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地球化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地球化学研究论文

在近亿年 历史 中,地球已经历过5次物种大灭绝事件,每次都会造成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生物短时间内从地球上集群性消失。而现在,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植物生存环境破坏、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以及污染和气候变化,物种正以比过去快千倍的速度灭绝,专家们预言称,人类正在迎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研究发现,每次大灭绝事件都与大气层和海洋内正常碳循环被彻底颠覆有关,这些每隔几千到几百万年发生的碳巨变,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物种彻底出局。但第六次大灭绝事件具体何时发生,科学家们一直没有答案,主要原因是一直未在远古时期大规模碳异常与近百年碳变化之间找到关联点。近日,答案似乎已经浮出水面——210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教授丹尼尔·罗斯曼通过数学公式,对包括5次大规模灭绝事件在内的亿年间碳循环的重大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确定了“灾难临界值”。他将这一数值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提供的预测值对照后发现,2100年海洋碳总量将接近或远超过该临界值,从而导致第六次大规模物种灭绝。“灾难临界值”浮出水面罗斯曼之前曾研究过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大灭绝——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结果发现,当时95%以上海洋物种的灭绝与地球系统碳量的巨大波动强相关。从那时起,他决定对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可能性展开深入研究。罗斯曼提出两个临界点,一旦跨越其中一个,大规模物种灭绝就会发生。针对 历史 大灭绝事件中跨越数千到数百万年的长时间跨度,可用碳循环变化速率为参考临界值,如果这个速度快到地球生态系统无法适应,物种就会大面积灭绝。而对于现今较短时间跨度内,碳循环的变化速度将不再重要,变化幅度才是决定物种灭绝事件可能性的重要参数。最终,他基于物理学基本原理推导出了一个简单数学公式,将碳变化的临界速率和临界幅度与时间尺度联系起来,并假设,这个公式能预测大规模物种灭绝或其他全球性灾难。从 历史 科研数据中找答案为验证数学公式是否能经受住 历史 事件考验,罗斯曼查阅了数百份公开发表的地球化学研究论文,从中找出了过去亿年间与碳循环巨变有关的31次灾难性事件。在这些论文中,针对这31次灾难和5次大规模灭绝事件,地球化学研究人员用碳-12和碳-13两种同位素的相对丰度记录了期间的碳量变化。通过数学转换,罗斯曼将这些相对丰度换算成海洋碳增加量,最后绘制出了海洋碳增量和时间跨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1.广东西部沉积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钱建平,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7,7(4):317-3262.粤西大地构造地球化学演化探讨,钱建平,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134-1473.地质矿产勘查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钱建平,有色金属高教,1992,(1):7-12。4.广西珊瑚长营岭矿床矿液流向的确定及其意义,钱建平、张力、董忠,地质与勘探,1993,29(5):6-105.地质信息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意义,钱建平,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3,16(2):41-496.平桂地区中泥盆统过渡层的钨锡分布—兼评其“矿源层”问题,钱建平、欧阳成甫、韦炜烈,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94,14(1):41-497.广西灌阳地区碳酸盐岩层滑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系统,钱建平,矿物学报,1994,14(4):348-356,获全国第三届构造地球化学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8.云开成矿省的构造地球化学和成矿演化,钱建平,全国第四届构造地球化学学术研讨会文集,贵州科技出版社,1995,10: tectonic evol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in Yunkai metallogenic province,South China,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Abstracts,volume l of 3,Qian Jianping,39210.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钱建平,世纪之交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原子能出版社,1998,8:347-35111.广西六岑金矿矿化类型、成矿阶段和矿床成因,钱建平,矿床地质,1998,17,增刊 :409-41212.广西珊瑚矿区中部成矿期构造应力场、热力场和地球化学场的耦合作用及成矿分析,钱建平,矿物学报,1998,18(4):514-524,获广西科协科技厅优秀论文二等奖13.在构造地质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钱建平,中国地质教育,1999年第2期:24-2514.构造地球化学浅议,钱建平,地质地球化学,1999,27(3):94-10115.桂林市及近郊土壤汞的分布和污染研究,钱建平、张力、刘辉利等,地球化学,2000,29(1):94-9916.贵州独山锑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动力热液成矿,钱建平、杨国清、李少游,地质地球化学,2000,28(2):56-6017.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基本特征和几点认识,钱建平,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21(1):27-3418.黔西北威宁-水城铅锌矿带地质特征和动力成矿作用研究,钱建平,地质地球化学,2001,29(3):134-13919.构造动力成矿理论的若干问题,钱建平,地质地球化学,2002,30 (4):1-620.新疆伊吾北山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成矿演化,钱建平、刘家远、康红等,矿床地质,2002年,增刊,643-64621.新疆伊吾北山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钱建平、刘纯,中国新疆阿尔泰山地质与矿产论文集,地质出版社,, mercury pollution in atmosphere-soil-biology ecosystem along the trunk road in Guilin,Qian Jianping,Zhang Li,Ye Jun,Chen Huanzhen,Liang Yanpeng,Liu Baozhang,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V25,N(Suppl),2006,24023.安徽绩溪洪坑砚石矿的发现及其特征,第八届矿床会议论文集,钱建平、刘纯等,地质出版社,:442-44524.构造地球化学方法找矿的基本问题,钱建平,云南地质,2006,25(4):384-38625.桂林大气汞污染现状调查,钱建平、张力、迟占东等,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7,26(增刊):571-57226.桂林市岩溶塌陷的基本特征和防治对策,钱建平,矿产与地质,2007,2. ,Pb content distribution of traffic police’s hair,Guilin,China,,,,et al. biogeochemisitry of trace element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emediation and human health,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Beijing,2007,7, and Origin Analysis of Inflow of Water in Wang’ershan Gold Mine,Qian Jianping,Li Shuangli,Cao Chao,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rock interaction wri-12,volume 2,Taylor & Francis Group,2007,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 analysis of inflow of water in Wang’ershan Gold Mine, Shandong,Qian Jianping,Li Shuangli,Cao Chao,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V27,Nl,2008,82-8930.安徽祁门廖家地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研究,钱建平、何胜飞、王富民、程金华,物探与化探,2008,32(5),519-52831.基础地质教育阶段的“兴趣驱动-实践贯通-强化能力”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效果,钱建平,冯佐海,张桂林等,中国地质教育, 2008,17(3):90-9532.河北涿鹿南部遥感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及锰多金属成矿预测,钱建平,李梅,叶军等,第九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地质出版社,, of Hg pollution and analysis of its source in the soil-vegetable system of Guilin,Qian Jingping,Zhang Li,Chen Huazhen,et al.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9,83:920–92534.桂林市菜地土壤-蔬菜系统汞污染研究,钱建平、张力、陈华珍等,地球化学,2009,38(4):369-37835.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及其在微细浸染型金矿中的应用,钱建平,地质与勘探,2009,45(2):60-6836.创建基础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与实践,钱建平,胡云沪,陈三明等,中国地质教育, 2009,18(2):80-8537.桂林市环境问题及综合防治对策,钱建平,叶军,矿产与地质,2009,2:183-19138.金华山-洼孙家断裂带构造控矿规律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钱建平、陈宏毅、孙涛、王自国,中国大地出版社,,357-35839.桂东南地区区域成矿特征和找矿方向,钱建平、陈宏毅、谢彪武、赵少杰等,矿物学报,2009,29(增刊):455-45740.胶东招远金华山金矿成矿构造分析和找矿方向研究,钱建平、王自国、孙涛、陈宏毅,黄金,2010,31(1):9-1441.矿山-河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的地球化学研究,钱建平、江文莹、牛云飞,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0,29(1):74-8242.山东招远市前孙家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钱建平、孙涛、王自国、陈宏毅,地质与勘探,2010,46(1):10-19(获《地质与勘探》2009-2010年度10篇优秀论文)43.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应用条件试验及效果,钱建平、吴高海、陈宏毅,物探与化探,2010,34(4):497-50344.山东招远前孙家金矿床地质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钱建平、陈宏毅、孙涛、刘纯、白艳萍,地球化学,2010,38(3):213-22845.漓江水系汞的分布和污染研究,钱建平、张力、曹超、牛云飞、梁桂莲等,地球化学,2010,38(4): of mercury pollution of automobile exhaust and research status in Guilin, Qian Jianping, Zhang Li, Ye Jun, Zhang Shuang, et al.,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Technology, 2010,1234-123747.胶东望儿山金矿成矿构造分析和成矿预测,钱建平,陈宏毅,王自国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1,25(3):531-54448.广西金山金银矿区成矿构造分析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钱建平,谢彪武,陈宏毅等,现代地质,2011,35(2): characteritics of the Sizhuang gold deposit in the region of Jiaodong,Shandong Province-A study on tectonic-geochemical ore prospecting of ore deposits,Qian Jianping,Chen Hongyi,Meng Yong,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11,30(4):539-55350.桂林市汽车尾气汞污染,钱建平,张力,张爽,叶军,王仕铁,生态学杂志,2011,30(5):944-95051.胶东地区望儿山断裂带成矿构造分析和找矿方向研究,钱建平,蒙勇,陈宏毅等,矿产与地质,2011,25(3),177-18452.如何应对地质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教学手段的变革,钱建平,陈宏毅,白艳萍,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6-1953.桂西北金矿成矿规律和若干问题,钱建平,矿物学报,2011,32,增刊:825-82754.水蓼对汞积累与分布的水培实验,钱建平,江文莹,张力,生态学杂志,2012,31(8):2119-212455.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钱建平,伍贵华,陈宏毅,地质找矿论丛,2012,27(3),355-36056.西藏谢通门县斯弄多铅锌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钱建平,黄德阳,谢彪武,陈宏毅,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3,37(2):29-4157.云南江城大团包铜矿区构造-蚀变-地球化学综合方法找矿研究,钱建平、覃顺桥、谢彪武、程小珍、朱森林,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3,37(2):213-22458.内蒙古东乌旗遥感构造和蚀变信息提取与找矿预测,钱建平、张渊、赵小星、赵少杰、李承礼,国土资源遥感,2013,25(3):109-11759.桂林市交警头发Hg、Pb含量及分布研究,钱建平、张力、李成超、黄栋,环境科学,2013,34(6):2344-234960.黔西南植被覆盖区遥感找矿预测,钱建平,赵小星,唐善法,陈珊珊,现代地质,2014,28(4):772-781

