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全称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环保的 议论文 8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环保的议论文800字篇一
随着人口地迅速增长,工农业迅速发展,生态环境的污染也随之而来。工厂排放的污水、废气、产生的固体废物,人们乱砍滥伐,日常生活中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从而使到环境逐渐恶化,生态资源不能再生,并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空前的文明时代。我们应该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但事实上我们感受到的却是窒息的环境。光秃的山坡、发黑的河水、枯萎的草地?
每次都有人不断的抱怨着环境不好资源不够用,可是那些人有是否想过,自己对绿色世界做过多少贡献?关过几次灯?关过几次水?保护环境,应该从我做起。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而且对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也有很大关系。回顾历史,再看现实,人类的每一次发展,每一次进步,每一次都是要求自然的给予。人类的发展进步,最终得益的总是人类,付出的总是自然。所以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我们应该多参加环保活动。多植树,多种花,使我们永远拥有蓝天、白云、碧水、绿地的美丽家园,让我们拥有一颗绿色心情。
提到怎样更深一步做好环保先锋,来保护自己的家园,我认为“低碳”生活是最重要的。
“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
也因此在我认为,气候变化不只是环保主义者、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如果你觉得你一个人的力量对于整个地球简直是微乎其微,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所谓,那就错了。若仔细想想,一只节能灯、一台太阳能热水器能为节能减排做的贡献的确很小,可13亿人中只要有1/10的人使用,那节约的能源、减少的碳排量都将会是天文数字。
由此可见,低碳生活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环境更优美,生活质量真正提高。
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人们应该互相提倡、互相督促:共创绿色家园,留下绿色心情,从我做起,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更灿烂!
环保的议论文800字篇二
环境保护,这个话题,能够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还是不太重视,认为微不足道,在我看来,环保要从件件小事做起。我就经历过这样两件小事:有一天,我去超市买东西,快到超市门口时,看见有几个散发宣传单的,见人就给,见车就放,但是有些人却不要,随手就扔地上,我过去将纸扔进垃圾箱里。又看见两个人用胶水将宣传单贴在墙上,远远望去,活像一块块“牛皮癣”趁他们不注意,我又拿出我的绝活“撕纸功”,哈哈,“牛皮癣”被我除掉了一大片。还有一次,我在楼底玩,发现远处草地上冒出了缕缕白烟,走近一看,原先,是我们班一群小孩在那里点火烧草,草黑了一大片,我以大哥哥的身份连忙制止,并讲了火灾的危险性和环保的重要性。他们羞愧难当,赶忙从附近端来水把火熄灭,结束了烧草行动。
我们人类都生活在一个星球上,那就是地球。地球上,有供我们呼吸的氧气,还有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无边无际的海洋、各种各样的动物,构成了美丽的大自然。
但是有些人不珍惜地球赐予我们的一切,破坏大自然,超多捕杀野生动物。加之各种破坏环境的做法,给我们的大自然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灾难,漫漫的黄沙代替了绿色的林海,波涛汹涌的江河变成了干涸的河床,美丽的风景区变成了荒野。还有大气污染、臭氧层有破洞等这些现象都是人们不保护环境的带来了恶果。从前,我家乡的空气是清新的,天空是湛蓝的,真像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好不美丽!但此刻,车子它排出了污染空气的乌烟,多了工厂后,排出了污水,水变成黑色发出臭味,造成严重的污染。我家乡附近有一个垃圾筒,人们把垃圾倒在那里,甚至有些人还把垃圾丢在垃圾筒外。每到夏天,那里就成了苍蝇蚊子之类的栖息地,风一吹,可恶的白色污染也来凑热闹。在垃圾筒旁有一口池塘,水上漂着一些泡沫垃圾,水又黑又脏,里面的鱼儿都已经死了,塘水死一般的寂静。
我想大声呼吁人们:地球属于我们人类,属于我们大家,只要用我们的双手,从我做起,从人人做起,保护环境,爱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让清澈的塘水依旧流淌在家乡,让花儿依旧那样鲜花盛开。
人类啊,是就应觉醒的时候了,睁开眼,看看我们的周围,这是我们的家园啊,让我们从此金盆洗手,用自我的双手,用自我的智慧,用自我的良心,为我们的子子孙孙留下一个和谐、美丽的家园吧,让我们为我们世世代代的绵延生存做出一份努力吧!
环保的议论文800字篇三
我们天天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但是却有人在破坏美丽的大自然,破坏生活环境。使美丽的大自然变得乌烟瘴气。如果这样下去,自然环境就变得令人担忧了。让我们一起去大街小巷看看吧!
我所看见最多的,就是数白色污染了。所以我建议大家还是少用塑料袋,多用环保袋和竹篮子。因为塑料袋不能随地乱扔,如果仍的话,风一吹,塑料袋就像 大雪 一样漫天飞舞,风一停,塑料袋就挂在了树上。塑料制品不易分解,也不会烂掉,烧的话也会产生毒气。还有我们用的小饭盒,都会污染我们的环境。
还有一栋栋高楼大厦,一座座排出滚滚浓烟的工厂,张牙舞爪的浓烟使天空不再像以前一样碧空如洗了,变成了白色的天空,使清新甜润的空气变成了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废气。一些排除废水的工厂,害死了许许多多活泼可爱的小鱼,而且还把地下的河水给污染了,使喝井水的农民生病了。还有人乱砍树木,以致风沙、洪水都来了,残害了许多年轻的生命。
我们怎么才可以改变这样的生活现状呢?我们可以在空地上种上一些常绿的小树,一些青青的小草,还有一些鲜艳的小花,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家园添加花草树木。不要乱扔垃圾,看到垃圾随手捡起来。比如在一个地方看到一个人打算乱扔垃圾,你应该立刻走过去,告诉他污染环境的代价。如果他不听你的劝告的话,那就帮助他捡起来。还有我们要随时提醒别人要保护环境,不能破坏环境,更要告诉他让他提醒其他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那就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加入我们的环保行列了。关于废气怎么办?我们一定要多种树,让大树吸进废气,排出新鲜的空气。还可以定单双日开汽车,单日时,大家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步行上班,尽量少用车。我们要减少污染源,少开工厂,就算一定要排废水,也要先净化再排出。我们可以用以上的做法来改善我们的环境。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清新美丽。
环保的议论文800字篇四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天空是那么的湛蓝,空气是那么的清甜,花儿是那么的绚丽,小草是那么的苍翠欲滴,树木是那么的高大挺秀,到处郁郁葱葱,五彩缤纷,鸟语花香!我坐在绿茵茵的草地上,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享受着暖暖的阳光,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景象啊!
地球妈妈那么辛苦地哺育我们,但是我们不但不回报她,反而去伤害她。我们在平地上建起了一座座工厂,工厂每天都排放出有害的烟雾,排放垃圾,污染水源。城市的路面上车水马龙,汽车排出有害的气体。地球妈妈给予我们森林,水源,但我们却毫不珍惜,树木被工人们一棵棵地砍倒,干净的水源被一次次地污染,空气也不清甜了,这都是我们滥用化学物品,砍伐森林,污染水源的结果。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不清,清甜的空气变得非常呛人。
目前全世界的工厂和电厂每年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50亿吨,二氧化硫。碳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进入大气中的废气种类很多,已经产生危害而引起人们的注意的就有一百多种。这些有害的气体会使河流干涸、森林减少、动物灭绝、臭氧层破坏等等,这是多么的可怕啊!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环保,在21世纪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下面,就让我给大家介绍几种环保小窍门吧!购物时少用一次性塑料袋,在屋内多养花养草,用手帕代替餐巾纸,循环利用淘米水,把装修中剩余的木头、木屑送去造纸厂,减少砍伐树木的数量,尽量不用一次性碗筷,不要在河流、水库边洗涤衣物,不乱扔废弃物。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将环保的种子散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保的议论文800字篇五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当好好保护地球。此刻城市正在倡导礼貌环境,只要我们不污染地球的环境,不浪费地球的能源。就能让城市变得更绿色,更环保。有想法就要有行动。于是,我和父母开始了一段低碳生活。
以前我们家不懂得节俭,珍惜,此刻,我们学会了节俭用电。我爸爸把大部分的白炽灯换成了节能灯;并且,每次晚上去公园散步时,我们必须做到人走灯灭;以前爸爸总是把电脑开着,此刻也能做到及时关机了。冬天我家基本不开空调了,夏天空调温度也至少在26度,并且坚持空调开时门窗闭。不要小看了这些 措施 哦,它们可给我家带来了大惊喜呢!它们一方面使我家大大减少了电费,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全家人身体更加健康。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泽。鱼儿离不开它,人类离不开它,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离不开它,所以,在节俭用电的同时,我们也学会了节俭用水。我妈妈准备了两个大水桶,要求我们随时收集洗脸水、淘米水等,这些水能够用来浇花,冲马桶……这样,我家的水费也显著减少了,阳台上的花草却显得郁郁葱葱。我还养成了平时开水龙头时尽量开小一点,洗完后及时检查水龙头是否关好的好习惯。还有我家在用洗衣机洗衣服时,总是将后面几遍洗衣后较干净的水用一个大盆子收集起来,不仅仅用它拖地板,还用它来冲刷抽水马桶,虽然这样多费了一些功夫,可是因为能更充分地利用水资源,我们总是乐此不彼。
并且,我们还养成了一些健康的生活习惯。平时一日三餐吃饱后,妈妈要求我少买或不买零食,尽量少吃或不吃油炸和烧烤类食品。我们在外出购物时,尽量把需要的东西一次性的买完,这样既省时又省力,不需要多往超市跑,节俭了汽油钱,这不是很好吗?我们外出买东西或去超市购物时,我们家人总是自带环保袋,不问超市花钱买袋子,绝对奉行了节俭的宗旨,并且还节俭了钱,平时也能做到塑料袋循环使用……我们在外出的时候,如果能做到不开车就不开车,步行或做公共汽车去,也做到了低碳生活。
节俭和保护资源是每个人的良好道德风尚,更是我们地球上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同学们,朋友们做到低碳环保只是一种态度,而不是本事,我们应当从节电、节水、节碳、节油、节气这种小事做起,一齐去建立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只要我们大家一齐去行动,就必须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低碳环保,从而让我们共同的地球拥有更完美的明天,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的家园。
今日你做到低碳生活了吗?
环保的议论文800字5篇精选高中相关 文章 :
1. 关于保护环境高中作文800字5篇
2. 保护环境的800字议论文6篇优秀范文
3. 保护环境高中优秀作文精选10篇
4. 关于保护环境的作文800字5篇
5. 以环保为主题的高中作文10篇
6. 保护环境高中议论文800字
7. 以环保为话题的作文800字五篇
8. 保护环境的作文800字5篇
9. 高中议论文800字
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或者提示!谢谢!!试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双赢”,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常山县_镇实际,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_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现状 位于“中国胡柚之乡”的常山县城北郊的_镇,是衢州市四大强镇之一,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现已探明的石灰石储量为10亿吨,石煤储量3亿吨,无论在储量上还是品位上均居全省首位。依托资源优势,建材、轻钙等资源消耗型企业发展迅猛,目前全镇有工业企业96余家,其中水泥企业3家,轻钙企业10家,石灰立窑12家,石灰生产加工企业20家等,到2005年,全镇工业生产总产值已经达到亿元,工业利税达到3800万元。但是,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原有土法烧制的土窑,石灰加工棚、一批石灰石石煤破碎点磨粉点,吃进矿石,也“吐”出了大量的烟尘,加上水泥、轻钙企业、石煤开采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管理不到位,使_镇成为全省有名的污染重灾区,老百姓深受环境污染之害,环境污染纠纷频繁发生,极大的阻碍了_镇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 1、区域生态环境意识淡薄。一方面,当地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_镇几十年的污染现状使得当地老百姓对环境污染都习以为常,只有当自身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时才会去寻求赔偿和保护;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当地企业主缺少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愿意在环境保护设备方面增加投入和加强管理,甚至经常性闲置环保设备并偷偷排污,往往牺牲和破坏环境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还有当地基层不少镇村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生态破坏现象比较严重;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太大且产生二次污染;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大气环境、水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环境质量低劣。但区域经济总量不强,持续发展能力差,2002年单位面积gdp产出仅为亿元/平方公里,属于极低的水平。 3、经济增长方式仍旧属于粗放型增长。_镇的经济增长主要靠传统的产品和传统的生产方式来增长,属于粗放式增长。表现为:产品质量比较差,技术水平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低下;石灰石资源比较丰富,但开采、加工技术比较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并存在严重的隐患;企业规模比较小,竞争力不强。 4、资源型工业经济带来严重的环境压力。随着石灰石开发强度不断加大,水泥、轻质碳酸钙、石灰等产业不断扩大,特别经济强镇战略不断推进,资源型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会,同时,资源型工业经济结构对环境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水泥的粉尘、噪声污染,碳酸钙的尘、污水的污染,石灰的二氧化硫、固废污染,石灰石、石煤等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等。 5、政府有关部门管理不力和执法不力。作为一个工业企业众多、污染严重、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衢州市经济重镇,没有相应的环保管理机构,缺少相应的专职环保人员,镇政府多年的环保工作更多的是协调处理群众环境污染、纠纷和协助环保局开展收缴排污费等工作;县环保部门的监察执法力量也较为薄弱,缺少有专业知识的环保工作人员和工作车辆,难以应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现状,同时,执法和管理力度不够,对环境污染行为较为宽容,造成企业存在“违法成本较低、守法成本较高”的不良思想,缺少较好的措施以推进环境污染整治工作。 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状况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县确定了“工业立县、特色发展”两大战略,作为经济强镇,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笔者以为,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通过解决环境问题来促进发展,走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1、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生态理念。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绿水青山意味着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可以大大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大大减轻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大大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的高度一致性,正确处理环境与建设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要大力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同中华民族关爱自然、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大力倡导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摒弃盲目追求过度消费,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 2、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环节,从源头落实环保基本国策。环保从源头抓起,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依法承担起改善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的责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转变把环境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教育干部树立长远的、可持续的政绩观,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要树立结构决定功效的宏观调控理念,着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当前,要根据我镇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区域开发新格局。要着力合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尽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腾笼换鸟”、“凤凰涅盘”。
环境保护就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保护环境的 议论文 ,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保护环境的议论文
如今,“环保”这个词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政府的重点重视之词。
曾经,在公共场所内随便扔垃圾,那也是习以为常。但如果没有人去捡起垃圾重复利用的话,那地球岂不是成为了垃圾场?我们如果不重复利用可以利用的东西,那地球的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
再说家庭,家里人看电视,用电脑那是很正常。但是有人却让电视、电脑甚至电灯,二十四小时全天候服务,从不打烊,是不是很浪费?到底是晴空万里好呢还是乌烟瘴气的天好?我们也知道,现在有些国家还在用煤炭来供电,一烧煤炭,那黑色的气体通过烟管排向空中,一些人又吸入那些有毒气体,险些丧命。动物如果长久吸入这种气体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百花齐放对寸草不生,清澈见底对浑浊不清,这样的 对子 不止一个。 成语 也是造出来的,像寸草不生这样的成语不止一个,那就说明还真有这样的现象,这真是叫人惊心动魄啊!
日本的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坏了臭氧层;阿斯旺水坝生态环境恶化,“六六六”、“ddt”施用的恶果,科学家甚至在南极企鹅的体内找到了“ddt”……
这种新闻,这种事件,看了实在是让人胆寒。这是人们为了金钱而去奋斗的结果。人们眼中只有金钱在发光,为了金钱,人们可以放弃所有的东西,甚至自己的家园。但是终究造成了什么呢?美国西部的黑风暴,毁掉耕地四千五百余万亩;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塔尔平原,因森林破坏成为沙漠;源于其上游森林植物被破坏,当今长江成为中国历的第二条黄河。主要原因却是森林被过度的砍伐……
面对这些事件我也无言以对,曾经连想都没想过的事情如今却成为事实,曾经连想都想不出来的事却鬼斧神差般地出现了,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砍伐树木那是为了生活的需要,但要是没有节制地去砍伐的话,那你还能得到什么?到时候你得到的钱也只不过是废纸一张。
请换个角度看环保吧!不要再把环保看轻了,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地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环保,是拯救地球生命的 方法 。请换个角度看环保!
