业和社会节能降耗,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多国家的执政党普遍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等作为施政的重要内容。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执政党通过财政、税收、行政等手段推动节能,新加坡执政当局建立了一个2000万新元的环境可持续创新基金,鼓励企业、个人在节能、环保和资源再生利用等方面的开发创新。日本政府通过改革税制,规定企业如果达到节能标准或使用节能产品,将在一定时期内享受减免税的优惠,如果达不到节能标准又无法按期改进,将被处以100万日元的罚款。美国和德国制定了相关法规,用减免销售税的办法鼓励公众购买新能源汽车。第四,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将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转变为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新型循环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执政当局迫于资源匮乏和能源危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执政当局的政策推动下,循环经济在日本已经成为企业的日常行为,松下、索尼、丰田等许多大公司都基本实现了“产业垃圾零排放”。德国的循环经济已经发展成一个新兴产业,所有生产行业的垃圾被处理后重新使用的比例高达50%。其他欧盟国家也都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并制定了回收、利用或循环使用的具体办法和目标。英国规定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要增加10%,2020年增加到20%;荷兰执政当局规定废弃物循环利用率应达到60%;法国规定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为80%。第五,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奥地利执政当局规定中小学必须开设环保课程,定期聘请环保专家讲授环保和垃圾回收知识,新闻媒体经常宣传环保新知识和新发明。瑞典政府将节能和环保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大力宣传,并积极向国外推广其节能经验,使全民对环保都有一种自豪感。美国将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美国回收利用日 ”,环境保护局专门开设网站,宣传再生物品的知识。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以节约环保为荣的良好社会氛围。三、几点启示纵观各国执政党近40年来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问题上的理论、政策和做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可以得出以下启示:第一,摈弃旧的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符合时代潮流。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公正和环境和谐的片面的发展观已经在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展现了种种弊端。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第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盲从。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既要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但又不能在环保等问题上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不能被一些不符合国情的理念束缚住手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在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仍必须从国情出发,以控制人口过速增长、保障粮食安全和抵御自然灾害等为重点,不能盲目超前。第三,必须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作纳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中来,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其他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避免成为政府或企业单方面的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不仅要注重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还要考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善社会氛围和稳定社会秩序结合起来,在改善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天地人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大、泛、而深的课题,要想简明地揭示它们的关系,只得借助于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学说……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从上世纪70年代才广泛传播开来,传播和被人接受的速度是惊人的。那诱人的“生态平衡”被学者们研讨着,官员们宣传着,演员们呼喊着。生态平衡之所以诱人,那是因为人们企盼的生态系统稳定状态是美好的。尽管人们觉得它有点抽象莫测,可它又是亲切具体的。熟知生态平衡要先知生态系统。可生态系统从被西方学者提出至今,权威人士的定义有十余个,有的几百个字,有的几十个字,但无公认统一的文字表达。取其共同的实质,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与无机环境系统的特定结合。生命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生命类群,包括人类;无机环境指自然界的无生命成分;特定结合指不同地域创造出的多样的生物类群——即不同生态系统。陆地上各生物类群形成各自的生态系统,它们总称为陆地生态系统;同样海洋生物类群形成了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就构成了整个生命世界——生物圈。生物圈一般至陆地之上百米高空,水面之下百米深层,这就是人的家园。所以人早知崇拜天地,知道人以食为天,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人是依赖于自然,从属于自然的。 人在生物圈中处于什么位置呢?天地无机环境为谁效用呢?为草原、森林、庄稼——绿色世界。各类动物依赖谁而存活呢?直接间接都依赖于绿色植物。万尊的人靠什么活着呢?以吃来说,取之动物或植物,或二者兼取之;以喝来说,取之天上地下的水;生命必须的氧取之于大气。食、水、气缺一不可的生命要素都来自于天地无机界。生态学家把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又分为三类,且冠以公正的名称:(一)植物——生产者;(二)动物——消费者;(三)微生物——分解者。比较三类生命类群谁最有本领呢?无疑是生产者,因为它养活了自己和后二者。人在哪里呢?在动物之中了。按生态食物链排序:先是食草动物,后是一级食肉动物;二级食肉动物……人排在何位呢?人是食草(粮)又食肉的多食性“高级”(依赖性最大的)消费者。所以,生态学家早已结论:没有植物就没有动物,就没有人类。 尊贵的人不要不服气,这并不否定人有灵巧的手和发达的大脑,只是说人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和环境,从而要求人尊重大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 历史证明,由于人类的盲目自大,破坏了生态平衡,屡屡招来毁灭人类自己的生态灾难。破坏生态平衡的诱因归结为三类:一、破坏环境:由于环境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它的改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由于破坏环境打破生态环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诸如:湖沼富营养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坏了臭氧层;阿斯旺水坝生态环境恶化;“六六六”、“DDT”施用后的恶果;地球的“湿室效应”等。二、破坏植被,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是陆地生态平衡的杠杆,地球上由于破坏植被导致的生态灾难最多,如1934年发生在美国西部的黑风暴,毁掉耕地4500余万亩;1963年发生在前苏联农垦区的大风暴,毁田3亿多亩;同样因森林的破坏,使古老的巴比仑文明灭亡;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塔尔平原,因森林破坏沦为沙漠,沙漠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中国黄河流域生态条件的变坏,源于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当今长江将变成第二条黄河;东北林区生态条件变坏,主要原因是对西南林区和东北林区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和过度采伐。三、破坏食物链: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衡的例子如:因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引发林木病虫害;印度曾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下降;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因牛粪覆盖草地成灾引发蜣螂解救的例子更为新鲜。当然在生物圈内往往是几种诱因并存的。 中国是一个生态灾难多发的国家,中国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态灾难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变坏、洪水泛滥、库坝被淤等。近年来,我国水域污染增多:网眼小了,鱼虾少了。科学家们预言:“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这就告诉人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加大,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第一部分 再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今天,借中国水利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的机会,谈几点认识. 