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围城的艺术特色比较好,或者更细一点你可以写围城中的女性形象
[1] 彭小球,周叶青. 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J].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 . [2] 熊佳红. 浅谈讽刺手法在《围城》中的运用[J].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 [3] 卢小平. 浅析钱钟书小说《围城》的现实意义[J]. 西北职教, 2008,(12) . [4] 孟宪华. 浅析钱钟书《围城》的讽刺幽默性[J]. 文教资料, 2009,(03) . [5] 于宏. 嬉笑怒骂中彰显的睿智与深邃——谈《围城》的讽刺艺术[J]. 作家, 2009,(02) . [6] 王斌. 《围城》的语言艺术发微[J]. 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8,(04) . [7] 廖又琳. 浅谈《围城》的幽默与讽刺艺术[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1) . [8] 曾建华.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8) . [9] 赖熹. 浅析《围城》的讽刺手法[J]. 网络财富, 2009,(03) . [10] 许敏. 试论《围城》中赵辛楣的形象塑造[J]. 蚌埠党校学报, 2006,(03) . [1] 李佳莹. 和“方鸿渐”说再见[J]. 作文大王(中学版), 2006,(09) [2] 方臻. 重读《围城》[J]. 写作, 2002,(20) [3] 王凤霞. 论方鸿渐的出走——评《围城》中女性的妒忌心理[J]. 社会科学家, 2005,(S2) [4] 李亦文. 也论方鸿渐的人格价值[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3) [5] 王晓君. 论方鸿渐生存的“被动”[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10) [6] 周伯军. 无可遁逃的人生困境——试析《围城》[J]. 中文自修, 1996,(05) [7] 丁小印. 《围城》之妙喻诠释四例[J]. 新作文(高中版), 2008,(05) [8] 水墨. 《围城》片段赏析[J]. 初中生, 2008,(08) [9] 张永辉. 论《围城》的主题与副题[J].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01) [10] 郑春元, 石杰. 《围城》的议论艺术[J]. 许昌学院学报, 1987,(04)麻烦采纳,谢谢!
汉语言文学论文答辩自述稿
说明这个课题的历史和现状,即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有什么新的看法,提出并解决了哪些问题。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论文答辩自述稿,希望能提供帮助。
尊敬的各位老师:
我叫xxx,xx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员,我所撰写的论文题目是:论《围城》方鸿渐形象的现实意义,我的指导老师是xxx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题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x老师精心细致的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完成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选择《围城》这本小说作为我的毕业论文的写作题材,一方面是因为我对这本小说比较的喜欢,包括由这本小说改篇而成的电视剧。的`确,《围城》是一个富有人生哲理和重大社会意义的命题,它向人们说明40年代中国社会的动荡、黑暗和病态,使恋爱、结婚、家庭成为“鸟笼”和“城堡”,寓意只有冲破自身的局限和昏暗社会的“围城”,把个人的命运和整个民族、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会有新的生路。《围城》不愧为一部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好作品。另一方面,结合当今社会现实,许多的现象也与《围城》中的描写场景有一些的相似,揭示其中的联系,警示世人,以倡导真、善、美的人性和理性的人生,也是我想通过自己的写作给社会的一次贡献。
我在这篇论文中,主要采用了内容分析和现实对比的写作手法,各阶段安排依照先典型分析(即具体事例分析),具体对照现象,展现警示,再综合论述,阐明现实意义的层次进行。具体结构如下:
一、方鸿渐“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造成的影响对现实社会的警示意义!
1、假的文凭的后果与不学无术
2、对爱情的“玩世不恭”造成的苦果与性开放
二、方鸿渐复杂思想性格的现实指导意义
1、表现在爱情生活方面的复杂分析及现实意义
2、表现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复杂思想性格的分析及现实意义
3、表现在事业方面的复杂性格的分析及现实意义。
第一个方面,着重从方鸿渐两件典型的事例,联系到当今社会两种不良现象(即不学无术和性开放),以警示世人,这部分用词颇多,篇幅较长。第二个方面,综合阐述方鸿渐在社会大背景下的爱情、家庭、事业三个方面的思想性格,意图说明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如果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主有为的精神,缺乏坚定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是很容易被环境和他人左右的,一个人只有将自身的发展置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熔炉里,事业才会有所成功;一个家庭,只有在安定平和的社会大环境下,削除了社会的重压,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谅解,家庭生活才会真诚和自由。这部分语言精练,立意高远。
在提纲的完成过程中,我得到了x老师的详细指导,观点进一步得到了提炼,对现实社会某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也进一步深入。初稿完成后,x老师又详细地审阅了全文,对一些用词不当的地方,观点不明朗的地方提出了指正。最后正式定稿后,x老师又认真地提示了论文打印的格式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正是在老师的着力指导下,在本人细致的研究下,我结合当今社会现实的某些现象,发现了《围城》所蕴含的警示意义和指导意义。关于《围城》的有关论著相当地多,但以其人物形象的现实融合来确定研究方向,应该是我的一个创新之点。
本篇论文已经完成,虽然不是很尽人意,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更全面的改进,但总的来说,在撰写的过程中,我真实地学到了许多东西,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认识也有了相当的提高。
什么科目,什么专业,具体点,字数不到2000记得叫浅析表示谦虚。还有问题短我,也可以百度我的博客三七文字工作室欢迎你
[论文关键词〕钱钟书《围城》 文化 批判价值 [论文摘要〕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在其稚俗共赏、幽默风趣的语言里透视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深层意蕴,他思考、关注着人的本性,将笔触伸向人的文化精神世界,从“文化的批判”到“形象的哲学”,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出人类文化、精神的颓废。《围城》以其“格式特别”和丰富的蕴含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并为20世纪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围城》自问世以来,便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比较有争议的作品,从审美范畴的角度探寻,它没有正面描写美,通篇几乎都在作者理想的烛照下描绘丑陋、卑下、粗糙与低劣这些否定性审美范畴的东西,这些东西亦即丑。作者所描绘的丑中蓄积了审丑意蕴,观照和透视了中国 传统文化 中的弊害,鞭挞和解剖了人的精神性格的丑陋。所以,《围城》以“丑”作为创作母题,将社会人生丑陋的一面大胆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也为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丑”提供了契机。 丑是作为美的对立面存在的,美存在的同时丑也就产生了。然而,长期以来在高雅的美学殿堂里是没有“丑”的一席之地的。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建立起一座辉煌的“美”的殿堂,它不允许丑的存在。东方文化也一直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理性去节制美感的过度激化,提倡典雅的中和之美,“丑”自然也是被拒斥的。我国古代小说中多是将明君贤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高僧圣尼等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近现代小说同样以描写追求理想、美好前程、远大抱负、为国争光作为主潮。而《围城》则是背离当时主流文学的作品,所以,《围城》一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没有地位。随着研究者对于作品中的“丑”由表及里的认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围城》才走人中国现代文学史。 与20世纪40年代其他现代小说家一样,钱钟书的小说以对丑恶人性的提示和批判为基本母题,客观地将社会、人生丑陋的一面大胆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落后状况与沉滞的气氛。这只是《围城》带有揭露和批判性的‘性活描写层面”,具有认知价值。作者自称,“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围城》思考、关注人的本性问题,人性之丑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最终将笔触伸向人的文化精神世界,从“文化的批判”到“形象的哲学”,以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从而更深刻地提示出人类文化、精神的颓废,在讽刺与幽默的审丑艺术的运用下,《围城》更是以其“格式特别”和丰富的蕴含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了不容替代的历史地位,并为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1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弊害的批判 文学就其总体而言,永远是对社会生活的观照与探索,永远是对人类自下而上状态的思考与写照。五四运动以来,“批判国民性”的主题已经形成一种传统,其最终落脚点是“反封建”。《围城》的主题意蕴是多方面的,对于丑的审视已不是“反封建”,而是一种文化批判。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而又有着惊人的人生智慧的学者型作家钱钟书,超越了特定文化的局限,以一种深刻的批判眼光,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独具慧眼的评判。 从“文化的批判”到“形象的哲学”,是《围城》意蕴最深刻之所在。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还是对西方文化的鞭挞,都是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作者笔下的“围城世界”和“围城人生”构成整个存在世界和整个人生的本体象征,极富于哲学意味。 《围城》的主要社会环境是大都市上海以及知识分子云集的大学—中西文化在中国的交汇之地,主要人物是出身传统封建家庭、先受中国传统 教育 后又 留学 西洋受西方文明熏陶的知识分子。这种环境和人物使作者有可能更深邃、更广泛地展开他对历史文化和人生命运的探究。 《围城》是从“反英雄”角度描写知识分子主人公的,其“视点”在中国现代文学同类题材作品中显示出独特性:不只是揭露“新儒林”的弱点或探求知识分子的出路,而是企图以写“新儒林”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省。