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有写过论文的人都知道,一篇文章的最终形成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就是SCI润色,如果不经过SCI润色,那么整篇文章不能说是完美。在论文中,SCI润色的必要性是非常高的,即使一篇文章写的再好,那么也肯定是会有缺点的,而恰恰有趣的是,人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总是会对自己给予很高的评价,完成了作品之后还是会有很高的评价,检查审阅的时候则会带着对自己的高评价去检查,这样是肯定不会检查出自己的错误的。所以SCI润色的必要性在这里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SCI润色的必要性主要被应用在对文章的修改中,文章即使写的再好,但是如果不经过修改,也是会有毛病的。很多人写出的文章中心思想很好,也很有想法,但是语言功底不是能扎实,写作的时候有很多小毛病,而这些小毛病都是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就形成的,所以就算是他再怎么修改,这些小毛病也不会被发现,所以说,SCI润色的必要性就很好的被提现在了这一方面,能够很好的检查出别人的缺点,并帮忙改正。这样经过润色的文章语言肯定就能过关了,而且润色之后的语言还会很有风采哦。 SCI润色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很多人写的文章结构不好,整篇文章的顺序不好,这些SCI润色都是能够发现出来的,并且能够帮忙改正,因为SCI润色的人都是专业人员,他们对SCI润色是非常了解也有经验的,能够对文章进行很好的修改,只要是经过SCI润色的文章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语音上,都是完美的。但是如果不经过SCI润色,那么文章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现在有很多人不经过SCI润色就直接把文章交上去,结果可想而知,这样错误这么多的文章能够通过审核吗,能够毕业吗,能够发表吗?所以说,文章在正式上交之前是必须SCI润色的修改的,这样的文章才能有资格被发表,被大众所认可,如果一篇文章错字连篇,这是读者都不能接受的吧。 由此可知,润色对于一篇SCI论文来说气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润色的论文,在投递期刊的时候得到回复或发表的几率才会更高。所以必须对初步撰写完成的SCI论文进行合理完善的润色。
这是因为她的实力非常的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当中非常的有优势,写了很多关于新型太阳能电池方面的论文,这个博士生的颜值也是非常高的,所以能够走红网络。
这主要是因为他发表的六十多篇SCI论文,其中有20篇论文是属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剩余的都是属于第二作者或者其他的称呼。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只有30%多的论文,他参与了全程的研究和发表工作。这样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六十多篇论文全部都是属于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话,那么普通人根本就难以完成。今天就跟大家来探讨一下网友的争议,以及它是如何完成的。
第一,他的作品数量的确是非常夸张的。现在这里跟大家科普一下,一般情况下,一个研究生都发表不了一篇SCI论文。对于博士生的要求,也只是在自己的全部学习生涯当中,发布两篇类似的论文。而他在博士毕业之后,短短的五年时间就发表了60篇SCI论文,这样的数字是极为夸张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想要发表一篇都难以登天。
第二,他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的成就?在本科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非常好,是一个普通的211大学,但是在硕士的时候,她就已经考取了985大学,然后又出国深造,在国外的爱丁堡大学完成了博士生毕业。同时在童年就完成了博士后的论文指导工作,回到国内就进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在两年的时间内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并且成为了副教授。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悍的,做出这样的成就也是情有可原。
第三,如何看待网友的质疑?网友的质疑主要有两点,第一个就在于他二十多篇的论文都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参与,这说明他参与了绝大多数的研究和后期的发表工作。而且有一些专业人士在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他有很多的论文,其实并不具备太大的含金量,存在着注水的成分。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看下面列出来的几种情况符不符合你的现状:
与此同时,目前学术界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一般来说,项目申请成功率都在30%以下,好期刊的录用标准也在节节提高。科研人员越来越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工作效率,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把精力集中放在自己更擅长的方面。如果自己实在不擅长写作,那为什么不考虑把论文润色工作交给更专业的人去做呢?这样自己就可以节省出这些时间用来做更多的研究和出更多的成果。
专业的论文润色人员可以提供的服务包括:
如果已经确定了自己需要这样的服务,就可以通过专业论文润色公司或自由职业网找到你需要的服务。当然根据服务质量不同,价格也会有所不同。最好是可以找一个口碑比较好的,这样有利于以后的长期合作。
什么是sci论文?首先sci是一种科学引文索引,而sci论文就是被科学因为索引检索收录的文章,对于sci论文,相信国内的很多作者都不陌生,即使是从来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的人应该也听说,这种论文发表的意义在于它是最高水准的学术论文发表,sci论文发表在国际上被视为学术水品的衡量标尺。
sci论文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影响力和价值都是非常高的,它不仅仅在国外受到认可,在国内的认可度也是颇高的,在很多对于学术论文发表有要求的考核中,sci论文都是最受认可的,拥有一篇成功发表的sci论文,对个人的晋升发展、能力提升都极为的有力。
除此之外sci论文也是一国际间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一个国家sci论文的发表数量也能证明该国家的科研水平高低。不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宏观角度,sci论文发表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学术价值。因为它是能够推动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进步的。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sci论文呢,在这里也是整理了一些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阅读文献和参考文章
这是写论文都必须经历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每周坚持泛读最少3篇sci,精读1篇sci,其实你会发现,写论文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
2.期刊的选择
写论文之前,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是令自己集中精力的最好办法,能够在后面写作时避免很多无效的工作。一定要把握住期刊声誉和当前所在研究层次显示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之后就可以根据期刊官方网站给出的要求来选择自己的写作防线和修改初稿。
提升论文影响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撰写目标读者希望关注的研究,所以挑选期刊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远离那些“掠夺性期刊”!这些“欺诈性期刊”的出版方式极其不道德,经常恶意;利用初次投稿作者急切发表的心理。所以当你不能确定选择的期刊是否靠谱时,一定要向导师寻求建议,并对这种期刊进行彻底调查。
3.尽早动笔
很多同学都是等到实验操作快结束了,数据都整理好了,才开始动笔;其实写论文最好的方式,是尽可能早地开始动笔。
最常见的论文撰写策略按顺序依次是:
Method-Introduction-Result-Discussion
我们可以将论文中的部分内容预先写好。确保在动笔之前,就已经能详细地列出论文的提纲,以便规划后期你的工作内容和进度。可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写好方法学 (Method) 部分的段落,这是前期最容易撰写的部分。如果项目计划有任何变动,之后可以稍作调整。如果你够勇敢,甚至可以提前写好引言 (Introduction) 段落。
很多人喜欢把引言部分留到最后编写,目的是要确保这部分内容的准确性。但是也有人会先将引言部分落实到位,再去搭建剩余那部分论文内容的框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习惯偏好。在开始准备初稿之前,最好是在给论文编制提纲之前,就先考虑应如何引导阅读论文的读者。这样在你撰写论文时,尽可能始终贴近论文的主线思路。
最后就是关于写作效率的问题了,在确定了方向和契合期刊后应当如何保持高效的写作效率。关于这一点小编只想说,只能依靠自身努力去克服,不论你是拖延症还是完美主义者,又或者其他习惯性格,都会影响你的写作效率,所以小编才建议大家尽早动笔,毕竟坚持每天花费几小时写论文,总要比每隔几周才来一次马拉松式论文写作的效率更高。
最后再给大家说几个sci论文的注意事项:
1.摘要中切忌将引言出现的内容写入,也不要对论文内容做诠释和评论
2.不要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3.论文的结构一定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
SCI论文也是有一定格式和要求的,具体格式如下。
1)Title.
标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提供准确和信息丰富的摘要,二是吸引目标读者。所有标题都应明确说明正在研究的主题。与主题一起,标题应选择以下项目中的1或2个:方法,结果,结论,数据集或研究类型,以形成标题。选择的项目应该强调研究内容的创新和有用之处,形成自己的特色,同一研究可以有多种标题的选择。
2)Abstract
摘要部分因期刊要求而异。一般而言,通常用这些项目进行组织:背景,方法,结果和结论。
简单来说,摘要分为四部分:
1.背景:了解科学问题是什么以及你想要回答的问题;
2.方法:提供一个非常简短的可说明的你用于调查研究问题的主题或方法;
3.结果:仅给出核心结果或研究的主要发现;
4.结论:描述你的发现的重要性,它们的含义以及它们对该领域的影响。
3)Introduction
背景对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论文投稿过程中,背景部分须引起审稿人的兴趣,想要阅读更多内容,如果让审稿人看到后并思考自己,“我怎么没想到这个?”那距离成果发表就成功了一半了。在Introduction部分,解释为什么你进行了这项研究,你借此希望用它来实现什么,以及它如何构成对该主题的现有证据体系的有用补充。
第1段:展开背景。解释这项研究对某些领域,科学或技术的重要性,告诉读者或审稿人这个主题如何重要。
第2段:说明问题。在这个背景下,说明哪方面需要突破,解释本研究试图去填补或解决的已证实或争议中的科学“漏洞”。
第3段:提出假设。解释你要验证的假设是什么?为什么?