【篇二】保护环境的议论文
环保,是个问题。面对地球环境不断恶化,面对全球变暖、生态危机的严重,环保,是该成为重点了。也不知道环保这个概念是何时提出的,究竟地球环境恶化到那一地步,生态危机紧急到什么程度,人类发展才敲响了这一关键的警钟。也许是空气恶化到不适应了,也许是人走在路上都会看见空中的颗粒物了,当危险与危机慢慢延伸到皮肤上,延伸到感官上时,人类忽然一惊,天呐!地球怎么了?——前记
是啊,地球到底怎么了?莫非是地球像人一样得了什么病?人们慌了起来,要给地球来个诊断。这边开个环保调研会,那边整个环保计划,一个国家开始了低碳热,另个国家开始了禁污风,看似真的都动了起来,可是,最后发现环境恶化的源泉就是人类自己啊!人们哭笑不得了,那就开始补救吧。看似地球环境一天天变好了,哈哈,真的是这样吗?
几位国际专家看看数据,污染状况真的减少了,不论是什么原因,人类似乎在“恶搞地球”前停住了脚步,开始认真修复这件被弄坏的艺术品,有些专家预测,前景还不错,环保大战很有成效!呵,真的看不出来什么,对于我们普通的百姓,普通人来说,我们在一大堆气象 报告 ,观测数据前又能明白什么?我们只知道,海平面在上升,地球物种在消失,大地震更加频繁,郊外某些熟悉的工厂依旧冒着拿钱换来的黑烟!依旧是那么黑,依旧是那么浓!也许我们的视野看不到那么远,那就看城市当下吧,前景似乎一片美好啊!
城市里一片人工湖上,天鹅游过,鱼群嬉戏,走到路上偶然抬头,一幅如此美好的画面映入眼帘!哇,环境好起来了,生态好起来了。这时,有人不免会拿出手机,快拍几张,在发到微博上,发个 说说 ,看,我们的家园!嗯,确实很美,不过,这是我们的家园吗?为什么自己整天在城里活着,也不曾看到过呢?是啊,怎么会看到过呢!一片湖里有几只天鹅啊!然而在更加清醒与熟悉的街道上,哪里有穿梭的飞鸟?不过是漆着黑漆的汽车随处可见;青葱的不是绿林,而是几颗摆在路旁默默挣扎着的大树;那一片片波光闪耀,像鱼鳞似得是什么啊?那不是湖面,而是高楼上玻璃反射到地面上的更刺眼的阳光!
人类发展的脚步没有减缓,反而高举着环保大旗加速前进。那些环保,真的是环保吗?那些低碳,真的是低碳吗?放眼望去,在人类还未驻足的那一片片原始森林里,任意一颗苍劲大树,能差得了人们大肆宣扬的环保计划?与其说是人类的环保 措施 让环境回光返照,不如是大自然在人类打盹儿时,进行的自我修复,自我优化。若真的全民都行动起来了,真的把环境当作第一位了,都能在拿着水枪洗车时想一想地球上还有多少水可以如此使用,都能在随手扔掉一张撕下的演草纸时想一想,地球上还有多少树木可以砍伐!那么地球,还会是现在这样吗?
后记:如果没有真正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那么在华丽的环保计划,还是一纸空谈。不要说什么环保太大太空,不要说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在大家园遭到毁灭性的危机时,地球上的那一个公民又能逃得了责任呢?莫要说地球还年轻,地球还坚强,其实大自然,一直都在等我们的一个答案,一个结果。
【篇三】保护环境的议论文
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人类的家园——地球。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多么美丽壮观,是多么和蔼可亲。
这位“母亲”向人类洒下自己正大无私的爱,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人类。可是,她却遭到了人类的破坏,被人类破坏得满目疮夷:净水污染,大江大河发生断流,有的水域成了“黑海”、“墨池”,如此下去,人类在近百年内将无水可饮;大气污染,工厂废气直上云霄,家电产生的氟利昂使地球上空间的臭氧层遭到破坏,南极上空已出现大面积“臭氧空洞”;白色污染,自从人类发明了塑料这种东西后,在为人类提供方便的同时,像恶魔般飞到山间野外,工厂农舍,妄图吞没整个世界;空气污染,人类到处胡乱砍伐树木,使它们不能挡住风沙,因此有许多城市都遭受了沙尘暴的袭击,并且它们也不能继续排放新鲜的空气提供给人类……一件件案例发人深思,一款款现实触目惊心。朋友,全世界的朋友们,动起手来吧!
再不行动起来,地球将毁于我们之手!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失去了地球,人类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已够触目惊心了。保护生态平衡是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大事。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医治地球的创伤,让全人类生活在明媚的阳光下。
从自己做起,从小处做起,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应该从家庭做起,将自己家的垃圾分类装袋,分别投放;向家长、邻居宣传节约用电,少排放污水;少使用或不使用有磷洗衣粉和不环保冰箱、空调,为我们的后代留下蓝天、碧水、绿地、红花……
在自家院内或沙化严重的地方种下树、苗等,定期管理,以培养出茁壮成长的防风固沙树木来,为祖国的环保、绿化事业做小学生应尽的一点义务。
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千万不要让它毁于一旦。朋友们,希望你们警醒吧,来注意这个问题吧!请握紧你的热情之手,爱心之手,环保之手吧,共同来保护我们这个生养人类,又险毁于人类之手的可爱的蓝色“母亲”——地球吧!让它成为宇宙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篇四】保护环境的议论文
环境保护,这个话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还是不太重视,认为微不足道,在我看来,环保要从件件小事做起。我就经历过这样两件小事:有一天,我去超市买东西,快到超市门口时,看见有几个散发宣传单的,见人就给,见车就放,可是有些人却不要,随手就扔地上,我过去将纸扔进垃圾箱里。又看见两个人用胶水将宣传单贴在墙上,远远望去,活像一块块“牛皮癣”趁他们不注意,我又拿出我的绝活“撕纸功”,哈哈,“牛皮癣”被我除掉了一大片。还有一次,我在楼底玩,发现远处草地上冒出了缕缕白烟,走近一看,原来,是我们班一群小孩在那里点火烧草,草黑了一大片,我以大哥哥的身份连忙制止,并讲了火灾的危险性和环保的重要性。他们羞愧难当,赶忙从附近端来水把火熄灭,结束了烧草行动。
我们人类都生活在一个星球上,那就是地球。地球上,有供我们呼吸的氧气,还有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无边无际的海洋、各种各样的动物,构成了美丽的大自然。
可是有些人不珍惜地球赐予我们的一切,破坏大自然,大量捕杀野生动物。加之各种破坏环境的做法,给我们的大自然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灾难,漫漫的黄沙代替了绿色的林海,波涛汹涌的江河变成了干涸的河床,美丽的风景区变成了荒野。还有大气污染、臭氧层有破洞等这些现象都是人们不保护环境的带来了恶果。从前,我家乡的空气是清新的,天空是湛蓝的,真像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好不美丽!但现在,车子它排出了污染空气的乌烟,多了工厂后,排出了污水,水变成黑色发出臭味,造成严重的污染。我家乡附近有一个垃圾筒,人们把垃圾倒在这里,甚至有些人还把垃圾丢在垃圾筒外。每到夏天,这里就成了苍蝇蚊子之类的栖息地,风一吹,可恶的白色污染也来凑热闹。在垃圾筒旁有一口池塘,水上漂着一些泡沫垃圾,水又黑又脏,里面的鱼儿都已经死了,塘水死一般的寂静。
我想大声呼吁人们:地球属于我们人类,属于我们大家,只要用我们的双手,从我做起,从人人做起,保护环境,爱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让清澈的塘水依旧流淌在家乡,让花儿依旧那样鲜花盛开。
人类啊,是应该觉醒的时候了,睁开眼,看看我们的周围,这是我们的家园啊,让我们从此金盆洗手,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良心,为我们的子子孙孙留下一个和谐、美丽的家园吧,让我们为我们世世代代的绵延生存做出一份努力吧!
【篇五】保护环境的议论文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星星像一盏盏小灯,照亮着蓝色的美丽的地球。
地球不知转了多少亿年,有一天出现了一种像猴子一样的动物。开始,他们对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很友好。可后来,他们的 智力开发 了,贪心也越来越大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张开手来到处掠夺。
他们乱砍森林伯伯的头发和胡子,做自己喜欢的 贺卡 ,还有一次性筷子、纸杯子,经常在地球伯伯肚子里掏他们喜欢的石油、煤、各种矿藏和宝石。
就这样,他们把地球的头发拔光了,剩下了一片片光秃秃的世界。他们还发明了一种叫做空调的东西,把天空阿姨的裙子钻出一个又一个的大洞来,打碎了太阳的神秘宫殿一束束像刀子一样的光倾泻到大地上。他们天天向大海里扔东西,海洋妈妈的孩子们都被那些脏东西给毒死了。
“我们不能这样等死,要想办法救自己。”森林伯伯对天空阿姨说。
“可是,我们该怎么办呢?”海洋妈妈皱着眉头,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
“我们去求见伟大万能的大自然女神吧,她一定会有办法的。”天空阿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们来到大自然女神面前,流着眼泪倾诉着自己的苦难。“我们必须消灭他们,否则,我们就活不成了!”森林伯伯咬着牙,攥着拳头,气狠狠地说。
“现在消灭他们,还有点太早。你们可以先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向他们出示黄牌警告。如果他们不悔改,再消灭他们也不晚。”大自然女神的眼睛里闪烁着慈祥的光芒。
“好吧,让他们知道知道咱们的厉害!”海洋妈妈和天空阿姨一起说。
海洋妈妈先发怒了,刮起了十级台风,房顶被掀开了,庄稼被刮跑了。天空阿姨的眼泪汇集成倾盆大雨,洪水暴涨,大地很快成了一片汪洋。那些高大的树木、楼房一眨眼的功夫就被淹没了。奔跑的牛羊转眼间被洪水冲走了。
苍蝇、蚊子到处横行,高兴地传播着瘟疫。各种细菌都跑出来,争抢着表演自己的本事,看谁的杀伤力,看谁的破坏了!
从天空阿姨裙子的漏洞里,发射出一种可怕的光,那光中带着毒素,站在皮肤上,皮肤就腐烂了。
森林伯伯对孩子们说:“咱们的头发被拔光了,把大地都变成沙漠,让他们永远也见不到鲜花和草地。”
空气脏了,水脏了,鱼成群结队地死亡了,雄鹰在天空中消失了,光秃秃的大地上最后只剩下了一群群像猴子一样孤立无援的动物——猴子!
于是,有一天,他们问自己说:“现在我们该怎么生活呢?”
保护环境的议论文5篇精选相关 文章 :
1. 保护环境精选作文5篇
2. 保护环境高中优秀作文精选10篇
3. 初中精选作文《保护环境》5篇
4. 保护自然的优秀作文精选5篇
5. 关于保护环境的作文800字5篇
6. 保护环境的800字议论文6篇优秀范文
7. 2019垃圾分类议论文范文
8. 保护环境的800字议论文6篇优秀范文(2)
9. 保护环境命题作文5篇
写作思路:以近代史作为框架,选择其中比较知名的事件进行书写,最后总结中国人,绝不允许“佛狸祠下,神鸦社鼓”的局面出现!正文: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束,中国的屈辱历史也随之开始,这,便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部不堪回首的侵略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我们应该做的,不仅仅是面对一堆悲惨的数据愤怒的大声嚷嚷几声就算了,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更应该冷静的分析这段历史,然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中国近代史可以简单的以1919作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19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强迫清政府同它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割地,赔款,甚至连关税都要同英国商量,曾经的天朝上国此时不得不对船坚炮利的英国言听计从。
即便如此,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仍是贪得无厌,它们又通过南京条约副约,虎门条约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以方便它们更好的在中国进行搜刮和侵略。
美国无耻的将所谓“扩大各国权益”的功劳归功于自己,而法国则用《黄埔条约》将传教士的坟地都搬到了中国,更可悲的是,为他们守墓的,居然还是我们中国人。
和平的日子没过几年,资本主义列强又开始蠢蠢欲动。
英法急欲通过“修约”来扩大他们在华的侵略范围,而不巧的是,他们的无理要求被中国的皇帝拒绝了。
而他们,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损失绝不仅仅是烧毁了一座圆明园那么简单。
天津条约使的他们的魔爪伸向中国内地,而北京条约则使大批中国人被当作“猪仔”贩卖出国。
与此同时,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不久的俄国也趁火打劫,强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每每想到俄国的版图,笔者的心都不禁一颤,那是多么巨大的数字啊!可是,那些数字,本来有很多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
在资本主义列强无耻侵略的同时,中国人也开始有所觉醒,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外国侵略者的打击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促进作用仍不可磨灭!
在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同时,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同样是“师夷长计”,同样是向要富国强兵。
然而,日本成功的摆脱了被侵略的命运,而我们,却反过来被曾经得到我们诸多恩惠的小小岛国——日本,打的落花流水。
甲午战败,难过的不仅是李鸿章。
甲午战败,低头自省的,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
时至今日,我们仍需以此为鉴,不断革新政治,不断发展科技。
只有这样,才能不至重蹈100多年前的覆辙,也才能真正的,雄立于世界之林!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赞叹前人的勇气,在那样一个灰暗的时代,在那样一个连国家最高统治者都沦为别人附庸的时代,那些英雄还是坚定的走自己的道路,希望用自己的决心和勇气来拯救他们所深爱的国家和人民。
没错,八国联军侵华了,辛丑条约签订了,义和团失败了,辛亥革命果实也被袁世凯这个卖国贼给窃取了。
可是,可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的农民在抗争,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抗争,中国人的意志并未被消磨,那些英雄,用他们的鲜血告诉我们:中国人,绝不允许“佛狸祠下,神鸦社鼓”的局面出现!