小说对于落后的传统文化的批判,已非像“五·四”以来许多作家所已经做过的那样,通过刻画旧式知识分子的形象去完成这种反省、批判,而是从“最新式”的文人,也就是主要通过一些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去实现这种反省与批判。《围城》深刻剖析和辛辣讽刺了中西两种文化相撞击时产生的种种畸形可笑的现象和人物,以诙谐生动的比喻揭示了“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封建思想合流所产生的荒.唐可笑性:“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象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的两方补钉,也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小说嘲讽了“国粹”和“洋物”掺和在一起所产生的不伦不类的现象。城市人“享受了最新的西洋科学设备”,却“坐在水管烘暖的客堂念佛”,每天念10遍白衣观世音咒,求菩萨保佑自己。作者对此调侃地写道:“可见‘西学为用,中学为体’并非难事”。这表面上似乎在提倡“中体西用”,实际上是对固守中国封建文化者的嘲讽。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许多文化传统,与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要求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方鸿渐的父亲是个十足迂腐守旧的封建遗老,他顽固坚守传统文化和旧道德标准,视一切外来文化、新文化为洪水猛兽,必扼杀之而后快。他处处显示封建家长的威严,始终以传统观念要求和制约儿女们的言行。在这样的封建遗老治理下的家庭正如我国许多传统封建家庭一样:长幼尊卑有着森严的礼教,父母儿女却无正常的爱心,婆媳之间互相敌视,女由狸之间明争暗斗,相互都恨不得吃掉对方。《围城》借方巡翁及其家庭来思索和揭露中国封建文化传统的丑恶和腐朽,同时也让人们在主人公的悲剧人生中加深对束缚人性的传统文化的痛恨。三间大学正像一个现代封建大家庭,是东西文化、新旧文化的矛盾冲突展现的一个大舞台。在这所高级知识分子云集的大学里,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无不趋炎附势,勾心斗角,甚至把中国古代兵书上的“敌人喘息未定,即予以迎头痛击”等兵法用来相互间斗法、争权夺势、角逐名利,并且人人都热衷“关心”他人的隐私,散布谣言,恶语伤人。 中国近代以来,海禁渐开,“西学东渐”使得社会上及知识界普遍流行着崇洋媚外的风气。张先生为了炫耀自己的“洋时髦,洋习气”,常常在说中国话时夹杂一些无谓的英文字;曹元朗之流,到国外学着写些“杂凑乌合”的所谓“现代诗”,回国后还时时炫耀自己是留学生,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幌子装点自己的门面;韩学愈冒牌子虚乌有的外国大学博士取功名。“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进爵”,这些人无非是想借“洋名”、“洋物”来获取头衔地位名气,争足面子,以示体面。这正是中国文化人人格的悲剧所在。至于连一向认为正直脱俗的方鸿渐本人也无法摆脱这种崇洋风气的左右,只好猎取洋博士头衔荣归故里,则十足是中国人“戏剧本能”的典型表现。正如美国的明恩溥所说:“中国人对戏剧的狂热,如同英国人之于体育、西班牙人之于斗牛。只要很少的触动,任何一个中国人就会以为自己是戏剧中的人物。他把自己放进戏剧场景之中,像戏剧中人物一样行礼、下跪、俯身、叩头”。方鸿渐心里清楚,如果他不能拿一张博士文凭回去,那么在家乡父老面前就“下不了台”。可见,小说表面上是讽刺“崇洋”的心理行为,实际上还是在挖传统文明的劣根。 西方文化的侵人并未使在中国几千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文化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到20世纪的30年代,中国依然故我地被浓厚的封建传统意识笼罩着,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着墨不多的名士董斜川,曾出任捷克公使馆军事参赞,本来应该是个“英年洋气的人”,但骨子里却封建味道十足,说话‘旧气活象遗少”,捧着“同光体”的僵尸来炫耀自己,写些“泼眼空明供睡鸦,蟠胸秘怪媚潜纠”之类的晦涩难懂的旧体诗以示旧学深厚,诗才超人。他不仅瞧不起新诗和早期的改良主义龚自珍、黄遵宪的诗,而且连唐以后所有重要诗人的诗都不放在眼中,认为只有“同光体”陈三立的以晦涩出名的((散原精舍诗》,才是当时上下500年间诗歌创作的典范,并且自视颇高,面对别人虚假的恭维,竟洋洋得意地表现出“仿佛领袖受民众欢迎时的表情”。可见,封建思想文化对知识分子精神上的腐蚀和扭曲之严重,当时中国特殊社会形态下一部分知识分子精神危机之深刻。 2对西方文明的批判 《围城》中没有正面直接描写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不过,在叙事中却暗含着这种批判意识。西方人一向重视“自我”,重视“个性”,强调“精神文明”的执着与追求,强调个体生命的意志与勇气。在实现这种文明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是压抑他人的本质力量而得到的。用黑格尔的话说:“这种‘自我’是有生命的个体,而他的生命就是在于能把自己的个性显现到自己的意识和旁人的意识里,就在于能表现自己,使自己成为现象。因为每个人在活着的时候,都设法实现自己,而且也确实在实现自己。 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徐志摩曾说过:“我的思想是恶毒的,因为这个世界是恶毒的;我的灵魂是黑暗的,因为太阳已灭绝了光彩;我的声音是象坟堆里的夜袅,因为人间已经杀尽了一切的和谐。既然是一个杀尽了和谐的不和谐时代,当然诗人和作家就要唱出不和谐、反和谐的歌,写出和谐的艺术。小说《围城》中便体现出这种“否定”。 具有多维文化视野的钱钟书创制长篇小说,让读者看到中国文化之外的文化。方鸿渐刚从英、法、德“混迹”归乡后,中学的吕校长请他到学校演讲,题目便是堂而皇之的比较文化“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结果,他一点也不顾中国国情和具体场合,东拉西扯,大谈“鸦片”和“梅毒”能“引发许多文学作品”和“刺激天才”。这便是方鸿渐深受西方玩世不恭的影响,无视传统礼教、落拓不羁的个性的反映。方鸿渐明知水性杨花的鲍小姐有未婚夫,却与鲍小姐逢场作戏,两人的“感情”像热带植物一样疯长。 方鸿渐曾研究出西洋人丑得跟中国人不同:中国人丑得像造物者偷工减料的结果,潦草塞责的丑;西洋人丑得像造物者恶意的表现,存心跟脸上五官开玩笑,所以丑得有计划、有作用。说西洋人的丑是“有计划”、“有作用”,实质是具“恶意”性的丑。 留学归国的不仅仅只有方鸿渐,其他人的思想言行又如何呢?放荡不羁的鲍小姐出洋学医学会的只是逢场作戏玩弄别人感情;苏小姐是“名副其实”的洋博士,学会了国内女性不曾做过的商业的投机手段;韩学愈知道利用“洋妻”来取功名,……作者不仅一针见血地批判了异己文化对中国的危害,而且进一步批判了西方文明。 作品最初描写的人,并非是中国人,而是在白拉日隆船上被新派到安南或中国租界当警察的法国人。当船到达法国的殖民地时,这些人像狗见了家似的气势顿长,举动和声音也高亢好些。这些法国人是不懂德文的,可他们却能与几个浪荡、轻桃、善于撒娇的犹太女人不断调情,且引得犹太女人格格地笑。 西方传统文化中同样存有让读者深思的话语。作品中运用的一些外国 典故 ,如西洋人拿胡萝卜赶驴子的 故事 ,葡萄牙人生女孩子的 谚语 ,都是作者对西方利己主义的批判。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美总是一种限定,但丑却是反限定的,是向美的普遍性提出挑战。作者所关心的不再是完美的人性,而是不完美的人性。 3对社会现实与历史文明的 反思 荣格曾经有言:“一个已经过时的诗人,常常突然又被重新发现。这种情形发生在我们的意识发展已经到达一个更高的水平,从这个高度上诗人可以告诉我们某些新的东西的时候。实际上,这些东西始终存在于他的作品中,但却隐藏在一种象征里。只有时代精神的更迭,才使我们揭示出它的意义。” 《围城》是钱钟书对社会现实和历史文明反思的艺术结晶。虽然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代社会,但确实存在着几块在当时已畸形繁荣的现代文明的领地—上海、香港等世界性大都市,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尤其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上已相当欧化,因此堪称是真正的现代人。《围城》立足于中国的几块现代文明的土壤而又放眼世界,对整个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生进行整体反思和审美观照,揭露现代人生存危机这一主题。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曾经留学欧美的高级知识分子,后来又归国谋生。从伦敦、巴黎、柏林到上海、香港,从十里洋场到高等学府,他一直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然而,这种现代文明社会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充实的意义和幸福的归宿。相反的,不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他始终是一个失败者,一个没有归宿的流浪汉。这个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现代人的个人命运构成了《围城》的主要情节。正是通过他的个人命运和精神危机,作者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文明的弊端和现代人生活的病态。方鸿渐经历了现代人生旅程的四个阶段,即教育、爱情、事业和婚姻。这四个阶段事实上也就是人们普遍追求的四大人生支柱或四大人生价值。然而在方鸿渐这个现代人身上,这四大人生价值却相继破产以至于彻底崩溃了。方鸿渐感觉到的也正是现代人所具有的同感,“生存竞争渐渐脱去文饰和面具,露出原始的狠毒”。“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方鸿渐这个现代人的人生历程和生存状况完全与理性主义、乐观主义的人生信仰相背离,从而把现代文明的弊端和现代人生的危机作了极为真实极为深刻的提示:现代社会虽然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但却不能给人提供真正安身立命的东西—精神的信仰和存在的意义,残酷的生存竞争已将基本的人生价值打得粉碎,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一钱不值,现代人陷人了深重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之中,人生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成了一个进不可取、退无出路的“围城”般的绝境。处于历史转型和文化变迁背景下的现代人却不甘随俗,有未泯灭的理想主义却不能适应现实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在各种话语的断裂、差异、冲撞、颠倒中无所适从,屡屡碰壁。主人公“人生经历不是快乐的历险而是痛苦的历程,不是成功之收获而是失败的总和,不是理想的实现而是对最起码的人生价值的彻底幻灭”。这正是对现代文明中,人在种种异己力量面前无能为力的悲哀困境的提示。 《围城》是一部学者小说,这一特征决定了它的哲理性要远远大于形象性。加缪曾经说过:“小说从来都是形象的哲学。在一部好的小说里,其全部哲学都融汇在形象之中”。这话自然不可一概而论,但移用到《围城》上来确是再恰当不过了。它的寓言性结构显而易见,“被围困的城堡”也罢,“金漆的鸟笼”也罢,小说的中心意象“围城”是一个由作者明确指示的哲学命题,它既是人类爱情婚姻的明喻,也是一种文化精神和人类生存困境的象征。在《围城》的初版序言中,钱钟书就交待说:“在这本书里,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这个郑重其事的点题暗示了《围城》的思想批判意向最终是指向整个人类存在的,它的艺术概括是涵盖整个人生的—现代文明中的现代人生。在《围城》故事快结尾时,作者又有意假借孙柔嘉对方鸿渐的埋怨—“好好的讲咱们两个人的故事,为什么要扯到全船的人,整个人类?”再次提醒读者回味他的这一思想意向和美学追求。 世间的丑恶被真实地再现,就有利于唤起世人的觉醒,加快他们摆脱异化的步伐。西方的卡夫卡为人生困境建造了一座人与人互相隔绝的“城堡”,中国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则砌起了一条充满迷惘与感伤的“雨巷”,钱钟书则营建了贮满人生困惑的迷宫似的“围城”。