地质地球化学毕业论文

1.广东西部沉积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钱建平,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7,7(4):317-3262.粤西大地构造地球化学演化探讨,钱建平,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134-1473.地质矿产勘查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钱建平,有色金属高教,1992,(1):7-12。4.广西珊瑚长营岭矿床矿液流向的确定及其意义,钱建平、张力、董忠,地质与勘探,1993,29(5):6-105.地质信息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意义,钱建平,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3,16(2):41-496.平桂地区中泥盆统过渡层的钨锡分布—兼评其“矿源层”问题,钱建平、欧阳成甫、韦炜烈,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94,14(1):41-497.广西灌阳地区碳酸盐岩层滑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系统,钱建平,矿物学报,1994,14(4):348-356,获全国第三届构造地球化学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8.云开成矿省的构造地球化学和成矿演化,钱建平,全国第四届构造地球化学学术研讨会文集,贵州科技出版社,1995,10: tectonic evol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in Yunkai metallogenic province,South China,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Abstracts,volume l of 3,Qian Jianping,39210.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钱建平,世纪之交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原子能出版社,1998,8:347-35111.广西六岑金矿矿化类型、成矿阶段和矿床成因,钱建平,矿床地质,1998,17,增刊 :409-41212.广西珊瑚矿区中部成矿期构造应力场、热力场和地球化学场的耦合作用及成矿分析,钱建平,矿物学报,1998,18(4):514-524,获广西科协科技厅优秀论文二等奖13.在构造地质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钱建平,中国地质教育,1999年第2期:24-2514.构造地球化学浅议,钱建平,地质地球化学,1999,27(3):94-10115.桂林市及近郊土壤汞的分布和污染研究,钱建平、张力、刘辉利等,地球化学,2000,29(1):94-9916.贵州独山锑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动力热液成矿,钱建平、杨国清、李少游,地质地球化学,2000,28(2):56-6017.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基本特征和几点认识,钱建平,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21(1):27-3418.黔西北威宁-水城铅锌矿带地质特征和动力成矿作用研究,钱建平,地质地球化学,2001,29(3):134-13919.构造动力成矿理论的若干问题,钱建平,地质地球化学,2002,30 (4):1-620.新疆伊吾北山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成矿演化,钱建平、刘家远、康红等,矿床地质,2002年,增刊,643-64621.新疆伊吾北山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钱建平、刘纯,中国新疆阿尔泰山地质与矿产论文集,地质出版社,, mercury pollution in atmosphere-soil-biology ecosystem along the trunk road in Guilin,Qian Jianping,Zhang Li,Ye Jun,Chen Huanzhen,Liang Yanpeng,Liu Baozhang,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V25,N(Suppl),2006,24023.安徽绩溪洪坑砚石矿的发现及其特征,第八届矿床会议论文集,钱建平、刘纯等,地质出版社,:442-44524.构造地球化学方法找矿的基本问题,钱建平,云南地质,2006,25(4):384-38625.桂林大气汞污染现状调查,钱建平、张力、迟占东等,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7,26(增刊):571-57226.桂林市岩溶塌陷的基本特征和防治对策,钱建平,矿产与地质,2007,2. ,Pb content distribution of traffic police’s hair,Guilin,China,,,,et al. biogeochemisitry of trace element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emediation and human health,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Beijing,2007,7, and Origin Analysis of Inflow of Water in Wang’ershan Gold Mine,Qian Jianping,Li Shuangli,Cao Chao,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rock interaction wri-12,volume 2,Taylor & Francis Group,2007,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 analysis of inflow of water in Wang’ershan Gold Mine, Shandong,Qian Jianping,Li Shuangli,Cao Chao,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V27,Nl,2008,82-8930.安徽祁门廖家地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研究,钱建平、何胜飞、王富民、程金华,物探与化探,2008,32(5),519-52831.基础地质教育阶段的“兴趣驱动-实践贯通-强化能力”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效果,钱建平,冯佐海,张桂林等,中国地质教育, 2008,17(3):90-9532.河北涿鹿南部遥感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及锰多金属成矿预测,钱建平,李梅,叶军等,第九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地质出版社,, of Hg pollution and analysis of its source in the soil-vegetable system of Guilin,Qian Jingping,Zhang Li,Chen Huazhen,et al.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9,83:920–92534.桂林市菜地土壤-蔬菜系统汞污染研究,钱建平、张力、陈华珍等,地球化学,2009,38(4):369-37835.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及其在微细浸染型金矿中的应用,钱建平,地质与勘探,2009,45(2):60-6836.创建基础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与实践,钱建平,胡云沪,陈三明等,中国地质教育, 2009,18(2):80-8537.桂林市环境问题及综合防治对策,钱建平,叶军,矿产与地质,2009,2:183-19138.金华山-洼孙家断裂带构造控矿规律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钱建平、陈宏毅、孙涛、王自国,中国大地出版社,,357-35839.桂东南地区区域成矿特征和找矿方向,钱建平、陈宏毅、谢彪武、赵少杰等,矿物学报,2009,29(增刊):455-45740.胶东招远金华山金矿成矿构造分析和找矿方向研究,钱建平、王自国、孙涛、陈宏毅,黄金,2010,31(1):9-1441.矿山-河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的地球化学研究,钱建平、江文莹、牛云飞,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0,29(1):74-8242.山东招远市前孙家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钱建平、孙涛、王自国、陈宏毅,地质与勘探,2010,46(1):10-19(获《地质与勘探》2009-2010年度10篇优秀论文)43.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应用条件试验及效果,钱建平、吴高海、陈宏毅,物探与化探,2010,34(4):497-50344.山东招远前孙家金矿床地质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钱建平、陈宏毅、孙涛、刘纯、白艳萍,地球化学,2010,38(3):213-22845.漓江水系汞的分布和污染研究,钱建平、张力、曹超、牛云飞、梁桂莲等,地球化学,2010,38(4): of mercury pollution of automobile exhaust and research status in Guilin, Qian Jianping, Zhang Li, Ye Jun, Zhang Shuang, et al.,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Technology, 2010,1234-123747.胶东望儿山金矿成矿构造分析和成矿预测,钱建平,陈宏毅,王自国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1,25(3):531-54448.广西金山金银矿区成矿构造分析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钱建平,谢彪武,陈宏毅等,现代地质,2011,35(2): characteritics of the Sizhuang gold deposit in the region of Jiaodong,Shandong Province-A study on tectonic-geochemical ore prospecting of ore deposits,Qian Jianping,Chen Hongyi,Meng Yong,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11,30(4):539-55350.桂林市汽车尾气汞污染,钱建平,张力,张爽,叶军,王仕铁,生态学杂志,2011,30(5):944-95051.胶东地区望儿山断裂带成矿构造分析和找矿方向研究,钱建平,蒙勇,陈宏毅等,矿产与地质,2011,25(3),177-18452.如何应对地质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教学手段的变革,钱建平,陈宏毅,白艳萍,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6-1953.桂西北金矿成矿规律和若干问题,钱建平,矿物学报,2011,32,增刊:825-82754.水蓼对汞积累与分布的水培实验,钱建平,江文莹,张力,生态学杂志,2012,31(8):2119-212455.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钱建平,伍贵华,陈宏毅,地质找矿论丛,2012,27(3),355-36056.西藏谢通门县斯弄多铅锌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钱建平,黄德阳,谢彪武,陈宏毅,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3,37(2):29-4157.云南江城大团包铜矿区构造-蚀变-地球化学综合方法找矿研究,钱建平、覃顺桥、谢彪武、程小珍、朱森林,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3,37(2):213-22458.内蒙古东乌旗遥感构造和蚀变信息提取与找矿预测,钱建平、张渊、赵小星、赵少杰、李承礼,国土资源遥感,2013,25(3):109-11759.桂林市交警头发Hg、Pb含量及分布研究,钱建平、张力、李成超、黄栋,环境科学,2013,34(6):2344-234960.黔西南植被覆盖区遥感找矿预测,钱建平,赵小星,唐善法,陈珊珊,现代地质,2014,28(4):772-781

