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碳氢键的官能团化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碳氢键的官能团化毕业论文

就是在碳氢键之间引入官能团。比如可以引入卤素,再转化成其他基团

官能团化就是官能团的引入,一般指叔氢被取代了。像叔氢引入这个貌似我没有见过。

编译 | 未玖

Nature , 29 July 2021, VOL 595 , ISSUE 7869

《自然》 2021年7月29日,第595卷,7869期

天文学 Astronomy

Light bending and X-ray echoes from behind a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超大质量黑洞背后的光弯曲和X射线回声

作者: D. R. Wilkins, L. C. Gallo, E. Costantini, W. N. Brandt & R. D. Blandford

链接:

摘要

黑洞周围吸积盘的最内层区域受到X射线的强烈辐射,这些X射线是由黑洞附近一个高度可变的致密冕区发射出来的。吸积盘反射的X射线和时间延迟提供了事件视界外的环境视图。IZwicky1(IZw1)是附近的窄线赛弗特1星系。

先前对来自吸积盘的X射线混响的研究表明,冕区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扩展的、缓慢变化的组成部分,延伸到内部吸积盘的表面;以及一个准直的核心,其光度波动从底部向上传播,主导着更快速的变化。

研究组报告了在IZw1中超大质量黑洞周围发射的X射线耀斑的观测结果。他们通过X射线发射谱中相对展宽的铁K线和康普顿峰,探测到来自吸积盘的X射线反射。对X射线耀斑的分析揭示了光子的短暂闪烁,与黑洞后面重新出现的辐射相一致。

这些光子的能级移动确定了它们来自吸积盘的不同部分。这些光子在吸积盘的远端反射,在黑洞周围弯曲并被强大的引力场放大。观察黑洞周围弯曲的光子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一个关键预测。

Abstract

The innermost regions of accretion disks around black holes are strongly irradiated by X-rays that are emitted from a highly variable, compact corona,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the black hole. The X-rays that are seen reflected from the disk, and the time delays, provide a view of the environment just outside the event horizon. I Zwicky 1 (I Zw 1) is a nearby narrow-line Seyfert 1 galaxy.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reverberation of X-rays from its accretion disk revealed that the corona is composed of two components: an extended, slowly varying component extending over the surface of the inner accretion disk, and a collimated core, with luminosity fluctuations propagating upwards from its base, which dominates the more rapid variability. Here we report observations of X-ray flares emitted from around the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in I Zw 1. X-ray reflection from the accretion disk is detected through a relativistically broadened iron K line and Compton hump in the X-ray emission spectrum. Analysis of the X-ray flares reveals short flashes of photons consistent with the re-emergence of emission from behind the black hole. The energy shifts of these photons identify their origins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disk. These are photons that reverberate off the far side of the disk, and are bent around the black hole and magnified by the strong gravitational field. Observing photons bent around the black hole confirms a key prediction of general relativity.

材料科学 Materials Science

Spectroscopic evidence for a gold-coloured metallic water solution

金色金属水溶液的光谱证据

作者:Philip E. Mason, H. Christian Schewe, Tillmann Buttersack, Vojtech Kostal, Marco Vitek, Ryan S. McMullen, et al.

链接:

摘要

绝缘材料原则上可以通过施加压力制成金属。如果是纯水,估计需要48兆巴的压力,这超出了目前的实验能力,可能只存在于大型行星或恒星的内部。事实上,最近的估计和实验表明,在实验室可达到的压力下,水充其量是只具有高质子导电性的超离子水,而不是具有导电电子的金属水。

研究组表明,在水与碱金属反应时,通过大量掺杂电子可制备金属水溶液。尽管具有高浓度溶剂化电子的液氨类似金属溶液早已为人所知并被表征,但碱金属与水之间的爆炸性相互作用迄今为止仅允许制备具有较低的亚金属电子浓度的水溶液。

研究组发现,水-碱金属反应的爆炸行为可以通过在1 0-4 毫巴的低压下将水蒸气吸附到真空室喷射的钠-钾合金液滴上来抑制。这种设计导致在金属合金液滴表面形成短暂的金色金属水液层。利用光学反射和同步辐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证实了该液层的金属特性,每立方厘米掺杂约5 1 021 个电子。

Abstract

Insulating materials can in principle be made metallic by applying pressure. In the case of pure water, this is estimated to require a pressure of 48 megabar, which is beyond current experimental capabilities and may only exist in the interior of large planets or stars. Indeed, recent estimates and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water at pressures accessible in the laboratory will at best be superionic with high protonic conductivity, but not metallic with conductive electrons. Here we show that a metallic water solution can be prepared by massive doping with electrons upon reacting water with alkali metals. Although analogous metallic solutions of liquid ammonia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solvated electrons have long been known and characterized, the explosive interaction between alkali metals and water has so far only permitted the preparation of aqueous solutions with low, submetallic electron concentrations. We found that the explosive behaviour of the water–alkali metal reaction can be suppressed by adsorbing water vapour at a low pressure of about 1 0-4 millibar onto liquid sodium–potassium alloy drops ejected into a vacuum chamber. This set-up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a transient gold-coloured layer of a metallic water solution covering the metal alloy drops. The metallic character of this layer, doped with around 5 1 021 electrons per cubic centimetre, is confirmed using optical reflection and synchrotron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ies.

Linear-in temperature resistivity from an isotropic Planckian scattering rate

各向同性普朗克散射率的线性温度电阻率

作者:Gaël Grissonnanche, Yawen Fang, Anaëlle Legros, Simon Verret, Francis Laliberté, Clément Collignon, et al.

链接:

摘要

传统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呈二次方下降,而各种“奇异金属”的电阻率当温度降至零时却随温度呈线性下降。这种线性温度电阻率归因于电荷载流子以 ħ/τ = αkBT 给出的速率散射,α为统一阶常数,ħ为普朗克常数, kB 为玻尔兹曼常数。

散射率和温度之间的这种简单关系在各种各样的材料中都可以观察到,这表明散射的基本上限是“普朗克极限”,但对这个极限的根本起源,人们知之甚少。

研究组报告了对 (一种空穴掺杂铜酸盐)的角相关磁阻测量,在最低测量温度下呈现出线性温度电阻率。角相关磁阻显示了一个明确定义的费米面,该面与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测量结果定量一致,并显示了在普朗克极限下饱和的线性温度散射率,即α= 。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组发现这个普朗克散射率是各向同性的,也就是说,它与方向无关,这与“热点”模型的预期相反。该研究表明,奇异金属的线性温度电阻率源于达到普朗克极限的与动量无关的非弹性散射率。

Abstract

A variety of ‘strange metals’ exhibit resistivity that decreases linearly with temperature as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s to zero, in contrast to conventional metals where resistivity decreases quadratically with temperature. This linear-in-temperature resistivity has been attributed to charge carriers scattering at a rate given by ħ/τ = αkBT , where α is a constant of order unity, ħ is the Planck constant and kB is the Boltzmann constant. This simp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attering rate and temperature is observed across a wide variety of materials, suggesting a fundamental upper limit on scattering—the ‘Planckian limit’—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underlying origins of this limit. Here we report a measurement of the angle-dependent magnetoresistance of —a hole-doped cuprate that shows linear-in-temperature resistivity down to the lowest measured temperatures. The angle-dependent magnetoresistance shows a well defined Fermi surface that agrees quantitatively with angle-resolved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s and reveals a linear-in-temperature scattering rate that saturates at the Planckian limit, namely α = . Remarkably, we find that this Planckian scattering rate is isotropic, that is, it is independent of direction, in contrast to expectations from ‘hotspot’ model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linear-in-temperature resistivity in strange metals emerges from a momentum-independent inelastic scattering rate that reaches the Planckian limit.

Incoherent transport across the strange-metal regime of overdoped cuprates

过掺杂铜酸盐奇异金属区的非相干输运

作者:J. Ayres, M. Berben, M. Čulo, . Hsu, E. van Heumen, Y. Huang, et al.

