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与宗海的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宗海的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把周边国家都变成中国,中国世界,世界中国!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格式: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

(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a.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标识符号: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99-01-12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CAJ-CD B/T 1-1998》文献标识码(WM) Document code 置分类号之后。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论沈从文的宗教情怀 现代意义上的宗教精神是指深入探究人类命运问题,渴望减轻人类苦难,并且恳切希望将来会实现人类美好前景的一种终极关怀态度。沈从文正是这样一位具有深沉宗教情怀的文学家。在他的文学世界中饱含着博爱的基督教精神,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和追求心性自由的佛教精神。 一、沈从文的基督教情怀 基督教虽然在16世纪末就传入了中国,但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在留学欧美的作家身上表现更为普遍。而自诩为“乡下人“的沈从文既没留过学,甚至没受过正规的现代教育,基督教文化却对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沈从文接触基督教是从读《圣经》开始的。1922年夏,二十岁的沈从文只身来到北京,虽满怀文学救国的崇高理想,却连基本的标点符号的使用都不熟悉,更何谈文学创作!当时身边唯一的师傅是一部《史记》,随后不久从燕京大学朋友处偶然得到一本破旧的《圣经》,他立即喜欢上了《圣经》“那接近口语的译文”和“部分充满抒情诗的篇章”,并从“反复阅读中”,“得到极多有益启发,学会了叙事抒情的基本知识”。可以说,沈从文作品自然、流畅、平白的风格,与《圣 经》有一定的传承渊源关系。而《圣经》所蕴涵的仁爱、善良、怜悯也成为他精神的寄托与支柱之一,他从中找到了不属于任何宗教派别的精神安慰,支撑他战胜一切困难与挫折。后来,沈从文认识了著名的教会学校燕京大学的一帮学生,如董秋斯、张采真、司徒乔、韦丛芜等。沈从文在与他们的交往中也间接地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这使他对教会生活、基督教知识有一定了解。1925年7月至1926年间,沈从文在其亲戚———曾任民国总理的熊希龄办的北京香山慈幼院里做事。慈幼院是一个慈善和救助机构,具体由中国基督教非圣职人员经办,沈从文在做事中也与不少基督教信仰者有往来,耳濡目染,受到一定影响。他因此写了一系列有基督教影响的作品,如《蒙恩的孩子》、《第二个狒狒》、《用A字记下来的事》等。 基督教“最根本的精神永远是爱———一种完全无私的精神,一种尊重他人并为他人寻求最高的善的行为”沈从文接受的主要就是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他在1933年回答有人提出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写作”时说:“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心。这点情绪同宗教情绪完全一样。”沈从文爱美丽,也爱永恒;爱世界,也爱人类。这种爱完全是一种宗教行为,闪烁着关爱人类未来的宗教情怀。 沈从文之所以接受基督教的博爱精神,是因为他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仇恨和冷酷的世界里。在湘西,沈从文难以忘记的是军队中那些血淋淋的杀人场面,无数无辜百姓被军队长官以“土匪”的名义杀掉;在北京,沈从文体验最深刻的是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和冷漠。从湘西到北京,生活空间的位移并未改变现实的严酷。人们之间缺少温情,找不到爱繁衍的土壤。既然现实中已经不存在爱,那么,爱又在何方呢?沈从文想到了《圣经》———一本充满爱意的圣书。他非常欣赏耶稣的“博爱”精神,并从中找到了永恒的精神慰籍。 在以后的生活中,这种爱逐渐内化为作家的一种心理内趋力,形成沈从文特有的“爱人类”“爱有生”“爱善”“爱美”的“爱的哲学”,伴随着沈从文漫长的一生。 二、沈从文的道家情怀 作为一种文化哲学体系,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有个性的一派。崇尚自然,强调以自然为本体的天人合一是道家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应当效法自然并且顺应生命的自然,这样才能保持人的纯正本性,保持人性的健全和恒久。强调“天道自然无为”,推重自然人性观是庄子和老子哲学的共通之处。道家的人生观为生命的存在方式和存在质量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式,对后世作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京派作家身上或多或少都闪现出道家文化的影子,尤以沈从文为代表。 湘西古朴原始、神秘奇丽、浪漫洒脱的苗族文化氛围喂养滋润了沈从文的心灵和感情。这种地域性文化呈现出某些和道家文化相同的价值取向,如对自然的顺应,对与自然相契的人性的凸现等。沈从文拥有浓烈厚重的乡土情结,在他笔下的湘西世界里,人们终日与古朴、宁静、和谐、美妙如画而又充满灵性的大自然为伴,拥有原始、野性、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他们的人性、人情、道德与孕养他们的大自然保持着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完全是自然孕育造化的精灵。