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在新形势下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就水利行业而言,应该如何进一步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各项水利工作,我认为有必要认真回顾总结过去5年来的治水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明确今后水利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1999年3月,我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的报告,引起全行业乃至行业内外的一场大讨论.针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1999年11月6日,我在中国水利报社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上谈到人们对水的九个方面认识的转变时,第一次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此后,我们一方面在治水理论上不断探索,一方面在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水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2002年9月,在中国水利杂志专家委员会会议暨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层研讨会上,我作了题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体制保障"的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水利发展的转轨时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种科学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各项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了水利部门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指导水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总结这些年治水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探索,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因此,今后要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作为指导各项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推动治水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一,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依傍大河而生:中华文明发祥于黄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孕育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开端于恒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渊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而且这些大河都具有水量充沛,泥沙较多,洪水频繁等相同的特点.洪水的泛滥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灾害,另一方面也为人类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使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够收获粮食,繁衍生息.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依存,开发,掠夺,和谐.在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同,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第一个时期,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一种依存的关系,人依附于自然.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通过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胁.这一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青铜器,铁器的使用及至农业,畜牧业出现后,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使得这种关系进入了开发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后,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驱使他们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面对大自然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然而,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时期,在哲学意义上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人依附于自然,处于"天人合一"的原始和谐状态;在掠夺阶段,主导人们的是"人定胜天",对人与自然的初级关系给予了否定;现在,我们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就是要否定"人定胜天"的思想."人天和谐"不同于"天人合一",它是人类反思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破坏造成恶果之后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是人类主动地在更高层次上同自然和谐相处. 综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当前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充分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对我们在水利工作中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求得眼前的发展.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 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中国治水事业而言,就是要用这种理念去努力破解中国面临的水问题. 当前,水利工作面临四项任务,即解决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四大水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是水对人的伤害,但本质上是人对水的伤害造成的后果.因此,在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更要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伤害.破解中国的四大水问题,最核心的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破解中国的四大水问题分别有四个核心要点. 第一,给洪水以出路.这是解决我国洪涝灾害问题的要点. 在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上,我们有很多经验教训.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给洪水以出路. 去年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集中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去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在抗洪救灾中,我们按照中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实施政府有效的社会管理,提早部署,充分准备,利用各种先进的预测预报技术和手段,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及时运用行蓄洪区和分洪河道,做到了"拦,分,蓄,滞,排"合理安排,严密防守,科学抢险,使洪水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实现了对洪水的科学有效防控.精心组织,妥善安置受灾群众,防洪救灾工作井然有序,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尽管淮河洪水量级大于1991年,汛情重于1991年,但灾情,抗灾投入和灾害损失均小于1991年.在整个防洪调度和人员撤退中,没有死伤一个人.当然,淮河防洪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具备了必要的工程和技术手段.如果没有这些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文:
广漠的宇宙,悠久的历史,事无巨细、新旧,都蕴藏着丰富的宇宙真理,都渗透着人类珍贵的智慧与体验,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天去的,到了冬天才返回,半途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智慧来找到回去的路。”于是就放开老马,大家都跟在老马的后面走,老马识途,最后果然找到了来时的路。
部队继续行军,走到一处深山中,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蚂蚁洞口的松土堆有一寸高的话,掘下八尺一定就会有水。”士兵们依据这种方法,果然找到了水源。
无独有偶,欧洲战争史上也有与之相似的例子。1784年深秋,拿破仑进军荷兰,荷兰人打开各条运河的闸门,用洪水拦阻法军前进。法军统帅夏尔·皮舍柳准备撤军。
但是,当他偶然发现树上的蜘蛛大量吐丝结网时,认识到天气将要转冷,于是就马上下达了准备进攻的命令。不久,寒潮到来,一夜之间江水结冰,法军迅速踏冰而过,一举占领了塞乌得勒支城。以上这些都是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取得成功的例子,人称“万物静观皆自得,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两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围炉夜话》中说:观赏红霞时,领悟到到它明亮而又灿烂的生命;观赏白云时,欣赏到它卷舒自如的美丽姿态;
观赏山岳时,体会到它灵秀高峻的气概;观看大海时,领悟到它的浩瀚无边,因此,只要用心体会,那么天地之间无处不是好文章。面对翠竹时,能学习到待人应虚心有礼;面对菊花时,能学习到处乱世应有高风亮节;面对松柏时,能学习到处逆境应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而面对芷兰香草时,能学习到人的品格幽远芬芳,那么在游玩与观赏之中,处处足以启发我们的心灵,处处都是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