《围城》的情爱关系与人性弱点 司马长风先生在他的《中国新文学史》中把《围城》说成“地地道道是一部爱情小说”,这种理解显然没有全面地概括《围城》的主题。不过,《围城》又的确是一部揭示了独特的爱情哲理的小说。谈《围城》,不能不谈爱情,说《围城》,不能不探讨《围城》的恋爱、婚姻故事为人类的情爱秘密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答案。 一部《围城》,几乎所有的男女人物都或深或浅地涉及情爱领域。方鸿渐先生在回国的邮轮上就与鲍小姐闹了场不太光彩的“露水姻缘”。到了上海后,在苏文纨小姐的客厅里,方鸿渐又“被迫”卷入了由苏小姐策划、苏小姐主演、赵辛楣先生担纲表演的一场争风吃醋的“三角恋爱”。这场“三角恋”其后又迅速地扩展为“多角恋爱”:方鸿渐爱上了由苏文纨领出的唐晓芙,而苏文纨的另一个追求者、后来成为苏文纨丈夫的诗人曹元朗也登场加盟,共同表演了一场轰轰烈烈但最后又作鸟兽散的多角情场恩怨的轻喜剧。在闭塞的三闾大学,那位扼要是“一张红嘴,十个尖而长的红指甲”的汪太太不甘寂寞,充当媒人,组织赵辛楣、方鸿渐与范小姐、刘小姐相亲,结果媒人反而与赵辛楣卷入了一场“桃色新闻”,连带高松年校长“受累”,暴露了汪太太的暗恋。当然,此间最成功的一次恋爱是方鸿渐与孙柔嘉相恋。孙小姐“处心积虑”地设下了一个爱情陷阱,方鸿渐也因“一念温柔”糊里糊涂地成了孙柔嘉的爱情俘虏。赴三闾大学的路上,李梅亭与苏州女人不乏暧昧故事,到了三闾大学后,陆子潇以“教授的情书”向孙柔嘉求爱,而范小姐则借借书向赵辛楣示好。就是那位爱情逃亡者赵辛楣的爱情后来也有了着落,他爱上了一位因为两门功课不及格而愿意跟他结婚的女大学生。至于那位后来堕落成携带私货“走单帮”的苏文纨小姐结婚后对赵辛楣反而亲密起来,似有藕断丝连的嫌疑。总之,《围城》确实是处处展现了人类不同类型的情爱景观,有三角恋、多角恋,有初恋、暗恋、婚外恋,有纯情之恋,更有矫情之恋。《围城》惟缺心心相印、令海枯石烂的生死之恋。 《围城》这部小说没有出现古典的、浪漫的生死恋并非偶然。仔细考察《围城》中的男女情爱关系,不难发现,作者除了为特别偏爱的方鸿渐、唐晓芙的“纯情之恋”设置了一些浪漫情节和细节外,其余的男女情爱关系皆有“煞风景”的矫情之处。 《围城》中男女恋情的“煞风景”处,通常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干扰,而是来自于男女双方情感的无法同步所导致的矫情或造情。这在主人公方鸿渐系列情爱遭遇中表现得特别突出。那位令方鸿渐“失望、遭欺的情欲,被损伤的骄傲,都不肯平伏,像不倒翁,捺下去又竖起来,反而摇摆得厉害”的鲍小姐的无情自不必说,他们的一夜情导致的被轮船上的侍者阿刘的敲诈也似乎“罪有应得”,不应算做纯粹的“煞风景”。而方鸿渐与苏文纨博士的恋爱从开头便注定了方鸿渐的尴尬处境。方鸿渐找到苏文纨的府上,“明知也许从此多事,可是实在生活太无聊,现成的女朋友太缺乏了!”这个动机虽然“不纯”,倒也说明方鸿渐主动接近苏文纨的动机并不是为了获得苏文纨的爱情。不料,苏文纨“误读”了方鸿渐的来意,在方鸿渐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唐晓芙身上的时候,苏文纨虽然也有所察觉,却表现得格外执拗:在月夜的苏家后花园内,苏文纨小姐躲在外国话里命令方鸿渐吻她,方鸿渐没法推避,象征性地送吻后欲快快摆脱,苏小姐道:“我偏不放你走——好,让你走,明天见。”“苏小姐看鸿渐脸上的表情,以为他情感冲动得厉害,要失掉自主力,所以不敢留他了。鸿渐一溜烟跑出门,还相信刚才唇上的吻,轻松得很,不能作为自己爱她的证据。好像接吻也等于体格的检验,要有一定斤两,才算合格似的。”这样一个极有浪漫情调的月夜,如果男女主人公在此时此景互诉衷情,那么情与景便是同步、对称的,是属于极有诗意的描述。不料,方、苏两位男女主人公的心事却南辕北辙,这就构成了一个不对称的“煞风景”的幽默情景。男女主人公内心的不同步、不一致使得苏文纨的热情和主动实际上都“落空”了。单单“落空”还不要紧,因为“落空”了的爱情有许多时候是以悲剧的形式出现的,只有情感表达“落空”了,而表达爱情的当事人还蒙在鼓里,还是那么一厢情愿地沉溺在自己创造出来的爱情幻象中,这才显得可笑。假设方鸿渐一发现“情况”不对,就“把话说清楚”,告诉苏文纨自己心有所归,那么,双方的情感轨迹就都清楚了,就没有多少幽默的效果。因为把话说“白”了,当事人的言行与各自的内心感情很快就趋于统一,两人都处于“知情”的状态中,苏文纨这个人物就会以理智行事,而不会显得那么“痴”、那么矫情了。所以,月夜下那“没有斤两”的吻之所以显得滑稽可笑,归根结底是爱情盲动者苏文纨的言行和想法(苏文纨命令方鸿渐吻她,而且以为方鸿渐冲动得厉害)与她所处的“真实”的爱情格局(方鸿渐并不爱苏文纨却不得不敷衍她)反差太大。幻想与现实脱节当事人却还糊涂,甚至还在强化他或她的幻想,才导致了这种喜剧性的幽默情景。 《围城》中善于矫情或造情的可不止苏博士一人。三闾大学那位智商显然不是太高的范小姐也是位善矫情的角色。为了获得赵辛楣的爱,她开始动脑筋了:“就有一件事,她决不下。她听说女人恋爱经验愈多,对男人的魔力愈大;又听说男人只肯娶一颗心还是童贞纯洁的女人。假如赵辛楣求爱,自己二者之间,何去何从呢?请客前一天,她福至心灵,想出一个两面兼顾的态度,表示有好多人发狂地爱过自己,但是自己并未爱过谁,所以这一次还是初恋。”接着,范小姐便将一个伪造好了的带有求爱信息的作者签名的剧本借给赵辛楣一阅。 范小姐的这种做派太公开太招摇,属于傻大姐一类的人物。她的矫情“矫”得很皮相很肤浅,是那种被人一眼望穿的假模假式。要论《围城》中在男女情感方面最工于情感心计的,当要首推孙柔嘉,因为孙柔嘉才是创造爱情谣言并利用爱情谣言的高手: “人家更要说闲话了。” 孙小姐依然低了头低了声音。 鸿渐不安,假装坦然道:“随他们去说,只要你不在乎,我是不怕的。” “不知道什么混蛋——我疑心就是陆子潇——写匿名信给爸爸,造——造你跟我的谣言,爸爸写信来问——” 这可怜楚楚的模样加上已经有陆子潇给孙柔嘉写“情书”的“劣迹”在前,孙柔嘉在早些时候便向方鸿渐发出了“方先生,你肯教教我么?”的柔声请求,方鸿渐也非常认真地为孙小姐设计了一个“退信”方案。此时焉能不信孙小姐的“委屈”?孙小姐便是充分调动了“闲话”的积极因素,虚拟出一种庸俗力量的压力,来达到与方鸿渐“同仇敌忾”的亲密。事实也证明陆子潇和李梅亭的存在,只会更快地缩小了孙、方距离,造成“自家人”的亲密感。巧借“外力”达到爱情的“出奇制胜”,这正是聪明的孙小姐的过人之处,也是“造情”艺术的超水平的发挥。 《围城》的诸多笔墨放在围绕着方鸿渐的恋爱和婚姻的叙述上。钱钟书先生在此部小说中心理刻画得最详细、最微妙的恐怕就是方鸿渐与四个女人的情感纠葛。评论家可以分析《围城》的多重哲理意蕴,一般读者将《围城》作为一部爱情小说来阅读也未尝不可。但欣赏《围城》中不同环境中的男女情爱发生过程的心理变化,却无奈地发现《围城》中的爱情不是那么“唯美”,即不是用恋爱男女的情投意合、山盟海誓的“诗意恋爱”来打动读者。《围城》太少恋爱男女的柔情蜜意、心心相印,《围城》的作者习惯于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国经典的恋爱意象涂抹上一层嘲讽的色彩。《围城》是部爱情小说,但这部爱情小说的男女主人公的直接抒发爱情中的“纯情话”是少而又少,大概只有方鸿渐拒绝了苏文纨之后给唐晓芙那封求爱信算是例外。就是这一封信,方鸿渐的情话也是“东躲西藏”,避免明确示爱的唐突。这部小说说的都是男女间的情事,但小说中除了男女间相互吸引的好感外,更多的是关于男女间的嫉妒、做作、猜疑、欺、挑剔、厌恶乃至于背叛。《围城》虽然不像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那样在极其特殊的情境中创造出一个充满“荒凉感”末世爱情时空,《围城》中的男女爱情不像张爱玲的小说那样被外力“逼”到一个临界状态,比如《倾城之恋》中香港沦陷时候的绝对特殊战乱环境,比如《金锁记》中那位虐待狂曹七巧对年轻人爱情幸福的折磨和扑杀,《围城》中的年轻男女恋爱环境几乎排除了任何外来的侵害或压力,可以说《围城》中的男女恋情都是他们自己“惹的祸”。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围城》中即使出现情敌,也都是伪情敌,属于威胁不大的“情敌”。比如,《围城》中最有名的方鸿渐和赵辛楣的情敌关系竟然是伪情敌关系,他们爱的不是同一个女人。但女博士苏文纨则兴高采烈地希望赵辛楣、方鸿渐能以情敌相待。她是想利用赵辛楣的存在,激起方鸿渐爱的勇气,让赵、方二人斗法比武抢自己。苏文纨虽然偏爱方鸿渐,但她同样重视赵辛楣这个“情敌”角色的存在,因为赵辛楣是她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爱情筹码。如果方鸿渐对她有意,那么一个具体的情敌乃是爱情生活中最有效的催化剂,这也是苏文纨博士特别做作、特别矫情的地方。前文已经提到过的陆子潇也是一个伪情敌。孙柔嘉不爱陆子潇,但她最充分地利用陆子潇虚构了一封对她的爱情生活非常关键的“匿名信”。情敌这种角色在《围城》中不是真实的竞争对手,反而是男女之间的情感算计或曰情感博弈的工具,“爱情”的成与不成关键在于男女人物是否摸透了对方的情感轨迹,并且恰到好处地利用适宜的环境和时机捕捉到“爱情”。 《围城》中的男女之爱的发生发展多是男女双方直接“较量”的结果,而非外力的威胁、强迫和鼓励。《围城》的作者大概就是要让读者看清楚,在没有外力的干预下,男女作为独立的个体将在情场上有一番怎样的表演。人的智慧,人的高贵,人的懦弱,人的卑下又是在情感围城的内外有一番怎样的令人炫目的演出。《围城》是将笔触直指人性在“常态恋爱”中的各个侧面,特别是人性中在恋爱生活中不那么高贵、不那么可爱的一面。《围城》描述的是人性的弱点在恋爱、婚姻生活中是怎样地作祟。 在中国现代文学涉及青年男女恋情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凡出现青年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多是由外力的因素构成:阶级门第之间的无形门槛、封建恶势力的摧残、包办婚姻的悲剧,或是因为祖国不够强大导致海外恋情的受屈。比如巴金先生的《家》,觉慧和鸣凤的爱情悲剧便是外在的邪恶力量导致的。让青春的美毁灭于无价值的落后的强势的力量之手,这无疑将大大激发人们摧毁封建制度的决心和勇气。美好的爱情与不良的外在环境的抗争是中国现代文学书写青春爱情的一个重要模式。这种爱情书写模式常常通过对不良环境的无情揭露、鞭挞和对青春爱情的颂扬来表现主题。而《围城》对爱情的书写则更偏重于对人的自身特性的展示。方鸿渐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在《围城》中可谓每况愈下,到了《围城》的结束,方鸿渐的经济生活已经走向了困顿,但《围城》并没有将阶级地位或经济状况作为影响爱情婚姻生活的决定性因素。《围城》中个个人物明显都有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特征,《围城》中也不乏所谓高等阶层的势利眼,但《围城》又不是太突出阶级或阶层属性在爱情生活中的作用。最明显的是小说前半部分中以苏文纨小姐的客厅为核心展开的爱情游戏,那简直是一场“爱情真空游戏”,作者是将人物放置在一完全排除了外界干扰的“真空”中让各个人物登场施展他们的爱情本领。方鸿渐寄宿在前岳丈家里,唐晓芙是一个父母对其没有约束的现代少女,赵辛楣是个来去潇洒的公子哥儿,苏文纨更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宽敞的恋爱空间。恋爱中的人爱请客就请客,喜欢聚会就聚会。作者便是设计了这么一个“真空状态”的“封闭式爱情试验室”,让男女主人公在没有干扰的状态下施展他们的恋爱才能。结果呢,这些恋爱中的人或患得患失,或试探揣测,或怯懦躲避,或迂回进攻,或造情矫情,或嫉妒中伤。老练的苏文纨,天真的唐晓芙,骄傲的赵辛楣,有点迂又很有点小聪明的方鸿渐,都在操练着爱情的纵横捭阖之术。人性的弱点借着这群在“真空”中恋爱的人们的种种表现,也被推到了最醒目的位置上。 可以说,《围城》写爱情,写的不是如何反抗外界压力而获得所追求的爱情,《围城》写爱情,是借着种种类型的爱情故事,来展览人性的种种弱点。人这被称为万物之灵的动物,原来就是在处理他们自己的婚恋这“自家事”的时候,都有那么多的自相矛盾,都有那么多难以沟通的感情和无法达成交流的信息。写人性的弱点,对人的非积极一面的批判,对人性中种种“顽疾”的讽刺和批评,乃是《围城》最独特之意义所在。美国学者夏志清先生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间的无法沟通的小说。”真是一语中的。 《围城》利用种种爱情关系的描述来达到对人性弱点的批判,用讽刺的笔锋放大人在爱情生活中的种种不那么美好的一面,虽不是完全的“审丑”,却入木三分地通过各种情形中“爱的谎言”来刻画了人的不完善不那么可爱的一个侧面。但《围城》作者对人性的弱点的态度却不是消极的,因为作者让读者看到了这“爱的谎言”、这爱的矫情和造情的可笑和可怜,让读者在笑声中发现人性的短处,这便是一种非常积极的高姿态的批判和矫正。《围城》让人在幽默的阅读氛围中领悟到人的自身的弱点,而不是放纵读者去赏玩人的弱点。《围城》不同于鸳鸯蝴蝶派那类纯粹以恋爱供读者赏玩的通俗小说之处,就在于作者是站在一个中西文化的汇合处,以一个睿智的学者作家的目光来打量人的弱点,从而达到批判的锋利和深入。