链接:

摘要

奇异金属具有非常规的电学性质,如线性温度电阻率、随温度平方变化的逆霍尔角和线性场磁电阻。即使是在具有简单能带结构的空穴掺杂铜酸盐材料中,确定这些集体异常的起源也颇有难度。普遍共识是,铜酸盐中奇异金属丰度与超导圆顶内掺杂p*处的量子临界点有关。

课题组研究了两个掺杂水平超过p*的超导铜酸盐家族的高场面内磁阻。在所有掺杂中,磁阻呈现正交标度,在高场温比下变为线性,这表明奇异金属区域远远超出p*。

此外,磁阻的大小比传统理论预测的要大得多,并且对杂质散射和磁场方向都不敏感。这些观察结果,再加上对零场和霍尔电阻的分析,均表明尽管铜酸盐奇异金属区域只有一个带,但它有两个电荷区,一个包含相干准粒子,另一个包含标度不变的“普朗克”耗散体。

Abstract

Strange metals possess highly unconventional electrical properties, such as a linear-in-temperature resistivity, an inverse Hall angle that varies as temperature squared and a linear-in-field magnetoresistance. Identifying the origin of these collective anomalies has proved fundamentally challenging, even in materials such as the hole-doped cuprates that possess a simple bandstructure. The prevailing consensus is that strange metallicity in the cuprates is tied to a quantum critical point at a doping p* inside the superconducting dome. Here we study the high-field in-plane magnetoresistance of two superconducting cuprate families at doping levels beyond p*. At all dopings, the magnetoresistance exhibits quadrature scaling and becomes linear at high values of the ratio of the field and the temperature, indicating that the strange-metal regime extends well beyond p*. Moreover, the magnitude of the magnetoresistance is found to be much larger than predicted by conventional theory and is insensitive to both impurity scattering and magnetic field orientation. These observations, coupled with analysis of the zero-field and Hall resistivities, suggest that despite having a single band, the cuprate strange-metal region hosts two charge sectors, one containing coherent quasiparticles, the other scale-invariant ‘Planckian’ dissipators.

化学 Chemistry

A radical approach for the selective C–H borylation of azines

氮杂芳环选择性C-H硼化反应的自由基途径

作者:Ji Hye Kim, Timothée Constantin, Marco Simonetti, Josep Llaveria, Nadeem S. Sheikh & Daniele Leonori

链接:

摘要

硼官能团通常被引入取代芳香碳氢键,以通过分子片段的偶联加速小分子多样化。目前基于过渡金属催化碳氢键活化的方法对许多(杂)芳香族衍生物的硼化是有效的,但对氮杂芳环(含氮芳香族杂环)的适用性有限,而氮杂芳环是许多医药和农药产品的关键成分。

研究组报告了一种使用稳定且廉价的胺硼烷试剂的氮杂芳环硼化策略。光催化作用将这些低分子量材料转化为高活性的硼自由基,并将其有效地添加到氮杂芳环构建块中。

这种反应活性为s p2 碳-硼键组装提供了一种机械上的替代策略,其中过渡金属介导的碳-氢键活化和氮杂芳环有机金属中间体的还原消除的基本步骤被直接的、Minisci式的自由基加成所取代。

胺-硼基自由基的强亲核特性通过靶向氮杂芳环最活跃的位置,包括与碱性氮原子相邻的具有挑战性的位置,使碳-硼键的形成具有可预测性和位置选择性。这种方法使目前基于碳氢键活化策略无法靠近的芳香族位置得以靠近,并成功制备出硼化材料,否则将很难制备。

研究组已将此工艺应用于将胺-硼烷官能团引入复杂和工业相关产品中。主流交叉偶联技术使硼化氮杂芳环产品多样化,从而使芳香族氨基硼烷成为化学合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Abstract

Boron functional groups are often introduced in place of aromatic carbon–hydrogen bonds to expedite small-molecule persification through coupling of molecular fragments. Current approaches based on transition-metal-catalysed activation of carbon–hydrogen bonds are effective for the borylation of many (hetero)aromatic derivatives but show narrow applicability to azines (nitrogen-containing aromatic heterocycles), which are key components of many pharmaceutical and agrochemical products. Here we report an azine borylation strategy using stable and inexpensive amine-borane reagents. Photocatalysis converts these low-molecular-weight materials into highly reactive boryl radicals that undergo efficient addition to azine building blocks. This reactivity provides a mechanistically alternative tactic for s p2 carbon–boron bond assembly, where the elementary steps of transition-metal-mediated carbon–hydrogen bond activation and reductive elimination from azine-organometallic intermediates are replaced by a direct, Minisci-style, radical addition. The strongly nucleophilic character of the amine-boryl radicals enables predictable and site-selective carbon–boron bond formation by targeting the azine’s most activated position, including the challenging sites adjacent to the basic nitrogen atom. This approach enables access to aromatic sites that elude current strategies based on carbon–hydrogen bond activation, and has led to borylated materials that would otherwise be difficult to prepare. We have applied this process to the introduction of amine-borane functionalities to complex and industrially relevant products. The persification of the borylated azine products by mainstream cross-coupling technologies establishes aromatic amino-boranes as a powerful class of building blocks for chemical synthesis.

地球科学 Earth Science

A process-based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riggered seismicity

用基于过程的方法来理解和管理人为触发的地震活动

作者:Bradford H. Hager, James Dieterich, Cliff Frohlich, Ruben Juanes, Stefano Mantica, John H. Shaw, et al.

链接:

摘要

人们越来越担心由人类活动引发的地震活动,即应力的微小增加会导致构造承载的断层破裂。这些人类活动包括采矿、蓄水、开发地热田、提取碳氢化合物和水,以及向地下储层注入水、C O2 和C H4 等。

在缺乏足够信息来理解和控制人为触发地震过程的情况下,政府建立了基于经验监管的框架,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科罗拉多州Rangely油田进行的现场试验表明,地震活动可能通过循环地下流体压力高于或低于某阈值来开启或关闭。

研究组报告了一种多学科方法的开发、测试和实施,用于管理人为触发的地震活动,使用全面和详细的地下信息来校准地质力学和震源物理学模型。然后,他们通过将这些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校准后的后续观测结果进行比较,来进行验证。

研究组在意大利南部地震活跃的Val d'Agri油田使用了该模型,证明了基于过程的方法可成功管理人为触发的地震活动,并将其应用于油气田开发。在其他地方应用该方法亦有助于管理和减轻人为触发的地震活动。

Abstract

There is growing concern about seismicity triggered by human activities, whereby small increases in stress bring tectonically loaded faults to failure. Examples of such activities include mining, impoundment of water, stimulation of geothermal fields, extraction of hydrocarbons and water, and the injection of water, C O2 and methane into subsurface reservoirs. In the absence of sufficient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 and control the processes that trigger earthquakes, authorities have set up empirical regulatory monitoring-based frameworks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success. Field experiments in the early 1970s at the Rangely, Colorado (USA) oil field suggested that seismicity might be turned on or off by cycling subsurface fluid pressure above or below a threshold. Here we report the development, test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multidisciplinary methodology for managing triggered seismicity using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subsurface to calibrate geomechanical and earthquake source physics models. We then validate these models by comparing their predictions to subsequent observations made after calibration. We use our approach in the Val d’Agri oil field in seismically active southern Italy, demonstrating the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triggered seismicity using a process-based method applied to a producing hydrocarbon field. Applying our approach elsewhere could help to manage and mitigate triggered seismicity.

电催化析氢毕业论文

第一作者:孙华传,李林峰,陈効谦

通讯作者:王春栋*,熊宇杰*

单位:华中 科技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背景

文章简介

近日,来自华中 科技 大学王春栋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宇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 Science Bulletin 上发表题为“Highly efficient overall urea electrolysis via single-atomically active centers on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的研究文章。该文章仔细研究了层状双氢氧化物上(LDH)的单原子(SAC)精确位置以及不同单原子含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并通过理论结合实验的方式系统阐述了单原子与载体LDH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这项工作从单原子精确位置的角度为全电解多功能SAC的设计提供了重要见解。

电催化析氢和尿素氧化的反应机理图

本文要点

要点一 :本文采用乙二醇辅助水热法将单原子 Rh均匀分散到超薄 NiV-LDH纳米片上(Rh/NiV-LDH),并将其同时用于催化 HER 和 UOR。Rh/NiV-LDH具有较高的TOF值,并表现出显著的质量活性,同时具有较低的过电位和较快的HER和UOR反应动力学。

图1. Rh/NiV-LDH电极的制备流程示意图以及结构与微观形貌表征。

要点二: 通过 AC-STEM 和 HAADF-STEM 图像,观察到大量高度分散在NiV-LDH 载体上的 Rh 单原子。FT-EXAFS 拟合结果表明,Rh/NiV-LDH 催化剂中只有 Rh-O 键被探测到( Å),没有任何的金属 Rh-Rh 键( Å)或 Rh-O-Rh 键( Å),进一步证实了NiV-LDH 载体上的 Rh 原子与载体表面的氧成键并以单分散形式存在。DFT 理论计算表明,Rh 原子在NiV-LDH 表面即在的Ni、V 和O 位点顶部的形成能分别为 、 eV 和 eV ,再一次说明Rh 在NiV-LDH表面的单分散构型比在 NiV-LDH 的Ni 和V位上的掺杂构型更具有能量可行性。此外,Rh 原子在 NiV-LDH的 NiV中空位置且垂直面对氧原子构型的形成能最低,说明大部分 Rh 单原子分布在Ni-V中空位置(O 原子的顶部),少部分可能分布在Ni原子或V原子的顶部位置。

图2. Rh/NiV-LDH的光谱表征。

要点三 :测试表明,在碱性介质中,Rh/NiV-LDH阴极催化剂在100 mA cm-2电流密度下的HER过电位为64 mV,且能稳定工作超过200 h,电催化析氢法拉第效率接近100%。此外,Rh/NiV-LDH在100 mV过电位下具有较高HER质量活性( A mg 1)和周转频率(TOF: s 1)。