就矿找矿理论浅析摘要:在老矿山深部及外围开展就矿找矿,是解决危机矿山资源、增加地质储量的重要途径。阐述了就矿找矿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指出了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统理论、矿床模型理论、丛聚理论、构造等距分布理论、带状分布理论、侧伏理论等是指导就矿找矿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举例对就矿找矿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就矿找矿;危机矿山;成矿预测;预测理论经过几十年大规模找矿,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大部分直接出露地表的矿产和容易识别的矿产几乎全被发现,新矿床的找矿难度极大。另一方面,地质勘查资金又严重不足。就当前这种情况而言,要提高找矿效果,自觉地实行“就矿找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1970年以来世界发现的65个金矿床所涉及的勘查理论与方法统计,其有效性顺序为:地球化学方法、地质填图、就矿找矿、地球物理方法。就矿找矿即在老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在已发现的65个金矿床中有38个是就矿找矿的结果,占58%。由此可见,开展就矿找矿,发现新的矿床、矿体,增加储量,可以延长矿山企业的服务年限,并充分利用己建矿山企业的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就矿找矿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就矿找矿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在已知矿床的深部、外围开展矿体预测工作,即在一定预测理论指导下,利用有效的预测方法和技术,预测工业矿化地段或矿体赋存的空间位置、形态与矿化强度等特征,为勘查工程验证提供依据。其工作区范围一般在几平方公里至几十平方公里内。因此,就矿找矿是一项复杂的科学系统工程,属于大比例尺成矿预测范畴[1]。就矿找矿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从成矿地质理论上分析,一个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金矿床的存在绝非是一种孤立的地质现象,而是与其周围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内在的有机联系。能够形成该矿床的多种综合地质作用在地壳某一地区出现,通常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而往往不会局限于一个极小的仅仅相当于矿床的空间范围之内,这就是相似的矿床常常在一个地区内成群出现、成带分布的原因。因此,在已知矿床,特别是在大型矿床附近类似的地质环境里,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整合找矿手段,综合分析并综合预测,在地表和浅部附加值高的矿产大多已经发现和开采的基础上,注重寻找中深部隐伏矿体,已成为开拓地质找矿新领域的必然趋势。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进步为就矿找矿提供了不竭的思想理论源泉。日臻完善的各种找矿技术方法的应用,使其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就矿找矿有一个已知矿为基础,交通、生活一般较新区方便,更有利于地质勘查工作的组成和实施。就矿找矿要以一定的勘查找矿理论为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讲,就矿找矿是运用许多地质专家总结出的一系列反映矿床空间组合的理论,来指导找矿。下文着重就当前的就矿找矿理论进行分析讨论。2就矿找矿理论浅析2. 1矿床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列的核心是把成矿过程的四维空间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来考虑,研究成矿作用在四维空间中的规律,其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研究一个区域中与一定成矿事件有关的,在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控矿条件下形成的各类型矿床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这些矿床的总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发展历史,研究各种控矿因素(构造、沉积、岩浆、变质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而将传统矿床学着重对单一类型、单一成因、单一模式的研究提高到区域的、综合的、历史过程的研究[2, 3]。成矿系列是矿床学理论研究与矿产勘查实践之间的桥梁,具有科学预见性和较高的实用价值;根据每一个成矿系列所包含的不同类型矿床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相伴生的特点和相似地质背景条件下可大致重复出现的规律,当在一个地区发现某种矿床类型时,即可根据成矿系列理论寻找属于同一成矿系列的其它类型矿床;利用两个成矿系列和两个端元矿床之间的过渡性规律,可能发现过渡类型矿床;利用成矿系列,可对该区的资源潜力作出全面评价,从而提高成矿预测的综合预见性;突破单一矿种,如金、铜、铅、锌即是一个成矿系列,可互为找矿标志。如与花岗闪长岩有关的铜金矿床,因岩浆侵入就位的地层和构造条件不同,因而产出多种多样的矿床类型:围岩为碳酸盐岩时易生成矽卡岩型矿床;在硅铝质围岩中易形成斑岩型矿床;在含沉积黄铁矿层的碳酸盐建造中经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形成层控-矽卡岩型矿床。而在超浅成部位,则可形成角砾岩筒型和热液脉型矿床。当具备适宜的构造时,这类中酸性岩浆和有关热液有可能喷出地表,生成海相喷流型和陆相火山岩区的铜金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上述各类型矿床在成因上密切相关,在时间上依序发展,在空间上共(伴)生产出,构成在浅表环境中与中酸性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铜-金(多金属)成矿系列。在对成矿环境和控矿因素有基本了解的前提下,这个系列中的各矿床类型(矽卡岩型、斑岩型等)可以互为找矿标志。就矿种而言,铜、金矿也可以互为找矿标志。2. 2成矿系统理论成矿系统概念中包括了成矿的地质环境、控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成矿产物(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及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等,几乎涵盖了有关成矿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矿床形成有关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形成、演化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历史观[4]。其对矿产勘查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成矿系统分析从事物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出发,将复杂的成矿作用以系统思路贯穿起来,将成矿的环境、背景、要素、作用、过程、产物、异常和演变等作为一个自然作用的整体加以研究,全面认识成矿动力学机制、成矿形成演变历史过程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以一个成矿系统所形成的矿床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总体目标,预测和发现新的矿种和矿床类型;以一个成矿系统中所形成的异常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整体目标,有利于建立起区域找矿的战略眼光,这就增强了找矿工作的主动权,与“单打一”的找寻单个矿种和矿床类型相比,更有利于提高找矿命中率。从矿化网络(包括矿床、矿点和各种异常)入手逐步缩小靶区,强调异常系列在找矿勘查中的重要作用(矿化网络是进行区域找矿的总体对象)。由于矿致异常一般比矿体占有更大的空间,能显示更多的成矿信息,因此常是有效的找矿标志。充分运用地质成矿理论,全面研究矿床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区分和筛选这些有关异常,逐步地缩小找矿靶区,可以达到发现新的矿床目的。2. 3矿床模型理论矿床模型理论是指通过一批典型矿床研究,获取或解释各种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复杂的地质环境中矿床形成的全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建立一套特定地质环境中特定类型矿床的识别标志,作为实际勘查过程的指导原则。矿床模型理论对就矿找矿的指导意义在于:矿床模型能为地质类比和矿床地质研究提供思路,给予启迪,帮助勘查人员把注意力集中在靶区内与矿床有联系的关键性地质特征上;矿床模型集中归纳了复杂的地质现象,在具体勘查过程中,使地质人员明白在探寻矿床的哪个部位,还能使研究人员指明典型矿床研究工作中缺少哪几部分有关内容;模型提供有关成矿作用的完整概念,有助于研究整个成矿环境并区分成矿环境和非成矿环境,发展区域成矿学和矿床学理论,为成矿预测提供地质理论依据;模型帮助领导人员增进对勘查项目的了解程度,洞察全局,把握重点,制定合理的勘查战略和最佳勘查技术方法组合,是提高勘查效益的决策依据。2. 4矿床分布的丛聚性理论矿床丛聚性理论是指矿床在空间的分布上往往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出现,构成矿化集中区或特定的成矿区域。是指在一个不太大的范围内,某些矿产或矿产组合物别丰富,形成具有一套固定的标型矿产或矿床组合,有人称之为“大型矿集区”。国内外这种矿化集中区实例很多,如胶东半岛的金矿化集中区,东秦岭Mo、Au矿化集中区,长江中下游铜多金属矿化区南岭钨、锡矿化集中区等[5]。成矿区带内已知矿床、矿点的外围或深部是寻找同类或同一成矿系列的有利部位。许多矿区的勘查史都表明,矿床往往是成群出现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会集中多个矿床或矿体。例如,在加拿大诺兰达矿区已发现19个有经济价值的矿床中,有16个位于以霍恩矿床和奎蒙特矿床为圆心、半径16km的圆内,而8个矿位于以上述两矿床为圆心、半径为8km的圆内,最远的两个矿床距圆心34km。2. 5构造等距性分布理论所谓构造等距性分布,是指矿体、矿床、矿田、矿带等在空间分布上大致以相等的距离有规律地出现,这种等距性可以表现为直线等距,也可以表现为弧线等距。成矿作用的等间距分布规律为就矿找矿提供指导。成矿带的等距分布是很有特征的,如北半球的6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每相邻两条带之间大致保持相等的距离,间距约为纬度8°左右,在中国境内存在3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在一些矿带、矿田中,同样存在矿床等距性特征,如海南东方戈枕金矿带,矿床受控于北东向戈枕断裂带和近等距分布的东西向构造,尤其在两组构造相交的锐角区出现,致使矿床具有等距性分布特点,为进一步预测提供了依据。2. 6矿床的带状分布理论矿床的带状分布是指不同矿种、矿床类型或矿石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矿物组合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呈现出有规律的交替变化。矿床带状分布现象普遍存在,大至全球,小至矿床、矿体甚至微观领域。根据规模级别,矿床的带状分布可分为全球成矿带、区域分带、矿区分带和矿体分带[6]。全球成矿带中最著名的有环太平洋成矿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区域性成矿带如秦岭地槽褶皱带等,就矿找矿工作中主要考虑矿床或矿体的分带问题。(1)矿床类型的走向分带:如吉林小西南岔斑岩型铜金矿床,成矿与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有关,矿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大体可分为3个带:内带,位于北山段石英闪长岩西侧,Cu、Mo矿化以浸染状为主;中带,位于北山段石英闪长岩与二叠系角岩“盖层”或斜长花岗岩接触带, Cu、Au矿化呈细脉浸染状和复脉状为主;外带,位于南山矿段,Au、Cu矿化以脉状为主,这种分带特征为区内进一步预测指明了方向。(2)矿床类型的垂直分带:在一个矿区(矿带)内同一矿种不同类型的矿床共存的情况,是就矿找矿的重要依据,实践证明,无论是对一个成矿区,还是一个成矿带、一个具体矿山,根据矿床的垂向分带特点,寻找新的盲矿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以在招掖金矿带为例,根据玲珑式石英脉型和焦家式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建立了“双段分带”模式,该模式指出两类金矿是同源、同期、相同地质作用条件下形成而赋存于不同深度的金矿床类型。二者在垂向上呈渐变过渡关系,自上而下可分为5种类型,中间三类为过渡型:缓倾破碎蚀变岩型(焦家式);陡倾破碎蚀变岩型;细脉密集带型;群脉过渡矿化型;石英脉矿化类型(玲珑式)。并且在空间分布上,蚀变岩型一般赋存在0m标高以下,石英脉型一般赋存在150m标高以上, 0~150m标高是两种矿床类型的过渡型,可以此标高为参照,在矿带内对矿床的相应矿化类型进行预测。望儿山金矿床被认为上部是石英脉型、下部是蚀变岩型垂直分带的典型。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互为找矿标志,且可指导深部找矿。近几年来,在郭家岭花岗岩体内发现了界河金矿,在玲珑花岗岩体内发现了孙家洼金矿,认为是花岗岩型金矿,其与另外两种类型金矿在成因和赋存空间上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可见,在招掖金矿带金矿类型变为蚀变岩型—石英脉型—花岗岩型,这不仅为找矿提供了新思考,可能导致胶东金矿找矿工作再次取得突破。小秦岭地区同样存在矿化垂直分带的特征。根据该地区金矿体形态、矿化类型、矿物组合、围岩蚀变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可将小秦岭地区金矿化分做三段:上段(2 000~1 500m)为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中段(1 500~800m)为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下段(800~0m)为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由此作出了如下结论:上部矿化地段(2 000~1 500m),是指正在勘查和开采的范围,以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为主;中、下部矿化地段(1 500~800m , 800~0m),是预测深部矿化赋存的可能范围。最近,杨砦峪金矿深部钻孔在标高900m,发现自然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寺范金矿钻孔在标高690m处发现金矿脉;大湖峪、竹峪两个矿山在500m标高处发现盲矿体,属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证实该分带规律的存在,同时也为后续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2. 7矿体侧伏理论矿体的侧伏是指矿体随倾斜移动,其最大延伸轴逐渐偏离倾向线,与矿体走向线(矿体最大延长线)间出现夹角———侧伏角,此现象称矿体的侧伏,脉状矿体与透镜状矿体常出现这种现象。矿体侧伏特征的研究,主要是尖灭再现、尖灭侧现规律的研究,是指导矿山就矿找矿,进行深部矿体预测的重要准则。以灵山沟金矿为例。两条主矿脉5号脉和1号脉具有明显的向东北侧伏现象,并由地表向深部侧伏角变缓。基于对这一构造控矿规律的认识,对上部矿体形态、产状,特别是对矿体侧伏角作了系统分析,根据两个矿脉的侧伏方向和角度,提出了深部探矿工程布置方案,查明1号、5号矿脉在深部侧伏角变缓处形成第二富集带,同时在其两翼也发现了新矿体,新增金属量7. 8t。根据金矿体的侧伏再现规律,有关单位相继在望儿山矿床的深部,获得了明显的找矿效果。3结语经过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努力探索,在就矿找矿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范例,但在勘查工程验证前,对隐伏矿体的确切形态、位置和矿化强度的认识仍然不清楚,表明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研究仍然是项大风险、高难度和复杂的科学系统工程。如何做好矿山预测工作,找矿理论是基础,找矿方法技术的突破关键。进行多学科联合、不同找矿预测理论相互渗透,同时引入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从四维空间角度进行隐伏矿体定位、定量预测,是今后就矿找矿工作的主要攻关方向。[参考文献][1]杨言辰,李绪俊,马志红.生产矿山隐伏矿体定位预测[J].大地构造与成矿, 2003, 27(1): 83-90.[2]陈毓川,裴荣富,宋天锐.中国矿床成矿系列初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4-7.[3]杨言辰,马志红,杨宝俊.中国北方古元古代成矿带矿床成矿系列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1-3.[4]翟裕生,彭润民,邓军,等.成矿系统分析与新类型矿床预测[J].地学前缘, 2000, 7(1): 123-132.[5]裴荣富,吴士良,熊群尧.中国特大型矿床成矿的偏在性与成矿构造聚敛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262-286.[6]翟裕生,邓军,李晓波.区域成矿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4-15.[7]李惠,张国义,禹斌,等.金矿区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及找矿效果[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