他们性情所至,率力而为,不受任何陈规陋俗羁绊,也不为任何世俗礼法约束。四狗和阿姐在山雨洗净了的大自然中“撒野”(《雨后》),儿子特意筑路以方便母亲去庙里与和尚相会(《沅陵的人》)。湘西民间的道德处于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这种道德是纯审美的,它体现了人们的习惯、乐趣和愿望,反映了生命的需求和生命的趋向,完全符合人的生理自然和心理自然,彰示出生命的自由,生存的洒脱。 对人性的歌颂是庄子哲学的要义所在,沈从文的生命观、价值观明显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其对健康的人性有着天然的倾心,他在《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中明确了自己的立场:“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4]在他笔下,农民、兵士、水手、娼妓、童养媳等等,都具有一种生命本性的美。他还在《水云》一文中宣称:“我是一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5]他笔下的画面与庄子“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很相似,庄子思想中宣扬清淡无为、反对约束、恢复本性等特点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均有体现。沈从文笔下的主人公大都是“风日里长养着”的自然之子,这里的女子心地善良、温柔却刚强,体现着自然人性中和静柔美的一面;这里的男子诚实勇敢、,带有自然原始发力量与生命的冲动。这就是沈从文所认可的自然的人性和生命的本真状态,自然健康的人、人性是沈从文写作的起点,也是他的终点。 三、沈从文的佛教情怀 佛教虽然产生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并形成了中国本土特点的禅宗。从文化学的角度看,禅宗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自由境界的文化理想。沈从文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的“心性论”为他思考“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使他掌握了人类自身的独特思维方式-———反视内心,从而体现出他对人类生命本质 认识的深刻性。沈从文最早接触到佛教,是他还在陈渠珍部下当兵的时候,当时他正处在精神上极度苦闷和困惑之中,内心有股难言的苦恼和寂寞需要向人倾诉,并希望有人能对他精神上紊乱的思绪进行疏导和启发。这时候,他饱读诗书的姨父聂仁德适时地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为沈从文带来了儒家理学、佛学、西方近代哲学等以前他闻所未闻的人类文化精华。他在《从文自传》写道:“(聂仁德)为人知识极博,而且非常有趣味,我便常常过河去听他谈‘宋元哲学’,谈‘大乘’,谈‘因明’,谈‘进化论’谈一切我所不知道却愿意知道的问题。”这种谈话显然也使他十分快乐,因此每次所谈的时间总很长很久。但这么一来,“我的幻想更宽,寂寞也就更大了。”这里提到的谈话内容,根据沈从文后来思想的发展轨迹来看,其中佛学对他的影响最大,后来他读了大量的有关佛教经典。他在一本抗战时期出版的盗印本《月下小景》上的题字中写道:“(在武汉大学教书时)教书时间既不多,因此有四分之一时读书,有机会把碛砂藏内诸故事经卷大致看过一次或二次。”他很多作品如小说集《月下小景》中的小说、散文《七色魇》等都是直接以佛经故事为题材。 追求心灵自由是沈从文对佛教精神最深的感悟。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要摆脱个体生命的束缚,达到永恒的自在状态,必须扩张个体的心灵,追求心灵的无限自由。沈从文所感悟到的心灵自由是有“神性”的生命,也只有这样的生命才可以与日月同辉。他在追求心灵自由时主要凭借文学创作的方式,因为“凡知道用各种感觉文字去捕捉住此美丽神奇光影的,此光影在生命即终生不灭。”也就是说,文学创作是 心灵自由遨游的一种方式,而且感悟心灵自由时必须在一个清静的地方,同外物完全隔绝,“心有所悟,若有所契,无渣滓,少凝滞,”从而进入心灵自由的境界。正因为沈从文执着于生命的“神性”,才使他在现实的“人”的生活中感到精神上有无穷的困惑,不时发出“人生可悯”的慨叹! 综观沈从文的“神性”思想的全部内涵,其最核心部分就是要摆脱日益使人性异化的虚伪、堕落的社会生活,葆有一颗真心,恢复人之为人的神性生命。佛教心性论的明心见性思想为他提供了直指内心的思维方式,而大乘佛教的入世精 神又使他不逃避现实社会,呈现出一种天真、勇敢的进取精神。佛教对他毕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晚年还说过:“七四年六月过苏州重买《法苑珠林》一部,作为纪念。四十年人事变迁极大,童心未失,和所读诸佛经有相当关系。”童心未失,生命的“神性”常在,这是沈从文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他的作品永恒的艺术魅力所在。参考文献:1、(英)詹姆士.里德.基督教的人生观[M].上海:三联书店, 19892、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9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3、郭国昌.论沈从文的宗教精神.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5月4、袁启君,论沈从文的宗教情怀,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把握论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二是弄清论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与海男的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格式: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