《围城》的情爱关系与人性弱点 司马长风先生在他的《中国新文学史》中把《围城》说成“地地道道是一部爱情小说”,这种理解显然没有全面地概括《围城》的主题。不过,《围城》又的确是一部揭示了独特的爱情哲理的小说。谈《围城》,不能不谈爱情,说《围城》,不能不探讨《围城》的恋爱、婚姻故事为人类的情爱秘密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答案。 一部《围城》,几乎所有的男女人物都或深或浅地涉及情爱领域。方鸿渐先生在回国的邮轮上就与鲍小姐闹了场不太光彩的“露水姻缘”。到了上海后,在苏文纨小姐的客厅里,方鸿渐又“被迫”卷入了由苏小姐策划、苏小姐主演、赵辛楣先生担纲表演的一场争风吃醋的“三角恋爱”。这场“三角恋”其后又迅速地扩展为“多角恋爱”:方鸿渐爱上了由苏文纨领出的唐晓芙,而苏文纨的另一个追求者、后来成为苏文纨丈夫的诗人曹元朗也登场加盟,共同表演了一场轰轰烈烈但最后又作鸟兽散的多角情场恩怨的轻喜剧。在闭塞的三闾大学,那位扼要是“一张红嘴,十个尖而长的红指甲”的汪太太不甘寂寞,充当媒人,组织赵辛楣、方鸿渐与范小姐、刘小姐相亲,结果媒人反而与赵辛楣卷入了一场“桃色新闻”,连带高松年校长“受累”,暴露了汪太太的暗恋。当然,此间最成功的一次恋爱是方鸿渐与孙柔嘉相恋。孙小姐“处心积虑”地设下了一个爱情陷阱,方鸿渐也因“一念温柔”糊里糊涂地成了孙柔嘉的爱情俘虏。赴三闾大学的路上,李梅亭与苏州女人不乏暧昧故事,到了三闾大学后,陆子潇以“教授的情书”向孙柔嘉求爱,而范小姐则借借书向赵辛楣示好。就是那位爱情逃亡者赵辛楣的爱情后来也有了着落,他爱上了一位因为两门功课不及格而愿意跟他结婚的女大学生。至于那位后来堕落成携带私货“走单帮”的苏文纨小姐结婚后对赵辛楣反而亲密起来,似有藕断丝连的嫌疑。总之,《围城》确实是处处展现了人类不同类型的情爱景观,有三角恋、多角恋,有初恋、暗恋、婚外恋,有纯情之恋,更有矫情之恋。《围城》惟缺心心相印、令海枯石烂的生死之恋。 《围城》这部小说没有出现古典的、浪漫的生死恋并非偶然。仔细考察《围城》中的男女情爱关系,不难发现,作者除了为特别偏爱的方鸿渐、唐晓芙的“纯情之恋”设置了一些浪漫情节和细节外,其余的男女情爱关系皆有“煞风景”的矫情之处。 《围城》中男女恋情的“煞风景”处,通常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干扰,而是来自于男女双方情感的无法同步所导致的矫情或造情。这在主人公方鸿渐系列情爱遭遇中表现得特别突出。那位令方鸿渐“失望、遭欺的情欲,被损伤的骄傲,都不肯平伏,像不倒翁,捺下去又竖起来,反而摇摆得厉害”的鲍小姐的无情自不必说,他们的一夜情导致的被轮船上的侍者阿刘的敲诈也似乎“罪有应得”,不应算做纯粹的“煞风景”。而方鸿渐与苏文纨博士的恋爱从开头便注定了方鸿渐的尴尬处境。方鸿渐找到苏文纨的府上,“明知也许从此多事,可是实在生活太无聊,现成的女朋友太缺乏了!”这个动机虽然“不纯”,倒也说明方鸿渐主动接近苏文纨的动机并不是为了获得苏文纨的爱情。不料,苏文纨“误读”了方鸿渐的来意,在方鸿渐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唐晓芙身上的时候,苏文纨虽然也有所察觉,却表现得格外执拗:在月夜的苏家后花园内,苏文纨小姐躲在外国话里命令方鸿渐吻她,方鸿渐没法推避,象征性地送吻后欲快快摆脱,苏小姐道:“我偏不放你走——好,让你走,明天见。”“苏小姐看鸿渐脸上的表情,以为他情感冲动得厉害,要失掉自主力,所以不敢留他了。鸿渐一溜烟跑出门,还相信刚才唇上的吻,轻松得很,不能作为自己爱她的证据。好像接吻也等于体格的检验,要有一定斤两,才算合格似的。”这样一个极有浪漫情调的月夜,如果男女主人公在此时此景互诉衷情,那么情与景便是同步、对称的,是属于极有诗意的描述。不料,方、苏两位男女主人公的心事却南辕北辙,这就构成了一个不对称的“煞风景”的幽默情景。男女主人公内心的不同步、不一致使得苏文纨的热情和主动实际上都“落空”了。单单“落空”还不要紧,因为“落空”了的爱情有许多时候是以悲剧的形式出现的,只有情感表达“落空”了,而表达爱情的当事人还蒙在鼓里,还是那么一厢情愿地沉溺在自己创造出来的爱情幻象中,这才显得可笑。假设方鸿渐一发现“情况”不对,就“把话说清楚”,告诉苏文纨自己心有所归,那么,双方的情感轨迹就都清楚了,就没有多少幽默的效果。因为把话说“白”了,当事人的言行与各自的内心感情很快就趋于统一,两人都处于“知情”的状态中,苏文纨这个人物就会以理智行事,而不会显得那么“痴”、那么矫情了。所以,月夜下那“没有斤两”的吻之所以显得滑稽可笑,归根结底是爱情盲动者苏文纨的言行和想法(苏文纨命令方鸿渐吻她,而且以为方鸿渐冲动得厉害)与她所处的“真实”的爱情格局(方鸿渐并不爱苏文纨却不得不敷衍她)反差太大。幻想与现实脱节当事人却还糊涂,甚至还在强化他或她的幻想,才导致了这种喜剧性的幽默情景。 《围城》中善于矫情或造情的可不止苏博士一人。三闾大学那位智商显然不是太高的范小姐也是位善矫情的角色。为了获得赵辛楣的爱,她开始动脑筋了:“就有一件事,她决不下。她听说女人恋爱经验愈多,对男人的魔力愈大;又听说男人只肯娶一颗心还是童贞纯洁的女人。假如赵辛楣求爱,自己二者之间,何去何从呢?请客前一天,她福至心灵,想出一个两面兼顾的态度,表示有好多人发狂地爱过自己,但是自己并未爱过谁,所以这一次还是初恋。”接着,范小姐便将一个伪造好了的带有求爱信息的作者签名的剧本借给赵辛楣一阅。 范小姐的这种做派太公开太招摇,属于傻大姐一类的人物。她的矫情“矫”得很皮相很肤浅,是那种被人一眼望穿的假模假式。要论《围城》中在男女情感方面最工于情感心计的,当要首推孙柔嘉,因为孙柔嘉才是创造爱情谣言并利用爱情谣言的高手: “人家更要说闲话了。” 孙小姐依然低了头低了声音。 鸿渐不安,假装坦然道:“随他们去说,只要你不在乎,我是不怕的。” “不知道什么混蛋——我疑心就是陆子潇——写匿名信给爸爸,造——造你跟我的谣言,爸爸写信来问——” 这可怜楚楚的模样加上已经有陆子潇给孙柔嘉写“情书”的“劣迹”在前,孙柔嘉在早些时候便向方鸿渐发出了“方先生,你肯教教我么?”的柔声请求,方鸿渐也非常认真地为孙小姐设计了一个“退信”方案。此时焉能不信孙小姐的“委屈”?孙小姐便是充分调动了“闲话”的积极因素,虚拟出一种庸俗力量的压力,来达到与方鸿渐“同仇敌忾”的亲密。事实也证明陆子潇和李梅亭的存在,只会更快地缩小了孙、方距离,造成“自家人”的亲密感。巧借“外力”达到爱情的“出奇制胜”,这正是聪明的孙小姐的过人之处,也是“造情”艺术的超水平的发挥。 《围城》的诸多笔墨放在围绕着方鸿渐的恋爱和婚姻的叙述上。钱钟书先生在此部小说中心理刻画得最详细、最微妙的恐怕就是方鸿渐与四个女人的情感纠葛。评论家可以分析《围城》的多重哲理意蕴,一般读者将《围城》作为一部爱情小说来阅读也未尝不可。但欣赏《围城》中不同环境中的男女情爱发生过程的心理变化,却无奈地发现《围城》中的爱情不是那么“唯美”,即不是用恋爱男女的情投意合、山盟海誓的“诗意恋爱”来打动读者。《围城》太少恋爱男女的柔情蜜意、心心相印,《围城》的作者习惯于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国经典的恋爱意象涂抹上一层嘲讽的色彩。《围城》是部爱情小说,但这部爱情小说的男女主人公的直接抒发爱情中的“纯情话”是少而又少,大概只有方鸿渐拒绝了苏文纨之后给唐晓芙那封求爱信算是例外。就是这一封信,方鸿渐的情话也是“东躲西藏”,避免明确示爱的唐突。这部小说说的都是男女间的情事,但小说中除了男女间相互吸引的好感外,更多的是关于男女间的嫉妒、做作、猜疑、欺、挑剔、厌恶乃至于背叛。《围城》虽然不像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那样在极其特殊的情境中创造出一个充满“荒凉感”末世爱情时空,《围城》中的男女爱情不像张爱玲的小说那样被外力“逼”到一个临界状态,比如《倾城之恋》中香港沦陷时候的绝对特殊战乱环境,比如《金锁记》中那位虐待狂曹七巧对年轻人爱情幸福的折磨和扑杀,《围城》中的年轻男女恋爱环境几乎排除了任何外来的侵害或压力,可以说《围城》中的男女恋情都是他们自己“惹的祸”。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围城》中即使出现情敌,也都是伪情敌,属于威胁不大的“情敌”。比如,《围城》中最有名的方鸿渐和赵辛楣的情敌关系竟然是伪情敌关系,他们爱的不是同一个女人。但女博士苏文纨则兴高采烈地希望赵辛楣、方鸿渐能以情敌相待。她是想利用赵辛楣的存在,激起方鸿渐爱的勇气,让赵、方二人斗法比武抢自己。苏文纨虽然偏爱方鸿渐,但她同样重视赵辛楣这个“情敌”角色的存在,因为赵辛楣是她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爱情筹码。如果方鸿渐对她有意,那么一个具体的情敌乃是爱情生活中最有效的催化剂,这也是苏文纨博士特别做作、特别矫情的地方。前文已经提到过的陆子潇也是一个伪情敌。孙柔嘉不爱陆子潇,但她最充分地利用陆子潇虚构了一封对她的爱情生活非常关键的“匿名信”。情敌这种角色在《围城》中不是真实的竞争对手,反而是男女之间的情感算计或曰情感博弈的工具,“爱情”的成与不成关键在于男女人物是否摸透了对方的情感轨迹,并且恰到好处地利用适宜的环境和时机捕捉到“爱情”。 《围城》中的男女之爱的发生发展多是男女双方直接“较量”的结果,而非外力的威胁、强迫和鼓励。《围城》的作者大概就是要让读者看清楚,在没有外力的干预下,男女作为独立的个体将在情场上有一番怎样的表演。人的智慧,人的高贵,人的懦弱,人的卑下又是在情感围城的内外有一番怎样的令人炫目的演出。《围城》是将笔触直指人性在“常态恋爱”中的各个侧面,特别是人性中在恋爱生活中不那么高贵、不那么可爱的一面。《围城》描述的是人性的弱点在恋爱、婚姻生活中是怎样地作祟。 在中国现代文学涉及青年男女恋情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凡出现青年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多是由外力的因素构成:阶级门第之间的无形门槛、封建恶势力的摧残、包办婚姻的悲剧,或是因为祖国不够强大导致海外恋情的受屈。比如巴金先生的《家》,觉慧和鸣凤的爱情悲剧便是外在的邪恶力量导致的。让青春的美毁灭于无价值的落后的强势的力量之手,这无疑将大大激发人们摧毁封建制度的决心和勇气。美好的爱情与不良的外在环境的抗争是中国现代文学书写青春爱情的一个重要模式。这种爱情书写模式常常通过对不良环境的无情揭露、鞭挞和对青春爱情的颂扬来表现主题。而《围城》对爱情的书写则更偏重于对人的自身特性的展示。方鸿渐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在《围城》中可谓每况愈下,到了《围城》的结束,方鸿渐的经济生活已经走向了困顿,但《围城》并没有将阶级地位或经济状况作为影响爱情婚姻生活的决定性因素。《围城》中个个人物明显都有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特征,《围城》中也不乏所谓高等阶层的势利眼,但《围城》又不是太突出阶级或阶层属性在爱情生活中的作用。最明显的是小说前半部分中以苏文纨小姐的客厅为核心展开的爱情游戏,那简直是一场“爱情真空游戏”,作者是将人物放置在一完全排除了外界干扰的“真空”中让各个人物登场施展他们的爱情本领。方鸿渐寄宿在前岳丈家里,唐晓芙是一个父母对其没有约束的现代少女,赵辛楣是个来去潇洒的公子哥儿,苏文纨更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宽敞的恋爱空间。恋爱中的人爱请客就请客,喜欢聚会就聚会。作者便是设计了这么一个“真空状态”的“封闭式爱情试验室”,让男女主人公在没有干扰的状态下施展他们的恋爱才能。结果呢,这些恋爱中的人或患得患失,或试探揣测,或怯懦躲避,或迂回进攻,或造情矫情,或嫉妒中伤。老练的苏文纨,天真的唐晓芙,骄傲的赵辛楣,有点迂又很有点小聪明的方鸿渐,都在操练着爱情的纵横捭阖之术。人性的弱点借着这群在“真空”中恋爱的人们的种种表现,也被推到了最醒目的位置上。 可以说,《围城》写爱情,写的不是如何反抗外界压力而获得所追求的爱情,《围城》写爱情,是借着种种类型的爱情故事,来展览人性的种种弱点。人这被称为万物之灵的动物,原来就是在处理他们自己的婚恋这“自家事”的时候,都有那么多的自相矛盾,都有那么多难以沟通的感情和无法达成交流的信息。写人性的弱点,对人的非积极一面的批判,对人性中种种“顽疾”的讽刺和批评,乃是《围城》最独特之意义所在。美国学者夏志清先生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间的无法沟通的小说。”真是一语中的。 《围城》利用种种爱情关系的描述来达到对人性弱点的批判,用讽刺的笔锋放大人在爱情生活中的种种不那么美好的一面,虽不是完全的“审丑”,却入木三分地通过各种情形中“爱的谎言”来刻画了人的不完善不那么可爱的一个侧面。但《围城》作者对人性的弱点的态度却不是消极的,因为作者让读者看到了这“爱的谎言”、这爱的矫情和造情的可笑和可怜,让读者在笑声中发现人性的短处,这便是一种非常积极的高姿态的批判和矫正。《围城》让人在幽默的阅读氛围中领悟到人的自身的弱点,而不是放纵读者去赏玩人的弱点。《围城》不同于鸳鸯蝴蝶派那类纯粹以恋爱供读者赏玩的通俗小说之处,就在于作者是站在一个中西文化的汇合处,以一个睿智的学者作家的目光来打量人的弱点,从而达到批判的锋利和深入。
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演讲稿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演讲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尊敬的评委老师:
我叫xxx,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员,在xxx学校任教六年级语文,兼备课组组长。我所撰写的论文题目是:论《围城》方鸿渐形象的现实意义,我的指导老师是进修学校副校长xxx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题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谌老师精心细致的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完成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选择《围城》这本小说作为我的毕业论文的写作题材,一方面是因为我对这本小说比较的喜欢,包括由这本小说改篇而成的电视剧。的确,《围城》是一个富有人生哲理和重大社会意义的命题,它向人们说明40年代中国社会的动荡、黑暗和病态,使恋爱、结婚、家庭成为“鸟笼”和“城堡”,寓意只有冲破自身的局限和昏暗社会的“围城”,把个人的命运和整个民族、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会有新的生路。《围城》不愧为一部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好作品。另一方面,结合当今社会现实,许多的现象也与《围城》中的描写场景有一些的相似,揭示其中的联系,警示世人,以倡导真、善、美的人性和理性的人生,也是我想通过自己的写作给社会的一次贡献。
我在这篇论文中,主要采用了内容分析和现实对比的写作手法,各阶段安排依照先典型分析(即具体事例分析),具体对照现象,展现警示,再综合论述,阐明现实意义的层次进行。具体结构如下:
一、方鸿渐“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造成的影响对现实社会的警示意义!