我也学地质的马上毕业了我给你个地质方面的范文自己看着写吧~~这是我的初稿需要修改~ 一 选题的科学依据 1 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①对已发现的金矿(化)体地表利用槽探工程进行系统的追索控制,深部利用钻探工程进行控制验证,扩大矿体规模。 ②对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进行揭露验证,大致了解异常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控矿因素,以期发现新的矿(化)体。 (2)意义: ******金矿是**省有色地勘局*队近年来在动昆仑多金属成矿带新发现的一个以石英脉型为主的具有大型远景的金矿床。通过近年来的勘查,矿床规模不断扩大,**省国土资源厅已将其列入“十一五“可规模开发的矿产地。 **有色地勘局*队在该区开展的包括Au、Ag、Co沟系土壤综合异常查证及地质矿产调查和主要矿(床)点的检查,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发现了一批矿产地。 整体来看,*****矿床地质勘查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普查程度,对首采地段的工程控制程度也已经较高,此次结合导师与青海有色地勘局八队的实习实践充分收集、整理前人资料,编写《**都兰县**金矿成矿规律研究》对该金矿的成因及控矿规律进行研究,并参考邻近同类矿床,简历了成矿模式,不仅有利于知道****金矿以后的深边部的找矿勘探工作,而且对于区域找矿预测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经济意义。 2 研究内容所属领域、研究范围 内容所属领域为自然科学,研究范围是对于矿床的研究,主要是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矿床研究,并结合成矿新理论和勘查新方法,运用板块构造理论,矿床成矿系统理论及区域成矿理论,坚持以点剖析、以点带面的原则,利用测试数据资料,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开展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规律及矿床成因研究工作。 3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1969一1971年,**地质局在东昆仑成矿区开展了1:20万 区域地质调查1:50万航磁测量,对区内的矿床和矿点作了不同程度的地质工作,初步了解了区内成矿地质背景。 1973年,提交了“加鲁河幅”区调报告; 1989一1990年,**省地矿局化探队在东昆仑地区系统开展了1:50万低密度分散流扫面工作,涉及到本区成果尚未公开; 1999年,**有色物化探公司在沟里地区(魏日一肉早果日一带)1500kmZ范围内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圈出综合 异常26处 2001年,**省有色地勘局*队对****Au、As、Ag、c。沟系上壤综合异常进行查证时发现了*****金矿。 近几年来,为黄金专项和省地方地勘项目,**省有色地质*队在**地区进行异常查证,通过对该区多个矿脉所进行的不同类型的工程的控制,对本区矿体的厚度、产状、品位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矿体赋存的一些基本规律。同时发现了本区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石并不局限于石英脉型的矿石,黄铁矿化较强的蚀变闪长岩、千枚岩、绿泥石英千枚岩及含炭质千枚岩都含矿,局部也可以构成工业矿体。 在对矿区控矿、含矿构造的规律分析总结中,也有新的认识。发现矿体不仅仅局限于东西向构造带中,北西、北北西的以及东西向断裂的次级断裂(近南北向)构造也是含矿构造之一。 通过对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机理的分析和研究,认为该矿床由早期形成的热水沉积建造提供主要成矿物质来源,在后期动力挤压、变形、变质作用下,成矿物质富集,形成含金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具有典型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的特点。 ***普查区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东段,***金矿西北约10km处,周边大小矿点多处,如果**金矿、**金矿、**金矿等,是东昆仑东段重要的金矿富集区。 1:5万、1:万水系沉积物异常、1:1土壤异常显示该区找矿前景广阔。以往异常检查工作中发现的多条金矿体处于异常区边缘,主异常区内因第四纪坡积物覆盖厚,受工作量所限,未能进行系统的查证。2008年度所开展1: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1土壤测量与现有的金矿(化)体极其吻合,异常显示出较好的找矿前景,经对1:万水系沉积物S-2异常进行检查,发现AuⅠ、AuⅡ矿带,成为按纳格地区最有效的找矿方法之一。从水系异常、土壤异常的分布特征分析,存在较大的找矿空间。 从目前工作程度看,***地区所发现的5处矿群、10多条金矿体,1条含金蚀变岩带、1条金矿化蚀变岩带,只有对少数地段进行了地表和浅部控制,且控制程度很低。2007年初步对ⅡAu用硐探工程验证时,矿体向深部有一定延深,且相对稳定,2008年对主矿体进行地表追索控制,矿体在走向上也有延伸,说明在主矿区地表和深部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以上地质现象表明,按纳格地区找矿空间大,前景好,具有形成中大型金矿床的潜力。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1)研究内容 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以及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 1、 选取一个贯穿果洛按纳格地区底层的剖面进行现场实测,采集一套具有代表性的标本进行分析,用于对矿区现在具有争议性的地层时代的确定。 2、 对果洛按纳格及其外围狂点已有坑道、探槽及钻孔岩心进行详细的地质观测,并拍摄照片,采集样品;重点分析小构造的成矿规律,查明其活动次序力学性质、充填特征及地层、岩体和其他构造的关系:研究矿体延伸规律和侧伏规律,包括矿体形态、产状、厚度在走向、倾向和延伸方向上的变化规律,脉体和矿体的端部变化和再现规律,控矿构造对于矿体特征的影响等:研究成矿富集规律,主要研究品位的变化趋势和控制因素,包括矿化类型,脉体形态变化,脉体产状变化,脉体于围岩之间、蚀变强度等对矿石品位的影响。 3、 通过对矿区采集样品的岩矿及单矿物地质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综合分析,查明该区元素组合、富集规律:结合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对成矿大地构造背景、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制和成矿时代进行分析。 4、 综合整理前人的资料,吧果洛按纳格矿床外围矿点的一些矿床地质特征于整个东昆仑造山带中其他矿床进行类比,总结矿床成因,分析成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式。 (2)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① ***地区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目前工区内面积性工作仅做了1:5万、1: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而1:万沟系次生晕测量和1:1万土壤测量范围较小,主异常还未控制全面。因此,要在本区加强面积性基础工作,提取更多的找矿信息,扩大找矿范围。 ②通过近几年的地质工作,虽然在本区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限于投入的工作量及工作程度,对本区的矿质来源、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矿体的赋存空间、找矿远景等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 ***地区地质工作主要为地质草测和少量探矿工程,因区内构造发育、蚀变强烈,且控岩、控矿构造断裂带分布较多,依据断裂构造性质、蚀变特征及产出背景还不能确定出构造对控矿,控矿程度如何的评价。 目前区内矿体的工程控制程度很低,地质研究水平更低,在其成矿特征、找矿规律方面一直套用果洛龙洼金矿模式,因二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对指导本区找矿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③区内第四纪残坡积、冲洪积物相对发育,覆盖较厚,因此对发现的金矿体工程控制程度有限,对其产状、规模、形态、品位等及其变化情况了解不够,金矿体的地表控制程度及浅部和深部的变化控制不够,应加大追索控制力度。 ④***地区北接阿斯哈金矿,南邻***矿区,所处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极为重要,经基础工作掌握的找矿信息和不断发现的金矿体已证实该区拥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应对本区加大地勘资金的投入力度,应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寻找突破口,扩大本区资源量已成地质勘查的当务之急。 三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1:1万地质草测 (2)、1:万水系沉物测量 (3)、1:1万土壤测量 (4)、1:2千岩石剖面 (5)、探槽工程 (6)、钻探 2 技术路线、技术措施、技术关键 (1)、1:1万地质草测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对含矿层、矿化蚀变带、构造、接触带等重要地质体沿走向进行了追索,掌握其形态、产状、规模等特征、采集化学样、快速分析样品了解其含矿性。 地质点描述内容主要突出重点和有意义地质特征,描述内容有岩性名称、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化蚀变、岩层产状及样品、标本等内容,对有意义的地质体进行素描和拍照。 技术关键:在每天进行地质草测工作后,均有路线地质小结,对当天的地质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加深对本区的找矿认识 (2)、1:万水系沉物测量主要流程为:底图—野外作业—样品加工—自检互检—数据处理及异常图件编制—室内资料整理 技术关键:在工作中严格按**省地质勘查标准《**省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细则》执行。 (3)、1:1万土壤测量中主要对野外工作和样品加工的质量进行真实可靠的分析,并根据数据进行异常图件的编制。 技术关键:工作中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GZ/T0145-94《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1:50000》和《设计书》要求执行。 (4)、1:2千岩石剖面主要布置于1: 5万和1: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浓集区,现完成地化剖面2Km。 技术关键:工作中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011—9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 (5)、探槽工程主要布置于1:5万、1: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区及地质草测区主要成矿带上。 技术关键:每个编录槽探工程起始点均用木桩留有标记,在化学样品采集点留有红油漆标志。槽探工程地质编录和图件清绘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6)、钻探依据设计要求,布置于AuⅡ矿体0线、4线、7线及15线。 技术关键:工程质量要求严格按《岩矿芯钻探规程》中的“六项指标”和相关规范要求执行,质量达到要求标准。 四 调研及前期准备工作 1、收集该区前人工作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 2、对野外设备工具进行校正和维修(GPS校正等) 五 预期要达到的成果和具体的学术或应用价值 预计达到的成果 2008年度内按纳格地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对区内进行1: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1万地质草测、1:2千地化剖面、1:1万土壤测量及钻探、槽探等地质工作。 应用价值 初步建立指导性强、工作方法有效的理论认识,对区内成矿条件,控矿因素、找矿标志、成矿规律等方面进行理论上探索研究,为该区实际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六 进度计划 为能按时文成对毕业论文的编写,计划如下; 1、2009年2月23日——2009年3月29日:毕业实习调研 2、2009年4月1日——2009年4月18日:外文翻译,调研报告及开题报告的编写并提交 3、2009年4月19日——2009年5月1日岩矿鉴定及地质图件的绘制 4、2009年5月2日——2009年5月20日论文初稿的编写 5、2009年5月20日——2009年6月20日论文的审核修改及毕业答辩