4)Methods
Methods部分,则旨在提供在相同数据的情况下,允许其他人重新创建分析所需的信息,即可重复的方法。它应准确描述了如何收集,组织和分析与研究目的相关的数据。方法部分描述了进行研究的过程,从如何选择样本到使用哪种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
5)Result
结果部分,则是描述你观察到或数据分析到的内容,而无需评论或讨论。在结果部分不需要描述具体方法,只需给出结果,同时,也没有必要评论或解释。因此,诸如“surprisingly”或“interestingly”之类的短语,通常被认为在结果部分中是不合适的。同样地,理论上,你要为方法部分中概述的每个方法描述结果,要与方法相同的顺序显示结果,以便论文更易于遵循和阅读。
6)Discussion
Discussion部分着重解释结果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结合同一主题上已经在观察和被证实的报道的广泛图景。首先简要回顾一下你研究的主要发现,最好使用与背景(in the introduction)和方法(in the methods)相同的表述,然后解释研究结果。在解释时不要简单地重复结果,或者过度解释。然后将结果与其他报告结合起来,是讨论的重要部分。你的结果与文献中的其他报告相比如何?如果你的发现不同,你有任何合理的解释吗?应讨论任何特别令人惊讶或有趣的发现,并提出可能的解释。此外,应该超越对个别结果的关注,以解释当所有研究相结合分析时的总体意义。
7)Reference
列出了你用作准备假设的基础的所有来源,并建立了你的研究基础。这些参考文献将支持你的工作,并将其置于同一主题的其他研究的背景下,同时为希望进一步阅读该主题的读者提供指导。
对于科研新手来说,判断何时需要引用参考文献的确是个小难题。基本上,任何来自其他来源的想法或事实都需要由参考文献支持。
如果需要SCI论文辅导的也欢迎随时联系英才君。
如何发表和撰写SCI论文 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工作者,能否在SCI收录的杂志发表论文,是能否进入学术前 沿,在国际公认的同一个平台上参与学术竞争,做出原创性贡献的一个基本标志。 那么怎样的论文才是合格的?本文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在国际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是基础研究工作者的贡任,大者作为国家,小者作为 一个研究群体或个人,在高影响因子的SC]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多寡,显然是基础研究 水平的一个较为客观的标志。罗伯特?戴在其名著《如何撰写和发表科学论文》的序 言中指出,“对一个科学家的评价,从研究生开始,就主要不是看他在实验室操作 的机敏,不是看他对或宽或窄的研究领域固有的知识,更不是看他的智能和魅力, 而是看他的著述。他们因此而出名,(或依然默默无闻)。”他曾领导美国微生物学 会出版工作19年并作为《细菌学》杂志的主编。他的深刻的见地 值得从事基础研究的同事们思考。 原创性和显著性是论文的生命 正如蕹新吃士等在“再论科学道德问题”中指出,在国际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原 则上都应当是“在国际上首次”描述的新的观测和实验事实,首次提出的概念和模 型,首次建立的方程,也包括对已有的重大观测(实验)事实的新的概括和新的规 律的提炼。与原创性相联系,任何期刊都不希望发表已经见于其它杂志,或由其它 语言发表、或以稍有不同的形式发表的论文。太阳物理学权威刊物《太空物理学》 (Solar,physics〉主编Harvey曾专门谈到,曾有少数作者在主要结果用中文发表后 又寄给《太空物理学》。他强调,过去这是可以容忍的,但现在已 不允许。一个公认的原则是,作者不能把已在经过审稿的杂志发表的主要结果再以 不同的形式投寄给其它杂志再发表。 发表在国际核心刊物的论文,不仅应该是原创性的,其结果还必须是显著的,井对 学科发展有所推,动。用Harvey的话来说,“至少有一、两个其他研究者会读这篇 文章,并利用这些结果发表,他们自己的工作。”对成果显著性的检验是论文被引 用的多寡。作者应当关心自己论文被引用的情况,注意国际学术界对自己工作的评 价,包括得到肯定和批评的方面,特别是注意同行们对自己发表结果的不同的理解 。这是提高自己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 充分评价已有的工作,体现作者的学术水平 是否客观而充分地评价了以往的工作,常常是审稿人和读者衡量作者学术水准和学 术风范的重要方面。我们一部分作者往往愿意引述国外知名学者的工作,有点“言 必称希腊”的味道,但对国内同行发表的工作重视不够。有时明明是中国学者首先 做的工作,都没有得到自己的国内同行的充分评价。较多地并且适当地援引国内同 行工作,是应当提倡的。但是,我们也不要学习少数日本作者,他们绝少引用日本 学者之外的文章。部分同行在论文中引述相当数量公式,但却不列出公式的出处, 让读者分不清是作者发展的,还是引自他人以往的工作。原则上,除了教科书上公 认的方程和表达式外,对于用于特定目的、特定条,件和问题的推演,只要不是作 者自己的工作,都要列出出处和适用的条件;即便是作者自己以往的工作,也要列 出相应的文献,让读者在必要时参考作者在充分评价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应当清晰 地指出自己在当前工作中的 独创性的贡献。这是作者对科学负责的表现,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开宗明义必须写 清楚的内容。 要特别重视论文的题目、摘要、图表和结论 每一位作者都有阅读大量论文的经验。读者阅读论文的习惯一般是首先浏览目录, 只有对题目有,兴趣才愿意翻到有关论文;对一篇题目有兴趣的论文,读者又首先 读论文摘要;如果对摘要还有兴趣,接着会去看论文的图表,因为图表往往最清楚 地反映了论文的结果。看过图表之 后,如读者还有兴趣,会接着读论文的结论。通常只有少数读者会读论文的全文。 作者应当清晰地知道,论文的题目将被数以千计的读者读到。对题目的每一个字都 要审慎地选择,用最少的词语最确切反映论文的`内容。 正确对待审稿意见和退稿 国际核心刊物的审稿人大多是各个领域的权威学者。杂志的出版社会经常征询编委 的意见,选择最佳的审稿队伍。审稿是无报酬的。审稿人的工作态度大多极其认真 。对审稿意见要十分尊重,对每一条批评和建议,都要认真分析,并据此修改论文 。对自己认为是不正确的意见,要极其慎重,和认真地回答,有理有据地与审稿人 探讨。如何对待被杂志拒绝的论文,常常是作者犯难的问题。这里必须分析被拒绝 的理由。第一类拒绝是一种“完全的拒绝”,主编通常会表达个意见,对这类文章 永远不愿再看到,再寄送这类文章是没有意义的。有一类是文章包含某些有用的数 据和信息,主编拒绝这类文章是由于数据或分析有严重缺陷。对这类文章作者不妨 先放一放,等到找到更广泛的证据支持或有了更明晰的的结论,再将经过修改的“ 新”文章寄给同一杂志。主编通常是会考虑重新受理这类文章的。这两年,至少有 两位审稿人向笔者抱怨,个别中国同事在论文被一家杂志拒绝后,又原封不动地将 稿件寄给另外一家杂志,而他们再次被邀请做审稿。他们对此非常反感。论文理所 当然地被拒绝。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宇宙物理学》(The,Astrophysical,Journ al)的科学主编Thomas提出:“在一篇论文被一家杂志拒绝后 不经修改又寄给另一个杂志,这是一个很糟的错误。通常,审稿人做了很认真的工 作指出论文的问题,并建议了修改。如果作者忽视这些忠告,这是对时间和努力的 真正浪费。同时,寄一篇坏的文章,对于作者的科学声望是一种严重的损害。”实 际上,影响因子不同的学术刊物,接受论文的标准和要求差别很大。如果被拒绝的 论文不是由于文稿中的错误,而是重要性或创新性不够,作者在仔细考虑了审稿人 的意见,认真修改文稿后,是可以寄给影响因子较低的学术刊物的。值得注意的是 ,审稿人由于知识的限制和某种成见,甚至学术观点的不同,判断错误并建议退稿 是会发生的。如何处理情况,有两个例子供参考。最近一位年青人的论文被一杂志 拒绝。经过反复的讨论检验,我们判断审稿人是错误的。为了论文及时发表,我们 建议这位作者礼貌和认真地回信给主编 ,指出审稿人的错误,并要求主编将他的意见转给审稿人,然后撤回论文,再将论 文做必要改进,寄给另一影响因子更高的杂志。论文立即被接收,并得到很好的评 价。在这一例子中,论文并没有经过重要修改就改寄其他杂志。但是作者却负责地 请主编把对审稿人的意见转寄给审稿人。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改寄其他杂志是不应 受到限制和责难的。但前提是对论文结果的反复检验,对论文的正确性有了确切的 把握。笔者组内一篇论文在一重要杂志经过两年半才得以发表,主要的原因是第一 位审稿人对我国向量磁场测量的可靠性提出质疑,不同意发表这篇论文。通过向权 威的同事请教和反复的思考,我们确认对所进行的研究,所采用的测量,是充分准 确和可靠的。作者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与审稿人讨论,不但论文得以发表,还与审稿 者和主编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篇论文发表后得到了良好的国际引述。 花大力气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中最困难的部分。我国SCI论文和引述偏 少,除了基础研究水平的限制,语言的障碍不容忽视。每一位基础研究工作者必须 把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作为一个艰巨的任务。这里有三个成功的经验供参考。中国科 技大学的胡友秋教授总是把审稿人的英文修改和自己的原稿中被修改的部分单独抄 在本子上一一对照。细心琢磨并背下来,一点一滴地提高自己英语写作水平。他寄 往国际核心刊物的论文常被审稿人称为well-written。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有一个 内部的审稿制度,其目的主要是保证论文的正确性,同时对研究也有 相互影响和砥砺的好处。不经过内部审稿的论文不能寄给杂志。资深太阳物理学家 Sara,Martin建议找一些可作为范例的论文精读,学习怎样组织和写出好英语。她 特别提到已故著名天体物理学家Zwaan的论文,可作为范文来效仿。论文初稿完成之 后,一定要做拼写检查,不出现简单的拼写出错。如果对自己的英文写作无把握, 请一位英文好的同事和国外同行把把英文关是必要的。为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学者英 语水平,我们建议对研究生必须开设英语写作课程。在写英语上,我们实在需要打 个翻身仗。
它可以代表本专业在全球的最先进技术以及发展趋势,因此sci论文对于很多作者来说是对自身学术水平的最高认可
SCI代表着很厉害的水平,表现出在学术研究上的造诣很高
担任下列专家委员会委员:(1)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资深会员(2)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会委员(3)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值逻辑与模糊逻辑专委会常委委员(4)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知识工程与分布式智能专业委员会委员(5)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学习专业委员会委员(6)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粗糙集与软计算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7)江苏省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8)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委员担任下列国际期刊编委:(1)《IJC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laborative Intelligence》主编(2)《JDCTA: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s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副主编(3)《JCIT: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编委(4)《AISS: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 Sciences》编委(5)《IJA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编委(6)《JCP: Journal of Computers》编委(7)《JSW: Journal of Software》编委(8)《IPL:C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编委(9)《AMIS: Applied Mathematics & Information Sciences》编委担任下列国际期刊特约编辑:(1)《Applied Mathematics & Information Sciences》特约编辑(Guest Editor)(2)《INFORMATION》的特约编辑(Guest Editor)(3)《Neurocpmputing》特约编辑(Guest Editor)(4)《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的特约编辑(Guest Editor)(5)《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的特约编辑(Guest Editor)(6)《Journal of Computers (JCP)》特约编辑(Guest Editor)(7)《Journal of Software (JSW)》特约编辑(Guest Editor)(8)《Journal of Networks (JNW)》的特约编辑(Guest Editor)担任下列国际SCI源刊特约审稿专家:(1)《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Applied Soft Computing》(3)《Information Sciences》(4)《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and Data Analysis》(5)《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6)《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7)《Neurocpmputing》(8)《Soft Computing》(9)《Pattern Recognition》(10)《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担任下列国内核心期刊审稿专家:(1)《计算机学报》(2)《软件学报》(3)《计算机研究与发展》(4)《中国科学》(5)《电子学报》(6)《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7)《计算机科学》(8)《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9)《计算机应用研究》(10)《计算机工程与科学》(11)《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担任下列国内外会议PC Chair or Member:(1)全国智能信息处理学术会议(NCIIP)程序委员会主席(2)江苏省人工智能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3)2012\2013\2014年信息、智能与计算国际研讨会主席(4)粒度计算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5)智能信息处理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6)中国机器学习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7)中国粗糙集与软计算、中国粒计算、中国Web智能联合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等。