(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a.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标识符号: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99-01-12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CAJ-CD B/T 1-1998》文献标识码(WM) Document code 置分类号之后。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海男和世界的“美味关系”——黄玲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海男和世界的“美味关系”黄玲1作为中国女性先锋诗人而存在的海男,一直和诗歌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从上世纪80年代步入诗坛开始,她的写作便以执着的状态绵延至今。虽然中间她也转向散文、小说文体的领域,但海男首先是一个诗人,无论她写了多少部长篇小说,她对诗歌依然情有独钟,仍然坚持着特立独行的诗歌精神。而且她的诗歌写作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除了早期出版《风琴与女人》《虚构的玫瑰》《是什么在背后》等诗集外,近年又先后出版《唇色》《美味关系》《告恋人书》等诗集,收入她进入新世纪后创作的诗歌作品。从这些诗集的出版可以看出,海男一直以成熟稳健的风格执着地行进在诗歌之路。近年来,中国诗坛因为经济大潮的冲击经历着种种变迁,诗歌风光不再早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在网络、报刊等现代传媒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诗人制造的各种新闻而鲜能读到他们心灵的真实吟咏。诗人们纷纷在逃离、转化中改变身份。诗歌成了需要用心灵甚至生命来坚守的……

发私信了,不懂的再问我

古诗词可以不用古文传记要备注

与海琴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苏轼,字东坡,北宋人,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不仅精通诗文、书法、绘画,对音乐是极有感悟,对古琴音乐也是颇有研究,写下了一些关于古琴的琴诗,而直接以古琴为名的便是这一首——《琴诗》。 这是一首哲理诗,其中包含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哲学思考,文章用古琴举例子,单有琴,没有声音;单有手,也不会有音乐。琴和手不可或缺。 文字浅显易懂,内涵由深入浅,让人回味无穷。 但另一方面,我们读书、学习也要讲究由浅入深,触类旁通,一件事物便可治天下事物。 这首诗里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相关的古琴文化深远隽永。 《琴诗》主要是通过对古琴弹奏进行说理。只有好琴,若无妙指,就不能发出琴声。若只有妙指,却无古琴,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亦无声音。 说明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而且只有建立了一定的联系,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体现事物真实的价值。此为这首诗的哲理。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弹奏的古琴的必备要素,一为材质上乘的古琴,二为弹奏古琴的人。并且其中缺一不可,离开其中任何一样,琴声都是不会存在的。 究其苏轼所要求的琴美,应该不仅限于古琴本身和指法,其中还包含着对弹琴的境界的要求: 第一层的境界,弹奏者与古琴的关系很简单,就是简单的弹与被弹的关系。弹奏者能够流利地、顺畅地弹奏出乐曲,讲究一定的指法,能够展示一些与众不同的弹琴技艺,比如抹琴、挑琴的时候,轻弹却有力,声音清透而不浮躁,弹奏者能够较好地驾驭古琴。这样的弹奏者也可称作乐匠; 第二层的境界,弹奏者与古琴的关系会更进一步,弹奏者能借由古琴抒发情志,能够较好地通过琴音表达自己情绪,但也仅限于此。此弹奏者可以称作乐师。 第三境界才是真真的境界,这个时候,古琴不是任何人可弹奏,琴音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的美的境界。这也应该符合苏轼内在的要求,对“琴人合一”的要求。正如武功中的“人剑合一”、书法中的“人笔合一”、以及天道中的“天人合一”一样,要求琴和人浑然一体,浑然天成。这样的弹奏者改称为琴者。 理想的境界应该是,古琴接纳弹琴者,弹琴者有着合乎古琴的品性。人会选择古琴,同理,古琴也会选择弹奏它的人。 当两者真正相契合的时候,才会达到真正的“琴人合一”的境界。这时,弹奏者忘了周边一切,而进入了另一个空间,只有琴和自己,最终达到物我两忘,最终连自己和琴都没有了。 “合”更多的是形容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是比较单纯的一加一,或者进一步是一种合作、配合,或者是一种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进而成为一种合而为一。最能阐释“合”的还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儒家的“天人合一”,一方面强调天地人的相合,另一方面,重视的是天地人合一之后能够达到的目的,那就是摒除开外界的欲望诱惑,而自觉地进入道德伦理的秩序,从而达到人伦上的“天人合一”。 禅宗的“天人合一”真正的境界是顺其自然,天道如此。 道家的“天人合一”更强调人性束缚的解放,回归最初始的生命状态,重新复归于自然,万物与我为一。 无论是哪家的观点,都强调“合”是一种相适应,最终才进入“一”。 而“和”更近于一种混沌的状态。“和”不仅表示一种中和的混沌状态,更表现出了一种折中的“平和”,进而是一种超出于物的境界。且来分析古琴文化中的“和”。 “琴人合一”也不是容易达到的,对弹奏者的要求很高。同时,要弹出真正让人“三月不识肉味”的音乐,“合”只是第一步,进而进入中国传统古琴文化中的“和”。 001  古琴其器之“和” 古琴本身就包含“和”。古琴桐木丝弦而制,弹奏方法是由手指抹、挑、勾、踢等等,如此材质和弹奏之法便让它的琴声有一种回归自然的平实味道。虽单调乏味,但细听来,却是淳朴自然,绕梁三日不消。 他弹奏和欣赏的角度说明了古琴艺术的审美特点,如果只是想要感官上的刺激,喜极或者悲极,给人心上的极大震颤,最终却不能持久,心绪的波动太大,会中伤情志,反而那些平淡、素净、古朴的乐音,最初觉得索然无味,渐渐好似平庸无能,久之,心中却是味道无穷,越品越有味道,意味深长, 最后进入“和”的境界,适宜、平和,琴弦妙指相忘于琴声之中,飘飘渺渺,进入了登仙化羽的境界。这是一种“谐和”。 002  古琴其境之“和” 什么是琴境呢? 这可以说是对于琴境的一个最好的描写。环境需是寂静的,心境需是平和的,琴才发出最原始的召唤之音。 明朝以后,古琴的演奏要求更复杂。弹琴的准备分三点: 一是天时,需择天朗气清,中和之气时; 二是地利,需占据室斋、层楼、林石、山巅、水涯处; 三为人和,不仅需要正衣冠,盥手、焚香,从容坐定,更要心态平和。 符合天时地利人和,才是鼓琴之时。此三“和”,琴“和”开始。这是一种“祥和”。 003  古琴其道之“和” 古琴其道分为“琴禁”思想和“琴心”思想。 首先来看“琴禁”思想。作为八音之首的古琴,在教化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此可见,儒家虽肯定音乐的表情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又要求音乐尤其是古琴要讲求适度性,不允许情感的自由抒发。这也就束缚了音乐,束缚了人性。 “琴心”思想是由李贽提出的。 李贽主张音乐是鸣心中之音,发个性之情,有格调的音乐是自由抒情而个性的,是以表达内容需要为准的。“琴心”思想若是走到极点,追求一种喜极悲极,有伤情志。 在“琴禁”思想和“琴心”思想之中也得选择“和”,折中而选,是“中和”。 001  平和 “平和”,不仅儒家有“和”,关于“和”的思想要追述到先秦时期。最初是“和同之辨”的音乐审美观。 根据《国语·郑语》记载,周末时期,周太史伯强调的是把“以他平他谓和”运用到音乐审美实践中去。也就是指将不同音高的乐音,按一定规律配合协调,而产生优美的音乐。 之后的比如单穆公等人,提出“声和-心和-人和-政和的思想。 孔子的音乐审美观也是“和”,是基于“过”与“不及”之间的中间状态,即“允执其中”,这是一种平衡状态,即适度、节制的中正平和。002  超脱之“和” 老子的“和”,推崇的是自然无为的“无声之道,也就是大音希声。 嵇康提倡的是一种平和之声,以琴自身的体势来看,它是自然之物,带有平和的特性,而人也应该有一种“平和精神去奏琴,去追求一种自然超脱的境界。 如果说儒家还在局限于一心求“和”,那嵇康心中已经没有“和”了,乃至一切都空寂了,什么都没有。 就像武林高手一样,心中无剑才是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 世间百态,行走于世,切莫汲汲于富贵,汲汲于功利,此皆为过往云烟。 古琴的境界由“合”到“和”,最后走向超脱。人生亦如此,如果不曾理解,请将妙指放于绿绮之上,听苏轼吟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参考文献: [1]与古斋琴谱补义·按谱鼓曲奥义 [2]中国历代美学文库(隋唐五代卷下) [3]琴道与美学 [4]中国音乐美学史 [5]中国音乐文化大观