图3. 制备催化剂在碱性电解质中的电催化析氢(HER)性能。

要点四 :Rh/NiV-LDH 催化电极Rh/NiV-LDH表现出优异的UOR催化活性,仅需要 V即可实现10 mA cm 2。将 Rh/NiV-LDH 催化电极分别作为电解槽的阴极和阳极,并以碱性尿素介质(1 M KOH+ M Urea )为电解液,从而组装简易的 Rh/NiV-LDH (+)//Rh/NiV-LDH (-)双电极尿素电解槽。该电解槽驱动 10mA cm-2时仅需施加的电压, 且能稳定工作超过100 h。当自组装 Rh/NiVLDH(+)||Rh/NiV-LDH (-)电解槽的工作电流密度达到 100 mA cm-2 时,该装置只需要稳定工作 3 h 就可以将电解液中的尿素降解 93%左右,即使循环工作三次,其尿素降解率仍然能保持 90%左右,且能稳定产生 H2, 表明 Rh/NiV-LDH 在大规模节能制氢和净化富尿素废水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图4. Rh/NiV-LDH及其对比样在1 M KOH溶液中的电催化尿素氧化(UOR)和尿素全解性能测试。

要点五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单分散的 Rh 单原子改变了载体 NiV-LDH 的电子结构,优化了氢吸附中间体(H*)的吸附和解吸过程,从而降低了 HER 过程中 Volmer 步骤和Heyrovsky 步骤的反应势垒,进而提升 Rh/NiV-LDH 催化剂的 HER 催化活性。与此同时, 单原子 Rh 位点还优化了 Rh/NiV-LDH 催化剂对尿素分子的吸附和活化,促进了其关键中间体(如 CO*/NH*)的解吸,显著降低UOR反应决速步骤(RDS)的反应能垒,加速 UOR 反应动力学并提升 UOR 催化活性。

图5.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总 结

综上所述,AC-STEM、XAS和DFT计算结果表明,通过一步水热合成法成功制备了锚定在NiV-LDH基体上的Rh SACs(位于Ni-V中空位点)。所制备的Rh/NiV-LDH在碱性溶液中对HER和UOR表现出良好的双功能催化活性。DFT计算表明,单分散的Rh单原子改变了载体NiV-LDH的电子结构,降低了HER的Volmer步骤和Heyrovsky步骤的反应势垒。同时,Rh位点也优化了尿素分子的吸附和/或活化,促进了关键中间体(如CO*/NH*)的解吸,这显著降低了UOR决速步骤(RDS)的反应能垒,加快了UOR反应动力学。将Rh/NiV-LDH催化剂分别作为阴极和阳极组装成整体尿素电解槽,其由 V太阳能电池板供电即可使得两个电极上产生大量H2和N2气泡。这表明该催化剂在大规模节能制氢和富尿素废水净化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本工作对未来具有精确位置的SACs的可控和大规模生产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文章链接

Huachuan Sun, Linfeng Li, Hsiao-Chien Chen, Delong Duan, Muhammad Humayun, Yang Qiu, Xia Zhang, Xiang Ao, Ying Wu, Yuanjie Pang, Kaifu Huo, Chundong Wang*, Yujie Xiong*.Highly efficient overall urea electrolysis via single-atomically active centers on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Sci. Bull. 2022 .

DOI:

通讯作者简介

王春栋副教授 ,华中 科技 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双聘副教授、华中卓越学者。2013年于香港城市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3-2015年先后在香港城市大学、香港 科技 大学,荷语鲁汶大学任高级研究助理/副研究员,比利时弗拉芒政府科学基金会FWO学者,鲁汶大学F+研究员,2015年9月起任职华中 科技 大学。研究领域为非贵金属光/电催化剂设计及其在环境和能源中的应用。王春栋副教授是香港城市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2013 年全校 7 个)获得者,获评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 2015 年),澳门大学杰出访问学者(2019),华中卓越学者晨星岗(2020), 是美国材料学会(MRS)会员, 欧洲材料学会(EMRS)会员, 中国化学学会会员。担任 Frontier in Chemistry和Molecules杂志客座编辑, 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 杂志特聘编委,Exploration青年编委,Rare Metals青年编委。长期担任 Adv. Func. Mater.,等四十余个国际著名杂志审稿人/仲裁人,塞尔维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香港研究资助委员会(RGC)国际评审专家。在 J. Am. Chem. Soc.,Energy Environ. Sci., Angew. Chem. Int. Ed., ., Research 等杂志发表 SCI 论文 150 余篇,他引6000余次, H-因子 44,2021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和全球前十万科学家榜单。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重点专项)、基金委面上项目、基金委青年项目、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十余项。

课题组网站:

熊宇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系学习,2000年获化学物理学士学位,2004年获无机化学博士学位,师从谢毅院士。2004至2011年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工作。2011年辞去美国国家纳米技术基础设施组织的首席研究员职位,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授,建立独立研究团队。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2018年获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 科技 创新领军人才。2022年当选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FAAET(F))、新加坡国家化学会会士(FSNIC)。现任ACS Materials Letters副主编。主要从事基于催化过程的生态系统重构研究。迄今为止,在Science等国际刊物上发表260余篇论文,总引用32,000余次(H指数93),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和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14-2016和2018年四次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15年获中美化学与化学生物学教授协会杰出教授奖,2019年获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 Soc Rev开拓研究者讲座奖,2021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课题组网站:

第一作者简介

孙华传 ,华中 科技 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的2019级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活性金属电催化剂设计合成及其在电解水中的应用,目前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 J. Am. Chem. Soc.、.、Appl. Cata. B-Environ、ACS Appl. Mater. Inter.、Chem. Eng. J.、J. Power Sources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Email :

李林峰 ,华中 科技 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的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单原子催化剂及其合成电催化中的应用,以及电催化中的计算材料科学。

Email :

陈効谦 :2011年毕业于长庚大学并获得化学与材料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目前担任长庚大学可靠性科学与技术中心的助理教授。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电化学能量中电催化剂的原位表征技术的发展转换。

Email :

喜欢就 关注我们吧,订阅更多最新消息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李伟(陕西 科技 大学(西安))

共同通讯作者:王传义(陕西 科技 大学(西安))

通讯单位:陕西 科技 大学

论文DOI:

研究亮点

1. 通过简单可控的方法将单原子Pd成功修饰在了CdS NPs表面。

2. 单原子Pd与CdS NPs表面的S原子形成强配位作用,通过协同金属-半导体配位相互作用促进了光诱导载流子自体相向表面的迁移,抑制了CdS光腐蚀现象,提高了光诱导电子利用效率。

3. 单原子Pd修饰CdS NPs后降低了催化水分解产氢能垒,显著增强了其全分解水产氢活性。

研究背景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国家对氢能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指导,有效推进氢能源的发展。传统产氢手段能耗高,且伴随有二次污染。由于太阳光能来源广泛、使用方便、绿色可持续性等优点,将太阳能转变为方便使用的高附加值化学能无疑是新能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日光诱导全分解水产氢是一种开发氢能源的潜在技术,然而较低的效率阻碍了该项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推广。因此,开发高效稳定的全分解水产氢催化剂具有理论与实际研究意义。

硫化镉(CdS)是一种低功函且具有优异可见光响应的过渡金属硫化物,在光催化和电催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被用于光催化材料时,长时间光诱导容易导致其结构发生严重光腐蚀,极大地影响其光催化性能。如何在提高CdS基光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同时,有效抑制其光腐蚀影响,增强其结构稳定性,是需要研究者不断 探索 和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通过一步简单诱导还原策略,将单原子Pd修饰在CdNPs表面,实现了协同的金属-半导体配位相互作用,抑制了载流子复合,提高了催化剂量子产率。更为重要的是,高度缓解了CdS光腐蚀影响,赋予其以长时间光电流稳定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光腐蚀导致其催化剂结构不稳定的科学问题。

成果简介

针对CdS光催化剂在光诱导下光腐蚀严重影响其催化性能的科学问题, 陕西 科技 大学(西安)李伟副教授及王传义教授 等人通过一步简单光诱导还原手段将单原子Pd修饰在六方相CdS NPs表面,制备出一种CdS-Pd纳米光催化剂。由于CdS主体催化剂与单原子Pd活性位点间协同的半导体-金属配位相互作用,其光响应性及界面电荷传导特性均显著增强,有效抑制了其光腐蚀,增强了催化剂结构稳定性。同时,CdS-Pd催化剂表面全分解水产氢过程能垒相较于纯CdS NPs明显降低,从而在模拟日光诱导下达到了纯CdS纳米催化剂110倍的全分解水产氢活性,且表现出良好的耐光性能。