汉文化,是取代秦文化而在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它是西汉皇朝的政治统治在全中国确立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然后又随两汉(前206—220)的历史进程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汉文化固然不是秦文化,但也不是楚文化。汉文化是全新的综合性的新文化并非直接来源于单一的文化,而是继承多种文化而形成的。无论较之秦文化还是楚文化,它都更为开放,更具兼融性,内容更为丰富,气魄更为宏大。据说,北宋苏轼官翰林学士时,其幕下士曾以“柳郎中词只合十八七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来概括柳永、苏轼词作的不同风格。那么,我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最能代表秦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不同风格的事物来呢?“文化”一词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因此,对它的使用,必须十分严谨而慎重。说到“秦文化”,必须认识,其意义是多重叠合的。它本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区域文化,其分布的腹地、范围大致上是今中国西北部的陕西、甘肃一带。它为秦人(秦族)所有,存在于西部的诸侯国秦国的领地内。它又有一个很长的发展历史,经过许多世纪,达到顶峰,有一个极短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以政治统一为背景的全国性的文化——这就是秦朝文化。春秋、战国期间秦国的占领范围不断扩大(到公元前3世纪初,已拓取今四川大部、湖北西部等地)。随着秦的军事征服、势力扩张、人员迁动,秦文化所影响和覆盖的地区不断扩大。在这样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中,秦文化对其他文化也有吸收,内容是越来越丰富的。到秦朝完成统一,实现了对全中国的统治,进而又采取许多措施巩固和发展统一,包括实行一系列的政策,有意识地统一思想、文化,以至于“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史记·礼书》指出:“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2],这是说,秦朝对六国文化是加以吸收而能予以兼容的。但是,秦朝在政治文化方面,确定的原则是不师古,不崇经,以法为治,以吏为师。推行这些政策的极致,就是实行“焚书坑儒”的野蛮举措,予文化以严重的摧残,对思想和学术自由更是沉重的打击。因此,秦文化对于中原传统文化又并非主要是“依古以来典法行之”。由于秦朝统治的时间很短,其目的在于统一思想文化的政策并未来得及完全实施,亦未取得预期的成效。与此同时,秦文化也未能在政治统一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他文化予以充分吸收和消化。因此,在秦朝统一的短时期内,秦文化并没有和东方六国文化融为一体,其作为全中国的主导文化的地位,也没有来得及完全得以确立。在原属东方六国的广大地区内,各区域文化继续表现着它们的特色和活力。随着秦政权的被推翻,秦文化所依倚的政治支柱倒折了,秦文化也由文化融合的主体变为客体,其作为全中国统治文化的短暂时期也就宣告结束。不过,在代之而起的汉代,秦文化的要素继续存在,而且还保持着强有力的影响。“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之制也”[3]。秦文化奠定了大一统国家形态和大一统国家观念的基础,也就是奠定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础。秦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建树、对后世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应当说是它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
历史教学的本质与历史学科的特点密不可分。历史学科具有前瞻性、当代性、人文性、主客观统一性及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历史学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历史学科论文 范文 一:浅谈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有效教学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如何作到有效教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问题,联系现实(实际),使课堂教学生活化几个方面谈谈感受。
关键词:有效教学;创设情境;精心设问;生活化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回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结合近几年我的教学实践谈谈。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重温历史
我们都明白一个现实: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 方法 很多,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有如下论述:1.扮演角色
体会情境;2.播放音视频渲染情境;3.联系生活展现情境;4.运用实物演示情境;5.借助图画再现情境;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7.结合实际优化情境等等,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加以尝试。
我在讲授“三顾茅庐”时,采用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课前找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门童,向五个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刘备如何三次 拜访 诸葛亮,张飞、关羽如何显得很不耐烦,最后刘备终于请到了诸葛亮并成就了一段佳话等。学生结合平时从广播、电视等平台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自编台词,我帮助修改,同时进行简单的布景设计,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的辛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改变其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二、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问题的设计,首先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其次又应当是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才能作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习“伏尔泰启蒙思想的意义和影响”时,课本中这样描
述:“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此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促进了传播这些思想的国家的思想解放”。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这些?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互相探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状态。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联系现实(实际),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美国著名的 教育 家约翰·杜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扼杀历史的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和事务分离出来。他特别强调:历史关于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很明显,他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许多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 热点 时事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经过筛选过的热点时事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摆脱教材所限定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穿梭于时空的走廊,古今结合,拓展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历史知识,也了解了新闻时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进而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历史学习的使命感。
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学科论文范文二:《中国近代现代史》学科能力提要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教材,体例新颖,内容丰富,有鲜明的国情意识和时代特点,体现了跨世 纪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但它是一套无“纲”(教学大纲)之“本”,用之者还在起步阶段。所以,一线教师 深感它的难度太大,很不适应,急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其中就有学科能力这一难题。我把这两年教学的感受 “提要”出来,仅供批评研究。
一、熟悉重要史实的能力
这是一项首要的、最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主要有:听、视和观察的能力,阅读能力(小字和好懂的原始资料),记忆能力和区分史实作用的能力等。配置于教材页面上的文字和画图,大都有史实意义,所以要善于 区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是教材特点所要求的一项能力。(1)区分主体内容和从属内容;(2)区分必须储存和 “过眼烟云”;
(3)区分基本史实和非基本史实。基本史实(在历史的点、线、面、体中不可或缺)必须熟悉, 扎实准确,“入库”储存,例如大字(主体)的内容、大事年表和历史地图中最重要的地名、空间等;(4)区分基本史实的相对性。即在这一历史体系中是基本史实,而在可以涵盖它的另一再大的体系中,是非基本的史实 了。此点较难,重点较不妨试试。
中华民族拥有的文物、古迹和馆藏极为普遍,图片影视资料极为丰富,可同熟悉重要史实结合起来,并适当发展乡土访古考察的能力。
二、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历史概念是在历史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思维活动抽象概括而成,以反映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掌握和运用历 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发祥地”。历史概念在学科能力中举足重轻,是基本能力中的“基本”。
1.单一型历史概念
这类概念就是一个一个的“历史单位”,教材中比比皆是。属于史实性的有“井冈会师”,“《北京条约》”,“台儿庄战役”等。属于论断性的有“民族英雄林则徐 ”,“工农武装割据”,“中外‘和好’局面”,“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爱国统一战线”等。
2.复合型历史概念
它由若干个单一型历史概念组合贯通而成,又称概念系列。“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是三个独立存在的单一概念,但组合贯通之,成了“三大战役”这个复合型概念。“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这一概念复合了时间、“恢复国民经济”、“三大运动”、“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这五个单一概念。参 与“复合”的各个概念之间,是由其内在逻辑联系而成——或递进关系、或因果关系、或包含关系、或并列关 系等。
3.历史概念的特点
(1)各类各个概念都有客观性、独立性;(2)凡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准确的外延(量的属性)和内涵(质 的属性)。这是掌握和运用它的关键所在;(3)历史概念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一个方面;(4)概念群体之纵横及其 网状化、序列化、具体化,就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了;(5)对概念失之准确或错乱,必定损害正确的历史思维能 力的发展。
此外有众多的理性化概念,“半殖民地”、“共和政体”、“民主革命”、“改革开放”等等。运用时, 不要抠定义、追外延、究内涵,能恰当地揉合于史便罢。
三、纵横基本线索的能力
历史是线索的交织品。基本线索是跳动在历史有机体中的脉络,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途径。万千纵横有线索 ,万千变化有线索。会抓、会用历史线索为历史学科独特有之的一项能力。
1.历史线索的两大类
在历史整体中,线索或隐或显地表现为粗细、长短、远近、中外、主从等;有曲线、直线、折线等;有政 治的、经济的、 文化 的、战争的、社会过程的等。但是,按性质和作用分辨,只有基本线索和非基本线索两大 类;按走向分辨,只有纵向、横向两大类。掌握了分类,就懂得了这项学科思维能力的基本思路。
2.基本线索的三重性
客观性,是它的第一性。主观性,为师生对它的认知(即“理线索”)。相对性,指它的起止时空限定和 功效的特定范围。三相结合,才能抓准用好。
3.基本线索的三功能
(1)贯通来龙和去脉,体现内在联系;(2)提挈内容和要点,利用抓纲织网;(3)明确趋势和归宿,揭示变化 规律。纵横这三项功能,可以让学科能力同历史的脉搏一起跳动。
4.基本线索的两误区
教材的“引言”本非基本线索,不可误认。有些教学参考书把基本线索写成了“内容简介”或“内容提示 ”或“内容概要”,都不可取。规范地表达基本线索时,必须精炼概括为一句或几句话说出。被基本线索所纵 横的重点要点,不是基本线索本身。
四、运用基本观点的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其核心和灵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没有正确的观点 ,肯定不会有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
近几年来,各省县市推出的初三结业考试卷,反映了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水平。但课上能力素质的要求 ,完全可以也应当高出它三两个“调头”。必须看到,初中学生没有多少基本观点在备用、待用,需要“实实 在在”地充分利用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领悟和初步运用基本观点的主 渠道 。
主渠道——本教材,可供领悟和运用的基本观点有: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主要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 质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主要有:继承和发展的观点,前进和曲折的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代史上更明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地位和作用,政党及其领袖的地位和作 用等。
2.历史学科基本观点
主要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观点,从基本国情和具体国情出发的观点,政权和政体的观点,反帝反封 建相结合的观点,民主革命坚持三大法宝的观点,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有机组成部分的观点等。
3.摘选引用性的观点
指教材根据需要而摘引他处的观点,但不全是照搬照抄。(1)对纲领、宣言、政策、 口号 等的引用;(2)对 人物言论的引用;(3)对著作的引用;(4)对定性、结论的引用,例如“林彪集团发动武装政变”、“‘一国两 制’的构想”、会议有关决定等。
4.因史为论性的观点
这类观点(论断、结论)是教材编者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指导下 ,依据必要的史实和特定历史条件,提炼概括而成为教材的“具体观点”。本教材的“具体观点”比现行任何 其它 教材(人教版)都突出。表现在:①在引言中;②在论断性性的章、节、目标题中;③在课文之中,例如 ,衙门的建立“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 程度”;④在性质、意义、评价和 经验 教训中。运用时必须注意:“具体观点”无普遍性,只起特定作用,只 能“对号入座”。
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越是增强。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它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追求“大一统”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 中华文化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大一统”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诗经·小雅·北山》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而战国时代“九州说”与“五服说”的盛行,则反映出人们的大一统观念进一步走向成熟。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众口言九州的情景,反映了九州观念普遍流行于先秦社会。……九州就是中国,九州的完整代表着中国的完整”(唐晓峰:《“体国经野”:试论中国古代的王朝地理学》,《二十一世纪》2000年8月号)。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礼乐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诸侯争霸,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虽然他们在追求统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见,但天下必须“定于一”则是普遍的共识。譬如,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扬权》);墨家提倡“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墨子·尚同上》);儒家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梁惠王上》),并憧憬着“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的局面。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大一统”观念已成为人们普遍的精神寄托和政治信仰,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具备着这样的思想基础,当统一条件基本具备之时,才会由秦国通过战争的手段,横扫六合,鲸吞六国,使这种政治理想变成了现实,“车同轨,书同文”,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才会有继秦而起的两汉大统一,出现汉武帝在“泰山刻石文”中所描绘的那幅国家“大一统”的理想图画:“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后汉书·祭礼志》注引《风俗通》) 作为思想观念的“大一统”,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并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展变化。在地理概念上,它是指国土统一,“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礼记·坊记》);在政治概念上,它是指全国上下高度一致,听命于最高统治者,“天下若一”,“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尊天子,一法度”;在时间概念上,它是指长久统一,千秋万代江山永固,“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汉书·董仲舒传》);在民族概念上,它是指“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公羊传解诂·隐公元年》)。这种以“统一”为理想政治秩序观念的形成,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亲身体验到分裂割据给国家、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所谓“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等等,都是关于分裂战乱对社会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的形象写照。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统一的政治秩序下,社会生产的发展相对迅速,民众的生活相对安定,国家的安全相对能得到保证。这无疑是比较理想的局面,可以实现人们向往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盛况。由此可见,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中央集权的追求,使得统一既是统治者的政治雄心,客观上也符合广大普通民众的意愿。 正因为“大一统”的理念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成为人们衡量政治有序、天下有道的主要标志,所以自秦汉以降,历史上虽然统一与分裂交相更替,但总的来说,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割据分裂的局面虽然不时出现,但它始终无法为人们所认可,始终不能被承认为正常、合理的政治状态,也始终被中华文化所排拒。即便是在分裂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也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广大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分崩,群雄并立,但各个政权的统治者大都以统一为己任,并以炎黄之后自居:诸葛亮倡导“还定旧都,汉室可兴”,前赵刘渊以黄帝之后自居,后赵石勒赞赏刘邦不封六国之后,前秦苻坚渴求“平一六合”等均为明证。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民族宁合不分的愿望是多么顽强而普遍。这种强烈的“统一”意识还反映在人们对“正统”观的理解上。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古代“正统”说的主导倾向就是为“大一统”观念作历史哲学层面的论证。所谓“正统”就是指“王者大一统”。正如欧阳修所说:“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尧、舜、夏、商、周、秦、汉、唐是也。虽始不得正统,卒能合天下于一”(《居士集》卷十六,《正统论下》)。 千百年来,这种以“统一”为“正统”理念的思想普遍流行,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认同国家统一的自觉性,成为中华文化培育统一意识、指导统一实践、完善统一秩序的又一个显著标志。 中华文化为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资源 在中国统一大势不断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不但起到了团结各族人民、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而且为合理化解统一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资源。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文化讲求“用中适时”、“随时以行”,要求人们把国家统一视为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用中适时、随时以行是人们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思想方法论,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正是这种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文化理念决定了人们在对待国家统一的问题上,能够秉持现实客观的态度,既充分肯定大一统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又冷静看待实现大一统的艰巨性与曲折性。作为统一大略的制定者,尤其要注重统一基本条件的创造与统一有利时机的把握。而其基本原则就是“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国语·越语下》)所以,在一些特定的形势下,要敢于面对暂时分裂的现实,先完成局部的统一,并肯定局部的统一对于最终实现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努力为将来的大统一局面的形成创造条件。