有关“琴声”的诗句:

1、《琴诗》

作者: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2、《履道春居》

作者:白居易

“微雨洒园林,新晴好一寻。低风洗池面,斜日拆花心。暝助岚阴重,春添水色深。不如陶省事,犹抱有弦琴。”

3、《江上琴兴》

作者:常建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4、《竹里馆》

作者: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相思怨》

作者:李治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6、《潇湘神》

作者: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7、《拟咏怀诗 十八》

作者:庾信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8、《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作者:李白

"广汉水万里,长流玉琴声.。"

9、《琴诗》

作者: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10、《春雨》

作者:陆游

"窗昏减书课,弦缓咽琴声。"

1. 琴弹碧玉调,药炼白朱砂。

2. 琴弹终日得古调,印锁经秋带藓痕。

3. 琴书随分足生涯,只灌园畦亦自佳。

4. 琴剑西还已有期,白云飞处望多时。

5. 琴床茶鼎澹相依,偶为寻僧出笔扉。

6. 琴中难挑孰怜才,独对良宵酒数杯。

7. 琴挑何曾动,梭投未免惭。

8. 琴弈心偏好,丹铅手自磨。

9. 琴高一去不复见,神仙虽有亦何为。

10. 琴弹十八拍,听此双泪流。

11. 琴宜入夜听,别起一般清。

12. 琴诗清绝事,静也两兼能。

13. 琴里休夸石上泉,争如此处听潺湲。

14. 琴剑纵横亦已陈,凛然英气尚好存。

15. 琴书澹泊古羲轩,花木幽闲汉绮园。

16. 琴遇知音始可调,卓非善听亦徒劳。

17. 琴丁结友事耕耘,田熟翻如虞芮君。

18. 琴斋高致有真风,山合延宾未折中。

19. 琴剑平生叹薄游,云间春晚思如秋。

20. 琴鹤为友朋,出入常拂拭。

21. 琴瑟情虽重,山林志自深。

22. 琴上遗声久不弹,琴中古意本长存。

23. 琴书满屋壁,不下晋家声。

24. 琴心挑取卓王孙,买酒临邛石冻春。

25. 琴心玉文洞玄玄,金钮朱锦乃汝传。

26. 琴书结束定何时,折赠新年梅一枝。

27. 琴声意似泉声淡,剑气威如霜气雄。

28. 琴自无弦不用弹,岁寒姱节傲苍官。

29. 琴鹤清风久寂寥,谷居忠愤绚银钩。

30. 琴书笔砚伴闲身,斗室依然不觉贫。

31. 琴剑长为客,诗书欠策勋。

32. 琴书湓浦担,风雪贵池船。

33. 琴弹夜月龙魂冷,剑系秋风鬼胆粗。

34. 琴心自娱谁料理,犊鼻虽贫未主臣。

35. 琴轸含房风未吹,盈盈脉脉度炎晖。

36. 琴诗山水乐,顿与世情疏。

37. 琴心不复寄松萝,贺鉴湖边水自波。

38. 琴剑前时为我来,志同道合味悠哉。

39. 琴樽畴昔记追随,富贵休教贫贱离。

40. 愿得回三舍,琴尊长若斯。

41. 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

42. 琴心与妾肠,此夜断还续。

43. 酒待山中饮,琴将洞口弹。

44. 琴堂沽酒客,新买后园花。

45. 琴书著尽犹嫌少,松竹栽多亦称贫。

46. 书客多呈帖,琴僧与合弦。

47. 好时开药灶,高处置琴亭。

48. 就石安琴枕,穿松压酒槽。

49. 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50. 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51.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52.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53. 不如陶省事,犹抱有弦琴。

54.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55.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56. 窈窕涉女,琴瑟友之。

57. 君有数斗酒,我有三尺琴。

58.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

59. 琴虽古意元无取,诗近虚名亦懒吟。

60. 琴川古迹得纵观,七桧象斗罗仙坛。

61. 琴樽几杖静柴门,抱瓮忘机老灌园。

62. 琴绝已多时,台存尚起思。

63. 琴剑飘零西复东,旧游清兴几时同。

64. 琴心挑取卓王孙,卖酒临邛石冻春。

65. 琴水东边海尽头,迷茫烟雾接高秋。

66. 琴瑟昔在御,莫不静而好。

67. 今朝乡思浑堆积,琴上闻师大蟹行。

68. 琴弹溪月侧,棋次砌云残。

69. 书带留青草,琴堂幂素尘。

70. 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殁。

71.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72. 退食无外事,琴堂向山开。

73. 抱子弄白云,琴歌发清声。

74. 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

75. 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

76.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弹琴 刘长卿 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琴歌二首 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听刘尊师弹琴 曹邺 曾于清海独闻蝉,又向空庭夜听泉。

不似斋堂人静处,秋声常在七条弦。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蹉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送琴师毛敏仲北行 汪元量 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来天。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琴曲四章 曹雪芹 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オ,素心如何天上月!清平乐 弹琴峡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彻夜 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 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 人随雁落西风 唤取红巾翠袖 莫教泪洒英雄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送剑与傅岩叟 辛弃疾 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相思怨 李冶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潇湘神 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螟。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

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

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

履道春居 白居易

微雨洒园林,新晴好一寻.