要点1:CdS-Pd复合光催化剂合成

通过简单的一步诱导还原法将单原子Pd修饰在六方相CdSNPs表面,优化并制备出一种CdS-Pd纳米光催化剂。

图复合光催化剂的合成示意图及结构表征。

要点2:CdS-Pd复合光催化剂结构、组成及形貌表征

通过XRD、Raman、XPS、XAFS和ac-STEM等表征研究发现:贵金属Pd是以单原子状态均匀分布在CdS 纳米催化剂表面,且单原子Pd与CdS 纳米催化剂表面的S原子形成了S-Pd配位作用,这有利于促进光诱导载流子的传导。

图复合光催化剂的形貌、晶型及组成分析。

要点3:CdS-Pd复合催化剂模拟日光诱导产氢活性及稳定性

当反应体系pH = 10时,优化后的CdS-Pd纳米催化剂在模拟太阳光诱导下全分解水析氢速率为 μmol·g -1 ·h -1 ,是纯CdS的110倍。如果进一步加入牺牲剂,其半分解水析氢速率可达到 μmol·g -1 ·h -1 。在λ = 420 nm的光波诱导下,其全分解水和半分解水的表观量子产率分别为和。即使在室外日光辐照下,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大量气泡的产生。以上研究表明单原子Pd修饰后的纳米催化剂模拟日光诱导产氢活性显著提高。另外,通过评价该改性催化剂进行模拟日光诱导催化产氢的持久性及再生性,证明Pd单原子修饰后的CdS纳米催化剂具有稳定的光诱导催化活性和良好的结构稳定性。

图复合光催化剂的催化产氢性能、持久性和重复使用性。

要点4:CdS-Pd复合光催化剂的协同作用增强光-电化学性能及机理分析

通过光-电化学各项表分析可知:Pd单原子修饰后的CdS纳米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电子-空穴对分离特性,且由于协同的半导体(CdS)-金属(Pd)配位相互作用加快了载流子自体相向表面的迁移,有效抑制了CdS的光腐蚀,延长了光生载流子寿命,从而在长时间光诱导下呈现高密度且稳定的光电流信号。

图4. CdS-Pd复合光催化剂的光-电化学性能表征及机理分析。

要点5:CdS-Pd复合光催化剂的DFT计算及催化机制分析

通过DFT计算分析可知:CdS-Pd纳米催化剂表面全分解水产氢能垒相较于纯CdS NPs明显降低,且支撑了S-Pd配位键形成的可能性。最终证明氢气生成的主要活性位点为催化剂表面的S位点,而表面单原子Pd则促进了水分子的分解。综上所述,在模拟日光诱导下,CdS基体生成大量光诱导载流子,并快速迁移至表面。H 2 O分子首先在催化剂表面Pd位点处被分解为氢质子中间体和OH-离子,氢质子进一步在S位点处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气,而OH - 离子则在CdS表面被光生空穴氧化为O 2 分子。由于该催化剂协同的金属-半导体作用机制,O 2 分子与部分光诱导电子作用被快速转化为超氧自由基(O 2 +e - O 2•- ),所以该催化剂更适合于在模拟日光诱导下催化水分解产氢应用。

图5. CdS-Pd复合光催化剂的DFT计算及全分解水机制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针对纯CdS半导体光诱导过程中光腐蚀影响导致其结构稳定性较差的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一步简单光诱导还原手段将单原子Pd修饰在六方相CdS NPs表面,制备出一种CdS-Pd纳米光催化剂。由于CdS主体催化剂与单原子Pd活性位点间协同配位作用,其光响应性及界面电荷传导特性均显著增强,光诱导电子-空穴对复合抑制效果明显。同时,单原子Pd修饰后的纳米催化剂明显降低了全分解水产氢过程的能垒,从而在模拟日光诱导下达到纯CdS纳米催化剂近110倍的全分解水产氢活性,并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活性与结构稳定性。本研究对于通过简单有效的制备方法合成稳定且高效的全分解水产氢CdS基光催化剂具有理论与实际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W. Li, X. Chu, F. Wang, Y. Dang, X. Liu, T. Ma, J. Li, C. Wang, Pd single-atom decorated CdS nanocatalyst for highly efficient overall watersplitting under simulated solar light. Appl. Catal. B-Environ . 2021, DOI: .

作者介绍

李伟 ,陕西 科技 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从事光催化剂结构设计及合成、光催化污水处理、太阳能光伏氢能源生产相关研究。目前已发表国际SCI论文30余篇,总被引频次1000余次。部分研究被《Appl. Catal. B-Environ.》、《J. Mater. Chem. A》、《Environ. 》、《ACS Sustainable .》、《Chem. Eng. J.》、《ChemCatChem》、《Electrochim. Acta》等期刊报导。

王传义 ,陕西 科技 大学特聘教授。德国洪堡学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创新团队负责人、德国洪堡基金会联合研究小组中方负责人、陕西 科技 大学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应邀担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特聘理事、国家 科技 奖励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会评专家及国家基金委等机构项目评审专家。从事光催化技术在环境与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

声明

析氢催化剂毕业论文

近日,《催化学报》在线发表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戈磊教授团队在光催化解水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工作报道了结合动力学和热力学对PtPd修饰硫化镉锌纳米棒高效光催化制氢的机理研究。论文第一作者:张临河硕士,论文通讯作者:戈磊教授。02背景介绍双金属合金是目前最有效的共催化剂之一。与单金属纳米粒子相比,双金属纳米粒子由于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和优良的催化性能而具有巨大的催化潜力。Pt具有较高的功函数和较低的质子还原能力,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贵金属助催化剂。本课题组研究发现,在氢气生产过程中,PtPd合金作为助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高于Pt。这一现象可以通过PtPd合金的热力学结果来理解,而反应动力学在光催化制氢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利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改进析氢活性的PtPd共催化剂的性质和机理是很有必要的。

01 导读

二维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原子构型已经被广泛研究用于电催化领域,特别是催化析氢反应。之前的诸多研究成果已经表明二维材料的边缘处为催化反应提供了活性位点。然而,相比于二维材料基面而言,其边缘原子数毕竟是少量,所以调控激发其基面大量原子参与催化反应是提高其整体催化活性的重要研究内容。目前,报道的优化方法主要是通过在二维材料基面上构造原子空位(肖特基缺陷)或者掺杂异原子来提高其基面催化性能。这些方法或催化活性有待提高或需要消耗贵金属等等。所以如何简便地在二维材料基面上精准构造一类具备高效催化活性的原子缺陷结构,一直以来都是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难题。

02 成果掠影

近日, 苏州大学李彦光教授、天津理工大学罗俊教授、湖南大学刘松教授以及华东理工大学戴升教授(共同通讯) 联合在国际著名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题为“Frenkel-defected monolayer MoS2 catalysts for efficient hydrogen evolution”的文章。 许杰、邵功磊以及唐璇 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作者们首次在单层MoS2基面上制备出弗兰克尔新型缺陷结构,并借助球差校正电镜解析出不同缺陷的原子结构,最后通过微纳电化学装置巧妙测试出单层MoS2基面上不同缺陷结构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弗兰克尔原子缺陷结构甚至比Pt单原子掺杂在MoS2基面上的析氢催化性能更加优异。本文为研究不同种类原子缺陷结构对催化活性的影响提供了新思路和研究对象。

03 核心创新点

1、首次在单层MoS2上制备出弗兰克尔原子缺陷结构,并通过球差校正电镜确认其原子构型。

2、通过微纳电化学装置测量出单层MoS2基面上不同原子缺陷结构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结合理论计算分析出不同缺陷结构表面的电荷分布对其催化活性影响。

04 数据概览

图1:单层MoS2基面上不同原子缺陷结构对应的原子像。

(a-c)单层MoS2原子像及原子模型;(d-f)单层MoS2上弗兰克尔缺陷结构原子像及原子模型;(g-i)单层MoS2上Pt单原子掺杂原子像及原子模型。

图2:单层MoS2基面上不同原子缺陷结构电催化性能测试。

(a)微纳电化学装置示意图;(b)单层MoS2上暴露的基面区域,用于测试的窗口;(c-d)MoS2基面上不同原子缺陷结构对应的电催化性能指标。

05 成果启示

本文作者们在单层MoS2基面上通过简易手段首次构造出一类新型原子缺陷结构(弗兰克尔缺陷)用于高效催化析氢反应。结合理论计算等手段,表明不同缺陷结构会直接影响二维材料基面上电荷分布情况,进而直接决定其催化活性。另外,本文也为研究各类不同原子缺陷结构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文献链接:Jie Xu, Gonglei Shao, Xuan Tang, et al. Frenkel-defected monolayer MoS2 catalysts for efficient hydrogen evolution. Nature Commun. 13, 2193 (2022).

.