1、xxx的后果与不学无术
2、对爱情的“玩世不恭”造成的苦果与性开放
二、方鸿渐复杂思想性格的现实指导意义
1、表现在爱情生活方面的复杂分析及现实意义
2、表现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复杂思想性格的分析及现实意义
3、表现在事业方面的复杂性格的分析及现实意义。
第一个方面,着重从方鸿渐两件典型的事例(即xx和谈恋爱),联系到当今社会两种不良现象(即不学无术和性开放),以警示世人,这部分用词颇多,篇幅较长。第二个方面,综合阐述方鸿渐在社会大背景下的爱情、家庭、事业三个方面的思想性格,意图说明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如果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主有为的精神,缺乏坚定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是很容易被环境和他人左右的,一个人只有将自身的发展置于社会
经济文化发展的大熔炉里,事业才会有所成功;一个家庭,只有在安定平和的社会大环境下,削除了社会的重压,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谅解,家庭生活才会真诚和自由。这部分语言精练,立意高远。
在提纲的完成过程中,我得到了谌老师的详细指导,观点进一步得到了提炼,对现实社会某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也进一步深入。初稿完成后,谌老师又详细地审阅了全文,对一些用词不当的地方,观点不明朗的地方提出了指正。最后正式定稿后,谌老师又认真地提示了论文打印的格式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正是在老师的着力指导下,在本人细致的研究下,我结合当今社会现实的某些现象,发现了《围城》所蕴含的警示意义和指导意义。关于《围城》的有关论著相当地多,但以其人物形象的现实融合来确定研究方向,应该是我的一个创新之点。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叫×××,本次论文指导老师是×××老师,我选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提升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研究》,下面我先汇报一下自己选择这篇论文的动机以及论文选题背景、基本写作思路、理论与实践意义。
先来陈述一下我的写作动机。我来自台州,在没写这篇论文之前我仅知道台州各地存在生产相同产品的特色乡镇,比较熟悉的有临海的太平洋彩灯城、台州的的服装机械、玉环的阀门等等,根据20xx年底的统计数据,其中阀门水泵占全国出口的60%以上,缝纫机和电动裁剪机在国际上占有70%的市场份额等等。而浙江,众所周知是一个贸易大省,我想出口与产业集群应该有醒目的联系,所以,我就选择了《提升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研究》,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这篇论文能让自己更加清楚的了解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的分布、现状及国际竞争力,二则因为自己属于国贸专业,也希望以后能从我省的优势产业集群中挖掘更多的商机,为自己的未来作些理论的铺垫。
其次,我要陈述的是本篇论文的主要论点及结构。虽然这篇论文的选题有点长,但我觉得中心还是应该扣在最后的几个字上,即“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分析”。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形成了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北京大学教授王缉慈在论坛中指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关键是发展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力避产业集群的同质性的重复建设。因此,我的论文从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着手,力求寻找到我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具有优势的软硬件基础。我
总结出来的几点是规模喜人、产业结构合理、产品分工细致、出口竞争优势显著等。
在论证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及其竞争优势的时候,我主要分析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几个关系,比如企业集聚与生产效率、国际竞争力的关系,集群竞争力与竞争压力、创新能力的关系,“区位品牌”与集群竞争力的联系等。而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也常规的从国家层面、集群层面、企业层面“先大角度再小口径”地分析。
这篇大学生毕业论文对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分析也主要集中在第三部分,这也是我对策研究的理论根据。其中包括集群占浙江省近几年六成左右的主要经济指标----浙江省03~06年的进出口额,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中主要企业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例举温州民营中小企业对海外市场进入方式偏好,而竞争力指标也主要围绕贸易竞争力指标(tc指数),出口分散度等进行论述。并进一步提出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制约因素。这些都是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提出的基础。
论文的重心也是通过以上的分析来给出提升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我借鉴了大学经济类科目的主要归纳方法,分别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个角度来提出相应的对策。也可以说是宏观与微观对策的双重分析来应答如何提升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
在写完这篇论文的时候,自己感觉条理上还不是很严谨,出现了一些观点的重复,对一些具体数据的收集还有许多不足,使得这篇论文在对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的思考还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层面,不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索。但也因为通过写这篇论文使我对浙江的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的分布、产业集群状况及出口总体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大学本专业所学的部分知识也重新被认识与肯定,因此也可以说一篇论文使我受益匪浅。
最后,恳请各位老师进行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上午好!我是惠州学院中文系03本2班的学生xxx。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再论苏轼寓惠散文》,我的指导老师是曹国安讲师。我当初之所以选择研究苏轼的寓惠散文,主要是因为苏轼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作家,他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全能”式的通才,在散文创作方面,他更是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诗文的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和文坛领袖,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诗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在苏轼四十多年的文艺创作生涯中,他写了大量的散文,含括了众多的体裁品类。苏轼在寓惠期间,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同时也写了不少散文作品,包括书信在内共有326篇。这些寓惠散文作品便成了我研究此课题的最直接的文本基础。此外,在大学学习期间,我选修了苏轼寓惠研究方面的相关课程,对苏轼在贬谪惠州的相关事宜有一定的了解,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有利于该课题的研究和写作工作的开展。
我的论文《再论苏轼寓惠散文》主要从苏轼的散文及其寓惠期间的时代背景入手,着手从苏轼的思想品格和人生哲学的角度,结合苏轼寓惠散文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去探讨苏轼寓惠散文的内容题材和艺术特色,并尝试挖掘出苏轼寓惠散文的文化价值来。
具体说来,我的论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总体上介绍苏轼散文创作及其在寓惠期间的贬谪生活经历和散文创作。
第二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去阐述苏轼寓惠散文的内容题材。苏轼寓惠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蕴意深邃,感情真挚,充满理趣。或写景状物,寄寓深远;或谈经论道,释说世理;或叙古述今,慨叹人生;或缅怀亲友,诉说真爱。
第三部分主要从五个方面去阐述苏轼寓惠散文的艺术特色。苏轼寓惠散文,艺术形式灵活多变,笔锋清新自然,感情真挚恳切,寓意深远理趣,语言平淡简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闲适旷达,浑然天成;情如泉涌,随物赋形;辞达;命题立意,新颖深刻,高远幽邃;沉稳渐熟,平淡简朴。”五方面的内容。
第四部分则简明地阐述了苏轼寓惠散文具有三方面的文化价值,包括:苏轼寓惠散文是后人研究苏轼寓惠经历的重要历史文献;苏轼寓惠散文是他晚年文艺思想、审美情趣发生转变的佐证;苏轼寓惠散文是苏轼所有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部分主要是毕业论文结束语。
虽然目前学术界在苏轼散文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近20年来,出版和发表了数量可观的散文研究的著作和论文,但在苏轼寓惠散文研究方面的论文还很少,除了零散的一些论文外,在这个方面几乎是个未开垦的处女地。因此进行苏轼寓惠散文研究具有现实的学术价值。虽然我的论文是《再论苏轼寓惠散文》,但与前人所写的《试论苏轼寓惠散文》相比,具有创新之处,就是我在阐述了苏轼寓惠散文的内容题材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了苏轼寓惠散文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来。
在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苏轼寓惠散文方面的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论文,并参考了部分毕业论文总结范文。这得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参考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专业论文。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曹国安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其中,我的论文题目就是在曹老师的提议下而最终拟定的。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上就是我的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认真阅读论文并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光电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XX(1)班的学生陈玄玄。我的论文题目是《基于MATLAB的QPSK仿真设计与实现》。我当时之所以选择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我觉得做这个课题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完成仿真的设计内容,可以加深对已学课程通信原理的理解,熟悉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并复习正交相位偏移键控(QPSK)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误比特率的计算方法,了解调制解调方式中最基础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模拟调制中的幅度调制(AM)如双边带幅度调制(DSB)、单边带幅度调制(SSB)、常规幅度调制;角度调制中的相位调制(PM)和频率调制(FM);以及数字调制中的幅度调制,相位调制,频率调制等方式,了解QPSK的实现方法及数学原理,掌握通信系统Simulink仿真建模方法。
在着手准备论文写作的时候,我针对这个题目,阅读大量相关方面的各种资料。对QPSK系统的研究概况有了大致了解,缕清思路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然后,为了完成论文,我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主要来自网上的论文期刊、图书馆的书目、学习教材的`理论资料。在导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从中选取了主要的参考资料,经过阅读主要参考资料,拟定提纲,写开题报告初稿,毕业论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20xx年6月正式定稿。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该课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课题可行性和优势,并介绍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所要研究的QPSK系统和论文中用到的软件MATLAB系统环境。
第三部分,主要是通过MATLAB中的工具simulink来创建QPSK系统的调制解调原理框图,然后通过编程,应用MATLAB调试、运行,观察分析QPSK调制解调过程中各环节的波形,然后结合QPSK信号调制技术的原理得出在加性高斯白噪声的信道下的传输比特错误率。然后,将比特错误率和理论值相比较,绘制出关系曲线,通过分析系统的性能,证实了仿真模型的可行性。
第四部分,基于仿真软件--MATLAB进一步实现了系统在分别通过理想信道、通过高斯信道、先通过高斯白信道再通过瑞利衰落信道时的QPSK系统仿真设计,将在不同的情况下的系统性能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并把所得结果和理论值做对比,这对于理解QPSK系统的性能并对系统面向实际应用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学生能力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许多内容表述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本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以上是我对本篇论文的简单的介绍,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亲爱的各位老师:
您们好!我叫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XX》。首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老师对我的悉心教诲和指导,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我的毕业论文。其次,我对这次答辩小组的全体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感谢您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我的论文答辩表示关注,最后,我对我在大学四年所有的老师们表示感激,感激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在此,我诚心地希望我的老师们能够幸福安康!
我的毕业论文选题开始是《XX》,后来我的指导老师说我的选题范围太广,应该抓住重点来写,经过几番斟酌,我最终选定了我的毕业论文题目《XX》。
我的毕业论文是分:现状分析、颈瓶分析、对策分析以及愿景这四部分来展开的。云计算作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对互联网络世界以及数字图书馆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资源共享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水平是衡量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标志。云时代数字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既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大趋势,也是克服数字环境下信息孤岛桎梏的重要措施。首先,论文分析了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中云计算的发展现状,如“云时代”的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云模式以及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云运用等基础性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充分研究了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中云建设的共享难题、制约因素和实施问题等一系列发展瓶颈。
最后,根据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中云计算的发展状况及其缺陷,提出了数字图书馆云计算的4大发展对策:一是总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更新理念,增强合作;三是统一平台,集合设计;四是虚实结合,合理组合。数字图书馆建设应当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充分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彻底打破数字信息孤岛。通过全面考虑与统一规划,建立数字数字图书馆共享数据中心,形成一个唯一可信的信息数据源,使整个新系统和不同时期已经存在的系统进行有机集成,保证整个数据的统一和一致,并为数字图书馆管理中的信息查询和决策分析提供可靠的、足够的、全面的数据保障,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在云时代的进一步实现奠定平台基础,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服务共享。
以上是我的论文答辩自述,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谢谢!
[1] 彭小球,周叶青. 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J].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 . [2] 熊佳红. 浅谈讽刺手法在《围城》中的运用[J].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 [3] 卢小平. 浅析钱钟书小说《围城》的现实意义[J]. 西北职教, 2008,(12) . [4] 孟宪华. 浅析钱钟书《围城》的讽刺幽默性[J]. 文教资料, 2009,(03) . [5] 于宏. 嬉笑怒骂中彰显的睿智与深邃——谈《围城》的讽刺艺术[J]. 作家, 2009,(02) . [6] 王斌. 《围城》的语言艺术发微[J]. 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8,(04) . [7] 廖又琳. 浅谈《围城》的幽默与讽刺艺术[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1) . [8] 曾建华.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8) . [9] 赖熹. 浅析《围城》的讽刺手法[J]. 网络财富, 2009,(03) . [10] 许敏. 试论《围城》中赵辛楣的形象塑造[J]. 蚌埠党校学报, 2006,(03) . [1] 李佳莹. 和“方鸿渐”说再见[J]. 作文大王(中学版), 2006,(09) [2] 方臻. 重读《围城》[J]. 写作, 2002,(20) [3] 王凤霞. 论方鸿渐的出走——评《围城》中女性的妒忌心理[J]. 社会科学家, 2005,(S2) [4] 李亦文. 也论方鸿渐的人格价值[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3) [5] 王晓君. 论方鸿渐生存的“被动”[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10) [6] 周伯军. 无可遁逃的人生困境——试析《围城》[J]. 中文自修, 1996,(05) [7] 丁小印. 《围城》之妙喻诠释四例[J]. 新作文(高中版), 2008,(05) [8] 水墨. 《围城》片段赏析[J]. 初中生, 2008,(08) [9] 张永辉. 论《围城》的主题与副题[J].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01) [10] 郑春元, 石杰. 《围城》的议论艺术[J]. 许昌学院学报, 1987,(04)麻烦采纳,谢谢!