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学报

从1950年德、美、英、瑞典的地球化学工作者联合发起创办第一个国际性地球化学定期刊物——《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学报》(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算起,地球化学进入蓬勃发展时期。这时期由于分析测试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及高温高压实验技术的飞跃进步,同位素理论与方法以及热力学的新进展,使地球化学得到迅速发展。

(1)地球化学研究手段更加先进,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原有的学科分支(元素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等)迅速发展,新的分支(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宇宙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等)相继出现。当前,地球化学分支学科达30多个。其中,在中国发展的较好较快的分支学科主要有矿床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天体化学、构造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等等。

(2)地球化学著作大量出版

如.萨乌科夫的《地球化学》(1950),兰卡玛()和萨哈玛()的《地球化学》(1950),梅森()的《地球化学原理》(1952),缪尔()编撰的.戈尔德施密特的遗作《地球化学》(1954),A.П.维格拉多夫的《土壤中稀有分散元素地球化学》(1959),.艾贝尔森的《地球化学研究》(1959,1967),.法伊夫的《固体地球化学》(1964),.勒斯勒的《地球化学表》(1965),.曼斯卡娅的《有机地球化学》(1964),.迪更斯的《沉积物地球化学》(1965),.克罗斯科普夫的《地球化学导论》(1967),.克文沃尔登的《地球化学与生命起源》(1974),.沃尔克的《硼的地球化学》(1975),.巴恩斯的《热液矿床地球化学》(1967,1979),列文生()的《勘查地球化学导论》(1974),.福蒂斯丘的《环境地球化学》(1980),的《地球化学》(1996),.特洛菲莫夫的《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勘探》(1998),.特洛菲莫夫的《溴和碘的地球化学》(1998),Chen Zhu and Greg Anderso的《环境地球化学模型》(2002)等等。

中国也出版了不少专著。例如,《地球化学》(南京大学地质系,1961),《稀土元素地球化学》(郭承基,1963),《华南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979)、《铁的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979),《地球化学》(武汉地质学院地球化学教研室,1979),《有机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982),《西藏南部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982),《铀地球化学》(张祖还,1984),《铀地球化学教程》(王剑锋,1984,1998),《元素地球化学》(刘英俊等,1984),《地球化学》(涂光炽等,1984),《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1~3卷,》(涂光炽等,1984,1987,1988),《勘查地球化学》(刘英俊等,1987a),《钨的地球化学》(刘英俊、马东升,1987),《元素地球化学导论》(刘英俊等,1987b),《天体化学》(欧阳自远,1988),《环境地球化学》(陈静生等,1990),《地球化学》(陈道公等,1994),《环境有机地球化学》(傅家谟等,1996),《矿床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1997),《高等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998),《低温地球化学》(涂光炽等,1998),《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赵振华,1998),《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郑永飞,2000),《地球的化学过程与物质演化》(欧阳自远等,2001),《地球化学》(陈骏、王鹤年,2004),《月球科学概论》(欧阳自远,2005),《地球化学进展》(张本仁、傅家谟,2005),《空间化学》(李春来、欧阳自远,2005)等等。

(3)地球化学学术刊物大幅度增加

如《Chemie der Erde》(1919年创刊,德国),《Геохимия》(1956年创刊,前苏联),《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1950年创刊,国际刊物),《Geochemistry International》(1964年创刊,国际刊物),《Chemical Geology》(1966年创刊,国际刊物),《Journal of Geochemistry》(1966年创刊,日本),《Geochronigue》(1968年创刊,法国),《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1972年创刊,国际刊物),《地球化学》(1972年创刊,中国),《Organic Geochemistry》(1977年创刊,美国),《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1982年创刊,中国),《Biogeochemistry》(1985年创刊,荷兰),《Applied Geochemistry》(1986年创刊,国际刊物),《Global Biogeochemistry Cycles》(1987年创刊,美国)等等。

(4)地球化学教学和研究机构、学术团体普遍建立,地球化学学术研究活动广泛开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一批年青科学家从国外学成归国,推动了中国地球化学的教学和研究事业。1950年,涂光炽与“中国核弹之父”邓稼先以及地质学家张炳熹、池际尚、叶笃正等(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批爱国科学家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国。1950年代初在侯德封、涂光炽、叶连俊等一批老科学家的带动下,中国地球化学教学和科研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促成了中国地球化学教学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地球化学课程、专业和地球化学系在新中国逐步开始建立,为国家培养地球化学及化探方面人才。例如,1950年涂光炽自编讲义,在清华大学首次开设地球化学课程。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和南京大学地质系在1956年设置了我国第一个地球化学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1958年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地球化学系。北京地质学院在1958年也设立了化探专业(1985年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升格为系)。20世纪70年代之后,先后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西北大学、兰州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长江大学、大庆石油学院等高等院校招收地球化学专业本科生。上述12所高校,加上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桂林工学院、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等高等院校,还有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等科研单位,都招收地球化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很多高校或研究所还建设有地质学一级学科(含地球化学)博士后流动站。

在科研方面,地球化学科研机构纷纷成立,科研工作也迅速发展。例如,195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内建立了地球化学研究室。1966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961年中国科学院在中南大地构造所、兰州地质所和青海盐湖研究所内设立了地球化学研究室。1957年成立的地质部地球物理探矿研究所在60年代也开展了地球化学探矿工作(80年代改名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现已建设有4个地球化学方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建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re Deposit Geochemistry)建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rganic Geochemistry)建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as Geochemistry)建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在学术交流方面,学术组织和学术交流活动也在迅速增长。例如,中国地质学会1963年底召开了全国第一届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术会议。1978年,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成立,并于次年以中国国家的名义加入了国际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协会(IAGC)及国际矿物协会(IMA),与学会成立大会同时召开了全国第二届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目前,全国主要的省(市、自治区)也建立了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国际国内有关地球化学的学术会议很多。常规的国际地球化学学术会议是每年一届的“Goldschmidt Conference”,由Geochemical Society 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Geochemistry学会主办。常规的国内地球化学学术会议是每年一届的全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术年会,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主办。