第一作者:孙华传,李林峰,陈効谦

通讯作者:王春栋*,熊宇杰*

单位:华中 科技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背景

文章简介

近日,来自华中 科技 大学王春栋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宇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 Science Bulletin 上发表题为“Highly efficient overall urea electrolysis via single-atomically active centers on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的研究文章。该文章仔细研究了层状双氢氧化物上(LDH)的单原子(SAC)精确位置以及不同单原子含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并通过理论结合实验的方式系统阐述了单原子与载体LDH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这项工作从单原子精确位置的角度为全电解多功能SAC的设计提供了重要见解。

电催化析氢和尿素氧化的反应机理图

本文要点

要点一 :本文采用乙二醇辅助水热法将单原子 Rh均匀分散到超薄 NiV-LDH纳米片上(Rh/NiV-LDH),并将其同时用于催化 HER 和 UOR。Rh/NiV-LDH具有较高的TOF值,并表现出显著的质量活性,同时具有较低的过电位和较快的HER和UOR反应动力学。

图1. Rh/NiV-LDH电极的制备流程示意图以及结构与微观形貌表征。

要点二: 通过 AC-STEM 和 HAADF-STEM 图像,观察到大量高度分散在NiV-LDH 载体上的 Rh 单原子。FT-EXAFS 拟合结果表明,Rh/NiV-LDH 催化剂中只有 Rh-O 键被探测到( Å),没有任何的金属 Rh-Rh 键( Å)或 Rh-O-Rh 键( Å),进一步证实了NiV-LDH 载体上的 Rh 原子与载体表面的氧成键并以单分散形式存在。DFT 理论计算表明,Rh 原子在NiV-LDH 表面即在的Ni、V 和O 位点顶部的形成能分别为 、 eV 和 eV ,再一次说明Rh 在NiV-LDH表面的单分散构型比在 NiV-LDH 的Ni 和V位上的掺杂构型更具有能量可行性。此外,Rh 原子在 NiV-LDH的 NiV中空位置且垂直面对氧原子构型的形成能最低,说明大部分 Rh 单原子分布在Ni-V中空位置(O 原子的顶部),少部分可能分布在Ni原子或V原子的顶部位置。

图2. Rh/NiV-LDH的光谱表征。

要点三 :测试表明,在碱性介质中,Rh/NiV-LDH阴极催化剂在100 mA cm-2电流密度下的HER过电位为64 mV,且能稳定工作超过200 h,电催化析氢法拉第效率接近100%。此外,Rh/NiV-LDH在100 mV过电位下具有较高HER质量活性( A mg 1)和周转频率(TOF: s 1)。

图3. 制备催化剂在碱性电解质中的电催化析氢(HER)性能。

要点四 :Rh/NiV-LDH 催化电极Rh/NiV-LDH表现出优异的UOR催化活性,仅需要 V即可实现10 mA cm 2。将 Rh/NiV-LDH 催化电极分别作为电解槽的阴极和阳极,并以碱性尿素介质(1 M KOH+ M Urea )为电解液,从而组装简易的 Rh/NiV-LDH (+)//Rh/NiV-LDH (-)双电极尿素电解槽。该电解槽驱动 10mA cm-2时仅需施加的电压, 且能稳定工作超过100 h。当自组装 Rh/NiVLDH(+)||Rh/NiV-LDH (-)电解槽的工作电流密度达到 100 mA cm-2 时,该装置只需要稳定工作 3 h 就可以将电解液中的尿素降解 93%左右,即使循环工作三次,其尿素降解率仍然能保持 90%左右,且能稳定产生 H2, 表明 Rh/NiV-LDH 在大规模节能制氢和净化富尿素废水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图4. Rh/NiV-LDH及其对比样在1 M KOH溶液中的电催化尿素氧化(UOR)和尿素全解性能测试。

要点五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单分散的 Rh 单原子改变了载体 NiV-LDH 的电子结构,优化了氢吸附中间体(H*)的吸附和解吸过程,从而降低了 HER 过程中 Volmer 步骤和Heyrovsky 步骤的反应势垒,进而提升 Rh/NiV-LDH 催化剂的 HER 催化活性。与此同时, 单原子 Rh 位点还优化了 Rh/NiV-LDH 催化剂对尿素分子的吸附和活化,促进了其关键中间体(如 CO*/NH*)的解吸,显著降低UOR反应决速步骤(RDS)的反应能垒,加速 UOR 反应动力学并提升 UOR 催化活性。

图5.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总 结

综上所述,AC-STEM、XAS和DFT计算结果表明,通过一步水热合成法成功制备了锚定在NiV-LDH基体上的Rh SACs(位于Ni-V中空位点)。所制备的Rh/NiV-LDH在碱性溶液中对HER和UOR表现出良好的双功能催化活性。DFT计算表明,单分散的Rh单原子改变了载体NiV-LDH的电子结构,降低了HER的Volmer步骤和Heyrovsky步骤的反应势垒。同时,Rh位点也优化了尿素分子的吸附和/或活化,促进了关键中间体(如CO*/NH*)的解吸,这显著降低了UOR决速步骤(RDS)的反应能垒,加快了UOR反应动力学。将Rh/NiV-LDH催化剂分别作为阴极和阳极组装成整体尿素电解槽,其由 V太阳能电池板供电即可使得两个电极上产生大量H2和N2气泡。这表明该催化剂在大规模节能制氢和富尿素废水净化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本工作对未来具有精确位置的SACs的可控和大规模生产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文章链接

Huachuan Sun, Linfeng Li, Hsiao-Chien Chen, Delong Duan, Muhammad Humayun, Yang Qiu, Xia Zhang, Xiang Ao, Ying Wu, Yuanjie Pang, Kaifu Huo, Chundong Wang*, Yujie Xiong*.Highly efficient overall urea electrolysis via single-atomically active centers on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Sci. Bull. 2022 .

DOI:

通讯作者简介

王春栋副教授 ,华中 科技 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双聘副教授、华中卓越学者。2013年于香港城市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3-2015年先后在香港城市大学、香港 科技 大学,荷语鲁汶大学任高级研究助理/副研究员,比利时弗拉芒政府科学基金会FWO学者,鲁汶大学F+研究员,2015年9月起任职华中 科技 大学。研究领域为非贵金属光/电催化剂设计及其在环境和能源中的应用。王春栋副教授是香港城市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2013 年全校 7 个)获得者,获评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 2015 年),澳门大学杰出访问学者(2019),华中卓越学者晨星岗(2020), 是美国材料学会(MRS)会员, 欧洲材料学会(EMRS)会员, 中国化学学会会员。担任 Frontier in Chemistry和Molecules杂志客座编辑, 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 杂志特聘编委,Exploration青年编委,Rare Metals青年编委。长期担任 Adv. Func. Mater.,等四十余个国际著名杂志审稿人/仲裁人,塞尔维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香港研究资助委员会(RGC)国际评审专家。在 J. Am. Chem. Soc.,Energy Environ. Sci., Angew. Chem. Int. Ed., ., Research 等杂志发表 SCI 论文 150 余篇,他引6000余次, H-因子 44,2021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和全球前十万科学家榜单。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重点专项)、基金委面上项目、基金委青年项目、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十余项。

课题组网站:

熊宇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系学习,2000年获化学物理学士学位,2004年获无机化学博士学位,师从谢毅院士。2004至2011年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工作。2011年辞去美国国家纳米技术基础设施组织的首席研究员职位,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授,建立独立研究团队。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2018年获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 科技 创新领军人才。2022年当选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FAAET(F))、新加坡国家化学会会士(FSNIC)。现任ACS Materials Letters副主编。主要从事基于催化过程的生态系统重构研究。迄今为止,在Science等国际刊物上发表260余篇论文,总引用32,000余次(H指数93),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和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14-2016和2018年四次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15年获中美化学与化学生物学教授协会杰出教授奖,2019年获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 Soc Rev开拓研究者讲座奖,2021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课题组网站:

第一作者简介

孙华传 ,华中 科技 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的2019级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活性金属电催化剂设计合成及其在电解水中的应用,目前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 J. Am. Chem. Soc.、.、Appl. Cata. B-Environ、ACS Appl. Mater. Inter.、Chem. Eng. J.、J. Power Sources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Email :

李林峰 ,华中 科技 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的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单原子催化剂及其合成电催化中的应用,以及电催化中的计算材料科学。

Email :

陈効谦 :2011年毕业于长庚大学并获得化学与材料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目前担任长庚大学可靠性科学与技术中心的助理教授。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电化学能量中电催化剂的原位表征技术的发展转换。

Email :

二氧化碳的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吗?在网上随便抄的肯定不行啊,题目定了没有呢?建议还是找人帮忙,多了解一下写作的流程和要求,实在不行就代劳呢~自己写的话一般来说都不容易通过的 我去年是找一个代写的,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可以让我相信的,是脚印论文网,他们的服务特别好,不用订金,先写给你看,看了满意再给钱的,很靠谱 脚印代写论文网