丁世飞.研究方向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粗糙集与软计算粒度计算感知与认知计算丁世飞.学术成果已完成的项目:1. 2001-2003参加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息模式识别理论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的研究(项目编号: 40074001)2. 1999-2001主持完成省教育厅项目“信息模式识别理论及其在害虫预测预报中的应用研究”3. 1998-2000主持完成省教育厅项目“农作物病虫害现代生物数学预报技术研究”4. 2005-2006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视感知学习理论及其应用研究”()5. 2004-2006主持山东省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山东省玉米病虫害数字模式分类的研究”()6. 2006-2008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元数据的信息模式研究与地学数据分析”()7. 2006-2009参加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基于感知机理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No. 2006AA01Z128)8. 2007-2010主持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基于认知的模式特征分析理论与算法研究”()9. 2010-2012主持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高维复杂数据的粒度知识发现研究”()主持北京邮电大学智能通信软件与多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粒度SVM方法与应用研究”11. 2010-2012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布式计算环境下的并行数据挖掘算法与理论研究”()12. 2011-2013主持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高维复杂数据的粒度支持向量机理论与算法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1. 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脑机协同的认知计算模型”()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大规模复杂数据的多粒度知识发现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 (No. 61379101)3.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元空间的模式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在测量中的应用”()已出版著作:1. 丁世飞,靳奉祥,赵相伟著. 现代数据分析与信息模式识别.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 丁世飞编著. 人工智能.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3. 史忠植著. 知识工程.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丁世飞等参编)4. 史忠植著. 神经网络,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丁世飞, 许新征等参编)已发表论文: 2014年[1] Shifei Ding, Hongjie Jia, Liwen Zhang, Fengxiang Jin. Research of semi-supervised spectral clus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pairwise constraints.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14,24(1):211-219. (SCI, EI)[2] Shifei Ding, Hongjie Jia, Jinrong Chen, Fengxiang Jin. Granular Neural Intelligence Review, 2014,41(3): 373-384. (SCI, EI)[3] Shifei Ding, Huajuan Huang, Xinzheng Xu, Jian Wang. Polynomial Smooth Twi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Applied Mathematics &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4, 8(4) (SCI,EI)[4] Shifei Ding, Zhongzhi Shi. Track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Neurocomputing, 2014, , 1-2.(SCI, EI)[5] Shifei Ding, Xiaopeng Hua. Recursive least squares projection twi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Neurocomputing, 2014, , 3-9. (SCI, EI)[6]花小朋,丁世飞. 局部保持对支持向量机.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4, 51(3)(EI)2013年[1] Xinzheng Xu, Shifei Ding, Weikuan Jia, Gang Ma, Fengxiang Jin. Research of assembling optimized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by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13,22(1):187-193.(SCI, EI)[2] Shifei Ding, Hui Li, Chunyang Su, Junzhao Yu, Fengxiang Jin. Evolutionar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 revie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 2013, 39(3):251-260. (SCI, EI)[3] Li Hui, Ding Shifei. Research of Individual Neural Network Generation and Ensemble Algorithm Based on Quotient Space Granularity Clustering. Applied Mathematics &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3, 7(2):701-708. (SCI, EI)[4] Hui Li, Shifei D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Granular Neural Networks. Applied Mathematics &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3, 7(3):1251-1261.(SCI, EI)[5] Shifei Ding, Bingjuan Qi, Hongjie Jia, Hong Zhu. Research of Semi-supervised Spectral Clustering Based on Constraints Expansion.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13, 22 (Suppl 1):405-410. (SCI, EI)[6] Shifei Ding, Yanan Zhang, Jinrong Chen, Weikuan Jia. Research on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 to Optimize Elman Neural Networks.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13, 23(2):293-297.(SCI, EI)[7] Hua-juan Huang, Shi-fei Ding, Zhong-zhi Shi. Primal least squares twin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C, 2013, 14(9):722-732. (SCI, EI)[8] Shifei Ding, Youzhen Han, Junzhao Yu, Yaxiang Gu. A fast fuzzy support vector machine based on information granulation.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13, 23(suppl 1):S139-S144(SCI, EI)[9] 黄华娟,丁世飞. 多项式光滑孪生支持向量回归机.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13, 30(10):5-8.[10] 丁世飞,黄华娟. 加权光滑CHKS孪生支持向量机. 软件学报, 2013, 24(11):2548-2557.[11] 贾洪杰,丁世飞.基于邻域粗糙集约减的谱聚类算法.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49(5):619-627.[12] Hong Zhu,Shifei Ding, Xinzheng Xu, Li Xu. A parallel attribute redu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Affinity Propagation clustering.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3, 8(4):990-997. (EI)[13] Hong Zhu, Shifei Ding, Han Zhao, Lina Bao. Attribute granulation based on attribute discernibility and AP algorithm. Journal of Software, 8(4):834-841.(EI)[14] Yanan Zhang, Shifei Ding, Xinzheng Xu, Han Zhao, Wanqiu Xing. An Algorithm Research for Prediction of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s Based on Rough Sets.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3, 8(5): 1335-1342.(EI)[15] Hui Li, Shifei Ding. A Novel Neural Network Classification Model based on Covering and Affinity Propagation Clustering Algorithm.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2013, 9(7):2565-2573. (EI)[16] Shifei Ding, Junzhao Yu, Huajuan Huang, Han Zhao. Twi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3, 8(9): 2296-2303. (EI)[17] Huajuan Huang,Shifei Ding, Fulin Wu. Invasive Weed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Optimizating the Parameters of Mixed Kernel Twin Support Vecotr Machines.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3, 8(8): 2077-2084. (EI)[18] Hongjie Jia, Shifei Ding, Hong Zhu, Fulin Wu, Lina Bao. A Feature Weighted Spectral Clus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Knowledge Entropy. Journal of Software, 2013, 8(5): 1101-1108. (EI)[19] Tongfeng Sun, Shifei Ding, Zihui Ren Novel Image Recognition Based on Subspace and SIFT. Journal of Software, 2013, 8(5): 1109-1116.