(5)近现代地球化学研究快速发展

在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范畴、研究的时间尺度、研究方法、技术和手段等方面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①研究对象从地球单一层圈内的物质组成和作用研究发展到不同层圈间及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②研究领域由地表、地壳向地球深部扩展,由大陆向海洋扩展,由地球向月球及其他行星扩展;③研究范畴从三维空间向四维时空拓展,更加注重对时空演化规律的研究;④研究的时间尺度有长有短、有老有新(既注重对过去长时间尺度古老地质事件的研究,也关注短时间尺度地质作用的把握;既注重对过去地质事件的重建,更关注对未来的预测;⑤研究方法、技术和手段也发生了变化,从静态的半定量描述转向动态的定量模拟,从大区域范围岩石矿物样品的综合测定研究向单矿物颗粒内部的微区分析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南,2008)。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学科组副研究员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地球表生系统中偏轻Mo同位素潜在的长期稳定储库,揭示了风化过程中Mo同位素分馏机理。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学报》。 准确限定陆源输入到海洋的Mo同位素组成是运用Mo同位素准确反演地质 历史 时期全球海洋氧化和缺氧事件的重要前提。然而,目前关于Mo同位素在岩石化学风化过程中的具体分馏机制仍然不清楚,同时,风化产物中偏轻的δ98Mo的长期稳定储库仍未找到。 研究人员调查了中国海南玄武岩风化剖面全岩δ98Mo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不同相态(如Fe-Mn氧化物态、残渣相态等)和母岩单矿物(钛铁矿、磁铁矿等)δ98Mo组成。全岩结果显示,δ98Mo组成在风化剖面三个阶段呈现不同特征,即剖面上部和中部具有偏重于基岩,而下部偏轻基岩。在风化剖面上部和中部的δ98Mo组成主要受雨水输入和氧化还原条件控制,δ98Mo组成较基岩偏重;剖面下部主要受控于淋滤作用影响,即偏重的δ98Mo组成被优先淋滤到水溶液中,使得残留的具有偏轻的δ98Mo。 进一步研究表明,全岩中具有偏轻δ98Mo的组份主要富集在残渣相态中的Fe-Ti氧化物(如钛铁矿)中,而这些Fe-Ti氧化物主要继承于玄武质母岩。由于Fe-Ti氧化物(如钛铁矿)具有很强的抗风化性,因此其有可能是地球表生系统中偏轻Mo同位素组份长期稳定的储库。此外,通过对比玄武岩和花岗岩化学风化过程中Mo同位素分馏程度的差异,发现相对于花岗岩风化过程中较大的Mo同位素分馏,而玄武岩风化过程中Mo同位素的分馏比较小,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两种岩石中主要Mo的赋存矿物的不同而引起的。 该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地球表生系统中偏轻Mo同位素潜在的长期稳定的储库,即Fe-Ti氧化物(如钛铁矿),和不同岩石类型(花岗岩和玄武岩)风化过程中Mo同位素分馏的差异,对深入了解化学风化过程中Mo同位素分馏机制和地球表生过程Mo同位素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朱汉斌 邓土连) 相关论文信息: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们最近又拿出新证据,证明地球的邻居火星上的确曾有生命存在:他们在万年前落到地球上的一块火星陨石中发现了石化的简单的细菌。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科学家们的新证据是从一块1984年在南极洲发现的火星陨石中找到的。据介绍,这块被命名为“艾伦·希尔斯84001”的陨石是火星表面的岩石,可能受到彗星或小行星撞击后飞向地球,途中经过了1600万年的时间,降落到地球上的时间距今已经有万年。该陨石的化学构成与人类在20世纪70年代采集到的火星大气样本分析相符合,因此可以断定其来自火星。

科学家们在这块陨石中发现了蠕虫形态的结构,并推测这极可能是石化了的细菌。这些细菌是在陨石表面以下发现的,这说明它们是在陨石抵达地球时已经存在,而不是在后来的岁月中被地球上的细菌入侵生成的。此前曾有不少人持这种观点,认为这些细菌形态的物质可能是地球细菌侵蚀生成。

地球化学专业论文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从诞生之日起,已历46亿年。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三颗,位于水星和金星之后;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在英语里,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及罗马神话中得到的名字。英语的地球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大地母亲)。由化学组成成分及地震震测特性来看,地球本体可以分成一些层圈,以下就标示出它们的名称与范围(深度,单位为公里): 0~40地壳40~2890地幔2890~5150外地核5150~6378内地核 固态的地壳厚度变化颇大,海洋地区的地壳较薄,平均约7公里厚;而大陆地壳就厚得多,平均约40公里厚; 地幔也是固态,不过在它上部有一层极小部分熔融的区域,称为软流圈 ,其上的地幔最顶部及整个地壳则称为岩石圈 ;至于外地核是液态而内地核是固态。 这些不同的层圈都是以不连续面为界,最有名的就是在地壳与地函之间的莫氏不连续面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地幔占有地球的主要质量,地核反而位居其次,至于我们生存的空间则只是整个地球极小的一部分而已 (质量,单位为10的24次方千克: 大气层 = ,海洋 = ,地壳 = ,地幔 = ,外地核= ,内地核 =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 (或铁镍质),不过也可能有一些较轻的物质存在,地心的温度约有7,500K,比太阳表面温度还高;下部地幔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矽、镁、氧,再加上一些铁、钙及铝;上部地幔主要成分则是橄榄石及辉石 (铁镁矽酸盐岩石),也有钙和铝。 以上这些了解都是来自于地震震测资料,虽然上部地幔的物质有时会因著火山喷出熔岩而被带到地表来,但是我们仍无法到达固体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钻探行动连地壳都尚未挖穿。 地壳的成分则主要是石英 (二氧化硅)及硅酸盐类如长石。 整体估算,地球化学组成的重量百分比为: 铁 ,氧 ,硅 ,镁 ,镍 ,硫 , 钛 。地球是平均密度最大的主要星体。 其它类地行星也都具有和地球类似的结构与组成,但其中也有一些差异: 月球核所占比例最小; 水星核的比例最大;而火星及月球的函相对较厚;月球和水星没有化学组成明显不同的函与壳之分;地球可能是唯一可再分成内外核的。不过请留意,我们对行星内部的认识主要是来自于理论推导,就算是对地球的也是如此。 有别于其它类地行星 ,地球的最外层 (包含地壳及上部地幔的顶端)被切分为数块,「飘浮」于其下的炽热地幔之上,这就是著名的板块构造运动学说 。 这个学说主要描述两种运动:拉张与隐没,前者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远离,其下的岩浆涌出而生成新地壳之处;后者则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碰撞,其中一方潜入另一方之下,终至消灭于地函中之处。 此外,也有一些板块边界是横向错开式的相对运动或两个大陆板块硬碰硬地撞在一起。 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很年轻 ,只有5亿年左右,以天文的角度来看确实很短。但也有很少的地方露出了当年地球地壳形成时的基底——花岗岩,如中国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就有裸露,由于形成花岗岩时的冷却时间长,所以花岗岩内的结晶体都非常发育,边长在1-2厘米,故把其命名为绥中花岗岩。由于侵蚀作用及构造地质运动不断地破坏又重建大部分的地表,因而地表早期的地质记录不容易找到,例如撞击坑 ,所以早期地球历史大部分都已不见踪迹。 地球约有45至46亿年老,然而目前已知最老的岩石只有大约40亿年前(地球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一个由熔化的岩浆形成的火球),而且老于30亿年的岩石非常罕见。 最老的生物化石不早于39亿年前,有关生命起源的关键时期则亳无记录。 地球表面积71%为水所覆盖,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在表面可以拥有液态水的行星 (土卫六的表面有液态乙烷或甲烷,而藏于木卫二的表面之下则可能有液态水,不过地球表面有液态水仍是独一无二的)。 液态水是我们已知的生命型式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缘于水具有的大比热性质,海洋的热容积成为保持地球温度恒定的一大功臣;液态水还是陆地上侵蚀与风化作用的主要营力,这是太阳系中唯一有此作用 的地方 (也许火星早期也曾有过这些作用,但现在已无)。 地球大气组成中,77%是氮气而21%是氧气,再来就是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及水气。 地球初形成时的大气很可能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不过它们大多已被碳酸盐类岩石给结合,其余的则是溶入海洋及被绿色植物耗尽;如今板块构造运动及生物作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消长的持续主控者。 大气中存在的水气及微量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是维持地表温度极重要的作用,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了大约35℃,否则地表的平均温度将是酷寒的-21℃! 若没有水气及二氧化碳,海水会冻结,而我们已知的生命型式将无从开展。 此外,水气更是地球水循环及天气变化中不可或缺的要角。 自由氧的存在也是地球化学组成的一大特征,因为氧是活性很强的气体,照理说应该很容易就和大气中其它元素相化合,地球上的氧气完全是由生物作用产生及维持,若没有生命就不会有自由氧。 地球拥有适度的磁场,推测磁场是起因于液态外地核中的电流。 由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及外层大气的交互作用, 极光于焉产生;而上述因素的不均衡造成磁极会在地表移动,目前磁北极位于加拿大北境。由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及外层大气的交互作用, 极光于焉产生; 地球磁场及其与太阳风的交互作用也造成了范艾伦辐射带 (Van Allen radiation belts),它是环绕著地球的成对环状带,外型就像是甜甜圈,由气体离子 (电浆) 组成,其外圈由海拔19,000公里延伸到41,000公里;内圈则介于海拔13,000至7,600公里之间。