譬如,在历史上,战国七雄争战之于秦汉统一、魏蜀吴三国鼎立之于西晋统一、南北朝分治之于隋唐统一、宋辽金对峙之于元明清统一等等,在当时不少政治家、思想家看来,都是走向国家大一统的必要环节,是“分久必合”的重要前提。在这个时候,对于当时的战略决策者而言,关键是如何作好充分的准备,繁荣经济,改良政治,增强军力,从而在统一时机成熟之时,运用军事、政治、经济等多种手段,顺应民心以结束分裂的局面,“宜当时定,以一四海”(《晋书·羊祜传》)。与此相反,如果昧于时势,企冀在条件不成熟之时“毕其功于一役”,则必然事与愿违,不但无法实现大统一,而且还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分裂局面。应当指出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云云,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分”是为更高层次意义上的“合”作必要的铺垫和准备,“合”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中国国家统一的历史大势看,秦汉统一的规模胜过宗周的天下一统,隋唐统一的规模超迈秦汉,有清一代的统一规模又远逾隋唐,这正是国家统一大势日趋增强的历史印证。因此,可以这么说,“用中适时、随时以行”的思想方法论,几千年来始终维系着人们对大一统的坚定信心,帮助人们克服分裂与统一交替出现所带来的困惑,推动着国家统一大业在曲折中不断向前迈进。 第二,中华文化讲求“守经用权”、“和而不同”,强调国家的统一是一个富有层次的文化现象,要求人们在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稳步推进。“守经用权”指的是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指的是要正确看待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的关系,更好地实现“一”与“多”的辩证统一。按照“经权”原则,“大一统”是人们必须严格遵循和不懈追求的“大经大法”。因此,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秩序,既是历代王朝一以贯之的最高政治目标,又对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种文化思想指导下,人们在坚守“统一”至上原则的同时,要“守经用权”,通权达变,从而为更好地实现“大一统”这一基本目标铺平道路。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文化观念则为人们追求与完成国家的大一统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它提醒人们,在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上,既要看到统一的必然性,又要承认统一的差异性。因此,中华文化始终强调,“天下”乃是有中心与边缘之别的天下,有层次的天下。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五服制”的提出就是证明。而事实上,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拥有广大的农业区,而且还有广大的农牧业结合地带和牧业区,地区差异很大,彼此的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在全国雷同地推行“大一统”行政管理,显然不切实际。因此,传统的“经权”、“和同”思想正好为历代的统一政治实践提供了可事操作的方法。这就是要坚持“大一统”之“经”,以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秩序为目标,全面推行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积极经营边疆,同分裂割据等违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同时,也承认统一的地区差异性、内外层次性,重视区域差别与文化多元。在统一实践上体现出“通权达变”的理性宽容精神,对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的政策和制度。如形形色色的“羁縻”体制及政策,就既赋予了“四夷”边疆在“一体”中的角色,体现了大一统的原则,维护了中央的权威;又“适天地之情”,“各适其性”,“地移而事移”,照顾到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生活方式和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做到了因时因地因人而治。这种“经权”、“和同”理论,无疑是国家统一的强大粘合剂。 第三,中华文化强调“王者无外”、“夷夏一体”,要求人们把国家统一视作一个民族融合的和谐形态,在实践中追求各民族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所谓“统一”就不单纯是华夏汉族方面的问题,而是汉族与众多少数民族共同关注与参与的历史主题。换言之,统一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消除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畛域,实现民族大融合。中华文化有关民族问题的立场有两大支柱:一是所谓“夷夏之辨”,鼓吹“用夏变夷”;一是所谓“夷夏一体”、“王者无外”。就前者而言,它承认诸夏与夷狄之间有差别,但这种差别不以种族归属为标准,也不以地域远近为界限,而是以文明进化程度为标准。由于所处位置以及观察角度的不同,占主体地位的华夏民族自然认为诸夏代表着文明与先进,夷狄代表着野蛮与落后,历史的进程当以诸夏为中心,由诸夏的文明改造所谓的夷狄,“以夏变夷”,使夷狄逐渐向先进文明过渡,最终实现大同的理想。当然,对这种诸夏本位观,国内少数民族不一定完全赞同,汉代时中行说与汉使辩论时亟论匈奴风俗文化之优长,就是证明。就后者言,“王者无外”、“夷夏一体”意味着天下乃是“统一”的天下,“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的普天之下、“六合之内”均为“皇帝之土”(《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以,华夏的天子是全“天下”的天子。按照这个逻辑,国内不同的民族自然可以各处其所,进而走向融合,统一于天子的号令之下。这两种民族文化观念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整体,互为弥补,共同作用于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应该指出的是,“用夏变夷”的深层文化含义,是视夷夏关系为可变的实体,而非不变的顽石,两者的区分仅仅在于道德、政治方面,而与血缘种族、地域环境无涉,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昌黎文集》卷一,《原道》)。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中国也可以退为夷狄。这样便为历史上少数民族推行汉化,入主中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民族大融合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至于“王者无外”,则是致力于化解国内不同民族的对立与矛盾,使其认同于“天下”统一的理想。强调华夏与各少数民族的和谐相处,并在时机、条件成熟之后一步步走向融合。这样,便为历史上开明的统治者推行“胡汉一家”的进步民族政策,维护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唐太宗倡言“天之生人,本无蕃汉之别”(《李卫公问对》卷中);强调“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雍正一再主张不得“有华夷中外之分”(《大义觉迷录》卷一)。中华文化这种增进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的价值观,毫无疑问在促进民族融合、进而巩固和发展国家统一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继承中华文化宝贵遗产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从中国历史发展大势看,追求统一、维护统一始终是中华文化的本质属性与价值取向。千百年来,中华文化既为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也为人们参与这一历史活动提供了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手段与方法。即使在今天看来,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首先,它使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保持了大统一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现代政治版图,并为中华民族在向近代民族国家发展中培植了政治、民族和文化资源。自夏商周以来,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创造了条件;而自秦汉以降,儒家的“大一统”文化价值观更是一以贯之,支配和规范着历代传统政治实践,成为传统政治运作的至上原则和行为方式。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一成果,各少数民族也都以融入到中华一体的民族大家庭为其发展的归宿,从而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不断地得到巩固和拓展。换言之,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深入人心,汉族与各兄弟民族在碰撞、融合、和谐的基础上互动互补,共同发展,不断增强政治与文化的认同感,这对于坚持国家统一大势的健康发展、增进各民族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功不可没。到了近代,中国虽然遭受到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但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国土的基本统一,表现出坚不可摧的民族力量,这不能不归功于以统一为宗旨的中华文化的整合凝聚作用。 其次,它使中国社会的发展保持了长期的历史连续性,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体系与文化体系在其形成和发展中,也有一个不断充实、扩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一统”的政治体系不断成熟,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不断汇聚沟通,由点及面,由内向外,不断辐射,不断扩散,如此循环往复,逐渐将旧的边缘消融为新的中心,中华民族实体就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巩固。因此,历史上的匈奴文化、突厥文化、蒙古文化、满族文化乃至域外的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基督教文化等,虽曾作为与“华夏文化”对立的一极受到排斥,但最终还是在不断扩大的交流中,在“大一统”的格局中,得到有机的融合,使中华文明不但一直没有出现断裂,而且不断进行更新,不断增加新的活力。可见,正是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创造力与文化主体的自觉意识,使得国家统一大势浩浩荡荡,不可逆转,文明承续始终如一。
我的博客一直在讨论这个话题。
写作思路:以近代史作为框架,选择其中比较知名的事件进行书写,最后总结中国人,绝不允许“佛狸祠下,神鸦社鼓”的局面出现!正文: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束,中国的屈辱历史也随之开始,这,便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部不堪回首的侵略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我们应该做的,不仅仅是面对一堆悲惨的数据愤怒的大声嚷嚷几声就算了,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更应该冷静的分析这段历史,然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中国近代史可以简单的以1919作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19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强迫清政府同它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割地,赔款,甚至连关税都要同英国商量,曾经的天朝上国此时不得不对船坚炮利的英国言听计从。
即便如此,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仍是贪得无厌,它们又通过南京条约副约,虎门条约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以方便它们更好的在中国进行搜刮和侵略。
美国无耻的将所谓“扩大各国权益”的功劳归功于自己,而法国则用《黄埔条约》将传教士的坟地都搬到了中国,更可悲的是,为他们守墓的,居然还是我们中国人。
和平的日子没过几年,资本主义列强又开始蠢蠢欲动。
英法急欲通过“修约”来扩大他们在华的侵略范围,而不巧的是,他们的无理要求被中国的皇帝拒绝了。
而他们,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损失绝不仅仅是烧毁了一座圆明园那么简单。
天津条约使的他们的魔爪伸向中国内地,而北京条约则使大批中国人被当作“猪仔”贩卖出国。
与此同时,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不久的俄国也趁火打劫,强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每每想到俄国的版图,笔者的心都不禁一颤,那是多么巨大的数字啊!可是,那些数字,本来有很多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
在资本主义列强无耻侵略的同时,中国人也开始有所觉醒,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外国侵略者的打击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促进作用仍不可磨灭!
在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同时,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同样是“师夷长计”,同样是向要富国强兵。
然而,日本成功的摆脱了被侵略的命运,而我们,却反过来被曾经得到我们诸多恩惠的小小岛国——日本,打的落花流水。
甲午战败,难过的不仅是李鸿章。
甲午战败,低头自省的,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
时至今日,我们仍需以此为鉴,不断革新政治,不断发展科技。
只有这样,才能不至重蹈100多年前的覆辙,也才能真正的,雄立于世界之林!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赞叹前人的勇气,在那样一个灰暗的时代,在那样一个连国家最高统治者都沦为别人附庸的时代,那些英雄还是坚定的走自己的道路,希望用自己的决心和勇气来拯救他们所深爱的国家和人民。
没错,八国联军侵华了,辛丑条约签订了,义和团失败了,辛亥革命果实也被袁世凯这个卖国贼给窃取了。
可是,可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的农民在抗争,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抗争,中国人的意志并未被消磨,那些英雄,用他们的鲜血告诉我们:中国人,绝不允许“佛狸祠下,神鸦社鼓”的局面出现!
巍巍中华, 雄踞亚陆, 山河壮丽, 人杰地灵。她不仅以悠久的历史文明著称于世, 而且又是一个富有深厚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家。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直作为我们民族的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绵延不断, 与时常新。从鸦片战争起, 中国遭受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中国社会在被动依附的状态下开始了近代历史进程,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焕发着新的历史特点, 激励和启迪中国人民去谱写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中华振兴的历史新篇章。 第一, 反对侵略, 维护独立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独立、自由的民族, 从不甘屈服于外来的侵略和奴役。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也是中国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当有“ 世界的工场”之称的英国凭借近代的武力发动侵略后, 中国人民无所畏俱、不甘屈服、英勇抗敌、反对投降, 成了鸦片战争时期爱国主义的中心内容。“ 上公声望慑蛮夷, 一檄贤于十万师” 。在伟大的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中, 具有爱国重民思想的林则徐成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英雄。他受命赴广东查禁鸦片, “ 原知此役乃蹈汤火, 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 , 决心“ 为中原除此巨患’, 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国人民纯洁的道德心和反侵略的坚决性。六三虎门销烟的壮丽画面雕刻在夭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 它作为近代爱国史诗的第一章永远铭勒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 因义生愤愤生勇” , “ 家室田庐须保卫” 。面对英军的野蛮入侵, 三元里人民义声如雷, 手持犁锄和简陋武器, 齐心合力把“ 强徒摧’, 。“ 奉命剿贼, 有进无退” , 不惜“ 为国捐躯’, 。这就是关夭培、陈化成等爱国官兵们的精忠报国思想。“ 守士之义, 不可以不死。” 富有报国情操的姚怀祥等爱国文官亦能同赴国荡。乍浦、镇江驻防旗兵的血战, 隆福兵败自刻, 海龄合家殉难, 则充分表现了少数民族官兵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子随父死不顾身, 母闻子死数点首’ 。葛云飞的老母称赞儿子死得忠勇, 陈连升、朱桂都是父子同殉国难。大学士王鼎甚至以尸谏反对投降。这种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是何等的可歌可泣和感人肺腑不.甘屈服的顽强的斗争精神, 是一个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一种可贵的品格。鸦片战争后, 中国人民不断继承和发扬这种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通过历次民族保卫战争、边疆自卫反击战争、反洋教斗争、反帝爱国运动以及其他各种反侵略斗争形式, 为反对外国侵峰, 捍卫民族独立, 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斗争。所以资本帝国主义永远不能实现灭亡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目的。 第二, 面向世界, 善师人长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 中国人民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自明清以降, 由于封建经济的停滞, 中国日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行程。从中外关系来说, 鸦片战争是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遭受比自己先进的外来势力的侵略并被其打败的战争。这次战争的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给我们民族带来了历史厄运, 但也因此促使她逐渐从闭塞、自满、愚昧、落后的状态中觉醒。在鸦片战争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 中国有识之士称中国社会状况和中外关系所发生的变化为“ 古今之变局” , 从中总结出落后挨打的教训, 多维地认识西方世界, 多维地反省中国自身, 在忧愤、求索和抗争中探寻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的道路。鸦片战争时期, 林则徐以求实的态度正对现实, 不断自我克服陈旧观念, 注意“ 洞悉夷情” , 组织翻译西洋书报, 编撰《四洲志》, 首先开眼看世界。魏源心怀战败的“ 积感” , 发愤作《圣武记》和《海国图志》, 要求“ 过时而悔” , 主张通过“ 以夷款夷” 开门通商, “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林、魏的“ 师夷制夷”主张是一种包容“ 知夷”和“ 师夷”两方面内涵的完整的反侵略思想。但当时除林、魏主张“ 师夷”外, 大多数爱国者,包括疾呼“ 欲中国稍习夷事”的姚莹在内, 仍只是停留在要求“ 知夷”的层次上, 而对“ 师夷”还缺乏明确的认识。这表明, 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在其起始时就具有艰难曲折的性质。只是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所受的打击更加严重, 教训更加深刻, “ 师夷长技”的主张才被付诸实践。追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中国人又从对洋务运动理性偏误的检讨中提高了认识, 近代中国学习外国的潮流被推进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表明, 中国由于落后一再挨打, 这又激发人们要求向外国学习。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始终包含反对外国侵略和学习外国先进两方面的内涵。鸦片战争时期, 魏源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最先体现了这两个方面不可分割的关系。魏源征引古语说过“ 善师四夷者, 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 外夷制之”。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不能扭转落后挨打的局面, 除了由于帝国主义的贪婪和凶残外, 从中国自身的因素考虑, 这与“ 不善师外夷”有关。再之, 近代世界自资本主义产生后, 逐渐形成了世界市场, 从而使世界各国的发展出现了某种一体化的趋向。从此, 任何一国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世界, 离不开世界市场。不管你愿意与不愿意, 自觉与不自觉, 都必须以某种方式进入世界市场, 参与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鸦片战争时期, 林则徐坚决反对“ 封关禁海”。张际亮也说“ 今日之势, 既不能闭关绝市以清其流, 则唯有因势补救而已” ⑩ 。魏源则从对英国“ 专行贾,且佐商贾以行兵’。的认识出发, 提出通过“款夷”通商以实现“ 自修自强” 。自魏源的《海国图志>奖励国民对外之观念气“ 国人亦因有是书略知求知识于世界’, , 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和世界市场意识逐渐明朗和开阔起来。王韬盛赞魏源的“ ‘师长夕一说, 实倡先声” 。并认定“ 中外通商之举, 将与地球相终始’, 。, 不可逆转。为此,郑观应阐发“ 商战”思想。及至孙中山则更高倡“ 行开放主义, “ 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 。可见, 从鸦片战争起, 面向世界, 善师人长, 积极参与世界市场和国际竞争, 是近代爱国主义潮流的又一重要内涵。 第三, 注重“ 内治” , 致力富强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内省意识传统和自强不息精神的民族。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者充满反求诸己的愤发图强精神。他们怀有强烈的社会危机感和历史责任感, 批判现实, 呼吁改革。鸦片战争前夕,龚自珍强调“ 夭地, 人自造, 众人自造, 非圣人所造” ⑩ , 慨慷悲辛, 呼唤风雷, 憧憬“ 更法” 。鸦片战争后, 魏源及时总结了战争失败的教训, 提出了“ 自修自强”和“ 富国强兵”的口号。他从“ 御夷” 、“ 善后”的角度, 强调“ 治内详于治外” 、“ 以治内为治外” 。他从外御强敌必先革除弊政这种重视“ 内治”的思想出发, 要求克服“ 人心之寐”即愚昧昏庸和“ 人才之虚” 即虚骄浮夸的中国政治的这“ 两大积患” ⑩ , 使中国政治清明, 社会充满生机, 从而借以转弱为强, 使外国侵略势力折服。他非常重视和强调当政者在开启“ 人心” 、转移“ 风气” 、“ 自修自强”方面的作用。他用彼得大帝向“ 西洋”“ 学习工艺”使俄国称雄欧洲的故事, 劝谏清廷“ 厉精淬志” , “ 足国而足兵”。, 使中国臻致富强。这种注重“ 内治” , 致力富强, 把反对侵略和学习西方、外御强敌和内革弊政结合起来的爱国主张, 代表了近代爱国主义新潮流。 鸦片战争时期, 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爱国者还有一个突出的可贵之处, 这就是他们富有重民思想。他们相信民众有爱国心, 爱国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反侵略力量。他们高度相信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魏源在提出学习西方造炮制船时, 主张除官办外, 应允许商办和从事民用产品的制造。并说“ 风气日开, 智慧日出, 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 。他相信中国人民能像西方各国人民那样使国家臻致富强。民族自信是一个民族能够振兴的希望所在。一个民族如果失掉必要的自信, 那就很难振作, 就会丧失前途。