(EI)[20] Shifei Ding, Fulin Wu, Ru Nie, Junzhao Yu, Huajuan Huang. Twi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Based on Quantum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Journal of Software, 2013, 8(7): 1743-1750. (EI)[21] Ding Shifei, Zhang Yanan, Xu Xinzheng, Bao Lina. A novel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based on hybrid kernel function. Journal of Computers,2013, 8(8):2110-2117.(EI)[22] Shifei Ding, Huajuan Huang, Ru Nie. Forecasting Method of Stock Price Based on Polynomial Smooth Twin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13, Volume 7995, 2013, pp 96-105. (EI)2012年[1]Shifei Ding, Hong Zhu,Weikuan Jia,Chunyang Su. A survey on feature extraction for pattern Intelligence Review,2012, 37(3):169-180. (SCI, EI)[2] Shifei Ding,Li Xu,Chunyang Su,Fengxiang Jin. An optimizing method of RBF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12, 21(2):333-336. (SCI, EI)[3] Shifei Ding,Bingjuan Qi. Research Of granular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 2012, 38(1):1-7. (SCI, EI)[4] Xin-zheng XU, Shi-fei DING, Zhong-zhi SHI, Hong ZHU. Optimizing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rough sets and affinity propagation clustering algorithm.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C (Computers & Electronics), 2012,13(2):131-138. (SCI, EI)[5] Bingjuan Qi,Shifei Ding, Huajuan Huang, Junzhao Yu. A Support Vector Extraction Method based on Clustering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2, 6(13):1-10. (EI)[6] Chang Tong, Shi-fei Ding, Hong Zhu, Hongjie Jia. A Granularity Attribute Redu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Binary Discernibility Matrix.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2012, 4(12):213-221. (EI)[7] Xiaopeng Hua, Shifei Ding. Matrix Pattern Based Projection Twi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2, 6(20):172-181. (EI)[8] Junzhao Yu, Shifei Ding, Huajuan Huang. Twi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Based on Rough Se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2, 6(20):493-500. (EI)[9] Huajuan Huang, Shifei Ding. A Novel Granular Support Vector Machine Based on Mixed Kernel Fun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2, 6(20):484-492. (EI)[10] Shifei Ding(Guest editorial). Special Issue: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s,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2, 7(10):2351-2353.(EI)[11] Shifei Ding(Guest editorial). Special Issue: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and Networks. Journal of Networks, 2012, 7(7):1007-1008.(EI)(被EI收录, 收录号:20123415368412)[12] Shifei Ding(Guest editorial). Special Issue: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and Networks. Journal of Software, 7(9):1923-1924. (EI)[13] Shifei Ding, Zhentao Yu (Guest editorial). Special Issue: Advances in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2, 7(12):2851-2852. (EI)[14]丁世飞, 朱红, 许新征, 史忠植. 基于熵的模糊信息测度研究. 计算机学报, (4):796-801(EI).[15] 朱红,丁世飞, 许新征. 基于改进属性约简的细粒度并行AP聚类算法.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2, 49(12):2638-2644 (EI)[16] 许新征,丁世飞,史忠植,赵作鹏,朱红.一种基于QPSO的脉冲耦合神经网络参数的自适应确定方法.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012,25(6): 909-915(EI)[17] 马刚,丁世飞, 史忠植. 基于极速学习的粗糙RBF神经网络.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12, 29(8):年[1]Shifei Ding, Weikuan Jia, Chunyang Su, et al. Research of Neural Network Algorithm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11, 20(2): 297-302 (SCI,EI).[2]Shifei Ding, Chunyang Su, Junzhao Yu. An Optimizing BP Neural Network Algorithm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 2011, 36Algorith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 2011, 36(2): 153-162 (SCI, EI).[3]Shifei Ding, Weikuan Jia, Chunyang Su, et al. Research of Neural Network Algorithm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11, 20(2): 297-302 (SCI, EI).[4]Shifei Ding, Chunyang Su, Junzhao Yu. An Optimizing BP Neural Network Algorithm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 2011, 36(2): 153-162 (SCI, EI).[5]Ding Shifei, Qian Jun, Xu Li, Zhao Xiangwei, Jin Fengxiang. A Clus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1, 5(1): 26-31 (EI).[6]Shifei Ding, Yu Zhang, Li Xu, Jun Qian. A Feature Sel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Tolerant Granule.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1, 6(1): 191-195 (EI).[7]Ding Shifei, Li Jianying, Xu Li, Qian Jun. Research Progress of Granular Computing (Gr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1, 5(1): 162-172 (EI).[8]Ding Shifei, Qian Jun, Xu Li, Zhao Xiangwei, Jin Fengxiang. A Clus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Information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1, 5(1): 26-31 (EI).[9]Shifei Ding, Yu Zhang, Li Xu, Jun Qian. A Feature Sel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Tolerant Granule.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1, 6(1): 191-195 (EI).[10]Ding Shifei, Li Jianying, Xu Li, Qian Jun. Research Progress of Granular Computing (Gr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1, 5(1): 162-172 (EI).[11]Shifei DING, Jinrong CHEN, Xinzheng XU, Jianying LI. Rough Neural Networks: A review.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2011, 7(7): 2338-2346(EI).[12]Shifei Ding, Xinzheng Xu, Hong Zhu. Studies on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for Som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GA).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1, 6 (5):939-946 (EI).[13]Shifei DING, Yaxiang GU. A Fuzzy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lgorithm with Dual Membership Based on Hyperspher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2011, 7(6): 2028-2034 (EI).[14]丁世飞, 齐丙娟, 谭红艳. 支持向量机理论与算法研究综述.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 40(1): 2-10 (EI).[15] 贾伟宽, 丁世飞, 许新征, 苏春阳, 史忠植. 基于Shannon熵的因子特征提取算法研究.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011, 24(3): 327-331 (EI).2010年以前[1] Shifei Ding, Weikuian Jia, Xinzheng Xu, et al. Neural Networks Algorithm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 (EI).[2] Shifei Ding, Weikuan Jia, Chunyang Su, et al. An improved BP Neural Netwok Algorithm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0, 5(4): 103-108 (EI).[3] Shifei Ding, Li Xu, Hong Zhu, Liwen Zhang. Research and Progress of Cluster Algorithms based on Granular Compu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0, 4(5): 96-104 (EI).[4] Shifei Ding, Li Xu, Chunyang Su, Hong Zhu.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 to Optimiz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0, 5(8): 54-62 (EI).[5] Shifei Ding, Yongping Zhang, Xiaofeng Lei et al. Research on a principal components decision algorithm based on information entropy.