低风洗池面,斜日拆花心.

暝助岚阴重,春添水色深.

不如陶省事,犹抱有弦琴.

池窗 白居易

池晚莲芳谢,窗秋竹意深.

更无人作伴,唯对一张琴.

对琴待月 白居易

竹院新晴夜,松窗未卧时.

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

玉轸临风久,金波出雾迟.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

听幽兰 白居易

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

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

夜凉 白居易

露白风清庭户凉,老人先着夹衣裳.

舞腰歌袖抛何处,唯对无弦琴一张.

食饱 白居易

食饱拂枕卧,睡足起闲吟.

浅酌一杯酒,缓弹数弄琴.

既可畅情性,亦足傲光阴.

谁知利名尽,无复长安心.

东院 白居易

松下轩廊竹下房,暖檐晴日满绳床.

净名居士经三卷,荣启先生琴一张.

老去齿衰嫌橘醋,病来肺渴觉茶香.

有时闲酌无人伴,独自腾腾入醉乡.

虚白堂 白居易

虚白堂前衙退后,更无一事到中心.

移床就日檐闲卧,卧咏闲诗侧枕琴.

江上琴兴 常建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剑与傅岩叟 辛弃疾

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相思怨 李冶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潇湘神 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琴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螟.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琴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废琴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咏琴(一作杨希道诗) 作者:杨师道 朝代:唐 久擅龙门质,孤竦峄阳名。

齐娥初发弄,赵女正调声。 嘉客勿遽反,繁弦曲未成。

咏琴 作者:刘允济 朝代:唐 体裁: 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 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

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 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

弹琴 刘长卿 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琴歌二首 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听刘尊师弹琴 曹邺 曾于清海独闻蝉,又向空庭夜听泉。 不似斋堂人静处,秋声常在七条弦。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蹉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送琴师毛敏仲北行 汪元量 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来天。

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琴曲四章 曹雪芹 风萧萧兮秋气深, 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 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 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 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 予之遇兮多烦忧。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 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 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オ, 素心如何天上月! 清平乐 弹琴峡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彻夜 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 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 人随雁落西风 唤取红巾翠袖 莫教泪洒英雄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剑与傅岩叟 辛弃疾 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相思怨 李冶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潇湘神 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琴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螟。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 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 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

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

弹琴 刘长卿

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琴歌二首 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听刘尊师弹琴 曹邺

曾于清海独闻蝉,又向空庭夜听泉。

不似斋堂人静处,秋声常在七条弦。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蹉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送琴师毛敏仲北行 汪元量

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来天。

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琴曲四章 曹雪芹

风萧萧兮秋气深,

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

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

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

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

予之遇兮多烦忧。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

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

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オ,

素心如何天上月!

清平乐 弹琴峡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彻夜

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

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

人随雁落西风

唤取红巾翠袖

莫教泪洒英雄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剑与傅岩叟 辛弃疾

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相思怨 李冶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潇湘神 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琴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螟。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

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

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

1、《竹里馆》

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2、《酬张少府》

唐代: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3、《琴诗》

宋代: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4、《听蜀僧浚弹琴》

唐代: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译文:蜀僧怀抱着绿绮琴,来自遥远的峨眉山。为我随意挥手一弹,如同听到万壑松声。余音袅袅,汇入霜天钟声,我心清静,如经流水洗过。不知不觉,暮色笼罩青山,秋云黯淡,布满黄昏天空。

5、《听弹琴》

唐代: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译文: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听蜀僧浚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李白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李白

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

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

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

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

一朝摧玉树,生死殊飘忽。

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殁。

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

泉户何时明?长扫狐兔窟。

《废琴》•白居易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船夜援琴》•白居易

鸟栖鱼不动,夜月照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声即淡,其间无古今。

《夜琴》•白居易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白居易《琴》

置琴曲几上,慵坐但含情。

何烦故挥弄,风弦自有声。

适合刻在古琴上的诗句还有:

1、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2、《竹里馆》作者: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白居易《履道春居》“微雨洒园林,新晴好一寻。低风洗池面,斜日拆花心。暝助岚阴重,春添水色深。不如陶省事,犹抱有弦琴。”

4、常建《江上琴兴》“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5、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6、李治《相思怨》“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7、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8、窈窕涉女,琴瑟友之。——《诗·周南·关雎》

9、妻子好合,如鼓琴瑟。——《诗·小雅·常棣》

10、月色满轩白,琴声亦夜阑;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随自爱,今人多不弹;为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发出的感喟。

1、《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唐代:李白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译文:清静的夜里坐在明月下,听着幽人卢先生弹奏起古琴。忽然听到《悲风》的曲调,又好像是《寒松》的声音。《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可惜钟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知音。

2、《夜筝》

唐代: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译文:月夜抚琴,明月映照下紫色衣袖袖随着手指在琴弦上拂动,得心应手的琴技和沉浸入曲的神情使人产生无穷的想象。如泣如诉的琴声达到顶点时戛然而止,真是在这无声之中蕴含着绵绵的深情。

3、《琴诗》

宋代: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4、《琴歌》

唐代: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译文:主人摆酒今晚大家欢聚,琴师拨动琴弦助兴酒宴。明月照向城头乌鸦纷飞,寒霜降临寒风吹透衣衫。炉火暖融融华烛添光辉。艺人先弹《渌水》后奏《楚妃》。他的琴声一响万物寂静,四座无言屏气凝神倾听。奉命去远离乡关清淮,敬告大家我要归隐云山。

5、《琴台》

唐代:杜甫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译文:司马相如年老体衰时,依然像当初一样爱恋卓文君,二人的感情丝毫没有减弱。司马相如家中贫寒,生活窘迫,于是他们便开酒舍维持生计。我在琴台之上徘徊,远望碧空白云。心中欣羡万分!