最佳答案人人都知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是人类与所有生命共同的地球。生命的延续,人类的生存,一刻也离不开自然资源。而面对今天地球的现状,每一个稍有良知的人都不能不为地球的明天而忧虑。举目四顾,好些地方,青山不再青,绿水不再绿,河里流的是臭水,山上倒满的是垃圾,满眼都是白色的、黄色的、黑色的、红色的废水废碴废旧电池废塑料……你可知道,被你随手丢弃的垃圾需要多久才才会分解?让我来告诉你吧,塑料瓶:450年;易拉罐:200—250年;铁罐头盒100年;油漆过的木板:13年;棉织物:1—5个月;纸片:半个月。地球只有一个。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不可能找到第二个地球,并实施大规模移民。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为了子孙后代的延续,我们必须善待地球,不再做伤害地球的事了。为了地球的明天,请你节约用水,中国是缺水大国,好多地方人畜饮水十分困难。想想这些,你何忍心让清清流水白白地从你手下流走?所以当你刷牙时,请关上水龙头,等要清洗时再拧开;当你在身上涂抹肥皂时,请你关上淋浴龙头,等要冲洗时再打开。为了地球的明天,不要再乱丢垃圾,不要捕猎野生动物;不要乱采滥开矿产资源,不要污染环境,不要破坏生态平衡;为了地球的明天,请积极回收废纸,尽量使用再生纸。你可知道,回收100千克废纸能生产800千克的再生纸,这意味着可以少砍17棵大树。过期的挂历纸可以用来包书皮,你用过的课本可以留给低年级的同学再用。请记住,即使是一张废纸,还可以再生两次。为了地球的明天,请你理解和支持家庭垃圾分装。如果我再告诉你,回收万吨废铁,可以建造36个埃菲尔铁塔;回收6000吨废铝,可以生产74架空中客车飞机;回收120万吨玻璃,可以建造254个罗浮宫玻璃金字塔,那么请你想一想,就因为你懒于分拣,被你随手扔掉的将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啊!我的低碳生活以前,我总是把电灯开上个彻夜到明,水从晚上滴到明早,冰箱塞满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样,既浪费水,又浪费电……现在,我听到了城市在宣传倡导低碳生活,我渐渐有些懂了。我开始了“低碳生活”。首先,低碳的生活方式,就是在生活的细节上注重节能减耗。除了做作业必须开灯之外,其余的事情都靠窗外的照明灯来相助。因为我们的客厅大,窗外的照明灯照进来都可以醒目地看到室内的一切,吃饭时,真像一桌“烛光晚餐”,这真是一大盏“天然的灯啊!只要我洗好手,就都把水龙头拧的紧紧地,不让水“逃”出来,这样,我就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爸爸妈妈会不会做好,每次看见爸爸妈妈进洗手间洗手并顺其自然的把水龙头关紧,我十分高兴,我希望 “低碳家庭”会做的更好。冰箱里放着乱七八糟的东西,妈妈说很浪费电,我灵机一动,想出了妙招:于是,我就拿起以前堆积如山的硬纸板,把它做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盒子,上面贴上了各种分类的标志,然后,按分类去整理,不一会儿,冰箱变得又干净又整洁,焕然一新,一眼就目睹摆放整整齐齐的东西。 这样,既帮助了我们,又节省了电。原来,电器开着,就连小小的手机电池在插座上插着时都会排放出可怕的二氧化碳,只要充完电就应该将电池立刻取下。我本来以为,二氧化碳只有汽车尾气、煤炭燃烧这些会排放,没想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微弱的“碳”在侵害着我们大家的生活和地球。每当我看见妈妈要把洗衣粉的桶扔掉时,我会上前去阻止。我会把它做成一个小垃圾桶,有的像个洋娃娃,粉嘟嘟的脸,可爱极了!有的又的像只小动物,活灵活现的,真像一道美丽的“风景”!当夜幕降临,晚饭过后,路边的霓虹灯为夜晚增添了一份光彩,老爸总是把家里所有的灯都关掉,只剩下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然后,趴在窗户上,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一边唱着一首歌:“月亮代表我的心……”真是五音不全,一塌糊涂。养花是妈妈的爱好。家里的吊兰、常春藤一年四季都是绿意盎然。在每个炎炎的夏日,妈妈总会把花搬进家里来,大家看着那些绿色,允吸这那些绿色,心中顿时感觉丝丝的凉意,有了好空气又养眼,真是一举两得啊!这么好的家居环境,并且充满了创意的小欢乐。尽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已经召开,但很多人还是对“低碳”不是很了解。其实,“低碳”就在我们身边。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在 “低碳生活”中的一些小窍门。每一件生活用品,大至家电小到玩具、书籍和摆设,每一样物品的生产都要消耗资源和能源,都会带来碳排放,你废弃的东西也许正是我需要的,不再购买新的生活用品,自然会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碳的排放量。平时勤动手动脑,让旧物换新颜,也可以实现 “低碳”。一般家庭都有很多废弃的盒子,如肥皂盒、牙膏盒、奶盒等,其实稍加裁剪,就可以轻松将它们废物利用,比如制作成储物盒,可以在里面放茶叶包、化妆品之类的物品;还可以利用方便面盒、罐头瓶、酸奶瓶制作一盏漂亮的台灯;喝过的茶叶渣,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还能改善睡眠……听说在网上转账,不仅能避免在银行排队,还能减少纸质单据在运输过程中消耗的能源,于是我便开始向朋友学习在网上购物、交水电费、交电话费等,非常省时省力。我不仅在家中养成了节约的习惯,在单位也是如此。比如,尽可能少用打印纸,用过的打印纸反面再打印一次,能通过网络传阅的材料、文件,都用电子邮件发给领导和同事。另外,将普通灯泡换成节能灯,尽量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出行,随手拔下电器插头……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都是在为“减碳”做贡献。低碳,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节水、节电、节油、节气,这是我们倡导的低碳生活方式,改变过去以增加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告诉你怎样计算“碳”消耗量,生活中的减碳常识有哪些?家庭“碳”排放量如何计算每家每户在生活中都要排放“碳”,你知道每天的碳排放量是多少吗?下面的方法不妨一试。家庭用电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等于耗电度数乘以。也就是说,你用了100度电,等于你排放了大约千克二氧化碳。出行时,如果开小轿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等于油耗公升数乘以。家用天然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等于天然气使用度数乘以“碳强度系数”。家用自来水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等于自来水使用度数乘以。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要鼓励采取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是通过一定碳抵消措施,来达到平衡。种树就是“碳中和”的一种方式,需种植的树木数(棵)等于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除以。这些金点子中,涉及到洗衣机节水、食物储藏、烹饪、厨房节水、厨房去污、居住节电节水、汽车出行、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节电。现在,这些金点子已经被整理好收入低碳生活指导手册中。如,同样长的洗涤周期,“柔化”模式比“标准”模式叶轮换向次数多,电机启动电流是额定电流的5—7倍,“标准洗”更省电;如果每个汽车司机都注意给轮胎及时适当充气,车辆能效就能提高6%,每辆车每年就可以减少90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用微波炉加工食品时,最好在食品上加层无毒塑料膜或盖上盖子,这样被加工食品水分不易蒸发,食品味道好又省电......环保吧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 是焊接方法中的一种 是以二氧化碳气为保护气体,进行焊接的方法。在应用方面操作简单,适合自动焊和全方位焊接。在焊接时不能有风,适合室内作业。 由于它成本低,二氧化碳气体易生产,广泛应用于各大小企业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电弧焊(简称CO2焊)的保护气体是二氧化碳(有时采用CO2+O2的混合气体)。由于二氧化碳气体的0热物理性能的特殊影响,使用常规焊接电源时,焊丝端头熔化金属不可能形成平衡的轴向自由过渡,通常需要采用短路和熔滴缩颈爆断、因此,与MIG焊自由过渡相比,飞溅较多。但如采用优质焊机,参数选择合适,可以得到很稳定的焊接过程,使飞溅降低到最小的程度。由于所用保护气体价格低廉,采用短路过渡时焊缝成形良好,加上使用含脱氧剂的焊丝即可获得无内部缺陷的高质量焊接接头。因此这种焊接方法目前已成为黑色金属材料最重要焊接方法之一。