鸦片战争时期,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爱国者, 充满发愤图强精神, 重视“ 内治” , 呼吁改革, 高度相信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这种爱国与重民相结合的情思, 弥为珍贵。他们无愧是近代爱国主义的“ 前驱先路”总之, 自从鸦片战争揭开中国近代历史帷幕后,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开始以反对侵略、维护独立、面向世界、善师人长、注重“ 内治” 、致力富强等为主要内涵, 这就把优患与发愤、求索与开拓、爱国与重民、御外和治内、民族精神与世界观念结合起来, 从而开拓了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潮流的新方向。当年, 国势砧危, 人民苦难, 从林则徐、魏源到康有为、孙中山等近代爱国者不断发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 使近代中国民族振兴之路逐渐明亮。今天, 中华国运已经回转, 香港已经回归, 只要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爱国主义精神, 沿着立足祖国、放眼世界、振兴中华的道路奋勇前进, 中国的二十一世纪前景和现代化事业必将更加灿烂和辉煌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华 传统 文化 博大精深,生活中随处可见,用的文房四宝,吃饭用的筷子,过节庆祝的鞭炮,皆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传统文化 优秀 作文 800字,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论传统文化优秀作文800字一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也在伴随着人们不断地传承与发展,与时俱进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源源不断的人影响后世深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 文化,奠定民族的根历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国,而现在,存在的只有中国一个。这其中中华文化起着巨大的作用,一个民族只有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才能扎根成长,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有了今天强大的中国,才有了今天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勇气,只有不断地去传承,和发展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才能更富强。 文化,奠定民族的魂,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大漠精神雷锋精神,这些耳熟能详的精神,不断影响着后代人,中国历来就有勤俭节约孝敬父母等等的传统美德,而这些美德和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带人也为之将这些精神和美德去发扬去传承,就像涓涓细流,永不停止。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而中华文化经历了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传统文化不断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奠定了精神支柱,有了自己的文化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柱,精神支柱是我们矗立世界东方不倒的脊梁人一旦没有了精神支柱,不就会变得颓废吗?所以文化的作用不容小看我们更应该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一代代人的成果文化的重要性在国际社会上也日益可见,所以我们不能丢了自己的根魂精神支柱,人没有了这些汇款,那国家和民族也会如此,文化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基石,我们必将传承与发展。 一代代人一代代的延续让我们的祖国日益富强,正是文化的支撑,正是文化对我们的指引丢了什么,也不该丢了自己的根自己的魂。 文化的影响一定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历久弥新的,也是影响深远的,在当今社会,文化也成为了一个,符合,国家实力这一方面让我们更,不能去忽视它,我们更应该去传承与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让这股涓涓细流永不停歇的传承发展下去。 我们身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更应去完成他的是自己的使命完成时代交予我们的任务,而支撑这些的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论传统文化优秀作文800字二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当全球化给我们带来好处与便利时,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击也破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面对各国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的我们应对外来文化有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更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但随着西方文化浪潮的侵入。中国人心中的民族文化开始逐渐失去颜色。节日文化的入侵深深的侵染了人们的思想。我过的七夕节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但现在却被西方人称为情人节的节日所代替。每当这时,商场中、大街上各种这样打折出售的 广告 牌上都是情人节这几个字。可见七夕节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国民对待本国文化的态度冷漠,对别国的文化却充满了热情,这致使中国人民丧失了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曾经散落到街头的传统小吃已成过往云烟,最热的肯德基、麦当劳这些“洋房”顶替了小吃原来的地位,国外的名牌服饰也成为年轻人争相攀比的目标,国产品牌几乎无人问津。如潮水般涌来的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的大街小巷,曾今对传统文化那种刻骨铭心的感觉正在渐行渐远,那种魂牵梦绕的情节正在烟消云散。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如今却面临着破坏与毁灭,这是国人的不幸,但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个高速发展的大国如果丧失了民族文化那将是何等的可悲与可怕。 我们不能再重复历史,不能再像百年前那样成为一个任人宰割的肥羊,我们既要守住自己的文化,也要大力弘扬优秀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都开满中华文化之花,就像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开办一样,传播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用独特的中华文化去感染世界,让世界都了解中国,让中华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西方文化的浪潮能扑向我们,那中国文化的风暴必将刮向西方。 中华文化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化。它需要我们的保护与发扬,但同时面对外来文化我们也必须持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这样才能让中华文化继续扬帆远航! 论传统文化优秀作文800字三 近日看到一幅漫画漫画中,一位厨师身上写着,寒假培训的资料,旁边是一幅传统文化的锅,被架在火上,另一边是两个人捧着热汤在品尝,这幅画面,让我觉得我们应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经典美德。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已经拥有五千年的竹文化历程,经历了历史的长河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近代社会最后到达线的时候,中国的美德早已深入人心,传统文化是历史的象征,在历史中漫长的过程中不断被洗涤从最初的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到现在的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哪一个不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诗歌中大量赞美歌颂祖国山河的诗和人的真善美的佳作,数不胜数,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解除了人们生活的质朴安宁和谐,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写出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悠闲安详的喜爱,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建筑也无不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每一个建筑的独特风格都有不同的意义。所以建筑才被称作凝固的艺术,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一般都是房檐向上翘起一层一层,每一层都比上一层大而且宽,这不正是体现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终极全,的特点吗?可见一个小的艺术中都蕴含着那么大的声音,足以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中国的民族节日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傣族的泼水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集会,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应该弘扬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一直延续下去,不能让这些文化在我们的手中销声匿迹,国家在不断,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去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政府也应该保护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绵延不绝。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去弘扬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多的人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带动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让中国的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垂不朽,使中国更加强大,祖国更加美好。 论传统文化优秀作文800字四 中国,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源远流长达5000年之久,从远古的孔孟思想到当今的社会主义文明,从甲骨文到简体汉字,华夏人民的千古智慧筑造了一个辉煌的中国。 首先,不得不说,现今中国发展迅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但在这背后,中华文化却陷入了一个难堪的境地:如中国某些大学自主招生不考语文,语文即中文,中国人的母语,却糟的如此待遇,何尝不让人痛惜。 再者,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为著名,而现金各国有几人会去注重所谓的礼仪:公交车上,许多中年人坐在座位上老年人只能瞅着上方的“老弱病残孕坐席”而叹息,抑或破口大骂,打架斗殴,聚众闹事。中国人如此“注重”礼仪,还有何脸面打着“礼仪之邦”的名号去面向世界。 再次,中华大门对外开放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西方文明涌入中国,中国人喜欢过 圣诞节 宁愿弃 端午节 , 中秋节 等传统节日于不顾,韩国江陵申请端午节传统节日,这难道还不够点醒中国人吗? 还有,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本来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好政策,却造成了家长溺爱孩子之风,家长说不愿让孩子过以前的苦日子,但中国有句古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的锤击怎练得一身正气。 最后,日本作为一个小小岛国,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远超中国,日本人大力发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三字经”,日本很多人都会背,中国人呢?日本人不仅会背,而且还会时间在生活中,中国人能知道就很不错了。当今世界经济竞争激烈,很多人都在试图寻找解决 方法 ,一位博士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说过:挽救21实际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思想和大乘佛法。中华文化以和为贵,确实为当今实用典范,可中国人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惊奇的事情:捧着金子在大街上乞讨流浪。这让中国如何迅速发展经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世人眼中的宝藏,却成了中国人眼中的垃圾,这让听着不得不捧腹大笑,但这是事实,是不可更改的事实。 再此,我希望诸位中华同胞可以认真学习研究中国文化,弘扬发展中华文明,让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可以再次以文明的面貌站在世界之巅! 论传统文化优秀作文800字五 朋友,当你沉浸在“情人节”的玫瑰花香里的时候,你可想过,在将要到来的“七夕”里,牛郎织女将一路奔波,即将相会在鹊桥上? 朋友,当你头戴红色圣诞帽,挤在小教堂里不亦乐乎的时候,你可记得,重阳那天携带双亲登高远眺,身插茱萸的一幕幕? 朋友,当你操着满口“洋话”庆祝“洋节”的时候,其实,你难道不应该去陪父母去倾听民族古乐的动人琴声? 朋友,在西方洋节的冲击下,你是否还记得,你的肤色就是大地的颜色,你的血液里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风俗? 让我们放下手中的杯盏,关掉轰鸣的音响,坐在寂静的明月下静静的思考吧! 如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是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彼此渗透的社会。闭关相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只有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才能傲然与民族之林,但是传统文化又何要丢弃?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长廊中,已经沉淀了令世界所有人所惊叹的无数瑰宝——文字、礼仪、节日。仅他们就如同天上奔腾的清流,又像森林间孕育的灿烂的珍宝灿烂夺目,博大精深。 仅看中国节日文化就是一曲令人回味无穷的民乐,是一杯品不透的茶水。新春佳节,合家团圆; 清明 节,缅怀逝者;中秋之夜,千里共婵娟;端午之夜,龙舟尽发,祭奠古人忠烈。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动人的 历史 故事 ,寄托着华夏儿女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祝福。欢度传统佳节,既是沐浴于清泉中,倾听古代贤德之人在耳边吟唱,享受民族风俗,又是置身于文化的海洋,浴心于壮阔波澜之中,顿感今朝人生美丽幸福无比。简而言之,佳节既能感受瑰丽多彩的文化魅力,又是联系血脉骨肉之情的纽带。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深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必定是每个民族的骄傲。长江黄河孕育了华夏儿女的勤劳勇敢,以及对故乡的眷恋。欢度传统节日,就是把心结坚守多年,让精神流传久远。即使你漂泊异乡,身处困境,也能勇于奋起,重返故里。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古曲声声曾让西方震动;中秋团圆,七夕庙会,曾让世人感怀。我们要坚守共同的财富,担起肩上的责任,让 中国传统节日 的神韵代代流传! 亲爱的朋友,当你流连于庆祝洋节的霓虹灯下时,可别忘了,你应该重返故里,坚守故里,因为那里有属于自己的一缕节日的阳光! 论传统文化优秀作文800字六 没有土地的滋养,就没有了参天大树,没有底层坚固的地基,就没有那高楼大厦,没有中华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近年来,有不少学生利用其寒假时间去参加传统文化培训班,他们的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俗话说人不能忘本,我们现在所学文化,其根源都来自于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应该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世界上的每个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的文化也不例外,传统文化中有优秀的也有其不好的,部分,我们应该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继承并发展下去,作为学生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只有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古文,让我们领略了古人的风采,学习历史,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的伟大成就,古人们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它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促进我们全面发展。 发展传统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沉淀下来的,有其独特性区域性,21世纪的现在,倡导和平与发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是促进国与国之间进步的一个途径,所以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更广阔,更长远,既要借鉴各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争做中外友好关系的使者,中华文化有其固有的包容性,兼收并蓄,所以我们更加要不断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立足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也是其中的变化因素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传统文化的根,在其基础之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其顺应时代潮流,现在传统文化的气息还随处可见, 春节 贴春联,守岁等悉数已深深烙在人们的心里,在其基础上,人们也在不断的革新,让新年更加的热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魂,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社会文化的繁荣,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传统文化这个基础,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魂,是现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能够促进社会发展,请同学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吧! 论传统文化优秀作文800字七 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了普及传统文化的热潮。各种打着“弘扬传统文化”旗号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突然骤增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多得叫人咋舌,所谓的“国学学堂”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以及网络上相继开设……这些都曾引起热议。人们感叹着,纷纷表示文化终得以传承。但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真的就靠着这些就得以普及吗? 就来谈谈那些电视节目吧。说是弘扬文化,但实际上,跟文化有关的内容有多少呢?几乎都是擦点边,更甚者只是挂着名号罢了。毕竟,电视节目这本身就与利益挂钩,真正“为爱发电”的几近于无。 但不可否定的是,电视上确实有一股“清流”,人们确实能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一些人沉迷于其中,下定决心要弘扬文化,然后反复观看每期节目,最后坚信自己就是那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殊不知,仅仅通过一层毫无温度的屏幕所看到的,就如沙滩中的一粒沙般微小,而从中真正明白的,甚至连粒沙都不足。 普及传统文化,怎可能是一部电视剧,一档电视节目就可以做到的。实际上,那些碎片的内容,不过是过眼云烟,可能看的当下会觉得收获了不少,但过几天,过几十天,能记住的不过是寥寥无几,也就剩一个模糊的印象。更何况,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了牟利而肆意乱改,吸人眼球的虚假的信息充斥其中,满是漏洞。 还有大火的《生僻字》一歌,热度至今未退,各大歌手仍然争先翻唱。作者称自己的歌“传播中国文化正能量”“大多数都是高考必考词”,群众们听后纷纷表示语文白学,被捧得极高。但实际上呢,这首歌辞藻华丽,风格浮夸,蕴含生僻字的部分强行押韵,就好像是从词典上随便找了几个尾音一样的词,不顾词本身的意义,强行拼凑成一段歌词。更何况,歌唱时本就会因曲调而改变一些字的字音,听者无意间记下了这些错误的读音,又怎能普及中国文化?一些人因会唱这首歌,就骄傲地觉得自己的文化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触碰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种非常浅薄的自我认知。 了解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可不是 说说 那么简单的。只有当我们亲眼见过,亲自去见识过,这才算是真正触碰到了传统文化,若要说了解还远远谈不上。 论传统文化优秀作文800字7篇相关 文章 : ★ 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作文800字 ★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800字作文范文3篇 ★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文800字范文 ★ 传承传统文化作文800字 ★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高中作文800字 ★ 春节传统文化作文800字 ★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作文2000字 ★ 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800字优秀范文 ★ 坚守传统文化的作文示例800字
写作思路:首先可以开篇点题,直接给出文章的主旨,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用举例子的方式来进行阐述论证自己的看法,中心要明确等等。