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009, 35(1):120-127 (SCI, EI).[6]Shifei Ding, Chunyang Su, Weikuan Jia, Fengxiang Jin, Zhongzhi Shi. Several Progress of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Journal of Information & Computational Science, 2009, 6(1): 211-217 (EI).[7] Shi-Fei Ding, Shi-Xiong Xia, Feng-Xiang Jin, Zhong-Zhi Shi. Novel Fuzzy Information Proximity Measure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007, 33 (6):678-685 (SCI, EI).[8] Ding Shifei, Shi Zhongzhi. Supervised Feature Extra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Improved Polynomial Entropy.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32(4): 309-315, (SCI, EI)[9] Ding Shifei, Shi Zhongzhi. Studies on Incidence Pattern Recognition Based on Information Entropy.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31(6):497-502, (SCI, EI).[10] Ding Shifei, Jin Fengxiang. In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screte K-L transform based on information entropy. Transactions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 ,EI).[11] Shifei Ding, Zhongzhi Shi, Xiaoying Wang. Symmetric Cross Entropy and Information Feature Compression Algorithm.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1(2): 247-252 , (EI).[12] Ding Shifei, Shi Zhongzhi. Studies on Information Clus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MID.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 , 2006 (SCI, EI).[13] Ding Shifei, Shi Zhongzhi. Divergence-based Supervised Information Feature Compression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3971/2006, pp. 1421-1426(SCI, EI).[14] Shifei Ding, Zhongzhi Shi. A Novel Supervised Information Feature Compression Algorithm.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3991/2006, pp. 777-780 (SCI, EI).[15] Shifei Ding, Zhongzhi Shi, Yuncheng Wang,and Fengxiang Jin. Optimization Feature Compression and FNN Realization. Lecture Notes in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Vol. 344/2006, pp. 951-956(SCI, EI).[16] Shifei Ding, Zhongzhi Shi, and Fengxiang Jin. Supervised Feature Extra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Continuous Divergence Criterion. 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igence, Vol. 4114/2006, (SCI, EI).[17] 丁世飞, 贾伟宽, 许新征, 苏春阳. 基于PLS的Elman神经网络算法研究. 电子学报, 2010, 38(2A): 71-75 (EI).[18] 许新征, 丁世飞, 史忠植, 贾伟宽. 图像分割的新理论何新方法. 电子学报, 2010, 38(2A): 76-82(EI).[19] 丁世飞,靳奉祥. Fuzzy-Grey信息集成模式识别算法的研究.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4, 16(3):275-278 (EI).[20] 丁世飞,靳奉祥,史忠植. 基于PLS的信息特征压缩算法.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5, 17(2):368-371 (EI).[21] 丁世飞,史忠植. 基于广义距离的直接聚类算法研究.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7, 44(4): 674-679(EI).[22] 丁世飞,黄华娟. 加权光滑CHKS孪生支持向量机. 软件学报, 2013, 24(11):2548-2557(EI).丁世飞,获奖情况1. 2007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 2006年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 2007年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第1位4. 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优秀博士后出站报告4. 2004年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第1位5. 2001年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第4位
本人亲身经历,完全可以。
工程领域,导师给个大方向就没影了,实验室缺测量仪器、比较抠门。研一下学期用了半年调研、选题、可行性分析,做了模型装置验证效果。后来又用了半年,通过实验不断地优化装置,再用半年做实验记录数据,写论文。研三9月份第一次投稿投的领域top刊,因写论文吹的有点过被审稿人揪住被拒,后来转投二区sci,很快接收、出版。
在整个过程中,导师除了添乱没啥用,最后还想抢一作。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帮了很大忙,从搭建装置、做实验、处理数据、写论文、投稿、修回,都有帮忙。没有仪器就自己联系别的老师借用,放心都会借用的。需要买的设备不敢买整机,都是买模块自己调。
其间,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选题,必须保证要有创新性、自己还得能做出来。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的,这时多亏师兄们的建议,虽然他们不完全懂我想做的,但是在你觉得无路可走开导你的思路是非常有用的。
个人的时间变:
研一上结束时,开始调研、选题。
研一下,实验各种方案,分析可行性。
研一暑假,开始搭建装置,边实验边优化。
研二上11月份,观察到细微的预期效果,感觉稳了。
研二下,前期主要做实验,后期处理数据、画图,然后写文章、翻译、润色。
研三上9月份,初投。11月份,二投。
研三下2月份,接收、出版。写大论文,6月毕业。
这个老师在读博士的时候非常聪明能干、科研能力很强。他发表了好几篇自己作为唯一作者的高质量的sci论文。凭着这几篇论文,他顺利地就职于一所不错的高校成为了一名终身轨助理教授。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会在6年之后拿到教职,并且晋升为副教授。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看似要冉冉升起的科研好苗子,6年之后居然差点拿不到终身教职,也就是说他差一点就要走人了。这在他们学校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他的科研生涯非常不顺利。
原因是什么呢? 在非升即走的终身轨制度下,能否拿到终身教职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足够多的科研成果。更直白点来说,就是看发表的学术论文够不够多。
仔细看一看这位老师的简历就会发现,他发表的论文并不多。他没能够发表足够多论文的原因就是他所有的论文基本上都是自己一个人写的,和他合作写文章的人屈指可数。因此他的科研成果产量太低。
至于为什么他的合作者很少,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他自己不喜欢和人合作,很强势,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第二个原因是,别人看到他的简历,一看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单独发的文章,很容易就知道他不会是个好的合作者,因此也不会主动找他合作。
再加上,他和博士生导师的关系也一般,毕业后也未能和导师以及师兄师姐有过任何合作。久而久之,他的事业只能靠他一个人单打独斗。
而进入中年的他,精力不如读书时候好,结婚生子之后更是被生活琐事所累,工作时间有限。一个人的单打独斗终究是艰难的,有时候一年连一篇文章都发表不了。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都是和自己的导师一起发表学术论文的。原因很简单。论文的方向是导师给的,科研经费是导师申请的,学生是在导师(或导师指导过的师兄师姐)的指导下做的科研。
如果一个研究生自己发表的所有学术论文里面完全没有导师的名字,难免让人有一些不好的揣测。
第一种揣测:这个研究生和导师对论文有不同意见。导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比如论文质量不高),没有批准这篇论文,要求学生改进,但是学生有不同意见,私自发表。或者导师想当一作,学生反对,于是自己作为唯一作者,私自发表。
第二种揣测:这个研究生没有协作精神,很难相处,导师完全管不了,只好任其自由发展。
第三种揣测:学生人品有问题。认为导师只是动动嘴皮子,对论文的贡献不足以作为作者之一。
以上三种就是高校老师知道一个研究生自己独自发表了学术论文之后的真实想法,基本上都是比较负面的。
说实在的,我认为研究生和自己的导师争学术论文的作者顺序这件事情很没有必要。不管学生发表的文章有没有挂导师的名字,也不管导师的名字排在哪里,只要是读研究生期间和毕业论文有关的学术成果,一般人缺省地都会认为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特别是那些和导师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
读研阶段根本没有必要去证明自己很独立。和独立相比,协作精神显然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和自己的导师都无法合作完成一篇论文的话,很难让人相信他会是个好同事、好合作者。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那个大学老师,他和同事相处得不算好,也没有什么科研方面的合作者。
研究生可以独立发文章,但是不能所有的文章都是自己单独发表的。除非你有合理的解释并且导师愿意给你写很强的推荐信,否则的话,和自己的导师至少要有一两篇合发的文章才算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你去看看当代的学术期刊,就会发现 几乎95%以上的论文都是由多个作者合作完成的,很少有单独作者的论文。 至少在我所处的领域是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几点。
第一、和他人合作可以取长补短。 比如说,一个人擅长理论证明,另一个人擅长应用和编程。那么这样两个人就可以在一起合作完成他们一个人无法完成的既有好的应用又有理论支持的高质量论文。
第二、和他人合作可以极大地提高产量。 比如说,自己一个人一年拼了命最多发表2篇sci论文。但是在和他人合作的情况下,自己只需要负责自己擅长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于是,一年可以发表5篇、10篇、甚至更多的论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有名的教授一年可以发表几十篇论文的原因。这些论文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数目庞大的合作者。
第三、有时候科研很苦,有人一起作伴会更有乐趣、可以走得更长远。 科研之所以苦,是因为它总是与挫折为伴。很多新的想法经过实验检验后都被证实是没有用的。如果是一个人做科研的话,就很容易想要放弃。但是,如果有合作者的话,情况就有所不同。你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有人和你一起分享、为你鼓舞。你陷入困境的时候,有人帮你想办法。你想放弃的时候,你不想连累合作者,于是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正因为和他人合作有很多好处,所以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愿意(或者是不得不)和他人合写论文。
研究生读研阶段可以只靠自己发表sci论文,但是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不值得提倡。 如果不需要导师,就没有必要读研。 既然读研了,就应该和导师好好地合作,做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科研工作、合写几篇论文。
好的读研经历应该是让研究生和导师都受益、双赢的。 而不是学生和导师都觉得对方是多余的、是摆设。作为研究生,如果想在学术界立足,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和他人的协作能力,可以从改进自己和导师的关系开始努力。
什么都是有圈子的,对圈外人比上天还难。回答字不多,但好理解吧?