看到琴台旁的一丛野花,我觉得它就像卓文君当年的笑容;一丛丛碧绿的蔓草,就如同卓文君当年所穿的碧罗裙。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千古奇事,后来几乎闻所未闻了。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与义海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论文篇1 浅谈小学音乐教育创新 摘要:在德智体美教育的全面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学得到重视,小学音乐教育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创新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学;教学措施 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也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走出偏重于知识灌输、专业技能训练的误区,转为对学生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全面培养。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注重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创新音乐教育方法。 一、树立创新音乐教学意识 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教学实践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评价能力和自我诊断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发展和创新,及时的了解并汲取新的知识,探索新 教学方法 的运用,重视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用音乐的动作和音乐的语言向学生传递音乐美感、音乐情感和音乐的创新意识。 二、创新音乐教学素材 目前,由于教育模式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课本以外优秀的音乐歌曲层出不穷,有的作品学生很是熟悉,也有的作品学生很是陌生,教师可自行补充教学素材,可以多教授学生感兴趣又比较熟悉的音乐歌曲。例如:优秀儿童频道中的主题曲《大风车》或者 其它 脍炙人口的歌曲,如《蔬菜歌》、《灰姑娘的梦》等作品,既好听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利于学生体会歌曲蕴含的情感和崇尚真善美的世界。会器乐的老师还可以把吉他、口琴、小提琴等乐器带入教室,给学生演奏助兴,为音乐教学素材又注入学生喜欢的一抹色彩。又如,在教授《森林的歌声》一课时,学生为歌曲伴奏环节,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元素为歌曲伴奏,借助森林动物的各种形象,让学生在角色板眼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教学,接着让学生读一读书中“布谷鸟”和“青蛙”按节奏标记的叫声。这样,巧妙地加入自创伴奏,更利于学生体会学习音乐的乐趣,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 三、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体验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 唱歌 曲,一般是教师先范唱,然后,再逐句教唱学生,通过反复教唱,达到会准确演唱歌曲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既单一又缺少创新性。笔者认为,音乐学科本身就是需要欣赏和体验的艺术,在音乐艺术的聆听体验之中,让小学生得到启蒙,从而感兴趣的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音乐教学教唱歌曲环节中,可以让学生以听觉为中心,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丰富情感,掌握基础的 乐理知识 。例如,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这首曲子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无限的慈爱和真挚的母子之情。教学中,先欣赏音乐,在体验音乐中引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反复聆听后,学生已基本能哼唱旋律,师生展开交流探讨:(1)“这是一首怎样情绪的歌曲?”(可以从作者抒发的情感、音乐的节奏等角度去思考)(2)“从这首歌当中体会到了什么?”交流完毕,让学生带着情感再次复听,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感受真挚的母爱和轻轻的扶慰,最后,舒缓地演唱这首歌曲。又如:在教授《重庆小景》一课时,让学生反复观看课件中关于重庆的一些照片,比如朝天门,解放碑等夜色,并结合重庆自然特色,如小桥、流水、等美丽的画面,充分领会音乐背景,欣赏完后,反复播放歌曲的同时,可让学生用重庆方言朗诵歌词片断,感受巴渝音乐浓郁的风格特征和重庆方言的独特韵味。以这样聆听、体验音乐的方式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课堂,走进音乐世界。 四、有效应用多媒体进行创新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贯彻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不断激发探索精神,善于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性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音乐教学,制作与教材配套的音效动画,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学习,全面开辟学生的多项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达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 总之,创新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要求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音乐的艺术特性、情感特性,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时陶醉在艺术活动的欢娱之中,学习音乐的过程即是对艺术乐趣的追求过程,这一优势是音乐学科独具的。在创新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遵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优势,致力创新音乐教育的新方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松.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措施探微[J].教育,2016(9):00019。 [2]刘慧.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探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2):00034。 [3]陈洪珍.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研究[J].北方音乐,2014(8):161。 音乐教育论文篇2 浅析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将德育寓于音乐艺术美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通过音乐教育,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可望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德育功能 一、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和实践,体验感受音乐,发展自身的音乐能力,而不光是单纯的培养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育“人”而非仅育“才”是普通音乐教育的重要特征。德育的“德”字的本义“道德”或“品行”。“德”也是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德的活动。音乐教育与德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者互相辅助、密不可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音乐教育通过生动的音乐艺术方式,寓德育于音乐艺术教育之中。蕴含伦理道德内涵的音乐作品,能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表现 学校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到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笔者从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这三点展开论述: (一)以乐辅德 音乐德育的功能,从古到今倍受重视,无一不以音乐作为滋养,浸润心灵。音乐运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都很大。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显得尤为重要。 1.以乐引情,抒发情怀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激发人的崇高情感。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流畅优美的旋律、鲜明清晰的节奏、真挚完美的情感、和谐完整的结构、清新质朴的音乐风格塑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极具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鼓舞着整个民族,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每当给学生范唱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爱你,中国》,心里总涌动着一股暖流,心潮澎湃。音乐家郑秋枫用行云流水的音乐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歌词勾勒出中国大地春华秋实、山海壮阔的雄伟景色。学生透过老师洋溢着激情的脸和深情的歌声,深深被打动了,歌词“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抒发了豪迈的爱国情怀,感人肺腑、震撼心灵。又如《再唱山歌给党听》、《浏阳河》、《龙的传人》、《国家》、《中国人》等,这些歌曲洋溢着对中国共产党、人民领袖、新中国、社会主义热爱之情。学生在聆听、歌唱时,感受激情的旋律、品味歌词的内涵,内心的情感得到丰富和滋养,进而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2.以歌励志,乐学善思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 文化 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音乐素养和情感态度,形成乐学善思的品质。五年级的《红星歌》是七十年代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它以生动的歌词、轻快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课前,笔者让学生在家上网观看这部经典电影,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通过预习,了解历史,积淀人文知识。课堂上,教师通过挖掘歌曲音乐要素中的节奏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节奏在表现歌曲情绪的作用。 通过原谱与把附点八分音符节奏改为八分音符节奏型的 歌谱 作对比,在演唱中感受到附点音符更能贴切地表达小主人公潘冬子加入红军的激动心情。接着又让学生思考:歌曲运用了重音、f、渐强等记号,对表现歌曲有何作用?有的说:表达了潘冬子立志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有的说:让歌曲更加雄壮有力,精神更饱满。在 学唱歌 词时,又让学生思考: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为何还要学这首歌?“闪闪的红星传万代”传承的是什么精神?引导学生边学边思考,形成乐学善思的品质。 3.以曲为媒,凝神聚气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唱是多声部演唱的歌唱艺术,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情感,它通过多种题材、体裁,以音响为表现手段,抒发情感,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笔者曾指导学生参加广州市第十三届中小学合唱节比赛的训练,为使所有学生所发出的声音达到和谐统一,不厌其烦地示范、讲解、并逐一辅导,让学生努力做到个人的发声与整体的发声揉为一体。在一次次的磨合中,学生慢慢懂得了声部间彼此合作的重要性,注意力高度集中,听从指挥,努力达到各声部之间均衡和谐,创造至善至美的境界。经过角逐,最终荣获了广州市总决赛特等奖的殊荣。可见,凝神聚气的团队精神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二)以乐促智 智力是在认知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 记忆力 、 想象力 和思维能力。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古今中外名人如孔子、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音乐对于他们的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1.开启心智,想象创造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从而使人们在头脑中产生想象而获得听觉形象。三年级《音乐中的小动物》的教学内容为欣赏一组以小动物音乐形象为题材的歌(乐)曲。在欣赏管弦乐曲《公鸡和母鸡》中,让学生充分熟悉主题音乐后自由创编表演动作。当听到母鸡报蛋声的主题音乐,有的学生蹲下身子、张开手臂随乐曲扇动着,有的摇摆着身体神气地转着,有的曲着手臂一张一合模拟母鸡的翅膀拍打着,形态各异。