一、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意义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是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四大文明古国,形成了人类最早时期的文明。追溯中国历史,至今已有5000年文化积淀,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经过了多种字体的演变,并由此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传承了下来。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仅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引以自豪,而且要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和智慧,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位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的学科,也是文史类和师范类院校必开的一门课程,目的是让广大莘莘学子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的、悠久的古老文化,将这种文明与思想继承下去,影响更多的人。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广义上来讲,中国的文艺理论和汉语言文学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各种形态的文学思想皆与中国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教、玄学等古代哲学密不可分,构成了中国最丰富的古代文化组成部分。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整体文化,对学习中国古汉字、音乐、舞蹈、宗教等文化具有一定帮助。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材建设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校开设最早的课程之一,该专业注重学生文学修养、文学鉴赏、古文阅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开设与中国社会变革是联系在一起的。随着90年代全民经商大潮的兴起,文坛上百花齐放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文学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少,90后一代更热衷于现代西方文化,普及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虽讲述的是古典文化和艺术,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影响教师采用高新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视频、声音于一体的方式还原当时历史时期的场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兴趣,使学生通过影像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古代艺术、教育、佛学等文化。
除此以外,通过实地考察和开设孔子学院,也能够更好地推广和普及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汉语言文学是古老而又具有系统性的一门学科,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文学鉴赏、古文阅读等能力,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通晓中国古今文化的文坛之士。
两汉时期的经学、隋唐时期的佛学、宋明时期的理学、清明时期的朴学及近代民主思想等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全面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身为中华儿女感到自豪。
新时代的大学生同时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任务,可利用多媒体或互联网工具,将中国悠久且古老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我的博客一直在讨论这个话题。
历史 文化 是城市的宝贵资源,是塑造大连城市形象的要素,大连古代历史文化悠久、近代历史文化更具特色。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大连历史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连历史文化论文篇1 试谈大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摘要:近年来大连市发展建设加速,新区面积增加,建设质量不断高,但能够代表大连历史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质量升级却迟迟未能推进,导致城市特色及风貌逐渐缺失。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使历史文脉、城市记忆在延续传承的同时,街区本身也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自身得到发展;保证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整体保护,挖掘和强化历史风貌特色,提升环境品质,完善区域功能。 关键词:大连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 发展 一、现状概括 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大连城市经历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城市规模进一步拓展,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非常注重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现状保存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有:胜利桥北历史文化街区、南山历史文化街区、黑石礁历史文化街区和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 胜利桥北历史文化街区是沙俄租借时期(1898-1904)形成的,是当时沙俄的行政区,沙俄的大连市政官衙公署等机构均集中于此,市政官吏、港口及城市建设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东清铁路公司办事机构、俄籍铁路员工宿舍、俱乐部、医院、商会、公园也均设在这里。除行政办公职能外,这里还是俄国人住宅区,住宅地块以小路分割成均匀的,中间建有二至三层坡顶式的半木结构或全原木的花园式住宅。随着年久失修,街区建筑开始破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连市政府对团结街两侧进行了保护式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俄罗斯风情一条街。目前,街区内建筑许多均破败不已,街区内居住人口多为无业流动人口。 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于日俄占领大连时期。俄国人占领时期(1898-1904)把城市规划为行政区、欧罗巴区、中国人区三个区。欧罗巴区即为现在的中山广场历史保护街区,该区是城市的中心地带。规划的莫斯科大街(今人民路及青泥洼桥以东的中山路)贯穿东西,规划的码头、火车站均设在此,交通便利。市区的主轴线规划是自港湾广场通向中山广场而直达西公园的莫斯科大街(中山路、人民路),它串联着几个广场,联系着码头、中心广场再经欧洲市场到达中华剧场(群众剧场)。在日本占领大连时期(1905-1945)实施了俄国人的规划,1909年规划在广场周围安排了大连民政署厅舍(现大连工商银行)等大型公共建筑。在道路广场及有轨电车方面,首先实施了沙俄的规划,修建了直径为213米的大广场即现在的中山广场。中山广场历史街区保护较好,广场周围历史建筑保护完好,街区功能仍为商业金融,但街区内部历史建筑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 黑石礁历史文化街区始于俄国人占领大连时期(1898-1904),是俄国高官富豪的高级住宅区。日本人占领大连时期(1905-1945)为日本人的居住区。现在这一地区为部队用地,用地功能仍为居住,但街区内历史建筑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南山历史文化街区是日本占领时期日本人居住区,建筑多以全木质结构建造,外形则融合了欧洲古典风格与日式风格,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由于南山地区风景优美,适宜居住 ,许多历史人物曾居住于此,有张作霖、林彪、博爱医院创始人孟天成、孙传芳西班牙领事、德国领事等。近年来通过小规模改建、新建,仿照日式风格建设部分别墅,以步行街形式形成日式风格一条街,两侧分布日式酒馆、饭店、会所,成为城市旅游亮点之一。 这些历史街区集中反映了大连市城市建设的发展历史,是城市发展中凝固的记忆。每一个历史街区都代表着不同的历史特色,是大连仅存的历史记忆,但由于年久失修和“改造性的破坏”,部分历史街区正在丧失它原本的特色,并有遭到进一步破坏的危险,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二、保护原则 1、坚持历史保护与有机更新并重的原则 历史街区存在大量的历史遗迹,应做好对历史街区整体空间格局及路网肌理的保护、文物古迹及历史建筑的修缮、测绘、存档等工作,坚持历史街区历史保护的原则。防止大拆大建,实现逐步有机更新历史街区面貌。 2、坚持新老城区统筹发展的原则 历史街区部分职能可以疏散到周边地块或其他城区,促进历史街区协调和整体统筹发展。 3、坚持功能提升与整体风貌保护统筹的原则 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应对一些历史街区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完善历史街区功能。城市建设和发展要有历史眼光,重点着眼于城市功能和城市风貌的历史性演化,形成与城市自然格局、历史格局相适应的物质形态。 4、坚持公众参与、管理创新的原则 历史街区保护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建设,无论是文物古迹的修复和保护、历史街区房屋修缮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还是城市整体格局、水系的恢复与建设,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应唤起社会的共同关注,推动公众对历史保护工作的积极参与。同时,可以通过组建民间团体、基金会、非营利组织等形式,推动市民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保护工作的直接参与,鼓励制度创新,协助政府共同推进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工作的开展。 三、保护与更新策略 1、历史保护策略 关注原住民及原生文化。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传承延续,需要一定的载体。街区中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是静态无声的载体;而街区中的原住民则是动态有声的载体。保护历史街区,应该留住原住民,保存其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这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保护。历史街区功能的延续与产业发展都是基于当地无形文化的基础展开,没有用外来文化替代。此外,都试图将无形文化“有形化”,通过赋予无形文化有形的场所与载体,创造“动态生活场景”来实现街区文化的传承。 增加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目前的在册文物单位大多是当年的公共建筑,如学校、银行等。应组织下一步的文物单位扩充工作,将反映出历史居住形态的历史建筑添加到文物保护名录里。 2、感知体验策略 大连作为一个山海辉映的旅游城市,应增强街区周边山体、滨海的开放度,成就山体、滨海开放空间,将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开放空间结合。为更好的感知体验空间格局、特色开放空间,应设置景观路、景观视廊、标识系统等。预留近海通道、观海视廊;预留进山通道并在山体上设计观景平台;设置感知游览城市历史路线,并结合历史价值片区设计驻留点、浏览线。 3、政策配套策略 在政策支持上,要考虑到对历史街区内搬迁的工企业提供相对优惠的政策支持,比如给以土地政策的优惠。同时完善民间力量的参与机制,考虑要促进历史街区无形文化保护的民间力量的发展,必须要把它设定在国家和社会互补的关系格局中,政府需要强有力的推动力,完善其参与历史街区保护的机制。应以立法的手段将遗产保护的责任切实分散到社会各阶层。在完善相关法律的基础上,还应该为相关个人和团体建立对话、合作的平台,以协调不同利益团体间的冲突,保障参与合作机制的公平与公开。 参考文献: [1]尤坤,王华新.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案例分析研究.城市,2012,(01) [2]赵中枢,胡敏.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再探索.现代城市研究,2012,(10) [3]李晨.“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生成、解读与辨析.规划师,2011,(04) 大连历史文化论文篇2 试谈由移民历史看大连 民俗文化 【摘 要】大连是由移民组成的城市,移民的历史之长、规模之大都是在我国各地区的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大连民俗文化是由山东民俗、旗人民俗、东北民俗等各种文化融合而成,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点。 【关键词】大连;移民;民俗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的最南端,是沟通东北腹地白山黑水和中原大地的海上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研究大连的古代历史,会发现一种现象: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大连地区屡遭“灭顶之灾”,在历次的战乱中经常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等到新政权建立以后,统治阶级就会采取多种 措施 移民大连,生产力重新发展。然后再遭遇新的一轮战乱,百姓又要流离失所,大连地区再被重新毁灭掉。然后再在新政权稳定后,重新移民,继续发展。可以这样说,大连地区移民的规模之大�p移民历史之长,在中国各地区的文化中是独具特色的。 一、山东移民及其民俗文化 老大连人的祖先基本都来自于山东,大连文化受山东文化影响明显,尤其是鲁东沿海文化对大连文化影响尤甚。目前大连地区山东移民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明末的战乱是大连历史上遭受到的又一轮毁灭性打击,人口减额严重。后来随着清朝统治的日趋稳定,大连地区的人口有所增加,其中大部分人是山东�p河北�p江浙一带的移民,尤其以山东人居多。这就是所谓的“闯关东”现象。由海上进入辽东的人们首先经过的地域就是大连,所以大连成为了许多山东人的新家园。山东的风俗文化自然流传到了大连地区。 其实对于山东本身来说,山东也存在着移民现象。如明初,朝廷推行“移民宽乡”的政策,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迁至山东滨州、德州、济宁、聊城、菏泽、泰安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东迁。所以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山西风俗影响到整个山东。再如明初移民到山东的四川人,多集中在莱州地区,形成了莱州独特的风俗。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地区的人们移民山东,所以山东各地民俗也各不相同。 山东的移民们由于生活所迫,远离祖辈生活的故土家园,来到人生地疏的大连。移民们以无比勇敢的豪气,克服重重困难,在大连地区扎下了根。而隔海相望的家乡又是每一个山东人难以忘记的心灵家园,所以一代又一代的山东移民及其他们的后裔便把胶东大地上的民风民俗顽强的保留了下来,以极其坚强的意志力代代相传,把山东各地的民俗民风大量融入到了大连地区风俗文化之中。比如旧时在 春节 前,小年结束,祭完灶神,威海等地就会选一天蒸饽饽。饽饽分为插枣的“枣饽饽”和没有插枣的“光头饽饽”两种。还有的人家要蒸一些“圣虫”和“葫芦”,分别放在面缸和窗台上,称为“压面缸”、“压窗台”,待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再拿出来吃。这种风俗在老大连人的家里是一直保留的。再如山东、中原等地流行的祭灶神,也是大连百姓必做的节日风俗。还有山西人寒食节期间不生火做饭的民俗也早就由山西移民带到了山东,而此遗风在大连地区也可见到。 二、旗人移民及其民俗文化 大连的移民当中还有一些人是旗人的后代。八旗文化是满清统治时期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清政府派了大量的八旗将士驻扎于现在的辽宁地区,当然也包括大连。八旗兵有从北京来的,也有从黑龙江等地来的。驻扎在大连的“八旗”士兵分为满八旗、蒙古巴尔虎旗和汉三旗总计十二旗的兵丁将士。金州以南地区主要由汉军正黄�p镶黄和正白三旗驻防。当时编入旗籍的人称为“旗人”, 没有编入旗籍的人称为“民人”。 大连的老住户中,有相当的一些人是清朝八旗的后人(准确的说,其中很多人应该属于汉军旗人),因此满洲八旗的习俗文化也融入进了大连的本土文化当中。 大连地区文化自清以来就有明显的满汉文化共存的现象。如春节 除夕 夜,满族人家院中常常要立有索罗杆子,高数丈,杆子顶部安装一个浅方形的锡斗,锡斗内装有猪的五脏供乌鸦、喜鹊去吃。相传这是因为乌鸦、喜鹊曾救过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命,为报答乌鸦、喜鹊救命之恩,所以满族就形成了这样的习俗。 这一习俗在大连农村至今还能看到。再如满族的住房习俗是以西房为尊贵,家中长辈一般是住在最西端的房间,以表示对长辈的尊重,这一点在大连农村部分地方至今保留。当然从这些文化习俗中也能看出明显的满汉文化融合痕迹。比如汉军旗人及其后代,在住房的安排方面,西房为大的习俗就不是十分明显,有时会保留汉族以东为大的习惯。而且在节日祭祖进行供奉的时候,满族人一般要在西房和西墙供奉祖宗板,而汉军旗人供奉的是具有鲜明汉族特点的家谱,地点也往往在中厅。这和满族习俗都有所区别。 三、近代以来的移民及其民俗文化 清末洋务派开发旅顺口,当时围绕着大连地区的海防建设进行了一次移民,这是大连历史上带有选择性的、素质较高的一次移民。当时清政府从山东和天津等地招募了一批能工巧匠,由政府发给工资,这些人可算是中国第一代的产业工人。后来在俄国和日本统治大连时期,殖民统治当局也从山东�p河北等地以及江浙一带招募了大批的劳工。可以这样说,大连的老住户基本上都是祖上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移民到大连地区的。 大连位于东北三省的最南端,对于东北腹地和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发展向来是有着重大影响的。同样道理东北的黑土地文化也对大连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连城市的发展,大连对于东北地区的整个发展起到了窗口示范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士聚集到了大连,其中尤其是以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的人为多。新的城市移民,也为大连的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移民文化。黑土地和内蒙古大草原的民俗文化逐渐影响到了滨城大连。走在大连的街头巷尾,只要稍加注意就会看到富有东北地区饮食文化特点的东北菜馆和具有内蒙古大草原饮食习惯的火锅城。 大连是由移民组成的城市,移民文化铸造了大连的本土文化,大连民俗文化是胶东文化、满族文化、八旗文化、蒙古草原文化�p东北文化、海洋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 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融合在一起经过长期的磨合而最终形成的不同于其他任何文化的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文化体系。 历史文化论文篇3 试谈城市文化和城市历史文化保护 摘要:本文从城市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文化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和保护城市文化的核心。提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必须将形式与内涵统一起来,延续城市独特的文化。 关键词:城市;文化;历史;保护 在为一个城市做规划的时候,无论是发展战略,或是总体规划,再或是城市设计,我们总是以解读一个城市为开始。这种解读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城市物质环境的解读,包括城市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路网格局、城市形态等等;另一方面是对城市经济环境的解读,包括区域经济地位、城市经济水平等等。如果将这两者喻为解读城市的两只眼睛,那么城市文化是解读城市的第三只眼睛。 一、文化的第三只眼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和标志。而城市文化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个城市的文化是多样性与同一性的统一。即使是两个在建筑风格上极为相似的城市,在本质上也会使在城市中活动的人产生完全不同的社会认知感。因而,除了从物质、经济这两只眼睛来研究城市发展动因外,还必须用文化眼来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因。 以文化眼解读城市的另一个原因在全球化经济影响下,中国本身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以文化眼解读城市的意义除了了解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因外,也是提炼城市文化精髓,使城市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自身特质的重要手段。 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两点,以文化作为理解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规划过程中的意义是必须注意保护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使城市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连续性。因此,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 1、保护城市的发展脉络,使依附于城市物质实体上的城市文化能得以延续; 2、丰富城市的空间和文化,使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城市文化得以互相交融,从而反作用于城市客体,丰富城市的空间和文化; 3、具有 教育 和回味的作用,使城市居民产生认同感。 三、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原则 城市旧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要保持城市文化的魅力,使城市文化得以延续,就有必要保持城市旧区内建筑的“原真性”,这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最根本的原则。 “原真性”是对旧区建筑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内在统一程度的衡量。保持旧区建筑原真性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其本身具有重要的历史、美学等有形的价值,另一方面在这些建筑背后还隐藏着与之价值相关的意义,它是其精神意义的物质载体。因而,旧区建筑等物质实体,如果离开了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的话,就丧失了它们的“原真性”,其本身只能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构件。 四、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 方法 的观点 城市向前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是无法遏制的。城市在进行大规模更新时,对如何进行旧城改造,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文化,陷入了困惑:一方面是旧城中不断恶化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是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害怕投资之后得不到回报。 为了打破这样的僵局,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制定产业导向,极力推进旧城改造的速度。由于政府在旧城改造中为投资者树立了信心,各大城市的旧城改造速度也超乎想象。然而伴随这个过程的,是旧城中原本蕴涵着历史文化意义的大批城市景观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商业性开发和贵族化区域。尤其是大城市,商业化与贵族化趋势尤为明显。 因此,由于旧城改造,使得宝贵的城市历史文化丧失了其原真性。产生这类现象的原因是城市旧区内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是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其结果难免不受到其中某几个主体的主导和控制。在这些主体中,决策者是政府,利益相关者是直接参与的公众、企业、业主等,参与者是社会团体、专家等几类。 政府――政府是城市旧区改造和历史建筑保护最重要的主体,在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的责任是全面发展,不仅是历史文化保护,还要兼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其他问题。 公众(社会团体)――作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主体,实际是指生于此地、长于此地、并将子孙后代的发展希望寄托于此地的城市市民。 企业(业主)――市场经济下,企业的本性就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各种资本追求历史文化所拥有的潜在经济效益,但企业的价值取向往往以直接经济利益为主。 专家――包括文物、建设、规划等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能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方向。专家习惯于依据他们的知识和价值标准来判断事情,成为一种“由少数专业人员表达他们的意志,并以此来规范城市各类群体和个人行为的手段”。 