圈子很重要,非常重要,特别重要。重要的事情说3遍。
本人亲身经历,完全靠自己发一篇还不错的SCI文章比较困难,除非你在英语方面有较高的水平 ;但是,如果你选择发一篇开源期刊的SCI论文,难度则会有所降低,基本上可以完全靠自己发1篇。
另外, 发表1篇SCI论文,硕士生完全靠自己发出来可能性太小,比例基本小于5%;博士生能够独立发出来的则相对较高,但占比也不会超高30%。 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发表SCI论文对于中国研究生来说不得不承认是有一定困难的,除了文章的创新点的挖掘外,还包括英文写作能力、专业英语表达、有效回应审稿人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还必须考虑学术内卷严重的问题,作者只是自己一个“弱小”的研究生的话,从结果可信度上就会受到质疑 。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SCI: SCI英文名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的缩写,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 ,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SCI论文则是被SCI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在国内,SCI论文通常被认为是具有一定高水平的学术文章,非常值得被拿来参考学习和引用。 在国内的很多单位绩效考核、学生毕业等也因此将SCI论文的发表数量和期刊质量作为重要的选择依据。
那么,为什么说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只靠自己发表1篇SCI论文难度很大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SCI论文不是像国内常见的通过花钱买发表等一些学术不端手段就能简单完成的, SCI的期刊审稿过程本身非常严格,一般采取的是2-3人匿名评审,有时候会多达5人之多 ;而审稿人也会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返回自己对文章的范围、学术价值、语言等全方面的评述,其中如果有一人给出的结论为拒稿的话,编辑通常会选择拒稿。 因此,SCI的拒稿率也是非常高的 。
SCI论文强调必须有明确的创新点、扎实的数据分析以支撑所得出的结论、文章背景论述必须科学合理迫切、综述必须切题、结果必须有价值讨论环节、语言表达需清晰明确等, 这一系列的要求自然对文章的质量进行了保证,而也正是这种高要求使得文章的发表难度加大 。
不论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可能博士研究生要比硕士研究生对文献阅读掌握的更加熟悉)在科学问题挖掘和分析方面都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领悟、分析、实验、讨论等步骤完成的,且科学的路总是崎岖不堪,跟别说没有辅导的情况下。
SCI论文难写的另外一个客观原因在于其逻辑表达与中文论文的差异性。 首先,在文章结构方面 ,SCI论文强调研究方法独立成章、重视讨论要胜过结果、数据分析及处理环节需要足够严谨等,所以在其写作习惯方面初学者就会感到非常别扭,没有中文 科技 论文的直叙方便; 其次,在语言表达方面 ,英语具有天生的简洁和意思的直接表达性,所以对于英语写作水平是有一定要求的,这一点在我国的研究生身上是普遍欠缺的; 最后,在深度挖掘方面 ,中文小论文更加看重方法的高大上、内容描述的全面性,一篇文章可能有几个论点,但是SCI论文要求必须在一个创新点上深挖、讨论、明确, 必须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因此,SCI论文的写作逻辑需要基于大量的外文期刊文章的阅读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把握,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不得不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的质量水平却在逐年下降,最主要的方面就体现在研究生的自身能力方面。一方面, 写论文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地去累积研究领域的参考文献,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批判性总结之后提出自己的创新点的,读文献的基本功显然研究生是普遍不足的 ;另一方面, 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提升是一个客观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断不可揠苗助长,自身能力水平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成长和沉淀的 ,而基于经验,研究生几乎70%的小论文发表都集中在研究生三年级阶段,个别优秀的学生则在研究生一年级和二年级发表了文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是基于导师、师兄师姐等的他人协助下完成的。
研究生研究能力不够是另外一个事实,当前能认真做自己研究的学生真是稀少,大部分都只是为了拿到一张毕业文凭,也没有对SCI论文发表的太高的述求。
SCI论文从准备、写作、完成发表、审稿、修改、录用等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一方面,研究生通常学制为3-5年,第一年主要任务主要为理论课的学习和考试;第二年则开始细致地研究文献并参与一些科研项目,这一年研究能力才开始提升;第三年则基本上可以进行一些自主写作,对于研究领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创新点也能和导师等进行深入讨论。 可以说研究生的时间是非常紧凑的 。
另一方面,SCI论文从构思到写作完成基本上按照经验需要1年时间之久,而从投稿到最终录用时间至少也得1-2年之久 ,但不排除一些比较快速的半年就可以见刊的期刊。这样看来,假设从研究生一年级就开始准备写SCI论文,假设一年级就具备了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客观时间来看也需要在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才能有50%的可能发表,而 这其中还并没有考虑上课、读文献、拒稿再重投、好几个月之后拒稿再重投等系列问题 。
因此,从时间来看,硕士生独立完成基本不可能,博士生独立完成也需要到博士四年级或者五年级。
这是一个难倒无数学生的问题,导师给不给论文版面费。虽然很多SCI期刊是不收取版面费的,但是也有一大部分的开源期刊是需要高额的版面费,通常在1万到万元之间,有的会更高。这些经费对于一名学生来说显然是巨大的。
(1)研究生全程只靠自己发表一篇SCI文章太难了;
(2)研究生在能力养成和论文写作到发表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SCI论文从准备、写作、完成发表、审稿、修改、录用等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正常时间需要2年之久;
全程靠自己发表SCI论文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如下:一、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自己没法完全掌握;二、实验的开展需要老师和同门的支持,无论是经费、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及经验都离不开大家的探讨;三、论文的结构、逻辑以及语言的修改自己是无法做到很完美的;四、发表论文时必须带上导师的名字,否则没法毕业;五、论文的返回与修改有时候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在没有前期的实验基础条件,实验开展起来也是非常吃力的,除非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都很高,能够很快地解决困难,但是刚开始大家基本都是白纸一张,所以基本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因此还是不建议完全靠自己,因为你的独立会给你带来孤独,无法融入群体中去。
这要看你是什么专业。对于不需要做实验的学科,比如数学等,只靠学生自己发表SCI是可能的。我就有数学专业的博士同学在读书期间自己发表了SCI。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比如化学,实验物理,生物这些,想要发表需要实验数据支撑的SCI论文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没有导师提供实验平台,如试剂,测试仪器等。但是,这些学科的学生还是可以自己写SCI综述论文的。只不过一般发表综述时杂志 社会 要求作者提供相关研究方向的个人论文清单。如果学生自己的研究背景比较薄弱的话,可能文章的档次不会太高。
总而言之,对于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自己发表SCI是可能的。
考研闲聊,跟你聊聊。
题主的意思是,读研后,不经过任何科研训练,不经过导师的任何指导,全部靠自己摸索能不能发论文?