黑格尔认为:一切精神活动的目的都在于使人的主观意图与伦理世界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结合,即它的自由,并且成为有意识的。由此可见,艺术的使命在于与现实调和,如果不能调和,则遁入其身。按照黑格儿的观点,对现代人来说,出路只有一条,即到主体的内心自由中寻找避难所。作为艺术,应该有各种表达其意义的手段,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亦不同。“《围城》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这是夏志清在《中国近代小说史》对《围城》一书的评论,我却不那么认为。 一部好作品,至少应该在某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才能显示出作者的独特个性和品质。比如契诃夫的作品辛辣幽默,带着“含泪的微笑”;欧·亨利追求精巧的构思;茨威格擅长描写女性……《围城》所表现出来的是钱钟书的学者式的幽默讽刺。钱钟书的笔调和鲁迅的截然不同。鲁迅用的是锋利无比的匕首,一触见血,给人一种鲜血淋漓的感觉;钱钟书用的是尖锐的长针,乍看之下,对患部没什么用,但像针灸似地对准医疗部位刺下,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后便觉舒畅无比,让人被刺得心服口服。 鲁迅严肃地对待问题,钱钟书漫不经心地提出问题,但抨击人生病态,笑骂人性弱点的用心都是一样的。 钱钟书的”愤世嫉俗“不是把不合适宜的老祖宗的话东引西摘地说教;而是通过诙谐、轻描淡写的笔调,把个个读过几本书的所谓的知识分子的龌龊灵魂一一勾画出来。 (1)“‘——哼,高松年还要我写篇英文投到外国什志上去发表,让西洋人知道咱们也有牛津剑桥的学风,不知怎样,外国一切好东西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辛楣叹口气,不知道这正是中国的厉害,天下没敌手,外国东西来一件、毁一件。” 有些人怀疑中国是一个大染缸,无论什么外来的东西放进去就变了颜色,这未尝不是事实。 (2)“有时候一个人,并不想说谎话,说话以后,环境转变,使他也不得不改变原来的意向。办行政的人尤其难守信用,你只要看每天报上各国政府发言人的谈话就知道……”这是“言行不一致”的人的最好托词。 (3)“那些学生虽然外国文不好,卷子上写的外国名字很神气,有的叫‘亚历山大’,有的叫‘伊利沙白’,有的叫‘迭克’,有的叫‘小花朵’(Florrie );有个人叫‘火腿’(Bacon), 因为他的中国名字叫‘培根’……”在语文水准日益低落的今天,这段嘲讽文字可说是现实最好的写照。 (4)“高松年直跳起来,假惊异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比方鸿渐的真惊惶自然得多。他没读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是演员的大幸。”这样讥讽人类假动作的方式,既生动又有趣。 上述几近诙谐笑闹的笔调,其实是极高水准的幽默和严肃的综合品,寓正于反的创作,不但含蓄、有趣,而且经得起咀嚼。“作为一个高明的讽刺家,应该是一个高明的刽子手,刀落处头颅已经离开了脖子,犯人尚不知觉”。钱钟书就属于具有这种风格的幽默大师。 以上仅是我个人阅读的一些感想和意见,当然是主观大于客观。不过,由于相信绝对的客观不存在,更相信鉴赏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个人喜好,便没有文学趣味,那么,所有的文学作品,只不过是一大堆文字堆砌而已,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小说《围城》里写道:"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因为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仅有回忆。
吃葡萄的故事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的一生恰似吃葡萄的过程。
记得初中时有两个同学。一个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与年迈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每天步行十余里上学。面对贫困,他不甘沉沦;面对逆境,他选择了坚强。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通过了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成了省会有名的律师,并自办律师事务所。另一个是乡长的儿子,从小就享受荣华富贵,整天只知吃喝玩乐,游手好闲,初中毕业后招工进了工厂,后来由于企业破产下了岗,生活日见困顿。农民的儿子有出息,是因为他首先吃的是"坏葡萄",把好的留到了最后;而乡长的儿子每况愈下,因为他年轻时就已经把"好葡萄"吃完了。
大凡年轻时屡受挫折的人后来都很幸运,因为他们面对挫折必须独立思考,鼓起勇气,然后战胜它。而那些年轻时运气一直很好,或者一开始就在温室里长大的,到了五十岁左右时遇到困难,便仿佛是灾难临头,以至在挫折面前束手无策,从头开始又为时已晚。
有句谚语说得好:"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吃葡萄的最佳方法应该是:先挑最坏的吃,把最好的留到最后。英国哥尔斯密说过:"人生最大的光荣,不在于能屡败屡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历经千辛万苦取得最后的成功,这才是完美的人生 。
雏鸟的心中,有一个美景,它希望展翅飞翔,飞到那湛蓝的天空;落叶的心中,有一个美景,它盼望能随风飘荡,飘到那一片荒无人烟的土地,慢慢腐朽。我心中的美景又是什么?
那,是我心目中的一个殿堂,是我心底最深处的一个花园。为了它,我甘愿十二年寒窗,夜夜挑灯苦读。我无数次地想望,那儿的大门是否随时向我打开,那儿的人们,是否随时欢迎我的到来?相信我,再等我五年,五年之后,我一定会亲自踏上那片文学殿堂,等待我——我心目中的大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留下了这么一句话,给我深深的思考。有人说:“踏进这所中学,等于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大学的校门。”是这样的吗?我想我心底里的花园也许正如这所说,它只为勤奋之人打开大门,将懒惰之人拒之门外。既然如此,为了我心中的美景,我就做一个勤奋之人吧!我的路正如屈原所说的,还很长,很长……我要放下贪玩的心理,背下装满知识的书包,拒绝对我不良的诱惑,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跳进知识的海洋里,沉在其中。就这样直到有一天,我心目中的美景实现了,那我就完成了自己对自己的承诺。
一夜,静悄悄地,我醒来,看见我身边绿树成荫,花红柳绿,一抬头,我看见了我所熟悉的大学校名。刚劲有力的字体写着“——大学”我兴奋极了。啊。这就是文学的殿堂,我心中的美景!空旷的操场,壮丽的教学楼,花园里,飘着泥土的芬芳和花香,这香味,仿佛混杂着清香的油墨味。花儿在向我招手,鸟儿在为我歌唱,小草也在向我点头。我开心地跑啊,跳啊……一睁眼,咦?眼前一切都不见了,只有空荡荡的屋子,原来是一场梦!
但我,为了心中的这个梦,这幅美景,我会奋斗不懈!我相信,总会有那么一天,我的愿望会实现的!
我爱吃水果,有红彤彤的苹果,小巧的香梨,甜而爽的西瓜…………。但我最爱吃的水果是葡萄。它不仅仅是玲珑多姿,更重要的是葡萄香甜可口。
(苏文纨)假使她从帆布躺椅上站起来,会见得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划成的,年龄看上去有二十五六,不过新派女人的年龄好比旧式女人婚帖上的年庚,需要考订学家所谓外证据来断定真确性,本身是看不出的。
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的中国人的脸。 那女人平日就有一种孤芳自赏、落落难合的神情--大宴会上没人敷衍的来宾或喜酒席上过时未嫁的少女所常有的神情--此刻更流露出嫌恶,黑眼镜也遮盖不了。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鱼片里示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 *** 裸的”。
鲍小姐并未 *** ,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那时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
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 “你嘴凑上来,我对你说,这话就一直钻到你心里,省得走远路,拐了弯从耳朵里进去。”
鸿渐回信道,经详细调查,美国并无这个学校,文凭等于废纸,姑念初犯,不予追究,希望悔过自新,汇上十美金聊充改行的本钱。爱尔兰人气的咒骂不停,喝醉了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
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 据说“女朋友”就是“情人”的学名,说起来庄严些,正像玫瑰在生物学上叫“蔷薇科木本复叶植物”,或者休妻的法律术语是“协议离婚”。
鸿渐看她们有说有笑不允许自己插口,把话压扁了都挤不进去。 当着心爱的男人,每个女人都有返老还童的绝技。
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的好,此外全无用处。 掌声住了,方鸿渐强作笑容说:“吕校长,诸位先生,诸位同学:诸位的鼓掌虽然出于好意,其实是最不合理的。
因为鼓掌表示演讲听得满意,现在鄙人还没开口,诸位已经满意得鼓掌,鄙人何必再讲什么呢?诸位应该先听演讲,然后随意鼓几下掌,让鄙人有面子下台。现在鼓掌在先,鄙人的演讲当不起那样热烈的掌声,反觉到一种收到款子交不出货色的惶恐。”
听众大笑,那记录的女孩也含着笑,走笔如飞。 那记录的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仿佛听了鸿渐最后的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丧失贞操。
苏小姐领了个二十左右的娇小女孩子出来,介绍道:“这是我表妹唐晓芙。”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
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
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方鸿渐说:“女人原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虚虚实实,以退为进,这些政治手腕,女人生下来全有。女人学政治,那真是以后天发展先天,锦上添花了。
她跟辛楣的长期认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天的气候罢,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日。 女佣说着,她和周太太、效成三人眼睛里来往的消息,忙碌得能在空气里起春水的觳纹。
女人全是傻的,恰好是男人所希望的那样傻,不多不少。 因为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只对苏小姐笑道:“不用扫兴。送给女人的东西,很少是真正自己的,拆穿了都是借花献佛。
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
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痘出过了,我们就把出痘这一回事忘了。
“女人有女人的特别的聪明,轻盈活泼得跟她的举动一样。比了这种聪明,才学不过是沉淀渣滓。
说女人有才学,就仿佛赞美一朵花,说它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菜番薯的斤两。真聪明的女人决不用功要做成才女,她只巧妙的偷懒——” 写好信发出,他总担心这信像支火箭,到落地时,火已熄了,对方收到的只是一段枯炭。
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大家照例称好,斜川客气地淡漠,仿佛领袖受民众欢迎时的表情。 他不知道女人在恋爱胜利快。
这个典故大概出自钱钟书的《围城》,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天下只有两种人。
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
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
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
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当然这是钱钟书的想法,自己写作文可以完全加上自己的立意。
回首过去的一个世纪,饱览群书、博古通今者大有人在,精通多国语言、学贯中西者不乏其人,但钱钟书是独特的。
睿智使他进得去,出得来,登堂入室;渊博使他站得高,看得透,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不染一尘。他被学术界誉为“文化昆仑”。
真正走近钱钟书时,也许你又会生出无限感慨! 骨子里的狂狷 有一种人外表温软,内心却十分强悍,钱钟书就是一例。儿时的他,已显出禀赋异于常人,表现在“专爱胡说乱道”“好臧否古今人物”。
上小学时,父亲为他改字“默存”,叫他“少说话”。事实上,直到后半生他才渐渐敛住锋芒。
钱钟书之狂,在清华读书时就开始显露。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放言要“横扫清华图书馆”。
从外文系毕业时,校方决定破格录取他留校,他一口拒绝了,并说: “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够资格当钱某人的导师。”钱钟书对同辈学人也多有臧否。
他对胡适派的文学史考证和陈寅恪式的以诗证史,均深表不满;对林语堂提倡的幽默文学,也大加嘲讽,说: “自从提倡幽默文学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1992年,安迪先生到钱钟书府上拜望,请教其对几位文化名人的看法,他的评价几乎全是负面的:对王国维,说一向不喜欢此人的著作;对陈寅恪,说陈不必为柳如是写那么大的书;对张爱玲,很不以为然;对鲁迅,说他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阿Q正传》则应加以修剪才是。
黄永玉在《北向之痛》中回忆, “四人帮”横行时,学部通知钱钟书去参加国宴,说“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钱钟书一再拒绝: “我很忙,我不去!” 通报者只得讨饶: “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钱立马回应: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哈!我很忙!”。
钱钟书在《围城》序中说过:“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人类的基本根性钱钟书通过文中的主要人物方鸿渐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表现他的见解,方鸿渐的爱情与婚姻故事贯穿全篇.他与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还有孙柔嘉的爱情纠葛让我们认识方鸿渐,了解方鸿渐,他善良而又懦弱,不令人讨厌但却一无用处,自己喜欢的能主动去追求,可是他的女人缘也让他备受折磨.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留学归来然而又一无所成的方鸿渐遭遇婚姻的围城,事业的围城,进去又想出来,进进出出找不到人生的归宿.就像一个多余的人可有可无.
关键词 方鸿渐 性格 爱情 事业 心理
《围城》这本小说我看了三遍,对于这本书犀利的语言,绝妙的讽刺,七百多处的妙喻,都令我惊叹不已.钱钟书老先生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语言大师.这部经典之作看几十遍也不会厌倦,令人回味无穷.然而由于自己的能力有限,只能对文中的主要人物方鸿渐稍加揣摩,一孔之见聊以 *** .方鸿渐的名字绝不是随意起的,有人认为方鸿渐的名字出自《周易》第五十三卦“渐”卦辞中的“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 ,“鸿渐”的意思是鸟儿在天上飞,想要拣个枝儿栖,可是飞来飞去没有定止,暗示方鸿渐这个人一生劳碌奔走,浮世飘蓬一般,什么事情都没有个落定.我觉得这种说法虽然有点牵强但很符合方鸿渐的命运.看看他的爱情故事,不难品出他的性格特征.
一,方鸿渐与鲍小姐的爱情
鲍小姐取名能看出钱钟书对这个人物的厌恶,杨绛先生在《钱钟书与》中对她做过评价:“鲍鱼之肆是臭的,所以那位小姐姓鲍.”可见在三四十年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评价的不同.鲍小姐穿着暴露,被人比作熟肉铺子,局部的真理.有东方美人的气质,让那些男生看得心头火起,直流口水.这位鲍小姐从小被父母使唤惯了,心眼伶俐,明白机会要靠自己找,快乐要靠自己寻,自信很能引诱人.他看方鸿渐是坐二等舱的,人还过得去,不失为旅行中消遣的伴侣.不顾自己已经有了未婚夫,而且自己留学还是未婚夫出的钱,在鲍小姐的引诱下,方鸿渐陷入其中,他虽然二十七岁了,早订过婚,却没有恋爱训练,鲍小姐的感情诱惑,所以早已拜倒在鲍小姐的石榴裙下.他虽知道鲍小姐行为不检也觉得兴奋.当他听到鲍小姐好像是不经意地说“咱俩今晚都是一个人睡的时候,他目中电光瞥过似的,忽然照彻可是射得眼不敢逼视,周身的血都升不起脸来.”他洗了澡,回到舱里,躺下又起来,打消已起的念头仿佛跟女人怀孕要打胎一样的难受.这些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出鲍小姐的诱惑,方鸿渐初出茅庐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欲望无限升级,毫无定力与操守.当船要靠岸鲍小姐突然变脸不搭理方鸿渐,方鸿渐气得心头火直冒仿佛把嘴里香烟衔着的一头都烧红了,他觉得鲍小姐谈不上心和灵魂,她不是变心,因为她没有心,只能算日子久了肉会变味.方鸿渐用这样巧妙的词句和精密的计算来抚慰自己,可是失望,遭欺的情欲,被损伤的骄傲,都不肯平伏像不倒翁捺下去又竖起来,反而摇摆得厉害.当他看见鲍小姐扑向未婚夫的怀里的时候,才明白,自己一直被引诱,以为鲍小姐有点看重自己,结果自己任由他摆布玩弄.方鸿渐的第一次爱情就这样灰飞烟灭,应该说不能算 *** 情,不过是被 *** 所吸引,他糊里糊涂,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么,一直被迷惑着,不知没有心灵的交融是不会有真爱的,这短暂的相识相处让我们看出方鸿渐的情感世界的空虚无助,以失败告终.