化学课程是从化学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从学校课程体系出发,安排它的顺序、课时及期限。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三化学小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三化学小论文篇1 溶液溶解度的探究 上周,我们已经学完第九单元《溶液》课程的全部内容,在回顾单元知识的过程中,我着重回忆对溶解的加深理解,记得课后还曾经向刘老师求教空气和合金也是溶液,也有溶解度的概念,刘老师还在课上告诉我们一些溶液的形成和物质溶解时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等等。为了深入理解溶液溶解度的概念,我和同学利用假日期间,通过做化学小实验来探究物质能不能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某种溶剂中,即溶解度的知识点。 我们在1月2日中午(室外温度13度左右)的情况下,做有关溶解度实验。 首先将超市购买的精制250克食用盐均匀分成5份,每份50克; 其次,将超市购买的550mL的农夫矿泉水缓缓倒入奶锅内,防止水溅出; 第三步,略微加热装有矿泉水的奶锅,并用筷子搅拌均匀后,用甩至0度的体温计测量奶锅内的矿泉水温度,为19度。随后加入1份50克的食盐,搅拌后全部融化。 第四步,再加50克的食盐,搅拌后仍能全部融化。 第五步,再加第3份50克的食盐,搅拌后观察,发现锅底有少量食盐未能溶解。 这时,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在20°C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我们计算550毫升的矿泉水约为550克,在20°C时可最多溶解146克的食盐。 因而,我们分析,此时奶锅里的溶液应为饱和溶液。 第六步,我们将奶锅里的溶液加热,一会儿,发现,沉淀锅底生物少量食盐不见了,因此,判定,此时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说明溶解度与温度相关,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大。 第七步,将热的奶锅放在室外(10度左右)1小时候后,观察,奶锅里又有少量的食盐沉淀物出现,说明溶解度与温度相关,随着温度降低,溶解度变小。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以下几个知识点: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将溶液加热(升温)可以使溶液由饱和状态变成不饱和状态,将溶液冷却(降温)可以使溶液由不饱和状态变成饱和状态。 初三化学小论文篇2 归纳一二三轻松学习碳 碳和碳的化合物可以说是化学世界里最庞大的家族,它们有超过二千万的成员。划玻璃用的金刚石,写字用的铅笔芯,我国古代的一些书法家、画家书写或绘制的字画用墨等等。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除了金刚石、石墨外,还有一些新的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其中,发现较早并已经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C60分子等。那么同学们如何学好关于碳单质的知识呢?实际上我们只要善于总结,就能学好碳知识。 抓住一条主线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在学习碳的单质时要抓住“结构→性质→用途”这样一条主线。 对于几种常见的碳单质的结构、性质、用途,我们同学们要注意总结,并善于发现其中的内在规律,这对于掌握好碳的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记住两种单质 金刚石和石墨是最常见的两种碳的单质,这就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两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金刚石和石墨虽然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1)金刚石中碳原子连接成牢固的立体网状结构,决定了金刚石具有坚硬的性质,由此决定了其可制作钻头、玻璃刀的用途。 (2)石墨中每个碳原子与同一个平面上周围的三个碳原子连成片,许多这样的片重叠起来构成石墨。由于每个碳原子都剩余一个电子成为自由电子,所以石墨能够导电,因此可制作电极;片与片之间可滑动,所以石墨质软,可制作铅笔芯、润滑剂;碳原子之间连接很牢固,所以它的熔点、沸点都很高,可用于制作航天飞机的绝热片。 另外,对于木炭和C60也要熟悉。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可作吸附剂。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还要强。可用于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制糖工业上的脱色剂等。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这种结构很稳定,决定了它具有许多特殊性能。 掌握三个性质 由于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碳原子既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决定了碳是一种化学性质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而且同学们要注意,虽然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却是一样的,因为构成它们的粒子是同一种粒子—碳原子。 (1)常温下的稳定性:在常温下,单质碳化学性质很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可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材料,这样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不褪色。 (2)可燃性:在点燃的条件下,碳能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决定了碳可用作燃料。 ①氧气充足时,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O2CO2 ②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2C+O22CO (3)还原性:在高温条件下,碳能跟某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把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碳表现出还原性,决定了碳可用于冶金工业。例如: C+2CuO2Cu+CO2↑ 3C+2Fe2O34Fe+3CO2↑ 猜你喜欢: 1. 化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2. 材料化学论文范文 3. 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4. 化学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5. 化学毕业论文范例

氢能源化工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

化石燃料有限的储量使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同时其燃烧产物被排放到大气中加速了温室效应。氢气具有含量丰富、燃烧热值高、能量密度大、热效率高、清洁无污染以及输送成本低以及用途广泛等优点川,被认为最有可能成为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 氢气是一种理想的能源,具有转化率高、可再生和无污染等优点。与传统制氢方法相比,生物制氢技术的能耗低,对环境无害,其中的厌氧发酵生物制氢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介绍了厌氧发酵生物制氢技术的方法和机理,分析了生物制氢的可行性,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全球石油储量不断减少。最新研究表明:按目前全球消费趋势,球上可采集石油资源最多能使用到21世纪末。石化、燃煤能源使用,还带来严重大气环境污染,人们日益感觉到开发绿色可再生能源急迫性,研究和开发新能源被提到紧迫议事日程。2000年7—8月美国《未来学家》杂志刊登了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专家对21世纪前10年内十大科技发展趋势预测,其中第二条是燃料电池汽车问世,福特和丰田公司实验性燃料电池汽车将2004年上市。第九条是替代能源挑战石油能源,风能、太阳能、热、生物能和水力发电将占到全部能源需求30%。这两条实际上都是新型能源开发利用。我国“十五”国家重点开发技术项目中也将新型能源开发利用放极为重要位置。目前,人们对风能、太阳能开发已经有了相当研究,并已到了进行加以直接使用阶段,生物能研究也取了重要进展,如何将所获能量储存起来,如何将能量转化为交通工具可利用清洁高效能源,是一亟待解决重要课题。 内容摘要2生物制氮技术研究进展传统制氢工艺方法传统制氢工艺方法有:电解水;烃类水蒸汽重整制氢方法及重油(或渣油)部分氧化重整制氢方法。电解水方法制氢是目前应用较广且比较成熟方法之一。水为原料制氢工程是氢与氧燃烧生成水逆过程,提供一定形式一定能量,则可使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提供电能使水分解制氢气效率一般75%-85%。其中工艺过程简单,无污染,但消耗电量大,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目前电解水工艺、设备均不断改进,但电解水制氢能耗仍然很高。烃类水蒸汽重整制氢反应是强吸热反应,反应时需外部供热。热效率较低,反应温度较高,反应过程中水大量过量,能耗较高,造成资源浪费。重油氧化制氢重整方法,反应温度较高,制氢纯度低,利于能源综合利用。新型生物制氢工艺发展氢气用途日益广泛,其需求量也迅速增加。传统制氢方法均需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能源,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生物制氢技术作为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课题,已世界上引起了广泛重视。如德国、以色列、日本、葡萄牙、俄罗斯、瑞典、英国、美国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该项技术进行研究开发。近几年,美国每年生物制氢技术研究费用平均为几百万美元,而日本这研究领域每年投资则是美国5倍左右,,日本和美国等一些国家为此还成立了专门机构,并建立了生物制氢发展规划,以期对生物制氢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使21世纪中叶使该技术实现商业化生产。日本,由能源部主持氢行动计划,确立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世界范围能源网络,以实现对可再生能源--氢有效生产,运输和利用。该计划从1993年到2020年横跨了28年。生物制氢课题最先由Lewis于1966年提出,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引起了人们对生物制氢广泛关注,并开始进行研究。生物质资源丰富,是重要可再生能源。生物质可气化和微生物催化脱氢方法制氢。生理代谢过程中产生分子氢,可分为两个主要类群:l、包括藻类和光合细菌内光合生物;Rhodbacter8604,,,等光合生物研究已经开展并取了一定成果。2、诸如兼性厌氧和专性厌氧发酵产氢细菌。目前以葡萄糖,污水,纤维素为底物并不断改进操作条件和工艺流程研究较多。中国此方面研究也取了一些进展,任南形琪等1990年就开始开展生物制氢技术研究,并于1994年提出了以厌氧活性污泥为氢气原料有机废水发酵法制氢技术,利用碳水化合物为原料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该技术突破了生物制氢技术必须采用纯菌种和固定技术局限,开创了利用非固定化菌种生产氢气新途径,并首次实现了中试规模连续流长期生产持续产氢。此基础上,他们又先后发现了产氢能力很高乙醇发酵类型发明了连续流生物制氢技术反应器,初步建立了生物产氢发酵理论,提出了最佳工程控制对策。该项技术和理论成果中试研究中到了充分验证:中试产氢能力达,制氢规模可达500-1000m3/m3,且生产成本明显低于目前广泛采用水电解法制氢成本。生物制氢过程可以分为5类:(1)利用藻类青蓝菌生物光解水法;(2)有机化合物光合细菌(PSB)光分解法;(3)有机化合物发酵制氢;(4)光合细菌和发酵细菌耦合法制氢;(5)酶催化法制氢。目前发酵细菌产氢速率较高,对条件要求较低,具有直接应用前景。但PSB光合产氢速率比藻类快,能量利用率比发酵细菌高,且能将产氢与光能利用、有机物去除有机耦合一起,相关研究也最多,也是最具有潜应用前景方法之一。生物制氢全过程中,氢气纯化与储存也是一个很关键问题。生物法制氢气含量通常为60%-90%(体积分数),气体中可能混有CO2、O2和水蒸气等。可以采用传统化工方法来,如50%(质量分数)KOH溶液、苯三酚碱溶液和干燥器或冷却器。氢气几种储存方法(压缩、液化、金属氢化物和吸附)中,纳米材料吸附储氢是目前被认为最有前景。目前研究中存问题纵观生物技术研究各阶段,比较而言,对藻类及光合细菌研究要远多于对发酵产氢细菌研究。传统观点认为,微生物体内产氢系统(主氢化酶)很不稳定,进行细胞固定化才可能实现持续产氢。,迄今为止,生物制氢研究中大多采用纯菌种固定化技术。,该技术中也有不可忽视不足。首先,细菌包埋技术是一种很复杂工艺,且要求有与之相适应菌种生产及菌体固定化材料加工工艺,这使制氢成本大幅度增加;第二,细胞固定化形成颗粒内部传质阻力较大,使细胞代谢产物颗粒内部积累而对生物产生反馈抑制和阻遏作用,使生物产氢能力降低;第三,包埋剂或其它基质使用,势必会占据大量有效空间,使生物反应器生物持有量受到限制,限制了产氢率和总产量提高。现有研究大多为实验室内进行小型试验,采用批式培养方法居多,利用连续流培养产氢报道较少。试验数据亦为短期试验结果,连续稳定运行期超过40天研究实例少见报道。即便是瞬时产氢率较高,长期连续运行能否获较高产氢量尚待探讨。,生物技术欲达到工业化生产水平尚需多年努力。3、展望氢是高效、洁净、可再生二次能源,其用途越来越广泛,氢能应用将势不可当进人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氢能应用日益广泛,氢需求量日益增加,开发新制氢工艺势必行,从氢能应用长远规划来看开发生物制氢技术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开发中国生物制氢技术需要做到以下政策和软件支持:(1)励大宣传。人是生物能源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有必要舆论宣传加强人们对生物能源认识;(2)加大政府投资和扶持。新生物能源初始商业化阶段要进行减免税等优惠政策;(3)借鉴国外经验。充分调动方和工业界积极性八(4)加强高校对生物能源教育及研究。人们对生物能源认识不断加深,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和研究深人,生物制氢绿色能源生产技术将会展现出它更大开发潜力和应用价值。本文出自:广州灵龙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制氢、氢燃料电池()