操应长,邱隆伟.2000.济阳坳陷下第三系火成岩储集层的控制因素.石油勘探与开发,27(5):44~46

符晓.1987.探索无机成因油气藏的地质条件兼论四川盆地西部找油方向.石油实验地质,9(3):211~217

郭占谦.2001.成矿热液与石油生成.新疆石油地质,22(3):181~184

郭占谦.2003a.火山活动与油气资源.新疆石油地质,24(2):176~179

郭占谦.2003b.关于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二).新疆石油地质,24:464~469

黄第藩,梁狄刚.2005.关于油气勘探中石油生产的理论基础问题———与无机生油论者商榷.见: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会议论文

靳军,刘洛夫,余兴云,等.2008.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气藏勘探进展.天然气工业,28(5):21~23

匡立春,薛新克,邹才能,等.2007.火山岩岩性地层油藏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以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带上盘石炭系为例.石油勘探与开发,34(3):285~290

李军,薛培华,张爱卿,等.2008.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段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石油学报,29(3):329~335

李庆忠.2003.打破思想禁锢,重新审视生油理论.新疆石油地质,24(1):75~83

李石,王彤编著.1981.火山岩.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俊田,朱有信,李在光,等.2009.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岩性油气藏,21(3):23~28

刘祥,向天元.1997.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和火山碎屑堆积物资源与灾害.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马杏垣.1982.论伸展构造.地球科学,(3):15~22

蒙启安,门广田,赵洪文,等.2002.松辽盆地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对气藏的控制作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3(3):285~289

邱家骧.1985.岩浆岩岩石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340

邱家骧.1991.国际地科联火成岩分类学分委会推荐的火山岩分类简介.现代地质,5(4):457~468

邱家骧,陶奎元,赵俊磊.1996.火山岩.北京:地质出版社,10~22

孙鼐.1985.火成岩.北京:地质出版社,10~22

孙善平,李家振,朱勤文,等.1987.国内外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命名历史及现状.地球科学,12(6):571~577

孙善平,刘永顺,钟蓉,等.2001.火山碎屑岩分类评述及火山沉积学研究展望.岩石矿物学杂志,20(3):313~317

孙炜,王彦春,李梅,等.2010.利用叠前地震数据预测火山岩储层裂缝.物探与化探,34(2):229~232

陶奎元.1994.火山岩相构造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王金秀,杨明慧,王东良,等.2009.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火山机构类型及其油气勘探.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31(5):27~31

王璞珺,郑常青,舒萍,等.2007.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岩性分类方案.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6(4):17~22

王仁冲,徐怀民,邵雨,等.2008.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石油学报,29(3):350~355

王先彬.1990.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理论的宇宙化学依据.天然气地球科学,1(1):4~8

王拥军,胡永乐,冉启全,等.2007.深层火山岩气藏储层裂缝发育程度评价.天然气工业,27(8):31~34

吴小奇,刘德良,魏国齐,等.2009.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背景.岩石学报,25(1):55~66

吴晓智,齐雪峰,唐勇,等.2009.东西准噶尔火山岩成因类型与油气勘探方向.中国石油勘探,1(1):1~9

杨立民,邹才能,冉启全.2007.大港枣园油田火山岩裂缝性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7(1):86~91

杨双玲,刘万洙,于世泉,等.2007.松辽盆地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其成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37(3):506~512

余淳梅,郑建平,唐勇,等.2004.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凹陷基底火山岩储集性能及影响因素.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9(3):303~306

张洪,罗群,于兴河.2002.欧北—大湾地区火山岩储层成因机制的研究.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7(6):763~766

张景廉.2001.论石油的无机成因.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张恺.1990.新疆含油气亚区非生物成因天然气远景地质储量估算及寻找大油气田方向的探讨.石油勘探与开发,7(1):14~20

张恺.1991.论地球演化的板块构造阶段与油气起源及其全球分布富集规律

赵澄林,等.1999.辽河盆地火山岩与油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赵海玲,狄永军,郭美娟,等.2004.辽河断陷盆地坨 32 井区中生代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成因.特种油气藏,11(6):33~36

赵文智,邹才能,李建忠,等.2009.中国陆上东、西部地区火山岩成藏比较研究与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36(1):1~10

赵霞,贾承造,张光亚,等.2008.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中、基性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其形成环境.地学前缘,15(2):272~279

邹才能,赵文智,贾承造,等.2008.中国沉积盆地火山岩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石油勘探与开发,35(3):257~272

Jokat W,Uenzelmann-Neben G,Kristoffersen Y,Rasmussen T Ridge-A double-sided continental margin Geology,20:887~890

Le Maitre R W(Editor). clavvification of igneous rocks and glossary of terms,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eiences Subcommission on the Systernatics of Igneous Rocks,Blas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London

Patricia Sruoga,Nora controlling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n volcanic reservoirs from the Austral and Neuquén ba-sins, Bulletin,91(1):115~129

固体地球物理学研究生论文

第一节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如人们要靠山 川大地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 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 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地球的认 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球科学(geoscience)。 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 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 至于地球表面的生物体(生物圈),由于其研究内容广、分支学科较多、且 研究方法具有特殊性,因而已独立成一门专门的基础自然科学——生物学。 但生物的起源与演化、生物体与生存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属于地球科学 的研究范畴。地球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它不仅承担着揭示自然界奥秘与规律的科学使命,同时也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如何利用、适应和 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 内容和领域也不断地深入和扩展,逐渐形成了日臻完善的由多学科组成的综 合性学科体系。地球科学目前主要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 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壤学、环境地学等学科。其中,地质学(geology) 由于其研究领域广博、分支学科较多,并且以研究地球的本质特征为目的, 因而成为地球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以至于人们有时把地质学和地球科学作 为同义语使用,其实两者的含义是有差别的,它们具有包容关系。随着科学 的发展,地球科学还会不断地诞生新的学科和出现一些边缘学科。地理学(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理环境及其结构、分布和演变规律,并涉及到自然和社会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一 般可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组成部分。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 形、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普通自然地理学、 区域自然地理学、地志学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和社会与自然地形、地理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与聚落地 理学、经济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气象学(meteorology)以地球周围的大气圈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大气 的各种物理性质、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其研究内容也很广泛,包括许多 分支学科和应用学科。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大气物理学、天气学、气候学、高 空气象学、动力气象学等,主要的应用学科有卫星气象学、无线电气象学、 航空气象学、海洋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林业气象学等。其目的在于揭示大 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发生、发展本质,从而掌握并应用它为人 类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水文学(hydrology)和海洋学(oceanography)以地球表面分布的水体 为研究对象。水文学主要研究地球上江河、湖沼、冰川、地下水以及海洋等 各种水体的数量、质量、运动变化与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与地理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联系。海洋学是以海洋作为一个独立 体进行研究的,它实际上是从地球科学的其它几个分支学科中独立出来的, 这是由于海洋在现代地球科学、人类生存环境和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 越重要的缘故。海洋学是研究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 各门学科的总称,根据研究内容不同可分为海洋物理学、海洋水文学、海洋 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气象学和海洋地质学等。土壤学(soil science)以地球表面发育的土壤层为研究对象。主要研 究土壤的物质组成、结构、类型、分布和形成发展过程。根据具体研究内容 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土壤学也有一些分支学科,如土壤生物学、土壤地理学、 土壤气候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地质学等。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是应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的一门学科, 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地球科学与物理学相结合的一门重要边缘学科。广义的地 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固体地球及其表部的水体和周围的大气圈。但由于 水体和大气圈的研究都已建立起相应的独立学科,所以一般所称的地球物理 学是狭义的,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固体地球,因而也可称之为固体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重点研究固体地球的各种物理性质、物理现象及其发生与发展过 程、地球的内部构造与组成、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等。其主要分支学科有地震 学、地磁学、重力学、地热学、地电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和应 用地球物理学等。其中,应用地球物理学主要是研究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其 在地球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地球环境的监测与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地质学(geology)研究的主体对象也是固体地球,当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地壳或岩石圈。地壳或岩石圈的厚度一般为几十到二百公里 左右,与地球的半径(6371km)相比只是一个很薄的表壳。这一薄壳之所以 成为地质学当前研究的主要对象,一方面是出于实际需要,因为这一层与人 类的生活、生产及生存都直接相关;另一方面是受现时人类能力的限制。人 们可以直接观测和研究地球表层,但现阶段人类尚无能力对地下深处进行直 接研究。钻井取样是目前人们获取地球较深部物质进行直接研究的唯一途 径,但由于受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钻井所能达到的深度是有限的。目前世 界上最深的钻井()位于俄罗斯西北部的科拉半岛,这一深度尚不足 该区大陆地壳厚度的二分之一。可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质学研 究的对象将不断向地球的深部(如地幔、地核)扩展。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固体地球(重点是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形成演化历史。按其研究内容和任务的不同,地质学的主要 分支学科可简举如下:(1)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方面的学科,如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等;(2)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方面的学科,如构造地质学、构造物理学、区 域构造学、地球动力学等;(3)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方面的学科,如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 古地理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等;(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方面的学科,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地下 资源方面的分科,如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其 二是研究地质与人类生活环境及灾害防护方面的分科,如工程地质学、环境 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等。此外,人们为了更好地研究上述地质学的各个方面,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其它一些学科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用以促进和深化地质学的各项研究, 于是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边缘学科,如数学地质、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 天文地质学、海洋地质学、遥感地质学及实验地质学等,这些边缘学科在现 代地质学各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农业、军事、航天、交通等产业的飞 速发展,其结果给地球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些是直接 的(如污染问题)、有些是间接的(如气候变化),它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地 球的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受到科学工作者和全人类的广泛关 注。这一问题与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关系密切,于是在地球科学中逐渐形成 了一门与环境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即环境地学。环境地学主要研究地球 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形成、演变以及环境的破坏、污染、防止、保护、 改良与评价等。根据地球科学中各学科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为环境 地质学、环境地理学、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海洋学、环境土壤学 等。朋友! 这些比较详细缺点就是多点 呵呵不知道你用不用