由于各主体的利益出发点不同,价值取向不同,致使利益指向多元化,使得它们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产生复杂的博弈行为。在这由多元主体结成的网络中,政府、专家与企业基本是整个保护与发展更新过程中的控制者、主导者和实施者。从根本上说,他们决定了旧城改造的实施方向。而公众、社会团体仅仅处于监督、建议的地位,对整体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把握。 五、政府在保护城市文化中的作用 我们把城市看成物质和精神的总和,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存在能体现城市的个性和特征,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性,保证社会各个层次的群体的利益是他们保护旧城、开发新城成功的关键。 政府作为调配社会公共资源的主要角色,其价值观与工作方式对历史文化保护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城市文化得以延续,政府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1、确立一种正确的保护观念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政府的价值倾向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的利益。如果政府能始终将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将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看作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那么在旧城改造和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商业化与贵族化的倾向就难有滋生的土壤。 因此,政府有必要树立一种正确的保护观念,首先把旧区改造行为与历史建筑再利用行为放到“公众利益”天平上考量,同时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历史建筑的保护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那样城市的历史文化才能得以延续,公众的利益才能得以维护。 2、提供一种良好的保护机制 观念转变之后,必须有良好的机制作保障。而这个机制必然包括一份良好的保护规划、一种有效的开发模式和一个严格的管理体制。 “一份良好的保护规划”指在保护规划中除了规划中所必须考虑的物质因素外,还要考虑人文的、历史的、社会的等等其他非物质因素。 “一种有效的开发模式”指为平衡改造成本,同时为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所采取的突破一般开发方法的开发模式。 “一个严格的管理体制”指在改造的审批过程中,每一个建设改造环节、每一种再利用想法都要有严密的论证体系和严肃的评审过程,保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 而在整个改造和再利用过程中,公众参与也必须作为一个法定程序贯彻整个过程始终。 六、结语 以文化眼来解读城市、理解城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城市发展的方向,发现城市的特质。而如何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还有相当多的难题需要攻克。这些难题不仅仅是规划手法上的,还包括了管理模式上的、运作上的,甚至人们的价值观念上的。 因此,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必须把城市的实体与文化统一起来、保护起来,使城市在空间上与文化上都能得以延续,这才是一个城市长久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 阮仪三林林 “理想空间”第四辑 2、“市场经济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再认识――以曲阜为例” 刘海涛朱新社 “理想空间”第四辑 3、“城市历史保护的生态观”张松“城市规划汇刊”1992年第四期 4、“历史地段保护的价值观:追求可持续的资源、环境与效益”赵志荣“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第一期 猜你喜欢: 1. 中国历史文化论文范文 2.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范文 3. 历史文化论文范文 4. 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毕业论文 5.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
在最近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中,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与其他人文科学的学科一样,学术上的发展是巨大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篇1 浅析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理解 文学史一词的复杂性,是近年来学界每有讨论的问题。就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来讲是指文学自身的纯客观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本体”,还有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原生态”。在我们对文学史进行直觉性的想象时,我们意识到这种文学史的“本体”或“原生态”是存在的,并且它有一种纯客观的性质。科学的文学史研究,把向文学的真实的历史逼近作为研究的一个终极目标,并且也将此作为判断某一文学史研究成果的价值高下的一个标准。但是,“原生态”和“本体”事实上只存在于直觉的想象与逻辑的思辨中,实际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与阐述中的文学史,最直观的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种种以“文学史”为题的著作,它们事实上是通过一种认识体系构建出来的。 文学史的这种性质甚至在它处于史料状态时就已经体现出来了,这些史料即保存至今的文学作品和一些文学史的文献,都是经过自然与人为的选择的结果,都是经过叙述的。另外就产生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我们所依赖的也多是历史学家的成果。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早已成为历史的东西,无法复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把握住的文学史,无沦是零星的还是系统的,无不是进入我们的自身的认识领域的东西,即构建出来的东西。文学史越系统、越宏观,它的构建的性质也就越突出。 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的叙述首先得提及孔子。孔子的《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史书,司马迁认为《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史旧文“约其辞文,去其烦重”整理而成,主要记载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春秋》对文学史论的贡献至少有二。一是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实,后世编年史基本上沿袭此法,这对后人撰写编年体文学史、作家年谱、文学大事记等类型的文学史著影响久远。二是《春秋》于客观记事之中“寄其微言大义”,故有“春秋”笔法之说,对后代学者撰写文学史影响极大。 有当代学者认为:“新文学史既然是史,又与现代政治有那么密切的关系,研究中就必有禁忌,因而要有精神准备,在史德遇到考验时,能够站稳脚跟。古时所以创造了‘春秋笔法’,就因为在不让讲真话的时候,可以隐蔽地讲真话’,川。孔子的《论语》提出“十世可知”即以往知来、以见知隐的历史观,“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印的进化论思想,“不以人废言”即的治史准则,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的重要内容。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川,“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已成为历代文学史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相对于其他学术或学问独立出来,确立自身的价值和范围,初次形成清晰独立的文学概念,出现了较为完整、自成体系的文学思想和观念。魏晋南北朝也是文学史研究自觉的时代,主要标志有三个。 一是史书中立《文学(文苑)传》。范哗的《后汉书》在《儒林传》外别立《文苑传》区分出儒学与文章之学的不同。萧子显在《南齐书》中立《文学传》,并在传后撰写一篇长论,叙述属文之道及文章体变。此后《文学(文苑)传》便成为多数正史沿用的通例。 二是出现研究文学史的专论。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对文学体裁专门考察其源流,分别其特征,概略而全面、条理化地勾划出文体发生发展的历史线索,是一篇文体史研究专论。钟嵘的《诗品》探讨五言诗体的源流变化,把品诗与辨流结合起乘,在对作家品评时都把每位诗人放人这种诗体、题材和表达方式的继承源流关系之中。《诗品序》史论结合,既系统阐发他的诗歌理论,也概述了五言诗的发展历史。钟嵘品评作家作品的优劣虽然也有不少涉及社会因素,但大多是以审美因素为标准,他提出并推祟诗歌创作的“滋味”,以为“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显示出钟嵘的文学史观的审美倾向。 三是出现了专门的文学史论。《文心雕龙》中的《通变》、《时序》是论述文学发展的文学史论专篇。《通变》被作者归之于“剖情析采”的创作论,实际上是从文学自身演变的历史来探讨文学发展规律,作者概述历代文风的衰变之后,从文学创作自身寻找原因:“竞今疏古,风味气衰也”,争相模仿现代的而忽略借鉴古代的,是造成文风黯淡文气衰落的原因,如何解决文学发展中出现的这类令人优虑现象,刘娜认为:“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文学的生命力在于革新,“通变则久”,但革新之时必须注意继承,一方面要“变”,一方面要“通”,这样,文学的发展才能充满活力,‘旧新其业”。《时序》论述文学发展与时代社会的关系,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完整的文学史论。刘叙述了“蔚映十代,辞采九变”的文学发展历史,考察了文学演变与历史社会状况的关系。如文学受政治教化的影响:“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又如,文学受包括学术风气与文化氛围的世情的影响。屈原、宋玉等人的瑰异文思与艳丽文辞“出乎纵横之诡俗”;建安文学由于当时“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的;东晋由于清谈风气的影响,时势虽极艰难,文辞却写得平静宽缓,“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刘聪在《时序》中还涉及到影响文学发展的其它因素,见解应该说是相当深刻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科建设既要确立它自己的独立地位,还要确定它本身的系统的内容。作为一门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史应该有更深的层次。它应包括断代文学史、各体文学史、文艺批评史和文艺思潮史等。此外,中国古代文学史还应当有自己的辅助性学科。初步想来,至少应有如下几项: (1)文学史文献学。它是为文学史研究提供资料的,是整个文学史研究的基础,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整理和校勘作晶、作家传记材料和其它背景性材料等第一手文献,二是对有关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已有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进行摘编和分类,以备索引和参考。 (2)文学史方法论。它属于文学史研究的基础理论,从理论上总结以往的文学史研究的经验与教训,注意文学史研究最新成就在方法上的特点,并评介不同学派的研究方法,引进国外文学史研究的最新思潮,不断探索既体现人类思维和现代科学理论的新成就,又适合于中国国情和古代文学史实际的研究方法。对文学史学科特点的探讨,也属于方法论的范围。 (3)文学史编纂学。它专门研究文学史著作的叙述方法与编纂体例。诸凡记传体、编年史体或“分体合编”式、“时代为纲作家为序”式等不同体例,都要分析其优劣、比较其高下,然后为已有的研究成果找到最适合的叙述方法。 综上所述,文学史有其不可靠性。如前所说,而许多原始记录已经不复存在,文学史是人写的,而且是被不同时代不同的作者所创作。人无论希望自己立场多么公正只要是人都会有自己的主观思想,并且会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所影响因而无论是再好的史学家,其所记录的历史都会带有其主观意向,都会与真实的历史有偏差,而且在历代传抄学习中,因所读之人与成书时的时代不同,知识程度不同,以及普遍存在的误读现象,可以说“文学史”即为“人学史”。 然而,因为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前人写的文学史终究是给后的人所看,前人有的主观意识在后人身上同样能找到,前人所做过经历过的事情后人未必就不会去做去经历。相反,许多后人所做的事情在前人那都能找到相同或相似的记录。正如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朝代如何更替,在中国可追溯的近三千年历史中,中国文坛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发生文艺复古运动,每次复古运动之后又会有更激烈的新思想新文化爆发。因而文学史又有其可靠的一面,毕竟前人还是留下了不少文字作品,白纸黑字还是有根可寻的。 如果可能,在编撰中国古代文学时,应该同时关注不同朝代同一文学运动或者相似的文学改革(如观察不同朝代但同样都发生过的“复古”运动),以此作为对比,相互对校,从中发现它的规律或者谬误,这样大概更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构建。 参考文献: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科建设》 张弘 社会科学辑刊 一九八六年第一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述论》 佴荣本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5期 《中国古代的文学史构建及其特点》 钱志熙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文学遗产-二三年第六期 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篇2 试论古代文学史课中的师生互动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史课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倡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教学相长、情感上互相感染和观念上相互碰撞,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培养理论和知识扎实、具有较高鉴赏、分析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古代文学史课程师生互动 近年来,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中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甚至成为教学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古代文学史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上自先秦下至近代的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文学遗产,历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授,学生听与记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上,采用文学史知识与作家作品介绍相结合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越来越不能被学生接受,教学效果受到极大影响。笔者在在教学中,借鉴同行的教学经验,尝试引进师生互动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认为古代文学史课的师生互动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教学相长、情感的互相感染和观念的相互碰撞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相长:传授正确的知识这是古代文学史课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开阔的文化视野,尤其是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增强人文素质,是古代文学史课的一个较高目标。实现以上的目标首先要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突破传统授课方式。 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进课堂教学模式,采用让学生参与到讲课环节中的课堂结构方式,即提前将要讲授的课堂内容提炼出几个典型问题布置给学生,学生围绕相关问题查阅资料,撰写出发言或讲授提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设计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如讨论(或辩论)式、教师(或学生)答辩式、案例分析式及学生主讲教师总结式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做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分析,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业务进步,因为教师要花比传统授课方式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以准备问题的设计和课堂中学生有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的解答。 如在讲《史记》文选时,学生对《项羽本纪》和《李将军列传》做了大量的查阅文献的准备,分小组做了幻灯片,对作者及其思想和艺术成就,传主的生平事迹及历史评价、作者艺术特色等都有独特的分析、讲解和讨论。学生也对一些不清楚的问题提出来请老师解答。对师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和提高的机会。教学相长,收获很大。 二、情感的互相感染:古代文学史课的师生互动,应是在情感层次的互动。文学是人的文学,历代的经典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人生情感与深刻的生命感悟。一部古代文学史也是一个民族的性格和情感形成发展的历史。通过对文学史的学习、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领悟凝结于其中的个人与民族的信仰情操精髓.对于陶冶接受者的精神品位与人文素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古今社会文化背景和氛围不同,今人思想感情、心理结构、感知世界的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情感方式等与古人有较大差异,学生不可避免地对古代文学感到隔膜,他们常常不能很好地理解古代人的所感、所思,对古代人的生活、对古代文学普遍缺乏兴趣。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高尚的人格。 无论是一个作家的生平创作、一种文学现象的出现、一种创作方法的产生和更新等都离不开特定时代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大量史料,要非常熟悉史料,以致烂熟于心,在向学生讲解之前要预先转化为自己呼之欲出的感性体验,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进行描述与讲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般的现场感。在对作家作品进行讲解时,采用一种领悟式的体验阅读与理解方式,尽量避免理性的拆解与分析或直接的结论宣导有可能带来负面效应,避免损害作品情境的浑融和圆满或对作品及作家真实感情和主旨的片面理解。重在实践一种获得结论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富有情感的环境感召下,激发学生自身对作品情感体验的认同。 如在讲魏晋南北朝文人的名士风范产生的时代背景时,学生对阮籍、嵇康等名士的言行觉得可笑、不可理解。讲授中引用大量数据和事例分析,并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例做类比,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论述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使学生从理性和情感上认同当时文人的特异言行的合理性。 再比如古代文学中有许多思乡思亲的名篇,讲授时调动学生的人生经历,联系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使学生对作品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情感互动应贯穿于古代文学史教学的始终,可以是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款款深情,也可以是对某一文学现象的慷慨叙述,还可以是对某个作家境遇的深切同情拟或是对某部作品的深情解读,等等不一而足。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使教学效果成倍提高。 三、观念的相互碰撞:古代文学史教学对于人文精神的发掘的意义在于传统生命精神对现代生存的启迪。古代文学史教学既要引领学生走入过去,重新体验文学作品本身所达到的人文境界,又要走出来立足当下,让学生自身的人文精神感受融入文本所传达的人文意义境界。而在教学过程中以当下意识阐释经典文本新的价值内涵与精神意义时.既是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重塑又是一种有生命力的传承。 由于古代文学的含蓄蕴藉的特质,历代文论的繁复和时代的远离.今人的价值观与古人之间存在分歧、断裂甚至背离,使得当下教学环境中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与精神的理解趋于复杂。在教学中会出现师生间观念上的矛盾,作为教师不要害怕和回避这种矛盾,在宽松的气氛中,耐心平等的与学生进行对话,在这种观念的碰撞中,既可以修正学生的某些偏激、肤浅、片面甚至错误的观念,也可使教师更接近当代学生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某种程度上也为教师修正某些落后于时代的观念提供了契机。 这样的观念碰撞在古代文学史课的教学中甚为多见,如对屈原之死的评价、对杜甫“忠”的看法、对古代文人仕与隐的分析、对文以载道的论点的评论等等,教师可适度引导,但不必急于将所有问题均在课堂上找到答案,有些是在目前理论界尚争议的问题,或在课堂上不能一下解决的问题,可留下存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吴小如.关于怎样学和教中国文学史的问题[J].文学遗产,1991,(3).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1.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2. 古代文学史论文 3. 浅谈古代文学研究论文范文 4. 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5.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文学欣赏是文学作品在读者方面引起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达到的是一种精神升华的境界。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文学欣赏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文学欣赏论文范文篇1 浅析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 文化 大国,早在几千年前文字出现不久的时期,就有了各种类型的文献记载,包括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现今留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学作品作为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艺术的具体体现形式,是作者通过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刻画、环境及背景的描述、事情的叙述等来表述作者的内心思想或社会现实的一类文化作品,同时也是作者思维和想法的具体形式的载体。然而不同的文学作品给予读者的感受又不尽相同,在我国文学作品的流变中逐渐形成“雅”、“俗”两大类别,这两类文学作品都具有其独特之处。因此, 文章 从我国文学作品的雅俗概念着手,从文学作品的叙事特点、文体特征以及其语言风格等方面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中国文学作品;雅俗欣赏;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沉淀,中国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类型多样,有诗集、词赋、小说、戏剧等不同文体。