吃葡萄的启示
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小说《围城》里写道:"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因为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仅有回忆.
吃葡萄的故事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的一生恰似吃葡萄的过程.
记得初中时有两个同学.一个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与年迈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每天步行十余里上学.面对贫困,他不甘沉沦;面对逆境,他选择了坚强.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通过了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成了省会有名的律师,并自办律师事务所.另一个是乡长的儿子,从小就享受荣华富贵,整天只知吃喝玩乐,游手好闲,初中毕业后招工进了工厂,后来由于企业破产下了岗,生活日见困顿.农民的儿子有出息,是因为他首先吃的是"坏葡萄",把好的留到了最后;而乡长的儿子每况愈下,因为他年轻时就已经把"好葡萄"吃完了.
大凡年轻时屡受挫折的人后来都很幸运,因为他们面对挫折必须独立思考,鼓起勇气,然后战胜它.而那些年轻时运气一直很好,或者一开始就在温室里长大的,到了五十岁左右时遇到困难,便仿佛是灾难临头,以至在挫折面前束手无策,从头开始又为时已晚.
有句谚语说得好:"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吃葡萄的最佳方法应该是:先挑最坏的吃,把最好的留到最后.英国哥尔斯密说过:"人生最大的光荣,不在于能屡败屡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历经千辛万苦取得最后的成功,这才是完美的人生 .
雏鸟的心中,有一个美景,它希望展翅飞翔,飞到那湛蓝的天空;落叶的心中,有一个美景,它盼望能随风飘荡,飘到那一片荒无人烟的土地,慢慢腐朽.我心中的美景又是什么?
那,是我心目中的一个殿堂,是我心底最深处的一个花园.为了它,我甘愿十二年寒窗,夜夜挑灯苦读.我无数次地想望,那儿的大门是否随时向我打开,那儿的人们,是否随时欢迎我的到来?相信我,再等我五年,五年之后,我一定会亲自踏上那片文学殿堂,等待我——我心目中的大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留下了这么一句话,给我深深的思考.有人说:“踏进这所中学,等于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大学的校门.”是这样的吗?我想我心底里的花园也许正如这所说,它只为勤奋之人打开大门,将懒惰之人拒之门外.既然如此,为了我心中的美景,我就做一个勤奋之人吧!我的路正如屈原所说的,还很长,很长……我要放下贪玩的心理,背下装满知识的书包,拒绝对我不良的诱惑,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跳进知识的海洋里,沉在其中.就这样直到有一天,我心目中的美景实现了,那我就完成了自己对自己的承诺.
一夜,静悄悄地,我醒来,看见我身边绿树成荫,花红柳绿,一抬头,我看见了我所熟悉的大学校名.刚劲有力的字体写着“——大学”我兴奋极了.啊.这就是文学的殿堂,我心中的美景!空旷的操场,壮丽的教学楼,花园里,飘着泥土的芬芳和花香,这香味,仿佛混杂着清香的油墨味.花儿在向我招手,鸟儿在为我歌唱,小草也在向我点头.我开心地跑啊,跳啊……一睁眼,咦?眼前一切都不见了,只有空荡荡的屋子,原来是一场梦!
但我,为了心中的这个梦,这幅美景,我会奋斗不懈!我相信,总会有那么一天,我的愿望会实现的!
我爱吃水果,有红彤彤的苹果,小巧的香梨,甜而爽的西瓜………….但我最爱吃的水果是葡萄.它不仅仅是玲珑多姿,更重要的是葡萄香甜可口.
文坛流传有很多关于钱钟书先生的轶事。
说他只知道读书,不太会待人接物,甚至撒切尔夫人来了,到中国访问,说要见一个叫钱钟书的,他说我不知道撒切尔是谁。这可能只是所谓轶闻故事了,但是钱钟书确实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作家。
他写出来的作品,有种智者的风采,也有种好像文明人的懒惰。 《围城》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看过电视或者看过小说,但我还是想简单介绍一下钱钟书和这本书的情况。
钱钟书主要是一个学者,写小说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写小说跟一般作家不太一样,是很从容的,这种姿态,对他的作品风格的形成应该说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他也不是为了稿费,或者为了什么上级给他的任务,或者为了形势的某种需要,他纯粹是为了自己的一种文学上的寄托,他的小说是学者小说。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学问家,是非常有个性的一个人,文坛流传有很多关于钱钟书先生的轶事。
说他只知道读书,不太会待人接物,甚至撒切尔夫人来了,到中国访问,说要见一个叫钱钟书的,他说我不知道撒切尔是谁。这可能只是所谓轶闻故事了,但是钱钟书确实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作家。
他写出来的作品,有种智者的风采,也有种好像文明人的懒惰。接下来我介绍一下《围城》。
一直到今,这个《围城》几乎是畅销书,高雅的书店也有,地摊上也有,这个很难得。那是因为电视啊,80年代中期《围城》改编为电视,刚才舒乙先生讲了,电视的作用很大,播放以后,大家都来读这个小说。
《围城》是抗战后期写的,先是在一个叫《文艺复兴》的刊物上发表,1947年出了单行本。发表以后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解放以后,就没有再出版了。
解放后钱钟书主要是搞文学研究,研究古代文化,写过《管锥编》,还有其他一些著作,他基本上就没有创作了,大学里上文学史也不讲钱钟书,他的书在图书馆也找不到。一直到大概是80年代初,开始有人注意钱钟书了。
那主要是所谓“出口转内销”。美国有一个汉学家,叫做夏志清,他写了一本《中国现代小说史》,把钱钟书捧得很高,这就引起了大陆一些学者的注意,千方百计找来看,确实觉得不错,就有人开始研究钱钟书。
那时在海外也有人做博士论文选钱钟书的。钱钟书在文学界名声大振,是80年代的事。
一直到今,这个《围城》几乎是畅销书,高雅的书店也有,地摊上也有,这个很难得。那是因为电视啊,80年代中期《围城》改编为电视,刚才舒乙先生讲了,电视的作用很大,播放以后,大家都来读这个小说。
所以说现代传媒在推进文学方面有时候也有作用,当然也有消蚀的作用,看书的人少了,看电视的人多了;但有时候电视对文学也有作用,就是刚才说的起过促进宣传。这是关于《围城》的一些背景和基本情况,下面我就转入讲这个作品。
《围城》这部小说啊,应该说它跟一般的小说不太一样,它是比较深奥的,它的意蕴或者说主题吧,是比较深的,不是一眼可以看穿的。或者说呢,这样的小说所带有文化的意蕴比较丰厚。
凡是碰到这类小说,你千万不要相信简单的一句话就把它概括了,绝对不能。越是意蕴比较丰厚的文学作品,越是可以做多种多样的解释;如果说像中学上语文课那样的可以作简单的主题归纳,那么这样的作品一般来说比较单纯。
所以这个《围城》就属于一种意蕴比较丰厚的。对这样的小说啊,我们完全可以放开思路,不断地发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人生体验,去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分析这样一本小说。
一下使我自己写的一篇读后感,开学要交的读《围城》有感 ——嘲讽背后的大悲凉拜读过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我首先被他那幽默的比喻和恰到好处的嘲讽所吸引。而后,我才发现这是智者用一种让人容易接受的方法来表达内心的大悲凉。
读《围城》,最直接的感受是那些幽默的比喻让人读过之后有一种 *** ,最奇妙的感受是 *** 之后又会让人产生一种深刻的思考。这正是他嘲讽的成功之处,书中并没有或激烈或锐利的批判的话语,但是读者读过之后,心中自然会产生一种批判,一种感慨,更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作者心中的大悲凉,与文中幽默的话语形成鲜明的对比。
《围城》的取意为“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小说以主人公方鸿渐的事业,爱情,婚姻,家庭为线索,讲述了方鸿渐的一些生活琐事,正是这些生活琐事,或荒诞,或悲喜,深刻刻画了一些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根性:懦弱,自私,功利和欺性。主人公方鸿渐也成为一类人的符号——旧中国知识分子。
比如:方鸿渐刚刚回国的时候,被邀请为学生们作演讲,谁知他的出国留学没有学到半点知识,正像钱钟书先生所说“他是一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就转到了哲学系,最后又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他也只是个出国镀金的人罢了。
没有真才实学的他乱讲一气,因为他讲到了鸦片,梅毒,所以学生们倒很爱听,只是对那些士大夫们,那些正襟危坐的人,觉得他是胡闹,对于真正的学者来看,等于非常浅薄的皮毛只谈。钱钟书先生把他当时的窘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在可笑的故事情节中体会到中国旧知识分子的无能,虚伪。
如此的。
什么科目,什么专业,具体点,字数不到2000记得叫浅析表示谦虚。还有问题短我,也可以百度我的博客三七文字工作室欢迎你
[论文关键词〕钱钟书《围城》 文化 批判价值 [论文摘要〕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在其稚俗共赏、幽默风趣的语言里透视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深层意蕴,他思考、关注着人的本性,将笔触伸向人的文化精神世界,从“文化的批判”到“形象的哲学”,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出人类文化、精神的颓废。《围城》以其“格式特别”和丰富的蕴含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并为20世纪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围城》自问世以来,便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比较有争议的作品,从审美范畴的角度探寻,它没有正面描写美,通篇几乎都在作者理想的烛照下描绘丑陋、卑下、粗糙与低劣这些否定性审美范畴的东西,这些东西亦即丑。作者所描绘的丑中蓄积了审丑意蕴,观照和透视了中国 传统文化 中的弊害,鞭挞和解剖了人的精神性格的丑陋。所以,《围城》以“丑”作为创作母题,将社会人生丑陋的一面大胆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也为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丑”提供了契机。 丑是作为美的对立面存在的,美存在的同时丑也就产生了。然而,长期以来在高雅的美学殿堂里是没有“丑”的一席之地的。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建立起一座辉煌的“美”的殿堂,它不允许丑的存在。东方文化也一直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理性去节制美感的过度激化,提倡典雅的中和之美,“丑”自然也是被拒斥的。我国古代小说中多是将明君贤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高僧圣尼等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近现代小说同样以描写追求理想、美好前程、远大抱负、为国争光作为主潮。而《围城》则是背离当时主流文学的作品,所以,《围城》一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没有地位。随着研究者对于作品中的“丑”由表及里的认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围城》才走人中国现代文学史。 与20世纪40年代其他现代小说家一样,钱钟书的小说以对丑恶人性的提示和批判为基本母题,客观地将社会、人生丑陋的一面大胆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落后状况与沉滞的气氛。这只是《围城》带有揭露和批判性的‘性活描写层面”,具有认知价值。作者自称,“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围城》思考、关注人的本性问题,人性之丑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最终将笔触伸向人的文化精神世界,从“文化的批判”到“形象的哲学”,以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从而更深刻地提示出人类文化、精神的颓废,在讽刺与幽默的审丑艺术的运用下,《围城》更是以其“格式特别”和丰富的蕴含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了不容替代的历史地位,并为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1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弊害的批判 文学就其总体而言,永远是对社会生活的观照与探索,永远是对人类自下而上状态的思考与写照。五四运动以来,“批判国民性”的主题已经形成一种传统,其最终落脚点是“反封建”。《围城》的主题意蕴是多方面的,对于丑的审视已不是“反封建”,而是一种文化批判。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而又有着惊人的人生智慧的学者型作家钱钟书,超越了特定文化的局限,以一种深刻的批判眼光,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独具慧眼的评判。 从“文化的批判”到“形象的哲学”,是《围城》意蕴最深刻之所在。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还是对西方文化的鞭挞,都是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作者笔下的“围城世界”和“围城人生”构成整个存在世界和整个人生的本体象征,极富于哲学意味。 《围城》的主要社会环境是大都市上海以及知识分子云集的大学—中西文化在中国的交汇之地,主要人物是出身传统封建家庭、先受中国传统 教育 后又 留学 西洋受西方文明熏陶的知识分子。这种环境和人物使作者有可能更深邃、更广泛地展开他对历史文化和人生命运的探究。 《围城》是从“反英雄”角度描写知识分子主人公的,其“视点”在中国现代文学同类题材作品中显示出独特性:不只是揭露“新儒林”的弱点或探求知识分子的出路,而是企图以写“新儒林”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省。