学校隶属关系:山西省电话:

学校所在地: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79号传真:

邮政编码:030024电子邮件:geoscience@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系以调整专业结构为切入点,以教学计划改革为核心,积极进行专业调整改造,在保持现有优势学科的同时,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努力开创边缘交叉学科、新型学科,向资源与环境学科拓展,全面推进办学体制的改革,开辟出一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并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办学新路。

一、专业设置

太原理工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系隶属于矿业工程学院,其前身为原煤炭部所属山西矿业学院“地质系”,始建于1958年,原设置有“煤田地质”和“矿产普查与勘探”两个本科专业。1998年调整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00年增设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

在1990年获得“矿产普查与勘探”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基础上,于2000年获得“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地质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是山西省惟一具有“地学”学士和硕士两级学位设置资格单位。

二、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全系现有专任教师28名,其职称、学历、年龄结构情况见表1。

表1 地球科学与工程系教师状况一览表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从经费、政策等方面加大对中青年学术骨干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交流,稳定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才充实教师和科研岗位,通过引进、培养、不定期派遣教师进修、培训等方式,学历层次明显上升。1998年以来,晋升教授2名,副教授5名,在读博士2名,引进硕士10名。现有教授、副教授12名,占教师总数的;博士(含在读博士生)和硕士20名,留学生5名,占教师总数的。聘请外籍教授教授(挪威卑尔根大学)1名。

三、人才培养

地球科学与工程系自1996年以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每年招收2个班级,2000年增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后,现每年招收新生3个班。目前在校本科生254人。已毕业硕士研究生23名,其中4名考取博士研究生,考博率达。2002年底在校硕士研究生23人,工程硕士研究生21人。

随着教学计划的适时调整,针对市场培养人才,毕业生就业状况大为好转。自1998年以来,除部分学生进入地质科学教育、研究和生产部门外,其他分别进入交通、电力、水利、建筑、建材等不同的工作领域,或从事生产、研究、开发、管理,或从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或作为公务员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甚至进入经济、保险、新闻等部门,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88%以上,考研率达。

四、办学优势与特色

1.办学优势与特色

山西是资源大省,在长期开发过程中,环境破坏尤为严重。“九五”以来,作为山西省惟一具有“地学”学士和硕士两级学位设置的资格单位,地球科学与工程系始终围绕着“资源、环境”主题进行发展,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以培养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人才为主要目标,以解决国民经济建设相关问题为主要任务,组建了研究队伍,完善了实验设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教育与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和成效

(1)调整专业方向

21世纪,全球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频繁等诸多方面的严重挑战,人口、资源、环境和灾害问题大都属于综合性的地球科学研究课题,需要不同学科间的大跨度、多方位的相互渗透、交叉和综合研究,要求地质类本科人才的培养应由以往较窄专业的“成型教育”,转为基础扎实、拓宽专业方向的“毛坯”塑造,以适应市场的需要。我系以专业结构调整为龙头,于1998年将原“矿产普查与勘探”和“煤田地质”两个专业调整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增设了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方向、矿物岩石材料方向,2000年增设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积极向城市地质、环境地质、城镇建设与管理、水资源和工程地质等领域拓展,既保持了优势,形成了特色专业群体,又机动灵活,适应发展的需要。

(2)修订教学计划

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科学地进行计划内学时分配。共设置为基础性模块(其中包括校级子模块和院级子模块两部分)、专业技术基础模块、专业模块、自由选课模块和实践性教学模块五部分。在总计2500学时中,基础课占,专业基础课占,专业课占,选修课占。将高等数学调整为数学建模,增加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保证英语教学4年不间断,强化地学基础,增设“3S”和计算机语言等课程,三年级增设计算机课程设计,体现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技能、外语强的知识结构。

(3)建设“地球科学馆”

“地球科学馆”占地450 m2,共有展版114块、地质标本1000余块、现代生物标本12件、小型模型22件、大型模型3件以及实物展台等物品。展厅由“地球形成和演化、生物起源和进化、矿物的奥妙、神奇多变的岩石、资源与利用、环境保护”六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均独立成章。基于地球科学馆教育的特点、服务对象和观众的心态,建设中以实物为基础,以文字、图片、表格、模型为内容,配合声、光、电等手段,突出实物展品。展品价值的体现以展品与观众发生某种联系为纽带,既有珍奇展品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同时与观众的社会背景、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借助于电化教育、计算机等设备,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教育功能。通过舒适的展厅设计、美观大方的展柜式样、丰富的实物和辅助展品组合、奇特的展示形式、新颖的展示方法、和谐的灯光与色彩布置,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我校乃至我省新世纪现代化科学教育基地。自2002年5月开馆以来,参观人员有教师、大中小学生、校友、国内外来访宾客、学者等各阶层人员,约5000 余人次。

五、学科建设

地球科学与工程系设有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两个工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地质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目前正在积极组织申报矿产普查与勘探工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工作。

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煤田地质与精细地质勘探、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地质信息系统等内容。1998年以来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基金6项、横向项目4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2项,出版了《山西晚古生代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盆地演化及盆山耦合关系》等专著4部。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核探测与信息技术、地磁信息技术与应用、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等内容。1998年以来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基金4项、横向项目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2项,出版《许家窑文化遗址磁性地层学研究》专著一部,发表论文30余篇。

地质工程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灾害地质与环境地质等内容。1998年以来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基金3项、横向项目15项。

六、实验室建设

地球科学与工程系将原有12个小而全的实验室按相关学科合并,组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包容面较宽的院、系两级管理的地学基础实验室、地学专业实验室和科研专用实验室三个模块,使实验室从教研室中独立出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优化实验项目,更新内容,扩大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开放实验室,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改造实验室环境及更新实验设备,现拥有高温炉、显微光度计、测氡仪、大地电磁测深仪、红外吸收光谱、MS2磁化率仪、Minispin磁力仪、DMS旋转磁力仪、交变退磁仪、热退磁仪、零磁空间校正、X射线衍射仪设备等。2000年投资30万元筹建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实验室,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建设了全球定位接收设备(GPS),扩建系级标本库(100m2),其中地磁信息技术实验室已成为学校特色实验室,对外开放。学校有一大批高级仪器如电子显微镜、Y2000型X射线衍射仪、热分析仪、微机差热天平、火焰光度计、粒度分析仪等可供系本科与硕士研究生使用。

选择优秀、杰出的学科带头人任科研专用实验室主任,按科研要求组合配置仪器设备,购置全球卫星定位仪(GPS)、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袖珍式数字摄像机等电子记录和存储、实时信息处理设备,与地方政府、煤矿等社会和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开放实验室促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广泛开展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提高学术水平。

七、“九五”以来科学研究情况

1.“九五”以来科学研究工作及论文专著

1996年以来,随着我系专业的调整,教学计划的修订,师资队伍的充实与提高,我系的科研能力逐年增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开展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21项,横向项目22项,其他项目2项,已通过省部级以上鉴定项目8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国外刊物11篇、国际学术会议10篇、国内著名刊物30余篇;出版专著8部,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其余四部专著新近出版待评;出版“十五”规划教材1部,参编教材两部。科研进账经费420余万元。

2.目前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

主要有国际合作项目“拉尚反向极性偏移在撒拉乌苏上更新统剖面的追踪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煤化过程中煤大分子结构演化的计算机模拟”,以及省攻关项目“陷落柱林发育区的高产高效采煤技术”和“地质体空间构形信息系统的开发”。

八、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自1996年山西矿业学院地质系与挪威卑尔根大学固体地球物理系开展科研合作与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以来,苏朴教授与卑尔根大学固体地球物理系瑞达·拉乌列教授建立起古地磁学研究方面的科学合作联系。拉乌列教授连续7次来华访问,先后赴内蒙古萨拉乌苏文化遗址、内蒙古东胜矿区、广西百色文化遗址、广西田东剖面、山西襄汾丁村文化遗址、山西芮城西侯渡剖面等地进行野外考察与采样,就国际合作项目“Blake亚时期间的地磁场特征”进行研究,苏朴教授等人也多次回访挪威,在固体地球物理系古地磁实验室开展了课题研究。通过近7年的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先后完成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省基金项目,2002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在国际刊物及国内一级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联合培养研究生7名,培养了一支与世界接轨的学术梯队,走在了全校前列,取得了可喜成绩。太原理工大学授予拉乌列教授客座教授称号。

2002年太原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正式签署科学研究与教育合作协议,所校共建“地磁信息技术实验室”,并为我系学科的发展以及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师的培养给予了支持。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赠送我校全套价值150余万元古地磁常规实验仪器,经过近两个月的安装调试,全部设备已正常运行。“所校共建”是我系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我校历史上的一个创举。研学结合,所校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极大地推进我系的学科建设,提高我校的科学实验能力,增强我系科学研究的后劲,为我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教师,为国家培养出更高层次的栋梁学子。

(撰稿:范绍明)

sfdsefdewfewfewfewfwefweofiewfffffffewfhe ff efiewufuwuifweuifywe fwefewfewfewfewf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