楼主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国际油价破百之后,新能源再次被人们关注。然而,新能源在缓解能源危机这个大舞台上,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哪些新能源又值得消费者期待呢? 面对高油价和潜在的石油供应危机,各国政府都把解决能源问题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中来。中国工程院博士冀星说,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有两条道路:一是开源节流,寻求更多的石油供应渠道,并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二是开发新能源。 为了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该法将可再生能源的范围进行了限定,即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推动以秸秆、甘蔗、玉米等农林产品以及畜牧业生产废弃物等为代表的生物能源发展。 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描绘出一幅未来5年我国能发展的蓝图。 乙醇汽油推广范围逐渐扩大 在众多新能源中,目前我国唯有乙醇汽油真正得到了推广,并且范围逐渐扩大。现在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南、安徽五省及湖北、山东、江苏、河北、广西五省的部分地区都在使用乙醇汽油。 乙醇俗称酒精,车用乙醇汽油是把变性燃料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一种新型汽车燃料。它基本不影响汽车的行驶性能,还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虽然乙醇汽油的技术成熟,推广也一直稳步进行,但就在国务院2007年举行的一次关于可再生能源的会议上决定,我国将停止新建的粮食乙醇燃料项目。据了解,出台这一政策是为了保证粮食安全,保证玉米、小麦和其他农产品的种植比例平衡。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有关专家认为,由于利用率最高、价格最为低廉,以木薯资源制造酒精前景广阔,我国燃料乙醇由此向非粮乙醇转折。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高海洋博士认为,从长远角度讲,推广乙醇汽油是节约能源,提高环保质量的有力举措,但就试点情况来看,在全国范围推广则要在成本、价格、政策等方面加以规范,这需要整个供求市场的磨合,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生物柴油三年后进入正规加油站 生物柴油作为传统柴油的替代能源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的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和中粮集团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研究生物柴油。有关方面预测,三年后生物柴油能进入正规加油站。 生物柴油是以动植物油脂为原料的可再生能源,与传统石化柴油相比,生物柴油具有润滑性能好,使用安全等优势,目前全球生物柴油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为汽车提供动力燃料。使用生物柴油车辆无需改装,只要与普通柴油按照一定比例调和即可。 200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资源法》。虽然已有法规确定生物柴油的合法地位,但广大消费者近两年内还很难在正规加油站购买到。 据了解,国家对成品油的监管非常严格,而目前生物柴油的质量参差不齐,如果在加油站销售,质量无法保证。另外,产量太小也是制约生物柴油走进正规加油站的重要原因。国家发改委对生物柴油今后的推广已经有初步的计划,就是按照乙醇汽油的推广方式来分区域封闭式推广。 中国工程院博士冀星透露,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整体规划和四大集团研究实验进度,预计三年后生物柴油才能进入正规加油站。 氢能源应用在车上有待时日 与生物质能源相比,氢能源的发展势头略显弱势,但世界各国的研究机构和汽车制造企业在研究开发氢技术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把远期目标定位在氢能源车,“雪佛兰Sequel”是该公司最新一代的氢能源概念车。 氢能源是一种二次能源,目前主要的来源是利用水资源制取的。我国氢的来源极为丰富,制造提取的技术水平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水电解制氢、生物质气化制氢等制氢方法都已形成规模。 虽然氢能源来源广泛,但作为新能源在车辆上推广还有一定难度。首先,提取氢能源的成本极高;第二,需要对车辆进行较大改造;第三,大量提取氢能源的难度较大;第四,需要广泛建造氢加注站点。业内专家认为,获得大量廉价的氢,是实现氢能利用的根本。 太阳能汽车的美好前景 1999年,巴西圣保罗大学的科研人员设计出一款新型太阳能汽车,这种汽车全部使用太阳能作为能源,发动机和车轮之间没有传输装置,最高时速超过100公里。这是世界上有报道的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太阳能汽车。 2003年,由日本大学生制造的氢(hydrogen)和太阳能汽车成功穿越澳洲。该车从柏斯穿越沙漠行驶到悉尼,行程4084公里。汽车的排放物包括纯净水,悉尼市长特恩布尔在汽车抵达悉尼后,将水一饮而尽。 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系吴小平教授分析说,太阳能汽车进入商业时代,至少还要30-50年,但太阳能在汽车上的局部应用,10年之内应可见到。比如随着汽车上空调、多媒体等大量需要耗用发动机动力供电的电器设备的使用,燃油发动机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需要,那么用太阳能电池替代发动机的部分功能,就既可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又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另外,高尔夫球场、风景区等对环保要求较高,而对动力要求不高的场所,可能会使用太阳能小车做工作车或游览车。 神秘的“可燃冰” 在全世界寻找替代能源的努力中,一种神秘的物质逐渐浮出水面,它就是深藏在海底的比石油、煤燃烧值高数倍,被称为后石油时代能源的“可燃冰”。 这种天然气水合物的晶体叫“可燃冰”,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它透明无色,形似笼状的独特的冰结晶体,点火即燃烧,常温下分解出天然气,所以又叫“气冰”、“固体瓦斯”,是一种高能量的能源。我国在西海北部已经发现可燃冰的存在。 目前,很多国家都只是证明其在某一地区内含有“可燃冰”这种资源,但却很难说出具体的可采储量。由于“可燃冰”分布于海底,因此勘探起来有很大难度,至少现阶段世界各国都不能像探测石油、天然气一样,通过分析地质构造和进一步勘探确认“可燃冰”的探明可采储量。 “采集实物样本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更是难上加难。”专业人士指出,开发“可燃冰”非常危险,由于水化物是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且开采时还有可能导致海床崩塌使甲烷大量释放,释放过程中一旦失控,难免酿成灾难。因此业界认为“可燃冰”成为新能源只是人类的一个希望。 电动汽车蓄势待发 电能汽车也称电动汽车,其工作原理是依靠蓄电池的电力使汽车发动机运转,使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驱动汽车。 电能汽车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汽车燃油的污染问题,很多国家和机构都在研究电能汽车,而电能汽车的主要问题是蓄电池的蓄电能力大小,它直接影响着汽车的行驶速度和行驶距离。 现在,国内外各知名汽车厂商都开始下大力气开发电能汽车。 比亚迪首款电动汽车F3e使用电能驱动,没有排放,没有污染,甚至没有汽缸发动机的噪音,充足电以后以140-150公里/小时的速度可行驶570公里,这种环保汽车的远景变得越来越清晰。 电能汽车的发展将有效缓解能源危机,成为新能源动力车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后 石油仍是当前最廉价的车用能源 除了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氢能源以外,风能、太阳能、水能等都可以作为替代能源用于车辆,但目前它们还停留在概念的范畴,石油仍是当前最廉价的车用能源。 石油价格上涨已经变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除非找到真正具有市场实用价值的替代能源,否则整个世界都将不可避免地沦为“石油的奴隶”。 寻找新能源的意义不在于最终完成了什么样的研发,而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一种可能。 希望我能够帮到你!呵呵~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