当听到公鸡报晓声的主题音乐,学生变换了动作,或伸长脖子引亢高歌、或在嘴巴前张开手掌做出小喇叭的模样叫着、或是左手放在头顶模拟鸡冠、右手伸展在体侧模拟公鸡漂亮的羽毛,创意十足。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随着美妙的音乐尽情表演,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编中得以培养。 2.训练听觉,促进记忆 记忆,是过去 经验 在人脑中的反映,心理学告诉我们,没有记忆就无法学习,离开记忆,人的复杂心理活动不复存在,知识经验无法积累。音乐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这种能力是指人经历听音乐的过程,对音高、音强、节奏、音色等所形成的音乐在头脑中有所反映、再现,从而产生了音乐记忆力。音乐教学活动都以聆听为前提,学生在聆听过程中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并促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跑调(音不准)的情况比较普遍,原因就是记不住音高。教学中发现,听音模唱能帮助记忆音高解决音不准的问题。刚练习时每次听一小节单声部旋律,如:①135-||②1b35-||③246-||④2#46-||然后凭记忆用lu音哼唱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原先唱不准的学生基本能唱准了。于是听唱两小节,之后听唱四小节,记忆力强的学生听唱音程、和弦。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内心听觉能力和记忆力明显增强了。 (三)以乐怡性 1.高雅审美,唯美至善音乐作品之所以具有感染力,是因为它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蕴含在作品中的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审美因素能激起听众的审美感情。小学音乐教材的歌(乐)曲或表达孩子们的心声,或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百听不厌,百唱不烦。欣赏教学中,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奔放热情的旋律、明亮高亢的唢呐模拟百鸟争鸣和唱的曲调,可使学生联想到生气勃勃大自然景象,抒发美好欢乐的心情。名曲《二泉映月》哀伤的曲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的不幸和那份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 春节 序曲》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跟随明快的旋律做着敲锣打鼓的动作表现人们在节目里热闹欢腾、载歌载舞的场面。欣赏这些音乐文化精萃的作品,能使学生的音乐素质修养、审美情趣会越来越高雅。 2. 才艺展示 ,自信阳光《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自信心的培养。因此,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自我表现机会,给予自由发挥的舞台恰恰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的好办法。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其心理素质与思维力、抗挫力、行为力等。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歌唱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长为其提供表演的机会。如:识谱能力强的学生示范演唱旋律,节奏感强、拍子准确的学生指挥全班歌唱,声音美、表情好的学生带唱歌词,竖笛音色美、指法准确的学生为歌曲伴奏,以点带面,激发全体学生的表演热情。在分组练习时让他们与性格内向、表演能力弱的同学合作,帮助同学克服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因素,增强自信。久而久之,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从一点一滴中培养出来了,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实践证明:经过长期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 思维方式 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发挥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的美育功能,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杨九诠.学生发展素核心素养三十人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彭小虎,王国峰,朱丹.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戚万学.国家精品课程系列教材:学校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音乐教育论文篇3 试论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摘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诞生于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它既是当今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又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本文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表现形态入手,浅析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打造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内在基础、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这三个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如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客观上促使了世界各地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兴起,同时也促进了各种异域文化的大融合。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领域,不论是不同阶段的音乐教育,还是音乐的具体表现形态,都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一方面为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表现形态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属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分支,而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又起源于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结构、成分日益复杂,信息交流沟通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形态更新、变化加速,新兴文化形态层出不穷的文化现象。在此基础上,教育必须帮助性别、种族、宗教、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学生平等认识和理解社会中的主流文化以及亚文化,以此既能获得在主流社会生存的能力,也能获得在本民族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这就是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广泛接触了解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音乐作品,感受各类异域风格的音乐特色,从而拓宽音乐审美视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掌握音乐的本质和深层次内涵。在表现形式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和音乐审美观,以平等的心态和教学方法对待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厚此薄彼,疏忽怠慢亚文化音乐形态;其次需要在传统的音乐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增加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内容,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和学术视野;再次需要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形态之间自由探索、创作,通过实践深化学生对不同音乐形式的领悟、理解;最后需要通过更多的音乐艺术交流和实践来夯实学生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基础,如座谈、访谈、采风、汇演等。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内在基础。 我国的民族音乐本身就具有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特征,56个民族的音乐艺术共同构成了我国多元民族音乐文化,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本来就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的现实中,我国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一直都存在主流与边缘的区别,这是由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正是要求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主流与边缘的音乐形态,从内在保证了多元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可能性,也奠定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良好基础。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推动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我国乃至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影响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又为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发展、传播提供了土壤和平台,可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之间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思想上主张、鼓励受众体验不同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在现实中又以实际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民族音乐,这就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系统化、概括性的音乐教育,它将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加以 总结 、提炼,然后传授给学生,这就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劲。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增强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 任何一种民族音乐文化,只有充分融入了社会,获得受众的喜爱和支持,才会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也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使学生甚至民众以更宽广的艺术胸襟和更丰富的审美趣味,来对待不同民族的音乐以及音乐文化,使得人们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建立一致的音乐价值观,获得同样的情感熏陶和共鸣,进而共享一种音乐文化,拉近了不同民族音乐受众的心理距离,强化了不同民族人民的认同感,也就强化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让各种类型和形态的民族音乐文化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这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 三、结语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为学生甚至民众开辟了新的音乐视野,丰富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力的内在基础和外部环境,可以说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功不可没,值得广大音乐教育者仔细学习研究,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于新洁,乌尔茜娅.多元文化主义视野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7-140. [2]魏韶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265-266. [3]周干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0):119-121.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论文 2. 关于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3.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4. 有关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5. 浅谈音乐教育论文 6. 音乐教育系毕业论文