小说对于落后的传统文化的批判,已非像“五·四”以来许多作家所已经做过的那样,通过刻画旧式知识分子的形象去完成这种反省、批判,而是从“最新式”的文人,也就是主要通过一些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去实现这种反省与批判。《围城》深刻剖析和辛辣讽刺了中西两种文化相撞击时产生的种种畸形可笑的现象和人物,以诙谐生动的比喻揭示了“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封建思想合流所产生的荒.唐可笑性:“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象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的两方补钉,也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小说嘲讽了“国粹”和“洋物”掺和在一起所产生的不伦不类的现象。城市人“享受了最新的西洋科学设备”,却“坐在水管烘暖的客堂念佛”,每天念10遍白衣观世音咒,求菩萨保佑自己。作者对此调侃地写道:“可见‘西学为用,中学为体’并非难事”。这表面上似乎在提倡“中体西用”,实际上是对固守中国封建文化者的嘲讽。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许多文化传统,与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要求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方鸿渐的父亲是个十足迂腐守旧的封建遗老,他顽固坚守传统文化和旧道德标准,视一切外来文化、新文化为洪水猛兽,必扼杀之而后快。他处处显示封建家长的威严,始终以传统观念要求和制约儿女们的言行。在这样的封建遗老治理下的家庭正如我国许多传统封建家庭一样:长幼尊卑有着森严的礼教,父母儿女却无正常的爱心,婆媳之间互相敌视,女由狸之间明争暗斗,相互都恨不得吃掉对方。《围城》借方巡翁及其家庭来思索和揭露中国封建文化传统的丑恶和腐朽,同时也让人们在主人公的悲剧人生中加深对束缚人性的传统文化的痛恨。三间大学正像一个现代封建大家庭,是东西文化、新旧文化的矛盾冲突展现的一个大舞台。在这所高级知识分子云集的大学里,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无不趋炎附势,勾心斗角,甚至把中国古代兵书上的“敌人喘息未定,即予以迎头痛击”等兵法用来相互间斗法、争权夺势、角逐名利,并且人人都热衷“关心”他人的隐私,散布谣言,恶语伤人。 中国近代以来,海禁渐开,“西学东渐”使得社会上及知识界普遍流行着崇洋媚外的风气。张先生为了炫耀自己的“洋时髦,洋习气”,常常在说中国话时夹杂一些无谓的英文字;曹元朗之流,到国外学着写些“杂凑乌合”的所谓“现代诗”,回国后还时时炫耀自己是留学生,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幌子装点自己的门面;韩学愈冒牌子虚乌有的外国大学博士取功名。“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进爵”,这些人无非是想借“洋名”、“洋物”来获取头衔地位名气,争足面子,以示体面。这正是中国文化人人格的悲剧所在。至于连一向认为正直脱俗的方鸿渐本人也无法摆脱这种崇洋风气的左右,只好猎取洋博士头衔荣归故里,则十足是中国人“戏剧本能”的典型表现。正如美国的明恩溥所说:“中国人对戏剧的狂热,如同英国人之于体育、西班牙人之于斗牛。只要很少的触动,任何一个中国人就会以为自己是戏剧中的人物。他把自己放进戏剧场景之中,像戏剧中人物一样行礼、下跪、俯身、叩头”。方鸿渐心里清楚,如果他不能拿一张博士文凭回去,那么在家乡父老面前就“下不了台”。可见,小说表面上是讽刺“崇洋”的心理行为,实际上还是在挖传统文明的劣根。 西方文化的侵人并未使在中国几千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文化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到20世纪的30年代,中国依然故我地被浓厚的封建传统意识笼罩着,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着墨不多的名士董斜川,曾出任捷克公使馆军事参赞,本来应该是个“英年洋气的人”,但骨子里却封建味道十足,说话‘旧气活象遗少”,捧着“同光体”的僵尸来炫耀自己,写些“泼眼空明供睡鸦,蟠胸秘怪媚潜纠”之类的晦涩难懂的旧体诗以示旧学深厚,诗才超人。他不仅瞧不起新诗和早期的改良主义龚自珍、黄遵宪的诗,而且连唐以后所有重要诗人的诗都不放在眼中,认为只有“同光体”陈三立的以晦涩出名的((散原精舍诗》,才是当时上下500年间诗歌创作的典范,并且自视颇高,面对别人虚假的恭维,竟洋洋得意地表现出“仿佛领袖受民众欢迎时的表情”。可见,封建思想文化对知识分子精神上的腐蚀和扭曲之严重,当时中国特殊社会形态下一部分知识分子精神危机之深刻。 2对西方文明的批判 《围城》中没有正面直接描写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不过,在叙事中却暗含着这种批判意识。西方人一向重视“自我”,重视“个性”,强调“精神文明”的执着与追求,强调个体生命的意志与勇气。在实现这种文明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是压抑他人的本质力量而得到的。用黑格尔的话说:“这种‘自我’是有生命的个体,而他的生命就是在于能把自己的个性显现到自己的意识和旁人的意识里,就在于能表现自己,使自己成为现象。因为每个人在活着的时候,都设法实现自己,而且也确实在实现自己。 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徐志摩曾说过:“我的思想是恶毒的,因为这个世界是恶毒的;我的灵魂是黑暗的,因为太阳已灭绝了光彩;我的声音是象坟堆里的夜袅,因为人间已经杀尽了一切的和谐。既然是一个杀尽了和谐的不和谐时代,当然诗人和作家就要唱出不和谐、反和谐的歌,写出和谐的艺术。小说《围城》中便体现出这种“否定”。 具有多维文化视野的钱钟书创制长篇小说,让读者看到中国文化之外的文化。方鸿渐刚从英、法、德“混迹”归乡后,中学的吕校长请他到学校演讲,题目便是堂而皇之的比较文化“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结果,他一点也不顾中国国情和具体场合,东拉西扯,大谈“鸦片”和“梅毒”能“引发许多文学作品”和“刺激天才”。这便是方鸿渐深受西方玩世不恭的影响,无视传统礼教、落拓不羁的个性的反映。方鸿渐明知水性杨花的鲍小姐有未婚夫,却与鲍小姐逢场作戏,两人的“感情”像热带植物一样疯长。 方鸿渐曾研究出西洋人丑得跟中国人不同:中国人丑得像造物者偷工减料的结果,潦草塞责的丑;西洋人丑得像造物者恶意的表现,存心跟脸上五官开玩笑,所以丑得有计划、有作用。说西洋人的丑是“有计划”、“有作用”,实质是具“恶意”性的丑。 留学归国的不仅仅只有方鸿渐,其他人的思想言行又如何呢?放荡不羁的鲍小姐出洋学医学会的只是逢场作戏玩弄别人感情;苏小姐是“名副其实”的洋博士,学会了国内女性不曾做过的商业的投机手段;韩学愈知道利用“洋妻”来取功名,……作者不仅一针见血地批判了异己文化对中国的危害,而且进一步批判了西方文明。 作品最初描写的人,并非是中国人,而是在白拉日隆船上被新派到安南或中国租界当警察的法国人。当船到达法国的殖民地时,这些人像狗见了家似的气势顿长,举动和声音也高亢好些。这些法国人是不懂德文的,可他们却能与几个浪荡、轻桃、善于撒娇的犹太女人不断调情,且引得犹太女人格格地笑。 西方传统文化中同样存有让读者深思的话语。作品中运用的一些外国 典故 ,如西洋人拿胡萝卜赶驴子的 故事 ,葡萄牙人生女孩子的 谚语 ,都是作者对西方利己主义的批判。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美总是一种限定,但丑却是反限定的,是向美的普遍性提出挑战。作者所关心的不再是完美的人性,而是不完美的人性。 3对社会现实与历史文明的 反思 荣格曾经有言:“一个已经过时的诗人,常常突然又被重新发现。这种情形发生在我们的意识发展已经到达一个更高的水平,从这个高度上诗人可以告诉我们某些新的东西的时候。实际上,这些东西始终存在于他的作品中,但却隐藏在一种象征里。只有时代精神的更迭,才使我们揭示出它的意义。” 《围城》是钱钟书对社会现实和历史文明反思的艺术结晶。虽然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代社会,但确实存在着几块在当时已畸形繁荣的现代文明的领地—上海、香港等世界性大都市,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尤其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上已相当欧化,因此堪称是真正的现代人。《围城》立足于中国的几块现代文明的土壤而又放眼世界,对整个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生进行整体反思和审美观照,揭露现代人生存危机这一主题。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曾经留学欧美的高级知识分子,后来又归国谋生。从伦敦、巴黎、柏林到上海、香港,从十里洋场到高等学府,他一直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然而,这种现代文明社会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充实的意义和幸福的归宿。相反的,不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他始终是一个失败者,一个没有归宿的流浪汉。这个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现代人的个人命运构成了《围城》的主要情节。正是通过他的个人命运和精神危机,作者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文明的弊端和现代人生活的病态。方鸿渐经历了现代人生旅程的四个阶段,即教育、爱情、事业和婚姻。这四个阶段事实上也就是人们普遍追求的四大人生支柱或四大人生价值。然而在方鸿渐这个现代人身上,这四大人生价值却相继破产以至于彻底崩溃了。方鸿渐感觉到的也正是现代人所具有的同感,“生存竞争渐渐脱去文饰和面具,露出原始的狠毒”。“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方鸿渐这个现代人的人生历程和生存状况完全与理性主义、乐观主义的人生信仰相背离,从而把现代文明的弊端和现代人生的危机作了极为真实极为深刻的提示:现代社会虽然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但却不能给人提供真正安身立命的东西—精神的信仰和存在的意义,残酷的生存竞争已将基本的人生价值打得粉碎,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一钱不值,现代人陷人了深重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之中,人生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成了一个进不可取、退无出路的“围城”般的绝境。处于历史转型和文化变迁背景下的现代人却不甘随俗,有未泯灭的理想主义却不能适应现实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在各种话语的断裂、差异、冲撞、颠倒中无所适从,屡屡碰壁。主人公“人生经历不是快乐的历险而是痛苦的历程,不是成功之收获而是失败的总和,不是理想的实现而是对最起码的人生价值的彻底幻灭”。这正是对现代文明中,人在种种异己力量面前无能为力的悲哀困境的提示。 《围城》是一部学者小说,这一特征决定了它的哲理性要远远大于形象性。加缪曾经说过:“小说从来都是形象的哲学。在一部好的小说里,其全部哲学都融汇在形象之中”。这话自然不可一概而论,但移用到《围城》上来确是再恰当不过了。它的寓言性结构显而易见,“被围困的城堡”也罢,“金漆的鸟笼”也罢,小说的中心意象“围城”是一个由作者明确指示的哲学命题,它既是人类爱情婚姻的明喻,也是一种文化精神和人类生存困境的象征。在《围城》的初版序言中,钱钟书就交待说:“在这本书里,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这个郑重其事的点题暗示了《围城》的思想批判意向最终是指向整个人类存在的,它的艺术概括是涵盖整个人生的—现代文明中的现代人生。在《围城》故事快结尾时,作者又有意假借孙柔嘉对方鸿渐的埋怨—“好好的讲咱们两个人的故事,为什么要扯到全船的人,整个人类?”再次提醒读者回味他的这一思想意向和美学追求。 世间的丑恶被真实地再现,就有利于唤起世人的觉醒,加快他们摆脱异化的步伐。西方的卡夫卡为人生困境建造了一座人与人互相隔绝的“城堡”,中国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则砌起了一条充满迷惘与感伤的“雨巷”,钱钟书则营建了贮满人生困惑的迷宫似的“围城”。
[1] 彭小球,周叶青. 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J].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 . [2] 熊佳红. 浅谈讽刺手法在《围城》中的运用[J].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 [3] 卢小平. 浅析钱钟书小说《围城》的现实意义[J]. 西北职教, 2008,(12) . [4] 孟宪华. 浅析钱钟书《围城》的讽刺幽默性[J]. 文教资料, 2009,(03) . [5] 于宏. 嬉笑怒骂中彰显的睿智与深邃——谈《围城》的讽刺艺术[J]. 作家, 2009,(02) . [6] 王斌. 《围城》的语言艺术发微[J]. 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8,(04) . [7] 廖又琳. 浅谈《围城》的幽默与讽刺艺术[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1) . [8] 曾建华.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8) . [9] 赖熹. 浅析《围城》的讽刺手法[J]. 网络财富, 2009,(03) . [10] 许敏. 试论《围城》中赵辛楣的形象塑造[J]. 蚌埠党校学报, 2006,(03) . [1] 李佳莹. 和“方鸿渐”说再见[J]. 作文大王(中学版), 2006,(09) [2] 方臻. 重读《围城》[J]. 写作, 2002,(20) [3] 王凤霞. 论方鸿渐的出走——评《围城》中女性的妒忌心理[J]. 社会科学家, 2005,(S2) [4] 李亦文. 也论方鸿渐的人格价值[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3) [5] 王晓君. 论方鸿渐生存的“被动”[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10) [6] 周伯军. 无可遁逃的人生困境——试析《围城》[J]. 中文自修, 1996,(05) [7] 丁小印. 《围城》之妙喻诠释四例[J]. 新作文(高中版), 2008,(05) [8] 水墨. 《围城》片段赏析[J]. 初中生, 2008,(08) [9] 张永辉. 论《围城》的主题与副题[J].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01) [10] 郑春元, 石杰. 《围城》的议论艺术[J]. 许昌学院学报, 1987,(04)麻烦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