文学作品是作者表达自身情感或反映社会现状的一种载体,根据时代的不同可划分成古典文学作品与现代文学作品两种类型,而无论是哪一类别的文学作品,其写作的手法、表达的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雅俗性。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与作者的情感,对其雅俗性进行赏析和探讨十分必要。基于上述几点考虑,文章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的定义与关系做出说明,并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特点、文体特征及语言风格等几大行文特点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进行了阐述,详细情况如下文介绍。 1.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概要 雅俗的概念 雅俗是一对 反义词 ,在中国文学作品之中是相对立而存在的两个概念,是在人们对文学作品进行广泛的、长期的研读之后,在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类与作品的赏析和评鉴相关的专业术语。“雅”,即为优雅、美好的意思,用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通常用来指代程度很高,相当于“极致”、“典范”等释义[1]。与“雅”相对应的即为“俗”,其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通常用来代指该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易懂的特质。然而随着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研究程度逐渐深入,在文学领域中对这些作品的雅俗的评价也逐渐演化为更为委婉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雅俗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文对“雅”、“俗”二字的释义以及在文学作品赏析中所代表的含义的阐述可知,当一部文学作品被称为“雅”或“阳春白雪”时,就说明该文学作品具有庄重严肃、传统、经典规范的特质,相反地,当一部文学作品被称为“俗”或“下里巴人”时,该作品的内容的描述通常较为平庸和通俗,或者不够新颖、流落俗套。由此可见,雅是代指文学作品不受低级趣味的局限,而俗则是代指文学作品落于俗套且缺乏品味或较为普遍化、大众化。另一方面,雅俗虽在所代表的含义与立场上处于相对面,却具有辨证统一的关联,且在特定情况下,雅俗可以互为转换,甚至在同一部文学作品中可以出现雅俗共存的现象。这是由于在文学作品雅俗的流变过程中,当作者们一味地追寻高雅时就会造成许多作品风格雷同,而那些通俗易懂、趋于大众化的作品反而脱颖而出,在这一特殊条件下,雅俗便本末倒置了。 2.中国文学作品中叙事特点的雅俗赏析 在中国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叙事是许多作者通常采用的创作手法之一,其概念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情的进展过程采用一系列的词汇和语句来对整件事情进行表述。 从叙事特点的角度来看,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也好,戏剧也罢,其能称之为“雅作”,必然是作者在叙事手法上采用了独特的方式,或是站在独特的视角对整件事情进行阐述[2]。例如,在大多数叙事的小说作品中,文中通常是以第一人称即“我”的角度来描述整个 故事 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且传统的中国小说中,阐述事情的视角较为单一,通常只有一个,这就容易使读者对整个文学作品产生片面的认知。因此,灵活的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进行叙事是体现作品雅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从作品开端以旁白的角度对黛玉进府的事情进行叙述后,作者接连以贾府众人、王熙凤、黛玉等众人的视觉进行描述,从而将众人的外表与性格特点刻画出来,使读者产生开门见山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作品的灵活多变,从而表现出其“雅”的特质。 另一方面,在叙事的作品中,叙事的时间也是体现作品雅俗的另一重要成分。在通俗、大众化的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采用顺序的方式进行描述,即按照事情发生的一般顺序来阐述,这类作品通常被称为“俗”。然而为力求新颖,达到“雅”的等级,许多作者在文学作品的描述中采用插叙、倒叙等方式,从而读者们不仅在其作品中看到主观性,还能充分体会到客观的特性。如鲁迅的小说《狂人 日记 》,作者就是按照主人公零碎的浮想而行文的,使读者在研读时充分体会到时间的跳跃、停滞、交叉等感受。 3.中国文学作品中文体特征的雅俗赏析 文学作品的文体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理解为作品的形式,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也可以理解为作者行文的风格,包括 议论文 、 散文 、叙事文等。文体主要是对作者的思维结构和方式以及社会的历史背景等的一种体现,是按照一定的话语组成顺序所形成的文体格式,也是作者个性及意识的体现形式。 文体是文学作品的具体体现形式,早在我国封建时期,我国文学领域的学者们就将文学体裁进行了雅俗的区分,古人认为诗词歌赋是文学作品中高雅文体的代表,相对而言,戏剧、小说等则被认为是低俗的文学,难登大雅之堂。这是由于诗歌的起源悠久,且各统治阶级大力推崇诗词,而戏剧、小说等的发源时间较晚,难免受到歧视。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现代文学领域对于文体的定义则有别于古人,在现代文学界中通常认为阐述社会现象及处事真理等的文学作品是为“阳春白雪”,而以叙述个人情感,尤其是爱情的文体是为“下里巴人”。例如,描写共产党员在抗战时期坚强不屈好品质的军旅文体的小说作品《红岩》相比于描写都市爱情的小说作品《悲伤逆流成河》,读者普遍认为前者更为高雅,后者更为庸俗。 4.中国文学作品中语言风格的雅俗赏析 语言风格是文学作品的艺术体现形式,若是没有语言的支持,文学作品将无法呈现。在对待语言风格的问题上,需要充分将时代的发展趋势纳入考虑范围,从而创造出有感染力的新型文学作品。 由于戏剧起源于封建时期,通常在戏剧中,人物的对白及旁白的阐述通常是用文言文进行描写的,在古人认为是低俗文体的戏剧,随着现代社会对文言文使用频率的下降,而逐渐被看做是高雅的文学作品。相反,由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组成的文学作品则被现代文学界视为庸俗之作[3]。然而被视为高雅的戏剧却远不如被视为庸俗之作的幽默风趣的小说受读者青睐,由此可见,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作者在创 作文 学作品时应避免语言风格过于雅正而脱离群众。 5.结束语 中国文学作品是经历数千年的文化沉淀、流变而沿传至今的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也是可以给予读者心灵慰藉的文化载体,对于陶冶读者的情操、提高读者文学素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文章通过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概念的阐述及各种行文手段的雅俗性的分析,为我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冰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试评当代中国文学评论的雅俗分化倾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3(28):137-138 [2]杨剑龙.执著探索于中国现代小说的雅俗之间 评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J].博览群书.2011,01(07):214-215 [3]万木春.一套雅俗共赏的现代文学欣赏丛书――评《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欣赏丛书》[J].文学评论.2012,06(29):313-314 文学欣赏论文范文篇2 论类比联想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摘 要: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需要读者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文学作品中,要注重类比联想的学习,提高文学作品赏析力,以便于更好地解读作品。 关键词:文学作品;类比联想;周易 类比联想思维是通过直观可感的物象,凭着人们的联想与想象,用来阐发事物更深层的意趣、意旨和事理。语言文学的赏析,重要的是读者会欣赏文学作品。而掌握一些研究文学的必要 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语言文学作品。其中类比联想就是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尤其在欣赏古代诗文方面。 一、《周易》:类比联想的起源 从被汉史家司马迁列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周易》开始,就非常重视取象思维,不是“象”本身,而是“象”所蕴涵的“神圣明之得”。它也开创了类比联想思维的研究方式。而我们所说的“言外之意”“画外之音”,都是取象思维所产生的妙不可言的“惊人”效果。类比联想是由某一事物引起人脑中与他有某种类似的另一事物的联想。它主要是从具有相似特点的同类形象、性质、内容等进行的联想。如枯木逢春,这种自然现象和人事有许多联想我们可以推导出没有希望的事件或境地突然又焕发了生机。《周易・大过》有两爻,一是“枯杨生�,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二是“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前者是枯萎杨树发芽了,老头娶到一个年轻妻子,自然现象与人间世情联系起来。而后者是枯萎杨树开花了,老太太暮年嫁给了一个年轻小伙子。这两种情况,在今天我们看似正常,古今 思维方式 却不一样,“无不利”与“无咎无誉”体现了社会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另一原因是,当时的婚姻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从生育的角度来看,老头娶年轻妻子不影响生育,可是老太太嫁给了年轻小伙子可能就影响生育。这就是《周易》从天象推导人事,再推导一个吉凶的判断。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类比联想的范例。后世文学诗词大都受到它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借鉴了这种方式。 二、类比联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意象、意境、情景交融,比兴,象外之象、意外之味,“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等,都与《周易》的类比联想有渊源关系。类比联想可启发人的想象和创新,增强审美情趣。它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主体的形象表现出来,获得含蓄蕴藉的效果。如“浮云游于意,落日故人情”。浮云,游子皆漂泊不定,因相似而意象叠加;“落日”,在农业文化背景中,黄昏意义重大,那是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漂泊异土他乡的游子每至黄昏倍思亲,“最难消遣是黄昏”。“落日”与“故人情”因相关而情景交融。《诗经・采薇》中有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别渐成一种习俗。因发音相似,“柳”可联想为“留”;又因“柳”生命力极强,插根柳枝就能活,于是就可联想到美好的祝愿。又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天象与他的离愁别恨相关联,表达了他的伤情。 类比联想思维模式在诗歌鉴赏中更是不可或缺,能将诗歌中有限的时空巧妙地扩展。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歌字面信息有限,也就是述说了一件平常之事,但若展开联想,作品蕴藉不止在此,李龟年是唐时乐工,代表了唐文化最辉煌的艺术,当年出入将相王府唱尽大唐王朝繁华与昌盛,而安史之乱后,这位名噪一时的歌唱家流落江南,以沧桑之声唱出晚年境遇。当年之歌与今日之歌声对比,无限沧桑尽在其中,更令人想到一个逝去王朝的悲凉。这些都很好地诠释了言外之意、话外之音的深义。 三、类比联想思维方式的特点长于抒情,拙于说理 类比联想思维方式模糊、灵活、开放,长于抒情,但所推知事理不够明确,具有很大的歧义性。如,古人常以水喻德和某种人生感悟。《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类治、事善能,沙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实际说的人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有道德的人像水处在低下的地方一样谦虚,心就像水一样渊博沉静,付出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言行就像水照万物的清晰一样有诚信,为政就像水除污垢一样有政绩,做事就像水能方圆一样有最好的功用,有道德的人就像水的不争,因为不计较,所以没有怨尤。“水至柔,却柔而有骨,滴水穿石”“天外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又可比喻坚忍。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与时俱进,因势而变,又可比喻灵活通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又可比喻胸怀博大。水去不可复返,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可以看出由自然现象得出抽象判断,只是相似相关。用于联想、抒情可以,但在说理上却有它的局限性。 由相似关系引发类比联想,这并不是对作者本意的理解,有时只是临时借用,但却直接影响了后世对著作解释的观念与方法。“以意逆志”,以己之意推求古人之志。更何况古人认为《诗》《易》乃圣人所作,于是从其选择诗句进行讽谏,表达自己的意思,赋诗言志,成为“人无定诗,诗无定指”,根本就不是解释诗人意旨,而是变成了断章取义,望文生义。 在《庖丁解牛》篇,今天我们通常是通过庖丁解牛故事揭示“认识规律、掌握规律、精益求精“的道理。但庄子并不是这样的本意,他生活在那种战乱的年代,彷徨苦闷,只能走向内心世界的一种超越,追求一种逍遥游,精神的自由,人格的独立。因此《庄子》整个的思想逻辑,就是过程要逍遥,而且尽可能自然而然,不能因为意外灾难而夭折,逍遥快乐地走完上天所安排的生命旅程,这叫“得尽天年”。《庖丁解牛》选自《养生主》,实际上讲的是养生的方法,所以《庖丁解牛》实际是在打比方,把刀比喻人,而牛的技经肯綮就是社会矛盾,即人如何生活在一个矛盾丛生的社会中生存。“刀刃者无厚”“彼节者有间”“以无厚八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其结果是“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表明自己不受政治的影响,快乐、逍遥地生存,庄子本来讲的是实现逍遥的方法。 因此,读解作品不能随意戏说,至少要以文学四要素及四者之间的关系,整体性思维来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主题,如图所示: 从读者角度说,读者要了解作品本义,就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就要了解影响作者创作动机的时代因素。 所以说,我们掌握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欣赏文学作品,也需要联系现实,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把握其生活背景,才能更好地解读中国古代诗文作品。 参考文献: [1]马恒君.周易正宗[M].华夏出版社,2007. [2]李俊岭.《老子》解读[M].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12.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1983. 文学欣赏论文范文篇3 浅谈文学欣赏 教学方法 摘要: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文学欣赏课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教学中不但要精心选择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还要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表现,并多使用创设研讨与互动的教学情境等方式,都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实战教育多年,本人就将在教学中的一点小小的体会剖析给大家。 关键词:文学;教学;作品 1.精心选择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可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设计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所以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为什么要先写"百草园"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掉换位置写可以吗?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再如教学《死海不死》这篇 说明文 时,可以这样设计一个问题:本文先介绍什么,后介绍什么?你认为这样介绍好吗?谈谈你的想法。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由果推因的说明结构特点以及写作思路的优点。 2.教学的趣味性 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学作品虽比较容易教出趣味,而说明文、议论文教学也不是不可做到。阅读教学是通过一篇篇课文对于语言文字千变万化的运用触动学生思想情感的,有它独特的引人入胜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咀嚼、推敲,体会到文章的味从而步入胜境。这里所说的趣味,绝不是庸俗低级或故弄玄虚,而是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相连。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对青少年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了解并熟悉学生在阅读方面渴求知识的心态,紧扣课文的特点,以知识的清泉浇灌,学生往往就被吸引,沉浸在求知的氛围之中。课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 课中要注意张驰结合,学得愉快。课的结尾力求余音缭绕,启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为了使学生咀嚼到阅读课文的甘甜,可采用直观演示、开拓想象、抓点拎线、开成悬念、展现意境、激发感情、讨论答辩、运用学生逆反心理等等方法作为阅读的直接诱因,也可充分调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光、电、声、像作用于学生的耳目,与文字相互映衬,入目入耳,最终达到入心的目的。 3.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角色和引领作用 将课堂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是非常重要的理念转变,必将有效提升和活跃课堂气氛。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经常是被动、机械的教育对象,没有作为主动的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文学欣赏课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可针对某一作家或作品,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者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名著名片,然后谈 观后感 。 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不仅在课后阅读了许多作品,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更有许多同学把改编成影视的名著与原作进行比较讨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更善于听取和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给予各种不同意见以充分表达的机会。同时,还要不时地给他们以启发、引导。课堂上,老师既要把学生看作一个知识的学习者,更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有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生命体,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学生思考的成熟与否,观点的幼稚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是激活学生思维,形成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4.创设崭新的教学情境 学生研讨式。对话教学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教学理念,它提倡建立自由、开放的心理场境,体现民主、平等、自由、开放、沟通、合作等特征,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意识和自由开放的个性,力求创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建立和谐氛围,是创设充分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前提。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形成的基础。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不轻易指责或批评学生,常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使学生心情舒畅、兴趣盎然、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例如,在欣赏金庸小说时,设定的情景是"金庸小说研讨会",同学们坐成圆桌式,畅所欲言,教师不加任何评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谈到金庸小说中的"大侠"时,有的认为是郭靖,因为他"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有的认为是令狐�_,因为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的则认为是萧峰,因为他为了和平,为了阻止大宋与契丹两国交兵而不惜牺牲性命。在谈到谁的武功最高时,有的学生说是韦小宝,因为他的逃跑功最厉害(不时引起哄堂大笑)。实践证明: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使之满腔热情地投人学习。 师生互动式。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被消解了。教师虽然还要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但他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了。在传统的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听话,并把听话与否作为判断学生好坏的标准。而对话教学则要求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好的引导者,即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所想表达的东西。教师作为引导者,既要保持一定的权威性,又要以一种伙伴的姿态介入学生之中,做到既外在于学生,又与学生同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公布自己的阅读成果,以便与学生平等交流。在对话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很多见解是独到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阐发自己的观点,形成对话能力,身临其境,身心俱动至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长期下去,我相信:情境教学的优势一定会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在语文教学,尤其在文学鉴赏教学中得到广泛而卓有成效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邹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 [2]代景民.阅读期待和有效阅读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1. 文学鉴赏论文 2. 浅谈文学鉴赏论文范文 3. 文学欣赏论文硕士范文 4. 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5. 文学学术论文范文参考 6. 文学学术论文范文2000字
以下是有关先秦文学的研究论文范文衔接地址,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上新浪网教育去查有你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