我认为很难,因为sci发文都是有套路的,如果没有任何指导,即使你的点子石破天惊,但是不懂按照套路包装,也大概率发不出论文,甚至编辑都不给你送审。
文章的结构怎么梳理?格式怎么调整?期刊偏重什么文章,哪些表述要避免?哪些表述要强调?参考文献怎么做?这些都是套路。你就是按照别人的文章抄,很多细节的问题没人提点,也很难改正。经验丰富的审稿人,把文章拿来,随便看两眼,就知道是新手还是老手的文章,那都是十几年看文献的功夫,你靠自己瞎搞,恐怕很难过关。
肯定是可以的。但是过程会很曲折,很曲折。回忆起来都是泪[捂脸]
标题(三号宋体,居中,加粗)【说明: 标题是能反映论文中特定内容的恰当、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含义笼统、泛指性很强的词语(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尽可能不用动宾结构,而用名词性短语,也不用“……的研究”,“基于……”)】作者11,作者21,作者31……(四号楷体,居中)(1. 学校 院、系名,省份 城市 邮编;2. 单位名称,省份 城市 邮编)(五号楷体,居中)摘要:(小五号黑体,缩进两格)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小五号楷体)【说明: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要使用科学性文字和具体数据,不使用文学性修饰词;不使用图、表、参考文献、复杂的公式和复杂的化学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或术语;不要加自我评价,如“该研究对…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尚未见报道”等。摘要能否准确、具体、完整地概括原文的创新之处,将直接决定论文是否被收录、阅读和引用。摘要长度200~300字。摘要一律采用第三人称表述,不使用“本文”、“文章”、“作者”、“本研究”等作为主语。】关键词:(小五号黑体,缩进两格)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小五号楷体,全角分号隔开)【说明:关键词是为了便于作文献索引和检索而选取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每篇文章标注3~8个关键词,词与词之间用全角分号隔开。中文关键词尽量不用英文或西文符号。注意:关键词中至少有两个来自EI控词表。一般高校数字图书馆均可查到。】中图分类号:(小五号黑体,缩进两格)(小五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文献标志码:(小五号黑体,前空四格)A(小五号Times NewRoman体,加粗)【说明:请查阅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一般要有3位数字,如TM )】引言(四号宋体,加粗,顶格)引言……(五号宋体,段前前缩进两格)【说明:引言作为论文的开端,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它简明介绍论文的背景、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以及著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论文的追求目标、研究范围和理论、技术方案的选取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等同于文摘,或成为文摘的注释。引言中不应详述同行熟知的,包括教科书上已有陈述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基本方程的推导。如果在正文中采用比较专业化的术语或缩写用词时,应先在引言中定义说明。引言一般不超过800字,且不计入章节编号。】正文(五号宋体,段前缩进两格)1 篇幅、正斜体、黑体(四号宋体,加粗,顶格,序号和标题文字间空半格) 篇幅(五号宋体,加粗,顶格,序号和标题文字间空半格)【说明:全文(计空格、图表占位)一般不超过7 000汉字。】 正斜体 正体(五号宋体,顶格,序号和标题文字间空半格)【说明:变量名称用斜体单字母表示,需要区分时可加下标;下标中由文字转化来的说明性字符用正体,由变量转化来的用斜体。】 斜体【说明:量单位及词头用正体。如kg、nm等。运算符用正体,如d、exp、lg、max、min等;几个特殊常数用正体,如e、π、I。】 黑体【说明:矩阵、矢量、张量名称用黑斜体表示。】2 层次标题【说明:层次标题是指除文章题名外的不同级别的分标题。各级层次标题都要简短明确,同一层次的标题应尽可能“排比”。即词(或词组)类型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语气一致。】3 插图(图题使用小五号黑体,居中,列于图下)【说明:1) 插图要精选,应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一般不超过6幅。2) 插图要精心设计和绘制,要大小适中,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插图中文字与符号均应植字,缩尺后字的大小以处于六号或小五号为宜。3) 插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表格及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4) 插图应有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的图序(如仅有1个图,可定名为“图1”)和图题,居中排于图下。5) 函数图要有标目,用量符号与该量单位符号之比表示,如“p / MPa”;标线数目3~7个;标线刻度朝向图内;标值圆整,一般采用 n, n, n和1 n, 2 n, 5 n以及10 n, 20 n, 30 n, 50 n(n=1,2,3,…)较好,不要把实验数据点直接拿来作为标值,如可将, , ,…改为, , ,…,将, , ,…改为60, 80, 100,…,并相应平移标值线(当然图面内的数据点或曲线不能变动)。标值的数字一般不应超过3个数位,或小数点后面不超过1个“0”。为此,可通过改用标目中单位的词头或量符号前的因数来保证标值的数值尽可能处在~1 000。例如:某图上标值是1 200, 1400,…,标目为p / Pa,则可将标目改为p / kPa,相应地标值即改成, ,…。某图上标值是, , ,…,标目为R,则可将标目改为103R,相应地标值即改成5, 10,15, …。6) 照片、灰度图清晰,彩色图要转换成黑白图表示。7) 地图、显微图以比例尺表示尺度的放大和缩小。】4 表格(表题使用小五号黑体,居中,列于表上)【说明:1) 表格要精选,应具有自明性;表格的内容切忌与插图及文字表述重复。2) 表格应精心设计。为使表格的结构简洁,建议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3) 表格应有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的表序(如仅有1个表格,表序可定名为“表1”)和简明的表题,居中排于表格的上方。4) 数值表格采用三线表,表头中使用“量符号/量单位”。5) 表内同一栏的数字必须上下对齐。表内不宜用“同上”、“同左”、“,,”和类似词,一律填入具体数字或文字。表内“空白”代表未测或无此项,“-”或“…”(因“-”可能与代表阴性反应相混)代表未发现,“0”代表实测结果确为零。】5 结论(结语)【说明:1) 结论或结语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可以提出建议、设想、改进意见或有待解决的问题2) 结论是在文章结尾时对文章的论点、结果进行的归纳与总结。当从研究结果确实得出了有重要价值的创新性结论,或者对相同论题的研究得出与别人不同或相反的结论时,应采用“结论”作层次标题。3) 当未得出明确的研究结论,或结论已在“结果与讨论”中表述,而同时需要对全文内容有一个概括性总结或进一步说明时,尤其是要对文章已解决和有待研究的问题表达作者的某些主观见解或看法时,用“结语”。4) 文章结尾时如果不能导出条理性结论,则可写成结语进行必要的讨论,文中已有分步结论的可不再在文章结尾处写出结论。5) 结论或结语中不能出现参考文献序号、插图及数学公式。】参考文献:(五号宋体,加粗,顶格)[1] 期刊——作者. 题名[文献类型标志]. 刊名, 出版年, 卷(期): 起-止页码.(不要缺少页码). (小五号宋体,缩进两格;序号使用“[]”,和内容间空半格;内容中标点符号均使用半角,后空半格)[2] 专著——作者. 书名[文献类型标志]. 版本.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出版地和出版者必须有一个)[3] 专著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作者. 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专著作者. 专著题名. 版本.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出版地和出版者必须有一个)[4] 专利文献——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 专利国别, 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 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5] 电子文献——作者. 题: 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说明:(详见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1) 参考文献应是文中直接引用的公开出版物,以15篇以上为宜,其中80%应为期刊或会议论文,80%以上为近5年出版的文献,50%以上为外文文献(若是会议论文集析出文献,必须要有会议名称、论文集的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起止页码)。2) 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并在正文中指明其标引处。3) 中外作者的姓名一律“姓前名后”。西方作者的名字部分缩写,不加缩写点且姓名全大写。4) 作者不超过3人的姓名都写,超过3人的,余者写“,等”或“, et al”。5) 非英文期刊文献,先按原文列出该文献,然后另起一行附上其英文译文。】基金项目: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项目(必须要有编号)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Tel);(E-mail)。导师姓名(联系人),性别,职称,硕(博)士生导师,(Tel);(E-mail)。仅供参考
什么是sci论文?首先sci是一种科学引文索引,而sci论文就是被科学因为索引检索收录的文章,对于sci论文,相信国内的很多作者都不陌生,即使是从来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的人应该也听说,这种论文发表的意义在于它是最高水准的学术论文发表,sci论文发表在国际上被视为学术水品的衡量标尺。