《辞海》属于图书,你应该是引用了其中某篇信息,这是图书中析出某篇文献做参考文献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7714-2015《文献与信息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第条对专著中析出的参考文献文献格式进行了规定,见下图。

你可以参照示例[3]的参考文献的格式进行编写。

摘 要:经过诗人的锤炼,古诗的遣词造句特别精炼,包蕴量特别丰富,景、情、事浑然一体,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那么,什么是诗的意境?它是指诗中描绘的具体生活情景、生活画面,以及蕴含在情景、画面中的思想情感和深刻意义。学习古诗,只有抓住品味意境,细细体味,才能化难为易深入理解古诗。要想从古诗的意境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汲取高雅的审美情趣,必须准确抓住古诗的意象才能使诗的客观映像自然地转化为主观感受,收到较好的效果。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古诗;意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80-0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古诗更是华夏文化的瑰宝,它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中的朵朵奇葩,读来沁人心脾,开启心智,回味悠长,给人以美的熏陶。 古诗中的意象就是情与景的统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学习鉴赏古诗时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感知诗人情感,进入诗歌意境,领悟诗歌的主旨。而一些意象寄寓了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如何抓住诗歌中意象的正确含义,以下是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点滴体会。 一、自然意象类 1、月亮(残月、明月、新月、玉盘、婵娟):它在诗人笔下都是思亲、思乡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2、夕阳(斜阳、日暮、残阳、落日):大多流露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3、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伤感和哀愁。 4、烟、霜:多表示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 5、风:春风――旷达、欢快、希望。 东风――代表春天、美好之意。 西风――惆怅、游子思归。 北风――萧条肃杀、离别惆怅。 二、植物意象类 1、杨柳:多传达离别、怀远等情思。 2、落花(落红、残红):多表示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 3、松、竹、梅、菊:多体现高洁、坚贞、不屈之意。 4、梧桐、芭蕉:传达光阴易逝,身世磨难的惆怅哀怨。 三、动物意象类 1、鸦、蝉、猿、杜鹃:多传达凄楚哀怨之情。 2、鸳鸯、鹧鸪:表示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3、燕子:象征着时事变迁,人事代谢。 4、鱼:象征自由。 5、孤雁:象征孤独、思乡。 6、鹰:象征刚劲自由。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作了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我国是诗歌的王国。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只有让学生抓住意象,才能感悟古诗的意境美;注重读出古诗中的意象是学好古诗最基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 刘庆森.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意象和意境.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与海田诗二首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格式: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

(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a.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标识符号: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99-01-12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CAJ-CD B/T 1-1998》文献标识码(WM) Document code 置分类号之后。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政府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类型的字母标注如下: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把握论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二是弄清论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引用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引用的是诗句,一般应当注明。“间接引用”是引用原诗句的意思,则可注明或不注明。但重要的论文,通常也以注明为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