sci论文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影响力和价值都是非常高的,它不仅仅在国外受到认可,在国内的认可度也是颇高的,在很多对于学术论文发表有要求的考核中,sci论文都是最受认可的,拥有一篇成功发表的sci论文,对个人的晋升发展、能力提升都极为的有力。
除此之外sci论文也是一国际间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一个国家sci论文的发表数量也能证明该国家的科研水平高低。不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宏观角度,sci论文发表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学术价值。因为它是能够推动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进步的。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sci论文呢,在这里也是整理了一些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阅读文献和参考文章
这是写论文都必须经历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每周坚持泛读最少3篇sci,精读1篇sci,其实你会发现,写论文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
2.期刊的选择
写论文之前,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是令自己集中精力的最好办法,能够在后面写作时避免很多无效的工作。一定要把握住期刊声誉和当前所在研究层次显示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之后就可以根据期刊官方网站给出的要求来选择自己的写作防线和修改初稿。
提升论文影响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撰写目标读者希望关注的研究,所以挑选期刊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远离那些“掠夺性期刊”!这些“欺诈性期刊”的出版方式极其不道德,经常恶意;利用初次投稿作者急切发表的心理。所以当你不能确定选择的期刊是否靠谱时,一定要向导师寻求建议,并对这种期刊进行彻底调查。
3.尽早动笔
很多同学都是等到实验操作快结束了,数据都整理好了,才开始动笔;其实写论文最好的方式,是尽可能早地开始动笔。
最常见的论文撰写策略按顺序依次是:
Method-Introduction-Result-Discussion
我们可以将论文中的部分内容预先写好。确保在动笔之前,就已经能详细地列出论文的提纲,以便规划后期你的工作内容和进度。可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写好方法学 (Method) 部分的段落,这是前期最容易撰写的部分。如果项目计划有任何变动,之后可以稍作调整。如果你够勇敢,甚至可以提前写好引言 (Introduction) 段落。
很多人喜欢把引言部分留到最后编写,目的是要确保这部分内容的准确性。但是也有人会先将引言部分落实到位,再去搭建剩余那部分论文内容的框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习惯偏好。在开始准备初稿之前,最好是在给论文编制提纲之前,就先考虑应如何引导阅读论文的读者。这样在你撰写论文时,尽可能始终贴近论文的主线思路。
最后就是关于写作效率的问题了,在确定了方向和契合期刊后应当如何保持高效的写作效率。关于这一点小编只想说,只能依靠自身努力去克服,不论你是拖延症还是完美主义者,又或者其他习惯性格,都会影响你的写作效率,所以小编才建议大家尽早动笔,毕竟坚持每天花费几小时写论文,总要比每隔几周才来一次马拉松式论文写作的效率更高。
最后再给大家说几个sci论文的注意事项:
1.摘要中切忌将引言出现的内容写入,也不要对论文内容做诠释和评论
2.不要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3.论文的结构一定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
引言是继文章标题和摘要过后,读者首先阅读到的。因此,为论文撰写一个有力的开头至关重要。通过引言,可以向读者和评审专家展示你所研究课题的价值,以及你所写论文的出彩之处。引言具有多个功能,它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主题、研究目标,并给出论文概述。好的引言为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鼓励读者继续阅读论文主题部分——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讨论。本篇文章介绍了为论文撰写有力引言的十大技巧。这些技巧主要适用于各种研究论文和快报。虽然其中一些技巧是针对某些具体领域,但要点是普遍适用的。引言的一般结构◆引言段:为广大读者概述主题;聚焦本文研究主题;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很开心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引言(也称前言、序言或概述)经常作为科技论文的开端,提出文中要研究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 引言的写作要求: 1开门见山,不绕圈子。避免大篇幅地讲述历史渊源和立题研究过程。 2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应过多叙述同行熟知的及教科书中的常识性内容,确有必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原理时,只需以参考引文的形式标出即可。在引言中提示本文的工作和观点时,意思应明确,语言应简练。 3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论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时应注意分寸,切忌使用“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填补了国内外空白”、“首次出现”等不适之词;同时也要注意不用客套话,如“才疏学浅”、“恳求指教”、抛砖引玉“之类的语言。 4引言的内容不应与摘要雷同,也不应是摘要的注释。引言一般应与结论相呼应,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在结论中应有解答,但应避免引言与结论雷同。 5引言不必交待开题过程和成果鉴定程序,也不必引用有关合同公文和鉴定的全部结论。 6引言最好不要分段论述,不要插图、列表和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
我们在写论文或者总结的时候,经常需要写一段前言,相信很多学生或者办公室人员都遇到过这种问题吧,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该怎么写前言,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前言怎么写,步骤有哪些?
方法一
一、言简意赅,条理清晰。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述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及研究成果。一般SCI论文引言在450字以内,2-4个自然段。
二、尽量准确、清楚且简洁地指出所探讨问题的本质和范围,对研究背景的阐述做到繁简适度。
三、要把该领域内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全面概括总结出来,特别是最新进展的引用。
四、采取适当的方式强调作者在本次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和贡献,让读者顺着逻辑的演进阅读论文。
五、解释或定义专门术语或缩写词,以帮助我、审稿人和读者阅读稿件。
方法二
1、叙述式前言。这是最常见的前言写作方式,就是用精炼、概括的语言平铺直叙,将自己的思想明确的表述出来。
2、引用式前言。指的是通过引用文献、古诗词、古文等来表达自己的中心思想,目的是为了体现论文的文学性、展示专业学术性。
3、设问式前言。指的是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方式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论文前言的撰写并不是只能使用一种写作方式,可以根据需要将两种不同的写作方式结合起来,这样写出的前言效果会更好,论文主旨的传达才会更清晰。
以上就是给大家分享的前言怎么写,步骤有哪些?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前言在我们写文章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可以让我们之间了解到文章的中心内容。
撰写引言要遵循几条规则:
(1)引言要尽可能清楚地给出论文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范围;
(2)为方便读者理解,引言应简要回顾相关文献中的工作;
(3)引言应明确指出采用的研究方法,必要时还应指出采用该特定研究方法的原因;
(4)引言应陈述主要的研究结果;
(5)引言应指出由研究结果得出的主要结论。不要给读者留悬念,要让读者清楚知道论文作者开展这一科研工作的思路。像的小说一样不断制造悬念可能会写出不错的文学作品,但这种风格绝对不适合科技写作。
引言的要求:
引言一开始最好给一个概述,对论文面对的问题进行一句话概括,可以是论文标题的一个扩充版本。这种开门见山的概述让读者很快了解你要面对什么问题,因此十分重要。
引言遵循由浅入深的顺序,背景和需求应考虑目标读者很容易读懂。为此,首先要求文字描述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行话。其次,对深奥的专业术语进行定义,帮助读者理解(在这里,不能要求读者去看别的文献以理解某术语的意义)。
最后,插入必要的能让读者一目了然的具象型图或示意图。在研究现状介绍中,避免给出细节,只有当本文要用到某些细节时,才能介绍细节,但用到的地方应该在论文其余部分,因此应该在论文其余部分相应地方去介绍细节。
四个问题(背景问题、需求问题、剩余问题和本文研究问题)之间应采取必要的呼应,否则容易让引言前后内容之间断链。断链后,读者就会迷失,搞不清前后逻辑是什么。
背景与需求通过指出实现需求对背景问题的重要性来呼应。研究现状可以通过“现在来介绍围绕需求,人们开展了哪些研究”(或相似句子)来呼应需求。
剩余问题则可以通过“由现状分析可知,为了实现...这一需求问题,还需要开展...等工作”来呼应现状和更靠前面的需求。在介绍本文问题时,除指出是剩余问题之中的问题外,通过对研究内容进行展开介绍,顺便指出这些研究对实现需求有何特定意义。